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毕业生就业心理与就业情况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调查毕业生就业心理与就业情况(通用11篇)

调查毕业生就业心理与就业情况 篇1

初教本文一班孙国庆1117034119

如今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困绕大学生的主要难题。也是迫于这个压力,对大学生就业情况做了一次比较详细的调查。近几年来,大学生天之骄子的优越感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每日为找一份工作的奔波。就业,已经成为了毕业生人生转折的一个重要转折。

就业,已经成为政府、学校、个人三者共同面临的难事。

一、我区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困难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1、大学生对09年就业形势感到严峻。

2、无经验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道门槛。

3、大学生择业观念有所转变。

4、招聘会依然是大学生就业方式首选。

5、大学生就业愿望与现实不符。

6、大学生自主创业“想说爱你有困难”。

7、基层就业为越来越多大学生接受。

8、大学生期望工资不因“寒流”缩水。

9、就业指导和能力培训“呼之欲出”。

(二)存在困难及原因

1、企业就业岗位有所减少。

2、机关事业单位和基层服务岗位有限。

3、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4、毕业生及其家长乃至社会就业观念和择业意识存在偏差。

5、大学毕业生与社会所需人员产生“脱轨”现象。

6、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往往过高。

7、一些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不够到位。

8、其他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由此看来,就业问题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我们只有不断的调整自己,采取积极适应社会的态度才能在当今社会上曲申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二、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趋势调查

1、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将继续呈刚性增长的趋势。

2、大学毕业后工作难找,面临“毕业就将失业”的问题。

3、就业理念亟待转变,未来社会需求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

三、毕业生就业的窘态

1.就业变得务实

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是否对眼中的理想工作放低了要求?调查显示,整体来说,毕业生的就业变得更加务实。30%的求职者认为理想的工作就是在有前途的行业里谋职;15%的毕业生并不要求高薪资,而是强调公司有激励员工的良好机制;要求专业对口、能学有所用以及要求薪资、福利好的毕业生分别有19%和17%;另有10%的毕业生认为在优秀的企业就职就是理想的工作;另外有9%的毕业生期望能在有意愿的城市工作,并有落户指标。

2.薪资期望并不高

虽然近半毕业生对薪资要求不高,但他们在择业过程中,薪资因素所占的比重又是多少呢?据中国人才热线调查显示,毕业生最看重的是单位如何,选择这一因素的毕业生占47%;薪资高低成为就业因素的占28%;其次,单位门槛高低和竞争激烈影响就业因素的分别有14%、12%。不难看出,虽然毕业生的薪资期望不高,但仍是左右他们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3.最大困难是无工作经验

在调查中,毕业生反映不管采用哪种求职方式,遇到的最大困难在于没有工作经验,41%的毕业生选择了此项;认为英语水平不佳、专业能力不强和求职技巧不够影响到就业的毕业生分别是17%、15%和16%;还有11%的毕业生受困于学历不高。在就业困难面前,毕业生又会采用哪些就业策略呢?52%的毕业生会用真诚和实力打动对方;计划尽早找工作、先别人一步的求职者有11%;强调自身有良好的学院或专业背景的求职者占5%;认为有必要加强求职技巧训练以顺利就业的占14%;此外,还有10%的毕业生打算采用各渠道就业以及包装好简历等方法求职。

有专家称,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时代进入到大众化时代,即社会提供的岗位越来越大众化,而精英岗位将被少数有经验、有能力的社会精英和大学精英占据,一般毕业生离校就能抢占职业的最佳据点已不太可能。大学生如果仍固守着过去精英时代的思维方式寻找工作,将眼光紧盯福利待遇好的国有单位,非大企、名企不进,非机关单位不中,非大城市、省会城市不留,薪酬待遇低于多少免谈„„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就业挫折。

毕业生应该认清现实,降低就业期望值,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

四、毕业生就业心态要调整

1.“先就业再择业,先求生存再谋发展”。

毕业生寻求的第一份工作,不应对薪酬、单位性质、工作地点要求太高。关键是找到一个比较合适、可锻炼自己的机会。毕业生最缺的是工作经验,“先就业”是为了能早些进入社会磨练自己,同时让社会对自身能力作一番检验,提高自信心。“再择业”则是在解决了生计问题,站稳脚跟之后,寻找更加适合自己和更有发展前景的良机。需要注意的是“再择业”不可太随意,否则会让自己迷失方向,难以实现自身价值。

2.“不管城市大小、单位性质如何,适合自己就好”。

大城市固然有十分广阔的发展机会和美好前景,但竞争也更激烈,而且“居大不易”,在大城市生活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都很大,未必适合每一个人;许多中小城市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时期,急需大量人才,并制订了许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只要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未尝不能实现自我价值。就单位性质而言,国企和事业单位的各项福利比较齐全,但薪资水平稍低,工作相对墨守成规;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薪资水平相对较高,开拓性和挑战性较大,但福利可能不完善。毕业生只有搞清楚这些,对照自己的需求,权衡利弊,才不会迷失方向。

3.“充满信心与希望,永不言放弃”。

毕业生在面临着严峻就业形势的同时,也面临着市场经济时代所赋予的各种机遇。完善的人事代理服务使大专以上的毕业生可以“先落户、再就业”;机关、事业单位面向社会招考工作人员,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了公开、公平与公正的求职机会;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各类企业为毕业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工作岗

位„„所有这些都为毕业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毕业生只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不懈地努力追求,就一定能创造出辉煌的人生。校门离企业有多远?现在大学生在就业时普遍缺乏就业力,企业总是抱怨大学生不“职业”,分歧使大学生与企业间有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阻碍大学生就业。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大学生缺乏就业力操心。

五、大学生应有的心态

1、〖积极求职心态三要素〗

【乐观向上】现在是一个竞争的时代,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对抗,小到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无不剧烈。竞争冲击着人们的事业和生活,冲击着人们的意识和思想,在求职择业上亦是如此。如果在激烈的竞争中,没有乐观向上的拼搏精神以及强烈的进取欲望,是很难获得成功的。相反,如果是一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求职者,那么成功就一定指日可待。

【坦然面对】这是一个成功者的基本素质,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只要自己付出了努力,就肯定会有收获,哪怕是拿钱买教训,吃亏长见识也是值得的。有这种心态的求职者,在面试时就会不怕挫折和失败,还会大大增强面试时的自信心,这样在应对主考官的提问时,也会回答自如、理直气壮。即使遇到比自己各方面能力都强的竞争者,也不会自惭形秽。有了这种积极的求职心态,求职者一定会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耐力,努力去寻找理想的工作岗位,直到成功为止。

【不卑不亢】有这种心态的求职者的明显表现是自信,他们知道现在的应聘是双向选择,用人单位有权利去选择毕业生,而毕业生同样也有资格和权利去挑选一个适合自己专业和特长发挥的用人单位。有了这种想法后,求职者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不卑不亢的态度,这样求职面试时可能产生的恐惧、紧张心理就会消失了,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应有水平。

2、〖健康求职心态三要素〗

【客观】在市场营销管理中,经常会使用SWOT分析工具。在进行职场定位前,毕业生可以做一些职业生涯测评或给自己设计一个问卷,比如“我的优势是什么”、“我的弱势是什么”、“我的理想是什么”、“职业生涯中可能遇到哪些威胁”、“什么样的工作让我有成就感”等问题,综合SWOT因素,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评价。

