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共13篇)
[关键词] 创新思维 想象能力
[内容摘要]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创新精神来看,作文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理论水平和思想素养的提高,直接影响到学生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拓展新理念,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以最大的限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思维活跃,智力呈现开放状态;其次,要突破命题,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并且要密切注意学生生活中的热点,做到言之有物;最后,还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创新灵感,通过精心启发,让学生身临其境,大胆想象,以拓展其思路,发挥其创造性,作文才能走进一个崭新的天地。
【中图分类号】G633.34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既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新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写作文时做到说真话、诉真情,并在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开发学生创造的潜力,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创新精神来看,作文教学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理论水平和思想素养的提高,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活动,尤其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更有其优势。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更新作文教学观念。
一、创造实践条件,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学生写作总感觉材料少,我就在每日的早读课上组织“五分钟故事会”每日由一位学生讲一则名人轶事,然后由老师或同学进行评论。写作时,有时引上一句名人名言对突出中心能够起很大的作用。我在讲授课文时,讲到谁的文章,就介绍谁的一句名言,就是文章中碰到的名人名言也不放过。要学生记在文章题目的空白处,以后复习功课,一眼就瞥见,久而久之,便烂熟于心中了,写作时用到随手便可拈来。有了材料,不等于会写文章,我要求学生创办手抄报,稿件从学生中产生,每人要求两篇或三篇体裁不限的文章,不到一月的时间,就写出了一百多篇题材新颖、文体不同的文章,并且真实地再现了学校风貌、班级生活。经过筛选、校正,第一道工序排版顺利完成。对于登载出来的文章,允许他们评头评足。因此,好的有特色的文章或者问题较多的文章,都有可能在周记中得到评论。这样没有谁不认真写作,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他们认真写作的习惯,认真写作养成习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就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了,而是很快会变成现实的事情了。
二、营造轻松氛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思维活跃,智力呈现开放状态。我认为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首要如果给学生提供一个可能创新的环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种环境中得到训练和发展。
1、命题的新突破,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学生一旦冲破命题作文的桎梏,就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会焕发出满腔的激情。有了激情的驱使,他们就会走进那色彩斑斓的“大超市”,他们会用睿眼透视生活光圈中摄入眼帘的最为欣喜的或深恶痛绝的最富情趣的或令人伤感的,最有社会意义的或违背情理倒入胃口的典型材料,他们那个性化的审美情趣就会与独立创新的理趣产生灵感的碰撞拨动写作动机的心弦,就会情不自禁的呼之欲出,“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心说真情”,命题的开放,使学生在体验生活中聚合起来的任知激情将裂变成发散思维的创新核能源,用它去重新审视自己亲手制作的那件作品。此时,他们会文思泉涌,刻意创新,写出他们最为满意的作品来。因此,教师在命题上要有新的突破,迫使学生开启创新思维。
2、密切注视学生生活中的热点,做到言之有物。中学生大都十四五岁,开始具有独立意识,迫切要求别人理解自己,针对这点,我在每学期开学初,让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感兴趣的、困惑的、不满的问题写在周记或纸条上。我发现这个班大都是“影”迷,渴望老师理解他们的爱护,之后,我就以《理解万岁》为题写作,由于是他们关心的问题,他们都有米下锅,长长短短按时写出交上,基础好一些的注意布局谋篇,所写更让人满意。生活是作文之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备一双敏锐的眼睛,多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把学生目光引向社会这个“万花筒”,创设更多机会让学生去认识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激起他们的写作欲望。总之,作文教学关注学生生活中的热点,实际上也就是为做到写文章言之有物。
三、关注生活点滴,提升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有一次,因有意外的事情,上课时迟到了两分钟,本想向同学们道歉,脑子中突然闪过借此机会写心理描写片段练习的想法,于是,我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写下了《二分钟内,我在想……》的题目。要求大家在十五分钟内完成。作文交上来,有的写老师从来不迟到,今天该不是遇上什么事吧;有的写如果老师这节课不来上课,自己该学哪些内容;有的写这节老师不来上课,真的万幸,因为老师上课会提出我们上节课的问题,由于所写是自己的真实心理活动,因此,大都描写细腻,非常成功。根据具体情况,我推出了“三日一思”的训练方法。所谓“三日一思”,就是要求学生每三日做一次思考,当然必将思考的结果记录下来。要求写两种内容不同的文章。其中一篇是凡是生活中的事件、现象、问题、言语乃至自然界中的事物都可以成为我们思想的源泉,一则寓言、一个玩笑、一个举动、一个关系、一个变化,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启发着人们的思考。
四、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
1、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让学生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2、2、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造想象。我在周记训练中,让学生写一些《假如我是班主任》、《十年后我们再相见》类的作文,并且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多看一些科幻方面的佳作,让学生进行合理推测、想象。
除了以上四个方面外,还应重视作文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比如不定时举办诗歌朗诵会、演讲会等,还应重视作文教学与课内阅读的关系,多从写作的角度和学生一块分析课文等。总之,教师要营造特定的情景,通过精心启发,让学生身临其境,大胆想象,以拓展其思路,发挥其创造性,才可能使作文教学走进一个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①《中学语文园地》(2003年第三期)
作为化学教学的基础——实验,它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努力挖掘实验教学的潜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的。本文拟从中学化学的角度来谈谈这方面的认识和实践。
一、创设演示实验,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根据教学需要,化学教学中,教师适当创设一些演示实验,不仅能弥补教学内容的某些缺憾,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而且还能培养他们不迷信课本,敢于对科学方法进行创新的精神,从而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这个反应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从观察的角度讲,学生无法判断这个反应是否发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设置这样一个实验,选取一个健力宝塑料瓶,使其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往瓶内注入50毫升氢氧化钠饱和溶液,立即用塞子塞紧,振荡片刻,这时,可观察到塑料瓶奇迹般的瘪了下去,并发生塑料瓶被大气压迫而产生的“啪”“啪”响声,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体验到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又如,高一化学教材中介绍浓硫酸的吸水性时,没有安排演示实验,只有一个利用浓硫酸吸水性作干燥的洗气装置,学生缺乏对浓硫酸吸水作用的直观感受,对此,教师可设计如右装置进行实验:将两片用水浸湿后的滤纸,分别用两铁丝勾上,随即把橡皮塞塞紧,过15分钟左右,取下橡皮塞,对此两片滤纸进行观察,可以看到瓶内滤纸变干,从而证明了浓硫酸的吸水性。当学生看到这些新鲜有趣的演示实验,兴趣盎然,创新意识也随之萌发。
二、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中学化学实验采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验证性实验,另一种是探索性实验。前者往往是教师讲授化学知识在前,做演示实验或学生动手做实验在后,其目的在于验证巩固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和培养操作技能。后者先尝试实验,然后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的逻辑思维,自己概括归纳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从而揭示出物质变化特点及其规律。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探索性实验教学方法是探索性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严谨的科学创新品质,培养学生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发展全面素质方面,采用探索性实验教学方法可以起到验证性实验教学方法不能起到的作用。
探索性实验教学方法的一般程序和结构为:
例如:高中化学硝酸的氧化性探索性实验教学程序如下:
1.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思考该实验的设计思想是什么?为什么选铜作样本与浓、稀硝酸反应?那么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又有什么显著区别呢?
