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组织工作调研文章(推荐11篇)
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发出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全省上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求真务实,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努力夺取建设富裕和谐新青海的新胜利”的号召,这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新青海、新**、新**建设具有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意义。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为推动组织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以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部署,全面体现了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的思想路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争当解放思想的排头兵,带头转变精神状态,把精神面貌从“稳”的思想、“守”的观念、“怕”的心理中解放出来,带头打破束缚我们思想观念的条条框框,切实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领导班子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为推动组织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保证。
一是要创新工作理念。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把改革创新精神体现到组织工作的方方面面,坚持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改善结构、完善功能、推动发展、促进和谐为宗旨,在领导方式、组织设置、党员教育管理、党员活动阵地、活动内容及人才队伍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党内民主建设方面,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结合**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健全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载体,打开组织工作新局面。二是要创新工作思路。适应**城乡发展日益融合,联系日趋精密,“两新”组织大量出现,党员流动频繁,党员从业多元化的要求,树立城乡一体党建工作理念,构建城乡党建工作一体规划、城乡党建资源一体配置、城乡党建事务一体管理、城乡党建服务一体开展、城乡党建考评一体进行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党组织和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为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服务平台。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监督渠道,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建设。进一步改革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工作机制及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三是要创新工作举措。大胆尝试,敢于突破惯例,敢于超越自己,用改革精神推动各项工作。立足**实际、立足乡镇和单位部门实际,以强烈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积极探索研究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的新情况、新途径和新问题,开创工作新局面,以党员干部思想的大解放,带动全县干部群众思想的大解放,努力形成全县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真正把全县上下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上来,统一到推进**跨越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来,统一到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拼搏赶超的精神状态上来。
四是要创新领导方式。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始终抓住党的建设这个根本,进一步完善党建工作领导方式,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坚持不懈地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始终不渝地抓好领导班子建设,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不断提高各级干部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社会发展成果来检验组职工作成效。
三、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创新精神推动组织工作
解放思想不是一句空口号,要有所指向,解放思想是手段,不是目的,关键是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见成效。
要以科学为指导,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新形势下,要推进组织工作创新,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勇于创新,建立起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组织工作理念和思维方式,在解放思想中谋发展,在扩大开放中求进步,在创新创造中添活力,准确把握组织工作与建设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增强组织工作的超前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以思想创新和观念创新推动组织工作创新,使党的建设更加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一、创新组织工作紧贴经济建设的思维和观念。证明,就抓党建没有生机,就经济抓经济缺乏保证。只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才能永葆党的建设的生机与活力。组织工作必须着眼于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做到三个坚决:坚决摒弃一切束缚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规矩樊篱,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切实做到“三破三立”,推进组织工作创新。一是破除“就组织抓组织,就党建抓党建,就干部抓干部”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组织工作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观念,自觉把组织工作置身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 去思考、去把握,把组织工作放在经济建设的浪潮中去磨练去检验,使组织工作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二是牢固树立组织工作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创造力的新观念,视干部为宝贵资源,视人才为第一生产力,把能否最大限度地实现干部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用当其位,作为衡量组织工作优劣的根本标准,使组织工作成为经济发展的“助燃剂”。三是牢固树立组织工作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为基层服务、为干部群众服务的意识,变管理型为服务型,真正使组织部门成为党员之家、干部之家和知识分子之家,使组织工作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器”。
二、创新组织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方式方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组织工作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组织工作的内容、对象、环境、条件、任务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创新。强化与时俱进和抢前争先意识,树立起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意识,大胆创新,大胆探索,大胆试验,着力在服务经济建设方式上实现根本性转变,使组织工作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解放大讨论”活动,积极探索组织工作服务经济工作的基本规律,增强组织工作服务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紧紧围绕“党建集结产业、产业激活党建”的目标,创新三大体系,即组织设置体系、共建工作体系和干部人才工作体系,通过优化党组织设置,开展互动共建、区域整合共建和城乡对接共建工作,实施干部人才素质提升计划、交流聚集计划和创业发展计划,发挥产业党建助推产业发展、促进牧民增收、增强党建活力三大作用,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党建工作,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党建新格局,切实加快城乡统筹发展。针对人才匮乏的实际,加大干部培训力度,组织外出学习考察,选派干部人才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鼓励干部人才参加学历教育和业务进修,不断提高干部人才的综合素质;通过公开选拔、公开招录、上派等形式,为经济发展配置优秀干部人才;制定人才创业发展优惠政策,回引在外人才返乡创业,评优评先予以激励,切实调动干部人才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新机制,加强流入、流出两地党组织的沟通联系,通过双边互动、两地共管,城乡合作、动态管理,建立城乡统筹的党员一体化管理长效机制。
三、创新组织工作推动经济建设的有效机制。机制决定方向。服务经济建设,加快小康进程,必须推动组织工作机制创新。一是不断更新选人用人机制。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上破除封闭保守、神秘化的思想,树立开放和紧扣生产力标准选贤任能的理念,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变“伯乐相马”为“赛场赛马”,引入竞争机制,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平衡照顾等陈旧观念,制定实施体现科学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标准,大力推行任期制、聘任制、公示制和群众评议、组织考察等制度,将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干部岗位上来。二是建立干部监督约束机制。
加大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力度,抓好对重要工程项目、重大事项的监督,加强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构建起全方位的监督体系。注重过程监督,加强干部任前监督,把好入口关;任中跟踪考察考核,全面掌握干部的现实表现;开展干部离任审计,把住出口。推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谈话诫勉、回复组织函询及干部监督信息交流等制度,增强干部监督的整体合力。三是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在教育形式上,坚持把读书学习与研讨问题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锻炼结合起来,把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网络教学等技术手段,解决工学矛盾,扩大干部教育培训范围。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对策研究、双向交流等方法,提高学员参与程度,增强教学吸引力。通过选派干部到挂职锻炼,开办网络学校,委托高等院校对优秀中青年干部进行学历教育等,全方位、多渠道提升干部素质。四是创新干部交流机制。积极推进干部调整性交流,探索完善领导班子效能考核、干部绩效考核办法和评价体系,加大干部考核考察力度,准确掌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推进干部结构性交流,加强符合专业需求的高学历年轻干部的补充交流,不断优化领导班子的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积极推进干部培养性交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原则,把缺乏基层工作经历、艰苦环境历练的年轻干部,选派到街道、乡镇任职,选派到经济相对落后、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工作难度大、矛盾突出的地区接受锻炼。积极推进干部开放性交流,树立“大人才”的开放理念,推进干部跨部门、跨系统交流。五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基层组织建设的创新。一是创新领导方式,推进目标化管理化。对牧区、社区、机关、企业党建工作分类量化,年初各级党组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逐级落实工作责任,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工作有目标,检查有标尺。实行党建工作书记首责制。各基层党组织层层建立由党委、党支部书记牵头的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党建工作,量化细化党委、党支部书记的党建领导责任。实行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建立县委常委分片联系乡镇、党建领导小组成员分片包点、县级干部联系重点难点、组工干部全员联点,非公企业全部派驻党建指导员,形成由上到下、由点及面、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指导督查网络。实行党建协调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城乡一体党建格局的要求,定期研究部署区域党建工作,整合党建资源,加强工作协调,抓统筹、统筹抓。二是推进党员管理模式的创新。实行服务型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把服务寓于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在生产、生活中的服务工作凝聚党心民心。如推行党员二次管理模式,要求流动党员接受原籍地和流入地的双重管理;推行机关党员到社区报到制度,接受机关和社区的双重管理。
