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精选12篇)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蒙城县第八中学 孙军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已被广泛重视。中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中学化学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化学中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索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因此必须彻底改革化学课堂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由以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以学生自主研究、自由创造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化学实验就是一块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基地。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在探索中获得知识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体验创新的乐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化学实验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良好的实验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机
化学实验具有动机的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在实验教学情景中,一定要有推动学生去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动机。传统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形式是以演示实验为主,约占实验总数量的90%以上。演示实验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至少教材上绝大多数是按验证性实验方式编排的),这种实验教学的常用模式是:实验前教师明确讲清有关的新知识,然后进行实验演示。把实验现象、结果与新知识作对应比较,最后由教师(也可请学生)作概括和总结。概括中当然也常会把新知识联系实际作些知识应用的介绍。传统实验教学的价值就在于它把化学学科主要的一些既成事实的原理、概念、定律、物质的化学性质等传授给学生,并验证其正确无误,促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并形成运用这些知识解析题目的能力。可以说近几十年来中学化学实验在教材上的编排模式(包括学生实验),都是知识介绍在前,实验验证或实验练习在后,学生做实验主要是所学知识的应用,是为了进一步掌握已学的知识;书写实验报告时进行的概话、小结等,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整理、归纳,以便构成有关知识的网络体系,使之更便于学生知识点的记忆和更有效地学习。总结上述可以看出,我国传统的中学化学实验有两大特点:其一,实验教学形式是以演示实验为主,其二,实验教学模式是以验证性教学为主。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模式是按“问题——原理——结论——实验证明”的程序教学的,这种模式简明、清晰,有利于学生对结论的认可,强化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其教学步骤的设计和实施可以做到丝毫不差。教师可以充分把握教学的时间和进程。例如在讲到某些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时候,教师首先给出这些单质和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然后再
第1页 做几个演示实验给予验证。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角度看,长期和单一地选用这种模式实施实验教学显然是极不妥当的。以传授和验证知识为主的实验让学生死板接受知识,无法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索的求知欲望,并且还会让学生感到灌输知识的乏味和重复,产生厌学情绪,不可能推动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动机。
1、利用化学实验的趣味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
中学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是实验教学发展的趋势之一。过去我们在强调化学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和严密性时,往往把实验设计得非常“严肃”、“规范”,实验装置必须选用化学仪器、器皿来装配,瓶瓶罐罐的实验被视为不正规,不科学。实验试剂必须用化学试剂,食品等物质作为试剂则被视作小儿游戏,如酸碱指示剂只能用酚酞、石蕊,而不能用桔子皮汁、紫色卷心菜汁等。于是过去的化学教学实验相对就显得较抽象而枯燥乏味。在国外,有些化学教师做化学实验就显得较轻松、随意,仪器、试剂有时似乎是信手拈来。例如做一个酸碱反应的实验,教师在上班途中的商店买一瓶柠檬酸和一包小苏打发酵粉就解决了实验的试剂,然后在一辆玩具四轮小车上捆扎一个塑料瓶(废弃的饮料瓶),把试剂放入塑料瓶内再塞上塞子并放置在地上,片刻后由于反应产生了大量气体把瓶塞冲出,产生的反冲力把小车推向前方……这是实验还是游戏?答:都是。目前我在进行化学实验时也尽可能地使实验现象尽可能新奇、鲜明,以便提高实验的趣味性。许多趣味性很强的实验,如化学蓝瓶子振荡实验、碘时钟反应、滴水生烟、滴水起火、点火成蛇、会自燃的金属、用化学方法制作小工艺品和学习用品……已成为当今许多中学常见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所以解决过分强调“学科中心”的化学课程与教学,使化学实验走出“学术化”的倾向,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已备受人们的关注。为此,我设计了一些“趣味实验”如“火山爆发”、“魔棒点火”、“烧出的文字或图案”、“一杯几色”、“密写药水”、“白花变成彩色花”、“晴雨花”、“氢气和氧气混合吹肥皂泡点燃爆炸”等。无论从心理学的角度还是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试验教学的趣味性会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其化学原理,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2、把化学实验生活化,积极创设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情景
化学知识渗透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化学实验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解决一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联的实际问题,创设开放的实验教学,将会诱发学生积极探索研究的动机。有些实验可以结合社区、化工厂的采访、调查而设置,有些实验可以结合环境测试和保护活动开展。有的实验可以2—5人的小组形式组织活动。有的实验可由学生自选一些材料在课外或家中独自完成。以家庭小实验来说,它就可安排多种类型的实验活动,例如让学生提纯粗盐,观察蜡烛的燃烧,用鸡蛋壳和醋酸反应,自制净水装置,模拟酸雨对环境的危害,探究钢铁的锈蚀的原因和防锈措施,配制并观察溶液、乳浊液、悬浊液等一系列配合化学课堂教学的实验;让学生寻找厨房或卫生间中的一些用品做茶水变色、番茄电池、蛋白酶除血渍汗迹等趣味性实验;让学生用活性炭制作简易净水器、自制波尔多液、配制植物营养液等应用性实验;让学生研究铁锈蚀的条件、确定蜡烛的组成元素、研究香烟中尼古丁的毒性、测试自来水中的余氯等探究性实验等等。今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多元化是必然的一个趋势。我在化学试验教学中开展
第2页 的“家庭小实验”、“温室效应的模拟”、“假白酒的鉴定”、“真假金银首饰的鉴别”等实验深受学生欢迎。
3、根据学生和学校实际,寻找实验代用品,开放实验室。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的实验装备、设施将会越来越多地在化学实验及其教学中得到应用。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已经较全面地选用了精密电子天平、数字式测温仪、数字式pH计,不少重点中学还配置了红外光谱仪、紫外和可见光谱仪、气相色谱分析仪、质谱分析仪、溶解氧测定仪、噪声统计分析仪、双气路大气采样仪等多种现代化、高性能的实验设备。另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发展也为化学实验教学提供了日益现代化的外部条件。使用现代化的实验仪器,可使实验操作省时省力、实验数据及时处理、实验结果形象直观、实验信息充分共享,使实验教学活动更具有探究性、更联系实际,从而拓宽了学生实验的选题范围。条件好的学校将一些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利用一些易得的材料自制教具,使实验操作更简便、现象更明显,效果更突出。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重做分组实验,或者增做、选做教材中的一些实验,还可以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对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日常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现象、自然现象等自行设计实验,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富有创造性。教学中教师只要积极引导,就能实现人人动手的目标。学生通过自制仪器和动手做实验,既训练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又大大激发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探究性学习。
二、积极鼓励和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和超越
实验教学活动中要特别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和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对于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所选择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要认为学生设计的方案与教师所设想的不同就否定它;不要把学生在尝试中的失败看得一无是处。那种一味模仿教师的结果只能扼制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达不到研究学习的目的。我曾把教师的课堂演示实验大部分改成学生实验来做,由学生充当教师进行实验操作、解释实验现象、探索实验结论等。教学后发现学生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素质均有明显提高。
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外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收集整理资料,放手让学生自己选题,自主研究、自由创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角度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去创新和超越。如“自制的净水器”、“美丽的硫酸铜大晶体”、“自制的酸碱指示剂”、“晴雨花”等等一件件透着灵气、凝结心血的学生作品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
三、培养主体意识,重视探究的过程
中学化学中,以实验为载体的探究活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侧重于探索和研究,这类实验不是单纯地以理解知识和培养兴趣为目的,而是以实验为活动的载体,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来完成科学的探究活动。作为中学生它不要求像科学研究工作者那样去做出巨大的发明和发现,他们在探究性课题中的活动仅属于一种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问题、新知识的发现,一种新
第3页 思想和新方法的形成。中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实际上仅仅是要求学生像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那样来进行学习,其本质是对科学研究的模仿或模拟。学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为了解决问题主动地查找资料、阅读参考书、搜集数据、整理信息,这对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模拟温室效应”、“彩色喷泉”、“探究酸雨形成”等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课堂上做实验后,又让学生在课后调查实际情况,真正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不是仅限于得出结果,能得出一个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固然很好,但对于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发展个性、培养能力。
四、增强探究性实验教学,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多年以来,化学实验一直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虽然验证性实验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认识到科学理论或发现都必须经过验证才能被确认;并且学生在完成验证性实验的同时可以体会得到结果的乐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初中阶段由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不多,用简单的现象来验证结果、对于过程和方法照方抓药的验证性实验过多,容易造成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因而,课改后,将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相结合,增加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实验的某一过程,配合思考与分析,通过亲身体验来完成科学的探究活动。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化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以实验探索的途径和手段进行的,课堂教学也要求尽可能用边讲边实验来展开,使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动性,引导学生根据实现现象或事实,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学生是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主体,要有效地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就必须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意识。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要求学生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自拟实验方法步骤;对同一实验,有基本的内容,也有提高的和带有探究性的部分,使学生有灵活选择的余地,让他们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发展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具有不成熟性,决定了他们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探究主体,探究活动还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当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出现困难时,及时给予启发、提示、点拨,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人。为了顺利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形式,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一些科学的探究方法指导,如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启发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验,给学生作分析示范,组织化学课外兴趣小组,模拟科学家进行实验探究的情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等,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避免失误,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开展探究性的学习,使学生逐渐学会研究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重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是成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保证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 大胆突破, 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二、给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 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 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 萌芽求知欲, 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 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 往往愿意继续进行实验和探索, 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 产生创新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爱护学生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 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三、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者要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入手, 巧创教学情境, 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 使学生在迫切要求解决问题的状态下, 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例如, “咔嚓”, 伴着一声清脆的声响, 一块三角形玻璃板被打碎的画面呈现在师生的面前, 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小明不慎将一块三角形玻璃板打碎为三块 (分别为①、②、③) , 他要去商店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玻璃板, 该怎么办?”
