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就业能力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新就业能力(通用8篇)

创新就业能力 篇1

班级:09计算机大专一班

姓名:李萌

专业:软件应用

【摘要】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化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逐步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出现了深刻的变化。在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的背景下,大学就业成为神会问题。同时,从一批批求职择业的大学毕业生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缺失与不足。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必然要求。随着师生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遵守市场规范,强化为顾客服务的理念,重视产品的科技人文内涵。这些,使得用人单位在聘用员工是掌握的标准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由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心理品质。它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和精华,其本质是创造出“新”的事物。

一、从就业看当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不足

1、大学生求职时,企业更加注重创新能力

求职择业时,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主择业”制度表现出创新能力不足。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在求职竞聘之战中,有些毕业生表现的茫然无错。另外,单位在聘用员工时握的标准更加注重创新能力——例如,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要进行面试,在面试中,主持人通常提得问题有:“你为什么要应聘这份工作?”“你觉得自己能胜任这份工作吗?”“请你谈谈相关的工作经验,好吗?”也有很多单位要求学生列举自己参加的相关活动及成绩,另外,笔试有些与企业相关知识及相关经验。在工作经验方面来讲,大学生普遍从学校到社会,还谈不上有什么工作经验。但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社会实践、创业活动特别是科技创新的活动对于应聘成功有积极作用,可见,用人单位是非常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然而,相当的毕业生不知应对,在求职应聘过程中又技不如人,从而造成求职困难。以上种种现象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教育缺乏。

2、就业之后,大学毕业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员工创新能力的要求

据200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所做的一份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学生的应变能力(51.9%)、创新精神(59.5%)、问题解决能力(60%)、学习能力(56.3%)、团面对合作精神(69.4%)和主动性(63.8%)。这六项标准是和毕业生在新的环境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相关的说明在各种能力中最受用人单位青睐的是能够较好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而毕业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是其创新能力的综合反映。实践表明,用人单位更为看重的还是学生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对那些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用人单位比较青睐,又是不惜重金相求。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追求利润是其最终目的,而要创造利润则要求企业不断的创新,这样企业对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创新能力不足,往往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3、创业之路难以成行

“创业其实不容易,没有合适项目,没有资金投入,没有风险评估……空有一颗决心,有什么用?”大学毕业生夏伟在短暂的“创业热”后仍然回到“找工作”的老路上。对他来说,“创业”道路上未知因素实在太多。

面对特殊经济形势,创业带动就业以其就业“倍增效应”引发代表、委员的热议。九三学社提交的提案《关于建立创业就业扶持机制的提案》中,为“创业热”提出了一点“冷思考”:应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形成“创业项目信息库”,并对创业者开展“一人一策,一

企一策”的帮扶指导。

创业之路只所以难以形成,除了大学生没有物质基础、缺乏资金和项目等客观原因之外,更多的表现在大学生不具备相应的创业能力、人际关系缺乏、心态不够积极、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等方面,虽然,并不是每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必须走上创业之路,但大学生创业之路的艰难反映了当前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大多是应试人才,创新能力缺乏,无法适应变化快、关系复杂的社会。

4、知识经济创新趋势要求大学生具有创新能力

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体现“精”和“新”,逐渐向前沿性多样化、大容量、短周期的专题讲座方向发展;在授课方式上,不断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模式,更加侧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进一步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考试方式上,导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设计,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完成课程论文,以创新思维方式来配合传统的闭卷考试,调动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工作。对学位论文选题、开题、论文质量都要有严格明确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主要环节;建立适当的淘汰、激励机制。淘汰是进行质量把关、建立健全培养管理机制的必要手段,也是实施质量监控的必然结果。在公平、合理、健全的培养机制下,必须实行淘汰制,才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同时,还应建立激励机制以鼓励大学生从事创新性研究,取得创新性成果。

二、从就业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谓创新是指在前人已经发现、发明的成果基础上,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的过程。

1、树立创新意识,挖掘创新潜能

创新意识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的精益求精的意识,是一种面对任何未知的问题、未知的领域而不无动于衷的强烈的尝试冲动,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挖掘创新潜能。

