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精选13篇)
强化专业体育技能,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对就业人才的.特殊要求,职业学校体育课教学中加强学生多方面体育技能的培养将会被摆在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议事日程.在体育课教学中如何进行这方面内容的渗透,全面提高学生就业时的身体素质,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要将是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改革中必须把握好的问题,也是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一环,值得广大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作 者:郭永魁 作者单位:长汀职业中专学校,福建长汀,366300 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 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3.96 关键词:强化 专业 体能训练 提高 就业能力2015年以来, 商丘市人社局采取三举措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一是以培训项目为载体, 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 创新培训方式, 大力实施劳务精品培训战略, 积极抓好劳务“品牌培训”“企业在岗培训”“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劳务扶贫培训”和“创业培训”等培训项目的实施, 提高农民工就业竞争能力, 促进农民工从“就业—稳定就业—选择性就业—充分就业—体面就业—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循环。二是以职业教育为平台, 发展职业教育。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劳务培训中的主力军作用, 通过联合扩张办职教、吸引社会力量办职教等多种方式, 不断扩大职教规模。进一步加强农村新成长劳动力职业教育, 进一步扩大农村未升学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或劳动预备制培训的覆盖面。三是以实际需要为出发点, 加强技能培训。切实做好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意识, 有效缓解产业升级与经济波动所带来的就业困局。针对企业用工需求创新培训模式, 调整培训方向, 丰富培训内容, 根据农民工自身特点, 制定相应培训计划, 有针对性地集中开展农民工转移、转岗培训, 使他们能够掌握就业技能, 适应新形势工作需要。
一、制定“四个一”目标,精心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工程
马山县国土面积2345平方公里,下辖11个乡镇151个行政村,2015年期末总人口56.3万,农民人均收入6664元,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根据2015年的精准识别统计,目前仍有贫困村75个,贫困人口9.4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7.86%。马山具有劳动力输出传统优势,是劳务输出大县之一。2015年,全县外出务工人数达16.9万人,其中长年在外务工人数达13.1万人,劳务输出收入超过2.2亿元,对农民人均收入的贡献率超过50%,是全县精准脱贫的“短平快”途径。但由于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低,劳动力接受培训程度低,技能型人才比例低等原因,大量务工人员普遍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工作不稳定,收入不稳定,效益不明显。
2016年,马山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南宁市委、市政府的精准脱贫工作部署,根据自治区“1+20”脱贫攻坚系列文件精神,结合马山县实际,按照“七个一批”“十大行动”的政策要求,精心规划全县的脱贫攻坚工作。根据“转移就业扶持一批”的政策,县委、县政府多次组织专题会议研究,重新审视全县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和劳务经济增效问题,决定充分发挥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帮扶马山县的优势,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为抓手,实施“技能人才强县”战略,制定了“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四个一”工作目标。2016年,全县计划投入1000万元,精心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工程”,把提升劳务经济效益作为全县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把技能人才培养作为推动全县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为确保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顺利推进,该县指定1名县委常委负责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明确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公共服务专责小组具体负责职业技能培训的组织实施,并从各相关部门抽调7名骨干到公共服务专责小组驻组办公。2016年4月,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到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汇报工作,得到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的大力支持。今年以来,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领导多次到马山县开展调研,对马山县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贫困家庭未升学的初中、高中毕业生(以下简称“两后生”)职业培训工作进行具体指导,为全县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取得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突出“两个需求”,破解职业技能培训“两张皮”
长期以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着政府培训与群众需求、市场需求脱节的“两张皮”问题。为破解难题,马山县在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的帮助下,引进第三方,即自治区就业局和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围绕群众需求和市场需求进行调查摸底,制订出切合实际的培训方案,使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有的放矢。
一是突出群众培训需求。职业技能培训与培训对象的年龄、学历、性别、培训意愿、家庭情况等许多因素密切相关。为做到精准培训,该县依托县扶贫信息系统采集平台的相关信息,进行精准分类,按照贫困户劳动力的需求,因人而异拟定培训项目。同时由县扶贫办牵头,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等相关部门人员和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干部等,进村入户开展以贫困家庭为重点的职业技能培训宣传和劳动力培训意愿调查,做到不漏一户,准确到人,建立全县贫困户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需求数据库。按照尊重意愿、分类培训的原则,先后组织多期的种桑养蚕、竹鼠养殖、生猪养殖等产业发展技能培训班,提高群众发展产业的技能;6—7月,组织了农家乐家庭旅馆管理、农家乐家庭烹饪培训、特色点心制作、室内外装修等技能培训班。2016年,该县把“两后生”作为新生劳动力纳入职业技能培训范围。目前,全县已登记15-22岁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培训对象1226名,其中,属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历届“两后生”1058名,2016年度建档立卡贫困户“两后生”37人,2016年度非建档立卡贫困户“两后生”131人。对2016年度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非建档立卡贫困户“两后生”,该县联合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老师深入学校组织召开座谈会,并登门入户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逐个签订职业技能培训协议,力争这些在校应届“两后生” 9月免试进入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培训,不再流入社会,成为新的社会负担。
二是突出社会用工需求。切实做好技能培训与促进就业相结合,大力推行就业导向的培训模式,免费为培训对象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就业岗位。充分利用自治区就业局对接劳动力市场的优势,向群众提供用工需求信息,实行订单式用工培训;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开展创业培训等。今年以来,全县举办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班4期9个班,培训并转移就业279人,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劳动力127人。充分利用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培训的优势,积极与该校对接,邀请学校到县就用工就业需求进行洽谈,探讨促进就业的措施。并联合校方用2个月的时间深入全县11个乡镇168名应届“两后生”家庭,宣传职业培训精准扶贫新政策,解读人才市场的就业需求,了解贫困家庭“两后生”培训需求及培训意向。实施技工学校结对帮扶职业培训专项计划,今年9月份起,由广西南宁技工学校对贫困家庭“两后生”进行为期一学年的职业培训,并推荐就业。
三、实施“五个创新”,确保职业技能培训取得实效
马山县以“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四个一”工作目标为导向,坚持以农村劳动力为主体,坚持“政府推动,技校培训,市场评估,稳定就业”原则,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能力。
一是创新工作机制。首次采用联合职业技能教育机构结对帮扶开展培训新模式。过去该县开展培训都是临时聘请师资,只承担教学任务,形式单一。今年在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的指导下,马山县与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结对帮扶,明确职责,团结协作。4月份以来,双方根据每个阶段工作的重点,派出精干力量,从培训对象的调查、宣传、动员、资助、培训、就业等各个环节全面开展合作,有效提高全县职业技能培训的组织化、科学化水平。