三是推进组织设置的创新。根据产业趋同、生产相近、地域相连的布局,在村村、村企、村产、产企之间联建党组织,在生产经营上统一协调、统一服务,实现互利共赢。四是推进工作机制的创新。抓好以村社基层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建设新型的村“两委”关系;突出抓好“两新”组织工作,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突出服务群众和促进和谐的两大主题,促进社区党建工作上水平;建立党员发展基金和帮扶基金,扶持党员能人户、党员联户上项目和支部加协会或合作社的经营项目。五是进一步加大对村级党员活动室的投入力度,加强活动室硬件设施建设,加强对村级党员活动室的管理和使用,发挥好村级党员活动室的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加大对社区、乡镇、非公企业党员服务中心、流动党员服务站、党员驿站等党员服务站点建设。六是推进活动内容的创新。开展打造党建品牌活动,按照“特色党建、品牌意识,凝聚党员、服务群众”的宗旨,重点抓好示范点建设,坚持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五个好”创建活动。七是推进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创新。开展“三培双带”工程,把“双强型”能人党员选配到两委班子。在社区和“两新”组织采取企业负责人兼任、选派机关干部挂任等渠道选拔党务干部。探索建立基层干部激励机制,探索村支部书记列席乡镇党委会议制度,每年在村干部和社区干部中定向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八是
推进基层党内建设的创新。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建立党代会代表联系党员制度,推行党务、政务、事务和财务“四公开”制度,进一步完善“说事”制度,扩大党员参与率。完善基层党内选举制度,扩大乡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试点,直接选举村党支部书记和社区党支部书记。完善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要求上级党组织做出与下级党组织有关的重要决定时,事先征求下级党组织的意见。保障流动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权利。
8月12日上午,团市委副书记张继军、团市委统战部部长唐树森一行到公交集团开展“共青团改革创新工作”调研。集团政工部副部长、团委副书记秦渝,下属单位部分团组织负责人、团员青年代表共计20人参加了座谈交流。
会上,张继军书记介绍了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相关要求,强调加强共青团改革创新工作的重要性。随后,张书记与参会代表就团员青年的思想状况和利益诉求、基层团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怎样为共青团改革创新注入新动力、新媒体和团干部队伍建设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张书记强调,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青年思想更为活跃,思维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为新时期共青团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全市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要进一步优化思路,创新载体,找准共青团工作着力点和切入点,推动团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一要强化思想引领。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共青团工作的首要职责,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增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二要树立团的品牌。公交团组织要结合自身实际,努力创建青年文明号、青年志愿者等团的固有品牌,用品牌凝聚青年,用品牌提升团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三要努力建树典型。要注重在具体工作中发现基层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四是切实转变作风。要以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为契机,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争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树立共青团良好形象。
关 键 词:创新基层思想政治工作
作者简介:姜林琳吉林银行吉林分行解放大路支行吉林吉林市132011
企业的一切生产实践活动在基层,俗话说:“千条江河归大海,件件工作到基层”。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整个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和重点,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时期,如何与时俱进,做好企业基层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继续为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企业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改革创新观念、与时俱进。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创新思想观念,建立思想工作的新模式。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保持强大政治优势的关键所在。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企业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的企业和形成了良好的传统,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但是,没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没有对传统的改革与突破,思想政治工作将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前停滞不前,加强和改进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思想政治工作也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强化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大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创新,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富有吸引力、感染力。要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紧扣时代的脉搏,追踪现代管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现代企业管理中,要注重把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转变为思想道德与业务知识教育、教育引导与严格管理并举,以提高企业员工素质、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和爱岗敬业热情;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基层员工,树立新思维、新理念,克服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摆“花架子”的做法;要努力做到思想政治工作常抓常新,科学化、经常化、艺术化和现代化。
第二,创新工作内容,围绕培育高素质的企业基层员工队伍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随着企业和社会的进步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由于员工生存、生活需求而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转变思想观念,而且还要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进行渊整。从当前基层干部思想状况的分析来看,产生思想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管理工作不到位,内部管理混乱,以及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工作结合的不紧密,或者是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引起的。因此,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从强化管理人手,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首先,要实施科学、规范化的管理,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借鉴先进的管理模式,建立起“职责明确、过程控制、持续改进、全员参与”的管理体系,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工作局面,使管理中处处渗透着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时时蕴含着严格的管理;其次,要强化管理,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要理顺内外部、上下级的关系,要实施十部工作、生活等方面的规范化管理,确保基层干部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开展好思想工作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再次,要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深化员工的爱岗敬业教育。企业是员工生存和发展的依靠,岗位是员工在企业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因此,要通过开展对员工的危机意识、敬业精神教育等,教育员工珍惜岗位从自我做起,自觉接受企业新知识和提高自身素质,立足岗位成才。同时,要注重培养员工良好的精神状态,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勤俭办企业的思想深入人心,做到敬业、创业、勤业、精业。
第三,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增强工作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思想政治工作是说服人的工作,不但要靠真理的力量,更要靠人格的力量。要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认可真理,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拥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和示范效应。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每个从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都要讲究艺术性、创造更多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新方式,增强思恕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如果让一个不廉洁的人讲廉浩,不敬业的人讲敬业,不奉献的人讲奉献,那绝对不会让被教育者心服口服的,甚至还会起反作州,败坏思想政治工作的声誉。因此,要搞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建立起一支廉洁勤政、乐于奉献、真抓实十的队伍。基层组织领导要在工作中起表率作用。不喊空口号、不唱高调,要求职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具体地讲:一要“活”,即灵活多样。要紧紧围绕企业的安全生产,改制改革、经济效益等中心环节,采取灵活多樣的形式,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员的青年突击队作用来引导、教育员工,激发员工参与企业改革,促进安全生产的劳动热情;二要“渗”,即由灌输向渗透拓展。要改变过去传统的“灌输式”为主动“渗透式”,以适应基层员工思想多元化要求。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各项活动中,渗透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去;三要“实”,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做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要采取深入员工群众调查研究、个别谈心、家庭走访、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法,摸清不同时期、不同工种员工的心理和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对员工所思所想要进行关注和分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四要“新”,即新颖。我们在企业中做思想政治工作时,手段要新,方式方法要新。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自身的政治业务素质要高,而且要善于利用各种新颖有效的载体和手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通过新颖的做法,让员工多受自我教育,培养他们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激励的能力,通过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思想政治工作也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罗妇字[2011] 10 号关于开展评选“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优秀调研文章的通知
各镇(街道、罗平农场)妇联、市直及上级驻罗定单位妇委会:
为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示精神,落实全国妇联关于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提高妇联干部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认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妇女儿童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提升妇联干部队伍的能力和水平,经研究,市妇联决定开展评选“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优秀调研文章活动。
一、参加对象:
各镇(街道、罗平农场)妇联正、副主席,市直及上级驻罗定单位妇委会正、副主任及妇女小组长。
二、撰写要求:
1、原则上要求每一个单位要有撰写1篇以上的调研文章。
2、投稿截止时间为2011年9月30日前。
3、调研文章题目可参考调研提纲自行确定,一般不超过20个字;调研文章的正文部分不少于2000字。
4、所有来稿请采用A4纸打印,并注明作者单位、姓名,同时将电子版发到罗定市妇联邮箱:yfldfl@163.com。
三、奖励办法:
市妇联将聘请有关专家对调研文章进行评审,在投稿的调研文章中评选出一等奖3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10篇,优秀奖若干篇。并在适当时候进行通报表扬;部分优秀调研文章将在《罗定市妇联网》上进行发表。获奖者将获得荣誉证书和奖金(或奖品)奖励。
四、调研提纲:
1、如何更好地发挥妇联组织的“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的作用?
