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教研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新教学教研(精选8篇)

创新教学教研 篇1

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因此,课堂教学是否达到了优质和高效,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学校管理中我们发现,传统上的一些教研教学机制已跟不上新形势的需要,为了与新课程的实施相适应,实现高效益的课堂教学,我们在教研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创新,制订并实施了集体备课制度、教学研究制度、教师反思制度、课堂教学达标制度、听评课制度等一系列新的教学管理制度,为顺利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了可靠保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教研制度,为高效课堂提供保障

1、集体备课制度,使备课实现了实质与高效

集体备课活动时间,由各年级学科的备课组长确定好活动安排表,主要包括备课内容、主备人、辅备人、主持人等。集体备课要做到六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作业。集体备课的流程共以下几步:

(1)备课要求。每次集体备课的内容就是下周的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内容落实不同的主备人,这样保证主备人能集中精力备好一课。主备人要围绕思考提纲将主备的教学内容深入吃透,梳理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并就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作深入的思考和设计,然后形成交流意见。辅备人在集体交流前必须将教材研读通晓,理清教材的知识体系,梳理出教学的知识点,并初步考虑相应的教学设计。主备、辅备的人可以在书本上注一注、划一划。也可以在纸上写一写,这些形式由各人根据自己的习惯来定,学校不强求一致。无论是主备人还是辅备人都要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列出你的困惑和疑问,以便交流时供大家重点讨论。

(2)集体交流。交流的内容有两项,一项由主备人围绕讨论提纲逐一抛出自己的理解、观点、设计及有关理论依据。辅备人随时给以补充、完善。第二项由主持人组织大家就备课时的困惑或上周教学实践的反思等选择一到两个话题,组织大家讨论交流。集体备课的价值在于相互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在交流中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形成个案。我们总结了以往集体备课经验与不足,往往有两大薄弱环节。一是教师个体共同参与热情不够,交流不够深入;二是忽视了自身的教学特点,忽视了本班学生的实际,也忽视了个性化的设计,甚至于也懒得对集体的设计进行反思和自我实践的反思。因此,抓好个性设计与反思是关系到集体备课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好的个性设计或深入的反思要比单独备一课的教案更能提高人的业务能力。每位教师都要根据自己的个性情况,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再形成具有个性化的简案,老师们可以根据需要在简案上涂改、增删,因为我们认为这样的教案对于每一位老师来说肯定是一份最完美的教案。

2、教学研究制度为教师专业成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更好地把握课标与教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们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同步研讨固定化:做到时间、地点、人员三到位。确定每单周一、周二、周三、周四下午两节课后为年级教研组活动时间,双周五下午第二节课后为学校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大学科组活动时间,形式内容根据需要变化,可以是集体备课研讨,也可以是听课--评课活动,还可以是教学问题研究、教师个人精彩课堂剖析等。同步研讨时间,学校领导根据自己所任教年级、学科分别安排到相应的大学科组或年级教研组,既参与共同研究,又做好对活动过程及效果的评价,其评价结果纳入学期末对优秀教研组的评选。

像科学学科,老师们一致认为难教,尤其是实验课。为此,在广泛征集老师们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加强了科学学科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活动时,由教研组长带领组员一起通研教材、探讨教法,尤其对课本上的所有实验课(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都事先由老师演示给其他老师,使老师们明确整个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预见到可能会因哪些细节的疏忽导致实验的失败等等,提高了老师们的科学学科授课水平,也促进了我校科学学科的教学。

(2)听课、评课活动常态化:我们充分发挥教研组功能,在教研组内开展每周一节研究课活动,各教研组将听课安排提前下发到学校各部门、各年级,根据安排,采取学科主任随机参与、其他年级组教师自愿参与、本教研组所有教师全部参与的方式进行听课、评课活动,各教研组对听课人都有具体的分工要求,有的记录教师的讲授时间,有的记录教师的课堂提问(包括有效提问和无效提问),有的记录教师的板书,有的记录学生用于课堂自主学习的时间、课堂听讲的认真程度、思考的状态、发言的积极性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的记录学生的帮练程度,有的记录当堂知识的训练、反馈和纠正以及学生对知识的达成度等等,课后都参与评课,就课论课,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点评可以针对课堂中的某一教学环节、某个问题、教师或者学生中的某一句话等方面展开。这样,通过不断的听课、研讨,不断的修正和完善,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努力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

(3)教学问题研究专题化:每个教研组坚持每周进行一次教学问题交流研讨会,将本周内各位教师积累的问题提出来,进行认真、细致的讨论,像哪些问题是真问题?哪些问题无教学意义?还进行了“导学提纲的内容设计”、“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帮教措施”、“对学习小组的激励与评价”等专项研究,通过专题突破的方式,有利地改进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些问题的研究讨论结果,都由中心发言人做好记录。

(4)优秀课堂教学录像观看即时化:各教研组根据自身需要,在不同时段,组织本组教师观看诸如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不同课型的优秀课堂实录,剖析其教学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对自己的教学有哪些启发,还有哪些不足,怎样处理会更好……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在讨论交流中学习、内化、吸收,并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此外,我们每月举行一次由学校高效课堂领导小组成员和教师参加的高效课堂方法研讨会,老师们将自己在课堂教学改进行动中的成功做法、失败教训及今后改进措施进行交流,让全体教师教学相长,业务能力不断提升。

围绕教师的教,我们还向老师进行了“我的真问题、我的课堂精彩片断、我的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征集活动,并选出优秀的进行交流;各教研组还建立一本《易错易混问题累积记录本》,每一单元学过之后,本学科组所有教师都在上边记录平日学生的易错易混知识点,从而形成此类知识的积累,供本组所有教师相互借鉴,便于对学生进行强化练习,跟踪训练。同时,学期末,该《本》上交课程部,学年度转换时,由课程部负责搞好传承,这样,每个教研组都为下年度的教研组提供了一笔很宝贵的财富,既便己,又利人,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

3、教师反思制度让教师不断走向成熟

自我反思是教师反省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是不断修正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的有效途径。教师只有勤于整理、勤于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即时写出书面反思,不断修正教学行为,才能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反思活动的主要形式包括:每周一个课堂教学反思,每月一次阶段性教学反思,每学期一次总的教学反思。