nlc202309081843
二是创新调查方法。培训对象精准是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过去,多采用传统的办法,由村干部调查统计,工作量大,效率不高,数据不准确。今年,马山县建立了一套扶贫信息系统采集平台,充分利用平台准确掌握全县贫困户的劳动力详细情况。按群众意愿和市场需求,做到外出劳务输出培训和本县就业创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学历培训与短期专项培训相结合,直接就业培训与预备制培训相结合,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项目和内容,实现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如全县15至22岁的“两后生”的信息采集,该县先从系统平台导出数据,再由驻村“第一书记”组织村干入户复核,仅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就高效准确编制出历届和应届“两后生”花名册。
三是创新宣传动员方式。有效的宣传动员是群众参加培训的关键。传统的宣传工作由政府部门采取大水漫灌、铺天盖地的宣传方式,看似力度很大,但缺乏针对性,实际效果不佳。今年该县利用与技工学校结对帮扶的机遇,把宣传动员工作精细化,以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老师为主,县派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干配合的方式进行。其中,“第一书记”和村干部负责提供名册并带路,技校老师负责介绍培训项目、内容、补助、就业等信息,并与培训对象签订培训意向协议,工作深入,针对性强,可信度高。仅就动员“两后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专门派车辆、派老师驻县1个多月,深入村屯逐户登门宣传动员。
四是创新培训方式。坚持系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基地培训与现场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巡回培训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请进来讲与走出去学相结合。坚持“洋土结合”,把每个就业基地、每个产业示范基地都作为培训基地,让“土秀才”“田教授”现身说法,边生产、边示范,边施工、边培训,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总之,以培训实效为目标导向,不论形式,不拘一格,根据贫困户的培训需求和“两后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实施培训。
五是创新培训效果评价模式。将职业技能鉴定和稳定就业作为检验培训成效的主要方式,建立“培训—鉴定—就业”一体化的培训成效评价模式。凡参加培训并符合职业技能鉴定条件的,在培训结业时都要组织实施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等级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经过技能培训后凭证就业,符合单位用人标准,得到用工单位的认可。通过从事技能岗位的工作实现更高更稳定的收入,让农村劳动力真正享受到技能岗位工作带来的获得感,从而进一步发挥职业技能鉴定在劳动力培训、就业中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增强职业技能培训的吸引力,实现农村劳动力“培训—执证—就业—增收”的良性循环。
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要求,我市从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领导发展的能力出发,在对干部坚持抓好党的基本理论培训的同时,突出抓好专业化培训,帮助干部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及时调整思路,切实把专业化培训摆上重要位置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各级各类干部的知识化和专业化水平及领导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这种时代要求和吉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我市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中,真正懂经济、会管理、专业水平高的干部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市委、市政府多次研究,提出了“领导干部培训要突出专业化”的思路。就是紧贴专业岗位的工作需要,对领导干部着重加强目前比较前沿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岗位能力的培训,使领导干部具备行业发展需要的较高的专业知识层次和领导水平,具有现代意识、创新精神和解决专业领域内复杂问题的能力,成为本行业、本岗位的内行,能够高效履行工作职责。
首先,把专业化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我们结合干部队伍的实际,修订了《2001年—2005年吉林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确定了面向需求、突出重点、强化培养、重在提高的培训方针,强调在抓好党的基本理论教育的同时,强化各级各类干部专业知识、新知识和岗位能力的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努力实现培育干部现代意识、创新精神,提升岗位能力的目的。
其次,结合吉林市的发展需要,确定了专业化培训的九大类别:经济管理、工商管理、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金融财税、旅游经济、外经外贸、公共管理、县域经济突破及小城镇建设和法律,并确定了每一类别的培训重点和培训目标,力求通过扎实有效的培训,使各行业、各领域的领导班子中都有具备专业知识的内行干部,进一步改变专业干部紧缺,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逐步建立起一支门类齐全、专业合理、呈梯次结构的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二、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干部专业化培训的质量与效果
我们在推进干部专业化培训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吉林市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对领导干部各方面专业知识与能力建设的需求,精心设计培训内容,审慎选定培训对象,合理确定培训渠道,切实提高培训效能,经过扎实的工作,有效推进了专业化、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
第一,注重培训内容的实用性。按着干啥学啥、缺啥补啥的原则,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紧紧围绕全市改革发展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来安排,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体现前瞻性。强化专业化培训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干部眼前适应工作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考虑让干部学习新知识、新理念,培养其潜在和后续能力,以适应长远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我们着眼吉林市的宏观经济发展规划确定培训主题和内容,根据吉林市未来发展的需要确定培训方向和专业设置。另一方面,我们把专业领域内的最新和比较前沿的理论知识作为培训内容的重点,为学员提供大量的最新知识和动态信息,提供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二是体现系统性。在专业知识培训的基础上,我们把握专业特点和干部岗位需求,安排了当代经济、科技、管理及文化等热点问题讲座以及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这既是对专业领域知识的补充和完善,也使受训学员系统地掌握和形成了专业知识体系。三是体现可操作性。我们尽可能地贴近领导干部工作实际和专业需求,力争做到缺什么就学什么,什么专业急需就安排什么专业的课程,同时我们邀请政府官员和高层企业管理人员授课,使培训内容中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具体的工作思路、招法、措施,更贴近学员的工作实际,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
第二,注重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的对应性。我们确定了专业化培训适用范围的三个条件:一是九大类专业领域内的领导干部;二是具备较高知识水平和学历层次、学习积极性强的领导干部;三是具备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领导干部。具备三方面条件的干部是我们确定的专业化培训工作的重点对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注意把握“三个对应”。首先,注重专业对应。根据专业化培训鲜明的专业性特点,对培训对象进行了合理分类,使从事不同岗位工作的领导干部都能够参加相应的专业知识培训,避免了“大帮哄”、学非所用。其次,注重岗位对应。对于专业部门领导干部,我们从岗位需求出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知识层次与能力水平共提高;对于党务和行政管理干部,我们选派其中的优秀干部参加与岗位相关或相近的专业培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再次,注重层次对应。根据干部队伍学识层次,实行差别化的专业培训。对于市直部门具有专业知识学历的干部,突出培训内容的高层次和前沿性;对于县乡一级行政管理岗位的领导干部,调整培
训内容结构,增加实践操作内容,适度减少理论知识内容,从而使“三具备”干部都能得到需要的专业培训。
