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科技新思路现状调研报告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新科技新思路现状调研报告(精选7篇)

创新科技新思路现状调研报告 篇1

中国**党***委员会

自从1993年我国颁布《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以来,我市根据农业发展的情况,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进行了多次改革和调整。最近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经过近几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农业技术推广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需要引进新的理念,开拓农业推广的新思路,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

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当时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和农业生产水平,决定了我国农业推广主要以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出现。今天的农村与二十年前的农村已经完全不同了,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农民心理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一,农业已经从计划经济全面进入市场经济,农业经济从集体生产经营的模式,变成了以千家万户农民自主生产经营的模式,可是,我们农业技术推广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技术示范 + 行政干预” 的基本推广方法,农民在被动的心态下接受乡镇安排的农业结构调整,一旦生产和销售出了问题,政府的责任就比较明显。现在推广重点过分偏向农业产中技术指导,而产前、产后和加工技术指导薄弱,不能满足现代农民在商品经济竞争中对科技、市场、金融等方面的信息和服务要求。其二,由于乡镇财政拮据,负债率高,部分乡镇财政无力支撑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事业经费开支,农技人员为了生存,“重经营,轻服务”的现象较为普遍,农技人员站柜台的时间多,深入农村服务的时间少,从事经营服务的人多,从事技术服务的人少。这样,县级农业部门与乡镇农技站脱节,农技人员与农民脱节,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停留在县级,技术难以传授到农民手中。2004年苏中、苏北部分地区发生水稻条纹叶枯病,我市有的地方早有发现,可是无法组织足够的农技力量去帮助解决,以至受灾严重,部分农民损失惨重。其三,农民自主意识的提高和致富欲望的增长,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农村劳动力近三分之一转向二、三产业,很多农民已不再把农业生产作为主要的经济活动,只将承包土地作为口粮田,不去追求更多的效益。妇女、老人统称的“3860部队”和文化素质较低的人成为农村种田的主力,向他们推广农业技术也比较困难。上述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农民心理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是农业相关部门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大幅度提高农民实际收入不仅仅需要解决农业技术问题,还需要解决大量的观念问题和社会问题,这就是“农业推广”工作。“农业推广”是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以实现国家农业政策的需要及农民自身的需要为目标。推广人员 1

通过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来促进国家农村政策的实施和农业革新成果的应用。普遍采用的方法是通过示范、培训、交流、研讨,从社会学、心理学、技术科学等方面引导和帮助农民。推广员的基本职责是走访和培训农民,着重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与困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农业推广是由国家事业机构或者民间机构部署的一种有组织的职业活动,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专业的国家事业机构组成的公益性服务体系,二是由民间机构组成的经营性服务体系。多年来,我们的各级政府、宣传媒体也做了很多有关农业推广方面的工作,例如向农民宣传国家的农业政策,地、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农业推广学校,组织培训乡村干部和基层农技员,创办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报刊和电视节目,各地兴办了众多的农业网站,各单位部门和各民主党派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等等。我们虽然做了很多农业推广方面的工作,可是缺少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员去研究它、策划它、宣传它、跟踪它、落实它,没有能够有意识、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去做这项工作。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感到,目前我市农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几乎处于“网破、线断、人散”的状况,根据省政府2002年147号文件进行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又因“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问题没有落实而无法进展。其二,由于政策宣传、教育工作不力,信息、金融服务不及时,不到位,部分农民“无意识”的抵制土地合理流转,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受到一定的制约,导致农民增收困难。其三,农民缺少技能培训机会,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大,农民缺少科学种田的理念,农药化肥施用过度,加重了农村的面源污染,严重威胁着农村的生态环境。其四,农民的综合素质偏低,自我发展能力较差,急待政府和社会向他们提供及时的、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上述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问题,更多的,难度更大的是旨在加强农民教育的农业推广问题。

发展我市农业经济、繁荣农村社会、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具体措施,都是农业推广的重要工作内容,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分阶段地逐步推开。我们只有创新推广理念,开拓农业推广的新思路,采取切实措施,才能加快我市农业发展,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为我市实现 “两个率先”作出实际的贡献。为此,我们建议:

1.确立农业推广理念,加强对农业推广的领导和支持。

在我国,开展农业推广工作尚属于比较新的思路,建议市、县党政领导按照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 “对‘三农’问题,不仅分管领导要直接抓,而且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地、县两级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上” 的要求,确立农业推广理念,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开展农业推广的具体政策和方法,加强对农业推广的领导和支持。

首先按照省政府2002年147号文件的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尽快落实政策和资金安排,推动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组织各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和各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广泛地面向农村,开展科技成果开发、推广活动,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在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工作中,要加强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知识的传授,宣传和推广生态农业技术,诱导农民行为自愿变革,推广有机肥和生物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环境,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2.建立健全农业推广领导机构和服务体系,结合实际,分步实施,积极稳妥的开展农业推广工作。

建议由市、县各涉农部门联合组建市、县级“农业推广工作领导小组”,在县级“农业推广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各专业农业推广服务中心(其中包括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作为国家设在基层的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它们分别按照各自的专业开展推广工作:向农民提供及时的信息和金融服务,帮助农民面向市场,扩大经营,增加收入;在农村大力宣传落实国家农业政策,推动土地有序的合理流转,积极培养和扶持农业企业的创建,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加大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的力度,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壮大乡镇经济实力,切实提高农民收入;训练农民提高民主意识,推动农民自治组织的建设,组织农民参与推广过程,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市、县级“农业推广工作领导小组” 根据本地区农业发展的需要,研究制定分阶段的推广计划,部署具体的宣传、培训、研讨、咨询等推广活动。市委市政府根据实际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合理安排农业推广工作所需要的推广事业经费。

3.发挥民间机构的独特作用,支持它们参与开展农业推广工作。

各种农民技术协会、农业企业、种养大户和农副产品经营、中介组织等民间机构都可以成为农业推广服务领域的重要力量,党和政府要支持、引导它们参与农业推广工作。支持各乡镇成立各种农民技术协会,向农民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农业企业可以发挥龙头作用,主动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组织引导农民参与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种养大户和农副产品经营、中介组织可向农民传授农业技术,传递市场信息,组织农民生产。

