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学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通用14篇)
经济学作为一个大的专业学科,下面还有很多的分支,像西方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数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一直都是每年考研学子关注的重点。
理论经济学: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北京大学2中国人民大学3武汉大学4南开大学5厦门大学6复旦大学7东北财经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辽宁大学2上海财经大学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4西北大学5浙江大学6吉林大学7中山大学8西南财经大学9北京师范大学10南京大学11云南大学12四川大学13清华大学14华中科技大学15福建师范大学16湖南大学17江西财经大学18河南大学19山东大学20新疆大学21河北大学22青岛大学
应用经济学: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2厦门大学3中央财经大学4南开大学5上海财经大学6东北财经大学7西南财经大学8中南财经政法大学9暨南大学10复旦大学11西安交通大学12辽宁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北京大学2武汉大学3湖南大学4吉林大学5浙江大学6天津财经大学7对外经济贸易大学8南京大学9江西财经大学10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1山东大学12中山大学13清华大学14华中科技大学15山西财经大学16重庆大学17安徽财经大学18河南大学19西北大学20浙江工商大学21北京师范大学22上海交通大学23华中师范大学24北京交通大学25同济大学26四川大学27中南大学28华侨大学29北京工商大学30华南师范大学31兰州大学32宁波大学3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34新疆财经学院35南京财经大学
理论经济学:
(1)政治经济学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2武汉大学3北京大学4厦门大学5南开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四川大学2西南财经大学3复旦大学4西北大学5浙江大学6南京大学7北京师范大学8吉林大学9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0山东大学11湘潭大学12东北财经大学13福建师范大学14华南师范大学15上海师范大学
(2)经济思想史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南开大学2武汉大学3北京大学
(3)经济史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南开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武汉大学2中国人民大学3北京大学
(4)西方经济学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北京大学2武汉大学3南开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华中科技大学2中国人民大学3复旦大学4厦门大学5中山大学6西北大学7中南民族大学8东北财经大学
(5)世界经济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武汉大学2南开大学3中国人民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厦门大学2辽宁大学3北京大学4复旦大学5吉林大学6中山大学7南京大学8东北财经大学
(6)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武汉大学2南开大学3中国人民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复旦大学2北京大学3厦门大学4东北财经大学5新疆大学6云南大学7青岛大学8辽宁大学9北京师范大学
应用经济学:
(1)国民经济学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北京大学2中国人民大学3厦门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中央财经大学2辽宁大学3武汉大学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5华中科技大学6浙江大学7暨南大学8湖南大学
(2)区域经济学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南开大学2兰州大学3中国人民大学4厦门大学5东北财经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中央财经大学2南京大学3华东师范大学4北京大学5吉林大学6中山大学7上海财经大学8西安交通大学9河南大学10暨南大学11清华大学12复旦大学13西南财经大学14武汉大学15北京师范大学16西安外国语大学
(3)财政学(含税收学)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厦门大学2东北财经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上海财经大学2中国人民大学3中央财经大学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5南开大学6西南财经大学7武汉大学
(4)金融学(含保险学)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中国农业大学2南开大学3西南财经大学4中央财经大学5厦门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暨南大学2复旦大学3武汉大学4辽宁大学5中南财经政法大学6北京大学7中山大学8上海财经大学9湖南大学10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1西安交通大学12上海交通大学13南京大学14吉林大学15东北财经大学
(5)产业经济学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东北财经大学2厦门大学3北京交通大学4中国人民大学5南开大学6复旦大学7暨南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西安交通大学2山东大学3中央财经大学4浙江大学5重庆大学6上海交通大学7北京大学8对外经济贸易大学9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0合肥工业大学11西南财经大学12上海财经大学13辽宁大学14江西财经大学15武汉理工大学16北京物资学院17南京大学18武汉大学19华中师范大学20哈尔滨商业大学21哈尔滨理工大学22北京工商大学
(6)国际贸易学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南开大学3厦门大学4中国人民大学5湖南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中央财经大学2复旦大学3华中科技大学4浙江大学5南京大学6西安交通大学7上海财经大学8武汉大学9暨南大学10清华大学11北京工业大学1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3东北财经大学14辽宁大学15浙江工业大学
(7)劳动经济学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关键词:专业方向,现状分析
一、现状分析
1.教材现状分析
首先从教材教学上来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选取很好的教材是必需的。而计算机技术一日千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部分教材的技术过于陈旧,也非主流技术,教材编写的数年不变,根本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职业的需求;如果教材落后几年,那等到一个学生毕业,他的知识落后也就不止几年了。所以要使学生掌握到实用的新技术,至少教材的知识水平一定要跟上时代的脉搏。现在很多学校选取哪种教材的依据是从教师的教学意愿来选取的,而教师选取教材是取决于该教材是否“容易教”,“容易教”当然是简单就好。从一个侧面说,“容易教”的教材一般都是陈旧的,所讲技术还是老技术。当然,有少数学校是根据社会需求及学校自身实际自己编写教材,教材也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但毕竟这样的学校是极少数的。
2.教学教法分析
(1)教学原则。当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袭着“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大纲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原则。在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计算机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样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制约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教学模式。计算机理论是比较抽象的,没有实践操作学生会难以理解。而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法单一、僵化,不能激活点燃课堂的学习气氛。而习惯于“一言堂”、“满堂灌”,这种教学模式也就造成了整个课堂上,只有教师一人之言,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只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从组织内容、备课到讲授,很少关注学生的反应,课堂缺乏互动,更谈不到学生参与其中,学生课堂学习失去了原有的动力。
(3)教学手段。目前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大多数都是应用了现代的教学方法,例如课件等教学软件。但在课件制作及课件内容方面应该有一个更重要的考量,课件要服务于专业技能。课件并不是来显示打印理论的,而应该是操作实践的载体。
二、中职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中职学生很大部分是基础科目较差的学生,该年龄段的学生性格一般比较开朗,好动,上课也常常不能集中注意力。而且部分学生容易受到来自社会的影响,无心向学。学生进入校门,不是为了学习,或者进入校门不知道自己怎么该学习,这个心态在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有些学生读中职,是不想太早就业,他们中间有部分人有没有任何学习目标,就更别说什么进取心了,学习根本没有方向。但是,中职学生也有一个特点,他们的动手动脑学习能力很强。只要适当加以引导,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
三、中职专业方向分析
综上所述,当前的教学现状值得我们深思,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改进教学,我们的方向又在哪里呢?如果我们更深一层的思考,学生就业又如何保证呢?