第三,注重培训渠道的丰富性。在倡导自学的同时,我们着重拓展了五个方面的专业化培训渠道。一是在本市开展实务性培训。围绕国企改制、项目建设等专业的培训班次,我们安排在本市举办,由有实践经验的相关部门领导和党校教师讲课,突出政策性、实务性、可操作性,反响很好。通过在本市的培训、交流与研讨,开启了工作思路,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选择重点高校举办高层次专业培训。我们与国内著名高校联系,确定培训基地,安排培训内容。我们在上海经管学院举办了7期MBA工商管理培训班,在同济大学和清华大学举办了6期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专业培训班,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了7期金融财税专业培训班,在北京外经贸大学举办了3期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培训班,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举办了3期高级旅游知识专业培训班,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共举办了4期公共管理、法律知识、县域经济发展等专业培训班,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举办了经济管理培训班,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举办了3期农业实用科技培训班。在高校的专业化培训满足了学员对高层次专业理论知识的需要。三是开展域外培训与考察。为充分利用国内优势培训资源培训吉林市的干部,我们或是直接在经济发达地区举办专题培训班,或是在本市举办的培训班学习期间和结束后,安排到经济发达地区进行考察。近年来我市干部赴江苏、浙江考察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赴云南、广西等重点旅游景区考察旅游开发与景区管理并进行项目推介,赴青岛考察小城镇建设,赴欧洲考察城市建设与管理。通过开展域外的专题培训与考察,开扩视野,增长见识,学习借鉴已被发展实践所证明的有效做法与成功经验,以进一步缩短我们与先进地区的差距,通过能力素质的提升促进我市经济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四是加强实践锻炼。在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我们还注重抓好实践知识与经验的学习掌握,积极选派干部到发达地区或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近两年来,市、县两级组织干部到发达地区和企业挂职锻炼达544人。通过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丰富了阅历,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进一步提高了解决专业领域内实际问题的能力。五是举办专题讲座。我们把国内专业领域的权威请来,围绕改革发展的重点课题举办专题讲座,提高干部的政策水平与专业层次。2004年邀请了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魏杰,国务院法制办主任曹康泰,上海公共行政与人才资源研究所所长、人才问题专家沈荣华研究员来我市分别就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企业发展战略、依法行政和人才发展战略等内容进行了专题讲座。2005年,又邀请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等三名专家学者,围绕“十一五”规划编制、国企改革债务重组与项目融资、项目投资与管理等问题作了专题讲座。
第四,注重培训效用的延伸性。为了使专业化培训达到预期目标,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促进工作上水平、上台阶。这几年,我市一直把培训效用的延伸和培训成果的转化作为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一是搞好交流研讨。一个人通过学习,不可能对所学知识都理解得很深、很透,通过充分的交流和研讨,使每位学员把自己的收获和思考表达出来,才能集思广益、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大家共同提高。因此,在每次培训班结束一段时间后,我们都分别组织学员联系各自的工作实际进行研讨交流、谈心得体会,既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又促使大家共同提高。二是加强工作研究。我们要求学员对参加专业化培训的思考、收获和体会进行总结归纳,结合各自工作实际撰写体会文章和工作研究报告,文稿质量较高的,我们将其推荐到江城日报、江城党建、江城论坛等刊物发表。体会文章和工作研究报告的撰写过程就是对专业化知识、理论消化理解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和工作实际有机联系的系统论述,更是对专业领域内工作质量与成效的积极促进。三是进行跟踪考察。培训班结束后,我们通过年度工作业绩考核和经常性的跟踪考察,了解学员培训后在能力上有什么新提高,工作上有什么新变化,业绩上有什么新突破。对于工作成效取得明显进步的,组织部门提出表扬,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习成果的转化和培训效用的延伸。
三、几点体会与思考
近几年来,我们共举办各类专业培训班49期,培训各类干部2321人次,其中,培训县局级领导干部1040人次,受训面达到95以上。通过专业化培训,我们感到我市干部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确实有了较大提高,很多干部成为了业务骨干,工作质量、工作水平、工作成效得到提升。
一是实施专业化培训有利于干部根据岗位需求,系统地学一至两门专业知识。进行专业化培训,它的优势就在于不同于一般性的培训,一个班次只围绕一门专业知识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主题比较鲜明,使干部能够更系统、更深入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并能学深学透。
二是实施专业化培训与本职岗位、分管工作结合得比较紧,实用性比较强。我们组织的专业知识培训,主要针对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干部进行的,在培训过程中,这些干部能够从各自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去学,去研究一些问题。这样他们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的内容更清楚,从而能够很快地把所学的知识转化到实际工作中去。如:通过旅游专业知识的培训和考察,我们市县两级旅游部门的干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对旅游业发展思路进行重新定位和规划,蛟河市提出了红叶之城和关东奇山等七大旅游品牌,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长白山金秋红叶旅游节,打造了“蛟河红叶”品牌,高分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
三是实施专业化培训有利于调动干部的学习积极性。专业化培训主题鲜明,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符合干部工作和素质提高的需要,使干部能够了解自己学什么,在哪方面需要提高,目的性比较明确,能够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培训效果也非常好。
四是实施专业化培训能够切实培养一批懂专业、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不同门类的领导人才。几年来,我市通过强化专业化培训,使我市干部基本掌握了一定的高层次专业知识,提高了我市干部队伍整体专业化水平。目前,不论是在哪个专业上,我们都有
“懂行”领导干部,并且还有部分干部非常精通,从而为我市储备了一批具有一定专业化水平的县局级领导干部及后备干部,进一步改善了我市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为吉林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储备了高素质的领导人才。
施细则》的通知
滨劳社[2009] 40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劳动保障厅财政厅关于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8‟37号)、关于转发《山东省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五年规划的通知》(滨劳社„2009‟11号)和《山东省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培训项目管理办法》(鲁劳社[2009]37号)精神,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滨州市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培训项目(以下简称“培训项目”)。
第三条 培训项目坚持政府主办、培训机构承办、劳动者受益的原则;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全体劳动者就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为目的。
第四条 培训项目按照国家和省、市促进就业政策中有关职业培训政策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 培训项目以国家职业资格五级、四级、三级或国家批准的专项职业能力项目为培养标准,重点提高学员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加强对劳动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
第六条 培训项目由省劳动保障厅、财政厅负责管理,建立培训、考核、考评相互独立的项目实施机制。
第二章
培训职业(工种)管理
第七条 市劳动保障局、财政局根据预算安排情况,结合当年实际需求和上培训计划执行情况确定培训计划,每年12月底前下达下一培训计划。
第八条 市劳动就业服务机构根据《山东省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
业与创业能力五年规划》和省劳动保障厅、财政厅下达的培训计划以及当地行业或企业的实际需要确定培训职业(工种)。培训职业(工种)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已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的;
(二)有国家职业标准或经省劳动保障厅认定的行业、企业标准,并明确设定了职业资格等级的;
(三)符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的《适合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部分技能岗位目录》或省里开发、经国家批准的专项职业能力培训项目规定的;
(四)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职业(工种)有关办法新出台的职业(工种)。
第九条 市劳动就业服务机构根据省劳动保障厅、财政厅下达的培训计划和确定的培训专业(工种),按照《关于印发山东省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培训项目定点培训机构招投标办法的通知》(鲁劳社办[2009‟24号)有关规定组织招投标。
第十条 招投标工作完成后,市劳动就业服务机构按照鲁劳社办„2009‟24号要求,将中标情况向社会公布,并编制《定点培训机构中标单位及培训任务一览表》,报省劳动保障厅、财政厅备案。
第十一条 市招标确定的定点培训机构、培训专业(工种)、培训人数情况向社会公布。
第三章 培训机构管理
第十二条 经招投标认定的“山东省加强就业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培训项目定点培训机构”(以下简称定点培训机构)的有关培训项目日常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市、县(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负责,财政部门配合。
第十三条 市及县(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具体负责定点培训机构的开班审核、教学监管、组织结业考试或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补贴 的审核。
第十四条 定点培训机构要与市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签订培训承诺书,积极建立以订单式、定向式培训为主要培训模式的面向企业用工需求的培训制度。
第十五条 定点培训机构在培训前,要制定包括培训时间、培训人数、培训大纲、培训课时、培训教材、培训后就业情况等内容的详细培训计划.