4.充分利用**大学农学院的专业优势和资源,积极培养高级农业推广人才。

创新科技新思路现状调研报告 篇2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在一国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一国综合国力提升的本质与核心, 是国际社会竞争的落脚点。中国若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 就必须不断创新科技, 提升自身科技水平与竞争力。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7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曾指出“中国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 就必须向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 而要实现这样的迈进, 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创新”。

科技创新不仅表现在自然科学领域, 而且与人文社科领域息息相关, 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曾指出“人类所有的重大创新和社会变革, 包括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制度变迁等, 都是以人文社科理论的重大创新为前提的”。因此, 我们可将科技创新定义为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科学创新包括文科的创新作品, 社科的创新型研究成果, 自然科学的创新型基础研究成果;技术创新就是指新工具、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方法。这意味着中国若想“在未来发展中后来居上、弯道超车”, 就必须汇集各学科领域实施“协同”科技创新。

科技传播做为科学与公众的主要通道, 肩负着普及科技知识、转化科技成果、推动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 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国科技水平的兴衰。近年, 我国虽出台了《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技奖励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政策, 及投入了一系列配套资金 (2008—2013年, 中央财政共投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民口) 823亿元, 带动企业和地方投入1400亿元) , 为我国科技创新创造了良好环境, 但科技研发与大众需求脱节、成果转化率低下、科技市场需求开发不足等与科技传播有着极大关系的问题依然严重制约着我国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如何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以探索科技传播新理论与新模式, 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将从科技传播这一环节切入, 在梳理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分析中国科技传播主体及其主要做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科技创新经典案例报告会”的内涵、理论及功能进行具体介绍, 并提出相关建议。

1 相关理论及文献

关于科技创新这一概念最早源于技术创新, 1912年, 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源, 认为技术创新就是将生产要素进行一种新的组合, 以形成可获利的商品或产业, 但其尚未对技术的交流与传播的主体及其相关内容展开深入探讨。1939年, 英国物理学家贝尔纳系统提出了科学传播的相关理念, 认为科技交流不仅发生在科学家之间, 而且还当涉及到公众, 指出科技传播是沟通科学与社会的中介桥梁, 引起了社会各界及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但发展至今关于“科技传播”一词仍未能给出准确定义, 张婷 (2009) 综合国内外各学者研究, 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此领域国际代表性学术期刊近百年1600余篇文献展开分析, 发现可将科技传播的研究归聚为科学与公众关系;应用技术传播;科学传播经验与模型方法;科学交流、教育、普及研究四大类。

我国关于科技传播的研究, 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其代表为翟杰全于1985年在《科学管理研究》上发表的《科学传播学浅谈》一文;1995年, 首届科技传播研讨会的召开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科技传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进入本世纪以后, 关于该领域的研究与探索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在科技传播参与主体关系方面, 刘兵、侯强 (2004) 指出科学传播至少包括在科学共同体内部, 科学共同体与媒体、公众、政府及其他能影响政府政策的机构, 工商业机构与公众, 媒体与公众, 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交流这几个方面。在科技传播的内容与方向方面, 刘华杰 (2002) 指出, 科技传播已由对科学事实、科学进展状况、科学技术具体知识的“一阶科学传播”, 进入到了对科学技术方法、过程、思想、精神及科技之社会影响等的“二阶科学传播”;翟杰全 (2007) 认为目前国内研究正在形成基于社会发展视角的科技传播研究、基于科学文化视角的科学传播研究、基于传播实践技术视角的“技术传播”研究三大方向;赵亚辉 (2013) 认为中国正在进入“风险社会”时代, 因此需建立科学有效的科技传播体系和机制以帮助人们消除现实生活中的不确定性、科学应对风险。

孙文彬 (2013) 指出“随着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不断演化”“尤其是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等学科对科学自身研究的深入”公众将“通过对话, 增进对科学研究过程的了解, 表达对科学研究成果的诉求”;为此, 我们的科技传播必须把握这一趋势, 基于公众对科技所表达的诉求, 不断创新传播的方法、模式与理论, 以推动科技创新向更高层次发展。

目前, 相关学者对科技传播的主要内容、参与主体、发展历程、发展方向及公众需求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与研究, 为我们创新科技传播方式以解决科技创新所面临的相关问题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但在科技传播实践之中如何全面挖掘与把握科技传播主体、特征、内容及受众的深层内涵, 创新科技传播形式与渠道, 使其达到推动科技创新之最佳效果的系列问题仍需我们深入探讨。

2 主要科技传播主体及其主要做法

2.1 以政府为主体的科技传播

现阶段, 以政府为主体的科技传播仍是我国科技传播的主力军, 它是由国家各级科技部门 (包括国家科技部、各省科技厅、各县科技局及其他国家各级政府部门所设置的科技机构等) 作为社会公众科技需求的代理者, 通过制定各类科技攻关与发展规划及提供政策与资金保障以激励引导科技创新主体, 通过建设科技传播基础设施及开展各类正规与非正规科学教育以拓展科技传播的广泛受众, 实施科技传播, 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各类公众对于科技需求的实质化与多样化及各类需求信息的爆炸式增长, 使得政府作为公众科技需求的代理者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出来。最关键的在于政府不能单凭一己之力获取到社会尽可能全面的需求信息, 由于信息的缺失与不全面, 必然导致在政府主导下的科技研发与公众市场需求脱节现象的发生, 使得科技传播功效减弱甚至丧失, 因此, 社会其他各界也必须参与到科技传播这项事业之中。

2.2 以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科技传播

我国高等院校是我国科研与科教的主力军, 是我国科技传播的重要力量。在科技传播方面主要有人才培养, 及通过“产、学、研”“政、学、研”等方式实施的科技咨询与成果转化等方面。高等院校通过人才培养及科技咨询开展包括科技教学在内科技传播, 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各类科技人才, 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但由于高校在科研工作管理方面将重点放在以学术论文发表水平及科研成果获奖等级上, 造成了科研工作者市场意识淡薄, 科研成果严重偏离了市场需求等一系列现象的产生。同时, 由于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及职业科技转化中介组织与人员的缺乏, 使得高校许多优秀科研成果不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 束之于“象牙塔”内的高阁, 不能有效的实现科技传播功能。

