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精选8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 篇1

湖南省衡阳县金兰镇檀桥中学刘徽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发展学生学习的个性,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目的和精髓所在。而在语文教育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实施学生个性教育,必须彻底转变观念,发掘教材作者的个性,锤炼老师教学的个性,培养学生学习的个性。本文着重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从三个方面予以阐述:

1、,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思想感情,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平等、宽松自由的气氛;

2、拓宽课外阅读,丰富个性发展的内涵;

3、广泛接触社会,开辟个性发展的新途径。只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学校才会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关键词]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观念上最大的变化就是确立了学生主体性的地位。在学生主体性的理解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1、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平等对话的关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求划一,崇尚自然。

发展学生学习的个性,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目的和精髓所在。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塑造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学生 1

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能思维的活生生的人。语文教学要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地去求真、去扬善、去审美、去探索、去创造,并且能用理性的眼光去看他人、看社会、看人生,进而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他人,影响社会,发展这种美好的理性和感情,达到改造人、改造社会,也改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教师要激励、保护学生的个性,要诱导和启发学生表现个性。先设法让学生想别人没想的,说别人没说的,做别人没做的;最后,只要学生表达的是自己的想法都应给以鼓励和肯定,哪怕有些想法看上去是离谱的。

通过实践,我认为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个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思想感情,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民主平等、宽松自如的气氛。

在老师尊重学生人格,尊重他们个体需要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培养。

一个案例发生在我教学《斑羚飞渡》过程中,进入学生自由质疑环节,有一个学生提出,如何理解第一只老斑羚自杀式的行为。虽然参考书上有一些评论,但我没有直接端出来,而是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没想到学生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学生直接说:“这只老斑羚是一个经验主义者,它太自信了,结果死在了自己的经验上了。”又有学生说:“你说话太没有同情心了,是人类逼迫他自杀的,如果没有它这一次冒险,其他斑羚就会因慌乱而盲目乱跳,那时,将

会有更多的斑羚白白送命,它是为大家牺牲的。”又有学生笑着说:“一只动物有那么伟大吗?它是急昏了头,碰巧给大家做了一次示范而已。”有几个学生急了,说:“你碰巧试试!”一下子,学生们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是出于本能,一派认为是自我牺牲精神。课堂气氛很“混乱”,但我在心里为学生积极的参与,多维的思考角度感到由衷的高兴。

爱因斯坦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不知要比依靠呆板的训练、夸大的权威和沽名钓誉的教育高明多少倍。教师对学生应该多一点微笑、多一点信任、多一点宽容,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语文课堂推崇真实,允许“实话实说”;鼓励争议,允许“自我表现”;倡导创新,允许“挑战权威”;激发想像,允许“异想天开”。我们要让语文课堂变成“任鸟飞”的蓝天,“凭鱼跃”的大海。

二、拓宽课外阅读,丰富个性发展的内涵

广泛的阅读,能使学生思路开阔,想像丰富,兴趣广泛;能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等,丰富学生的个性内涵。

要拓宽学生的阅读量,首先教师须有丰富的课外阅读知识。教师的广泛阅读,一方面能使学生产生尊敬之情,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产生做老师那样有着丰富知识的人的愿望,从而进行积极的阅读。我在教学教材的选文时,经常引用与选文相关的名著名篇名段,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其次展开一系列读后感、读后写、读后积累等活动。在每一节语文课前,我都会空出五分钟的时间,请两位学生

作即兴演讲,演讲内容不限,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每个星期的周记都是写一篇课外阅读读后感,每周抽一节课进行交流;学生都有一个摘抄本,专用于课外名篇名段的积累。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眼界开阔了,文学素养也提高了,个性也在选择与汲取中得到发展。

三、广泛接触社会,开辟个性发展的新途径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通常走“书本-课堂-标准化习题”的路子。大量文字游戏式的习题占据了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学生根本不可能接触生活。语文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导致学生的个性无展示的空间。

首先,以办手抄报的形式把生活引进课堂。每个月,学生分成小组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可以是科技知识荟萃,人文趣事,也可以是娱乐新闻,社会百态;主人公可以是英雄名人,也可以是市井平民。每月由学生集体评议,优秀者进行展览。语文教学要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滋润语文教学的田园。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让语文与学生的生活贴近,找出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联络点,激发学生的共鸣,以完善个性。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开展演讲、辩论、朗诵、故事会,举办各种讲座等,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舞台。

此外,利用寒暑假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农工生产现场、采访与社会调查等活动,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使学生的个性适应社会的发展。

