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精选12篇)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篇1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王国庆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 在新课程教学目标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应首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着手,本文着重介绍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以及二者间的关系。

关键字:主体、主动学习、创新、教师角色、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教育,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获得能够继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在新课改中如何摆正自己的角色已成为每位教师的新课题。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习主体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们才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学生就会产生创新学习的冲动和热情。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二者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笔者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英语教学中,常常以班级授课为主。班额大,成绩参差不齐。有些教师常常是一言堂、满堂灌,而班整体成绩却不断滑坡。学生会随着课程难度、学业负担的加重而不断增加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抵触情绪和厌学情绪。其问题主要表现在:

(1)学生对英语学科存在畏难情绪,缺乏信心,丧失了兴趣。

(2)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敷衍,以至反感、厌恶。而老师却想当然认为学生懒

惰。相互信任感降低,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

(3)不断加深的课业负担,使师生间产生情感裂痕。

(4)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动力不大。

针对以上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笔者在此谈谈几点具体的做法。

一、唤起学生学英语的欲望,上好第一节英语课

应始终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第一节英语课。第一节我不是去讲学英语有多么重要,而是用自己已经准备好的教具,如商标、产品使用说明等进行表演。教师拿着教具,用比较流利的语言,再加上手势。学生看着教师的动作,听得全神贯注,人人投来羡慕的目光,不少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多么羡慕英语老师啊!如果我也能讲流利的英语该多好啊!”第一节课的英语教学唤起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强烈欲望,为他们学好英语奠定了基础,开了个好头。

二、因材施教,上好每一节英语课

当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唤起之后,必须趁热打铁,因为就教材内容而言,一开始的教学便1

是干巴巴的字母和单词。为了摆脱困境,我进行了字母、单词、句子、音标整体教学尝试。

如教字母时就用句子导入新课,自问自答。What’s this?It ’s a.What’s this? It’s a face..等,因为这时学生求知欲非常强,老师说什么他们都想跟着说。一节课学生都在愉快的气氛中渡

过,同时也从中学到了知识。整体字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掌握了26个字母的读音,与此同时也知道了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比如开音节、闭音节的单词,尽管教师始终不讲读音

规则,可学生已经摸出了点规律。见了不少不认识的单词,只要符合规则,基本上能拼准。

一个不懂英语的学生没有几天就能认识那么多单词,说那么多的句子,其学习的主动性、自

觉性会大大提高,参与意识自然增强,课堂气氛也就会十分热烈。

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备课时都认真地去考虑,每节课该怎

么上?每个学生都应该获得什么?为了使每一节课,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活动,并

有不同的收获,我除按照常规上课外,每课时都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第一,坚持课前3—5分钟的自由会话,强化口语训练,并巩固所学知识,进而提高每个学生的会话能力。

第二,按座次编排学习小组,每组4——6人,注意上、中、下各类学生组合搭配,每节课都要以小组进行会话、表演、讨论,最后归纳总结,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同时优生可以帮助差生,从中又得到巩固,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小组讨论完之后,根据时

间、内容决定哪些组当堂表演,哪些组会话,并且评出优胜者予以鼓励。为了获胜,同学们

在上新课之前,自觉预习,及早动手,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已经成为自

觉的行动,内因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坚持“课前一读”。上课前发一份阅读材料,限制时间,提出问题,培养阅读能力。

这种方法既节省时间,又速见成效,人人都能当场检验自己,学生对这一活动兴趣很大。

第四,安排一节学生自讲课。教材内容主要是每单元的复习课,试卷的讲评,复习题的讲

评。要求中上等学生人人争取,稍差点的学生采取自愿,但事先教师并不指定人,使每个学

生都有准备,都想争取。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怕自己讲不好或讲不对,课前都认真查阅资料、词典或请教别人。这种手段使学生自学了所学的知识,无需教师再费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成效明显。

二、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致关重要。

1、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

索与创造,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

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

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对事物的独立看法,形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2、学生需要获得能够继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

地发挥天赋能力。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

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3、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

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

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

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

力。

三、如何利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帮助每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尽可能充分地发展。教学实

践证明,在以下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也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当学生有兴趣时

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

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

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

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

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和创新时

当学生被鼓舞被信任,相信他能做重要的事情时

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

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

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

笔者长期以来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英语的兴趣作了一些大胆的尝试。我在一所

普通的初中任教。中途接替一位老教师所教的两个班,初次发现两个班学习积极性不高,而

且学生厌烦老师的题海战术,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扭转学风,尽可能提供以上条件,使其达

到这个理想的状态,我做了一个学期的尝试(一个班50人,以下称甲板、乙班),其过程如

下:

试验1:

在每个班内部分别组成10个学习小组(每组5人)相互竞赛,比背书,记单词,办英语小

报,比考试成绩,口语演讲,书法,英语作文,记英语卡片,讲英语故事,等等。放手让他

们去自学,教师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以外,其余时间均由小组自由安排,教师从旁指导。

比赛结果作评分记录,内部优秀者当组长;优秀的小组发小奖,仿照足球联赛的形式升

为甲A或降为甲B。

在这个实验中为了使学生能达到理想的状态,促进他们最大程度的发展,在教学中应尽

可能采用如下的教学策略:

1)帮助学生建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如:把学生分为“甲A”或 “甲B”分别给以不同的任务,“甲A”的学生比英语写作;

“甲B”的同学比听写单词等。

2)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因材施教,不同学习习惯的学生给以不同的学习任务。

3)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口语练习,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贴近生活的话题。

