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精选10篇)
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
在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首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的学习状态.本文就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作了一些探讨.
作 者:颜莉 周誉昌 牟中飞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广州,510006刊 名:中国现代教育装备英文刊名:CHINA MODERN EDUCATIONAL EQUIPMENT年,卷(期):“”(15)分类号:G48关键词:高等学校 实验教学 心理疏导
一、学生在实验室学习的状况与原因分析
作为工科的学生, 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就不仅应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 而且要具备熟练的实验技能。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很大不同, 物理实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的, 因此要求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独立工作能力。有的学生由于对实验仪器不了解, 在抽象思维方面有所欠缺, 造成了听实验、背实验, 缺乏学习积极性, 难以获得动态的和直观的感性认识以及清晰的物理图像, 虽然在一些实验中采用了多媒体技术, 但有的学生由于动手能力差等原因, 在进行实验时依然不能进入实验状态, 增加了在实验过程中错误操作的机会, 久而久之对实验课丧失兴趣, 甚至从心理上产生了排斥心理。导致在实验教学中, 一些学生走进课堂几乎是被动状态。究其学习状况, 从心理上看,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对精密仪器抱有恐惧感
由于中学阶段学习条件不尽相同, 相当一部分学生原来很少接触实验仪器, 初次接触到大学物理实验, 面对许多精密仪器, 他们在心理上自然会感到无所适从, 怕稍有不慎就会损坏仪器, 甚至对精密仪器感到恐惧, 畏手畏脚, 难以进入正常学习状态。
2. 盲目自信导致盲目操作
这类学生是另一极端, 平时就具有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 遇到什么事都无所顾忌。来到实验室, 不认真听老师讲解, 也不看书, 还没弄清楚规程就上仪器进行操作, 想靠自己的小聪明摸索试验, 一旦遇到问题他们又显得急躁不安, 急于求成, 匆匆求助于老师, 而老师只好一对一地从头教起, 既过多地耗费了老师的精力, 又影响实验室的正常秩序和教学效率。
3. 在与己无关心理支配下的无所谓态度
有部分学生认为物理实验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直接的关系, 成绩能及格, 拿得到学分就够了。在这种消极应付心理支配下, 学习时往往心不在焉, 实验时也缺乏认真探索精神, 马虎应付, 其结果是自认为可以过关而偏偏过不了关, 最终造成重修或成绩达不到基本要求, 难以圆满完成学业。
4. 单调乏味教学方式产生的负面心理
在实验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按照教材统一进行实验, 并没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规律进行教学, 没有利用实验学习的意义价值来激发学生学习实验的欲望, 学生往往在实验中缺少动力, 感到实验枯燥乏味而敷衍了事, 不动脑筋, 照讲义做实验、写报告, 做对了说不出道理, 做错了也不知道原因何在。极易造成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二、心理疏导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运用与开展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 已经严重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我们每年都会遇到一些在心理上有不同问题的学生, 如果我们仅做片面的评价, 只采取命令或过度强制办法, 不但不能解决问题, 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 先导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验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根据长期在实验室工作的经验, 实验教学中的心理疏导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以教师对学生的真诚理解为切入点, 建立教学双方心理协调联动的基础
学生在进行大学物理实验学习时正处于从中学到大学学习的转换期。因此心理问题在实验课阶段成波峰状态, 应该说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如果教师把心理疏导当作分外的工作, 把学生的心理反应归咎于学生个人素质差, 不予理会甚至横加指责, 则将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正确的态度是:承认学生的心理反应的必然性, 针对现象进行心理疏导。通过掌握、分析学生心理反应的典型案例, 研究实验教学中学生心理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规律, 归纳整理出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方案, 调试好教师个人在课堂上的心理状态。做到协调有方、联动应激、不急不躁, 使学生在教师真情实意的感召下, 全身心投入实验学习。
2. 以明确的学习价值为目标点, 点燃学生心理层面的求知欲望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了解预期学习价值。就是要求实验教师向学生讲明, 实验学习对他们将来成为名副其实的工程师、科学家, 是必不可少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总的规划, 在心理层面上对自己有一个总的设计和把握, 从而调动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求知欲望。以学习价值为目标点的另一个着力点是:充分肯定学生实验学习的价值实现。学生在实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表现, 也是学习价值的实现方式。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观察、总结、推广好的学生典型, 通过肯定、赞赏、表扬, 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保持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良好学习状态, 直到达成实验学习的总目标。
3. 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奋点, 形成收放自如地心理释放空间
实验教学方式长期以来多是注入式、包办式;实验指导书写得过全、过细, 学生不预习, 不动脑筋, 按指导书上的步骤测定数据, 实验过程中如出现问题, 老师不是启发诱导学生独立去解决, 而是由老师直接去纠正错误, 排除故障, 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难以达到学习的兴奋状态。教学方式改革的突破点之一是:彻底摈弃包办式, 开拓启发式教学。每一次实验课的总时间应保证学生在实验室独立操作实践, 少量安排课堂的理论讲授、启发引导, 因此教学的过程设计应有6个环节:启发讲解、预习答疑、自拟方案、实践操作、写出报告、批改评分, 兴奋点在于学生自主思考、自己动手上, 实验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实验前的准备, 而不是在实验过程中忙于帮学生排忧解难。这些步骤有的可能已经提出来了, 但实行起来往往就变味走样, 使学生的心理问题仍然没有多大的释放空间。
活跃的课堂气氛也是学生释放心理的有效途径。尽管我们强调独立性、自主性, 但在实验操作进行到某个重要环节, 或学生出现带倾向性的问题时, 教师仍然要适时组织示范讲解、交流讨论, 让学生运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和方式互相交流, 这时, 教师要把握火候、适时干预、巧点精讲, 使展示素质、乐于助人、虚心求教等各类学生水乳交融, 收放自如的掌控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完成实验学习。实验教学方式改革最难也最有效的, 莫过于将课堂的实验教学与学生身边的现象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 把课堂向学生的生活空间和社会空间扩展, 将学生的兴奋点转化为兴奋面, 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到最大化。这需要大胆改革和多方配合。国外某工科大学为了营造工程设计氛围, 将各种管线全部暴露在建筑物内, 起到了很好的心理暗示作用。实验教学也完全可以针对求知欲望高、进取心强、富有挑战性的学生, 设置一些有实际价值并具有一定深度、难度、广度的研究性题目或项目, 鼓励学生在课堂、在校园、在社会上去做实验, 校方也应在精神上、物质上予以奖励, 使学生在身心各方面受到锻炼和提高, 从而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道路上迈开坚实的步伐。
三、结束语
每个大学物理实验教育工作者, 都要以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去研究实验课堂教学, 要主动去了解学生, 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和疏导,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
摘要:在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首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的学习状态。本文就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高等学校,实验教学,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黄希庭, 郑涌.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3]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4]吴忠莲, 陈明尧.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及改进方法[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5, 3:81~82
