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有序思维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有序思维(共13篇)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有序思维 篇1

[日期:2006-6-5] [字体:大 中 小]

江山市贺村镇中心小学

杨芳

内容提要:

培养孩子的有序思维是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发展孩子智力的关键所在。本论文首先阐述了有序思维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意义。其可以使孩子考虑问题有条理、可以帮助孩子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可以优化思维过程、提高孩子思维的敏捷性。接着阐述了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有序思维的几种策略。主要从教师的引导语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活动操作过程、解决问题时、解答应用题时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中采用了例证法来论述策略的可行性及操作性。如何培养孩子的有序思维应成为广大教师积极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 有序思维 ;

策略

有序思维是指学生按照一定的条理,朝着有利于解题的思维方向思考。数学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发展孩子智力、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我认为关键在于平时教学过程中对孩子进行有序思维的培养。

一、有序思维对于孩子发展的重要意义

1、有序思维可以使孩子考虑问题有条理,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同时使语言表达趋条理化。

2、有序思维可以帮助孩子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

3、有序思维可以优化思维过程,使孩子既掌握基础知识,又理解知识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

4、有序思维可以提高孩子思维的敏捷性,可以更好地训练和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有序思维的几种策略 由上述可见,有序思维对于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发展孩子的智力是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的。那么,在平时教学中,如何培养有序思维呢?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平时的点滴教学积累与经验,结合前人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1、教师的引导语设计要体现“序”。

教师的引导语如何设计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教师引导语设计得如何,会影响到一堂课的效果是好是坏。如果教师在进行引导语设计时,能关注孩子思维的有序性,对于孩子的发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下面是我所执教的一堂公开课,内容为《全家休息日》的其中一个环节的教师引导语设计: 课始,我创设了寻找休息日的情境之后,引导孩子们提出问题。

师:每当飞飞一家人同时休息的时候,他们一家人便会一起出去玩。这不,12月份到了,飞飞会想些什么呢?

生:12月份哪几天全家人共同休息可以一起出去玩? 师:要找到全家共同的休息日,首先要找到什么呢?

生:首先要找到爸爸、妈妈、飞飞一家三口人12月份单独的休息日有哪些? 师:找到了这些单独的休息日,我们又能找到哪些共同的休息日呢? 生1:12月份爸爸和妈妈共同的休息日。生2:12月份爸爸和飞飞共同的休息日。生3:12月份妈妈和飞飞共同的休息日。

从上面的片段中可以看出教师先引导孩子提出“12月份全家人哪几天共同休息可以一起出去玩”这样的大问题,而后让孩子们思考:要找到全家共同的休息日,首先要找到什么?引导孩子提出“一家三口人单独的休息日有哪些”这些小问题。进而提出“两个人共同的休息日”的问题。这样的引导可以激发孩子们逆向思维,培养孩子们思维的有序性,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非常有层次的问题,(大问题中含有小问题),这样的引导无疑对于对于培养孩子的有序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教学活动设计要突出“序”。

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如能用“有序”思维作引领,每一个活动之间环环相扣,知识衔接自然有序,既可以使一堂课上得扎扎实实、井然有序,旁人听起来也不会觉得“花俏、浮躁”,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思维的有序性。案例:角的认识

如何让孩子直观认识角,教师设计了下面几个活动:(1)、找一找生活中的角。(2)、摸一摸桌面上的角,谈感受。(3)、找一找直观图形中的角。(4)、画一画心目中的角。(5)、师示范画角,介绍各部分名称。(6)、生重新画角。(7)、辩一辩角。

上述的教学活动设计井然有序,使孩子在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辩一辩等活动中逐渐认知了角,从“生活原形”到“直观图形”到“符号模型”,认知过程遵从孩子的认知规律,这样有序的活动设计在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有序思维。

3、活动操作过程要凸显“序”。

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孩子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孩子的思维。孩子在操作活动中,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思维的条理性可得到提高。案例:有余数除法(43÷3),教学程序分三步: 第一步操作:先拿出十根一捆的小棒4捆,及散的3根,问:把这些小棒平均分给3人,怎么分呢?(先把其中3捆平均分给3人,每人一捆。)第二步操作:把其中3捆平均分给3人,每人一捆(10根),问:剩下的小棒怎么平均分呢?(把第4捆小棒拆开与散的3根合并成13根,再平均分。)第三步操作:把13根小棒平均分给3人,每人4根余1根,问:结果是多少呢?(43÷3=14„„1)

这样的教学,体现了简单的直观综合能力的培养,边操作边思考,用操作促进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整个过程非常有序,这样的操作活动在无形中也培养了孩子思维的有序性,提升思维能力。

4、解决问题时要抓住“序”。

解决问题时,引导孩子有序观察、思考,同样可以提高思维的条理性、思维的敏捷 性,同时又能防止重复或遗漏。

例如,小张、小王、小李、小徐四个人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个人之间都要进行一场比赛,他们一共要进行几场比赛?可先引导孩子观察小张要分别与小王、小李、小俆进行3场比赛,再观察小王要分别与小李、小俆进行2场比赛,最后小李要与小俆进行1场比赛,一共要进行6场比赛。

我们课本中能培养孩子有序思维的题目很多,又如,在进行平移图形作画时,分成三步:(1)是数出原图形共有几点(2)平移各点(3)连一连。再如,从小到大地填空呀,找准起点,有序思考,从而获解呀。教师一定要善于挖掘题目的有序性,有意引导孩子有序地解决问题,孩子的有序思维就会逐步提高。

5、解答应用题时要依靠“序”。

应用题的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引导孩子利用有序思维来解答应用题,我们会发现,孩子的理解力并不是那么差,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了。引导孩子在解答用用题时,一般分三步进行:(1)是初读题目,理解题意,获知数学信息(2)是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语句(3)分析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进行作答。这样的解答程序可以增强孩子的有序意识,减少盲目性,提高解题效率。在此就不举例了。总之,有序思维是前后一贯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它有助于孩子真正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关注对孩子有序思维的培养。而如何做好这一点又是值得我包括广大教师积极探索并付诸行动的问题!

