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用8篇)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科学思维,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在数学教学中,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性——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数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是数学教师必须面对而又困惑的问题。为了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协调发展,我做了初步的探索与研究。

一、抓好课堂教学,结合数学教学进行科学教育。

《小学数学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各学段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这些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在数学课中,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教学中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等方式把科技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其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启发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一课,教师用“神州七号”发射升空的情境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火箭升空是什么现象”,把学生带进科学研究的氛围中。练习巩固环节,让学生自己设计“我的神州号”的发射图等一系列的科学尝试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要想进行科学研究,必须有良好的数学知识作基础。学生在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会产生创造发明的“火花”,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实践证明,通过结合学科教学,以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能很好的满足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大大提高科技教育的效果。

二、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勇于参与、经历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学生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去自行探究科学,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并让他们在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1、抓住学生特点,激发科学探究欲望。

华罗庚说过:“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小学生年龄小,他们好动、好奇,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易于直接或间接地被客观事物或其它自然现象的新奇性所吸引,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探究的欲望,就相当于给了学生打开科学宝库的钥匙。这就需要教师要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和数学教学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一些富有情趣的实践活动,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如在学习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以后,选择一些学生思维的空白点作为研究课题,让学生“调查一下你跑步后脉搏跳动会比静止时块多少”“周三本地会下雨这种说法对吗”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去探究,主动去探究,在探究中慢慢走进科学研究领域。

2、创设和谐环境,营造科学探究氛围。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课堂上,民主的学习氛围、和谐的人际环境,都为学生探究活动的进行和深入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保证。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还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多“看一看”,认真“想一想”,互相“说一说“,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课堂上,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发自肺腑的赞美都将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注入不竭的动力,从而使学生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权威。

3、引导鼓励学生,加注科学探究活力。

在数学教学中,探究性活动很多。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引导和鼓励无为学生深入地探究注入了活力。正如巴甫洛夫所说“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结合学校春游活动,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游览计划。面对大量的相关信息(乘车所需时间、车型及 租车费用、每 个同学需要缴纳的费用等),学生要学会科学整理信息,学会倾听别人的需求,学会全面的考虑问题,从而创造性的设计活动计划,对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起到了推动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孩子的变化。如:对学生在探究的创新火花要及时给予肯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以保护学生的上进心和探索精神。另外,还允许学生的在探究活动出现失败。因为探究是一种探索性活动,走的并不一定是别人走过的路,它往往有一定的风险,对此,教师首先要肯定其探究精神,然后与学生一起找一找失败的原因,再鼓励学生尝试进行新的探索。

三、重视实践,训练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基本的科学方法。实践,是一种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指出“不该说,读书努力就是好学生。应该说,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才是有潜能的学生。”数学课中很多知识都为动手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低年级学段图形的拼组、测量长度、物体的平移与旋转等;中年级学段测量物体体积、表面积,图形的变换等。这些数学概念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大多是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认识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善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按一定的要求对研究客体,包括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实验和操作,使学生获得更直接、更清晰、印象更新的认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训练而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工作、研究,乃至创造发明等打好不可缺少的素养基础。

1、从具体的认识活动来说,就是要训练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等三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如图形面积的计算,训练学生认真审查题目给出的信息,明确解题的目的,把握解题的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按顺序进行多方位的科学的思考。在思考方面,训练学生比较、分类、概括、归纳、综合等基本的思维方法;训练学生“先思后说”、“先想后做”等良好的思考习惯,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2、从基本的认识过程来说,教给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学生的“学”为重心组织教学活动,在学生的“做”字功夫,对学生进行科学认识程序的训练。如面对一个实际应用题,采用什么方法去解决,面对大量的信息,应该怎样合理应用信息,如何进行整理,设计解题的思路。科学方法是从事学科探究活动所必须采用的一些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也就学会了“真刀真枪搞科学”的真实本领,就能在数学探索的过程中,获取科学新知、发展科学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四、课外延伸,拓宽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

数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在学生已理解了一定的科学概念,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之后,教师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去进行一些新的或较深层次的探索,这是学生从学习知识到灵活应用知识的一个深化过程,一个知识有效迁移的过程,更是思维与能力的重要表现。数学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拓宽了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也大大丰富了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和内容。如绳子是农村孩子经常见到的,用它也可以围成我们研究过的线段、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扇形、轴对称图形等任意一种平面图形。进而可以帮助探究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规律;在学习《圆的认识》后,可以启发学生用一根绳子作半径画出很大的圆;学习《圆的周长》时,可以用绳子帮助测量出圆的周长,同时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进而还帮助计算直径或者半径;通过折叠可以用绳子表示出多个分数;教学《分数除以整数》时可以用绳子作为学具帮助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还可以将绳子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写比和化简比;或者任意分成两份,测量实际的长度,写出长度的比再化简;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表示绳子的长,再改写成小数,可以证明小数的性质。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2

那么如何数学教师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转变观念, 切实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在当今社会,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拓展了信息传递和应用的范围, 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在获取和交换信息.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使学生能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主动地去发现、去学习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教师可以通过学位进修、各种在职培训、网络学习等途径不断学习, 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二、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加强与数学课程整合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加以有机整合,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从而可以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 还可以有效地深化数学教学.利用技术, 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表达形象媒体化.同时在协作中促成信息交流、优化提取, 在集思广益中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合作团体精神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技术, 可以产生交互式学习, 促成师生双向交流, 实现教师真正的因材施教, 同时可以通过情境来提高学习的真实性, 并形成赖于情境的知识与技能的远迁移.

1、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供多样性的信息, 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情景, 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 使学生的思维活跃, 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 同时产生多种感官综合刺激, 增加信息获取的数量, 延长知识记忆维持时间, 掌握更多知识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优化教学过程, 增强教学效果.

2、运用数学软件进行研究性学习, 培养探求和创建信息能力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应当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学习有关数学内容, 探索、研究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以往学习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时, 往往研究几个个案来说明函数的一些性质, 这就或多或少在理解上有一定的欠缺, 那么如何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信息, 来营造“实验---猜想---证明”的研究环境, 数学软件是一种很好的工具.比如在学习指数函数图象与性质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运用Matlab软件或几何画板编制相应的程序, 通过制作和观察动态图形即可总结归纳出指数函数的性质, 这样为学生创造出图文并茂、人机交互、即时反馈的学习环境, 为学生进一步培养其信息素养有着重要作用.