关键词:德育工作 心理健康 心理疏导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10.027
1 引言
健康的概念不仅仅是指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即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一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致使不少青少年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还影响到他们与同学、老师甚至家长之间的关系。如果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老师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教学中往往围绕“升学率”对学生进行智力和知识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作为德育工作者,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以尽可能弥补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2 当代中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2.1学习方面。现在有些学校还在为追求升学率而忙于各种各样的考试,而且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名,故意让学生感受到沉重的学习压力,陷学生于紧张的学习竞争之中。由于学习竞争的激烈,有的学生因不能适应学习的压力,表现出精神不振、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低等现象,甚至有的学生出现厌学心理;还有的在考试过程中出现考试焦虑,一旦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笔者在工作中曾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一位女生,智商很好,成绩优秀,曾在省市物理竞赛中拿过一、二等奖,可是高考时她却产生了紧张恐惧心理,手颤抖、心发慌,视觉感受性明显降低,对试题内容的认识,平常所熟悉练掌握的知识再现及思维过程都产生了严重影响,在心理极度疲劳情况下,她不知自己做什么,失去了对整个行为的控制力,结果无法坚持考试。
2.2 人际关系方面。中学阶段,教师仍然是学生心中知识的象征与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与理解。而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有的教师会对部分学生不理解、不信任而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对抗心理。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而对学生横加指责、粗暴干涉,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同学之间的关系,由于大多数中学生都希望能有知心朋友,也希望自己能被班级和同学接纳,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太懂得对别人关心与谦让,使得他们不容易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这就会使心理需求与现实出现落差,导致有些同学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
2.3 青春期心理方面。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和思想政治观,世界观、道德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人生中身心变化最大、矛盾最多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感到压抑和焦虑。同时中学阶段也是他们要求独立的意识开始增强的阶段,不想依赖老师和家长,但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他们总是孩子,对他们关爱有加,总是避免不了干涉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这样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导致其形成很强的逆反心理。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严重地阻碍青少年学生智力潜能的充分发挥,阻碍他们学业的进步,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影响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
3 德育工作中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
德育工作的对象就是大家眼中所谓的“问题学生”,这些学生的问题往往出自心理问题。德育工作者要能够针对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采取有的放矢的措施,就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疏导,才能做好这些学生的思想道德工作。以下是笔者在工作中,就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所采取的几点措施。
3.1 寻求教师配合,消除师生隔阂。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教师。德育工作者要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寻求他们的配合,让任课教师知道他们的确承载着繁重的负担,但是还是希望他们面对学生时,尽可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学生要有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对学生要充满信任,充满期待,用自己良好的心理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这样有助于消除中学生对老师的消极对抗情绪和厌学心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反应,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努力创造一种民主、宽容、平等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消除课堂的紧张气氛。使学生能够在宽松的环境里轻松的心态下快乐的学习。和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沟通,尽量不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排名,如果教师能够做到对学生有一颗宽容和充满爱意的心,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消除个别同学和老师间的隔阂,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成绩,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3.2 深入学生家庭,探寻问题根源。有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来自于家庭,比如有的学生因家境贫寒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有的学生因父母离异而封闭自己等。德育工作者必须能够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才能做好其思想道德工作。我们在工作中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深入其家庭,了解其心理问题的根源,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疏导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家访过程中,提醒学生家长要全面耐心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应充分关注他们的成长情况,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情感、思想等精神世界,给孩子充分倾吐和宣泄心理感受的条件和机会,与其建立真挚的情感基础,在履行监护责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监护孩子的心理发展。通过深入学生家庭,能够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状况,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康的心理。
3.3 开设心理咨询,架起沟通桥梁。人的心理活动有其隐蔽性的一面,学生还希望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尤其是电话咨询的方式)来解决心中藏而不露的一些心理问题。我校在政教处的组织下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给孩子充分倾吐和宣泄心理感受的机会,架起师生间沟通的桥梁教师可利用个别谈话、个别教育的时机,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对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诱导,从而加强学生的个别教育。心理咨询教师要有意识地和受困于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咨询技巧,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适应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良好的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通过注重对“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和他们建立平等、尊重的关系,他们愿意向我们敞开心扉,使我们的德育工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帮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姜妮. 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探析[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1)
