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艺术(推荐12篇)
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学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已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做为思想品德教育重要一环的体育教学,也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体育教学作为一种塑造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手段,它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掌握和提高运动技能,同时还具有发展学生智力、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品质的作用,如何发挥这些作用呢?这是我个人的几点想法:
一、以身立教
“身教重于言教”,这是教育工作者信奉的至理名言。“以身立教”是学校体育工作者所遵循的基本工作原则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所谓以身立教的艺术,是指学校体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能力、手段和技巧。
如何教育好学生呢?作为教师,除了要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之外,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只有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和热爱,教风端正,行为高尚,谈吐文雅,爱护学生,严于律己,事事、处处都成为学生的楷模,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教师的高尚文明的言行,以身作则的形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甚至是终身难忘的印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反之,如果教师忽视自身的思想品德建设,在教学工作中,不负责任,作风浮夸,行为散漫,其后果必然是误人子弟,害人害己。故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那么令不从”。
二、启迪共鸣
启迪共鸣是指通过说理、教育、启发、开导,使人在情感上、心灵上引起感动,受到触及,产生效果。体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运用真理和人格的力量开启受教育者的心扉,引起他们的共鸣,使其主动接受教育,加强德行培养。
体育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心态最容易暴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抓住“敏感”的话题,剖析原因,正面引导,产生共鸣。
(二)是亲自示范,以身立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带头去做。如有些需在地上做的练习,学生有的怕脏不愿做,教师应先作示范练习,带头完成动作,学生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用心去进行练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脏的精神。
(三)是将心比心,开启心扉。教师与学生交知心朋友,和学生说心里话,以心换心,了解学生所思所想。
(四)是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师应运用心理学知识,针对每个学生的特征,有的放矢,在启迪中学生引起他们的共鸣。
三、暗示同化
暗示是指用含蓄的语言或举动使人领会;同化是指使不同的事物逐渐变成相似或相同的。暗示同化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具有“不露声色”的特点。通过这种方法能让受教育者心领神会,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并欣然接受。巧妙地使用此法,一般会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学生都有自尊心和上进心,他们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为使思想品德教育达到令人心悦诚服、通情舒心的境地,采用迂回暗示启发同化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实践证明恰当运用类比暗示、赠言暗示等方法,有良好的效果。
四、熏陶感染
思想品德教育中熏陶感染的艺术,主要是指教育工作者运用自如地创造各种条件,形成良好的氛围,使受教育者为之感动、受到教育。
例如,一次手球课上课前,手球场上有一些废弃的汽水瓶盖和一些石子,教师就一个人默默地拾起,一会儿来了好几个学生帮忙拾了起来,并同时招呼其他学生来拾杂物,在上课前把场上收拾得干干净净,这样避免了发生伤害事故的隐患。课堂小结时,我在班上表扬了自觉拾杂物的学生,并宣传环境对体育锻炼者的影响,及爱己、爱人、爱环境的意义。以后的上课铃响前,只要有可能危害安全的不利因素,学生们一般都能自觉地去排除。
如何充分发挥熏陶感染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呢?一是要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应从点滴入手;三是要坚持不懈,做艰苦细致的工作。
五、语言运用
语言是人们表达感情、勾通思想、传播信息的一种工具。体育工作者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塑造学生灵魂的神圣工作,也必须运用符合自身素质、特点、要求的语言艺术。
体育教学中,教师讲课的语言艺术,个别谈话的艺术,表扬批评的艺术,正式与非正式场合的语言艺术,以及姿态语言的艺术等等,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只有钻研这些方面的艺术,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才能巧用语言,搞好教学和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在运用语言时,要防止打官腔、空话连篇、词不达意、文不对题、言之无物和片面绝对等现象。
六、激励鼓舞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激励是激发受教育者的动机,调动其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师要充分发挥激励因素在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中的积极作用,就必须依照激励理论的要求,选择正确的激励方法,掌握高超的激励艺术。
激励艺术的主要内容包括:通过目标设置来激发受教育者的动机,引导他们的行为,调动其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标激励艺术;以正强化(即激励)和负强化(即惩罚)相结合为特征,达到抑恶扬善、奖功罚过的目的;以榜样示范、典型引路给人们鼓舞、教育启迪、鞭策,激发受教育者仿效榜样的激励艺术;以竞赛评比、表彰先进和鞭策后进为基本形式的竞赛评比激励的艺术等等。
学校体育活动多用竞赛、评比和奖励优胜等方法,比如全校运动会、班集体单位比赛、系级群体竞赛活动等形式,这些形式本身对学生就具有思想品德教育意义,竞赛能激发少儿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评比能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意识到个人的努力或懈怠会影响集体的成绩,而个人的成败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体的力量,从而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为集体做贡献的责任感。体育比赛对优胜者鼓励又能调动他们锻炼身体和发展才干的积极性。教育实践的经验证明:学生在用行动争取荣誉的过程中,能具体体验到作为集体成员的一种尊严的感情,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形成集体主义的荣誉感。
七、规范行为
规范行为,实质上是一种行为控制。思想品德教育规范行为的艺术,是指教育者采取明确要求、确定标准等手段,将学生中不符合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行为,引导控制在符合学生行为规范以内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技能。
体育教学的常规教育的保证是规章制度。制度是体育教学贯彻和安全保证的手段。没有制度的保证,体育教学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些规章制度体现在点名制度、着装规定、练习规定和要求、听从指挥、集体协调等方面,有了制度,就能对学生进行行为控制,就能有利于贯彻教学内容、技能和技巧,同时强化学生的纪律性,一切行动听指挥的集体主义精神及高度的精神文明。
体育竞赛都有一定规则和要求,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都有明文规定,违反了就要受到教育和处罚。实践证明:规范行为艺术对于培养学生的约束自己行为的自制力,培养自觉性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渗透艺术
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在语文课本中, 有的课文展示了祖国江山的壮丽、文化的灿烂和对劳动的赞美, 如:《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有的课文则表现了共产党人的远大志向和高尚品质以及对祖国的热爱, 如:《我爱这土地》等。那么, 如何将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呢?
