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研究》研究方案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研究》研究方案(推荐12篇)

《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研究》研究方案 篇1

单位:江苏沛县湖西中学姓名:陈西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环节已经适应不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满堂灌或流于形式的师生互动已成为阻碍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因素。注重学生的经验交流、展现学生的感悟价值、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共识。主体参与是指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

课堂教学要活起来,有赖于教学双边活动的和谐开展,关键又取决于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本课题在深刻调查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参与程度及现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学生主体参与不足的的因素,在妥善利用好文本资源的基础上,还要努力探寻合理选取生活资源、及时捕捉过程资源、适度开发情感资源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以知识体系为中心,还要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中轴,努力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全力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真实和高效。

二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

本课题的核心问题是:政治教学中怎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学生真正的参与进来,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体会探索问题的乐趣,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与发现者,才能使课堂活起来。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的内容:

1、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现状调查研究及成因分析。

2、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行为的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的方法:

1、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课堂政治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现状

2、通过学习相关理论书籍,探索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策略

3、通过搜集整理总结研究成果

四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1、2009年12月——2010年1月学习学习《江苏省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

2、2010年2月——2010年4月学习《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人民教育出版社)

3、2010年5月——2010年7月学习《课堂教学临床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

4、2010年8月——2010年11月学习《走进高中新课改——政治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学与教的心理学》 主编皮连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把所学问题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开展读书、看报、阅读杂志等活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增强学习的主体参与意识.

6、通过网络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与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到教学之中.

五研究基本过程:

(1)研究对象:一(1)、(2)、(15)、(16)班

(2)研究时间:一年(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

(3)研究步骤:

根据本研究方案在相关班级的政治课堂教学中分三个阶段进行展开研究,并做好各阶段的研究分析、总结及反馈工作.

准备阶段: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课题实施方案1份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课堂政治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现状,确定研究的课题,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和思路,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实施阶段:2010年1月至2010年11月1、2010年1月至2010年4月完成读书笔记3篇2、2010年5月至2010年6月完成课例分析、心得体会2篇 3、2010年7月至2010年10月完成课例分析3篇,阶段性实验报告1篇4、2010年11月完成教学反思2篇

总结阶段:2010年12月

《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研究》研究方案 篇2

关键词:英语教学,主体参与,创新意识

一、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 营造和谐氛围。

在英语教学中, 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 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英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敢于发言, 学生有主动参与和创新的的地方, 教师要及时地表扬、鼓励, 这样学生会在放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创新意识。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创建和谐的班风氛围。

首先, 教师应以训练学生主体参与和创新意识为目标, 为学生留有自己的空间, 尊重学生, 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 成为学习的主人, 创建一个和谐的班风氛围, 只有在这种环境中, 学生才会主动的参与进来, 同时也能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其次, 同学之间要互相交流与沟通, 互相取长补短。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要随时的互换, 对于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要集体讨论研究, 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讨论,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学生互相讨论、各抒己见, 对与不对的看法及时地更正, 这也是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质疑、释疑的过程自然地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参与和创新意识能力。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 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 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 激励学生提出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 特别是对于同学的观点, 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 进行批判性质疑, 并且勇于实践、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具有自主参与和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每堂课都要进行各种总结, 应该有意识地先让学生总结, 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 就是锻炼学生的集中思维能力, 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 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 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培养总结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让给学生。总结完毕后, 英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进一步延伸、拓展, 从而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能力。这些都能够体现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创新意识。

四、在英语课堂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创新意识能力。

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手、眼、脑、耳等多种感官并用, 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英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英语实践活动中学习英语。英语课堂上, 学生才是主体, 老师应当放开手来,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打开他们的思维, 让他们在英语实践活动中尽情地“演”, 尽情地“玩”。英语教师搜集的教学内容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地将注意力集中, 对学习英语提高学习兴趣, 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所以, 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要根据英语课程自身的教学特点, 然后巧妙地运用好英语教材, 找好切入点, 刻意地设计一些可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一些问题, 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起他们的兴趣, 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又能够使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 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创新意识能力的目的。

《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研究》研究方案 篇3

一、注重英语学习信心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英语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英语学习的自信心。由于多种原因造成阶段性的成绩差异没能及时弥补,因而造成了学生的自卑心理,因此,教师要采取措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的学生不会读单词,因此教会学生音标是关键,学生学会了音标就能独立拼写和读出单词,也可以自己查找单词进行学习和巩固,从而唤起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学习比较差的学生自觉性较差,需要督促他们学习,每次上完课或布置作业时要提醒他们认真复习和完成作业并进行检查,以便于查漏补缺。

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这样做不仅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活动,而且使他们产生了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我也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以后,他们就有了学习的自主性,因而也就培养了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

二、树立正确的英语教学观,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1.要具有新的人才观

21世纪需要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聪明的智慧、开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的人才。传授英语知识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适应时代的要求。

2.要认识教师角色的转换

以前的教师“填鸭式”教学模式早已不符合现代化教育要求,而且很多教师知识老化,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效果很差,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即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師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协调者,因此要认真研究学法,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三、注重良好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于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兴趣并非天然生成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兴趣来源于幽默的学习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兴趣以需要为基础,它来源于一定需要可能得到的满足,英语教师要不断地研究教法,研究如何使教学内容成为学生的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保证学生持续不断地处于积极的学习心理状态,以使教学获得最佳效果。

1.创设生动的英语教学情境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如用简笔画、实物、音频、视频、多媒体课件等来创设教学情境,活化英语教材,活化英语教学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加强英语交际教学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际。英语教学就是通过这些交际活动,使学生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应注重交际策略的学习和运用,积极创设课堂交际氛围,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四、注重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现代化教育更加强烈要求教学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特别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创新思考

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最直接的双边活动,我们在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下,要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质量和效果,所提问题要做到三个有利于: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如: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如:How do you know that?why?);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Is there any other reason?Could you tell u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 and B?)。

2.加强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英语教材中有些课文以对话形式出现,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以短文形式进行改写;有些课文我们则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课文续写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总之,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过去的“一言堂”教学模式,要让学生活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未来培养合格的现代化人才。

《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研究》研究方案 篇4

主体意识是指在对象性的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所具有的本质意识,即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主体同客体相互作用时由自身一定的素质结构所产生的功能表现。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发展是素质教育取得实效和新一轮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和基础。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呢?