4)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如:“甲A”可能降为 “甲B” 而 “甲B”可能升为“甲A”本生就是一种挑战。此外

组与组只间的比赛对抗亦必然富有挑战性和冒险性。

5)学生的成绩及时反馈,建造沟通的桥梁。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学生一丁点儿的优点,我都要加以表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但是表扬的尺度要把握好。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

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6)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对学生的新想法给予鼓励。教师在很长的时间里是一个管

理者,制订了许多条例,不准学生做这个,不让学生搞那个,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扮演着“教育警察”的角色。新课程,就要求教师淡化权威,建议学生应该做什么,参与学

生的一些活动,有效地组织教学,做“平等中的首席”。

7)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引导学生活学活用。

8)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9)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要想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教师不仅身体要走

下来,走近学生,更为关键的是心要走下来,贴近学生,与学生交流,一起活动,共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11)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和错误。

心理学指出,积极的情感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发动者和鼓舞者。在实验中为了营造学生自

主发展的英语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能够把微笑、鼓励,趣味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带进课堂,允许学生想,哪怕是异想天开;允许学生说,哪怕是不着边际;允许学生做,哪怕是不合老

师的要求。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教师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去体验,理

解学生的感受,做到:不代替教材去重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内容。中学英语教材中有些内容

为学生自学提供了明确的思维导向,教师应放手让学生主动尝试,自己探索;不代替学生去

说出他们自己经过努力能总结出的结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主地掌握知识;不代替学生

去思考,教师为学生创设思维情境,提供思考机会,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可促使每个学生积

极动脑,培养创新能力;不代替学生去动手操作。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所做的就是协调,时间、地点、人员等。而不是代替,教师只

需适当鼓励,适当引导和适当点拨。这样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迅速增强,就会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通过这个实验收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不再厌恶学习英语,而是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学习英语变得“迫不及待”英语成绩也提高很快。

通过试验1,两个班的学生都变得更有自信,于是甲班的学生主动找乙班的学生比赛英语技能,于是我进行了

试验2:

把甲班和乙班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班队的比赛和“甲A”或“甲B”小组比赛。形式和试验1大致相同

比赛结果作评分记录,班队赢家发奖品鼓励;输家鼓励他们再战。班级小组联赛,或升甲A或降为甲B。

通过以上试验甲板、乙班的学生整体上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风为之一振

在实验中,注意激励、赞赏学生。抓住合适的机会给学生以诚挚的鼓励。赞赏不仅仅针对学生学习中小小的进步、积极的努力和提高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立性、兴趣、爱好和专长,赞赏学生对教科书的大胆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使学生积极成长、英语教学效率极大提高。

新课程为基础教育打开了一片自由发展、蓬勃向上的新天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都能开辟出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新思路。新课程之下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我们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新的成效。

最后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一方应重新定位角色:

做平等的合作者;做资源的开发者;做有效的促进者;做真诚的赏识者;做得体的协调者;做得法的组织者;做谦虚的倾听者;做勤奋的学习者;做扎实的研究者;

总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营造氛围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条件,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是学生自主学习并得以发展的有效途径,改革评价方法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最佳手段,让学生学习自主,训练自主,养成自主学习的品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根本保证。只有做到二者协调统一,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最为理想者,不在已知,而在未来。”作为英语教师就要凭借自己的现代教学思想和精湛的教学艺术,不懈努力,不断创造课堂教学中学生千姿百态地展示自主学习结果的动人景象,这是时代赋予的天职!

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理论》 朱得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赵冰洁重庆大学出版社

《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大出版社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王德强 张抗震南京教育

《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于秀娟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呢?

一、营造宽松氛围,让学生“敢问”

小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两难状态,具体表现为“三怕”:一怕提问题遭教师批评、指责(即“乱插话”),二怕提出的问题离题万里被同学们笑话,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使大家瞧不起自己.因此,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最基本的解决办法是———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问答氛围,为学生撑起学习冲动,变“不敢问”为“敢问”.学生在没有获得方法和技巧的前提下,还不善于提问,难免会出现“乱提问”、“不着边际”等现象,教师应辅以必要的点拨,对学生不要暴露出不满意,更不能泼冷水,要循循善诱多鼓励.比如对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不敢在大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

二、选择恰当的时机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在提问时要选择好时机,否则就不能达到优化的效果.比如说教师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些许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加深所学的知识.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以促进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的知识,得到新的规律,也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如果能把课堂中枯燥的知识融入“玩”中,必然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游戏和活动,把课本上的抽象知识融入游戏中,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爱打破砂锅问到底,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容易产生疑问.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实际多想办法设计出具有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并在快乐中获得知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

质疑、发问是教学信息反馈与交流的一个重要步骤,教学中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要进行独具匠心的设计,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宽松的氛围,培养学生的“问欲”.教师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使其乐于提问.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可以先出示“10÷3 13÷3”让学生计算,要求用小数表示商.学生在运算的过程中,不久就发现了问题:怎么除也除不尽.于是,产生了疑问:怎么没完没了?于是提出了问题:“老师,这个算式的商怎么写?……”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很好地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因疑而“问”,有“问”可提.有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从而愉快地获取知识.