(1)每周一个课堂教学反思,及时总结课堂教学中的成败得失,反思的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像①备课时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周计划完成得如何,备的最好的一节课是什么,好在哪些方面。②周内最精彩的一节课是什么,精彩在哪里,还需要哪些改进。③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最难忘的教学案例是什么,为什么。④教学中有哪些困惑,最焦虑或灰心的是什么。⑤培养优生方面做了什么实质性的工作,帮助一个希望生成果如何。⑥鼓励性的教育效果如何,对学生的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长足的发展。⑦从学情反馈中得到了哪些启示,学生喜欢我吗,喜欢与不喜欢的理由是什么。参照以上多个方面进行反省,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2)每月一次阶段性教学反思,总结一个月以来教育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误,要求有具体实例,有对实例的分析与评价,确实能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有效地梳理与思考。

(3)每学期一次总的教学反思,反思自己一学期的工作情况,做出正确的评价,评价内容分教学方面和素质方面。教学方面又包括教学设计、管理学生、促进教学、对学生评价。素质方面包括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质、参与共事、反省与计划。这几个方面分别从优势与不足分析,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不足,以便扬长补短,不断提升自我。

为了提升反思活动的效益性,我们每月举办一次“反思交流会”,以教研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对教学工作的反思情况,并用书面形式进行综述,交流中互相切磋,使整改措施更为完善。同时还要求每位教师找出自己以后整改的重难点,并定出突破措施,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

4、课堂教学达标制度实现教师课堂的优质和高效

今学年,学校定为“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深化年”,从课堂入手,研究方法,制定措施。为此,我们从制约高效课堂效益的因素入手,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自身认知发展规律,制定各学科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进行了诸多有效的尝试和探索。我们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互助意识,落实教师的“三讲三不讲”,实现少讲多练、有讲必练、练纠结合的高效课堂。通过指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开展互帮、互教、互学,实现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的目的,通过开展训练、反馈、矫正及针对问题,再进行变式训练、再次反馈、再次矫正等措施,强化双基,巩固知识,形成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进行课堂教学达标活动,措施如下:

(1)成立语文、数学、英语各学科高效课堂教学达标活动领导小组。

(2)教师个人向领导小组提交达标申请。

(3)领导小组成员进行听课验收。

我们对课堂教学未达标的教师,限其在两周之内进行二次达标验收,如果仍未合格,则本学期在教师综合素质评估中,该教师课堂教学评估分数记零分。

二、开展课堂研究,积极构建“导学帮练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我校在构筑高效课堂方面确立、实施“导学帮练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且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且已初见成效,“导学--帮教--训练--检测--纠正”课堂教学方法的主体内容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在自学过程中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进而形成互帮、互教、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开展当堂训练和强化训练,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反馈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当堂检测,再次反馈纠正,强化双基,及时查漏补缺。

“导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的有机结合。“导学”重在“导”,体现教师为主导,并针对学生的疑难即时给与启发和引导;“学”体现学生为主体,重视自学,完成导学提纲。其教学流程为:呈现导学提纲--学生自学。

“帮教”就是让学生将自学情况进行交流、讨论,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内及班内进行的互帮、互教、互学的过程,使不同水平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尤其是中下等学生,通过组内、班内几次的“帮教”,实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最终实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帮教”先在组内进行:即每四至六人一小组,每组都有优中差三类学生,交流的顺序为:差生--中等生--优生。交流的内容是:学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不明白--还想了解哪些。对小组的要求是:最大努力地自行解决问题--找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决不让一个小组成员掉队。

“帮教”在班内进行:即组内交流学习之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把本组的学习所得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并提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寻求他组的帮助,全班学生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再适时给以点拨,让学生再次展开讨论,最终只要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包办。

该环节的教学流程为:组内交流--班内交流--质疑问难--教师点拨--学生讨论--疑难解惑。

“训练”是课堂教学“三主张”之一,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课堂训练的形式分为口头训练和书面训练两种,学生在独立完成训练项目之后,首先在小组内进行集体交流,发现存在问题,开展互帮互教;然后再在班内交流,根据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教师再设计练习进行强化训练,达到深化的目的。其基本流程为:呈现训练内容--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自查帮教--全班共同订正--发现共性问题--再次强化训练。

“检测”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当堂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实施“捆绑式”评价,即每人的成绩为其小组的平均得分,重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帮教”意识和大局观念;检测完毕,各学习小组交换试卷并讨论批阅,再此提供互帮互教互学的机会。其流程为:检测--小组交换批阅。

“纠正” 贯穿于每节课的始终,做到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纠正的目的。为了纠正学生“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各小组将批阅后的试卷返还原小组,再由学生本人自行纠错,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出错的原因,对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在班内寻求他组的帮助。其流程为:学生纠错--组内订正--班内订正。

创新教学教研 篇2

但是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 容易出现流于形式的教研活动, 而且许多陈旧的教研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环境, 甚至许多老师的专业水平一直停滞不前, 对学生的发展设置了局限。 针对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如教研内容简单、过程随意、重视量化而不是质化等, 本文提出要创新语文教研以推动教学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改革教研团队, 推动教研活动进行

不同的语文教师往往具有不同的教学特色, 要促进教师和教学的发展, 必须有意识地创设语文教研团队, 为教师参加丰富、多样的教研活动提供机会和平台, 从而创造轻松愉悦的参考、合作的交流平台, 也让学生享受大家合作的成果。

在常规语文教研组的基础上, 需要建设多样化、专业化的交流平台。 这样的突破关键在三个方面:1.化大为小, 化整为一。 将语文教学内容分为多个专一的教研组, 比如习作指导教研组、阅读指导小组、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小组等, 让更擅长这一领域的语文教师对这一领域进行教研, 发挥所长, 取得成效;2.转变平台, 化严肃为轻松。 传统的教研活动往往显得严肃, 大家被限制在这一框架下, 难以保证教研效果, 不妨转变传统平台为线上交流平台, 这就弱化了现场的严肃性, 让大家能畅所欲言, 在轻松的环境下思维更灵活;3.由校内扩展到校外, 扩大教研范围。 学校可以在互联网上设立相应的教研博客、论坛或者微博公众号等, 在上面分享已有的教研成果, 推广后吸引全国各地的老师参与到这一讨论中, 集合更多人的智慧达到教研成果, 并与大家分享这一成果, 吸引更多人的参与。