2.3 以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科技传播

科研院所主要指国家设立的各级、各类研究院和各大学所设立的科研实验室, 是我国科研的中坚力量。科研院所充分发挥其人才、科研、信息、政策支持等各方优势, 通过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合作, 开展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共性技术、实用性的各类研究, 实现科技传播, 其传播主要体现在科技共同体内部。

目前, 各类科研院所主要落脚点仍为科学研究, 在科技传播方面仍以自然科学与技术传播为主, 且缺乏与公众有效的互动与沟通, 不能有效实科学现研究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如:各类科研院所专利申请数量连年上升, 但绝大多数与市场脱节不能实现转化, 未能产生商业价值, 这是以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科技传播的最大软肋。

2.4 以科技型企业为主体的科技传播

科技型企业主要指的是从事涉及实体产品与虚拟产品科技研发的企业, 包含各类国有及私营大中小型经营此项业务的企业。这类企业既是我国市场的组成细胞及市场经济活动参与主体, 又是接触受众最广且与受众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类传播主体。以科技型企业为主体的科技传播主要通过两种形式实现, 一种是通过“产、学、研”的形式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就企业经营业务相关方面开展合作, 以传递企业需求信息及获取企业创新发展的外部科技资源, 而实现的科技传播;另一种是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在企业经营与管理、产品研发与生产、产品销售与服务的各环节, 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与企业利益相关体间开展的科技共享与交流, 而实现的科技传播。然而, 鉴于企业的经营性质与目标, 科技型企业的科技传播主要以涉及本企业利润实现的技术传播为主, 而对于人文社科方面涉及很少, 不能有效实现科技的全面传播。

3 科技传播新探索——“科技创新经典案例报告会”

3.1“科技创新经典案例报告会”的内涵

科技创新经典案例报告会是一个非政府、非营利性、定期、不定址的科技创新传播活动, 由中国科技协会指导,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 北京中科达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策划、承办。首届报告会于2014年11月1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办, 以后每年举办一次, 地址由协办单位或共同承办单位提出, 经报告会组委会讨论决定。

科技创新经典案例报告会的传播者从传统的科技传播工作者扩大至政、产、学、研、用、金和介七方的代表;受众从传统的公众亦扩大至七方;传播内容从传统的自然学科扩大至人文社科, 传播内容的选取从科技工作者选取转变为受以众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七方选取, 传播内容的选取遵循科技创新经典案例报告会组委会研发的科技创新经典案例的评选标准;传播途径选取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电视、书籍、网络及巡回报告等多元化、多层次和全方位的新媒介渠道。

科技创新经典案例由上述七大领域的代表通过科学流程、严格标准和带头脑风暴法应用性质的答辩式会审推出的具有典范性、权威性、文学性、艺术性、科学性、独创性的智力成果型案例作品, 是对作品、理论、产品、项目创新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和环节发生的典型的和有价值的事件的记录, 一般包括故事性、戏剧性和意义未尽性三大元素, 是对大家耳熟能详的自然科学经典、宗教经典、包含歌曲、舞曲、美术、电影等的艺术经典、哲学经典等经典作品形态的补充与丰富, 也是文化遗产的补充与丰富, 可以掀开作品、理论、产品、项目从研发到推广应用过程中的神秘面纱, 可以成为接地气和人气的品牌科普产品, 便于大众传播、培养人才和多产品形态的再次开发, 可以在科学和技术创新方面起到引领、示范、比较、借鉴、启发、激励、带动、说明、展示、宣传、表彰、传播、传承等作用, 能够表现某个学科、某个专业或某个行业、某个领域或某个单位的科学和技术创新精髓, 能够入脑入心, 紧密联系人们的生活、生产与工作。

3.2“科技创新经典案例报告会”的理论指导

科技创新经典案例报告会是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驱动发展的新形势下提出的, 旨在组委会研究的“7+1”理论指导下通过科技创新元素对接平台和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体系来汇聚政、产、学、研、用、金、介七方的力量, 打造和推出创新案例、新理论、新作品、新产品和新项目, 突破旧观念、旧体制、旧机制、旧有模式和渠道, 公开研发过程, 使得科研绩效和科研评价透明化, 促使政、产、学、研、用、金、介七方真诚合作, 达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协同创新、互助合作的目的, 最终实现七方互惠、互利、共赢, 共建可持续发展之路。

“科技创新经典案例报告会”的“7+1”理论中, 7是指来自于政、产、学、研、用、金和介七个领域的代表, 1是指中科达人搭建的协同创新和创新要素无缝对接的平台。“7+1”理论是指在科技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中, 需要七方协同创新, 在一个通过市场化、商业化全新模式有效组织和高效运转的平台上协同创新。为了有效鉴别和鼓励七方在这个平台上发挥的协同创新和创新要素对接的作用, 平台特别设计和运用色彩学分别赋予七方不同颜色标识和内涵, 如图1所示。

红色在中国象征共产党, 代表联盟中的“政”, 包含我国各级党政机构;橙色象征丰收, 代表联盟中的“产”, 即将项目运营、转化为巨大经济效益的企业;紫色象征精神与权威, 代表联盟中的“学”, 即各类高校, 因为高校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 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蓝色象征智慧, 代表联盟中的“研”, 即科研院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代表联盟中的“用”, 说明科研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市场需求推动科研发展;黄色象征财富, 代表联盟中的“金”, 即为科技传播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绿色在七彩虹最中间的位置, 起联系上下的作用, 代表联盟中的“介”, 即科技中介机构, 同时, 交通信号“绿灯”象征一路通畅的象形词, 代表科研中介机构用服务为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打开 (开辟) 一条畅行无阻的的绿色通道的意思。

3.3“科技创新经典案例报告会”的功能

科技创新经典案例报告会通过七方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价, 打造和传播科技创新理论、作品、协同创新团队和经典案例, 提升整个民族科学素养;强化科技创新的透明度和绩效, 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七方的真诚对话与合作, 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 促进创新作品、产品、项目走向广阔市场和广泛应用。通过会后对七大创新要素合作的跟踪、七方的口碑和市场的检验, 确保理论的品质和创新要素无缝对接的效率;通过创新要素对接效率的透明化, 确保“1”这个创新要素对接平台的公开、公平、公正和绩效。这些都是“科技创新经典案例报告会”在科技传播中公益性的体现。

