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县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全县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通用8篇)

关于全县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1

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

2011-11-23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前段时间,我委就全县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中,我们分别听取了县科技局、县农经局和县人事局等部门关于全县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情况的汇报;走访了县科创中心、嘉善归谷园区和部分科技型企业并与科技管理人员及企业界代表进行了座谈;召开了全县较具代表性的七家科技型企业老总座谈会,充分听取了有关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

自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以来,我县稳步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6.2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近一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8.13%,居全市首位。农业科技创新作用充分显现,全县水稻、小麦、蔬菜、瓜果、食用菌等主要作物良种推广普及率达到了95%,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61万亩,超级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达到亩产750公斤。综观我县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着力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县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科技进步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创业创新型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精品农业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的通知》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充分激发创新活力。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科技优惠政策,近三年,全县共兑现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抵扣企业所得税4300多万元,减免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6100多万元;积极畅通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通过设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资金、推出中小企业债权信托基金、成立县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探索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等多种举措创新科技金融体制,畅通企业融资渠道。

2、努力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着力建设科技创业平台。县科创中心自2005年落成以来,已累计引进孵化企业140多家,共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科技型企业14家;2009年起建设了2.2万平米的科创中心大云加速器,目前已有21家产业化科技型企业入驻;2010年初启动了总投资2.2亿元、建筑面积76000平米的科创中心二期工程建设。着力打造行业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在数码电子、新材料、装备制造、新光源等全县主导产业方面均建立了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逐步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县生产力促进中心被评为浙江省第一批重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组建了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建设了县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电声产业专利数据库。与中科院、西南自动化研究所、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开展产学研合作。与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省农科院等多家高校和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联合攻关,指导我县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使我县农业享受到最新科技成果。科技接轨上海工作不断深化,近三年共签订接轨上海科技合作协议90多项。

3、不断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到2011年9月底,全县共认定各级企业研发中心79家,其中省级17家;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3个。大力组织实施科技项目。据统计,近三年全县共列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79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1项;组织通过省级以上科技项目验收461项,向上争取科技经费支持2341.7万元。深入实施专利战略。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发明、创造,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2011年1至9月,全县共申请发明专利97项,同比增长67%;授权专利1243件,同比增长25%;累计认定专利示范企业省级11家、市级16家、县级21家。

4、充分发挥农业“两区”建设载体作用。随着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的深入开展,全县农业全面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有力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两区”已成为我县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的集中平台和示范基地。2010年,全县共推广农业科技成果5项,实施丰收项目29项,“两区”农业先进技术覆盖率已超过90%,全县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达到60万亩次。“两区”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载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二、我县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技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少数领导干部对科技创新重要意义的认识还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战略思维和长远考虑,科技创新的核心战略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引导创业主体进行科技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大。二是部分企业、尤其是相当部分中小企业受小富即安思想的影响,还较多的存在怕冒风险的思想顾虑,满足现状,缺乏风险经营理念和自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不强。三是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引领、鼓励科技创新的举措不多,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还不够,缺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环境。

2、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仍较为薄弱。一是科技投入相对不足。近年来县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尽管有较大幅度增长,但科技经费中很大比例用于科创中心等平台建设,真正用于科技项目的经费仍然十分有限。二是科技创新人才相对缺乏。近年来,我县加大了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工作有突破性进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但由于我县城市整体规模较小,平均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对科技人才吸引力不够,因此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尤其是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和团队还十分缺乏。农技人员结构不合理,存着年龄老化、专业不对口、兼职过多等一系列问题。三是投融资体系建设对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支持力度还不够。调研中,企业界代表普遍反映中小企业的创业环境较为困难,在创业初期缺少政策扶持和指导,特别是缺少金融支持,企业融资十分困难,企业需要“锦上添花”,更需要“雪中送炭”。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快。一是产业规模还不大。2010年,我县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38.64亿元,尽管比2008年增长了55%,但与江苏昆山等地相比差距依然很大。二是产业支撑作用还不够强。2010年,我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8.13%,尽管居全市首位,但对工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三是产业层次还不够高。我县高新技术产业层次偏低,没有形成能够带动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优势的产业集群,缺少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4、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近几年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与市场竞争力虽然逐步增强,但其自身用于科研的投入仍显不足,大多数企业尚未按有关规定提取科技研发经费。一些企业用于科技研发的费用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少数企业经营上存在短期行为,忽视高科技人员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忽视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作用。目前我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发展主要还是依靠以引进为主,自主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强,缺乏二次创新能力,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还不够强。我县企业对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导致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授权的比例不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缺乏保护专利的良好措施。

三、加快我县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1、着力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一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增强各级对科技创新的推动和主导作用。二要进一步落实好现有的政策措施。要把现有的政策转化为具体的举措和行动,在贯彻落实上下真功夫。要依法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保证科技经费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科技部门要合理安排资金投向,明确财政资金扶持的方向和重点领域,提高资金使用的准确性和使用绩效,真正发挥“四两拔千斤”的作用。三要完善人才政策。推动科技创新与培养引进人才紧密结合,抓好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深化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努力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安居乐业的体制机制,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四要进一步营造良好服务环境。不断创新方法,优化服务,防止重引进轻服务、重引进轻转化的现象发生,全力促使项目早签约、早研发、早投入、早见效。五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加快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推进银企合作,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为企业提供信贷融资、信用担保,完善我县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尤其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投融资体系。

2、不断强化产学研有机结合。要充分利用国内外高校院所的科技资源。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推动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组建利益与风险共担合资公司,共建研发机构,联合科技攻关。要加快培育科技创新战略力量。在“十二五”期间应考虑引进发展为我县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服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并把其建设成为我县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产学研结合平台和技术创新源。同时要结合我县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进一批科研院所,鼓励园区、行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

3、努力加强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坚持高标准建设硬件平台,建立健全创业激励机制,加快推进科创中心二期工程建设,统筹考虑、合理布局科创中心一、二期项目,加大招商引智力度,完善大云加速器运作机制,加快科技创业园建设,努力构建“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孵化模式,使孵化器成为催生科技企业的“温室”和培育科技企业家的“摇篮”。要加快行业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电子电声省级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发挥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建设和培育高分子材料、装备自动化控制、新光源等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并依托我县其它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再支持发展一批面向全行业服务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4、逐步完善技术要素交流合作平台。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通过政策引导、扶持和鼓励,创办和引进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市场信誉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支持发展技术交易、技术经纪、技术咨询、无形资产评估等中介技术服务机构,完善网上技术市场,加快科技成果库、技术需求库建设。在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专利代理等方面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中介服务,促进创新主体与市场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鼓励科技中介机构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联合与协作,使科技中介机构能够充分利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专业知识、人才优势和技术开发、检测等设施,成为开展科技中介业务的重要支撑。

关于全县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2

一、现状

我省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在省政府和农业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现正稳步推进, 无论在资金的投入、工作机制的建立上, 还是在追溯设备的配置、追踪溯源工作的开展上, 均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 建立了工作机制和规范

为进一步规范我省畜牧业生产经营行为, 加强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 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 保障动物卫生安全, 按照农业部要求我省于2007年3月制定下发了《吉林省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成立了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对重点工作和实施进度做出了具体安排。同时, 各市州、县 (市、区) 也都制订了实施方案, 成立了领导小组, 明确了具体负责人和信息员。

为切实加强全省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 2008年4月省局制定下发了《吉林省动物标识和养殖档案实施办法》, 细化了动物标识的申请与审核 (批) 、养殖档案格式的统一与制作、牲畜耳标信息的采集与传输、追溯设备的管理与使用、重点部位的控制与监管等内容。2009年8月和2011年4月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了指导思想, 规范了整治内容。