3、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合作性学习, 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急剧膨胀的时代, 比信息本身更重要的是怎样获取信息以及如何处理这些信息, 即应具备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当今社会, 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信息素养的培育应融入到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学习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之中, 以形成师生对信息的需求, 使师生在感受信息、经历信息、发展信息的过程中, 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智慧的提升.最后让学生学会应用已有的信息和媒体, 构建新信息, 批判性地评价信息, 从被动的媒体消费者转为主动的设计者和策划者.如学习完数列后, 可以让学生合作运用网络资源收集相关信息, 来为某个人想通过银行贷款来购买一套五十五万的住房出谋划策.这样,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能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体会收集信息、交流信息、合理选择信息、运用信息决策的全过程, 既丰富了自己的感性认识, 培养了团体合作意识, 又提高了信息处理能力与信息道德素养.

三、关注教学过程, 在课堂上锻炼各种信息能力

课堂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阵地, 而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必需让学生参与其中, 通过对信息资源进行各种心智操作, 才能达到目的.课堂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主渠道, 教师应抓住学生信息“收集与预存———传递与交流———运用与创造”的流程主线, 设计教学环节:情境设置——问题探究———应用反馈———评价反思, 实施全程式信息教学.以信息的流动带动思维的拓展, 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形成数学素养.因此, 我们一定要注重教学过程, 有针对性地开展思维方法训练, 培养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处理的能力.

除了在上面提到的与信息技术整合外还可以在教学中关注以下三方面:

1、类比已有知识, 在信息辨别中获取知识

按照建构主义观点, 数学学习是一个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于是我们要重视已有知识经验, 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 让学生在信息中探求和创建新信息, 促进学生高效运用信息能力.我们有时也可以运用做过的题目, 从熟悉的背景入手, 自然、巧妙地引出新的知识.如在讲授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时, 可以回忆在前一节的例题与下面的思考题 (见苏教版必修4P65例4) 使其头脑里有“平面内两个不共线的向量是否可以表示平面内任一向量”的疑问, 在此基础上引入非常自然, 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2、注重变式训练, 培养获取有价值信息

用变式可以展开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 从而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使学生认清问题本质, 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 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索变的规律.从中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 使学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3、注意发掘题目的隐含信息, 培养审慎的思维习惯

挖掘题目的隐含信息不仅是解题的关键还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人们在一大堆信息面前, 如何选择有用的, 更重要的是在这么多信息背后隐藏着什么, 是具备优秀信息素养的重要标志.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借助发掘某些题目的隐含信息来培养审慎的思维习惯, 并锻炼有效地能整合信息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认真组织学生反思, 在知识迁移运用中, 实现信息重组、认知结构更新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 学生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学生能力是否得到真正提高, 必须要看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能否运用已有信息进行反思和再创造.因此教师要认真组织学生反思, 在知识迁移运用中, 帮助他们实现信息重组、认知结构更新.学完新的知识、解完一道题目、改正一道错题, 自己对其都有一定的感想, 特别是由不会到会的过程是运用原有信息进行反思的好时机.通过反思, 可把弥散的经验和结构化程度低的数学思想方法概括出来, 以便提高学生知识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的灵活性.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3

一、利用化学概念原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骨架,占有较重的理性成分,它们是培养科学方法和能力不可缺少的素材。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过去偏重于引导学生背定义,甚至“抠”概念,经常是简单地只给出概念的意义或定义,然后就转入练习、解题,而忽略了应该着重讲清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和怎样建立这个概念。

那么现在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要完全扭转过去的教学方法,按照认知规律来安排教学,即用感性知识建立概念,当把感性知识具体上升到抽象概括时,就完成了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当把抽象的概括通过理性认识上升到抽象思维中,这才实现了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才算对化学概念本质的把握。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可以采取基本概念和原理等理性知识与元素化合物等具体物质相互穿插,并按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安排的,这也是符合科学的思想方法。还有,要联系社会、生活、保健、环保和高新科技信息等开阔学生科技与社会视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开展教学,使学生建立起“化学有用,学习化学有趣”的情感,树立化学学科的价值观念,并把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探究化学世界的奥妙,养成良好的科学行为习惯。

学生大多感觉对于化学概念原理的学习很枯燥单一,因此就不容易理解知识点,所以教学尽量趣味化、形象化,例如,在讲有机化合物的取代反应时,我们使用改造过的比例模型——用一个小桔子代替卤族元素来讲解,学生觉得很新奇,自然有兴趣,理解取代反应也就容易了。

二、利用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教授说过“实验室是培养全面化学人才的最好的场所”。在实验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们想方设法战胜困难,尽量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这无疑是在锻炼他们的意志和毅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开拓他们的思维,增强自信心、自觉性,提升创造力。

实验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感性认识方法,从动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到实际操作,收集证据等,要应用观察实验现象,感知实验过程等多种认识方法。这些方法、手段能够为学生认识事物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为形成重要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思想,以及形成科学的概念、原理等提供素材;能够为培养学生的技能,促进其手脑并用,提供练习和实践机会;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应用和巩固有关的知识、技能,继承前人积累的最基本的经验,形成自己的体验。实验教学常常跟假设、条件控制、观察、测量、收集和运用数据、资料加工整理等科学方法和思维方法密切相关。通过实验,能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和训练;认识和理解科学过程;学会如何“做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运用实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实验教学中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实验设计、操作、观察、思维、表述和交流等科学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课题发现能力、实验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这是其他活动形式所无法替代的。

在教学中实验可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会对学生实验起到示范和榜样的作用,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演示实验前,应做充分准备。通过教师规范、灵活、熟练的操作,整洁、美观的演示,给学生熏陶与启迪,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另外在教学中应锐意创新教师需要联系实际改进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对比,让学生感受到新乐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创新教育,例如焰色反应的实验,按照书本上给出的操作,现象不明显,如果改进为将含有某种金属离子的盐溶液灌在带有喷头的瓶子里,对准酒精灯的火焰喷射,效果非常好。

学生实验又可以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基本上是让学生在演示实验的指导下通过自己操作亲身体验;而探究性实验则是学生在验证性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探究、科学抽象来获得结论的一种实验,主要通过“问题-实验事实-科学抽象-结论-应用”这一过程体现。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的实验设计,激发了学生实验探究的积极性。无论采取何种实验教学方法,其中都蕴涵着科学认识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在认识化学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提升科学素养。在做实验时教师可以按照四点来要求,我将这四点总结为“三有”:实验前有预习(即对实验目的、实验方法等做到心中有数);实验中有清楚的操作程序(包括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样观察实验现象,怎样记录实验现象);实验后有完整、规范的实验报告和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另外,在实验内容和形式上可以组织学生利用饮料瓶、可乐瓶、吸管等废弃物做些安全简单的实验,或者老师补充演示一些有趣的实验,或者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庭实验,这些也都能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作者单位:浙江象山县西周中学)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愈来愈依靠劳动者科学素养的提高。反思20世纪培养英才的教育理念,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联系,从以学问为重心向提高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转变,成为科学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门类现今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处于中心地位的科学,同时化学又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化学教学中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化学学科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石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对组成、结构、性能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化学被广泛应用于正在蓬勃发展的一切高科技领域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它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构成当今化学科学发展的显著特点。曾任美国化学会会长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R布里斯罗在其出版的著作《化学的今天和明天》中就以“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作为副标题,说明了化学在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把化学带到生活中去,加强与社会和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了解化学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诸多知识,为今后学生走入社会,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社会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可以将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高度融合,具有极强的包容性。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各种能力,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奠基的作用。