一、挖掘渗透法
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渗透于教学活动之中, 让学生入境、生情、悟道, 从中受到品德的熏陶和感染。如教学《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 就可以深入剖析课文的情节, 揣摩人物的细节, 挖掘小说的思想内涵, 使学生认识贾雨村的性格, 紧紧抓住细节中几段要言破的“警语”“四家皆连络有亲, 一损俱损, 一荣俱荣……”使学生认识旧社会官官相护、徇情枉法的丑恶行为。
二、启发渗透法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违背道德评价标准、不正当的道德行为。这是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的逆向因素, 需要从与之对立的矛盾冲突中, 以启发的方式反求之, 促使其往符合肯定的道德评价标准的方面转化, 让学生在对比中明辨是非, 确定情感倾向, 提高辨别善恶的能力。
三、强化渗透法
指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中从发扬作品中人物的优秀品质入手, 按照既定的德育目标, 多侧面、多功能地加以强化、渗透给学生的方法。《出师表》就是很好的教材, 诸葛亮恳切要求后主“亲贤臣, 远小人”, 再三强调:“官中府中, 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并且提醒皇上“ 亦宜自谋, 以咨诹善道, 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的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质, 即可在德育渗透艺术中传达出来。
四、联想渗透法
联想能反映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 是由疑而释, 由塞到通的纽带。教学沈括的《活板》, 可以联想到我国的“四大发明”, 说明我国文明早已走到世界文明的前列, 只是近百年来由于历史原因才显得落后。我们完全可以充满自信地、昂首阔步地跻身世界民族之林。在德育渗透艺术传达中即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渲染渗透法
教师运用情感性教学手段, 渲染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气氛, 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有效达成德育目标方法。即“教师要以作者之情化为自己之情, 以自己之情点燃学生之情”。
【关键词】语文;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上面有六个人围着转,在与人相处、团队精神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在教育上需要不断扭转他们的这种思想,不断树立与人为善、团结协作的思想情操。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十分必要,但是美德教育不仅只局限在思想品德课上,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物美德,可以将美德的教育融入语文的教学过程之中,在平时的语文课上,不仅要学习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同时也可以融入对课文中一些先进事迹的美德教育。
一、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
德育教育不是一件简单地说说先进人物的故事,学习一下他们的美好情操的教育,它需要有专业的、系统的教育过程。我们经常将德育置于家里、学校和社会上三种不同的环境中,家长的教育、社会的教育、老师的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将给孩子带来很多困扰,使得一些孩子不知道哪样才是对的,哪样是错的,社会是最为现实的一种教育,但在很多时候社会对于孩子的德育教育具有反作用,影响健康的心灵,所以,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要注重三个方面:第一,生活的烙印。德育是人们美好品德的教育,但这不是代表这种教育就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它的外延需要更加广泛,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注重具有生活气息,不能将教育落在一些假大空的例子之上。需要更接地气。第二,加强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统一性教育,教育的统一性对于德育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在对于一个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作用十分重要。作为语文教育中加上了德育教育,同样也需要有三者的统一性,这样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
二、精心设计教学,实现对德育恰如其分的融合
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本都是进行人文教育的,在这些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学习生词、锻炼阅读能力,提升写作技巧,同时也需要进一步融入学生美德教育。具体来说就是,在教育设计中可以适当地引入联系现实社会中的正面或者反面的例子,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型的辩论,将其中蕴含的道理说清楚、辩明白,实现对课文理解的升级。这种德育教育实际上也是对现代语文教育的一种画龙点睛之笔,如果在课程设计中有着恰如其分的结合,学生不仅学习了汉语言的常识,而且在心理和思想上都得到了升华,但是如果结合得不是很恰当,不仅不利于后面的德育教育,同时对语言常识的理解也将是囫囵吞枣。例如上《背影》这篇课程的时候,可以在讲课之前提示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父母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情?”然后配上抒情的背景音乐和多媒体课件上的画面,读完这篇课文,然后在提示学生想一想:“你为父母做了哪些事?”这种利用情感的融合实现在语文课文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他们将不断思考这些年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同时也在思考自己对父母种种不妥的做法,通过这样的教育实现了对学生思想和心灵的升华。
三、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升思想境界
德育教育在语文课文中不断体现出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需要趁热打铁,将课文中进行的美德教育落实到实践之中,将学生的心灵和思想进一步提升,因为教师在课堂之上运用一些人文类的语文课文将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但是这种洗礼是潜在的,可能还是没有深入学生的思想内核之中,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可能是痛哭流涕,但是一下课,就忘了自己是因为什么而伤心,这就需要联系实际,进一步加深对学生内心深处的触及,需要不断提升这种感性认识,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升华。还是接着《背景》这篇课文的例子,将感情的升华引导到生活之中、现实之中,布置给学生一项特殊的作业,就是放学回家之后,给爸爸妈妈洗一次脚,说一声“爸爸(妈妈),您上了一天班,辛苦了。”这种现实生活的联系,将使得对于学生们尊敬父母的美德教育进行到底,成为学生们一辈子不可磨灭的记忆。另外,还可以针对现代社区空巢老人较多的现状,组织学生对社区的老人们献爱心,给他们送温暖。
四、结语
德育的教育重在平时,重在持之以恒,对于学生的教育需要长期坚持,语文课是贯彻小学、中学共计12年,是进行最长的学科教育之一,同时语文的课文中很多是一些励志、爱国、集体主义等方面的作品,是一些很好的德育教材,只要将语文正常的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生思想心灵的净化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水平.基于学校办学理念下的高中语文特色课程开发实践——以《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的开发为例[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5(7).
[2]朱卫良.抢抓机遇创办试点项目稳步推进谱写完美乐章——以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建设为例[J].职教通讯,2015(6).