【务实】毕业生对就业普遍抱有较高的期望值。尽管择业是双向选择,但对于工作经验几乎为零的大学生来说,选择自由更多的一方是用人单位。因此毕业生要转变观念,克服一步到位的思想,“一切从零开始”、“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再择业”,况且早期的人生磨砺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从容】学成就业、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是每个毕业生的美好愿望。但是切忌急于求成,因为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的成长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尽量能在第一份工作中多积累一些经验和今后有用的资源,从而获得更多的成长机会,让成长的喜悦盖过对职业的“不适应”。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从容的心态,真正静下心来,思考自己适合做什么,适合在什么样的企业工作,应该有怎样的调整等。当你得出结论后,剩下的事情就是选择什么样的起飞平台和怎样起飞,这就相对容易了。

3、〖适应是基础〗

谈到就业与求职心态时,现在很多大学生确实对自己定位过高。其实,一张毕业证书只是标志你完成了学校规定的阶段性学习。工作后,大学生们就会发现自己还有很多知识需要补充,因此到基层去学习锻炼是有必要的。走上工作岗位

调查毕业生就业心理与就业情况 篇2

关键词: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

近年来湖南的旅游收益及地位总是徘徊在全国十六、七位之间, 不但末挤身于全国旅游经济强省的行列, 与周边的湖北、江西、广东相比, 都有较大的差距。我省的产品、区位和资源在全国各省市中占据着相当的优势, 为什么还落后这么一大截呢?旅游人才的短缺是我省旅游发展瓶颈的根本原因。只有了解旅游专业大学生不愿从事本行业的内在心理根源, 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根据这种情况, 笔者在毕业生就业高峰时期对湖南省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的择业心理进行了调研。

一、调查概况

2010年3月至5月, 根据《旅游专业大学生择业心理状况

调查问卷》对湘潭大学旅游系、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系、湖南工业大学旅游管理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吉首大学旅游学院 (张家界) 等毕业生进行了随机调查。调查总共发放了500份问卷, 回收了有效问卷420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其中男生202人, 占48.1%;女生218人, 占79.8%。专科52人, 占12.4%;本科368人, 占87.6%;调查结果采用SPSS17.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 旅游专业毕业生对就业的认识

在对待旅游行业的发展态度上, 75%的受调查者认为这一行业有不错的发展前景或者非常有前景, 但是在回答毕业以后是否会从事旅游及相关行业时, 只有17.4%的受调查者表示较愿意进入这一行业, 其中认为自己非常从事这一行业的只有7.4%。为了进一步分析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不愿意从事相专业的心理根源, 笔者对毕业生的择业心理进行了分析, 主要从求稳定心理、求平安心理、求高薪心理等方面进行。

(二) 旅游专业毕业生择业心理分析

1、求稳定心理

旅游专业的学生住往在大一时就已在积极准备考导游证, 一旦拿到了导游资格证, 他们就会联系各个旅游社, 在课余或节假日时从事兼职的导游工作, 这时的她 (他) 们很高兴既可以免费游览还可以挣导服费, 可二、三年以后 (她) 他们毕业时已经渐渐厌倦这种东奔西跑的工作, 更渴望有一种稳定、轻松的工作。可见, 求稳心理成为旅游专业毕业生择业的重要特征。

2、求安全心理

作为旅游从业人员, 需长期在全国各地四处奔波, 和飞机、轮船、火车、汽车等各种交通工具打交道, 是一种具有较高风险的工作, 而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 生长在和平盛世的时代, 安全舒适的环境成了寻找工作的首选之一。

3、求高薪心理

旅游从业人员首先是服务人员, 但却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如要有较好的形象, 要有专业的旅游知识以及良好的语言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据麦可思《2009届大学毕业生职场生存状态分析》显示:旅游旅馆餐饮服务业 (其中包含酒店专业) 排在第八名, 毕业后半年的月平均收入仅为1615元, 这在当今物价飞涨和房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 求高薪是大学毕业生普遍的心理状态。

三、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一) 政府的宏观因素

政府的就业政策与就业指导等等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应届的高校毕业生。一些热门职业与岗位出现往往与政府的宣传与鼓励政策息息相关, 如湖南省2010年大力推行“大学生考村官政策”, 对当村官的大学生不仅仅有生活上的补贴, 还有保险、住宿、福利待遇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 着实吸引了很大一批湖南的应届的高校毕业生, 而旅游业作为企业在劳保福利等方面相对削减许多甚至没有, 这也注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会倾向于事业、行政等单位。

(二) 社会因素

受社会世俗的观念的影响, 社会上对旅游服务业的认识不到位, 作为服务员必须恭恭敬敬的为客人服务, 对客人要尊重, 这是服务职业的定位。但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是“伺候人的工作”, 对他们呼来唤去, 导致许多专业学生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随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服务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 对于阅历尚浅、人生观尚末确立、鉴别和抵御能力较低的大学生来说, 心理上无法适从。

(三) 个人认知因素

个人认知因素包括对专业的认知、对自我的认知、对社会工作的认知。不少学生入学选择旅游专业是觉得当导游可以免费旅游, 能开阔眼界, 入学初期他们对旅游行业的职业范围及服务性质认识是相当不清晰的, 他们无法将“旅游产品”与“为客人提供周全的服务”联系在一起。几年后, 当他们临近毕业时, 对从事服务业的工作又难以承受, 甚至想放弃。

四、解决心理问题对策

(一) 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自我评价是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态度的统一, 也是自我完善的动力。通过对自身潜能、人格的评价, 可以对改变个体形象和个性的形成起到巨大的作用。帮助专科学生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 这是进行自我评价的基础。二是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 虚心听取别人对自己的不同意见和看法。

(二) 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要将专科教育定位于就业导向的教育, 进一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突出职业性和实用性;同时学校应优化组合自身教育资源, 结合办学方向, 形成成人旅游专业教育具有不同侧重点的办学特色。

(三) 结合行业特点, 进行职前就业心理指导

旅游行业的专业方向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旅游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最关注的是业内的各种岗位, 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不排除, 将影响学生整个人生, 因此就业心理指导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李时椿, 常建坤.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4

[2]张光忠.大学创业设计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2003

调查毕业生就业心理与就业情况 篇3

【关键词】90后;毕业生;焦虑心理;调适

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2012年7月首批90后大学毕业生离开校园步入职场,成为求职的主力军,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担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就业焦虑问题。而就业压力甚至提前进入大一大二学生的心里,导致了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研究表明,毕业前这个特殊时期,大学生面临着人生的重大抉择,所面临的应激事件比较多,择业焦虑成为大学毕业生最多见的心理问题。高校“90后”毕业生就业焦虑对就业工作的开展、毕业生心理健康及平安校园建设提出极大挑战。

一、当前“90后”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状况分析

就业焦虑是当毕业生个体面对就业时,感知到危险及其威胁,对未来就业缺乏安全感,自己内在主观意识与外在客观现实存在差距,对于就业压力、就业竞争不知该如何准备、应对而产生的紧张、哀愁、担忧、烦躁等负性情绪的综合反应。