“带①去!”
“带②去!”
“带③去!”
“带①、②、③去!”
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
“怎么带合适呢?你能说明理由吗?”
“为什么③合适?你能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③中三个元素的位置关系怎样?”
“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两角和一边的位置关系还有哪些?”
“通过刚才的探讨与发现, 总结一下你的收获.”
……
我们看到, 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激发了创新思维.
四、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已成为全世界课程改革的特点.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思考, 鼓励学生创新.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前人发现的一个再发现过程, 学生在“再发现”的过程中被指引的是一条优化的道路, 然而发现必然会出现新的元素,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强调学生在“再发现”中所达到的结果, 还要关注和肯定学生在各自的“发现”中所展现的创新思维.
五、发展学生的创新个性
创新思维要求思维成果的独创性, 即创新的成果应是新颖的独一无二的, 因而创新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具有强烈个性色彩的对自我的超越活动.所以创造个性的培养, 就是要在共性的基础上, 充分把学生的差异显示出来, 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能够不断地超越自我, 开拓新领域、促成新发展.创新个性培养还应注意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 正确处理这一关系, 才会真正使学生的创新个性得到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在新的形势下, 教师要关爱学生,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恒心, 以训练学生创新思维为突破口, 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在学习中学会思考, 促进思维发展, 只有这样师生的共同配合, 才能教学相长.
摘要:新理念下的课程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有效的途径来实现这个目标.
一、要有创新型的教师
(一)创造性工作能力
教师不应当满足现成的经验和结论,而要敢于突破老的框框,具有求新意识和独立的判断精神;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敢于坚持自己独到的见解,努力形成与众不同但更有效的工作风格;能够敏锐地发现幼儿的创造潜力,诱发幼儿的创造动机,具有开发幼儿创造力的能力;有成就感,对自己的期望较高,从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表现出强烈的超前意识。
(二)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的创造性工作应坚持以科研为先导,结合先进的幼儿教育理论及幼儿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假设,在广泛猎取实证材料的基础上,得出具有鲜明个性的结论,努力探索一条具有严密科学体系的幼儿教育之路,形成新知识、新观念,推动幼儿教育的发展。
(三)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
作为创新型教师,要熟练掌握各项教育技术的操作技能,广泛运用这些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科学技术的无穷魅力,激发幼儿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二、开发幼儿大脑功能
在全国教育领域脑功能开发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指出,世界范围内为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而进行的竞争,已经转移并突出表现在对高新技术领域和儿童少年尤其是婴幼儿的脑功能开发与教育上。许多国家已经制订了人脑功能的开发计划,做了许多前瞻性的研究开发。专家们认为,常人的大脑功能可能只开发了大约4—5%,甚至一些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也不过利用了10%左右,远未发挥出人脑应有的潜能。自然资源的开发是有限的,人脑功能的开发至少在理论上是无限的,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还相当肤浅。人脑功能的开发,应从婴幼儿开始,特别是在幼儿园阶段,教师要从科学的角度加以研究,将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与幼儿教育科学的研究成果有机地结合起来,“身”、“心”合一,架起脑科学与幼儿教育科学的桥梁,注意研究人脑功能开发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发展双脑的协调作用,使幼儿在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得到合乎科学的训练和指导,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改变阻碍幼儿创新能力发展的传统观念
传统教育观念的基本特点在于,以传统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能熟练地掌握已有知识为教育目标,由此导致了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和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体系,从而忽视了幼儿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忽视了幼儿个体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以及智能的培养,阻碍了幼儿独创性的发展。如在幼儿语言的教学上,教师为确保知识目标的落实,一味讲授,要求幼儿背诵儿歌、复述故事、记住作品的题目、作品中的角色,能按照教师的范例看图讲述等,所有这些都极大的损伤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幼儿个性的发展。
四、应最大限度的“放开”幼儿的手、脑、眼、嘴和活动时间
(一)放“眼”,让幼儿充分感知
感知是认识的起点,观察是创造的源泉。沂水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大县,县内有山有水,“千峦环其外,百流出其中”就是最好的写照。针对这一地域特点,一位老师设计了“爱我家乡,写我山河”系列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这位老师还会同家长带领孩子们到沂山、沂河边玩耍,让孩子们感受到山的雄壮、水的秀美,然后让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去尽情地涂抹,从而使幼儿萌发出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二)放“脑”,让幼儿大胆想象
要让幼儿大胆想象,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避免以成人的思想、要求去对待幼儿,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幼儿,要善于发现幼儿的“生命法则”,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研究幼儿的内心需要,揣测幼儿的所思、所想,为幼儿提供适合其生理、心理特点的发展空间,不给以严格的约束和限制,从而使他们从唯唯诺诺、唯命是从中解脱出来,敢于动脑,大胆想象。
(三)放“嘴”,让幼儿尽情说话
不管在幼儿园、家庭还是在社会,给幼儿以说话的权力是非常重要的。在科技小制作中,我就让孩子们尽情地说:根据身边的事物,从“不方便、不顺手、不习惯、不美观”等几方面入手,尽情地说出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感觉到的不尽之处。再根据这些缺陷,说出自己的改进方法,从而制作出富有想象力的作品。有的幼儿说,现在幼儿园的课桌存在高低不能调、桌洞大小不能变等不足,并大胆说出了设计“升降课桌”的想法。有的幼儿说到现在人们居住的房屋都不能动,这位小朋友想象出要建造一种“未来房屋”,它能够随时移动,并装有太阳能屋顶、墙壁,一切能源自给等。
(四)放“手”,让幼儿自主创作
我们当今的孩子,常被称为“小皇帝”、“小公主”,常常饭来张口、衣来伸手,3、4岁入园时,自己不会吃饭、不会穿衣的孩子大有人在,家长们对孩子的一切都包办代替。入园后,教师又往往对孩子放心不下,限制过多、指导过细,不敢放手让孩子们自由地表现自己,时时事事教师唱主角,从而限制了孩子动作技能地发展,久而久之使孩子变成了吃现成饭的“傻子”。俗话说“熟能生巧”。
(五)放“时”,让幼儿自由发展
据调查,现在的幼儿在时间上绝大多数受到严格限制。教师管着,家长盯着。这样,幼儿不但不是时间的主人,而是时间的奴隶。开展创造性活动,增强创新意识,要有充分的时间作保证,要给他们时间想,给他们时间做。所以,应把时间还给幼儿,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尽情地干一些自己喜欢地事情,有足够的时间去实践,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一、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意识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意识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当树立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治学态度和思维方式都要求新求异,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只有在这样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环境,努力的学习、探索、研究才能有新视角、新思想、新方法,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最原始的创新思想才会慢慢在大脑中扎下根。坚持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就必须以科学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科学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真正为学生提供成长的精神动力。