教育家赫尔巴德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如何在小学数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呢? 下面就谈淡我自己的主要做法及肤浅体会:(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学生进行学习为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刚入学的儿童,为获得父母、教师、亲友的赞扬而认真学习。一位天真稚气的孩子曾毫不掩饰地说出心里话:“老师,您知道我上课为什么爱举手发言吗?我就是想得到小五星。”这是一个孩子的心声,却道出了同龄人的共同点,这种推动学习的动机,也是无可非议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世界观的逐步形成,与社会要求相应的动机愈来愈占支配地位,并逐渐成为学生的主导性动机,而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近景性动机也越来越深刻而稳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求知欲就是学习动机最活跃、最现实的部分,许多科学家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在这种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从学生入学起,就要重视学习动机的培养,教师要采用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生动的方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教育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和作用,引导学生逐步把今天的学习和长大参加社会建设联系起来,使学习成为他们的内部需要。
(二)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
教材的例题与习题里蕴含着思想教育因素,只要努力钻研,认真备课,就能把这些因素挖掘出来,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如教学“时分的认识”,先出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认识钟面,会看钟面时间,科学地安排时间,准确地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教育学生从小就要珍惜时间。又如在教学“应用题”时,结合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出示我市新城区建设的一些数据和资料,编出例题与习题,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激励学生为家乡的繁荣而从小努力学习。这样,既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赋予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以时代的气息,学生容易产生共鸣,有新鲜感。(三)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的形成,离不开环境情感的熏陶,而且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作指导,以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恰当揭示知识中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世界观。1.在具体感知中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又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这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数、形、式和应用题的概念从实践中引入,问题从实践中提出,创设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摆、画、量、算等具体感知,形成表像,逐步建立概念。例如:在认识1l到20各数时,把一把直尺竖着平放在桌面中间,当学生在直尺的左边摆一捆小棍,右边摆一根小棍表示11时,他必然知道11是由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的,当直尺的左边有两捆小棍时,学生自己就答出了20是由二个十组成的,而且知道了20为什么左边写2,右边写0。这样,使学生了解实物数数,形象到抽象表示数的过程,对11~20各数有了初步感性认识。
2.在分析综合中渗透运动变化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变化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人的思维也是如此,儿童由动作直观思维发展为具体的形象思维,再发展为抽象的逻辑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克服孤立静止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组织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认识客观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从而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想方法。3.在观察比较中渗透矛盾转化的观点
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观点,小学数学教材中基本概念中有许多对立的概念。如加与减,乘与除,相等与不相等,正比例与反比例等等。这些概念的特性如同任何事物的矛盾特性一样,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教学时充分运用这种特性,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对立统一观点的渗透。4.在抽象概括中渗透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恩格斯说:“整个世界或一个体系,即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总体。这些物体是互相联系的,这就是说他们是相互作用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知识的联系和发展中找出异同点,沟通数、形、式与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加减乘除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当四种运算具备转化条件时,加法可以转化成乘法等。学生全面理解了加减乘除概念,促进了良好认知结构的形式。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先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时及时纠正,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错,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必须写工整、规范。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端正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在小学数学中渗透德育,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深挖小学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和谐统一,使数学知识教学与德育教学有机结合,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在美术教学中,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素质教育改革及实施的浪潮中,思想政治素质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素质,因此德育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应占据核心地位。
德育渗透 美术课堂 素质教育
印度哲人泰戈尔说,德育就是要使学生养成点燃知识之灯的智慧,其目的在于造就健全的人格,完善人的心灵和精神。所以,我们需要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点缀”,使他们在思想品德方面得到更进一步的培养。美术教学是学校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德育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提供的,美术课堂当然也不例外。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虽然每班每周只有两节课,和学生接触的时间不多,我认为只有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每时每刻都渗透德育,让同学们随时随地受到教育,这样不但能使每节课顺利地进行下去,还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在学习《学画中国画》这课时,我告诉同学们,中国画是具有中国传统的绘画,只有中国才有的,这个画种用笔、墨、纸、砚及绘画技巧方面都很特殊,使世界各国的爱好者争相学习。(剩余2291字)
南岳庙中心小学周红英
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小学语文学科是基础性工具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的优越条件。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实施德育,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德育教学呢?
