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调研报告

2023-0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常见的事后总结方式,报告的内容,是以严谨、准确为特点的,有效的报告一般都具有哪些要素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创新调研报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创新调研报告

深化镇管社区体制创新调研报告

2016年2月,上海市委《2016年上海市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工作要点》指出,完善城乡接合部和郊区大型居住区镇管社区运行机制,健全治理体系。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市社会工作党委、市社会建设办公室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成联合课题组开展“深化‘镇管社区’体制机制创新”专题调研。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感到,镇管社区前一轮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贯彻落实“1+6”系列文件的阶段性成效也在逐渐凸显,但较之街道社区,镇管社区类型复杂,人口多元,普遍存在着体制、资源、服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且在贯彻落实“1+6”系列文件的动态过程中叠加了新的内容和问题,在上海新一轮改革发展中,必须对镇管社区工作继续予以重点关注,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为中心,破解瓶颈难点问题,积极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一、上海市镇管社区的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镇管社区探索实践主要集中于快速城市化社区、撤制镇、大型居住社区等三大类型镇域社区。截至2016年6月,浦东新区、闵行区、宝山区、嘉定区、金山区、松江区、青浦区、奉贤区、崇明区等9个区开展了镇管社区试点工作,目前共涉及101个镇,1527个居委会,工作覆盖常住人口1063.8万人。

从2012年开展试点工作至今,全市镇管社区探索形成直接管理、间接管理两种基本模式。郊区101个镇中,采取分片间接管理模式的镇有35个,所占比例为34.7%;采取直接管理模式的镇有66个,占65.3%。实行分片管理的35个镇共建立了101个社区(片区),涉及6个区(浦东、

宝山、嘉定、松江、青浦、奉贤),辖区人口478.31万,涉及770个居委会。其中,已纳入基本管理单元的社区(片区)数为54个,占全部分片社区的比例为53.5%;具有完整中间层结构(即“两委一中心”)的社区(片区)共64个,所占比例为63.4%。

二、近年来上海市推进镇管社区工作的探索实践

2015年初,市社会建设办公室联合市委组织部、市编办、市民政局、市委农办等相关部门成立了全市镇管社区协调工作机制,并于9月正式出台《关于创新镇管社区体制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意见》(沪社工委〔2015〕41号文)。在此基础上,宝山、浦东等区也先后发布专门文件,进一步深化开展镇管社区探索实践工作。

1.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模式

在贯彻落实“1+6”系列文件过程中,新一轮的镇管社区探索创新既要面对“基本管理单元”这一新生事物,也要处理既有体制创新模式与镇域实际情况的匹配关系。其中,宝山区率先制定出台《关于探索完善“镇管社区”体制机制的实施方案》(宝委〔2015〕92号文)作为区“1+6+1”配套文件的组成部分。宝山区在文件中明确提出“包含基本管理单元的分级管理”“包含片区的分级管理”“直接管理”等三种镇管社区基本模式,并鼓励各镇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新模式,形成覆盖全区的“3+X”模式。宝山区从镇管社区组织架构深化创新出发,以两大基本模式为蓝本,初步构建了符合镇域社区实际、具有一定推广意义的镇管社区体制新模式。

2.深化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在贯彻落实“1+6”系列文件过程中,镇管社区工作在原有瓶颈短板的基础上叠加了新的问题,既有的政策保障体系亟待深化完善,部分区开展了这一领域的深化创新。其中,浦东新区以市区联动共建的方式探索形成了《关于推进镇管社区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镇级体制改革的方案》《关于推进基层公共事务共商共治自治的若干意见》《关于完善镇管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若干意见(试行)》《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型居住社区财力保障工作的意见》等“1+4”配套文件体系。浦东新区从镇管社区的政策保障体系入手,既破解了试点工作过程中所碰到的瓶颈难点问题,也为新一轮深化创新工作奠定了政策保障基础,在全市层面都具有典型引领效应。

3.深化落实社区服务管理

在贯彻落实“1+6”系列文件过程中,郊区各区普遍通过做实基本管理单元的方式来强化大型居住区、撤制镇等薄弱区域的服务管理。其中,闵行区研究制定《关于做实基本管理单元的实施方案》,制定并下发了“两委”的职责清单(试行版),推动社区服务管理和行政执法力量下沉至基本管理单元,并大力推进邻里中心建设,强化镇域社区的服务管理工作。与此同时,宝山区、嘉定区等区也涌现出诸如“睦邻节”

“堂客汇”“360”“365”等社区服务品牌。郊区各区通过做实基本管理单元的方式来加强镇管社区建设,缓解了大居、撤制镇等薄弱地区的社区服务管理压力。

4.深化探索社区治理体系

在贯彻落实“1+6”系列文件的过程中,郊区各区普遍通过探索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的方式来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其中,嘉定区引进信义置业开展社区营造项目,把居民自愿参与的社区营造理念带给社区;闵行区配套推进“党建引领居村自治,携手共建睦邻家园”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充分发动“三长”等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宝山区推进“互联网+社区”模式青年中心建设,依托“青春宝山”“顾村新鲜事”等新媒体促进青年群体参与社区治理;金山区朱泾镇积极探索“网格化社区”管理新模式,推进区域化党建、城市综合治理与社区服务管理相融合。

三、当前镇管社区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1.镇管社区模式统筹难度大

不同镇域差异很大,社區类型复杂多元,开展镇管社区工作的基础条件差别很大,给全市层面、各区层面的经验表述和模式整合带来很大困难。主要包括:“中间层”设置模式不一,相应的组织架构在短时期内难以统一;商品房、大居、撤制镇社区等社区类型之间的张力很大,统筹难度大。

2.镇管社区运行机制较薄弱

镇管社区基本完成组织架构后的运行机制仍较为薄弱。主要包括:镇管社区的配套政策相对滞后,诸如镇级行政体制改革、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等瓶颈短板问题亟待全市层面的配套政策;薄弱区域的服务管理力度不足,特别是未纳入基本管理单元的其他区域仍基本维持现状;间接管理模式中,“两委一中心”的日常运作机制不健全,比如工作力量配置不到位等;直接管理模式中,各镇社区办设置模式不一且实际运作效果不一。

3.社区服务管理资源不均衡

镇管社区服务管理资源除了普遍不足之外,更为严重的问题是资源配置不均衡。主要包括:镇管社区目前缺乏类似基本管理单元的资源配置标准和动态调整机制;间接管理模式中,部分分片社区仍未设置完整的“两委一中心”架构,已经具有“两委一中心”架构的资源配置不一;直接管理模式中,社区办的资源配置不一;基层政府搭建各类社区服务平台,但下沉资源的使用效率不高。

4.社区治理体系构建难度大

较之街道社区,全市层面的镇管社区整体建设起步较晚,开展新型社区治理实践的基础较为薄弱。主要包括:社区党建工作起点低,资源统筹能力有限;设置“中间层”的行政色彩较浓,忽视了多元治理主体的培育;居村委协助政府方面的职责过重,社区动员机制薄弱。

四、进一步深化镇管社区体制机制创新的思考和建议

预计“十三五”期间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拓展,镇管社区不但要长期存在,而且其重要性将日益凸显。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工作领域将长时间存在,能达到析出街道、基本管理单元设置要求的区域还是少数,其他镇域社区仍将继续由镇管社区来负责;二是适用范围将跨区域拓展,城市化社区的分布将从目前的近郊和中郊逐步向中远郊拓展,镇管社区的工作重点也将随之向中远郊辐射;三是工作对象将跨领域延伸,镇管社区实践中增加了以撤制镇为基础的社区,实际工作对象涵盖了城乡社区,中央文件明确农村社区的服务管理基本单元地位,也为镇管社区统筹城乡社会发展提供契机。由此,在上海新一轮的改革发展中,必须对镇管社区继续予以重点关注,按照“一切围着基层想、一切围着基层干、一切围着基层转”的指导原则,深化镇管社区体制机制创新和配套政策体系,加快破解社区服务管理的瓶颈短板,积极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的镇管社区模式,让群众得实惠、管理出实效、基层有活力。具体建议如下:

1.正确处理好深化镇管社区创新工作的思想认识问题

根据调研和社区发展规律,我们认为全市镇管社区体制创新工作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具体可以分为“组织架构—运行机制—服务管理—治理体系”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第一阶段(2012-2014年)的工作重点是组织架构创新,具体成果是直管、间管两大模式;第二阶段(2015-2016年)的工作重点是在落实“1+6”文件中配套推进运行机制创新,目标成果是形成诸如浦东“1+4”的配套政策体系;第三阶段(2017年)的工作重点是要做实镇管社区服务管理,目标成果是一批社区服务品牌和居民获得感;第四阶段(2018年)的工作重点是要构建镇管社区治理体系,目标成果是党建引领基层社区共治自治格局基本成形。而在当前阶段,镇管社区工作囊括内容过多,工作重点不突出,实际工作成效也不明显,亟待根据阶段任务进行“瘦身”。

2.建立健全镇管社区的分类治理体系

在新一轮镇管社区深化创新中,面对镇域社区多元形态,必须继续坚持试点工作不搞“一刀切”的原则。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一是镇域社区总体分类治理,建议具备相关条件的镇域社区与基本管理单元、析出街道进行有效衔接,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区域继续采取现有镇管社区治理模式;二是镇域社区模式分类治理,鼓励各镇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管理模式,制定相应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资源配置等指导性标准;三是镇域城乡社区分类治理,重点是关注以撤制镇为基础的社区,建议将农村社区纳入镇管社区工作范围。

3.关注镇管社区与基本管理单元的关系问题

从基本管理单元到析出街道具有较长的时间周期,镇管社区和基本管理单元长期并置,建议专题研究两者之间关系。当前,各镇并行两种模式:一种是基本管理单元从镇管社区中独立出来(以闵行颛桥为典型),一种是将基本管理单元继续作为镇管社区的一个区域(以宝山顾村为典型)。目前,两种形式孰优孰劣尚难分清,只能继续鼓励基层探索创新,待条件成熟再进行规范。

4.大力推进镇管社区运行机制创新

当前镇管社区的工作重点是与基层建设结合起来,推进运行机制创新。其主要着力点有:一是强化镇的社区服务管理职责,在行政执法和公共服务资源下沉的基础上,推动镇级行政体制调整,扩大镇的社区服务管理职责,增加社区服务管理的考核权重;二是深化分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对于目前未纳入基本管理单元的但已经具有完整的“两委一中心”架构的分片管理社区,继续推动专职人员配置到位,健全日常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对已分片管理但未建立“两

委一中心”架构的社区,继续推动

“两委一中心”标配到位;三是深化直接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在直管模式中,做大做强社区办,选聘副处级干部担任主任以强化事务协调,将镇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社区办,推动其向具有组织协调能力的综合性机构转型;四是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社区骨干人员考察合格后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优先将班长工程人员、青年后备干部、社工专业毕业生安排至基层社区锻炼;五是健全镇管社区保障性政策体系,梳理制定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居委会/村委会职责清单等基础性目录,健全社区准入、监督、考核等工作机制。

5.探索建立镇管社区服务管理动态调整机制

当前,镇管社区较为迫切的工作是依据社区总体指标制定全市镇管社区服务管理标准体系。其中,首先要制定人员配置标准,建议按照“万分之三”的原则即每万名常住社区居民配置3名专职工作人员,或按照“五分之一”的原则即每五个居委会配置1名专职工作人员的标准制定镇管社区专职工作人员配置标准,逐步落实日常工作经费、基本服务管理资源,提出公共服务可及性、社会管理有效性的建议性试行标准,作為镇管社区资源配置的参照标准。在此基础上,尽快赋予各镇社区工作综合权限,加强财力保障力度,鼓励探索社区发展基金、共治金、自治金等补充形式。

6.做实党建引领镇管社区工作

为做实党建引领镇管社区工作,建议推进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完善镇管社区党建体制,对照街道党建体制改革,尽快进行镇管社区党建体制改革;二是加强镇管社区党建项目化运作能力,吸纳项目化运作专业人才,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的项目运作和绩效评估机制;三是加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建设,在落实人员到位、专岗专用的基础上注意不同层级党组织的专职党群工作者差别化建设;四是明确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尽快解决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问题,减少行政事务,回归其本职工作。

(执笔人:辛亮亮 张友庭)

(责任编辑 矫海霞)

作者:中共上海市社会工作委员会、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联合课题组

第2篇:关于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黑龙江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在建立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完善技术推广服务模式、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宝贵经验和显著成效,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现状

(一)农技推广体系情况。

1.农技推广机构。黑龙江省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包括种植、农机、水产)总计2079个,其中:省级6个、市(地)级33个、县(市、区)级261个、乡(镇)级1779个。目前,全省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种植业)基本完成了改革任务,实行县管或县乡共管的管理体制。

2.村级服务站、农民技术员、农技示范户。全省80%县(市、区)建立了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每个服务站由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派技术人员专门负责指导。同时,建立农民技术员制度,延伸服务链条。围绕水稻、大豆、玉米、马铃薯、蔬菜等主导产业,培育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乐于助人的农民,作为村级农民技术员,参与服务站工作。对村级技术员进行重点培训,使村级农民技术员成为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成员,成为农情调查员、技术推广员、政策宣传员,成为农民“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全省每年通过各种形式培训农民科技示范10万人左右,示范带动周边农民应用先进实用技术。

(二)人员构成情况。

1.人员数量。全省农技推广机构现有人数7778人,其中:种植业5694人、水产733人、农机1351人。

2.专业情况。全省推广机构现有专业技术人员7437人(种植业4955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的1578人(种植业1225人),占21.2%;中级技术职称3327人(种植业2232人),占44.7%;初级技术职称1889人(种植业1149人),占25.4%;初级以下技术职称643人,占8.7%。

3.学历情况。全省推广机构现有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2519人,占32.4%;大专学历3590人,占46.2%;中专学历1383人,占17.8%;中专以下学历286人,占3.6%。

(三)经费来源。全省各级农技人员工资全部纳入当地财政预算,每年财政预算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2009年开始,国家财政部、农业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目前覆盖全省87个县(市、区),每年项目资金总计1.4亿元,基本解决了农技人员工作经费不足问题。2011年,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实施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为乡镇农技站建设业务用房,配备仪器设备和交通工具,三年间,对96个县市区的881个乡镇投资1.5亿元。

(四)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成绩。通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能得到充分发挥,推广体制得到逐步理顺,机构设置趋于合理,推广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活力不断增强,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不断健全,推广体系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极大地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加快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主要包括:明确了公益性职能,把过去经营性职能全部分离出去;重新设置了机构,保证了体系的完整性;理顺了管理体制,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核定了人员编制,保证了农技人员的专业性;建立了各项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创新了推广模式,推行了“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技术指导员+协会+科技明白人”、农民田间学校生产全过程培训、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带动等服务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同时,提高了队伍整体素质,增强了公共服务能力。

二、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主要模式

(一)推广机构常规模式。一是一乡一站。目前,全省75个县(市、区)独立设置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种植业),其中由县农业管理部门垂直管理的乡镇站占24%,县乡共管的占76%。二是区域设站。根据行政区划和农产品区域分布,跨乡镇组建区域服务站,重点研究推广某类作物生产先进实用技术。区域中心站人、财、物权隶属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管理,服务区域的乡镇协管。三是政府购买科技服务。2012年,全省在87个种植业县、50个畜牧县、25个渔业县和10个农机县组织实施了农技推广补助项目,项目资金1.4亿元,项目建立试验示范基地369个(种植业261个、渔业76个、农机32个),遴选发布主导品种287个,主推技术265项,推广五大粮食作物10大高产栽培技术模式1.58亿亩。

(二)科技特派员。东北农业大学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开展了“春雨行动”、“夏管行动”、“秋收行动”及“冬训行动”,积极组织专家走出校园,深入到乡镇、村屯、企业、场区,通过举办各类科技大集、农民科技节、科普之冬等活动,采取现场培训、技术指导、发放科普及致富书籍等形式,为农民送去科技知识,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目前,学校建立了以科技特派员为主体、研究生直接参与的科技服务小分队,活跃在农村生产一线,是一支流动的科技专家服务队伍。

(三)院(校)县共建。一是搭建扶贫开发平台,提供组织机制保障。通过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办农业专家大院、实施农业致富项目、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等扶贫措施,逐渐摸索出一个全新的农业扶贫开发模式,使农业标准化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民收入、农民科技素质显著提高。二是实施“四项规定动作”,打开科技扶贫开发突破口。通过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兴办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谋划农业科技致富项目、实施农民培训工程等“四项动作”,推进科技扶贫开发工作。逐步探索出了以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为依托、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载体、以科技入户项目为途径、以农业信息传播和科技培训为手段,集“咨询服务、集中展示、生产示范、项目带动、技术推广、科学普及”为一体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模式。