创造一种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所以,在科学课教学中,应当大胆尝试实践教学,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努力唤醒、激励和鼓励“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科学课教师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黄金时代,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有意识的开发学习的创新潜能,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土壤里剥下创新的种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尝试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如:在讲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我们都采用定量的观察,经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解释)--分析、检验假设---寻求新的证据—做出新的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多方面、多维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又比如:在三年级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植物的生长变化”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两个单元交叉进行,除解决观察周期长的问题之外,这样做还可以同时进行植物和动物生长变化的观察活动,使学生领悟到植物和动物的相通之处。完成对生物生命周的初步认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古人说过: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大胆质疑,喜欢寻根问底是创造的开端,也是创造企业管理论文http:///qygl/型人才的重要品格。瓦特小时候提出“壶盖为什么会动”的疑问,后来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小时候提出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的疑问,后来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十分重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简单否定和讽刺挖苦,而要正确引导,耐心解答。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并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恰恰相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引发更多的新问题,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
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种精神,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但创新更是一种能力,它不局限于某一种具体操作能力,它是一种创造力,是一种思维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创新能力是科学精神培养的实质。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和必需,并且要注重创新的原始基础、感悟和好奇心,并以此为基础一步一步来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独立实验时表现出来的宝贵品质———勇于创新。直觉和洞察力表面上看是一种先天素质,实际上它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厚积薄发,是一种感悟,是一种环境氛围的熏陶。通过学习和多参加活动及社会实践,小学生的直觉和洞察力朝着正确的方向和目标的机率会越来越高,而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显得至关重要。如:在讲授《一天的食物》中,通过我们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等。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简单的统计分析。学生发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这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赞扬,树立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也要采用 “因材施教”的方法促进学生优势才能的发挥和发展,要发现和发展学生身上的多方面潜能。通过对教材中基本事实的具体分析,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科学教学中一般情况下我采用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完成后,让学生观察、思考再得出结论,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进行总结,这样做可以起到对新课内容的升华作用。在平时实验过程中,我从不去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的概念,但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让学生归纳出自己独特学习心得,只要言之有理,都给予充分肯定和欣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得他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以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素质教育呼唤着教学改革,知识经济呼唤着教育的创新。作为教师面对21 世纪的挑战,面对经济时代的到来,面对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形势,应不断开拓创新,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创论文发表新意识,转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捧到底的教育教学模式,借助于现代教育媒体,努力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培养创新能力必须具备的一个要素是勤奋学习和集中的注意力。勤奋必须以能集中注意力为前提。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决定着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科学研究上有重大创新的人,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常人,常人想不到的东西,他们却能创新。这与他们能集中注意力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培养青少年的注意力,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什么是创新意识
创新固然重要,但有用的创新更重要。
新颖是创新的必备要素,但并不意味着每次创新都是一种开天辟地式的革命。仅仅通过把一个领域的经验应用到另一个原本不相干的领域,可能就会完成一次伟大的创新。斯宾塞是美国电子管技术专家,二战期间在测试新磁控管技术时,偶然发现口袋里的巧克力会因为接近磁控管而融化。斯宾塞联想到,能否用类似装置给食品快速加热呢?微波炉就这样诞生了。
创新的实用价值更应着重考虑。我在SGI工作时,曾领导开发过一个三维浏览器产品。从技术角度出发,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这是非常酷的产品。但很遗憾,一个三维视图既不能带给用户更多信息内容,也会严重妨碍信息的高效传递,无法使用户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这样一个对用户没用的创新,最终只能走向失败。
任何创新都要考虑在现有条件下的实施问题。我的博士论文,就是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套非特定语言的连续语音识别系统。从新颖、有用的角度看,它都能得99分。但是,拿到真实环境中就碰到种种问题,例如噪音处理,如何分离各种同时说话的语音,麦克风太远等。因此,这项创新的可行性只能达到59分。
好的创新者应该是一个既有新颖想法,又理解用户需求,并能用实践将创意变成现实的人。第一种品质像一个科学家的特质,第二种像市场人员的,第三种则像工程师的。
二、怎样培养创新意识
究竟该怎样做,才能不断得到最好的创新呢?建议大家思考和实践以下五项创新准则:洞悉未来、打破陈规、追求简约、以人为本和承受风险。
洞悉未来就是要求创新者根据目前市场情况和用户需求,结合技术发展规律,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判断。
创新的最大障碍是无法脱离固有的思维定式或思维框架。发明汽车时,如果脑子里依然还想用赶马车的陈规来操作,就可能不是用方向盘,而是用缰绳来调整汽车方向!追求简约也是通向创新的必由之路。初做搜索引擎时,研究人员发现,如果用户多输入几个字,搜索结果就会准确得多。技术人员想到了一个最简单有效的点子:把搜索框长度增大一倍。
以人为本是企业能否保持持久创新能力的关键。在谷歌公司,每位工程师都可以利用工作中20%的时间,做自己最有激情做的事情。
承受风险也是创新过程中重要的一点。我从事研究工作时,主管曾说,如果每一个项目都成功了,你实际上是失败的;因为你并不是在做研究,而是在回避风险,只选择那些十拿九稳、没有什么创新价值的项目。
三、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力
我的第一个建议是,在学习中,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中学生学习三角形面积定理时,可能人人都会背诵底乘以高除以二的公式,但是,聪明学生还会记住这个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第二个建议是,遇到问题试着从不同角度来思考。美国3M公司一位研究员想发明粘合力非常强的胶水,但因为种种原因失败了,实验得到的只是一种粘合力很差的液体。一段时间后,他发现人们有这样一种需求:把便条或书签贴到桌上或墙上,可以随时揭下来—他此前发现的粘合力差的液体不正可以派上用场吗?就这样,一种险遭废弃的技术促成了即时贴的发明。
第三个建议是,多问问题才能更深理解。
第四个建议是动手实践。小时候,父亲曾让我们解答这样一个问题:用6根火柴拼成4个大小一模一样的正三角形。通过动手实践,我们都找到了正确答案。这样的实践让我对几何空间知识记忆深刻。
第五个建议是追随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谷歌,我们宁愿让员工做一个自己有激情的项目,也不愿因为项目紧急或重要,强迫他们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
在一种鼓励探索,支持兴趣,重视实践的教育环境下,创新并不难。只要培养出灵活的头脑和扎实的基本功,再兼具了科学家、市场人员、工程师的特质,同时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你就一定可以做出最新颖、最有用、也最有可行性的创新来!
