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它的本质特征是能力本位。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又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本文拟通过对高职课程体系开发模式、开发原则、开发途径等问题的研究, 结合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商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

1 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现状

课题组于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对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等五所高职院校进行了关于课程体系的调查, 调查显示:近年来, 在高职课程体系研究与开发实践中, 按照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核心的理念, 学习借鉴了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 调整了课程部分内容, 增强了实践环节, 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 如学科本位思想的课程模式尚存, 还在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 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模式”;又如, 专业定位不清晰、具体, 致使高职课程体系成为本科院校的“压缩版”。

2 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开发的原则

高职课程体系的改革要以就业为导向, 以目标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 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 并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其开发的主要原则有:

首先, 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课程体系开发人员要以市场调研为基础, 确定每一个岗位的能力要求, 确定该专业的课程标准。学生通过在校的三年学习, 不仅能够掌握单项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 而且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 又能获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然后, 以职业岗位和任务群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高职课程体系必须从整体出发,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 以岗位任务群的优化组织为主线, 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地位, 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 形成以培养职业行为能力 (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为目标的新课程结构。最后, 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根据岗位职责与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专业的相关课程, 以源于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 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完成工作任务, 完成这些工作任务需要哪些具体的行为。而知识、技能的学习则结合任务完成过程来进行, 遵循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原则。

3 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

在课程开发与建设过程中, 课题组对商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3.1 以市场调研为基础, 以实现就业为目标, 形成课程体系

本课题组组织校企专家, 共同开展市场调研, 了解商务管理专业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 (群) , 分析职业岗位 (群) 工作过程、了解岗位工作流程、任务和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形成专业基础课系统与实践教学系统相互交融的课程体系, 反映就业方向, 体现岗位工作必需的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和操作技能的课程结构。

3.2 以就业为导向, 开发课程项目

本课题组统筹职业生涯发展与即时就业需要, 以专业技术学习为基础, 兼顾就业需要的多样性和学生选择的灵活性来设计并整合课程结构与内容, 开发融“教、学、做”为一体的项目导向课程, 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化、模块化或项目化, 将告知性、识记性、操作性三类不同性质的课程多元整合, 既要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又要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

3.3 构建仿真职业情景, 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课题组从实验室建设人手, 建立仿真化情景校内实验实训体系, 聘请国际商务和电子商务一线业务专家与骨干人员讲授专业知识, 根据国际商务和电子商务业务流程进行课程教学。学生以国际商务和电子商务身份参与教学活动, 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 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与技能, 有效地提高了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 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3.4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 建构“学习、实训、工作一体化”的课程模式

本课题组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社会培训部门、科研机构的教育资源, 有选择地建立实验、实训、实习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无偿提供实训设备及实训材料, 提供兼职教师共同参与、联合指导学生的理论、技能学习, 缓解了校内实训的压力。学生置身于真实工作场景中, 企业接收或帮助推荐受训学生就业, 使学生在与社会的广泛交流中获取知识, 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

4 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效

经过为期两年的商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已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具体如下:

4.1 制定了较为合理的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 商务管理专业要求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比例不得低于50%。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分数占总学分数的比例不得低于50%, 且必须有一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和专业综合能力的训练。课题组根据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需要, 不断地完善教学组织形式,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2 构建了“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基于高等职业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特点, 商务管理专业实施“课证结合”推进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嵌入”到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这些与职业标准有机衔接的课程开发与建设, 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能够掌握国际商务和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所必需的相关知识, 实现了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认证于一体的课程体系。

4.3 编写了与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的教材

课题组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中理论性教材太多太专, 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 立足于教材这一课程建设最基本的载体, 深度开发教材资源, 着力改革实习实训课的教材内容, 编写了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国际商务和电子商务专业课和实训教材,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专业学习的实践演练中。

4.4 实施了以工学结合的项目教学法

本课题组对于专业课程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用工作过程串联课程体系, 用一个或几个实训项目囊括某个工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并将岗位标准与项目对应, 对项目的目的、来源、内容、知识综合应用程度、实用性、创新性及达到目标提出要求, 完善项目过程, 使学生能确实掌握实际的工作技能。

4.5 建立了比较科学的考核评价模式

本课题组综合考虑行业、企业、院校的需要, 制订可行考核方案, 以贴近企业要求。对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按照学校评价一部分 (以理论知识考试为主) 、社会评价一部分 (以综合操作技能考核为主, 由劳动部门参与, 对国家职业标准加以扁平化处理后融入教学过程, 同时配以相应证书) 、企业评价一部分 (主要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的有机结合进行评价。

4.6 以双师队伍为保障, 打造优秀团队

课题组教师通过下企业实践锻炼、承担科研项目、参加社会考证等多种途径, 提高实践能力, 现已有85%的专业教师具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或鉴定资格。凡经过“双师型”培养的教师,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能亲自动手、动口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示范。

5 结语

经过为期两年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课程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获得了2009年院级教学成果奖, 建立了一支市级教学团队;本专业学生“双证书”的获得率达到90%以上, 学生的就业率也达到了95%以上。但是目前的高职课程体系建设一项探索性工作, 同时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我们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加以修改、调整, 逐步完善。

摘要:高职课程体系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拟通过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 结合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商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 对高职课程体系的开发模式、开发原则、开发途径等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职课程体系,就业导向,能力核心

参考文献

[1] 曹静, 王路群.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7) .

[2] 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4, (7)

上一篇:建立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下一篇:中国对外贸易摩擦问题研究——以美国对华反补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