谈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大学生面临了更多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压力, 随着压力增大, 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也逐渐增多。心理问题出现, 导致了一系列我们不愿意看到, 却时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件, 如因与同学争吵后跳楼、考试不及格后报复老师, 找不到工作后撕掉毕业证书等。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调查显示, 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日趋增大, 或者说是大学生抵抗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日趋降低。

体育教育在新时期, 树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加强学生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为学校体育者工作方向。体育可以强健学生体魄、健全人格、同时锻炼健康的心理素质, 如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抗挫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品质。面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 增强学生心理承受力, 为我们体育教学提出了新课题。

1 对心理承受力的理解

对于心理承受力的定义有很多种, 有学者认为, 心理承受力是指个体的心理对外界刺激所能接受的程度, 是与压力相对应的, 个体承受或者应对压力的能力。有学者认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心里承受力是一种多维能力, 主要包括应对环境变化的认知评价能力, 情绪情感能力, 意志耐受能力和行为反应能力。在日常生活, 学习和工作中, 我们提到心理承受力把它归结到个体承担不幸与挫折的能力。

2 体育锻炼中对大学生心理承受力产生影响的情景

(1) 体育选项教学使学生再次面对新环境。

由于大学体育多数是选项学习, 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运动项目, 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挖掘学生运动潜能, 促进技术学习和能力培养。但选项学习也出现一个新的问题, 原本在一个集体中学习的同学, 因为体育课的重新选择运动项目, 分散到不同的项目中, 这样就出现了新的集体。环境的变化会导致一部分同学心理适应异常。新的环境和同学使他们表现出紧张, 沉默寡言等心理问题。

(2) 学习体育运动技术和承担不适运动负荷的压力。

在体育项目学习时, 从技术动作到战术, 从技术到能力, 由易到难的学习过程, 需要大学生仔细观察, 认真练习。掌握技术动作之后, 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运用时机, 用力大小, 速度与耐力等因素制约, 使学习与应用变得更加复杂。有的同学运动能力强, 学习起来又快又好, 有些同学运动能力稍弱, 动作掌握慢, 在这样情况下, 同学之间每做一个动作都有比较, 这样直接比较, 容易使运动技能差的同学失去信心, 增加他们心理压力。有的运动负荷过大, 体质稍弱的同学很难适应这样负荷, 出现体力下降, 不愿意练习, 甚至对练习产生恐惧心理, 这些现象都会引发学生心理不适反应。

(3) 教学比赛的竞争压力。

在体育学习时, 动作的学习首先要在独立的环境中完成, 然后再经过复杂的条件锻炼才能使掌握的技术灵活运用, 因此教学比赛是体育学习的一个重要形式。教学比赛中, 教师严肃的表情, 参赛者对胜利的渴望, 同伴的信任与自身责任, 与对手之间的明争暗斗, 这些因素使学生在比赛中要付出练习的几倍精力, 这也使学生精神压力明显增加。有些学生一听老师说比赛就摇头, 没有了信心和勇气, 想赢更怕输, 使他们心理出现了阴影。

3 体育教学中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途径

心理承受力作为一种能力, 是可以在后天的教育中、训练中提高的。我们体育教学中, 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 通过创造一定的教学情景, 设置适应的运动负荷, 合理规划教学比赛等, 帮助学生能够面对困境, 面对挫折, 将学生身上消极, 负面心理情绪和破坏性倾向加以转化, 通过承受力的提高, 将其升华为强大的心理动力, 而后积极投身于学习活动中。

(1) 引导学生正确认知, 创设和谐课堂氛围。

大学生为什么有这么多压力, 很多时候是因为自己的不正确的认知。包括对自己, 对别人, 对困境等不正确的认识。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包括:体育课就是玩, 不用学;体育老师是魔鬼, 就知道累我们;技术太复杂, 我肯定学不会等。面对学生这样的认知, 我们要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理性、客观的认识体育课和体育运动。一是要让学生清楚体育课学习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 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而不是单纯的玩, 更不是体力劳动。二是不要让“学不会”这样的借口来否定自我。体育技术的学习是要经过泛化、分化和动作自动化的过程, 这是掌握技能的规律。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激励学生肯于学习, 再复杂的动作只要付出努力也能学会。

把可承受心理资源的耐受力分为可承受区和不可承受区两部分, 那么培养学生心理承受力可以通过扩展心理可承受区, 减小心理不可承受区达到目的。那么我们在体育教学时, 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感觉到选项后新的学习环境也有家的温暖;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安排不同运动负荷, 让学生通过努力既有身体上的锻炼, 也有心理上锤炼;科学组织教学比赛, 制定不同的比赛目的, 合理安排竞争对手, 让学生通过比赛既锻炼身体, 也可以培养合作意识, 顽强意志, 集体主义精神等。

(2) 创设适当的逆境, 提高学生心理承受力。

体育教学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 大学生年轻好动且富有激情, 在动作练习、游戏和体育比赛中容易受环境气氛感染, 表现出真实的情感。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 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 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给大学生以必要的挫折教育。如安排有一定难度的动作或完成不了任务, 或通过语言动摇学生自信, 然后进行挫折教育, 让大学生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练, 受点挫折、失败, 从中培养他们坚韧的意志和毅力, 以及不怕吃苦, 奋发进取的精神, 使他们认识到人生挫折的必然性, 利用挫折磨练意志, 丰富阅历, 更好的适应社会。

(3) 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 提供心理宣泄的安全机制。

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作用。在体育教学中, 结合体育运动项目特点, 应开展健康教育, 心理卫生教育, 充分发挥体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锻炼学生心理。在学生心理承受力出现问题时, 及时引导, 客观对待挫折与压力;对于受挫的大学生要提供合理宣泄的安全机制, 通过运动将压力宣泄出来, 然后通过安排难度稍小的任务帮助学生重新建立信心, 通过情绪宣泄, 自我疏导等方式来调节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摘要:现代大学生面对学习、生活、就业等多方面压力, 心理健康对于他们来说尤为重要。提高学生心理承受力, 防治心理性疾病, 是当今世界一个需认真对待并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认识当前学生心理承受力入手, 从体育教学角度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以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大学生,心理承受力

参考文献

[1] 孙娟.试谈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J].科教文汇, 2008, 3.

[2] 陈淑菊.大学生心理承受力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 2004 (5) .

[3] 张晓.浅谈大学生心理承受力脆弱的诊断与调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9 (11) .

上一篇:如何加强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下一篇: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中医综合治疗与手术治疗临床疗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