2. 尝试实验:
学生在上述问题的启迪激发下立即产生一种急于求知的欲望。随即,教师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此实验原为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前教师应讲清该试验的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并作好观察记录。
3. 观察记录:
反应后触摸温热反应后触摸发烫试管外壁触觉变化;色红棕试管口变,后成无色,开始淡红棕色后阶段颜色更深,很快变红棕色变化试管上部空间气体颜色又减慢后。开始慢一段时间后反应有所加快…快左右突然加,30s开始较慢较慢反应速率变化,逐渐加深。蓝色溶液由无色变并逐渐加深,绿色溶液由无色变溶液颜色变化解最后铜片全部溶,铜片表面产生气泡片全部溶解最后铜,铜片表面立刻产生气泡铜片表面铜1g加3HNO、ml4mol/L10铜1g加3HNO、ml 12mol/L10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记录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记录。
比较表中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剖析其中的差异点.即:
(1)为什么浓硝酸跟铜片反应后得绿色溶液,而稀硝酸跟铜片反应后得蓝色溶液呢?
学生最初提出可能是Cu2+浓度差异的,但溶液体积相同,反应的铜片质量相等,很容易排出这种可能性。联系NO2能溶于硝酸溶液,NO不溶于水,推测“绿色”是Cu2+、NO2混合于溶液中造成的。(这是个难点,学生一时难于理解)此时可追问:“怎样证明这样一个推测?”讨论后可得出下列验证方案:再加热浓硝酸跟铜片反应的绿色溶液,发现又有红棕色气体放出,溶液变成蓝色.
(2)为什么反应速率“慢→快→慢”的变化?
引导学生从浓度、温度、催化剂三方面入手分析,得出反应速率由“慢→快→慢”的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3)为什么试管上部颜色变化有明显差异?
(4)为什么反应后触摸试管外壁热感不同?
从上面“由表及里”的剖析后,就可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4. 归纳结论:
(1)浓、稀硝酸都有强氧化性,且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
(2)绝大多数金属能被硝酸氧化,且变价金属一般能氧化为高价态。
(3)硝酸浓度不同可生成不同的还原产物,一般浓硝酸生成NO2,稀硝酸生成NO,一般不产生H2
5. 应用拓展:讨论,将浓稀硝酸加入下列物质中会产生什么现象,并写出离子方程式。
(1)甲基橙指示剂并微热;
(2)木炭并加热;
(3)Na2SO4、Na I和Fe SO4溶液;
学生讨论回答后,由教师指导评价.。
在以上整个过程中,学生亲自参与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品质。
三、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得到“活化”和发展。以高三教材原电池为例,教师在做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后,补充下面实验:把2mol/LNa OH溶液分装在两个试管中,然后分别投入纯铝片和表面沉积有铜的铝片各一片,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后者产生气泡速率比前者快,在这基础上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能否设计出比较活泼的金属作正极、不活泼的金属作负极的原电池?”原电池中活泼金属作负极、较不活泼金属作正极,这是学生熟知的.所以问题一提出,马上有学生认为不可能设计出这样的原电池。但也有学生联系教师补充实验展开了联想,联想中创造性思维火花产生了,提出了以下方案:
(1)镁、铝作电极,浸入Na OH溶液中,镁的金属活泼性虽比铝强,但镁不跟Na OH溶液反应,所以铝作负极、镁作正极。
还有学生联想到铝遇冷浓HNO3钝化,又设计出另一种方案:
(2)铝、铜作电极,浸入浓HNO3溶液中,铝的金属活泼性虽比铜强,但铝被浓HNO3钝化作正极,铜作负极。
用电流计验证,果然符合。化学实验诱发学生突破常规,跳出原有知识的框框,能使学生的思维激活到最佳状态,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总之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努力挖掘实验教学的潜能,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是开拓学生创新之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摘要:作为化学教学的基础——实验,它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注意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努力挖掘实验教学潜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和创新思维,达到开拓学生创新之门的目的。
观察是创新的入门阶段。要创新就是要有新发现,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培养观察能力应做到以下几方面:1.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端正观察态度。无论观察什么都要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粗枝大叶不行,否则会丧失新发现的良机。2.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掌握观察程序,学生全面系统且有主次地观察,提高观察效率。3.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初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较多,让学生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渠道。4.開阔视野,扩大观察范围。仅观察课堂实验是不够的,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工农业生产中、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5.写好观察记录。写观察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准确地记录实验条件、过程和现象。
二、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创新之本
化学家的发明成果大多都出自实验室,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平时观察到的新东西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平时发现的奇异化学现象要研讨、要探索,就要动手做实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
在初中阶段,首先要注重验证性实验。初中化学教材中大多是验证性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安排一些探索性实验,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注重生产生活实际,开发创新之源
生产生活实际是创新之源,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厂矿,考察实际生活,探索分析实际生产、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极佳。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课外实验活动。
四、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突出创新之核心
摘要: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需要。因此,本文主要简单论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方法,以便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体育教学 创新能力 途径与方法
一、引言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他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需要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利用体育教材内容价值 创新能力是人脑高级心理机能,其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人脑生长发育水平及活动特点的影响。毛泽东说:“体
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增加体育游戏活动 体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活动和运动练习方法,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活动。学生在可行范围内可以自己摸索或小组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充满公平竞争、冒险获胜的气氛。同时也可让学生自己或分组创编体育游戏,由师生共同评价孰优孰劣。学生一旦参与积极性极高,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
三、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发现法 发现法用于体育教学,其突出特点是,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和有关知识、方法及原理。
2.问题教学法 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如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成绩途径,各体育项目的技术、战术、规则、练习方式、场地器材等,老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性地回答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咸阳渭城区石桥中学蔡雅茹
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物理教学,着重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然而,以前乃至今天的物理教学中,并非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最主要的特征是:教学仍局限于单一的讲解式。笔者认为,要把学生真正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上,必须改变教学模式,将被动接受化为主动探寻。不是将物理规律、定理直接生硬地塞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从一些基本事实出发,运用已有的知识归纳总结出原理和规律。
一. 把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放在首位