与此同时,开展院(校)市联建。东北农业大学先后与哈尔滨、大庆、伊春、佳木斯、齐齐哈尔、牡丹江、双鸭山、黑河等市开展合作共建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农科教”、“产学研”、“特派员”相结合的科技推广新模式。

(四)院(校)村共建。近年来,农业科学院为了扩大合作共建的广度和深度,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院村共建,将科技扶贫目标定位在基层经济实体,以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为宗旨,以项目制包干管理为扶持手段,提倡发展多种农业经营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多样化,树立科技致富典型,以点带面,助推全省种植业结构调整,带动区域农业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五)专家大院。各科研院所与农业院校均设有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专家大院一般都设在县农技推广中心。每个专家大院配备了必要的设施,有独立的专家值班室、咨询培训场所,有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演示系统,开通了农技“110”热线电话。省农科院专家和县里的农技人员混合编队,常年驻院服务,轮流值班,全天候直接服务农民。

三、目前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员数量较少,服务半径过大。全省现有从事种植业技术推广的专业农技人员5000人,要服务全省966万农村劳动力,即1名农技人员要指导服务近2000个农民。加之黑龙江省地域辽阔,耕地面积大,每名农技人员要服务4万亩耕地。另外,由于我国目前土地经营制度是家庭联产承包制,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很难保证技术人员到位率和技术到位率。

(二)专业人员少,指导能力差。农村税费改革后,全省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下放到乡镇管理,致使人员知识结构发生了彻底改变。大量非农专业人员进入推广队伍。一些农技人员不如农民懂技术,更谈不上指导农民。一些农技人员知识老化,对先进农业知识和技术掌握不全、不准。虽然近几年开展了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工程,但整体素质提升还需要一个过程。

(三)农民文化程度低,吸纳科技能力差。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以老年、妇女居多,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务农农民中,小学文化程度占39%,初中文化程度占54.5%,高中文化程度仅占3.4%。农村新生代劳动力绝大部分在结束学业后进城务工,务农农民难以操作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高水平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四)资金投入不足,条件建设滞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础设施较差,多数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只能借用乡镇政府房屋;缺少下乡交通工具,影响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培训条件和手段落后,影响培训效果。近年来,虽然国家投入了一些改善推广机构条件的建设资金,但资金量较小,省市县乡级推广机构条件得不到很大改善。同时,推广工作经费也存在不足。

(五)人员待遇不高,工作动力不足。长期工作于乡镇基层的农技人员工资收入低,有着30多年工龄的老农技人员每月只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非示范县由于没有项目经费,乡镇农技人员下乡拿不到绩效工资和各种补贴。基层农技人员由于长年从事技术推广工作,没有论文和成果奖励,晋升技术职称较难,20年到30年工龄还是中级技术职称以下的数量居多。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基层农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四、对创新农业科技推广的具体建议

(一)推进体系改革。国家和省下派督导组开展检查督导,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贯彻落实新农技推广法。对还没有改革的县(市、区),要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步伐;对已改革的县(市、区),要不断深化改革,真正打造一支“农业用得上、农民信得过、农村离不开”的农技推广队伍。

(二)增加人员编制。目前,全省从事种植业技术推广的专业农技人员仅有5000人,每个乡镇一般为2-3人,难以有效开展各项服务。政府应适当增加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编制,以满足农业生产日益增长的科技需求。

(三)加大推广资金投入。在原有基础上,各级财政部门每年可从新增财力中提取1%,设立农民科技培训、高新农业技术推广专项基金,并力争逐年增加,把农业科技服务当作公共事业来办,把增加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的优先位置,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解决未来“谁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各级财政应加大对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要将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内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按规定幅度逐年增长,将农技人员经费、基本运转经费等各项支出依法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给予保证。

(四)提高人员工资待遇。要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需要,全面落实国家对公益事业岗位工作人员待遇的相关规定,落实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推动地方有关部门保障县乡农技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社会保险缴费、住房公积金等,调动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五)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国家和省应出台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建设意见,保障农民技术人员工作经费,解决科技“最后一公里问题”。由省级人劳和农业部门出台乡镇农技人员特设岗位计划,通过公开招聘选录涉农专业大学生,进入乡镇农技推广队伍,严把“入口关”, 做到定编定人定岗定责,保证乡镇农技推广队伍专业化。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研会,黑龙江省农委科教处,黑龙江省财政厅农业处)

责任编辑:欣闻

作者:陈大光 魏丽荣 陈兆东 吴庆华 何瑞

第3篇:临淄区社会管理创新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淄博市临淄区认真贯彻上级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部署要求,坚持以深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问题为着力点,扎实推进社会组织、社会治安等方面的管理创新,社会管控能力有了新的提升,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一、主要特点

(一)社会组织管理效能初步显现。目前全区共有社会组织258个,其中社会团体116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42个,遍布教育、科技、卫生、劳动等社会生活的各个行业领域,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工作中,不断健全完善申请、审核、归档立卷等审批程序,确保了社会组织的规范化、科学化运行。注重扶持和培育发展以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行业协会为重点的社会组织,各协会根据市场需求指导会员有计划地安排生产,组织收购和销售,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和产出效益。如皇城镇南卧石蔬菜协会积极帮助农民发展蔬菜生产,提供蔬菜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配套服务,形成以西红柿为主的蔬菜产销体系,年成交量2亿公斤,成交额达2.8亿元。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自我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督促学校、幼儿园、卫生服务站等民办非企业单位建立和完善内部规章、信息通告、服务承诺等各项制度,提高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如临淄区慈善协会积极整合慈善资源,近年来共募集善款8300余万元,用于各类扶贫救助款项达7200万元,救助群众达12万余人次,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健全。近年来,深入实施“平安细胞”工程,以零案件、零纠纷、零上访、零邪教、零传销“五零”为目标,深入开展平安村、平安社区、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平安家庭等“平安细胞”创建活动,在农村村居创新实施“邻里守望”和“红袖标”工程,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大力实施“天网”工程,建成集治安防范、城管执法、交通管理、环保监测、安监监察、校园监管于一体的信息化社会管理系统,对全区重点部位实现全区域、全天候、高清晰音像监控,全方位提高科技防控能力。健全治安联防联控制度,结合警务室建设,大力推行“一村一警”模式,每个村居、每个社区都建立专职治安巡逻队,每一区域、路段、重点部位都有人巡逻、有人守护,逐步形成专兼职结合、点线面一体、纵横交错、相互联动的人防体系。加强报警服务窗口建设,按照接警快、出警快、反应快、处置快“四快”标准,加强110、122、119等报警服务窗口建设,确保在群众需要时,能够及时加以救助。探索建立实行110合理误报制度,凡发现翻墙、搬运、打斗等可疑行为,公安干警均按规定及时赶到现场进行处置,最大可能地减少违法犯罪。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模式,通过民警采集录入、信息员收集报送、出租屋房主、聘用流动人口单位主动申报等渠道,确保流动人口信息完整准确;通过访查、互查、清查、倒查等方式,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动态管控;采取以房管人、旅店式管理、分层次管理、以服务促管理等灵活方式,增强管理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社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先后投入20余万元,建设了社区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和社区网站平台,各城市社区和部分农村社区均建立网站,设置社区概况、社区服务、社区组织、社区治安等板块,为居民和企事业单位查询政府文件、办理公共事务、寻求法律援助,以及获得家政服务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平台,提高了城市管理和为民服务水平。积极引导社区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服务,2010年完成失业职工职业转换能力培训1799人。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社区居民步行15分钟就可以到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100%。不断丰富社区文化内容,先后建立社区戏曲协会、书画协会、太极拳协会及舞蹈队、民间艺术表演队等各种社区民间组织,积极开展“和谐中国、全民全运”、“和谐中国、全民省运”等主题活动,聘请有一定威望和影响力的离退休干部、教师,组建家长学校并定期开展活动,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重点做好社区矫正工作,成立由政法、公安、法院、检察院、司法等部门组成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做到社区矫正管理教育“四清”、“五必访”。