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韩彩虹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有序思维 篇2

有序思维是指人类的思维与客观规律的一致性, 即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在人的头脑中得到正确反映的程度。人类思维有序的程度越高, 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认识就越清楚。在高中化学有机物的教学中, 同分异构现象广泛存在于有机物中, 同分异构体的知识也贯穿于中学有机化学的始末。烃的同分异构体是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一大难点, 特别是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和种类的判断。我在教学时, 不仅让学生理解同分异构的概念, 还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 将问题深入, 通过学生讨论、探究, 抓住事物的本质, 揭示规律, 从而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

二、在同分异构现象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策略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其主要任务不是一味地讲述学科知识, 而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和帮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 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为此我在有机物同分异构现象教学中不仅让学生理解同分异构现象的概念,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寻找同分异构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2.设计教学环节

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和书写一直以来都是高二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 学生易混淆同分异构体和同一物质, 无法完整地书写出烷烃的所有同分异构体。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 我设计如下几个教学环节:组装模型—理解概念—寻找规律—动手书写—掌握方法—归纳总结。

3.问题递进, 让学生解决问题

这节课我在教学上采用问题递进的方法, 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教学内容的落实上。在课堂教学中我共设计了四个问题, 在学生组装出丁烷可能的结构后, 我很自然地引出同分异构体的概念, 第一问“同分异构体的性质相同吗?”学生通过查阅课本得出答案, 紧接着我提第二问“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同分异构体之间的熔沸点、相对密度的变化规律吗?”这一问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加深, 同样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得出结论。两个问题就让学生弄清了同分异构体在性质上的差异性。第三问“什么是烃基?烃基与我们前面所学的“根”有何区别?”这个问题其实有两问, 学生的思维空间较大, 烃基的定义学生很快可以从课本上找到, 但对于烃基与根的区别, 学生感到有难度,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我让学生分别在黑板上写出甲基和氢氧根的电子式, 然后让学生观察就不难得出二者的区别。第四问“我们学习了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两个概念, 它们有什么区别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设计了一个表格投影出来让学生填写, 表格填写过程中学生也就对两个概念进行了对比学习。

4.让学生犯错, 培养学生有序思维

同分异构现象在有机化合物中普遍存在, 并且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 同分异构体的数目也增多, 如含有十个碳原子的癸烷, 其同分异构体就有75种。如何才能一个不落地把碳原子数较多的烷烃分子的所有同分异构体书写出来呢?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 我让学生试写出C5H12可能的结构简式, 学生较容易地写出三种不同的结构。

我又设计了让学生书写C6H14的同分异构体, 并告知目标是五种。然后我走到学生中去细心地观察, 写得快的学生很快喊“老师, 看看我写的”, 我走过去一看, 错了两个。其实学生出错在我的预想之中, 因为我知道要让学生掌握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仅仅是背得书写规律是不够的, 教学的最佳时机就是对他们犯错时的点评, 这时候教师的一两句话对学生而言犹如醍醐醒脑一般“一点就通”。我绕着教室走了一圈, 把学生出错的情况都写在了黑板上, 不等到我说, 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自己评讲起来, 这说明他们开始在找寻书写规律了, 学生不是完全不会书写同分异构体, 但是他们很难完整地把全部的同分异构体都书写出来, 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还没有感悟到有机化学学习的有序性。我马上立足于启发学生思维, 从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出发, 抓住同分异构的本质“分子式相同, 结构不同”, 通过演示、动画视频, 让学生找出最基本的书写同分异构体的规律, 再层层推进, 引出位置异构, 甚至是官能团异构。这样做既掌握了同分异构现象, 又深化了异构的种类, 提高了学生动手组合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有序思维 篇3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为学生创设主动的情境,以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创新。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用铁丝制成简单的教学用具,分别做成车轮为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圆形四个不同的车子,请学生演示让车子动起来。在演示过程中,学生一眼看出,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车轮的车子运动起来,车身不稳定,而圆形车轮的车子运动起来很平稳。这时,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圆形车轮运行起来平稳?它与三角形、正方形有什么不同?这自然就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

又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创设了故事情境导入:小红今年12岁,已经过了12个生日。爸爸今年37岁,只过了9个生日,小红问爸爸:“您过生日为什么比我还要少呢?”学生都默不作声,于是我借此机会说:“那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学生对此充满了好奇,想一探究竟。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二、设置疑问,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向学生提出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善于设置问题的悬念,使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促使学生沿着问题的指向去思考,去探索,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努力探求新知识,开发智力,开阔思维。因此,我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为唤起学生对学习的迫切心理,经常会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实际,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先设问: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出示实物),怎样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化曲为直)再设问:一个硬纸板圆(出示实物),怎样量出它的周长?(滚动法)第三次设问:学校的圆形花坛,怎样量出周长?(测绳法)第四次设问:一个带线的小球在空中转一圈,(演示),能用刚才所说到的方法吗?小组讨论,探索新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再如,引导学生学习“认识时刻与经过时间”一课,求经过时间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通过让学生观察作息时间表,自由提出问题、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现了求经过时间的多种方法,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能力,在质疑探究发现活动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由于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注意了对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所以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独立思考,自由提问,大胆质疑。学生通过提问质疑,不懂的问题弄懂了,疑难的问题解决了,在教师的鼓励下尝到了质疑问难的甜头,学习的兴趣更加深厚了。

三、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激趣、设疑、操作实践、讨论交流中,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如在教学“圆锥体积”时,给每组学生一个圆柱和三个大小、形状各异的圆锥,请学生分组研究: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纷纷开始盛沙土实验,有的用圆锥装满沙土倒入圆柱内,有的用圆柱装满沙土倒入圆锥内,学生通过多次实验发现: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当学生通过分小组做实验,推导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V=1/3Sh。接着教师让各组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塑料袋(小型)沙子,举起来从上往下慢慢地倒下,自然形成一个沙堆。“这堆沙子近似什么形状?怎样知道它的体积?”教师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独立思考,然后相互交流,分工合作测量计算。再进行深入思考,把沙子沿教室墙角堆成一堆,这堆沙子大约是整个圆锥体沙子的几分之几?此时有的学生在画示意图,有的学生在做操作实验,有的在讨论猜想。这样通过动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比较容易掌握,最终得出结论。

