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创新活力的培养

2023-0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教师创新活力的培养

校企合作下激发高职教师创新创业活力的 路径研究

摘 要: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经济向创新创业驱动型经济转型时期,创造思维、创业技能、创新人才将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元素。针对高职教师双创积极性不高的成因进行分析,阐述校企合作平台在激发高职教师双创积极性方面的意义,提出借助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载体有效释放高职教师双创活力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教师;创新创业活力;校企合作

基金项目:2017年度省市级基金项目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激发高职院校教师创新创业的内在驱动力研究”(项目编号:17ZLZXZF00680)

作者简介:郎振红,女,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管理、计算机教育。

当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阶段,要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驱动力,需要营造双创的社会大环境,加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高职教师作为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科技人才队伍中的一个群体,要责无旁贷地投入到双创实践中,在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成为重要的中坚力量。然而,目前高职教师投身双创大潮的积极性并不高,自身潜能与活力没有完全释放出来,这不仅阻碍了创新型社会的建设步伐,而且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如何将这一庞大的人力资源盘活,发挥人力资本的强大作用,成为创新型社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而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激发高职教师创新创业活力是一个重要路径。

一、高职教师创新创业积极性较低原因剖析

为了准确掌握阻碍高职教师积极投身双创活动的主要因素,笔者以海河教育园区和天津地区有影响力的高职院校作为实践调研基地,展开问卷调查。参与调查问卷的人员包括工科、理科、人文社科等学科领域;年龄跨度从30岁以下青年教师到55岁以上资深教师;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两个层次,还包括部分博士研究生;技术职称有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工作岗位除了专职任课教师和科研教师外,还包括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行政处室主任、行政教师和辅导员等。可见,收集的调研信息既具全面性又重点突出;既能真实反映当前高职教师双创的现状,又能了解教师投身双创的心声。因此,调研数据的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真实性与可信性。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显示,影响高职教师双创活力有效释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图1所示。经历过双创的教师,在双创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也是多层面的,如图2所示。鉴于此,影响高职教师有效释放双创活力的主要因素集中于如下六个方面。

(一)创新创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流程不畅通

针对创新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国家出台了宏观政策,提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创新体系策略,但基本都是围绕科研院所和高校展开的。高职院校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实际执行中,高职教师仍然面临创新科技成果难以有效转化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高职教师主要的工作是课堂教学,工作环境基本局限于高职学院内部,进行技术创新的视阈相对狭隘,很少深入市场开展实践调研,对市场需求了解甚少,申报选题更多地侧重于本人所学专业的关键技术研究或与教学相联系的理论性、实践性方面知识的探究。这导致高职教师的创新科技成果从市场需求角度看不够成熟,投入生产的可行性较低,经济回报率极低,存在较大的投资风险,多数企业面对这样的科技成果不敢贸然行事,致使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受阻。第二,作为教育教学机构的高职院校,对知识产权或专利权的申报流程不是很熟悉,高职教师又不愿将尚未注册申报的科技成果公布于世,這也阻碍了某些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即使某项科技成果有极高的社会经济价值,出于各种原因,教师暂不愿意实施成果转化,最终使其社会价值大幅下降。第三,高职教师与企业和金融等机构接触较少,即使部分科技成果具有应用和推广价值,可以转化成社会生产力,但苦于无法与企业沟通,投融资又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一大物质障碍。

(二)筹集创业资金难度大速度慢

充足的创业资金是有效激励高职教师持续进行双创活动的最大保障,但是,高职教师创业融资问题是目前双创领域无法彻底解决的难题。综合国内外双创的成功经验来看,风险投资数额越大,担保公司数量越多,越有利于提高双创人员抵御双创风险的能力,从而使其双创活动更活跃,双创潜能更好地释放。就高职院校与教师自身能力而言,想要聘请担保公司,从资金实力雄厚的经济集团引资融资的确是件难度较大的事情。加之高职教师基本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对市场风险的预测与规避缺乏经验,教师自身抗风险能力薄弱,学院风险补偿机制匮乏,由此直接影响双创活力的释放。虽然在创业之初可以得到一些政府财政预算拨款和天使投资计划的款项等,但显然这些投资金额是有限的,无法满足创业后期项目对大量资金的需求。另外,以各种形式获取的各类创业资金,其投融资手续繁琐,流程复杂,申请创业资金速度缓慢,逐渐让高职教师的双创积极性被无法回避的资金困难所打击。

(三)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不健全

当前,高职院校推行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和双创激励制度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某些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并不完全科学,因此,高职教师双创活力的释放必然会受到影响。很多高职教师认为,与其将精力和时间花费在风险大、难度系数高、结果无法预知的双创事业上,还不如做一些轻车熟路的授课工作,不仅授课补贴有保障,而且工作出错机率小、风险低。另外,教师申报各类国家级或省市级科研课题可以获得一定经费支持,而双创项目如果不能成功进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双创教师前期投入就会付诸东流,没有丝毫回报。同时,高职院校在教师职称评定、业绩考核和人员晋升等都没有将双创项目纳入到考察指标中作为参考,对双创的成果转化、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实现等方面也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从而让双创活动的开展举步为艰。

(四)创新创业政策制度不完善

从国家到地方制定的释放双创人员活力的政策制度中,涉及到高职院校教师的相对较少,即使高职院校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制定了某些规章制度,也只是浅尝辄止,不够完善与健全,缺乏详细地制度规定和清晰的执行流程。在政策与制度的落实中,倾向性及扶持力度不够,甚至某些政策的制定并没有完全立足双创活动的实际需求,思想顾虑较多,不能大胆进行双创策略的改革。例如,弹性工作时间的规定、双创岗位的设立、双创收益的分配比例、双创业绩的考核等内容缺乏明细化的制度规定。此外,国家颁发的与双创事业有关的政策制度,高职院校只是通过政府网站进行展示,很少对其政策进行解读与宣传,导致专注于科技研发的双创教师很难及时了解到国家最新的双创制度,政策执行力度显然不足,高职教师从事双创的信心与决心受到较大冲击。

(五)创新创业市场风险高

在高职院校工作的各类教师与学校签订了规范的事业单位劳动合同,从某种意义讲,其基本工资收入是有保障的。如果从事双创活动的教师冒然脱离本职工作进行离岗创业,风险必然增大,无论双创结果怎样,教师都很难回归学校继续任职,从而失去了原本稳定的工作。调研结果也显示,影响高职教师双创活力有效释放的因素中,多数教师还是安于工作现状不愿冒险。此外,部分高职教师希望在创业期间能与自己就职的学校之间保留三至五年的人事关系和正规编制,即使创业失败,还可以返回原学校继续工作,并且享受与连续工作的人员一样的福利待遇,这样一来,可以极大地消除双创教师的后顾之忧。同时,还有部分教师希望以兼职的方式进入企业参与创业活动,不仅可以从事科技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工作,而且不会影响自己本职的教学工作,在不损害学校合法利益的前提下,既能发挥教师的技术优势,增加收入,又能从事双创活动,增强自身技能,提高知名度。

(六)创新创业寻找合适的企业难

高职教师要将创新的科技成果实现转化,需要以企业为依托。通常,高职教师采取寻找合作企业的方式进行科技成果的孵化与落地,尽快获得经济回报,但是,要寻找到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有一定的难度。有规模的企业,对高职教师研发的双创项目未必感兴趣,某些项目经过市场论证,前景并不乐观,企业不愿与其合作。而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自身资金运转存在一定困难,这些企业更多地关注维持企业生存和发展,以获取短期经济效益为企业运作的重点,对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往往是爱莫能助。加之,中小企业要申报某些科研项目,不仅手续繁杂,而且政策要求也相当苛刻。此外,教师即使研发出具有创新性的科技成果,在寻求企业进行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也是处处受阻,导致高职教师从事双创的热情不断消减。[1]

二、校企合作对激发高职教师释放双创活力的意义

(一)校企合作可以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平台

校企合作是以企业为主体,校方为核心,实施产教融合,共同搭建科技型创业孵化平台,宗旨是实现高职院校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和创新项目及时落地,为高职教师投身双创事业提供持续化的创业服务。企业通过建立创新型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平台,在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发挥沟通链接作用,促使创新型科技成果和社会经济的紧密结合,为高职院校提供创新成果转化与落地发挥重要作用,实现高职教师研发的创新型科技成果从供给方逐渐向需求方的横向扩散,从双创实验室的研究型技术逐渐向市场应用型技术的纵向转化,由此彰显成果转化平台的双维度意义。借助校企合作搭建的科技成果孵化平台,为高职教师创新科技成果提供了多种转化形式,对于原始取得专利发明权、具有良好产业前景、成果成熟度高、市场需求量大的科技成果,建议教师借助校企合作平台直接转化。如果教师受能力和精力所限,可以考虑与企业联合,以合作方式进行成果孵化,在企业的帮助下使科技成果由理论向实践转化。若教师不愿参与创业过程,可以选取成果转让或技术入股的方式,实现科技成果的最终转化。在双创过程中,高职教师的付出得到一定程度的回报,可以消除教师的科技创新成果被束之高阁的后顾之忧,倍增其双创的信心,激发其参与双创活动的热情。