科技创新经典案例报告会通过对协同创新团队专业组成、人员搭配、研究特色、研究成效、科研思想、态度、精神、价值取向等全方位的展示, 推出年富力强、创新活力十足、求真务实、敢于展现科研历程和绩效、勇于通过决策咨询、创新设计等多元途经反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创新团队, 帮助这样的协同创新团队承接党政和企事业单位的委托课题和工程。这是“科技创新经典案例报告会”在科技传播中市场化运作的体现。

4“科技创新经典案例报告会”实施进展

“政”方面, 各级党政官员认为该项目符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符合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需求, 符合提高整个民族素养的迫切需求, 能为国家制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关政策提供基础参考。

“产”方面, 企业界认为在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新形势下, 迫切需要对接新政策、新项目、新团队、新市场、新金融机构和新服务, 希望能够早日完成企业升级转型, 且有部分企业对该项目给予了资金和实物赞助。

“学”与“研”方面,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多数科研工作者尚未找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切入点, 从而迷失在论文发表、申请课题和奖励评选中, 需要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展现团队的科研思想、科研精神、科研历程和科研成果, 以实现其经济与社会价值。

“用”方面, 无论是终端市场还是行业市场的用户, 对科技新作品、新产品、新项目及新团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选择越来越多, 检验越来越严, 期待通过反馈需求信息参与到科技创新之中。

“金”与“介”方面, 他们为新政策的贯彻落实、新作品的推广应用、新产品的市场开拓、新项目的实施及新团队的成长提供资金与服务, 一方面金融机构需要一场精彩的头脑风暴会, 需要一个来自政产学研用金介七方领域的代表组成的评审专家对项目做出精彩点评, 实现资金与项目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 急需一个平台规范行业市场、强化从业人员归属感、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树立科技中介机构品牌等, 以解决目前存在的机构小、散、乱, 从业人员不多、素质不高和没有从业归属感等问题。

在报告会的内容方面, 既包括自然科学与技术, 也包括人文社科。已经确定的参会的典型科技创新经典案例有:立体污染综合防治、机器人总动员走进现实、营养膳食为健康人生保驾护航和国际投资指数研究等。本次报告会不仅通过会议的形式而且还将将通过各路媒介将讯息广泛传播给七方受众, 使各界能更广泛参与到本项目之中。

5 关于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的几点建议

首先, 要发挥市场在科技传播中的决定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已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科技作为一种资源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才能实现有效配置, 北京已经通过“京校十条”和“京科九条”放开了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其科研成果的处置权、收益权和分配权, 给科研人员松绑, 从而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于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传播事业, 国家还需进一步全面放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对其科研成果的处置权、收益权与分配权, 给全国科研人员松绑;另一方面需重视政、产、用、金、介在科技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支持与培育各类科技传播主体, 使其按照科技传播市场规律办事, 积极高效地实现科技传播通过人文成果净化人类的心灵, 通过社会科学成果推动社会的发展和通过自然科学成果提高生产力的目的。

其次, 要营造公平有序市场氛围。市场经济必然是法制经济, 要充分调动与发挥各类科技传播主体积极主动性, 就必须要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 完善相关法律, 加强对各类传播主体, 尤其是科技中介的司法保护。

第三, 要积极探索构建公众参与平台。在当今的科技传播工作中, 公众参与的呼声日高, 对建设一个表达对科技创新诉求的平台的需求日益强烈, 因此, 在此后的科技传播工作中, 各类传播主体尤其是科技中介需把握这一需求, 发挥七方功效, 构建一个广泛的公众参与平台及长效机制。

第四, 开展科技传播职业化建设。这个主要针对的是科技中介市场, 目前, 科技中介市场被机构小、散、乱, 从业人员不多、素质不高和没有从业归属感等问题严重困扰, 不能有效发挥其在科技传播中的应有功效, 要解决好这一问题, 就必须规范行业市场, 建立行业标准,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教育入手, 以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与服务水平, 从而实现科技的高效传播。

最后, 科技传播公益事业和市场化运作融合发展。科技传播公益事业的发展还需得到政府资金支持和政、产、学、研、用、金、介七方力量的汇聚支持, 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的新理论、新模式、新体制和新机制还需政、产、学、研、用、金、介七方共同研究并进一步完善。只有科技传播公益事业发展的好, 科技传播市场才会更加有序和稳定, 进一步推动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的进程;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的好, 才能有更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投入到科技传播的公益事业中去。因此, 科技传播公益事业和市场化运作两者的融合发展的程度和进度直接关乎我国科技传播事业能否做大做强。

摘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传播作为沟通科学技术与公众的主要通道, 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国科技水平的兴衰。本文在定义科技创新的基础上, 从科技传播这一环节入手, 梳理了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分析了中国现有科技传播主体及其主要做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创造性的提出了“7+1”理论, 实现了对科技传播新模式——“科技创新经典案例报告会”的指导, 在介绍“科技创新经典案例报告会”的内涵、理论指导和功能的基础上, 对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科技传播,报告会,公益性,市场化运作,“7+1”理论

参考文献

[1]张婷.科学传播学的基本结构[J].声屏世界, 2009 (8) .

[2]刘兵, 侯强.国内科学传播研究:理论与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 (5) .

[3]刘华杰.整合两大传统:兼谈我们所理解的科学传播[J].南京社会科学, 2002 (10) .

[4]翟杰全.国内科技传播研究:三大方向与三大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7 (8) .

[5]赵亚辉.社会风险视角下的中国科技传播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 2013.