二、创新教研模式, 追求教研品质

创新是新时代的要求, 只有跟上时代的节奏, 才能创造出更丰厚的果实。 传统的教研模式下, 开课、听课、其他老师评课一条龙展开, 教研相对被动, 开课的老师更是将其视为负担。为了让领导看到自己的教学成果, 教师开课有时也会存在全班学生多次演练, 像表演一样演给其他教师看, 这就违背了语文教研的本质。 因此, 必须创新教研模式, 化被动为主动, 尊重教师教研的自主性和系统性, 让大家能在自由、自主、系统的新模式下追求教研的品质。

教研自主性是指在教研活动中, 不要给任课教师压力, 让教师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把教研当成自我发展和提升的舞台, 而不是被动地完成任务。 这就需要学校改变部分教师的思想, 让其认识到提示自我、促进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研系统性要从以下两点来做: 首先是对一项内容的系统性教研, 要做到有始有终, 在确定教研目的后, 有计划、有主题、有策划、有反思、有总结地完善这一次教研。 其次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对教研的内容和领域都作系统化的教研。 比如, 语文教学涉及了方方面面, 有习作指导教研、阅读方法教研、积累教研、古诗词教学教研等方面, 教师需要对语文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方方面面进行系统性的教研, 追求教研品质, 提高教学质量。

三、创新教研评价制度, 提高教研积极性

对教研活动进行评价的本质目的, 是对整个教研活动进行总结性的评价, 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 让教师能从本次教研中发现自己还需改善的地方, 落实教研效果。 但是不恰当的教研评价制度不仅达不到最初的评价目的, 反而可能导致参与教研的老师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甚至会引起老师之间的不合。

我们需要创新教研评价制度, 实施侧重整体性、改进型和激励性的评价制度。 从整体性来说, 教研评价应指向整体, 而不是个人, 因为教研需要的是老师共同的成长, 而不是对个人功利性的引导。 只有整体性评价, 才能让教师更加团结, 大家在提出不同意见时心理上才更容易接受别人的指正, 正视自己的不足。 从改进型来说, 语文教研不是为了展示以前的教学成果, 而是为了在此基础上取得进一步改进, 教研中不能只说好话, 要强调反馈的重要性, 通过评价让团队认识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 再通过共同探讨解决这一问题, 实现真正改进。从激励性来说, 表扬和激励能让一个人更快地成长。 教研中的激励性评价, 可以让教研团队回顾上一阶段教研的成果, 并从中认识自己的价值, 展望个人和团队的发展前景, 进而激发他们在今后教研工作中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张峰.校本研修的活动策划与制度建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创新语文教研 推动教学发展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研;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258-01

教研工作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工作的成败,创新搞好教研工作是提高学校教学重量的重要途径。语文教研工作关系着语文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它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骨干教师,选拔学科英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主导,狠抓常规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稳中求进,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力求完美,教师的教学科研、学生的学科竞赛及考试成绩均有的长足的进步,取得优异成绩。因此,必须加强语文教研的创新,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

一、在备课上下功夫

加强对语文课本的钻研,充分备课,这是搞好小学语文教研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备透教材。有人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喻,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如同一段愉悦的旅途,教师是整个旅途的向导,学生是快乐的旅伴,将学生带往哪里是重点,也就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所以说,作为教师,一定要深入教材,将自己当做课文的作者,同时以学生的身份进入教材,明确教学的目标,备透教材,确保教研工作目的的达成;其次,备透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教研的最终目标无非是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学会学习,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教研工作时,一定要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全面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以此制定教学教研的工作目标,备准学生;第三,科学合理的实施集体备课。俗话说得好,“一人计短,二人计长”,集体备课一方面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分工合作,让资源得到合理的共享,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减轻教师的压力,切实提高备课的质量与效率。

二、对教材的开发和重组

教材本应是知识的载体,但语文教材与其他学科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其结构有着很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并不像其他学科一样环环相扣,循序渐渐。所以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大胆地对教材进行重组和开发,删去部分艰涩难懂并且人文性不强的文章,借助网络适当添加一些具有时代性,又能传递正能量的文章。同时根据高中考的需要,逐步穿插一些与考点密切相连的知识点,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也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升。教研应该以集体的智慧开发出教材中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元素,不要一味地遵循教材,怎么编就怎么教,这种照本宣科的做法只会阻碍学生发展,那岂不是误人子弟了?

三、组织评课与说课

评课过程必须打破以往教师一言谈的评课方式,找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让他们谈谈对这堂课的真实看法,听听他们对教师的真实诉求,也许学生的诉求才是教师改进教学的第一手材料,这样无疑会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说课是建立在对备课工作和教学行为相当熟练的基础上的一项教学研究活动,这项活动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功底和教学实力。所以在组织说课的过程中,除了关注说课的基本环节外,更应该关注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理念以及教法学法的把握。因而适时组织说课活动,会在很大程度上强化教师的备课工作,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化和熟练程度,这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不无裨益的。

四、组织语文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教学教研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其层次和深度的关键途径,同时也是促使教师感性认识与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态的有效方法。在笔者看来,要想提高语文教师教研工作者的素质水平,组织相应的课题研究是必须的,如可以自发的确立像“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类的课题,并通过各种途径,鼓励一定范围内的语文工作者在这一课题上进行相关的教研活动。此外,还可以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贯穿新课程的理念,深入的对不同题材以及体裁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语文教学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并就一些教学中出现的难点和重点做出讨论与总结。如此以来,不仅有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们的教学教研水平,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感悟,保证教学教研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五、加强专家对教研的指导

尽管教研是在“本校”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的,但它离不开专业人员的参与和引领,否则,校本教研的研究很难有大的提升,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因此在语文教研的过程中专家的引领就显得非常重要。主要通过专题讲座、专题谈话、进行现场指导、教学示范、课题引领等形式指导语文教师的教研。

六、充分发挥集体教研成员的智慧

集体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集体学习可大大提高组织的整体素质。首先,教师要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以良好的心态对待集体学习;其次,要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大家彼此信任,互相视为伙伴,只有这样才能无拘无束发表意见,产生思维互动;再次,克服个人习惯性防卫心理,即指保护自己或他人避免因说出真正的想法而陷入尴尬或受威胁的境地。充分分享专业资源,在相互支持、取长补短中发挥1+1大于2的组织效能。

