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研创新创新作文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钻研创新创新作文(精选12篇)

钻研创新创新作文 篇1

我是个勤学的人。有一次上语文课,唐老师让我们回答一个问题,但由于问题太难,只有我一人举手,因为我相信只有我为大家起一个好头,大家才会勇于举手。虽然我的答案不到位,但是我鼓励了很多人举手,很可惜,直到下课都没人能回答出这个问题。于是下课后,我就跑去唐老师的办公室,和唐老师一起钻研这个问题。唐老师很好,给了我一点提示,可就是因为这一点的提示,我似乎明白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回教室和同学们一起又钻研了我这个答案,想看看大家认不认同我的观点,结果大家好像都很认同我的观点,因此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终于破解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又一次上课后,我滔滔不绝地把答案回答了出来,事后唐老师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我笑了笑告诉唐老师:“是我和同学们一起知道的。”

我还是个创新的人。身为大队委和英语课代表的我,常常背负着一些重任,随时都有可能面对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但是我却临危不惧,总是认认真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每一项任务,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爱戴。有一次上英语课,孔老师让我去急去她办公室帮她拿一下我们班的《同步探究》,但当我到了孔老师的办公室门口时,才发现孔老师的办公室锁了,我很着急,因为我没办法进去,可在我想了又想,看了又看的情况下,发现孔老师的办公室和她旁边办公室的后门是连在一起的,所以我就从孔老师旁边的办公室进去了,不一会我就拿到了我们班的《同步探究》,回到了教室。孔老师以为我没拿到《同步探究》,因为她想起了她办公室的门被她锁了,而我却出人意料地拿到了《同步探究》,并令孔老师和同学们对我很佩服。

于荣光钻研管“闲事” 篇2

导演兼主演于荣光透露,拍这样一部剧的想法由来已久,也创作了很多年,但最开始更多的素材来自于想象,后来当他真正去到一些居民区体验生活、收集素材时才发现生活中真有这么爱管“闲”事、劝人“和为贵”的人。这群人,无论是对老百姓的生活,还是对政府的管理,都起到了非常正面和积极的作用。

他也表示,剧中的很多故事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比如剧中跳楼的那段戏,他在走访居民区的时候,的确遇到有轻生想法的人,“只是我们在剧里而,表现得更有戏剧冲突一点。”而对如何劝导这一类人,于荣光也颇有心得,“这类人其实并不是真想死,只是想引起人们对他的重视和关注,这时候你按照正常的思维逻辑劝他,反而说不通,不如正话反说,让他感觉你比他还想死,他其实已经比你活得好多了。有时候,道理固然重要,聊天的方法更重要。”于荣光介绍:“既是小人物,就难逃七情六欲的困扰,《劝和小组》中网罗了一批受‘心欲’煎熬的倒霉蛋,观众可以把他们当作镜子,从他们的喜怒哀乐中,找到自身的烦恼之源,从而成为与剧中人一样‘和和美美’的幸福中国人。”

钻研创新创新作文 篇3

42、继续坚持实施素质工程,不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43、岗位上苦练本领,赛场上掠金夺银。

44、天道酬勤练内功,技高一筹助发展。

45、坚持职工素质建设,推进企业人才发展。

46、全力搞好建设,促进企业发展腾飞。

47、做学之先生,引教之风范。

48、智慧的火花,竞技的风采。

49、鹰击长空展我辈风采,扬帆人生搏万里长浪。

50、技绎精彩,成就未来。

51、刻苦钻研技术,立足岗位成才。

52、赛今朝个中英雄,看他日桃李天下。

53、科学发展,有效发展,和谐发展。

54、和风细雨滋润心灵,辅导高手一展神通。

55、大志向天我为高,一往无前成英豪。

56、发现不足,提升自我,树立榜样,赛出成绩。

57、扬风帆树旗帜,为远行者导航。

58、展职业技能赛精彩,赛高技能名师水平。

59、心辽驰辅业,技渊骋才学。

60、学技术,练本领,比贡献,争第一。

★ 立足岗位心得体会

★ 军人立足岗位对照检查

★ 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先进事迹有感

★ 创新口号

★ 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202

★ 立足岗位履职尽责演讲稿

★ 创新变革口号

★ 成才 范文

★ 创新口号8字押韵

创新创新再创新优秀作文 篇4

“要成长,你必须要独创才行”这是歌德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

我之前有听过一个故事:很久以前,一位哲学教授厉声斥责一为同学:“你毫无想像力,你将一事无成!”那位同学觉得他不讲道理,便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就和他顶撞起来。教授微笑着,叫我到黑板前面去,画一头想像的野兽。我拼凑了一头野兽:教授的头,猪的身子,鹰的翅膀,鱼的尾巴和鹿的腿。同学们嘻嘻哈哈地笑起来。教授对我的大作却不屑一顾。“你看,”他说,“你并没有想像出任何东西。你所画的只不过是把看到过的东西凑合起来而已,这种画作谁都会画。只有有创造力的人才懂得创造,平庸的人只会拼凑。”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我自己:记得一次在学做机器人的.时候,我无意中等到了老师做到一半的机器人,让我把它继续做完。我刚要伸手拿,又退回去了,因为我要证明自己,我能够做一个完整的。那么接下来可想而知――我用一上午的时间去揣摩这个机器人,然后又用一周的时间把它做出来了。但我发现了,这个机器人的腰部还能再加上一个弹簧,使得它可以弯腰,但加上弹簧后背又显得光秃秃的,我想到了一个方法,便是在它后面加上一双“翅膀”,这样既有利于美观,还可以在它的翅膀上加上一个功能,即使时间有点长,但是值得了。创新有两点:一是不要用前辈的成就,二是不要怕犯错误。