(二) 经费投入基本得到保障

为加强我省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 2007~2011年, 我省财政为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共计投入资金2 300万元, 主要用于牲畜耳标及追溯设备的购置。同时, 部分县 (市、区) 也加大了投资力度。梨树县自筹资金30万元, 购置了智能识读器93台, 双阳区争取财政资金4万元, 购置了智能识读器15台, 双辽市、公主岭市、松原市宁江区也都自购了部分识读器和打印机。梨树、农安等县自购了牲畜耳标固定钳, 加大了猪、牛、羊耳标佩戴和信息的采集、录入和传输的工作力度。

(三) 牲畜耳标及追溯设备逐步到位

1、牲畜耳标:

2007~2011年, 全省共采购猪耳标5 054.4万套、牛耳标1 899万套、羊耳标2 250.3万套。其中2007年购置并发放猪耳标800万套、牛耳标410万套、羊耳标470万套;2008年购置并发放猪耳标1 089万套、牛耳标332万套、羊耳标293万套;2009年购置并发放猪耳标980万套、牛耳标355万套、羊耳标376万套;2010年购置并发放猪耳标1 120万套、牛耳标487万套、羊耳标475万套;2011年购置并发放猪耳标1 065.4万套、牛耳标354万套、羊耳标597.3万套;并已全部下发至各市州、县 (市、区) 。

2、追溯设备:

2007~2011年, 我省购置的追溯设备一是利用省财政厅下达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专项经费, 购置了移动智能识读器694台、检疫证明打印机6台、耳标固定钳9 504把;二是利用国家乡镇兽医站改扩建项目将建设经费和动物卫生监督体系项目建设经费购置了识读器3 522台, 检疫证明打印机1 714台、溯源IC卡3 557张。向各市州、县 (市、区) 下发了识读器4 601台, 检疫证明打印机1 720台, 溯源IC卡3 246张, SIM卡3 754张。

3、计算机:

2007~2009年, 我省利用动物标识溯源体系建设项目、乡镇兽医站改扩建项目、动物卫生监督项目和中央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经费项目共采购计算机1 110台, 其中利用动物标识溯源体系建设项目购置计算机152台, 乡镇兽医站改扩建项目购置计算机213台, 动物卫生监督项目购置计算机44台, 中央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经费购置计算机701台, 并已全部下发至各市州畜牧业局和省、市、县三级疫控中心、监督所以及全省各乡镇兽医站 (每个乡镇1台) 。

(四) 追溯工作全面展开

一是基本完成了追溯设备的网络注册工作。截止目前, 全省共有移动智能识读器5 313台, 在门户网站上注册5 039台, 实际使用5 039台, 使用率、注册率均为94.84%。

二是牲畜耳标佩戴率明显提高。目前, 全省外销牲畜100%佩戴了耳标, 保证了我省牲畜外销的顺畅。同时, 区域内牲畜耳标佩戴率明显提升。

三是普遍开展了追溯体系培训工作。为做好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 各市州、县 (市、区) 加大了对各级、各类防疫员和检疫员的培训。截止目前, 全省各级开展培训达1 045次, 培训人数32 458人, 其中培训防疫员14 569名, 培训检疫员9 876名, 培训信息员8 013名。

(五) 牲畜耳标申领实现了网络化

按照农业部追溯办要求, 从2007年开始, 牲畜耳标的申请、审批 (核) 、签收必须在中国动物标识追溯体系网站上进行。按照县级提出申请、市州审核、省级审批的原则和程序, 目前我省省、市、县三级都能按照规定在网上完成牲畜耳标的申请、审核、审批和签收, 网上的申请、审核、审批和签收率均达到了100%, 牲畜耳标的申领实现了网络化、规范化。

(六) 建立了全省统一的防疫档案和养殖档案

为切实加强对畜禽养殖场 (户) 的防疫管理, 全面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 省局统一制定并下发了《吉林省畜禽养殖场 (户) 防疫档案的通知》, 规定了统一的格式和内容, 要求各市州、县 (市、区) 加强辖区内养殖小区、饲养场 (户) 和种畜禽个体养殖户的登记、录入以及编码备案、养殖档案和防疫档案管理等基础工作。截止目前, 各市州已全部完成了防疫档案的换发工作, 规模场 (小区) 养殖档案建档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全省完成备案养殖场 (小区) 8 052个, 其中有7 562个养殖场 (小区) 建立了养殖档案, 养殖档案建立率为93.91%。

二、存在的问题

(一) 追溯设备数量不足, 不能完全满足工作需要

经统计, 全省48个县 (市、区, 不含城区)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动物卫生监督所、586个屠宰场、9 669名村级动物防疫员足量配备识读器, 全省共需10 255台, 2007~2011年全省已购置5 313台, 尚缺少4 942台。由于追溯设备数量不足, 不能完全满足工作需要, 导致部分地区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不平衡。

(二) 村级动物防疫员年龄结构偏大, 对追溯设备操作使用不熟练

村级动物防疫员是利用追溯设备采集、传输牲畜耳标信息的直接实施者。当前, 在我省9 669名村级动物防疫员中, 20~40岁的有4 296人, 40~50岁的有3 795人, 50岁的有1 578人。40~50岁及50岁以上的村级防疫员所占比例为55.56%。在这些防疫员中, 由于岁数较大, 文化水平较低, 对追溯设备操作规程掌握不牢, 难以利用追溯设备完成耳标信息的采集、录入并通过网络传输至中央数据库。尽管各地加大了培训力度, 但仍然难以熟练掌握识读器的使用和操作。另外防疫员工资偏低, 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也难以维持。

(三) 查验监管不到位, 溯源工作开展难

一是对屠宰、加工、运输、交易等流通环节耳标查验监管不到位。目前对屠宰、加工、运输、交易等流通环节的牲畜, 仍然以货主是否持有动物检疫证明或牲畜是否佩戴耳标, 作为能否屠宰、加工、运输、交易的主要依据, 而没有充分利用识读设备查验牲畜耳标是否载有免疫、输出地、到达地等基础信息, 一旦发生动物疫情无法及时追踪溯源。二是对规模饲养场、养殖小区监管不到位。规模饲养场、养殖小区没有配置追溯设备, 不能开展牲畜耳标信息的采集、录入、传输等工作, 无法及时掌握牲畜补栏或调出的相关情况。另外规模饲养场、养殖小区 (户) 对追溯体系认识程度不够, 配合不积极, 且缺乏有效制约手段, 防疫档案和养殖档案的全面建立也存在一定困难。

(四) 耳标佩戴与免疫注射不同步, 溯源信息数据不真实

我省春秋两季动物防疫工作主要由乡镇兽医站和各村 (屯) 防疫员统一组织集中免疫, 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耳标佩戴和数据录入费时费力, 加上免疫人员数量不足, 有些地区部分防疫员为赶免疫进度, 只免疫不戴标或将耳标交给畜主保管, 而免疫和戴标信息仍照样上传中央数据库, 另外牲畜临出栏时加挂免疫耳标现象在我省普遍存在, 造成溯源信息数据不真实。

(五) 数据录入工作问题多, 严重影响溯源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识读器灵敏度不高, 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误差;二是GPRS信号覆盖率偏低, 无信号或弱信号的情况比较多, 溯源信息无法及时上传;三是牲畜耳标松动脱落或长期暴晒, 造成后期耳标识读无法进行。

