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技能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技能(精选8篇)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技能 篇1

本学期选修的方小伍老师的“大学生求职技能培养与指导”课让我收获良 多。经过八周的学习,并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我得出了如下的学习心得:

第一,这门课程让我学到的最直接的东西就是如何做简历。对于我们这种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说,由于初涉职场,不知道要如何推销自己,个人简历也不知道要如何撰写布局。学习这门课程以后,我对简历的制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再也不是之前的不知该从何下手,并且我也动手做了一份自己比较满意的简历。同时我还知道了在简历中应该恰当的体现自己的择业信息,包括职业兴趣、性格特征、能力素质和价值观等。这样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就多了几分理性,少了几分盲目。

第二,方老师在课堂上还专门给我们介绍了职业形象与职场礼仪的重要性(这也是我非常赞同的),教会我们一些基本的西装、套装的穿着礼仪,接待礼仪,交谈礼仪„„(包括了发型、着装、表情、言谈举止、接人待物、女士的化妆及饰品等)让我意识到得体的个人形象,会给初次见面的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也认识到良好的职业形象不仅仅只是外表形象而已,它是包括着多种因素的:外表形象、知识结构、品德修养、沟通能力等等。个人形象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工具,所以,我们务必要塑造并保持一个良好的职业形象,为工作加分。

第三,对我影响很深刻的是,11月26日方老师组织我们去金威啤酒成都有限公司的参观和学习。这次的参观学习让我了解到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左右着公司员工的思想,影响着各层级员工的决策,外显为员工的行为,直接决定公司的业绩,因此目前但凡有一点眼光的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参观我了解到金威啤酒集团建立了以“业绩至上、效益至上、执行至上、创新至上” 为核心价值理念的企业文化体系,内部形成了“人人爱岗敬业、人人全情投入、人人全情创新、人人身心愉悦” 的优良的企业人文生态环境。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扩大企业的影响力。

总之,经过课堂学习与参观学习,我不仅学会了如何制作个人简历,了解到职业形象与职场礼仪的重要性,企业文化的影响力。更为重要的是我意识到在人

才招聘方面,用人单位首先注意的是毕业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工作态度、道德修养和责任心;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团体合作精神、毕业学校的名气、踏实刻苦精神、社会适应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等因素;最后阶段,创新精神、实践经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四个因素是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由此可见,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为适应就业的形势与发展,我们必须注意培养自己的基本素质,在具备这些素质的基础上注意培养自身的特长,具有自身特色素质,形成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将我们所学的真正转化为有力的就业能力。

最后,衷心的感谢方老师对我们“求职技能”的培养与指导,感谢你给我们机会站到台上做自我介绍。顺便提个小小的建议,希望方老师上课时语速能稍微放慢些,听起来有些模糊。

姓名:晏功芳

学号:200930401036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技能 篇2

一、法科大学生就业率低的因素分析

影响法科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来自于社会对法科大学生就业需求、法科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存在偏差、法科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不足和高校教育体制不利这四个方面。

(一) 社会对法科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因素

从社会环境来看, 劳动力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待业人数庞大, 用人单位法务岗位职位少却往往多人应聘, 使得用人单位即使低薪招聘也应接不暇。从法学大学生招生人数来看, 国内几乎各类大专院校都开设法学专业, 一些高校本身法学教育教学资源缺乏, 但为捞取热门专业生源也大量招生, 导致各层次法学毕业生人数众多, 但是法律工作岗位有限;从法科大学生专业培养方向来看, 法科大学生专业对口的岗位主要是国家机关、公检法司、事业单位、企业、金融机构的法律业务部门和律师事务所。但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法科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都集中应聘国家机关、公办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 而这些热门单位招聘法务岗位名额却极少, 数千大学生应聘一个名额的现象屡见不鲜, 导致许多大学生应聘落选而继续待业。从用人单位方面来看, 一是许多用人单位招聘大学毕业生并不积极, 单位职工人数的增加, 意味着单位经营成本的增加且利润减少, 即使人力缺少也不愿招收新职工, 而是尽量要求单位内部人员“一肩多挑”;二是用人单位过于提高对法科大学生应聘学历的标准, 一般法学大专毕业生都能胜任的岗位也要招聘法学研究生;三是用人单位要求法科大学毕业生刚工作就能够完全胜任的岗位要求, 要求有较高的法律实务工作能力, 即使人手吃紧, 也秉着宁缺毋滥的原则, 长期空置岗位等待寻找素质和能力全面的法律人才;四是用人单位利用应聘人多竞争激烈的状况, 刻意减低工资标准, 低薪导致法学大学生毕业生不愿应聘;从目前我国城乡差距、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差距、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来看, 法科大学生就业方向集中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较发达地区, 认为这些地区的工作岗位薪酬高、案源多且律师代理费收费高, 但这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法律人才过剩, 竞争激烈, 法科大学生就业艰难, 中西部地区即使法律实务岗位急需法律人才, 法科大学毕业生也大都不愿意去。