2.在化学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2.1科学知识是构成和发展科学素养的基础

科学素养以掌握一定程度的科学知识为基础,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素养也就无从谈起,正如一个人的修养、素养要以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文化,拥有的经验、见识为基础一样。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它不再是一个知识型社会,而是将逐渐成为知识发展型社会。这就要求在化学教学中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以往片面提高化学知识的理论水平和深度、与社会相脱离的弊端,对知识进行重新筛选,选择对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社会以及自身发展来说必不可少的最基本、最典型的关键性知识。从学科发展的角度适当介绍化学科学领域出现的新成果、新进展,联系社会、技术和生活,渗透STS教育思想,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知识观和价值观分析一些社会问题并作出正确的决策,让学生牢固的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真正体现化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土壤。

2.2科学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

科学能力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它是在科学知识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从社会的生存和进步来看,这种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对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应注重以下能力的培养:

2.2.1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

观察是认识世界的开始。科学始于好奇,发现始于观察。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曾说:“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重要步骤。狄罗德说:“我们有三种主要的方法:对自然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观察收集事实;思考把它们组合起来;实验则证实组合的结果。”所以说观察与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含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做化学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前,为了防止把生动活泼的化学现象变成静止的预期结论,教师不告诉学生有什么现象发生,让学生带着悬念,全面、认真的观察实验过程,教会学生抓住观察重点,既要观察实验结果,又要全面观察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鼓励学生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易被察觉的细微之处,同时注重对实验想象的对比观察,特别是异常现象的发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意志和品质以及探究知识的科学方法。

2.2.2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较高要求的科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理解、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具体化为:

(1)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2)培养信息加工能力。寻找、选择、整理和存储各种有用信息。

(3)针对所研究问题,选择、重组、应用已有信息,独立地解决该问题。

(4)正确的评价信息。

(5)利用信息作出新的预测或假设。

(6)从信息看出变化趋势、变化模式并提出表示变化的规律。例如在讲授纤维素知识时,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些没有固定模式的课题,包括纤维素的存在、结构的确定、纤维素的性质,硝酸纤维、醋酸纤维、纤维素的用途等,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借助图书馆、网络等各种媒体查阅有关纤维素的资料,并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写出报告,制作成相应的软件,通过校园网络使全体学生共享,并进行问题讨论。比如淀粉和纤维素是同分异构体吗?它们在结构上有哪些差异?由纤维素的结构推测它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来证明。谈谈硝酸纤维的发现,结合它的发展史谈谈它对高分子化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结合我国国情,谈谈对纤维素发展的展望等等。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形成方案。通过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充分锻炼,真正学会如何获得新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变自己的思维结构,丰富和发展自己,为今后走入社会成为一名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2.2.3设置探究内容,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科学素养中最活跃、最积极、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它是科学素养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最终表现为动手能力。动手能力是获得知识、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必要手段,是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就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领域。开发探索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实验设计题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使用非常规的装置,完成某种实验目的;(2)进行某一实验的仪器或装置不一定是统一的标准装置,这就需要突破思维定式,具有创新精神。(3)为完成某一基本实验而设计出不同的方法,通过从各个角度(如药品的成本、装置的繁简、准确性、安全性、对环境的影响)的比较和论证,选择出最佳方法。(4)创造性地改进实验,设计新的实验方案。通过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实验题目,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在进行探究活动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和培养。

2.3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表现方式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在科学研究中被认为是产生知识的“知识”。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能更快的获得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科学规律。在化学教学中增设化学科学发现过程的内容,讲述科学发现过程中体现的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让学生理解化学家是怎样用这些方法进行化学研究和知识创新活动。在实验教学中,以科学方法组织教学,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类等一般方法的基础上,拓展培养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设计实验并安装实验装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解释实验结果并应用到新情境中、交流实验研究成果等具体方法。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学会了科学方法,而且会逐渐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使今后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素养也会相应的提高。

3.提高教师科学素养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前提条件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5

四川省兴文县富安小学

杜开永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把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作为基本理念之一。“生物学素养”主要是指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活动和个人决策时所需的生物学概念及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可以概括出生物学素养主要是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等要素构成、可见,具备生物学素养有助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科技的关系,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呢?

一、激发兴趣。

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外,还应具有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正确的科学观和一定的科学能力。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首先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这是基矗如,不懂得自身结构和生理,就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也不可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更不可能成为好的医务工作者;没有遗传和变异的基础知识,何谈优生优育、农作物的高产和优产;没有植物、动物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怎能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挂图、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并紧密地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如在讲皮肤结构时,引出如何才能使皮肤进行正常地生理功能,有效防止疾病的发生。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认识皮肤卫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生物学知识,对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就会奠定良好的基矗。其次,良好科学素质的形成,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对人类有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勤奋求实的故事,使学生懂得要想做到事业有成就,必须有顽强刻苦的精神和惊人的毅力。教师应在教学中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多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和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学科,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来获得的。如,叶的结构,通过学生动手、观察、分析得出只有气孔能向外散失水分,靠近叶上表皮的栅栏组织含叶绿体数目多,排列整齐,因此绿色要深一些。使学生明确,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实事求是的作风去认真对诗学习,对待每一件事。良好素质的形成,还需要形成正确的科学观。科学观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它们都在不断地、有规律地运动、发展和变化。生物学科中处处都充满着这些辩证观点,教师在讲述中可以通过实例加以说明。如,介绍我国用人工方法合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与酵母菌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的一面;生物的进化历程与生活过程反映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切都在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普遍真理,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在良好科学素质的形成过程中,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中学教学大纲中特别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应适当增加探索性实验的数目,要让学生手脑并用地做实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将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使学生主动获得新知识。如,有丝分裂实验,可让学生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处理方法、不同的染色液和染色时间、不同的压片方法来设计试验;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尽可能让学生选取不同植物的叶片进行实验。这样既可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勤于猜测、大胆探索的习惯,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和独立进行操作的能力。并在实验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较高层次的心理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不断培养学生探索、分析、归纳、综合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获得求知本领,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摘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培养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键字:中学生物教学 生物科学素养 培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将来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还要较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的生物教学就是普通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显然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变学生被动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观察,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能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发展了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探究性学习还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富有个性化。对感情的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也会有教大的帮助。我们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予以贯彻。