一、思想教育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受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学习课文时,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例如,学习古诗《锄禾》、《长征》、《刘胡兰》、《白杨》等课文,可以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的解析,在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后,再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进行诵读,激励学生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就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德育教育要把握好阶段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同样也是教育的主体,在德育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自我教育、自我养成。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就是规范学生的行为,就小学生来讲,德育教育也有阶段性,在教低年级爱国教育时,从懂得入手,让其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国旗、国徽、国歌、首都等等。在教中年级时,对学生进行国家和民族知识的传授,使其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从而使他们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在教高年级语文时,要注重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国家性质教育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教育及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的教育。这样就使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环环紧扣,从不脱节,形成连贯性。
三、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针对某些学生阅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教育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
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四、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教育要把握儿童的心理特征
教师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施教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中,才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语文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如:在教《群鸟学艺》这一课时,使学生明白要做好一件事,必须不怕苦、不怕挫折,才会成功的道理。小学生虽然年幼,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期望表扬,表扬会使他们更加自信,为此,在教学中常用激励性的语言在班里进行表扬他们,这样会受到良好的效果。
五、教师自身的影响起表率作用
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在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成为学生的镜子。
总之,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开辟各种渠道,把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把德育渗透到课外活动中,把德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进行影响的活动, 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 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二、体育与德育的关系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建立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德育一直被放在首位, 由此可见德育的重要性。体育与德育各有各的特点, 但这两者之间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作为体育工作者, 我们要不断探索两者的关系, 并将两者紧密联系起来, 从而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
三、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 而实现德育的途径也是多样的。体育学科对德育的作用与其它学科相比是占有绝对优势的。因此, 体育与德育并重是学校体育育人和培养高尚体育道德的有效途径。
1.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在体育教学中, 首先要为人师表, 穿着得体, 传达给学生以严谨、积极、向上的形象。其次, 作为教师必须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较强的敬业精神, 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 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再次, 体育教师应做到言行一致, 以身作则, 给学生树立榜样。体育教学中不少项目单调、枯燥乏味, 如田径教材中的耐久跑和单纯的技能素质训练等, 需要学生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应该首先做到, 要具有与学生同甘共苦的精神。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榜样作用比文化课教师更直接、更强烈、更具感召力。
2.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体育的功能不仅是要育体, 还要育心。众所周知, 体育教学是以发展身体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过程, 尤其是对小学生有着特殊的教育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 并转化为实际教育, 通过提示、诱导, 给学生提出体育道德要求, 使其思想受到洗礼, 提升学生的觉悟,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有效合理地将体育理论知识与德育相结合, 这可以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3.促进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
课余体育锻炼时间是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黄金时间, 是达到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之一, 这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的。学生课余体育锻炼需要体育教师的积极帮助和细心指导。在教学时, 教师要将课内、外的体育教育教学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开阔学生的体育视野。在锻炼中, 要充分注重加强学生的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等精神, 积极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所以, 学校体育教学中, 德育渗透是一个重要课题, 将德育融入体育教育当中是首要任务。
4.吸引学生参加竞赛活动
现如今, 竞争不仅在经济市场中起着必不可少的调节作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需要竞争的参与。在根本利益相同的前提下, 通过合理竞争, 优胜劣汰,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紧张感, 有利于锻炼学生积极进取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当然,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竞争是充满乐趣的, 学生会乐而不疲地参与竞争当中, 在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个人能力。正是通过与别人的相互合作竞争, 才培养了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
总之, 体育与德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关注体育教育的同时, 也必须重视德育, 利用德育的意义, 来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作为新一代的体育老师, 我们要将德育的教学内容整合于体育教学之中, 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作用。学校体育教育同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这需要一代代的教育工作者们积极探索德育与体育教育之间的整合规律, 切实加强体育育人的水平与效果。这些都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地探索、研究与创新, 从而真正地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全面人才。
摘要:通过参阅文献资料, 并结合体育教学实践, 旨在探讨体育教学中德育发挥的重要作用, 希望对后续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体育,德育
参考文献
[1]蔡树林.体育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J].体育高教研究, 1994 (1) :78.
摘 要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同体育教学的特点、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特别是体育课,同样存在着许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机,体育教师应当利用一切有利的时机,及时地、有目的地、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德育教育 小学体育
小学体育教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教学形式、内容与其它学科都有明显的区别。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组织性、纪律性,要求学生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较强的集体主义责任感。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因此,体育教师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下面本人就如何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培养团体意识,激发锻炼热情