(二)校企合作可以有效解决创业资金短缺的问题

高职教师投身双创事业的最大障碍是创业资金问题。以校企合作为有效载体可以最大限度解决创业资金的短缺问题。一方面,学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校方要对该企业的注册资本、经营运转状况、管理模式和未来发展前景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评定与考虑。被学校选中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企业基本都是经营良好、运转稳定、有一定资金保障的企业,显然,高职教师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进行成果转化的资金问题便迎刃而解。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可以构建良好的融资对接平台,在创业过程中,寻求有效的投融资渠道可谓是解决创业资金短缺的可行性途径之一。以企业名义进行融资、引资或贷款,可以寻求到更多战略伙伴的加盟,在银行贷款时,也有一定的抵押资本,并且企业会有专业人员操作投融资,能够快速获得双创所需资金。所以,凭借校企合作平台,可以快速而高效地为高职教师筹集双创资金铺平道路,使高职教师参与双创活动的积极性不断高涨。[2]

(三)校企合作可以及时获取领域前沿信息与市场需求

科技创新的研发与成果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双创教师既要掌握领域前沿知识并擅长技术创新,又要具备把握商机、分析客户、开拓市场、管理企业等方面的经验和见解,否则,双创事业很难展开。高职教师可能是某一专业领域的技术能手,但不一定是创办企业的专家,将有限的精力剥离一部分专注创业活动与经营管理,势必影响其技术創新潜能的发挥。而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具备准确获取用户需求、掌控商业运转、抓住市场机遇、管理企业经营、完成财务预算、配备人员、规避各类风险等素质能力。以校企合作平台为桥梁,双方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为双创项目的高效落地夯实基础。此外,高职教师申报的各类双创项目基本都是围绕日常教学与教育科研展开的,成果的社会经济价值不十分明显。反之,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承接的科研课题或开发的应用项目均是经过市场验证与企业论证的,来自用户真实需求,有效避免了双创内容与科研项目相脱节,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合的现象,从而使创新项目成果转化成功率提高,增强教师从事双创活动的信心。同时,高职教师常年在学院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即使在期刊和网络上了解或学习到一些领域的先进知识与技术,由于工作性质和环境的限制,未必能更好地服务于该领域的实践应用。借助校企合作有利载体,邀请或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或优秀创业者定期对双创教师进行培训和交流,可以使双创教师充分了解领域前沿技术,提高科技创新实战能力,积累创办与管理企业的丰富经验,从而提升自身双创的综合能力,更加有效地释放双创活力。

三、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有效释放高职教师双创活力的路径

(一)离岗创业与在岗创业相结合

根据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是否脱离原岗位,创业形式可分为在岗创业和离岗创业两种。高职教师单纯地采用任何一种形式创业都有不完善之处,而借助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平台,将离岗创业与在岗创业有机结合,既能适应高职教师自身特点,又能将创新科技成果成功转化。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是指将企业引进校园,企业坐落的位置和环境已经和校园融为一体,校企合作工作室是校方与企业共同管理,双创项目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研发团队也由校方教师和企业人员联合组成,并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分别从环境融合、团队融合、管理融合以及项目融合四个方面创新深度合作模式。通常双创教师既不想耽误本职教学工作,又想通过各种方式涉足企业,进行科技研发与创新成果转化工作,进而形成一种进入教室扮演任课教师身份,走进校企合作工作室成为双创科技人员的局面。学院与企业共同对双创科技成果类型和转化条件进行评估,若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推广的要求条件不高,建议采用在岗创业。教师以技术作为资本,将创新成果借助与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行成果转化,以兼职方式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实现产学研的有效链接。若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大量资金、服务机构介入与对市场机遇的把握,建议采用离岗创业。但此时不需要教师创办企业,以避免繁杂的手续和流程,只需与学校签订离岗创业协议,以科技人员身份进入校企合作工作室,全职进行双创活动,期间所有待遇与在职教师等同,离岗创业时间结束,回归学院继续任职。可见,双创教师不仅可以将优秀的科研成果带回教学环节,而且实现最初设定的双创目标,教师既增强了自身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又积累了双创经验,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为自身及学校未来的发展夯实基础。显然,借助校企合作平台设定的离岗与在岗相结合的创业形式,以一种无形的力量驱使高职教师积极投身双创活动。

(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创新型社会所需的具有实践动手技能型人才,对教学模式、课程教材、主讲案例及授课教师资历均有特殊要求。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新型“学徒制”模式,教师由单纯授课身份转为指导学生进行真实案例操作的技能型师傅身份,专业教师实现由“学校人”到“学校人+企业人”身份的转变。[3]同时,课程教材主要内容由以知识点为主线转变成以典型工作任务驱动为核心,融入知识点讲授的编排方式,突出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特点。主讲案例由以教师自行设定的虚拟案例为主转变为来自企业真实双创项目,突显教学项目的实用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这对任课教师的资历与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借助校企合作平台设立由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参与的“双创大师工作室”,转变教师角色,把普通指导老师转变为项目经理或子项目负责人,以双创项目为载体,将学生带入真实项目开发过程,促使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创形式,可以使学生尽早接触到双创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双创意识,而且增强了其双创技能,为未来创业与就业夯实基础。在双创过程中对有技术性突破,成绩卓越,指导学生有成效的教师授予“创业名师”荣誉称号。为学生开设的双创课程由“创业名师”担任主讲老师,身体力行地传授双创经验和教训,减少学生在双创过程中的失误。对于选修这些课程的学生的成绩可以在多数院校实施学分互认,有效整合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和教学资源。双创教师不仅得到科研奖励和成果转化的收益,而且从精神层面获得一定荣誉,最大限度地激励教师积极从事双创活动的热情。

(三)设立流动性岗位赋予弹性工作时间

高职院校的教师包括任課教师、科研教师和行政教师等,为了激发教师参与双创活动的热情,可以考虑设立教师流动岗位。结合教师在校企合作工作室从事双创活动取得的成效,设立创新创业教师岗,该岗位不受学院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的限制,在与学校合作的企业中设立。胜任该岗位的教师必须是参与过各类双创活动并且成绩突出者,隶属于该岗位的教师并不是终身制,可以根据社会对双创人员的需求而竞争上岗。[4]在创新创业教师岗的教师不仅享受与学院其他岗位的教师同等的福利待遇,而且绩效工资分配政策应当对在该岗位上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适当倾斜,双创活动中取得的成果与业绩可以作为职称评审、项目申报、岗位竞聘、考核、奖励的重要依据。根据双创工作的实际情况,实行灵活多样、赋有弹性的工作时间,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便于双创教师合理安排与利用有效时间开展双创工作,使其双创成绩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 李蕾.高职院校科技型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7(8): 143-146.

[2] 蔺伟.高校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路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2): 238-241,249.

[3] 王丽.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工作室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7(21):36-38,43.

[4] 张化迎.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13):43-44,50.

The Research on Inspiring Vita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via the Cooperation

Platform of School-enterprise

LANG Zhen-hong

(Computer and Software Technology department,Tianji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College,Tianjin 300350,China)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vitality;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责任编辑 徐 晶]

作者:郎振红

第2篇:制约高校教师协同创新活力因素调查研究

摘 要:高校教师作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生力军,在教学科研的开发和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现行科技和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和多元化社会背景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高校教师协同创新活力的发挥,探讨激发高校教师协同创新活力的有效措施具有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教师 协同 创新活力 制约

一、前言

高等教育是国力强大、民族昌盛、社会文明的重要推动力,高校不仅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技、传承文化的使命,还承担着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任务。高校教师作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生力军,在教学科研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现行科技和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和多元化社会背景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高校教师协同创新活力的发挥。因此,探讨制约高校教师协同创新活力因素,激发教师创新活力有着重要意义。

“2011计划”提出: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高校协同创新不仅包括高校与校外机构、行业的协同,也包括校内资源的整合与部门间的协同。高校协同创新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对高等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协同创新活力是协同创新的关键。协同创新活力,通常表现为乐观自信、思维敏捷、共同发展,将有效地激发团队创新,使团队获得高效率和高效益。高校教师创新活力的差距决定着学校发展的快慢,促进创新活力的因素也就至关重要。