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实例:一个学生在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中名落孙山,因自己无技能且年级还小,不想就业。于是进入中职学校学习谋求一技之长,但是对各个专业都不了解,而进入专业学习之后,自己又找不到方向,更谈不上就业方向,不清楚本专业的出路在哪里。因为看不到方向,所以一直颓废地学习了三年,但最后什么技能也没学到反而荒废了三年光阴。
中职教学的目的本来就是为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劳动技能服务的,出来的“产品”始终都会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而想提高“产品”的效能,必需要让其有必要的思想技能,技能水平要跟上社会的发展,技能的方向要适合社会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学校的专业技能教育要符合地方经济或社会的发展。
那我们的专业方向的出路又在哪里呢?有实践才能有发言权,作为学校应该深入企业进行调查学习,了解企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怎么的技能,以及对未来企业社会的技术发展有一个方向认知。在此基础上,也广泛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多倾听学生家长对学生就业方向的意见及建议,毕竟学生就业是学生和家长选择的结果。学校归总出多个意见和建议后,应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决定开始合适的专业教育。
时代在变,科学技术一日千里,任何新鲜的事物经过一轮洗礼终归为被更先进的事物所代替,这就是专业技术更替。中职学校只有在牢牢把握专业技能的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选对方向,选对学校,毕业后不会落伍。
中职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了解专业发展方向:
1.通过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方向。
2.通过进入人才招聘会,了解各企业的需求。
3.通过招聘网站,电视招聘信息等现在科技手段获取企业的用工要求。
4.通过与家长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对就业方向的看法和对就业方向的喜好。
5.通过与已经就业多年的校友交流,了解他们对自己在学校学到的技能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如何。
四、就业环境分析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技能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挑战是严峻的,因为在中职学生的上游有一群高学历的人群。这些都会对中职学生构成一定的就业压力。但是两种人群的就业定位不同,中职学生就业相对来说可以在一线生产岗位或技术岗位。只要中职学生具备良好的技术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都可以成功企业的骨干主力。
五、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也应该跟上时代的脉搏。中职计算机的教学方向只有与就业方向紧密结合,才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的成功率,才能做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姚裕群,刘家珉.就业市场与招聘[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杨伟国.转型中的中国就业政策[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关键词: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高职生;就业方向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发展,同时产业结构的变革也使得专业型的人才需求逐渐旺盛。 社会的发展需要专业人才,同时,产业发展也需要专业文化素养作为支撑。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专业,是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国家骨干院校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特色专业、湖南省精品专业。同时,湘绣人才青黄不接。随着老一辈湘绣艺人的离去,以及80年代后期培养起来的一代绣工外出打工,使得湘绣的人才奇缺,以至于造成湘绣企业相互争抢绣工的局面,湘绣人才青黄不接严重制约了湘绣的发展。但是,根据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毕业生两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毕业后虽然选择了湘绣企业,但是湘绣属于传统手工艺产业,劳动回报价值不高,尤其是相对于其他门类的设计岗位,在经济回报方面一直处于劣势,导致了大量年轻刺绣工艺师无法坚持下来,不断更换与刺绣相关企业或直接改行。一方面湘绣人才青黄不接,湘绣的从业人员逐步减少,另一方面湘绣人才不断流失;因此,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和职业方向探究成了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需要首先考虑的重要方面。
一、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基本特点
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专业,是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国家骨干院校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特色专业、湖南省精品专业。该专业聘请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代表性传承人刘爱云大师为专业带头人,成立刘爱云大师工作室,融传统师徒相授于现代学历教育,构建了“大师工作室+项目+产品”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大师工作室,进行生产性实训。按产品生产流程推行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实行“教授+大师”同堂指导,实现教学过程即生产过程、学生作品即产品。
在定期对湘绣设计与工艺人才需求与职业岗位能力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召开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分析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对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提炼归纳及描述最终形成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将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与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相应职业岗位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相结合,归纳出市场调研、产品设计、设计软件、上稿、产品制作等7个工作领域,转换成7门对应的学习领域核心课程。以湘绣设计员、湘绣刺绣师岗位需求为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核心,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分析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以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和职业素质为主线,以企业技术标准、职业素质标准、职业资格标准为参照,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及学习规律,以项目导向为途径,校企合作,构建“知识、技能、态度有效融合岗证课融通”的项目导向模块化课程体系,职业素质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二、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专业高职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高职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下面将分别对其进行介绍:第一,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高职生就业难的内因。 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最为直接的原因。 就高职生而言,高职生群体中普遍存在自我定位过高、职业规划不符合实际以及自身素养不合格等多方面因素。其中,高职生自我定位过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当前,许多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高职生对职业发展抱有不切实际的期许,对较低的绣工岗位并不放在眼里,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或往往在岗位上工作半年就坚持不下去,忽略了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刺绣艺人基本素养的锻炼。而对于将来的职业规划,大多数高职生缺少明确的职业愿景和职业规划,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进行系统完善的构想,从而也就缺少明确的奋斗目标。另外,高职生眼高手低也造成了高职生与社会的脱节,社会经验浅显,在学校完成作品速度缓慢,难以适应企业对作品完成时间的要求。第二,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高职生就业难的外因。刺绣企业一味追求刺绣作品数量,而忽视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一些用人单位认为高职生缺少实践经验,而将薪酬定得非常低,现在90后的高职生对薪资和就业条件、环境有诸多要求,经常对企业感到不满意,以至于多次丧失了宝贵的就业机会。同时,高校的高职生职业规划教学活动开展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对于高职生的就业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使得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迷茫、不知所措的现象。
三、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高职生就业方向分析
(一)主流就业方向
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高职生主流的就业方向就是前往湘绣企业发展,湘绣企业一般需要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专业型人才,要求毕业生了解湘绣相关的理论知识,熟练的运用不同针法绣制物象,具备职业素养。同时,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的高职生也可以向营销方向发展,刺绣企业营销类的人才近年来需求量比较大,还有绣稿设计的岗位,由于大多数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其绣稿来源多数为网上寻找的图片再经处理或是抄袭市面流行的图案和纹样,对于绣稿设计岗位的人才的需求量很小,且不会浪费时间去提升毕业生绣稿设计能力。此外,教师也是毕业生可以选择的方向,教师是较为稳定的职业,但是职业发展潜力有限。
(二)新型就业方向
根据目前的就业形势,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岗位已经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大多数企业并不需要刺绣艺人,一些刺绣企业的刺绣作品采取了外包的形式发放给一些农村的家庭妇女,一定时间下来收作品,按作品数量和质量付费,因此无需承担刺绣岗位的工资及各类津贴。针对这种情况,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的高职生必须寻求多样化的职业岗位发展规划,多途径地拓宽就业路径。一是通过加强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和校内其他专业的融合来拓宽毕业后的就业渠道。高职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可以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例如服饰、箱包、纺织等专业,加强湘绣和服饰结合,湘绣和箱包的结合,与纺织品的结合,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可以从事高端刺绣服饰定制、高端刺绣箱包和刺绣旅游纺织品设计行业,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二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人才的市场需求也十分旺盛。网络销售也成为一种营销方式和手段。三是政府必须采取各种手段扩大市场对于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的需求,努力完善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高职生就业体系,鼓励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尝试多种就业岗位。四是加强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一方面,高校要提高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的实效性,加强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高职生就业指导,对高职生的职业素质进行系统的培训,以此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此外,高职生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寻求多种就业渠道,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同时,具备全方面专业素质的高职生从事湘绣相关工作更加具有优势,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坐冷板凳的耐心才能在刺绣领域有更远的发展。
综上所述,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高职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政府、高校、高职生要共同努力,构建三方联动的协作机制,促进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高职生的就业。 同时,高职生要树立长远的发展眼光,不能因为一时的工作薪资及条件不满意而丧失职业发展的积极性,而要努力寻求多种就业渠道,响应政府的号召和时代的要求,做新时代的创业者。
【参考文献】
[1]范果.对接职业岗位群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J].艺术教育,2014(08).