总之,语文课堂应是个性张扬的摇篮,是创新的基地。教师、教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 篇2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思维的求异性属于一种个性思维, 也是创新思维的最本质特性, 其主要是指在对事物进行关注过程中所关注到的不同性和特殊性, 个性思维及创造性活动的来源即是求异性思维, 没有求异性思维就难以实现对前人的超越, 难以实现创新。在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 主要是对学生的聚合思维进行培养, 从而对学生的个性思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 在现今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 应当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引导学生不迷信课本、老师及已有的定论, 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反复的个性化的品读, 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作品, 从而使学生对课本中的经典文学作品有更为深刻的感悟, 允许学生质疑的存在, 珍视并保护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 支持学生张扬个性, 从而促使学生实现个体的超越。

二、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

发散性思维也称为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 是指从不同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 探寻出多种答案, 从而更为圆满地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 是个性思维中经常运用的形式。通过对发散性思维的运用, 可以将那些散乱的知识进行一定的串联, 对举一反三以及一题多解的效果进行实现, 因此可以说发散性思维是学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 都离不开的一种思维。这种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非常的重要。如在讲授语文课文的过程中, 可以针对作品中某些精妙词句的运用提出是否可以替换, 可以用哪些词替换, 替换后与原作品之间有什么差异等问题, 教会学生善于比较, 加强分类训练, 如比较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的异同, 将主题为同一类型的作品进行归类, 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发挥想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 促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不同思维碰撞在一起,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对司空见惯似乎已成为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也即是“反其道而行之”, 逆向思维也是个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实际中的一些问题从结论回推, 倒过来思考有时会使问题更容易解决, 因此,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应当注重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 鼓励学生敢于向常规思维的对立面方向求索探寻, 树立新思想, 创新新形象。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有多种方法, 如在讲解一些文学作品时, 教师可先对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介绍, 作品背景是一部作品的内部神经, 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 有利于拓展文本, 进一步深化其主旨。简单来说就是把文学作品的背景作为基础支撑, 以此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如在学习西方小说时, 可以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结尾进行逆向思维, 通过背景的介绍, 让学生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从而认识到结果的必然性和影响因素。

四、促进学生思维具体化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 具体化思维是将头脑中抽象、概括的概念、原理等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 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运用一般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是深化知识, 使思维能够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过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可通过将一部作品分为几个部分, 引导学生找出各部分之间的主体思想及相互的联系, 指导学生明确作品内容的发展方向, 让学生以简明的语言和标题将作品各部分思想要点表述出来, 培养学生从分析综合到抽象概括再到具体化的能力, 将思维具体化, 从而促使学生将个性思维转化为创新能力。

对高中学生来说, 其思维模式已基本定型, 在进行问题思考过程中, 几乎采用的都是同一种模式, 容易钻进死胡同, 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非常不利, 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个性思维的培养, 以便能够更加促进学生个性思维模式的发展, 更加轻松地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戴亚囡.给个性思维以生长的力量[J].华章.2012 (.33) .291

[2]李正莲.走“多无化”阅读之路培养学生个性思维[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2 (.7) .38~40

[3]李方正.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语数外学习 (语文教育) .2012年07期

[4]袁敬耀.浅谈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现代阅读 (教育版) .2012年14期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篇3

关键词:学校教育    体育教学    个性培养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014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情商加智商、全面加特长的复合型人才,学校教育教学的内容和目标紧紧围绕“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定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成了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当然作为学校重要教育手段的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体育教育过程中的素质教育是通过有效的体育手段,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及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正如钟启泉教授说的,“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这也可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和原则。

一、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了解学生的个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特征表现最为直接,通过体育活动,可把少年儿童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通过形体语言表达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体育需要

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每个人在生活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需要,马克思把人的需要看作是人的本性,当然接受教育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身体的发展需要体育的支撑。在他们的身体发展中,不管是身体的平衡、协调、力量、速度还是心理健康,都离不开体育运动。他们对体育有着强烈的愿望,希望通过体育得到全面的发展、张扬个性,展现自我。如在课堂中有些学生会对某些球类项目特别感兴趣,会尽可能地参加有球的活动,而有些学生会对某个游戏特别感兴趣,教师应该通过观察区别对待。

(二)体育兴趣

学生对体育活动有内在趋向性与选择性的表现,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正如有些学生喜欢游戏而厌恶单纯的跑和跳,有些喜欢球类而厌恶其他项目。因此,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倾向性。通过体育教学,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这种个性倾向性既可成为学生学习体育的动力,也可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障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提倡个性发展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体育智力