[2] 李静. 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J]. 考试周刊,2009(21)
[3] 郑其绪.柔性管理[M],石油大学出版社,1997.
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育的一个最重要时期,是一个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点。心理学家将这一时期形象地称为“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学生面临着许多心理方面和生理方面的特殊问题,部分学生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作为班主任如何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障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疏导、消除,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呢?这是一个所有班主任都应努力探索解决的问题。
所谓心理疏导就是对学生心理障碍的疏通和引导。学生的心理活动的阻塞现象,或心理失衡,失调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理障碍”。目前,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他们是家庭中的小皇帝,性格的个性化都很强,但其面临的社会却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快节奏、多变化的社会,这对初识社会的中学生无疑是一种挑战,这要求他们有较高的心理素质。而中学阶段学生必须面对升学、就业、人际关系等强大的心理压力,这对于某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情绪波动大的学生就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较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就可能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诱因极多,表现形式纷繁复杂,主要表现为:(1)认知障碍。如学生对老师家长的思想教育不理解或对学科学习目的不明确而形成的应付心理或厌倦心理等。(2)情绪障碍。如学生因老师表扬或批评而形成的骄傲心理或自卑心理等。(3)性格障碍。如孤僻心理、抑郁心理、狂妄心理等。(4)人际交往障碍。如早恋心理、嫉妒心理、怀疑心理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个体身上,上述心理障碍往往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几种障碍交织在一起。
面对学生的心理障碍,班主任必须准确诊断,对症下药,因势利导以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使我取得了一定的心理教育经验。我认为要想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掌握以下方法和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一、创设班级美好的情感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
1.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良好的师生情感是教育的基础。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于支配地位。因此,教师要从了解学生的心理出发,实现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使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要求,使学生因真实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与善意而乐于接受教育,消除心理上的障碍。
2.创造心理吐露的机会。班主任要想了解学生的心理,除自己细心观察外,还要想法为学生创造自我吐露心理的机会,让学生在平等、安全的心境下敞开心扉、吐露自己的心声。如:经常性地开设心理卫生知识讲座,进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调理好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运用宣泄、替代、遗忘等形式,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迁移异常情绪反应。
当学生遇到挫折后,教师要及时与学生谈心,平等地交流使学生能与教师作详细倾诉,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当某学生因不能以优异的成绩来满足自尊心时,教师可以创造一事实上的条件,使其在另外的技能活动方面取得好成绩以获得自尊心的满足;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打击时,引导学生将不愉快的事情置之脑后,从不和谐的气氛中解脱出来,潇洒地生活。
三、运用激励的方法和技巧,促使学生实现新的心理平衡。
激励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激励者要有明确的目的、敏锐的洞察力、诚恳的态度和娴熟的技巧。仅就激励的技巧而言,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赞赏学生的优点;有效地与被激励者沟通,找出与被激励者共同的信念;容忍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在激励法中,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是关键,其根本措施就是唤起学生的成功经验和对成功的向往,创造条件让学生取得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真正激发起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运用突破法促使学生建立起新的适合自己健康发展的心理机制。
某生因连续几次考试成绩不好,经过一番努力也未见起色,情绪低落,自叹自己脑子笨,奋斗也没用,肯定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学习失败者,想放弃学习努力。这种自卑情绪是对几次考试成绩不好的消极防御,如固定下来,就会严重制约他一生的健康成长。此时,教师及时与他一起讨论,做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工作,明确指出其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树立信心,从失败的阴影中解脱出来,重新振作,找出失败的根源,重扬前进的风帆。让学生正确对待失败,从长期的失败阴影中突破自卑心理,充满信心地去挑战、去争取新的成功,这就是清除心理障碍的突破法。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李燕华
编辑:studa1211
论文摘要 检察信访接待工作是检察机关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观察社情民意的窗口,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形式和渠道,也是检察机关获取贪污贿赂案件线索的第一通道。当前,我国正处于人民内部矛盾的凸显期、刑事案件的高发期,群体性事件、涉检信访形势依然严峻,如何开拓思路,切实提高检察机关处理涉检信访、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实践证明,在检察信访工作中适当运用心理学知识,能够使群众的诉求顺畅表达,情绪得到有效疏导,从而提高息诉罢访的质量和效果。
论文关键词 心理疏导 检察信访 依据
一、心理疏导在检察信访工作中的应用空间
心理疏导,是通过解释、说明、同情、支持和理解,运用语言的沟通方式,改变或改善有心理问题人员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达到降低、解除不良心理状态的目的。心理疏导可适用于各级信访中的来访者,即通过心理疏导舒缓来访人的心理困惑,减少焦虑、抑郁、恐慌及其他不良心理状态,改善来访人不恰当的行为,引导他们以合适的方式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来面对压力、处理问题和适应生活。
在经常来访的信访人中,有一部分是因有关部门工作不到位、掌握政策不平衡等原因,致使其合理诉求得不到满足而信访,也有一部分是因为信访人的心理症结甚至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有效地疏导所致,这种现象在一些老上访户身上比较常见。虽然他们的情绪反应较为激烈,但他们情绪化的言行表现是与某些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客观事件相联系的,是正常的行为反应,是能通过心理疏导加以化解的。据某区信访部门统计,重信重访的老上访户中约有80%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症结,这种现状为在息诉罢访中引入心理疏导提供了应用空间。
二、在检察信访工作中应用心理疏导的依据
2006年9月15日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的《北京市信访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国家机关可以聘请律师、心理咨询师、相关领域专家、社会志愿者,为信访人和国家机关提供法律和其他专业知识的咨询服务。2007年3月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届检察委员会第七十三次会议通过的《人民检察院信访工作规定》第五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信访工作应当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教育疏导相结合的原则,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上述规定为在检察信访工作中引入心理咨询技术提供了相关法律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上述指导思想,不仅是我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法宝,也是做好当前检察信访工作的法宝,更为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实践证明,认真分析和掌握信访人的不同心理状态,有助于揭示产生信访活动的动机和真正原因,找准问题的症结;有助于针对不同的心理反映,采取不同的方法,做好思想工作;有助于正确解决信访人提出的问题。因此,认真分析研究信访人的心态,是做好检察信访工作的前提。