(二) 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存在偏差的因素

法科大学生一旦走进社会, 将面临社会的“就业观念体检”。首先, 许多法科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单一, 首选和唯一选择的职业是国家公务员, 千军万马抢争国家公务员岗位这一“独木桥”成为一大特色。国家公务员生活稳定、旱涝保收、稳定体面、性价比高、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社会地位高、退休金有保障, 热衷于成为公务员, 几乎已经成为我国法科大学生中的人心所向, 大学生们处在当今世界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 深感不当公务员就失去了安全感, 许多落聘的法科大学生宁肯待业继续复习, 年复一年参加“国考”, 也不愿意选择其他岗位进行就业;同时, 一些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把工作地点和工作待遇看得过重, 不愿到急需人才的基层单位或条件相对艰苦、位置相对偏远的地方就业, 有些法科大学生认为中小民营企业和律师事务所工作辛苦且不稳定、薪酬低且待遇差, 因而并不被大多数法科大学生所向往;再次, 许多大学生对就业需求认识较少, 没有认清当前用人单位需要的是能尽快胜任工作的专业化人才, 注重法律实务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协作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许多法科大学生没有根据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实务相关能力的自我培养, 实际工作能力低, 综合素质不高, 无法满足用人单位招聘法律实务人才的要求;最后, 许多大学生就业危机感差, 一旦找不到理想工作, 情愿待业也不愿投入到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去拼搏, 学校里较为松散的校园生活使许多大学生不能吃苦耐劳, 容易患得患失, 自身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低下却对就业岗位定位太高, 不能审时度势地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 心理素质差, 视野狭小, 宁可自愿失业的也大有人在。

(三) 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存在不足的因素

法科大学生一旦走进社会, 将面临社会的“就业技能体检”, 从许多用人单位反映的情况来看, 从业不久的法学专业毕业生在从事法务工作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不足。表现在法学理论实际应用能力、社会综合知识与公关能力、开拓业务能力、写作与方案策略制定、吃苦忍耐与承受失败、冷静稳重与灵活处事能力等多方面知识或能力的缺乏。“实务技能突出”的大学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所争抢, “实务技能低下”的大学毕业生常被用人单位冷落, 被许多人称为“体弱多病、营养不良”。大学生在校期间忽视对“就业技能”的主动学习和自我训练, 导致毕业后就业技能的不足, 将会丧失许多就业机会。一个在法学理论应用实际能力不强、社会交往经验不足、承受失败能力不足的大学生是不受用人单位欢迎的。

(四) 学校教育体制方面的不利因素

高校培养的人才结构与社会所需人才不统一, 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错位、脱节, 也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许多高校法学院采取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疑案辩论、法律咨询、普法宣传、法院或律师事务所实习等形式开展法学实践教学取得一定的收效, 但是高校的法学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法科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与就业率。

1. 许多高校法学教育仍在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美国大学法学院的教学理念是培养能够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法律应用人才。中国高校法学院更看重高级人才的培养, 往往互相攀比更高学位的学科设置, 努力打造研究型、学术型的形象, 把研究高精尖的学术问题当作主要工作任务, 甚至是唯一的任务。许多法学教授们高度重视法学理论知识的讲授, 并不怎么关心法律实务技能的培养, 并不像重视法学理论教学那样重视法学实践教学, 甚至认为讲授法律实务技能知识降低了自己的学术层次, 他们关心的并不是学生们就业需要学些什么, 而是关心自己下一步晋升需要研究什么。美国法学院把学生的就业率、社会对学生的反应以及学生承办了哪些大案要案作为法学教育质量考虑的主要因素, 中国法律院校的法学教育更注重所谓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成果, 评定职称时主要参考学术成果而不是教学质量, 专注于科研而忽略了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学生, 培养实用型法律人才的目标。【3】即使开办了法学实训课也远远脱离了现实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领域的法律实务工作的实际需求, 导致法科大学生毕业不具备职业竞争力。

2. 法学教师队伍“法律实务技能知识”欠缺

高校法学教师普遍“法学理论水平高, 法律实务能力低”。国内高校法学实践教育模式和方法大都传统陈旧, 那些法学专业理论知识渊博而法律实务经验欠缺的法学教师传授法律实务知识往往是误人子弟。即使一些高校建立了法学实验室, 但实践证明这些“法学实验室实验教学”与社会实际法律实务相差甚远, 其原因往往是从未走向社会的法学教授们坐在办公室里构想现实中的法律实务如何运作。法学教学模式的落后, 造成许多法科大学生在校期间并不能学到真正的、满足社会工作需要的法律实务技能、就业应聘技能和社会创业技能。

3. 法学实践课堂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高校的法学实践教学活动, 几乎全是围绕着各种已经审结的诉讼案件进行事后案件分析。但是现实生活中诉讼案件是少数, 市场经济活动中有大量的法律事务都是非诉业务, 社会各类经济组织、企事业单位更加需要懂得非诉讼法律实务的人才, 招聘岗位和名额远比公检法机关要多。但是目前高校法学实践教学中各种商事项目法律方案的制定与实际运作、商事法律谈判、企事业单位改制与重组、企业投资融资、企业并购或终止等非诉讼法律实践教学几乎是“空白”, 高校法学实践教学仅围绕着诉讼案件进行的案件分析、法庭辩论等方面进行实践教学, 培养出来的大都是只略懂法律诉讼却几乎不懂得非诉业务的“半残生”。许多高校开展的“模拟法庭”华而不实, 开庭程序不符合实际诉讼程序, 法庭调查看不到真实的证据, 法庭辩论纯为耍弄口才, 违反实际法庭辩论纪律要求。这类“模拟法庭”似乎成为显示口才、脱离案情的舞台表演, 并没有达到培养诉讼法律实务技能的教学目的。现实中我国公检法机关招聘名额很少, 大部分落聘的法科大学毕业生不得不选择社会各类经济组织就业, 此时法科大学毕业生普遍感到“学过的诉讼技能用不上, 要用的非诉业务的技能没学过”。