2、学好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创新不是异想天开,也不是纸上谈兵,丰富的知识,坚实的基础,精深的专业技能,是创新才能的根基。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精深的专业技能是创新成果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

3、培养高超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的思维方式

创新型人才,要有高超的学习能力,为了某种创造而临时自学某些领域的专业知识,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创新的面就很窄,思维也将受到约束。任何创新都需有创新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包括联想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拓展性思维以及连通性思维等。如果说知识和技能是创新的武器,创新性思维方式就是使用这些武器的方法。大学生只有掌握好了这些思维方式,才能够在未来创新的道路上游刃有余。

4、培育敏锐的观察力和好奇心

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很难找到创新的方向。大学生要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去发现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足和不便,发现问题,寻求答案。对于新鲜事物,未知世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能在你心中播下创新的种子,带领你一步一步走向科学的殿堂。

5、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敢于冒险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进化的源泉”。丰富的想象力为创新插上了翅膀,使思维能够越过创新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创新必然存在风险,不敢冒险,害怕失败,墨守成规,是不可能有所创

新的,创新需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6、勇于质疑

学贵有疑,质疑是创新的基石。发扬勇于质疑的精神就是要勇于提出疑问,并设想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这是创新者事业成功的突破口。要想创新就要不迷信、不畏惧权威、名人,敢于怀疑旧观点、旧学说,敢于对公认的东西表示怀疑,质疑得越多,迸发出来的闪光思想也就越多。大学生具有知识层次较高,喜欢动脑筋,爱提问题,好奇心强的优点,如能发扬勇于质疑的精神,就能在学习和探索中避免“轻信”。

7、塑造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毅力

创新需要有顽强的拼搏精神和毅力,要有不畏艰难困苦,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不能浅尝辄止,左右摇摆,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切实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并把自己的兴趣推而广之,坚持不懈地沉醉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当中。

8、拥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人格

创新需要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要能够正确对待异己的观点,关注现实、关注前沿。现代高科技的创新活动,无不是团体、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要有善于与他人团结合作的协作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勤奋的学术风格,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大学生创新的有力保障。创新需要淡泊名利,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人格和攀登科学高峰的顽强意志,是一切要在科学事业上有所作为的科学研究者所必备的素质,同时,正确的世界观和崇高人生观、道德观不仅统帅个人的才能,而且还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人才能的发展水平及其取得成就的大小。

参考文献:

[1]邹富汉.《大学学习生活导论》[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56-67.

创新就业能力 篇2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 如果说2010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 2011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 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来自教育部公布的数字:2011年的毕业生人数是660万, 2012年毕业生人数是680万, 到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人, 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 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已经被提到越来越高的位置。十八大把高校毕业生提到了所有就业群体的首位, 明确要求“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支持青年创业”、努力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方面说明就业形势具有长期性、严峻性, 另一方面也表明, 解决好青年就业问题, 不仅是民生保障和改善的重点, 更关涉社会的长远发展。

二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点分析

1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差异

当今的社会迅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用人单位更青睐那些德才兼备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大学生就业时在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这除了大学生自身在思想、观念、认识和素质上存在偏差外, 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高校长期以来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根据学科的需要确定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 再确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实施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与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与要求相脱节, 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知识单一、能力偏狭, 导致人才培养的“趋同性”, 难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快速发展和工作领域不断变化的职场。因而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已是一种大势所趋。

2个人就业意愿与社会岗位需求存在差异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入大众教育阶段, 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大学毕业生从精英教育阶段的“天之骄子”变成了大众教育阶段的“普通百姓”。高等教育已从满足培养少数精英的国家需求转向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公民个人要求, 已经不是必然地和高级职业联系在一起, 而是成为提高公民素质的一种手段。但现实中, 一些大学生受长期以来形成的大学生就业的精英心态影响, 不愿把自己视为普通劳动者:认为就业就应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中企业;在就业环境上倾向于大城市和工作条件好的单位;在工作的选择上要求专业要对口、工作要轻松、待遇要好等等, 当带着这种过高的期望值去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时, 一部分人面对就业机会却做出了自愿失业的选择, 成为“啃老族”。