例如我在讲授平面镜一节课时,先让学生猜一猜歇后语: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接着问为什么会这样呢?很自然导入平面镜教学,在讲授时我着重让学生观察平板玻璃前的墨水瓶、铅笔和橡皮在镜中的像,得出结论:像与物等大。接着改变墨水瓶在平板玻璃前的距离,每改变一次都记下墨水瓶和它的像到平板玻璃的距离,学生相互讨论,归纳得出像距等于物距。然后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并板书„„还有在讲述固体和液体是否都能传声时,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就地取材进行探究,有的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让另一同学在另一端轻敲,还有的同学把耳朵贴在地上„„得出固体能传声。学生的思维“闸门”被打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接着探索液体是否能传声,有的同学把两个文具盒放在盛有水的水桶里,两文具盒敲击,探索出液体也能传声„„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扩大了自由度,主导与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使教师、学生、教学条件诸因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功能,应试教育下的差生不差,他们的方法多,点子广,实验探索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这种平等的环境中,老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都能产生一种良好的互动作用,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就会慢慢建立起来,久而久之,教学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由微观到宏观、由抽象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的推理、判断能力。例如在讲授电流的磁场这一节课时,我先演示通电直导线下小磁针指向发生偏转,为学生提供一个形象的情景,然后让学生回忆旧知识:把小磁针放在条形磁铁周围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齐声回答:小磁针发生了偏转。现在小磁针也发生了偏转,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学生积极推测。很自然的得出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电和磁的关系太密切了。我进一步提问:如果现在有一条导线,你能否知道导线中有电流?学生思维被激活,积极讨论、争议、辨析,使学生之间在知识上互相补充,思维方法上互相启发,情绪上互相感染。让学生变顺向思维为逆向思维从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去认识。最后得出:给导线旁边放置小磁针,观察小磁针是否偏转便可知道。通过这一堂科学探究教学的尝试,打破教师的“一言堂“、“一猜就中”、“一选就准”、“一用就灵”的传统的教学老框框。
1、独创新颖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愿意创新学习。课堂教学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焦点.从他们喜闻乐见的实景、实物、实事、实情人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新颖、别致的情境,才能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乐于发现问题,乐于创新学习。
2、留有空间,创设问题情境应具空间性,才能使学生勇于创新学习。由于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生活经验与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即使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采用的手段方法也会各有差异。教师的讲解与提问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他们自主学习,达到自学的目的。
二、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拓宽思维渠道。从认识关系上看,教师和学生同为主体,且为同一主体,即认识活动的主体。为了实现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这一价值主体的发展,师生共同讨论是激活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学生思维活动螺旋上升的同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学。“教正是为了不教。”教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而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形成,相对于传统教学的知识传授而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让掌握学习方法,达到“会学”,日积月累,逐渐形成学习能力。
3、改变教学顺序,打破课文结构。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从这一实践关系来看,教师是主体,而学生是客体。尽管客体的属性对主体的活动范围方式性质有制约,但教师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使学生由不知到知之,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使其素质由片面向全面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变式变序教学,体现创新意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亦可受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发挥小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打破常规思维,进行语文课堂思维训练活动。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具有多向性、灵活性、新颖性的特点,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他们打破常规的思维束缚,克服消极思维定势的影响,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2、强化课外实践,拓展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对于一些知识性强、操作性强或与学生现有生活紧密联系的课文,如果光凭教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地讲解,学生可能会觉得索然无味且不知所云。因为这些内容是别人在体验生活过程中所获得的,对于缺乏那些体验的学生来说仍然是无法感同身受的。只有亲自实践才能激发思维,才能有想法,有创新。以我们要开展大容量的课内外阅读活动。如建立阅读课教室,向学生开放图书馆、阅览室,组织学生就近参观工厂、矿山等。
3、激发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现代心理学认为 :想象力的有无以及是否丰富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因为想象力是开掘创新潜能的前提和基础。语文教材具有开放性和弹性,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一切有利因素,尽量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想象空间,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的个性在想象中得以发挥,从而激发创新思维。在识记字形时,根据字形的特点,教师启发学生“雨”字怎样识记呢?有一学生回答说:“雨就像一个窗户,透过玻璃窗就可以看到外面的雨点。”多么大胆形象的想像,闪耀着创新思维的火花。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无边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科学家只因为有了想像力,才会有那么多的发明创造。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像,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科学教学中, 不能用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也不能用一般的思想教育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而要遵循创新形成、发展的规律, 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点燃学生创新“火花”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这里的“好之”、“乐之”指的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探求知识, 发展智力的强大动力, 它决定着学生能否积极主动, 独立自主地参与学生活动。一个观察活动, 一个简单实验成败的关键, 往往取决于教师能否激起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了兴趣, 学生才会注意力集中, 思想活跃, 积极性才高, 创造性火花才有可能爆发。小学生容易为内容新颖, 方式方法独特, 活动变化多样且变化激烈的事物所吸引, 产生兴趣。因此, 教师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时侯就必须充分考虑, 利用学生的兴趣特点和科学课内容广博形式多样的特点, 把激发兴趣的方式方法与学习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 要善于利用儿童喜爱的活动, 用富有激情幽默的教态、语言演绎教材内蕴藏的情感, 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需要,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点燃学生心灵中的创新“火花”。