钻研教材 篇5

——听戴建荣老师的《揠苗助长》一课有感

以前只是从杂志上看到戴建荣老师带学生吟诵诗词时歌之舞之,他的课还是第一次听到。因为我刚在二年级时就教过这篇课文,因此在听戴老师上课时有了比较,这样听起来更有感觉。戴老师的课非常洒脱、幽默,这种课堂的幽默是一种智慧,藏匿于无形之中。借着孩子的某个表情给予一句出乎意料的评语,引来的是在坐老师的一阵欢声笑语,形成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抓住孩子的一次错误回答,没有厉声的批评而又是一句活泼的话语,惹得学生们也乐呵呵的,带走了答错的孩子心中的失落和难堪。四十分钟的课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整个听课场笑声不断,乐中教、乐中学,学生学,我们听课老师也在学,真好!

戴老师的幽默是一种智慧,他对教材的研读更是一种教育者的大智慧。主要体现在对两个字的处理上。

1.揠

课文《揠苗助长》很多老师应该都知道,其实在我们小时候就有这篇课文,但是原来的课文题目是“拔苗助长”,那为什么现在的教材要改成“揠苗助长”呢?还记得我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有学生就问过我:“老师,我妈妈说这个故事是‘拔苗助长’,为什么课文题目是‘揠苗助长’呢?”我记得当时我根本没有对孩子的这个问题认真去研究,这是很直接地告诉他:“‘揠’就是‘拔’的意思,所以‘揠苗助长’就是‘拔苗助长’,是一样的。”一直以来我也都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听了戴老师的课才让我真正知道了为什么是“揠苗助长”而不是“拔苗助长”。下面是他这个字的课堂教学实录。师:什么叫做“揠”?你说。生:“揠”就是拔的意思。

师:“揠”真的就是拔的意思吗?(生短暂的沉默)师:对,我们要区分清楚,首先来说什么叫“拔”吧? 生:就是把一个东西从一个地方拿出来。

师:拿出来,好的,他用了一个很好的词叫“出来”。也就是说这样东西经过你一拔之后一定要—— 生:一定要出来

师:看过《水浒传》吗?(生摇头)

师:三年级了,应该可以看了,不要摇头。生:《水浒传》是几频道的?(全场大笑)师:真可爱,《水浒传》它是一本书,是咱们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里有个英雄人物叫鲁智深,知道吗? 生:知道

师:鲁智深有一回他倒——,他把根怎么样? 生齐:拔出来

师:叫鲁智深—— 生:倒拔杨柳 师:你说

生:叫鲁智深倒拔杨柳

师:也就是说他把那棵杨柳—— 生:拔出来了

师:从这个“拔“字,从这个题目我们就知道这棵杨柳被鲁智深拔出来了,离开了—

生:是的(大笑)师:什么叫是的? 生:离开了泥土

师:对呀!这叫“拔”,明白了吗? 生点头

师:我们有时候会分成两组玩一种游戏,叫拔—— 生:拔河

师:中间有一条线,你非得把对方拔过这条线才叫做—— 生:才叫做拔河

师:才叫做赢(全场大笑)师:那么“揠”呢?你明白了吗?

生:“揠”就是一样东西不从一样东西里拿出来,就是提起来一点 师:哦,这个“提”字用得好。“揠”呀,就是把一样东西轻轻地提,但是不把它—— 生:但是不把它拔出来

师:对了,明白了,“揠”和“拔”的区别知道了没有? 生齐:知道了。

在这个片段中,我能感受到教师的底蕴,教师的智慧。揠和拔是有区别的,“拔”是指把一样东西拔出一定的位置,如果是植物就是把它拔出土层,但是“揠”是提高的意思,在植物上,只是把他提高而不是拔出土层。而课文中“有个人”自然是知道禾苗不能拔出土层,否则会枯死的,他想做的只是把禾苗揠高一些,所以是“揠苗助长”而不是“拔苗助长”。而在这一点上,戴老师也作为了一个教学的点,在让学生理解“拔”和“揠”的区别中,戴老师用孩子熟悉的“拔河”作为切入口,让孩子说说拔河怎样才是胜利:把小红旗拉到自己这边,超过那条红线才算赢。这样再迁移到植物和土层的关系上,孩子们就不难理解“拔”和“揠”的区别了。一样的篇目,不一样的教法便会有不同的效果,这就是因为教师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细微化的渗透。

2、急

第二个让我耳目一新的字就是“急”。戴老师紧紧抓住“有个人”,让孩子用一个字说说这个人的性格。过去,我会认为这个人很笨,难道这个人不懂要遵照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来种植吗?不能操之过急。课上,孩子说“笨”,戴老师抓住“揠”与“拔”巧妙地引导孩子这个人不笨。而后,孩子回答出“急”,是个急性子。戴老师抓住这一线索,顺藤摸瓜,和孩子一起去搜寻文本中这个急性子的足迹,从字词的解析一直到标点符号的运用,孩子就这样在理解中渐渐学会运用。与其说新课改给我们设定了课堂的目标,还不如说,是课堂的实践使我们更好理解了新课改。