三提升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核心就业力的途径

1明确办学定位, 服务地方经济

贺金玉教授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的专著《中国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一书中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提出了八个方面的内容, 为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1) 服务面向定位:为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2)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适度培养部分基础性、复合型人才; (3) 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 兼办专科教育; (4) 类型定位:教学型院校; (5) 规模定位:服从国家宏观调控, 量力而行; (6) 学科定位:贴近地方经济和社会; (7) 质量定位: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 各得其所, 最终达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8) 特色定位:地方特色。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 找准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非常重要, 它关系到学校发展的前途命运。为地方服务应成为学校的生存之基和活力之源。从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看, 地方本科院校, 应突出就业导向, 针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开设专业, 融入地方特色, 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充分了解服务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人才市场、民众需求等状况, 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定、可靠、互利的合作关系, 利用校内各种资源特别是智力优势, 全方位服务于社会, 使学校的各项事业发展都服从并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总体格局。加强专业与技能教育, 保证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平衡, 从而为地方经济输送“适销对路”的人才。如此, 才不会出现与其它各类学校办学定位雷同、人才缺乏特色、同抢就业岗位以及教育资源出现浪费、教育投入贬值的问题。

2深化教学改革, 创新培养模式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就是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无法满足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是通过用人单位来检验的, 就业力的强弱直接反映了高校学生培养的质量。

目前,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目标单一。一些高校忽视自身实际情况, 在办学目标上盲目追求单一的高标准, 都把成为金字塔尖部的大学作为办学目标, 于是各层次、各类型的学校都在培养着同种人才。培养过程缺乏创新。主要表现在重知识传承、轻能力培养, 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陈旧, 已更新的知识、前沿的技术和方法不能及时反映在学生的教材中;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手段落后, 普遍采用着灌输式, 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 缺乏与学生间有效的交流互动, 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启迪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

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要完善以就业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让所有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利用大学教育发展其就业力。哈佛学院前任院长李巴伦·布里格斯 (Le Baron Russell Briggs) 在《失去灵魂的卓越》一书中说:“在我看来, 提高教学质量的唯一途径是向学生传授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 而不是由着教授的兴趣进行教学。”要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对于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些专业, 适应当地经济需要的课程, 要进一步开发, 要调整专业结构, 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 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就业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师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 在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中融入表达沟通、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核心就业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 强调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学思结合, 做到实践和理论相结合。通过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 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具有一专多能的本领, 这样才能在社会上用得上, 干得好, 受欢迎。也只有培养“适销对路”的专门人才, 才能开创学生好就业、学院好发展的双赢局面。

3加强职业生涯教育, 提高就业综合素质

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 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 重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加大就业思想教育力度,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要与专业教育结合, 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发展现状、专业前景分析等专业教育活动, 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

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让学生在大学期间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参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培训等, 可通过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就业服务活动搭建各种就业平台, 通过实践来增加社会阅历, 提升和强化专业技能, 从而提高就业的含金量。

从大学生自身来讲, 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即审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想要做什么, 能够做什么, 并根据自己具备的能力, 认清目前所处的位置, 结合未来的职业要求, 寻找差距, 找准努力的方向,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培养自己的全面能力, 努力使自己具有勤奋、正直、无私、诚信、坚强、勇敢、善良等优秀品质, 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等, 以锻炼自己不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也只有这样, 才能以积极的心态, 充满自信地、大胆地走向社会, 成功地走向自己的就业之路。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C].2011.

[2]袁新文.2013毕业生人数创新高最难就业年如何破解[EB/OL].http://edu.sina.com.cn/l/2013-05-10/1121228189.shtml, 2013-05-10.

[3]张建新.高等教育阶段转换中就业观念六转换[J].高等教育管理, 2010, 4 (5) :27-32.

[4]贺金玉.中国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5]刘琳.用人单位最烦大学生身上哪一点[N].福州晚报, 2010-3-28 (A2) .