(四)民生和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推进。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成临淄中学、晏婴小学,加快城乡教育资源布局调整,推进各类各层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满足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大力加强城乡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网络建设,全面完成农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升级,构建了城乡居民“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农村药品“两网”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达100%,最高报销额提高到15万元。多渠道、多领域开发就业岗位,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积极拓展群众增收致富渠道。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2866元、10320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提高到29119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242.7亿元,人均达4万元。制定出台城乡低保等6个救助办法,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月316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年1600元,全区新农保参保率达98%。今年又制定出台了因病致贫和因残致贫救助政策,区财政拿出近1700万元,对因病住院治疗的城乡低保、孤儿、农村五保、城镇三无对象,经医疗保险报销后,再按自负金额的50%给予救助;对因大病造成基本生活困难,自负金额超过1万元的群众,按自付金额的20%给予救助;在全面落实贫困残疾人低保政策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伤残程度,每人每月分别补助100、200、300元。

二、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矛盾

一是缺乏整体规划。目前,社区建设、社会治安等社会管理,缺乏统一的规划,还存在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现象。对社会管理的内容、职责范围、部门分工等事项,没有形成统一的协调机制,难以实现资源共享,不利于社会管理创新的规范化建设。如社区管理,主要职能在民政部门,但实际上民政部门在社区建设中,没有相应的责权,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和组织手段,难以发挥对社区发展的总体统筹和协调作用。

二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管理模式基本沿用自上而下的行政方式,在社会管理人、财、物等方面,主要靠政府的投入,而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有限且缺乏有效载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相对单一,市场化程度不高。如社会组织建设,从临淄区目前情况看,仅有食品行业协会、旅游业协会等少数社会组织承接了政府部门转移、委托的部分职能,与大城市相比,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养老服务等社会服务的机制尚未建立。再如社区建设中,社区居委会行政化问题严重,居委会重大资金支出基本由街道决定,社区经费普遍存在和街道经费捆绑使用的情况,社区工作者的使用、去留全部由街道负责,导致社区工作者眼睛只盯着上面,在与居民的联系、沟通、服务方面下的功夫不够。

三是社会管理法规政策相对滞后。目前来看,近年来维护社会稳定的扶持政策出台较多,政府投入大量财力用于维稳建设,维稳政策体系渐趋成熟。但从面上来看,对社区和社会组织等扶持政策相对较弱,如社会组织管理,现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均是1998年颁布实施的,与当前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已不适应。养老类社会组织的优惠政策由民政部门出台,民办学校类社会组织的优惠政策由教育部门出台,缺乏整合性的优惠政策,从而影响社会组织整体作用发挥和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再如社区管理,仅从纯城市社区办公服务用房来看,就有很多尚未落实,目前全区22个纯城市社区居委会,办公和活动用房面积达到300平米的仅有2个,租赁办公服务用房的有9个。

四是社会管理形势压力较大。主要体现在三个领域,政治领域,境内外敌对势力暗中组织,极力策划煽动在我国境内组织非法聚集破坏活动。经济领域,当前通胀压力较大,房价、油价等物价波动加剧,银根收缩可能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给经济运行和群众生活带来一定影响。社会领域,“两抢一盗”等案件仍有发生,治安压力依然很大;信访形势依然严峻,涉及土地、环保、工资待遇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仍大量存在,少数“涉军”、“涉医”、涉法涉诉上访压力很大;“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仍在暗中活动,反宣品时常出现;网络安全管理存在隐患,尤其是在突发网络舆情处理过程中,因信息不畅导致处理不及时或失当的现象时有发生,网络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有待完善。

三、工作打算

下一步,将从组织管理、体制机制、重点环节等方面下功夫,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实现新提高。

一是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上下功夫。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将事务性、辅助性工作尽可能地向社会组织转移,通过政府招标,向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实施办法,明确政府购买服务的领域、项目、资金的安排和管理等内容,并将政府部门用于购买社会服务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二是在健全组织机制上下功夫。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要求,优化机构设置,将社会管理职能相近或相似的部门进行整合,同时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增设部分专业职能部门,建立精干高效、富有活力的社会管理体系。对安全生产、计划生育、党风廉政等社会性较强的工作,实行条块结合、多重管理、分级负责的网格化管理,形成职权明晰、责任明确的管理机制。健全公共财政对社会管理投入的正常增长机制,形成涵盖民生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的财政保障体系。创新社会管理目标责任管理机制,实行量化管理、绩效考核,完善参与社会管理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办法,进一步调动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是在强化社会治安上下功夫。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天网工程”,广泛开展“平安细胞”创建工程,健全治安联防联控制度,适时开展严打专项行动,全面提升社会管控能力。切实加强互联网建设管理,进一步明确宣传舆论、信息技术、公共安全等管理部门职责,健全网络舆情处置机制,建立互联网管理协调机制,配强专职人员,推动互联网管理工作有序进行。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大文化综合执法力度,坚持集中整治和日常管理相结合,不断推进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创新,确保取得良好管理效果。

四是在强化社区管理上下功夫。不断完善社区组织体制,加快推进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工作站分开,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各类社会组织踊跃参与的社区工作格局。深化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建设,完善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委会联席会议和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制度,大力推行社区事务听证制度,扎实做好社区矫正工作,注重专职人员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和水平。将社区矫正工作业务经费、装备设施经费、教育矫正经费等纳入财政预算,严格经费管理和使用,确保专款专用,推动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实施。

五是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下功夫。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各类各层次教育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加快卫生事业发展,逐步提高新农合补助标准,扩大报销范围,努力满足广大群众的就医需求。扎实推进文化强区建设,深入开展“文明临淄”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爱国、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不断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大力实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区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努力形成覆盖城乡、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围绕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健全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促进机制,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制度,确保劳动者得到应有的报酬。建立完善公共财政补助正常增长机制,加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建设,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切实做到应助尽助。□作者单位:中共临淄区委政研室E:CWK

关键词:社会管理 社会组织 问题 对策

作者:韩振财 高欲晓

第4篇:改革创新调研报告

沁裕煤矿改革创新方案调研报告

2017年是公司建设、发展中极为关键的一年,在经历漫长的停工停产期后,在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力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公司项目复工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二期工程招标、签订合同工作;完成了开工报告批复工作。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全面推进二期工程建设,为优化公司管理,我多次深入基层,为我公司改革发展、转型升级之路,与广大干部职工进行了密切交谈,结果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公司从2015年元月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后,由于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煤炭市场低迷等各种复杂的原因,一直处于“一停四不停”的状态,广大干部职工迫切希望公司能早日复工建设,对二期工程的启动更是翘首以盼。为给予广大职工一个满意答复,为公司在建设期、投产经营期都能完成效益最大化,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努力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是公司更快、更好、更高效的发展。

二、基本方略

1、深挖内部潜力,完善矿建预算、结算流程

广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技术人员在公司一期工程施工过程中,不断学习、实践,具备了按职责规范、技术要求、规程措施进行正常矿井掘进的能力;在特殊地质、地形下的开拓掘进也具备一定的攻坚克难能力;在完成副斜井过大采空,回风斜井大倾角、大拐弯运输的经历后也增加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我相信公司广大职工具备完成矿建二期、三期开拓工程的能力,也具备攻坚克难、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但是在矿建一期工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公司的广大职工是由生产矿井调到基建矿井工作的,基本具备安全生产、开拓掘进的能力,对于矿山建设中预算、结算知识却所知甚少,进而导致在一期工程结算时遇到诸多问题。为优化对施工方管理,避免在竣工结算时出现不必要纠纷,也为降低施工成本增加效益,公司有必要在二期工程施工前建立、完善一套详细的矿建预算、结算流程,并设法鼓励职工在学习生产技术同时,学习矿山经济、建造、造价等方面知识,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

2、节能降耗,建设安全、环保、节能的现代化矿井

节能降耗体现在公司建设和生产中的方方面面,依靠科技进步,根据具体的地质采矿条件,从公司的实际情况、自身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长远潜力出发,采用使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加强生产管理,达到较为显著的节能效果。

(1)在公司二期工程的巷道掘进布置时要优化工程开工时序,统筹处理临时和永久工程关系,简化巷道布置,减少生产环节,初期系统简单,占用机电设备少,安全可靠能耗较低。对不影响系统完整性,初期用不着的工程暂不施工,待需要时再施工,使初期减少巷道掘进工程量,减少初期投资。 (2)节约电能应是公司降低总能耗的重要环节和主攻方向,为兼顾正常生产、生活用电需要和节约用电的宗旨,需要加强电能基础管理,推广应用节电产品,使供电科学化,生产工艺科学化。