学校体育教材分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理论部分的教材内容都有鲜明的思想性。如通过对体育教学的目的、饮食、营养与健康、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等知识的介绍,组织学生观看反映我国体育事业巨大成就的录像,收听广播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激发了学生勤奋学习、积极锻炼身体的自觉性,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奠定了基础。
体育教材的实践部分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属于体育运动的技术。每个技术动作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如:耐久跑是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在跳跃、障碍跑或支撑跳跃等项目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在球类项目的教学中,结合其集体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团体意识和应变能力,充分发挥集体力量,让学生感受到球类比赛的胜负是靠集体力量和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结合常规教育,注重品质养成
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逐步养成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一些优良的思想品质。
课的开始部分要对学生进行动员,提出本次课的目标、要求和注意事项,结束时要进行讲评总结。通过动员,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通过竞赛和游戏,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和果断、机智、勇敢、顽强的优良品质;通过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培养他们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的反应速度、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能力;值日生借、还体育器材和整理场地,可以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这样,将思想教育同体育教学中的组织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田径运动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球类项目需要在同伴的配合下进行,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又可以增进学生勇敢顽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品德。利用奥运会给学生介绍运动员积极备战,刻苦训练的感人事迹,通过观看多媒体让学生感受运动员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还可以以奥运为主题,在课内开展一次小型的“奥运会”,让学生在比赛中学到不怕失败,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师以身作则,起好示范作用
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还应注意寓情于教,以身作则,以情感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肯于吃苦,认真负责,准备活动和同学们一起做,示范认真规范,尽量满足同学们的要求,练习时积极为同学们当陪练,耐心帮助落后的同学等。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同学,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注重榜样教育,课内课外结合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运用体育先进事例进行榜样教育。通过介绍我国体育健儿姚明、刘翔等,学习他们的爱国,助困,不服输的精神,作为我们学生学习的榜样。使学生在平时锻炼及学习中,能够以这些体育健儿为榜样,不怕苦,不怕累,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体育教师不仅承担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还承担着学生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体育竞赛和课余训练等工作,这些课外体育工作更拓宽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领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将课内、课外相结合,全面捕捉德育渗透的时机,加强德育渗透,根据实际及时对学生进行恰当地表扬、鼓励与批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逐渐养成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重视与各班主任团结协作,使学生通过学校体育受到连续、科学、全面的教育。
单位及姓名:南昌孺子学校 黄奕环
联系方式:高新区京东大道南昌孺子学校 黄奕环 电话:*** 邮编:330096 [关键词] 语文学科 熏陶感染 德育渗透 相辅相成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应该在重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永恒的主题。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素质教育要贯穿于包括语文教学活动在内的一切活动中。语文教学在学科德育渗透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要显示出这种魅力和优势,需要教师从语文学科教学中,多方面、多角度渗透思想教育,担负起义不容辞的责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有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也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因此,我想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 的“无痕”效果。
面对这样的现象,尤其是在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背景下,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渗透,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已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在新课改下把德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
一、德育“无痕”地寄寓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本身与德育有着密切地联系,曾经在低段年级中还有过语文与思想品德的合订教材,所以说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尽管体裁、题材、风格等不同,但一定都是达到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尤其是以文学作品为主的教学内容更显示德育的特殊优势(新课程年级的教材特多),它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着学生的感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熏陶。
语文课文选取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心灵崇高,刚正不阿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歌……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性。“诗言志,言为心声”这是每一部文学作品和每一篇精美佳作传播、宣扬的方式,都凝结着作者的苦心,执着地表现着作者的人生追求,传达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凝聚着人类情感的各个方面。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学生学习了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受到祖国的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比如《看雪》一课,德育意识隐含于教学内容之中,不外显、不张扬,就是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言语对话中流露着,两者紧密得那么天衣无缝、不露痕迹。课文结尾一句老师深情地说:“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这种对话形式的描述,怎么会不激起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怎么会不唤起孩子们企盼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课文没有这样写,因为语文的最高境界就在于“感悟”,就像寓言故事一样,故事叙事简单明白,可是蕴涵的道理十分深刻,这恐怕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领悟到:台湾的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见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述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的情景,看到了那浓浓的乡音,听到了那深深的乡愁,“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去看看那真的雪呢?”“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两句话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强烈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对学生真正震撼的是与这种美好的愿望相联系的情感,便促使学生经常产生类似的道德行为,这是德育寄寓教学之中的结果,而且显得是那么“无痕”,那么自然。
二、德育“无痕”地实现水到渠成
由于语文德育内容分散而又丰富,“渗透”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最有效途径,只有以读为本,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才能水到渠成,真正感悟、欣赏到文本的内在价值,因此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应当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始终,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首先,教师必须要有这样的“德育渗透”意识,这不是思想道德所强加的,也不是什么阶级刻意要求的,而是《语文课程标 3
准》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放在《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第一条,显然突出了语文学科的德育地位与要求。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目标其实就是落实语文教学目标中情感目标,是语文教学目标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因此,语文学科德育目标的渗透应当是无痕的、水到渠成。