教研求实效 创新促发展 篇4

创新促发展

——校本教研实践与探索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也是一所现代化的市直窗口学校,是全国百所名校之一。多年来,学校坚持“面向未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求真、务实、创新”的教研作风,按照“规范教研管理、落实教研过程、夯实教研基础、突出教研实效”的教研思路,形成了“学训互动奠定教研基础、点面齐动突出教研实效、上下联动拓展教研方式”的教研特色。

一、学训互动奠定教研基础。

教师素质提升最重要的途径是学习,为此我校通过推行“两个制度”、实施“三大工程”促使教师从“适应型学习”进入更高层次的“创新型学习”,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为教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

1、两个制度保学。我校推行“五个一”的制度,即教师每学期读一部教育教学理论专著,订阅一份学科教学核心期刊,记一本听课学习议课笔记,上一节研究课,每次教学活动进行一次教学反思。促使教师将学、教、研结合起来,确立学、教、研相长的工作学习观。学校每学期还将教师摘录的优秀文章编辑成《奇文共欣赏》一书,作为全体教师的课外读本,促进教师读书活动的深入。我校在35岁以下教师中推行“教师个人成长记录袋”制度,全程记录教师参与学习培训和校本教研活动情况,真实反映教师专业成长经历和成果。其内容有:自我介绍、座右铭、活动写真、知识与技能、荣誉与成果、才艺展示等。

2、三大工程促训。我校通过实施“三大工程”来促进教师专业培训:一是“基础工程”,将教师基本功按内容分四个层面来训练落实:第一层面为职业基本功训练,全体教师打好以三字(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两话(画)(普通话、简笔画)、一语(英语)、一操作(电教媒体操作)为核心的职业基本功基础;第二层面为专业基本功训练,科任教师提高一标(把握课标)、一案(编写教案)、一课(上课辅导、作业设计与批改)的能力;第三层面为特色基本功训练,在前面两个层面基本功训练基础上,大部分教师形成个人特色和专长;第四层面为科研基本功训练,部分教师能独立承担教育科研课题,撰写科研实验方案、总结、实验报告、实验论文,上好课题实验研究课,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一专多能,成为学术型、科研型的教师。二是“青蓝工程”,学校为35岁以下青年教师制定成长计划,采用师徒结对的形式,为青年教师选择观念新、教法新、科研能力强的骨干教师作导师,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帮助青年教师从“入格”到“合格”再到“出格”,迅速成才。三是“名师工程”,确定“名苗”,重点培养;评选“名师”,着意包装;“名师”展示,打造精品;宣传“名师”,示范引路;学习“名师”,促进发展。我校曾组织校内六位名师,面向全市成功举办了以“新课程、新理念、新策略”为主题的名师展示课活动,在全市引起较大反响。

二、点面齐动突出教研实效。

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是促进校本教研持续发展,丰富研究过程的有效载体。我校立足实际,建立以教研组和单学科组为“点”、多学科为“面”的点面齐动校本日常教研体系,有效地推动校本研究工作。

1、教研组细研交流。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在固定的教研活动时间,集中研究解决问题。教研组从细化专题入手,把专题分解成相互联系的、可以操作的若干小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如教学理论学习,教研组事先将学习资料下发到每位教师手中,并提出若干思考问题,然后集体讲座、学习、讨论交流;教学实践交流,可能是“一字一析”、“一题一解”、“一课一得”,从评说、评写、评做等方面入手,重视操作和实践环节。教研组还不定期为组内教师解决教学困惑,教师之间的交流无处不在,体现了教研的灵活性、互助性,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单学科精研推进。同一学科开展“沙龙式”教研活动,同一学科的教师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参加同一主题的研讨活动。活动中,我们将座位排成“开放式”的U字型,围绕学科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通过专题讨论、现场示范、争鸣交流、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现场活动结束后,大家写下感悟,反思自己的教学。这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研活动真正切合了教师的实际需要,受到了大家的普遍欢迎。教师经历如此“头脑风暴”式的洗涤,在“惊醒”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3、多学科群研共促。我校每学期举办一次“科研月”活动,用课题研究带动教学研究。按照“人人参与——集中展示——专题研讨——质疑答辩”的模式开展活动。全体教师人人参与,围绕研究专题上课、展示,针对教学疑难问题研讨、相互质疑答辩。如08年春季学期的科研月活动主题是“开展案例研究,增强教学效益”,围绕这一主题举行了系列教学研讨活动,举办了“如何开展教学案例研究”专题讲座,开展了网络教研活动,组织了听课评课问卷调查,并进行优质课竞赛。08年秋季学期,针对学校教学质量和校本课程的教学情况,确定的科研月活动主题是:“立足课堂,改进方法,提高质量”,除了开展“自主探究、分组研讨”,人人上好一节研究课外,还隆重地召开了我校教学质量分析会。多学科同时开展活动,人人上阵,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三、上下联动拓展教研方式。

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在不断增多,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无法解决,教研工作仅仅局限于一校之内有可能会是同水平的反复、浅层次徘徊,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我校在保持现有的校本教研机制的前提下,构建了“上挂横联下辐射”的联动式教研形式,拓展了教研天地。

1、上挂求高度。我们与中央教科所、华中师大等科研院校单位联系,接收他们新理念新思想的熏染;聘请中央教科所田慧生博士为我校专家组组长,定期到我校指导工作;请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支玉恒、邱学华,省、市教研室教研员到校传经送宝。我们还与全国知名学校光明小学、北京小学、武昌实验小学联谊,从他们那里获得最前沿的教研动态、汲取最先进的教育经验。通过专家、名校手把手的指导,面对面的交流,开了眼界,少走了弯路,教师们得到了最新教学资讯,同时提升了校本教研的高度。

2、横联求宽度。荆门城区不大,但每所小学都有自己的特色,本着合作、互动、共享、发展原则,我们积极与城区兄弟学校“联合”;我们还与周边一些县、市实验小学联系,创造机会相互“串门”,让教师在结交中共同提高,在合作交流中共同进步;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园网,把老师的教案、课件、练习设计等发布到网上,与周边兄弟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利用网络灵活方便的优势,引导教师与兄弟学校建立QQ群,在QQ中进行交流,从备课、教案、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教育教学经验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合作。通过跨校交流,实现由校内教研向跨校教研的转变,拓宽了教研渠道,拓展了教研的空间。