当前大学生是“90后”一代,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他们享受更好的物质生活水平,接受更好的教育,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个性鲜明、追求上进、敢作敢为的积极一面;当然,在他们身上也呈现出自理能力缺乏、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消极一面。从就业方面来讲,“90后”大学毕业生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使他们对就业期望值高、就业价值取向不明晰和就业心态不平稳的就业特点,由此形成一些不良就业心理问题。关于就业焦虑问题,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就业问题的关注得到应有重视,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特征,是大学生对待就业行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心理活动。笔者结合日常就业咨询、毕业生座谈等工作,并在我校机电工程学院大一到大四4个年级中采取抽样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所用问卷为张晓琴编制的“就业焦虑量表”,由就业恐惧、就业不安、面试焦虑和工作焦虑四个分量表构成。采用4级记分,将四个分量表的得分相加得出总分,总分越高,就业焦虑程度也就越高。把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大学生在求职中普遍存在就业焦虑问题。调查表明,农村学生的焦虑程度高于城市学生,女生的焦虑程度高于男生。京外生源的学生焦虑程度高于京籍生源。贫困生焦虑程度高于家庭不贫困学生。

二、“90后”毕业生产生就业焦虑情况的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对于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还有待完善。就业区域不平衡,大中城市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比偏远地区就业机会多。

(2)用人单位因素。一些单位用人制度不完善。对于人才的招聘,往往需求有更多实际工作经验的,没有考虑到应届毕业生的现实情况。部分企事业在招人时靠关系,靠送礼现象时有发生,对毕业生就业缺乏公平性,在用人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组织协调结构上也存在着缺陷,招聘周期长、对于大学生缺乏必要的系统岗前培训,学历性别歧视等等这些致使大学生在就业环境下面对不公平与不规范,毕业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3)学校因素。学校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大学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致使学生所学知识滞后于社会上的应用。

(4)家庭因素,父母或亲戚朋友社会地位越高,家庭越民主子女越不易焦虑,有些学生因为自己父母的社会地位不高,没有良好的职场人脉,亲朋好友也无法给予帮助。因而对能否顺利就业忧心忡忡。有些学生觉得无法实现家长的期望,或者与家长的就业观念不一致,因此而引发心理不安。

(5)个体因素。当前“90后”大学生个性特征明显,但对自我的认知往往不够,对自己优势和劣势认识不够清晰,在就业的选择上可能会出现“离经叛道”的情况。在就业过程中,当个体无法满足自我的需求和遇到理想与现实相冲突时,就会对自我能力过度否认,这种不合理认知会使个体产生自卑、悲观、失望等情绪,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与行为。

三、90后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与引导

(一)优化就业外在环境,营造积极就业氛围

要想营造积极就业氛围,首先需要国家采取有力措施,关注大学生就业、完善就业政策、创造良好就业环境从而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前提。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政府和社会要加强就业调控,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建立公平、有序、规范的就业环境,营造积极的就业氛围,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帮助更多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有力的外部保障。

从家庭层面角度来看,家庭环境和父母观念影响着孩子成长;在职业选择方面,父母要改变传统就业观念,尊从孩子内心最真实想法,理解并支持子女实现自身价值和梦想,不能因眼前利益而给子女太多精神压力。

高校需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需与时俱进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与各产业人才供需对接机制,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和就业的良性互动,在此基础上,还要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通过社科部、就业指导中心及心理咨询中心所开设的课程为抓手逐步完善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毕业后能够成功就业做好准备。

(二)夯实内在基础,从容面对就业压力

正确地认识自我和社会。正确地认识自我和社会是夯实内在基础。大学生要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和发展潜力,了解职业要求,从而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减少就业焦虑。当前,“90后”大多数大学生自我认识不够全面,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不够清晰,有时候对自我水平的估值过高,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加强个体认知引导就要让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做到客观地认识自我,对自己有合理的认知,清楚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目标,从而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就业价值观,并为自我价值追求付诸实际行动,这样,既能让大学生了解自我,又能找到目标和行动方向,也能减少择业盲目性,避免承受不必要的心理挫折。

“90后”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困难和心理压力是难免的,需要大学毕业生掌握一些心理调适技巧和方法,帮助自己及时应对和化解心理问题。因此,在大学生中有必要加強就业心理辅导教育和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尽可能较多地了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有针对性地给毕业生教授一些心理学上的积极自我暗示、宣泄法、移情法、自我慰藉法、等心理调适技巧,积极调整心态,从容面对困难和挫折,永远保持乐观情绪和积极向上心态迎接挑战,这样,就业的成功步伐会离自己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揭水平.大学生就业焦虑因素分析与调适方法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54 -57.

[2]张晓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预测因素分析[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

[3]熊忠东,等.大学生就业焦虑对策分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8,(2) :196-198.

调查毕业生就业心理与就业情况 篇4

一、摘要…………………………………………………………

2二、调查目的……………………………………………………

2三、调查结果……………………………………………………

3(一)调查对象………………………………………………3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3

(三)调查数据分析…………………………………………3

二、总结及建议…………………………………………………7

内容摘要:毕业大学生逐年增多,面对各种毕业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何,择业方向又会有怎样的变化。众所周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原有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统包统分”,“包当干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逐渐被“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新的就业制度所取代。同时,面对着国家大规模的高校扩招政策和每年庞大的高校求职大军,各高校毕业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心理压力,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了种种消极心态。作为大三的学生,一年后就要面对这些问题,对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进行调查,有利于帮助我们缓解压力、解决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压力

调查目的:通过对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的主要因素,并深入研究产生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从而找到缓解这些心理压力的方法。

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目前在校大学生,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在校大学生。调查他们的学业水平、择业要求及其它考虑因素。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这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性别、学历、专业、所在年级、就业水平、就业还是创业、工资水平要求、工作地点、工作是否与专业相关、是否继续深造、就业方式、家庭因素、是否担心找不到工作、缺乏的能力。调查问卷收集方式主要以网络收集为主。资料收集时间为一个月。后续工作包括:数据统计,数据分析,主要因素归集,调查造成因素的原因,总结所分析的内容,收集各种解决心理问题的建议,总结收集到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三)调查数据分析:

1.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男女比例:男同学占46.2%,女同学占53.8%。说明调查的学生当中女同学比较多,但男女比例相差不大,接近一比一,有利于后续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2.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的学历:本科生占73.8%,专科生占26.2%,调查的学生当中本科生较多,而我们目前所读的是本科,此数据说明后续数据的分析比较接近我们的状况。

3.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所在的年级:大一占10.8%,大二占33.8%,大三占41.3%,大四占12.3%,其中大三的学生较多,其观点比较接近我们大部分人目前的观点,说明后续数据有可取性。

4.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所读专业:外语占6.2%,电子占9.2%,化药占6.2%,计算机占7.7%,会计占10.8%,金融占9.2%,其它专业占50.8%,说明调查的大学生中所读的专业种类繁多。

5.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毕业后就业的占83.1%,选择毕业后创业的占16.9%,说明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就业,但仍有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创业。选择就业的大学生大多都因为创业有一定风险且需要资金而选择就业,选择创业的大学生则大多都有资金支持且愿意接受创业的风险并相信创业能带来就业机会而选择创业。

6.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毕业后就业的占83.1%,选择考研的占7.7%,选择出国留学的占9.2%,说明大部分大学生都选择毕业后就业。另外一部分选择考研的学生,大部分都觉得读完研究生后找工作会比较容易,且愿意多读几年书;一部分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则大部分家里比较富裕,有足够的资金供其出国留学,且普遍认为出国留学归国后会比较容易找到好的工作。

7.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毕业后留在毕业城市工作的占61.5%,选择毕业后回家乡城市工作的占38.5%,说明大部分同学都打算留在毕业城市工作,原因包括:觉得在毕业城市找工作较容易,在毕业城市工作比较有发展潜力,家乡城市较落后等,更有部分人认为没有一番作为就回家乡很没出息。