四、问题的精心设计

问题是串成课堂的链子.因此,教师简洁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形成有效课堂的重要因素.我们设计怎样的问题?怎样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切合实际?只有考虑全面了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发现数学的意识,教师出示主题图后,就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就漫无边际地说,往往会兜很大的一个圈子才能绕到主题上,有时甚至回不到主题上.这样学生的观察力、问题意识又培养了多少呢?所以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技巧:首先提问要问在当问之时.其次,提问要问在症结之处,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巧妙的发问能适当点拨学生的思维.如让学生估算一亿粒大米约有多少千克时,很多学生都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我提出一个问题:一千克大米大约有多少粒?然后再估算一亿粒大米有多少千克……这样的问题就会发散学生思维,引起学生的思考.

五、表扬或积极评价

在师生交往中,运用表扬或积极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对任何同学,不管他的成绩怎样,都应该以表扬鼓励为主,“鼓励、表扬”是学生前进的兴奋剂、加油站.教师一定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出不同的评价.对优等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他们攀登更高的高峰;对于差生,要找出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对于那些基础差、智力也差的学生要在学习态度、作业、纪律等方面找出优点给予表扬,并降低要求,让他们回答一些较简单的问题,树立他们的信心,当他们进步后,再适当提高要求.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篇3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包办代替,但要引导好学生的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教师的备课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正确看待别人的批评,进而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帮助,相互赞赏,共同分享学习过程中的快乐

二、有效地科学探究活动,还要参考教材内容的实际,让学生主动地动起来

教学中,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还有,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交流与合作等等。同时,现有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主权。如对动植物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 “看一看”, 多动脑 “想一想”, 多动口 “说一说”, 多动手 “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三、学生探究学习之后,教师应主动倾听他们的心声,真正和他们打成一片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学生探究后都有许多话要说。而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不尽相同,这样就引发了许多矛盾与问题,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学生的个人知识),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进一步研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地主动探究学习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四、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篇4

我国的教育使为选拔人才而进行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体的“人”的因素,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代学,没有或者很少顾及学生的个体性和学习的自主性。特别是语文学科,如此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是思维方式千篇 一律,虽对知识的记忆力强,但是动手能力差,思维敏捷灵活性,更加缺乏终生学习的观念。

人类社会正步入信息时代,科技的发展,经济的腾飞,人才的竞争,都对当今的学校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创造人才,成为当今基础教育的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是为选拔人才而进行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体的“人”的因素,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代学,没有或者很少顾及学生的个体性和学习的自主性。特别是语文学科,有的教师公然宣称:“语文科就是“贝多芬”(背多分),只要认得字,谁都可以教得了。”如此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是思维方式千篇 一律,虽对知识的记忆力强,但是动手能力差,思维缺乏灵活性,更加缺乏终生学习的观念。长期以往,我国的教育几乎无前途出路可言。所以,现代教学必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首先,就是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语文如今已不是单纯的记忆,而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和人生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探究中激发学习知识的兴趣,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变“掌握知识为主”为“注重学生个体全面发展”

其次,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不应让教师占整个课堂,而应把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已淳淳善诱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为主,使学生摆脱学习的被动性,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新型关系,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再次,,就是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所谓学文可以明志,学文可以知今,只有真正的学好语文才能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学习语文仅靠空洞的说教和乏味的背诵是很难奏效的。实践是知识的来源,没有实践的知识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陶先之先生:“行是知之始,多提新问题,这些都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的有效空间,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挖掘潜力,从成功中获得成就感,从而体会到学习的轻松和愉悦,并以更加投入的身心去迎接新的生活。

二、教师主动为学生创造学习的良好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观因素,而良好的学习环境就为学生提供了基本保障。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尊重和关爱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形成一种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进而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可以轻松自由地参加到活动中来,在师生真诚平等的对话中,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从而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中去,将语文知识变为一股股溪流融入心田。

在课堂交流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和利用学生地兴趣、动机、意志、使学生在课堂上较好地互动起来,教师多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不要一味地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激发保护学生发表见解的欲望,应尽量去肯定他们为此做出的努力,尊重和采纳学生合理的想法。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把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魏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的“商量,商量,再商量”的办法就是一个有效的策略。

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并不使让学生再课堂教学中无视纪律散漫无序,更不是让教师撒手不管,袖手旁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真正站在学生角度上,从引导的目的出发,指导学生在探索性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和摸索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初建期,与父辈们极少沟通,对空洞的说教又感到厌倦,其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的欠缺,如果任其发展,必将走上弯路。所以在让叶叶扁舟自由漂泊的同时,还必须有教师作为领航人。

三、在教学中积极采用多种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语文教师就要突出语文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语文课堂对学生永远有一种魅力,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参与学习,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结合教学目标,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比如让学生自编自导故事剧,让学生做小老师,让学生主持和参加“开心词典”活动,让学生参加辩论会等等。使学生在不同形式中感到新鲜又好奇,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课堂,在激烈的竞争活动中,使学生的热情和能力在此过程中得以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 篇5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也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的内在动力。兴趣既可以激起情感,培养意识感,也可以唤起学生某种动机。动机越强烈,其行为也越明显。

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引导学生的需要与学习习惯。而学习习惯的离不开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激发学习动机是完成学习过程的动力,动机来源于学生本身的需要和外部条件的刺激。也就是说,有了需要产生,再有外部条件,就可以去行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培养学生学习应用能力,要结合生活与知识的渗透点。一旦学生认为学有所用,那自然就能进入“想学——学会——更想学”的良性循环了。”这样的学习动机一旦发挥作用,它就会给人以能量,对自己的目标产生极大的积极性,使注意集中,思维敏捷,进行着持久而顽强的学习。借着心理学动机原理为依据,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如何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这一问题,谈点粗浅认识。