3、辐射求厚度。我校携手部分乡镇小学组成了“主动发展教育研究协作体”。协作体现有东宝、沙洋、掇刀、京山、钟祥等县市区十九所小学,所有成员学校均为自愿参加,实验教师八百多人,实验学生近万名,形成了“理事会——协作体学校——乡镇村小”三级组织结构和“分级管理、层层辐射、多向协作”的教研体系。协作体本着“发展第一、互相学习、共同研究、成果共享”的原则,开展教研联动,其形式主要有集中研讨和校际联谊。集中研讨一般每年开展一次,每次一个主题,由一所协作体学校自愿承办,其他学校共同参与,内容包括学术报告、经验交流、论文评比、课例讲评等。校际联谊有“送教下乡”、“师徒结对”、“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我校充分发挥龙头作用、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为协作学校送教40多次共80多节课,“师带徒”100多人,指导研究课、竞赛课60多节,做教改讲座20多场。这是一种大教研的尝试和探索,让多所学校的教师共同成长,让多所学校共同提高。

创新教学教研 篇5

——德兴市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特色材料汇报

德兴教研室 黄周新 黄跃虹

随着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是摆在教育主管部门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德兴市始终把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纳入中心工作,特别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加大了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积极创新教研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近几年来,围绕以校为本制度的建立,德兴市先后开展了‚‘教育质量年’活动‛、‚‘百课千人’教学研讨活动‛、‚‘四项教学技能’竞赛活动‛和‚‘五环联动、反思成长’主题教研活动‛以及正在进行的‚学科论坛‛等系列大型区域教研活动,为课改理念的贯彻、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为学校的校本教研的开展及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发挥了良好的牵引作用,丰富了校本教研内涵。

2003年,德兴市教研室以学校为研究阵地,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战场,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课后的教学反思入手,针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情境的创设,民主、和谐、宽松、安全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等方面进行深入审视反思。在新课标的学习落实中,将全市区域性课题理念与新课标进行整合,确立的区域性省级立项课题《主体参与型发展性教学模式的研究》被评为‚省先进课题组‛。形成了‚主体、探究、发展‛六字理念,并以区域性课题牵引全市课堂教学改革。特别是针对传统教研活动重结果、淡过程,重竞赛、轻发展,只关注少数人,而忽视了大多数教师专业成长的弊端,开展了以校长讲座竞赛、教导主任评课比赛、教师人人进行说课、上课、评课为主要内容的‚百课千人‛教学研讨活动。要求校领导率先垂范,学科带头人做典型示范,广泛深入的动员发动全体教师人人参与。活动历时1年,教研室组织专家评审组指导、检查、评比,评出了100节好课,全体教师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理念洗礼,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

2004年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又开展了教师人人参与的‚微型讲座、抽题上课、课后反思、相互评课‛为主要内容的‚四项教学技能竞赛‛主题教研活动。由于发动深入、组织得力,历时一年的活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了质的提升。它为我市的教学改革引来了源头活水,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注入了全新的内涵。

2006年底,在教师座谈和总结反馈中,发现教师的教研自主意识有待加强,参与教研的深度不够。教研人员退到了评判教师研究状况的配角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专业教研人员的引领作用。在广泛论证的基础上,又启动了‚主题发动、分散研究、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展示‛为主要形式和内容的‚五环联动、反思成长‛主题教研活动。并于2008年4月召开了总结展示表彰大会,广大教师参与其中并经历了一次在工作中研究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现实的课堂、具体的课堂、活的课堂、生成的课堂、有效的课堂。面临新形势下的三个挑战:挑战传统、挑战定势、挑战自我,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要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出质量。在近几年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工作的基础上,他们又抓住课堂教学改革这个关键,以新课程理念为引领,从理念学习、课堂实践、理论探索、教学形式创新层面进行了多维度的探索。目前,在原有系列主题教研活动的基础上,为加强学科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市正在开展‚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学科论坛’活动‛,推进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一系列主题教研活动,为学校、为每位教师搭建了一个进行校本教研的良好平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进一步浓厚了学校教研文化,加快了学校、教师向研究型转变,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也为我市的基础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批国家级、省级教育科研课题立项并实施,银山小学‚十一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的研究‛被中央科教所批准立项;铜矿一小的‚计算机教育实验学校‛、铜矿二小的‚德育实验学校‛均被省教科研批准立项,进一步推动了我市教育科研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拓展。花桥小学、铜矿二小、市二中三所学校校本课程被评为上饶市首批优秀校本课程,我市被省教育厅确立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实施基础‛。三年来,我市共完成中小学省级课题立项38项,结项19项,地级课题立项64项,结项33项;共培训中小学校长78人、骨干教师60人,中小学教师新课改培训2100余人,学科教师培训5000人次。有效地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我市教师在全国、省、市举办的各类教学技能竞赛中捷报频传,其中铜都中学教师徐香莲在全省物理教师优质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并在全国物理创新大赛中获二等奖;香屯中学李朝楠、龙头山中学王有林两位教师在上饶市体育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荣获一等奖,李朝楠教师还被选派参加全省体育教师基本功竞赛,荣获一等奖;铜矿一小教师周艳在全省小学数学教师优质课竞赛中荣获二等奖、上饶市一等奖;德兴二中教师程皆煌在上饶市初中数学教师优质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并被选派参加11月份的全省数学优质课竞赛。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获国家级奖13人次,省级奖14人次,市级二等奖以上156人次,教师教学论文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56篇,市级奖项850篇,在市级以上教学刊物发表论文121篇。

如今,基础教育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德兴每一所校园,我们坚信:只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研形式,走‚科研兴教‛之路,德兴市的校本教研工作会迎来更好的明天!