两个字,两处精彩的教学,令听课老师时而发出哈哈大笑。而这篇寓言,这两个字,从此也将深深烙印在我心中。

再次,一篇寓言故事是要表明一个道理的。《揠苗助长》这篇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违背规律,否则会把事情搞糟。我记得我在讲这篇课文时,是让学生把这个道理写在书上,然后背下来的。结果测试的时候,做到这道题时,很多学生仍然失了分,有些是回答不完整,有些是错别字连篇,还有的根本不懂意思,瞎写一通。现在我真后悔真惭愧自己那样做。而戴老师就简短地以一句名言“欲速则不达”结束,重点理解了“不达”的意思,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理解成“欲速则枯”。学生既真正领悟了这篇寓言的道理,又能很快捷地记住,毕竟只有四五个字啊,好写好记,这样的答案写上去,虽然不是教参上的答案,但是谁又能给他批错呢?

课后,戴建荣老师进行了述课,他主要讲了两点:一是他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做到让学生对故事口耳相传。二是他这节课的构思。他主要是对比研究了《刻舟求剑》和《揠苗助长》这两篇寓言,发现这两个故事恰恰一个在讲慢性子,一个在讲急性子,而且在写法上也有所不同。于是,他以“急性子”为焦点,展开对《揠苗助长》一课的教学。这样独特的视角都源于他对教材的深刻分析。

创新作文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6

[关键词]作文教学;创新;思维

作文教学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要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作文教学。从“创新作文教学研究”开展以来,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着重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侧向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旨在培养学生写出立意“深、新、活”的好作文。

一、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为一李姓男寿星写贺诗,适逢滂沱大雨,寿典难以为续,众人皆叹奈何,板桥提笔便写:“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此时,旁观者嘘声四起,板桥不以为意,接着写道:“滂沱雨为李公寿,李公寿比雨更多”,当郑公停笔,掌声四起。郑公能赢得一片掌声,是因为他能出其不意,出奇制胜,是板桥的逆向思维帮助他赢得掌声。

逆向思维,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与普通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如果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杖,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拾人牙慧,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价值。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

比如指导学生写《爱》一文,有的学生就说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也有学生说他得到了爱,生活中有人给予了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能把爱撒向每一位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隘,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筹。

其实,这种逆向思维,反弹琵琶的手法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达到深刻表现的目的。巴尔扎克说得好:“艺术家的使命在于找出两种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于能从最平常的事物的对比中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巴氏道出了逆笔的奥妙:看似不合情理,实则相反相成,顺理成章,是一种巧妙运思方法。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应加以强调,不能随心所欲,随意逆向,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在立意求新时不脱离实际。

二、旁敲侧击,引发侧向思维

宋徽宗时的一次考试,画题为《深山藏古寺》,结果主考官连看几幅均不满意,原因是这些画均体现了半藏而不是全藏,正当主考官失望之余,有一幅画深深的吸引了他:在崇山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正一瓢一瓢地舀着水倒进桶里。仅这么一个挑水的老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的意境表现的含蓄深邃淋漓尽致:和尚挑水,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寺;和尚年纪老迈,还得自己挑水,可见寺之破败,画面尽管看不到寺,观者却深知寺是全藏在深山之中。主考官连连点头称:“好,这才是‘魁选’之作啊!”这位画师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运用了侧向思维,选择了和尚挑水的新颖角度来表现主题。侧向思维,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和扩大,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位思考,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获得新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

齐白石老人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道出了他画作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写作亦然。立意构思上妙用侧向思维,可以使文章翻出新意,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

科学家贝尔说过:“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作文中运用侧向思维,可以使学生“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收到独辟蹊径的效果,达到文章出新意的目的。

引导学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学生运用侧向思维。

三、纵横驰骋,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形式和其它形式的综合,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思考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

当前,学生在作文时经常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只要能写三五篇较好的文字,什么考试都不怕,以不变应万变,写出的文字势必局限于旧路老套,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因此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纵横驰骋多思遐想的习惯,让其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邀游,写出奇、新、美的境界。不吊死在一颗树上,不局限于沿着一个方向或同一类扩散的思维,扩大思维量,提高思维变通性和流畅性,做到“横看成岭侧成峰”。

比如《由牛所想到的》一文训练,我就引发学生通过多向思维,引发若干观点:1.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到郭沫若自比为“尾巴”到茅盾自比为牛尾巴上的“一根毛”,想到为人处世应谦虚;2.从牛作业时昂首向前的形象,想到人们生活中应像牛一样充满活力、负重不辞;3从牛到“韧”劲、“强”劲,想到学习中遇到困难,应有一股牛劲,知难而进;4.从牛的各种作用和牛的多方面本领想到我们应该多做奉献;5.从牛的反刍生理特点,想到学习也应有琢磨精刻,温故知新的习惯;6.从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想到“我为人人”的品格;7.像牛一样吃苦耐劳,不计报酬……有了这么多观点,学生就能快速做出选择(择奇、择新、择美);付之于文,还愁达不到“奇、新、美”的境界吗?