三、对策及建议

(一) 加大追溯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

一是尽快建立省级畜禽标识信息数据库。省级畜禽标识信息数据库作为中央数据库的子数据库, 存储全省范围内畜禽标识及编码、养殖档案、系谱档案、防疫档案、检疫证章、移动监督、产品标识和追溯管理等数据, 并与中央数据库保持同步数据更新。省级畜禽标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对查阅、统计分析牲畜免疫、养殖、调运、运输路线等相关情况具有指导性意义, 对动物及动物产品实施全程追溯起着关键作用。二是足量配备追溯设备。数据的采集、传输、分析应用是追溯体系建设最为关键的环节, 也是实现追踪溯源的有效保证。而移动智能识读器是追溯体系建设的终端, 是采集、传输数据的有效工具。在满足防疫环节使用的同时, 也要满足检疫、监督等环节的使用, 已确保防疫、检疫、监督环节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均衡开展。

(二) 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加大宣传培训是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手段。追溯设备操作不熟练、社会宣传不到位是我省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因此, 加强各级各类防疫、检疫、监督及信息人员的培训, 加大向养殖者、屠宰企业、广大消费群体和相关部门的宣传力度是我省开展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重点内容。一是邀请农业部追溯办和识读器生产企业加强对各市州、县 (市、区) 师资培训, 分层分批加大基层操作人员尤其是加大40~50岁和50岁以上村级防疫员的培训力度, 确保基层操作人员熟练进行耳标佩戴、操作移动智能识读器等追溯设备, 提高人员素质。二是向养殖者、屠宰企业、广大消费群体和相关部门多做宣传, 充分调动养殖者和有关企业的积极性, 争取社会支持, 赢得主动, 为推进动物疫病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三是做好与中国移动吉林公司的协调沟通, 保障SIM卡及时足量发放和SIM卡信号在全省尤其是通化、白山、延边等山区的覆盖率, 确保采集的牲畜耳标信息有效传输。

(三) 建立区域联动机制, 加大执法监管力度

加强执法监管是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重点。按照《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业部相关规定, 各级牧业管理部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切实加大执法工作力度, 及时纠正和查处畜禽养殖、销售、收购、屠宰等环节违反标识使用和养殖档案管理有关规定的违法行为, 确保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有效运行。一是进一步抓好防疫环节中牲畜耳标信息的采集、录入和传输工作, 充分利用春秋防疫和补免时机, 认真做好牲畜耳标的佩戴、牲畜耳标信息的采集、录入和传输工作, 禁止只免疫不佩戴耳标、只佩戴耳标不采集、录入和传输信息或牲畜临出栏时才佩戴耳标现象。二是在检疫监督环节中切实建立区域联动机制, 对进入流通环节的牲畜, 无论跨省运输还是省内调动, 无论用途和去向如何, 都要利用追溯设备对牲畜耳标所载信息进行识读, 凡未识读到相关信息的, 一律不予放行并不得出具相关检疫合格证明, 以此推动防疫环节牲畜耳标信息采集、录入和传输工作的开展。三是在饲养环节中扎实做好辖区内规模饲养场和养殖小区的编码备案和养殖档案管理等基础性工作, 准确掌握规模饲养场和养殖小区畜禽的调出和补栏情况。

(四) 建立考评责任制, 加大督导检查力度

关于全县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 农业;科技创新;基层农技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4.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2

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到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突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主题,明确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定位,在创新方向、创新机制、创新条件和创新人才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針对性强的重大政策措施,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支撑。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繁荣稳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而科技创新是应对“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农业腾飞的必由之路。近日,酉阳县农委科技信息培训中心对全县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1 机构和人员状况

1.1 县乡推广机构数量

县级种植业5个、渔业1个、农机化1个、其他1个,合计8个;乡镇街道级农业服务中心合计38个。

1.2 管理方式

县级推广机构一直隶属县农委直接管理。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的管理以乡镇街道政府管理为主,即人、财、物和事由乡镇街道政府管理,县农委仅负责业务指导。

1.3 农技推广机构的编制数

县级种植业编制数为66个、渔业4个、农机化4个、畜牧业27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编制为,农业服务中心642个、乡镇畜牧业180个。合计923个。

1.4 农技推广机构实际在岗人数

县级总数326个,其中种植业307人、渔业7人、农机化12人;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431人,共计757人。

1.5 学历及职称

在757人中,大学及以上学历144人、大专学历320人、中专学历182人、中专以下学历111人;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101人、初级职称116人、初级职称以下人数534人。

2 主要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及成效

2.1 启动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

2011年正式组织实施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出台了《酉阳县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进一步健全机构,调整核定编制,理顺管理体制。2012年,全县共创建10个高产高效试验示范基地,农民田间学校1所;2013年创建了5个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基地+农民田间学校5所;2014年创建了4个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基地+农民田间学校4所。乡镇及街道农技推广服务中心通过实施基层农技体系项目修建了办公楼,购置了农药残留速测检测仪、土壤速测仪、太阳能杀虫灯、电脑、办公桌椅等设施设备,农技服务硬件条件明显改善。农技推广服务队伍得到较好的稳定,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

2.2 开展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方式的创新

在拓展服务渠道上大力进行创新,结合项目试验开展科技培训,最近5 a来参加受训的大户和示范户就达12万人次;成功开办农民田间学校,并培训学员达2 200余人;同时,开通农技服务咨询电话并接受咨询达4 425次,通过各种方式及时向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2.3 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

围绕特色效益农业建设,按照“专家+技术指导员,对接基地+专业合作社+公司+大户+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的模式,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开展主体培训和技术指导,最近五年来共入户7 250余次,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4 200余户,带动农民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2.4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近几年,建设了市级水稻万亩高产示范片、市级油菜万亩示范片、市级马铃薯万亩高产示范片、市级玉米万亩高产示范片、市级荞麦万亩高产示范片各一个,带动2014年万亩水稻平均产量660.5 kg/667 m2,万亩油菜平均产量152.1 kg/667 m2,万亩马铃薯平均产量2 021.6 kg/667 m2,万亩玉米平均产量592.1 kg/667 m2。全面推进测土施肥工作,累计取土样4 618个,化验25 392项次。

2.5 多渠道开展科技示范带动

一是农业科技园区带动,酉阳县有麻旺渝东南农业科技现代园区、南方菁华农牧公司科技园等,通过园区科技培训进行示范带动;二是通过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带动;三是农业龙头企业带动,通过南方集团、石海公司和信农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2.6 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

酉阳县与重庆农科院、西南大学、重庆市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科研-生产-推广”合作机制,与山东寿光蔬菜集团、徐州久久农业科技园、铜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兰州市榆中县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等单位建立了农业科技管理交流共享平台,不断提高我县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先后与重庆市农科院实施了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蔬菜集约化穴盘育苗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与西南大学联合实施了脱毒马铃薯秋冬设施栽培技术项目、地方特色野菜栽培技术研究项目和食用菌周年栽培技术研究项目。

3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不断创新

3.1 抓住中心,即农民增收,加强科技挂钩强农富民活动

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的最终目的即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业科研院校与地方农技、专家与技术指导员、技术指导员与科技示范户对接,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创建特色效益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开展农业科技能力提升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推进扶贫攻坚工作。

3.2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

突出重点,坚持以“科技示范基地+田间学校+专业合作组织+公司+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努力打造酉阳特色效益农业地标品牌,提升产品品质和效益,以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3.3 制定奖惩政策,加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政府重视,对做出贡献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进行奖励,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多渠道和高效率创新投入的激励机制。

4 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发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4.1 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一是起点学历低,继续教育不够,整体素质不高;二是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特别是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有待增进有专业知识的科技人才,进一步加強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三是人员老化,近几年来,经费紧张,加之基层工作条件差,近10多年来基本没有新进专业技术人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普遍存在人员老化,青黄不接的问题。