(3)在今后掘进生产中选择技术先进、系统可靠、效率高、工况合理的设备能大幅降低能耗。

(4)在矿井建设中优化给水系统和给排水设备,根据公司工业场地各用水点对水质水压要求不同,采用分质分压供水。防火灌浆用水要求压力较高,单独设加压泵直接供水,经处理的矿井水直接流入消防洒水池;生活用水采用变频速水泵统一供水,可节省设备常年运行费用。

(5)针对目前环保要求严格,需对各种污染物的防治,均需采用优化后的方案,坚持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原则。采用低能耗的处理工艺处理废水废气,能回收的尽量回收利用、井下排出矸石用于制作矸石砖等。

3、在公司建立内部市场化运作。

我在与职工交谈中发现多数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在工作中只是被动的去工作,一切工作听领导安排,工作中积极性不够、创新性不够。另外在职工中存在吃大锅饭、混日子的现象,工作干多干少一碗水端平,工资都一样的现象。为切实提高广大职工的战斗力、凝聚力,增强企业竞争力,公司需改革管理,转型升级,寻找更为先进管理方法,管理经验。 当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技术创新频率加快、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形势下,依靠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多企业都着眼于加强内部管理,努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煤矿企业实行内部市场化管理,是煤矿企业谋求更快、更好、高效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是煤矿企业从落后的粗放型管理向现代化集约型管理迈进的转折点,是煤矿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煤矿内部市场化可以使

1、每一个生产者都是经营者

煤矿通过细分市场主体,细化生产要素价格,规范市场运作,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了合理优化配置。企业内部各个单位、各个专业,各个岗位以及每名员工,都成为市场竞争的参与者,生产者和经营者合二为一。各级市场主体的利益和每名员工的切身利益与企业的效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个生产者都成了经营者。

2.每一种生产要素都有价格

为确保内部市场化管理的有序运作,煤矿必须配备齐全各种水表、电表、气表和计算机网络等设备设施。从大到做一项工程,小到摆一盆花、沏一杯茶,都有价可计,价格无处不有,“市场”无处不在。

3每一天都知道经营效果

通过实行内部四级市场价格结算,即:煤矿与区队、科室,区队、科室与班组,班组与个人(岗位)之间的结算,生产经营可以做到“日清日结”和“班清班结”,并通过企业内部网络于每天下午下班前将全矿各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生成“四级核算汇总表”,矿领导可以方面快捷地了解各个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结果。

4 每一个市场行为都能有效控制

为有效地解决内部市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经济纠纷,煤矿可以采取生产经营负责制、经营风险抵押金制、全面预算管理、价格调控、经济仲裁等多种有效手段,抓好事前控制,强化事中管理,严格事后考核,对每一个市场行为进行有效控制,以此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效果。

5.每一项工作都讲求投入产出

通过推行内部市场化管理,煤矿每一个生产者和经营者都形成了一种共识,即“多花就会少得”,赔本买卖坚决不干,无效益工作坚决不干,做到了先算后干,边算边干,算好再干,增强了员工当家理财的意识。

为降耗节支、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职工凝聚力和提高员工收入。我建议能在公司开展内部市场化管理建设,力争在公司投产运营时完成规范的体系。

煤矿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需要克服的困难很多,需要开展的工作很多,需要我们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我相信在公司党政的正确领导下,沁裕煤矿一定会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第5篇:科技创新,创新性实验报告

完成时间 : 2011 年 7 月 1日

科技创新设计报告

摘要:

系统采用单片机AT89C52为核心实现对驱动电路的控制使雨伞能自动调整已达到最好的挡雨效果,通过风向风力测量传感器,接收环境中的雨的方向和力度,进而通过单片机自动调整雨伞的方向和伸张度来实现尽可能多的挡雨,并通过调整雨伞方向来引导人手握伞方向以达到平衡。

1、想法来源

雨天,大家在用伞挡雨时经常发现身上多多少少会有些地方被淋湿,这让人感觉非常不舒服,于是思考是否有种雨伞能够测量风力风向,并且用测量到的数据控制雨伞的方向和伸张度来尽可能遮挡雨水。

2、整体描述

本系统采用单片机AT89C52为核心器件实现对驱动电路的控制雨伞的方向和伸张度, 通过风向风力测量传感器,接收环境中的雨的方向和力度对雨伞进行调整,使雨伞做出相应的运动。并引导人手握伞方向以达到平衡。通过运用单片机技术控制雨伞的360度转动及扩张和收缩,完成最大可能挡雨的控制。

测量风向风力传感器有旋转式风向风力计、压力风向风力计、热线风向风力仪、压差式风向风力计、互相关原理的风向风力传感器等 ,经过寻找和对比这里选择互相关原理测风向风力传感器。

互相关原理测风向风力传感器优点:可以同时测量三维空间的风向风力,不破会风场,结构简单,价格低廉,实时高效和精度高等。

3、过程模拟

当人拿伞在雨中走时,此时风向改变,由单片机为核心的系统检测到风向的变化,通过控制雨伞的方向,由风力大小通过一定的关系来控制雨伞是否扩张和扩张程度,当环境恢复到初始时,雨伞的检测系统控制其恢复,从而实现自动检测和控制过程。

第6篇:科技创新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调研组对我市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

通过调研,了解到目前我市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科技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严重匮乏、指导不到位,仅靠市科技局10余人要抓好

全市的科技工作显然是力不从心。同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育不健全,服务于企业自主创新的信息平台建设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现有的高层次人才中,教育类人才占了很大的比例,高技能创新型实用人才严重短缺;全市仅有两所高校,现有人员和设备远远不能满足科研工作需要;市、县两级科研机构只有3个,工作仅局限于农业方面,存在人员老化问题,工作开展不正常;全市企业中,成立企业技术中心的仅有5个,高新技术企业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民营科技企业18家,企业总体上缺乏核心的关键技术。到目前为止,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只有22家。我市科技创新的基础和能力有待加强,尤其是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与贵阳、遵义相比,差距甚远。

(三)科技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我市科技经费投入虽有一定增长,但按照有关规定,市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占财政一般性预算支出的比例为1%,**年仅达到0.5%,尤其是各县科技经费的投入,除六枝特区外,其余三个县(区)都达到和超过《条例》要求,但实质上多数为“过路资金”,真正用于科技投入的资金很少。按照《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决定》,“十二五”期末,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5%以上,**年,我市只达到0.059%,任务十分艰巨。

(四)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体制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十一五”以来,我市在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科技含量高、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未得到很好的鼓励和支持,如六盘水新蓝天科技有限公司的焦炉气汽车项目,该公司**年自筹资金将其专利技术与**万达公司合作研制12辆焦炉气公交车,目前仅允许5辆上路运行,剩余7辆至今仍闲置。没有宽松的科技创新环境和激励机制,不能有效的调动企业和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调研组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

(一)提高思想认识,健全工作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牢固树立“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创新思想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模式,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政策,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加强对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加强基层科技组织建设,尽快恢复县级科技行政管理机构,强化县级政府科技行政管理的职能。

(二)制定和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政府引导和推动科技发展,关键是要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对自主创新的企业,各级政府要理直气壮的给予关心和支持,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实行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激励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要根据国家和省推进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结合我市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

一是制定政府采购制度。要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的扶持和促进作用,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和重大建设项目以及其他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项目,优先购买市内具有自主创新的装备和产品。由市科技局、市经信委等有关部门牵头,建立我市的《重点新产品目录》,下发全市遵照执行;二是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税务部门在执行税收时,从企业上缴的所得税中加计扣除,鼓励企业成立技术中心,开展科技创新,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三是建立和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比例。要引导社会及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融资投入,加大对六盘水市科技创业投资公司的扶持力度,尽快完善担保功能,增强融资能力。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建立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要支持和鼓励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有效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现有基础设施和各种公共科技资源,推进形成以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增强企业整合应用社会创新资源的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各级科技部门要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整合专项资金,提高使用效率,把有限的资金重点用于科技创新公共平

台建设、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重点攻关项目、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科技创新人才等方面,真正使政府投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认真落实全省科技大会精神。根据省委、省政府对各市目标考核内容,尽快制定我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和相关实施细则,作好目标考