二、制约因素调查分析

而与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相悖的是,在多元化社会背景下,面对全面提高质量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要求,我国高校教师的创新活力不足,创新精神不强,协同创新问题日益显现。通过对我校和全省部分高校教师的调查了解,有以下因素制约着高校教师的协同创新活力。

1.协同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就是一场博弈。在多元化社会背景下,受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而滋生出一些浮躁现象,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异化,一些教师精神空虚,耐不住寂寞、清苦。缺乏协同创新观念,创新缺乏动力和活力。滋生了“小富即安”、“吃现成”和个人主义第一等心态。

2.缺乏内在动力。许多教师习惯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研究方式,因为不愿、不会协同,极大阻碍了科研创新。有的人对取得创新成就者嫉贤妒能,或是出于个人目的冷嘲热讽,使你难以专注创新。参与协同创新的教师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生追求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协同困难,甚至产生内耗。

3.创新机制不够健全。评价、激励手段不健全是制约高校创新活力的主要因素,产学研有机结合体系不健全也成为了创新活力不足的瓶颈。调查中,教师认为搞科研创新难是与体制有关的,现行体制滋生了腐败行为的产生。相当多的科研创新项目实际是各级权力利益的分成,一般教师做课题是劳民伤财、浪费时间、为别人作嫁衣的事,这都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有的教师感觉搞科研是一种痛苦,科研与职称晋升的一刀切的评价体系,没有真正起到与教学挂钩的作用。

4.对失败的包容度不够。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呵护和鼓励。对于青年教师的棱角不是积极引导,而是倍加指责,求全责备。各种清规戒律、用人导向,把人才的个性与创新精神磨损无遗,不能做到人尽其才。

5.创新的文化氛围变异。公平公正的问题凸显。一些人名利熏心、投机取巧,剽窃他人成果,知识产权难以得到有效保护。某些人则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头衔挂名盗名,缺乏诚信和公信力。伪科学盛行,严重影响创新文化氛围。官场潜规则影响着高校教师的创新活力,拜金主义盛行,扭曲了师德。

6.学术腐败逐渐形成导向偏差。学校管理者选人亲疏有别、失去客观公平性。如在科研课题立项申报、经费资助、结题过程中,人际关系占主导,对成果的评价不够公平公正,一些教师的独到见解往往被扼杀或埋没。创新活动不能有效地与产学研相对接,导致无法实施。

三、激发措施

学校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理论培训学习是基础,实践锻炼是核心,体制机制是关键。需要运用多种机制和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和热情,激发他们的协同创新活力。学校要发挥服务和引领作用,为广大教师提供创新思路和幫助,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切实有效的措施。

1.增强协同创新意识,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是行动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信之愈深,行之愈笃。协同创新需要坚持、理解和奉献。作为高校教师,其自我实现主要体现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竭尽全力完成好教学、科技创新任务。创新过程中将会有困难接踵而来,要敢于冲破思维模式,大胆质疑,关注想法的出现和实现。养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和求异思维,力图使创新研究与教学密切相关。努力创造与团队学习交流的机会,在交流碰撞中学会运用理论表达,引发创新的共鸣,同时达到内涵的提升。使自己的思想、观念、经验和智慧转化成某种终身有用的资源和信息。以充沛的精力致力于创新团队,体验到创新与服务的乐趣。既要增强合作意识,勇于探索、锲而不舍。又要不怕权威、不怕挫折,大胆创新、独辟蹊径。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树立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潜心研究,诚信求实。不断创新,尊重他人的成果和知识产权。破除思维障碍,树立积极的核心信念和优秀的自我表现力。从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善于总结分析。学习能力是创新的源动力。创新必须勤于学习,通过学习别人先进的理念和技术,领会其精髓,并应用到创新工作中。最后通过总结分析,发现不足,促使改进,激发创新的欲望。其实,不同民族发展速度的快慢,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与其创新能力和活力大小息息相关的。创新还要注重研究性学习,以经验为起点,经过对经验的重组和改造进行学习研究,并将学习当成是终身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需不断拓宽学术视野。从而使自己能多层面、多视角看问题,使知识变成智慧,进而转化为创新的动力因素,将创新成为学习的最高形式。

3.精心选择核心领军人物,发挥支撑引领作用。协同创新团队的领军人才应发挥“鲶鱼效应”,言传身教、率先垂范,有效激发团队的创新活力,从而以自身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赢得团队和同行的尊重与认可。协同创新过程中既有“主角”,也有“配角”,要推动创新由“点”向“线”带“面”,领军人物必须注重使大家在热烈而平等的讨论争鸣中相互启发和帮助,时刻把“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摈弃官本主义和金钱的干扰影响。通过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来调动和激发创新团队的内在活力,形成尊重知识、学者优先、公平分正、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由于创新是一种博弈,要抱有“积极心态”,变“被动”为“主动”,集结大家的智慧,多角度、多渠道思考问题。教师要重视所属团队的团结协作、诚实守信,建立融洽的的工作氛围,激发创新活力。

4.崇德尚能,知行合一。作为高校管理者,应从管理的视角,带领广大教师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避免官僚作风。用人格力量去影响协同创新团队,用专业人做专业的事,维护学术公正和学术民主,避免分配不公与不公平竞争。努力在教师间营造和谐融洽的气氛,要有给下属各抒己见的意识,鼓励教师敢想敢闯,坦诚面对教师的直白,使教师建立自信,勇于尝试,敢于交流,从而调动其积极性。要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必须尊重教师的个性,对个人失败和失误要有适当的包容性。有个性的人在某些方面往往具有独到的见解和突出的才能,虽然这些人在常人眼中特立独行,甚至行为有些怪异,但往往能做出不同凡响的成绩。学校也需要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有效疏导教师的情绪。正确对待教师的合理诉求,解决其后顾之忧,让教师能集中精力进行教学、科研,以饱满的状态与激情投入到创新团队的工作中。

5.构建科学的管理体制,激活教师创新活力。国家“2011计划”的启动,为高校协同创新带来机遇。学校要以此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充满活力的协同创新团队。以良性的体制机制,鼓励跨学科、跨领域和跨单位的紧密合作,使协同创新迸发出更大的正能量。对协同创新团队要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强化绩效考核,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形成一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并行的良性机制。

5.1注重人才培训培养。加强对教师教育培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提升其创新意识和活力。协同创新团队成员有优先获得培训的机会,通过业务技能竞赛等来增强教师的团队精神。使教师通过培训,进行适当的启迪、开发、训练和实践,将潜能充分释放。从而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勇于开拓的思维意识,形成敢为天下先的理念。

5.2突破体制障碍。打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障碍,打破校内条块分割,实现校内协同,如在学校层面建设跨学科科研平台,共享学科和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平台等实现教学科研信息和资源共享等。根据协同创新、持续创新的需要,要把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避免教师功利化倾向,合力打造利益共享机制,建立一套规范的教师评价和管理制度,落实“按劳分配”原则,真正实现个人贡献与利益分配、资源配置挂钩。在项目申报、职称评聘、医疗保障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从而激发教师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通过改革创新,充分释放活力,推动协同创新良性发展,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不竭源泉。

5.3引进激励机制。创新活力同样要通过激励的方式来连接,让人才价值有所体现。“2011计划”指出:“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人事分配新机制。着力完善分配、激励和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鼓励人才创新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鼓励自主协同创新,完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的评价和监督体系。加大表彰奖励力度,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新热情,从而使教师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踏实教书育人。在以典范带动创新的同时,要对丑恶的学术行为敢于披露、毫不留情。学校应不断完善奖惩考核标准,促使教师出成绩,学校得实效。建立与协同创新相适应的教师聘用与激励机制是高校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高校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内在需要。通过机制不断创新,释放和激发高校教师的创造潜能和活力。

5.4营造创新氛围。倡导求真务实、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团队精神,营造兼容并包、民主开放、自由轻松的学术氛围。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倡导科学、健康的学术观,建构宽松、民主的學术氛围。尊重和保护学者的探究精神,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潜心研究、长期积累。对待学术研究既不搞行政命令,也不为了学术“政绩”而片面追求“量化”,努力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保护创新的宽松和谐社会主义学术环境。

四、结语

总之,在高校协同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既是提高教学科研工作效率的关键,又是衡量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2011计划”为引领,以学科交叉融合为着力点,夯实协同创新的基础,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使教学与科研在协同创新下交汇融合、和谐共进,均衡发展。必须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全方位地激活教师创新活力,尤其要解放富有创新活力的青年教师。既使教师踏实育人,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又能释放创新活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高校多种功能的协同发展,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党的十八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确立了新的坐标。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贯彻落实,广大教育工作者只要勇于和善于创新,不断提升协同创新活力,一定能共同见证教学科研的协同式跨越发展和中华民族的科技繁荣。

参考文献:

[1]《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

[2]《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作者:叶金福,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3]《科学谋划 提升协同创新能力》作者:张宗益 中国教育报 2012-9-23.