一、加强学习目标教育,培养成就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制定与选择学习目标很重要。从学生学习的心理看,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时,学习成果已观念地再现在学生的头脑中,也就是在头脑中有初步预期的学习成果,成为进而学习的目的。学生在学习中,就是围绕这个预期的成果选择学习方法、安排学习过程的。许多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好的学习效果开始于清晰表述的目的,然后组织适合于目的的学习方法、材料与经验,学生在学习时一方面记住所要达到的目标,一方面集中力量走好每一步,使学习手段与学习目标联系起来。经过对部分学生的观察发现,那些学生学习差的主要原因是,在学习每一课书时心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别的同学在读书,他们也在读书,别的同学在写,他们也在写,就是不明白为什么读、为什么写。他们在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教师提一下,他们便动一下。如此循环下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被泯灭了.学习成绩也就没有办法跟上来。 在教每课书时,帮助学生自己主动地确定学习目标,对教师确定教学目标也有帮助的。不过需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目标。

二、对学生一视同仁,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不论是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与学生的谈话交流中,或只是平日里观察学生过程中,我都发现在如今的学生中缺乏自信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许多基础还算不错的学生因为自信不足,缺乏继续进取勇攀知识高峰的决心。更多基

础薄弱的学生则由于自信心长期受到压制,从而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因而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就必须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做起。在教育工作中,老师对学生一视同仁非常重要。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往往用来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通常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得到比较多的关注,而成绩差的却被冷落到一旁,实际上,无论成绩好的、中等的。差的同学,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压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取得好的成绩时,显得比较自信,但一遇到波折就情绪低落,他们怕失败,怕别的同学超过自己;成绩中等的想上进却难得如愿,想放弃又于心不甘,总是忧心忡忡;差生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自制力和约束力,想脱掉后进生的帽子,将学习成绩搞上去,但常觉得力不从心,失败过多更是缺乏自信,基于这种情况,教师不能仅把目光聚集在部分成绩好的学生身上,而应面向全体学生,用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去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无论哪一层面的学生,当他们感受老师在关注着他们,并对他们寄予厚望时,学生会更勤奋,自信心也会增强,对于后进生,鉴于他们长期以来心理处于被压抑状态,老师需要不断地向他们传递“你有能力”“你能取得进步”等信息,注意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鼓励他们每一个细微的成功,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二、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索、思考、交流使学生感到利用原有的知识技能无法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从而逐渐产生解决困惑的心理需求。给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泼状态中进行尝试学习,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若能充分利用生活事例、故事、新闻和物理实验等精心择优创设针对性强的问题情境,灵活运用提问技巧,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增强学习能力的功效,将极大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情境创设要围绕教学目标。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

2、创设情境要有直观性。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3、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是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数学教学中,老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是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的参与学习。

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发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和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地情感体验,这种情感表现为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和激情,发现规律的兴奋以及对老师的热爱。

三、要适时的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满足感,让他们保持学习兴趣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我在上课时常编排一些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给予完成,使他们在课堂中常有成功的感觉,让他们不怕学习,爱上学习,心中保持着自信。

四、反馈学习结果,鞭策学生发愤学习

让学生及时了悟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加强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因为知道学习结果后,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热情,增强努力程度,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进心,克服缺点,改正错误,争取更好的成绩。为此,教师应尽可能及时地批改当天的作业或卷子,并尽可能及时发还及时讲评。学生对刚做过的题目往往记忆犹新,并渴望很快了解学习结果,学习积极性高,进步就快。也就是说,反馈的时间越短,效果越高,相反,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就缺乏学习的激励,进步就越慢。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等级或分数往往不及恰当的短语评定的效果好,给学生的学习成果打分或评定的同时,给予适当的短评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等作出全面的评定,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习结果写一些评语来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五、开展竞赛活动,有效利用奖赏手段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活动,学生的成就感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学习毅力也会有所增加。有效利用奖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较好手段,例如在数学练习课教学中,老师出几道有层次性的题目,并说明老师当场批改,当场奖励,能受到老师当场批改的同学都能较早完成题目。通过这一活动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来说,表扬、鼓励,比批评和处罚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开展竞赛活动,再利用奖赏手段推动学生学习为契机。 而使学生发现学习本身的价值,以产生和促进学习的自觉性。

六、引导学生自我激励

怎样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激励自己战胜困难,获得学习成功,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曾经有一位优秀的教师,他在一个学期内就把一个全校成绩最差的班级带到了全校第二名的好成绩。当有人问他是怎样教这些所谓的差生的,这位教师是这样回答的:“事实上,我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补习,我只是每天上课前对我的学生们说‘你们每个同学都可以取得好成绩,只要你每天督促自己多做一道题,多背一个单词,多考一分。’事实上,我的学生们每天就向着这个小小的目标不断前进,一个学期下来,成绩自然就上去了。”确实如此,激励孩子其实很容易,只要适时鼓励孩子,让孩子产生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孩子的自我激励也就产生了。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篇6

英语这门课程不同于数、理、化,是一门工具课,它的教学目的是着重培养学生用英语作为工具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这种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培养的。因此,教师怎样把基础英语不是单纯作为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作为工具来教,引导学生不是把英语作为理解知识而是作为掌握工具来学,这是英语教学的中心问题。