4. 社会实践效果不佳。

高校安排在校法科大学生进行社会实习的形式, 普遍存在单调、效果不佳现象。高校法学院在法科大学生毕业前通常安排社会实习, 其实习单位一般集中在法院、检察院、公安局或律师事务所。学生们普遍反映在公检法机关实习, 往往忙于实习单位琐碎的非法律日常事务, 即使接触到案件的审判工作也只是对审判阶段的法律实务知识有了解, 案件起诉前的委托代理、调查取证、诉讼方案制定、诉讼文书写作等重要法律实务知识仍无法学到, 不能掌握案件完整的信息, 也不能全面掌握诉讼业务法律实务知识。在律师事务所实习, 学生经常没有专门的律师帮带, 案源少的律师事务所大学生实习期间无事可干, 律师事务所成为学生的自习教室。另外, 学校安排大学生实习的期间较短, 许多公检法机关和律师事务所反映交给实习生办理的事务因实习期结束而被迫中止, 给实习单位经常带来不便, 也导致一些实习单位不愿意接受高校大学生实习。

5. 高校缺乏培养法科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能力的教材

目前我国高校法学院正逐步加强法学实践教学力度, 普遍开设了法学实训课, 但是法学实训课缺乏实用性强的教材, 有关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能力培养的教材更是奇缺。脱离现实泛泛而谈的空洞法学实践教材不仅传授不了真正的、实用的法律实务技能, 而且还会误导大学生脱离实际。在目前我国法科大学生就业面临极大困难的社会现况下, 高等院校法学院需尽快完善法律实务优秀教材缺乏这一不足, 这一短板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提高法科大学生就业率的措施

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强调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 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同样, 法科大学生就业教育成为高校法学院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法学院应结合社会法律实务工作需求, 开展大学生就业技能在校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通过对我国法科毕业生就业困境现状与原因、法科大学生就业心态和创业技能、法科大学生就业途径和就业教育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 改革高校法学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研究实用型的法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法学实践教学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校法学教育的理念的必要改革;二是高校法学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必要改革;三是高校大学生就业理念在校教育的必要改革。

(一) 高校法学教育理念的必要改革

要改革高校法学教育存在的一些传统陈旧理念。一是转变观念, 加强培养能够解决社会实际法律问题的应用型人才。改变许多高校法学教育存在的重理论研究轻法律应用、重科研课题和发表论文轻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观念, 将培养适用于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应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首位, 把培养能够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法律应用人才作为高校法学院办学的主要方向之一。二是改进高校法学院仅把打造研究型、学术型人才当作主要工作任务的现状, 改变把法学理论研究成果或法学科研学术成果作为职称晋升唯一标准与职称评定主要参考的现状。高校法学院对教师职称的评定, 应该把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法律实践教学成果也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标准之一。三是摈除高校法学院普遍认为的讲授法律实务应用课是学术和科研能力不高的陈旧观念, 积极倡导与宣传提升大学法学教师们讲授法律实务技能的荣誉感, 法学教授们不能只关心自己下一步晋升需要研究什么, 而且应关心学生们需要学些什么。四是改变高校法学教师缺少法律实务教学经验的现状, 加强培养既有教师资格又有律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改变许多法学教育师资队伍“法学理论水平高, 法律实务能力低”的现状。五是应改变高校法学院缺少法律实务教科书的局面, 把编写优秀法律实务教材和优秀法学实验课教材纳入高校职称晋并考核指标体系, 调动教师们编写法律实务教科书的积极性。

(二) 高校法学教育模式的必要改革

对高校法学教育存在的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需要进行改革。一是法学实践教育要围绕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开展实用新型教学创新, 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能力的在校培养力度, 注重教学实用性, 结合社会就业法律实务岗位实际工作需求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诉讼法律实务和非诉讼法律实务, 使得法科大学生就业时能适应不同法律业务岗位的实际需要。二是高校法学教学应注重在总结优秀法官、律师丰富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加大培养法科大学生分析案情技能、调查取证技能、制定方案技能、法律文书制作技能、法律谈判技能、法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组织协调技能、社会公关技能, 注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改变国内高校法学实践教学围绕诉讼实务实践教学的现状, 加强对社会大量需求的非诉讼法律实务 (企业改制、企业并购、资产重组、公司治理、法律谈判、投融资和上市业务等内容) 的教学关注, 改变目前法科大学生仅懂诉讼法律实务而几乎不懂非诉法律实务的现状。四是改革高校法科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模式, 事先与实习单位就实习的内容、实习导师、实习考核等方面达成具体实习计划, 实习单位和学校应按照实际计划共同派人监督指导, 提高社会实习的教学效果。五是改革法学实践教学的评估方法, 组建由法官、律师、教师、企事业单位法务人士共同参加的法学实践教学评估专家团队, 构建适用社会需要的教学效果的评估体系。六是改革法学实践课堂教学方法, 著名学者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在优秀教师那里, 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 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 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和推翻另一解释。在这种情况下, 知识就不是消极地掌握, 而是去主动获取, 靠积极的努力去获得的”。【4】传统的法学实践课堂教学侧重对案例进行理论分析, 学生被动灌输课堂内容, 缺少独立思考和实务运作能力, 师生间主动积极互动少, 对学生法律实务技能的提高并没有多大的效果。法学实践课堂教学应注重采用实用性、互动性、启发性、讨论性的教学方法, 教师“导演”与学生“扮演”自然生动地融合, 只有教师的“导之有方”才有学生的“学之得法”。由此, 学生主动学、学什么、怎样学, 关键是教师正确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改变高校实践教学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机械理解和表面理解之上, 使学生在研究中逐渐加强对社会现实中法律实务运作技能的领悟, 引导学生通过多次对一个具体的法律实务问题研究探索, 拿起“借题发挥”这把钥匙打开了思维的闸门, 把学得的理论知识初步转化为实践能力, 把法科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欢迎的、学以致用的、能够初步掌握诉讼业务和非诉业务技能的, 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法科大学毕业生。