核的相关工作。

(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自主创新,人才为本。我市由于地理环境、基础条件等限制,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难度较大,我市的教育、医疗卫生、城市规划及管理、企业管理和创新领军人才较为紧缺。今年我市出台了《六盘水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试行办法》,但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很多单位认为该《试行办法》对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不大,操作性不强。因此,为使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取得实效,建议对《试行办法》进行修改完善,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坚持引进人才与开发本土人才有机结合,既重视外来人才,也用好身边人才,要加强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本地急需的人才。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营造科学民主、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加大焦炉气汽车项目的推广力度。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要把发展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国发2号文件明确“支持**市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焦炉气在汽车上应用的关键技术成果,目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该项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将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市在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方面的一大亮点。为此,建议制定发展焦炉气汽车项目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大推广力度。

(六)发挥社会推动作用,着力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和完善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市场中介组织和机构。要以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调节、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逐步建立各种形式、各种产权的创新服务平台、技术合作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对企业建立技术创新平台的,政府要予以支持和奖励。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我市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的政策措施,以扶持我市的企业多出新产品,同时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7篇:创新实践报告

壁挂式收纳盒衣帽架组合的制作

20124830897计类A9郭小木 指导老师 :陆铭

摘要:思维的魔方,创造的力量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把信息、识加工处理变成思想、行动 ,实现创造性成果的意识活动。现今社会实践和创新研究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创新

实践

思维

创作能力

创新意识

这学期我选修了创新实践这门课,真是受益匪浅。我在学习掌握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技法的基础上,通过小组的创意模型制作的创新实践活动,让我实际操作,领略了模型制作的魅力与创新,提高我的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1.目的:通过制作壁挂式收纳盒衣帽架组合的实践过程,学会废物重新回收利用的基本方法,制作出具有实用价值或者观赏价值的物品。

2.意义:通过实践,将废弃物做重新利用处理,在这个过程中融汇创新思想,锻炼创新思维,树立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

二、作品创意

本作品的创意之处,除了具备“变废为宝”的物品共有的重复利用特点以外,还具备很多作品缺乏的实用价值。在满足实用价值的同时,我们在制作过程努力经过多次尝试,使本作品兼具观赏价值,在色彩搭配上下足功夫,使本作品的色彩搭配和谐美观。

本品是一个壁挂式收纳盒衣帽架组合,用食用过的罐头盒作为收纳载体,可以放置诸如耳钉、钥匙之类零碎且小体积的物品,搭配密封盖使用,减少了物品遗失的风险。同时可用作衣帽架,置于玄关处供进出人员放置外套、帽子。

收纳载体由五个罐头盒组成。盒身用过时的时装杂志包装,中间的三个罐头盒分别用化妆品纸质广告上美女模特脸部的上、中、下部包装,使作品在外观上给人一体化和谐印象。两端的盒身用深色的广告页包装,同中间浅色的纸张形成强烈对比。

三、设计与制作过程 1.前期筹划:

我们在选择做什么类型的作品时参考了很多资料,同时听取老师的指导意见,思路大体的方向分为概念类和实物制作类。我们组员提出了一些平时学习生活中的奇思妙想,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无从着手,而且考虑到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创新实践,重在实践,于是我们决定通过利用废物制作实物的方式来具体实践与操作。 2.作品类型选择:

我们在决定究竟制作什么样的作品时,搜集了很多资料,同时也听取了同学们手机的资料,发现废物利用的作品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装饰类,一类是使用类。我们听取老师的建议,初步决定制作具有实用价值的作品。 3.产品外形设计:

在浏览了很多网站上的创意图片展示之后,结合我们手上不多的废品,我们决定制作一个壁挂式储物收纳装置。用食用过的罐头盒和一块条形木板,将罐头盒的底部与条形木板之间粘合,然后悬挂墙上,一个美观时尚的储物收纳装置就完成了。 4.主体制作过程:

制作过程的主要步骤是使罐头盒和木条之间形成粘合,如何实现这个目的就成了工作重点。开始时我们的组员想法很简单,用小铁锤将小钉子钉入两者间即可。可是等我们买来钉子却发现,因为盒子的口径太小,手边没有合适的工具可用,而且也很难找到适合的小钉子。于是我们改变策略,用强力胶水将两者粘合。我们先来到修鞋铺,希望师傅用粘鞋胶粘合。可是师傅告诉我们,粘鞋胶只适用于塑料制品间的粘合,而我们的木板和铝制罐头盒不在适用范围。最后我们得知使用溶化后的棒棒胶可达到目的。 5.附加功能设计制作:

在粘好条形木板和罐头盒后,我们发现作品显得过于简单,而且使用功能单一。于是我们在长出罐头盒的木板两端加钉四颗钉子,这样收纳装置又有了一个新功能:衣帽架。 6.配件制作及美化:

完成上述步骤之后,我们发现作品外观显得有些粗糙,于是用过期的时尚杂志对其进行了包装,使我们的作品更加美观。

最后为了实现作品在墙壁上的悬挂,我们将罐头盒密封盖上的拉环固定在条形木板上,使绳索可以穿过拉环,挂置于竖直墙壁上。

四、感想与收获

在本学期的创新实践课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创新与实践对于我们大学生的实际意义。回顾这段日子更多的是收获。老师在教授我们课程时,没有进行一味填鸭式的教育,而是激发我们的能动性,让我们自己思考,提出方案并付诸实践,遇到瓶颈和困难时再给予我们指导建议。

作品制作的过程,也是我们经历失败与探索的过程。在开始时,我的想法过于简单,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阻碍。这让我感受到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计划周密,思考谨慎,不要简单地看待任何一件小事。

我坚信,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实践,从中获得的经验会使我终身受益,并会在经后的实际工作中不断得到验证。我会坚持理解和体会在实践中的知识,并将本课程的理念和思维学以致用,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

第8篇:创新实践报告

学生姓名:董敏超学号:XX0959

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专业班级:测绘0405

指导老师:王银铃

XX年4月25日

( 文秘范文整理)

前言

知识经济,是一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经济,知识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于知识的产生、知识的传播和知识的应用。其中,最基本的内容即是以知识为基础的高科技的创造和创新。如果人们创造不出新的知识,必然就会妨碍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展,就会影响我国在世界上的竞争地位。

因此,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应当清楚的认识到创造力对我们国家又多么的重要。其重要行不言而喻。

创新的本质是创造,创新的理论基础就是创造学。

所以不管如何,我们都应该拿出十分的激情去学习这们课程。这不仅仅是对我们自己有好处,同时也是对我们伟大的祖国负责,对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负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科学研究表明,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研究对象进行认识,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甚至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在很多情况下,对于这些不同的结果往往很难判断谁是谁非,其关键在于每一种认识的自身必须能够做到自圆其说和自成体系。只有这种自圆其说的系统认识,才可能形成知识或发展成学派。比如,在对于创造力的认识上,大多数学者都遵循美国心理学家j.p.guilford于1950年开创的“创造力多因素建构”理论,由此不断研究、不断深入从而形成了当前创造学界对创造力认识的主流。

第一章创造原理及技法

创造原理和创造技法一般可以合称为创造工程。把一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有关系统地,全面地应用到人的创造活动中而形成的学科,即可称为创造活动。

创造原理就是最基本的最普遍的并能够产生其他规律的规律。就是能够导出其他次一级或更次一级创造规律或创造方法的规律。

创造原理主要包括以下8种:聚合创造原理,还原创造原理,逆反创造原理,变性创造原理,移植创造原理,迂回创造原理,完美创造原理和群体创造原理。

创造发明技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智力激励法,设问法,联想组合法,类比法,列举法,形态分析法,系统提问法

1、智力激励法

智力激励法是美国学者奥斯本在1939年创立的,主要分为准备和召开小型会议两步。

(1)在准备的阶段首先要告诉参加会议的相关人,并且要确定好所要功克的目标,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不会盲目的乱讨论,这样就节省了很多宝贵的时间,还又就是要对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努力做到将大问题分解为过各小问题,这样就可以在分组讨论的时候提高工作效率。再就是要对主持人要求熟悉各种技法。所以,在准备的阶段时候,我们要谨慎行事。这一步对后面的讨论至关重要。