这里主要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一种综合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体育教学中,学生对动作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注意等方面的能力。其因人而异,其中能理解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并能将有关知识转移成另一种形式的思维力则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智力活动的核心。

(四)体育能力

它是学生完成各种体育动作的综合能力,由自我评价能力、运动能力、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自我锻炼和组织能力等几种基本因素组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展学生的这些能力,建立其体育能力的基础。

(五)体育气质

它是在体育教育和教学活动中,每个学生从心理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思维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与倾向性等综合特征。气质对学生的体育运动和教学成绩有着很大的影响。气质类型与学生个体的生理素质关系尤为密切。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只有认真观察他们的不同气质,因材施教,才能使体育教育与教学工作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个性的培养

我认为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个性的培养,就是不限制和抑制学生对某项体育活动的理解以及各种活动形式。当然,它并不等同于“放羊式”的教学,而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在有目的、有组织的自愿参与下进行的体育活动形式,为此,可尝试以下具体实施办法。

(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增强学生自觉的参与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气质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当中,体验快乐体育、健康体育。让体育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环境,在教学当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激发其自我能动性,并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追求。

(二)增加乡土体育教材,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除了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的爱好选择一些适合学生发展的、学生平时喜欢的切实可行的乡土教材内容。在体育课程和教材建设中,应从体育教育的内容、体育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方面渗透乡土教材,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不顾学生个性和差异千篇一律、单调一致的状况。在小学阶段,儿童乐于跑跳和游戏,学校可以组织轻松愉快的体育课和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引导他们参与体育运动,认识体育教育,形成初步的体育兴趣,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发展他们的个性品质,让他们成为全面加特长的时代新人。

(三)体育教学应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学校的体育教学、课外活动等方面,要给学生更多的選择体育项目的空间。首先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特别是山村学校,争取让国家规定的体育教学内容都能在学校开展。体育课上教师应遵循学生的气质爱好,在完成统一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进行活动。其次,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应鼓励学生参与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让教师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掌握身体练习的主动权。

(四)加强“团队”建设,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团队”主要指班集体或练习小组。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安排小组或集体活动,提高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 篇4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乡镇中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通过多种方法来激发巩固和发展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过程中主动参与思想政治学习活动,让他们在现实中体验和理解,获取知识,使他们对学习思想政治产生兴趣,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中学生;兴趣;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产生兴趣;激发兴趣;发展兴趣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会想学、爱学,才能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兴趣来源于认识和需要,学生学习政治知识总是要受一定的学习动机支配,在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是认识兴趣,教师要使学生对学习政治产生浓厚的兴趣,最根本的是要使学生感到学习政治对他们有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心理学认为,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可以使人们积极地观察和认识事物。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因此,我从三个阶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阶段,用精心设计导言课从而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保自己课堂吸引力的教师。而每一学年的第一堂课能否吸引学生,是能否激起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产生兴趣的前提。因为对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课,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这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例如初三《社会》课,可以从《社会》这个书名入手。上课一开始,教师不要急于讲课本内容,而可以先让学生讲讲在假期里的所见所闻,讲讲我们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有哪些重大新闻、重大事件发生。如上学期的第一堂课,同学们讲的最多就是我国长江、嫩江特大洪灾及世界金融危机的情况,大家你一言我一句,气氛相当活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造成98年特大洪灾的原因有哪些?这对我国今后经济发展有什么启示?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还能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说明了什么?当今世界国际政治形势如何?等等。通过提问,学生就会产生急于翻阅课本、学习知识的心理,第一堂课就体会到小小的课堂讲的都是大千世界的事情,社会课不单纯是圈圈重难点,背背知识点,而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课程,从而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学习兴趣。

第二阶段,在第一堂课产生了学习兴趣,这只是第一步,要想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课程保持长久的兴趣,还需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用案例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提高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珍惜无价的自尊”时,我先展示给学生一个案例:1999年11月15日,在武昌三星级新宜大酒店发生了令人愤慨的一幕。有四名日本人正在用餐,忽听日本食客用日语大叫,餐厅经理过来后,这名日本人用双手猛压女经理的肩膀,用膝盖猛击女经理的腿部,令其下跪。女经理虽然没有跪下去,但被羞辱得泪流满面。当时在场的中国人都被激怒了,准备上去打抱不平,日本食客见势不妙,便匆匆溜走。这时,同学们都露出愤怒的目光。接着,我马上提出问题:女经理为什么要流泪?在场的中国人为什么都被激怒了?假如你是女经理在场,你会怎么做?同学沉默了片刻,就议论起来了,并说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同学们探索问题的欲望空前高涨,有的说会抓住日本食客,要求日本人向中国人道歉,有的说这样被日本人侮辱,面子上过不去,会动手打日本人,因为他们不仅侵犯女经理的自尊心,而且还侵犯了所有中国人的自尊心„„于是,我抓住时机对学生的看法分别作出肯定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了相关的知识。