三、在检察信访工作中应用心理疏导方法简介
在检察信访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信访接待人员未受过专门的培训,凭个体摸索、领会和积累的经验进行接待,不注意或不善于运用接访技巧和方法,导致接访质量和效果参差不齐,影响了息诉罢访的效果,集中表现为:(1)不注意倾听;(2)不注意非语言交流;(3)不注意提问的技巧;(4)不注意语音、语调的控制;(5)不注意说服教育的方式方法等。
克服和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综合培训,其中包括学习心理学,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信访接待工作中,了解来访者真实的意图,洞悉其所思所想,从而有利于对症进言,有利于提高息诉罢访的效果。
1.学会倾听。信访接待人员的倾听,不仅能了解来访者诉求的具体内容及情绪表现,而且也能使来访者的消极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前者是成功进行心理疏导的前提条件,而后者本身就是心理疏导所要达到的目的。这一看似简单的方式做起来并不容易,它既要求接访者认真关注来访者的语气语调、表情神态,同时也要了解来访者的文化程度、语言表达能力等,倾听并不仅仅是被动地记录事实与听取来访者谈话的过程,它也是一个主动引导、积极思考甚至与来访者形成情感互动的过程。
倾听要求接访人员全神贯注地听取来访者的表达,不仅用耳听,更要用心去感受、理解。倾听的方式和质量直接决定着沟通的效果,一个懂得倾听并善于鼓励别人倾诉的接访者更容易得到来访人的好感和信任。因此,学会倾听不仅是尊重来访者的表现,也是做好接访工作很重要的一环。首先,要做好倾听的准备,做到彻底的清醒、警觉和注意集中,可以通过身势来表达关注。同时对来访者的个体差异要有充分的觉察,以适应每位来访者个人需要和偏好。好的倾听,不要过早地打断来访者的谈话,要适应来访者的语速和停顿;要理解来访者言语的大背景,寻找其中的重点和意义,做到一边听,一边吸收其所有有关的情感、想法及行为,而不是仅仅注意来访者讲话的内容;在未充分听清以前,不要做过多的评判,要保持客观性,不过分地认同来访者的内容和情绪;不要总是设计着对来访者作出反应而忽略来访者的谈话;更不能根据自己的偏见和成见,先入为主地去听自己期望或想听到的东西。学会倾听,会使来访人感觉到检察信访工作是正规的,他们的陈述是会受到重视的。
2.发现心理定势。心理定势是人们在与特定对象发生认知、行为和各种社会关系时所存在的一种心理上的准备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在人的认知和情绪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会影响人们的信息接收、态度变化及行为举止,使人不自觉地沿着一定方向或模式去感知事物、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心理定势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倾向,是接受者接受前的精神和心理准备状态,它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指向性和目的性,这种状态决定了后继心理活动的方向和进程,也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具有顽固性,一般不能轻易被改变。
每一位来访者都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因文化修养、知识水平、思维习惯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定势。有资料表明,当同一教育思想被散发出去以后,在个性鲜明的接受者心目中,有的被接受而发生共鸣,并达到你所期待的效果;有的则被排斥在外甚至视而不见,这正是心理定势自主发挥作用的客观结果。在信访接待工作中,常常会发生因来访人的心理定势厚重而影响接待效果的情况。对于接访人员来说,同样的问题,对存在不同心理定势的来访人,处理的方式也不同,若方法欠妥,处理不当,就会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因此,认真分析研究来访人的心态,是做好检察信访接待工作的前提。
3.学会疏导。对于一些上访老户,他们的诉求基本上是一些“无法律依据”的要求。他们生活在法律制度的框架之下,但并不具有从法律的立场出发来思考和认识社会的习惯和能力。对此种需求,可予以心理干预,通过矫治其不正常的心理障碍,使其转变认识,由不认同到认同,从而达到息诉罢访。首先,要建立友好关系。接访人员在接访中要消除来访者的敌意和对抗情绪,让来访者有一个没有偏见、相对平和的心态来与接访人员交流,让其觉得接访人是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增强来访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其次,要寻找问题核心。接访人员在接访时不能主观臆断,应努力与来访人合作,帮助其查明心理障碍、心理危机、缠访动机、信访需求,找出问题的焦点和诱发因素。最后,要制定解决方案。积极引导来访人主动、轻松地听取接访人的解答和疏导,鼓励来访人对接访人的讲解、处理方法等提出不同的意见,通过深入交流,使其认识到缠访博弈的零效率,从而息诉罢访。
四、心理疏导在检察信访工作中的应用前景
心理学知识是人际交往中普遍适用的规律,它能使我们能从表面现象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以便准确、快速地把握问题的关键。将心理学知识有意识地运用到检察信访工作中,标志着接访理念的转变,这就意味着接访工作不只是简单的谈心和劝阻,它要求接访者必须研究来访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规律,掌握来访人的来访背景、认知情况和真正意图,从更深、更直接的心理层面解决来访人的心理困惑,使来访人真正息诉罢访。
目前,心理学在检察工作中的运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待人员在接待过程中自觉运用心理学知识,融接待交谈与心理沟通为一体,对一般来访者进行心理疏导;一种是邀请检察系统之外的心理学专业人员参与信访接待,主要是针对有严重心理疾病的来访者。
将心理学知识引入检察信访工作,是将法学和心理学两个学科进行有机结合的尝试,有利于提高检察信访接待水平。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心理疏导作用的有限性,如:心理疏导不能为来访人直接解决具体的问题或困难,也不能为来访人的重大问题直接作出决定,心理疏导仅仅是信访接待的一种方式方法。
因此,在检察信访工作中,不能机械、刻板地套用心理疏导技术,要正确把握信访问题的实质与核心,灵活运用心理疏导技术,结合协商、调解、司法救助等多种途径,共同化解矛盾,最终达到息诉罢访。
参考文献:
心理疏导与干预机制在医院信访工作中的应用初探
作者:邓文声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24期
摘 要:心理疏导与干预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信访工作的新技术。本文针对医院信访的特点,对心理疏导和干预技术的内涵进行了详尽剖析,并提出了其在医院信访工作中的应用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医院信访心理疏导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8(c)-0245-02
在医院信访工作中,无论是来访者还是信访接待人员,都存在着各种类别的心理现象。由于人的一切有意识行为都是由动机引发的,因此,信访者多样的心理需求和动机,决定了其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对于信访接待人员而言,充分的了解信访者的心理状态和需求,之后遵循心理规律,采用科学的手段来调节和舒缓信访者的不良心理,是做好信访接待的有效途径。这也需要从分析信访者的特殊心理现象入手,对各种主流的心理咨询与引导技术进行比较,并着重研究这些心理技术在医院信访工作中的应用方法和策略。医院信访者的心理特征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求分为不同的层次,并且由其中最强烈和最持久的需求产生人的主要行为动机。同时,由于信访者在人生经历、社会地位、思想素养等方面的差异,决定其心理动机的因素也多种多样。本文根据信访者的主要行为动机,将其心理特征和类型划分为以下几种。
1.1 紧张疑虑型
医院信访中,大多数是普通的基层群众。他们既有对上层部门和领导的敬畏和依赖,又对保护自身利益有着强烈的冲动和期待被理解和尊重的心理需求。但同时,他们也有着信访接待部门的疑虑和不信任。在行为表现上,此类信访者一般态度拘谨,语言表达慌乱,非常注意信访人员接待是否热情,级别是否“够档次”。当信访人员的答复与预想不同时,则很容易产生怀疑。
1.2 掩饰投机型
此类信访者的动机需求非常强烈,因此会为了尽量按照期待解决问题,竭力寻找各种理由,甚至夸大事实,从而扩大心理上的优势,使自己处于信访的有利位置。行为上通常抱着“不闹不办事,大闹办大事”的心态,纠缠不休,软磨硬泡,也容易产生极端的负面心理,对信访工作产生不良影响。
1.3 理智通达型
有部分信访者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在信访过程中能够耐心的听取解释,在表达意愿时逻辑清楚,言语得当,阐述观点时意志坚定且自信。对于接待人员的言辞表达非常重视,当遇到疑惑时,往往会比较推敲,反复确定。此类信访者具有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意志,对信访结果也有着一定的预期和判断。
1.4 急躁偏执型
此类信访者多为重访者或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患者及家属。他们有着强烈的被尊重的需要,其所反映的问题也往往是长期未能解决却又存在合理性的,因而积怨较深,情绪极不稳定,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而采取过激行为,也易造成越级上访等情况的出现。心理疏导与干预技术
2.1 心理疏导技术
心理疏导是指利用心理学的规律、知识和技术改变人的情绪、认知、意志,从而达缓解心理压力、调节心理状态,构建良好心理调适机制的方法。心理疏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心理疏导指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治疗人员运用心理治疗技术,对有心理障碍的患者实施个别或集体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广义的心理疏导是指通过倾听、解释、支持、鼓励、理解等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改善或改变对方的心理状态、情绪情感、态度意志和行为表现,达到调节认知、宣泄情绪、解除不良心理状态的目的。本文中主要采用其广义的理解。