2、如何创新妇联工作载体、工作手段和工作机制,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妇女、服务基层。、如何创新维权服务手段,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4、如何加强妇联队伍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及创新的力度?
5、基层妇联组织建设现状如何?在创新妇联基层组织建设方面有哪些好做法?创新的难点是什么?
6、“妇女之家”等基层妇联活动阵地建设方面有哪些好经验、好做法?还存在哪些问题?
7、在“争先创优”活动中,妇联组织应着力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8、如何创新妇联联系妇女的途径和教育引导妇女的手段?
9、如何提高妇女参与民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10、如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鼓励引导农村妇女创业致富,使广大农村妇女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11、如何创新帮助单亲特困母亲、孤儿、困境儿童的方式方法?
12、我市留守妇女、儿童的现状如何。怎样为她们提供帮助?
罗 定 市 妇 联
一、正确客观评价统计工作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统计工作作为反映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晴雨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但党政领导关心重视,老百姓也十分关注;不但关心统计结果,也关心统计过程;不但关心经济指标,也关注社会事业指标。,统计工作的责任越来越重大,任务越来越繁重,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统计工作中还有不少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还有不少影响统计整体功能充分发挥的薄弱环节,还有不少制约统计改革和发展的困难和矛盾。可以说,统计事业进入了加快改革和蓬勃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统计事业发展转型的矛盾凸现期,我们必须清醒的认清统计工作现状,更要准确把握统计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促进统计事业发展。
一是统计指标体系难以有效地全面反映科学发展的情况。现有统计体系和统计指标虽然不断优化调整,但步伐不快,仍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反映总量和速度的指标多、结构和效益指标少,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多、社会进步指标少,反映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指标多、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指标少。
二是统计调查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对统计调查内容的时代性、客观性和可用性要求,更加注重增强发展协调性,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以及如何加强资源、能源、环境、服务业等统计,增加反映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统计等,都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三是统计数据质量面临着比较严峻的挑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急剧转型、人们观念的不断变化,调查对象呈现出规模巨大、结构复杂、变动频繁、基础薄弱及对统计调查支持配合度下降等特点,瞒报、虚报统计数据现象时有发生,妨碍统计部门实事求是地进行统计,都给组织实施统计调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搞准、搞实统计数据的难度越来越大。
四是统计信息、咨询、监督的整体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计监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统计信息的广泛性和时效性不够,咨询建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够,统计依法行政和依法统计的力度不够。同时,缺乏有效的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和协调,互为补充的部门统计机制尚未建立,都直接影响了统计整体功能的.发挥。
五是统计部门自身机制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统计任务与统计力量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基层统计力量不足、负担较重,部门统计力量分散、薄弱,统计工作的条件、环境、基础还不能完全适应需要。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原因。科学发展观,既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各项工作的行动指针。作为统计部门,更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不断完善统计体系,适应新时期对统计工作的要求。
二、在统计实践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中央正确把握当前形势作出的准确判断,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十分重大。统计工作是认识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是实施宏观调控、进行监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统计工作题中之义,要确立“科学发展离不开科学统计,科学统计促进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工作中,体现在行动上。
一是要牢固树立科学统计的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离不开统计数据的支撑;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也需要统计数据的验证。统计工作与科学发展息息相关。但准确的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没有科学的统计,就会产生偏差,导致错误决策,会贻误大事。因此无论任何时候,统计部门都应当有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和勇气。这个“不变”,指的是科学统计的理念不能变。尽管现在统计工作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干扰,面对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作为统计部门来说,要始终坚持科学统计,要统计误差尽可能减小。
二是要确立服务大局的理念。固树立“统计服务是统计工作第一要务”的工作理念,把为各级党政领导、社会各界提供优质服务作为统计部门的第一要务,转变服务观念,调优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按照更快、更新、更准的要求,全方位、多形式、高质量地开展统计服务。进一步在全面推进科学发展进程和加强统计监测预警上做文章、下功夫。充分开发统计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统计部门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为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的统计信息产品,扩大用户群体,满足用户需求,多出产品、多出精品。力求把针对性强、有纵横比较的统计信息及时提供给领导和有关部门。加强经济预警监测。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按照突出科学发展、突出和谐建设、突出改善民生的要求,关注经济走势,跟踪月度、季度和年度经济运行态势,关注突发事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适时为区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提供现状判断准确、变化解释清楚、原因分析科学、建议合理可行的统计分析报告。要拓宽统计工作视野,跟踪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最新进展情况,及时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决策咨询信息。
三是要本着对历史、现实、未来负责的责任意识。要明确责任。责任是一种义务,是一种使命,是推动发展的原动力。责任只有轻重之分,而无敷衍推却之理。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有不同的工作岗位,岗位赋予责任。有责要有为,有为才有位。要常思量自己工作岗位的来之不易,常掂量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以此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爱岗敬业,兢兢业业,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尽其责。《左传》云:“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我们对待自己的职责,要像农夫耕种一样,白天干事晚上想事,一日三省,如履薄冰。要细化责任。“古今兴盛皆在于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决定成败,细化才能问责。我们要把统计工作任务层层细化量化,分解落实到每一个人、每一项工作乃至每一细微之处,做到事有专管之人、人有明确之责、责有限定之期,形成人人头上有指标、件件工作有着落的责任氛围,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惟其如此,才能提高我们的执行力,才能减少失误和避免缺位,工作才能更加科学严谨,更加富有成效。要落实责任。抓落实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职责。我们要牢固树立履责应该、尽责光荣、失责可耻的思想,把落实责任纳入重要日程,做到只争朝夕抓落实、提高水平抓落实、转变作风抓落实、严格考核抓落实。要一切从工作实际出发,抓重点、抓关键、抓突破,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搞好调查研究,探寻思路举措,破解发展难题;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苦干实干,开拓创新,不图虚名,不做表面文章,一步一个脚印,不达目的不罢休,不见成效不“收兵”。
四是要把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统计部门必须创新统计方法。能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全面、及时反映科学发展的情况;能不能在管理体制多元化的情况下排除干扰,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准确、客观地实施统计调查;能不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抓住矛盾和问题的主流与本质,科学分析、准确判断经济发展的走势;能不能在宏观调控的措施下准确反映政策落实情况,提供及时的预警信息;能不能真实反映“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实现程度等等,都是事关科学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大局、事关统计职能发挥、事关统计形象的大事,也是对统计部门把握和服务全局能力的严峻考验,需要我们进一步更新理念、创新方法,积极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开展统计工作。