经济学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度而逐渐成为一门“显学”。看到众多经济学家在闪光灯下意气风发,但是根据统计,2003年广东省经济学专业的初次就业率在50%以下,而该省各专业平均初次就业率达到了75%。正在各大学经济学专业就读的学生们怎么也难以理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为什么经济学家这么受尊重,而我们找工作却这么难呢?”
原因是两方面的。首先,经济学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例如高校教师和大公司市场研究分析点;其次,经济学本科课程设置有面“广”而实用技能不“专”的特点。
就业方向一:经济预测、分析人员
职业概况:此职位分布在各行业中,但一般只有比较大的公司和**中经济决策部门才会设置。主要负责各种市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随着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调查和分析的重要性也将越来越明显。
薪酬水平:2000-5000元/月不等。
专家建议:1.SPSS等经济学专业分析软件的熟练掌握是基本功。一般,大学在大三甚至大四才开设这些课程,建议你从大二开始自学,还有,学好这些,经济数学和微观经济学学到位又是必要的;2.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建议去旁听大
三、大四统计学的专业课;3.参加一些公司的市场调查活动。要想掌握吃饭的手艺,只有比别人付出更多,基础市场调查工作是非常辛苦而且单调的,但如果你不亲自去实践,你连数据如何得来的都不知道,人家公司凭什么让你去分析数据?4.争取并把握实习机会。5.想进外企大公司?那外语至少过六级,此乃“硬件”。
就业方向二:市场营销人员
职业概况:只要有产品和服务在出售,就会有销售的职位在招聘。对于以技术为背景的行业里面,例如电讯、软件等,销售的需求仍然会持续走高。即使在非技术领域,销售职位也一直是市场需求最旺盛的职位类别之一。
薪酬水平:在销售这个职位上,报酬的差别很大,不少职位的基础工资很少,因为报酬完全建立在销售业绩的基础上,每做成一笔生意都可以得到佣金。对于工资建立在销售业绩上的销售人员来讲,压力是巨大的。但同时,回报也是巨大的。
专家建议:优秀的销售人员需要的素质包括:积极的进取心、坚持不懈的态度、与其他人良好沟通的技巧、给人信任度以及在商谈中营造舒适氛围的能力。
没有什么销售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如果看好一个公司的销售职位,就要尽可能多地去了解这个公司的情况,这样可以增加应聘成功的机会。不论所受教育水平如何,销售人员对他们销售产品和服务应该有综合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销售人员应该能够有效地把产品和服务信息与客户进行沟通。建议同学们多看介绍销售技巧的书籍,参加一些公司组织的促销活动(在学校招聘兼职业务员或促销员),去一些专业网站、论坛和那些高手交流。
就业方向三:管理类职位
职业概况:刚出校门的大学生首先谋得的管理职位大都为一线管理人员,例如生产管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金融管理等等。
薪酬水平:1000-3000元/月不等。
专家建议:专业差异性不大,也就是说,很多专业的毕业生都可以胜任这些职位。我们唯一的优势在于经济和管理的一脉相承,你可以做得比别人更专业:1.在校期间养成良好职业习惯,例如时间管理意识、职业形象意识等等;2.积极参加各种活动,锻炼管理、组织能力;3.及早确定具体求职方向,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该类职位的要求。例如,你决定在毕业后从事生产管理,并希望能发展成为一名项目管理经理,你就必须主动去了解该职位的日常工作内容和基本职业素质,可以参考项目管理员考试(PMP,有报考条件限制)的往年试题中了解该职位的具体要求。去全面接触目前正在从事这一行业的前辈,至于接触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专业论坛和培训班。
就业方向四:其他
工资待遇
截止到 2013年12月24日,36155位烟草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 3568 元,其中0-2年工资2500元,3-5年工资4999元。
招聘要求
针对烟草专业,招聘企业给出的工资面议最多,占比100%;不限工作经验要求的最多,占比100%;本科学历要求的最多,占比100%。
就业方向
烟草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烟草及其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烟草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就业岗位
销售经理、烟草项目实施工程师、其他原料技术员、实施服务工程师、销售工程师、客户经理、烟草实施工程师2014 2015年毕业本科生、区域销售、销售代表、区域销售经理、区域经理、大客户经理等。
城市就业指数
烟草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上海。薪酬最高的地区是上海。
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城市有:上海[84个]、北京[82个]、广州[62个]、厦门[56个]、昆明[32个]、深圳[32个]、重庆[29个]、武汉[26个]、济南[25个]、成都[20个]等。
就业薪酬比较高的城市有:上海[20000元]、福州[5665元]、南京[3000元]、重庆[2999元]、北京[2666元]、广州[2500元]等。
同类专业排名
烟草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农学类中的植物生产类,其中植物生产类共9个专业,烟草专业在植物生产类专业中排名第3,在整个农学大类中排名第7位。
《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的数据显示, 2010届本科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低的是法学, 为86.7%。在2010届本科专业门类中, 专业对口率低的专业仍为法律类 (51%) 仅高于最低的历史学类 (47%) 。法学本科专业, 亦与2010年一样, 因失业量较大, 就业率持续走低, 且薪资较低被列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且亮红牌。
有关资料显示, 2006届和2007届的法学类毕业生就业率也分别排名倒数第三和倒数第一。2006年, 法学专业毕业生工作半年后的平均就业率仅为83.2%, 2007年为85.6%, 低于全国本科院校毕业半年后的平均就业率91%。可见法学专业就业率已是连续多年排名末位。
另据有关媒体报道, 2001年, 我国设有法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为292所;2005年约为560所, 4年所增数量几乎与过去20多年积累的数量持平。2009年中国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披露, 截至2008年11月, 全国高校共设立法学院系有634所, 法学本科在校生30万人, 法律专科在校生达22万人, 比30年前增长了200多倍。
面对这样一组数字, 很多人在问:法学专业怎么了?缘何会出现今日这般局面?真像数据所罗列的一样, 就业有这么困难吗?是因为公检法机关人员饱和, 无法再接纳源源不断的法科毕业生?还是因为法学专业大举扩张、法学毕业生人数暴增所致?按理, 法学教育扩张导致的人才高供给与法治建设大发展对人才的高需求是不谋而合的, 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中, 正是法律人才大显身手的良好时机, 为什么会陷入如此困局?而且法学专业的扩张与其他专业的扩张几乎是同步的, 为什么其他专业在同样面临因扩招带来的求职潮时就业率要高于法学专业?