作者简介:李敏毅(1984.6— ),男,江西新余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高校教育教学。;柳碧清(1959.11—),女,江西萍乡人,教授,学士,研究方向:素质教育、高等数学和教法研究。

作者:李敏毅 柳碧清

第3篇:探索创新型党建工作方式 增强高校教师党支部活力

摘 要 教师党支部是高校基层党建的重要载体和基础,高校新型内设教学科研机构的出现及优化配置的党支部,要求组织部门积极探索创新型党建工作,发挥推动科研创新和提升教学质量重大作用。针对当前部分教师党支部党务和业务工作脱节、组织活动形式单一等现状,本文提出在进一步规范党支部各项工作,健全激励考核党支部工作方式的同时,探索创新型、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党支部的组织建设。增强党支部工作创新活力,充分激发党支部推进教学科研工作的动力,实现高校党建这项系统工程与教学科研的中心工作有机融合。

关键词 党支部 党建 “双带头人”工程 创新

1 党支部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重业务轻党务

高校教学科研机构肩负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双重任务,党员承担着繁重的本职业务工作任务。教师党员们工作重心普遍聚集于心科研、教学业务能力的提升,对政治理论学习重视程度不足,即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两层皮”问题,表现于用业务工作挤压政治学习时间的现象,以至于有的党员不能按时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导致对党的各项基础知识和路线方针政策未能充分理解学习。

1.2 组织活动趋于形式化

支部学习的方法单一,主要表现在采用会议室读文件,传达精神等被动学习方式,缺乏创造性和感染力。主要开展党务学习、党员发展等常规活动,而较少开展其它组织活动,因而党支部凝聚力不强,失去向心力,使党组织在党员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和地位有所淡化,势必影响党员理论学习和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

1.3 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

教学是高校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本,因此高校普遍重视学科建设、学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并制定颁布许多人才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而党支部的建设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党支部書记的任免和发展激励上没有对应的政策、制度和措施,党支部书记的培训交流机制不健全,个人发展机制不完善。而且高校教学科研组织的党支部的具体工作难以进行量化管理、考核,对党支部书记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和政策,亦大都没有相应待遇,因而党支部书记的职位缺乏吸引力和荣誉感。

2 创新型党建工作的探索

2.1 党支部工作规范化

2017年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2018年通过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为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提供了指导意见和规范,使党支部实现制度化的组织、规范化的管理和科学化的运行,这也是党支部开展各项工作首要章程和准则。具体应严格规范党建工作的程序,科学的完善党支部的各项制度建设,使支部“三会一课”等各项活动和学习具有计划性、针对性、连续性和实效性,亦有助于提高党员党性意识和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同时配备专门党建导师,有针对性地对党支部工作程序,组织活动等指导。随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邁向深入,党建势必朝着职业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配备政治理论水平高、工作业务能力强的党建导师,跟踪掌握基层党建工作中的新情况,及时解决其工作中的问题和困惑,为基层组织提供必要的党建工作指导。

2.2 建立健全考核激励制度

实施“双带头人”旨在培养教师党支部书记在成为“党建带头人”的同时又努力成为“学术带头人”,或者将党员“学术带头人”培养成“党建带头人”,以推动党的建设和业务工作双促进,提升党支部活力,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针对高校党支部,合理制定有效的考核激励措施,加强量化考核,从团队建设、制度建设、工作业绩和群众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强化支部带头人的责任感,同时积极探索如何建立健全对支部带头人的激励和保障机制,持续增强党支部书记这个带头人岗位的吸引力和荣誉感。

2.3 敢于创新,持续发展

党支部工作方式中勇于创新,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作为、有所前进,丰富学习等组织活动内容,切实加强和改进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调动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党员的学习积极性,建设一支充满工作和学习活力,凝聚力强的党员队伍。

2.3.1 理论学习从实际出发

结合其教学,科研及团队人员组成等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有针对的开展组织活动。从实际出发,而落脚点是解决实际问题,助推党员成长,增强教师归属感和成就感。结合党支部所在机构工作实际,以服务为导向,精心制定科学长效、直面实际需求的工作服务计划,以点带面,促进全面提高。不放松抓理论学习教育,更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革命传统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教育。设立党员先锋示范岗,加强典型模范引导作用,以党员先进事迹激励身边人,党员切实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感,更增加党员的荣誉感。

2.3.2 搭建网络党支部平台

继续发挥实体环境中党员管理和教育学习,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借助网络通讯软件及时互动功能优势,搭建网络党支部交流活动平台,通过理论文字、语音、视频、文件的信息交流与互动,利用信息快捷传输、互动和多元化的传播工具打造成为支部活动和交流载体平台。党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和时效性,拓宽学习的领域,及时获取更多政治理论和了解更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极大的拓展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更有效解决教师及科研人员因进修培训、学术交流甚至出国访学等难以集中学习的问题。

2.3.3 与教学科研业务工作相融合

借鉴教学“微课”,“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和科学研究研讨式工作方式打造支部党员学习新模式,不仅与教学科研手段相结合,更应该探寻找准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的结合点,把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具体工作有机融合,做到党务和业务不脱节。推动讲政治要求贯穿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全过程,教师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教学和科研。在党员大会和党员学习教育等活动中,不局限于学习纯理论知识,增加学习学校管理建设发展规划方面的东西,让党员了解学校的规划、管理制度,找到与业务工作的切入点和载体,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发挥表率带头的热情和积极性。

2.3.4 形成党支部工作特色

不断探索、凝练党支部工作模式,每个支部的建设都应该具备一个好的发展思路、一个好的工作制度、一个好的活动阵地,换言之,即鼓励支持支部开展具有自身特色、有新意的工作法,探索创新的科教基层党支部党建模式。全面提升党支部的工作动力和业务水平,激发党支部推进科技创新,教学提升的活力和动力。

2.4 党支部可持续发展

不断深化各支部的工作方法和理念,凝聚共识,形成合力,长期坚持,做到支部工作的可持续性。在突出各支部特色的基础上,探索更加开放、鲜明、有效的党员教育活动方式,确保活动与实践结合、可行有效,党员参与率高。例如,建立党员轮流主持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切实调动党员组织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通过轮流主持组织工作,在具体工作中使党员更加了解和规范党支部工作的程序和组织形式,强化每一位党员服务意识。可以借鉴科研项目管理的经验,计划性、标准化立项和考核管理主题党日活动的实施。另外,党支部的活动要紧密跟进时政热点,学校的中心工作,与时俱进,确保活动主题不脱节,也是支部工作可持续性的有效举措。

与此同时,党支部工作在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每位党员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纳入党建工作的主要范畴,以人为本,激励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的个人发展和提升,培养党员做科技先锋,教书育人模范,促进其职业健康向上发展。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归属感,不仅建设特色典型党支部,也培养典型模范党员。切实做到党建工作促进业务提升,业务工作以党支部为载体,完善党建形式。

3 结语

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体制变革,教育体制和模式的深刻变化,高校教师党支部组织建设面临新情况新机遇。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机制,提升高等教育机构基层党组织的党务工作能力,实现党建工程与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中心业务工作互相融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极大激发党员的工作激情,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党支部工作更好的服务并与高校中心工作融为一体,在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高校各项改革与事业发展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参考文献

[1] 骆军.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建设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6):32-34.

[2] 高佳佳,焦飞.加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8.20:150-152.

[3] 陈巧巧,李国平.高校新型科研机构党建工作探讨[J].管理观察,2014.26(9):160-162.

[4] 孙绪柱.创新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理性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43-45.

[5] 王宣赫.提高高等学校基层教工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研究[J].科教导刊,2018.4(2上):73-74.