4.2 项目推广欠缺

主要表现为多数乡镇街道只是为了示范而示范,对科技项目能否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没有去思考。只注重产前种子、肥料、地块等的储备,对生产出来的产品变成商品走向市场等营销能力提升培训很少,因此农户对项目实施及其推广感到茫然和困惑。

4.3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运行差

目前,乡镇街道农技人员从事推广工作的时间很少,做政府中心工作的时间多,真正下乡做农业技术指导的少。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被弱化。

5 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发展的思考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的推进力度,完善各项制度,理顺管理体制,使其更好地行使职能,服务“三农”。积极探索农业服务体系的保障机制。控制非专业人员进入农业服务机构比例,确保服务机构中、专业技术人员达到80%以上。

二是改善基层农技人员的待遇和工作办公环境条件。包括人员工资、福利、劳保等,履行公益职能所必须的业务经费、办公环境、设施设备购置及更新经费、培训经费等,建议政府财政纳入预算农业专项经费。

三是重视队伍建设,着力增强农技推广服务的后劲。进一步加强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强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包括技术服务提升、经营管理提升、产业规划提升)培训,专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达到更好地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大力引进人才,吸引大中专农业院校毕业生到第一线工作,建立能进能出用人新机制。

关于全县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4

3月上中旬,县政协组织全体负责人及部分委员,开展了全县广播电视事业建设的视察活动。视察组通过看现场,听汇报,座谈研讨,了解和掌握了全县广播电视事业建设的基本情况,找出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现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成效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广播电视工作基础扎实,事业活力增强,对内对外宣传成果丰硕。2009年,县广电局荣获全国县级广播电视系统百家先进局(台)称号,广播电视外宣稿件名列全省前茅,其中在中央电视台发稿量超过了全省五个市级台,在巢湖四县一区遥遥领先,县广播电台荣获全省广电系统宣传突出贡献奖,节目创优工作进入全省县级台先进行列。

镇村广播自2007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激励政策支持下,各镇掀起了新一轮“广播村村通工程”热潮,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建设步伐加快。截止目前,全县8个镇96个行政村、21个社区,共安装广播喇叭1534只,绝大多数行政村实现了无线传输覆盖,广播通播率和覆盖率均达100%,常响率70%以上。农村广播在指导农民科学种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展计划生育、防汛抗旱、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步伐加快。近年来,县网络公司投入1200万元用于农村有线电视建设,全县有线电视用户4.5万户,行政村有线电视覆盖率83.40%。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较为迅速,截止目前,共转换数字电视用户1.1万户。县网络公司自2007年以来,连续三年荣获省先进集体称号。

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我县广播电视事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广播工作出现滑坡。一是思想认识上有偏差。随着电视的普及及电话、手机、网络的发展,信息传媒的增加,农村广播作用相对弱化,镇村干部对广播常响率的要求有所放松,少数群众有人为损毁广播设施现象,极个别镇广播常年不响。二是镇广播站岗位缺人。许多镇广播站负责人没有实际到位,兼职的同志力不从心;部分镇广播站专职人员不熟悉业务,责任心、事业心不强,遇到邻频干扰等技术难题无从下手。三是广播设施管护不到位。虽然有的镇采取“以钱养事”办法进行管护,但实际效果不理想,许多广播喇叭损坏后,不能及时维修。四是农村广播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绝大多数镇停办了自办节目,加之广播的播出时间不太合理,播放内容没有针对农村听众群体的需求,实际播出效果不太理想。

2、农村有线电视到户率不高。一是农村用户较为分散,架设线路长,施工难度大,运行维护成本高,投资回收慢,网络公司企业化运作考虑成本,加上省安广网络公司投资方向有所改变,不向偏远山区延伸,这些地方居民想安装有线电视十分困难。二是非法安装卫星接收器现象屡禁不止,对有线电视的安装使用冲击较大。三是一些经济落后地方,群众考虑到收视成本,不愿安装有线电视,有的觉得不划算,报停户有所增加。四是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后,虽然收视费有所增加,但网络改造建设费用加大,同时,每户免费配置一台机顶盒,使得公司成本投入加大,但仍难以满足两台以上电视机用户的需要。

3、县级广电事业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一是编制滞后,人才短缺。原先核定的编制现在不适应,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县编委根据当时县广播电台、电视台工作任务需要,核定的“两台”编制人数,早已不能适应现在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及对内对外宣传形势的需要。现有的在岗人员不够使用,如电视新闻部现有记者6人(其中1人系借用,1人在行政村挂职),要完成一周五档新闻和一档“一周要闻”任务,急需增加记者;由于人员不够使用,昭关发射台、运漕转播台、播控机房等要害部位的值班人员只能在社会上聘用。专业人才严重缺乏,近年来,我县从社会上没有招聘到适合播新闻的男播音员,致使我县电视新闻没有男播音员出镜;广电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均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社会上招工的无线电爱好者,由于受编制、专业等限制,近二十年未引进一名专业技术人员,现这些同志均已年过半百,但却无年轻的同志前来接班,这些同志退休后,广电部门的技术维修和安全播出工作将受到一定影响。

二是投入不足,设备落后。广播电视既是重要的公益性事业,又是一个高投入、重装备行业。如摄像机,市台一般每台在20万元左右,省台的摄像机均在60万元以上,而我县最好的一台摄像机才8万多元,一般的只有3万元。现有的10台摄像机,有6台已超过使用寿命。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的设备购置维护费偏少,连一台摄像机都买不来。因为设备落后,造成我县报送的新闻清晰度不够、画面质量不高,严重影响了对外宣传工作。

三、对进一步推进我县广电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县级广播电视直接面向农村和广大农民,担负着把党和政府的声音送到千家万户的重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我县跨越式发展进程,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服务“三农”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县、镇党委、政府要进一步重视和支持广电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发挥广播电视宣传工作的应有作用。

1、要高度重视广播电视宣传工作。县委、政府要根据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指定新闻发言人,适时发布经济社会新闻,增加新闻源;各镇、各单位要重视和支持县“两台”记者的新闻采访;县广播、电视台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前提下,要适度增加批评性报道,尤其是对那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及反面典型进行公开曝光,增强舆论监督效果;县广电部门要加大对外宣传和节目创优力度,继续保持在全市、全省领先态势。

2、要大力加强农村广播工作。各镇要认真贯彻含办发(2006)38号和含办发(2008)17号文件精神,高度重视、全力支持农村广播工作。一是要创新管护体制。制定和完善农村广播各项工作制度,加大检查考评与奖罚力度,确保常响率达到95%以上;二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广播的正常运转和广播设施的更新、维护;三是要加强队伍建设。配备专职广播站负责人,落实广播站从业人员;县广电部门要加大培训力度,每年都要举办采编播、设备保养与维护等专业技术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高镇村广播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四是要发挥广播作用。各镇要开办自办节目,合理配置广播喇叭播放点,确定科学的播出时间,精心播放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用好用活农村广播。

3、要加快有线电视网络化建设步伐。积极争取省网络公司对农村有线电视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加快推进有线电视的覆盖和数字化转换,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要加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政策的宣传,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改善服务态度,提升服务质量,促进我县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快速发展。

4、要着力解决县级广播电视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一是解决人才短缺难题。县人事编制部门要根据我县广电事业发展的需要,重新核定人员编制,并赋予一定的用人自主权,帮助他们从乡镇或社会上选调专业对口人才,尤其是一线记者和技术人员,可从事业身份人员中选调;打破条条框框限制,不拘一格地选拨急需的电视男主播人才,提高电视新闻画面的和谐度与质量;当前还要解决借调人员的身份问题,使他们能够安心从事本职工作。二是增加对广播电视建设的投入。县广电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增加广告收入,开源节流,增强发展后劲;县财政要增加广播电视宣传和设备技改资金,夯实县级广播电视基础,确保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转。三是制定广播电视外宣奖励政策。适当增加奖励幅度,提高“两台”记者向上级台发稿积极性。