第十六条 定点培训机构的培训计划要报所在市、县(区)就业服务机构审核,所在市、县(区)就业服务机构出具审核意见后方可实施。县(区)培训计划报市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和财政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定点培训机构应依据培训大纲和培训内容制定详细的课程安排计划,严格组织教学与实操训练。
第十八条 培训结束后,定点培训机构要组织培训人员参加市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组织的结业考试或职业技能鉴定,并将考核结果记录在案。
第四章 报名管理
第十九条 符合条件的人员到户口所在地市、县(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或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机构报名参加培训。报名时,需提交《就业失业登记证》和身份证。
第二十条 符合条件的人员可根据《定点培训机构中标单位及培训任务一览表》,结合本人意愿,自主选择定点培训机构参加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
第二十一条 企业组织本企业内农民工参加技能提升培训或专项职业能力培训的,可向当地劳动就业服务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资料:
(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
(二)企业用工登记名册和培训人员名册;
(三)培训人员劳动合同及身份证复印件;
(四)培训申请及职业工种。
第五章
培训内容与要求
第二十二条 培训采取理论学习、技能操作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形式可灵活多样,采取集中学习与业余学习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培训。
第二十三条 职业技能培训包括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培训,其中,实际操作培训时间不少于总培训时间的2/3。
第二十四条 初级职业技能培训时间200至400课时;中级职业技能培训时间300至600课时;高级职业培训时间100至300课时;专项职业能力培训不低于80课时。
第二十五条 定点培训机构在培训前应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当前有关职业发展状况及本机构的实际培训条件,制定职业(工种)的培训大纲。培训大纲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本职业(工种)的培训要求;
(二)本职业(工种)理论知识培训计划,课时分配方案,选用教材情况;
(三)本职业(工种)操作技能培训计划,课时分配方案,选用教材情况。
第二十六条 创业培训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培训、创业知识培训和创业服务。创业意识培训不少于20课时,创业能力培训不少于130课时,创业服务时间不少于200课时。培训大纲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创业培训基本要求;
(二)创业意识培训、能力培训计划,课时分配方案,选用教材情况;
(三)创业服务计划,主要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人员配备等。
第六章 考核与发证
第二十七条 培训项目的结业考试由市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统一组织实施。
第二十八条 结业考试由知识考核与技能操作考核两部分组成。第二十九条 考试合格的学员,颁发“山东省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培训项目合格证书”。
第三十条 培训学员如果选择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可不参加市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组织的结业考试,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视为考试合格。
第三十一条 考试不合格或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未通过的学员,可随下一次培训批次补考一次。
第三十二条 “山东省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培训项目合格证书”由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设计,并制作样本发放各市。市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印制、发放。
第三十三条 合格证书由省劳动保障厅、财政厅统一编号.合格证书编号按省、市、顺序编号,如滨州市合格证书编号为:“SDBZ2009XXXXX”,“SDBZ2010XXXXX”,…… “SDBZ2013XXXXX”。
第七章 信息管理
第三十四条 对培训学员实行实名制管理,建立统一培训学员信息。信息内容主要包括(1)姓名(2)性别(3)年龄(4)身份证号码(5)《就业失业登记证》(6)联系电话(7)家庭地址(8)培训机构名称(9)培训工种(10)培训等级(11)培训班次(12)培训时间(13)培训费用(14)培训考核情况(或职业技能鉴定情况)(15)培训后就业情况(实现就业的应提供劳动合同编号或其他就业证明材料)(16)实际拨付职业培训补贴标准。
第三十五条 每个培训班次开班前,定点培训机构要将培训信息(1)一(13)报送至所在地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并录入”劳动力市场
信息系统”(劳动99三版),采取适当形式进行开班公示。
第三十六条 培训结束后,定点培训机构要将培训信息(14)一(15)报送至所在地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并录入“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劳动99三版),由劳动就业服务机构采取适当形式进行公示。
第三十七条 培训情况公示结束后,根据《山东省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按照相应培训职业(工种)的补贴标准,拨付职业培训补贴。定点培训机构将培训信息(16)报送至所在地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并录入“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劳动99三版)。
第三十八条 市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将本市培训信息以培训班次为单位汇总,并建立培训信息台帐,存档备查。
第八章
项目考评与监督
第三十九条 省、市两级财政投资评审机构是培训项目的绩效考评机构,对培训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过程绩效考评。
第四十条 市考评机构对本市范围内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过程考评,考评中应抽取不少于30%的培训人员进行直接考评.省级考评机构主要采取抽查方式进行复评,并出具绩效考评报告。
第四十一条 省财政根据培训项目绩效考评等因素,按审核并拨付培训项目省财政补助资金。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四十二条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培训项目的监督检查。定点培训机构违反有关规定的,要视情况分别作出以下处理:(1)通报批评;(2)限期整改;(3)取消定点培训机构资格。
第四十三条 凡是发现弄虚作假行为、骗取培训补贴资金的单位和个人,将视其情节轻重,按照《财政违法处罚处分条例》进行严肃处理,追回有关财政资金;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则
根据我院现护理队伍的年轻化,临床经验少,技能操作掌握的不熟练等薄弱环节,为提高大家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满足患者的需求。护理部决定近期强化基础操作培训,具体安排如下:
一、培训要求:
在培训的时间内,除特殊情况,一律不准请假。培训老师认真备课,做好模拟演练。护理人员认真听讲,每天加班训练2-3小时,护理部每天检查2次,并有记录。
二、培训内容:
护理部 2013-2-18
考试日期及内容
一、桂林市返乡农民工及其再就业情况
据桂林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 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 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部分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同期, 桂林市劳动力就业情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突出表现在:大批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返乡, 全市去年前三季度累计返乡不足2.5万人, 四季度末骤然增至9.91万人, 占当时外出务工农民工总数的30%;今年一季度桂林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631人, 比去年同期下降约13%, 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089人, 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931人, 其他6611人。返乡农民工99116人, 已实现就业54791人, 其中就地就业11896人, 区外跨省就业32078人, 区内跨县转移就业10817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2645人, 比去年同期35013人增加21.8%。由此可见, 近10万返乡农民工6成以上已实现就业, 使全市就业状况呈现出基本稳定态势。但是, 全市还有近4成返乡农民工没有实现就业, 全市的返乡农民工就业压力还是不小, 这是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积极配合, 全社会共同关心才能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二、桂林市农机部门积极应对返乡农民工就业压力, 大力开展农民工培训
解决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 除了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积极配合, 全社会共同关心外, 我们认为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大力开展农民工培训, 提高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创业能力。去年四季度桂林市返乡农民工骤然增至9.91万人, 全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要求把稳定就业尤其是返乡农民工就业, 作为当前劳动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求各部门积极配合, 多措并举, 全力维护就业局势稳定。对此, 市农机部门积极响应, 全力发挥农机部门直接服务“三农”的优势, 在全市大力开展农民工培训, 到目前为止, 共培训了农民工13000多人次, 为返乡农民工就地再就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 其中已有9000多人实现就地就业或创业, 大大地缓解了全市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压力。主要做法是:
1.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技术培训体系, 扩大招生范围, 降低入学门槛, 减少学费, 争取阳光政策。这些培训主要是原有的拖拉机驾驶员、摩托车驾驶员、农机修理工等培训。
2.整合资源, 面向农村、农民, 开展数控机床加工、挖掘机、铲车、钗车操作驾驶技术等较高的特种技术培训。
3.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配合桂林市农机部门近年来主推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项目, 在全市广泛进行水稻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驾驶操作和维修保养技术培训。
4.加强对农机服务组织的组织者和经营者的经营管理培训和政策扶持。如农机部门除对农机化合作组织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进行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外, 还对参加农机合作组织的农民在购置农机具时给予适当的额外补贴。
三、农民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工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基础能力不强、接受能力较差;培训起来比较困难。
2.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对培训认识不到位, 认为自己务工的都是些劳动密集型的低技术工种, 参加培训没有必要, 宁愿呆在家里待业, 也不愿参加培训。
3.培训经费短缺。按国家有关法规, 有些农机技术培训是无偿培训, 而培训单位由于培训经费有限, 因此无法扩大培训业务。
四、提高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和创业能力的对策
提高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和创业能力, 不仅仅是我们涉农部门应该做的, 更是我们农机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
1.要转变农民工培训观念。培训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农民工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 认识不到提高技能对于找工作、提高收入的重要性。因此, 要调动农民工主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内生需求, 即改“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
2.应该认识到这些返乡农民工大都是有一定知识和能力的年青人, 有冲劲、有想法, 他们是想做一番事业的。政府应该顺势引导, 并在工商、税收和金融等方面大开绿灯, 鼓励他们就业和创业;在农机方面应该鼓励他们购置应用大型农业机械和建立农机化服务组织, 优先给予贷款或允许用农机具抵押贷款, 同时鼓励他们流转土地搞规模经营生产, 鼓励他们成为种粮大户和农机大户, 成为新型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领头人。
3.政府和财政部门需相应增加农机技术培训单位的培训经费, 增加培训教具和工具, 以使培训单位增加培训内容和时间, 提高培训质量。
4.农机技术培训单位要积极增添培训设备和加强培训能力, 提高培训人员素质。
关键词: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就业能力
由于专业教育的偏向,使得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相对偏低,这使得他们在文化素养、思想道德修养、创新能力、综合适应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略逊一筹,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面对大学生价值困惑,大学应通过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成长,同时增强就业竞争力。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
在当今社会,人文素质的含义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 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
2. 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是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
3. 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与科学方法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强调体验,且与特定的文化相联系。
4. 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在人文素质四个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时,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以人各种需要的满足为最终诉求,强调人是目的的原则;在人与物的比较中,突出人高于物、贵于物的特殊地位,强调精神重于物质,人的价值重于物的价值,生命价值优先的人道主义原则和人本主义原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人文素质的形成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人文素质的培养重在培养涵养,培养人性、情感、欲望、情绪、人际关系等做人方面的素质。
二、强化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提升理工科大学设置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质量。
1. 早在八十多年前,蔡元培就已非常明确地指出,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乃至中学教育中,由于文理分割对于人才培养所造成的弊病,并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克服,以图文理融通。1932年,他在武汉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大学目的有二:一为研究学问,一为培养人格。”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高教改革,一改60年代提出的“学问中心论”,进一步提出“人的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结构所具有的知、情、意三大维度的特点,在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综合化的同时,重视情感教育和个人心理品质教育。眼下我国理工科院校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已经引起普遍的关注,各类课程的门数越来越多。但在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涉及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类课程仍比较少,特别是能够深入浅出、比较全面系统、深受大学生欢迎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人文课程数量更少。这是因为缺乏称职的师资。现在高校中能把西方哲学课程讲得好的教师比较多,相对而言,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讲得好的教师不多,应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二)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
理工科院校应制定一定相关管理规定,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到教学任务中,尽量将人文素质巨大活动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鼓励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学校应把学生参加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学生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纳入正常管理,建立管理体系。将学生参加人文素质教育的情况,作为学生的重要考核资料进入档案管理,纳入学生评先、评优、评定奖学金等内容。
(三)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人文素质教育如艺术等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最为重要的功能是开发学生的右脑,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20世纪60年代,罗杰·斯佩里博士在其历史性的裂脑实验中发现,人脑的两部分都有其自身独立的意识思维系列及其自身记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甚至发现人脑的两边是用根本不同的方式进行思维的,亦即左脑易于用语词进行思维,而右脑却径直用感性表象来思维。换句话说,人的创造力主要来源于右脑的功能。因此,音乐与艺术等课程的设置对于理工科大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孝经》说: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世界级音乐大师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4]许多著名的大科学家如爱因斯坦、杨振宁、李政道等都是对艺术情有独钟的。事实上,艺术的形象思维往往与创造性思维密切相关。科学艺术化、艺术科学化已成为当代潮流。科学与人文艺术是人类智慧的两个翅膀,彼此可以相互带动。这就要求我们要尽可能地开设一些人文艺术方面的专业或课程。
四、结语
理工科大学生既需要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需要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在大学生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必须强化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同时,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 李桂花.人文素质教育的时代内涵与创新[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9):56.
[2] 薛健飞,宣儒渊.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思考[J]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1):21-22.
[3] 孙小礼.融通文理[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8.
[4] 陈晨.新时期对音乐教育的认识[J] .教师,2009(11):119.
[5] 江西日报(南昌),2013-06-29(3).