(三) 法科大学生就业理念教育的改革

高校应对在校大学生存在的就业观念、就业期望值、工作待遇、工作环境和工作能力等方面认识上的偏差进行修正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认清当前用人单位的真正需求, 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观念和就业新观念, 注重根据社会需求自觉提高法律实务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协作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科学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准确分析个人特点和强项, 恰当定位职业方向, 合理规划事业发展阶段, 注重教育法科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向上要倾向于多项选择。同时,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培养大学生知难而进、奋发图强的勇气, 敢于挑战自我的信心, 改变大学生仅热衷于国家公务员单一就业方向的观念。高校应对法科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使命感的教育, 鼓励大学生敢于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 敢于到挑战自我的地方去。鼓励大学生为祖国奉献自己的才干, 这是使命, 也是精神, 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使人生绚丽多彩, 改变个人命运的最好途径;鼓励大学生成为一位不寻常的人, 寻找机会, 努力奋斗, 不要总期望从年轻时就在国家的照顾下成为一名不求拼搏、安逸终生的国民, 要敢于做有意义的冒险、敢于梦想、敢于创造、敢于失败、也要敢于成功。【5】通过就业观念的在校培养, 克服不能吃苦耐劳, 容易患得患失的不足。逐步改变法科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的滞后和偏差, 更好地融入社会, 顺利实现就业。

三、结束语

从一名法科大学生找到工作的第一天开始, 就必须要学会用职业的面孔去开展工作, 取得职业成功就需要这样。【6】法科大学生在走出校门、踏进社会之前, 都很希望母校能够在就业之前, 提前对他们进行就业技能培养和法律实务能力的培养, 这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这不仅是法学毕业生们孜孜以求的, 也是各类用人单位所迫切期望的。法科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技能的在校教育, 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率, 而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大学生, 使其能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真正地应用于社会法律实践, 为社会做贡献。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法科大学生就业难更为突出, 这已引起高校以及法学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是个系统工程, 尽管受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 但一些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和就业能力的“先天营养不良”也是导致就业难的“病因”之一。对此, 高校开展对法科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能力的在校培养教育, 这是提高法科大学生就业率和改善就业环境的有效措施之一, 就业能力的培养重在对高校法科大学生法律实务的训练, 创新法科大学生法律实务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法律事务训练的关键。

关键词:法科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技能

参考文献

[1]许身健.实践性法学教育论丛[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1-2.

[2]陈雪丽.法学院系30年增百倍, 法学毕业生就业率最低[N].北京晚报, 2009-3-10.

[3]郭锋.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学实践教学——法律诊所教育与法律实践教学研讨会文粹[M].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50.

[4]冯克诚.课堂学习方法指导全书[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6:95.

[5]中央电视台.公司的力量[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 2010:58-59.

大学生就业信息搜集技能研究 篇3

关键词:就业信息 搜集 技能

一、研究就业信息搜集技能的重要性

“就业信息”,主要是指与职业、就业有关的消息和情况,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就业形势和政策、法律法规知识、人才供需情况、用人单位信息等。就业信息搜集,是综合利用各种方法、途径获取和处理与就业有关信息,用以作为择业参考的过程。

对大学毕业生而言,就业信息的搜集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它是职业选择的基本前提,是择业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顺利就业的可靠保证。培养学生的就业信息搜集技能,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抢占求职的先机。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持续实行,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连年增加,大学生再没有了以往的就业优势,快人一步掌握就业信息,将帮助大学生群体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出脱颖而出。信息化时代,就业信息涵盖面广、纷繁复杂、瞬息多变,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信息搜集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求职效率,也可以节约就业的成本;在大学生群体日益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化、主体需求个性化等特点的背景下,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信息搜集能力将有利于加强就业信息对学生个体的适用性。对于大学生来说,搜集就业信息的技能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综合利用多种信息渠道的技能

当前大学生信息搜集的渠道主要可分为: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劳动人事部门、人才服务机构和职业介绍所等职能部门;校园和社会招聘会;互联网、新闻媒体等传媒渠道;人际渠道,通过社会关系网搜集就业信息;社会实践和实习等。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性,决定了就业信息搜集过程中,必须综合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掌握不同的信息收集方法。既要全方位收集就业信息,也要根据自我制定的职业方向如求职行业范围等来收集求职信息。

2、基本的信息处理技能

面对众多的信息搜集渠道,想要及时高效得获取其中有价值的就业信息,还需具备一些基本的信息处理的技能。首先,能够明确地表达信息需求。 指能分析信息需求、理解信息需求并加以明确的表达。其次,能够快速地检索信息。指能了解各种信息源,运用科学的方法,采用专门的工具,从大量信息、文献中迅速、准确获取所需信息。以网络信息渠道为例,从庞杂的信息中搜索需要的信息,对信息搜集者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检索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和对新信息的敏锐洞察力和嗅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最后,能够正确评价信息。在获取大量信息的基础上,能进行准确的分析、判断,评价其可靠性、有效性、准确性、权威性和时效性。通过实践、专业、岗位性质、就业地点的设定将过时、虚假及无用信息剔出,并按重要程度合理安排自己的精力。

3、具备信息沟通与协作的技能

在就业信息搜集的过程中,有些信息对自己不一定有用,可对他人十分有用,遇到这种情况,要及时输出对他人有用的信息。在搜集就业信息时保持资源的共享和信息的交流,也会从别人手中获得对自己有益的信息。和其他的求职者组成一个团体,一起搜集信息,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目前大学生就业信息搜集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大学生在就业信息搜集的现状与问题,我们对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的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涉及搜集就业信息的渠道、就业意向等,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问卷共发放600份,回收543份,有效问卷500份。在被调查的学生中,85%的学生选择通过网络渠道进行就业信息搜集。57%的学生选择通过宣讲会、招聘会搜集就业信息,亲朋好友推荐、实习和社会实践获取就业信息的比例分别为34%和21%的。有76%的人认为“缺乏工作经验”是就业中最困扰的问题,44%的学生认为“个人能力不足”导致就业困难;40%的学生承认“职业规划不明确”是最困扰他们的问题;认为“就业信息不足”是就业中最困扰的问题的比例只有25%。对于“缺乏工作经验”的担忧,远远大于对“就业信息不足”的重视。其实,“职业规划的不明确,个人能力的不足”都与对“就业信息”的关注和掌握不足有关,有针对性地搜集相关就业信息,有助于大学生尽早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提升个人的就业能力。