关于全县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5

武乡县建设局

关于全县城乡建设规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武乡县建设局局长

郝秉章

尊敬的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现在我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城乡规划实施执行情况,请予审议,并请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近年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的监督和支持下,认真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科学编制城乡规划,认真抓好规划实施,切实加强规划管理,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龙头作用和前瞻效应,实现了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和谐、快速、有序发展。2007年,我县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园林县城,局机关被山西省建设厅命名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先进单位。

一、近年来我县城乡规划的主要做法

(一)广泛宣传,深入贯彻城乡规划法律、法规

城乡规划是有效调控和引导城乡发展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极强的工作。为了切实提高全社会的城乡规划意识,使广大群众深刻了解城乡规划法律法规并自觉遵守规定,我局充分利用每年4月规划法宣传月和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采取印发宣传资料、制作宣传专栏、组织规划管理人员上街开展咨询、悬挂横幅、聘请专家讲课、组织法制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城乡规划法律、法规。2007年10月28日我国新的《城乡规划法》颁布,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我们以此为契机,迅速掀起宣传学习《城乡规划法》高潮。先后分两次组织局内工作人员15人次到太原、长治参加《城乡规划法》专题培训,并多次组织全系统干部职工在单位学习领会新的《城乡规划法》,在县城主要街道悬挂宣传标语15条,出动宣传车在县城及乡镇进行了流动宣传,散发宣传材料1万份。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学习,提高了全社会的规划意识,营造了良好的规划氛围,为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精心组织,科学编制城乡规划

根据《城乡规划法》规定,城乡规划由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组成。近年来,我县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规划编制组织方式,累计投资近500万元用于各个层次的规划编制工作,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规划体系。

1、总体规划科学到位。为使城市总体规划更好地指导我县城市化进程,我县委托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进行了2006年─2020年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编制,2007年4月我县县城总体规划经长治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开始实施。新一轮《武乡县城总体规划》,规划控制范围扩大至36平方公里,将县城周边的下城、胡庄铺、下关等8个村纳入县城规划区控制范围。

2、专业规划基本配套。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我县先后完成了《县城集中供气专项规划》、《县城消防专项规划》两个专业规划,目前已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研究院正在编制《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县城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两项规划将于今年年底前编制完成。

3、详细规划引领建设。近年来,我县针对城市区域地段现状和城市化发展需求,相继编制并实施了迎宾街、宝塔街、太行东街、红旗路、体北街、太行西街、南外环路等道路建设规划;编制并实施了宝塔休闲广场、红旗桥游园、马牧河水上公园、八路军纪念馆扩建改陈、太行公园、和平广场、县城集中供热等工程建设规划;制定并实施了阳光小区、东声小区、惠民小区、和平小区、太行小区、和信电厂、太行龙湖生态园区、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周围、马牧河两岸及红旗路南端一带区域规划;编制并实施了迎宾东街两侧、太行街东端修建性详细规划。通过各类规划的制定并严格实施,确保了我县城市建设在规划指导下有序进行。

4、村镇规划逐步展开。近年来,我局充分发挥监督指导职能,加快村镇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4大建制镇中,洪水镇、蟠龙镇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并经批准开始实施,两镇的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在编制中;故城镇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正准备组织专家评审。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2006年以来,我们完成了省、市下达的10个省级试点村和20个省级推进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了砖壁、王家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编制。

5、县域体系规划编制正在进行。今年,我们委托省小城镇发展中心正在编制县域体系规划,该规划方案已邀请县直有关单位和各乡镇负责人上会讨论,已作进一步修改,近期将向县四大班子汇报审查。

(三)严格执法,确保各项规划顺利实施

1、抓住龙头,规范规划审批程序。为了切实有效地发挥 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及空间的调控作用,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方针,在建设项目规划审查审批中,我们均实行了严格的规划审查审批制度。一是在方案设计阶段,根据计划批准事项,按照规划控制的指标,对每一个建设项目,从用地性质到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风格及色彩造型等方面都提出明确要求,并出具规划设计条件,规划设计单位按要求做出设计方案后,我们认真审查,做到优中选优,保证了规划的高起点和科学性。二是在规划审批过程中,逐级审查,严格把关。一般建设工程,由我局初审后,报县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审查,重点建设项目均采取专家评审,四大班子会议专门听取汇报审定,从制度上保证了各项规划设计的较高层次和品位。2006年以来,我局共审查办理选址意见书16宗,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22宗,新增建设用地32.91公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6宗,规划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收取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254.9万元。

2、政务公开,实行阳光规划。近年来,我局把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优化政务环境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来抓,切实做到秉公执法,规范执法,自觉维护规划的权威,提高了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一是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明确了各职能股室、单位的执法工作职责、责任,制定了内部工作流转程序,建立了行政许可受理、审查、决定、监督检查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行政执法体系。二是推行政务公开制。采取各种形式向社会公开职责权限、办理程序、办理时限、办理结果、收费项目及标准、审批条件及依据,实行“阳光政务六公开”,最大程度地便民利民。三是认真履行限时办结制。各项行政执法许可、审核、备案手续,能立即办的,当场办结;不能立即办的,立即进行研究落实,按法定期限办结。通过加强管理,依法行政,使我局行政执法工作步入了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3、强化监管,加大违法建筑处罚力度。规划手续办理后,我们进一步加大规划的监督检查,一是把好三关。把好开工放线关,做到定位准确;把好基础垫层完工验线关,控制好建筑平面高度;把好规划竣工验收关,验收不达标的,不予进行工程质量综合验收,对规划验收达标的核发建设工程规划竣工认可证。二是搞好建设项目规划跟踪检查。城管监察大队专门设立规划监察分队,具体负责对县城建设项目的规划执法巡查,村镇建设管理站对乡镇建设项目每月至少巡查两次以上,重点查处不经规划审批擅自开工和擅自更改规划审批事项的行为。三是对违反规划的建设项目依法进行处罚。对原金凤凰市场西侧门店、原农修厂门前澡堂等违章建筑,通过组织听证会,下达处罚决定书等程序,进行了限期拆除。2006年以来,我局共查处各类违法违章建筑20起,其中拆除违章建筑5起,拆除面积260平方米。通过加大执法检查和违章建筑处罚力度,有效地控制了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保证了各项规划控制指标落到实处。

(四)抓住机遇,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近年来,在县城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坚持“拉大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优化环境”的城市发展理念,我县城市建设累计投资12亿元,城市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城市品位得到明显提升。

1、城市道路建设改造快速推进。近年来,先后对县城迎宾街、宝塔街、太行东街、太行西街、红旗路、丰州路、外环路、凤凰路、体北街、泰安巷、东盛巷、东村巷等县城主要街道进行了建设改造,新建了县城红旗桥、拓宽改造了县城段村桥,共完成建设改造道路全长22公里,县城道路面积达40万平方米,县城道路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今年,重点进行背街小巷硬化改造,目前,体北街延伸、建安巷、旧计委巷、丰华巷、红河台巷硬化改造工程已全面开工,进展顺利,预计6月底前工程全面竣工。

2、广场、游园、绿地建设规模逐步扩大。坚持景点绿化上档次、庭院绿化上水平、公共绿地上规模,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我县近年来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绿化。“点”以和平广场、宝塔广场、红旗桥游园、太行公园、滨河游园为中心,建设景观游园和绿地20万余平方米;“线”由迎宾街、红旗路、太行街、外环路等主干道组成,绿化面积8万平方米,构成绿化大框架;“面”由居住小区、机关庭院绿化组成,主要街道实施了拆墙透绿,绿化面积5万平方米。目前,县城建成区绿地面积达6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6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0%。