关键词:党报,编辑,创新
长期以来, 党报作为党的喉舌, 记录着其成长繁荣的光辉历史, 然而近年来, 随着都市报的崛起, 在竞争激烈的报业市场中, 党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很多人评价党报内容缺乏时代气息, 形式缺乏创新意识。在大众传媒逐渐走向市场化的今天, 党报也应适时地融入趋势, 编辑部门的领导应时刻加强对编辑业务能力的提高, 要求编辑树立独特的编辑意识, 在具体的工作中, 应时刻加强对编辑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而提高党报的办报质量和竞争力。
一、树立党报的大局意识
早在2008年6月20日, 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时作了重要讲话, 强调:“新形势下, 新闻宣传工作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更好地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胡锦涛同志的上述要求, 为进入21世纪后的各级党报编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作为党报编辑, 与都市报编辑相比有着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编辑自身的业务素质, 更要树立大局意识, 时刻关注国家大政方针政策, 高扬社会主旋律。
党报编辑的大局意识具体表现在工作中有三个层面。首先是在坚持正面宣传中, 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江泽民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新闻工作者, “舆论导向正确, 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 是党和人民之祸。”因此, 正确引导舆论, 是党报编辑的神圣职责和使命。在具体工作中, 就是要正确把握形势, 增强大局意识, 坚持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在政治上坚定不移地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其次, 在舆论监督中, 切实做到帮忙不添乱。党报的舆论监督要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大局, 把有利于克服缺点, 有利于解决矛盾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旨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 让读者既能看到监督的实际效果, 也能让受监督者改正自身缺点和过失, 在社会上树立与不正之风和社会丑恶现象作斗争的氛围。最后, 在监督过程中要处理好个性与共性, 现象与本质, 动机与效果的关系。在现实社会中, 有很多问题具有特殊性, 只是个别现象, 新闻媒体的不当报道有时会起到煽风点火的作用。因此, 作为党报, 在报道一些社会现象时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不能以偏概全, 更不能把监督当成“尚方宝剑”, 随意定性。党报编辑是报纸的最后一道关口, 要牢记自身的责任, 树立大局意识, 在处理监督稿件时, 要本着宣传政策、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理顺情绪的态度, 切实把好党报的舆论导向。
二、提高党报编辑的专业素质
编辑意识是编辑工作人员在长期工作和理论学习中形成的职业潜意识思维。在多媒体介入后, 市场和社会对报纸的需求也在发生改变, 在不断变化的市场和读者的需求下, 编辑要树立自己独特的编辑意识, 这才是编辑个体发展并促进整个报纸行业前进的关键。报纸编辑独特的编辑意识表现在专业知识功底、文字编辑能力以及创造力和学习力上。
在编辑工作中, 审稿是编辑综合知识的具体应用, 涉及到思维的诸多方面, 如逻辑性、灵活性、变通性, 是伴有直觉、感知、联想、推理、判断等蕴含创造力的过程, 是编辑从职业与专业的角度对文稿进行的认定, 属于高度创造性的劳动, 因此, 报纸编辑要做到有特色、有风格, 要有别具慧眼的编辑感受与领悟理解, 别出心裁的选题策划, 别具一格的整合编排, 别具匠心的版式设计等等。
培养报纸编辑意识, 第一, 应该具备精品意识, 报纸要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 编辑要做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编辑要从语言、图片、版面设计等入手, 做好细节的努力, 同时加强和其他部门的沟通, 让自己好的思想能够让更多的人接受。第二, 市场经济下, 编辑需要具备营销意识, 具体的业务处理过程中, 编辑要运用市场的眼光处理新闻稿件, 挖掘新闻中的潜在价值, 提升其主题, 深化其意义。第三, 培养角色意识。报纸要赢得市场, 要能够得到承认, 最终还是需要读者的判断和选择, 因此, 编辑能够做好自身的受众意识培养, 也就是站在读者角度的角色意识培养, 报纸编辑懂得一些专业知识更是必要的。
三、培养编辑的创新能力
一、创造性在教师中彰显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曾指出:“倘若把创造力作为教育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创造型老师。”幼儿大都喜欢模仿老师,他们有意无意地采取和教师相似的行动,从而学到教师的某些行为和思维方式。创造型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该灵活、有实验性和创造性的方法,倾向于采取“建设性的行为”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这些富有创造性的言传身教都成为幼儿开展创造性活动的良好刺激和榜样。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创造性素质修养。一方面,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尤其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诱导在情境中承载
教师要带领幼儿共同创设良好的动脑动手的环境。这种环境有两种:一种是师生之间与幼儿之间的良好关系所形成一种氛围软环境。另一种是为幼儿提供进行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的硬环境。轻松、依恋的师生关系和团结、友爱、互助的幼儿集体有利于激发幼儿努力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师要多给幼儿一些自由度,允许幼儿根据自己能力用自己的方法做他份内的事,允许幼儿按自己的意识和爱好去选择操作活动,使幼儿创造兴趣和热情得到充分发挥。
比如,在“认识水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收集了各种颜色的水晶原材料和不同的水晶制品,把科学发现室布置成“水晶宫”,以水晶仙子故事为开场白,给小朋友介绍水晶的名称和特点,孩子高兴极了!在认识水晶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能说出不同水晶的名称,还知道水晶可以治病、辟邪的功能;在计算课上,学习对应排列相关物体——“给小动物喂食”。老师先放生日歌,以小猫过生日请小伙伴吃饭为主旋律,引导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探索小动物的排列位置和对应排放的食品;在科学活动中探索东西掉到小河里,水会怎样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先引导幼儿对多种容器中的水进行尝试,体验触摸水的感觉,只见孩子把手伸进水中,有的轻轻拍打水面,有的作划水状,还有的用手裳压住水面,终于有的孩子脱口而出“水是有弹性”的。在愉快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水的浮力。
在课堂内外,材料、环境,这些原本静态的教育因素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巧妙诱导,变成激发幼儿创造意识产生的教育因素,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进行探索获得了大量的经验。
三、时机在兴趣中成长
幼儿在操作活动中,由于受到知识局限性、兴趣短暂性、记忆力不稳定等因素制约,如果没有教师及时指导,有的活动就会停留在自生自长、自生自灭状态。为了保护幼儿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老师要给予鼓励和灵活指导。向幼儿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是指导幼儿学习的重要环节。我们要一改过去封闭式、暗示性部下较多的弊病,较多地采用开放式启发性提问。一般的提问有以下几种方式:
1.比较性提问:比如小班幼儿在区别“软硬”时,老师可以这样提问:“我们拿的海绵和我们玩的积木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这种提问对幼儿掌握事物本质特征有着重要作用。
2.探索型提问:“为什么弄脏的黑雪比没脏的白雪在太阳底下化得更快?” “为什么冰热会变成水?”这些问题即有指向性,又有开设以性问题,使幼儿从各方位去思考和探索,回忆已有的经验,在生活中,感知、操作、比较,思维更加活跃,学习更加主动、积极。
3.发散性提问:这种提问可以训练幼儿的扩散性思维能力。如“水除了喝还可以有什么用途?” “小树叶离开了大树妈妈又飘到哪里?它还用什么样的方法打扮树妈妈的?”“怎样让鸡蛋不从桌子上掉下来?”等等,这种有意识的训练可以让幼儿改变角度去思考问题,让幼儿通过想象和动手实践而得到结果,形成创造性思维方式。
4.描述性提问:幼儿进行活动时,往往缺乏顺序性和方向性,他们常常只注意到观察那些是明显、色彩鲜艳和自己感兴趣部分,因而获得印象较片面。描述性提问如:“太阳公公看着地球上蓝色的海洋,清清的河流,它的心情应该怎么样呢?”“树叶的边象什么?”等等,这些提问能提示幼儿运用多种感官选择不同角度去探索。
5.假设性提问:当幼儿在观察基础上初步掌握教学内容后,教师可提出诸如:“动、植物离开阳光会怎样?”“没有水,人们会怎样生活?”引导幼儿扩展思路,进一步理清事物的性质和用途。
6.概括性提问:当孩子们完成一系列有关冰的形成操作和实验之后,教师可概括提问:“冰是怎样形成的?”幼儿能初步概括:“水遇冷在温度摄氏零度下就会结成冰。”我们不难发现,在概括性问题的引导下,幼儿认识了冰与水,了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更新观念、勇于探索,把激化所有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所要完成的最重要任务。让创造根植于每一个人的思维深处,让创造表现在每一个人的实践活动中,让创造成为整个民族的基本品质和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推动力。关键字: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创新人才
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需要我们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江泽民同志曾经提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创造能力,就难以站立于世界强国之林。陶行知先生认为,小孩子是有创造能力的,儿童的创造能力是人类发展史上所获得的才能之精华,但同时又需要经过后天的精心培养方能充分发展。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儿童的创造力,他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作为培养儿童的创造力的方法:
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
二、解放他的手,使他能干;
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
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
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