五是要反映百姓诉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意味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要旨,就要给人民群众带来实惠。**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统计部门在设计、调查、采集资料和统计分析的各个阶段,只有关注科学发展、关注和谐建设、关注改善民生,认认真真察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切实帮助解决老百姓的现实利益问题,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全面小康,才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六是要充实统计服务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单纯依赖生产要素大量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短期内可以加快经济规模扩张,但从长期看,经济增长的速度越快,资源、环境投入的代价就越大,增长的成本也就越高。过去,统计部门反映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指标多,而反映生态文明的指标少。对此,统计部门必须加强对服务业、节能降耗、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的统计,加强结构、质量、效益和创新统计,全面反映我区在转变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成绩和问题。
三、以真抓实干的态度做好前工作
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科学发展的新要求,“两个率先”的新目标,经济社会的新变化,宏观调控的新举措,都对统计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年又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和第三全国经济普查的关键之年。新的形势下,统计工作职能重要,责任重大,作用突出。我们更应当以时不我待的精神风貌,立足本职,努力做好各项各项工作。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是取得第三次经济普查的新突破。这次普查,对我区统计调查体系的完善,以及统计部门提高为社会服务的能力,是一次重要检验,也是我们提高服务、健全体系的一次极好机遇。第三次经济普查已经全面启动,全区统计系统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举全区统计之力,加快做好、做实普查经费落实、普查实施方案落实、普查业务培训、普查宣传发动、物资保障等工作。
二是在强化对经济运行状况的监测和分析上取得新突破。统计部门一直十分重视对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这项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强,还要化大力气做好,特别是在今年这个特殊、复杂的年份,做好统计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工作尤为重要。今年以来,针对国内外经济运行环境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情况,统计部门要充分发挥经济运行监测的职能作用,密切关注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密切关注经济运行的新情况和新趋势,密切关注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放缓、新开工项目明显减少、出口增幅回落、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较大、对全局形势有较大影响的重点地区及行业等热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反应灵敏、全面客观、高能高效、上下贯通的经济运行监测分析体系,以宏观眼光和国际视野,切实做好全年工业、投资、内外贸、物价等各项主要统计数据的分析评估,确保客观准确反映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时反映发展中的苗头性、趋势性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政策建议,力求把情况谈透彻、问题讲明白、趋势说清楚、建议提到位,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咨询依据。
三是在服务业和能源统计工作上取得新突破。要搞好服务业统计工作,难度有目共睹,众所周知。但形势又要求我们不得不做好这项工作。首先我们要有克服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上下共同努力,积极探索。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强化组织,加强领导,采取措施。争取设立专门机构,明确专门人员,充分行使政府综合统计职能,与部门统计形成合力,是推进服务业统计的有效途径。要本着查漏补缺的原则,发挥牵头作用,切实做好指导、协调工作,确保服务业发展情况得到准确和完整的反映。尤其是这次经济普查工作中,要把搞清、搞准、搞全服务业统计数据作为重中之重,抓紧抓好抓实。
四是在统计法制和基层基础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发展统计事业,离不开统计法制作保障。当前社会各界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统计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解决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更好地通过法律手段来加以引导、规范、保障和推动,我们要充分发挥统计法制在改善统计工作环境、维护统计工作秩序、保障统计数据质量、树立统计权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将依法统计贯穿经济普查工作全过程,大张旗鼓地开展统计法制宣传,为经济普查营造良好氛围,动员各类普查对象积极参与普查,认真配合普查,自觉防止虚报、瞒报、拒报、迟报,努力从源头上把好数据质量关。要围绕统计中心工作,锁定重点行业、重点单位、重点指标开展执法检查,既要查虚报,更要查瞒报和漏报,注重执法的针对性,努力提高执法效能,为经济普查,为统计改革和发展保驾护航。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是统计事业长远发展的根基,对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特别是源头数据质量至关重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必须从统计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坚持把重心放在基层,把功夫下在基层。要不断提高统计手段的现代化,运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源头数据质量。各地要利用这次经济普查的有利时机,提高应用水平,加强乡镇联网、企业统计直报网络、统计数据在线处理和统计综合数据库等建设工作。
创新和调研活动的通知
人行各县(市)支行:
为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好总、分行和中支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地做好中支辖区的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和工会工作,为中支全面完成2010年的各项工作任务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中支决定在全辖开展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和调研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项目:
(一)组织中心理论组学习工作的创新;
(二)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
(三)开展文明建设工作的创新;
二、工会工作创新项目:
(一)开展职工之家建设活动的创新;
(二)开展民主管理工作的创新;
(三)开展劳动竞赛活动的创新;
(四)开展央行文化建设的创新;
(五)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的创新;
(六)开展女工工作“三项创建”活动的创新;
(七)开展工会财务管理的创新;
(八)开展工会活动日的创新;
三、创新项目的申报
各县(市)支行结合本行实际可选择1-2个创新试点项目申报,于2010年4月10日前报中心支行宣传群工部。所申报的创新项目需说明项目的具体内容、创新点,并同时提交实施方案。
四、积极开展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和工会工作调研活动
(一)认真开展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调研,具体项目为:人民银行各县(市)支行思想政治工作调研;调研课题提纲由各县(市)支行自行确定并于2010年4月10日前报中心支行宣传群工部;
(二)积极开展工会工作调研,具体项目为:
1、如何组织开展好基层人民银行职工之家建设;
2、如何组织开展好基层人民银行民主管理工作;
3、如何组织开展好基层人民银行劳动竞赛活动;
4、如何组织开展好基层人民银行央行文化建设;
5、如何组织开展好基层人民银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
6、如何组织开展好基层人民银行女工工作“三项创建”活动;
7、如何做好基层人民银行工会财务管理工作;
8、如何组织开展好基层人民银行工会活动日
上述调研项目由各县(市)支行自行选择1-2个进行调研,并于6月底和9月底前分别向中支宣传群工部各报一篇由分量的调研文章。
望各县(市)支行接此通知后,广泛发动干部职工集思广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完成任务,中支将把本次完成任务的情况与单位目标量化考核挂钩。
人行塔城地区中心支行工会工作委员会
人行塔城地区中心支行党委宣传群工部
一、现阶段改革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1. 改革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迫切需要。
当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时期, 高校教师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价值观念和利益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是效益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的增强, 给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习发展增添了活力。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 表现在极少数教师思想上缺乏共识、秩序和意义。[1]在新形势下, 要抓住有利时机, 适应经济社会需要, 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唯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理论水平和道德水平, 才能充分发挥经济社会转型给高校带来的正面效应, 减少或消除负面效应。
2. 改革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工作, 是改变教职工队伍现状的迫切需要。