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数学学习中的两种方式。学生在这两种学习方式下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比听教师讲、看教师做要记忆深刻得多。教师在给学生提供动手机会时,一定要注意切实放手,给他们充足的思考、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保持极高的兴趣,努力去发现去创造。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数学学习中来。因此,在教学常见的平面图形或立体图形面积、体积公式时,让学生利用学具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是十分必要的。

四、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有了兴趣,学习会更主动,记忆会更深刻,也就为教学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参加教具的制作,在实践操作中,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发现问题,手脑并用,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在上课前自制一个长方体,通过各种感官理解什么是长方形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把模型拆开,呈现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动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师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学生不仅兴趣更浓,积极性高,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再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有这样一段导入,请学生来考考教师。学生随意说出一个大于3的自然数,由教师来判断这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学生兴趣大增,争先恐后地说出许多大于3的整数来“考”。教师快速说出答案,学生通过笔算验证结果。多次考试后,教师的答案又快又准,“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感到很奇怪,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开来,轻松愉快地一起探索起来。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把扎扎实实完成教学任务同开发智力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同创新思维结合起来,以达到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目的。

如何培养孩子数学思维 篇4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借助语言才能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思维的结果和认识活动的成就又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所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相应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促使思维更加完善、精确。

对于一些小孩,他们的问题是很多的,家长也应该对小孩的问题要认真回答,不能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敷衍了事.还要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如一些一年级的孩子在读白雪公主与七个小人的故事的时候,白雪公主在森林里迷路了,很伤心,看到前面有一栋房子,变走了过去,这时,孩子想了想问道:“她为什么不去找警察叔叔?”“因为森林里没有警察叔叔啊”“可是,那她为什么不给警察叔叔打电话啊?”虽然这些问题好像很可笑,但是说明小孩他是在认真听故事,并且开动了脑筋,在积极思考,所以,家长必须要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不要让孩子感觉到问家长为什么,家长是在敷衍。

教学中要“预设有度,有效生成”

“生成不是天外来客就具体教学而言文本”是生成之“母”“预。追求生成的课堂教学不能脱离“文本”也离不设”是生成之“父”开“预设”。一般而言,课前,我们应该善于预设学生的“已知”,预设学生的“未知”,要预设迎接偶发事件的心态。预设要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真们课堂教学要能有效“适度预设”正关注学生的发展,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安排教学活动、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着力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可能发生的状况从多方面进行估测,并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方案,以备在教学中及时。调用,应对各种“不测”同时,教学时我们往往会遇到“不曾预约的精彩”――课堂中的意外生成!这可以说是我们日常教学的惊喜,一堂课常常可以由“意外生成”由此而出彩!但这需要我们教师具有敏锐的眼光、高超的教学机智去驾驭。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有序思维 篇5

wuyi

内容提要

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教育与创新是当今教育的本真。因此教育在今天已经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传递文化知识与技能上,停留在让学生只知模仿与继承,不思考不创新的层面上,教育应该点燃学生的探索欲望,开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关键词

创新思维、课程改革、情境、创造、全面发展、想象 论文正文: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而创新素质的体现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强,那么如何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淡几点体会。

一、深刻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文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师生角色,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组织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重视学生思维的激励,尽可能展现思维的过程,允许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质疑,敢于向教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对现成结沦表示怀疑,特别要肯定他们敢碰、敢闯、敢冒尖的勇气。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实现“再创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的目的。

二、实施创新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创新思维的首要条件。

(1)创设民主、和谐的探究新知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活动,从本质上看,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教师和学生间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而我们已经进入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张扬个性注重人格的回归的人文教育时代,崭新时代的崭新教育,呼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建立民主平等的现代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成为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认识的升华,能力的提升,充满笑声,充满睿智,充满情趣的乐园。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表现的欲望,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教师应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关爱的互相信赖的“伙伴式”新型关系,要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因为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教师才可能成为学生畅所欲言的好朋友,从而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营造有利于学生亲自参与、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课堂心理环境,从根本上触发学生的创新火花。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事实上,学生们都希望自己时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激发学生这种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可见,好奇心和求知欲既是学生进行创造的诱发剂,又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关键,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和方法。

(1)通过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训练思维的新颖性和独特性。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再创造”,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驱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钥匙。实际上,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给学生搭建一个探索的舞台,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将思维聚集再探索的方法上。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将学习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地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质疑问难,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和求异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之中去扩大眼界,各学所需,各教所知,各尽所能。

开放教育的核心是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教会学生从小敢问、能问、善问。鉴于此,课堂组织教学应以激发学生“问”的兴趣,教给学生“问”的方法,培养学生“问”的意识,开掘学生“问”的潜能。使“问”的主线不再在传统教师讲和教师问的轨迹上滑行。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设计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对于数学开放题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条件开放、问题开放、思路开放、结论开放等等。像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都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具体体现,要让学生在“猜想”中学习新、奇的解题思路;在“变通”中学习巧、活的解题思路。从而发散学生的解题思维。并注意保护学生丰富的想象,不断鼓励他们求异的思维,以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3)让学生的直觉思维活起来。

直觉思维是一种从感性材料中直接捕捉,迅速领悟到问题的意义和解决途径的思维,具有快速、跳跃、直接等特点。它是创造力的起点,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设计一些感性而又带有启发性的题目,鼓励学生进行猜测——验证,从而激活学生的直觉思维。

(4)让想象张开腾飞的翅膀。

想象作为一种非逻辑的思维形式,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在创新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可以说创新思维是思维和想象有机整合的结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从心理成分来说,创造的主体是思维,而使它腾飞的翅膀却是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创新思维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的支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及时启发学生的想象。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5)通过改变学习方式,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为课堂教学是一种生命的动态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富有个性的、体现多样化的学习需要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提倡在实践操作中学数学、在探究中学数学、在合作交流中学数学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总之,面对着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教师应解放思想,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认真领会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将先进的课程理念和真情实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而努力。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真正实现新课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黄爱华编著,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

2、《小学数学教育》杂志2006年1-2期,辽宁教育杂志社出版。

3、《小学数学课程理念与实施》,周日南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4、《小学数学心育艺术》,薛剑刚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有序思维 篇6

思维活动的研究,是教学研究的基础,数学教学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它实质上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构向数学家的思维结构转化的过程。对数学思维的研究,是数学教学研究的核心,数学思维的发展规律,对数学教学的实践活动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抽象概括能力