要使学生按语言学习规律学好这门学科,我感到在英语教学中应抓住三个环节: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这是学生学好外语的前提;二要通过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多种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是教学的核心;三是图村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这是学好外语的保证。这三个环节相辅相成,彤成一体,自始至终贯彻于教学各个环环节。分别谈谈三个问题。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兴趣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英语的学习越来越重要.我平时收集英语在社会主义建设及科学技术中起重要作用的材料,做为自己向学生反复宣传的依据,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然而提高认识只是一方面,改课堂教育学,培养学习兴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更重要的一方面。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取最必要的知识。这就是求知欲.没有兴趣就谈不上有求知欲。因此自青少年接触英语的第一天起,教师就要利用他们对英语的兴趣,因势利导.逐步培养并巩固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十一至十五岁的青少年,求知欲强.视觉与听觉发展很快,善于模仿,而且辩音能力相当准确,其灵敏度甚至超过成年人,这段时期是学外语的最佳年龄。因此,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青少年这一特点,引导他们模仿正确的语音,大量进行听说练习。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时常碰到有些学生在入学初期学习时,他们的情绪十分激动,但也有的学生学习上不去,甚至视学习英语为畏途,究其原因主要是过不了“单词拼读”这个关。这种现象的产生往往同教师的教学有关。如果我们在词汇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读音规则,通过音、形、义结合的方法记单词的读音和拼法,而不要让学生不动脑筋盲目地当个“录音机”,跟着老师重复,死记硬背,那么学生就可逐步克服“单词拼读”的困难,从而为巩固兴趣,进一步培养学习词汇的能力打下基础、否则,学生死记硬背,前读后忘渐渐兴味索然,缺乏信心,就更谈不上学习毅力和能力了。

初级阶段的英语教学,以听说为主,带动读写最后达到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熟练掌握,为了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老师要在教材上下功夫,并应用幻灯,物或自制形象生动的图片,编出有情节内容的.对话.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才能有较高的积极性,并结合自己的实际,争先恐后地用英语表达要说的话.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不要急于纠正,更不要批评加以指责,要让学生反复练习。大胆地说话,自己去找错误,教师发现学生更正错误后,再给予鼓励.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初中阶段,每节课都安排五至十分钟左右的日常谈话,从入学第一节课开始,老师利用表情、手势、实物教学生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班次、学校;说我爱学校、同学、班级、老师等。一周学两三旬,细水长流,有计划地与课文配合,按几个单元进行。随着谈话量增加,内容逐渐丰富,由回答老师的提问到连续说话。谈话方式有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学生答:个别问,集体答;大家问,值日生答。

有的根据课文提问,而更多的是无无备的即席回答。这一问一答,来;回较快,在十来分钟的时间内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活动。同时,由于练习的句子比较多,复习的内容涉及面就比较广。在操练过程中听得多,说得快,反应起来越灵敏。在培养学生听力和答题能力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

通过课堂上以1日带新,滚雪球似地逐步增加口语。练习的内容与实践量,几个月就可以看出明显的效果(1)学生的听说能力大大加强,敢于开口;(2)课堂的外语气象浓厚.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也随之提高:如在学习字母阶段,本来是枯燥无味的,加入口语后,学习兴趣大增。(3)由于操练中听得多,说得快.学生活动面广,反应越来越灵敏,不仅巩固所学.而且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埋伏,可以分散难点。

语言实践活动不仅要生动活泼,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包括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方面的能力。机械性的句型模仿和一些单项性的练习,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使学生对某些知识从生疏到熟练,但很难使学生开动脑筋,做到举一反三。我根据教材分析,在初中一至二年级句子种类基本出齐的情况下,教师可借助语调、手势、表情,实物讲解初一的be动词句型,将一般问句、反意问句、特殊问句、选择问句都在口语中进行练习,只要求学生理解、听懂、能根据问题回答就行。到第一册结束时,老师可将这种句子归纳在起。实践证明,全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对比、分析总结出对话的规律,当堂做到朗朗上口。,以不同种类的句子进行连续说话,便成为学生基本口语训练的方式之一. 三、调动学习主动性,培养学习毅力

语言这东西一定要天天学,日日用,才能越学越好 因此、贵在坚持,不少学生的情况都往往相反.或一曝十寒或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因此.不断了解学生的动态,听取学生的意见,帮助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培养学习毅力,是学好外语的重要因素。

我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 对程度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培养他们毅力的主要方法。是: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在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具体困难.例如:有些学生学习基础差,英语听不懂,课文读不出,学习又不甚得法。经过摸底把他们组织起来,帮助他们预习老师将要讲的内容一在预习时,给他们补缺(如单词读音规则,如何划分音节,怎样使用音标等)。到了课堂上,尽量给他们机会回答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鼓励他们张口,并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使他们有坚持学习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对于有些程度较好、聪明、容易自满的学生,就着重于不断提高对他们的要求。课上,让他们针对所学课文提问题,让其他同学回答。经常给他们难度较大的作业和问题,防止产生自满情绪,使之不断进步。

还有部分好学生反映教学速度慢“乞不饱”,这是因为课堂上给他们思维活动的机会不足,教师未能注意到刺激他们学习的求知欲,未能充分开掘他们的学习智力。针对此情况,我在教学中往往为他们补充一些有利于启发思维的素材,要求他们运用自己的语言,看图说话,复述课文。此外,我们还组织一些外语课外活动,增加课外阅读、听力练习、唱歌及演出英语剧等,补充营养,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对于那些学习不用功的学生,我也不轻易在班上批评,主要在课外从思想上启发他们认识英语对建设袒国的重要性,常与他们谈心,热情帮助他们克服思想障碍,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并经常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