一、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在生物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能力。

知识的正确理解是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科学信念和科学习惯。每一个学生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生来就对周围的世界、尤其是对自然界中那些有生命的东西充满好奇。从小他们就对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生命现象充满了热情,并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充实感和兴奋感。生物学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科学产生好奇,并将这种好奇心保持下来,使之进一步转变成对科学和对学习科学的正确态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发言,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对学生的提问尽量正面回答,不能回答的应告诉他们获得答案的途径。

探究性的学习是指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生活情景中,通过亲身体验进行的,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在生物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性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传统的教学,知识量大,面面俱到,严重挤压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不利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离开了科学探究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的形成,必须改变学习方式。也就是要变被动地听讲为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如:在上开花和结果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已动手拼合花的结构图,在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富有个性化。

2、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一般科学的探究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提出问题后,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着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然后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出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散发思维和想象是关键。引导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是教师引导教学的出发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如:在上“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这一探究实验,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捕捉鼠妇开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来发现问题:鼠妇为什么会跑?是被吓着了?是怕光?还是喜欢在潮湿的环境?这是科学探究的前提,也是关键。接着探究的过程才能顺利进行,通过探究,学生不仅获得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提高和培养了科学探究的养成和发展。

3、重视生物科学实验。生物科学实验能使我们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通过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探究活动,可以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现学方法式转变切入点和突破点,是学好生物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探究式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生物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科学探究是一种多侧面的活动,既有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也有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某些侧面的活动。探究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既有实验的方法,也有观察,调查,测量的方法,这我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用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素养基础。好的教学方法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会使学生感知到获取知识不能只依靠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师引导下靠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和积极动脑领悟。才能懂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必须:

1、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观察是信息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我们都知道细菌的发现,如果没有列文•虎克敏锐的洞察力和辩析力,就不可能有巴斯德的细菌的自然发生学说和为人类防病治病的贡献。

2、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结构”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后,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的想象特别的丰富,有的学生用塑料泡沫做植物细胞的“细胞质”,有的同学用塑料壳做植物细胞“细胞壁”,有的同学用熟透的香蕉做“液泡”,有的同学用巧克力做“细胞核”,有的用绿豆做“叶绿体”。一个完整的植物细胞结构模型很鲜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想象力。掌握了知识点。培养了“创造”的成功愉悦。

学生的这种求新,求异的精神,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是科学素养的基础,我们应给予鼓励和发扬。

三、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的新进展。

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生活的热点之一,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了解科学“科学家的故事”、了解与“社会伦理问题”、了解“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等。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和进展。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科学家坚韧不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各领域的应用及科学技术的应用带来的一些问题。如:我国科学工作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实破。给社会经济生产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仅解决了自己国家吃饭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人类面临的饥饿问题,做出了更大的贡献。通过对科学、技术社会的了解,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和现代人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回顾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并学习科学家坚韧不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各领域的应用及科学技术的应用带来的一些问题,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健康发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初中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既是课程和教学课改的理念,也是指导教学实施的基本理念,我们可以用它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启迪我们无尽的教学智慧。参考文献:

柯桂芬;中学生物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

康云清;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N];光明日报;2001年

杨晓玲;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J];青海教育;2004年04期

张振宇;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如何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一、培养科学素养,要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氛围。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要成为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学生首先应该是学习的主人,始终处在积极的学习过程之中,任何有效的学习都是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下发生的。主动的学习者,才是成功的学习者。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就有学生提出于教材不同而更简化的实验设计方案,我没有要求学生一定遵循课本思路,而是在与学生讨论了理论上的合理性后,充分予以肯定,并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与他一起讨论实验结果,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大大增加。

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首先要精心营造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这不是单节课堂教学的设计,而是要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长期以来用自己对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信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权威,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给每个学生尽可能多的机会来提出个人的想法、见解、问题,并运用证据和逻辑展开讨论。讨论问题时,教师和所有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建立起来一种民主和谐、宽松宽容、求真求实的开放性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之中才能放心大胆、无拘无束地进行思维和行动,并产生出创造的欲望。

二、培养科学素养,合作学习效果好。

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小组内的成员分工协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提高学习效果。由于在合作学习中共同的完成了复杂的学习任务,因而减轻了学习的难度,而使学生在遇到复杂有难度的学习任务时提高了完成任务的兴趣和信心。并在充分发挥个体的优势的同时,还能学会合作与竞争,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和责任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教学策略之一。

为了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学习小组组建时,内部成员之间应该在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层次差异,具有互补性,而各学习小组之间应该基本水平相当,而使各小组之间具有竞争力,以保证评价的的公平性。其次,是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所选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合作学习,内容应具有一定难度和复杂程度。第三,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应包括对小组整体的评价和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两部分。对小组整体的评价增强了学习小组的凝聚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性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其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沟通协作技能和任务完成情况等。

三、培养科学素养,可巧用校本课程。

生物科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现实关系密切,当今生物科学又发展迅猛,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其实非常强。课本的知识选取系统性强,基础性强,面向全体学生,再加上课时的限制,教学进度的统一,往往很难满足一些喜好生物科学,求知欲旺盛的学生的需要。而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的开设就为教师提供了极大地自主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突破课本的知识体系,开发具有个人特色、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因为学生人数少,教学内容、时间相对灵活,学生兴趣浓厚,便于师生间、生生间的合作交流,也能使学生真正动手参与,充分思考、讨论、搜集资料甚至获得成果,更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四、培养科学素养,要变革评价方式。

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具有教学的功能,适时高效的评价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且能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方向及效果。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一定要在评价方式上下功夫,改变原有的单一纸笔的评价方式,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应该从整体出发,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要对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获取、分析、评估信息的能力,思维方法的多样性、创新性,观察、实验等获得经验性材料的方法及技能的准确性、灵活性等各方面给予恰当的评价,另外还要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实事求是的态度,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好奇心等。简析中学生生物素养及提高途径

“生物学素养”主要是指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活动和个人决策时所需的生物学概念及科学的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可以概括出生物学素养主要是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等要素构成。可见,具备生物学素养有助于正确看待科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正确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科技的关系,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可见提高生物学素养势在必行。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首先我们要了解生物学素养的提高需要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其一:充分理解生物学知识是核心。