并非全盘否认以上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各方面原因, 但在此要追问的是:除此以外有没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呢?我们的结论是:观念——法学毕业生就业难, 难在就业观念。
就业观念的路径依赖与锁定:新制度经济学的视点
记得有位名人这样说过:播下一种观念, 收获一种心态;播下一种心态, 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 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这番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的话, 辩证地解释了“观念决定命运”这样一个道理。观念决定就业取向和就业空间, 思想开放的程度有多大, 法学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就有多大。
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诺斯认为, 个体改善经济绩效的能力依赖其信念和心智模式, 而后者又受到其知识存量 (文化) 的影响;积累起来的知识存量又被置入学习中, 并成为路径依赖, 即过去是对现在和未来的巨大影响的渊源。新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 (path dependence) 理论认为, 过去的选择会决定和影响现在的选择, 路径依赖与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 一旦初始选择确定了一种制度或改革路径、方向, 如果是正确的选择就可能使经济和制度的变迁沿着良性循环发展, 迅速步入先进、发达的状态;反之, 则会难以实现变迁, 锁定在一种无效率的状态中而导致停滞。此时, 就要寻找新的路径, “退出锁定 (lock-in) ”, 摆脱持续性的、无效率的重复选择。从路径依赖理论可以引申出路径依赖障碍概念, 即由于路径依赖使人们形成某种思维定势和行为模式, 影响人们思维和行为的优化选择。
路径依赖现象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 法学专业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也具有路径依赖特征, 其就业观念的“路径依赖”与思维“锁定”是当前就业难的主要现状与重要原因。
法学专业学生在就业时普遍存在一些就业观念。就业意向热衷于公务员岗位, 尤其是公检法司系统的公务员。不少毕业生更是逢考必参加, 成为名副其实的公务员考试“专业户”;诸如银行、证券等用人单位在学校举行专场招聘会, 有法律专业人员需求时法学专业学生应聘者寥寥, 即使是有的招聘单位不限专业, 法学专业的学生到场者也极少。在座谈中有的同学甚至说, 学了4年的法学专业, 如果就业专业不对口, 那就等于白学了, 还不如不就业。此外, 有的同学对就业区域过于挑剔。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 就业区域仅关注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 或只愿意留在大中城市就业, 不愿意到基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
如果说在高等教育还属于精英教育、大学生还属于稀缺“产品”时, 持以上观念还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话, 那在高等教育已经走向大众化的今天, 仍持以上观念就显然不合时宜了, 因此在残酷的就业市场上败下阵来也就不足为奇。
诺斯认为, 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 一旦进入某一路径 (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某一路径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甚至处于锁定状态。法科学生的就业观念具有这样的路径依赖并处于锁定状态, 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文化积淀下的惯性思维。诺斯认为, 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会决定其现在可能的选择, 文化在这种选择中又起着关键作用。法律是公正的象征, 长期以来, 人们固有的认为学法律今后的就业去向就是维护社会正义, 而到公检法司去就业就是专业再对口不过了。社会这样认为, 家长这样认为, 甚至专业课老师和辅导员也这样认为, 因此法学专业学生自然而然的循着这样的路径被锁定。
保障健全的制度依赖。公务员的铁饭碗、终身制、相对的高福利是法学大学生非常艳羡的, 也是普通劳动者所趋之若鹜的职业。
不确定性的预期收益的比较。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是促进或推迟制度变迁的一般原则, 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形下, 主体才会直接参与或积极推进制度变迁。就业观念的变迁也一样。长期以来, 作为国家公务员的收入的相对稳定性和工作环境的相对舒适性与在公司企业工作的竞争激烈性、更多地牺牲闲暇、付出各种代价甚至失业风险相比较, 理性的法学大学生通过成本收益比较后自然会选择前者。
就业观念的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
针对法科学生就业观念的路径依赖与锁定状态, 重要的在于寻找新的路径, 促使其转变就业观念, 退出“锁定”。鉴于变迁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时滞性, 必须尽可能创造一种“学习效应”, 缩短时滞过程。“学习效应”的作用在于使主体获取变迁所带来的收益与激励, 在比较中感受固守和依赖原有观念的“后悔”, 而自动寻求“退出”。从这一意义讲, 必须提供或创造一种制度环境, 通过制度激励与导向, 推动主体改变思维惯性, 减少对原有观念的依赖, 形成一种新的硬化的制度环境, 使其尽快转变观念。
依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的理论, 制度变迁是一个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交替行为。制度变迁包括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两个基本类型。即过程既可以由政府引入法律、政策和命令强制进行的强制性变迁, 也可以由个人或自愿团体为响应获利机会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诱致性变迁。对于就业观念的变迁上亦可以有强制性和诱致性两种方式, 可以运用组合拳交替和混合进行, 而且从一定意义上来讲, 诱致性变迁意义更大, 效果更明显, 结果可能更好。
在就业观念的强制性变迁方面, 近些年国家陆续出台了对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进行约束的相关制度和规定, 加大对国家公职人员监督力度和违纪违规的打击惩处力度。如从2010年开始, 上海、深圳等城市和一些地方的少数部门开始试行公务员职位分类和聘任制, 将部分公务员的“铁饭碗”变成“瓷饭碗”。广东省最近宣布, 未来5年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 全面试行公务员聘任制度。从长远看, 公务员聘任制度的广泛实行, 在打破公务员“终身制”, 解除公务员对政府的“依附关系”的同时, 将在公务员与政府之间建立起更明确、更强有力的权利 (力) 保障与责任约束关系。这将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规范和约束政府权力, 弱化根深蒂固的“官本位”倾向, 造就一支更加健康、充满竞争活力、富有责任与尊严的公务员队伍。与此同时, 对公务员考录制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 诸于要求报考中央和地方省一级的公务员必须有2年基层工作经历, 而且从2010年开始, 全国部分省市一级的公务员招录考试实行联考制度等等, 通过这些措施以期降低大学生对做公务员的吸引力和增加入职公务员的难度。
在就业观念的诱致性变迁方面, 则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
明确法学专业培养目标。法学学科是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学科, 所学习、研究的法治理论与实践知识关系到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法学人才为社会多领域、多部门所需要。法学教育的目标是专才教育还是通才教育, 或者说接受法律教育究竟是否意味着今后就要从事狭义的法律职业?在这个问题上, 西方的两大法系显示了很大的差异。就目前我国的法学教育来看,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 法学硕士博士越来越多, 法学本科阶段不应再过于强调必须从事法律职业工作, 应将法律教育由主要为司法机关培养人才的传统理念, 转化为法律本科教育是一种通才教育、是从事国家管理、社会服务的各行各业都应具备的基础知识的新理念。
注重对法学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把职业发展教育作为专业学生人生指导的重要内容, 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职业发展教育是高等法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提高高校的法学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推进职业发展规划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 对学生实行分类指导。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完善个体对自己的认识, 帮助个体明确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合理择业, 然后通过努力使自己各阶段的目标逐步实现。法学专业学生从入学就应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制定个人职业生涯成功的行动方案, 在学习和实践等活动中, 完善知识结构, 发掘潜能, 增强个人实力, 提升成功的机会、应对激烈竞争的能力。
记得北大法学院朱苏力教授在新生的迎新会上说过:“我希望我们的本科生不要过早认定自己的专业, 早早地就准备在某一颗树上‘吊死’……你们在学习上要多一点‘个人主义’, 即要努力发现并追求自己学术和职业兴趣的真正所在。不要告诉我, 说你们已经选择了法律。其实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 很难说是你做出了这一‘选择’, 还是你听从了别人关于你的选择, 或是跟随了‘时代的潮流’。”
引导法学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尤其是大法学就业观。从法律的功能方面分析, 法律具有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法学学生除了入职做公务员外, 还有很多途径, 如可以做法律的“边缘人”。放宽眼界, 不是局限于狭窄的法律领域, 而是大法学范围, 有法律功底, 在大学期间再涉猎其他相关专业知识, 打造复合性的人才, 自然能拓宽就业门路。目前不少企业和公司的岗位招聘人才并不局限于某个专业, 而是注意选拔综合素质好, 适应能力强, 学习能力强的学生, 由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时滞, 社会所需求的职业与学校开设的专业并不一定能完全吻合, 很多职业的完成需要从业人员有复合性的知识结构, 法律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改变了观念, 也就改变了世界, 法学学生的就业渠道自然就多。
职业规划师许小平说过:“学法律的可以有360种就业, 带着法律专业的背景去做非法律的工作”。学法律主要是培养一种法律意识, 学会从法律的角度思考问题。能从事本专业的工作, 当然是最好, 但从事其他专业的工作, 也会教会许多东西。任何人最终都应该去干自己喜欢的事, 做能激发自己激情的工作, 而不要受所学专业对口观念的限制。跳出法律圈, 也许有不一样的前景。