蔡元培先生曾说:“欲看明日之社会, 先看今日之校园。”高校既是人才培育的摇篮, 又是新思想、新观点、新意识形成的集中地。高校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动向会直接影响到社会政治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2]近年来, 一些高校教师的政治热情减退, 凡事讲求个人利益, 讲求实惠;有些教师只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 传授新思想, 却忽略了对知识的筛选和对学生的教育;甚至有些教师不重视世界观的修养和师德水平的提高。要改变这种现状, 必须加强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 进而提高其思想政治和道德水平。
3. 改革思想政治工作, 是解决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的迫切需要。
高校的升格和不断扩招, 改变了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状况。自身学历的提高和工作负荷的增加, 直接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加上当今高校普遍存在着教师主导地位不明显, 尊师重教、尊重人才的氛围不浓的问题, 给教师带来的精神上的失落感, 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及教育理想产生怀疑。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交织在一起, 给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难度, 也使新时期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了解教师的心理诉求, 解决他们内心的困惑, 从而更好地帮助教师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二、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及原因分析
1. 新时期高校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了新变化。
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我党的一大政治优势, 新时期高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教师自身状况都有了很大变化, 但是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途径却没有太大改变。长期以来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为目的的政治宣传手段, 学习内容枯燥、形式单调、理论与实际相脱离, 制约了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长期以来, 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在内容上不加以选择, 一味地灌输学习的内容, 在形式上, 大多采用领导讲话、读报的形式, 结果因学习内容庞杂, 脱离实际, 学习方式机械、呆板, 不能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 久而久之导致大家产生讨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心理。
2.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人才观和人才的培养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人才培养需具有个性特点。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 需加大和突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 未来的学校将突破校园界限, 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 重点高校和知名教授在未来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 学生选择教师的权利将得到充分尊重, 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必将对教师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
3. 教师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面临新考验。
青年教师的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仍需进一步提升。极少数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待学生态度冷淡, 方式方法简单甚至粗暴, 缺少耐心, 教育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加上高校教师待遇仍然偏低, 市场经济两极分化和各种分配不公现象的影响, 教师的感情和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挫伤, 教师终身从教的信念有所动摇。但无论在什么条件下, 教师总是社会成员精神面貌的样板之一, 教师的品行和精神内涵代表着社会的文明程度, 如果人们不再相信教师这个群体能够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弘扬正气, 那么整个社会必将陷入深深的危机之中。[3]
4. 工作环境的变化, 使教师产生了新压力。
从社会大环境来说, 人们对教育寄予很高的期望, 许多家长认为, 把孩子送进学校以后, 所有的事都是学校教师的责任, 不仅要求教师爱心育人, 而且要求学校和教师提供优质的服务。随着学校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工作的负荷有所增加, 除了平时的备课、上课、制作课件外, 还有课改科研和教育论文等。教师职业压力增大, 甚至出现亚健康问题, 也反映了教师对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在心理和素质方面的相对不适应。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 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和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加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习和教育, 提高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从思想上、行动上正确处理好教学、科研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要坚持在工作中已经积累的成功经验, 继承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 并根据新形势的要求, 认真研究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积极开辟新途径, 探索新方法, 创造新经验。要紧密联系教师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和生活实际, 围绕教师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做好释疑解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4]
2. 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 要充分了解教师的多样化需求, 关注教职员工的成长进步和维护他们的具体利益。学校领导要与教师开展谈心活动, 倾听他们的呼声, 做广大教师的贴心人。其次, 要采取有效措施, 进一步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学校要不断拓宽办学途径, 扩大办学规模, 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率, 加大院、系改革力度, 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 努力使教师的实际收入和生活质量逐年提高。最后, 要以人为本, 全面树立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思想, 创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 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创建整洁、优美、卫生、有序的校园环境, 各职能部门、服务机构要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艺术、体育锻炼活动, 利用节假日开展社会考察活动。
3. 切实加强教师政治理论学习。
依据学校制订的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计划, 坚持和完善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检查和考核制度, 把政治理论学习考核与教师的业务考核同步进行, 与奖惩挂钩。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要形式多样, 建立理论学习形势报告制度, 组织专题理论学习和理论研究, 定期举办专题报告和讲座, 组织社会考察与调研活动。
4. 切实加强师德建设。
倡导热爱教育事业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努力提高全体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使他们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 科学技术的开拓者, “四有”新人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建立师德水平考核制度, 定期评选师德标兵、育人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 把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工作、学期考核和职称晋升及职务聘任的主要依据之一, 在职务评聘和评优选优中实行教师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对教书育人意识淡漠、师德表现极差的人员不得聘任为教师或聘任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岗位, 对违法、违纪、违规及有失职行为的教师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情节严重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摘要:新时期改革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出发, 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困难和问题,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向江成, 范高柏.对加强和改进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思考与探索[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48-51) .
[2]李柯, 张丽荣.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探讨[J].陕西教育, 2006, (Z2) .
[3]莫非.高校师德滑坡的归因分析与解决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0, (24) .