充分掌握生物学知识是提高生物学素养的基本。理解的过程要与记忆的过程加以区分,和记忆相比,理解的程度更深一层。比如基本的科学术语。如基因,病毒,克隆,器官移植等,如果仅仅是记忆,就不可能将其与所要产生的社会效应联系起来。例如只知道病毒的结构及其致病的原理,可是要是仅仅在书本上才能认识病毒,而在生活中不能加以应用,那就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因为只有真正理解,才能和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才能有效的防治某些疾病,才可以阅读理解新闻媒体的科学报道,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其二:领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只有理解了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才能真正明白一切科学结论的由来并不是偶然的杜攥,而是在科学的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外,充分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还有助于分清科学和非科学,参与批驳类似邪教的反科学现象,用知识抨击伪科学的现象既不被邪教迷惑。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有生命的物质生存在无机的自然界中,生物学知识同样是解释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最好证据,是揭示有生命的物质和无生命物质之间关系的最好的途径。充分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及对其进一步的领悟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其三,具备较强的实验与探究能力,这可谓是生物素养标准中的最核心因素。生物学是一门在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实验方法与手段是揭示新事物的方法。具有较高生物学素养的人一定具备较强的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缜密的思维,完善的实验设计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要求同学们在生物的学习中重视生物学实验,积极参与,实验过程中积极思考,多想,多问,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识被发现的过程。此外,教师要注意鼓励同学遇到一些生物现象和一些生物学的问题时,鼓励其想办法解决问题,必要时通过设计实验来解决问题,而这个过程包括:分析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我们更看重的是钻研本身的过程,结果不需太介意。只有通过这个过程才能让学生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那些途径是最好的解决方法,这样就将被动的接受问题转变成主动的解决问题,会逐渐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辩证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等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可以说这种素质的形成对以后成就任何一门职业都是受益匪浅。

其四,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而且要理解科学技术的局限性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还要理解社会对技术的作用。这样是学的最终目的,学以致用,在用中得到检验。在用中总结出不足,在进一步研究探讨,从而在理论上得到升华,在实践上得到飞跃。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对生物学的整体画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生物学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了解现代生物学的进展.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让学生具有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是知识领域中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二、提高生物学科学素养的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充分掌握生物学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自发学习的动力,生物学的学习也不例外,同样兴趣也是其学习的动力。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最重要的就是让同许们了解学习生物的目的和意义。我们都知道生物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学科,但这只是一个大的口号,对于初涉生物学的高中生来说,很难深刻的理解这句话的深层次含义,老师只有把生物学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讲明白了,让同学们真正的知道生物学能干什么,生物学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可以通过生物学知识解决但现在仍处于一种实验探索的阶段,只有这样才能使同学明白学习生物的必要性,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激发同学们征服问题的欲望,更加有目的的学习生物学知识,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为将来的人生规划储备生物学知识。内在的动力可以成为学生很好掌握生物学知识的关键。

2.培养善于观察的习惯,重视生物实验的学习

可以说一切来源于生活,生物学知识也不例外。在日常的生活中,随时可以接触到大量的生物学事例,鼓励同学要学做一个有心人,随时观察生活,多多积累生物学事件,在大量感性事实的基础上,多思考,多问为什么,变被动为主动,将知识的接受过程转化成知识的挖掘过程。从中体会乐趣,这样可以轻松的减轻生物学负担,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应该养成在生活中寻找答案的习惯。内在的动力是关键。生物学实验是提高科学素养的最好途径,生物学实验有其特有的目的,方法,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最好选择,学生首先要重视实验课,深刻理解生物学实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实验的过程中能够真正理解原理的内涵,教师在实验课上要做一个引导者,比如在生殖发育的观察,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由量变到质变上,观察的方法由先到后。在引导学生观察的时候要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样的目的一是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观察的部分,同时可以使学生在观察时同时也在思考,这是使思维活动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才能在感性的表象下面捕捉到事实的本质,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一些生物学的规律。也理解生物学知识应用的具体途径,再者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此外,要提倡积极设计实验并且实施实验及验证实验设计的正确性。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创新,实验方法的创新、对照实验的确定、实验器材选择、实验数据收集等方面的创新。巧妙的实验方法是得出准确结论的保证。在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的方面也不容忽视,这需要同学们具备一些统计学上的知识,教师便充当这个传授者,引导学生如何分析、归纳和概括相关信息,怎样从复杂的数据中得出一些有规律的结论。同时生物学实验需要设置重复实验,只有这样才能更进一步核实生物学现象和数据的统一性,只有在大量的科学准确的数据上才能得到可信的结论。

高中生物中有许多重要的结论和规律,传统教学中,往往都是由老师直接教给学生。那么现在,我们能否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探索以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在这种“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长此以往,相信同学们的探索能力一定会增强,也为有志于对生物学科作深入研究的同学打下坚实的基础。3.通过科学史的教育,使学生领会科学精神

我们的社会提倡榜样,无论什么领域都有各种各样的榜样,在生物学教学上对同学们渗透一些生物科学史不但会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同时也可以使他们了解任何事情的成功都离不开坚持不懈地努力,一个实验结论的得出,一项科研成果的发现,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教师通过一些经典的事例,经典的实验,如,胰岛素的发现,杂交水稻的发现,使同学们在接受新知识的基础上,明白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任何事情都会半途而废,那么现在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小困难真是微不足道,从而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决心。让同学们懂得科学并不神秘,只有鼓足勇气,不怕困难,有毅力,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科学家。关键在于学习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4.应用探究式教学法

生物科学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目前广为流行的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上推崇探究式教学,显然,探究能力不仅是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获得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途径,不提倡墨守陈规,在陈旧知识的基础上要有突破。课程标准力图让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不仅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形成科学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收集资料,引发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问题。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鼓励标新立异观点的充分阐述,确保多种假设的积极碰撞,最终形成科学的假设。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大力推扬科学的思考,科学假设,科学的设计实验,科学地分析数据,最后科学的得出结论,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如何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

在科学技术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世界的今天,具有科学素养是每一个公民必不可少的能力。因此会。

课程改革后的中学生物教材,内容更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社会,更具有科学性、趣味性。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的本质和客观世界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学生物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关于培养学生科学素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把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作为基本理念之一。“生物学素养”主要是指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活动和个人决策时所需的生物学概念及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可以概括出生物学素养主要是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等要素构成、可见,具备生物学素养有助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科技的关系,能够更好地适应社养的材料,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以下是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是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前提。农村中学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学习主动性也有差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呢?