强化自我监督 提高履职能力
强化自身监督,要一以贯之地做到“八个要”。一是政治上要坚强。要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忠诚,保持政治清醒,增强政治定力,提高政治站位,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思想和行动上经常以“四个意识”对标。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这是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二是学习上要自觉。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学习上也没有止境,要认真解决“知识恐慌”“本领恐慌”和能力不够的问题,强化学习自觉。要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新疆和兵团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折不扣、坚定坚决地把中央的大政方针落到实处,要重视学习十八大以来颁布的各项党内法规,切实提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不断增强业务能力和素质。三是工作上要勤奋。工作态度要认真,不推诿扯皮、不散漫拖沓。不能浮在面上做简单工作,而要把各项工作深化开来、深入下去,真正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四是作风上要务实。坚决反对作风不实、形式主义、重唱功不重做功的现象,要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y严细深实的工作要求,重实际、说实话,务实情、求实效。要雷厉风行,心无旁骛,锲而不舍,尊重规律,狠抓各项工作任务落实。五是履职上要担当。纪检监察干部要有敢于碰硬、不怕得罪人的思想,任何时候都要认真履职,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险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斗争,以担当诠释对党的忠诚,做党的忠诚卫士。六是团结上要加强。团结是党的生命,团结出战斗力、凝聚力。要坚持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自觉维护班子的团结和纪检监察干部整体的团结,要坚持讲原则、讲规矩,坚决执行集体决定,解决党性不纯、私心太重,不守规矩、不讲原则,个人主义、分散主义等问题。要反对那些当面说一套、背后做一套,当面不说、背后乱说,会上不说、会后乱说等错误言行。七是品德上要高尚。高尚的道德和操守能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向上力。要把修身立德作为终身追求,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干干净净为官。八是廉洁上要干净。要敬畏组织、敬畏权力,敬畏法纪、敬畏责任,牢记有权必有责、失责必追究,始终做到清正廉洁。
提高履职能力,要重点把握好“八个方面”。一要把握好一个主题。就是牢牢把握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主题,认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二要把握好一个基本判断。就是“反腐败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三要把握好一个关键点。就是紧紧牵住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以强有力问责督促各级党组织履行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四要把握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特别是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围绕贯彻落实新疆长治久安总目标,严肃查处党员干部在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中立场不坚定问题。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严明党的纪律,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按照中央要求,坚决做到党的十九大前完成巡视全覆盖、派驻机构全覆盖。五要把握好一个切入点。就是坚持以加强作风建设为切入点,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抓作风建设,深化“学讲话、转作风、促落实”专项活动,促进党风政风好转。六要把握好一个坚定立场。就是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坚决减少腐败存量,重点遏制增量,以反腐败斗争新成效取信于民。七要把握好一个重大战略。就是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标本兼治。要加强思想教育,尊崇党章,加强制度建设,把制度蕴含的力量释放出来、执行到位,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想腐”的保障机制。八要把握好纪检监察体制改革重大任务和建立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这个重要保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常委、副政委、纪委书记 刘向松)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国家发展人民警察教育事业,对人民警察有计划地进行政治思想、法制、警察业务等教育培训”。
对于人民警察的培训,目前我国主要以思想政治、法律法规培训为主,而作为公安民警必须掌握的体能、擒拿格斗、射击等警务技能培训相对滞后。一方面,大批新参警的社招人员得不到必要的警务技能培训,成为人民警察中的“书生阶层”,另一方面,在职民警得不到应有的在职培训,原有的警务技能逐年下降。“大练兵”变成了单纯的政治学习和法律法规学习,民警的身体素质、对敌制敌本领日趋下降,“说不过、追不上、打不赢”已成为制约公安事业发展的一大顽症。
一、缺乏科学的实战技能训练造成一线民警大量伤亡我们暂以2001年我国公安民警因公伤亡的6732名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在这6732人中,牺牲443人,负伤6289人。与2000年相比,伤亡总人数增加1089人,其中牺牲人数增加15人,负伤人数增加1074人。
再细分析一下民警在执法过程中遭受暴力袭击伤亡情况:2001年共有68名民警在同犯罪分子斗争中因遭到暴力袭击而英勇牺牲,3429人负伤,与2000年相比较分别上升
9.7%和22.9%。从执行勤务的情况看:(1)在巡逻或执行盘查、检查任务中牺牲16人;(2)在执行查缉、抓捕时牺牲
42人;(3)被犯罪分子报复、预谋侵害牺牲5人;(4)遭受不法分子围攻牺牲3人;(5)在押解、看守犯罪嫌疑人过程中牺牲2人。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提高民警的实战技能是减少民警伤亡的重要环节,而要提高民警实战技能,离不开长期不懈的科学训练。但由于受观念、时间、经费、场地等因素的制约,目前,民警的实战技能训练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与现实斗争的需要有相当大的差距。由于指导思想偏差,大多数公安机关认为体能、擒拿格斗、射击等警务技能培训仅限于刑警、特警等专业警种,对于综合部门和技术类型的民警的警务技能培训流于形式,方法落后,以至于思想政治与法律法规学习、队列训练成为了主导。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应该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实战技能培训为基础,分警种开展培训,进一步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基层民警真正做到“三懂”即懂方针政策、懂法律法规、懂业务知识,“四会”即会擒敌自卫、会执法执勤、会管理服务、会群众工作,达到做什么、知什么、会什么的要求。
二、强化管理,注重实效,实现警务培训内容的实战化
在今后长期的工作中,我们要按照“面向实战、讲求实用、追求实效”的原则,本着“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训什么,差什么、补什么”的指导思想,切实增强警务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战化。
首先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和培训。为有效缓解民警的心理压力,减少民警因心理问题而带着情绪工作的现象,必须将加强公安民警的心理素质教育置于首位。同时对公安机关自身组织与管理问题给民警造成心理压力的因素进行分析,积极制定措施进行改进,缓解民警的心理压力。及时对民警的各种心理失衡问题进行心理疏导,提供排除压力和困扰的方法与技巧,使基层民警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其次要分警种、分专业培训。根据不同警种、不同岗位的工作特点,有针对性地突出相应的培训内容。如刑警应加强现场勘查、搜查、抓捕、审讯、射击等技能的培训,治安民警应突出查缉、盘查带离和法律文书制作、案卷制作装订等内容的训练,巡警应重点加强警械使用、手枪射击、徒手攻防、控制与搜身带离等单兵技能训练,以及对人员盘查、车辆查控、抓捕等个人和集体战术训练,各基层派出所开展处置突发事件演练,交通民警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并增强处理各项交通违法行为的能力等等。
三要区分层次加强训练。作为单位领导干部要突出指挥决策、领导管理艺术的学习,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而一般民警应突出岗位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学习,机关民警应增强公文写作的学习和协调、沟通能力的训练,基层民警则应侧重做群众工作能力的培养,真正胜任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胜任岗位职责的要求。
四要要突出警务技能、体能训练,保证民警有足够的训练时间和强度,确保训练适应公安工作的需要。公安民警特别是身处一线的民警,面对来自工作、家庭、生活等的多重压力,很难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再从事其它事情。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能放松对于警务技能与体能训练,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才能在日常工作中更好地保护自己,更圆满地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
五要提高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能力。如何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已成为新形势下对公安民警提出的新要求。对于接待群众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典型个案,要及时组织民警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讨论,研究分析其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整改,使全体民警能很好地把握、满足群众对公安工作的需求。在应对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过程中,基层民警还应学会根据群体性治安事件的性质、起因和规模来决定是否使用、使用多少和如何使用警力,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来决定是否采取强制措施。要防止使用警力和强制措施不慎而激化矛盾,防止警力和强制措施当用不用而使事态扩大。坚持慎用警力和强制措施的原则,在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中的程序调动警力和采取强制措施。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民警在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的过程中,什么时候出警、出警力量多少、能不能采取强制措施、什么时候采取及怎样采取等问题,都必须慎之又慎,要在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及时向部门领导请示后才可以进一步地采取措施。