作者:陈红丽 南文滨 解丽芹 崔新宇

第4篇: 创新管理机制 激发教师活力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而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完成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也是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支撑点,更是学校发展与壮大的组织保证和源动力。教师是学校的一面镜子,他们代表着学校的形象和魅力,更是学校的形象代言人。因此教师队伍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学校的生死存亡。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大发展,人事制度大变革,人才大流动,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受到冲击,教师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面对目前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结构性矛盾突出、少数教师思想消极,缺乏职业认同感等问题,近年来,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校牢固树立“办好教育,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宗旨,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请允许作为一名农村初中教师的我就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谈一谈肤浅的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水平。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近年来,我校狠抓师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具体来说我们从“三点”抓落实:

一是狠抓关键点。以强化师德建设组织领导、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我校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师德建设责任制、考核制度,坚持把师德作为岗位竞聘、教师晋级、绩效工资改革、评先表模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

二是把握基本点。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依据,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我们要求教师自觉遵守《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我们以查处教师侮辱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及其它商品行为和教师有偿家教、有偿补课行为为重点,加强教师师德建设。

三是找准结合点。以各种活动平台作为载体,适时进行师德教育。近几年来,我们利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开展师德自查;学校利用例会,针对教育教学工作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师德学习;开展大型主题活动,进行师德培训;在学校组织开展“教师标兵”评选活动。此外,我们还定期开展师德问卷调查,使学生评价、家长评价与学校评价相结合。

二、规范管理程序,强化管理措施。

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我校通过理论学习与讨论活动,摸清教师队伍管理不规范的具体情况,采取“五项措施”破解不规范难题。

措施一:规范教师请假制度。教师因病不能坚持工作的,由本人申请,持县以上人民医院证明,经学校,教管组同意,报县教育局批准后,方可病休。女公办教职工产假期内的待遇严格按上级文件执行。

措施二:规范教师流动管理。一是本校教师申请调动的,必须经所在学校和接受学校同意,教管组批准,持介绍信方可调动;二是针对我校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学校借调在村小民师中的优秀教师作为替补,再就是征得上级部门的支持与帮助,广泛宣传招聘省编教师。

措施三:严格绩效工资发放制度。为禁止教师的无序流动,我校严格按照《县教育局关于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实施细则的通知》明确规定,对于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实行与工作实绩挂钩发放的原则,不搞平均分配,不发人情钱。

措施四:完善考评体系。我校建立了教师工作全方位、多渠道评价体系,将领导评价、同事评价、学生评价与自我评价结合起来,将工作态度、工作过程与工作结果评价结合起来,将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结合起来,尽量用数字说话,力求考核评价客观、公正、全面,真正体现优绩厚酬,使事业心强的教师更有积极性,使踏实的教师拥有光荣感和安全感,鞭策比较懒散的教师增强责任感和危机感;克服干好与干坏一个样、干多与干少一个样的弊端。 不论经费多么困难,也要确保教师考核评价工作的兑现落实。

措施五:建立奖励机制。我校每年在教师节都举行“优秀教师大家评”的活动,集中开展师德宣传教育活动;配合县局组织师德典型重点宣传,大力褒奖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广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展现红庙教师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表彰“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十佳班主任”“师德标兵”等,并适当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三、实施人文管理,稳定教师队伍。

管理是我们的主要职责。如何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教师的发展,进而实现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我们“崇尚人本,追求卓越”的管理理念,大力实施人文管理,取得良好效果。

一是尊重和依靠。被尊重和依靠是人们普遍的心理需求。我们发扬民主、平等待人,把教师臵于学校管理的动力和核心地位,充分发挥他们在管理中的主体作用。“人文管理”是现代管理中较科学的一种手段。落实“人文管理”的核心是加强对“人心”的管理。如何让广大教师工作安心、生活幸福,作为管理者,就应了解老师内心需求,并合理合法地给予满足,为老师办实事、办好事,这样才能实现不用扬鞭自奋蹄。自从我调任红庙中学校长以来,就把“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作为评价班子成员的重要条件之一,把“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条件之一,促进了学校的人文管理。我校全方位实行民主治校,尊重教师人格,让广大教师发挥主人翁精神。在绩效工资发放工作中,全面满足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让每一位教师全面了解政策、特点乃至每一条款的目的,以及每项具体数据的依据,组织职代会讨论修改具体发放方案。2007年,学校自筹资金,集资建房,兴建了一幢三层十二套的教工宿舍楼,2012年,在争取县局支持的情况下,又兴建了一幢四层16套的教师周转房,解决了教师(特别是资教生和省编教师)住房难的问题。

二是关注和服务。根据我们的理解,“关注”的要义一是融入,二是发现,三是期待,四是关怀。在一定意义上讲“关注”就是“服务”,而“服务”就是“关注"的物化和践行。工作中,我们不断扩充仁爱之心,努力把人间这一最美好的感情发挥到极致,时时处处关怀教师的冷暖,关怀教师的需求,关怀教师的成长,尽其所能为他们排忧解难,为教师自我发展、价值体现创设良好条件。为此,学校努力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如重新装修了青年教师宿舍和教师办公室,给每一位教师配备电脑,为他们提供了舒适、整洁、温馨的居住环境和办公环境,使一些年轻有为的教师放弃进入城区学校任教的机会。学校还积极拓展后勤服务功能,在校园超市、食堂经营上构建办学特色,努力为师生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使教师工作安心、学生学习有信心。 三是激励和引领。人需要激励,做为文化人的教师更需要激励。激励也是一种人文关怀。领导的一个微笑,一句由衷的赞美,都会给老师以很大的精神力量。于是我们改变了管理方面的一些观念,由关心教师的绩效到关心教师的阶段发展提高,由重严要求到重鼓励,由重物质奖励到重精神奖励,由满足教师低层次精神需要到满足教师高层次精神需要。我们还有意识地积淀赏识、赞美的素养,如发现教师在工作中有所突破、有所提高的时候,发现教师一点难能可贵之处的时候,我们都及时肯定并表示由衷赞佩。我们还有意识地扩大各类优秀教师评选的层级和数额,让越来越多的教师感受到个人价值的实现,感受到成功,并以此督促规范自己的言行,也激励更多的教师朝这个目标努力。

此外,我们还以自己的品质、学识等一系列非职权影响力来感染和引领教职工。我们常常对学校干部提出“在各项工作中敢于说向我看齐”的要求,努力做到“三引领”,即:在政治思想上、理论业务上、奉献贡献上发挥引领作用。

近年来,我们积极为老龄教师、困难教师的家庭困难排忧解难。中老年教师至今仍是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主力军,直接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我们在管理中以真挚的情感与中老年教师进行思想沟通,满足教师心理需求,让他们在精神上得到一定的满足,在经济上予以一定倾斜。我校快到退休年龄教师胡定亮同志患病多年,经济困难,学校领导多次上门看望慰问,并多次陪同外出就诊就医。别人问起胡老师退休后的打算,他说,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只要我能上讲台,我还是要为学校发挥余热。学校不仅关心教师生活,还关心教师家属的生活与健康,发现哪位家属住院,学校竭尽所能给予关心与照顾。通过与教师情感交流、人文关怀,让这些教师对生命充满希望,对生活充满信心。

同时,我们还对中青年教师开展全员培训,重视教学新秀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一方面鼓励教师通过自学、函授、脱产进修等方式参加不同层次的学历提高培训;一方面安排参加各类专业培训,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近年来,我校选拔一线优秀教师100多人次参加省、市、县各级教师培训。通过学习培训,教师们更新了观念,提高了素质,开阔了视野,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更好地发挥了其辐射作用和示范作用,并带动了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健康成长,促进了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此外,我们还让有能力的同志走上领导岗位。对部分优秀、有贡献的青年教师提拔任用,通过广泛交流观察发现人才,凭借教学实绩挑选人才,立足日常工作考察人才,让一部分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年轻同志得到重用。通过民主测评,组织考核,我们提拔了有活力、有能力、长期在教学一线任教的高龙、舒成名、胡进军等同志,让他们在领导岗位上施展才能。

回顾过去,我们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激发队伍内部活力方面做了点滴探索与尝试。我们明白:教师队伍的管理是一门科学,科学的本质是实事求是,教师队伍的管理又是一门艺术,艺术的追求永无止境。展望未来,我们感到责任重大,我们的工作与各级领导的要求以及与兄弟单位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我们坚信:有各级组织的正确领导,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加强管理,积极探索教育管理的新路子,努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分布合理、富有活力、高效精干、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谢谢大家!