数学抽象概括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也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它具体表现为对概括的独特的热情,发现在普遍现象中存在着差异的能力,在各类现象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分离出问题的核心和实质的能力,由特殊到一般的能力,从非本质的细节中使自己摆脱出来的能力,把本质的与非本质的东西区分开来的能力,善于把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等方面。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呢?我们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学中将数学材料中反映的数与形的关系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出来,概括为特定的一般关系和结构,做好抽象概括的示范工作,要特别注意重视“分析”和“综合”的教学。

2.在解题教学中要注意去发掘隐藏在各种特殊细节后面的普遍性,找出其内在本质,善于抓住主要的、基本的和一般的东西,即教会学生善于运用直觉抽象和上升型概括的方法。

3.培养学生概括的习惯,激发学生概括的欲望,使他们遇到一类新的题时,能够把这一类型的问题一般化,找出其本质,善于总结。

4.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是长期艰苦的工作,在教学中要随时注意培养,有意识地根据不同情况严格训练和要求,逐步深入,提高要求。

二、推理能力

数学运算、证明以及数学发现活动都离不开推理,数学的知识体系实质上就是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构成的命题系统,因此,推理与数学关系密切,教学中应注重推理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呢?我们认为重要的是要注意推理过程的教学,一开始就要逐步养成推理过程“步步有根据”,严密的推理,在熟练的基础上又要逐步训练学生简缩推理过程。

三、选择判断能力

选择、判断能力是数学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判断不仅表现为对数学推理的基础过程及结论正误的判定,还表现为对数学命题、事实、数学解题思路、方法合理性的估计以及在这个估计的基础上作出的选择,判断能力实际上是思维者对思维过程的自我反馈能力。

具有选择判断能力的学生,在判断选择中较少受表面非本质的因素的干扰,判断的准确率较高,判断迅速,对作出的判断具有清晰的认识,能区分逻辑判断和直觉猜测,他们具有明显的追求最合理的解法,探究最清晰、最简单,同时也是最“优美”的解法的心理倾向。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呢? 1.设置悬念,激发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的认识能力与认识任务之间的矛盾。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能水平,巧妙地设置悬念,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通过类比,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类比对青少年的思维是至关重要的,要搞清楚数学猜想,举一反三,常常靠这种能力。如在就讲解一次函数时y=kx+b的图象,教师通过列出y=x和y=x+1的函授值表,画出图象,在启发学生用类比的方法画出y=kx+b的图象。3.运用质疑,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不熟练到熟练,在这过程中,教师就要适时地,恰当地给予帮助和鼓励,质疑、释疑,使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形成坚韧的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持续的兴趣,这是学好数学的保证。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经过讨论争辩,个抒己见,加深理解,获得学习上的成功,自然产生喜悦感和满足感,这就成为激励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也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4.自主创新,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是一种知的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他们内在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作为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创新的课堂气氛,使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思想感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那么,生动活泼的、自主的思维潜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在日常数学教学中要时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提问,并适当点拨,让学生自己从思考、讨论中发现其中的道理。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有序思维 篇7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诱发其主动思维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而兴趣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动力, 也是引发学生思维的催化剂. 学生只有对数学知识感兴趣, 产生一定的探究欲望, 才能够自主地进行思维发展, 在探究实践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年龄较小, 好奇心很强且爱动, 对任何事物都有着一定的积极的态度, 对此, 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多元化的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其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进而将自我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都融入到学习中来. 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教学内容时笔者通过构建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吸引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行使主动思维意识. 即: 笔者鉴于小学生爱动的性格将教学内容转化成为生活情境, 开展“超市大购买”的实践活动, 来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 在购买东西、找钱的过程中掌握人民币并学会使用人民币. 再如: 在学习一些逻辑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时, 笔者开展游戏教学, 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 开展自我主动思维, 实现教学目的.

二、强化学生动手实践数学, 促使学生发展自我思维

心理学家皮亚杰就思维能力还说过这样的话:“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而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其形成和发展需要一定具体的实践操作或者具体的形象思维事物, 等等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结合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来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借以来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自我思维与数学抽象的矛盾性促使学生自主进行发展思维范畴, 实现自我对数学认知的理性上升. 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内容时, 笔者给予学生一定的权利, 首先, 笔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认知自己制作一个三角形;其次, 让学生自主或者小组合作动手整合一切可以运用的信息, 动手实践求三角形的内角和, 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样一来, 就给予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空间和平台, 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的用量角器先测出各个角的度数, 最后相加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有的学生将三角形进行转化, 将各个角撕开相拼兑成一个直接, 进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在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有初步认知的基础上, 笔者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开展深入思维, 即:这张纸我们可以随便地折合、测量, 得出结论, 那么生活中一些不能够动和量的三角形怎么求出内角和呢? 学生的思维纷纷又进入了深层次的探究和发展这样, 让学生动手实践感悟数学关系, 能够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 最终实现学生深层次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三、设置开放型的问题, 促使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在自由、开放的空间里能够充分地发挥自我.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提出: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构建开放性的、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 借以来促使学生在开放的空间里进行自我思维的发展和创新. 小学数学在问题设计方面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 有着一定的优势, 即:数学知识本身之间的逻辑性思维较强, 同时, 数学解题思路是多样化的, 通过一个问题可以有多个解题思路, 同样, 同一个问题也有好几种说法. 对此, 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数学学科这个特点, 设置开放型的数学问题, 来引导学生开展发散思维. 如: 在学习工程性的应用题时, 笔者首先提出问题:南山村要修一条长为1500千米的铁路, 工程队用5天修了全长的三分之一, 请问剩下的铁路还需要几天完成? 其次, 让学生结合题目采取多种解法来求出问题的答案; 再次, 在学生求出答案之后, 让学生以这个问题为中心, 来创新改编题目表达. 这样, 通过开放型的问题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强化学生解题能力的同时形成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的来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新课改的主要任务之一. 小学数学本身属于思维逻辑性较强的学科, 而小学生思维正处于活跃和敏捷的阶段, 作为教师, 在教学中, 应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 使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数学学科本身逻辑性较强, 学生只有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够自主地探究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掌握知识、增强技能的主要阵地, 也就很自然地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场所.鉴于此, 本文笔者尝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和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吕世虎, 等.新版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有序思维 篇8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教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合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學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消失。巧妙地提问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的深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同学们植树:五年级植树162棵,比四年级多植树31棵。四年级植树多少棵?”对此题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五年级植的树多还是四年级植的树多,这就要抓住“比四年级多植树31棵”这个关键句,联系前后内容把这个简短的句子一步一步地补充完整,使之明朗化,即“比四年级多植树31棵”,就是“五年级比四年级多植树31棵”,也就是“162棵比四年级植的多31棵”,这样不难判断出五年级植的树多,四年级植的树少,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又如,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合数、质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三、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有序思维 篇9