关键词:就业能力;社会实践;动手能力;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019-01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尤其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企业越来越需要高素质、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强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扎实、动手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对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提升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一 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现状
1.社会实践活动的缺乏,制约了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首先,职业学校社会实践的氛围不够浓厚。据调查,有60%的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很有必要"或"有必要";有50%的学生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由此可见,有相当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不到位,行动不积极。许多职业学校的教学始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问题。把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看作可有可无的事情,"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没有形成"人人重视实践、人人关心实践、人人支持实践"的浓厚氛围。
2.学生动手能力差
许多职业学校在课堂上空谈,不去实践,有的学校有经济实力,但考虑到实践成本问题,一些的设备作摆设。有的学校没有经济实力办某个专业,却硬撑着办下去。造成现在很多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出现种植专业的学生分不清麦苗和韭菜;养殖专业的学生不会解剖;汽修专业的学生不知道汽车的基本构造,何谈修车?学校要把学生看成是客户订单上的商品,想办法将其加工好,才能销售得出去,才能让客户满意。但现实社会中没有多少职业学校会这样去想,这样去做。闭门造车方式教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就业困难。这样的毕业生即使勉强就业,在工作岗位上也会逐渐被淘汰。
3.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就业制度的改革,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了公开、平等的竞争环境,但是这种竞争是十分激烈的,主要是综合素质的竞争,职业学校学生对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学生中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过分关心使他们想问题、办事情总是从自我的立场出发,只注重自我的感受和荣誉的得失,获取欲望强烈。他们对班级活动、院系活动、学校活动或社会活动表现出默然的态度,我行我素,不顾及影响,万一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就表现出过激的行为,协作精神和集体观念缺失严重。譬如说,好多学生出去后,在流水线上工作,本来安排好的加班,他说不干就不干,他一个人的缺席,可能会导致整个生产线停产,这样不仅影响了其他员工的正常上班。同时也会给公司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说,在企业里团队合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也正是大多数职业学校学生所缺乏的。
二 针对以上职业学校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解决方案,供参考
1.提高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 实现“校企合作”
首先,政府为职业学校提供各种实践机会,减少社会企业对大学生实践的错误认识,让社会实践为社会所接受。政府为学生提供各种义务工作的岗位,例如社区物业管理、社区物流管理等一系列义务岗位上,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與本专业相关的职位工作。另外,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恰当的沟通机制,必须将社会的需求和学校的授课内容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校园里学到的东西与社会上所需要的东西相符合。学校和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可以将企业的研发放在学校中进行,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增强创新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校内实践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将企业的车间当做学校的实践实验室或者实践观摩室,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化为实实在在的东西,增强理论知识的实践性。这对于学生顺利就业以及尽快的适应社会都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实习实训
目前,绝大多数的职业学校仍没有打破传统普通教育模式,从课程的编排到课堂教学,除多了几节专业课以外,基本沿袭了传统的普通教育,这让学生很难适应。职业学校必须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加强实习实训,教师必须更新思想观念,重视技能训练课的实践性,使学生对每一项技能操作要领理解到位。训练过程中,尽可能用实物演示的,不用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不单靠教师演示;指导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实践。其次,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推行观察性实习实训。第三,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专业技能竞赛,促进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最后,增加实习环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环境,通过分阶段实习实训教学,使抽象性的知识变成实际操作技能,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总之,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职业学校学生应该争取全面发展自己,认清就业形势,从自身出发,调整好心态,积极应对,完善自我,做好就业准备,努力提高个人的就业竞争力,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实践学习之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从而逐步提高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泮成. 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分析与对策.Internet.2010,1
[2] 赵明涛.关于中职生就业的思考.2010,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飞速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所需求的人才已不再是只简单地重视技术技能, 而是更加重视学生的创新及创业能力。而目前许多学生在学习结业走上工作岗位后, 只会运用学校学到的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 一遇到新的问题便不知如何应对, 并且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差, 更别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便被淘汰掉, 从而间接地影响了职业教育机构的声誉, 进而阻碍了机构自身的发展。所以, 职业教育培养机构必须转变机制, 更新观念, 改进目前只重视技术技能的现状, 重视学生创新及创业能力的培养。在这里, 本人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创业能力浅谈以下观点, 供大家参考。
1 创新和创业能力对培养的要求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 它要求在学生的培养中必须以思考为基础, 对原有的知识学会肯定和否定, 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创业能力是表现一个人心理素质的一种能力, 它要求在人才的培养中必须对一个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形成提供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所以, 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必须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并且要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 选择适合他们各自特点的教学培养方法。
2 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途径
2.1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2.1.1 革新教材和课程体系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书, 而现有的职业教育培训教材往往只重视技术能力的培训, 过于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并且内容过于陈旧, 很少体现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 缺乏弹性和灵活性, 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 教育培训机构必须革新课程体系, 要结合现代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 进行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工作任务分析, 分析出若干个工作项目, 再将工作项目转化为课程内容, 最后根据所转化的课程内容编写出教材, 并且教材要图文并茂, 使用性强, 并将现代化的观念和现代化的手段融入教学中, 并结合学生特点, 适量地安排思考、实验参观、实际操作等内容, 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同时还要面向现代化, 改变以往课程繁、难、旧的状况, 增加一些充满启发性、问题性及概括性的内容。