就业观念是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的观念、态度、认识及心态, 是个人对就业的一种反应性倾向, 就业观念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因此就业观念的改变也并非一蹴而就, 是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写作本文时, 正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考试录用公共科目笔试结束, 据媒体报道, 2011年国考报名人数约133万人, 实际参考超过96万, 报名人数虽有所下降, 但实际参考人数创历史新高, 比2010年多了近6万, 比2009年多了3.3万, 录取率约为1:53。可以推断, 在近百万的公务员考试大军中, 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占了不小的比重, 看来转变就业观念任重而道远。
路径依赖现象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 法学专业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也具有路径依赖特征, 其就业观念的“路径依赖”与思维“锁定”是当前就业难的主要现状与重要原因。
诺斯认为, 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 一旦进入某一路径 (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某一路径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甚至处于锁定状态。
关键词:教育经济与管理 专业人才 就业问题 措施
面对就业困难的出现,大部分文科毕业生在大四学年开始出现厌学、焦虑以及悲观等不良情绪,有些学生甚至开始出现后悔的想法。尽管部分学生开始抓紧时间修学分,希望可以尽早毕业。而有些学生则积极参加各种兼职和实践,希望可以累积社会经验。但是当前文科学生就业问题还是相当令人担忧,尤其是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情况更是不容乐观。
一、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面临就业的时候,首选是留校或者进科学研究院,只有少数的学生愿意自主创业或者去公司、企业上班。但是最近几年,高校的用人需求却在不断的减少。这主要是因为现在大部分高校的辅导员都已经饱和,且教学岗位对人才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导致当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难题。另外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现在大学毕业生的起薪都比较低,“眼高手低”的学生出现失业的问题也相当严重。
(二)专业发展带来的问题
从培养目标来分析,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可以看成是管理学,但是学术界却将其看成是教育科学。这样学科的归类就没有得到有效统一,最终就可能会对学生的就业导向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影响专业人才的就业。
而且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科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没有紧跟市场的实际变化需要,这样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就会出现严重的脱节现象,最终对学生的就业产生影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属于文科专业,高校在设置相关课程时比较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和探讨专业问题的研究方式,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却容易忽视。此外,当前大部分用人单位都喜欢实践能力强、岗位适应能力强的人才,所以那些重视理论知识的人才并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就业的措施分析
(一)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要对学科进行优化建设
高校毕业生最终都会带着自己在学校中学习到的知识走进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理论。因此。高等教育应该要对市场的实际需求和变化情况综合考虑,对高等教育培养的结构效益和规模效益进行全面的平衡,从重视培养规模转变成重视培养质量,加强学科的优化建设。
(二)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只有在实际的工作中合理的应用自身学习到的知识,才能够让知识的社会价值得到有效体现。这就要求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尽量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的实际需要。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意愿,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应该要多开展实践操作方面的教学,比如对高校进行模拟管理、通过组织实践调查研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等。
(三)严格控制招生,提升专业人才质量
高校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调整,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得到有效提高。在招生和毕业的环节中,要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招收的生源质量要好。
同时,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增加学生毕业环节的难度,防止混文凭的情况出现,从而来让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对外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高校在实际的扩招过程中也不能出现“一刀切”的情况,应该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来对高校的各个专业进行扩展,如果市场需求较大的专业高校就可以进行适当的扩招,如果专业的市场需求不大则不能进行盲目的扩招。
最后,要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教学规划进行不断完善。高校需要要根据实际的需求来转变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
(四)改变专业人才的就业观念
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高校也应该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就业的指导,转变学生以往落后的就业观念。在社会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机会,发展的速度比较快,行业面也很宽,对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借此,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可以通过自身的能力,到这些中小企业中去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
而且,现阶段我国的西部地区经济和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同时竞争压力相对不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在毕业时也可以考虑到这些地方去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如果只把就业的眼光放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只希望去事业单位或者高校的话,那么肯定就会面临比较大的就业压力。
(五)强化职业规划意识
现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在就业时并没有比较明确的方向,面对这样的情况,高校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就应该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去努力,也让学生能够清楚自己的职业定位,这对于学生的培养以及后期学生的就业来讲非常重要。
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师资力量方面也存在比较大的缺口,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存在比较严重的形式化。学生没有重视就业指导,只是将其看成是一门普通的课程,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就业指导重要性的情况也存在。高校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应该要加大相关方面的资金投入,建立起科学和完善的就业指導体系。要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不能将其形式化,要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都融入就业指导工作。
三、结束语
在高校教育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和高校不断扩招的过程中,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研究,面对这样的情况相关的组织部门和高校应该要重视,加强分析和研究,采取科学和合理的措施来解决。高校首先要对学科进行不断的优化建设,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习的过程中,辅导员应该要加强和学生沟通,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让学生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就业方向,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促进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更好的就业。
参考文献:
[1]黄路明.西部地区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就业竞争力探析[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01:118-119+121.
[2]郭欣,任增元.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困境与出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04:49-53.
[3]黄海群,孙曙光.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148-152.
[4]黄路明.西部地区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就业竞争力探析[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09:117-118+121.