医院信访工作中,笔者认为心理疏导可主要采用的方法有:①接待人员对象化:即接待人员将自身替换为信访者,体会其信访行为的心理需要,设身处地的为信访者分析问题,解释政策,提供帮助。②信访人员对象化:即使信访人员置于政策制定部门、医院管理部门、信访接待人员等的位置上,了解政策制定的背景和适用的要求,从而解除信访者对政策的不满、疑虑、抵触等情绪,从而达到息诉的目的。③矛盾双方对象化:即将信访事件的双方(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心理位置互换,使双方都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问题和分析政策,澄清误解和偏见,消除分歧,统一认识。
2.2 心理干预技术
心理干预又称心理危机干预,是给因面临重大生活事件而处于种心理失衡状态的个体提供有效帮助和心理支持的技术,通过调动其自身的潜能来重新建立或恢复到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心理干预是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它不是一种程序化的心理治疗,而是一种心理服务,也是最简易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医院信访
中的心理干预,是指信访接待人员通过交流与沟通,鼓励信访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从而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危险的信访者提供支持,帮助其恢复心理平衡,促使问题解决。心理干预技术主要包括支持技术和干预技术,通常采用如行为治疗、认知治疗等方法。支持技术是通过疏泄、暗示、保证、改变环境等方法,降低患者的情感张力,对其正确的观点或行为给予情感支持,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干预技术是利用倾听、提问、表达、观察等技巧为患者提供疏泄机会,鼓励其表达内心情感,为其解释危机的发展过程,给予求助者希望,使其保持乐观的态度和心情。
针对医院信访工作,笔者建议以下三种心理干预模式:①平衡模式:在信访者情绪激动而分不清解决问题的方向时,将心理干预集中在稳定信访者的心理和情绪上 ,力求其重新达到某种程度的心理稳定。②认知模式:当信访者的心理危机源自对事件的错误理解而不是事件本身时,通过改变其个体思维方式,使其意识到认知中的非理性部分,从而重新获得理性和自我肯定。③心理社会转变模式:即将信访者的内部心理资源和影响其心理的家庭、职业、同伴、社会群体等外部资源综合考虑,将内部资源和社会支持、环境资源中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为其提供解决问题的多种选择。心理疏导与干预的应用策略
3.1 重视心理分析,对症下药
针对不同心理类别的信访者,接待人员应建立不同的应对方案,对症下药,达到息诉的目的。例如,对于紧张疑虑型的信访者,首先应当消除其紧张情绪并打消其疑虑,可采用“接待人员对象化”的心理疏导技术以及“平衡模式”的心理干预模式,力求其情绪重新达到稳定。对于掩饰投机型的信访者,应采用“信访人员对象化”的疏导技术和“认知模式”的心理干预策略,使其明白管理部门制定政策的背景和依据,改变“不闹不办事”的思维方式,同时从调查研究入手,弄清事实真相。对急躁偏执型的信访者,通过“矛盾双方对象化”的技术以及“认知模式”、“心理社会转变模式”等干预技术将其心理疏导和保持在到理解和尊重的需要上,是首要任务。对于理智通达型的信访者,则需要通过“信访人员对象化”技术和“心理社会转变模式”来加深矛盾双方的相互理解,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
3.2 巧用语言动作,建立心理共鸣
接待人员首先应当做好信访记录,把来访者最实际的愿望和要求以及对事实的阐述详细的还原。在倾听、记录和交流的过程中,必须认真专注,并且不断用眼神与来访者交流,并且同时点头、手势等肢体语言来表达对信访者的关注和支持,争取第一时间得到当事人的信任。同时注意提问技巧,适当运用释义、引导、中断等技术,把各种封闭式提问变为开放式提问,激发信访者的信任和交流的需求。
3.3 深入分析问题,提供实质帮助
减少信访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为信访者指明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使其明白自已该做些什么,怎样做,可能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接待人员首先应当全面理解相关政策,讲清政策的严肃性,同时提供正面信息,以及其他类似信访事件的处理办法,帮助其正确的分析事实,寻找可能的问题解决途径,树立走出困境的信心。结语
细致的心理分析和科学的心理疏导和干预手段,是应对医院信访工作中特殊心理现象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医院信访事件圆满解决的奇药良方。为此,应当在医院工作中积极引入心理疏导及干预机制,提高信访接待人员心理学知识、技巧和对策,提高心理疏导的实际功效。
同时,收集整理信访事件的心理分析数据,结合心理学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制定针对不同心理类别患者或家属的心理疏导与干预方案,研究什么类别的信访者适用哪种方案,应为其提供什么样的政策帮助,预期的信访处理结果有哪些,后续的处理方法是什么等等。只有在社会、医院、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心理干预和疏导机制,才能真正减少信访诉讼事件,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中专,分层次教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 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遇到顺境和坦途, 也会遇到逆境和坎坷, 当一个人缺乏固定心灵支点时, 他就很容易在波涛汹涌的人生大海中迷失方向乃至于沉默。可见, 心灵世界的健康与否对学生的成长真的相当重要。作为教师, 他不仅在生活中多关心、关爱学生, 还要在教学过程中, 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 察觉微乎其微的心理变化, 及时对学生实施教育和疏导, 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 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近年来职业学校受到高校、普高扩招的冲击, 不论是生源还是学生质量均出现下滑的趋势, 大批素质低、基础差的学生涌进职业学校, 他们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学习兴趣、心理素质等各方面与其过去都有很大不同, 他们在初中早就陷入无休止地紧张、焦虑、担忧、挫折之中, “谈学色变”, 在求学过程中, 有过许多痛。如果职业学校面对这样一些群体, 在教学中, 再继续延用过去的授课方式, 依据教学大纲, 以统一教学目标搞“一刀切”, 那势必会造成对一些学生“拔苗助长”, 而对另一些学生“削足适履”的局面, 这两种情况都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甚至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于是, 我校一改过去那种统一的教学模式, 以人为本, 因生制宜, 因生施教, 实施“分层次教育”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使教育效益达到最大化。它不仅体现对每个学生关爱, 而且是对学生个性差异、人格的一种尊重。
所谓的分层次教学, 就是针对班内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 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 根据A、B、C层学生不同的程度, 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 创设教学情景, 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经过努力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 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实践证明, “分层次教学”是符合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的, 并且在职业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面对在学习上心灵受过伤害的职专生来说, 恰当的心理辅导及心理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因为, 在分层次教学中, 学生也会遇到一些诱发他们消极情绪的因素, 如果任课教师及时疏导, 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常态, 使学生在良好的心态下学习生活, 这样就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 选择ABC学习层次
在学生选择学习层次的环节中, 教师必须讲清分层的重要意义, 让学生根据学生本人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分别选择相应的学习层次, 这时有个别学生对自己学习状态认识不足, 会出现所选层次与自己实际情况有偏差的现象, 这时任课教师就要正确指导学生, 帮助他们适当地调整所选的层次, 整个过程必须在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的前提下进行。还有一部分学生, 明知自己的水平, 能力很差, 应该选择C层, 但由于有羞愧的心理, 他们不好意思选择C层, 因为他们会有许多心理负担, 他们怕AB层同学歧视他们, 怕老师看不起他们。因此, 任课老师就应该打消学生顾虑, 在班级营造一种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和谐平等的集体氛围, 让C层的学生尽量心理平和, 积极、顺畅地学习, 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向上, 争取早日升入上一层次。
二、情感投入是“分层次教学”的内在动机
在授课时, 教者要尽量和蔼可亲, 态度诚恳, 多与学生交流, 教师的情感起着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作用, 他会无意中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许多B、C层的学生, 以前学习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失败, 往往是由于得不到像A层同学那样与老师的沟通的机会, 他们常常受到冷落, 进而使得他们对老师缺乏好感, 对所学学科失去兴趣。分层次教学后, 他们就可以有条件从老师那里获得足够的关心与鼓励, 很快树立起信心, 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鼓励是“分层次教学”的动力源泉