3、市政及公用设施不断完善。在进行道路改造的同时,我县相继进行了道路照明、供水、供热、供气、排水、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改造,更新安装路灯4000余盏,县城街道亮化率达98%以上;更新安装县城供水主管网5000余米,新改造铺设排水管网18000米,保证了县城排水畅通。实施集中供热工程,县城7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房屋实现了集中供暖。新建水冲式公厕7座,正在建设并即将完工水冲式公3座。污水处理场工程正在建设,预计8月底完工。垃圾处理场工程前期工作基本就绪,正准备开工。

4、住房建设步伐大大加快。近年来,我县通过市场化运作、商品化经营模式开发建设了阳光小区、东声花园小区、和平小区、惠民小区、太行小区,新建住宅房近2000余套,建筑面积达31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9.6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县城乡规划编制、实施和管理方面做了大量 工作,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与城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群众的期望、领导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意识不强,特别是县城乡结合部、乡镇、村庄地方领导规划观念淡薄,建设项目不履行规划审批手续,管理不到位,存在随意性。

(二)规划管理和执法中部门配合、协调力度尚需加强。在日常规划管理和违章建筑的查处、整治中,需要乡镇、村以及土地、法院、公安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目前我县尚未形成整体联动机制,部门间的配合、协调力度尚需加强。

(三)村镇规划编制工作需进一步加快。目前,我县监漳镇和大部分乡镇所在地的总体规划尚未编制完成,新农村建设中,列入2007年规划编制任务的40个村,目前完成任务的不达30%,列入2008年新农村规划编制任务的尚未全面推开。规划严重滞后,直接影响着村镇的又好又快建设和发展。

(四)我县村镇规划管理机构人员编制没有落实,无任何收费项目和经费保障,队伍不稳定,和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需要不相适应,直接制约着乡镇、村庄规划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城乡规划管理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们虽然加大了规划内部执法力度,但由于受一些客观因素影响,存在打招呼说情、执法难,行政处罚程序繁杂、执法慢等现象,致使在规划执法中对违法行为发现不及时、查处不力,规划内部执法人员存在畏难思想、怕惹人思想,影响了我县规划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今后工作打算

针对当前我县执行实施城乡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对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全民规划意识。利用各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使城乡规划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规定进一步被人们所认识、接受、理解和支持,增强各级领导、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遵守规划法律法规的自觉性,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规划管理氛围。

(二)加强规划编制工作,不断提高规划质量。加快县城各项专业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进度,加大规划编制经费的投入,实行目标责任制,加快村镇规划编制进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切实加强规划管理。进一步制定出台结合我县实际的城乡规划管理规范性文件,严格建设工程“一书两证”审批,规范审批程序,增强规划审批和管理的公开性、科学性、民主性。进一步明确各规划管理相关单位的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完善责任制,建立部门协调、配合机制,进一步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城乡规划法得以全面贯彻实施。

关于全县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6

李奎

建全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好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对于枝江打造湖北工业强市、滨江宜居城市和长江经济带强劲增长极为目标,着力推进活力枝江、魅力枝江、和谐枝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总体上感觉我市社会救助体系正日臻完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努力构建长效社会救助机制。

一、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快发展,基本形成了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农村五保供养,临时救助相配套,重特大疾病救助救助、社会扶助为补充的综合性、多层次的覆盖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有力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010年我市目前城市低保对象达到6200多人,发放城市低保资金800多万元,农村低保对象达到15000人,发放农村低保资金500多万元。我市较好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2011年我市要积极做好争取工作,新增低保对象1000人,确保我市农村低保人数维持在15000人左右。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助水平提高10元。巩固城乡低保专项监察成果,认真开展城乡低保核查,全面打造“阳光低保”。推进建立家庭收入核查信息比对机制,全面开展城市低收入家庭资格认定,逐步将专项救助制度覆盖低收入群体。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提高300元,集中与分散五保对象年供养标准分别达到2100元和1600元。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培育2-3所省级模范农村福利院。完善临时救助制度,进一步规范临时救助工作,缓解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临时困难。科学调整医疗救助政策,完善医疗救助“网上审批”,探索建立城乡困难群众定额“医疗卡”救助制度,实施慢性病患者门诊救助。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救助制度。

我市还着力推进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国办养老机构在服务农村五保对象、城市三无对象的兜底保障作用。通过市场手段,逐步发展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收费差异化的民办养老机构。积极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满足不同类型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严格落实孤儿最低养育标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和全省孤儿保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建立孤儿养育、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保障制度,重点推动全市孤儿最低养育标准的落实,确保孤儿基本生活费及时足额发放。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积极开展“慈善一日捐”、“零

钱关爱”等专项慈善捐赠活动。大力开展慈善助医、助学、助困活动,着力弘扬慈善文化,营造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强慈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慈善信息公开透明。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在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通过调查,我们也看到困扰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发展的突出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社会救助法律法规不健全,特别是对骗保等违规行为的惩罚措施。社会保障权宪法中只是规定了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时,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而未将“失业”规定在其中。没有一部基础性社会保障方面的法。现有的一些法律规范的立法层次偏低。各种部门、地方主义色彩浓厚的规章、红头文件,造成行业、地域之间政策和执行的矛盾,导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支离破碎,有像法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样“碎片化”的危险。更没有专门涉及到公民社会保障权法律救济方面的法律制定。

(二)救助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各种救助项目繁多,形成了以低保制度为主的体系,但是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救助系统,导致在社会救助过程中出现重复救助的情况,不利于救助面的扩大,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地方的救助对象始终是相同的,导致一些需要救助的对象无法获得救助。各制度间没有形成一个网状式的系统,可以分别对不同对象进行救助。而且社会救助涉及到民政、教育、卫生、司法、工会、劳动等多个职能部门,由于救助资源分散,缺乏协调性,制定政策和救助标准不一,造成救助额度随意性大。由于救助工作多头管理,救助的主体不同,不可避免地造成救助对象重复或遗漏等现象,出现新的不公平,增加了救助成本,降低了救助效率。

(三)制度间衔接配套有待加强。目前社会救助把工作重点放在低保制度上,而其配套措施没有建立,从而使低保制度无法发挥应有的效果。目前纳入低保的对象几乎是因病或者无法养老的,如果我们不加大建设医疗保险制度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话,低保制度最终会成为一些人看病和养老的补助制度。有些制度存在着单一性、临时性、分散多头、既有重复又有遗漏等弊端,部门之间也存在职责不清,配合不够,难以形成合力,影响了救助资源综合效能的发挥。

(四)资金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目前,社会救助资金主要依靠上级拨款和本级财政配套,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由于地方财政财力有限,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社会救助资金的需求,随着社会救助项目的增加、社会救助覆盖面的扩大、救助标准的提高,资金缺口将逐步增大。

(五)基层组织不健全、力量薄弱,工作任务繁重。城镇社区缺乏相应工作人员,救助工作存在被动应付局面。按照“应保尽保,应退必退”的动态管理要求,必须把符合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进来,把不符合条件的对象及

时清退出去。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工作力量不足,导致低保对象动态管理的难度加大,上访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社会救助的整体效果。