监利县尺八镇红庙中学 2014年4月7日

第5篇: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创造性人才要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创造性是每一位学生都具备的心理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虽然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

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育并非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结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培养他们“爱问、善问、会问”的思考习惯和解疑的动手能力,使他成为创造性的人才。这要求教师本身要有丰富的知识,并不断积累新知识,在课堂上做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教师根据自己班上情况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面对不同的班级、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采取不同的教法,使学生有种“常新”的感觉。如果一个教师自己只是按照参考教案,循规蹈矩,那么在下面等着引导和指导的未来栋梁们又怎么不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呢?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上“愿听、愿想、愿说”,“敢疑、敢说、敢辩”。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不会“畏手畏脚”,不会担心在班上“出丑”,害怕老师“指责”,才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只有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学生只有在这样宽松、愉快的环境下,才可以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课堂教学中,学生容易视自己为课堂的主人,

他们放开思想,开发内在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从而使课堂焕发出活力及动力。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与学生真诚交流。在平常的生活,课余时间我多与学生谈心、交心。与“问题学生”谈心教育、思想教育。自修、自习时间多下班去解答疑难。记得有一天,我有点不舒服,没有下班。到了第二天,学生见到我就问:“老师,昨天没有见到你,你是不是不舒服?”我有点感动了,与学生日夜相处,学生都把你当成朋友了。他们有困难就来找你帮忙,有问题就向你寻求等。这为在课堂上营造和谐的气氛起到关键的作用。

(二)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激情,保持良好的情绪和亲切的教态,将自身融入与学生的合作之中。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文章的喜怒哀乐在教师的表演下能触动学生,在学生的表演下能感动同学,这就是一个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我与一些学生的交谈中知道,他们某科成绩这所以好的原因就是喜欢上这一科的课,他们说:某教师上课又蹦又跳,很有激情,我喜欢上他的课。据调查所知:很多学生对语文是否感兴趣取决于学生会不会讨厌或喜欢上语文老师的课。如果一个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又怎么会在课堂上面对着你“畅所欲言”呢?教师上课没有激情,学生也许只会眼睛睁得大大的,耳朵却在倾听着梦中周公的言语。

(三)利用多媒休的优势,使课堂成为和谐、宽松的环境。

利用多媒体可以创造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如果很好的利用多媒体来引入课程,就会很容易的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如利用Flash、Powerpoint等。例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芦花荡》,组织学生在多媒体教室一边观赏白洋淀的优美风光,教师一边引入新课: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

俯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如烟海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高大的身影。多媒体继续播放白洋淀优美风光,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感受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很容易用自己的眼、心灵、语言去赏析文中的美,学生学得也轻松、愉快。

三、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想像,鼓励学生质疑、标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证。

(一)注重引导。教师是火花,学生是等待燃烧的火把,教师的作用就是用星星之火,点燃一簇簇的火把。教师的引导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提问,一个假设,在课堂上都是那么举足轻重。“老师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引导性的,老师的作用并不是教会学生学到什么知识,不是为学生思考问题,而是应该教会学生在一个新的高度上思考问题”。在引导学生的时候,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能帮学生“包办”,遇到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要善于启发学生,拓宽思考范围。鼓励他们“条条大路通罗马。”譬如,语文课的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对立面中寻求立意,不失为一种求异思维的好方法。如,“近墨者黑”,教师不能引导“近墨者一定黑。”而应鼓励反向立意“近墨者不一定黑”;“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等等,这种反弹琵琶,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应该大力倡导,大加鼓励。课堂教学中“反向立意”多了,学生求异思维的习惯形成了,其创新意识自然会与日俱增。

(二)鼓励想像。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知想像的作用是多么的重要。没有想像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必善于想像。“想像给思想插上了一对有力翅膀,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孩子们思维空间是

多么广阔,想像力是多么丰富。我觉得,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多为孩子们创造想像的条件,大胆放手,鼓励孩子们“异想天开,”孩子们得到的就可能是撬起地球的“支点”或“杠杆”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就是把心中的“疑惑”以问题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进行积极的思考,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上,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是正确的。我在班上大力提倡“人人是天才”,鼓励怀疑精神,主张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等等。由此在班上形成一股大搞创新培养,敢于发表不同看法的风气。接下来的时间里,同学们慢慢地敢怀疑有些东西了。如有些诗歌的主题思想。这在对《春夜喜雨》的分析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学生们除了接受诗歌的常规主题外,更提出新的主题:如:杜甫希望有一场大雨(政治大风暴)来打击、洗涤这个黑暗的社会;又如对“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的理解,有同学就认为这表现了杜甫的孤高、遗世独立,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清高思想、、、、、,对于这此我大加表扬,又大感欣慰。我觉得这是学生有创新能力的一种表现。

四、课堂的趣味性、知识性、竞技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中之重。”

(一)课堂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他就像是一块磁铁紧紧的把铁吸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产生了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他就会主动、积极、执著地探究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就会提出问题,不断地思考问题,不断地挖掘灵感。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来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如果一堂课枯燥无味,又怎么能引起学生主动,积极的去探究学习。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片面追求

升学率”的负面影响,我们许多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教师单方面只管把知识讲下来,却不管听讲者的接受效果如何,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我把该讲的内容讲到了,至于你学没学到,那就不关我的事了。这种认识,不但是教法有问题,更是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有问题。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学生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创造性脑力劳动习惯养成,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上展现我们教师风趣幽默的一面,让智慧与微笑在课堂上擦出火花,让学生的兴趣“澎湃”,积极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如,教学中我们可以巧用一些修辞、反语、双关语等幽默的语言,挖掘课程中有利于创造的因素,加以幽默的动作、表情来激发学生去主动地探究和创新。

(二)课堂的知识性,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做人道理。英国一位哲人曾讲过:“科学就是力理”。学习是为了应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会转化为能力。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能忽略知识的重要性,没有知识,就没有能力可言,我们更不能谈创新能力。

(三)课堂的竞技性是针对现在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竞猜、竞赛”的形式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我进入戏剧部份学习时,采用竞赛的方法,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进行一个戏剧比赛。学生们创意无限,表演改编版《雷雨》、《哈雷波特》、还有改编的现代爱情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场面搞笑又富有知识性。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我注重发掘课本有利于创新的因素,对于书本上“精彩”部分,让学生自己演译让学生自己体会书本的情感,对于一些知识利用抢答形式进

行比赛。还可以进行辩论赛,游戏比赛等。在教学中尽可能的提供争论的局面,使得学生在讨论中接受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在比赛中,每个同学都专心致志地看书,争先恐后地发言,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适合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在紧张激烈而又愉快的情境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

五、间隙性的成功体验是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再现的重要手段。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后,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的力量。“成功”会使人产生自信、愉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使学生能自我激励。这对于保持人的良好心理状态和工作学习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尝试成功。

成功的体验是学生再次创造的动力。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成功同时要尝试“失败”,只有在这样的循环中创造能力才能源源不息。倘若他们一味的得到成功,就容易“冲昏”头脑。如果老是经历失败,就会失去尝试创新的动力。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教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和学生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第6篇:论高校教师提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技能的意义和途径

论高校教师提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技能的意义和途径

准考证号:1401030483 作者姓名:王慧敏

工作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论高校教师提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技能的意义和途径 所谓的创新思维,是指以独到的见解,非传统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过程往往不同于常规,甚至出现超常规和反常规,提出事半功倍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达到一种更高、更快、更强的结果或者成效。创造性思维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应用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高校的课堂,有意识的系统的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训能够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养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提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技能的意义

第一,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它的到来使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度信息化使得当代大学生具备操作技能的同时,一定要具备创新性思考问题的方式,一定要具有开拓进取的怀疑精神和超越精神。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求,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理应接过这一重担。

第二,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后续动力的保障。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体现于依靠科技创新来增加发展后劲,唯有不断创新,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保证一个国家和民族长久不衰。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必定将创新运用到淋漓尽致的群体,同时将继续肩负着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继续创新进取的使命。因此,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三,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室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也是提高高校人才质量的关键,也是开发特色教育、个性教育,形成自身教育特点的重要途径。目前,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远不能适应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待加强,教师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高等教育改革要朝着“私人订制”的方向发展,要具有超前性、创新性、高效性。

第四,是提高竞争力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岗位上的从业人员都需要具备相当的业务能力,而不再是能干不能干都一样,都能混到天黑。现在需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需要在关键时刻提出好点子,难题面前拿出好路子的能人,这就需要积累和创新。往宏观层面说,创新思维也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成果还是不足的。

二、提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技能面临的问题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虽说已到了很关键的时刻,但是无论是学生本身还是发展环境还有所欠缺。从学生本身,教师本身和高校本身都存在着需要改进和提高的方面。比如,学校应该从软硬件建设和创新平台建设方面下大力度,为老师教学和学生实践提供真切的资源。老师应该首先从自身革命,让自己首先投入到创新思维和创新应用的当中去,唯有这样才能具备让学生发挥创新意识的能力和发言权。学生本身受我国传统教育这么多年,学习模式、思考方式固化已久,不敢越雷池半步思想过于浓厚,束缚住手脚了,有碍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

挥。这些都是影响创新思维培养的现实问题。

三、提高途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技能的途径

第一,搭建创新平台。在学校内部,打造系统的创新平台是检验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证明学生创新思维时效性的必备步骤。高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既动脑又动手的学习实践平台,让学生逐渐消除与老师的距离感。与此同时,应该讲大学生提前社会化,也就是说让其真正的让社会上的需要来检测学生的所学所想是否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用,而不再是大学毕业后从零开始。