一、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理论,更新、转变观念

行为的转变往往是从思想观念的转变开始的,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理论,学习有关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现代教育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理论素养,才能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生观、价值观和教学观。教师观念是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观念的不同,在施教过程中,将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同一种教学方法,在不同观念的指导下,也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

二、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把握教学目标,挖掘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做到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如果不熟悉教材,不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那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会拿着教材、教师用书不放。同时,教师如果对教材所提供素材的精髓,即灵魂部分——思想方法缺乏了解,那么将很难跳出教材设计出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案。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按照课程标准、而不是按照教材,通过仔细地思索课程标准后,再把教材里的相关知识多读几遍,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地位,用学生的眼光来看教材,还需要对课堂上自己所教的学科的起码知识有透彻的理解。在课堂上处于教师注意中心的并不是所教内容本身,而是学生,是学生的脑力劳动,是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然后通过与学生一起有针对性地讨论,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在每一节课内都有成功的体验,不断强化学生的成功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课堂教学中认真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让学生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启发引导学生,多采用启发课、自学课、讨论课等形式。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学习,有机会进行沟通、交流和交往,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们发表的看法。让学生议一议、做一做的,要让学生自己亲自演示和完成。课堂教学中,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体验等活动,学生有事可做,有问题可以思考,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思考——模仿——醒悟——创造——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独立、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其主体意识得到较好的培养和发展。

四、理解、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每个人只有自尊、自信方能自立、自强,自尊与自信的缺乏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严重障碍之一。关注学生,不仅是看看他们的学习成绩,关心他们的生活情况,需要更多的是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我们关注学生,要求在课堂上眼睛要利,看看学生的表现,其表情是内心活动的真实反映,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耳朵要灵,听听来自教室每一角落的声音,那怕是细小的声音(对学生来说需要很大的勇气),也是学生思考后的表白。对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进行理、加工、分析,并及时反馈评价,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的冲动和欲望。

五、教学语言丰富、有幽默感

教师语言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语言组织教学、传递信息,与学生沟通。因此,教师语言要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吐字清楚、悦耳动听,富有美感,学生听起来是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像语文教师的教学,在保证生动性的基础上,要注意语言的通俗易懂、亲切和有幽默感,要有鲜活的个性和风格。这些是吸引学生参与学习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一个必要基础。课堂上,教师平淡的语言、没有起伏的语调很难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难想象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尽管每个学生在体育课中都会参与活动,但是否主动参与,却影响着课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目标就会让学生在愉悦中完成;同时更影响着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学生对教学目标设定的参与

传统的“教师中心型”教学活动,是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不能说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就完全不适合学生,但起码缺少学生的参与,往往与学生的实际相脱离或不能完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参与制定的目标,更能真正地适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学生对教学内容选择的参与

只有学生对教学内容真正的喜欢,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学习动机。因此,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来,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才会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激发起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同样,才能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学生对教学方法运用上的参与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要使教师的教法和学生学法达到最佳组合,做到合理有序、协调和谐,就要调动学生的参与,通过学生的参与,会使教师更进一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态度等等。从而使课堂教学模式,不拘一格,形式灵活多样,避免千篇一律、呆板单调的僵化模式。做到“常中有变,变中有常”,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学生对教学活动设计上的参与

有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做了精心的教学设计,但学生的表现却与教师的要求相去甚远。要想让学生真正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课活动中来,就应让学生参与体育课的教学设计,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研究》研究方案 篇5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主体参与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主体参与是在主体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师采取各种有效教学措施,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过程中来,以达到掌握知识、学会学习的目的.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

作 者:邬彤 Wu Tong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北京,100875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2.42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主体参与   教学策略  

作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篇6

广南县篆角乡初级中学杨昌亮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确定学生在作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本文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发展学生的评议表达和提倡学生个性化写作三个方面摆脱传统作文教学的模式化、机械化的束缚。

【关键词】:作文教学主体意识培养途径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是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特征。人文合一是作文的规律,也就是说:“我”是作文的灵魂。然而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我们的许多学生在作文中丢失了自我,没有融入自己的情感。“我”游离于作文之外,“我”的思想、情感、个性都在这种机械运动中枯萎了,这样写出的作文也就丢失了灵魂,冷静地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不难发现,应试作文模式的确使学生丢失了自我,压抑了自我,鲜明的个性之花随之凋零。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便是呼唤“我”的回归,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否则,我们的学生将深陷主体意识丧失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鉴于此,在作文教学和写作训练中,应尊重自我,爱护自我,弘扬自我,让“我”回到作文的创造中去。当然,在这里并不是主张摒弃课堂作文教学者这一形式,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取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改进我们作文教学的方式,以情感为主导,激发学生的主体感受。

一、 贴近学生,设计开放性作文

教师要突破传统作文模式,力戒形形色色的束缚,要从学生的年龄、经历、兴趣、爱好出发,设计开放性的作文,构建一个“天高任鸟飞”的自由广阔的写作天地。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写出真实的自我并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感情、才智和灵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