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的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问题,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小学生是未来的主人,是振兴国家的栋梁,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了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教师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要以实现“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为目标。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感知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小学科学学科,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实验活动和课外活动中,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面对许多奇趣现象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大胆动手操作,施展他们的个性特长,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根据自己这几年不断的在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的实践和探索”研究过程中,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又有了如下几点的新认识。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产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浓厚的兴趣能使人积极地思考,并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尽力为学生开放实践探究的时空,激励创造兴趣 要想很好的激励学生的创造兴趣,我觉得科学教师必须在科学课上尽力给学生开放探究的时空。这个时空主要指学生进行探究的具体地点和时间,但不局限于平时学习的教室和上课的40分钟。
例如,在研究“生物与环境”的问题。其中主要内容是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种子发芽生长的过程、蚯蚓的生活习性,了解生物间的食物关系,以及如何维护生态平衡等问题。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将学生禁锢在教室里进行“闭门造车”式地学习,那么学生自然很难真正地进行实践探究。因为,无论是绿豆的发芽,还是生态瓶的维护,或者对蚯蚓的观察,都不可能在教室里和一节课中完成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个单元时,至少要考虑三个步骤:首先,要了解学校和学生其他生活范围中适合开展学习这个内容的环境,尽力给学生开放更多的时空;第二,要根据实际条件在教学方案中制定出学生探究的时间和地点,并提出相关的探究要求;第三,让学生根据方案的要求再结合自身的实际开展一个个具体的探究活动。
2、将教材挖“活”,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弄清为什么有的树到了秋冬季就会落叶,而有的却抽出了新芽;动物靠什么越过寒冷的冬天等问题。科学课中,这些内容比比皆是,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利用学生对这些充满兴趣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如昆虫是小学生常见的,也是最易引起他们兴趣的一类动物,在山区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爬的应有尽有。教师在教学过程时可先安排学生到林间、树旁、小河边捕捉各种昆虫,并将各自捕捉的昆虫有选择地带到课堂,共同进行观察、研究,看它们都有一些什么共同特征,从而达到认识昆虫的教学目的,从这认识的过程中去引发他们的创新激情,从而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充分放手,适当引导,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创新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本身,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充分信任他们,让他们亲自参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另外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要逐步规范自己的探究行为。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学生就只能是漫无目的地去操作,那样的结果只能是让学生慢慢地失去兴趣,就连已有的探究激情也将会消失,那更别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了。
1、让学生独立思考,善于猜想和假设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和假设是探究活动的基础,引发猜想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发现的前提。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幻想,敢于猜想、假设。但是,受知识、经验的限制,有时会提出一些幼稚可笑,甚至错误的想法,这时教师非但不能讽刺打击,给予抹杀。反而应该加以鼓励,给予正确引导。让他们保持思维的积极性,给予他们敢想的胆量。因为这些看似可笑、错误的想法,总是蕴含着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的成果。那些不拘一格的猜想,就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蕴含着可贵的创造性。比如,在上《空气在哪里?》这一课中,我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突然,有个男同学神秘的向我提出:“老师,我这里有一张纸、一个杯子和水,我把这张纸放到水里,但纸是不会湿的?”他刚说完,有的同学嘴里就嘀咕着:“怎么可能,你又不是魔术师,吹牛吧。”询问之下,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会湿”。但那个男同学信心十足的说:“给我来当一回魔术师,我能把它变得不会湿。”这时学生们都大笑道:“吹牛”。“魔术”开始,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他演戏,这位男生揉皱了纸团,把它压到杯底,然后,杯口向下垂直地放到水里,实验后,他轻轻地取出纸团展开。“哇!真的没湿哎!”“他真会变魔术哎!”随即,同学们就在“窃窃私语”,开始了探究活动,针对这一问题,学生们进行了假设。有的认为跟纸的大小有关系;有的认为跟杯子有关系;有的认为是在杯子底装了什么东西;有的认为跟杯子的摆放有关系;有的认为是因为杯子里充满了空气„„经过了大胆的猜想后,不同的学生有了不同的看法,产生了迫切求证的欲望,学生对“纸为什么不湿”这个问题的好奇心更加强烈了。根据各自的推测,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经过实验,大家发现纸的不湿与纸的大小、杯子的高低、水的多少均没有关系,只与杯中是否有“空气”有关系。通过大胆猜想,从而引发浓厚兴趣,学生彻彻底底的经历了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这些例子,在教学中可以说是俯拾皆是,信手拈来。除此以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编制一些问题让学生去猜想,鼓励学生在猜想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规范探究行为,掌握探究方法
作为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做别人做不了的、想别人想不到的”异想天开和求异思维,少些批评与束缚,多些欣赏与宽容,甚至参与。但还要适当引导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过程中规范自己的探究行为,掌握探究的正确方法,从规范中寻找新意,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记得在学习完《水》这一节的时候,一个女同学在我耳边小声地对我说:“你知道尿是什么味道的吗?”我一愣,心想:“她怎么会去这样的问题呢?我也没安排她们去观察呀?”等我没回过神来,她又对我说:“老师,你别笑我。我尝过,黄色的尿咸一些,不黄的尿也是咸的,只是淡一些。”听完后,我太惊讶了“这小女孩太不简单了!”“我上课的时候不是说我们不能随便用尝的方式去探究问题的吗?”我问她。“你不是说不知道的东西才不能随便尝吗?尿我知道它是我们人体排出的废物,不是有毒的物品,我觉得可以尝的。”她回答说。“尿没有毒,但是很脏的呀?”“我尝了,就用水把嘴洗了的。”“那你为什么想要尝尿的味道呢?”“学习《水》时,尝了水是无色无味的,在家里也尝过醋是酸的,我也想知道更多的液体的味道。”她回答说。“你真棒,什么事都喜欢探究明白,不过以后可要注意,我们也不是任何事都要我们亲自去尝试,我们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借助别人探究的结论来认识我们想知道的东西。比如今后我们要学到浓硫酸有腐蚀性,就不需要我们亲自把手或皮肤去试验啊,那是以前的科学家们早就试过的结论啊。就是尿的味道我们也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来探究的呀。”这件事情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没想到我的一个问题会让孩子们有那样的勇气去进行一种未知的尝试,这种创新精神真的很让人感动,当然她所用的方法我并不赞同,所以给她指出来并点明在今后遇到了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处理,这样就避免了让孩子们发生意外的可能性。
三、让学生积极交流,善于合作,达到创新教育的目标 合作意识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一项发明,往往不可能单凭一个人的力量就能获得成功,都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助,同时,通过众人合作,发挥群体的智慧,可以加快创造发明的速度和质量。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采用小组研讨为主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互相学习,互相合作的机会,使学生学会交流增强整体合作意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件极为兴奋的事情,学生对科学教材、科学实验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勇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针对很多科学探究都是通过实践来的,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等,再通过联系课内所获知识,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做够,动口说够,动口问够,动脑想够,动眼看够。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说合作交流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一个知道学习需要合作的孩子往往是个幸运的孩子,他会因此而找到探究的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一个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干的孩子,一个乐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成功的孩子,他会因此而学会科学学习乃至科学探究,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如我在教学《改变浮和沉》时,为了使一些物体改变浮沉状况更为直观、形象,特意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每人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倾听它人的看法,敢于失败,敢于竞争。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20多种不同创新方案,然后经充分讨论选出最佳探究观察和想象能手。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教师能主动做好事件的引探,并注意到小组各成员的分工与协同作用,使每一小组的同学人人都有事可干。取得了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的喜人效果。这样,创新教育的目标也在不知不觉中达标了。
四、创造成功机会,改革评价方式,培养创新品质 “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有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因此,教师组织教学过程,应注意创设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对学生学习进行鼓励性评价是对学生创造思维的一种激励,它会对学生心理上起一种震撼作用,创造思维的门会逐步洞开。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必须改革评价标准,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欣赏学生就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学生的性格各异,老师要有一颗宽阔的心,善于包容学生,谅解学生的错误,同时应看到学生可贵的潜质,着力挖掘。对待淘气的学生更是如此,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能因个人好恶而对他们冷嘲热讽,泯灭他们的创新意识。对学生迸发的创新思维火花,要加以呵护,不要吝惜自己的大拇指以及“你真行”“你真聪明”等激励人的话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产生内在的、高层次的愉悦和强大的内驱力,以争取更大的成功。