创新教学教研 篇6

随着教育信息化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中小学教师的教研活动逐渐向信息化、网络化延伸。作为一种崭新的教研形式,网络教研脱颖而出,并日渐显示出它独特的优势,弥补了传统教研活动的不足,使教师教研活动插上了新的翅膀。

然而,由于网络教研刚刚起步,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故而目前有关中小学教师网络教研的研究还不是很完善,网络教研的普及率较低,传统教研依然占据了教研活动的主导地位;网络教研活动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教师所在学校缺少网络教研平台和稳定的网络设施,缺少资源等成为阻碍教师开展网络教研活动的重要因素;很多老师对网络教研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将网络教研平台仅仅作为上传和下载资源的平台;网络教研活动缺少科学、规范的评价机制;教研互动深度不够,大部分的主题都是基于简单思考的浅中层互动,缺乏深层互动。究其原因主要是现有的网络教研资源未充分利用和更新、教师与相关教研人员缺乏教研和合作共享意识,缺少评价制度等。

2.柳暗花明又一村

基于上述原因,为了促进网络教研的发展,我县一部分老师在县教育局创新精神引领下,以名师工作室为依托,正努力探索、开拓一条适合太和教师的本土化的网络教研之路。多个工作室网络教研活动在探索中慢慢前行,郑标名师工作室就是走在最前列的一支年轻的队伍。

从6月2号的第一次网络研修迄今,郑标名师工作室已经开展了26次网络研修活动。每周五晚八点网络研修活动都如期举行,从未间断。每次活动都有主题,有主讲,有主持,有准备,有收获,有提升。网络研修以一名主讲加多名主持的形式进行,工作室5个小组轮流承担研修任务。工作室的网络研修形式由最初的QQ文字交流,到后来的YY语音交流,到现在渐趋成熟的YY视频直播交流,实现了由图文到音频再到视频的一步步完善与提升。

由青涩稚嫩的摸索前行,到日趋稳健的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再到枝叶丰满、形神兼备的摇曳韶华,7个多月来,我们走得好沉重,走得好艰辛,却又好充实,好豪迈,好精彩!

3.小荷才露尖尖角

网络教研的具体内容从中考试题的分析到统编新教材中作文教学的交流,从名著导读教学方法的探讨到新教材七八年级的单元整合,每一次的网络研修主题都与一线教学密切相关,扎实研讨、探究一线教师的困惑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每次研修结束,研修团队会对本次研讨内容进行总结,诉诸文字,并第一时间把整理好的研修实录发布到“太和教研”公众号,以惠泽我县更多的语文老师。

郑标名师工作室网络研修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太和教研”公众号对各项活动内容的及时推送。为了拉近学生与经典的距离,太和教研公众号开辟“悦读吧”专栏,推出“我与名师读名著”的专题活动,连续十多天推送由我县名师诵读的《朝花夕拾》诸篇文章,并配有专门的阅读指导。很多老师根据阅读指导,循序渐进的进行《朝花夕拾》的阅读指导,在家长和师生中反响强烈。将星星之火燎原全县,把独秀之花洇染成烂漫春天,让名师工作室真正起到了辐射、引领、推动全县教师自觉投身教研、提升教学技艺的作用。

最近如火如荼开展的“全县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又是我们名师工作室网络教研掀起的一股热潮。为了让统编教材的研究落地生根,枝繁叶茂,辐射全县,开花结果,达到以赛促研,以评促教的目的,大赛组委会特意设置了网络评价环节。网络评价,改变了以往评委现场打分定输赢的模式,首次把大家对选手说课内容和评课稿的评价纳入总分内,这又充分显示了网络教研的公平透明的优势,使得此次大赛更加公开、公平、公正。此举同时又检验了参赛教师的说课评课能力以及写作水平,可谓一举多得,一花多果。

4.却话网络教研事

网络教研优势明显: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让天各一方的老师通过网络进行探讨交流。尤其对于农村的老师来说,网络研修就是乡村教师的“千里眼”“顺风耳”。它省去了长途车马的劳顿,克服了时间限制、经费投入、地域阻隔等因素的障碍。可以说,网络教研为我县哪怕最偏僻的乡村教师,装上了千里眼,安上了顺风耳。一台小小的电脑、一方薄薄的手机,就能让乡村教师足不出户,却能“聚”在一起,谈教论道,无障碍地教研,这就为我县所有教师开辟了一个随时随地都能研修学习的空间。而我们工作室的同仁们,不就是打造、开拓这一方神奇空间的人吗?当有一天,我县网络教研之树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时,就让我们无比欣慰地说一句:太和教育的旗帜上,有我们付出的爱!

5.春江水暖鸭先知

网络教研开阔老师们的视野。其实各个学校也经常进行各种形式的研修,但参与的仅仅是本校的老师,彼此之

间非常熟悉,感觉研修总是老生常谈,大家的见解也都是耳熟能详的几句话而已,难以形成有见解、有高度的成果。我们工作室的网络研修,从专题讨论,到单元教学地整合,从名著导读到综合实践,从QQ文字到YY直播,定位高,专业性强,思考深刻,这就使成员的视野不断得以拓展并日趋开阔。

网络教研成就教研团队。工作室的每次网络教研活动虽然只有一个人主讲,但大家都明白,主讲所呈现出来的其实是各自小组的成果,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故而每个小组接受任务之后,组员都是群策群力,争相出谋划策,千方百计地让主讲更出彩,以让每位组员“与荣有焉”。常常是讲座的内容由主讲设计好之后,要经过组内成员的多次修改才最终定稿。如小编组韩永华老师、张娜老师主讲的时候,小编团队成员多次进行模拟,以便提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力求呈现出更加精彩的研修内容,这就是集体的智慧,团队的力量,研修需要团队,同时研修也成就了团队。网络研修一直在不断的完善之中,我们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它已经成为我们工作室的一张重要名片了,它就是集思广益、精益求精、携手共进的团队合作精神。我相信,这精神是我们这个团队迎难而上、勇往直前,从“小荷才楼尖尖角”走向“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坚实基础!