未来,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希望,也许更是绚丽的梦幻;对年青人而言,未来又是新生活的开始,一次生命的新的腾飞。当我们的设计师坐下来讨论未来之时,未来则充满着挑战,对我们原已十分熟悉的设计技术,方法的全新挑战。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世纪之交时,未来对每一位设计师则意味着生命的冲击。这冲击来自于新科技带来的人类生活新概念对以往设计原则,思想的巨大震撼。尼葛洛庞帝在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中所做的一切,标志着,新世纪的人类生活将在“数”的新技术影响下,发生革命性的彻底变革。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言“在广大浩瀚的宇宙中,数字化生存能使每个人变得更容易接近,让弱小孤寂者也能发出他们的心声。”在此世纪之交的十字路口,我们的设计师们是否已体察到了,人类的新技术必将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由此将给我们的设计所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呢?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充分说明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正是取决于人类在探索自然、改造自然与大自然的抗争中日趋成熟的思维模式。从四大发明古国到意大利文艺复兴、英国产业革命直至19世纪中叶以来层出不穷的各种以技术命名的时代。如:蒸汽机时代、汽车时代、飞机时代甚至今天人类正在不断努力探求的宇航科技。这此科学技术的成功无一不对人类的生活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样,人类生存必需空间之建筑也是在这种技术及人类不断发展的生活模式的作用下得到了飞速的前进。与建筑共生的室内空间的发展亦与建筑殊途回归。科技的高速发达,创造了辉煌的现代文明,但不幸的是伴随现代文明的成功,人类也向自身赖以生存的空间付出了昂贵的学费。资源的浪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劣,人际关系的淡漠,人口问题的突出……这一切,又使人类陷入了新的“危境”,以建筑而言。现代主义的大师,格罗皮乌斯、密斯、柯布西耶创造了著名的国际主义风格,由于代表了工业时代文明的先进,国际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泛滥世界,成为现代文明的代言词。20世纪中叶,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逐步地意识到了现代文明的“无个性”“单调”“无人性”的冷漠。随之而来的后现代主义、后期现代主义、新乡土主义、解构主义、高技派等流派的涌现,表明了现代人类个性化多元化的生活需求。本世纪末的今天,这种需求的反映更为迫切。刚刚召开的20届国际建协的《北京宪章》,提出了“循环关系,着眼于人居环境建造的建筑学”。把建筑与城市规划“纳入一个动态听生生不息的循环关系之中……建立对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的建筑关系,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与城市建设中的体现。”与建筑并存的室内设计也理应如此。相对于建筑,室内设计与人的生活方式更加密切相关。今天的社会,已要求我们的设计师对人类生活模式的更加关怀。

1、属性列举:

(1)它不再是只住人,它还可以在家中养野生动物,人和动物能够和睦共处。(2)它的屋顶是玻璃做的。

(3)房屋的设备都采用太阳能。

(4)房屋里的设备都采用自动化技术。

(5)房屋的里面墙壁以及外面的墙壁都采用植物掩盖。

(6)房子的墙壁不再用砖砌,可以全部采用玻璃进行装饰。

(7)房子的家具全部采用纯自然的木料制作。

(8)房子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进行拆卸,这样就可以使屋子不潮湿。

(9)同时屋子还可以随时叠起来。

(10)屋子可以随时搬动,在夏天的时候可以搬动到比较凉快的地方,而在冬天比较寒冷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搬动到比较温暖的地方。

(11)屋子不仅仅做生活用,同时我们还可以将它作为写字楼使用。

(12)屋子在适当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将它作为仓库。

(13)屋子还可以根据地方的大小进行放大或者是缩小。

(14)屋子还可以根据主人的想法进行变形。

(15)房屋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变色。

2、缺点及希望列举法

我们未来的新型房屋还是存在一些缺点的,比如说我们不能将它搬动到月球上去,我们也不能将它搬动到水面上去。如果我们的房子在一天能够做到能够随便搬动到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的话,那就是我们未来真正的房子了。为此我们更应该努力去探索,一步一步的接近我们未来的房屋。

3、(1)既然能够住野生动物,那什么动物适合住入我们的新型房屋呢?有什么标准吗?难道不担心野生动物侵犯我们人类吗?它们真的就能够那样和我们人类和睦相处吗?

(2)既然屋顶用玻璃做,那么是不是什么样的玻璃都能够满足要求呢?是用什么颜色的呢?如果用透明的玻璃能够不能够遮挡住太阳光的照射呢?会不会对我们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呢?我们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玻璃呢?是用钢化的玻璃还是用一般的呢?既然用玻璃做,那做成什么样的形状呢?

(3)所有的设备都采用太阳能工作,那么我们要使用什么样的能量转化设备呢?用一般的设备能够满足要求吗?是不是要再设计新的能量转化设备呢?或者说我们有没有必要先将太阳能转化成其他什么形式的能量再转化成电能呢?还是直接使用太阳能工作呢?

(4)设备都采用自动化的话,那我们是不是要进一步研究新型的设备才能满足要求呢?一般的设备经过一些改进能够满足要求吗?

(5)是不是什么样的植物都能够用于墙壁的掩盖呢?他们是不是要又一些特殊的要求才能够选取呢?

(6)是不是所有的玻璃都能够充当墙壁的角色呢?一般的玻璃能够满足要求吗?

(7)房子是不是可以随时拆卸呢?能够保证拆卸之后就一定能够还原吗?

(8)变色的话是不是根据变色龙的原理呢?是不是要啊墙壁上涂上什么特殊的材料呢?

通过一系列比较,我觉得这些缺点都能够克服,再进行类比法:我们的房屋能够不能像宇宙飞船那样建造呢?能够不能像宇宙飞船那样可以在任何地方飞行呢?

移植法:能够不能将我们的房子建立到宇宙飞船上呢?这样我们就可以随着飞船到处遨游世界呢?

通过慎重的比较我们可以建造上述15个属性的房子(第一次方案)

我们的设想既然是这样,那我们的屋顶该怎么建造呢?我觉得我们的屋顶可以用绿色的钢化玻璃进行建造。墙壁可以用结实的不透明的玻璃进行装饰。(第二次方案)

我们再利用焦点组合法:

第一步,确定我们的焦点物是房子。

第二步,另外我们选取宇宙飞船进行联想。

第三步,我们用发散性思维分析宇宙飞船并将其与新型房屋进行强制联想组合。我们可以将新型房屋建立在宇宙飞船上。

第四步,飞船的空间比较宽,我们的房子里面的空间也会很宽的。飞船上面的设备全部使用太阳能,我们的房子也是全部采用太阳能。我们的房子和宇宙飞船的设备都是全自动化的。

第五步,因此我们的房子完全可以建立在飞船上面,这样的生活空间就是我们未来想要的生存空间。我们的房子完全可以由飞船控制。(第三次方案)

经过综合思考,以及改进前述的方案,我们确定第三次方案为我们的最终方案。由此我完成了对未来新型房屋的探索。

可行性分析:这样的房屋在目前来说是很难实现的,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样的房屋会很快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因为这是我们生存空间的必然趋势,在不久的将来会又很大的市场的。这样的房屋对我们的社会将产生无法估计的重大意义!它的出现将会改变我们现有的生存方式,对社会将会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就是要对新型房屋的各个部件进行分析,进行步步发展,这样我们的产品才能一步一步的走向成功。我们应该采取预见性的措施,进行发展。我估计这房屋的造价可能在前段时间内会很高,但是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这样的房屋也会走向平民化,越来越受平民的欢迎!我估计这样的房屋开发速度在当今的条件下不会很快,主要是受现在的科学技术条件的制约。

创新实践课程的学习感想和建议:

创造,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不陌生的一各名词,它无时无刻在我们的左右,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存在这样的或那样的各种各样的创造活动,因此,我们就又必要知道什么是创造,创造和哪些问题息息相关,我们还应该了解在什么是创造性,什么是创造技法,什么是创造原理等诸多问题。

随着20世纪的结束,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跨进了竞争更为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

特别是我过在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华民族被卷入了日趋激烈的竞争之中。在这种特定的发展环境中,中华民族应该怎么样做呢?是坐以待毙呢,还是直面挑战?

中华历史源源五千年之久!在如此泱泱大国中,作为其中的一分子,我们应该可以看到一些事实,无数事实表明,从本质上可以说,这场全球性大竞争归根到底是人们的创造力竞争!我们中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勇敢的应该挑战,将自身的创造力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只又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在强国林立的世界环境下取得良好的发展。

( 文秘范文整理)

建议我们的老师再多讲一些我们平时难以见到的例子,这样我们的思维会更加的开阔,我们的思维会更加活跃。这样我们的创新活动才会更有新意!希望老师能够下来和我们同学一起讨论一些问题,这样我们就会更加自信的去进行创造!