二、指导学生自行探究,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得, 还要重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更要重视学生获到知识的探究过程。当学生对某一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时, 往往急于想了解其中的奥秘。这时, 教师采用的最便捷、最简单的方法, 莫过于把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 令学生得到暂时的满足。若教师注重的是指导学生怎样去自行探究知识的方法, 则不但会使学生学习的方式更灵活, 还会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锻炼中培养创新精神。自行探究知识有多种具体的方式方法, 可以直接按教材介绍的各种方法去探究, 也可以根据客观条件加以改进, 还可以直接查阅有关资料, 更可以使用与众不同的其他方法。例如《磁铁的性质》一课, 教师可设计竞赛活动让学生自行探究磁铁的性质, 鼓励学生利用器材 (小磁铁、小汽车等) , 大胆地设计实验, 动手玩磁铁, 比一比谁玩得最开心、玩法最新颖、探究的知识 (性质) 最准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下, 无拘无束地玩磁铁。活动中, 磁铁静止时指向固定的方向, 磁铁自动地连接在一起, 或者自动“分手”;小汽车时而碰撞在一起, 时而“背道而驰”……这些现象紧紧地吸引着学生反复地做、仔细地看、认真地想, 最后学生从探究中归纳得出了“磁铁能指南北方向, 同极互相排斥, 异极互相吸引”的性质。实践证明:注重指导学生自行探究知识,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又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学习科学方法, 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三、巩固扩展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 在于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通过亲自的实践掌握了新知识以后, 应该组织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自然现象, 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再实践——再认识”, 以期巩固和扩展所学知识。这一环节的教学内容不应该是前面相同的重复性的内容, 而应该是综合性的联系实际的、学生喜欢并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内容。新课结束后, 可以利用投影、录像等展示生活中与新知识有关的现象, 让学生去分析、判断、解决;也可以留下几个问题鼓励学生课后去探究;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和实际情况, 自已动手搞一些小制作、小发明等。如学了《风》一课后, 让学生制作空气流动演示箱;学了《磁铁》一课后, 引导学生发明磁铁玩具;学了《热胀冷缩》一课后留下两个问题: (1) 想一想, 还能用其他材料做今天的实验吗? (2) 其他的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如何验证?鼓励学生课后去探究。这样把课内探究延伸到课外。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又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
关键词:探索精神;综合能力;创造能力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和谐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1.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创新教学要求教师不要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学和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思考。
2.要注重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教育学生强调的应该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取结果,要结合课程教学进行知识探源,把握其发展变化趋势。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的知识的能力,这种新知识的独特性和新颖性标志着创新。所谓知识的重新组合,就是把原来几种知识联系起来成为一种综合知识,或者把一种知识拆分成几个部分,然后以新的形式将这些部分重新联系起来成为具有新特征、新功能、新内容的知识。
课程学习中的知识重组,通常包括三种不同的层次:一是将某学科课程内部的知识进行重组。二是将不同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三是将学科课程所包含的知识与课程未能包容的知识进行重组。课程教学可以从第一层入手。希望学生最终能够做到跨学科和跨出课程规定的内容去自学,把进入现代社会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知识重新组合。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摩擦中,自省自悟。学生在进行创造性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犯错,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秉承这一教学原则,一定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科学思维,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在数学教学中,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性——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数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是数学教师必须面对而又困惑的问题。为了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协调发展,我做了初步的探索与研究。
一、抓好课堂教学,结合数学教学进行科学教育。
《小学数学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各学段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这些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在数学课中,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教学中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等方式把科技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其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启发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一课,教师用“神州七号”发射升空的情境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火箭升空是什么现象”,把学生带进科学研究的氛围中。练习巩固环节,让学生自己设计“我的神州号”的发射图等一系列的科学尝试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要想进行科学研究,必须有良好的数学知识作基础。学生在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会产生创造发明的“火花”,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实践证明,通过结合学科教学,以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能很好的满足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大大提高科技教育的效果。
二、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勇于参与、经历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学生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去自行探究科学,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并让他们在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1、抓住学生特点,激发科学探究欲望。
华罗庚说过:“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小学生年龄小,他们好动、好奇,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易于直接或间接地被客观事物或其它自然现象的新奇性所吸引,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探究的欲望,就相当于给了学生打开科学宝库的钥匙。这就需要教师要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和数学教学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一些富有情趣的实践活动,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如在学习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以后,选择一些学生思维的空白点作为研究课题,让学生“调查一下你跑步后脉搏跳动会比静止时块多少”“周三本地会下雨这种说法对吗”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去探究,主动去探究,在探究中慢慢走进科学研究领域。
2、创设和谐环境,营造科学探究氛围。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课堂上,民主的学习氛围、和谐的人际环境,都为学生探究活动的进行和深入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保证。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还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多“看一看”,认真“想一想”,互相“说一说“,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课堂上,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发自肺腑的赞美都将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注入不竭的动力,从而使学生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权威。
3、引导鼓励学生,加注科学探究活力。
在数学教学中,探究性活动很多。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引导和鼓励无为学生深入地探究注入了活力。正如巴甫洛夫所说“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结合学校春游活动,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游览计划。面对大量的相关信息(乘车所需时间、车型及 租车费用、每 个同学需要缴纳的费用等),学生要学会科学整理信息,学会倾听别人的需求,学会全面的考虑问题,从而创造性的设计活动计划,对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起到了推动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孩子的变化。如:对学生在探究的创新火花要及时给予肯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以保护学生的上进心和探索精神。另外,还允许学生的在探究活动出现失败。因为探究是一种探索性活动,走的并不一定是别人走过的路,它往往有一定的风险,对此,教师首先要肯定其探究精神,然后与学生一起找一找失败的原因,再鼓励学生尝试进行新的探索。