其次,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做好“德育渗透”预设,教学预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一个骨干教师,哪怕是特级教师,他也必须进行教学设计,只不过他是用一生在备课,用心在预备,哪里需要明理,哪里需要渗透,都是一清二楚、心中有数。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的时候,也能做到“德育渗透”预设,那么,他的课堂就能做到叙事与明理相协调,知识传授与德育渗透相统一,能力培养与道德品质相一致,德育渗透将是无痕地水到渠成。根据多年的德育渗透实践,我认为可以做好几个环节的预设:
(一)在导语引入中渗透。
这是课始环节,也是启动情趣的环节,如果抓不住这个环节,整堂课将会逊色不少,德育的价值显得较大缺损。导语引入渗透方法很多,谈话法、迁移法、复习法、提问法……只要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和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细微地去体会,这样的渗透才是有价值的。
(二)通过文眼透视德育。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篇课文的课题,就是全篇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课题这一文眼,并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文道结合的目的。如在上《秋天的怀念》的时候,就可以抓住“怀念”一词,问:什么是怀念?为什么会对秋天产生怀念?经过学习,学生知道作者通过写在秋天时节,母亲对残废的“我”细心的照顾,给我生存下去的信心,我才没有感到绝望,而母亲却是临死之前做的这些,让我感动不已,怀念母亲,怀念有母亲照顾我的那个秋天。让学生感悟伟大的母爱,从而达到学生对母亲有的感恩之情。在孩子们的心灵埋下了感恩意识。
(三)剖析关键词,挖掘德育
语言方案是情感的载体,一篇文章,总是作者反复推敲的结果,字字句句隐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教学中,要努力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甚至咬文嚼字,引导学生品味,从而揣摩其中的德育内涵,领会课文的思想底蕴。
如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可以问:把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可不可以把“您?”换成“你”或“喂”?让学生明白小壁虎很有礼貌。如此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意识。
(四)在朗读讲解中渗透。
语文学科的重头戏是阅读教学,不论是记叙文、散文,还是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都会有明确的德育目标,而且必须要通过朗读讲解加以贯彻和落实,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一方面,教师可以以情激情,在朗读讲解中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另一方面,教师 5
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分析,包括具体的情节、人物和事件,尤其是丰富的语言环境,将内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情感体会出来;再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借助朗读和表演,范读啊、赛读啊、感情读啊,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的停顿及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读出文中的内在感情,体会文中的“道”之所在,从而使学生倍受教育和感染。
(五)在拓展延伸中渗透。
阅读教学是为了学习内容、感悟体验、净化心灵,同时更好地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我们可以形象地说,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而行为和习惯中又渗透着儿童对于所见所为事物的深刻情感和个人态度。”因此,拓展延伸是德育渗透极其重要环节,能拓展延伸到课外读物、也能拓展延伸到生活经历、还能拓展延伸到社会实践等,只要有利于德育渗透,拓展延伸就会显得无比重要。
三、润物细无声的“无痕”策略
有人曾经用雨水渗进墙壁的说法来诠释“渗透”,这是非常形象的,也是十分恰当的,只不过待到晴天时,墙壁会有明显的痕迹。而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应当是不经意的不留痕迹,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凸显的策略是:
(一)钻研教材,寻找德育渗透点。
钻研教材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这一项工作尤为重要。上好一堂德育渗透课,最重要的应该是钻研教材、把握文本,寻找德育的渗透点,可以这么说,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渗透能力完全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和解读程度,因此,我们教师始终要把这个工作放在第一位,要研究教材的依凭 6
性、前瞻性和德育渗透性。我们要钻研教材、寻找文本的德育渗透点,不能光停留在“文本说了什么”的层面上,而是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了解“文本是怎么说的”,甚至更要让学生知道“文本为什么这样说”的更高境界,这正是文本的价值趋向所在。
(二)课堂互动,生成德育渗透点。
课堂互动是教师教学智慧与学生学习智慧的碰撞,通过课堂互动,能够生成德育渗透点,成为文本价值的拓展和提升的引子。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必须要考虑课堂的互动,课堂如果没有了互动,那么学生的学习就肯定会显得枯燥、无味,教学将会陷入呆板的僵局,“三维”目标也就不能有机地结合。课堂互动与德育目标渗透,并不是不可预测,我觉得,课堂互动与生成在于教师课前对教材文本的钻研程度,在于对学生学情的掌握程度,在于对教学环节的预设程度,在于课堂上对文本价值的引导程度。课堂上,只有围绕文本的价值趋向,做到有效互动,才可以及时生成、有效生成,那么文本的价值达成就不会太远了,达成德育目标渗透就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三)明理提升,落实德育渗透点。
明理提升是指在语言文字的教学中逐渐明白道理,并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个人品德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落实和提升。例如,在教学《假如》一文时,需让学生深切领悟作者关爱他人、关爱环境之情。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情感线去理解作者,体会他的心情,文中四次出现“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第一次是想帮助小树渡过寒冬,第二次是想帮助小鸟不用忍饥挨饿,第三次是想帮助不幸的西西有一双好腿。这里的明理和提升必须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才能落实,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从 7
而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个人品德行为,养成有爱心、能帮助他人的新一代优秀个人道德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参透德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种万能固定不变的方法,但应注意把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结合在一起,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新时期德育的特点,应对德育的方法不断创新、总结、发展。
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中有德育,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养成独立的学科性质,而不是德育的附庸。正视语文和德育的关系,使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尝试臻于完善。
参考资料:
1、《全日制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陈延海《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
4、林弗尧《作品赏析与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语艺术
滨海县界牌镇周庄小学李燕华
摘要:在教学活动中,评语既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是师生的一种情感的交流。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评语,不但对学生的思维起指导作用,而且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情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语艺术
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评语如号角,振奋学生的心;评语如春雨,丝丝润心田;评语如和风,拂散孩子愁„„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进行认识性的学习,而且也进行情感性学习,积极的情感,能增强人的活动,驱使人的积极行动。在教学活动中,评语既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是师生的一种情感的交流。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恰当地使用评语,不但对学生的思维起指导作用,而且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情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评语所遵循的原则
1、赏识与尊重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一种控制行为的手段,鼓励胜过批评,每个学生都想得到肯定的印象,渴望教师的褒奖,哪怕是最差的学生。因此,在教育中,教师应该改变以批评教育为主的方法,代之以鼓励、赞赏的方法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帮助学生养成乐观好学、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同时要有一双善于洞察学生心灵的眼睛,对学生的细微闪光点加以表扬。因为要使人发挥最大潜能的最好方法便是赞赏和鼓励。例如在学生们齐声朗读了《海上日出》这篇课文后,读得很流利、很投入,我对学生们说:“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们。”学生们听完后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包容与公平相渗透的原则
小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小学生本是一个不完善的、未完成的人,在其成长过程中,往往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这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如果语文教师能给学生以宽容、谅解,并尊重他们的隐私,让学生感到自己行为上的失误并不影响自己的整体形象时,学生也会学会宽容,学会尊重。例如:有个学生在回答问题在欣赏一首小诗时,能理解诗的意思,但是却表达不出来!我对这