第9篇:创新管理报告

《创新管理》课程报告

姓名:胡慧玲

专业:地信122班 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

创新管理的简单认识

摘 要: 管理创新是第三次产业革命之后,管理学革命的必然结果,是第三次产业革命之后实践的产物,

现在反过来又成为指导管理实践的理论和措施。正确认识管理创新的作用、地位和价值,有助于正确运用管理创新指导实践。运用理性抽象上升到理性具体的方法对这些方面给予确切的理性规定,从而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实践加以引导。

关键词: 管理创新的作用;管理创新的地位; 管理创新的价值;地理信息系统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并且作为一名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创新管理的理论基础性和实践重要性。谈及对他的体会就得从他的源头和原理入手。管理创新(Management Innovation)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创造是指以独特的方式综合各种思想或在各种思想之间建立起独特的联系这样一种能力。能激发创造力的组织,可以不断地开发出做事的新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所谓管理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管理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人类有了语言,有了简单的社会分工,简单的管理行为因此而发生。管理伴随社会的向前发展而不断进步,其理论、方法、手段不断推陈出新,即不断地创新。但管理也同任何事物一样,有着“产生——成长——衰老——消亡”规律。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彻底消灭管理,管理工作者是自己职业的掘墓人。

例如,一个生产某种产品的企业,它的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到其生存和发展。企业花费很大精力研究提高质量的措施,建立规模庞大的质量管理体系,不惜重金聘请质量监督、检查人员。由于质量管理体系发挥日益强劲的作用,由于质量管理人员高水平的工作,使得产品的质量逐步提高,甚至消灭了不合格品,企业效益和市场份额大增。质量管理的目的已经实现。这时,整个质量管理体系成了多余之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注重的重点发生转移。质量管理体系完成其历史使命,必须予以解散,专职的质量管理专家纷纷“下岗”,质量管理工作者用自己的有力的砸碎了自己的饭碗。在经济发达的社会,工序的更新、产品的换代、职业的变化以非同寻常的速度进行着。企业也好,企业中的员工也罢,如果不能具备时间序列的前瞻眼光,不注意创新思维,都不会有光明的前途。创新的总方向是线性的,单项的创新又是发散的、阶段性的。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内,衡量创新要用不同的尺度。“减人提效”是管理者公认的提高管理绩效的手段,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要按不同的力度加以操作。

人类社会初期,管理由结绳记事开始,管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劳动手段的复杂化,项目不断增多,管理者的队伍亦随之不断壮大。如果,在管理产生的初期就大力推行“减人提效”,生产就不会壮大,社会也就不会发展。管理的强度沿着正态分布的曲线,从左向右由低向高,再由高向低。生产对管理者的需求,也是又少到多,再由多向少发生变化。管理水平亦不可简单地跨越阶段。管理由简到繁,管理行为涉及方方面面,需要设立繁杂的职能,配备各专业的人员。通过他们的努力工作,使得管理流程不断合理化,大量问题得到解决,这时便不再需要那么多的机

构和人员了。这是个递进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对管理有不同的需求。

而如今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部门直接管理企业,造成职责不清,管理行为重复而低效。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简政放权、政企分开等一系列措施,目的是国家腾出精力搞好宏观经济的整体调控。这就要求企业把内部管理抓得更细,企业管理的任务更加艰巨。但是,在旧体制下形成的等、靠、要等懒汉思维之惯性依存。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习惯于“上行下效”。国家提出“宏观调控”、“抓大放小”,企业也跟着照喊不误。国家把管理权下放到企业,企业又下放到基层,基层下放到班组。层层只想“抓大事”、“宏观调控”,细致的管理工作没有人愿意去做了。这就造成了管理的弱化。作为管理工作者,绝不能人云亦云,否则你就是传话筒,所做的工作将会毫无意义。管理者不仅仅是领导决策的执行者,更重要的是应该做好领导的参谋。管理者占据不同的岗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集思广益的集合效能产生巨大的合力。设想,如果某个企业所用的人员都是鹦鹉学舌式的,决策的思路就会很狭窄,就很难有所创新,有所进步。 企业管理的创新是各个环节的创新,诸多创新共同构建整体创新。

管理创新是一个由思想到实践的全过程,首先作为一个创新思想是对管理存在的能动的反映。管理创新首先作为创新意识又是属于管理意识的范畴,从先进和落后角度来分析,管理创新是先进的管理意识,是对原来管理思想的批判地继承和辩证地否定。管理创新是在一定的管理存在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是对管理存在高层次的、本质的反映。管理创新反映管理存在这一基本功能,决定了管理的历史性和具体性。社会的管理存在、管理活动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变化的。作为对管理存在、管理活动之反映的管理创新意识也必然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不同,社会管理实践的性质和水平不同,管理也就不同。总之,管理是历史的、具体的,因而,对管理不能作抽象的、超历史的把握,只有把它置于它所赖以产生的具体的、历史的条件中,才能真正理解它,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管理创新的价值评价实质上是对管理创新的作用的一个质和量的分析。价值问题本来是哲学研究的一个专门问题。现阶段技术创新的价值和管理创新的价值已成为热点问题。在主客体相互关系中,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的程度,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的作用,这种作用或关系的表现就成为价值。

从质上证明管理创新是否有价值是较容易的。如果管理创新方案能使系统优化,说明是成功的、有价值的。从量上来证明是有难度的。从量上证明是用来说明管理创新方案优越性的程度,合理性的程度。我们对管理创新的方案要更多地从量上来进行分析。这样可以避免决策的盲目性,保证选择的更合理性。

管理创新的目的和规律本身就是一对矛盾。认识的符合目的性是认识与人的现实需要相符合的性质和趋势。柯普宁说:“当人的活动产物同社会需要比较,并回答在何种程度上将导致实现人的目的时,就产生合理与不合理的问题,除此之外,说现实或思想是合理的与不合理的,那是没有意义的。”这也反映出了认识是将合目的性视作决策参考的基础因素。管理创新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即指二者在决策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的,它们不能分割而孤立思考。目的与规律

不一致,这个目的最终不能实现;管理创新的规律离开了管理创新主体有目的的参与,这个规律也没法发生作用。因此,要在实践过程中做好这两个统一。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认为这是增加经济竞争力的源泉所在。

主体理性常受到人的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制约与调控,因为,人一方面具有理性思维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具有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存在。人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统一就构成了完整的认知结构和人性结构。因此,管理创新的决策既要体现和符合人的理性要求,又要体现和符合人的感情、心理等非理性的要求。在管理决策过程中,合理是在合情允许范围内的合理,任何合理都要考虑人的心理承受力,否则,即使是合理的管理创新决策也得不到支持。它虽然在理论上合乎逻辑性、规律性,在实践上合乎某种形式化的规则,由于它超越新旧转换、理论和实践转换的承受度,不能激发管理系统中人的积极性。反过来,如果决策过分考虑情感、心理等非理性因素而忽视或违背人的理性因素,那么这种管理创新决策也只能是缺乏特殊性的无创意的决策。因此,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管理创新合理的决策是合情与合理二者的统一。合理性的决策既是考虑到了决策系统情感因素,又是充分考虑到了实践过程中客体系统的心理承受能力。

管理创新本身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运用普遍联系和系统论的方法综合考察目的与规律、战略与近期、合理与合情的关系,使理论和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近年,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经济的长足发展,城乡规划技术创新逐步具备了条件,GIS技术的积累、研究和实践也日趋成熟和完善。GIS技术提供了多层次和多目标的综合服务, 对于组织和管理地理空间信息的技术系统,它为城市规划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帮助,是城乡规划建设创新实践的技术基础,为城乡规划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GIS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为计算机数据管理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所以,作为大学生我们要积极主动学好专业知识,进行技术方面的创新,同时发挥管理决策的能力,从而将所学知识切实运用到工作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席酉民.再谈管理、管理研究和管理理论[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7,(1).

[2] 佘诗刚.法国实施激励青年学者的政策与计划[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1,(3).

[3]百度百科

致谢:

在此次报告的完成过程中,首先要对老师以及对此篇报告提出建议与意见的前辈致敬,再次也要感谢同学积极提供的一些创新管理的书籍资料。

上一篇:家长会教育孩子发言稿下一篇:思修重要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