创新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21世纪的通行证。我们在创新作文教学时,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就能诱发学生创新灵感,学生就能写出富有创意的佳作。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2]叶圣陶.关于使用语言[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3]高尔基.论写作[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

学会钻研课文 篇7

钻研教材是备课的关键环节,是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钻研教材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包括学习课程计划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通读小语整套课本,熟悉各册教材,钻研一组教材;从整体上弄清教材的知识体系、训练序列、编写意图,准确把握语文基本功训练在各部分的要求,把握基本功训练的点、线、面。课文是教材的主体,为了准确掌握基本功训练的要求、步骤和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在整体把握教材,特别是在把握一组教材的基础上,深入钻研每篇课文。理解教材也不是单纯的从整体到部分,而要走几个来回才能有透彻的理解。

一、钻研一篇课文应包括的内容

(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包括课文的中心思想、情感、思路。

(二)弄清课文语言文字方面的特点,课文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内在联系。

(三)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四)找准课文的基础知识,联系学生实际,确定应教给学生哪些基础知识。

(五)结合本组的训练重点,弄清课文承担着哪些语文基本功训练任务。

(六)根据课文和学生实际,明确应渗透哪些思想教育。

(七)挖掘课文具有的发展学生智力的因素。

(八)根据课文的类型,弄清本课所蕴含的教学方法。

这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统一在课文之中。透彻钻研课文,就比较客易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智力因素和思想教育因素,虽然要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但必须在钻研课文的基础上提炼出来。

二、钻研课文的基本原则

(一)一篇课文与整册、整套教材相联系的原则。文章放到教材中变成了课文,课文不是游离于教材之外的文章,要服从训练的需要,钻研课文要放到整套、整册、一组教材中去理解、去认识。

(二)课文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内在联系的原则。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是辩证统一的,有其内在联系。钻研课文从形式到内容,又要从内容回到形式。要了解作者用怎样的语言、结构来表述思想。

(三)钻研课文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的原则。钻研课文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不仅依据课文确定重难点,还要依据学生实际确定重难点。

(四)独立钻研课文与广泛参阅有关资料相结合的原则。以独立钻研为主,同时要有效地利用教学参考书和其他教学参考资料。但教学实际情况是复杂多变的,必须在钻研课文的基础上去参阅有关资料,并且要消化、吸收,决定取舍。不能照抄照搬,更不能用参考资料代替课文。 钻研课文,要做到“懂、熟、化”。“懂”即读懂课文,能逐字逐句逐段地读懂,了解内容,抓住中心, 弄清练习意图;“熟”即烂熟于心,熟悉课文语言,掌握重点、难点,运用自如;“化”即融会贯通,心领神会,把课文的语言、情感内化为自己的血肉,教学时才会真切、实在。

三、钻研课文的一般方法

(一)通读。把课文通读几遍。在这个过程中,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要弄清楚,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理清课文结构,把握作者思路,理解中心思想。

作者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选择和安排材料,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课文的结构,也是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结构,了解作者的思路,既能够准确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教学重点,又有利于教师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如第十册《丰碑》是一篇革命回忆录,写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全文14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划分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红军行军途中自然环境恶劣、装备很差,将军面对严峻的形势不无担忧;第二段(3-13自然段),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与云中山化为一体,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胜利一定属于红军队伍。课文第一段写得简略,不是重点,把故事放入了特定的环境,后来一系列事件的发生都与这样的环境分不开,不可少。课文中着重描写、塑造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军需处长,另一位是将军。将军神态的.变化,情感的外露,突出了军需处长震撼人心的精神品格,完成了对军需处长高大形象的塑造,同时展示了将军身担重任、关心战士、心怀风云的精神风貌。课文最后一句与第一段“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相照应,点出军需处长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精神,就是红军精神,预示了这样的队伍是必胜的队伍。课文通过描写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表达了作者以及红军战士对他的崇敬之情,揭示了红军队伍是不可战胜的。这就是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深入钻研词句,揣摩、领悟、准确把握。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驾驭语言,这就要吃透字、词、句,准确理解语言。由于课文中的词句受到特定语言环境的制约,因此要做到准确理解是不容易的。《丰碑》一课,“愣”字在课文中两次出现。第一次,将军听到有人冻死了,“愣了一下”,这里的“愣”是因为事情突然出现,所以“愣了一下”。当得知冻死的就是负责后勤给养的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因为听到此事如雷击顶,出乎意料,心潮起伏,情感复杂,而久久地“愣住了”。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情境中仔细揣摩、领悟,含义是不同的。本课的两个长句,也是需要很好品味的,第一个是第二自然段的第3句话。这个句子很长,先总说“等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接着连用四个“可能……”具体说明红军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这一长句突出了环境的恶劣和形势的严峻,强化了特定情境,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伏笔。第二个长句是第12自然段第3句:“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句话可以用短句“他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表达。为什么要用长句子呢?用这个长句是有意放缓速度,尽情抒发将军也包括作者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要细细揣摩才能品味长句的内涵。再如第13自然段最后一句:“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个句子含义很深,是全文的重点句,是一个闪光的、点题的句子。如何理解“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个句子描绘了“形”,又传了“神”,形神兼备。从形象上讲,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确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从精神上体会,还有更深的含义,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的崇高精神是永恒的、不朽的,是人们心中一座光亮透明的高大的碑,永远鼓舞人们奋勇前进。