二、用具有启发性的漫画引起学生的惊奇,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课堂教学中引用漫画是达到幽默效果的一种主要方式。例如,在学习“学会调控情绪”时,我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合理发泄情绪”的漫画,在学习第七课“我们身边的规则”时,我给学生展示了“交通秩序井然”和“交通秩序混乱不堪”两幅漫画,让学生看后讨论,并对此发表见解。通过讨论,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也使学生由惊奇到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用现实生活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密切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进行分析。例如,在学习第五课“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时,尽管挫折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如何深刻领会和理解挫折,仅仅通过事例的讲解是不够的,还需要引发学生曾经有过的经验。因此,我在出示了挫折之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碰到的挫折而产生的种种心理反应,如紧张、消极、烦躁、伤心、气愤等,去达到对挫折的理解。然后,根据学生遇到的挫折内容和相应的心理反应,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挫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凭借学生过去的经验世界,寻找课堂的支撑点与结合点,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指导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撰写政治小论文能使知识得到深化和升华。近年来,我们在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小论文写作活动中体会到,学生多写一些政治小论文,政治理论水平提高很快;同时对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也很大。例如,党中央发布命令:“坚决取缔法轮功。”我们就组织学生写出这方面的政治小论文。学生们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的宣传,对法轮功的危害有了深刻的认识,再结合自己身边的伪科学事例,深刻批判了李洪志的歪理邪说。小论文写得都很精彩,题目各异。“揭穿有病不吃药便能治疗的鬼话──李洪志自己既看病又吃药”,“迷信夺去了我叔叔的命”,“千万不要相信法轮功”等,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李洪志反科学、反人类、反政府的实质,不仅从理论上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受到了一次很深刻的科学教育。又如,李登辉分裂祖国的阴谋公开后,学生们主动向我们提议,要用写政治小论文的形式来批判李登辉的“两国论”。学生们在论文中,有的从历史上阐述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同胞;有的从民族利益方面批判李登辉是无耻的卖国贼等。每次小论文写作后我们都及时进行评比、小结,优秀的小论文我们还在橱窗公布,从而使学生们能在理论联系实际上有所提高。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风,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观察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自身的政治素质。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学习政治这门学科的热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听课的效果和学习的兴趣。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初一学生应采用表演、朗读、讨论分析、辩论、试一试、想一想等形式,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本和图片,也要辅以适当的活动教学。运用有利于教学的多种手段可以用多种形式、从多个角度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学习“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抢凳子”。我找6位学生抢坐5个凳子,随着音乐响起开始转动,音乐结束,马上抢坐,结果必有一人被淘汰,淘汰者接受学生采访。接着减少一个凳子,依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个。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亲身体验挫折与失败,深刻理解了所学知识。

第三阶段,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外,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跃出课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多方实践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用所学知识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思想政治课有用、有价值,从而真正爱学、要学这门学科。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成立兴趣小组和开展社会小调查。在兴趣小组里,我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报刊,让大家了解、熟悉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并开展时事知识竞赛、新闻背景分析等活动。另外,也适时地开展了社会小调查,如在讲到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制度时,我要求学生调查父母所在单位的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等内容,并在课堂上发言交流。又如在讲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党制度时,我组织学生调查本校的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请他们介绍有关情况,然后让学生写出调查体会,在课堂上演讲。通过这些活动很多同学已养成了读书看报、关心国内外大事、积极思考的好习惯。这样就把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发展为更为广泛的兴趣爱好,从而更加稳定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激发学习兴趣,并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这种兴趣,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学艺术论新编海南出版社2000.6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 篇5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沙圪堵镇第一小学 尹海波

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也就是说习惯对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是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第一步,至关重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首先说的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习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不良的学习习惯,会给学习的成功带来困难。大纲也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

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的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好习惯就像是我们生命的枝上盛开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中“成龙”、“成凤”,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教师需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中存在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如:写字的时候,有跪着写的,有趴着写的,还有的一只脚跪着,一只脚翘着写字的;做作业前不复习,效果不佳;做题前不看要求,写的答案是正确的知识点,但不符合题目;边做边玩,拖拖拉拉,错误多,容易漏题;东翻西看,浪费时间;马虎、粗心、毛躁,在作业和考试中,把简单容易的、有能力做对的题做错;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这些不良习惯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为了解决学生的这些不良习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非常棘手。