宝应县画川初级中学

何德君

作文的关键在于选材和立意,选材和立意又贵在求新。然而,学生作文常常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由于人们的思维常常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换句话说,是由于习惯性思维、定向思维的影响。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思考一个问题时,我们的思路往往重复同样的途径„„习惯性思维程序的造成,就好像条件反射的形成一样。”因此,要想让学生写出新意迭出的佳作来,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以为,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相对于顺向思维,总是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然后在探索中选择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如写一件事,先写结果,再回溯起因、经过,最后又回到结果,这便是倒叙。议论文也不一定都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认识顺序写,思路也可以打破常规。如写“说谎”这一话题,有时为了不让对方难堪,或者让对方乐意接受,于是就拿出了“美丽的谎言”;如妈妈吃鱼头鱼尾,把中段的鱼肉让孩子吃,她偏说“我就喜欢吃鱼头鱼尾”;鲁迅明明要弃医从文,偏对老师说,要改学生物,老师教的医学知识还是派得上用场的。因此“说谎”不见得都不好,要看“说”的什么“谎”,要看“说谎”的思想背景和真正目的。又如考虑“遗憾”这个话题,有个学生却以“无憾之憾”为标题,他认为一生都没有遗憾,一切都如意,没经历什么坎坷,生活平静得如死水,这本身就是一大遗憾。诸如此类,大千世界中人们已形成褒贬定势的事物,我们可以就许多问题引导学生唱一下对台戏。如写牵牛花,可以赞美它不妄于现状,不甘心埋没于茅草荆棘之中,勇于攀登,奋发向上的精神;也可以逆向思考,讽刺它靠攀缘树干往上爬,分明是不能自立的软骨头。写柳树,可以赞美它不择土质,落地生根的“志在四方”的精神;也可以逆向思考,批评它随风摇摆,没有坚定的立场。

二、培养学生多方向多角度的发散思维

多方向多角度的发散思维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的思维。指导学生多方向多角度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即组织学生从某一事物多种不同的侧面去描写事物,刻画人物,说明事理,发表观点,这既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发散思维需要联想。不论写抒情性散文,还是写议论性散文,往往不能局限于一人、一事、一物。作者要抓住某人、某事、某物的本质特征或象征意义产生联想。由人联想到物,或由物联想到人,或由物、人联想到社会„„作者可以说古道今,由此及彼,借题发挥,通过联想,文章才能有水平升华的高度。

如以“考试”为例,可以从课内科学文化知识和能力的考试,联想到思想、品德、意志等方面的考试,人生时时有考试,更多的是为人处世的考试,社会就是大考场。这样的构思,思路开阔,容易出新。如写“学费”,一般学生可能会在“学校规定的学生在校学习应缴的费用”或“个人求学的费用”上做文章。其实,花钱学到经验、教训,或学到某种美德,交出这学费也是很值得的。又如写在江河上逆水游泳,联想到拼搏精神,联想到学习要有坚强的毅力,否则非进则退;如写“网”,可以联想到社会人际关系中种种无形的“网”,也可以联想到要冲破这张“网”,就需要决心和智慧,等等;如写“锁”,从门上的“锁”,想到禁锢在人们精神上的“锁”。再比如“镜子”这个话题,可以从“邹忌窥镜”谈起,进而联想到我们要经常照镜子,发现缺点,予以改正,也可以从“高堂明镜悲白发”的诗句,领悟到必须抓紧少年时勤奋学习的道理;可以从唐太宗“长宝三镜,用防己过”的名言入手抒发情怀;也可以谈镜子的功用,联想现实生活中具有镜子性格的人。

三、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

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事物,客观地评判事物的一个重要思想武器。教会学生辨证思维同样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在议论文写作中尤为重要。

在审题立意上,要有辩证法。例如点与面、偏与全、美与丑、正与反、好与坏、个别与整体、特殊与一般、进与退、利与害、纪律与自由、成功与失败、崇高与卑鄙、谦虚与骄傲等,不能顾此失彼,以偏概全。培养学生客观地、全面地、本质地分析各种问题,对于促进学生的思维逐渐向成熟的方向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论证问题时,要一分为二,富于辩证法。例如90-年一篇高考作文《“花”与“刺”》,文中这样写道:“花”正如那些赞美之词,而“刺”正像那些逆耳忠言和劝告。阿谀奉承尽管使你心满意足,然而它却使你沉迷于过去的业绩,留恋于过去,失去创新的锐气,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问题。而“刺”虽然使你疼痛,但它却使你惊醒,催人自察,正确看待自己的成绩和缺点。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有序思维 篇10

美国人拉玛说过:“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最主要的竞争力,没有创造性思维,势必会在竞争中失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收益颇丰。

一、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强烈的求知欲可使学生积极地探索。学生有对所学知识达到入迷的程度,才会产生灵感,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内在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既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对作文的渴望和热情,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高度的激发状态,达到不吐不快的境界。巧用媒体,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能改变过去把作文当成是一个沉重包袱的畏惧情绪,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驰骋,写出更好的文章。如:为了写好一种植物,上课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的镜头,再播放了场里的情况,大家所见的植物多不胜数,听着解说员的解说,对那些珍稀植物真好奇极了,唤起了学生想方设法要弄清该植物和把看到的告之于众的欲望,激发了写作的兴趣。又如:写表扬稿前,我把事先录制好的有关同学们热心帮助别人,拾金不昧,为同学、老人送温暖等的感人场面重现在大家的面前,同学心中除了有敬佩之意,不约而同地表示要写一份表扬稿表扬一下这些身边的好榜样。可见,巧妙地使用媒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造欲望。如:在写《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中,我们录制了学生篮球比赛的全过程,并编辑、剪接好配上字幕制成软件,上课时学生在各自的计算机屏幕上自由观察动态画面,主动地接受信息,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比赛的全过程中,活动的开始、经过、结果更清楚无遗,场内、场外热闹气氛,同学们一言一行更令人兴奋,激起了写作愿望。当学生写作时要重点描写某位运动员,可以单击按键与该运动员有关的画面又重新出现在眼前,便于更细致地观察写出逼真的场面。