1. 激发写作兴趣---用爱心点燃学生作文的心理需求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作文的教学方法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乐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热爱是最好成绩的老师。从观察自我,认识自我,赏识自我开始,搭建起作文兴趣的桥梁。

在教育教学中老师可以布置日记、随笔,每周2-3篇,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乐写的作文,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

批改日记、随笔,对于教师应有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用心去阅读,而且要做好灵活的评定,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2. 激发写作激情---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展现自我

当学生对日记、随笔感兴趣之后,如何扩大战果,激发学生形成长久的写作动机,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中可进行习作的交流,美文欣赏,教师在欣赏过程中穿针引线,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意识。也可给学生提供美文,美的意境,美的主题,美的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师生共同走进写作的世界,在相濡以沫中受到美的.熏陶,学生审美而感美,感美而创美,精神境界更加高远,让学生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二、训练发展学生的评议表达能力。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形成“学生作文教师改”,教师没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缺了作文的兴趣,缺了作文的“活水”,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运用评议展现多彩的生活,发表自我主张的写作能力,哇圣陶先生讲过“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自己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作文教学实际上就是通过种种方法训练学生使用语言的过程。如座谈会、讨论会、辩论会、讲演会、欣赏会以及做读书笔记、写日记、写周记、写信、写作文.....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渐去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但也要注意,语言训练也要强调语言积累,没有语言积累,你就是练得再多学生颠过来倒过去就是那么干巴巴的几句话。所以应形成这样一种训练过程,在语言训练中感觉到不足,然后通过阅读去积累语言,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形成一种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的过程。

在训练过程中,还有一个老师评价的问题,老师要正确对待学生语言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要善于发现学生训练中的闪光点和取得的进步,让学生有成功的喜悦和收获的快乐,多鼓励学生,从而让学生保持作文训练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写作

教师的作文教学要鼓励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寻找自己熟悉的、感受最深的内容来表现,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引导他们多角度地观察、整理和认识生活,用正确的方法去发现和探究问题,用自己的眼睛去捕捉生活的闪光点,从中提炼并确立主题。

不仅题材的选取、主题的确立,要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经历和思想感情来考虑,体裁的选择,结构的安排、手法的运用等,也要让学生量体裁衣,扬其所长,依据自己的知识、智能和才情来考虑。使学生从构思到成文的整个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的各个方面都能依据个体特性作出独立自主的决定。鼓励学生在表现自我、展示个性、追求创新中表达对自然地感受、对生活的体验、对社会的认识。

进行个性化的作文教学,就要尊重学生作为写作主题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主作文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和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研究》研究方案 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学生,参与意识,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在教学中, 应特别注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主体地位的体现。在高中教学中, 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 学会自主思考、提问、探究、解答, 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学生来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高中生多少都会有些叛逆心理, 有的同学即使有能力, 也对数学没有积极性, 只是在老师的监督下被动地学习, 这样很难取得很好的效果, 如果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那么学生的成绩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1. 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

教材本身并无情感可言, 这就需要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用学生感兴趣的表达方式, 以生动风趣的语言或和蔼可亲的教态作为切入点, 把自身情感积极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通过心理感应方式,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学生主体参与的动机。例如:在必修二第一章《三视图》这节课的教学中, 我为学生演示了飞机、坦克、磁悬浮列车的三视图, 精美的图片激起了学生的激情, 我又向学生介绍了研制开发这类高科技产业产品的一些高等院校, 并对学生及时加以鼓励, 激励他们在学习上刻苦用功, 看着学生暗下决心的表情, 你会感觉到这节课收获的不只是知识的传授。

2. 重视数学史对学生兴趣的影响

数学也有历史, 这些历史是前人探寻数学真理的过程, 也是数学的发展历史。在数学课, 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讲授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 让学生们了解人类追寻真理、解答数学疑问的过程, 也是树立学生学习榜样,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提出疑问, 努力探索, 解决疑问的精神。

例如, 教师在解析几何、微积分教学中, 可以向学生介绍笛卡儿创立解析几何的历史, 介绍牛顿、莱布尼茨创立微积分的历史, 以及他们在文艺复兴后对科学、社会、人类思想进步的推动作用;在讲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 介绍历史上印度的关于麦粒与棋盘的故事, 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 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诱导学生热爱数学

数学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无处不在, 只是人们没有意识到而已。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小常识或者经常遇到的问题, 提出相关的数学理论知识。这样让理论知识贴近生活, 就能让学生更易理解理论知识。

比如, 带领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旗杆的高度, 在讲解椭圆时, 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思考油罐的侧面曲线具有什么性质, 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导启发, 在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同时, 教会他们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选编一些趣味数学题

在教学中, 选编一些趣味数学题让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钻研数学。

例如, 教学必修五“解斜三角形”这课时, 我便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课堂测量池塘宽度”的情境, 激励学生设计测量的方法。这时, 我尚未向学生介绍解斜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有意让学生自己敞开思路, 寻求测量池塘宽度的方法。过了一会儿, 学生纷纷举手质疑, 此时再顺水推舟, 让学生自己理一理:“你设计测量池塘宽度的方法, 必须利用哪些知识, 这些知识有哪些能自己看书解决;还有哪些问题, 提出来大家讨论。”这样, 就使学生在大脑高度兴奋的状态下, 既紧张又轻松地认识和掌握了解斜三角形以及运用解斜三角形测量高度的方法。