网络研修渐趋精准。回首我们网络研修所走过的路,我们都能明显的感觉到,我们的研修正在向着精准化的方向发展,网络资源丰富多彩,百度一个话题,会出现很多条相关的资源,但研修仅仅靠广博是不够的,它更需要精深。在网络的世界里,我们不缺乏“多”,我们缺乏“深”、缺乏“细”、缺乏“精准”。只有从“细微”之处入手,我们才能挖掘出很多别人所未能接触的东西。最近的网路研修我们都是在讨论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参与过后,大家对部编新教材的单元设计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实施定会更精准。

6.长风破浪会有时

我们的网络研修一路走来,离不开工作室整个团队的通力合作,更离不开高人指路。在7月7日的网络研修中,我们有幸邀请到省教科院俞璐老师进行指导。在与大家的交流中,俞璐老师提到:首先,对“预先拟定研讨目标、事先布置任务、主持人+各参与者均有长文发言模式”等都有较好的印象。第二,我注意到了研讨目标。目标设定的很适时,针对部编教材,是教师们迫切需要的。但是我同时注意到,目标设置过大,讨论的发散性就很大。大家可说的点太多,针对某一问题深入探讨的可能就越小。我建议,不必“贪心”,吃透一个点,逐步积累。此次大家的发言,每一个碰撞点,都可以单独衍生成一次网络教研。我认为,惟有逐步积累,方能脚踏实地……我在贵团队的这一次依托QQ群展开的网络教研中,看到了碰撞,看见了真实,看到了生命力。我希望,你们能有更大的发展,更深的交流,和基于实际情况的更多适时的调整。

也正是在俞璐老师诚恳的建议和指导下,我们进一步探索了YY语音网络研修的形式。

当然,我们还应该正视现阶段网络研修存在的不足。例如,研讨的主题应该更加细化,可以探讨“如何更加有效的指导默读”“如何指导学生做批注”,或者就一节课堂实录的某个细节进行研修等。总之,研修的内容越精准,我们的收获就会越多。另外,我们的网络教研到今天为止,主要还集中在本县名师工作室和中心教研组成员内部,还没有发展到广大教师的集中参与,影响和辐射范围还比较小,这也是我们正在做推广工作的意义所在。

“形势喜人,形势逼人!”我常用这句话提醒、鞭策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提醒他们自我加压,迎难而上,鞭策他们超越自我,更上层楼。对于以后网络研修的方向,郑标工作室已有自己的规划,在工作室把一系列基础的问题研究解决之后,我们可以组织全县的语文老师,也可以组织更大范围的各学科的相关老师参加网络研修。还可以组织学生、家长,参与相关活动,比如针对家庭教育普遍缺失的现状,面向家长开展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的网络培训,提高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等。

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我们的网络研修已经迈出了艰难的一步,但同时网络研修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有待于我们更深入探索的空间,教育加互联网,这是历史、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正在为网络研修的进一步发展而上下求索。

我们有信心:只要我们锐意进取,不懈努力,满腔热忱地投身网络教研,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我们一定能从星星走成朝阳,从小溪走成江河,从树木总成森林!

作者|太和县教研室郑标

创新教研形式提高教研实效 篇7

一、开展评优活动, 促进教师间相互学习

定期开展校内评优活动, 可以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同时, 通过评优活动, 让年轻教师学习身边的人, 并拜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师, 在他们的帮助和引领下, 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同时, 这种教研方式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深钻教材, 既经济又实惠, 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此外, 还可以开展“中青年教师献课”活动。以说课为主要形式, 要求年轻教师上好两节以上汇报课, 骨干教师上好观摩课, 开展互听互评活动, 保证教师间学习交流的畅通, 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二、考察学习,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学校每年可组织一定数量的教师到外地或外校学习。这样的活动, 有计划、有目的, 能产生共鸣和集体仿效的效果, 起到借他校之风, 转变本校教风的作用。笔者所在的学校, 几年来, 学校总是千方百计创造条件, 组织教师外出学习, 既活跃了学校文化生活, 又提高了教师素质。此外, “送教下村小”活动, 也不失为一种锻炼教师, 提高教师素质的好方法。许多教师通过支教活动, 得到了锻炼, 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不但达到了互相学习, 互相交流, 同步发展, 共同提高的目的, 还均衡了师资力量, 受到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普遍认同。

三、确立教研课题, 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很有必要确立一定数量的教研课题, 并尽可能让广大教师参与其中, 促使他们在学习中研究, 在研究中提高。为了搞好教研工作, 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鼓励教师撰写教育教学叙事。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 学校应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撰写一篇教育教学叙事, 然后分组讨论, 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等形式, 总结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喜与忧, 探讨新课程的新方法、新思路, 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困惑。

二是加强课后自我反思。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做到课课有反思, 针对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教学事件, 分析其原因及改进办法, 并充分利用观察、谈话、作业等手段了解学生的想法, 找准问题进行反思。

三是确立教研课题, 应以切合学校实际为主, 尽可能地使教研为教学服务, 为减负增效服务。教研课题的研究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一个探究的过程。通过学习和探究, 使参与课题的教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 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而研究成果的展示, 又进一步激发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使教师的专业水平迈向更高层次。

四、依据教师实际, 加大校本培训力度

如何写教育教学叙事?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什么是校本教研?这些都是教师在工作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 为了解除这些疑惑, 学校应聘请有关专家、教研员、骨干教师给教师进行专题培训, 答疑解难, 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

过去的几年, 在新课标的学习方面, 教育部门和学校加强了理论方面的学习指导, 还在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制定了相应的制度, 使广大农村教师基本上掌握了信息时代的教育技术。今后, 应鼓励教师对各种版本教材的学习和研究, 以尽快适应教材的转化步伐。此外, 还应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 让广大教师参与到教材建设中来。

创新教学教研 篇8

一是召开教代会,确立“科研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定不移地把科研兴校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战略。以教科所为组织中心,从基本问题出发,对教育教学中若干个问题进行了研究,重点突出了对高效课堂模式、新时期学生发展水平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索。结合国家、省、市各级“十一五”教科研规划,申请立项研究,形成了学校新的教科研发展格局。同时,对“九五”“十五”期间教科研成果进行了整理,加强教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落实和工作提高。我们下一步,还将积极与高校、上级教科研机构建立联系。请专家进校,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科研工作和教学实践,借鉴先进学校的教学经验,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切实落实好教研、科研、教学一体化思想,用教科研引领学校向高端发展。

二是从着眼学校长远发展出发,为了探讨新时期学校战略规划和理论实践,学校组织成立了教育发展研究会。通过聘任,选拔了8名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层次的教师担任研究员,组建了教育发展研究第一梯队,对新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实践开展研究,重点关注国家教育发展、课程改革和高考模式新动向,广泛搜集整理最前沿,最新颖、最先进的教育信息,推介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开展多层次的调查研究、教学研究、学术研究,打造精英科研队伍,谋划学校未来发展模式,为学校长远发展提供策略支持和研究平台。