五、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深挖创新潜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书中也指出: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鉴于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作为老师的要抓住一切机会,尽可能地将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展示他们的创新能力。然而要做到这点仅靠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将一些关系密切的学科内容加以融会贯通,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渐进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教育环境,如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合理安排课程,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留有余地;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等;要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气氛等。
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品质
一个人要想取得创新成果,一方面必须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即智力因素;另一方面还必须有良好的意志力、性格、合作精神、竞争意识等个性品质,即非智力因素。在很多情况下,非智力因素作用更大。曾有专家对1901 年至1978 年间的325 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了统计对比,发现他们除了具有渊博的学问、敏锐的智力外,还都具有坚韧顽强的意志,勤奋努力的性格,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天津有个小姑娘,从小对钢琴十分爱好,百弹不厌,其家长认真引导培养,小姑娘坚持每周一次从天津到北京拜师学艺,风雨无阻,数年后竟成为全国有名的小钢琴家。这种结果的出现,除了她有天赋外,更重要的是她对钢琴的兴趣及后天持之以恒的练习。另外,合作是科技知识发展的趋势,竞争是人才创新能力形成的条件。只有敢于竞争,敢当第一,才能不断创新,取得成功。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应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要经常在体育课、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以及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等方面加强培养,使小学生智力和非智力都得到发展。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创造并非高不可攀,它就在我们身边。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肩负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从点点滴滴做起,学生的创新火花如涓涓细流,日积月累,终将汇入滔滔大河。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三卷,长沙,湖南出版社。
2、马叔平主编:《教育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
3、《新课程教学创新新视点》,熊生贵,2004-9-1。
4、《创新教育新探》,李世海等,2005-9-1。
电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国家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内涵.论文结合大连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总结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实践体会,包括大学生创新能力分析、创新题目的.拟定、学生的遴选和立项实施过程等.同时,对师资队伍、激励措施,以及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关系等共性问题提出具体建议,供同行参考与交流.
作 者:陈希有 刘凤春 刘蕴红 章艳 CHEN Xi-you LIU Feng-chun LIU Yun-hong ZHANG Yan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辽宁,大连,116023刊 名:电气电子教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ELECTRICAL & ELECTRONIC EDUCATION年,卷(期):31(5)分类号:G642关键词:创新意识 科研能力 电工新技术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120-01
创新意识是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一种求新、求异、求变的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学生形成创新素质的基础。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敢于让学生独立思考,把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学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不可少的。
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质疑氛围,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即使有些问题的提出与教师、教材,甚至与常规思维相悖,教师也要尊重学生,不轻易否定,更要包容学生,保护他们探究的积极性。例如教学“修一条长1200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第二天修了全长的?”学生们大胆提出了许多问题,如“第一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多少米?”“第一天比第二天少修了多少米?”等等,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要使学生学会提问,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甚至还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起始阶段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①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课前预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遇到的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或记录下来。一开始由于学生水平不高,提出的问题可能没有价值,甚至与课文内容“风马牛不相及”,但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而应该注意引导,保护他们质疑的积极性。②针对题目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几个“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如<跳水>一课学生可能会问:谁跳水?为什么跳水?怎样跳水?结果怎样?然后教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目的性强,学生的兴趣会更高。③引导学生课后质疑。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浅层次的目标,真正的课堂还应该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因此,一堂课结束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总结全课: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高质疑的质量。
二、要创设情境,启迪学生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新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比较、引导他们设想、验证。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是这样建立“圆心”概念的。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纸片来,引导学生思考:不用任何工具,怎才能找到圆的中心点?当学生发现在圆多次对折后,折痕都相交于圆中的一点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设想:谁给这一点起一个名字?学生有的说“圆中”,有的说“中心”,有的说“圆心”。最后一致认为还是“圆心”比较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圆心”的命名是建立在对知识的分析与比较后进行的,学生的设想不论对错都体现着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
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讨论
从创新教育的要求出发,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必须建立健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唤起他们的成功欲望。同时,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其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更要发扬民主,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并注重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虽然数学教科书中的全部定理、公式都早已被发现,但这些结论对学生来说还是未知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不能经常采用直接注入式,而必须把概念、定理等还回到具体问题中,创设问題发现和提出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再创造获取。这样,通过“再创造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要比被动获得的理解更好,也更容易保持。”
讨论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认识的深化。讨论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智能,使思维迅速的发散和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目前在讨论中用的最多的是“小组讨论”。这与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密切关系,虽然在课堂中广泛应用,但效果不尽人意。据专家抽样调查,透过热闹场面背后,发现只有38%的小组讨论有积极作用,54%成效甚微,8%是浪费时间的无效劳动。既然“小组讨论”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学习方式,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小组讨论”富有实效呢?①小组的安排要合理。②讨论的时机要恰当。③讨论的时间要有保证。 ④讨论方法的要指导。⑤讨论的结果要反馈。
四、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学会创造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可见,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创造。 ①求异。即坚持结论的多维性。学科教学中要求标准答案,正确结论,似乎是一种定势,要想让学生打破常规,敢于求异,就应该少限制,少规定,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经常这样问:“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②求变。即讲究方法途径的多样性,“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的都是这个道理。求变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上的体现,就是鼓励学生另辟蹊径。③求活。即注意信息交流的多样性。课堂教学的实质是信息交流。创新教育课堂信息交流需要由单向性向多向性发展,学生可以眼、耳、口、鼻、舌多种感官接受信息,也可以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网络等反馈信息。