8.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对工资水平要求:1000~XX元的占26.2%,XX~3000元的占41.5%,3000~4000元的占9.2%,4000~5000元的占9.2%,5000元以上的占13.8%。说明大部分学生都认为XX~3000元比较适合,主要原因有:刚毕业,工作经验不足;认为不能胜任很高收入的职位;工资太低的会觉得自己跟没读过大学的人待遇一样等。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比较保守,但又不会太低,足够解决日常用度的工资水平。

9.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担心、焦虑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占7.7%,有点担心但觉得还是可以找到工作的占72.3%,不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占20%。说明大部分学生虽然担心毕业后就业问题,但是对就业还是抱积极态度。

10.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对家庭因素的看法:认为就业因自己决定而不该由家庭因素决定的占18.5%,十分重视家庭因素及家里人意见的占21.5%,视情况而定的占60%。说明大部分学生都在乎家里人意见,但有时考虑到实际情况,还是不能完全听从家里人意见。顾家的思想在中国人心中依然根深蒂固。

11.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的就业方式:选择参加现场招聘会的占53.8%,选择上网找工作的占12.3%,选择亲友介绍的占27.7%,选择上门推销自己的占6.2%。说明大部分学生选择参加现场招聘会或亲友介绍的就业方式。上网找工作同样要面试,参加现场招聘会可以马上把握机会;亲友介绍的工作比较大可能会被录用。

12.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缺乏的能力:认为自己缺乏创新能力的占36.9%,缺乏组织能力的占23.1%,缺乏交际能力的占24.6%,缺乏独立能力的占15.4%。表明认为自己缺乏创新能力的学生居多,中国目前的教育方式主要还是以“填鸭式”为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较少。

13.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对工作是否该与专业相关的看法:认为必须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的占24.6%,认为只要找到工作,不管是否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都可以的占29.2%,想找与自己专业相关,但找不到也不强求的占40%,本来对自己专业不感兴趣,想从事其他工作的占6.2%。说明想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学生占多数,不管其立场是否坚定。但考虑到目前毕业找工作困难的情况,较多的学生还是会选择先找到工作,再考虑是否与专业相关。

总结及建议:

调查毕业生就业心理与就业情况 篇5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即将踏入大四,面临即将实习找工作问题的我们,对大学生就业知之甚少。

而专家认为“将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那么我们就业究竟面临哪些问题呢?利用寒假时间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做了个小调查。

从此次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略微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一、就薪金的期望值

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对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昨天(25日),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发布了XX年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对全国11所普通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截至7月底,毕业生就业率(“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达62.07%;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明显。

据介绍,该所已连续两年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去年不同,今年将毕业的研究生和大专生也列入调查对象。

男女生就业差距在缩小

【调查】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52.14%,女性毕业生的比例为46.62%,两者相差不到6个百分点,相比去年14个百分点的差距有所缩小。此外,两者对于可接受的工资起点也很一致,都主要集中在1000元—3000元。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认为,随着政府在消除就业歧视和实现平等就业方面政策导向性的增强,性别差异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影响尽管依旧存在,但程度已大为减轻。此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和女大学生比例增加有关。

研究生就业优势不突出

【调查】大专毕业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49.16%,本科毕业生为65.52%,硕士研究生为66.66%。大专毕业生和本科生中分别有61.93%和60.14%的受访者将预期薪酬定位在1000元—XX元,仅有19.77%和25.31%的调查对象将XX元—3000元作为自己的薪酬预期;而硕士研究生中的大多数将可接受工资起点定位于XX元—3000元,为54.12%。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发现,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虽然有来自人才市场的压力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不恰当使用,但更多的是与当前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培养特色不明显、可替代性较强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高学历人才抢占低学历人才就业岗位的现象,实质上凸现的是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问题。

大学生对政策知晓率低

【调查】在涉及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时,有21.62%的学生将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视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但是大学生却往往对政策的知晓率非常低,例如,在被问及学生对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的了解程度时,分别有11.18%和51.62%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和“不太了解”。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认为,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待提高。

调查毕业生就业心理与就业情况 篇6

调查内容

新形势下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

调查目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我们作为一名专科在校大学生,通过对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和现代企业对高职专科毕业生需求情况的调查分析,探求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的新渠道和新思路,旨在应对当前情况作出合理的职业规划,期以对我们将来的就业作为指导。

调查时间

2010年7、8、9月(暑假期间和开学初)

参与人员

组长:石海潮

组员:王凡、卢恒周、付生明、秦耀东、秦栋

调查方法

主要运用问卷调查(针对我们电专学生,包括各个年级),调查问卷采用做答方便的判断题,用简明扼要的代表性问题设计问卷。

同时采用图书馆查阅资料、网上搜集数据信息、综合归纳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宿舍走访(对正在准备毕业的大三学长)、电话联系(对认识的已毕业学长)、企业实地实践考察等多种方法。

调查背景

多年来,各地大学采取了扩招的措施,这使得在一个时期以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猛增,并将继续呈增长态势。在80年代初,每年的大、中专毕业生仅为几万人;9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为31.2万人;2004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80万,2007年已增至495万,2008年达到559万。而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超过600万。现在已经趋近七多万人。未来几年,虽然增幅会趋缓,但大学生毕业数量仍处于上升趋势。而且近年来专科生需求整体呈下滑趋势。

调查内容

1、企业走访

今年暑期我们小组部分成员(王凡、秦栋)借去深圳市打暑期工的机会走访了深圳市中电电力集团。选择这家公司是因为该公司今年有在我们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招聘。我们在学校网站上了解到这家公司还不错。

7月21日我们来到了位于深圳是福田区车公庙泰然国贸院的深圳中电电力公司总部,这里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并不怎么样,位于整个工业园中一个个位置不怎么样的写字楼的10层,我们还是乘货用电梯上的楼。然后我们以应聘咨询的名义和他们人事部的一名工作人员简单谈了一会,了解到一些情况。

我们了解到在南方,尤其像深圳这种大城市的单位工作,工资虽然较我们这里或者再往西北部能高一点,但是大城市的消费水平也高,包括房租、吃饭和别的日常消费都让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好接受。另外这样的公司也节奏快、竞争大。所以我们要在中电电力这样的单位工作也不是很容易。

由于我们是应用电子专业,后来我们选择在深圳市富士康科技集团的鸿富锦观澜分厂打暑期工,对现代电子制造行业也有了深入的了解。

我在的产线是机修线,在那呆了四十多天,认识的朋友好多,有普工,有技术员,有的在好几个部门甚至多个厂区都干过。所以我由他们那了解到好多信息。像这样的工厂位于深圳市关外(经济特区以外的区),消费水平还不太高。这样的厂虽然大量要得都是普通员工,但

是近年来随着企业转型,对于技术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我了解到像我这样的大专毕业生,如果进入那样的厂的话。可以作为产线技术员,刚开始属于员三级甚至于师一级,可以拿到3000元左右的底薪,而且各种奖金、福利都很好。这对于在深圳市关外来说都很不错了。这里虽然忙一点,辛苦一点,但是收入还是不错的,可以作为自己刚毕业后择业前积累经验的地方,或者是自己创业前积累起步资金的地方。