创新科技新思路现状调研报告 篇3

以军方为主导

统筹规划国防科技创新活动

美国针对国防科技创新探索性强、不定因素多、技术风险大等特点,建立了以军方为核心管理部门的管理模式。在国防科技创新管理过程中,国防部预研主管机构—国防研究与工程署统筹规划国防科技创新活动,全力为作战部队提供打赢战争所需的革命性技术能力,确保作战部队在执行军事任务时始终拥有买得起、用得起的技术优势。近年来,美国军方国防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围绕打牢基础研究、强力推动应用研究和先期技术发展的构想展开。

一是打牢基础研究。2011年3月1日,国防研究与工程署署长莱姆尼奥斯在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上表示,在国防科技创新中的基础研究方面,要着眼于长远需要,其目标主要有五个方面:发现与战争有关领域的新知识;避免技术突袭;给对手以技术突袭;维持一支利用新知识寻求新作战能力的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培养在国家安全至关重要领域工作的下一代科学家和工程师。

二是强力推动应用研究和先期技术发展。在应用研究和先期技术发展方面,强调以模型和实验室试验为基础进行方案验证与鉴定,注重促进技术的发展成熟,在适当情况下通过制造样机体现最新技术,加速新技术从原理演示阶段过渡到实用化阶段研究。

三是大力发展关键技术。近期,国防部还确定“网络电磁空间科学与技术、电子战/电子防护、数据决策系统、工程化弹性系统、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防御、自主系统、人机系统”等7大国防科技优先发展技术,国防部科学与技术执行委员会还成立了“优先领域指导委员会”,为每个关键技术领域制定科学的研究与工程路线图,指导相关工作开展。

依托国家科技创新环境

夯实国防科技创新土壤

美国将包括国防在内的各领域科技发展统一纳入国家科技体系。由此颁布的各类国家科技政策法规,客观上为国防科技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特别是2011年提出的“金字塔型”国家创新政策,有利于在创新基础、市场环境和优先领域等三个层面培育并夯实国防科技创新土壤。

一是加强对创新基础的投入,培育良好的国防科技创新环境。美国政府主要围绕劳动力、科学研究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对创新基础的投入,并提出了打造世界一流劳动力、加强和拓宽美国在基础研究中的领导力、建立面向21世纪的基础设施等具体措施。

二是加强政府引导和扶持,创造促进创新的市场氛围。美国政府主要围绕公共部门、企业和市场三个核心领域加强创新的引导和扶持。重点是提高公共部门的创新并支持社会创新;支持创新型企业家创业;鼓励建立创新中心,培育首创精神;促进建立创新、开放和具有竞争力的市场等方面。

三是围绕关键领域推动技术进步,确保全球科技领先地位。美国政府主要围绕以下关键领域推动技术进步:促进清洁能源革命;保障美国未来能源清洁、安全、独立;加速生物经济、纳米技术和先进制造业发展;促进空间技术能力提升和技术应用;实现教育技术飞跃发展。

灵活采取国防科技创新模式

加快创新步伐

美国不仅依靠大量的原始创新成果拉开与其他国家的差距,还通过加强军民融合力度,采取多种灵活的创新模式,及时吸收借鉴其他领域先进的科技成果,力求将其迅速转化以满足日益复杂多变的军事需求。

一是环形创新模式。新世纪,美国防部提出了“环形创新模式”,强调在国防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各个阶段不断注入创新要素,实现持续的创新:在现有产品和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基础研究,获得新发现和新发明;通过对新发现和新发明的应用转化研究,结合用户作战方案创建样机,为新技术及其推广积累经验;通过对概念证明样机的不断试验和等比缩放,持续完善性能、满足需求;在制造阶段,利用新材料来创新工艺,或提高制造工艺增加产出、降低成本。环形创新工作可以在任意阶段开始,循环往复。在创新过程中,国防科技创新主管部门作为中间人,不断强化大学、小企业、政府实验室、工业部门参与创新的力度,引导创新工作从实验室走向军事应用,并采取措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降低成果产出时间,通过竞争和激励措施的应用,促进创新团队的形成和组建。

二是快速融合模式。冷战结束后,美国所面临的安全威胁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迫切要求美军在短时间内能够利用最新的技术成果快速弥补军事能力的不足。在这一现实要求下,2000年以来,渐进式采办思想在美军逐步推广应用。它通过分批交付作战能力的方式,逐步将最新技术分阶段嵌入武器系统,为美军军事力量的快速提升带来巨大帮助,并由此产生快速融合创新模式。其特点是紧密结合并快速转化新兴技术以提高国防科技实力,在短时间内能够有效满足美军应急作战需求。这一模式主要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军方科研单位根据技术需求调查可用的最新技术。第二阶段军方科研单位确定候选技术后向军种部提交申请。军种部按照选项标准进行初审,通过后提交国防研究与工程署,国防研究与工程署复审后拨付经费。第三阶段军种和科研单位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嵌入军事系统测试其性能,根据测试结果,对技术进行进一步改进,并对原有武器系统进行改造,确保系统与新技术匹配。第四阶段当技术经演示验证符合军事需求时,将技术正式转入军事系统。第五阶段是技术推广使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美军更多地利用各类信息化平台发布需求信息,加强同企业界联系。同时企业也可通过信息化平台,向国防部推送产品或技术。信息化平台的广泛应用,简化了快速融合创新模式第一阶段的工作,为推动国防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便利条件。

三是专业团队介入模式。为降低创新风险、加速技术转化,近年来美国开始在国防科技创新中推行专业团队介入创新模式。在该模式中,国防部借助商业领域风险投资专业团队的力量,迅速发现有潜质的公司和新兴技术,并凭借其经验帮助实施军事领域的技术转化。首先,专业团队根据国防部需求筛选出可能符合条件的创新公司;随后,国防部用户与被筛选出的创新公司相互沟通讨论,确定创新公司的新技术或产品能否满足国防部需求;在专业团队的协助下,军方与创新公司共同做好新技术的试验、转化、二次开发和部署等工作。该模式将新兴商业技术与国防部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层层筛选的专业团队以及上百家候选创新公司,都为其有效运作提供保障,不仅充分利用了私营部门专业团队在发现和评定新兴技术公司(国防部未曾打过交道的)价值方面的专长,也为国防部贮备了大量的潜在供应商。

nlc202309011136

建立完善的国防科技创新程序

突出集成创新优势

在美国国防科技创新过程中,创新目标的确立、创新概念的发现、创新项目的遴选以及创新活动的监督等一系列活动缺一不可。这些活动在军方的主导下,充分发挥着集成创新的优势,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不仅重点突出,资源集约,而且提高了创新活动的速度和质量。