【关键词】改革与创新;电力企业;青年;思想政治工作
新时期,电力企业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得到重视,企业应当结合电力改革时势,大力推进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提高青年思想政治水平,创新工作方式与工作手段,切实强化电力青年的综合素质。下面,笔者结合电力企业管理工作实践,对企业如何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开展好电力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作详细探讨。
一、电力企业加强电力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1、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是企业改革的迫切需要
对电力企业来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否要开展的决定者并非企业,而是时势需要,尤其是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国家电网企业现有青年员工40多万,不同员工的学历水平不同,有的是博士、硕士、研究生,有的是基层电工、抢险救灾青年突击员。但不论青年员工的职位如何,学历如何,他们都是新一代电力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的主力,承担着发展电力企业,为社会提供有效供电服务的重任。国网企业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重视电力青年思想政治建设,利用思想政治工作来统一青年思想,将青年的智力、思想、实践能力全部集中到企业改革创新中,成功实现电力企业的改革。
2、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是共青团工作内容之一
青年是共青团组织和党组织的得力助手,从小便接受着党的教育,其思想与党组织的思想保持着高度一致,并且将党组织思想当做其主要奋斗目标,确保了思想的主流性与健康性。所以在现代化电力企业管理工作中,企业要紧紧抓牢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主线,结合青年当前的思想政治特征,把握住青年的思想脉搏,对其实施正确的、有效的思想教育,以期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思想引导作用,为电力企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电力企业可采取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强化措施
笔者认为,电力企业应当重视企业内部青年员工思想政治建设,结合企业改革创新趋势,切实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化。工作实践中可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一套完善的电力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前提是工作体系的建立,只有建立了相关的工作体系,为后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约束制度与指导流程,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实现有序开展。因此建议电力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科学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当然,建立工作体系时要重点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一要转变思想与观念。企业要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有所了解,要明白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是一项指令,也不是一套制度或一部文件,而是一项具体的工作,它是“活”的,要求我们重视青年的内心活动,深入青年这个大众群体,了解其内心需求,根据其需求来开展工作。
二要转变方法。国内不少电力企业在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时并不重视方法,从而导致思想政治工作效率低下,不少电力青年并不接受。对于这一问题,建议优化当前所使用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摒弃空洞的说教理论,不要一味灌输,要重视引导,通过引导的方式,让青年自己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转变思想。
三要进行自我转变。这里自我转变主要指电力青年自身的转变。电力青年要在工作、学习中不断完善,要勇于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通过学习、知识汲取方式加以改进。只有青年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行改正之后,其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对应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才能切实、可行。
2、加大工作力度,有针对性的搞好电力青年思想政治工作
电力企业正面临改革与创新难题,目前已经进入到企业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阶段,电力企业除了要做好其他相关的管理工作之外,还要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而如何做好电力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当区分不同思想群体的青年,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思想政治工作措施和方法,做到“准、变、恒”。“准”就是要深入青年中调查研究,了解动态,准确分类;“变”就是要在不同青年群体划分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工作方法,并能够根据该群体的思想变化作出调整,根据变化的情况努力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来解决变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恒”就是要在“变”的条件下坚持一定的标准和原则,避免随心所欲或乱点鸳鸯谱,导致对不了症,下不了药的怪现象。同时,还要坚持跟踪和探索,反对在分类对症、开方下药上一劳永逸或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惰性,把工作做得细、做得久。三个要求做到了,那么“病万变药亦万变”,针对性更强了,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就会有一个新的突破。
3、积极探索新途径
在青年思想状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上,各供电局团员青年和局内团员青年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充分妥善地利用这些差别,掌握其特殊性和规律性,把各地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更活、更丰富多彩。另外,要善于利用大众传媒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要适应现代传播方式发展的新趋势,高度重视和积极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建设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平台。电力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势、新途径的探索与应用要坚持两个原则:
一是坚持就地取材原则。各个供电局都有极为丰富的地方文化、地方特色,形成了一定的风情习俗;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发展,青年的流动性也增强了,又形成了新的文化;企业的壮大,出于凝聚人心和形象宣传的需要,也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这些都是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藉以利用的最好素材,找到两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地融为一体。
二是坚持创新升华的原则。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仍需要对原始取材的内容和形式加以创新,剔除消极部分,使它能够成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新的途径和形式。我局主要通过广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引导青年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精神,发挥青年群体的积极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不管电力企业愿不愿意,该项工作都应当得到重视与强化。在本篇文章中,笔者重点探讨了电力企业改革背景下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化建议,指出电力企业在推进该项工作时,必须先建立完善、可行的工作体系,后加大管理工作力度,提升电力青年专业技能水平与思想素质,切实做好电力企业青年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赵运鑫.青年价值观的变化与思想政治教育[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04)
[2]曾永生.论如何做好新时期青年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9)
达州市国土资源局庞佑军
群众路线既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也含“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国土资源部门一贯坚持正确运用群众路线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国土资源管理职能作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做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维护民利、改善民生。
一、深入基层体察民情。我们把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既作为增进与群众感情的最好办法,也作为国土资源局了解真实情况的重要途径。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关心群众疾苦,开展调查研究。仅2012年市国土资源局领导班子先后下到七个县、市、区调研近二十次,了解新农村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情况,撰写了十余篇调研文章,为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局党委重大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我们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充分体现民意。在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房屋拆迁安置等方面,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程序,坚持公开听证,征求群众意见建议,接受群众监督,充分体现民意。二是认真倾听民声。2011年以来共接待来信来访群众300余起(次),耐心回复、解答人民群众关 1
心的国土资源政策咨询和热点问题,用以改进工作。
三、依靠群众集中民智。一是集中民智,共商发展良策。我们鼓励干部职工集中民智,积极建言献策。在土地保障、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提出的对策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充分肯定。二是集中民智,抓好地在防治。建立五级“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监测防御体系,落实专人监测,已经落实防灾责任人348人,监测责任人1060人,监测员1799人,监测预警网络覆盖了所有地质灾害易发区,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地灾防御网络。积极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2012年全市17080人参加13次应急演练,人民群众智慧得到充分发挥,主动参与到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工作。
四、全心全意维护民利。我们十分注意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结合起来,坚持利为民所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一是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大力实施土地整治工作,通过山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注重充分维护农民群众权益,严禁损害农民利益,严禁农民“被上楼”。二是切实被征地农民利益。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土地补偿费、房屋安置补助费等费用足额补偿到位,杜绝降低标准补偿、拖欠补偿费用等损害农民利益现象发生,切实维护好失地农民合法权益;积极为失地农民解决好“三保”,支持失地农民参加就业培训,实现再就业,解决失地农民长远生计问题。三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我市降雨量较较大,地质
灾害严重。仅2011年,全市就成功预防地质灾害15起,成功避让360人,主动撤离1.3万余人,避免经济损失626万元,较好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多措并举改善民生。我们十分重视民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着力改善民生。一是积极开展应急抗旱找水打井工程。2011年春季宣汉县、万源市发生特大旱灾,大家急群众之所急,及时向上汇报争取资金,省国土资源厅宋光齐厅长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安排工程队伍打井找水,争取投入2650万元,打井215口,解决了3万余人安全饮水及1万余亩抗旱保苗用水。近几年,大力实施红层找水打井工程,全市打井22566口,解决了90264人的生活饮水困难。二是积极实施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工程。我局把避让搬迁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2011年共完成地质灾害避让搬迁1360户,使5500余人脱离了地质灾害威胁;2012年正在实施完成搬迁户2200户,预计消除7000余人的地质灾害威胁。三是大力组织实施重大地质灾害勘查治理工程。2012年安排实施34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根除重大安全隐患。四是积极开展土地整治工程。土地整治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2012年加快推进12个已批准挂钩项目的实施进度,加快建成农民安置新区;全市加快新开工22个土地整理项目,预计新增耕地2.7万亩;今年已完成11个土地整理项目,实现新增耕地0.9万亩。积极开展灾毁耕地复垦,全市安排“9.18”洪灾灾毁耕地复垦项目36个,预计恢复耕地7.2万亩,争取中央补助资金1.0