结合小学生性格特征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三字经中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告诉我们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古人在读书中抒发了他们的感受,同时也告诉我们每一本书都在我们面前打开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在书中可以获得自己所想得到的。所以,只有学习才能为自己创造美好的未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珍惜人生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在自己年少时就应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早学习,多学习,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当老年时才不会后悔。通过各种故事、古诗、名言等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一心向学的习惯,放弃、弱化其他一切干扰因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认真读的好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具备阅读课本的能力。在数学课中,应使学生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从儿童一入学就应该带领学生逐步学会看懂图、式、文,再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引发学生思考。随着学生年龄和抽象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课本内容提出更明确而具 体的要求,让学生养成先阅读后做作业的习惯。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1)作题时,首先学生应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的能力,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进行计算。(2)教会学生观察题型,正确运用定律、性质,使计算简便。(3)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运算过程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正确的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的解题,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养学生认真听的好习惯

认真倾听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与人交往中体现出一个人良好修养的重要标志。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能做到多思、多说。这样,保证了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活而不乱。

1、培养学生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

课堂教学是进行习惯培养的基本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是很重要的。

①爱学生,关心学生,用爱心吸引学生认真倾听。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爱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热情的赞语感染他们。当发现孩子认真听讲、用心思考、回答时,我就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这时学生们笑得非常甜,师生情感浓浓,学生学得非常开心。认真倾听——这个好习惯,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

②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认真倾听。

数学新教材中,引入了许多学生们喜爱的卡通形象等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内容。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非常感兴趣,注意力集中了,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也培养了。

2.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①让学生轮流当小老师,在竞争中培养倾听的好习惯。

课堂上我会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经常组织学生通过竞争,轮流当小老师,并大胆放手,让小老师给同学们讲解,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及时帮助同学纠正错误,对负责任的小老师加以表扬鼓励。通过这样的活动,当小老师的同学由于有一种荣誉感,讲得非常认真,下面听的同学有一种新鲜感、好奇感,也听得非常认真,因为他们都想当小老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

②恰当地组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会认真倾听

小组合作学习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我把班内的学生分为四人或六人一小组,每一个小组安排一个小组长负责。每位同学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小组中讨论并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可以请其他同学帮助,并且在小组内开展互学互练,互查互评的活动,学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自我表现和认识的机会,思维真正活跃起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而且能使学生注意力持久,认真倾听。

3.实行奖励机制,适时恰当地评价学生

很多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习惯很差,还屡教不改,我觉得这可能是由于老师平时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注意强化学生的好习惯而造成的。当学生感到教师在对待上课认真听和不认真听,对待好习惯和不良习惯,没有明显差别时,他们的不良习惯就会增多。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观察,如发现学生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时,就及时的给予表扬,以他为榜样,让大家学习他,并且给予不同层次的奖励,本学期我班在数学上开展了“群星闪烁”的活动。在课上赢得同学掌声两次得一星;作业两次得优得一星„„这样,学生的好习惯在老师的激励和严格要求中得到了培养。

四、培养学生认真做的习惯

通过作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还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也是学好数学的重要的基本功。

1.安排的作业要适度、适量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过量的作业会造成学生疲劳、厌烦,即使做了,也马虎了事。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我认为四年级学生每天只应安排十五分钟左右的课堂作业和半小时左右的家庭作业,这些作业都要有针对性、目的性,要少而精,而且作业要求必须明确:①作业要干净;②作业要正确;③作业速度要快。检查时还要适时给予表扬奖励,及时展示好的作业,这样做后,学生就不会对数学作业产生畏惧心理、厌烦心理,而且,作业时就不再马虎了事,而是认认真真。

2.教给作业方法,树立典型榜样

培养学生认真做的好习惯,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和指导,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模仿能力强,所以老师要从自己的一言一行、从黑板上板书到批改作业,都要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示范要求。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认真做的方法,如抓住题目中关键字、词、句来对题目进行仔细分析,认真审题,审题时首先要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才能动笔解决等。学生只有认真细致,掌握方法,才能有良好的做作业的习惯。3.要求学生独自完成作业,自觉检查。

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从学生刚一入校的那天起,就要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作业中,我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且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独立完成作业是发挥作业应有作用的切实保证,要经常表扬那些能够克服困难并认真检查作业的学生,防止和纠正抄袭别人作业的坏习惯。