第一步是确定合理的创新目标。国防科技创新目标的确立决定了创新工作的大方向,关系国防科技工作全局。一般而言,在确定国防科技创新的目标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5项:一是国内现有武器装备的技术指标,这是确定创新目标的起点;二是与国内现役武器装备以及作战体系的匹配;三是潜在敌国同类武器装备的技术指标;四是本国科技创新能力,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家底”,才能较为客观地确定科技创新目标;五是本国财力支持,创新活动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技术活动,只有确定了国内的财力投入力度,才能确定合理的创新目标。

第二步是采取多种手段征集创新构想。创新目标确立后,美国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形成和收集各类创新构思。在此过程中,军方大胆吸收各类奇特想法、投入专项资金,为创新构思的挖掘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一是创建或借助专类网站,为创新思想的需求发布、征集、交流提供便利。如国防研究与工程署的“虚拟技术展示平台”、美国防部的“技术匹配网站”等。二是定期举办专项活动,激发创新观点的产生。如美国防部每月定期召开一次“关于新兴技术的国防科技研讨例会”等。

第三步是制定成熟的项目选择原则与流程。美国军事科研机构在创新项目选择上非常谨慎,通常会将技术要求与当前最新技术和可用的科研资源进行比较,详细界定需求的范围,只有具有最大科学价值和研究成果对军种有最大帮助的项目才能获得资助。如DARPA在项目选择上考虑的因素有:军种未提供支持、研究重点是未来可能需要的军事能力、具有优良的科技研发人才、拥有新思想新创意的项目。

第四步是设立严谨的评价监督机制。为有效评价国防科技创新成果的实际贡献、提高国防科技创新质量,美军目前主要通过各军种的“科学技术计划检查”和负责科学技术的国防部副部长帮办的“技术领域检查与评估”来评判创新活动是否满足军方需求。在实践中,一是建立了一套用“质量、相关性及性能”作为评估项目科技成果的衡量标准,要求创新项目必须与支持“国防技术目标”或“联合作战能力目标”的里程碑事件相关联。美军还组建“同行评议”小组,以其他项目、其他单位和其他国家为标准,定期验证项目科技成果的优越性。二是开展问题式的项目评估方式,利用一系列问题指导项目评估工作。以DARPA为例,其问题包括:项目的目的是什么?能获取多大的进步?技术转化策略是什么?需要多少投资?有何种限制等。三是开展持续的项目跟踪及审查。以NIAC(NASA的先进概念研究所)为例,要求所有项目组每两个月提交一份工作报告,并在项目结束时提交一份最终研究报告;在NIAC年度会议上,所有研究组都要提交一份项目状态报告或简报。

实施稳健的创新保障机制

确保创新活动顺利实施

为保证国防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运行,美国从竞争、技术成果转化、国际科研合作、优秀人才引进等方面入手,实施稳健的创新保障机制,为创新提供全程、全方位的支持。

一是采取竞争方式,择优选择创新机构。在美国国防科技创新项目中,基础研究类项目所涉及的领域最广而且门槛最低,可由高等院校等诸多研究机构承担,具备最好的竞争条件。为更多吸引研究力量从事创新工作,美国非常注重竞争机制的建设,面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例如,以公开招标的方式,通过大范围竞争签订研究合同;对应用研究和先期技术发展类项目,美国主要采用有限竞争的方式与少数有能力的承包商签订合同。

二是依托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加速科技创新应用。为加快国防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美国在实践中探索和采用了有效的技术转移手段。其中,联合能力技术演示验证是近年来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能够满足作战部队联合能力建设急需、跨军种、跨部门的综合集成项目。

三是鼓励开展跨国科研合作,吸收先进技术。美国国防部设立国际武器装备合作领导委员会,专门负责武器装备合作事宜。在开展国际合作时,要求必须考虑对美国工业基础的影响,并就美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等问题咨询商务部,在签署国际协议前还要向外交部咨询,并在国际协议签署后向其提交副本。

四是吸引全世界优秀人才,加强科技创新储备。美国非常注重吸引国外科技创新人才,目前美国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优秀创新人才,诺贝尔奖获得者有70%受雇于美国,而国外具有高学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移民使美国科学与工程人员每年以4.2%的速率增加。

近年来,为应对金融危机及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影响,奥巴马政府的国防科技创新战略从保守向务实主义转变,更加强调军方在创新活动中的推动与主导作用和私营部门的创新引擎作用,注重科技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并运用有效的方法举措推动国防科技创新良性发展。相对而言,我国国防科技发展虽已取得显著成绩,但在未来如果要进一步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实现从国防科技发展的“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变,占据国防科技发展的世界制高点,唯有始终坚持创新,勇于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科技发展之路,才能在全球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为早日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持。

责编/齐尚

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思路论文 篇4

我国具有比较有限的林地资源,而我国当前的林地和林木浪费现象比较严重,为了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人类对林产品的需要,对我国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必须重视林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3]。无论是林业的经营者,还是林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都必须改变传统的“靠天吃饭”的错误观念,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只有先从思想层面上重视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才能够扭转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林业科技人员素质低、质量少的情况,加大对林业科技的投入,以长远目光来看待我国的林业发展。

3.2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公益性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基地

国家应建立起公益性的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基地,不断加大对林业的科技投入,将高等院校和公益性科研机构作为推动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主体。公益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比较适合进行林业基础性研究以及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研究,这2类研究机构的研究经费主要是来自于国际组织援助的合作研究项目以及政府的公共财政科研专项经费拨款。鉴于当前我国对于林业科技创新开发投入的不足,必须在提高科技投入总量的基础上调整不合理的科技投入结构,提高林业科技投入的比例。

3.3改革创新,推动生产经营企业和科技开发型企业的研究

要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就必须从体制层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推动生产经营企业和科技开发型企业的研究。要将实际经验、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成果结合起来,应用到林业企业的生产中去,建立起新的服务、系统和工艺[4]。对企业的技术创新造成阻碍的因素主要有体制不顺、信息缺乏、人才缺乏和资金缺乏4个方面,而要排除这些障碍,激发我国林业企业的科技创新动力就必须从体制层面上进行改革,破除体制约束,建立起企业主动创新的机制,改变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被动局面。国有林区应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和经营管理体制。

3.4培养、吸引和留住林业科技创新人才

国有林区在进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困境,对此应该建立完善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在激励、利益分配、创新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倾斜政策,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为人才提供更好的科技创新动力和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5-7]。