药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可以到制药厂和医药研究所从事各类药物开发、研究、生产质量保证和合理用药等方面的工作,药学专业就业方向也有很多人从事药品销售代理。
就业岗位
医药代表、医药销售代表、销售代表、医院代表、招商经理、产品经理、地区销售经理、区域销售经理、学术专员、销售经理、地区经理、省区经理等。
工资待遇
截止到 20xx年12月24日,35857位药学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 3108 元,其中工资3082元,0-2年工资4090元,3-5年工资4293元,8-工资6000元。
招聘要求
针对药学专业,招聘企业给出的工资面议最多,占比90%;0-2年工作经验要求的最多,占比34%;大专学历要求的最多,占比47%。
城市就业指数
药学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北京。薪酬最高的地区是厦门。
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城市有:北京[3860个]、广州[2525个]、上海[2385个]、武汉[1355个]、杭州[1246个]、成都[1164个]、南京[1077个]、重庆[886个]、深圳[788个]、西安[722个]等。
就业薪酬比较高的城市有:厦门[6999元]、宁波[5249元]、重庆[4499元]、上海[4043元]、南昌[3999元]、乌鲁木齐[3749元]、郑州[3333元]、北京[3194元]、广州[3099元]、杭州[3000元]、百色[2999元]等。
同类专业排名
药学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医学类中的药学类,其中药学类共10个专业,药学专业在药学类专业中排名第1,在整个医学大类中排名第2位。
在药学类专业中,就业前景比较好的专业有:药学,中药学,应用药学,药物制剂,药事管理,中药资源与开发,藏药学,海洋药学,蒙药学等。
工资待遇
截止到 2013年12月24日,320855位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 5011 元,其中好范文工资3548元,0-2年工资4251元,10年以上工资1000元,3-5年工资5335元,6-7年工资6818元,8-10年工资7676元。
招聘要求
针对工业工程专业,招聘企业给出的工资面议最多,占比81%;3-5年工作经验要求的最多,占比41%;大专学历要求的最多,占比43%。
就业方向
工业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工业企业、金融银行、咨询服务或政府部门担任工业工程师、系统分析员、生产工程师、管理顾问、操作分析员以及类似的职位
就业岗位
销售工程师、电气工程师、ie工程师、结构工程师、机械工程师、销售经理、软件工程师、工艺工程师、土建工程师、工业工程师、项目经理、技术支持工程师等。
城市就业指数
工业工程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上海。薪酬最高的地区是盐城。
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城市有:上海[4128个]、北京[3476个]、深圳[2588个]、广州[1998个]、武汉[1252个]、杭州[1075个]、苏州[982个]、东莞[885个]、南京[806个]、成都[789个]等。
就业薪酬比较高的城市有:盐城[12499元]、北京[6540元]、惠州[6534元]、上海[6268元]、南通[5953元]、厦门[5367元]、广州[5230元]、深圳[5152元]、佛山[5118元]、温州[5033元]、杭州[5023元]等。
同类专业排名
工业工程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管理学类中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共9个专业,工业工程专业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中排名第4,在整个管理学大类中排名第14位。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学生;就业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的就业情况不乐观
公共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公民的利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受到社会、民众和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卫生事业是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重点领域。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公共事业尤其是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其管理状况不尽如人意。当前,我国人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突出,整个社会对于医疗卫生系统有诸多不满,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为此,必须提高卫生事业管理的科学性和管理水平,这就要求有专业化的卫生事业管理者。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高等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1998年由国家教委批准的新专业,从1998年至今,全国已有超过132所高校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但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并不乐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量毕业生并未进人公共事业专业领域就业”,根据有关统计机构统计分析,公共事业管理的毕业生就业率为:79.53%。
二、造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认知度低
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展时间短、社会认知度较低,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会中遇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甚至不了解其专业培养的方向,提到“公管”专业,用人单位更多理解为“工商管理专业”,相对于其他发展时间长、社会认知度高的专业,在求职竞争中,首先就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
2.专业设置不合理
(1)从目前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设置情况看,主要是医学院校,包括一些综合类院校。各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各有其特点,但基本方向都是培养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从事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但从就业渠道来看,当前,我国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于本专业尤其是本科层次学生的需求极其有限,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需求也不高,就业渠道较为狭窄。毕业生就业分布统计中:录取研究生:l8.41%、中小学及其它教学单位:10.00%机关、其它事业单位:14.5%、国有企业、民营及私营企业:12.05%、三资企业:0.87%、医疗卫生单位:5.71%、科研设计单位:2.73%、金融单位:1.51%、高等学校:7.65%、出国:0.17%、部队:2.22%。而各大院校争相开办该专业的结果使得毕业生的供给越来越超过需求,必然造成本专业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2)相对于对实践有较高要求的其他专业例如医学类专业而言,作为社会科学类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在专业培养上,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考核评价最为重视,而实践课程设置较少,评价更是流于形式,这使得学生在大学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很多学生所忽视。
3.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存在不合理之处
首先是普遍存在人才高消费的现象。专科生能从事的工作,非本科生不招;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非研究生不用。这种用人观念给广大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包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其次受传统经验的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对口就业单位,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于本专业学生的认同度不高。从我国医疗机构管理的传统来看,医院的管理工作主要是由临床工作的或者有过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负责,对于拿管理学学位、仅接受过粗略的医学知识学习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学生,认为无法胜任医院管理的相关工作。这种用人观念对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影响较大。而实际上,作为临床上成绩突出的医务人员,因为没有接受过专业性、系统化的管理学教育,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对于医院管理工作,更多的是一种经验性管理,因个人经验不同可能使管理工作显得随意而缺乏规范性、效率不高;而作为医院管理人员,扮演的是组织管理者的角色,并不在临床一线为病人诊治疾病,不需要具备系统、高深的医学知识就可以胜任。
4.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有待提升
本专业学生就业难还存在学生就业择业能力欠缺的原因。如前所述,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主动性不够,对于工作、职业的了解很少。在参加就业招聘前,很多学生几乎未参加过一次用人单位的面试,缺乏相关的知识准备、信息准备和实际经验的积累,而这些是提高就业成功几率的必要条件。
三、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1.开展专业宣传,提升社会认知度
人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都有一个过程,各高校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和方式,例如网络、电视、报纸等,开展专业宣传,提升社会认知度。首先应该让社会上的用人单位了解该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了解其专业设置的目的。同时,可以在宣传中,介绍国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状况和趋势,通过对国外先进意识和经验的引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转变社会用人单位不合理的用人观念。
2.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加强专业建设
首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用人单位希望招聘到的是可以胜任工作的人才,对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较好而实践能力缺乏的问题,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该加大实践课时的设置,多给学生提供进行专业见习、实习的机会,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评价,使学生对实践能力更为重视并有所提升。
其次,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从目前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看,就业去向为医疗机构的所占比例不高。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于本专业学生的需求量不足以消化每年的毕业生,就业渠道较为狭窄。而从学历层次上来看,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作为本科毕业生,已经属于社会主要的一般性人才,相对于研究生来说,对于专业对口的要求并不高。尤其相比工科、医科等专业,社会科学类专业间的替代性较强。在专业设置中,应注意拓宽基础,改革单一就业方向的专业培养方案,使本专业学生既可以从事卫生事业管理工作,也可以实现多元化就业,从事公共事業相关的基础性管理工作,甚至是管理大类的工作。
3.引导用人单位形成合理的用人观念和用人制度
用人单位不合理的用人观念的转变和合理用人制度的建立要依靠政府、社会、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政府应制定适宜政策,例如,对于医院管理人员的聘任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通过规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员的任用比例等方式,转变我国传统依靠临床医务人员进行经验性管理的不恰当做法。
4.提升学生就业择业能力
首先,要加强学生就业择业意识的培养,在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就给学生传达有关就业的信息和知识。其次,开展就业知识的教学和交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时应注意避免流于形式,也可以采取与往届学生座谈、邀成功人士开讲座等方式,使学生获得一些就业经验。第三,就业能力提高关键在于实践,可在就业指导课中,开展相关比赛和模拟面试等锻炼学生;利用实习、见习机会,例如组织实习面试选拔决定实习单位分配;在求职招聘季,学校就业部门除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外,还应及时组织学生间进行经验交流,引导已参加过面试的学生反思自身就业能力的欠缺,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毛新伟.“211”模式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考——基于本土化的视角[J].经济师,2011(11):124-125.