总之,创新意识就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且自觉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此发挥自己潜在能力的心理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重点。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机关报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知识经济的到来为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 洁.浅谈小学数学课题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 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S1期
一、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 教师要用热爱、平等、尊重和民主教育的行为, 去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 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努力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表扬、激励带进课堂教学, 把竞争、参与带进课堂, 把信任的目光投向创新的火花。
二、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创新欲望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 是推动人物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 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也说过:“喜欢和好奇比什么都很需要。”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年龄思维特点, 创设多种教学情境, 如探索性情境、竞争性情境、游戏性情境、故事性情境, 使他们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有了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 才可能在肯定的、积极的状态下探究问题, 才有可能进行创新。
三、鼓励质疑, 激发创新的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倡导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信息作基础, 结合现实生活思考、探索, 做到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 真正成为知识形成的“参与者”和“发现者”, 从而获取新观点、新认识、新途径、新方法等。当然这种“疑”可以是教师高屋建瓴地提出来的, 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 最好由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多疑”, 疑是思之源, 思是智之本, “疑”成为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 往往因为“疑”使学生心理上产生认知冲突,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从而积极思维。可以说质疑问难是创造性学习的基础。也只有当学生质疑问难的时候, 创新才有可能实现。
四、设计开放性问题, 培养创新的独创性
摘要:自1981年原国家教委设立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成为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对培养素质全面的中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风雨20多年的劳动技术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来看,不足颇多。主要表现在:
1、教育观念滞后,劳动技术课程尚未完全落实,2、教学方式陈旧,教学质量令人担忧,3、资金匮乏,劳技教育发展落后,4、劳技课师资力量不强,制约我市劳动技术教育发展,5、劳动技术教材,不能满足当代中学生的发展,6、缺乏有效的劳技教学质量评价、评估体系。因此,劳技课的很多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学生的劳技教育往往是纸上谈兵,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无从谈起,成为制约劳技教育的发展瓶颈。建立一所一所中小学职业技能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集劳动技术、社会知识、生活常识、创造发明等多方面教育于一体,对全高密市中小学生进行轮训成为最佳选择。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了一下措施:第一、构建新型教材体系,第二、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第三、独具特色的学生激励性评价体系的构建,第四:学生管理方式的研究,第五:教师技能学习与创造性问题研究。
关键词:劳技教育实践基地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自1981年原国家教委设立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劳动技术教育便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成为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对培养素质全面的中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应试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使得当前劳技教学现状有点“惨不忍睹”,与当前搞得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极不相称,笔者于2007年3月份通过对全市原十八处乡镇43所中小学进行走访、座谈、问卷调查发现,风雨20多年的劳动技术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来看,不足颇多。主要表现在:
1、教育观念滞后,劳动技术课程尚未完全落实
在教育观念上,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和应试教育干扰,在绝大多数学校里,劳技课有名无份,形同虚设,劳技课往往被语、数、英等所谓“主科”挤占。学生课程表上有,实际上课无;当上级检查督导时有,不检查时无;学期开始时有,考试前无;初
一、初二有,初三无;劳动技术课时得不到保证,将它忽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更有甚者,时至今天还有极少数的领导和教师存在劳动技术教育就是劳动教育的片面落后的观点。
2、教学方式陈旧,教学质量令人担忧
劳动技术课与其他文化课的根本区别是其实践性强。技术技能的学习主要是在实际操作训练中进行,但不少学校仍在沿用文化课的教学方式进行劳技教学,实际教学内容基本是理论教学,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生云山雾海地学,劳技教学成了“黑板上开机器”和“教室里学种田”,劳技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单一化,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学什么技术项目,学到什么,程序都是由学校统一规定,学生基本没有选择权。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每逢劳动技术课,学生或是昏昏欲睡,或是完成其它作业。教学质量和效果令人担忧。
3、资金匮乏,劳技教育发展落后
调查中发现,由于劳技教学的涉猎门类较广,所需设施种类繁多,相对有些学科投入偏大,但受办学经费所限,各学校发展劳技教育的资金很少或几乎没有,纵然有那么三两间劳技教室,里面也空空如也,只是象征性地摆设木工工具及破自行车等,远远达不到学生实践需要的组数和件数,且大都锈迹斑斑,灰尘层层,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在一些学校,还有少量的实践基地,早已不能为教学所用,变成了学校办学经费的另一来源。正是由于办学经费的困乏,致使它们与劳技教育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跟不上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
4、劳技课师资力量不强,制约我市劳动技术教育发展
由于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尚未正式设立相应的劳动技术教学专业与课程,绝大多数劳动技术教师是由其它学科转行来的,未接受规范的技术训练和劳动技术课程及教学理论的学习,无法建立满足培养学生技术素质所必需的劳动技术教师教学序列。在所调查的乡镇中学中,大部分的劳动技术教师的学历偏低,专业与劳动技术风马牛不相及,而大多数又为兼职教师,兼职率达97.1%,平均年龄为46岁,知识结构相对老化。由于固定的专职教师比例不高,教师年龄结构偏大,我市农村劳动技术课师资队伍存在稳定性差和素质亟待提高的问题,这也正是制约我市劳动技术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5、劳动技术教材,不能满足当代中学生的发展
由于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是动态的,任何一种教材与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总有现实差距,同样,现行的劳技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也就不可能和时代发展完全吻合,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现行的劳技教材内容基本上采用职业技术项目作为教学载体,过于侧重知识的专业性和工具的使用训练,教学中容易产生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混淆,脱离中学教学的实际,囿于实用主义教学层面,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对比较薄弱,远远落后于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
6、缺乏有效的劳技教学质量评价、评估体系
实践出真知。限于劳技教学的当前现状,有关劳技教学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就无从谈起,更不用说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由上看出,农村中小学劳技教学是个老大难问题——其突出表现为“两大难”——师资难和设施配备难,因此,劳技课的很多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学生的劳技教育往往是纸上谈兵,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无从谈起,成为制约劳技教育的发展瓶颈。
综合实践做为新课程的一部分,将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囊括其中,不着眼于使学生获取系统知识,不追求严密的知识体系,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从事有益的活动,研究解决或试图研究解决他们自己认为感兴趣、有价值的问题。其关键就是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索,去经历,去感受,而且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获取具体的知识作为其目的,其目的应是活动本身。在活动中学生的实践越多样,经历越丰富,体验越深刻,那么这种活动就越有价值,其成效就越明显,这也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本源所在。