三、重视实践,训练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基本的科学方法。实践,是一种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指出“不该说,读书努力就是好学生。应该说,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才是有潜能的学生。”数学课中很多知识都为动手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低年级学段图形的拼组、测量长度、物体的平移与旋转等;中年级学段测量物体体积、表面积,图形的变换等。这些数学概念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大多是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认识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善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按一定的要求对研究客体,包括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实验和操作,使学生获得更直接、更清晰、印象更新的认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训练而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工作、研究,乃至创造发明等打好不可缺少的素养基础。
1、从具体的认识活动来说,就是要训练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等三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如图形面积的计算,训练学生认真审查题目给出的信息,明确解题的目的,把握解题的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按顺序进行多方位的科学的思考。在思考方面,训练学生比较、分类、概括、归纳、综合等基本的思维方法;训练学生“先思后说”、“先想后做”等良好的思考习惯,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2、从基本的认识过程来说,教给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学生的“学”为重心组织教学活动,在学生的“做”字功夫,对学生进行科学认识程序的训练。如面对一个实际应用题,采用什么方法去解决,面对大量的信息,应该怎样合理应用信息,如何进行整理,设计解题的思路。科学方法是从事学科探究活动所必须采用的一些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也就学会了“真刀真枪搞科学”的真实本领,就能在数学探索的过程中,获取科学新知、发展科学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四、课外延伸,拓宽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
数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在学生已理解了一定的科学概念,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之后,教师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去进行一些新的或较深层次的探索,这是学生从学习知识到灵活应用知识的一个深化过程,一个知识有效迁移的过程,更是思维与能力的重要表现。数学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拓宽了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也大大丰富了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和内容。如绳子是农村孩子经常见到的,用它也可以围成我们研究过的线段、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扇形、轴对称图形等任意一种平面图形。进而可以帮助探究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规律;在学习《圆的认识》后,可以启发学生用一根绳子作半径画出很大的圆;学习《圆的周长》时,可以用绳子帮助测量出圆的周长,同时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进而还帮助计算直径或者半径;通过折叠可以用绳子表示出多个分数;教学《分数除以整数》时可以用绳子作为学具帮助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还可以将绳子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写比和化简比;或者任意分成两份,测量实际的长度,写出长度的比再化简;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表示绳子的长,再改写成小数,可以证明小数的性质。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努力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活动。意志的强弱对一个人的行为以至一生能否作出贡献和成就,都有重大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条件优越,娇生惯养,缺少在艰难环境下的锻炼,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普遍存在怕苦、怕累,意志薄弱,自觉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差等。他们对千变万化的社会认识不充分,对事物的发展估计不足,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心理素质差,处理问题不够沉着,缺少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遭受一点挫折就悲观失望,丧失信心,心理脆弱、承受能力低下等现象,而这种现象不是一朝一暮就能够改变的。需要长期的锻炼,这种锻炼的过程也就是意志品质的培养过程。多年来,我在体育教学中非常重视这一点,一个常规要求,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堂体育课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练习内容,我都有意创设克服困难的情景。以此来发展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如此下去,很难健康成长,因而,加强意志品质教育十分必要。
心理脆弱、承受能力低下等现象,而这种现象不是一朝一暮就能够改变的。需要长期的锻炼,这种锻炼的过程也就是意志品质的培养过程。多年来,我在体育教学中非常重视这一点,一个常规要求,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堂体育课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练习内容,我都有意创设克服困难的情景。以此来发展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如在炎热的夏天上课,火辣辣的太阳光烤晒总是不能避免的。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就坚持对学生进行锻练,意志在体育活动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反过来,体育活动又是锻炼意志的极好手段。
做为小学体育教师不仅是塑造人类形体美的“工程师”,而且也是塑造人类灵魂美的“工程师”。在体育 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运动知识、技能,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什么叫意志力?心理学认为,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来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从而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由意志支配的行动称为意志行动。这就是说,意志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并且总是与克服自身和外部的各种困难相联系,越困难的任务越需要更多的意志努力。
伟大的意志可以翻越任何一座高山、征服任何一个困难、创造任何一个奇迹,可以让你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人最大的财富其实就是意志!有意志的人就可以赢得这个世界!
根据意志的基本特征和中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基本特点,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合理、科学地设置一这定困难和障碍,有针对性地对中小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磨练,以引导学生的意志向着正确方向发展。常用的意志培养方法有:
当前,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意志品质的人,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因此,许多学生从小生活条件优越,缺少在艰难环境下的锻炼,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加之现在多是独生子女,社会的影响,家庭的娇生惯养,容易养成怕苦、怕累的习惯,意志薄弱,自觉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差。他们对千变万化的社会认识不充分,对事物的发展估计不足,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心理素质差,处理问题不够沉着,缺少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遭受一点挫折就悲观失望,丧失信心,如此下去,很难健康成长,因而,加强意志品质教育十分必要。
一、常规教育法 常规教育法就是指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贯彻常规,严肃纪律,树立榜样,从而起到锻炼意志的一种方法。课堂常规的设立肯定要与学生的某些利益、爱好、不良习惯发生冲突,冲突的解决,需要学生做出一定的意志努力。而检查一个人有没有意志力的简单方法就是看他不高兴做但又应该做的事情是不是能硬着头皮、咬着牙去做,或不该做的事是不是能坚持不做。如在体育课常规中要求学生,必须穿便是于运动的服务,而许多学生爱美,却喜欢穿紧身的牛仔裤、短小的上衣,在教学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和不愿参加的活动这些均需要通过常规的贯彻、纪律的约束来达到目的。目的的达成过程,也是培养意志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要教育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如在站队集合、分组练习和老师讲解时要遵守纪律,任何情况下,不能擅自离开队伍,知道纪律是执行一切行动的保证,是学生逐渐养成懂法、守纪且有礼貌的人。
教育学生爱护场地器材,课前5分钟由班长组织凭学生证领取器材,下课及时归还,不得延误,交还器材时要摆放整齐。丢失或损坏器材照价赔偿。
服装:教师和学生在上课时,必须穿着运动服装和运动鞋,不许戴帽子、围巾、口罩、墨镜,不许穿裙子、大衣、皮鞋、凉鞋等不利于进行体育活动的衣物;不允许配戴饰物,以免造成意外伤害事
二、说服解释法