5.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媒体, 运用挂图、实物、录像、投影、计算机等辅助教学手段, 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在课外, 可经常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 (如在必修三概率的学习时可做摸奖游戏、讲必修一的二分法时, 设计猜价格的游戏) , 讲数学故事 (除了高斯与等差数列等家喻户晓的故事外, 还可讲被大家称为线性规划之父的丹齐克、韦达与密码学有关的故事等) , 同时还应常举办数学讲座, 开展数学竞赛, 鼓励学生自制数学教具等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 既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 又使死的知识变活, 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迷恋数学。

二创造条件,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数学问题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果没有相应的环境和条件, 就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就不高。所以必须创设合适的条件。

1. 根据学生的能力提出问题

教师在讲课时, 可以通过递进式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问题应由浅入深, 刚开始是所有学生都能回答正确的问题, 逐渐加大难度, 最后是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回答正确的问题。很多时候, 学生只是没有想到答案, 但旁边的同学想到了, 一提醒, 学生就能马上反应过来。这个过程能够引导学生的思路由浅入深进行思考。

2. 问题新颖, 贴切生活

教师提出的问题, 应该是新颖的, 这样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又可以从学生生活中遇到的数学小问题出发, 这样, 不仅能够为学生答疑解惑, 还能够让学生引起共鸣, 培养出学生的参与意识, 自发地进行思考, 并且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

3. 创设教学环境

教师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可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 有效提高参与质量。教师要积极进取、治学严谨, 言行朴实大方、和蔼可亲, 不断在学生中树立较高威信, 以获得较强感召力。教师要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 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 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使其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此外,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保护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三创造学生参与的机会

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有意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1. 开展辩论会、讨论会

教师可以通过某些题目,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或者讨论。可以将积极学习和稍有懈怠的学生分到一组, 先进带动后进, 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也能够让学生通过与周围同学的竞争, 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 积极地对问题进行思考, 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多观察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 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以及对教师的质疑、讨论、设问、问题怎样解决等。从而达到交流并共同提高的效果。

2. 抓住反馈,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数学, 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 抓住学生对教学的思考和反馈, 迅速地调整教学方法, 配合学生的学习步调, 着重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形成参与意识。要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积极配合。只有不断努力, 才能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形成积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进而提高主体参与意识。这样, 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稳步提高, 教师的劳动成果也才能得到圆满地体现。

参考文献

[1]孔企平.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孔企平.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2]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语文教学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 篇8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参与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2-023-01

“回归主体,发展主体”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指向之一。即把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呢?

一、创设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达到教学相长。它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也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变,也就是教师除了知识传授外,更应引导学生更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其实,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也有一种独立学习的要求和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惑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的过程。

如何鼓励学生更好地发现、分析问题,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呢?需要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证明,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在讲授《孔乙己》时,在学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可以设置如下问题:(1)孔乙己的性格有无两面性?文章从哪些具体描写中去体现?造成孔乙己这种性格悲剧的原因是什么?(2)结合全文,作者对孔乙己抱怎样的态度?问题提出后,因为学生对全文有了整体感知,这样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有关描写人物性格的内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作适时点拨,如全文对孔乙己偷东西的多次描写,给小孩子茴香豆吃的描写反映了什么性格特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作总结:孔乙己有好吃懒做的一面,也有忠厚老实、善良、纯真的一面,这是他性格的两面性。然后说明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封建统治阶级长期实行愚民统治的结果,以及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作者对孔乙己及这类人物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这样,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二、整合信息技术,诱导学生主动参与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要通过一系列外在事物的刺激,使学生产生有意注意,进而把兴趣、激情集中到学习对象上来。从思维特点来看,具体、直观、生动的形象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感知和初步判断,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去探求事物的本质,完成认识的全过程。因此,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新颖、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学生的阅读对象已从单纯抽象化的文字媒介扩展为图像、声音、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和整合信息技术资源。通过信息技术创设一个声像同步,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真实场景,使文本内容直观再现在多媒体平台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的信息整合时,可以把课本内容绘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用来进行讲授或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源。也可以将各种视频资料、图像资料、文本资料整合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子文稿、课件之中。还可以将共享的信息资源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直接作为学习资料,供学生评议、分析、讨论。如在讲授《巴东三峡》时,可先播放有关三峡的记录片,介绍三峡的基本情况,这样学生很快就会被优美的景物所吸引,对三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了解的冲动,学生自然就会主动地参与学习。讲授《背影》时,可让学生听崔健的歌——《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受,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父亲给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呵护,感人的歌曲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饱含深情的歌会给学生带来别样的感受,听完歌曲学生也就会积极主动的学习课文内容。

三、正面评价,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行为心理学家赫洛克的实验表明: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可以更好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教育心理学家盖杰和佰令纳说:“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上述实践和理论表明,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要多给学生正面评价,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态,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渴望被认可、被尊重、被赏识的心理需求,如果这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学生的心理安全边际效应就会越来越强,主动参与的热情和勇气就会唤发。教师对学生肯定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课堂提高、课堂活动参与、课后作业的完成、考试成绩的提升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实践证明,及时评价比不及时评价效果好,因为及时评价利用了即时留下的鲜明印象,对学生的心理暗示作用较强,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也会得到提升。

四、彰显语文价值,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能否产生积极而持久的学习动机,能否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价值认知。一般来说,学习内容的作用越大,学生学习的动力就越大,主动性就越高,参与的自觉性就越强。因此,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特点,让学生了解学习语文的价值。让学生明确学习语文不单是应付考试,而是跟每个人的生命成长都有密切的关系。语文学好了,可以增厚人的文化底蕴,升华情操人格,提升人的人文素养;良好的口才,讲究与人交流的艺术更善于与别人进行沟通,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强的写作水平对自己的实际工作有直接的作用。同时教师要有更开阔的视野以及全新的教学观、不局限于文本、课堂教学,要指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加强应用文写作的训练,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自觉参与学习。