2、问卷调查

我们在开学初在咱们校园内周围认识的人群里(不分年级)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此次我们共发54份,回收有效问卷52份,回收率高达95%。主要针对个人对当前就业形式的了解程度、个人看法、个人就业方向、及个人期望做了了解。

我们了解到:

100%的同学都意识到当前的就业形势很严峻。

大约69%的同学觉得当前的就业压力对自己影响很大;另外31%的同学认为当前就业压力对自己的影响不是很大。

大约84.6%的同学觉得自己将来在肯定从事电力行业;15.4%的人认为自己可能不会从事电力行业。

约59.6%的同学觉得薪酬是自己选择就业的首要原因,40.4%的同学不把薪酬作为首要选择依据。

3%的同学认为需要采用专升本来应对就业压力;97%的同学觉得专科学生和本科学生面临就业形势差不多。

3、走访调查

我们对08级一些正在准备就业的学长进行了走访交谈,了解了很多信息。总结了几点:了解到当前就业压力确实很大;学习成绩对就业影响很大;性别差异对电力行业就业影响较大;许多学生存在就业期望过高现象等。

另外,我们电话联系了两位07级的毕业生,现在已经在岗位上工作的两位学长。他们一位在银川某水利水电公司,另一位在海西供电局。我们谈了谈他们的就业体会和经验,总结到:现在就业单位的竞争确实很激烈,就业后还要不断学习,甚至于自考取得更高的学位也是一种选择;面对就业压力可以先就业再择业,甚者在创业。工作中所用到的好多和本专业不相关,就业后还要不断学习,但是为了好找工作,还是要学好本专业课。

不足之处

1、由于精力有限,我们此次调查基本局限于本校之内,调查面不广泛。不能反映整体的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情况。

2、此次调查针对的问题没有进一步针对社会、学校等方面进行调查并对这一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讨论总结

对于当前的的就业形势,我们经过讨论对当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做了总结:

1、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各种招聘单位越来越盲目加高学位门槛,这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2、高职高专毕业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往往过高。在大学毕业后,一般来说,高职高专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认为自己上了大学、有了文凭,就应该有个体面的工作。其实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然而一些毕业生不愿参加或从事比较普通的工作,一心想要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应届毕业生暂时还没有那个能力。

3、一些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不够到位。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学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训等,都还未达到相应的要求。

4、许多学生盲目热衷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二不愿意到中西部去。导致东部沿海发达城市

人才过剩,就业压力极其大。然而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实施,我国还欠发达的中西部对各类毕业生的需求有所提升,也包括专科生在内。

我们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经过思考与讨论针对毕业生提出一些建议:

1)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2)正确自我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社会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所学用于个人事业发展和祖国建设,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3)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找个好工作不可能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调查毕业生就业心理与就业情况 篇7

关键词:特殊群体,就业心理,洛阳

1 引言

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 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的人数和比重也逐年增加。不可否认, 在高校, 特殊群体毕业生正成为不可忽视的群体。对于中国高校的大学毕业生而言, 毕业后的选择无非是直接就业、继续深造、自主创业等。而事实上, 目前自主创业由于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 尚未成为中国高校大学生的主流选择。直接就业和继续深造是当前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选择。

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签约率低、在择业岗位上出现偏差也已成为大学生就业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解决特殊群体就业问题对于构建和谐高校、培养合格人才、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2 调查过程说明

2.1 调查对象与时间

调查对象从两方面界定:一是关于高校特殊群体的界定。特殊群体是指目前在洛阳三大高校就读的, 经济困难学生群体, 学业困难学生群体、家庭有问题的学生群体、心理生理存在障碍的学生群体;二是关于就业的毕业生的范围界定。界定其为专科大三学生和本科大四学生。

调查时间是在五月至七月之间, 对大三大四的学生来说此时正是他们找工作告一段落回校等待毕业的时间, 他们已经经历了就业过程, 体验了就业中的成功与挫折。通过就业实践, 他们对自己也有了比较多的认识、对于职业有了客观的了解, 具有比较丰富的就业体验, 这样的调查更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

2.2 调查方式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洛阳市三所高校中的特殊群体毕业生。鉴于特殊群体学生在高校中所占的比例和其敏感的心理, 为了取得真实有效的数据, 在调查时未表明是专门针对特殊群体的调查, 而是以调查大学生就业心理为名, 进行不记名调查。在调查前对被试者进行相关的解释, 让被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填表, 问卷在30分钟左右完成后现场收回。

2.3 样本描述与分类

调查对象为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洛阳师范学院三所学校2011届本专科毕业生1125名, 涉及专业有文学、经济、管理、工学、理学等七大学科40个专业方向。调查共发放问卷1125份, 收回1125份, 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共1013份, 调查问卷有效率为91. 1%。

3 特殊群体毕业生情绪反应调查

本次调查中, 在此项表现出相对缺乏自信, 对竞争感到没有把握, 情绪比较焦虑。关于自信, 特殊群体毕业生突出表现为三大方面:主要表现为“感觉自己没有什么优势”;其次表现为“害怕适应不了社会”;再者表现为“感觉自己没做好就业准备”。而关于竞争方面的表现, 则更多是“会担心失败”。因此, 特殊群体毕业生的自卑是比较普遍的问题, 也应该是特殊群体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中的重点问题。我们发现, 特殊群体毕业生往往对自己持有较多的否定态度和消极情感体验, 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面对困难和生活压力的现实, 他们常常感到自己无能为力, 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缺乏自信, 不敢竞争, 对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将产生某些不利影响。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 自惭形秽、自我封闭、不相信自己, 一些特殊群体就业生更是表现出被动和消极的行为状态。

4 特殊群体毕业生认知程度的调查分析

4.1 自我认知度的反应

自我认知主要指就业生对自己性格的了解程度和对个人职业规划方向两个方面。通过表统计数据, 可以发现特殊群体大学生对自我认知程度不理想, 仅有6.7%的学生对自己的性格有清晰的了解, 有48. 2%的学生对于自己的性格仔细想过但并不太清楚 (见表1) 。在对个人发展的职业认知上, 其中大部分学生对个人发展的认知并不清楚。在对该部分学生的访谈中, 问及“你对个人的发展没有明确的想法, 如何选择工作呢?”回答却是“找好工作”, 但具体说什么是“好”时却没有明确界定。从对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 特殊群体学生对自身缺乏了解, 不清楚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这样往往造成择业盲目、从众。

4.2 自身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就业影响因素的判断, 61.9%的认为是考核综合能力;52.2% 学生认为是专业导向;44.1%的认为是实践很重要。调查反映出社会对就业生的需求已转向了综合素质。同时, 也给就业生提供了更高的就业要求。

4.3 就业的社会问题认知

这主要从对就业形势判断程度、对政策和程序的了解度、对影响因素认识程度、对就业难的现象分析程度和对当前就业问题的认识程度五个方面来调查和分析。

4.3.1 判断就业形势

图1的数据表明, 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评价趋于“不容乐观”。认为形势较好, 就业容易的学生仅占到6%;而近七成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 就业难。

4.3.2 了解现行就业政策和基本就业程序

对于就业政策, 很少了解的占一半, 而非常了解仅占4%, 对比鲜明;对就业程序, 70.1%的毕业生知道一点, 只有不到1%的毕业生表示非常了解 (见表3) 。这反应出洛阳高校毕业生还有待加强对就业政策和程序的学习和了解。