[6]张子扬.大学生就业研究:“就业力”比“就业率”更重要[N].大众日报, 2009-12-28.

[7]王晋光.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25) :10-12.

创新就业能力 篇3

关键词 创新 创业教育 大学生 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1 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针对我国将要建设社会主义人才强国的战略,高等学校所提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是一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种理念,同时也是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新的模式。这样的一种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往往是要求高等学校,在完善好自身的知识性的内容传授的基础上,对于在校的高等学校的学生进行创新理念的传授,让大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创新和创业的理念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和未来的知识领域中尝试新的工作。创新和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创业技能为基本内容,注重实践,讲究创新。使学生能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够通过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联合起来帮助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学校期间的时候就能够树立起创业的意识,激发学生们的创业精神,掌握创业的知识。针对这样的一种办学的趋势,创新和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未来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

2 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2.1 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学生完善自我的要求

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能够有效的促进高等学校办学理念的转变,将以往的高等学校的知识型的传播教学,转变成了当前的对于人的思维能力训练的培养,这样的教育理念的转变是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进行的。同时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还能够促进学生的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衡量其合格与否的标准就是是否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是否能够达到自我完善的标准。高等学校举行的创新船业教育能够使得高等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达到学生完善自我的要求。

2.2 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高等学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往往都是根据高等学校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最重要的需求开设的课程,这些课程大多数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时候就能够树立起一种创新的意识和一种创业的理念,只有具备了这样的一种创新的精神和创业的理念才能够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知道现实中的老板和现实中的人才需求是什么样子的。目前,在高等学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培养出多少个企业家出来,或者说是多少个科学家出来,而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一种教育教学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拥有这样的一种意识,使这些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地找到工作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最好形式

伴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扩招的影响,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了高等学校的面前。在高等学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够给大学生起到一定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升作用,而且通过这样的教育活动能够提升高等学校自身的竞争力,让高等学校能够在当前激烈的办学竞争中脱颖而出,哪个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办得好,效果明显就能够促进高等学校的优势的脱颖而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是高等学校完善自我的一种最主要的形式。

3 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途径

3.1 转变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等学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应该转变教育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观念上面往往受到以往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不是很注重对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的培养,而往往是培养出来适合某一个岗位需要的人才,这样的话将会导致人才使用的浪费现象。所以说高等学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应该更新教育观念,根据时代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全面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机制、内容和管理运行上的改革和创新,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2 更新学生就业观,确立正确的创业观

开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更新学生的就业观念,树立起正确的创业观出来。在当前激烈的人才竞争的作用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人才的需求往往是苛刻的,大学生应该树立起一种崭新的创业的就业观念,摒弃以往的就业理念,要充分地认识到,成为创新型的人才不仅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有坚韧不拔、勇于冒险开拓的创业精神和相应的创业的能力,只有大学生自觉地配合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3.3 转变教师教学观,树立培养创业人才的观念

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在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树立起创业教育观,要从狭窄的知识教育和单项的就业教育中转变为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为主的创新型的创业教育,让教师成为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好突破口,让教师积极地探索符合时代潮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教师应该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让自己的思维和教学水平处于不被社会所淘汰的状态下面。要树立课内外一体化的教育观。创业教育不仅需要课堂上的理论教育,还要注重课外的实践环节,建立和完善“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一定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即使有的学生创业没有能够成功,但是学生通过自身创业的经历积累了经验和教训,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和创业中汲取经验,为未来的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说,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提升了高等学校的竞争力,还增强了学生自身的就业和创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霍丽洋,焦阳,赵婷婷,吴晓岚.创新能力的培养及价值观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J]华章,2010(23).

[2] 褚庆成.高等院校提升大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04-06.

[3] 周敏丹.对高校创业教育有效途径的思考[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9).

[4] 黄文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育——基于江西省A学院的调查[J].江西科学,2012(4).

[5] 赵莉.基于可雇佣性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及路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4).