总体来说,目前大学生在就业信息搜集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从思想认识方面来说,对于就业信息搜集的技能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同学从大三或者大四年级,才开始关注就业信息。更多的学生认为就业信息就是用人单位的招聘广告、消息,找工作的时候才用得到,对就业信息的搜集存在应急心理,缺乏系统观。第二,从利用信息工具的技能水平上来说,多数大学生都停留在比较低端的程度。很多学生不了解网络检索的基本技术,不知道应如何查找所需信息,或检索不当,花费了很多时间,却无法找到所需信息,极大削弱了利用网络搜集就业信息的信心和欲望。第三,简单地对待就业信息搜集,缺乏以职业角色定位为核心进行融合的实力。在就业信息搜集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盲目性比较大,缺乏立足自身素质,按照专业匹配度、工作地域、工资薪酬、发展前景等个人因素对就业信息进行有重点的分类、加工、整理的技能,“海投简历”就是这种心态的代表。

三、对大学生就业信息搜集技能培养的建议

在目前情况下,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信息搜集技能,首先需要加强就业指导,进行搜集就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对学校的就业信息网都知之甚少,因此学校要进一步强化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鼓励和引导大学生从低年级开始正确使用就业信息网,主动获取就业信息,为将来的就业做好信息准备。

毕业生从不同渠道获得的信息,可靠性和有效性都存在问题,要注意指导毕业生对其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全面筛选和甄别,剔除虚假信息和过时信息;其次要指导毕业生立足自身素质,结合个人专业、职业兴趣、实际能力等方面因素适时调整个人求职的预期目标,选择自己最需要的信息,有的放矢,少走弯路。同时引导毕业生充分解读信息,针对信息透露的单位性质、岗位要求等内容,采取合适的策略技巧,增强求职择业的针对性,提高就业成功率。

其次,要进一步规范社会就业服务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将更加依赖社会服务体系。从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到社会就业中介机构和就业咨询指导机构,都会成为为大学生就业信息的重要来源。

规范社会就业服务体系,尤其是加强对这些服务机构提供的就业信息流通的监管,将为大学生择业提供规范标准的信息平台,缩小毕业生就业信息收集的范围和周期,提高信息的信度和效度。

最后,对于大学生来说,也要提高信息素养,强化敏锐的信息意识,着力掌握搜集、鉴别、综合分析、运用信息的各种能力和技能;掌握相关的就业信息资源及使用方法,掌握以职业角色为核心的行业信息的规范性搜索技术,培养融合贯通、表达交流、判断分析的信息处理能力。

总之,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搜集是大学生就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大學生就业信息搜集的各项技能,才能帮助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抢占先机。高校加强就业指导,进行搜集就业技能方面的培训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自身的就业信息素养,提高其主观能动性,为实现就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领导讲话稿撰写技能培养与指导 篇4

历史,从来都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其波澜壮阔的画卷。文稿工作也是如此。从事信息、调研、论文、文稿工作转眼间已近十年,但每每接到任务时总是倍感压力、踌躇不前,总被一些基本问题所困扰。

中央、国务院以及学者关于公文的论述无不局限于格式与体例,无人来仔细探究抽象的理论如何与具体的一篇领导讲话稿来衔接。典型的问题如,文稿中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如何分析、又当如何论证,领导想讲什么,怎么将文稿走进领导的心里,又怎样将文稿在形式上表达的纵横捭阖?这些问题也反映出,文稿并不像大方之家所述的那样,除了格式、体例外,文稿有其自身的规律。体例上,小到一篇“豆腐块”,大到一篇洋洋洒洒的领导讲话稿;内容上,小到段内展开,大到起承转合,结构布局,无不有其一套严密的规律。工作时间越长,愈加感觉到规律的约束,也体会到规律的内在之美。对耗费大量精力,但又不得文稿规律的稿件也是倍感惋惜。

撰写文稿之规律非如唯物主义辩证法,无法抽象,无法宏观。每一项都是面对直接的、具体的问题思考。如何提高领导讲话的水平、境界?如何列举,以避免“列举陷阱”?如何结合领导身份来提工作要求?如何将传统的“三段论” 进行拓展,如何摆脱“三段论”形式之束缚,又达实质之遵守的境界?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动手写领导讲话稿躲不开、绕不过的问题。这些问题回答不好,没有思考清楚,一篇领导的讲话稿必然是“僵尸”讲话稿,很难走进领导心里。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理论对于治国如此,对于写领导讲话稿也如此。在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罅隙”也许通过这本小册可以来嫁接。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技能 篇5

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字【2002】6号)、教育部《关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高职高专改革有关文件精神,为做好职业资格(技能)证书教育与高深职业学历证书教育(简称“双证”教育)的衔接,深化我院考试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学院决定从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在各学部具备条件的专业开展职业资格(技能)证书与高职学历课程互通改革,为使我院这项改革稳定有序地开展,现结合我院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开展职业资格(技能)证书与高职学历课程互通改革的原则

1、坚持以综合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双证沟通,工学结合为特色的教育思想,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大纲。