4结语

探索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新思路 篇5

通过实施“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重大科技专项,安徽省已对近50家制造企业投入省级研发经费1500万元,带动市县投入研发经费5000万元;通过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带动近300家以上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企业的产品设计水平和装备技术水平有明显提高。据国家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组织的调查,安徽省企业二维CAD出图率达到了94%、三维CAD设计比例达到了38%,ERP应用率达到55%、工业过程自动控制率和设备数控化率分别达到了45%和5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二维CAD出图率、三维CAD设计比例和设备数控化率还超过了东部平均水平。

7月11-12日,受科技部高新司委托,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东部片区组织专家对安徽省承担的“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制造企业信息化重大项目”安徽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课题进行了中期检查,

检查组听取了安徽省的课题执行情况汇报和自评估报告,实地考察了芜湖奇瑞、恒隆公司2家实现制造业信息化“两甩”的典型应用企业,听取了电子集团38所开展的数字化设计工作汇报,并与安徽省专家及课题组就“十一五”信息化的推进思路、实施模式、工作机制,以及信息化如何提升改造传统制造业、提高科研院所的核心竞争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通过座谈和现场考察,检查组对安徽省的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安徽省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课题执行目标,有序推进,取得了阶段性工作成果,在工作中采取规划先行、专项支撑、专家咨询、强化培训、省市联动、部门协同、点面结合、分层推进的工作机制,很有特色,特别对安徽省重点企业在信息化及关键技术上的突破给予了“领跑华东片”的积极评价。

科技创新调研报告 篇6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方略,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为主线,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把科技惠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高点定位、目标一流、强势推进,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科技富民强县示范县、省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县、省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县等荣誉。连续6年荣获南通市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第一名;连续6年荣获南通市科技系统综合考核第一名。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通过科技招商选项目、产学研合作引项目、自主创新上项目,不断调优产业结构,全县在原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的基础上,已发展形成四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装备、软件和服务外包),七大优势产业(高效节能建材机械装备、电梯装备制造、数控锻压机械装备、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电力装备、高技术船舶配套、电子电器)和三大传统产业(纺织化纤、丝绸服装、特种水产养殖及农产品深加工)群。拥有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65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9家,名列**市第一。引进实施了金属注射成形技术、高可信高安全空间数据库管理及应用、纳米涂料数码喷印技术等国家863计划项目10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0xx年的80.73亿元,增长到20xx年的201.24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比增长了5个百分点,达31%。

二是创新载体建设提质增量。不断加强以企业科技孵化器、特色产业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为主的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科技创新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全县建有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2个,国家级科技孵化器1家,省级科技孵化器3家,孵化面积达25万平方米;建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 家、省级35家、市级59家,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家、市级2家,科技创新服务机构3家,省院士工作站1家,总量居全市第一。

三是科技富民强县影响全国。积极实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桑蚕茧丝支柱产业。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75项,先后组织实施市以上农业科技计划43项。全县桑蚕茧丝绸产业年产值达52.6亿元,带动蚕农新增收入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和财政收入的14.5%均来自该产业。20xx年12月,全国科技富民强县现场会在我县召开,我县的经验受到科技部、财政部领导和全国各地代表的充分肯定。

四是知识产权保护成效显著。大力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不断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运用、保护能力。大力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不断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运用、保护能力。“十一五”以来,全县累计申请专利8548件,授权3387件,连续三年进入全省“前十强”。20xx年专利申请3709件,授权专利1853 件,申请发明专利703件、PCT专利2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全市第一。获市以上科技进步奖102项(国家1项、省级6项、市级95项)。

五是科技成果转化硕果累累。通过实施产学研合作“121”、“双百千”工程,推动了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在我县转化。县政府先后与上海交大、哈工大、武汉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大等18所高校院所签定了全面合作协议;与美、德、俄、日、乌克兰、缅甸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国际科技合作关系;198家企业与122家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329个。先后承担实施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个,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6 个,国家重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项、国家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4项,争取上级科技拨款1.37亿元。

二、我县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1、企业主体意识不强。企业是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近年来,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县企业科技创新意识较之以前有一定的增强,但这与创新型经济的发展要求还相距甚远。主要表现在:部分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观念滞后、动作迟缓,满足于小富即安,缺乏战略性前瞻目光,趋利思想严重。片面的认为技术创新投入大、见效慢、风险多,搞技术研发不如购买技术产生经济效益快。甚至有些企业单纯依附来料加工,满足于眼前小利,不图企业长远发展。

2、科技投入远远不足。科技创新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高效益的特点。近几年,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在科技创新投入上逐年加大比重,但这远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经济需求。从政府投入看,从总量到增幅都与发达地区和周边地区存在差距。**安排三项经费2228万元,**2616万元,苏南地区的**更是达到了2亿元,而我县仅有700万元。从企业投入看,总体上规模偏小、结构不佳。按照国家有关标准,一个健康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应在6%、4%、3%以上,而县内企业只有3%左右,低于国家、省标准,更低于发达国家10%的平均水平。由于资金短缺,产品研究开发、培训所必需的费用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从社会化投入看,近几年,我县也成立了风险投资公司,但投资规模偏小,风险投资资金仅有几千万元,很难满足科技型技术创新需要;加上我县还没有建立科技金融银行,一些好的项目由资金原因没能得到开发和转化。

3、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比较少。我县销售收入在3000万元的340家企业中,与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仅有128家,占比达37.6%,145家亿元企业与高校院所实施产学研合作的也只有78家;3000万元制造业企业中,建立研发机构的198家,还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没有建立;全县规模企业申请专利的只有 131家,占企业总数(905家)的14.48%;3000万元以上企业申请专利的只有94家,占企业总数(340家)的27.65%;亿元企业申请专利的也只有60家,占企业总数(152家)的39.47%。若剔除未获授权专利和无效专利,企业真正拥有专利的就更少。由于企业不重视科技创新,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附加值不高、效益偏低。