说服解释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活动任务的意义认识,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明晰任务中困难的所在及克服困难的方法,坚定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目的。在说服过程中要避免说服与练习相脱节的现象。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知道怎样行动,还要使学生知道其行动的必然性。如在中长跑练习中,学生比较害怕,我会把“极点”何时出现,克服“极点”的方法:减慢速度、调整呼吸,坚持下去,“极点”慢慢就会消退,告诉给学生。(说服解释法是一种外部激励的措施,最终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共识,促进内化的完成。)因此说服解释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能操之过急,要将活动的意义说服解释与学生参加活动的体验结合起来。只有学生从内心认识到活动的意义,这种活动他才能是坚持下去,才能在活动中磨练了意志,我们的说明工作才达到了成效。
在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标,激发其内部动机,以唤醒学生的积极行动,从而实现这一目标.因为明确的目标是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目标越明确,行动的方向也就越能正确把握,对行动的推动力量就越大.其次,对体育学习的意义和结果的认识也能激发学生的意志努力,教师应利用一切机会积极引导学生认清体育学习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战胜自我,以激发学生的动机,促使其通过意志努力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最后,在体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动员自己的意志,努力去克服各种困难。
三、条件限制法
条件限制法是指通过控制练习的条件,提高练习的难度,使学生为完成任务而付出更多的意志努力,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培养坚韧性、自制性等意志品质的一种方法。例如:限制完成任务的时间和质量,更换场地,更换对手等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培养坚韧顽强、自制果断的意志品质。
例如:在进行耐力性练习时,根据同学身体本身存在的差异和意志品质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在练习的量上也做适当的调整,在练习中将练习的强度逐渐加大(增加困难)。每次增加难度是他们力所能及的(必须通过努力的)。最后达到或超过教学大纲的要求,这样使他们不断接受新任务,战胜新困难。有时,在练习中多采用游戏、比赛和评比的方法借以调节情绪和鼓励学生有信心和勇气去争取胜利。总的说来,应使学生在每个练习开始时感到有一定的困难,而在练习结束时又感到有完成动作的轻松和愉快感,这样,既使学生完成了课堂的学习任务,掌握了运动技术,又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
四、疲劳负荷法
疲劳负荷法是指在学生练习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心理生理负荷,使学生产生适度的疲劳,并要求学生在疲劳后坚持完成任务,从而达到磨砺意志目的的一种方法。如学生在疲劳时要求完成比较复杂的动作,并要求保持动作技术的稳定性、准确性和一定的力度,以培养学生的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
越是在困难时越能锻炼和考验一个人的意质品质。在课堂上学生不仅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也要承受一定的心理负荷。因此,在学生疲劳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刻苦耐劳,努力完成任务。如在练习完耐久跑后,教师可根据情况安排其它项目的练习,如飞碟比赛等练习内容,使学生在努力克服困难中锻炼自己。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刻苦锻练,认真完成课堂练习,还可以适当加大难度,使学生勇敢顽强地去完成练习。如在学习分腿腾越山羊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可适当加大踏跳板与山羊的距离,这样不仅提高了练习的难度,而且还锻炼了学生勇敢的意志品质。
越是在困难时,越是锻炼和考验一个人意志品质的时侯。在课堂上学生不仅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也要承受一定的心理负荷。学生疲劳时,要鼓励学生吃苦耐劳,努力完成任务。如在练习完耐久跑后,教师要根据情况,再安排进行其它项目的练习,使学生在努力克服困难中锻炼自己。
五、自我强化法
自我强化法是指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通过自我鼓励、自我检查和自我监督等手段来鞭策自己去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从而达到磨砺意志的一种方法。教师要教给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要学会自己给自己打气、加油、鼓劲。例如:在中长跑出现极点时,通过“我能行”,“我一定能坚持”等语言暗示自己坚持到底;在一次跳高练习失败后,通过“再试一次”,“大胆一点”等语言激励自己战胜困难。所有这些都有利于意志力的培养。
六、竞赛提高法
竞赛提高法是指在教学比赛的过程中,通过规则的制约,对抗的强度设置来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方法。比赛中要求学生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这些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制品质;比赛的瞬间变化,时机的稍纵即逝,要求学生抓住时机,果断出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果断品质;比赛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断地克服自身的困难和其它各种困难,以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夺取胜利,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品质。我们通过改变比赛计分和对抗条件,客观合理地设置难度,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努力取胜和勇敢拼搏的精神。如:分组比赛、与不同水平的对手对抗、提高评分标准等。
四、教师言传身教
学生时代正是世界观、人生观、性格形成阶段,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体育教师的作风、习惯、处世方法,甚至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很深的影响,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带头吃苦,不畏严寒酷暑,示范动作要准确、规范,语言表达要清晰,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十分显著的。要想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本身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不仅仅是技能技巧的显示,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充满信心的教态去影响那意志薄弱的学生,创造出一种同学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以缓解那些怀有恐惧心理的学生的紧张情绪,提高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4、身教(重于言教)法
比如在体育课上要求学生必须穿运动鞋,不论春夏秋冬我都会穿运动鞋、运动服,从不搞特殊,因此在我的课上几乎没有学生不按要求穿服装。批评学生不身教的魅力在此不多说,只是说说体育课的身教的重要性。不管是一个简单的前滚翻,还是一个复杂的跳山羊动作,都已远远超出了动作示范的意义。学生会被教师的行为所震撼,会希望有教师那样优美的动作,于是便毫不犹豫地模仿教师去练习,也就很少去考虑怕不怕、难不难了。这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体育课上要勤奋,尽量给学生作示范,要求学生的,自己也一定做到。
3.利用榜样示范教育作用
青少年、学生容易接受英雄行为的感染,英雄模范的意志最为学生所敬仰。在体育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向英雄人物学习,讲述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成长经历,以及取得优异成绩背后所经历的刻苦训练的过程,让学生从小在心中树立一个榜样,从而激发学生主动练习的热情。另外,教师本身的行为对于学生也是一个榜样,因此教师自己应该有着良好的意志品质,用行动来影响学生。身先士卒,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
青少年学生容易接受英雄行为的感染,英雄模范坚强的意志,最为学生所敬仰。在体育教学中,老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向英雄人物学习,向学生讲述一些优秀运动员,体育明星的动人事迹,要求学生学习他们的优良意志品质。另外教师本身的行为对于学生也是一个榜样,因此教师自己应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用这些行动来影响学生。集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个成员会在榜样的影响激励下,增加对完成目标的勇气,增强对集体的责任心,完成自己的职责,从而达到培养意志品质的目的。
一、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积极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指导学生开动脑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三年级《立定跳远》的教学时,我挖掘教材自身中潜藏着的创造性教育因素,联系学生实际,找到与创造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在课的准备部分结束后,我提出问题:“大自然中哪些动物跳得又高又远?怎么才能跳得远呢?为什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呢?”同学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个个跃跃欲试,我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模仿各种小动物跳跃动作,同学们产生了浓厚的运动兴趣。有的模仿小青蛙、有的模仿小白兔,有的模仿梅花鹿、有的模仿小猴子,还有的模仿袋鼠,真是各种各样,惟妙惟肖。我对这节课的主要部分进行了加工和创造,精心创设了一个完整新异,更适合儿童口味的故事情境,掀起这节课的高潮,首先引导学生们“入戏”,让学生进入“小白兔”这个角色,从“小白兔”学本领,跳过“小山岗”到“小白兔种菜、收菜”,接着“小白兔”为了保护劳动果实齐心协力“笼捉老鼠”,直至最后大家“庆丰收、庆胜利”,学生们自始至终都沉浸在这个故事情境中,宽松民主的氛围,愉悦欢快的情景,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一个保护学生创新积极性的良好环境,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促使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使创造思维得到发展。