通过调查, 笔者发现特殊群体毕业生对就业指导抱有比非特殊群体更高的期望。

4.3.3 认识就业的影响因素

通过调查结果表明, 对就业有影响的14个因素排序, 其中综合能力、所学专业、实践经验、学校声望、学历层次五个因素紧紧靠前。综合能力为影响就业的首要因素, 可以表明大家很清楚只能, 而且只有凭借自身实力, 才能有竞争力和机会。

4.3.4 认识就业难的原因

对于就业难, 毕业生大多认为是扩招、教育体制、自身能力、期望值过高等原因造成。

4.3.5 认识当前就业的主要问题

对当前毕业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的看法, 37.8%大学生认为凭关系现象存在;34.4%大学生认为社会需求总量在减少;30.5%大学生认为政府中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的屡见不鲜。这一结果反映出, 我国就业体制的不完善、不规范。当然, 还有22%的毕业生认为是“毕业生太过于挑剔”, 而36%的毕业生认为是“用人单位过于挑剔”。

5 心理态度对比

士气心理学认为, 态度一般指个体在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 对事物做出的评价和表现出的行为倾向。态度由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情感和意向三方面的构成要素。

5.1 内在感受体现于就业观念差异

特殊群体与非特殊群体在个人能力、努力、经验等因素作用的重要性观念上趋同。然而, 对部分观念, 两群体仍有不同。59.5%的特殊群体愿意从事自己不满意的工作, 而只有42.7%非特殊群体愿意从事自己不满意的工作, 特殊群体高于非特殊群体比例。主要是因为特殊群体家庭经济负担重等原因造成。

在非特殊群体就业过程中, 社会关系起的作用非常大, 这一方面是特殊群体就业生较难企及的。因此, 非特殊群体比较注重证书, 通过证书证明能力、帮助就业, 而特殊群体大学生首要问题是要解决自己的生活, 这种条件下对职业能力培养就有点力不从心。

5.2 情感体现于职业倾向不同

职业倾向的分析中, 特殊群体比非特殊群体更少权衡和考虑工作区域、单位性质等。对于特殊群体的务实特性, 比较符合当前就业的趋势。当然, 此种倾向也可能由较为强烈的快速就业的动机引起。

通过调查, 笔者发现对于当前的创业话题的倾向性方面, 特殊群体创业意愿较之于其他群体来说积极性很低。

5.3 意向体现于企图方面差异

由于特殊性, 其就业的迫切性较强, 同时压力较大。其压力来源中最靠前的三个因素是经济问题、家人期望和个人发展。看似与非特群体排序差别不大, 但深究其压力大小和影响大小, 则不可等同。而这一点也恰恰造就了特殊群体就业的迫切程度更高于非特群体。

6 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行为对比

6.1 职业规划

就业工作的职业规划问题, 大学生的选择有大致三个方向:考研、直接就业和自主创业。其中88.99%直接就业, 10.08%考研, 0.93%自主创业。可以发现, 在当前社会状态下, 对于特殊群体来说直接就业是最迫切的, 也是最有效的规划方式。

6.2 就业准备

通过调查, 笔者发现特殊群体毕业生在就业准备方面不如非特殊群体毕业生充分。首先, 对于家庭能否为其提供就业帮助一项, 80.8%的特殊群体毕业生认为不能, 而只有42.4%的非特殊群体毕业生认为不能;其次, 对于社会实践的经历来说, 60.0%的特殊群体毕业生没有经历, 而20.3%非特殊群体毕业生没有经历;第三, 就业方向的确定问题, 67.4%的特殊群体毕业生不明确, 相比之下非特群体毕业生中只有33.8%不明确。

在进一步的访谈对话中, 笔者了解到特殊群体毕业生不知道如何做就业准备, 就业方向不明确, 不了解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是因为缺乏就业知识和就业信息所致。有些特殊群体毕业生有些自卑, 比较封闭自己, 与人交流的比较少, 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就比较少, 这对就业不利。

参考文献

[1]彭耽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胡解旺.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3]杨晓明.SPSS在教育统计学中的应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4]方成智.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J].心理教育研究, 2006, (3) :85-86.

[5]唐敏仪.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中国科技信息, 2010.

[6]刘健, 刘日霞, 祝洪涛.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特点与自我调适[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5) :31–33.

[7]石立萍, 龚瑞思.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障碍及心理调适[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5) :130–132.

[8]高军.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调适[J].高教论坛, 2008, (9) :62–63.

[9]徐凯.金融危机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2008, (12) .

[10]牛耀堂.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1) :93–95.

调查毕业生就业心理与就业情况 篇8

关键词:就业状况 学前教育专业 毕业生

现阶段我国劳动力人口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加上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的推进,整个社会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更加凸显。2008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532万,2009年达到611万,2010年达到631万,2011年达到660万。毕业生人数的增加预示着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

2010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日前江西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在未来十年中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这些政策的出台,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在此背景下,笔者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掌握了学前教育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与学前教育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对策和建议,为高校的就业指导提供参考,以更加有效地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一、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选取了南昌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2011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结合的方式,于2011年9月13日~9月16日期间对该校学前教育专业6月底毕业的2011届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调查问卷是根据本文研究目的和以往的研究设计,经多次校对最后得以确定,由客观题与主观题共21题组成。客观题主要调查学生的就业单位、就业地区、就业渠道等项目,主观题主要调查学生在工作期间内有何困难。

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2011届毕业班共三个班级,合计144人。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20份,回收104份,其中废卷2份,有效率为85%。为了统计方便,随机选取了100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时间在9月份毕业生已经开始工作之际,毕业生对问卷内容有了更深切身体会。因此,问卷贴近学生实际,能够较准确地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数据处理。对数据的统计及处理主要采用Excel软件。

调查对象分析。100名调查对象中,男生0人,女生100人;入校前农村户口学生70人,城镇户口学生30人。

二、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1.就业情况分析

调查数据表明,在所有被调查的2011届毕业生中,有84%的学生已经在工作,有2%的学生通过专升本进行深造,其余14%的学生正在找工作。而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招生就业处在毕业前夕统计(6月)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为96.5%,两者并不一致。就业处统计的是签约率,而现实生活中,签约并不等同于就业。正在找工作的学生反映,一部分学生当时签约仅仅是为应付学校,依靠亲戚、朋友的关系,随便找了一家单位进行签约,签约单位并不想接收他们或者他们并不想去该单位工作;而另一部分学生反映,工作没多久或对单位的薪酬不满意,或嫌平日的工作量太大,或与同事、家长关系处理不当而辞职,打算另找工作。

2.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及单位性质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在已经就业的毕业生中,在国家机关幼儿园工作的毕业生有8人,在公立幼儿园工作的毕业生有22人,在民办幼儿园工作的有28人,其余26人在其他领域工作(其中4人在民办幼教机构工作)。毕业后从事幼儿教育、管理的学生比例达到73.8%。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大专学历的幼儿教育师资和幼教科研、管理人员。从调查情况来看,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上在幼儿教育和幼教科研、管理领域工作,培养出的学生符合该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该校学前教育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得到了较好体现。

同时也可以从调查中看出,在从事幼儿教育、管理的这部分毕业生中,有近半数是在私立幼儿园或民办机构工作。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公立幼儿园采取了“逢进必考”的措施,通过面向社会统一招聘考试来筛选人才。应届专科毕业生学历起点较低、缺乏教育教学经验,与本科生相比各方面的能力还是相对较弱,所以考入公立幼儿园的难度较大。近几年随着民办幼儿园的快速发展,幼儿教师缺口大,很多民办幼儿园甚至招聘一些下岗工人、高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生等没有经过系统专业训练的人员来充当幼儿教师。与这些非专业人员相比,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很受民办幼儿园的欢迎,这是近几年的一个巨大变化。