2、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原则,力求做到课程设置与岗位群的职业标准融合,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证融合,课程教育目标与相应职业资格能力融合。使使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所含知识和职业能力的要求实现有机统一。

3、坚持职业资格(技能)证书与学历证书的科学对应,及职业资格等级与学历层次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等级与学历层次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类型与专业文凭相对应;专业课程知识、技能含量与职业资格标准的知识、技能含量相对应。

二、之夜之歌(技能)证书与高职学历课程互通的类型

1、全国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证书 B级——大学英语Ⅰ、Ⅱ

A级——大学英语Ⅲ、Ⅳ

2、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证书

四级——大学英语Ⅰ、Ⅱ、Ⅲ、Ⅳ

3、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二)证书

一级——计算机应用基础 二级——大专计算机语言类课程

4、由各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统一组织的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考试所颁发的证书。

5、国家相应行业认证的有关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6、其他省、部级主管行政部门颁发的考试证书

三、学部申报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课程互通改革的程序

1、学部在认真调研和深入分析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与高职学历课程各自知识、能力要求的基础上,作出专业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与高职学历课程互通的方案。

2、填写《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与高职学历课程互通改革申报表》,一式两份(教务处、学部各存一份),报教务处审核,分管院长审批。

四、实施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与高职学历课程互通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1、学部根据各专业证书和课程具体情况,一般情况下,一证互通一门课程,特殊情况下可一证互通2门及以上课程,但最多一证互通课程不能超过3门。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技能 篇6

一. 制度篇

1.竞赛章程

(1)、竞赛日期: 一般定于9月18~20日(共三天)

(2)、竞赛科目:分为机械类建筑类和水利类三个科目

(3)、竞赛规则:

1).尺规绘图:根据轴测图绘制零件工作图。时间为90分钟

2).计算机绘图:根据给出的零件图、轴测图和文字说明绘制零件的三维模型、按要求装配成装配体并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时间为180分钟。

2、竞赛评审要求

(1).基本知识与技能要求

(2).尺规绘图(根据零件轴测图,用尺规绘制零件工作图。能够用尺

规绘制支架类或箱体类零件工作图)

(3).计算机绘图(用Pro/E 4.0、SolidWorks 2008、Inventor 2008

和Solid Edge软件,根据已知的零件图、轴测图绘制其

三维模型并按要求进行装配,需掌握以下相关知识。)

3、竞赛资格及奖励办法

(1)、参赛人员: 1)、参赛人员必须是高等院校在校学生

2)、以学校为单位组织一个团代表队,每个代表队必须由五人

组成,每个代表队领导指导教师各一名,个人可参见单项竞赛

(2)、大赛奖项

1)、团体第一二三等奖,获高教杯

2)、个人第一二等奖,颁发获奖证书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技能 篇7

一、职业技能培训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

1.职业技能培训能够促进大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虽进行了不断改革, 但以理论教学为主、 实践教学为辅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欠缺。职业技能培训以社会需求为前提, 不仅包含专业方面的技能培训, 同时也包括语言表达、思维创新和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培训, 学生在培训过程中能够丰富实践经历,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完善专业知识结构, 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还可获得相关技能证书, 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增添砝码。

2.职业技能培训能够贴合学生就业和社会需求。我国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自2006年至2015年从413万人上升至749万人, 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每年政府部门和高校组织的人才招聘会很多, 而每次招聘会都会出现企业没有找到适合的人才, 许多应聘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究其原因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从看重学历逐渐转为更加看重技能型、应用型、直接能上岗的人, 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导致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的主要原因是其职业基本技能和素质的缺乏。因此, 大学生除了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外, 参加必要的职业培训, 考取与专业和就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 对促进就业非常有帮助。

3.职业技能培训能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与教学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专业设置方面正在逐渐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高考招生基本上一次性定专业、定职业, 虽有大类招生, 但在校期间转专业的难度也比较大, 不利于学生个体的成长需求和职业需求。高等教育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在教学内容、方法上仍注重培养理论专家型人才, 忽视对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职业技能培训能弥补高等教育的缺失, 促使高校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 培养应用型高素质的人才。

二、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现存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1.没有良好的职业培训规划。大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意识淡薄, 没有良好的职业培训规划。一些学生认为高等教育是人才的标志, 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就够用了, 毕业后是做管理和高层次技术服务的, 操作上的事由工人去做, 与已无关, 殊不知, 企业员工都要从基层一步步做起, 且没有技术、没有实操能力是做不好管理的。一些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能够持证上岗, 有的会优先考虑是否有相关职业资格证, 但学生在校期间了解甚少, 没有考与工作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到找工作才知道, 但为时已晚。有的学生虽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意识, 但参加什么培训, 什么时候参加培训比较盲然, 缺乏规划。因此, 需要加大宣传教育, 引起大学生对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视。

2.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盲目。大学生盲目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参加的培训没有起到应有作用。一些大学生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 考取了职业资格证书, 但还是没有被招聘, 主要原因在于证书与应该具备的能力间存在差距。资格证书种类较多, 大学生对该不该参加、参加哪种证书培训是比较盲目的, 对资格证书是否对自己就业有帮助存在疑虑。许多学生不了解各种培训和证书的作用, 盲目跟随潮流, 没有根据自身专业和需求来选择适合本身发展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因此, 需要政府和高校加强指导学生参加必要的、针对性强的、与自身需要相吻合的职业技能培训, 避免资源浪费。

3.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 缺少与职业技能培训的融合。 高校在培养目标定位、学科专业设置、实践教学体系上存在一些问题,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尚有差距。实践教学仍然充当着理论教学的附属或者补充的角色, 与理论教学相脱节;实践教学内容不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围绕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上落后于社会需求;实践教学方法陈旧, 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提高;验证性实验比重过高, 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过少;在课程体系、内容设置上没有与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相融合。