第二,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有吸引力但是异常艰难的漫长过程,就像过去的种种重大科学发现一样,是需要经过很多磨难、很长时间、很多付出的。在高校教育中,应该时时刻刻帮助学生自己挖掘其自身的创新意识,关键要使其创新学习,创新思维做到持之以恒,而不是昙花一现、尝尝稀罕而已。对于学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要尽可能的给予满足,积极营造追求真理和崇尚真知的浓厚氛围。

第三,创新教育方式。俗话说,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老的传统的教育方式虽说不能扔,但是要想在当今特别是未来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首先要从高校教育本身下手,也就是说要首先创新教育方式。比如课堂的设臵,课程的安排,实践的形式等等。如果能够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有一种“怎么不像上学”呢这种感觉就算是极大的成功。通俗讲,就是尽可能的消除多年来中国传统教育对学生造成的思维定势。比如,从过去的老师从一个事物

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一股脑的告诉学生,学生只需要做的就是生搬硬套,而现在只需要告诉学生是什么和为什么,至于怎么做,应该说学生发挥创新思维想出来的怎么做都行。

总之,青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直接关系着国家民族的未来发展。因此高校的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已经迫在眉睫,广大高校和教师理应担起这历史赋予的重任,大力推行创造性教育,深入探索能够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新方法、新途径,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真正实现高等教育模式的不断推成出新。

第7篇:以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突破创新的体制机制瓶颈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攻坚期,成绩有目共睹。《201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权威公布,我国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排名29位,是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

但我国在创新制度(包括监管环境、商务环境等)、市场成熟度(包括信贷、投资等)等方面与全球领先水平差距仍较大。实际上就整个社会经济系统而言,“创新驱动乏力”仍然是转型阶段的严峻挑战。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并未伴随着突破性的技术创新,从而无法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或将延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发展进程。

“创新驱动乏力”,究其根本原因是传统体制机制的束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研发投入资金巨大但结构失衡,并未带来高质量的创新产出。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报,201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R&D)达到1.3万亿元,占GDP比重2.09%;全时研发人员总量达到380万人年,位居世界第一。如果从研发投入看,我国已经趋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研发资金的利用效率却令人堪忧。从科技产出看,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数据,2014年我国专利申请受理量达92.8万件,同比增长12.5%,高居世界第一位,并且已经连续四年高居世界首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9件。单纯看专利数量,我国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专利大国,但是我国专利质量依然落后于美、德、日等创新强国。从发明专利的持有情况看,我国发明专利申请的授权率并不高,只占到申请量的约1/4。全部有效发明专利中,国外企业持有数量仍占一半;国内发明专利中近1/3由“三资”企业拥有;在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最多的10家企业中,内资企业不足一半。从专利权维持年限看,专利权维持有效的时间越长,表明其创造经济效益的时间越长,市场价值越高。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中,维持年限五年以下的占55.3%,有效期超过十年的只占5.5%,远低于国外平均26.1%的占比。大多数产业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原因在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等大多依赖进口。

一言蔽之,专利重数量不重质量的问题突出,凸显市场创新环境的扭曲。在为我国科技投入产出规模大幅攀升而欢呼之时,应该更加关注隐藏在这些科技统计指标里的结构性问题。必须认识到,改善科技投入产出的结构远比扩大科技投入产出规模难得多。

二是科技管理体制滞后,创新主体之间未能形成创新合力。宏观上,体制分割、机制僵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各自为政,没有形成自主创新的合力。一方面,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自成一体、缺乏分工合作,完整的知识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多年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在相互独立的管理体制下平行发展的。教育部所属高校有“211”、“985”工程,而中科院有自己的“知识创新工程”。尽管这些项目建设都已取得重大成就,但两套运行系统独立存在也带来诸多问题。在项目立项和经费投入上存在不必要的重复,使得有限投入没有发挥出更大效益,创新资源也无法得到有效的配置。人才战中更是你争我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创新资源的浪费。高校和院所由于体制分割,捏不成拳头,形不成合力,科技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较为严重。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相互脱节,研究机构和企业在组织上、空间上、产权上相互分离,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与合作。研究课题的立项和选题往往是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而不是源于企业的现实需求,通常是专家出题、专家解题、专家评审、专家获奖,“从文献中来、到实验室中去”的模式,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研究开发与成果产业化脱节、自主研发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脱节,不利于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科技资源分散使用和低水平重复配置,使得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率难以提高。根据美国商务部2012年发布的《知识产权与美国经济:产业聚焦》报告显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每年为美国经济贡献超过5万亿美元,约占GDP的34.8%,欧洲为40%,中国则不到27%。

三是知识产权保护滞后,发明人利益保障不力,全社会缺乏创新动力。我国专利制度有先天缺陷。它诞生于计划经济时期,并不是以保护发明人的合法权益为根本目的,更强调发明人应当对社会作出更多贡献。没有充分考虑发明人所承担的风险,对专利期保护过后所产生的不利后果缺乏关注。专利失效后,不但不能有效转化、推广,而且会变成真正的“死亡”技术,因为在专利丧失保护之后,谁也不会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去研发出让别人无偿享用的技术。正像当年开发VCD技术的万燕集团一样,由于VCD技术没有专利保护,所以在研发出来后,被众多厂家仿冒,使投入巨额资金开发的万燕集团,不能收回开发成本,最终倒闭。

美国专利制度是先授权,再公开,而且有审查时间的限制,因此专利在保密状态下的审查受外界干扰影响很小,发明的审查授权公正有保障,专利权人有足够长的时间获取回报。而我国的专利制度是发明专利申请满18个月后公开,审查没有时限,发明的审查授权公正很难保障。

发明申请即使最终授权,发明人也会因侵权产品遍布市场,侵权人获得巨大收益,市场机会消失。发明人会因受到侵权无力追诉、维权成本极高、专利费用急剧增加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导致无法获得应有的回报,血本无归,甚至债台高筑。反而利益相关方、专利侵权人获得巨大收益。这也是我国专利申请众多,但最后成功推广转化为产品让老百姓受益少之又少的重要原因。在这样的体制机制下,难以想象能诞生如乔布斯那样对世界技术进步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发明人。

四是市场环境不健全,政策导向扭曲,导致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大的障碍是市场环境不健全。一方面,部分重要资源的价格不能反映其稀缺性和外部性,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片面追求速度。另一方面,许多政策还是投资激励,各级政府掌控土地资源和政策资源等,采取零地价和减免税等政策吸引投资,使得部分领域的企业倾向于从政策优惠中获利。如房地产业、金融业的利润率远高于高技术产业,一些企业不愿意费力搞创新,甚至不愿意做实业。当前我国市场环境不健全的“乱象”体现在:低成本竞争,高资源消耗,零成本污染,代工、抄袭模仿、行业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这些扭曲市场的问题不解决,真正内在的创新动力根本无从谈起。创新往往意味着不确定性和失败。在一个不尽完善的市场中,创新并非是企业发展的理性选择。只有当市场秩序趋于公平规范时,企业才会有真正内在的创新压力和创新动力。

第8篇:创新是政协工作的活力之源

随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不断深入,人民政协的地位和作用显的更加重要和突出,党的十七大对人民政协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基层政协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履职新形式,丰富工作新内容,拓展工作新领域,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人民政协的各项工作才能充满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在工作思路上创新,努力使政协工作与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得更紧密。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发挥作用,必须从自身性质出发,服从县委的统一领导,维护县委的权威,支持政府的工作,加强与人大的沟通与配合,自觉把政协工作纳入全县工作的“一盘棋”,与县委、县政府政治上同向、思想上同心、行动上同步。在重大专题调研上,形成县委出题目,政协做文章的工作思路,使政协的建言献策与县委、县政府中心贴得更近。今年我们根据县委安排,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主题,组织开展了三次集中调研活动,形成报告提交县委、县政府参阅,促进了有关问题的解决。四月上中旬,县政协组成七个调研小组,开展中小企业现状调查,形成“中小企业现状的调查报告”,得到县委张平书记的批示,县政府积极行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及时出台《关于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问题的实施意见》,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及缺乏 1

技术骨干问题,政协积极跟进,多方协调,充分论证,成功引进浙江温州客商投资2000万元,成立企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有效拓宽融资渠道,缓解了我县中小企业融资难,提振了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化“危”为“机”,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在履行职能的形式上创新,努力使政协工作的特色体现得更鲜明。改进常委会、主席会的组织工作,每次会议邀请与议题有关的4-5名政协委员列席,二年来共有100多人次的政协常委、委员列席了相关会议,为他们参政议政、知情出力搭建了新平台;加强乡镇政协联络工作,乡镇政协联络工作机制不健全,委员活动不正常是多年的老问题,我们根据《政协章程》的规定和《中共绩溪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实施意见》,召开乡镇政协联络工作座谈会,制定了《绩溪县乡镇政协联络工作试行办法》、《乡镇政协联络工作评价考评办法》和政协领导联系乡镇工作分工安排,明确乡镇政协联络工作的领导机制、工作范围、委员活动方式,探索建立了乡镇委员正常化活动的新机制;发挥好专委会的基础职能作用,每个专委会每年精选一至两个课题,开展对口协商调研、考察活动,形成调研报告,提供给县委、县政府参考;改进和加强政协反映社情民意的工作,研究制定了《政协绩溪县委员会关于加强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的意见》,把关注民