(四)钻研课文,要准确把握课文特点。《丰碑》是篇革命回忆录。文章先抑后扬,写得极有波澜。主题鲜明,详略有当,形象生动,感情丰富,深邃的主题和高超的写作技巧结合得比较完美。《丰碑》一文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人物神态描写细致、逼真,给读者以呼之欲出之感;二是情感浓烈,人物喜怒哀乐洋溢在字里行间。课文以将军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而感情变化只是通过他的语言、神态反映出来的。课文多次写到将军的神态变化,钻研课文时要尽细理清描写将军神态变化的地方。一是在行军途中听到有人冻死的消息,将军“愣了一下”,二是将军看到冻死的老战士,“脸色顿时严肃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三是将军叫军需处长来,没人回答他,“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十分可怕”,四是将军得知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眼睛湿润了”,“他……缓援地举右手,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作者不惜重彩浓墨描写将军的神态变化,目的是反映将军的感情变化;课文对冻僵的老战士神态的描写更是细致、具体。先总写战士倚靠树干坐着,再分写他镇定、安详的样子。“右手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贴在他的身上。”对老战士的神态描写与题目联系十分紧密,表面是写老战士的神态,实际上是揭示丰碑的含义:在白雪皑皑的云中山,红军战士好似一尊塑像,神态那么镇定,那么安详,为革命而死,视死如归,为人民而死,死得其所。他的崇高精神在人们心中筑起了丰碑。

课文向我们讲述红军在攀登云中山的途中发生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字里行间凝聚着作者的感情。情感发展的高潮是描写军需处长形象的那一段。随着故事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将军情感的变化,读者的感情也由深深的感动到达无限崇敬的顶峰。钻研课文时要深入体会课文的这些特点,认真把握。

(五)吃透课文在训练组所处的地位和所承担的重点训练项目。教材第八册第7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详写和略写”,侧重于写的重点训练。进行详写和略写的训练有助于把事情叙述清楚,把中心表达明确。围绕训练重点本组安排了三篇课文,《丰碑》是第二篇。在教学第一篇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时,已训练了在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文章心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作者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表达中心思想。这篇课文为突出中心,详略安排也非常恰当。第一自然段三句话写出了红军队伍艰难行军,写出了云中山恶劣的自然环境,写出了红军装备差,寥寥15字,为后面发生的事作了铺垫,这是略写。对老战士的形象描写是详写,与本课题目“丰碑”紧密联系。抓住老战士的形象详细描写,既紧扣主题又突出了中心。以写将军的感情变化为主线,写将军一系列动作、语言、神态,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这部分也是详写。写军队继续前进是略写。文章紧紧围绕“丰碑”安排材料。钻研课文既要联系课文所在训练组的训练重点,又要考虑课文自身实际,把两者统一起来。

(六)认真钻研课文的“预习”、“思考?练习”。课文前的“预习”和课后的“思考?练习”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每篇课文前都有预习提示,提出预习的具体要求,激发阅读兴趣,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课后的“思考?练习”设计,力求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指引思路,提供凭借。思考练习分思考题和练习题两种类型。思考题侧重体现作者的思路和课文的重难点,注意突出重点训练项目,课后的练习题侧重于词、句、段的理解、运用,并与理解课文内容紧密联系:一方面通过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句、段,一方面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的理解、推敲,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体会。钻研课文时,要认真钻研预习提示和课后思考练习,才能深入理解课文。

以创新为话题的作文:创新 篇8

以创新为话题的作文:创新

创新,并不是所谓的闭门造车,不是靠自己的主观臆造去随意地瞎编乱造,而是要注意继承前人优秀的成果,在别人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创新才会显得更有意义。英国17世纪的科学巨匠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的三大定律,创新不可谓不丰富。可当别人问及他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的成绩时,他说:“如果说我看得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虽然这只是一时谦虚之词,但细细想来,如果没有伽利略夜观星空,如果没有第谷数十年如一日研究天体的运行规律,那么牛顿想要总结出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似乎要大费周折了。可见,继承和创新是不可分的,只有在取得其精髓去其糟粕的继承中创新才是可取的。

马克思作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光辉巨著《资本论》,他的创新精神鼓舞和造就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为社会的进步而奋斗。诚然,大英博物馆的一桌一椅见证了他的`冥思苦想之后的豁然开朗,之后的奋笔疾书,见证了他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论。但是如果没有他翻前人之作时的专注,摘抄资料时的认真,圣西门、傅立叶他们的空想理论,他也不会成功的。甚至可以断言,如果没有他们,《资本论》也许不会这么快地完成,我们也许还要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可见,在继承中创新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实不用更多的证明,那指导我们走上富裕之路的邓小平理论,那真知灼见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便雄辩地说明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盲目的创新往往会弄巧成拙,让人传为笑谈。君不见那“邯郸学步”的郑国人,总想学习别人的步法,以便自己跟本国的人走路不一样,似乎是创新了,但是动机不纯,方法不对,不知继承,落了个爬回去的下场。前几年的小品《如此包装》也是说的这个道理,本来评剧便是一门值得继承的艺术,可是那个“总监”非要进行“创新”,将原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流行音乐与民族艺术强行配伍,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那“创新”出来的“四不像”让我们津津乐道了好些年。若不得要领,便很容易犯同样的错误。