2.1.2 选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目前, 我国职业教育培训中的教学法往往还是以“注入式”、“填鸭式”等陈旧的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方法。再加上职业教育培训的学生大多求学目的相对比较狭窄, 多以“获取一技之长”为目的, 学习中也不注意思考。这就决定学生只能学一个会一个, 如稍有变动就不知所以然。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转换角色, 将教师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要将课堂交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 教师要精于设计教学活动, 通过设计一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及创新精神, 要善于运用“启发式”、“头脑风暴”、“渗透式”、“活动式”等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诱导学生大胆想象、推测;通过提问使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在授课中将一些创新意识渗透进去, 留下足够时间给学生, 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并根据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来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这样, 学生在学习中会自觉不自觉地转变观念,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并在学习中培养如小组合作、语言表达、思维创新、自我学习等能力,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1.3 利用课余时间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课余时间几乎占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一半。所以,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会使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升华。课余时间大多数学生思维活跃, 情绪良好, 便于接受新事物, 并且也容易创造新事物。教师可以留下一些课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内单独完成, 并且课题必须带有一定的挑战性和综合逻辑性。课题完成之后, 再让学生聚集在一起, 分别讲解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样, 学生在课余时间内既锻炼了组织能力, 又激发了创新能力。
2.1.4 革新评价体制, 打破旧体制
目前, 大多数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评价体制还是以以往的旧体制来进行的, 评价体系往往注重终结性评价, 而不注重形成性评价, 即评价学生往往以最后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进行, 这样就抑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所以, 评价体制必须改革, 评价必须注重平时上课活动时学生的创造力及其他能力, 如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等, 还要结合课余创新课题、思想品德等方面全面进行。这样, 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就会养成注重思考的习惯, 从而激发了创新能力。
2.2 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途径
2.2.1 改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激发学生创业兴趣
职业教育培训学生目前大多数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自卑感较强, 对创业的兴趣不高。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必须改变这一现状。首先, 要通过调整学校的规章制度来固定学生的行为, 之后加大奖惩力度来调整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其次, 教师上课时, 要将创业的观念、意境渗透到教学中去, 并在教学中留下一些有挑战性的课题来让学生亲自完成, 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 克服自卑感。另外, 还要经常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实践, 经常请往届创业成功的学生返校做创业经历报告, 以便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创业欲望。
2.2.2 通过社会实践, 强化学生创业意志
目前, 职业教育的学生对创业的了解只能通过学校的宣传和自身的初步实践, 而对真正创业中的艰难程度还没有真正体验过, 所以创业的意志力还比较薄弱。因此, 学校要加大社会实践力度, 给学生充足的校外实习时间, 让学生在校外严格的企业实习中, 真正体验一下现实创业中的辛苦和艰难, 锻炼他们的意志, 改善部分学生娇气、软弱、缺乏坚持性的缺点, 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为以后的创业做好心理准备。
摘要:本文通过革新教材和课程体系、革新教学方法、革新考试体制,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通过改进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改进强化学生意志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业能力。从而间接地推动职业教育体制机构的发展, 并在日后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警务实战训练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从“三基”建设到执法规范化建设,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在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公安工作特点的同时,对民警立足工作前沿提出了新的要求。警务实战训练工作成为公安工作的基础和保证。从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规律特点,深入挖掘各基层单位的工作经验,以训练工作的改革创新推动民警训练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是公安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同时为公安队伍建设瞄准了发展方向。
【关键词】队伍建设;警务实战训练;改革与发展。
***部长在第二十次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构建公安特色教育培训体系,进一步加大训练力度”。警务实战训练是公安民警不断提高业务素质能力,适应新形势下公安工作的过程,先进科学的警务实战训练体系更是提高公安机关整体素质,提升执法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当前各地公安机关在警务实战训练活动的认识和落实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领导对“警务实战训练”的科学内涵理解存在偏差。
“实战训练”是两个概念的结合,“实战”、“训练”指向不同,所涵盖和包括的内容也有着区别。实战偏重于公安工作中工作方法的运用和警务技能的施展;训练则是指技能和体能等方面的培训。之所以首先强调实战和训练的不同,是因为我们部分领导往往把实战、训练混同一体。而这种观念导致的行为后果就是重训练轻实战,结果造成教的东西与实际相脱节,学的东西用不上或不好用,而该训练的东西却总是轻描淡写或流于形式,仅得些皮毛。这种训练模式显然已远远落后于新时期新形势下对我们公安工作新的要求。
(二)、基层部门存在本位主义倾向,追求形式,摆花
架子。
有些部门为求得年终考核成绩优异,给上级领导一个好印象,在抓民警实战训练的过程中,只重形式,不重实效。有的为了体现民警的训练“有特色”,在开展民警的训练中“轰轰烈烈造声势”、“认认真真走过场”、“扎扎实实搞形式”,没有真正将实战训练的实效放在首位。
(三)、基层警务实战训练的机制不完善,不能形成良一是训练管理办法欠完善。目前,相当的基层部门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训练管理办法,对如何开展实战训练也缺乏操作性较强的制度规定。二是训练时间和形式欠统一。基层部门训练时间和形式普遍带有应急性和随意性,缺乏固定的模式和统一的时间。训练时冷时热,敷衍应付。有的等上级部署,靠上级安排、组织,没有把民警实战训练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不能够合理安排训练工作,只顾眼前应付,不管长远发展,存在一阵风现象。三是训练工作缺乏制约激励机制。尽管上级部门对此有相关的规定,但某些基层部门在执行上却不能到位。
二、公安工作承担、履行着党和人民赋予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警务实战训练是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公安工作及公安队伍建设的长远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地位。为提高民警的综合素质和执法能力,促进公安队伍建设,强化警务实战训练的要求,改革警务实战训练的方法结合本地区公安工作特点以“三个立足”引领警务实战训练的改革与发展。
(一)、立足从优待警保障公安民警自身利益
其实提高警务实战训练工作效能,使公安警务实战训练始终紧贴公安实战工作,有效提高民警实战能力和综合执法水平。市、局公安部门在警务实战大练兵活动中牢牢把提高好的训练氛围。
民警综合执法能力,保障民警切身利益作为工作的重点,坚持以民警“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方法、工作效率”作为检验“大练兵”训练结果的试金石。在紧紧围绕“能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训练目标中全面提升民警警务实战训练的水平和保障民警的自身利益。
(二)、立足科技强警服务公安工作发展全局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深刻变革时期,社会治安复杂、刑事案件高发,公安工作面临社会矛盾凸显,对敌斗争复杂等严峻形势,公安工作承受巨大压力和挑战。面对新形势公安工作对广大民警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战斗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市、县两级局党委明确提出“加强学习,科技强警”战略。要求各级公安机关和部门要创新学习方法,拓展学习渠道,努力学习运用高科技工作方法。同时设立专项经费购置先进的办案工具,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使“强化素质,科技强警”的思想扎根全局、深入警心,并逐渐成为各级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工作学习的自觉行动,有力的推进了公安工作全局的发展。
(三)、立足政治建警强化公安队伍整体建设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推荐阅读:
强化规范化管理提高基层组织执政能力06-16
强化师德意识,树立职业精神体会10-14
对强化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的思考09-26
强化预算管控 提高管理效能06-12
强化消防安全培训10-06
教师职业能力11-07
职业能力自我分析06-05
职业能力测评结果11-02
职业素养与能力提升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