4.职业培训机构管理制度不健全, 缺乏对大学生培训的政策扶持。职业培训机构担负着开发劳动者职业技能, 提高劳动者素质, 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培训职责。我国职业培训机构主要包括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培训基地、社会力量办学、企业职工培训中心等。这些培训机构有政府部门主导、指导的, 也有根据市场需求自办的, 各培训机构质量水平不一, 市场较为混乱, 管理制度不健全。更为严重的是有个别单位或组织机构不具备职业技能培训资格, 乱发证书。因此, 亟需加强对职业培训机构的宏观管理, 并且需要政府扶持一批针对大学生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 增强就业竞争力

1.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意识, 制定和落实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针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分阶段进行不同形式、内容、层次的职业教育, 并不断帮助大学生调整和完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低年级时让学生了解职业技能培训和大学教育的关系, 了解自己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中期可邀请企业家开讲座, 通过宣传教育, 引导学生课余时间参加与本人专业或未来职业有关的社会实践;后期指导学生综合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方向和社会人才需求, 选择适合自己又对就业有帮助的职业技能培训, 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多掌握一些就业知识和技能, 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落到实处。

2.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共育人才, 以市场定位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人才教育培养。双方可以建立定单式培养模式, 按照企业需求开设相关特色课程, 定向培养人才。校内实训基地是开展专业实训教学的主要场所, 能够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 完成专业实训实习教学任务, 有效弥补实践场所的不足。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的物流管理实训基地, 有自动化立体仓储、倍速链流水生产线、电子拣货标签、 RFID等物流设备设施和物流企业应用系统, 学生在实训基地就能实践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技能;ERP实验室安装用友U8、金蝶K3等现实企业使用的ERP系统, 学生通过实训提升了综合实践能力, 毕业生的实操能力和综合素质很受企业的赏识。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重点, 拓展综合能力培养。在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方面,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加强与企业合作, 使学生深入合作企业去学习、实践, 提升实践能力。通过校企合作方式, 学生可以有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 并且企业可以根据实习情况选择人才, 达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可为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迁徙能力, 为提高社会竞争力和适应性发挥积极作用。

3.搭起校企合作桥梁,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学队伍是实践教学建设和改革的重中之重。高校教师中具有创业经历或企业任职经验的专业教师极少, 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甚少。因此, 一方面应尽力聘请企业家、高级工程师参与到实践教学中, 另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企业, 结合教师自身专业选择相应岗位进行业务锻炼, 提高自身业务能力;高校本身也需要制定一套促进专业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激励措施, 建立传帮带机制, 鼓励实践教师考取相关执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通过企业家进课堂讲学与研讨、教师到企业兼挂职锻炼等措施, 建设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4.改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随着高校办学规模增加, 如何培养有竞争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 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高校应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加强实践环节, 重视团队精神和能力培养, 有针对性地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整合依附于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独立开设富有特色且效用高的实践课程或实验项目。如开设ERP沙盘课程, 采用角色扮演、 业务演练的教学形式, 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企业运营的现场管理经验;开设ERP软件实训课程, 实现学习与岗位需求零距离; 开设跨专业综合实训, 学生在虚拟商业社会环境中体验身临其镜的岗前实训, 培养学生的综合执行能力、决策能力和职业素养。

5.加大政策支持, 加强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 拓宽就业途径。 充分发挥政府人才服务机构职能, 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有效的信息对接, 提供优质的就业公共服务。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完善就业市场, 制定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支持高校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并开设相关课程;完善就业中介机构和信息发布制度, 减少学生就业的搜寻成本;设立针对大学生的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 创立大学生就业政府政策保障体系;针对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选择适合大学生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培训形式进行培训;职业培训主管部门和职业培训机构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从用人的实际需求出发, 做好培训需求分析, 有的放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四、结语

做实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 需要政府、用人单位、培训机构、 高校等部门齐抓共管, 相互配合,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只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 加强培训的实效性, 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增大就业机会, 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 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高校和学生本人无法回避且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基于此, 从职业技能培训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入手, 在分析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改进对策, 以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职业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卞传斌.高校毕业生就业道路中的职业技能培训[J].经营管理者, 2012 (16) :240.

[2]苑迅, 郭辉, 秦昌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8) :1-4.

[3]潘彦燕, 黄海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 (2) :121-122.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技能 篇8

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把软技能培养融入课程体系中,构建第二课堂平台,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职业软技能培养。高职院校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实施职业规划,确定就业目标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胜任力。大学生在拥有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当主动加强职业软技能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企业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成为“双能型”技术人才。

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拥有健康人格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服务、管理、生产建设等领域的一线技能型专业人才,而人才培养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当前社会和企业要更加注重人才的职业软技能,如心理素质、道德情操、团队合作、人际关系等专业技能以外的能力。

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首先需要有超强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这是职业软技能的首要因素。近年来各大院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比较重视,引进专业心理教师,聘请专业心理医生,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讲座,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做好各系学生的思想工作,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向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对近期有思想波动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加以特别关注,多加关怀,及时找他们谈心了解情况,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学校要建立一个由书记带头、班主任负责、辅导员协调、任课教师配合的管理体系。学校可以利用学校广播站、校园网、板报橱窗等宣传平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了解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能保证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正常进行。

学校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巧妙地把心理健康知识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进行知识灌输。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微信群聊、微博广播等,把心理健康知识做成有趣的小漫画、小故事进行传播,让学生积极的阅读、愉快的接受。学校还可以利用师生联谊、网上交流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咨询。