继承和创新是雨与水的关系,没有了继承如同只有鱼没有水,再好的创新也会成为空中楼阁,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而只有水没有鱼似乎更表现出只有继承没有创新的死寂,毫无生气。只有鱼和水统一在一起,才会变得有生气。正如创新和继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会结出成功的果实一样。

创新是重要的,但是继承同样是重要的。你要想获得成功,继承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了继承便是无源之水,而没有了创新便是一潭死水,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才会真的“清如许”了。

用恒心钻研 用责任感化 篇9

在教学中,我潜心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精心处理好教学的每个环节。课堂上,我积极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学生,针对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努力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做到让学困生“站着就能摘到桃子”,中等生“跳起来摘到桃子”,优等生“穿过荆棘吃到桃子”。经过3年的锤炼,我具备了过硬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成为学校勇挑重担的骨干教师。

3年中,我连续两年带九年级毕业班,并当毕业班班主任。每接一个班,我都能很快进入角色,和学生打成一片。每一年,我所教的学科成绩排名全校第一,在全市名列前茅。

在教学过程中,学困生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我的原则是决不放弃一个学生。136班的刘同学,他在初二下学期辍学了,经过我的反复动员回到了课堂,每天中午、晚上我都会帮他复习初二的知识,在我的辅导下,他考上了高中,数学考了109分。学生封连增平日对自己要求不严,对我的批评教育置之不理,多次教育无果后,我到他家进行家访,知道他母亲有病,靠父亲打零工过日子,环境使他的性格有些扭曲。在我的帮助和鼓励下,他的学习成绩有了起色。这些事例,使我明白,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成绩才能提高。

语文教师如何钻研教材 篇10

(第一张片)谈不上讲座,按要求完成任务。今天下午,结合近期听课跟大家交流,有不当之处,请你指正!开始正题。钻研教材前,我们先知道什么是教材。

一、语文教材是什么?(第二张片)首先,语文教材是材料。

顾名思义,语文教材是用来进行教学的语言文字材料,是语文课堂教学资源。既然是材料,我们就应该认定它不是唯一的。其实,语文材料无所不在,生活中的对话、教师的课堂语言、同学的习作、报刊上的文章、电影电视、标牌广告等无一不是学习语文的材料。(前几天听三年语文、五年语文教研课时,老师们动手制作的课件,课上的文本的拓展也都是材料。)所以,我们要逐渐引导学生从课本这本单一的材料中解放出来,走进生活这本大教材,将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

其次,语文教材是载体。语文教材是编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而选编的语言文字材料,是文质优美,语言规范的课堂教学材料。它承载着语文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但语文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载体,也不是万能的载体。相对于一个人的语文学习来说,语文教材只是载体之一。所以,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语言文字材料,多途径、多角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再次,语文教材是工具。语文教材是供教师为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工具。教师的主要任务便是充分利用这个工具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培养语文能力和方法,陶冶高尚情操。所以,教师的教学目的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不仅要用好语文课本这个课内教材,还要充分运用各种各样的课外教材。以教材为范例来引导学生学习,不仅要学习教材中的知识,更要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实,打开电脑,搜寻这些,比这具体,比这生动、形象的还有很多。之所以拿出来该大家讲,不是因为老师们不懂教材,就是想通过这些,让我们更好的用好手中的教材,让它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老师们,我们没有办法要求教师各个是名师,各个都是理论专家,各个对教材吃得透透的。因为我们知道:不同的老师,受不同教育思想的影响,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全然不同,但我们会达成这样一个共识: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和根本,钻研教材是备课的基础。因此,我们想真正解决教师在备课时的两个误区:(第三张片)

抄袭“教案”花时多,钻研教材花时少; 讲究“教法”花时多,探究“学法”花时少。这两个误区的存在,直接导致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其原因之一是教师尚不明了怎样去钻研教材,也不明了怎样钻研教材才符合备课的要求。钻研教材的步骤和方法固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如何有效快捷地钻研教材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今天,就所教的语文学科,谈谈语文教师如何钻研教材。

(第四张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课有两个特点:工具性、人文性。首先我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入手解读教材,工具性包括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语文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人文性是从大语文观来讲的,即:教材中所渗透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等。

对于小学生,教师对语文“双基”的把握,要依据课标中学段知识目标,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听课中,发现个别老师因为对学段要求把握有误,人为的把教材增加难度:比如低年学生分析比喻句的本体、喻体,体会修辞的作用;刚才一个年组研究标点符号的作用时,也超出了学生了理解范围。那么一派文章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从哪几个方面入手。(第五张片)以中高年的一篇课文为例,教师要在通读教材基础上,首先看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生字(包括哪些字是难认的,哪些是字音易混的、难读的,哪些是多音、多义的),掌握哪些词语(新出现的、生僻的、难理解的、与生活密切的),哪些句子(主要是含义深刻的、难读通顺的、有感情色彩的、体现修辞格的);其次看所反映的文体知识(篇章、段落、结构等);最后要看课文体现的延伸的知识(主要是学生不易读懂的),都要做充分的准备。(第六张片)把握语文的人文性可以分三步:从课文的内容入手,首先看思想教育的价值是从哪体现出来的,如何体现出来的;再多角度思考还可以给学生哪方面的启迪;第二,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认识价值;第三,跳出教材,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加强课内外的联系和学科之间的联系。需要强调的是知识并不是教学的重点,而是主要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淡化训练,强调积累感悟,但作为教师备课必须是全方位的把握,才能灵活贯通。说到这里,我们应该体会出我们用教材,应该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去体会,感受隐藏在文本深处的人文性,而不是简单地告诉。教师在把握知识性和人文性的基础上,还要着力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分析,老师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钻研教材。