盖杰和伯令纳曾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 最易使用最有效的, 但也最容易忽视的激发学生的方法”。教师应该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 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针对ABC不同层次的学生, 采取不同的方法, 对于A层学生, 要摆脱心理压力与负担, 使他们在各学科学习的潜能与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于C层同学, 他们成绩总在后面, 内心脆弱、敏感, 更需要鼓励和呵护, 要尽可能少地批评和指责, 同时还需要教师适时的, 特别是在公开场合指出他们的优点与长处, 使他们化自卑为自信, 进而使他们的成绩和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而对于B层同学来说, 首先要对他们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认同”, 再加之鼓励, 这是对待B层学生的一剂“良药”。总之, 不论哪一层次的学生他们都需要心灵的抚慰和慰藉, 所以, 教师应该以赏识的目光对待身边每一个学生, 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公平、公正地面对全体学生是“分层次教学”的根本
苏联教育学家费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过:“请你不要忘记, 孩子所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 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所以,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对待回答不上来问题的C层学生, 就不应疾言厉色, 大声呵斥, 更不应挖苦讽刺或惩罚, 对待回答不上来的A层学生就和颜悦色, 和风细雨, 这很难让C层的学生心理平衡, 不平衡的心理就会在情感上不接受, 就会心灰意冷, 就会失去信心, 就会逆反, 自然就会影响教学效果, 所以, 教师要有高尚的“爱生”情怀, 爱“丑陋孩子”更是一种境界, 如果执教者把握不好, 势必对学生心灵造成严重伤害。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语文教学 学生 叛逆心理 疏导
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个阶段性过程,时间多集中在初中阶段,如能给予及时、有效的疏导,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小其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家庭甚至社会带来分不良影响。初中语文作为初中教育的基础学科,知识性丰富、人文性较强,与学生身心发展联系密切,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义不容辞,且具有较大的优势。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基本原则
一是防范未然原则。初中课程设置比小学明显增多,再加上陌生的教师、同学和环境,造成一部分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很难适应,容易产生叛逆心理,特别是初二、三学生独立性越来越强,叛逆心理较为严重。语文教师要清楚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心理变化情况,切实做好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准备,防范未然。二是灵活多变原则。由于初中生具有不同的生长环境、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所以叛逆程度和表现方式也不相同,语文教师要坚持灵活多变的原则,采取针对性的疏导策略。三是科学渗透原则。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利于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内容,语文教师要将这些丰富的内容科学地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帮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心理。四是潜移默化原则。语文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利用经典文学作品对学生经常进行思想、道德、心理、人格、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对学生叛逆心理进行有效的疏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有效策略
1.合理利用教材资源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依据,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教材资源对学生叛逆心理进行疏导。如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朱自清《春》中的生机、活力,峻青《海滨仲夏夜》中的惬意、悠闲;何其芳《秋天》中的收获、韵味,老舍《济南的冬天》中的温情、温暖等,深入地感受和赞美美好的大自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大自然的多变和美好,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会在欣赏自然的过程中宣泄内心的不悦情绪。在讲授关于人间真情方面的文章时,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经典作品,品味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品味朋友之间深厚、真挚的友谊,让学生明白无论在什么时候遇到什么困难,父母都会爱他、关心他,朋友都会理解他、支持他,有父母和朋友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觉得孤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父母,这样学生内心的叛逆和压抑就容易得到很好的宣泄。在教学名人故事时,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了解名人艰难的生存境遇和曲折的求学历程,让学生明白要想取得成功就需要经历一些磨炼,不能遇到丁点儿困难就产生退缩的心理或抱怨,在一定程度上舒缓学生的叛逆心理。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有利于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资源,通过不同的角度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帮助学生尽快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2.善于利用阅读教学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和家长的苦口婆心对具有叛逆心理的初中生几乎不起任何作用,语文教师可以给他们相对自由的自我空间,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大量的优秀作品,去细细品味其中的各种道理,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课文讲读之后,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和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优秀作品或流行作品,让学生进行认真的阅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或产生更深入的感悟和体会,然后语文教师再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效果会更加明显。除了和课文相关的这些作品,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读者》、《意林》、《格言》、《少年博览》、《探索发现》、《中学生阅读》等一些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而且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杂志以及《爱的教育》、《伊索寓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名人传》、《简·爱》、《水浒》等一些中外名著、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视野,引起学生的共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读懂爱、理解爱,读懂真善美、发现真善美,让学生的心结在理性的哲思中不断受到感化,使学生的叛逆心理得到有效疏导。
3.积极利用写作教学
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难点内容。学生通过写作,可以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对人或物的感受、内心情感的变化等充分地展现出来。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周记、作文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发现有内心孤独、与父母冷战、甚至对社会失望等不良情绪时要及时做出判断,学生出现的这种叛逆心理属于哪一程度,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同时,语文教师还可以设定一些关于理解、爱、成长、梦想、乐观、人际交往等具有积极作用的作文题目,对学生的叛逆心理做出正确的引导和指正。另外,语文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不良情绪通过写作(最常见的就是写日记、写空间或博客)的方式宣泄出来,将内心的疑惑提出来,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到有效缓解或解决。