二、将软技能纳入课程体系,构建第二课堂平台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软技能,既要实施引领式的主体养成教育,又要进行主导式的系统点拨。构建公共选修课程体系能够使主导式系统点拨教育有效落实。高职院校可以把学生职业软技能的培养课程纳入到整体教学规划中,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逐渐开展。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面向大一、大二学生开设“创新能力培养”公共选修课。随着教育的改革和教师规模的扩大,学校还可开设“人际交流能力培养” “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等公共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针对能力目标和能力建设进行强调和重视,彰显了教学目标与能力本位的主导关系,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选修职业软技能的课程。

单模块选修课成功实施后,复合型多模块的职业软技能课程也要积极开发探索。高职院校更加科学合理的职业软技能课程的相继推出,能够使学生在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面有所提高。高职院校的实训活动,对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有着很大的帮助,对于职业软技能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也非常有利,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有些院校只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软技能。高职院校应该把职业软技能作为能力培养的目标,在实训课程中重点培养。

职业软技能具有内容上的广泛性和表现上的隐蔽性,它需要长时间的训练、积累才能获得。因此,职业软技能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全过程,不但要通过选修课程以及课内教学进行训练培养,还要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有所体现。学校要构建一个以职业软技能为主导的立体化、跨专业、多行式的第二课堂,这是培养学生职业软技能的最佳途径。学校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大力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社团活动、文艺演出、专业技能比赛、创业创新大赛以及相关的拓展训练等,使学生视野有所开阔,性格、情操得以陶冶,心理、人格得到健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创造创新能力。学生要在社会活动中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在实践中得到成长,丰富社会阅历,为以后更好地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教师可以借助当前发达的信息技术,设置多彩的网络课程。教师可以利用校园BBS等传播平台,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让职业软技能与社会和企业进行无缝对接,利用网络进行个性化学习更能符合学生的个体化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学校培养学生职业软技能的途径很多,积极开展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就是其中之一。学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要融入具有职业文化特点的元素,让学生在多样的校园活动中提高职业素养,提升职业软技能。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软技能的培养,往往是通过校企文化的熏陶和技能教育来达到的。教师可以对校园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景点进行巧妙合理的设计,创建一个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职业软技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增强职业素养,提高职业软技能。

学校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锻炼机会来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比如,学校要定期开展有关职业软技能方面的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创新竞赛,紧密联系社会给学生提供一些社会交往活动来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学校要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大型的比赛和竞赛,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积累经验,这些对学生职业软技能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职业软技能不是仅仅通过课堂教育就能完成,它需要在一些群体活动中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大学生活,也拓展了知识获得途径,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提高了团队观念和合作意识,提高了工作能力,使职业软技能大幅度提高。

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软技能,还需要建立一支应用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行业经验的骨干教师,形成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只有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才能够培养出既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有超强的职业软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学校要引进企业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精英来担任生产实习和教学实习的指导工作,使校企紧密联系,做到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相结合,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同时,学校还要聘请一些具有丰富社会经验和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担任职业软技能课程的指导教师,由这些老师来对学生的职业软技能进行指导评价。一切学习和培养只有结合实战经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学生创设仿真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模拟实际环境中去学习、去感受。学生应当知道实际的工作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企业的认可,缩短在工作中的适应期,从而以更好的状态进入工作岗位。教师还要制定出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有关要求进行严格评价,让学生形成一个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习惯,从而达到提高职业软技能的目的。

四、完善就业指导模式,提高就业胜任力

软技能的提升能够有效推动硬技能的提高,学校应当以培养出既有成熟心智又有过硬技术的全面人才为目标。软技能的提高即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科学的就业指导模式可以全程提高学生的职业软技能。在传统的高职教育中,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和工作大部分只针对毕业生来开设,这无法满足急需学习方法的高职学生的需求。就业指导课程的滞后性阻碍了教学的进程,使学生的学习没有指导和方向。教学指导滞后性的根本原因是就业导向的“指挥棒”挥得太晚。对于刚刚脱离应试教育的高职学生来说,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心中充满迷茫和纠结:“我所学的专业就业前景好吗?好不好找工作?想要学好这个专业我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技能?我要怎样规划我的大学生活才能够增强各种能力?我应当如何发展自我?”这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其实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非常需要这方面的指导,所以在学生毕业前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后,学生个个疾呼:这样的课开得太晚了!因此学校应该紧密结合职业院校的办学方针,以就业为导向,在大学的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软技能。

在大一入学初期,教师就要帮助学生解决好其对专业前景的疑问和迷茫:“我学的专业前景如何?想要学好这个专业我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与技能?”在专业师生交流会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做到有目的的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在大一期间教师可以通过有计划地进行课程培训、观看系列专题讲座、参与社团的社会实践活动等,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等职业发展和自我发展的基本素质。到了大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就成为这个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三大能力。而大三阶段教师应当主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以及对工作的职业热情,这是当前优秀人才所必备的职业素养。这种职业素质三级模式,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软技能为主要目的。这种模式的实施,需要学校给予方法指导和目标控制,各部门协调执行培养计划,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掌握各种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软技能。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软技能的培养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高校应当让“软”“硬”技能同时发展、同时提高,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优秀技术人才。要让学校教学和企业发展并轨,把学校利益与社会利益、企业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得以长久发展,获得长远的利益,赢得社会的支持与尊重。

参考文献:

[1] 高小艳.试论就业导向下高职学生职业软技能的培养[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4):16-17.

[2] 张国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软技能的路径[J].中国冶金教育,2012(2):46-47,51.

[3] 宋春燕.论当代高职学生软技能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4(5):36-37.

[4] 高维春,谭旭,黄双龙,罗美苑.职业素质导向下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7):58-61.

上一篇:圣诞节三年级作文300字下一篇:高中课外古诗文默写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