三、对完善我市社会救助体系的几点建议

为了进一步健全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加快构建长效救助机制,针对我市当前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今后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建立完善社会救助法律体系,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就是法制健全、制度完善、水平很高,能够满足全体人民的社会保障需求。它是建立在经济发达、税收较高、管理有效基础之上的,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是低水平、覆盖面也很窄、城乡分割,总之趋于一种残缺状态。但是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改革在改革方向上是在向欧洲国家借鉴,比方说我们由过去的国家、单位包办,变成国家、企业、个人的责任分担;由过去的单位保障转向社会化的保障;由过去的单一层次保障转变为多层次保障等等。在这些方面,应该说是社会保障共同的发展趋势。必须加大立法程度,用法律的形式来保障社会救助制度,对一些违法违纪行为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完善救助政策,提高社会救助水平。要在谋求经济发展中,更加关注民生,通过不断改革救助工作模式,完善救助政策,健全救助体系。在救助对象的就业、职业培训、自谋职业等方面,不仅要制定优惠的激励政策,还要在医疗、教育、住房、司法援助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各个专项的救助措施。要加大对重大疾病的救助力度,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逐步提高救助标准;要完善低保边缘群众享受医疗救助的有关政策,进一步扩大社会救助的优惠面,充分发挥慈善医疗救助的作用,尽可能地使边缘群众更多地得到医疗救助,减少因病致贫人群;积极探索改进救助资金的支出方式和结算办法,简化救助程序;在实践中,应当适当区分基本生活救助和其他专项救助,这两个方面的救助对象不能完全重合,否则,容易造成一些迫切需要获得专项救助的人不能享受救助。

第三,探索构建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为了革除社会救助工作中立项繁多、多头管理的弊端,就必须建立健全统一的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实施一整套规范合理的社会救助举措,构建起项目统一、经费统一、管理统一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体系一体化启动运行后,将大大地拓宽社会救助的覆盖面,受益者将囊括所有的贫困群体。社会救助所需要的经费均由政府财政统一开支,以此确保社会救助经费来源的稳定,并通过有关职能部门所进行的调查研究、动态管理、跟踪问效、依法实施等有效的综合管理,减少漏洞,消除贫困群众可能对政府实施社会救助产生的“等、靠、要”等不恰当的依赖,进而,把政府的该项开支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第四,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稳定的财力保障机制。救助资金不足是我市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重要瓶颈。要积极建立公共财政投入与增强民政部门自身积累以及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并举的多元投入机制。政府要通过进一步调

整财政支出结构,将社会救助资金及必要的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保证涉及到社会救助方面的民政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实施社会救助,是每一个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政府要发挥在社会救助组织、管理、监督和财政投入等方面的主体作用,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集体补助为辅、社会共同参与的救助机制。

关于全县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7

一、永安市、乡两级农经体系状况

1. 市级机构情况

永安市设立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 核定编制7个, 为全额拔款事业单位编制, 现在编6人, 实际在岗4人, 其中35~50岁在岗人员3人、50岁以上1人, 本科学历3人;有专业技术职称4人, 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人。

2. 乡镇机构情况

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后, 全市15个乡镇 (街道) 取消独立的经管站, 其岗位和编制均划入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15个乡镇 (街道) 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岗位核定编制35个, 全为全额事业单位编制, 现实际在岗26人, 其中35岁以下7人、35~50岁在岗人员13人、50岁以上6人, 本科学历7人、大专学历4人、中专学历15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26人, 其中高级职称3个、中级职称13人。

二、基层农经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 管理体制不顺, 职能弱化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 (国发[2006]30号) 文件精神:“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等行政职能列入政府职责, 确保履行好职能”。但是在实际的机构改革中, 各省理解和执行政策态度不一, 有的省、市、县设立农经局, 有的机构格局不变但人员变为行政编制或参公编制。就福建省而言, 部分地区县级以上经管站已列入参公管理, 三明市各县经管站属第一批申报参公单位至今不能列入参公管理, 究其原因是农业主管部门与审批主管部门沟通不足, 造成各地执行政策不一致。

2. 在岗干部减少, 体系不完整

国发[2006]30号文件出台已9年多, 各级政府一直未对如何加强农经机构队伍建设提出具体贯彻意见, 造成了全省农经系统体系不完整, 出现一些县市即未纳入参公单位管理, 又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拒之门外的两难格局,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和相关激励机制都未将农经系统纳入其中, 造成农经基层体系建设弱化, 人心不稳定, 干部调出很多, 调入很少, 如永安市基层乡镇编制35个, 实有人员仅26人, 有的乡镇已出现无一个农经干部的现象 (如罗坊乡) , 有的乡镇虽有占编人员但是从事本职工作的很少, 甚至由乡镇指定其他干部兼任。

3. 职称晋级困难、聘用难度大

在现行的职称晋升政策中, 副高职称晋升到推广研究员或高农高定职称, 是否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是申报资格的硬性规定, 但是农经职称序列 (农经属社科类) 全国各级都未设置科技进步奖, 不能申报科技进步奖, 也不能申报农业部丰收渔业奖, 这就造成了农经干部即不能参公又无法获得进一步晋级职称的机会。同时, 基层事业工作人员工作待遇不合理。县、乡两级事业人员承担着各类基层组织的服务监管工作, 工作在最基层条件艰苦、压力大、晋升难, 但现行的与其工资挂钩的职称配设比例明显不合理, 县乡级高级职称比例10%, 中级30%, 地市级的高级职称比例15%, 中级45%, 省级的高级职称比例25%, 中级45%, 因此造成一部分基层的农经事业人员取得职称资格后无法聘任。

三、体系现状对各项农经工作的实际影响

1. 主体身份不明朗

农经工作的行政性质与农经机构的事业身份极不相符, 农经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等“三大管理”属于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行政监督, 市、乡两级农经机构均为事业单位, 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 开展行政监督管理工作不具合法性, 也缺乏权威性。

2. 管理体制不顺畅

乡镇实际上只设农经岗位, 无农经机构。乡镇农经人员的招聘、调动无需农业部门和市经管站意见, 由此造成了市站对乡镇经管人员的管理、协调能力弱化, 不知找谁负责牵头做事, 对各项工作开展难度增大。同时, 在新常态下的农经工作又新增了许多工作内容, 如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创新经营主体的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调解与仲裁、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的创建、农村三资监管平台的建设与管理等多项工作, 这些新增的工作都须要顺畅的工作体系和充足的人员、经费来保证, 现行工作条件下要全面做好农经各项工作是极度困难, 存在履职风险。

四、推进基层农经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1. 明确农经干部主体身份

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 (国发[2006]30号) 及近年来中央多次关于“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的要求, 各级尽快出台市、乡农经机构改革意见, 现有农经事业编制转为行政编制, 确立农经部门行政管理、行政监督、行政执法职能。

2. 理顺市、乡两级农经管理体系

转变过去那种乡镇农经干部的工资、待遇、选拔都在当地人民政府, 市农业部门只管职称的弱化格局, 建议将农经部门同畜牧部门一样实行垂管, 并在每个乡镇设立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所 (站) , 确保农经三大行政管理职能和各项业务“有人做事、能做好事、能出成效”。

3. 要落实好基层农经干部的有关待遇问题

关于全县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8

政府主导型技术推广服务链

这种模式主要是以政府为主角,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为技术推广的主体。霞云岭乡政府根据“三乡”发展战略和产业建设要求,加强乡域内的科技服务组织建设,投资12万元,整合了农、林、水、科技等乡政府职能部门,组建了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由乡财政全额拨款,配置仪器设备,稳定技术队伍。服务中心主要负责执行全乡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展技、物一体化服务,管理科技服务队伍,与科研单位和相关业务部门联系,收集信息,开展各种培训等。

在运行机制上,主要以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为核心,以农民技术服务队为载体,发挥示范户与示范基地的示范和辐射效应。为此,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采取了“三个一”方法把农业技术输送到每一户农民。