只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在听、读、说、写方面有了进步以后,他们的信心便足了,学好外语的决心也就大了。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篇7

一、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诱发创新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这意味着创新不是那些社会精英的专利, 每一个人都可以去创造.只要有创造的意识、创造的行动, 就会取得创造的成果.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帅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 作为班级“特殊”的一员参加学生的活动, 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 互相交流思想, 坚持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 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造性的成绩.这就体现了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坚信学生是创新的主体.教师通过自己艺术化的服务, 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真诚、接受、理解的气氛, 创造一种心灵放松、自主学习氛围, 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敢于质疑, 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从而建立起能培养和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二、教学方法科学化, 创设创新条件

1.鼓励质疑问难, 让学生会创新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过程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求、创造的过程.质疑问难是创造的种子.“疑”是经过深入思考, 主动探究才能产生的.“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不疑则不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提出疑问, 生发新见解, 这是激发创新的重要条件.尤其要鼓励学生不满足已有的结论, 不相信唯一正确的解释, 不迷信权威的仲裁, 不屈服于外在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见, 善于在不疑之处质疑, 点燃思维的火花, 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如:在教学中, 我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在学完用面积单位去测量物体的大小后, 有的学生提出, 用面积单位去测量足球场面积和高大建筑物表面的面积不太麻烦了吗?在学习了“比”的意义后, 有的学生问:“三个数能相比吗”?“三个数相比也表示三个数相除吗?”学生能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 是积极探索的结果, 长此以往, 定会有所发明, 有所创新.

2.发挥合作优势, 让学生能创新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组成学习小组可以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 使班级、小组、个人等多种学习形式结合起来, 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小组讨论时优先让那些不大发言的学生说说对讨论的内容的见解, 并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 小组讨论解决, 达成共识, 然后归纳整理, 全班交流.“你在这点行, 我在那点行, 相互支持行, 合作大家行.”实践证明, 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学习中, 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 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 后进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 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可以得到发展.

三、强化思维训练, 增强创新精神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人之所以可贵, 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而创新思维可以说是优秀思维方式的精品.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材料、组合、构造、功能、形态等不同角度, 用不同方式去扩散思维, 从多种途径中探求不同的解题方法.并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及观察性和讨论性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鼓励直觉思维, 真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四、开展数学活动, 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一定要跟实践结合起来, 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多.”数学实践活动, 既能使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 又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习了面积计算, 让学生实际测量计算操场、花圃等面积;学习了长方体, 正方体、圆柱体表面积, 让学生制作各种纸盒;学习了圆柱、圆锥体积, 让学生测量计算大树的直径与横截面积、沙堆、麦堆的体积和重量;学习了比例, 让学生测出旗杆、教学楼的高度;学习统计图表, 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搜集数据, 制作各种统计图表.在实践活动中, 特别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将一块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锯成直径为2分米的圆形板, 可以锯几块?”墨守成规的学生用正方形木板面积除以圆形板面积, 算出可以锯5个脑子灵活的学生考虑到实际, 摆圆片试验想到只可以锯4个

在创新教育的课堂上, 我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同时是教学活动的参谋者;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也是参与者.在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上, 我们教师应恰当引导、点拨, 为学生提供探索、发现的时间、空间、途径和物质准备, 让他们都能成为中国的“爱迪生”.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数学素质教育与教学环境、教法思想密切相关.本文拟从不同角度探讨数学教学中的素质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篇8

【关键词】转观念 增意识 营氛围 激兴趣 多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92-01

人类为了适应环境、改造环境、求得发展,从古至今都在不断观察这个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不断地研究各种物质的性质和运动规律,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逐渐形成了物理学。社会要发展,在此基础上需要不断地创新。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增强创新意识。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因为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行为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往往只侧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对学生科学思维、发展意识、责任与情感等方面的教育,造成一段时间里学生普遍高分低能的现象。新时期、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新课堂、新的价值观,要求教师具备新的教师观和学生观,以及新的教学策略。物理原理是简洁的、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可以把握的。但事物是在不断变化与发展之中的,学生每天都在学习新的内容,接受新的事物,所以教师的观念里要有一个新字,处理好新知识的学习与创新的关系,要有意识地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创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大胆去设想和想象,敢于对同一事物产生质疑,敢于对同一问题的提出新的见解,并努力去思索,去寻找新的答案。对一些创造性思维,应给与充分肯定,并鼓励他们在学习上要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以此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加他们自主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二、创设民主氛围,为学生创新提供民主氛围。

课堂的沉闷、单调、死气沉沉,源于师道尊严,等级观念严重,严重阻碍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往与交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的教育交往最根本的是二者作为完整的人与人之间理解与沟通,是人和人心灵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尊严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尊重、赞赏每一位学生。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友,更要成为他们的益友。以一种民主、宽容的心态善待学生,营造一种宽容的心理安全氛围,为学生的创新与实践活动提供积极和谐的情感保障。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物理教学有其特殊性,除了注意课堂的知识性、趣味性、更要注意其情境性。入情入境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如用多媒体播放分子运动的过程、电荷的移动过程,把抽象的物理知识变为具体,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在密度的教学中,测量王冠的成分,将学生分为三个组进行讨论,三个组的同学立刻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展开讨论,发表了许多新颖的、独到的见解。学生乐于探究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经历一个实践与创新的过程。学生的创新兴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培养。课堂上给予学生主动探究、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问,通过想和问,一点一点激发创新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愉悦。