正是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思考,我校于1999年下半年始,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含量”的原则,集中人力、物力,建起了一所当时全潍坊市唯一一所中小学职业技能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它集劳动技术、社会知识、生活常识、创造发明等多方面教育于一体,分期分批对全高密市中学生进行为期七天的轮训。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第一、构建新型教材体系
㈠优化课程设置,突出课程特色
为充分发挥每个学生所具有的创新潜能,开发蕴藏在每个学生身上潜在的创造性品质,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让其动手实践,为其施展创造才能提供舞台,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基地对培训内容进行了精心筛选,根据培训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共设置了二十个门类二百种培训内容,供学生自主选择,自我发展。其中必修课程四门:汽车模拟驾驶、卫生常识、烹饪、军训。目的是通过必修学习提高学生将来做为现代人的综合素质,学会基本的生存本领,为其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选修课程的设置是在对原有劳技课内容进行优化的基础上,围绕既能便于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又能引导学生进行创造发明这一指导思想而开设的,共有现代农业实用技术、细胞组织培养、生物探究、园林花卉、动物解剖、缝纫、编制、电子电器、电工、机械、工艺美术、民间工艺、环保等十三个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学习或活动。通过选修学习,使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向纵深发展,实现了学习书本知识与劳动实践的统一,使受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二)用高科技含量的设施,让科学和创新走进学生的心灵
有识之士已经发现,最先进最尖端的科学技术只有在学生当中普及,才最容易推广;越先进越尖端的科技越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基地,无论哪一个活动室,都配备了有线电视、放像机或VCD,不仅如此,为了与高科技接轨,基地还投巨资购进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如组培室、生物探究室、科技宫、科普室、汽车模拟驾驶室的设备已处于领先水平,为提高
参训师生的身体素质,响应全民健身的号召,又上了全套体育健身器材,并配备了专职教师上课,进一步满足了参训师生的室外训练需求。我们投巨资建起了全省县级市甚至地级市首家现代化的生物探究室和组织培养室,购进了八台最先进的汽车模拟驾驶器,配置了桑塔纳轿车透明模型,还购进了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模型和迫击炮教练弹、精密PH计和一台国家四部委联合推荐的高新科技产品——TFC—1D数字式直读土壤化肥速测仪,还有高密农民发明家发明的“小铁牛”„„通过这些高科技设施,学生感受到了无土栽培的奇妙,懂得了推出名优特稀品种的奥妙,学会了测定土壤样品的方法,并能进行科学配方施肥,学会了种子质量的分析方法和嫁接技术,了解了现代农业的新动向。学会了机动车辆的工作原理和驾驶方法,学会了量血压、测血型和人工紧急救护的技能。这些技能的掌握和一系列的收获,只靠纸上谈兵和画饼充饥是达不到的,就拿人工呼吸的培训来说吧,无论你讲的多精彩,如果学生不去实践,谁也不知道他到底能否真正掌握了这项本领,可是利用基地的两个维妙维肖的全自动心肺复苏模拟人,学生不但真实地演练了意外事故的紧急救护技能,还验证了自己技能的完成情况,因为模拟人和真人的反应一样灵敏。
正是在这些高科技设施的利用和揣摩中,学生感悟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发展的源泉;体会到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创新并不神秘;同时还产生了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豪情。
第二、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基地教师顺应时代,及时更新教育思想,用新型的教学观指导教学,彻底打破传统的枯燥呆板的单一教学模式,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向交流反馈的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在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演示、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学生放到教学前台去展示自我,亲身体验学习中的苦与乐。
(1)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学会创新
如果人不会选择,那就不可能主动地适应环境,当然就更谈不到去积极改造环境或创新环境,尤其是在当今知识化、全球化、网络化,高科技、高竞争、高风险、高效率、高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一个人要想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就必须充分发挥主体意识以及意识选择性的作用,基于这种理念,我们的科技创新实践基地采取了几项重要举措:一是“自助餐式”课程,二是“自选具体的内容”,三是围绕学习内容“自由选取千变万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2)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只讲大致方法和基本原理,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培训基地一改过去那种教师站着讲、学生坐着听的枯燥呆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了“以使用工具或基本原理为基础,以制作成品、实际操作或设计方案为中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探究性教学模式,例如,就拿烹饪这项专业技能来说,教师只讲厨具的安全使用和
菜肴加工的基本常识以及卫生知识,然后就放手让学生去制作自己喜欢的或者想研究的饭菜;就拿美工这项技能的培训来说,教师只讲剪纸或者制作易拉罐等工艺品的基本技能,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实践,教师一边做顾问,一边做啦啦队长,一边还根据需要讲点有关创新典故。
(3)在动手中感悟,在实践中创新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你告诉学生,学生可能会忘记;你给学生看,学生可能会记不住;你让学生做,学生就能很快明白。”基地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改为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式学习,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不再是教师的简单灌输,而是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感悟和体验的结果。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了“五动手”的实践层面:让学生动手验证已有结论以发现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动手模仿优秀作品以借鉴别人的精华或了解其机理,让学生必须动手烹调和管理花卉园地以体验劳动者的艰苦,让学生动手探究未知事物以训练创新思维,让学生动手创作超越前人的作品以实现创新。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倡导求异、求新,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勇于尝试,敢于创新。
第三、独具特色的学生激励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基地,学生可自主选择活动课程和活动项目,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此外还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用“十个一”概括:即学生在校期间,要出一期黑板报,举办一次百科知识竞赛活动,进行一次文艺晚会,举行一次升旗仪式,进行一次趣味体育活动,炒一次菜,洗一次衣服,办一期报纸,办一次宣传栏,开一次汽车等等;基地对每一个活动室都要评选小能手、优秀小制作,培训三年多来,参训学生的各类小制作达6万多件,其中优秀小制作1万多件,难能可贵的是,还有不少学生参加培训后,在学习中激发出更大的创新热情,在各级比赛中屡屡获奖。
第四:学生管理方式的研究
(1)在培养创新思维的同时,严格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要学会创新,先要学会做人。创新并不等于随心所欲,行为放荡,而且更要以德为首,文明、爱国;更要一丝不苟、遵循规律;更要自立自强,自律自尊。基于这种认识,基地制订并形成了一套以封闭式准军事化管理为特色的管理体系。自学生入校之日起,统一着装,统一食宿,对学生的培训全过程进行全程量化考核。为保证管理到位,基地推行全员管理制,即每一位教职工都是一名管理人员,都参与学生管理,都肩负着管理任务,基地对教职工完成管理职责情况进行定期考核,从而形成了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基地把青少年学生对军队特有的爱国情感、军人风范作为育人功能新的拓展和升华,坚持升降国旗制度和主题演讲、时事热点辩论。我们力争通过这种准军事化管理和人文化的活动,使严明的纪律和严谨的作风默化成学生的行为习惯,使坚韧的品性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使高尚的思想和高雅的情
操及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伴随学生一生。
(2)既鼓励学生竞争,又引导学生学会合作
竞争出活力,要创新必须有竞争意识,然而,越想在竞争中取胜,就越离不开合作。通过协作式的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为此,我们基地的培训活动,都力求在参与和竞争中,养成善于合作的精神。例如,基地中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的承办;百科知识竞赛、文艺晚会、结业典礼的组织与主持;导游解说员的选拔等等,都采用了竞标投标的方式,严格按程序操作,同时科技宫的科技制作等每个培训项目的创新方案设计,每项制作的评分标准也都考虑到了合作的成分,评分时既凭个人分,也对同时参加每个项目中的两个或三个单位打集体分,以后还要对全市的每个受训单位总评,这样就自然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第五:教师技能学习与创造性问题研究
① 通过基地的评估细则等规章制度和多种培训形式,解决师资问题。200多个前所未有的培训项目,单靠数量有限且又没有相应技能的学科教师进行高标准的教学,这是完不成任务的,怎么办?我们通过自学、走出去向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甚至民间群众学、请进专家指导、定期举办专业教师技能比赛等形式和途径,逐步培养了符合基地教学需要的一专多能的教师。为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我们通过设立教学创新奖和评价激励机制等,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进行创新研究和创造发明。
②建立基地和受训单位的双向评价机制,使创新教育基地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每年我们都要组织接受培训的单位对创新培训基地进行评价,根据评估标准量化打分;同时也要求基地对受训单位的培训成绩等情况进行全面量化打分,双向评价工作由市教委牵头,督导室具体落实,这一举措极大的促进了基地和受训单位共同提高培训质量的积极性。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荐阅读:
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07-03
引发和培养中学生的写作创新意识07-07
在竞争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12-15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09-06
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1-09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思维11-30
22论文创新意识培养12-23
关于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调查表10-19
[作文教学论文]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07-12
培养创新意识是作文教学的灵魂读后感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