3.毕业生的就业地区

调查数据表明,在本省省会工作的毕业生有36人,在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工作的毕业生有20人,在内陆中小城市工作的毕业生有44人(大部分是在家乡工作),在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数为0人。目前国家对大学生赴西部工作有很多优惠政策,但从调查情况上看,却没有毕业生去西部工作。这种情况还出现在下一届的毕业生身上。笔者曾对2012届100名毕业生做了就业意向调查,调查显示,有54%的毕业生愿意选择在本省省会就业,有34%的毕业生愿意选择在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愿意选择在内地中小城市就业的毕业生只有2%,而西部地区竟然没有学生选择。看来,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高校、社会任重而道远。

4.毕业生工资待遇分析

收入是反映就业状况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毕业生月薪在1000元以下的为9人,1001~2000元的达到73人,2001~3000元的达到18人,3000元以上的为0人。笔者对2012届100名毕业生做的就业意向调查显示,有70%的学生月薪期望在2000元以上。看来,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5.毕业生求职方式

经调查,毕业生求职方式前三位依次为:“校内大型招聘会”“老师、亲友介绍”“自主寻访”。校内大型招聘会是毕业生找工作的最佳途径,招聘单位上门,节省了大量的求职时间和资金,成功率也相对较高。从往年该校举办的招聘会后学生签约率统计来看,大约有40%左右的学生能够签约单位。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历史悠久,许多校友都已成为幼教战线的精英,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召开校内大型招聘会,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就业。这与2012届毕业生的首选求职方式一致。

(二)毕业生择业行为调查分析

1.影响择业行为的首要因素

影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因素排前三位的分别是:“专业对口”“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笔者对2012届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显示,影响择业行为的首要因素为“地理位置是否好”“薪酬”“行业保障”,两者差异明显。

未毕业的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充满了憧憬,一味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质量;已经毕业的学生在艰辛的求职过程中,慢慢清楚了自己的定位,评估了自己的能力,所以择业更加理性。

2.影响成功就业的主要因素

调查毕业生就业心理与就业情况 篇9

——以福建省为例

华侨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 调查问卷

你好!

感谢你阅读这份调查问卷。此卷是为了解“福建省各高校内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现状”而设计的。请您仔细阅读此调查问卷,并在合适的选择区域内划√。在此,请允许我们对你给予这一调研工作的帮助和支持表示真诚的感谢,谢谢你的合作!

一、你的个人情况

 你的性别: □男□女

 你的高校: □泉州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州师范大学□国立华侨大学

 你的年级: □2004□2005□2006□2007

 你选择本专业的原因:□喜欢,自主选择□服从调剂,被动参与□无所谓  你的就业现状:□实习□在职□在职深造(包括读研、留学) 你的就业稳定度:□十分稳定□略有变动□波动较大□飘忽不定

 你现时的职业方向:□政府部门的公务员□休闲旅游□饭店管理□金融营销□信息技术□建筑设计

□教育□私营小企□普通打工者

□其它________

 你的收入状况:□2000元以下□ 2000-3000元□3000-5000元□ 5000元以上

二、结合本专业后,对你现状及经历的评估

 你所学的专业知识偏向于那一种主干学科:□地理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  你觉得本专业理想的就业去向是:□环保局□建设局□规划局□旅游局□设计院□国土资源局□其它________

 你对你目前从事的职业的看法:□满意□一般□不满意□无所谓

三、你对本专业的评估

 你对专业存在价值的评价:□专业发展前景良好,对其充满信心

□旁观者的态度,觉得无所谓

□认为该专业没有多少意义,亟待整改

 你觉得专业的问题主要出在:□学校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滞后及体制问题

(多选)□师资力量不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及水平不突出

□专业负责人对专业定位特色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足

四、请留下你对本专业的整改意见

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篇10

会计专业近年来成为就业领域的热门专业之一,受高薪、高就业率的诱惑,报考人数依旧逐年增加。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已成为我国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千方百计促进就业。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根据不久前出炉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我国2010届会计本科毕业生已达到12.17万人。但是市场需求没有明显的增加,供需矛盾仍然很突出,就业压力大。每年大批量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的关注热点。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到底如何?在这个就业压力日增的社会,各大高校和毕业生又该如何应对?

就业问题已经引起毕业生重视,但是一半左右的毕业生希望在校期间就能找到工作,也反映出当前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上的理想化、浮躁的现象。同时40%的毕业生选择考研,一方面反映出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也是部分大学生没有提早做好就业思想准备盲目选择考研的结果。种种迹象表明,当前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已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原因也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供需差:会计专业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今年来深灰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全国高校毕业生剧增,然而用人单位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二十选材刁:应届毕业生不吃香,在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他们,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三是缺经验:教授多,教练少。毕业生在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差。就业容易择业难

根据麦可思的有关调查结果,目前会计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呈现几大特点:一是基数大,呈现“双高”现象。所谓“双高”,即高就业率与高失业量并存。《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0届主要本科专业就业率排名中,会计学以94%排名第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1.2%,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同时,在2010届本科专业失业量排行榜的排名中,会计学以0.73万的失业量排名第5。“双高”现象的存在足以表明会计毕业生基数之大,这直接导致更为激烈的就业竞争。

二是就业容易择业难。《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年高于平均月薪的主要本科专业排行榜中,会计学的平均月薪为2861元,高于全国本科平均水平2815元,但并不是传说中的“高薪”。2010求职强度较大的本科专业排行榜中,会计学毕业生每拿到一份工作邀请所需投出的求职简历份数为13份,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份。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对于一名会计本科毕业生,找到一份普通工作并不难,但是要想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却不那么简单。

还有就是会计人才供需结构失衡。根据对各大招聘网站近期发布的对会计岗位需求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越是大型、高薪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高、越细致,包括学位、专业能力、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财务软件使用能力、沟通能力,甚至对CPA证书、实习经验、班干部经历以及在校成绩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

然而,根据《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在2010届读研比例较高的前50个本科专业中,会计学未能上榜。不少人力资源人员指出,高端出彩的毕业生太少,大部分毕业生只能胜任低端的基础工作,造成高端领域供不应求,而低端岗位却又供过于求。

学生就业观念不尽相同

在受访者中,就业观念差异较大,主流想法 是“先择业,再就业”,考研深造,或自主创业,分别占52.8%,10.4%和15.8%。数据显示,在新的形势条件下,选择继续求学深造已不再成为大学生毕业后的首选,找工作和自主创业将更加适合大学生的发展。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已经不再局限于自己所学,而是愿意在其他领域开

拓。当代大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大部分都与自己的专业不符,这说明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肯定意识已明显增强,就业观明显开放。

高校应提供高质量实习机会

针对目前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形势,为了提高就业质量,高校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重视职业规划指导工作,重视个人特色与发展,避免形式化。

很多高校都没有真正的职业规划课程,大多流于形式,未能帮助学生充分分析自己,挖掘个人特色,导致在校期间学生无法找准个人定位,做决策时犹豫不决,最终无所成就。

提供高质量的实习机会。不少企业反映,毕业生缺乏基本的实践常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上手速度过慢,培训成本太高。据了解,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曾经与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实习合同,为注册会计师方向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在实务界和学生中都产生了良好的口碑,该方向学生在就业中往往比较受青睐。