五、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习和思考是获取知识的两个基本途径。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不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利于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理解有疑惑的问题,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结合认真思考的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除了上课的提问外,我还特意在每节新授课结束前留下几分钟请孩子们说一说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说说自己的疑问?给孩子总结、思考、质疑的时间。长此以往孩子就养成了自己总结学习要点和质疑问题的习惯,养成善于思考、提出问题的习惯。

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 篇6

肃宁县东泽城小学 杨素菊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的基本环节,是识字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师为重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训练,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基本功训练。在小学语文课里有讲读、阅读、独立阅读三类课文,阅读课文在类别上占了三分之二。可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认为应抓好“三关”。

一、抓好课前“预习关”

预习作为语文学习的先导,在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学生自主尝试解读课文的过程,既可让学生对以前掌握的阅读方法有迁移运用的机会,又为下一步“导学”提供反馈信息,使教师能拨在点子上,导在疑难处,其方法可概括为读、划、思、写。

1、读。读正确,读流利,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读书时,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感受最深的语句、自己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的字、词、句、段划出来。

3、思。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将划出的疑点结合上下文尝试解决。

4、写。将自己解决不了的疑点或问题写下来,在自主交流阶段提出来。

要达到预期的预习效果,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感受到课前预习带来的成功体验。

二、抓好课中“对话关”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或施教者,而要成为学生阅读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应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感悟”还给学生。首先要让学生读,读通了才能说,读通了才能交流,读通了才能对话,这读的过程便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其次,要创设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让他们在争论中相互启发,在交流中相互碰撞:例如,我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质疑。

生甲:老师,我认为课本中“焦急而耐心”不妥。

师:为什么呢?

生甲:因为焦急和耐心是一对反义词.用在这句话

中不是矛盾吗?

生乙:老师,我也同意这种说法。

生丙:我反对,作者这样写一定有他的道理。

„„

师:是啊,同学们读书真细心,发表的意见都有一定道理,但现在我们谁也不能说服谁。请大家读课文。怎么读?第一,抓事实,课文写了什么事?理解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讲清道理。第二,抓情感,体会作者是用什么情感来写的?

(学生再认真阅读课文)

生:“焦急”是说老奶奶希望早一点看到周总理的灵车,“耐心”是说不管等多久,她一定要等到周总理的灵车。我也有过这样的心情,上次爸爸打电话说给我买了一本《上下五千年》,我想早点看,可要等到爸爸回来才有,这种心情不是“焦急而又耐心”吗?1

师:你真不错,还能联系到自己的亲身体会。谁还有补充?

生:“焦急”和“耐心”都是在看周总理的灵车这一件事上,是没有矛盾的。

生:我有补充,作者这样写更能表现老奶奶那种急切的心情,也突出了老奶奶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

„„

这一环节,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经历了从否定“焦急而又耐心”的准确性到肯定它的正确.并较好地领悟了老奶奶的心情。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位著名教师在上《落花生》一课时,以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辩论:“现代社会,你想做苹果那样的人,还是做花生那样的人?”学生根据各自的愿望分成花生组、苹果组,实话实说,引经据典,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如花生组:“花生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而苹果外表美,可内心不美”。“华罗庚、童第周出生在一贫如洗的家庭,但他们出国留学后还是回到祖国工作,无私奉献,他们是落花生型的代表人物”。苹果组:“我们苹果有水分,不但外表美,内心也美,而花生一点水分也没有”。“华罗庚、童第周不表现自己,哪里有人发现他们?总统不表现自己,能当上总统吗?”“我们各有各的长处,花生内在美,苹果外在美,合在一起不就是两全齐美吗?”这是多么精彩的一段对话啊!

语文教学,是一次次生命的对话,是孩子们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他们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情入境地体验,从而与作者达到思想上的沟通.心灵上的共鸣

三、抓好课后“巩固关”

语文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它不能局限于课堂,阅读教学应体现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的教学思路。语文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能在课外通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等进行更为丰富的语文实践,巩固和强化语文能力,丰富知识和情感。我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1、读写结合:砍去了重复抄写、死记硬背的作业,增加阅读作业。如学完了《桂林山水》,让学生仿写《家乡的小河》、《家乡的田野》、《门前的荷塘》等。有的课文让学生写读后感。除了利用教材内容,确定读写结合训练形式之外,课外还培养学生阅读时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2、课外阅读: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在内容和数量上都受到局限,一个学期的语文阅读教学光靠教材上的二十多篇课文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一学段都明确规定了课外阅读量。从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喜欢阅读与教科书相关的材料。如教学《再见了,亲人》,课前我就指导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和黄继光等英雄人物的事迹,课后推荐学生阅读巍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长城》,引导学生看《世界奇观》一书,学习《海上日出》,引导学生阅读《海行杂记》等。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学中,从一篇、一类文章扩散去阅读,有利于扩大学生阅读面,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存。