(一)、新颖的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课堂教学的导入如同戏曲的引子,影视剧的序幕,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扣响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情绪高涨。生物学知识丰富多彩,教师要善于将生物学知识用精湛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教学内容不同,导入新课的方法也会不同,但形式要力求新颖、独特,富有情趣。例如,在学习“水中生活的动物”时,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的外形、体色、体表结构及其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这些现象使学生们异常兴奋,自然激发了他们对理论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通过落实教材中的“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勤于探究、乐于探究的生物学素养。

课改后的教材中,安排了较多的“活动”内容,教师要根据实际,对“活动”的内容、难度和形式要灵活掌握。探究性活动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而在活动中要着重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重在使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比如,讲“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这一节时,教材安排“自制泡菜”的活动,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在有经验的家长指导下,自己动手制作泡菜和自酿美酒、米酒。学生品尝到自己制作的泡菜和米酒,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奠定了基础。

二、以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意识。

一个人如果对生物学知识一无所知,就更谈不上对生物学有什么兴趣。只有生物学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才能对生物学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适时地掌握好教材基础知识与生命科学研究动态的衔接,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科学的意识。例如,对细胞这一章内容的学习,通过细胞全能性的介绍,引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的实例,如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花卉和树苗。在“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中,引入遗传工程和基因工程的成果、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生命科学的前沿知识。如我国通过基因技术获得的快速生长的转基因鱼;抗挤压耐保存的转基因西红柿;人类基因组计划将完成人类全部23对染色体的遗传图谱的绘制工作,困扰人类的顽疾如艾滋病、恶性肿瘤、遗传病将被攻克,从而大大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在教学中渗透这些知识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生物学知识的视野,同时也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而且唤起了学生的时代感,树立了生命科学的意识。

三、利用生物科学发现史,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科学的概念、原理,无不来自于客观的实践,来自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通过探究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例如:在分析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用水绵和好氧菌进行光合作用实验时,先请学生自己阅读“实验过程”,然后提出如下探究问题:(1)科学家为什么选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从观察水绵的结构出发: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并呈螺旋状分布,不仅受光面积大,也便于观察,经讨论分析,认识到科学家选择水绵作为实验材料的目的,进一步认识到:选择理想的实验材料也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2)恩格尔曼在设计实验步骤时,为什么要把载有水绵的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并且黑暗的环境里呢?学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排除氧气和光线的影响,提高实验的严密性。(3)为什么要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检测?学生回答:这样能够准确判断水绵细胞中释放氧气的部位。保证实验结论的准确性。⑷为什么要做黑暗、局部曝光的对比实验?学生回答:可明确结果全是由光照引起的,确保实验结论的唯一性。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创立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再实验再观察,直到找出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这不仅是光合作用发现的基本过程,也是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这不仅能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且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实验导致科学发展的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四、通过实验课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

初中生物学实验课是生物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能力,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一)、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能力

1、教师以规范的操作让学生模仿。初中的学生刚刚接触生物学实验,实验的操作还不太熟练、不太规范,此时特别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进行示范操作,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在“显微镜的使用”这一实验中,我们就取镜和安放、对光、调焦、观察等一系列的操作进行规范的实验示范,做到每讲一点就规范地做一步,学生模仿地操作一步。就拿取镜和安放来说,我们一边讲道:“左手托住镜座右手握住镜臂”,一边进行示范操作,学生跟着我们进行实验。这样,容易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又如观察物象时,我们在屏幕上投影:“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此时眼睛应该密切注视物镜;当物镜接近玻片标本时,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见物像为止;最后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见的物像更加清晰。”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且能够保证学生安全、快速地观察到物像。

2、提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与显微镜相关的实验常常因为操作能力较差而直接影响到观察实验的效果,为此,我们在生物实验课教学时,常常采取提出一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训练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比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之前提出:“在显微镜下只能看清楚一层植物细胞,如果叶的横切片切的太厚,你能不能看清叶片的构造?如果看不清楚该怎么办?”利用这个问题很自然地引发学生用双面刀片在观察之前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标本,而且学生也很用心地挑选最薄的切片。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徒手切片的技能上实验课时学生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观察叶片的内部结构。

(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初中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或标本的观察往往带有盲目性,教师应该细致而明确地告诉学生“看”(观察)什么、怎样“看”。教师只有这样正确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学生的观察效果才会好。例如在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时,教师要求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自己带来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各个器官;然后在用放大镜观察自己带来的果实时,要求学生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观察其组成情况。

植物的观察解剖实验要严格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比如解剖和观察花的各部分结构时,如果先解剖和观察花蕊(雄蕊和雌蕊),那么,花蕊以外的萼片和花瓣就会遭到严重破坏,从而不利于观察花蕊以外的萼片和花瓣的形态。所以,解剖和观察花的各部分结构时应该按照从下到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进行,即先看花柄、花托、花萼、花冠,将花托上的萼片和花瓣摘下,再看内部的雄蕊和雌蕊,最后将雌蕊的子房剖开,观察子房内胚珠的结构。

(三)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所谓实验中的表达能力,是指运用生物学的概念和原理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探究实验的关键就是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必须加强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初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概念和原理。其次,教师不断地给学生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平时的交流活动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为此,我们在每一个探究实验中都安排了小组间进行表达与交流这一环节。平时教师应多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鼓励他们利用橱窗、黑板报展示自己的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极大地调动学生撰写的激情和欲望。

总之,在生物学科的日常教学中,应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落到实处,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不断充实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树立学生的科学意识,从而促进他们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发展和提高。

浅谈在生物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科学素养是人们认识事物、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应具备的科学的思想、观点、方法、技能和品德等。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又是21世纪的领先科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启发学生用已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去感知和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各种生物现象,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使他们兴趣倍增,学习动力也由此而生。下面就笔者在课堂上采用的不同方法略谈一二。

一 积极的情感态度

生物研究的范围很广,与人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在生物教学中,我善于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心理品质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例如:通过介绍我国丰富的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通过了解与生物学有关的世界重大热点问题,如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环境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通过学习在生物科学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和重大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 正确的认识活动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经常恰当地利用标本、模型、投影片、录像带或计算机课件等电教媒体,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教学,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良好的观察能力又是学生学习生物的基本功,利用电教媒体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具有显著的优势。通过鲜艳明亮的图像刺激学生的感官,创设观察的情景,引导学生按照由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细节的方法进行观察,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我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下载课件,并将它翻译成藏语言,在多媒体教室授课起到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桥梁作用,让抽象的、不易讲清楚的概念,很容易地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在讲细胞的结构、根的结构、茎的结构、叶的结构等内容时,整个结构清晰地展现在银幕上,各个组成部分(如叶的海绵组织、栅栏组织、气孔等)一清二楚,便于学生了解这些结构的名称、组成和作用。再如,讲“人的神经系统”一节课时,由于神经系统比较抽象,且概念较多,学生平时很少接触这些东西,因而不好理解。我也把“神经元的结构模式图”“空中飞行的动物”“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脑和脊髓里的灰质和白质”“神经冲动传导的示意图”等翻译成藏语言,把不易理解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视觉和听觉并用,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模型有着独到的作用,它不受其他设备条件的影响,且学生一眼就能看出今天所讲新课的主要内容,有先睹为快的感觉。如讲“心脏的结构”时,我带着心脏模型走进课堂,学生就特别注意,急切地想看个究竟。当把心脏“剖开”,展现内部结构时,学生观察得很认真。实物标本,加上我的语言介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讲棘皮动物时,我把海星、海胆的标本带到课堂上,学生从未见过,对它们充满了好奇和极大的兴趣。我在课堂上一边讲解一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他们很兴奋,注意力特别集中,仿佛在海边考察。并录制一些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节目中的内容,在讲动物的习性时,插播这些录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 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6