组建一支农民技术服务队,让农民教农民。由各村推荐的5~10名中青年农民,组成一支100人的科技服务队。服务中心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和管理,进而为全乡林业种植户提供田间地头的技术服务。服务中心还挑选了85个专业种植大户作为科技示范户,给予重点扶持,免费为其提供核桃良种苗木、专用肥、农药等。中心聘请专家,对他们进行果树修剪、平衡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常规管理培训,通过他们带动周围农户,实行“百户带千户”活动,提高更多农民的核桃管理技术水平和种植积极性。

依托一个科研单位,让山乡获得科技外援。霞云岭乡为发展核桃产业,与市农科院林果所签订了长期技术合作协议,同时聘请区林业局核桃专家进行施工前技术培训和施工中现场指导,使该乡百里核桃产业带建设达到高起点、高技术、高标准的建园要求。

建设一个科技示范基地,让农民有了学技术的样板。与市农科院林果所紧密合作,建立霞云岭优质高产核桃示范基地,基地面积1000亩,林果所负责基地的全面技术指导和培训,乡政府投资为基地进行节水灌溉配套,龙门台村严格按照林果所技术要求组织实施,先后在基地推广了“核桃嫩枝嫁接技术”、“良种核桃丰产栽培配套技术”、“干旱、半干旱山区核桃丰产技术”等系列技术,良种核桃3年开始结果,2004年总产量2000公斤,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支部支持、农民主导型技术服务模式

乡党委把村级党组织建设与农民合作组织建设统筹协调考虑,摸索出了“支部搭台、协会唱戏“的农民主导型技术服务模式,即:“支部+协会+农户”农技推广模式。

霞云岭乡党委在大力建设公益型技术服务组织的基础上,也在积极引导5个经济发展中心区成立农民专业协会。通过协会把农民有序组织起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农民自觉投入到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和销售各个环节当中,协调各自然村之间、专业户之间的互助合作和利益平衡,扩大产品销售渠道,降低由市场波动给农民带来的风险。

两种技术服务模式的不同优势

霞云岭乡构建的政府主导型技术推广服务链体现了一种自上而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技术推广方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首先,链条式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服务范围更广,渗透性更强。其次,霞云岭乡通过整合农、林、水、科技等乡政府职能部门来组建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创新性的做法,打破过去各部门各自为战的状态,可以有效地整合资源,发挥综合优势,做到有机统一地为农业、农民和农村提供持续的、动态的科技推广服务,同时也可以清晰的定位各部门、人员、资源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和配置,摆脱了传统的各部门齐抓共管,职责混淆不清的状况。再次,政府主导可以发挥其他组织不能替代的作用。最后,强调示范基地和示范户的辐射效应,特别是将技术带到田间地头的“让农民教会农民”的方式切实做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支部支持、农民主导型技术服务模式以重新整合配置农村基层党组织资源为着眼点,霞云岭乡党委、政府将自然经济资源、村党组织资源、科技服务组织资源统筹协调整合,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区域经济建设、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三统一”,加强了农民专业协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协调推动作用。

霞云岭乡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霞云岭乡是京郊的一个深山区乡,虽然在自然、经济、人文和社会发展方面有独特性,但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模式是有一定普遍性的,在此,总结几点调研思考,供郊区乡镇在推广体系建设中参考:

1.强化乡镇党委、政府在公益型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推动作用。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是农村富民的基本出路,然而由于农民、农村的弱势性,乡镇技术服务组织的发展尤其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推广体系建设初期,乡镇政府是起主导作用的,特别是公益性技术推广机构,在农村技术推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农民致富的重要依靠,建议各乡镇应继续强化他们的职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2.郊区乡镇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统筹兼顾,乡镇党委通过农民专业协会抓经济,已成为乡镇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新内涵。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主体有两类,一类是以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为主体的政府所属推广机构;一类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的民间服务组织。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人才是关键,目前从外界引进不现实,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发挥乡、村党支部的人才资源优势,把相对素质较高的党员干部配置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兼职,充实专业合作组织人才队伍。通过支部帮扶协会发展的形式,使基层党支部的建设与农民协会建设同步进行,支部通过扶持协会来抓经济建设,不失为一种“双赢模式。

3.农民技术推广员是基层农技推广的新生力量,是新阶段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重点考虑基层农民技术推广员队伍的培育。

目前,郊区一些乡村涌现出了“农村经济人”、“农业科技协理员”、“科技带头人”等不同称谓的农民技术推广员,这些人懂技术、善经营、容易接受新事物,在村里有影响力,是其他农民的典范。他们具有农民和“土专家”的双重身份,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宣传推广实用技术,帮助其他农民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因此,各乡镇党委和政府应积极挖掘、培育这些新生力量,发挥他们作为技术“二传手”的作用,把市区专家教授的知识、技术经消化吸收后传播给广大农民。建议把农民技术推广队伍的发展和稳定纳入乡镇农村推广体系建设的范畴,作为重点来落实。

4.乡镇政府直接孵育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条件成熟时应推向市场。

理论上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应按照市场规律独立运行。目前,由于乡镇基础条件、农民个人素质等因素所限,农村合作组织的成立及初期发展还主要需靠乡镇党委、政府的直接参与和扶持。当合作组织形成了自我积累与发展的机能时,政府直接干预应减少,让农民合作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政府通过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来规范、引导其发展。

5.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构建乡镇科技服务体系。

现阶段,农技服务主体已逐步走向多元化,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农业企业、各种农民技术协会甚至种养大户都是农技服务的重要力量。各地的模式也多种多样,但是从霞云岭乡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创新科技服务体系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从服务模式上看,实行条状、块状相结合。正如霞云岭乡的经验所示,政府主导型的链条状模式自上而下的将技术送到每一位农民手里,农民主导型的模式在一个地区形成了块状的农技服务网络,这两种方式综合应用的农技服务体系可以更全面的覆盖整个地区。二是从运行机制上来看,保持公益、产业“双轨”运行。根据技术服务的内容和特点,建立公益、产业“双轨”运行的机制。一般公益性的技术服务组织多由政府主导,更偏向于对大宗粮食作物的支持,而因为市场配置资源的特点,引入市场机制的服务组织多服务于经济作物和附加值较高的特色农产品,应该根据这种特性,培育不同性质的农技推广主体。

6.创造条件,按农业生产特色和技术需求细化技术服务。

在调研中发现,过去单纯的针对产中服务和粗放型的农业技术服务已经不适合郊区产业结构调整后的市场化生产,对于北京郊区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来说更是如此。

首先,建议实行特别针对农村社区生产的全方位的服务。这种服务包括产前提供市场信息、帮助农民进行生产决策、提供先进的生产资料,产中的生产管理和提高生产资源利用率、产后的销售,以及对农民进行文化科技培训等多样化的服务。

其次,建议围绕每个区域的农业生产特色开展技术服务。不同地区和不同农业生产的技术需求也大不相同,而且目前的情况是指导粮棉油作物的农技人员大量过剩,熟悉经济作物的农技人员十分紧缺,所以很有必要根据每个区域的生产特色进行农技人员的优化组合。

7.缩短农技推广周期,降低技术采用的风险是对现阶段农技推广服务的新要求。

现阶段,农业技术的更新速度很快,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也千变万化,因此为避免农技需求与供给严重脱节的情况,需要建立能够及时更新技术服务满足广大农民需求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一方面要保证农技推广人员及时了解需求状况并能迅速掌握新技术,另一方面要缩短技术推广周期,提高推广速度,避免因不能及时满足需求而贻误时机。

上一篇:辽宁导游词下一篇:外力作用说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