2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彻底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五是及时为保障性住房供地。为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及时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2012年计划为全市保障性住房提供用地面积为368亩,实际已供地147亩,确保上万户低收入户居者有其屋。六是积极开展挂包帮和干部下基层活动。积极开展扶贫帮扶工作,通过安排驻村干部、项目支持、结对帮扶等方式,先后帮助宣汉县厂溪乡、万源市大竹河镇书房村走上脱贫致富路,用实际行动支持农村、改变农村。
实践证明,只有正确运用群众路线工作方法,充分发挥部门职能,紧密联系群众,全力服务群众,我们的事业才会新旺发达,才能够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四次会议精神,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为国土资源管理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政策储备和制度供给。根据省厅有关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国土资源改革专题调研工作方案的要求,我局决定开展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专题调研。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研目的 通过专题调研,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四次会议精神实质,进一步总结近年我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经验和主要成效,围绕当前执法监察工作的困难和问题,创新提升执法监察模式,建立完善遏制违法用地的新体制、新机制,明确下一步深化改革的方向、目标和措施,提出深化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和政策建议,研究制定改革实施方案,推进执法监察工作上新的台阶。
二、调研主要内容
请各市、县(市、区)国土资源局结合本地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实际,选择拟开展执法监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类型,组织开展调研,并按照提出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具体样例请见附件。
(一)拟改革创新的执法监察工作体制类型。
1.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模式。落实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为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上升到党委、政府层面,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2.相对集中执法权模式。整合执法主体和执法资源,推进综合执法,解决职责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执法体制。
3.违法用地和违法采矿监管共同责任模式。联合相关部门,对违法用地、违法勘查开采矿产资源行为进行联合执法,共同承担监管责任,建立创导国土资源“大家用、大家管”执法监察新体制。无矿产资源地区可就违法用地监管共同责任模式提出改革方案。
4.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协调的试点地区政府负责模式。按照权责一致原则,对列入省厅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的地区,试行执法监察政府负责制,让看得见的管得了,实现管得住。
(二)拟改革创新的执法监察工作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落实耕地保护动态巡查,实行农村宅基地审批、耕地保护补偿与违法用地双挂钩,完善裁执分离机制等内容,探索创新执法监察工作。
三、调研组织
请各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按照以上内容开展调研工作,并于12月19日之前将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以电子件形式上报各市国土资源局。
各市国土资源局汇总后,以电子件形式于12月20日之前上报省厅执法监察局。各市可选择一至二个县(市、区)国土资源局或者以市为单位,申报纳入改革试点。
省厅执法监察局将于下周到相关市、县(区)国土资源局实地调研,从中优选若干市、县(区)国土资源局纳入2014年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点。
四、工作要求
一是高度重视,积极投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勾勒出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对未来国土资源事业改革发展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为把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四次会议赋予的国土资源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必须加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为此,各市、县(市、区)国土资源局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开展专题调研。
二是精心组织,做好保障。本次专题调研时间紧、任务重。各市、县(市、区)国土资源局要按照调研目的、内容和要求,精心组织,合理安排,认真实施,选派精干力量参加调研活动,切实做到人员、时间、任务“三落实”,圆满完成专题调研任务。
附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改革试点工作
方案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执法监察局 2013年12月18日
附件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 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四次会议精神,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改革,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改革方向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与改革方向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改革,进一步确立新型的集体建设用地产权体系,创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促进土地资源高效节约集约利。
(二)基本原则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原则。不断创新思想观念、以思想解放推动观念认识、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方法手段的创新,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试点工作的全过程,积极探索土地管理新体制、新机制和新政策。
——城乡统筹、节约集约的原则。按照城乡“制度统筹”的要求,构建起与城市国有土地相协调的建设用地权利体系、市场运行体系、流转管理规则,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统筹节约集约用地与提升区域综合承载力。
——农民自愿、政府引导的原则。充分尊重集体土地所有权人的主体地位,以农民自愿为基本原则,切实保障农民的占有、使用、收益等合法权益。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提供必要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支持,加以积极引导和规范。
——循序渐进、先行先试原则。正确处理好改革试点与现行法律法规政策之间的衔接关系,在现行的政策框架内,立足现实,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在较小范围内先行先试形成制度成果,并进行不断总结和观察的基础上再逐渐扩大其实行范围,真正做到“局部试验、封闭运行、结果可控”。
三、改革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我省农村非农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工作,通过创新和完善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相一致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体系、法律保障和金融支撑体系,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和市场体系,全面建立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制度。
(二)2014年改革目标
现阶段建立和完善存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控制新增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
(三)2014年改革任务
1.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现状调查和确权发证工作。
在试点单位,开展存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专项普查工作,查清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产权主体、使用现状以及总量、结构和分布等情况。对产权合法、主体明确、符合规划的集体建设用地依法办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登记发证手续,并建立相应的集体建设用地地籍数据库。
2.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工作。
选择以市、县为试点单位开展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工作,探索试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式和相关机制,包括流转范围、条件、方式、程序以及监管办法。在总结试点的基础上,研究制订经营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
3.开展经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收益分配体系研究。
开展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权能内涵和产权体系研究工作,构建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用益物权。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订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收益分配和税收调整体系,以及土地流转收益的使用方向与监管原则。
三、试点单位与时间安排
杭州市本级、嘉兴市本级、德清县、鄞州区、衢江区列入首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改革试点。试点时间为一年,分为四个阶段。
(一)确定试点,编制方案(2014.01-2014.02)
由试点单位根据本实施方案提出适合当地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经省国土资源厅报省政府同意、国土资源部批准后实施。
(二)宣传动员,启动试点(2014.03-2014.03)
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力量进行宣传动员,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和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宣讲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改革相关的法律法规、宣讲流转试点要求,推进试点规范运行。
(三)全面实施,封闭运作(2014.04-2014.10)
根据国土资源部对我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改革试点的批复精神,在省国土资源厅的指导下,各试点单位按照流转试点工作方案和管理办法,严格要求,规范运行,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试点工作健康有序的进行。
(四)成果验收,出台办法(2014.11-2014.12)
一、不断解放思想是学校建设发展的前提
邓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国家在理论上、实践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解放思想的成果。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继续解放思想”,这就告诉我们实践是常新的,解放思想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止。
改革开放之初,学校通过解放思想,平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坚决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使学校迅速恢复了活力,进入了教学、科研的快车道。学校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跨出对外开放的步伐,此后,围绕国家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不断增强自身功能,拓展服务领域,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新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课题、新任务和新挑战,必须不断解放思想,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多年来,校党委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坚持理论学习和理论武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推行重点发言人制度和简报制度,形成了专题学习、调研学习、集中培训、专家辅导学习、扩大研讨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不断拓展学习内容,坚持把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学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以及教育、经济、科技、文化、法律等知识结合起来,与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重大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突出了理论学习的思想性、前瞻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理论学习极大地解放了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提高了各级领导班子的理论水平,发展的新思想、改革的新突破和开放的新局面层出不穷。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六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为我国的改革发展确定了新的价值和目标,也为高校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任务。经过思考和酝酿,2004年,校党委提出了今后学校发展的总体思路,即要努力实现“5个历史性转变”:一是由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多学科综合发展,向理工为主、工理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二是由军民结合学科专业为主,向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寓军于民学科专业为主方向转变。三是由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向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方向转变。四是由培养多层次人才,向主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向转变。五是由开放办学向国际化办学方向转变,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在这一发展蓝图的引领下,学校各项工作都有了新举措,赢得了教职工的支持和信赖。