(第七张片)

一、钻研教材首先要明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也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围绕这一总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又从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三个维度对各学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了的具体目标,以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譬如,第一学段中阅读方面的目标有: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认识常用标点符号,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等。而第二学段中就有所提高,具体有: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等。这样要求我们老师在全面理解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教学过程也应体现出目标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所以每位教师要认真读一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是自己任教的学段目标。

(第八张片)

二、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当一篇文章成为教材,就赋予了两种意图:一是作者意图(写作目的);二是编者意图(训练目标)。作者意图,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过程落实。编者意图也就是编者在训练达成的目标,他在教材中有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一是单元组的“导读”;二是课文前的“连接语”或者“阅读提示”;三是课后练习;四是单元小结(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或“交流平台”等栏目)。每一册《教师教学用书》的“前言”——《教材说明》和每个课例的说明中都交代得很具体。值得庆幸的是听课的过程中,听到许多老师在强调:进入第四组课文的学习了,先看导读,你了解到了什么?教学一些略读课文时,也能听到老师们引导学生看阅读提示。老师们,作为专家的编者们,在编排教材时,经过字斟句酌地推敲、思考,已经把每篇课文的训练目标做了制定,我们还何苦另辟蹊径呢?所以,我们上课时,千万别忽略了这些。尤其注意在单元导读中的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的提示:发现一些老师,在分析导读时,分析透彻,进入课文学习时往往忽略。昨天,很多老师听了五年语文组崔静老师的教研展示,我们不去评判课堂是否精彩,但从本单元的两个训练重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抓关键词体会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我个人认为,崔老师的课、年组的教研活动是成功的。当然,不管是与作者对话、还是与编者对话,都要有自己的思想,把作者与编者的意图,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第九张片)

三、钻研教材要掌握“四要点”。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它是按照知识的逻辑点来编排的,承载量大,包含很多的知识点,需要我们去挖掘,去钻研。钻研教材要掌握“四点”,即抓住“特点”、把握“重点”、找准“难点”、剖析“疑点”。“特点”是指每篇文章本身的特色、风格,包括文体、结构、语言上的特点等;“重点”是指教材中对学生学习和理解起主要作用的部分;“难点”即为学生不易理解或掌握有困难的部分;“疑点”指学生阅读后,仅从表面理解,深究下去可能产生的疑问和歧义。现以《猫》(人教版第8册)为例,对以上“四点”加以阐述。

(第十张片)《猫》这课的特点:在文体上是状物的记叙文;在结构上是并列结构;在语言文字上简练、逻辑性强;在描述上“入木三分”。课文叙述成年猫的“古怪”和刚满月小猫的“淘气”,通过对猫的动态和静态的描写来表现猫的可爱。教学的重点应是作者热爱猫的思想感情,而教学的难点自然就落在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腿脚还站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上。这句话究竟在说什么?“古怪”、“淘气”一般都属贬议词,作者既然喜爱猫又为什么要说它们“古怪”和“淘气”呢?至于课文学习的疑点是:既然小猫使“院中的花草”遭殃,所到之处,“枝折花落”,为什么还要说它们“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呢? 教师钻研教材若能掌握以上“四点”,也就能正确地提出教学要求,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

讲到这里,我想起前几天跟小教部马中华主任曾探讨过,小学阶段究竟需要教点什么?我坚持自己的观点:语文更多的教学生方法。小学阶段,如果你能把知识点为孩子穿成一条线,这老师对学生中学学习该有多大的好处哇!二这种方法,教师老师们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进行的“重锤敲打”,比如二年级上册的《黄山奇石》、三年级上册的《美丽的大兴安岭》、六年级上册的《索溪峪的“野”》等等,都是典型的总分结构段,可把“总分结构” 阅读理解或习作的训练作为教学重点。同样对于过渡段、过渡句很有特色的课文,可以把过渡段或过渡句的教学作为重点,围绕“过渡段或过渡句”的教学来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某些课文语言相当有特色,语段相当典型,就可以把推敲语例、积累语言、训练语言表达作为教学重点。你的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你的学生也会一辈子感激你小学阶段对他的穿针引线。(第十一张片)

四、钻研教材要理顺“三思路”。

“三路”是指作者的行文思路、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学习思路。教学活动中三条思路相辅相成,互动相联。具体可用下图表示:)

(第十二张片)略

从上图中不难发现,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源”,其他的两条思路为“流”。教学活动要求三条思路畅通,因而,钻研教材也须达到三条思路有机统一的要求。首先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教师确定教学思路的依据。正确的教学思路产生的条件为:一是准确把握课文作者的思路,这是必备的认识基础;二是依据根据教学目的,联系学生实际,结合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等因素,融化自己的教学思想,从而形成正确的教学思路。因此,教师的教学思路不是作者行文思路的机械重复,而是以作者的行文思路为依据。以《桂林山水》为例