3、自我总结。总结有助于进一步的学习,我经常采用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在阅读过程中最优的学习方法。如:我是怎样预习的,背诵课文的方法,我是怎样看课外书的等,有时让学生谈谈阅读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带来的帮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从而更好地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杨素菊,女,33岁,毕业于沧州师范,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现任东泽小学语文教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 篇7

关键词:美术,教学,个性

一、熟悉每个学生的绘画特点, 为个性发展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著名儿童美术教育家杨景芝教授曾说过:“孩子们具有丰富的创造力, 每个孩子都各具特点, 只要我们正确地加以引导, 孩子们的潜能意识都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 培养个性首先必须熟悉每个学生的绘画特点, 因材施教。

在课堂上, 每个学生对待同一个主题都有各自不同的想法, 不同的表现欲望, 在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对每一个学生的想法有充分了解, 而且还要利用这些想法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 并用不同的方法把所想的内容描绘出来。

反之, 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自己的创造性需求, 而把他个人的思维模式直接灌输给学生, 让学生机械地临摹自己的范画, 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局限, 结果是导致学生作品千人一面, 完全没有自己的个性。

因此, 教师应该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能毫无顾忌地去表现他们自己的想法, 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涉, 可以在构图、用色等方面加以适当的引导, 这样对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是极为有利的。课堂上, 我耐心、热心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鼓励学生放下心里负担, 把他们的想法大胆说出来, 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你觉得你的想法好就大胆去画”, 激发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自信地去画。只要画面中有他们自己的想法, 就予以表扬和肯定。这样一种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 孩子们能不受约束的去表现自己的想法, 也更能体现各自的绘画特点, 我再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不同的绘画特点, 根据这些特点发掘出学生的个性, 去感受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二、儿童画创作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最根本途径

创造是艺术的灵魂, 也是学生个性得以发展的的最根本途径。赫德说:“创造型儿童最显著的特点是拥有自己的个性”。而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 学生绘画靠过多的临摹, 造成了儿童画的公式化, 失去了个性、童真。因此在儿童画创作教学中, 教师更多的责任是如何去正确地启发和引导, 使儿童的绘画个性得到最好的发挥。

儿童画创作, 最困难的是不知画什么, 用什么形式画, 画什么题材, 为此, 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先欣赏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 如国外大师级的作品有凡高、塞尚、莫奈、米罗、蒙德里安、毕加索等画家, 国内的如齐白石、李可染、潘天寿、徐悲鸿等知名画家, 对每一幅作品, 教师必须认真地加以点评, 让孩子更多地了解作品的内涵和技巧。也可以是精美图片、儿童画册、书画展、民族舞蹈、民间艺术等, 久而久之, 对孩子进行绘画创作十分有利。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教师应给孩子以恰当的解释说明, 并从这些作品中学习构思、构图和配色, 鼓励学生把所学到的应用到儿童画创作中去。

艺术构思是儿童画创作非常重要的环节, 就好比要建造一幢高楼之前, 建筑师要设计出图纸一样, 在创作过程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把在生活中搜集到的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整理、提炼, 力求构思完美。儿童画创作的题材丰富多彩, 形式多样, 如校园生活、城乡生活和发生在身边的趣闻趣事, 以及对祖国的歌颂和对未来理想的追求等。教师在辅导过程中要教给孩子一定的构思、构图、造型、表现方法等美术知识, 让他们掌握一定的美术基础技能。

在儿童画创作中, 我们应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克服胆小羞怯心理, 打破常规, 进行创造性教学, 培养学生在儿童画创作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在教学中, 不管学生想得有多离奇, 都不要轻易说“不行”, 让他们画自己所知、所感、所想, 切勿用成人的框框套着他们, 束缚他们异想天开的天性, 羁绊他们丰富的想象, 抑制其灵感。并鼓励学生尝试采用多种不同的绘画材料来表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才能有充满个性色彩的作品产生。

三、激励性的教学评价, 促进学生绘画个性的充分发展

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灵活、精彩的评价对学生绘画个性的充分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在评价儿童作品时, 不能以画面是否干净、比例是否适当、涂色是否均匀这些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学生, 因为儿童眼中的世界, 和成年人是不一样的, 只有了解儿童, 尊重儿童认知规律, 用童心看作品, 做孩子天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维护者, 才能正确评判孩子们的作品。