4、高层次创新人才比较缺乏。**县人才总量虽逐年增加达5.2万人,但高学历、高层次人才仅为2566人,只占科技人才总量的4%。企业中人才总量还不多,工程技术人员只占18.1%,尤其在企业一线直接从事产品研发的人员更少,只占3.5%。虽然县委、县政府每年都组织大型人才招聘活动,但引进的数量还不够多,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带管理的来海创新创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尤其比较缺乏。科技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引进难、外流严重,已成为经济、科技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5、科技管理队伍力量比较薄弱。随着国家将科技创新摆上战略层面,各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科技主管部门的工作领域不断拓宽,工作内容逐年增加,工作任务也愈加繁重。调查了解到,**县科技主管部门现有行政编制10个,其中领导8人,远不能适应科技创新形势任务的需要。科技部门人员少与任务重的矛盾直接影响到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与开展。

三、几点建议

科技创新已成为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新型工业化的实施,事关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事关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事关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和长治久安,也事关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推进创新经济建设,建议如下:

一是强化政府推动作用。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党委、政府要把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氛围的营造。借助各种媒体,大力宣扬科技创新各项政策,让企业和社会熟知科技创新各项优惠政策,激发企业和社会科技创新热情,推动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的提升。2、要进一步整合现有政策资源,用好用足创新激励政策。对现有的鼓励创新业的财税政策、激励政策,要按规定落实到位,使企业从科技创新实践中真正得到实惠。3、要进一步加大创新文化的培育力度。积极弘扬创新精神,增强创新意识,宣传创新典型,推进创新实践,形成尊重创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浓烈氛围。4、要调剂充实和加强科技主管部门的力量。根据形势任务的需要,积极研究现有体制下科技部门人员编配职数,采取多种方式配齐配强科技部门人员,保证他们有足够的力量做好科技工作。

二是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发挥政府科技投入对全社会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努力形成以政府资金引导、专项资金扶持、企业资金为主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1、政府要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形成与GDP增长相适应的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注重财政科技投入的有效使用,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重大公共技术、关键技术和特色产业产品的研发上。2、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政府可通过行政、经济的手段和政策约束激励机制等,刺激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主动牵线搭桥,定期举办支持科技创新的银企洽谈会,促进银企合作。3、探索、建立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机制。加强金融部门对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和技术改造项目扶持力度,予以贷款贴息,减少贷款风险。完善企业贷款担保机构,扩充担保本金,创新担保方式,提高运转效率,加速形成公平、便捷、安全、高效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4、积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政府支持企业科技进步优惠政策,对科技创新突出的企业按政策规定给予免税、减税和抵扣折税的优惠。

三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创新体系建设中处于关键地位。企业要从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走向高端,就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政府要从源头上推进企业的自主创新,积极引导、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建设。1、要加强组织引导。组织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洽谈活动,通过成果转让、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共建研发机构和科技型技术企业实体等形式,使之尽快由引进跟踪向自主创新转变。2、要加快建设创新平台载体。加强科技孵化器、特色产业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完善软硬件条件,强化资源整合,提高孵化能力和研发能力。3、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着重强化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升企业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开发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各类侵权行为。

创新科技新思路现状调研报告 篇7

1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以“智造兴业”为导向, 依靠模式创新、资源整合、资本运作等手段, 鼓励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推动企业增强研发能力, 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及时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做到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性能更优、产品更新, 形成差异化优势。落实《南安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 实施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工程, 大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引导企业推动信息技术在研发、生产、销售和管理中的应用, 使企业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 从管理中获得效益。鼓励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项目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 支持建立以科技型龙头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共同创建重点实验室、研究所等创新合作平台, 联合实施行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

2 注重创新载体平台建设, 夯实创新基础工程

结合科技重大专项计划, 建设由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和社会力量等多元投入、共同参与、面向社会、资源共享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体系。整合优化全市科技资源, 着力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企业技术创新研发平台、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和科技人才支撑平台等四大平台。进一步建设好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充分发挥科技公共服务龙头作用, 建设并运作好创新大厦, 鼓励多元化主体投资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行业技术研究院。加强政产学研合作, 积极构建南台科技合作平台, 加强对外科技合作平台建设。积极实施人才引进工程, 建设好人才交流平台, 强化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平台建设和运作, 加强科技特派员服务工作。

3 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加速集聚高新技术产业

坚持产业、市场、基地联动发展, 依托五大市场八大基地, 发展形成以石材陶瓷、水暖厨卫、鞋服轻纺、机械装备等优势产业, 以光电信息、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现代物流业等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组成的产业体系, 产业特色鲜明、结构良好、后劲充足。积极运用先进技术推动石材陶瓷、水暖卫浴、鞋服轻纺、机械装备等传统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技术改造和可持续发展, 努力培育发展光电信息、工业设计与创意、现代物流等产业。重点抓好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和泉台光电技术研发中心运作, 形成以公共研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风险投资、技术交易等组成的创新链。以福建省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 (南安) 基地为载体, 大力发展工业设计, 开展以产品设计、工艺设计、软件设计、模具设计和包装设计等为内容的技术研究, 逐步形成特色的产业集群。

4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 积极落实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工作方案, 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体系, 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工作水平。建立健全以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 实施产业专利引领计划, 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的整体水平。力促知识产权作为财产和资本参与融资机制的建立, 鼓励企业以拍卖、许可、转让、质押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大力实施标准提升工程, 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 促进企业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

5 加速深化南台科技合作, 推进现代化进程

充分发挥对台独特优势, 深入推进南台在科技、经贸、人才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加快提升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强化3个台商创业园建设运作, 充分发挥海峡两岸交流协会、台胞台属联谊会、南台人才交流中心等行业协会在两地科技交流与合作中的桥梁作用。大力扶持一批有意向在我市创办职业技术院校的台资企业, 引进一批有意向移到岛外发展的台湾中高职院校来南安合作办学、合资办学或独资办学;积极推动闽南科技学院、泉州师院技术信息学院等一批职业学校加强与台资企业的联系与沟通, 推动产学结合, 培养适应台资企业需求的应用型科技人才。

6 结语

通过开展省级科技创新型城市试点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 树立“科技创新、驱动经济、服务民生”工作宗旨, 深入开展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创新发展系列年”活动, 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提升自主创新水平, 实现从“南安制造”向“南安智造”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国科发体[2010]155号[Z].

[2]关于设立首批异地高层次人才引进服务机构的通知, 南政办[2008]247号[Z].

上一篇:暑假家庭教育讲稿下一篇:06儿童健康体检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