位学生说:“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但是嘴上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然后再请你学说一遍。”学生受到鼓励后,不紧张了,也能表达自己的意思了!
3、期待与引导相融合的原则
人的任何具有一定目的的活动,都有一种要达到目的的愿望。当愿望达到时,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心理满足。这种满足和兴奋又产生一种继续追求得到满足的需要,产生进一步的动力和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应以信任、期待来激发学生的动力。语文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在表扬中渗透批评,以不断的引导、支持、指点来磨练学生的意志。例如;在课堂上学生读《再见了,亲人》,学生声音很宏亮,但就是缺少感情,学生读完后,我评价说:“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学生听了我的话后,主动再读一遍,感情很是投入!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语形式
1、启发式评语
这种评语,要突出教师“导”的作用,指出问题所在,促使学生思考,并能起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显著效果。如教学《景阳冈》一课时,学生初步了解第一段主要写了武松与店家的对话后,教师应给予肯定的评价。同时要求学生认真读武松说的话,从中体会武松是怎样的人。学生读懂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同学们从描写武松语言的语句中知道了他是一位豪放、倔强的人。你们读得真认真!课文中还运用了其它描写人物的方法来刻画武松形象的,你们想知道吧”这一引导,激起了学生继续学下去的强烈的欲望。在学习第二段、第三段的内容时,准确地抓住了描写人物心理、行动的词句分析体会,从而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武松这一豪放、倔强、机敏、勇武的打虎英雄的形象。
3、表扬式评语
这种评语,要多给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哪怕是一点一滴,都会鼓舞士气,树立信心,增强进取信念。最终达到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逐步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如课堂上,我注意到一位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举起了手,我连忙请她站起来读课文。她读得很好,只是声音小些。读完后,我用鼓励的目光看着她,微笑着对她说:“你读得真好,同学们都在认真听。如果你再大胆些,声音再大些,你会读得更好!”从那以后,这位学生上课发言的次数增
加了,朗读能力也提高了。
3、期待式评语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要付出同样的爱。要尽量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期望每个学生都能成才,而且让学生知道老师希望他成才,而且对他们有信心。例如学《草船借箭》课文最后写到: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赢得了一个什么结果?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学生的回答很踊跃,回答完毕后我对学生们说:“我从同学们的提问中,看到的是思维的火花,非常烂灿,与其说是我在教你们,不如说是你们在教我,你们的学习能力是在提高。„„这些充满鼓励、期待的评语可以送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4、欣赏式评语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评语也是如此,枯燥无味,僵硬刻板,学生必不乐意听,如此也就起不到引导学生的作用。而一句具文学色彩的评语,定可以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即使是批评,学生也乐于接受。文学性的评语可以成为师生关系的粘合剂,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更加可亲;可以成为学生接受教师建议的催化剂,达到一种“欣赏过后又不能不令人深思”的效果。相反,如果学生的回答很精彩,而教师的评语却干瘪无味,那这位教师也就没有资格要求学生对那一套老掉牙的话题表示兴趣。看来,教师生动、形象、具有文学色彩的评语不仅能为学生做表率,而且能使学生在心服口服之下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灵活运用评语艺术
1、准确到位,适时鼓励
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评语需要讲求一点艺术,必须做到准确得体,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适时的鼓励。语文教师要能因人而异、具有针对性地作不同的评价,而这些评价又恰恰要能给学生以提醒或纠正。如:“你读得很正确,要是声音再响一点点就更好了。”“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读课文应大大方方,别缩头缩脑呀!”“这个字读得不够好,跟教师再读一遍。”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反馈信息,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让学生一步步做到朗读的基本要求:快慢适度、富有节奏、态度大方、语言流畅。使用鼓励式的评语再加上教师明快生动的语言示范,学生们的回答或朗读就会一次比一次好。
2、活跃氛围,灵动多样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的评语言要丰富、多样、灵活、生动,使学生觉得犹如春风夏雨,欣喜不已。学生读完课文后,我这样评价:“读得真不错!”“大家听了都在佩服你读得好!”“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听!”“老师都被你读得感动了。”“你读得比教师还要棒!”“到目前为止,你是读得最出色的一个!”“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生动、亲切、明朗的语言,学生听后会深深感染并受到激励。可以说,生动丰富的评价语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
3、巧妙机智,细心引导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这时,好多教师便以“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并期盼其他学生的正确回答。而我则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有个学生给“姆”组词时说:“养母”的“母”,学生哗然。而我却微笑着示意学生安静下来:“你们别急,他没说错,只是没说完!”接着又转向那位学生,“你说得对,是‘养母’的‘母’——”学生在我的点拨下一下明白了,连忙说:“是‘养母’的‘母’加上一个女字旁,就是‘保姆’的‘姆’了。”在我不动声色的巧妙引导下,避免了学生出洋相,这样的教师,任何一个学生都会打心眼里敬佩的。
4、诙谐幽默,独特创新
幽默是思维的花朵、智慧的结晶,是教师知识长期积累的结果。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诙谐幽默的评语恰到好处地推动了教学过程,使教学信息的传导风趣而高雅。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尽量使自己的评语幽默而充满爱心,课堂就会笑声不断,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的口语表达形式要多种多样,要能将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有机结合,将预先设定的口语流程和随机语言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或突发情况,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巧妙应对,独特创新地进行评价。课堂上,我经常会翘起大拇指,或鼓掌,或摸摸学生的头,或与学生握手,祝贺学生的精彩回答。有一次,一个学生在读有关麻雀的句子,读得不错,而此时正好有一只麻雀从窗户飞进教室来,在教室里飞个不停,于是我借题发挥:“你读得多好,看,小麻雀亲自来感谢你了!”说着,同学们也报以热烈的掌声。那个学生激动得涨红了脸,引得所有的学生羡慕不已。
真正的教育正是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变得高度有效。”苏霍姆林斯基:“所有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只要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我们的学生同样能够及时摆脱学习和发展的困境,以饱满的热情、奋发的精神、充分的自信投人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的评语,一定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一定要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采用多种行式,注重评语的艺术。这样,所加的评语,才能起到教育、启发、提高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奕乾、孔克勤:《个性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皮连生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马艳云:《教师态度对视听觉障碍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影响》,《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第2期。
关键词:小学教学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道德品质的好坏决定着一个人行为的好坏,一个人行为的好坏影响着周围的一切。人之初,性本善,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跟后天成长的家庭环境,校园教育,社会氛围息息相关。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性格养成的重要阶段,我们应该把德育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它对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能等起着方向调控和动力支持的作用。我们应该把它看成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加强德育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我们应该时时刻刻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今天,我就小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阐述几点自己浅显的观点。
1上好每一节品德课
对于学生来说,最直接的品德教育,就是品德课的教育。小学阶段品德课分为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从日常生活入手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而高年级的孩子略大些,因此,改为了从社会中的行为规范入手,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无论是从哪个切入点入手,都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备课,尽职尽责地上好每一节品德课。因为这关系着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 我们不要忽略简简单单的每一节品德课,也许上好这一节课就可能改变孩子的一个错误的思想观念,改掉孩子的一个错误的行为习惯 。我们在品德课上所说的的每一句话,也许会使孩子终身受益,要想使孩子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必须要上好每一节品德课。