这是一篇写景文章,通过对桂林山水特点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课文简单,作者行文的思路也清晰:(第十三张片)

荡舟漓江 漓江的水 桂林的山 山水相映 作者行文思路

(观赏)(静、清、绿)(奇、秀、险)(如画卷)

弄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教师的教学思路也就产生了:(第十四张片)

看图,初读课文 看图,认识山水特点 看图,体会朗读 教师教学思路

(整体感知)(分层理解)(整体升华)

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思路并非作者行文思路的“复印件”,而是经历了一个融化和创造过程后的结果。教学思路必须符合课文特点,切合教材重点,体现对课文难点和疑点的解决过程。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备课应该在作者的思路上”,“能把一篇文章的作者思路脉络讲得清楚的老师,就是最好的老师”。他的话道出了把握作者行文思路在教学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作者行文的思路也牵制着学生的学习思路。从阅读理解的意义上讲,教师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自己动脑筋探索作者思路的来龙去脉,弄清并把握作者思路,才是真正的理解课文。而学生的学习思路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生成!此外,钻研教材还需要优选“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第十五张片)俗话说的好: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优选好的方法对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如:

(1)重点明确、难点集中和文理清晰的课文,宜采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的“探究型教法”;

(2)语言生动、情感强烈的课文,可采用“初读感知→细读探索→精读顿悟→熟读涵泳”的“研读型教法”;

(3)拥有典型情景的课文,则要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运用“情景型教法”,等等。

(第十六张片)为老师提供于永正的钻研教材的方法,简单、受用!不妨学学。相信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得心应手的方法!

老师们,也许这样做是不可能实现一个人的教育理想的,也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可以改变我们的课堂,慢慢地会改变我们的生活。

最后用我十月份关于学校的教育总结的一段话结束今天的胡言乱语。没有任何修饰的这段文字,记下的是我看到的老师努力提升专业一点感受。以此,想告诉那些在行走在专业发展路上的同行们:用心的、有创意的经营的教育生活本身就是专业化成长的重要一环,有了爱,有了享受,才会绘就美好的蓝图。

创新作文700字 创新就在身边 篇11

事情是这样的,隔壁王奶奶明天要过生日了,妈妈叫我买个礼物送过去,我却去超市买回来一堆材料,要亲自动手为王奶奶做一个创意蛋糕。妈妈还在埋怨,我却开始幻想王奶奶收到礼物时的开心表情了……瞧,我就是这样一个做什么事情都想来点创新的女孩子。

老实告诉你吧,我的卧室兼书房从装修到家具搭配,都是我亲自设计的。墙壁是淡青色的,挂着几幅书法和绘画作品——那可是我的得意之作哦。床是柏木双层的,下铺是我休息的地方,上铺则被我开辟成了一个小型“展览馆”,上面摆满了自己做的各种手工作品。最吸引眼球的还是那个书架,那是由我设计,叫工人叔叔用竹子做的,有创意吧?

我酷爱写作,因为作文刻意求新,经常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同学的赞扬。有一次,老师布置我们写一篇介绍地球的说明文。我一眼瞥见了新买手机的说明书,突发奇想,为什么不模仿这种格式来写呢?于是我写了一篇“地球说明书”,煞有介事地交待地球的参数、结构、特点、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介绍地球有关常识的同时,还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结果这篇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推荐,老师点评说:“苗苗的作文形式活泼新颖,让人在会心一笑中,自觉参与到环保活动中去。这就是创新作文的力量!”

其实,在写作时,我不只追求形式的创新,还特别注意立意的别出心裁。还有一次,老师让我们以“让我悄悄地告诉你”为题作文,同学们选择的倾诉对象都是亲人、朋友和老师什么的。我想,就非得写人吗?难道我不可以向大自然诉说吗?不可以向祖国诉说吗?不可以向虚拟的对象倾诉吗?一番斟酌之后,我决定把倾诉的对象虚化为一种表情——微笑。在作文中,我写道:“让我悄悄地告诉你,微笑:你是一种亲切的语言,是一种动人的音乐,是人类美丽的表情,是生活里明媚的阳光!”后来这篇作文经老师修改后,还在一家学生杂志上发表了呢!

林寿宁:潜心钻研 只为授业 篇12

林寿宁致力于高校课堂教学改革,针对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学科发展现状及学生日后工作需要,提出了中医内容、西医内容及中西医结合内容的三段式课程设置,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作为区内的著名中医,林寿宁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传帮带”上,将自己的宝贵经验和学术思想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有学生问:“林教授,您不怕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吗?”林寿宁笑着说:“只要大家学会了,为病人治好病,比什么都强。”

林寿宁长期担任《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等课程的主讲教师,教授学生万余名。他根据中医教学的特点,研究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三基”水平与创新能力得到同步提高,学生理论考试及技能考核优良率达到90%以上。2000年,他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至今已带出研究生50余名,师带徒16名,悉心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并获多个立项。林寿宁善于将医德道理融于日常教学中,多次利用假期带领学生下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留下了许多感人故事。

林寿宁曾获广西“全区德技双馨”好医生、广西高等学校创优争先优秀共产党员、广西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教研成果获广西优秀教材二等奖、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

上一篇:趣味对联集锦下一篇:【实用】黄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