[6] 邱祎.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就业可迁移能力的途径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

就业能力分析 篇4

快毕业了,我们都即将步入社会寻找工作机会。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就业前必须全面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将自己的就业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确保平稳过渡。我的就业能力评估将围绕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进行分析。

兴趣和爱好是选择职业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全部依据,因为,只有把他们建立在一定能力的基础上,并于社会需要相结合,兴趣爱好才能力得以实现。我比较喜欢热闹,随意的工作环境,工作中能够有较高的自主性、独立性。

性格决定了自己能够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根据自得的性格选择职业,能使自己的行为与职业工作相吻合,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本领,从而得心应手地驾驭本职工作。我的性格乐观向上;善于表达自我观点,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处理难道较大的事情时,都持有一种必胜的心态,激情四溢,斗志昂扬,遇到特发事件应变能力较强;工作积极认真效率高:有冲劲,有热情,有责任心,干劲十足;积极听取别人意见但不易被人支配:有思想,有主见,积极汲取他人好的意见和观点。

在能力上,求职者在选择职业是必须了解自己的优势所在,了解自己的能力,有助于自己求职成功。在大学期间,我严格要求自己,注重道德品德修养,关心时政动态。在学习方面,比较认真的,大学期间的成绩还是可以的,系统地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古代文学史、现当代文学,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外国文学史等专业知识,除了学习课内的知识,还经常阅读一些国内外经典文学作品,名家作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但是作为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在大学期间,较少参加兼职等可以增加自己经验的工作,虽然缺少工作经验,但是我还是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能胜任一份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论学习的能力,更是一种综合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强弱,不仅仅关系到能否顺利就业,而且对今后的职业发展起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在校期间虽然可以学习到很多的专业知识,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意识缺乏将知识转化为知识应用的能力,还缺乏创新能力。

就业方案:

职业目标:公办小学语文老师

经济收入目标:年薪7到8万

提高就业能力的计划 篇5

1. 在就业能力方面,我需要提升的地方是 2. 如何做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 列出5个解决方法„„ 我准备选择这样这样的做法 3.我的具体计划是„„

提升就业能力的计划

现在大学生口中有这么一句话:“毕业,意味着失业。”这幽默搞笑的其实反映出了,在今时今日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现象及社会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我们的就业压力也随着人口膨胀随之加重。随着高校大规模的连年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同时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在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就业难日益明显的情况下,作为一位大学生,怎样才能在离校园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在大学期间提前做好准备,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为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而提出的。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是指实现大学生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知识技能是否扎实、就业心态是否端正、是否有适应岗位的实践能力等。

关于就业能力,我觉得自己在许多方面都是有待提高的。·斯大林曾说:“伟大的精力只是为了伟大的目的而产生的。”因此首先我要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成为一名出色的会计。有目标,才有前进的动力,目标也才有可能变为现实。其次,我觉得自己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职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才能让我的职场之路更通畅顺利。第三,提高综合素质水平是十分有必要的。态度决定高度,心态决定一切。因此我觉得自己要提升的第四点就业能力是端正求职态度和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我觉得自己要做的第五点是: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

我想,在提升自我就业能力的过程中,困难是肯定会有的。因此我想出了一下几个解决方法:

1.持之以恒,坚定信念,下定决心,努力完成计划,提高就业能力。

2.遇到挫折要坚持,突破自己的瓶颈。在提升自我就业能力中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个困难,这个时候,我应该直面困难与挫折,以平静的心态去面对问题,不慌不乱地解决问题并暗示自己这是一个不错的突破自己的机会,努力去做,凡事只要付出了,必然会有很大的收获,而非轻言放弃。

3.将提升就业能力的规划划分分一个个小目标,然后逐一实现。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将提高自己就业能力划分为合适的目标和,并保证自己按时保质的的去完成它。我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自身的就业能力也会慢慢提升起来。4.多请教他人工作的经验和方法。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身边的同学、同学都有很多值得你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所以我应该多向他们去请教,多去学习他们的长处,对于提升自己就业能力也是有很大帮助的。5.注意身体,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一定要保持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学会劳逸结合,放松身心,这更能帮助就业能力的提高。以下是我关于提升自我就业能力具体计划:

一.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提醒自已我的目标是成为一名对社会有贡献的出色的会计师。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当我遇到困难挫折时,当我想要放弃时,我的理想,我的目标一定会给我支持,予我前进的动力。二.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职业技能:

不迟到不早退,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课后作业。要有不怕吃苦不怕累,刻苦专研专业知识的拼搏精神。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

1.要提高学习能力,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2.坚持每天观看新闻,了解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问题。3.坚持每天阅读30分钟,多看书多看报,陶冶情操。

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你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你不能控制风向,但你可以改变帆向;你不能改变天气,但你可以左右自己的心情;你不可以控制环境,但你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不管是在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的过程中还是今后的人生道路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我一定要调整心态,已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只要这样,才有可能打败困难,取得胜利。

创新就业能力 篇6

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是实现“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和推进“两个加快”的现实要求,是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重要内容,是帮助高校毕业生提高择业能力、实现就业的有效途径。有利于高校毕业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了解省情,提高其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有利于青年人才选择正确的就业观和塑造健康的人格;有利于用人单位扩大知名度、增加吸引力,更好地选才用才,优化配置人才资源。近年来,我县通过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自2009年起,我县以帮助毕业生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通过就业见习提升就业能力,加强人才储备,促进人才资源优化配置。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状况 1.就业状况

据2011年数据统计,我县登记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577人,已实现就业人数339人,就业率达59%。分别为:公选硕士研究生2名;公招公务员40名(其中乡镇公务员9名、选调生14名、公安体改生3名、司法局3名、校职业技术学校搭建见习近平台的模式,将为破解高县大学生就业难题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工作情况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我县高度重视,把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切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作为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就业见习工作,明确由局长负总责,分管副局长具体抓,人才交流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参与,负责就业见习的日常工作,加强各部门协调,通力合作,群策群力,梳理问题,研究对策,全面提升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水平,为建设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为使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达到预期目标,宣传高县关于毕业生就业见习的有关优惠政策,营造高县重视人才、珍惜人才的良好氛围。近几年来,县人才交流中心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在人才市场设立就业见习服务窗口,为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指导工作,营造就业见习浓厚氛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发布见习基地和见习岗位等信息,鼓励、引导和组织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参加见习的毕业生填写《就业见习申请表》,《毕业证》、《身份证》、《户口簿》等有效证件,对符合见习要求的毕业生进行初审和登记后,向见习基地推荐,达成见习意向后,由见习基地、见习毕业生以及县人才

业,同时尽可能吸纳不同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参加,以满足高校毕业生的不同需求;

4.见习单位提供的见习岗位,应具备一定的技术含量和业务内容,以确保不同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提高技能水平和工作能力;

5.见习单位应明确每年度所能提供的见习岗位数量、岗位职责、岗位要求和见习时间相关内容;

创新就业能力 篇7

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的统计来看, 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整体就业率呈现下降的趋势。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另一方面是一些职位无人应征, 这主要是我国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 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相关职位的要求。所以说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率低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高校的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别。从此可以看出, 我国高职院校传统的培养方案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发挥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 对于大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 创新创业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够较大得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通过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的提升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提升整体就业率。创业在实质上来说, 是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重要手段, 同时, 创业更是就业的高级形式。因此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当时机成熟时, 一举而发进行创业。这样, 不但自己能就业, 还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就业。

(二)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低水平性

我国针对于大学身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起步较晚且整体的培养水平较为低下, 还不能够真正实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目的。学校对于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学校和学生对于创新创业认识不足, 同时在学校和社会上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和创业的气氛和环境。我国大学偏学术轻能力, 教育模式比较封闭, 大学生和社会接触不多, 安于现状, 普遍缺乏培养创业创新能力所需要的冒险精神, 而且我国大学生进行的创新和创业项目层次较低, 发展前景不好。