2 上好每周一节的班队会
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在班队会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较多,由于家长的溺爱,都成了“小皇帝”。,因此,多数孩子都比较自私 、自利,不懂得关爱他人,甚至是自己的父母。案例1;**学生经常偷拿家中的钱去挥霍,而父母却无所发现。案例2:**学生经常跟一些社会上的小青年称兄道弟,打成一片,抽烟 、酗酒、欺负比自己小的学生,向他们索要钱物。造成孩子有这些恶劣思想的原因很多。诸如家庭因素:或是溺爱或是对孩子的关爱太少等。社会因素:网络上的黄、 赌 、毒,一些影片中的打打杀杀的镜头,都会对孩子的思想形成有一定的影响。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会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做为一名班主任,如果发现孩子有以上案例中的问题,应及时找孩子谈心,进行沟通,纠正错误的思想,改正不良行為。用自己的爱心去教育,感化孩子,使他们悬崖勒马,让他们尽早地走出误区。同时针对上述现象,还应在全班召开一次班队会。当然,上班队会时要讲究艺术,不要打击孩子的心理,给他们留有面子,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同时还要对其它学生及时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3重视语文课的品德教学的内容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有些时候不是单单靠品德课或是班队会课。其实,每一学科都渗透着或多或少的品德教育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钻研教材,备好文化知识的同时,不要忽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除了品德课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为明显的学科要属语文学科了。语文课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分门别类地对学生进行了许许多多的思想教育,这种教育融于文化知识之中,经常是以故事的形式,告诉孩子一个个深刻的道理。种类繁多,像爱国教育,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做人方面的教育等等。孩子们易接受,像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第二单元《中彩那天》就要求孩子们像文中的父亲一样做诚实守信用的人。《尊严》一课通过讲述石油大王哈默的故事,说明做人要有精神,要自爱 、 自强 、自尊 。诸如此类很多很多。总之,每一节语文课都渗透一定的思想,做为一名语文老师,不但要教好文化知识,更应该重视文化知识深处的思想教育,从而育好人。
4 重视潜移默化的作用
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许多时候都是大人潜移默化的结果,有些人经常说孩子的性格像父母,其实所谓的像父母都是父母潜移默化的结果。大人爱骂街,孩子就爱骂街;大人爱打架,孩子就爱打架;大人忠厚老实,孩子就忠厚老实。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做到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想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就应该自己先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孩子诚实守信,我们首先做到不撒谎,守诺言;教育学生要有爱心,我们首先做到学会关爱他人;教育学生凡事多为他人着想,我们首先要做到好处面前不争不抢,困难面前挺身而出。能时刻做到言传身教,积极去影响学生智慧、品质的发展,影响他们个性的形成。学生提高了认识,生活中处处会以我们的行为、品质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把我们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待人接物的态度理想化,作为自己的行为典范。凡事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效仿你,你就成了他们心中的楷模,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地思想道德的教育,使他们能够做一个品德优良的学生。
关键词:德育内容,小学音乐,教学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 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音乐教材中, 含有含有广义的德育教育内容。主要围绕爱国主义的思想来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 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为目的的一种素质教育。音乐教育作为大教育这科大树的一个重要骨干, 也有着大教育所包含的素质范畴, 如音乐教育中的德育。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音乐教师, 更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当然, 音乐教材中也包含了教育学生树立“五爱”观念、互相帮助、尊师重教等内容, 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建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那么, 教师教学中应该怎样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呢?
一、认真研究教材, 将教材中的德育要点, 内容进行充分提炼
教师在课前, 应该认真的对所教授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解, 结合学生的特点, 将教材中的德育渗透侧重点进行分析和挖掘, 做到德育有效、有意义的渗透。如:人教版简谱版小学一年级音乐下册《红灯停绿灯行》中, 就要了解学生是否养成有良好的交通安全意识, 可以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交通标志, 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从而延伸的珍爱生命, 感恩父母的教育。简谱版小学二年级音乐下册活动《郊游》中, 可以对手拉手的意义进行讲述, 使学生懂得交友的正确方式, 学会团结互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教育。
在教《卖报歌》时, 我首先介绍这首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结合挂图、配合音响, 讲述旧中国上海报童饥寒交迫的痛苦生活。揭露旧社会民不聊生、腐败黑暗的现实。通过这首歌的学唱, 激起学生对社会主义新中国强烈热爱, 对反动、黑暗腐败是旧中国无比憎恨的感情, 学生们表示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从小树立认真学习, 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再如:在教唱教材中的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 我先让学生通过听演唱, 看演出, 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接着简单介绍京剧在我国的影响的文化背景, 在此基础上教唱这首歌曲, 将学生引入老北京, 使学生体会出歌曲表现的民族自豪感, 让学生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形成他们的民族文化底蕴, 鼓励他们为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富强而献身。
二、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教学音乐的每一个章节都应该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中。如在一年级上册《音乐中的动物》一课中, 我首先通过欣赏《鸭子拌嘴》的音乐, 让学生体会音的强弱、快慢对比, 让任意扮演老鸦和小鸭, 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再让学生进行联想, 有的孩子联想到父母斗嘴、和同学吵架等的过程, 让他们讲述自己的感受, 从而引导学生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会带来的影响, 从而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的德育思想情感。
如在教唱儿歌时, 儿歌中的爱自然、爱学校、爱老师、爱父母、爱同学都是很好的德育材料, 教师应该有效利用这些材料, 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中。再如, 在六年级音乐上册:《我的祖国》一课中, 我先让学生欣赏了气势磅礴的《红旗颂》, 然后再让他们感受既优美亲切又宏伟壮丽的合唱歌曲《我的祖国》, 然后将这首歌曲的背景选入“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告知给学生, 从音乐的旋律中初步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感。然后再让学生随录音哼唱第一乐段的歌词, 完成课本上填空, 再欣赏一遍, 要求学生记住歌名及主要旋律。分两声部合唱。学习反复记号, 这个记号常用在结尾部分。整堂课, 学生学习两声部合唱时效果良好, 对歌曲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同时, 更加的热爱自己的祖国。
三、在教学全过程中, 时刻注重德育的渗透
教师不仅在教学中, 运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还应该从课程的全过程中进行渗透。如:学生从步入音乐课堂的行走文明、就坐的良好坐姿, 可以配以音乐的形式, 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站立行的习惯。如我在上课时用自编歌曲, 创作歌词让学生随着音乐旋律唱起了, 小脚轻轻走, 小鸟很高兴;小手轻轻放, 小熊很开心等的学生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四年级音乐上册:《民族的舞步》一课中, 通生们自学、小组学习和教师指导学习等方式, 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感受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习简单的秧歌舞的伴奏谱。并且, 我通过播放秧歌、朝鲜、苗族等舞蹈, 让孩子们感受到民族文化, 民风民俗, 知道我国是多民族国家, 了解国语的重要性, 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热爱生活。
【1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艺术】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09-11
浅谈小学识字教学106-15
小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论文09-06
体育艺术“2+1”活动总结11-04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109-22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06-25
浅谈小学体育融入游戏教学论文10-24
快乐体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如何有效实施11-22
XX中心小学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自查报告10-25
浅谈如何组织好小学体育课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