三是立足校本实际,强化教学研究,学校成立了教育教学研究会,由资深教师组成,重点对日常教学工作开展调研,研究解决教学中的“真问题”,指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探讨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搜集典型教学案例,负责教学改革的指导和深化研究,从而加强了对教学管理宏观调控和教研整合,强化了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在这个基础上,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实行了首席教师聘任与管理制度。学校聘任了29名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为首席教师,负责对青年教师进行帮扶指导,并落实了目标责任制度,通过首席教师的导师引领、辐射带动,滚动培养高层次的骨干教师队伍,并进一步推进了教学研究工作,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此外,学校还成立了教学研究领导小组,全面协调指导各项教研活动开展,将各项教研活动纳入一体化管理,从而完善了管理机制,使校本教研扎扎实实开展起来。

强化三个实体建设,创建优秀团队组织

首先是年级的管理,年级是学校的中层部门,也是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部门,年级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地位。我们通过召开教代会,制订了《高密一中全员聘任方案》,对年级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年级职责共分十二条,重点包括教学工作和教研活动的组织,学生的教育、安全与管理,教师的聘任、考核和管理等等。同时,建立健全了目标激励机制和利益分配体制,按照“质量结合,以质为主”的分配原则,实行年级工作量工资总额包干制度,对教师个人业绩考评与年级整体业绩考评实行挂钩式综合评价,个人发展与集体进步紧密关联,树立了年级一盘棋思想,推进了以年级为单位的教研活动和教学改革,增强了年级整体竞争实力,也促进了教学工作的提高。

其次是对教研组的管理。教研组是以学科为分类的基层科室,负责本年级本学科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为加强教研组工作的实效,强化教学常规落实,我们制定实施了《高密一中教学常规管理细则》,把教研组集体备课作为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制度化管理。我们规定,教研组必须每周两次集体备课,并规范了集体备课的程序、内容、方法,实行集体备课主讲人制度,重点对教学目标、难重点、三易点(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以及教案、学案的编写、检测题命制、课件的制作进行研讨,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统一使用导学案、练习题、作业题,统一组织过关检测及讲评。对教研组长明确了工作职责,教研组长每月一次进行述职,汇报开展教研活动情况及工作实效。在考评方面,将教研组整体教学成绩与个人教学成绩挂钩,实行综合评价,作为评优奖励、职级聘任的主要依据,引导广大教师通力协作,凝聚集体智慧,打造优秀组织团体,有效地提高了教研组工作水平和竞争实力。

最后是对班级作业组的管理。班级作业组是以班级为单位联结的任课教师工作团队。对一个班级而言,教学成绩直接取决于每位任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而班主任则是主要负责人。我们同样规定,班级作业组必须按规定开展教研活动,我们称之为班级作业组集体备课。按照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我们每月组织一次班级作业组集体备课,由班主任主持,召集本班级所有任课教师对本班学生进行学情分析,一是要统一教育目标,协调各科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分析学生各科学习发展情况,研究分层次教学和个别辅导;三是交流优生优培和希望生转化措施,研究学法指导;四是诊断学生在思想、学习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办法;五是结合学生评价,对各科教学提出建议等。班级作业组集体备课及实效,班主任要在每月一次的述职报告中进行汇报。对班级作业组的评价,也是结合教师个人成绩与班级整体成绩进行综合评价,以充分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顾全大局,协心同力,努力提高班级成绩,实现了一体化管理思想,这样,各个班级作业组与教研组一起构成了合作与竞争的良性运行机制。

在这个基础上,学校将年级、教研组、班级作业组三个实体再度整合,实行三者捆绑式评价,教研组、班级作业组成绩与级部成绩互为依托,个人业绩与集体业绩密切关联,形成了层层组合共同体,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校本教研,不断强化团队意识,促进了全员进步,共同发展。

加强教学研究和落实,努力构建多元办学模块

一是以高效课堂三段教学法为总课题,在全校开展了“三节课”为主要形式的教研活动。“三节课”是指全员公开课、推门诊断课、骨干教研课。全员公开课主要在年级层面举行,全员参加,开放课堂,资源共享,互相借鉴,互评提高;推门诊断课由年级评课小组和学校课堂教学研究指导小组采取推门听课的形式对教学落实情况进行诊断性听课,对不符合高效课堂教学标准的教师实行集中听课、连续跟踪听课等方式,帮助其矫正问题,改善教学;骨干教研课,是指骨干教师举行的示范性观摩课,提供典型教学案例进行研究。“三节课”的开展,有效地落实了“精讲精练,少讲多练,有讲必练”的高效课堂十二字要领,形成了“学案导学、当堂训练”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二是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在教学工作中,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不同层次的需要,实行A、B、C三个等级教学,不同等级有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作业和测试,允许学生选择,实行弹性管理,对特别优秀的学生,我们专门为他们开通了绿色发展通道,实行绿卡制管理,学校所有教学设施,包括图书馆、实验室、资料室都对他们开放并专门为他们装备了开展自主性学习的自修室,落实了特长生导师制度,这些学生可以脱离常规课堂教学,到自修室按照和导师共同制定的学习计划,参阅各学科教学资料进行拓展性学习,使优秀生得到最优化发展;对边缘生实行了全方位承包制和纠偏补弱、个别辅导制度,努力关照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和自习的效率。

三是从基础年级开始,调整了音体美教师聘任办法,大力加强音体美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允许学生选择喜欢的学习项目,并加强了教学过程的管理和评价。同时,落实了教练员责任制度,努力培养音体美特长学生,使一大批优秀的特长学生脱颖而出,考入重点大学。

四是根据学校发展需要,积极开发学校课程,开设了20多门特色课程;针对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创建了奥赛班;积极开展了科技创新、电脑机器人制作以及各类竞赛活动,每年组织一次体育艺术节,学校专门配备了创意设计室、电脑机器人实验室;还组建了奥赛辅导教研室、特长教研室,指导开展奥赛辅导和选修课、活动课,努力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为他们多元发展架设起了成功的立交桥。

五是加强了实验班教学,落实了实验班班主任、任课教师招标聘任制度和教学目标责任制度,对实验班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加大了对实验班特优学生的培养力度,高目标、高层次、高质量地打造实验班教学品牌,使实验班成为教学的示范和亮点。

上一篇:2018中国电力市场分析下一篇:医院医养结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