培训体会:在科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class=““>

今年八年级期末阅卷时,有不少教师对这份八年级科学卷进行了评论。主要都是负面评论较多,但我道觉得这却是一份比较好的试卷,它着重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想这样的试卷得高分,跟教师平时采取怎样的教育方法直接相关。许多学校平均分数都在60分以下,我所任教的班平均分却有75分,而且这个学期我外出23天,我觉得这跟我平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关。那么什么是科学素养呢?

科学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探索精神、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国----------------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际学生科学素养测试大纲中提出,科学素养的测试应该有三个方面组成:科学基本观念、科学实践过程、科学场景;在测试范围上由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三个方面组成;而美国学者米勒认为,公众科学素养由相互关联的三部分组成,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具体说就是,具有足够的可以阅读报刊上各种不同科学观点的词汇量和理解科学技术术语的能力,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的能力,关于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工作所产生的影响的认识能力;欧盟国家科学素养调查的领导人j·杜兰特认为,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理解基本科学观点、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研究机构的功能。在我国,中国科普研究所的学者认为,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术与社会。总的看来,世界各国学者在科学素养的讨论中都涉及四个部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对----------------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科学学术研究的组织功能。那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哪些科学素养呢?

1.科学态度的培养

科学态度是人们能够正确对待客观事物的一种持久的内在反应倾向,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养成的。其核心是实事求是。围绕这一核心,科学态度主要表现在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毫不含糊地尊重客观事实,及时分析试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哪怕是极偶然的一个发现,否则就会与即将获得的新成果擦肩而过。

2.科学情感的培养

科学情感主要包括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和渴求,关心自然,关心与社会密切相关的课题,具有社会责任感、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科学情感不但能激发认知者强烈的学习兴趣,长时间保持、迁移和深化这种兴趣,还能提高认知加工的水平和效率,促进知识内化水平的发展,对认知活动发挥一系列积极的作----------------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用。

3.科学方法的培养

巴甫洛夫所认为的:“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是思想的总结,认识一个科学家的方法远比认识他的成果价值要大。”科学方法是科学探究的工具,是连接知识与能力的桥梁,它是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方法是人们揭示客观世界奥秘,获得新知识,探索真理的工具。科学方法通常分为经验性科学方法、理论性科学方法和横向科学方法。

4.科学思维的培养

常见科学思维有:求异思维、辐射思维和辐辏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和合向思维、联想思维、灵感思维等。科学思维形式是课堂教学的要素和目的。我们的科学课堂要求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再发现,而不是一味的告知。要一定要想办法“授人以渔”,而少些“授人以鱼”。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人、科学知识“再发现”的----------------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主人。

总之,科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反映在科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当渗透到科学教育的精髓里。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科学素养的新世纪人才。我们教师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携起来手一起努力奋斗吧!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7

一、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策略之一,也提醒了教师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的激发,再辅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题材,深入浅出,帮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和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自然现象结合起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动手实验、亲身探究和感受,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一课中,在已经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后,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小苏打和白醋各有什么特点,混合后又会出现什么现象?有没有新物质产生?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学生对这一系列问题都产生极大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结果。

又如上《研究鸡蛋》一课,我先按照课本的问题去问学生:“鸡蛋怎样孵出小鸡的?”,问题的直接抛出,学生没反应,调动不起学生的探究欲和激情,事后反思,学生根本没有“小鸡是由鸡蛋孵出来”的前概念,那么何以激发起探究欲和激情呢?但如果改为这样:“假如给你一个鸡蛋,你可以做什么?”效果就不同了,学生兴奋极了,有的说把它烤熟来吃掉,有的说可以拿它里边的蛋清做美容,还有的想把它煮熟了,再打开看看里面的蛋黄和蛋白究竟有什么区别……当有学生说想把它孵出小鸡时,我就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了解鸡蛋孵小鸡的条件,问:“你们知道要怎样才会使小鸡从蛋壳里钻出来吗?”有学生说:“我把鸡蛋藏在被窝里,因为被窝里暖和,经过一段时间小鸡就会出来的。”有的说:“我把鸡蛋放在一个容器里,放在一盏灯下照射。”还有的说:“我把鸡蛋放在锅里开慢火烧。”……学生说出各种想法,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想法帮助学生归纳出孵鸡蛋的条件。教师因没有阻止学生的奇思妙想,所以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在整个过程都充满了探究知识的欲望。教师的教学方法富有儿童情趣并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教师的言语动作形象、直观、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只有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才会喜欢上科学课,才会主动学,乐于学。

二、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话的意欲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的创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屈尊”和“倾听”,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尊重和关爱,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这样他们才敢想、敢说、敢问,同时教师的倾听也能给学生树立榜样,让他们学会尊重和倾听同学发言。教师要注重运用委婉、温和的语言,如“你还有什么问题?”“你想说什么呢?”教师对学生的参与和意见应多予以鼓励,或者表示赞许,即便是学生的回答很不合理,我们也应该用如“可能你还没考虑仔细”等语言肯定他的努力,这样,学生才有对话的信心和欲望。

例如,在进行“物质溶解过程”的观察活动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依据观察时看到的现象提出自己对“物质的溶解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自由发言的交流机会。有的学生提出:“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颗粒大小有关。”有的学生提出:“物质的溶解性与溶液温度有关。”有的学生提出:“物质的溶解性与搅拌次数有关。”有的学生提出:“物质的溶解性与大气压有关。”还有的说:“气压高物质溶解得快些。”……学生们畅所欲言,大胆说出了自己发现的问题和猜想。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实验验证。整节课教学氛围和谐、轻松,学生勇敢地提出了他们发现的问题,并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客观世界充满着好奇心,提出问题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天性,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加上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其天性的忽视与抹杀,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越来越少,他们提出问题的欲望也逐渐降低,以致变得懒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问,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提问题的机会,同时要保护他们的问题意识,鼓励他们多发现问题、敢于猜想,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好策略。