(三) 我国创新创业师资的缺乏

我国大学的创新创业工作起步整体较晚, 因此我国大学进行创新创业的师资缺乏, 而且老师的创业能力不高, 有的老师进行的只是理论的讲解, 并没有进行实践性的工作, 大部分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老师甚至都没有进行过创新和创业项目。师资的不足和老师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不足会极大影响大学生能力的提升。

(一) 注重创新创业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创新是创业的源动力。创新思维应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基础之上, 否则创新思维只是不切合实际的空想。大学生只有进行认真细致的学习, 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为熟练的实践能力才能够进行相关的创新和创业活动, 否则就只能是之上谈兵, 不能够在创新和创业的路上走下去。同时还需要高校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要摒弃传统的以教科书为主以考试为主要考察方式的教学模式, 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思考和发展的空间,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二) 扩大师资队伍提升整体素质

我国进行创新创业的老师较少、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因此, 学校应当转变思想观念, 应当注重老师自身的实践能力的提升,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只有老师的整体创新和创业素质替身了才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学校应为教师创造条件, 使教师走向社会, 通过安排教师到有关部门进行挂职锻炼、到创业一线去兼职、外出学习考察、参与企业的科研以及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等活动。同时, 可以外聘企业的相关人员来学校担任老师, 身体力行地为大学生讲解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 让学生在创新和创业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同时, 应当在教师队伍中建立相应的淘汰和激励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教师的积极性, 让教师重视自身能力的提升。

(三) 注重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

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的氛围不够浓厚, 学生依然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理论学习上面, 仅仅是理论学习, 不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际能力, 因此, 只有通过一些创业和创业讲座、创新和创业比赛来营造高职院校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学校要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 还可以设置相应的资金支持和物质支持, 并对学生的创业的创新行为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工作。同时制定相对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 允许学生中途休学进行创业, 并对他们提供再次学习的机会, 给予特殊的指导与帮助, 解除这些学生的后顾之忧。

结语:我国大学在进行创新、创业培训工作时存在着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不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这就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学生等各方面转变思想观念。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创新创业政策, 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制度进行修正, 给予大学生相关的支持和优惠政策。同时要注重在学校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和创业中来, 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让大学生成为主动的就业者,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段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11.

创新就业能力 篇8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就业 主体能力

深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对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具有天然的优势,能够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理性、科学的角度分析当今的就业形势,从而根据自身的客观条件合理的选择职业、明确职业理想和目标,正确的判断社会就业形势和需要,将国家的需要和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在毕业以后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同时也满足了用人单位的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创新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主体能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就业观念准确

大学生就业由原来的分配到现在的自由选择,经历了漫长的适应过程,但是在观念上,还是有本分学生的定位不够准确,现在大学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过度,而大学生的择业期望仍然处在过高的水平,这是与现在的就业形势不相适应的。大量的学生向东南沿海城市扎堆,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偏远地区少有问津,造成了人才的不平衡;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过于偏向国家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忽视民营企业的关注,而且对于薪水的要求偏离现实,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缺少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在经过了大学的多年学习后,有的学生具备了将强的专业技能、专业基础知识、一定的科研能力,但是这些只是优秀的人才所具备的一部分能力,要很好的适应工作的岗位,还要有一定的职业精神,优秀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恰当的与人交往的能力,但是由于大学生在学校期间过于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在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上接触较少,往往造成了学生专业能力较强,但是职业道德欠缺,不能适应工作的环境,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有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功利的心态应付考试,不认真学习,逃课、旷课的事情时有发生,逐渐荒废了专业课程的学习,甚至在简历上弄虚作假,即使找到工作,到了岗位上也很难胜任工作,最终只是糊弄了自己,耽误了就业。

(二)没有调整好心态

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社会上的就业机会比往年减少,就业的压力也逐渐增大,又加上对于自身的认识缺少正确的定位,很多大学生都真切的感受到了压力。在刚开始找工作时,充满的热情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但是在多次被用人单位拒绝之后,就受到心理上的打击,怀疑自己的能力,丧失找工作的信心和勇气,这种情况非常多见,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比较好,承受打击和挫折的能力较差,团队合作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不强,容易产生自卑感,以这样薄弱的心理素质是不能应对将要面对的巨大压力的,各个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提供的薪酬待遇都不相同,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被拒绝是常有的事情,大学生应调整好心态,积极应对。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