二、倡导批判精神,激活学生创新的潜能

批判性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之一。创造性思维的生命力在于怀疑和批判。没有怀疑和批判就不会有创造。创造型人才就是有怀疑和批判精神、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在作文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多向思维,这种思维苗头,虽然稚嫩,却颇具生命力,不可轻易否认与扼杀,对于其中蕴含的怀疑批判精神应予以倡导。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把握时机,引导学生不要“迷信”前人既成的定势,敢于向权威挑战,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鼓励学生在写作中敢于评判前人的得失。这样,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只有对所要写的对象、对写作活动本身有真情实感,有自己的看法,作文才不致于落入窠臼。

怎样把握时机呢?教师要千方百计使学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前人的感受作对比,使他们在头脑里产生激烈的碰撞,然后接纳一个自己认为可以接受的主张,把它“外化”出来,作文自然有其创造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从选材来看,异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例如:写《我的一家》,大多数学生都可能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反向写家庭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摩擦”,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这将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又如:写《我们的学校》,要求通过对学校人、事、景物的具体描写来反映学校的美。大多数学生只会写校园的景色美、校园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教师工作认真负责等等。如果采取“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抓住学校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批评并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既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我每接新班时,就给学生强调:先学别人作文的优点,再用批判的眼光互相指出作文中的缺点,提出改进意见。教师评出优秀习作让学生评赏,与自已的作文比较。对带有共性错误提出来让大家分析、比较,总结出教训,拟定修改方案。然后,重点指导学生独立分析自已的作文,综合同学、老师意见,学习运用人家作文优点,改出高质量的作文。这样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凭借想象,拓宽学生创新的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品质,通俗地说,就是引导、鼓励孩子们想得远些,想得快些,想得与自己过去不一样,想得与别人不一样;因此需要给孩子一个宽阔的思维空间。所谓思维空间的“宽阔”,就是可以随意地想,甚至可以想入非非,想错了也无妨,不受约束,没有规定,不需剪裁,让儿童的思维活动都在无拘无束中自由自在地进行。

优化的情境,本身的美感,意境的广远,情感的驱动,则是最适宜儿童想天说地的宽阔的思维空间,都会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想象,神往。凭借想象,孩子同样可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例如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后,为了加深孩子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关爱,体验今天生活的幸福,我让孩子们写了《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的想象性作文。当孩子们说到希望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什么时候来到我们中间时,一个个马上联想到他们觉得特别美好的日子:“我希望她在除夕之夜来”,“我想让她在我过生日那天来”,“最好在八月中秋来,”;于是又想到“六一儿童节来,我们一起欢度节日”,“在我们春游的时候来,让她和我们一起去找春天”;当讨论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我们怎么接待她时,孩子们更是动情了,有说“如果在大雪纷飞的时候来,我给她穿上新棉袄,新皮靴”“节日里来,我要送她一份精美的礼品”“我要把她当作妹妹,和她一起去上学”„„真情的交融,培养起孩子善良美好的情感,在孩子们真心地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关爱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同时,想象的翅膀也随之展开了,他们求异的思维品质也得到发展。

有一次,我让学生看完杂技表演后写一篇日记,大部分同学是写杂技表演的过程,千篇一律,于是我就启发:“看了这场表演,难道你的内心没有一种冲动,没有什么幻想?础,还可以写什么文章呢?”听到这个奇怪的问题,学生们有的互相对视,有的窃笑。看来他们中有不好意思发表“幼稚想法”的人,我赶紧鼓励道:“你想到了什么就尽管说出来,有自己想法的同学才是最有创造性的人。”过了一会儿,一学生缓缓站起:“能不能以《假如我会变魔术》为题来写我的心愿——为受灾人民变衣服和食品,让他们免受饥饿和寒冷的威胁?”“奇妙的想法!可贵的爱心!你的思维真活跃,真了不起!”此后,学生互相从别人的思维中受到启发。尤其是《我愿做“小丑”》,写“小丑”将苦闷藏于胸,把欢乐带给人们的精神,思路新颖,立意深刻,与众不同。

四 .冲破定势,插上学生思维的翅膀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变换角度,学会多向立意,多方选材,力争写出富有创新性的文章。例如:以《我的家》为题,可进行如下发散性立意:(1)家是你流浪在外最想念的地方,是你碰到挫折最觉得温暖的地方;(2)家是快乐时的安乐窝,痛苦时的避难所;(3)家是地球上最安全的所在,为我们遮挡着风风雨雨;(4)家是一座不须戴面具的舞台,每个人都可以在此自由表演;(5)家是喜怒哀乐的储藏室,当你失去它,才知道它的可爱。再如以《朋友》为例,从体裁上可以写记事、写人、抒情散文、小议论文、诗歌等,选材料的时候,可以从时间、空间、含义三方面来写,如:时间上,可写以前的朋友,也可写现在的朋友。或年轻的朋友或年老的朋友。从空间看可写乡村的朋友,也可写城镇的朋友。从含义看可写写有生命的朋友,也可以没有生命的朋友。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思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五、感受审美愉悦,培育学生创新的土壤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有序思维 篇11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的应用题教学时,先出示题目: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几个瓶?再让学生读题,分析解题思路。在学生回答前先让学生猜一猜需要几个瓶,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算出结果为6.25,笔者问学生:“按‘四舍五入’法,我们准备6个瓶子可以吗?”学生回答说:“不可以。”笔者又问:“为什么?”学生都知道需要再准备一个瓶子装剩下的0.1千克油,所以需要准备7个瓶子才行。最后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并告诉学生:这种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数的方法叫“进一法”。随后用同样的方法讲授了“去尾法”。由于这些例题在生活中常遇到,学生很容易理解掌握,激发探求新知的思维动机。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之后,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可见,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二、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是严密的逻辑系统知识。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以前所学的旧知识、旧经验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反过来又是对旧知识、旧经验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旧经验为前提的。鉴于此,每教一点新知识都要尽可能复习相关旧知识,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结,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为探究新知识铺路搭桥,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构建知识网络、发展思维。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时,笔者先在课堂上组织了一场小小的购物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购物经验和乘法计算总价的知识,计算出5只铅笔、3块橡皮、4条毛巾、2千克苹果的总价,列出算式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出“单价×数量=总价”。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学生知识,开阔了学生视野,发展了学生思维。