《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研究》研究方案 篇9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北京市丰台区阳春小学成少颖

内容摘要:教学的目的是学生是否“学到手”,是否听懂、学会和熟练掌握过去,而常常是整个课堂被教师主宰,没有学生自觉自愿的独立探索,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无论怎样高明的教师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想学生由以往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建立学生主体观,把时间还给学生,建立教学民主观;其次,进行探究活动激发兴趣;三。放手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四.自由寻找合作伙伴。教师利用探究活动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教学的第一目的不在教师“教出去”,而在学生是否“学到手”,是否听懂、学会和熟练掌握。会学,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教学态度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过去,常常是整个课堂被教师主宰,成为教师“自我表现”的场所。教师作为一个单纯知识转运者的形象,把大堆大堆的知识不问情由地搬运到学生身上,尽管满头大汗,口干舌燥,却不能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热情,“你教我听”、“你写我抄”,迫使学生失去实践的机会,无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和个性特长。实践证明,真正有用的知识都不是被动的、机械地堆积起来的,它要经历一个有感性到理性、有量变到质变的错综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只能在个人独立思考中实现。因此,如果没有学生自觉自愿的独立探索,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无论怎样高明的教师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呢?

要想学生由以往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也不是很容易就能实现的,往往会出现一些形势性的参与,在一节课中教师的确实也给了学生自己的时间,但真正主动参与的很少,往往是一两个人说,其他人成为旁听者。我曾找那些不主动参与活动的学生谈心,问他们为什么不发言或是为什么不积极参加讨论?他们的回答很直白:我没的说,讨论什么,没意思!我不爱跟他们(组员)说……听了这话让我心里很不好受,但细细的想想问题就出在这儿。学生为什么没的说?为什么感觉没意思?为什么不愿和组员说?这一个个问题缠绕者我,我慢慢的醒悟了,要让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参与,还需要注意平时的培养,而在探究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这种主动参与意识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现在的问题主要出在教师身上。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

教育观念是无形的,但在教育实践中却能改变教育的面貌,决定教育的成败,影响教师的工作方式,制约教师教育活动的方向。教师在教学中长期以来形成了对教学偏向认识:在备课中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编排教学过程,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贯彻,在规定教学时段内一定要达到预期效果特别是知识的掌握,否则即可认为存在问题。片面静态地理解学生发展,教师有意无意中将自己提升到居高临下的地位,从而使学生缺少自主选择的权力和主动参与的机会。

1、建立学生主体观,把时间还给学生

特级教师、浙江省自然教研员章鼎儿对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上现场展示的12节观摩课作了一个调查统计:学生活动时间平均每节课9分27秒;最长的一节15分钟;12节课共活动42次,最长的一次9分30秒,最短的6次不到30秒。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认为除了教师做秀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受传统观念束缚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就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教师要舍得少说话,真正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一位名师在执教《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时,面向全体学生的讲解、谈话只占用了6、7分钟的时间,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其中最长的一次独立活动时间19分钟多一点。教学也取得了相当理想的效果,引起了广大自然教师的强烈共鸣。章鼎儿、路培琦二位特级教师在执教示范课时甚至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而拖堂,这实际上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2、建立教学民主观。

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这说明中国古代教育家在很早就清醒的认识到,教育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或许也正是这种传统才造就师道尊严,才使教师唯我独尊,历行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公事。在新形势下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打破传统观念,革除一切对待学生不公平的现象,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全国模范教师窦桂梅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中提出“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特级教师路培琦执教时和学生拉家常、交朋友,取消传统的上课喊起立,回答问题时不需要举手。他们都把教学民主观演绎的淋漓尽致。

二.进行探究活动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往往与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动机大小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例如,一个爱好昆虫的学生,能蹲在地上半天观察蚂蚁的活动,或在草丛中跑上半天捕捉蝴蝶等等,所有这些表现,都是由其兴趣爱好所驱使。因此在自然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通过多种途径用科学的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逐步使学生原有相对浅显的、短暂的间接兴趣发展为比较稳定的科学志趣。如教学《小电珠亮了》一课,学生在认识了电池、小电珠和导线等材料后,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的“玩一玩”,用多种方法将一节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电珠组装起来,使小电珠发光,从而把学生玩电池、导线和小电珠的兴趣引向研究简单电路的组装方面上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告诉学生怎样做,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自行探索,自己想办法努力地去做。随着一个个小电珠的发光,得意、喜悦、自豪等表情明显地写在了同学们地脸上。情趣盎然的组装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欲和求知欲,又使他们在想与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和操作潜能,并不断地触发着学生创新的火花。

又如:“电磁铁”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三个自主学习活动,每一个活动之间都环环相扣,并采用三种不同的探究活动方式。这是因为探究的驱动历时一个人的好奇心、疑惑、兴趣或是理解现象、解决问题的热情,所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十分关键的。而且要把这种好奇的态度渗透在探究的全过程,推动探究活动持续下去更是关键。

在导入时通过教师的魔术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由学生发现提出疑问,并由学生为装置起名字,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主人。(利用实物投影让全班学生都能看清)1:展示我手中的铁钉,它与大头针接触时毫无反映;2:当我在铁钉上缠上导线,接上电池时,它竟吸起了大头针。当切断电源时,大头针纷纷落下。演示时学生一双双好奇的眼睛全神贯注的凝视着。这时我问:你们能不能给这个装置起个名字?学生起的名字各异,但都很贴切,教师及时表扬,鼓励。我告诉大家:“这就是电磁铁,你们想不想也做一个电磁铁呀?”学生顿时情绪高涨,我马上出示制作步骤和实验内容,让学生小组内边看提示边制作。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动手开始制做,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人人都在动手操作。