总之,初中语文知识性丰富、人文性较强的特点,使得在疏导学生叛逆心理具有较大的优势。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课文教学、课外阅读、写作等语文教学平台,对学生叛逆心理进行有效疏导。
【参考文献】
[1] 李和明. 语文课堂中的情商调节[J]. 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10期.
[2] 吴有元. 让心理健康教育之花开放在高中语文课堂[J]. 现代语文(中旬),2011年9期.
[3] 赵小兵. 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及教育对策[J]. 语文学刊,2011年14期.
心理疏导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中之妙用 作者:
来源:《中国检察官·经典案例版》2013年第07期
【本期主讲】
魏再金,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成都市金牛区检察院反贪局工作人员,研究方向:刑法学,曾发表《以检察工作为视角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理解》等多篇文章。胥建,成都市金牛区检察院反贪局侦查二科科长,先后从事刑侦和反贪工作20年,参与办理过多起疑难案件,有十分丰富的侦查经验。曾荣获“个人三等功”等多项荣誉。
[核心提示] 发现证据难、固定证据难、稳定供述难是困扰自侦工作的难点,在侦查中正确、适时的运用心理疏导,能起到疏导、安抚的作用,促使犯罪嫌疑人认罪服判,帮助犯罪嫌疑人重新规划人生,使侦查工作达到应有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案情回放]
在某大型国企基建处工作人员李某涉嫌贪污的案件中,侦查初始只有一封简短的匿名举报信,在调取书证、物证无果后,侦查人员将侦查重点转向言辞证据,但嫌疑人拒绝做任何交代。后知悉其父母均为该企业已退休的核心技术专家后,侦查人员对其父母做了大量思想工作,其父母大义凛然,成功劝说其子坦白交代。在案件进入起诉阶段后。侦查人员又和嫌疑人积极沟通,最终其父母代为垫付了其已挥霍的贪污公款,后该情节被法院认定为悔罪表现。在该案判决以后,侦查人员对被告进行了回访,嫌疑人又向侦查人员举报了其知晓的另外一个线索,后经查证属实。
该线索是一个羁押了多年的疑难线索,该案最终成功告破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得益于侦查人员在侦查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疏导。
一、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中必要心理疏导的重要性
(一)侦查策略需要
职务犯罪侦查活动是一个带有很强对抗性的活动。一方面,职务犯罪侦查的对象主要是国家工作人员,这个群体的人生经历和社会阅历比较丰富,反侦察能力比较强。另一方面,职务犯罪被认为是没有“被害人”的犯罪,一般没有像其它刑事案件那样有被害人的陈述这一类口供,而且如行贿受贿这些犯罪一般是点对点的行为,鲜有目击证人,即使有证人,证人通常也不愿意“惹官司”,在当下整体对证人保护不力的情况下,如何说服证人作证就是心理疏导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如果无法直接说服证人有时就需要通过说服证人的亲属等方法间接说服证人作证,这时心理疏导的适用对象就成了证人家属。再一方面,在司法实践中,尤其在侦查初
期掌握的证据十分有限的情况下,突破案子主要的做法还是从嫌疑人人手,希冀取得突破,以点带面。而要促使犯罪嫌疑人在心理斗争之后做出取舍就离不开心理疏导。
(二)防止翻供
证人证言和嫌疑人供述都是十分重要的证据种类。一般从侦查开始到移送起诉,要求有多次犯罪嫌疑人的稳定供述,亦即证据上要求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要前后大致一致,在主要事实方面不能有较大的出入。犯罪嫌疑人的交代在整个侦查过程中是一个时点,在这个时点上犯罪嫌疑人在各种心理斗争下,权衡利弊做出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选择,交代了犯罪事实。但是由于犯罪的后果是作为最严厉的责任形式的刑事责任,因此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活动处于一个连续不断的变动过程中,自其交代后会反悔或者试图否认某些已经交代的事实或者情节以趋利避害。这种情况下需要侦查人员有技巧地告知利弊,比如:告知交代可以算坦白。反之其反悔乃至谎言可能涉嫌伪证。对于证人而言。其在作证之后,可能因为社会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其之前做出的证人证言,比如犯罪嫌疑人亲属的威胁报复、领导和家庭对其作证的不支持等。这时侦查人员对其以心理疏导形式体现的“感情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承诺为其保密、提供人身保护、补偿作证经济损失、帮助说服单位领导和家庭成员等,只有灵活运用这些措施。才会真正稳住“证人”。
(三)促使其自首、坦白、立功
自首、坦白、立功是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法定情节,是法官在定罪量刑时候必须予以考虑的情节。侦查人员在侦查过程中给犯罪嫌疑人、证人做心理疏导,解释何谓自首、坦白、立功,讲解自首、立功、坦白对定罪或量刑可能产生的作用,通过晓以利弊,疏导其解除防卫的或者怀疑的心理,说服其主动自首、坦白、立功,这些都是有利于实现侦查机关和嫌疑人双赢的举措。
(四)促使积极退赃
一方面,部分犯罪人通常会转移财产,这种情况下只有犯罪嫌疑人才知道财产的去向,如果能通过有效的、正确的心理疏导说服犯罪人主动上缴违法所得,才有可能将非法转移的财产保存住。另一方面,很多情况下,犯罪嫌疑人已经将非法所得挥霍殆尽甚至负债累累,这种情况下即使对其强制执行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如果犯罪嫌疑人能主动联系亲朋好友,借钱、贷款或者说服亲属代为垫付,主动上缴非法所得,这对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可谓意义重大。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侦查人员的心理疏导。
(五)促使熄灭怨恨
司法实践中很多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职务行为很不理解,抵触情绪很强,不但不愿意交代犯罪事实,有些犯罪嫌疑人甚至还通过联系亲属,怂恿其对侦查人员或证人实施人身报复。因此,侦查人员对嫌疑人进行全方位的、周到的心理疏导在保护证人和侦查人员方面就显得十分
重要。侦查人员在开始接触嫌疑人的过程中就应该努力给嫌疑人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首先,侦查人员是代表国家行使职务犯罪侦查权,侦查工作针对的是职务犯罪事实而不是哪一个特殊的职务犯罪嫌疑人。其次。犯罪嫌疑人对抗的是法律,是不正义对抗正义,而不是对抗特定的侦查人员个人。再次,证人依法作证,是履行国家强制要求的义务,证人是一个不带任何“针对色彩“的中立公民。只有在这种心理情况之下,犯罪嫌疑人才会消灭对侦查人员或者证人的仇恨。思想上有误解,仇恨就没有消除,行动上在报复、怨恨就很难熄灭。
此外,心理疏导在促使犯罪嫌疑人提前改造,防止家属上访闹事,促使犯罪人主动向被害人和社会做出检讨和忏悔,取得被害人和社会的谅解。乃至对其之后的减刑、假释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三、职务犯罪侦查中开展心理疏导应注意的原则
上文已经阐述心理疏导的重要性,但是心理疏导是一个经验的积累,只有经历无数次的体验积累才能犹如庖丁解厨般游刃有余,但是经验性的东西比规范性的东西更难把握,因此笔者认为心理疏导应坚持如下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依法办案是作为职务犯罪侦查人员的一切司法工作人员都应该遵循的第一原则,一切侦查活动都应在法律之内进行。对于侦查活动中的心理疏导也如此。比如,对于一个在职务侦查中发现的同时涉嫌合同诈骗的嫌疑人。侦查人员不能为了获取嫌疑人在职务犯罪方面的供述,而予以违法许诺,“只要你交代了你涉嫌职务犯罪的事实,对于你涉嫌合同诈骗的事实我们就不再转交公安处理了”。因为这是违法的许诺,法律没有赋予职务犯罪侦查人员这样的权力。又如。劝说嫌疑人要认罪服判好好改造,争取减刑或者假释,即使将来对判决不满意也不能上诉或者申诉,因为那会被认为是没有悔罪的表现。这样的心理疏导是对嫌疑人正当合法的诉讼权利的侵犯,这样的行为不能也不该列入心理疏导范围之内。
(二)适度性原则
凡事都有个限度。物极必反,心理疏导也是如此。如果不把握适度原则。那么很可能过犹不及。轻则达不到心理疏导的预期效果,重则可能涉嫌违法或者犯罪,这也即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在一个涉嫌职务犯罪的案件中,知悉其有个独女正在应聘教师工作,嫌疑人对其独女怜爱有加,年轻的侦查人员认为这是嫌疑人的一个软肋,于是就这一点展开疏导,对嫌疑人过分施压。尤其强调前科申报制度和政审制度,以作为一种“晓以利弊”的方式。结果嫌疑人不但拒绝交代更多的犯罪事实,而且否认已经交代的犯罪事实。更拒绝和侦查人员做任何交流,这一情况使案件一时陷入了僵局。事后一个老侦查员在点评该案件的时候,就直指出现该情况的原因是没有没有把握好心理疏导的度,嫌疑人内心最在乎的不是自己的命运,而是其挚爱女儿的将来,过度的心理疏导导致了嫌疑人心里的“崩溃”。有些事情,告知即可,不可过分强调,轻重缓急,取舍有度,这就是心理疏导适度原则的应有之义。
(三)系统性原则
心理疏导是一个体系。需要贯穿于整个过程,但是在各个阶段侧重点又各有偏倚。首先,在初查开始后至侦查终结之前的过程中,心理疏导要围绕“供”字进行。任何人都没有绝对的供与不供,永远都是在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供述,而其选择的依据就是其内心的法律认知,凶此这个阶段侦查人员的核心工作就是灵活运用心理疏导让其形成一个供述的法律认知。其次,在侦查终结后至法院审理的过程中,心理疏导要围绕“稳”字进行。诉讼阶段的变化往往引起嫌疑人的心理变化,这个过程中侦查人员需要围绕如何稳定其供述做心理疏导,向其讲解证据的唯一性,关联性:翻供的不利后果。再次,在法院判决后心理疏导要围绕“服”字进行。在法院判决后很有必要对嫌疑人进行一个回访,消除嫌疑人心中对监狱的恐惧感和对未来的茫然感,说服其认罪服判,正视人生,帮助其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念。应该说一个成功的心理疏导离不开上述的任何一个阶段。一切顾此失彼的、纯功利或者纯人道色彩的偏颇都不能真正实现心理疏导的意义。
(四)技巧性原则
管理心理学中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心理疏导实际上是一种表达,一种包含肢体语言的语言表达。如何让“听众”充分完全的吸收就是一个成功的表达所需要考虑的事项。如上文所言,侦查活动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活动。侦查人员与嫌疑人之间的心理较量是一个持续斗争的过程,要让犯罪嫌疑人交代犯罪事实就得取得犯罪嫌疑人的认同,要让他觉得你不是在针对他,而是在针对犯罪事实。要让他觉得你是在为了他好,而不是在为难他,这亦即心理学上的同体效应。侦查人员在实施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要让嫌疑人感觉其立场站在嫌疑人这面的,而不是站在嫌疑人的对立面,是以一个普通的社会正常人的心态来和嫌疑人交流,而不是以一个执法者的心态来和嫌疑人交流。在这种表达下,侦查人员很容易取得嫌疑人的信任。总之心理疏导的技巧性很强,对于不同职业、性别、年龄的人用什么具体的交流方式,有没有什么禁忌等都是十分考究的。