为了紧跟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1985年开始,校党委坚持两年一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坚持依据时代要求丰富和调整教育思想观念。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全校师生不断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集思广益,深入研讨,传播新观念,激发新思维,逐步形成了体现时代精神的办学思路,提出了“学校以育人为本,育人以教学为先,教学以质量为重”的教育教学思想,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党的十七大之后,结合国内高校发展的现状,学校新任领导班子提出通过继续解放思想来寻求学校新的发展。广大师生员工改变满足现状、小富即安的思想状态,普遍增强了忧患意识、危机感和使命感,高度认同党委倡导“继续解放思想必须从‘官本位’思维定势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观念,树立了“领导干部为教师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全校上下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理念,克服了不同程度存在的重计划制定和方案论证,而不太重视贯彻落实的思想作风,不断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
高校的科学发展,首先必须勇于进取,勇于变革。作为“985工程”高校,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改变片面追求规模、数量扩张的思路,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把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培养创造型人才作为学校建设的核心任务;必须把体制机制创新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克服行政化、官本位的弊端,探索建立“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新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营造能够安心做学问、培养和造就大师的环境,完善提高学校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础性制度。同时,进一步改进作风,建设服务型机关,切实将管理部门的功能转移到为教学科研服务,为教师学生服务上来。
二、坚持改革创新,实现学校发展的新跨越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高校而言,改革开放同样是决定学校发展前途的关键,是学校安身立命进而求得更大发展的强大动力。高校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在党的领导下,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秉承改革创新精神,站在国家战略需求的高度,站在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高度,不断思考学校的发展定位;就必须廓清学校特点和发展优势,及其在国家和世界大学之林中所处的位置;就必须与时俱进,理清思路,根据新形势制定新对策,不断推动学校各项改革。
改革开放30年来,校党委始终坚持党对全局工作的领导,不断从实际出发,紧紧抓住科教兴国战略、国防科技工业战略重组、结构调整和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历史性机遇,根据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把学校改革发展融入到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的大环境之中,审时度势,果断决策,逐步确立了“立足国防、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理工为主,工理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研究型、开放式”的基本定位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引下,校党委坚持党建工作服务于科学发展,通过出色的党建工作提供强劲动力,领导校行政大力实施多方面改革创新,在领导班子建设、学科发展、教学管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2000年,北京理工大学作为第10所高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院校行列;1999年、2007年两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近5年学校科研经费总投入一直居于全国高校前10位之列。
新时期,学校新任领导班子明确提出要从国家新发展战略和国内外大学新发展趋势中进一步思考学校的定位;要响应创新型国家战略,建设创新型大学;要牢牢把握国内外大学的发展趋势,建设特色明显的大学。建设创新型大学,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引领而不是被动地跟随所在行业的科技发展,积极介入相关的科技创新体系,扩展研究范围,紧跟国家发展战略的新要求,适时调整发展方向;建设特色明显大学,要走综合型发展的道路,注重理科、文科的发展,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渗透,实施国际化战略,推动大学自治组织的建设。目前,学校正在按照这样的思路积极抓紧各方面建设。
三、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改革开放30年来,为提高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校党委坚持“抓两头”:一方面抓好校级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战略意识、改革意识、公仆意识、团结意识和自律意识;一方面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学校加强校级领导班子建设的实践和基层党组织的“党群零距离”工程先后获得“北京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党群零距离”工程是学校党委贯彻落实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一项重要举措。2005年来,通过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助学”、“助困”、“助发展”、“助和谐”多种形式的“党群零距离”活动,使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校级领导班子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扎实推进,夯实了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极大地促进了校处两级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建设跃上新台阶,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的科学发展。
党的十七大以来,学校新任领导班子继续推进执政能力建设,提出在优势和劣势的比较中寻找新的着力点,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第一,明确方向,科学优化学科结构。继续做强传统优势学科,加强特色学科和新兴学科,促进理工结合、文理结合、理工文结合,按一级学科进行学科整合,形成相互支撑、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体系。第二,加大投入,努力提高队伍水平。要不断落实各项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政策,加大引进国内外人才的力度,关心和支持现有人才,为其创造发挥才能的机会和有利条件。第三,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培养一流理工人才。要把“教师上好课是第一位”的观念深入到每一名教师的思想观念中,落实到对教师的考核中,多出精品课程,多出教学名师。第四,以基础研究为根基,以创新为生命,提高科研水平,逐步形成了以国家“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主的基础性研究,以国家高技术“863计划”、“预先研究”为主的应用技术基础研究,以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国有大中型企业合作项目为主的应用研究的科研格局。第五,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不遗余力地加强内部管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科学、合理地分配、使用、管理教学科研用房、水电等基础设施。第六,全方位实施国际化战略,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逐步实现学校教师的国际化、生源的国际化,以及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国际化,经常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活动。
四、促进大学文化建设,推动学校和谐发展
大学文化是推动学校发展的精神财富,是建设和谐校园的精神支柱。自建立延安自然科学院以来(北理工的前身),学校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和育人,逐渐培育出了引以自豪的光荣传统和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改革开放30年来,学校始终继承和发展延安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指导,努力建设以延安精神文化和军工文化为特色,以爱国、创新、学术为核心,体现时代精神和具有北理工特色的大学文化,引领学生全面成才。
校党委深入开展了向毛二可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学习和宣传活动,激励广大教师以身边的名师为楷模,增强党的建设和师德建设的实效性,极大地推进了学校的文化建设。毛二可院士及其创新团队所具有的心系祖国、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淡薄名利的团队精神,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先锋精神,在校内外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切实发挥榜样作用,增强党的建设和师德建设的实效性——毛二可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影响深远》荣获2006年~2007年北京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
校党委创建了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制度,探索了完善大学德育体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成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品牌和载体,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系统化、纵深化发展积累了经验,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德育答辩,通过毕业生对4年大学生活进行全面的回顾,总结对大学的生活、学习和思想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达到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对该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作出重要批示。学校创新德育答辩的工作被评为北京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三等奖和创新成果奖。
改革开放30年来,党建工作的成功实践让我们体会到:第一,高校党建工作必须要始终服务科学发展,“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第二,没有思想上的重大解放,没有观念上的与时俱进,就没有学校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境界。第三,改革创新是决定高校前途的关键,特别是党建的改革创新,是保持高校发展勃勃生机的不二法宝。第四,科学发展观是高校工作包括党建工作必须遵循的规律,要实现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第五,大学文化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借以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抓手,既要不断弘扬传统、凸显特色,又要把握时代脉搏,培育独具品格的大学文化,走和谐发展之路。■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组织工作调研文章】推荐阅读:
教师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学习心得体会05-24
学习解放思想心得体会:解放思想推动本职工作上新台阶11-07
解放思想工作情况汇报11-18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工作方案10-21
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工作总结12-05
办公室工作解放思想之我见05-24
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创造办公室工作新局面07-24
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第二阶段工作安排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