生作为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主要内容,发挥好政协委员“代言人”作用。

在丰富委员的活动上创新,努力使政协委员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政协委员是政协工作的主体,政协委员视察是委员知情知政、学习提高、参政议政的重要途径。我们采取了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组织委员开展视察活动,促进了委员的知情出力、学习提高,既增强了委员参与政协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又提高了委员参政议政能力。在视察内容上,围绕中心,关注民生,选择工业园区建设、义务教育、乡镇区划调整、医疗卫生、生态保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开展视察活动。在视察方式上,把委员视察与政协提案办理、政协调研报告“回头看”结合起来,将视察情况作为政协常委会议、主席会议协商讨论的重要议题,做到视察、协商、建议三者结合,使政协视察有内容,协商有主题,建议有成效,从而提高了政协活动质量与工作实效。组织委员召开专题座谈会,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邀请有关部门负责人与政协委员面对面交流,坦诚建言,献智献策,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服务。政协委员通过视察活动,形成了共识,增强了社会责任。

在制度建设上创新,努力使政协工作开展得更规范。要加强政协委员管理制度的研究与创新,政协委员既是一种社会荣誉,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政协委员要积极参加政协会议,

参与政协活动,认真撰写提案,主动反映社情民意。对委员履职情况建档立案,建立管理机制,严明纪律,对违反规定的委员将及时作出调整,保证政协委员素质。加强政协履职工作制度的研究与创新,几年来,我们修订健全了政协主席会、常委会、专委会的工作制度,今年还制定了《政协绩溪县委员会提案审查立案工作实施细则》、《政协绩溪县委员会重点提案产生和办理暂行规定》,切实加强了重点提案收集、督办工作,使重点提案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进一步规范政协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不断加强机关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效能化建设,在工作规则、教育培训、作风建设等方面,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完善创新,为更好履行职能提供机制保障。(绩协)

第9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在于创新

重庆市涪陵区电信局 张观明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电信业步入市场竞争的大潮,电信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深层次矛盾及问题不断出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同样也在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面临旧与新、传统与现代的撞击。要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新时期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与保证,唯一的选择是创新。

一、创新是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要求。 创新,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近几年来,各级企业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切实重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的改革、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促进了企业目标的实现和两个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在一些企业和部门中,思想政治工作也出现了“理论不清、观点不明、措施不力、方法不多、效果不好”等状况,陷入了“在加强中削弱”的怪圈。究其原因,主要是许多影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难点无法突破。一是伴随着电信的发展和竞争,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导致了企业职工道德观念、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随之发生变化,给企业思想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一定难度。二是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主副分离、收入档次差别拉大、部分职工的子女就业等问题,带给人们思想重荷和思想困惑,进而出现悲观、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一些人很难融入社会进步的洪流中去。三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还没有真正成为企业各级领导的自觉意识。四是长期的依附行为难以改变。一些企业长期养成一切按上级指令办事的习惯,等、靠、要的思想和规定性的动作,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显得可有可无。五是传统的框架难以突破。比如习惯于以往的经验模式,内容单调,形式刻板,缺乏应有的新手段以及系统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防范措施,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显得无力。六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状况与新形势不相适应。有的机构不健全,无专职政工人员;有的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不注重学习,思维能力陈旧,观念老化,对市场经济理论知识、政策法规等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预见性;七是有的企业对政工干部缺乏应有的理解,在干部配置上厚此薄彼,把政工干部作为次要干部配置,

使一些同志心灰意冷,产生了失落感、自卑感和消极情绪。八是运行机制难以适应。没有根据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要求构建思想政治工作新的运行机制,在领导模式、工作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等方面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等等。这些难点和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自身优势和作用的发挥,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说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形势,在实践中进行改进和创新,才能获得具有时代特征的丰富内容和强大生命力。

二、创新要体现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个动作过程。 ——观念创新:变被动为主动,变“围绕”为“参与”。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新的观念和思路,就没有新行动。观念创新必须冲破“禁区”,倡导创造性思维,实现思想再解放,观念再创新,思路再突破;彻底打破“唯书、唯上”这种固定单一的思维定势,向“唯实”转变;要从听文件、听布置转变为从实际出发,发挥能动作用,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良好的舆论环境。考虑实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计划管理,将思想政治工作计划与生产经营计划一齐下,两个任务一齐抓,双项目标,同步考核。坚持把企业生产经营的难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使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渗透到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真正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的有机结合。

——机制创新:变“小政工”为多管齐下的立体式“大政工”。一定的运行机制制约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原则、内容、方式。必须构建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这个机制包括:第一,组织领导机制,即建立起以党组织为领导,专职政工干部为骨干,行政干部为基础和职工群众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新体系。第二,完善工作机制,即思想政治工作参与企业决策形成、实施的全过程,把参与作用体现于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建设的全过程,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可操作性的制度体系。第三,工作责任机制,即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责任机制,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并建立经常性的分析制度,健全必要的监督约束机制,使责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真正落到实处。第四,思想教育机制,即由导向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形势任务教育、典型示范

教育、科技文化教育等单向教育构成思想教育机制,实现思想由滞后向超前转变,变事后教育为事前教育,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把触角伸向企业的每一个角、各层人员。第五,考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反馈、处理机制、督促考核机制,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等,形成一套科学的干部、组织、宣传、文化、阵地管理的制度和体系。

——工作内容创新:变单一性的思想教育为提高整体素质,拓展教育内容。一是在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必须在广大职工中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伦教育,旗帜鲜明地反对“法轮功”等唯心主义和有神伦,大力普及科学知识,抵制伪科学,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二是加强科学知识和技术教育,把各种对企业改革和企业管理有用的知识,对丰富职工精神世界和陶冶高尚情操的精神食粮都吸纳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中,多方面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在企业内容形成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三是加强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义利统一观,引导职工正确认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把爱国、爱局同爱自己的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四是加强维护社会稳定教育,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倾听群众职工呼声,又关心职工疾苦,使职工在“情”的激励下爱岗敬业,在“法”的约束下努力工作。——工作方法创新:由单向性向多向性拓展,由偏重灌输向偏重渗透拓展。首先要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多向合力。其次要形成思想教育的多向方法,包括从简单的说教向寓教于理、寓教于乐转变,从脱离实际讲大道理向贴近生产经营实际,靠近职工思想实际转变;从单纯强调“我讲你听”向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转变,从自我设计、自我循环向与生产经营管理相结合转变等等。此外要针对八小时内外不同特点,用不同形式开展工作。八小时内主要形式是参与、协调和调研,采用研讨式、交流式、启发式和文化管理活动相结合等方式,八小时以外主要采取各种寓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活动。总之,要利用多种手段、多种形式、多种场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工作载体创新:变单一的大众传播载体为多样化载体,并结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工作载体的创新。一是教育者形象载体创新。特别是加强企业领导干部形象建设,重塑教育者的形象,无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给广大职工做出思想政治工生活的表率来,给整个企业提供示范作用和行为价值导向。二是家庭教育载体创新。每个家庭成员要以良好的家风感染、约束、控制、同化其他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充分发挥家庭的潜移默化功能,强化亲情的感染力。三是职业岗位教育创新。各企业要以工作岗位为依据, 建立育人基地,如“青年文明号”、“文明班组”、“服务明星”等等,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两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企业职工自觉参与的气氛,充分发挥职业岗位的感化力和辐射力。四是企业文化载体创新。企业文化与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两者具有较强的同一性和相容性。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通过培育企业精神,塑造企业新形象,创造优质服务,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职工在农郁的文化氛围中得到心灵的陶冶。五是网络载体创新。具有开放性的网络传播,使各种信息得以迅速扩散,为企业的发展、生产、经营以及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政工干部队伍建设创新。首先要选拨年轻优秀人才充实队伍,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对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歧视,不能冷落,在工作上要予以支持,在政治上要予以关心,在生活上要予以照顾,使他们能够放心大量地去工作。其次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做到培训工作计划性和目的性的统一,经常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在全面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素质的同时,着重培养他们具有现代化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工作方法,以适应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卓有成效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上一篇:口腔医生自我鉴定下一篇:工作职责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