(五)真实性原则
根据我国刑诉法的相关规定,对嫌疑人不能用欺骗、引诱的方式套取口供,心理疏导亦是如此。心理疏导应该坚持客观真实的原则,侦查人员对嫌疑人、证人或者其家属表达的内容,不可以是虚假的、不真实的、不客观的,比如在刑法修正案
(八)颁布之前。就不能给嫌疑人说坦白是法官在量刑时必须予以考虑的法定情节。又比如。不能给嫌疑人说只要有立功就一定会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法律明文规定的东西不做虚假陈述,否则嫌疑人很可能在庭审时翻供,辩护律师可能以遭欺骗为理由,主张对侦查阶段的嫌疑人供述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予以排除。但是应该认识到侦查活动是一项策略性很强的活动,其中难免欺骗的成分。“好人用欺骗叫策略,坏人用策略叫欺骗”,这不仅是一个运用者角色的问题,更是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因此职务犯罪侦查过程中的心理疏导也难免有欺骗的成分,但是只要把握好“量”,就不会出现违法或者犯罪的“质”的问题。
东山中学李文杰
中学阶段是学生建立健全人格品质的黄金时期,也是其心理发展不成熟、不稳定和不平衡阶段。体育教师要利用好体育课堂这一契机和场所,承担起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任务。那么,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和协作竞争精神呢?
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信心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体育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学生害怕做出的动作难看,往往不敢参与练习,或者敷衍了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激起学生潜在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之把紧张胆怯转化为自我锻炼成长的自觉行为。1.因材施教,让学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首先,教师要营造融洽轻松的教学气氛,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心理定势。然后,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闪光点,从而有信心让同伴接纳自己,获得相互认同和鼓励。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应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对遇事紧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参加激烈的比赛,特别是足篮排项目;对基础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项目,如健美操、技巧、长跑、跳高、跨栏等项目;对基础差的学生应降低动作难度、加强个别辅导,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这样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敢于尝试挑战自我。2.恰当评价,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能力。教师善用评价手段,能有效克服学生心理障碍,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强的鼓励性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情绪,调动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学生取得的不同程度的进步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及时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要改革评价体系,实施多元的评价方案,用“富有内容”的评价代替“抽象的分数”评价。应根据本校学生的身体状况等具体情况,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进步幅度等的评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应把检查评价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比如根据学生的运动水平,适当地降低体育技术的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与潜力,以增强学生的自信与自尊,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巧施抗挫教育,锻炼学生意志抗挫折教育,是一种提高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培养学生受挫恢复力的教育。抗挫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磨练意志,增强心理免疫力,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与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育活动的形式是以身体练习为主,为了熟练掌握一个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动作,需要练习者成百上千次地反复练习,在这一过程中练习者必然会遭受多方面的失败与挫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关心学生在遭受挫折后,个体应以何种方式对待挫折情境,尽可能让学生获得
应对挫折情境的正确理念和调适心理的有关知识和技能。1.利用恶劣天气,锻炼学生意志。体育课户外活动较多,避免不了要碰上恶劣天气。很多体育教师考虑到天气影响,经常要改变教学计划,进行室内授课,其实天气不好恰恰为我们创造了挫折教育的适宜环境,如果不加以利用就错失了教育的大好机会。例如,下雪天操场有不少积雪,天气又很寒冷,教师为了锻炼学生抵御严寒、战胜困难的能力,可以组织打雪仗等活动,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2.创设比赛情境,磨炼学生意志。体育比赛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激动人心的关键时刻,如:短跑、中长跑最后的冲刺阶段,一场篮球比赛的最后几秒钟双方、比分只差一分等时刻,在这种情况下,领先的一方如何将优势变为胜势,落后的一方如何扭转乾坤反败为胜,都是对运动员双方心理素质的考验,运动员必须具备一定心理素质才能坚持到底。为此,体育教学中可以不断地创设类似的情境,让更多的学生投身于其中,磨炼他们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在利用运动负荷增强学生抗挫能力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注意掌握适当的运动量,设置适度的项目强度,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三、组织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一方面,通过体育课中的集体性活动,使学生学会理解他人、与人共处、协调他人关系,从而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和谐、友爱的运动环境可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体会到集
体的力量,有助于学生从消极、焦虑、苦闷等不健康的心理中走出来,克服自我的狭隘的思想意识,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另一方面,组织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协调配合、竞争对抗的机会,尤其是“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在教学中的运用,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和体验。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活动多数是以集体形式出现,人和人之间发生着频繁的横向联系。这种民主与合作的关系,很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例如:在进行接力赛时,在赛前做好动员鼓动工作,使学生树立敢拼的决心和信心。比赛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比赛,以同组成员得分之和计算团体成绩,这样每个同学都会很注意自己的成绩,力争为集体争光,促使学生加强团结协作配合,互相支持和鼓励。还要在赛后进行认真讲评,使胜者不骄,败者不馁。在成绩的考核中也要建立激励机制,使成绩好的学生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样既培养了参与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成绩。
【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推荐阅读: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阴影论文09-07
浅谈在教学中对学生激励性评价06-03
家庭小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09-26
案例教学法在实验中医学中的应用11-24
低成本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范文12-08
微课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论文12-07
浅谈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06-06
开放性实验室在中职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07-18
完形心理学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