三、巧妙设计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有了对思考对象的质疑,如何进行表述,是激发学生继续思考的关键。以“分数的认识”为例,在学生认识了分数,会动手折出分数、画出分数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把一个长方形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吗?这时,学生的意见有了分歧,一部分持赞同意见(并且占绝大多数),另一部分持否定意见。笔者没有急于做出评判,而是请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辩论会的形式来解决。辩论时,向对方陈述理由,谁能把对方问得心服口服,就算谁赢了。持否定意见的一方,现场用一张长方形纸随意撕成兩份,问道:“这是几份?这一份是二分之一吗?”持赞同意见的一方回答:“不是二分之一,它们的大小不一样,你们为什么不平均分?”持否定意见的一方说:“题目里又没说平均分!”这时,笔者趁机问道:“这题错在哪里?如何改正?”这样的“巧问”,瞬间引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对知识的争辩、体会,学生自己解决了原先不能解决的问题,还从中学会了交流,学会了主动参与学习。

四、重视读说训练,推动学生思维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思维灵活程度。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在学习“小数和复名数”这一章节时,由于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需要运用的知识较多,这些又恰恰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怎样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好这一部分知识呢?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加强说理训练是个不错的方法。在学生学完例题后,启发学生总结出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的方法,再让学生根据方法讲出做题的过程。这样反复地说理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推动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如:在教学两三步计算的文字题时,在讲解完例题、巩固练习之后,笔者让学生根据算式说说用文字应该怎样表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进一步解决了正确列出含有两级运算的文字题这一难点。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有序思维 篇12

关键词:初中,物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一、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一般来说, 只有学生拥有了创新探索的意识, 有了对物理知识及其规律的认识欲望, 以及将所知的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动机, 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使他们的内心产生创新的欲望。因此,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做实验, 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验证所学的知识, 从而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最重要的一点, 实验可以有效刺激学生的思维,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或者采用让学生直接动手实验的方式, 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口向上的玻璃杯上面放一片硬纸片, 硬纸片上放一个鸡蛋, 迅速抽走硬纸片后, 让学生观察鸡蛋落入杯中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力, 从而吸引学生,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又如上八年级电路课时, 我给学生2只小灯泡和2只开关, 以及必要的导线、电池, 让学生自由连接, 最后由教师讲解, 分析所接的各种电路的优缺点, 从而得出电路的连接方法和各自的特点。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不少学生都想出了不止一种连接方法, 让教师大感意外。

二、通过改进实验, 刺激学生的思维

一般情况下, 无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 还是学生的动手实验, 都是以教材为参照, 严格按照教材中的步骤来实施的。这样的按部就班虽然可以保证实验的顺利完成, 减少意外状况的发生, 但是学生往往感受不深, 很难得到认识上的进一步升华,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为此, 教师可通过勇于突破教材、改进实验的方式, 来获得最佳的演示效果。也可以在学生操作试验时, 在保证实验原理不变和足够安全的基础上, 让学生对实验进行大胆的设想和改进, 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下面以教师改进演示实验为例来予以说明。例如八年物理第五章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实验, 直接把激光照到空气中并不能看到直线传播的路径, 为了能清楚地演示光的传播路径, 常采用向空中喷水雾的方法, 但水雾在空中持续时间短, 可视时间不长。于是我就用一个大的雪碧瓶子, 在瓶口点一盘蚊香或一支香烟, 等瓶中充满烟雾后, 用激光照射, 则可清楚地看到在烟雾中有一条红色的光线;演示光在液体中沿直线传播时, 我采用的是用蓝色的硫酸铜溶液, 这样当用激光手电照射时, 就可以在液体中清楚地看到一条红色的光线。这样的改进, 一方面可以优化实验效果, 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一个暗示, 即书本上得知识有时候并不是绝对的, 在学习中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要敢于创新, 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式。

三、运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很多, 在物理教学中巧设习题就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在习题设计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多设计一些一题多解的习题, 以便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例如有一铜球质量是35.6克, 体积是6.3厘米, 问此铜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针对这道题, 教师可以从习题解法入手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此题的解法有很多, 可用比较体积法、比较密度法、比较质量法等多种解法求得此铜球是实心还是空心。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每一种方法都试一试, 并比较这几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以及哪一种更简单。学生通过运用不同的解法, 可以让自己的大脑经历不同的思维体验, 获得充分的思考, 既可“求异”, 又可“求同”,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鼓励学生积极求异, 大胆尝试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础, 要求异, 必须要富有联想, 做到善于假设、怀疑、猜想。学生在探究中要尽可能的创新, 尽可能的独特, 要有与众不同的思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勇于求异, 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下面我以物理习题教学为例来说明。在物理习题讲解中, 若能积极地引导学生从不同思维角度入手, 不依常规, 寻求变异, 那么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而且还可以使他们养成观察、分析、探究、猜想等的良好习惯,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疑是很有益的。例如运动学中有这样一道常规的题目:在一次爆破中, 用一条的导火线来引爆钻孔中的炸药, 导火线燃烧的速度是0.8cm/s。点火者引燃导火线后, 以5m/s的速度离开现场, 他能否到达离爆炸点远的安全区?有学生提出了一种解决思路, 即根据人跑到安全地带时所用的时间, 计算导火线在这段时间内燃烧的长度同导火线的实际长度进行比较。其他学生纷纷表示赞同, 接下来我提醒学生思路有很多, “看哪一位学生想出的思路最与众不同”。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致, 纷纷思考讨论起来, 于是第二种思路诞生了:比较导火线完全燃烧所需的时间与点火者跑到安全地区所需的时间的长短。继而, 思路三 (在导火线完全燃烧所需的时间内, 点火者跑到安全地区所需的速度与题目中给出的速度进行比较) 、思路四 (在点火者跑到安全区所需的时间内, 导火线燃完所需的燃烧速度与题目中给出导火线的燃烧速度相比较) 也相继诞生。针对这一道题, 学生都在尽力想出与前面学生提出的所不同的思路, 如此一来, 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参考文献

[1]周旭.例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13 (4) .