学生在学习自然过程中,感性经验匮乏是他们的共性,也是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当学生没有亲身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时,课程所要传授的知识对他们的影响是极为有限的。因此为了使课堂中人人都能获取更多的感性知识,我为每组学生(四人组)准备了两套材料。通过每个人的动手实践,学生自己总结出了电磁铁在通电时有磁性,断开时磁性消失。

第一个活动结束,学生的兴致也随即下降了许多,为了再次击起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让学生找异同的活动:把磁铁和电磁铁的性质进行比较。

当学生比较时,很快就提出电磁铁有没有两极呢?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学生怀疑电磁铁有没有两极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他们,这次我设计了一项挑战性活动,没有规定用什么方法,只要是能检验出电磁铁是否有两极即可。我提示学生:“还记得我们是如何检验不明磁铁的两极吗?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来检验一下你的电磁铁有两极吗?如果有,哪一端是南极?哪一端是北极?”此时学生再次兴奋起来,边回想边动手检验电磁铁。学生自然也就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在这个活动中,我为学生准备了磁针、磁铁和指南针,但在我的巡视中发现大多数组采用的方法是使用指南针。于是我引导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很快学生就采用了更多的方法,有的学生用两个电磁铁,一个已知两极,利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也检验出电磁铁的哪一端是南极,哪一端是北极。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较大的思维空间。实验成功后,同学们的脸上都洋溢出自豪的笑容。在小组汇报时却产生了争议――用同样的制作方法制成的电磁铁磁极却不同,有的说铁钉有帽的一端是南极,有的说铁钉有尖儿的一端是南极。由此争议引出了第三个活动,我抓住时机问:“你觉得电磁铁的两极不同会与什么有关呢?边讨论边试一试吧!”以此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又一次投入到有趣的下一项较开放的探究活动中(预先设计每组两套实验材料目的其一就是在第二个活动中很有可能产生此矛盾,从而引出新问题进行第三个活动)。学生为了研究影响两极不同的因素,开始了猜测和验证活动。如:是不是电源的正负极影响的?是不是线圈缠绕的方向又影响呢?……

在这节课中,学生从始至终都处于十分兴奋的状态中,这正是兴趣在不断的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去活动、去发现、去解决问题。

?三、放手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每一个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应该有一定的选择探究问题的权力,如果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的喜好去探究,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非常浓厚,探究也会更深入、更持久。许多的学生不愿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数的学生更喜欢在私下和同学商量结果。采用探究学习进行学习后,在私下和同学交流问题的男女比例更高了,分别达到了46.2%和61.5%,而女生比男生更热衷于在底下商量问题。不愿回答问题的男生从19.1%,下降到了7.7%。从中看来,让学生自己选择同伴,开展学习活动,对学生间的多边交流有一定的作用。

学习蜗牛一课,一上课我便发现学生的笑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再看各组早把一只只小蜗牛摆好了。在课前我了解到学生们对蜗牛已有了一定的熟悉,于是这节课我便大胆的放手,我把一些我能想到的器具摆在材料台上,对学生们说:“大家都非常喜爱小蜗牛,那么你对它又有多少了解呢?你想了解它的什么?请各小组来讨论一下!”学生们立刻投入到讨论中。经过讨论,学生们要研究的内容真是五花八门,“请各组来对你的小蜗牛进行研究,若需材料可到前边来找,没有的老师再给大家想办法,好不好?”话音一落,学生迫不及待的派出组员来寻找所需的器具,我在材料桌上准备了菜叶、萝卜、水果、粉笔、放大镜、玻璃板、木板、线等。只见各组有的研究蜗牛怎样吃,吃什么?;有的把蜗牛放到玻璃板上从背面观察研究蜗牛是怎样爬的;有的拿放大镜研究蜗牛身上的花纹;有的在试着让蜗牛走“钢丝”;有的在进行爬行比赛……有一组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所需的材料,一问才知他们需要水槽,我很奇怪的问:“你们用水槽想研究什么?”“我们想研究蜗牛会不会游泳,它能在水底走吗?”学生的回答让我吃了一惊,多好的想法,我怎么没想到,我赶紧找来水槽,这时另一个学生走到我面前问:“老师能给我点油吗?”“油?”这更让我意外了。“你们组要油做什么?”“我们透过玻璃板看见蜗牛是怎样爬的了,我们想人踩在油上很滑不好走,蜗牛是不是也跟我们一样?”……课堂上热闹非凡。在汇报时关于蜗牛研究的结果也是方方面、五花八门。这节课对我触动很大,平时我低估了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思路、想法,而且他们自己对所定研究内容急为感兴趣,所以在研究过程中都很投入,不像以往,我给他们定题,有的学生只做旁观者,看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自己喜欢的内容,学生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激活。没想到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学习,会得出出乎意料的惊喜。这是我在教学当中感受最深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课改教学,我发现只有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探索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来发现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究。给学生一个机会自己来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自己又能够独立的去解决问题和收集事实。我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行获取,虽然在我的教学体会这一点还很不成熟,但我却屡屡感受到这样做后的一种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我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这样做有很多的好处:既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内部潜力。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通过观察、实验找出规律,这样课本知识在实验中得到检验,发挥了学生的潜在能力,改变了教师“满堂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自由寻找合作伙伴。