(一)有利于大学生明确社会的需求

我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的状态,东南沿海拥有大量的地理优势、政治优势、经济优势、人才优势,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西部地区却还处在比较落后的状态,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国家号召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那里更需要人才去改变落后的现状,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那些地方更迫切的需要新时代的人才,对此国家颁布施行了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去祖国需要的西部和基层去,但是效果不是很显著,这除了与客观的社会保障政策等相关政策不完善有关,还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欠缺有关。所以大学生应主动配合社会的选择,明确社会的真正需求和自身的条件,调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

(二)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难是个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的援助和社会的支持,但是最主要的是大学生自身要有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成就自己的事业。现在有部分大学生怕吃苦,不愿意到基层去锻炼,只想在一线城市中做白领,这种就业观是经不起辩证法的推敲的,是缺少奉献精神,没有认清社会和人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表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平越来越看重,思想道德水平低的人很难融入集体的企业文化,也不会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敬业精神,企业需要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员工,这些都需要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自觉的将个人的奋斗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融合起来,以报效祖国为奋斗的目标,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在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

三、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大学生就业主体能力的措施

(一)完善大学生的考评体系

大学生的考评应该加入诚信、文明、礼仪等内容,这样才能够全面客观的评价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督促大学生自觉的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高校可以建立以诚信为主的信誉档案和面向社会、学校、学生的综合考评体系,在该体系中学校将每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文明礼仪、贷款还款、学费缴纳、社会服务、等信用情况记录在案。在有需要的情况下,企业单位可以根据学生给出的个人信息,查询学生的信用情况是否属实,这样既避免了一些学历欺诈的行为,也有利于学生诚信行为的自觉形成。

(二)结合学生情况实行分层指导

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多是采取大班额的方式,这种形式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展开指导,对解决共性的问题效率比较高,能够起到较好的辅导作用。但是专业不同,就业的形式和遇到的问题也不同,相同专业不同的个人能力,就业问题也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展开一定的分层指导,有针对性的促进大学生就业主动能力的提高。对于不同的专业,要根据专业的特点,分析各专业就业的方向和经验,让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发展形式,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专业的学习和就业的准备中去;大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不同的发展要求,要引导学生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之处,完善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形成自己的就业计划;就业比较困难的学生可以进行能力的训练、职业训练、心理疏导等教学活动,一步步提高就业能力,对于就业能力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积极创业,让他们制定自己的创业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的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开展多样化的大学生自治活动

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主体能力,就要锻炼培养他们的公共服务能力,为此,高校可以多开展一些大学生的自治活动,让他们自我管理,自主开展活动。比如校园文艺活动、体育运动、公寓管理、学风监督、学生考评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广泛的开展学生自治的活动,可以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激发他们对公共事业的兴趣,提高服务能力。

(四)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手段,提高学生就业主体能力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渗透到校园活动和文化生活中去,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积极的校园文化可以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依托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人文精神影响学生的道德素质;同时开展与职业素质训练有关的拓展训练、主题活动,增强思想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和趣味性;多媒体教学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运用好多媒体这个工具,通过网络调研和信息技术,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了解学生的就业思想,并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四、结语

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总结经验,才能有效的促进大学生的就业顺利进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主体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会军,姚英华.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1(31).

[2]张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途径和方法[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2(05).

[3]朱天波.浅析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途径[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03),

[4]朱国平.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5).

[5]王长发,赵慧.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2011(03).

[6]李卫红.提高认识 开拓创新 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9).

[7]张永红,李佳.大学生就业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11(09).

作者简介:

李大鹏(1979—),男,四川达州人,乐山师范学院办公室,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杨益(1981—)女,讲师,四川德阳人,硕士,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上一篇:学习《做什么事最快乐》的教学设计下一篇:分局民主评议行风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