三、让学生在亲历探究过程中提升科学素养

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很大程度上要通过探究活动来形成,然而仅用传统的讲授式学习是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探究性的活动才是科学最本质的内涵。因此,只有引领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真枪实弹”式的探索研究过程中经历、感悟、体验,使学生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科学试验的乐趣,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以提升。

如在《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一课中,在先问学生:“小苏打和白醋各有什么特点?”“把它们混合后会有什么现象?”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猜测。接着进行实验:先点燃在一支置于玻璃杯底的小蜡烛。接着另取一个玻璃杯,先倒入4匙醋,然后再倒入半匙小苏打,混合后马上盖上一块玻璃片,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用手触摸玻璃杯外壁,说说有什么感觉。然后把玻璃杯沿着点燃蜡烛的玻璃杯边缘倾斜,观察发生什么现象。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通过亲历探究过程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又如,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中,认识空气的另一个性质———空气占据空间这一学习环节时我是这样做的,问:“既然水有一定的体积,占据空间,那么空气也和水一样占据空间吗?”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然后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选择多种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同学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不少学生用课本里的方法:玻璃杯下部固定好一团纸巾,杯口向下压入有水的水槽内,再把杯子提出来检查,纸巾没有湿润,说明杯内有空气并且占据空间,将玻璃杯在水中慢慢倾斜,有气泡从杯口冒出,杯内卫生纸湿润。整个探究过程里,他们通过亲身探究和感受现象的事实,从而使探究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活泼好动的年龄段,对于事物都怀着很大的好奇心,他们对于实验有一种特殊的兴趣,这种兴趣经过培养和引导,就能够成为他们学习科学的直接动力。用实验的方法调动学生探索科学的积极性,是一种极其有效的途径。同时,实验能力也是学习科学所必备的能力,学生参与实验设计、操作、观察、记录以及记录的整理等过程,对其实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其科学素养。

四、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

科学知识的内容十分广泛,然而科学课的教学内容,不能完全局限于教科书上的知识,还应包含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从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等各个方面获取教学素材,从网络上搜集多种教学资源,以广阔的生活天地作为背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认识和体验。

(一)现代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为学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例如:对火山爆发的观察、宇宙的观察、微观世界的了解、动物生活习性的研究,应用相应的电脑软件,将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很大的帮助。

(二)家庭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有积极作用

让家长知道学习科学的重要性,支持并介入此项工作。发掘家长的资源,让家长投身科学教育,为开展活动提供便利和帮助。如在每学年开展的“养蚕实践活动”中,不少家长都主动参与活动,和孩子一起养蚕、写观察记录、拍照等,使这项科学教育活动能顺利进行。有些家长本身就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因此可以聘请他们为学生进行科学讲座或者提供科学实验的材料。

(三)社会的资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供支持平台

社会本身就有众多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如科技馆、博物馆、植物园、科普知识展等。社会对科学教育的重视,对科学工作者的尊崇,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如“神州”系列飞船胜利升空,社会媒体的报道使学生对科学充满了兴趣。这正是社会强大影响力的体现。

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整合学校、家庭、社会资源,把科学课搬到课堂外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有着实施的必要性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既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新概念,也关系到一个民族科学素养的高低。从小接受科学知识,学习科学的观察、分析方法,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关注和学习与生活有关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亲身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启蒙课程,其宗旨是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生对于客观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具有良好的认知性和可塑性,在小学阶段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科学基础,为他们将来用科学的力量进行社会的生产和建设做好准备。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兴趣

参考文献

[1]高淑芹.小学科学教学应加强科学素养的培养[J].快乐阅读,2011(08).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8

一、结合英语教学,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针对新时期社会风尚和道德建设的实际,总结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求,适时提出的一个思想建设的主要论断,抓住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提出了鲜明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提供了道德评价和人生评价的标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发挥教育对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性作用,还要挖掘教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如教师可结合学生关注的国内外大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如在 2005 年 10 月,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神州六号”飞行成功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了有关“神州五号”和“神州六号”的信息:航天员、起飞时间、活动状况、饮食状况、历史意义,引导学生用英语写一篇介绍杨利伟与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州五号和神州六号宇宙飞船探索太空的文章,以宣传祖国航天科学的巨大成就。以上这些方式既有助于学生学习英语、又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

二、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

在 SEFC Book1B Unit14 Festivals 中的 Reading 部分介绍了非洲的宽扎节,教师可以为学生用英语介绍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以及父亲节、母亲节。如今年 5 月 14 日母亲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书面表达题:你的美国朋友 Catharine 问你在这一天有何打算。请你给她写一封回信,谈谈你要做的事情,并简单说明原因。在学生的作品中,有的写帮助母亲做家务;有的写给母亲送礼物;还有的写给母亲送贺卡等等。

三、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课文是英语学科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载体。如果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心理素质的角度去加以引导,将会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上的教育的同时,更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认识自己的心理,把握自己的心理,使得自己的心理素质逐步提高。

1.利用教材,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旦学生形成了学习热情,它将产生持续,稳定,巨大的推动力,给学生的学习以有利的鼓舞,使他们坚持不懈、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Unit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课文中有这么一段话:” English has developed into the language most widely spoken and used in the world.”“With so many people communicating in English every day, it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English.”它提到了英語在国际上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我们可以结合国内升学和职称评定中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求职中英语好的优势对学生进行远景目标教育,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2.利用教材,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例如,学习Unit17 Great women时,利用描述60岁的女性老人独闯南极洲的经历“At 50 I was the first woman to travel alone to the North Pole. But what should I do to celebrate my 60th birthday? What else ,but a journey at the opposite end of the world, Antarctica?” “I had to make a decision. Wait to get better or give up?”激励学生形成“遇到困难不退却,知难而进,独立解决,勇于冒险,探索大自然”等乐观的人生态度。

3.利用教材,激发社会责任感,遵守社会公德,树立环保意识

学习Unit 3 Going places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谈论出门旅游的一些经历和体验引伸出环保话题。例如“ Eco-travel is a way to travel responsibly,it is a way to find out what can be done to help animals and plants as well as people.”随着话题的进一步展开,“Don't drive too fast. Don't litter .No smoking.” 诸如此类的社会公德,日常行为准则很自然的就会成为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引导,在课堂学习中帮助了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总之,鲜活的、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的教材内容,有利于我们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但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英语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参与、体验、合作、交流与探究。笔者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时,注重挖掘教材,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动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既培养了他们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思想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上一篇:中学生泛黄的记忆作文下一篇:浅谈李白的山水景物诗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