四、重视生活化的物理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遇到的物理现象和问题往往是物理学习的重点。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搭建生活与物理知识的桥梁。多年来我的成功做法是,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应引导,指导学生每一个知识点跟生活中的相关事例,身边常见的相关现象联系起来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易拉罐、塑料吸管、胶带纸等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来做物理实验,学生的课后作业也应该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生活。例如:游乐场中的物理,广场、市场中的物理等。把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的事物引入物理课,就会增加学生对物理的亲切感。只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才能生动活泼,使抽象的书本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吸收转化为有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获取新知。

五、组织好活动,发散学生的思维。

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实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使原有的知识得到充实、升华、联合,從而建立新的知识系统。使物理认知结构重新组合。课外活动可以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参观 、访问、社会调查。参加一些课外学科或科技小组的实际操作活动或从事一些科学考察,实验与发明以及生产劳动等。使学生的活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课题。有效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篇9

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手、眼、脑、口等多种器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形式,是把学生学习的知识“外化”为感性知识,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操作,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技术支持不同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信息为主动接受信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式、发现式学习,而不像以往仅仅从教师那儿被动地获得知识。使学生对世间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动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他们不像一个盲目者,接受者,他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探索问题的真相,像学者一样进行研究学习。

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能力是将创新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能力的总和,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想像、思维实践的过程。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新成果,体验创新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掌握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去不断解决新的问题。

在学习完课文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人利用WORD制作一幅电脑小报,题目就是“我心中的榜样”,利用电脑小报介绍自己心目中的名人,每一步设置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几人合作完成一幅。学生接到这个任务后,显得非常兴奋,利用已学习过的知识,自己构想、反复动手、讨论、大胆实践,完成了第一幅电脑小报作品。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激发学习创造思维,体验着创造性思维的快乐,展示了中学生的创造才能。在现代教学中提倡解放学生的双手,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积极动脑,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获得规律性知识。而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自身特点就更加不能离开动手实践,学生在动手中才能掌握所学知识,才能提高键盘、鼠标操作能力,才能在操作中进行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设计学生动手操作训练的内容,给学生充分的操作训练时间,在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篇10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新的世纪,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会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世界各国都进行教育改革。我国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和思想认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我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有轻度智力障碍或中度智力障碍的中学生。因此,他们在接受知识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就不可能象同龄那样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我校结合校本课程在安排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基础文化课的同时,又先进行烹饪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教学与传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呢?下面,我谈谈个人的几点认识。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师首先要正确理解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意义

现在有这样一些看法:创新精神并不是人人都有的,那只是少数人具有的能力;进行创新,那只是搞研究的人或科学家才能办到的。其实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美国行为学家马斯洛说过:人的创造力有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前者只有少数人具有,后者是所有的人应该具有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应从两个方面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创造力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指导学生自我实现,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实践能力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新时期的体现,也反映了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的新要求。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要求人们不仅善于学习和吸收知识,还要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转化为生产力,把知识应用于实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1世纪教育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根支柱,即学知、学做、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其中后三项就与实践能力有关。教师明确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意义和内容,才能扩展思路,积极倡导学生进行创新与实践。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师要善于创设宽松环境

宽松的环境,能够使学生心情愉快,消除恐惧、紧张的心理,畅所欲言,敢想、敢说、敢做,极易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实践能力。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个极其严厉的人,大家都会对他敬而远之,而平易近人的人,大家都愿和他相处。71

因此,教师要善待每一位学生,包括与学生谈话的方式、口气、气氛等。在学校,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见到老师,远远地避开了:或者见到老师理都不理,象陌路人一样。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不能“信师道”,而且教师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宽松的环境需要教师做到与学生平等,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西方的很多国家,有一个基本规范:教师与学生谈话,必须蹲下来,与学生平等。这体现了把尊重学生作为教育的第一原则。宽松的环境,除了表现在师生关系上,还表现在课堂管理上,那些把学生的所有时间都给予统一安排的做法是不恰当的,这是“一刀切”,它限制了学生的行动自由与心灵自由。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始终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其独立自主地参与教育过程。我们应当这样评价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愿意学习的,每一位学生都是愿意努力学好的,每一位学生都是能学好的,只要我们的教育方式、方法对头,学生是一定能达到我们的教育目标的。应把时间与自由更多的还给学生,给学生自我实现的机会,只有给予学生以适度的自由,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才能犹如飞上高空的风筝,看得更高、更远。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人如其面,各有不同”,由于先天遗传因素,后天教育及周围环境影响,形成了学生不同的个性。表现为有的学生大胆泼辣、敢想敢做、实践操作能力强,但比较浮躁;有的学生不爱言语、性格比较内向,做事认真仔细,但接受能力较差等等。学生的个性不同,接受外界事物的表现也不一样,甚至思维方式也不相同。教师要认真认识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不能简单把学生分成好学生与差学生,而应该看到,他们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教师在施教时,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优势,避其所短。如对那些活泼好动,有组织能力的学生,可授权他们组织一些活动,教师适时的鼓励和表扬,往往使他们更富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培养学生特殊才能的创造力。而对于这方面处于劣势的学生,可以让有特长的学生来带领,带动发挥他们的一般创造性。在别人的帮助和带领下,做从未做过的事情,尽力得以自我实现,这也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蕴涵着创造与成功,教师只有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弥补学生的不足,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