??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不相同。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所以,在科学探究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人或6人的小组,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相互竟争"的氛围。以前分组我总是给学生定组分配人员,本想这样既能保证课堂纪律,又能强弱相互帮助,但我发现在一些组内就出现了“不愿和组员讨论”的现象,而且那些“闹将”虽纪律好了,但对学习的兴趣大大的降低了,尤其是在小组讨论和分工合作的一些实验室表现出很消极。我找了几个“闹将”谈心,了解到他们的逆反心理很强,有的说:组中有自己不喜欢的人,有的说不爱和某人合作……我问他们:“若你们自己分组找合适的组员,你们能保证纪律吗?”“能!”声音非常斩钉截铁。于是我决定试一试,让学生们自己结合成组,要求:1:按人数规定,2:自选组长,3:互相管理,4:如在一节课当中本组组员有三次违纪老师有权将组员重新分配。这几条学生们非常爽快地就答应了,学生在课下分好组,一上课我愣住了、迟疑了,有些组五人中有三人都是“闹将”,这能行吗?我暗暗的问自己。带着疑团我开始讲课,结果表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他们不但管好了自己,互相管理都有了很大进步,更让人庆幸的是在学习中、活动中他们表现的非常积极,主动参与讨论、活动,而且这样分组平时较沉闷的学生也不再沉默,主动我自己选的组员讨论。由于他们的主动参与是课堂更加活跃,更多的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感受。

心理学研究肯定人成功的需要,教育学中也提出学生表现自我的价值。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许多时候这些需要反而成为教师完成教学轨道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努力把学生的需要和希望变成现实。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使用,打破定组定位的空间限制,将固定的空间变为自主需要、弹性较大自由的空间。

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探究活动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事实证明,大力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则有助于学生投身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体验与教师一同获取知识的乐趣,使学生真正感到教学是自己的事情,学习成了他们积极的内心需要,教师设计各种活动,都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与交流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当中,从而促进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靳玉乐&nb

[1][2]下一页

sp;中国人事出版社8月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高文、程可拉、徐斌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研究》研究方案 篇10

摘 要:该文主要阐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应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和任务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倡体验参与,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进一步提高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参与意识;激发兴趣

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又是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的。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提高,所谓学生主体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界关系时所表现的功能特征。小学英语课堂应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主动探索,不断发展语言的实践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学习意识

教育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小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表现欲也强,所以应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都乐于参与到课堂中,从而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 “What’s the time?” “It’s 10o’clock.”,可设计这样的一个任务环节:每组选一个代表上台扮演“小闹钟”,右手表示分针,左手表示时针,教师在黑板上用数字写出时间,一、二组学生问: “What’s the time?”

三、四组学生回答: “It’s ____o’clock.”,台上同学马上用手正确地指示出来,错误者应回座位,如此循环操练,最后一位为得胜者,为小组争得一面红旗。学生就这富有趣味性及荣誉感的任务中掌握、运用有关时间的英语知识,在教师设计的任务活动中乐此不疲,跃跃欲试,争着上台当“小闹钟”,抢着为小组争光,参与热情特别高。教学实践证明:越能让学生发觉有趣或愉快的任务,越能激发参与任务学习的欲望,学生越乐于加入到任务活动中。

二、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英语要面向全体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否遵循语言学习规律、是否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绝不能用单项传递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应从学生的实际、学生的需要出发选择教学内容,组合教学方法和手段,挖掘和利用学生自身的知识与体验,才能使教学更加切合实际,使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更容易为学生接受。

例如,教学 Do you like sports ?一课,先给学生放一段我国运动健儿勇夺奥运会金牌、奋力拼搏的精彩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随后,又出示各体坛明星的照片,借此向学生介绍有关词汇,如football,basketball,volleyball,table tennis,badminton 等。逼真的画面,动感的音乐,加上教师贴切的解释,学生一下子便对教学内容熟悉了。接着,再通过竞赛方式做 Listen and do这一活动,让学生按教师的指令做 play football,playbasketball,play volleyball,play badminton,等动作,再通过计算机课件让学生做 What’s missing?的游戏继续巩固生词。

经过这三个步骤,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很快便掌握了对话内容。在此基础上,又设计这样一项活动:学校要举行校运会,请同学帮助老师挑选运动员组队代表班级参赛。让学生手持调查表用所学的句子 Do you like playingfootball?……开展调查,最后根据调查结果组成班级的代表队。由于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都与学生的真实兴趣、生活体验有关,学生们兴趣盎然,各个层次的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在教师营造的可以理解的、富有实践的交际情景中,充分调动起各种感官进行听、说、读、写;在教师所创设的情景中进行观察、讨论、调查、竞赛等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

三、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热情

除了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外,设计生动有趣的语言训练形式来吸引学生参与语言实践,保持学生积极参与状态,对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在能够进行交际运用之前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操练。但是,如果只是机械性的操练,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设计一些活动来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和目的性。例如,在操练 Who’s this? It’s___.这一句型时,可设计“猜猜他(她)是谁”的活动。课前收集一些学生婴幼儿时期的照片,课上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现出来。由于这些照片充满幼稚趣,花样百出,同时又不容易辩认,学生们充满了好奇,纷纷参与到竞猜活动中来。当发现照片中胖乎乎的、哭哭啼啼的、傻笑的孩子就是身边的同学时,他们都哈哈大笑起来。这时,教师如把自己小时侯的照片展示出来,在学生们反复猜都猜不出来的情况下,再告诉他们: It’s me.Miss Liao!这时,学生们更是发出惊呀的笑声,忍不住鼓起掌来,把整节课推向高潮。这样,既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学生们又在妙趣横生的活动中不知不觉的操练了语言,巩固了技能,为培养他们的语言综合能力奠定了基础。