[2]雷丽珍.高校公共事业专业发展的困境与挑战[J].焦作大学学报,2010(1):118—120.
作者简介:马春燕(1983-)吉林松原人,硕士,讲师,成都医学院人文信息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
关键词:就业形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提升,大大促进了我国外向型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进行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水平,积极融入世界市场,因而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人才需求量大,这也促进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但是近年来,据调查,学习本专业的学生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的只占极少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今不仅就业率较低,且薪酬也较低。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来自各方面,有国际金融危机余温的影响,有国内经济发展趋于平缓的影响,有企业经营不善不得已进行最终裁员等的影响。总之,如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1 当前我国大学生总体就业形势
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就业难”、“就业荒”等问题仍然存在。为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各高校纷纷进行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大学,大学毕业生这一群体不断扩大。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主要为以下三点:第一,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较大,远远高于社会工作岗位所需劳动力。第二,劳动力总体素质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完全适应。第三,当前劳动力市场不够完善,就业信息渠道不够畅通。其中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社会问题,虽然大学生从理论上来说是具有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具有自身优势,但大多数大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技能和实践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导致我国当前大学生总体就业形式较为严峻。
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2.1 学生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学生专业素质不过关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重要原因之一。国际经济与贸易,顾名思义便是与外国企业之间进行贸易往来,两国企业之间进行贸易往来的首要条件便是通晓语言,其次还要对对方企业所在国家的法律、经济、人文等因素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实际上,许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对其它国家的语言并不精通,甚至连国际间的通用语言英语也不精通,不能很好的与外国企业直接进行交流谈判等。其次,现今许多大学生对我国的法律法规都不是非常了解,更不用说外国的法律法规了。
2.2 职业资格与实践经验缺乏
职业资格与实践经验缺乏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另一重要原因。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必须取得一些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但是如今的大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已不比以往,许多大学生对学习都是懈怠的,导致学生专业知识缺乏,虽然都会有意识考取一些职业资格证书,但有的学生会在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碰运气进行“裸考”,结果自然可想而知。此外,学生在高校所学都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缺乏,而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一工作领域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应届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2.3 高校人才培养思路陈旧且与实际脱节
高校人才培养思路陈旧且与实际脱节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另一重要原因。如今国际经济与贸易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主要为实用性和多面性,而高校只是将理论知识作为最主要的培养思路,忽略了学生其它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只是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不能满足企业对实用性和多面性的要求,从而导致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3 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措施
3.1 畅通就业信息交流渠道
畅通就业信息交流渠道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之一。畅通就业信息渠道离不开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三者的共同发力,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人民意志的执行者,政府的工作态度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原则是对人民负责,政府有着经济、政治、文化、民生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因此政府应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并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将扩大就业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和完善就业市场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以促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高校作为学生强有力的支撑,应为学生提供畅通的就业信息,高校应贯彻政府积极的就业政策,并同各大用人单位之间进行沟通交流,获取一定的就业信息,进而为学生提供畅通的就业信息如举办人才招聘会等;用人单位作为人才的需求场所,要想使得高素质的高校毕业生人才能够主动前来求职,就必须贯彻政府的就业政策与高校进行协商合作,使得就业信息畅通,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就业信息,从而实现自己理想的就业,用人单位最终也寻到真正需要的人才。
3.2 强化高校人才培养环节
强化高校人才培养环节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之二。高校人才培养不应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应与实际相结合,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实用性和全面性的人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强化高校人才培养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树立基于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背景的人才培养理念。二是,构建基于全面完善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开设《外贸软件综合应用》、《国际商务单证理论与实务》等课程体系。三是,加强对学生这一专业的专业教育,突出其专业优势、行业优势以及英语优势,提升学生对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一专业的认同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3 学生提高自身各方面的技能
学生提高自身各方面的技能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之三。学生提高自身各方面技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第一,认真努力学好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第二,加强对语言的重视程度,最好做到精通,尤其是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英语。第三,在学习的初期便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确定自身今后的就业目标和就业方向。第四,在大学期间尽量找寻一家正规的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公司进行实习,积累实践经验,为自身的今后的求职简历再添一分色彩。第五,关注我国对外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了解对方国家的法律、经济、人文等因素,力争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第六,充分利用毕业前的时间,制作完美的简历、收集就业信息或进行各种考试等。第七,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如职业平等观、竞争就业观等。
4 结束语
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如今就业形势严峻,而好的就业能够解决许多社会问题,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学生应共同努力,发挥各自作用以缓解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这一问题,不仅仅局限于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一专业,而是面向整个社会的就业。
参考文献
[1]侯婧懿.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2,02:363.
[2]周恩德,严龙茂,杜小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24:104-106.
[3]彭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J].中国商贸,2012,35:180-181.