一个人在生活中有了目标,有了动力,那么,他就会想方设法来实现自己预定的目标,“想方设法”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与实践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学

生的学习生活中,要善于为学生设立目标,引导学生自我树立目标,并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实现目标,培养他们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创新与实践能力。我所教的班级是初中职业先修班,学生在校除了学习基础文化课外,更重要的是学习烹饪专业课,掌握一定的烹饪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将来的谋职立业打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我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创新与实践。如在教冷盘围边的课程时,根据原料的特点,让他们搞一些小制作。由于正确的引导,有一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地完成了几个以至十几个小制作。2002届的乐飞同学能够独立制作并完成十多种花色各异的围边小制作。2003届的钟超同学,在校学习不到二年,暑假期间,就能在家里做几道家常菜。同学们每每谈起这些,都充满了自信与自豪,教学时针对不同的菜肴特点,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比赛,对于那些敢于创新与实践的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地进行总结表扬,有的被评为“实践能力标兵”,有的被评为“创造精神标兵”,极大地带动了全班同学创新与实践的积极性。他们通过三年的学习,经市劳动局的考核取得了中式烹调师初级技能或中级技能职业资格证书,为升入高一级学校或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篇11

关键词:探索精神;综合能力;创造能力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和谐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1.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创新教学要求教师不要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学和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思考。

2.要注重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教育学生强调的应该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取结果,要结合课程教学进行知识探源,把握其发展变化趋势。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的知识的能力,这种新知识的独特性和新颖性标志着创新。所谓知识的重新组合,就是把原来几种知识联系起来成为一种综合知识,或者把一种知识拆分成几个部分,然后以新的形式将这些部分重新联系起来成为具有新特征、新功能、新内容的知识。

课程学习中的知识重组,通常包括三种不同的层次:一是将某学科课程内部的知识进行重组。二是将不同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三是将学科课程所包含的知识与课程未能包容的知识进行重组。课程教学可以从第一层入手。希望学生最终能够做到跨学科和跨出课程规定的内容去自学,把进入现代社会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知识重新组合。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摩擦中,自省自悟。学生在进行创造性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犯错,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秉承这一教学原则,一定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篇12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学习的动力。

学生在初学英语时都会感到新奇,对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但缺乏意志和毅力,兴趣容易因困难和乏味而转移和中断。只有不断地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才能保持他们学习的动力。

上课时,教师直观、生动、形象地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了解学生心理,利用英语初学者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善于模仿等特点,把游戏、唱歌、谜语、绕口令等运用到英语教学中。例如:在学过What’s in...There is/are...句型后,我安排了猜测活动:一个学生手拿一个里面装有几种物品的盒子,向其他同学发问:What’s in this box?Guess please!学生可以用There is/are...或Is/Are there...?进行猜测,每人五次机会,先猜对者可以得到小奖品,并给予掌声祝贺。这样,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在娱乐中复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二、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习英语要有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正确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由一开始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真正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如英语基础知识———单词的学习和记忆,要注意重复和归纳,教给学生基本的构词法或分类总结法等。例如,有一部分单词是在词根上加上前缀或后缀而成的,如-er或-or加在动词后表示实施此动作的人,work是动词,“工作”,而worker是名词,“工人”;invent是动词,“发明”,名词“发明家”是inventor。这类单词很多,学生可以通过此法扩大词汇量。再如:记忆可数名词的复数形式,其中以字母o结尾的单词有些加-s,有些加-es,学生记住这样一句话:“英雄(hero)爱吃西红柿(tomato)和土豆(potato)”就很容易将这三个单词区别开来,句中三个名词都是加-es构成复数形式。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会在枯燥的英语单词学习中找到乐趣。当然,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找出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主学习的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增强学习效果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的自我发展奠定基础。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但一经养成就会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使他们终生受益。初中生自制力较差,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训练要有强制性,必须持之以恒。要让学生明白,只有经过长期刻苦的磨炼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课前、课中、课后做具体的指导和要求,例如课前做好预习工作,读熟所有生词、熟悉课文内容,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课堂上要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尤其专注于自己有疑惑的地方。课后写作业之前一定要进行复习,在弄懂所学知识后独立完成作业,不能边翻看课本边写作业。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包括课外延伸学习,每周要阅读一定量的课外文章,扩大词汇量,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增强阅读理解能力,达到综合运用英语知识的目的。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英语就如鱼得水,困难迎刃而解。

四、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良好的学习动机是学好英语的重要保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正确认识自身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才能通过英语这一桥梁借鉴、利用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把我国建设得更加富强和美丽。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交际语言,将会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英语的实用价值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和前程。学生明确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之后,就能积极地配合老师,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五、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提供帮助,进行必要的指导和鼓励,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在做阅读理解时,教师要教给学生必要的方法,首先快速通读短文,了解文章大意,然后细读文后题目,带着问题去读,边读边捕捉文中与问题相关的信息点。在现代教育中,只有会学习的学生、主动学习的学生才能得到自主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跟上时代的步伐,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一个人如果愿意自学、勤于自学,就会走向成功。可见,学会学习、会主动学习的人,才能不断获取持续发展的动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因此,教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主动思维为宗旨,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摘要:在当今英语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主动性十分重要。教师应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目的等方面培养适应将来社会发展的人才,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财务会计的分类下一篇:一只小鸟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