二、给学生提供创编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诺贝尔奖得者,法国心理学家贝尔纳指出“创新”是没法教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法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如果留心观察学生课下做的“跳房子”“跑方程”等游戏,就不难发现这些游戏是学生自编的。这充分说明学生有编游戏的能力,就有潜在的创新意识。如何把它释放出来呢?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提供场地与器材、说明创编的类型,提出锻炼的身体部位等条件,让学生创编自己喜欢的体育游戏。
三、指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经常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例如: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成绩的途径;各种体育项目的战术、技术、规则、练习方法、场地器材等,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高—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对问题反复地进行探索、实践、最后解决问题,逐步形成勤思好问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就是从问题的不同事物中找相同并加以解决,从而使创新意识逐步增长。例如:在教学轻物投掷时,启发学生能不能用不同的方式投掷?同学们积极性非常高,“单手、双手、背向、侧向”共创造出17种方法,虽然有些方法很滑稽,但我还是给予表扬鼓励,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了开发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与灵活性,启发学生其他教学内容能不能有所创新?聪明的孩子们想出了许多,诸如:跳的练习可以单脚跳、双脚跳、单双脚交替跳等,跑的练习可以慢跑、快跑、变速跑,倒着跑等等。这样教学,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
四、设计新颖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美国的华盛顿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看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我们只有设计新颖的体育活动,给学生更多实践的机会和空间,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索发展,才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直观感性的交流观察、感知、领悟、积淀,渐渐的,学生自然就能精熟、启智,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进行正面激励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身心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时,老师就要进行正面激励教育,以增强学生创新的信心。在教学中我常以“我希望你……”“我相信你一定能……”的语气表露对学生的期望使其受到鼓舞。尤其是对活动经常落后的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经常性的失败会使他们对体育活动产生自卑乃至畏惧感。因此,在体育课结束时的点評中,我总对那些不引人注意的“丑小鸭”加以鼓励,哪怕是一点点闪光点也加以呵护,而当他们表达自己独立的想法和见解时,更是大大加以赞赏。这样,这部分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内容的学习,产生出“别人可以,我也可以”的积极向上的思想。例如,学习扔实心球时,有的学生扔得比较远;有的学生动作比较好;有的学生能够利用腰部力量等;教师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使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乐趣,于是学生都能积极投入练习,正是这种意识推动着他们去思考、去创新。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我们体育教师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将继续探索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更多的科学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具有更多的创新人才而努力奋斗。
一、转变传统错误观念, 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传统的教学往往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 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 即就课论课, 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 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 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 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种传统教育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 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中, 学生只能听从教师的指导。要想改变这种教学局面, 就要从教学方式上去改变。
首先, 要转变教师观念。受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 长期以来, 教师在自身定位上总是过多强调自己的“主导”作用, 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的培养, 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自身潜能得不到发挥, 个性特长得不到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到角色的转变。教师扮演的角色不再是领导者、权威, 而是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参与者、合作者, 是全心全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朋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民主平等意识, 尊重学生, 给学生自由发展, 充分展示个性的空间。“敢与教师交流是学生成功的翅膀”,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就必须有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创新氛围。诗人但丁说过:“要是白松的种子掉在北方的洞里, 只能是一棵矮矮的小树;要是长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 定会长成参天大树。”要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 必须给学生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其次, 要走出片面追求高分的误区。“分, 分, 分, 学生的命根, 考, 考, 考, 老师的法宝。”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一味追求高分, 而忽略了学习应用能力及相关的知识实践性, 在增加学生负担的同时, 并未取得相关学生素质的提高, 导致了有些学生成为了考试的机器。如果不走出这个误区, 我们进行的任何教学改革都会形同虚设, 我们所获得的一切教学成果都将化为乌有。正如德国人才学研究专家威尔尼茨教授所说, 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是德、识、才、学诸因素的综合效应, 任何一个的缺失, 都会成为学生成才道路上的障碍, 甚至是致命的障碍。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 在校期间就要修正他们“分分分是命根”的错误观念, 把他们颠倒了的错误的学习态度纠正过来。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要在观念上恢复学分的手段功能, 然后才能去纠正学生以学分为学习目的的错误想法和行为。
二、摒弃陈腐僵化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改革的先导, 只有彻底摒弃陈腐僵化的教学思想, 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探索教学问题, 才能使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生命力。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处于乐观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 乐观的环境、心情愉快, 兴趣会油然而生。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克服死板、僵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认真组织好学生的自主学习。努力寻求并采用灵活多样、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精讲多练,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语感和思维能力, 对于激励学生创新是十分重要的。很难想象, 如果学生长期生活在一个压抑沉闷的学习环境中, 他怎么会有创新兴趣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 应转变教学模式,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感到宽松、融洽、愉快、自由、坦然, 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与强制, 才能主动参与、主动学习, 自主地思考、探究。让学生主动去学习,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例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 可让学生设想:“孔乙己结局会怎样?”并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续写出不同的结尾。这样在阅读教学中, 就可以引导学生大胆地想象, 灵活填补课文内容, 大胆地延伸课文内容, 合理地再造课文内容, 就能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完善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