司法信息安全专业高校毕业人数为150-200人,其中男58%、女42%,20司法信息安全专业高校招生男女比例为文科33%、理科64%、文理综合3%,近几年司法信息安全专业的就业率分别为(95%-100%)、(80%-85%)、(90%-95%)。
培养方向
1、具有较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计算机安全意识,能够独立承担公安、司法基层部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维护与操作;
2、掌握网络的基本原理,熟练应用网络安全防范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能进行网络设备的日常维护、局域网络的设计实施和网络安全的监测及防范工作;
3、掌握计算机与计算机安全犯罪的特点,能够主动采取相应的技术防范措施;
4、具有一定的编程能力,能够用数据库解决公安、司法基层部门的数据统计、管理等问题;
5、掌握我国有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法律、法规,具有较高的执法能力。
6、具备一般军事队列指挥、擒拿格斗、防身自卫及机动车驾驶等警体技能;
7、具有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
8、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工资待遇
截止到 2013年12月24日,36586位公安管理学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 3892 元,其中好范文工资2999元,8-10年工资6000元,3-5年工资7274元。
城市就业指数
公安管理学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北京。薪酬最高的地区是宁波。
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城市有:北京[3个]、合肥[2个]、大连[2个]、天津[1个]、广州[1个]、重庆[1个]、青岛[1个]等。
就业薪酬比较高的城市有:宁波[20000元]、舟山[12499元]、南京[8999元]、张家口[6000元]、杭州[5999元]、郑州[5000元]、荆州[4713元]、石家庄[4125元]、长沙[4000元]、北京[3883元]、上海[3564元]等。
同类专业排名
公安管理学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法学类中的法学类,其中法学类共24个专业,公安管理学专业在法学类专业中排名第12,在整个法学大类中排名第12位。
一、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特点
1. 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在本专业就业率不高, 存在着“有业不就”的现象
目前, 我国高职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有国内外旅行社、酒店、各旅游景区、旅游管理部门或旅游业的相关企业。而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 很多学生不会选择在旅游本专业就业, 以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2005-2010年五届毕业生就业方向统计表为例 (见表一) , 旅游专业学生毕业时选择在本专业就业的占30%。
(表一基础资料来自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就业处)
2. 从事旅游行业的高职旅游毕业生发展空间不大, 长期从事者较少
旅游毕业生选择了从事旅行社后, 多数从事的是导游、计调、组团等简单工作, 能够从事旅行社管理、会展策划、景区规划者寥寥无几;选择在酒店、景区工作的学生也都是基层服务人员, 工作范围比较狭窄, 在一段时间内的发展空间不是很大;而超过三年以上仍然从事旅游行业的毕业生就更加少了。据调查, 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高职旅游毕业生毕业三年后继续从事本行业者仅占17%;而且由于导游证的低过关率, 导致大部分毕业生从事酒店和景点讲解工作, 从事旅行社业工作的学生相对较少;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就业的方向还比较迷茫。
二、高职院校旅游毕业生就业特点分析
1. 高职生职业生涯定位不科学, 受社会传统观念影响较深
目前, 高职学生择业时普遍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长远规划, 在旅游企业坚持不了几年就频繁跳槽, 而跳槽的结果是不能很好的从事任何一个行业, 这不仅对学生个人就业产生不利影响, 也是对旅游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有些学生及其家长认为, 旅游就是“青春饭”, 不能长期从事, 这样的观念也影响了旅游毕业生错误的做出离开旅游行业的决定。笔者对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33名在校生做问卷调查, 发现受此种观念影响的学生占80%以上的比重。
2.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产教结合与校企脱离产生矛盾
高职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市场产生矛盾。一方面企业需要技能、英语、礼仪、公关、心理素质强等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另一方面学校的课程设置停留于以往的“本科教育的缩本”, 不能很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 致使产教结合与校企脱轨。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教师很多都是从大学毕业的本科、研究生, 直接从事教师行业, 没有实际从事旅游行业的工作经验, 很多专业知识也只是纸上谈兵, 动手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学校和企业的“校企合作”虽然一直在努力进行, 但是这种合作暂时还停留在表面, 没有真正的实现校企合作, 企业与学校的衔接还不是很融洽。
(3) 旅游企业制度不够健全, 管理缺乏激励机制
根据笔者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一些五星级酒店的从业人员做了调查, 发现大多数管理层学历、文化水平基本上在大专以上, 也有很多中专毕业生, 这些管理层对初进酒店的实习生或者员工没有充分的重视和才尽其用, 招聘和管理都存在很多问题;旅游企业管理层往往不重视实习学生的动态, 很少真正实施人性化管理, 许多学生实习结束后就再也不选择旅游行业了。随着竞争的激烈, 酒店往往采取压低员工工资和增加员工的工作量来节省开支, 使得很多实习生和新员工不堪忍受高强度的劳动量而离开酒店业;而很多旅行社在旅游淡季不发基本工资, “半年磨刀, 半年宰羊”, 没有游客的回扣就没有收入, 这种收入的不稳定也致使许多学生转行。
三、高职旅游毕业生科学就业的思路
高职旅游毕业生与本科生相比, 应该少了一份好高骛远, 多一份脚踏实地。高职学生本应掌握更多的业务技巧, 更好的动手操作能力, 更快的融入工作之中, 而实际上的就业调查情况却不尽人意。这不仅影响了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也关系到了旅游专业的招生和专业的长期发展。因此, 对于高职旅游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的规范意义重大。就旅游毕业生科学就业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 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协同系统
这里面所说的协同系统, 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协同发展:学校与企业、政府三方形成了外部的协同体系;学校内部的资源共享形成了内部的协同系统。高职教育要想健康快速发展, 与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要想从事旅游行业, 还要考取导游证、旅行社经理资格证等证书, 实际上就是对学历的弱化, 职业学院的毕业证充其量也就是学历的证明, 在这方面如果能得到政府的支持, 将资格考试与学历证书联系起来, 使职业院校成为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必要通道, 势必会增加旅游专业的招生, 提高旅游院校的教学积极性;对于旅游企业而言, 真正让企业参与到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的编写过程之中, 并成立教学委员会, 邀请部分企业人员和政府人员参与, 根据市场需要积极设置与调整课程设置;在校内, 充分利用学院的现有资源, 如专家服务中心、学院食堂等开发成旅游专业学生的实训基地, 既有利于学生实践又为学校做了免费的宣传。
2. 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
校企合作对于旅游专业来说尤为重要。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应该向纵深层次发展, 如企业需要做一些基础调研工作完全可以交给学校来做, 而学校的校外实训、教学实习也可以直接交给企业;旅游专业多方位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与各大知名旅行社建立导游、计调、营销等方面的培训基地;与星级酒店建立酒店实训基地;与旅游景点建立管理与服务方向的实训基地;在旅游淡季, 企业的员工可以到实训基地进行培训学习, 学生也可以在旅游旺季进行实训和服务。
在合作上采取企业全程介入, 校内模拟试训, 校外实景演练, 企业真实岗位实践的方式, 企业对在校学生的各方面成绩和实训考核都有准确的把握, 也作为推荐毕业生进入酒店及其根据其个人兴趣选择部门的依据;经过高职教育, 学生毕业后基本不用旅游企业对毕业生进行重新培训, 可以直接上岗, 而学生在上岗前已经对旅游企业的情况掌握清楚, 也能够根据理论与实践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从而减少盲目性。这样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在校内就全面了解旅游业的实际情况, 旅游企业也全面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对双方的相互选择都有准确的依据。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多渠道吸纳专业教师
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水平。目前高职院校的老师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大多数教师教学方法都非常不错, 但是没有企业从业经验, 对企业的了解也比较片面, 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和实操能力更需要进一步强化。所以对于师资队伍建设, 要真正让教室去企业第一线工作, 并且每隔两年都要回旅游企业一次,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足够的经验和学识, 正确引导学生。激励教师取得“双师”, 这样不仅可以让教师有一技之长还可以提高其在教学上的水平;在招聘教师上可以多渠道吸纳旅游专业教师, 例如可以优先招聘那些在旅游行业工作多年的酒店管理者或旅行社里的优秀导游, 他们在专业方面经验丰富, 学校可以对他们的教学方面做集中的培训, 使其满足教学要求。
摘要:近年来,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问题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以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为例, 通过对六届毕业生的反馈调查与问卷分析, 就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其成因进行了剖析, 并基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专业建设、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旅游管理,就业,高职,建议
参考文献
[1]邢辉, 负重大提速:2006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 光明日报。2005年11月.
[2]姚丹丽, 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2年4月.
[3]谢琼, 李晓川, 基于OBE理念的《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学习成果评价模式构想》,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
【浅谈经济学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推荐阅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方向09-26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就业方向10-03
经济学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11-29
河南工业大学经济学专业就业前景05-25
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09-25
辽宁经济振兴中城镇就业问题与对策05-28
弹性就业产生原因的经济学分析05-26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经济学分析就论文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