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学生参与真实感受

运用现代化教学技能是创新英语教育的重要保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使学生置身于以英语为母语的环境中,体验英语的交际运用。利用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设备可以营造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增强视听效果。多媒体的使用,使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活泼、感染力强、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有意注意,加深印象,帮助学生持久记忆,使教学程序化,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如教orange apple 等水果时,问学生:“Do you like fruit?”(Yes!)OK!现在让我们和 Mimi 一起到水果园转转。用课件显示水果园。Mimi 问园主“What’s this ?”然后很自然的引出水果名称。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能在不断的参与学习过程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参与中体验快乐与成功。这就需要教师应不断创新自我,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总结、思考,才能摸索出一套合适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学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真正用到教学当中。

参考文献:

《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研究》研究方案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新课程;主体参与意识;阅读素养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必须加强对小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教学中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入手,科学整合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一、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学会倾听,从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随着多媒体设备的不断更新,我们学校已经安装了交互式电子白板,这套系统附带了软件资源,教师上课时可以随时调出,供学生欣赏。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为了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我利用现代教育装备资源,科学整合教材信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实效。

例如,在讲解《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教师可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相关动画视频,学生很想知道故事要讲什么内容。在讲完故事后,教师可进行问题设置:“故事中有哪些主人翁,为什么说他们都是小画家呢?”这样做可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保证听课质量。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可让学生结合对视频的欣赏和故事的倾听,说出自己的所悟所感,有效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

二、让学生学会阅读,体现学生参与的全民性

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素质的差异性,导致学生的阅读参与程度不同。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或者是阅读活动中,充分发挥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刺激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阅读的参与率,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例如,在进行《我爱祖国》的教学时,教师可利用课前时间让学生进行网络阅读,从方方面面了解我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大好河山、经济发展、历史文明与社会进步等信息,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我们为什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上课时,教师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感想,说出自己的体会,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和生活实践,谈一下自己对祖国热爱之情。

三、让学生学会表达,以质疑引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是思维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增进彼此共识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在语文教学时,要及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说不仅仅是说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还要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说出来,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探索,从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以质疑引发参与兴趣。

例如,在进行看图说文《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说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上课时,我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片,不过,动画片里没有声音,我让学生给予旁白,鼓励学生说出故事里的主人翁和故事的大意,同时鼓励其他学生能够质疑,共同探讨故事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以质疑引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综合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阅读的过程,才能使学生享受阅读的快乐,使他们的视野开阔,见识提高。

《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研究》研究方案 篇12

一、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先要对他所学的东西有一个整体认识,这个印象是非常重要的,是决定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有兴趣学习的关键。在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的求知欲是建立在兴趣上的。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要掌握学生的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各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1. 利用表演、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这些方式都是学生所喜爱的,把它们和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会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比如:学习了三角形、圆形、长方形、平形四边形、梯形的知识后,让学生用七巧板拼摆各种几何图形和各种形状的人、物造型,将拼摆的图形一一画下来,学生感到十分有趣,不同层次的学生拼摆出不同的图形,展示了各自的才能,然后将学生的作品一一展现在黑板上,学生看到自己的创造成果,非常高兴。这样的教学效果,只有学生亲自体验,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2. 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不仅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更要使学生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技能,发展思维能力。例如:今天是星期四,再过十五天是星期几?一个星期有七天,15÷7=2……1,星期四的后面一天是星期五。(余数一就是条件中的星期几的后面一天,余数二就是条件中的后两天,如此类推。)再如:2、5、9、12、2、5、9、12……第103个数是几?(一组数有四个数字,103÷4=25……3,余数是1就是这组数中的第一个,余数是2就是这组数中的第二个,余数是3就是这组数中的第三个,本例中103÷4的余数是3,所以就是这组数中的第三个即9。因此第103个数字是9。)根据上面的方法完成下面的题目。

(1)把白、红、黑三种不同颜色的球按规律反复地摆,第50个球是什么颜色?

(2)把“我从小爱数学”照此反复写,第189个字是什么字?

通过上面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全方位多层次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多种课堂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学校的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也就是说,课堂是教与学的统一。因此,只有在课堂上利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达到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效果。

1. 利用趣味故事,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好听的故事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讲一些与数学知识相关的趣味问题或故事,既能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引导到“正题”上来,又能调节学习气氛,真可谓一举两得。例如: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我先讲了古代数学问题中的一个“鸡兔同笼”的问题:鸡兔同笼,数头有50,数脚有160,问笼中鸡、兔各有多少只?学生对此问题感觉很新鲜、好奇,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或努力思考,或动笔计算。我便把握时机,把问题引入到新课上来。又如: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运用时,我讲了古代数学家泰勒用一根棍棒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同时指出,其实给他们一根棍棒,他们也同样可以量出金字塔的高及学校旗杆的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顿生,急着想知道怎样测量。我因势利导,很自然地转入到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当然,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多积累这方面的素材,讲课时才能问题自如,得心应手。如讲圆周率时,可讲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讲黄金分割时,也可以先讲一些有关审美的实例等。这些事例,既有趣味性,又与所学内容有关,还可以从中进行爱国主义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样就能使学生主动地兴致勃勃地去钻研,去探究。通过参与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大大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参与何来兴趣,无兴趣何来激情,无激情何来投入,无投入何来效果?

2. 全面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获得成功,并千方百计给他们创造条件和机会,在思想上经常鼓励他们“有志者事竟成”,“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天生我材必有用”。教学内容结合各层次学生实际适当调整,力求各层次学生都积极参与,主动学习,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责任感,义务感,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满足感。

上一篇:《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教案下一篇:留学加拿大申请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