优化课程体系与结构,强化人才能力培养。根据相关调查结果,实务界普遍认为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会计报表分析等六门课程极为重要,职业道德、沟通能力、职业判断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五大能力最为重要,各大高校应予以重视。大部分会计专业毕业生都认为学校生活是他们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学校的成长历程深深的影响着他们毕业后的生活,并将对他们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很多老师给予他们无私的帮助,他们表示真挚的感谢。同时他们更希望在校的同学们要充分利用在校的有利条件,在老师的指导下,努力学习,争取在以后的就业和工作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他们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

1、本专业要发展,当务之急是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提高办学的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拓宽办学思路,通过多途径办学扩大本专业规模,提高本专业的知名度。

2、大部分会计专业毕业生认为我系的培养目标较为明确,定位清楚,课程设置也比较合理,但是现在的企业要求越来越高,就更需要把课程设置安排好,使得会计专业毕业生在找工作时能更有优势。

3、大多数同学谈到怎样做人的问题。他们认为要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做人是一切的根本,我系应该加强对学生在思想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道德观。

4、同学们还提出我系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同学营造较好的社会实践环境,增加和社会的联系,开阔同学的视野和眼界。

5、在被调查的会计专业毕业生中,很多同学建议母校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一个更好的学术氛围,为同学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6、还有很多同学反映专业教师要教育学生有良好的就业观念。现在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条件一般比较差,特别是刚毕业时,基本上是在基层,条件很差,会计专业毕业生要有良好的心里素质和吃苦耐劳的品性。专业教师要帮助学生多了解社会的现实,要有多种思想准备,摆正自己的心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三类会计毕业生最具竞争力

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应该如何修炼自身,做好就业准备呢?明确个人定位。从许多成功就业的毕业生的经验来看,每个人都对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性格有全方位的剖析,都能定位适合自己的企业类型与工作性质,然后根据各类企业的不同要求,从各方面着手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

突出个人优势。对于竞争力比较强的毕业生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实践型、考证型、学术型。实践型毕业生有着名企的实习经历,能够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对于工作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考证型毕业生有着专业的证书比如CPA、会计证、英语及计算机证书,这些都是其综合素质强的表现;学术型毕业生往往专业知识扎实,有良好的文笔和逻辑性。

调查毕业生就业心理与就业情况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 珠宝鉴定与营销 毕业生 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b)-0136-01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珠宝学院珠宝鉴定与营销专业将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珠宝玉石鉴定、珠宝首饰营销等领域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珠宝玉石鉴定、珠宝首饰鉴定与评估、珠宝首饰营销的专业知识,具有珠宝玉石鉴定、珠宝首饰营销、珠宝首饰企业管理等相关专业技能人才。

1 调查问卷设计

1.1 调查对象

2010、2011届珠宝鉴定与营销专业毕业生共计193人,就业率100%。

1.2 调查内容

(1)毕业生就业岗位情况。(2)毕业生就业岗位专业对口率情况。(3)毕业生薪酬水平情况。

1.3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方式,具体有以下三种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对2010、2011届珠宝鉴定与营销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2)无结构式访问法。邀请2010、2011届珠宝鉴定与营销专业部分毕业生回校参加座谈会,广泛、全面地进行交流。(3)电话、网络访问法。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对2010、2011届珠宝鉴定与营销专业毕业生进行访问,并收集信息资料。

2 调查问卷分析

我们通过多种调查方式的综合运用,对193名2010、2011届珠宝鉴定与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具体情况如下所述。

2.1 就业岗位分析

2010、2011届珠宝鉴定与营销专业毕业生,在民营企业的有122人、港澳台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有37人、事业单位的有15人、外商投资企业的有8人、国有、集体企业的有7人、国有机关的有2人、自主创业有1人、其他的有1人。

2010、2011届珠宝鉴定与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珠宝营销、珠宝鉴定、辅助检测,就业结构主要是珠宝首饰企业、珠宝检测中心、珠宝质检站、典当行,也有部分从事其他产业。其中,2010届珠宝鉴定与营销专业毕业生,直接从事珠宝营销工作共有51人、从事珠宝检验技术类及珠宝公司其他行政事务工作的共有20人、从事珠宝采购、储运、保管工作的有4人;2011届珠宝鉴定与营销专业毕业生,直接从事珠宝营销工作共有49人、从事珠宝检验技术类及珠宝公司其他行政事务工作的共有13人、珠宝首饰加工制作2人,从事拍卖典当2人。

2.2 就业对口率分析

2010届珠宝鉴定与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后从事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相关的占72%,不相关的占28%的。

2011届珠宝鉴定与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后从事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相关的占74%,不相关的占26%的。

2.3 毕业生薪酬水平分析

2010届珠宝鉴定与营销专业毕业生共计103人,其中,工资收入2000~2200元的有30人、2300元的有21人、2400~2500的有18人、2600~2700元的有17人、2800~2900元的有9人、3000~3500元的有8人。

2011届珠宝鉴定与营销专业毕业生共计90人,其中,工资收入2000~2200元的有8人、2400~2500元的有26人、2600~2700元的有15人、2800~2900元的有12人、3000~3100元的有15人、3300~3950元的有9人、4000以上元的有5人。

3 结论与启示

3.1 结论

通过对2010、2011届珠宝鉴定与營销专业毕业生的调查与分析,我们了解到该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在民营企业工作,主要从事的岗位是珠宝营销、珠宝鉴定、辅助检测等,当然还有20%以上的学生从事的工作与专业不相关,大部分毕业生薪酬集中在2000~3000元。

3.2 启示

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索:

(1)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调整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贴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能力本位、就业导向要求。依据人才成长规律和高职教育本质,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对珠宝鉴定与营销人员的能力要求,结合广泛的社会调研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对照岗位,将能力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职业岗位技能分解到不同的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之中,并制定相应的课程教学标准,使每门课程和每一项技能训练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地位及任务得到明确。

(2)巩固现有实习基地,扩展现有实习基地功能,新建校外实习基地,实现校外实习基地的多元化。加强与实习基地相关人员的沟通与协调,使现有实习基地的运作规范化、稳定化、长期化。实习基地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工作态度、开阔学生的视野,要将学生的实习与就业紧密结合。要将实习基地从商业流通领域逐渐扩展到生产、专业服务领域,以扩大学生的实习面与就业机会。

(3)积极探索,采取强化学生技能培养的多种方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继续引导和鼓励珠宝鉴定与营销专业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在教学中大力推广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引发积极性的各种教学方法;推行“导师制”、“珠宝协会”等第二课堂,举办珠宝鉴定技能大赛、带领学生外出调研、参观一些重要的展览、邀请企业专家讲座等教学机制,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

4 结语

本次调查只是针对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珠宝学院2010、2011届珠宝鉴定与营销专业毕业生进行,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也基本反映了该专业毕业生目前的就业前景。通过此次调查,更加坚定了我们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继续秉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思路以及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同时,我们还应该强化学生吃苦耐劳、沟通、团队合作、信息处理、解决问题、创新等职业基本素质,提升他们在职场竞争和发展中的实力。此次调查的结果数据对于珠宝鉴定与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改革以及提升该专业毕业生的职场竞争力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小学生六年级自创诗歌下一篇:《让心灵充满阳光》主题班会教案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