[2]王雷.初中物理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J].新课程学习, 2011 (4) .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有序思维 篇13

高邮市菱塘民族职业高级中学朱素斌

【内容摘要】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思维的独创、敏捷、灵活等诸多特性是创新思维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发掘教学内容的创新思维因素,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创新思维 培养 语文教学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各国都把开发国民创造力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思维的独创、敏捷、灵活等诸多特性是创新思维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发掘教学内容的创新思维因素,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何为创新思维?那就是为不同于习惯性思维,形成一种独特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教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扩展思维,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多角度地研究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观点或答案。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一个人思维发展的水平标志着他智力的高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也是教学效果好坏的主要参考。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让学生理解创新点本身。创新点所蕴含的内容,是创新思维的依据。要进行创新思维,就得把握问题的实质,理解问题的含义,这样,创新思维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要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评《鸿门宴》,或从批评刘邦的角度来评,或从批评项羽的角度来评,或通过比较综合来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评,读懂《鸿门宴》都是其前提条件。试想,如果学生根本没读,或者根本没读懂《鸿门宴》,那么,他的多角度思考就没有其生长点。

第二,让学生掌握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如逆向思维、侧向思维、想象、联想及系统思维等。学生掌握了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才能有效地突破思维定势,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从而提高思维的独特性。比如,学生读《滥竽充数》后写读后感,要求必须从通常批评南郭先生的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即替南郭先生辩解。这实际上就是教学生逆向思维。学生通过逆向思维,可以求得富有独特性的答案。

第三,设计创新思维的作业练习,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根据创新思维的特征,可以设计多向思维的系列题目,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学会克服思维定势。在写作教学中,运用多向思维是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品质的重要方法。多向思维是学生对某一作文素材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多侧面思考,以便从这种作文素材中提炼出新意,得出新颖而别具一格的写作观点的探索性思维形式。例如,大家熟知的“南郭处士”的故事,要求写一篇读后感。学生通常是从批评南郭处士的角度展开定势思维,拟出如下题目:《滥竽充数要不得》、《骗子的诡计》、《弄虚作假不能要》。如果我们能从各种角度观察分析,展开创新性思维,即多向思维,就会拓宽命题立意的范围。首先,从这则笑话蕴含的寓意进行纵向创新性思维,从它体现的讽刺性方面,联系生活实际立意,其作文命题可以是:《不能养成混饭吃的习惯》、《老实做人,勤恳做事》。其次,我们从批评齐宣王的角度展开横向创新性思维,其所

命题目可以是:《罢官僚主义》、《打碎铁饭碗,拒吃大锅饭》、《必须改革用人制度》。再次,我们展开逆向创新性思维,从为南郭处士辩白的角度,则可拟如下题目:《人贵有自知之明》等。

第四,强化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就是在完成教材所规定内容的同时,要适当补充课外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 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教学方法的开放性,最主要的是指课堂教学组织的开放性。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它不仅要有师生的双向交流,还要有生生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中趋向共识。例如,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进行开放性评价,只要学生的回答有一定的道理,能自圆其说,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在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们这样启发学生:假如去买维纳斯石膏像,商店里有两种,一种是双臂残缺的,一种是双臂复原的,你喜欢那一种,为什么?课堂顿时活跃了起来。有的学生要买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其理由来自于课文作者的看法,“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有的同学则要购买双臂复原的维纳斯,其主要理由是只有完整才美,尤其是人体美。更有同学提出了创造具有活动手臂的维纳斯,以满足同一人不同时间的审美需要。对于上述各种意见,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第五,培养学生总结能力。总结的方法很多:如概括、综合、归纳与演绎等。学生掌握了总结的基本方法,就能有效地根据众多的、零散的信息,得出一个最佳的答案。比如,教学生给课文加小标题、编写提纲、列图表等等,其实就是在教学生学会概括。学生掌握了概括的方法后,就能更快、更准确地去把握文章的段落含义、中心思想、艺术特色等。比如,让学生在学习了小说《项链》后续写这篇小说。贫穷的路瓦载夫人从佛来思节夫人那儿收回了项链的巨款后,首先总结出他的性格以及心里变化,在设想她将怎样重新开始她的人生旅途。要求每人必须作三个以上的推想。然后,选出一个最符合人物性格特点的推想,写成作文。

第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灵活性是指智力活动的灵活程度。它表现为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思考问题,在具体条件发生变化时,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及时地改变原有计划、方案,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具有思维灵活性的学生,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规则、原理和规律,将书本中的知识与自己的见解进行比较和融合,而不把书本当教条,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善于迁移。多读各种不同的文章,有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一般地说,文章是作者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文章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它的构思和语言的运用上,体现在文章的思想观点和表达方式上。不同体裁的文章,自然各有特点,就是同一体裁中的同一内容的文章,也风格各异。在阅读优秀文章时,善于发现它们的不同,善于吸取它们各自的特点,对于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是有益的。多读各种不同的文章,既可以获得知识,又可以取得思维和写作的借鉴,可以从比较中学习到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方法,可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同时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训练的机会,以提高其思维的灵活性品质。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路开阔,能从各个角度、多个方面揭示事物的联系,全面地思考问题。具有思维广阔性品质的学生,在学习中,能进行周密地思考,善于进行分析与综合,既考虑整体,又考虑部分。因此,思维的广阔性是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必备的思维品质。

思维的广阔性是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只有具备大量的知识经验,才能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和不同联系上思考问题,从而避免片面性和狭隘性。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完成大纲规定学习的内容,还要给学生创造条件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还要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听学术报告或看介绍科技新成就的电影。这些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思维广阔性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辩证的思想,使学生逐步学会以对立统一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思考问题,学会全面地看问题的方法。课堂教学多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展拓思路,思想活跃起来,也有利于广阔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上一篇:工程事故专项应急预案下一篇:用爱谱写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