语文思维品质的高度发展, 是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智慧的增强过程, 但如果一个学生的语文基础扎实, 前面所学的知识对后面知识的负迁移作用就越小, 思维品质也就越容易建立起来。只有顾及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 精心设计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方法, 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教学中, 对学生自主创新要求不能太高, 一定要呵护学生本人的新方法、新观点。哪怕是错误的, 也应该给予宽容。教师要注重剖析并激活学生错误解答中的合理成分, 帮助学生对自己思维过程作出调控与修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指出:“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的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 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 思考、探讨、发现、创造, 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形成的结论, 更要为他们拓展足够的空间, 懂得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怎样去掌握结论, 评价结论。”于漪的话, 精辟至极。对许多学生提出的对其本人而言属于创见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表扬,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这种成功的体验一定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信心。
以上是我在长期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就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根本, 采取有效的创新教学策略, 转变错误观念, 改变陈腐僵化的教学模式,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开展民主教学, 勇于创新, 开拓进取, 就一定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 就一定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富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肃宁县东泽城小学 杨素菊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的基本环节,是识字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师为重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训练,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基本功训练。在小学语文课里有讲读、阅读、独立阅读三类课文,阅读课文在类别上占了三分之二。可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认为应抓好“三关”。
一、抓好课前“预习关”
预习作为语文学习的先导,在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学生自主尝试解读课文的过程,既可让学生对以前掌握的阅读方法有迁移运用的机会,又为下一步“导学”提供反馈信息,使教师能拨在点子上,导在疑难处,其方法可概括为读、划、思、写。
1、读。读正确,读流利,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读书时,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感受最深的语句、自己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的字、词、句、段划出来。
3、思。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将划出的疑点结合上下文尝试解决。
4、写。将自己解决不了的疑点或问题写下来,在自主交流阶段提出来。
要达到预期的预习效果,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感受到课前预习带来的成功体验。
二、抓好课中“对话关”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或施教者,而要成为学生阅读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应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感悟”还给学生。首先要让学生读,读通了才能说,读通了才能交流,读通了才能对话,这读的过程便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其次,要创设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让他们在争论中相互启发,在交流中相互碰撞:例如,我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质疑。
生甲:老师,我认为课本中“焦急而耐心”不妥。
师:为什么呢?
生甲:因为焦急和耐心是一对反义词.用在这句话
中不是矛盾吗?
生乙:老师,我也同意这种说法。
生丙:我反对,作者这样写一定有他的道理。
„„
师:是啊,同学们读书真细心,发表的意见都有一定道理,但现在我们谁也不能说服谁。请大家读课文。怎么读?第一,抓事实,课文写了什么事?理解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讲清道理。第二,抓情感,体会作者是用什么情感来写的?
(学生再认真阅读课文)
生:“焦急”是说老奶奶希望早一点看到周总理的灵车,“耐心”是说不管等多久,她一定要等到周总理的灵车。我也有过这样的心情,上次爸爸打电话说给我买了一本《上下五千年》,我想早点看,可要等到爸爸回来才有,这种心情不是“焦急而又耐心”吗?1
师:你真不错,还能联系到自己的亲身体会。谁还有补充?
生:“焦急”和“耐心”都是在看周总理的灵车这一件事上,是没有矛盾的。
生:我有补充,作者这样写更能表现老奶奶那种急切的心情,也突出了老奶奶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
„„
这一环节,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经历了从否定“焦急而又耐心”的准确性到肯定它的正确.并较好地领悟了老奶奶的心情。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位著名教师在上《落花生》一课时,以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辩论:“现代社会,你想做苹果那样的人,还是做花生那样的人?”学生根据各自的愿望分成花生组、苹果组,实话实说,引经据典,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如花生组:“花生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而苹果外表美,可内心不美”。“华罗庚、童第周出生在一贫如洗的家庭,但他们出国留学后还是回到祖国工作,无私奉献,他们是落花生型的代表人物”。苹果组:“我们苹果有水分,不但外表美,内心也美,而花生一点水分也没有”。“华罗庚、童第周不表现自己,哪里有人发现他们?总统不表现自己,能当上总统吗?”“我们各有各的长处,花生内在美,苹果外在美,合在一起不就是两全齐美吗?”这是多么精彩的一段对话啊!
语文教学,是一次次生命的对话,是孩子们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他们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情入境地体验,从而与作者达到思想上的沟通.心灵上的共鸣
三、抓好课后“巩固关”
语文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它不能局限于课堂,阅读教学应体现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的教学思路。语文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能在课外通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等进行更为丰富的语文实践,巩固和强化语文能力,丰富知识和情感。我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1、读写结合:砍去了重复抄写、死记硬背的作业,增加阅读作业。如学完了《桂林山水》,让学生仿写《家乡的小河》、《家乡的田野》、《门前的荷塘》等。有的课文让学生写读后感。除了利用教材内容,确定读写结合训练形式之外,课外还培养学生阅读时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2、课外阅读: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在内容和数量上都受到局限,一个学期的语文阅读教学光靠教材上的二十多篇课文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一学段都明确规定了课外阅读量。从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喜欢阅读与教科书相关的材料。如教学《再见了,亲人》,课前我就指导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和黄继光等英雄人物的事迹,课后推荐学生阅读巍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长城》,引导学生看《世界奇观》一书,学习《海上日出》,引导学生阅读《海行杂记》等。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学中,从一篇、一类文章扩散去阅读,有利于扩大学生阅读面,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存。
3、自我总结。总结有助于进一步的学习,我经常采用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在阅读过程中最优的学习方法。如:我是怎样预习的,背诵课文的方法,我是怎样看课外书的等,有时让学生谈谈阅读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带来的帮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从而更好地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杨素菊,女,33岁,毕业于沧州师范,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现任东泽小学语文教师。
【浅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推荐阅读:
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1-22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09-19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2-04
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12-25
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2-01
浅谈在教育教学中学生英语兴趣的培养09-16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12-25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