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客观、有针对性, 切忌千篇一律, 应付了事。比如每次都只会说“画得好, 有个性”, 久而久之, 评价就失去了意义。应该做到:1.诚意最重要。一定要让学生感觉到你的赞美是发自内心的、态度是真诚的、语言是亲切的;2.评价要具体。要让学生真正感觉到他们的画好在哪里, 哪些值得肯定, 哪些还需要改进;3.评价形式要多样化, 如口头表扬、集体表扬、物质奖励等。

教师的评价一定要能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更多地张扬学生的绘画个性。在平时美术课中, 我认真观察学生作业过程, 从而进行有针对的客观评价, 在学生作业的过程和结果时, 依据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纵向评价, 多肯定他们个性化的、独特的方面, 给学生自信, 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另外, 对有个性化的学生作品, 提供更大的激励空间, 比如积极推荐各种绘画展览, 参加各种绘画竞赛等, 让作品的获奖给予学生更大的鼓励, 从而激发他们更高的创作热情。

除了教师的评价, 还可以进行学生自评、互评等, 自评可发挥其主体作用, 深化创造过程;互评可以让学生们互相取长补短, 培养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并能发现自我, 激励自我。教学评价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受到鼓励和表扬, 培养和优化了学生的独特性, 从而促进了全体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展现出各自个性的魅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自信;创新个性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都得到长足地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养。这一综合素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可以说是基础的基础,它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容,为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寻有效的创新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一、营造良好的宽松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信

传统的教育中,由于老师的威严,“唯我独尊”的思想,使学生不敢想、不敢说,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发挥。因此,要唤起学生自信,就要求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氛围,才能让学生抛开顾虑自由地学、思、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才可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从而树立自信。

那么教师怎样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呢?首先,教师要发现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在喜欢的领域里活动,从而产生自信。其次,老师要放下架子,和学生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在思想上把老师当成无话不说的好朋友。这样,老师在上课时,学生会很好地配合,并且思想活跃,讨论热烈,回答问题积极,从而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另外,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进行各种活动,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向学生提以下问题:通过预习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懂?通过预习让学生充分述说自己读文的感受,有多少说多少。教师则要大力表扬、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个个跃跃欲试,并且自信的发表意见。

二、开展班级竞赛,鼓励学生进取

竞争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由竞争而产生的奋发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和适应竞争的心理能力都是二十一世纪不可缺少的现代人的素质。教师必须结合语文教学,通过各种方法创设竞争的机会,让全体学生在竞争中一展所长,不断进取。如:学习完阅读课文《小英雄雨来》后,老师要求各小组学生把最精彩的部分演出来,看谁演得好。各组同学都开动脑筋,积极商量,在表演时,每组同学都在前一组同学表演的基础上吸取优点,改进不足。第一组演完后,第二组加入了简易道具,到第四组时不仅加入道具,而且演技都提高了许多,甚至能脱稿表演……可见是用了一番心思的。是什么原因让学生进步呢?是创新,是进取心为内驱力萌发的创新灵感,因此进取心是创新人才所必备的个性品质和动力,也是让现在学生成为未来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语文课上进行朗读训练时,一位老师采取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们找自己的榜样,敢于向榜样挑战。在教学《鸟的天堂》朗读时,有的同学向班上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挑战,有的学生向老师挑战,还有的甚至向朗读磁带的播音员挑战,学生多次的失败与成功地朗读,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平,让他们很好地体会课文感情,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勇于进取、不甘落后的创新个性品质。

三、发挥榜样作用,培养持之以恒精神

现在许多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愿意付出努力,但兴趣受到客观原因(困难、挫折)的阻挠时,就半途而废了,这种没有恒心、没有坚强意志的学生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创新型人才之所以会取得杰出成就,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老师要依靠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给学生树立典型,培养他们的这种品质。例如:在总结《数星星的孩子》一课时,问:“假如小时候的张衡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他会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发明地动仪吗?为什么?”同学们都各抒己见,于是老师总结:“同学们,愿意以张衡为榜样吗?”(生:“愿意”)

1.将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化为我们学习的动力。比如学习绘画、舞蹈、书法等,说不定未来的绘画家、舞蹈家、书法家就在我们班上呢。

2.张衡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才会让他在未来的研究中不断探索、不断证明,最终取得杰出成就。那么,同学们在课上就要做到不轻易动摇自己的意见,坚持己见。通过课本中典型榜样,找到“结合点”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恒心,树立他们远大理想。老师要善于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渗透到学生的思想里,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上一篇:关于团队精神话题作文环境下一篇:隐患整改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