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科研为载体 创新教师教育发表于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教科研为载体 创新教师教育发表于

以教科研为载体 创新教师教育发表于 篇1

“高校发展,科研先行”。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之一,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赋予大学的重要使命。科学研究特色是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特色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可带动有特色、有优势的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使学校在竞争中拥有特色优势和竞争力。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以科研为载体,走特色办学之路的原则,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对学校发展的支撑作用,把科研作为促进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以科研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使科研成果及时为教学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为社会服务。学院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科教兴交、人才强校”战略,转变工作重心由“打基础”为“建内核”,努力打造科研发展特色,全面提升学院科研工作水平,不断推动学院发展。

一、营造良好环境,保持科研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激励和保障教师开展各种科学研究。我院坚持把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大量创新人才成长的科研工作环境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常抓不懈,不断引导教师走上科研兴教之路。

(一)领导重视,带头开展科研

由于我院同大多数高职院校一样存在起点低、基础差、科研力量薄弱等一些问题,在科研工作方面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如我院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少,科研人员数量少、能力差,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学院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为改善学院的科研工作状况,学院领导带头开展科研,在科研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带头示范功能。

如院长杨金华积极带头承担科研项目,主持过《公路数字化地面模型(DTM)应用研究》、《刚架拱设计与施工研究》、《公路水文综合分析系统》等17余项课题研究项目,部分研究被鉴定为国内先进,其中公路数字化地面模型(DTM)应用技术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2006年,李玫谕老师带领我院科研人员成功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 《高职院校文化建构研究》,这使得我院在教育研究方面实现了建校以来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零的突破。

柏松平副院长是云南省交通行业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技术带头人,主持和完成了多项云南省重大工程项目勘察和设计项目,承担完成了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并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了40余篇科技论文,2010年《整体式T形外悬臂道路及其施工方法》获得专利技术。作为科研工作分管领导,他积极带头开展科学研究,努力为学院寻找科研项目,主动与各建设指挥部进行沟通,联合开展研究,不断拓展科研工作新局面。

在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带头努力下,学院科研氛围浓厚,2006年以来,各级各类课题立项197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59项,厅级课题88项,院级课题107项。

(二)建章立制,夯实科研管理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学院经过认真研讨,制订了科研工作计划,建立了由国家、省部委相关部门批准,依托我院成立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社科研究基地的科技平台。成立了由分管科研副院长为组长,由科研处、人事处、财务处、教务处、资产管理处等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的平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平台管理办公室,平台管理办公室设在科研处。领导小组要求全体管理者共同学习,共同参与,共同奋斗,创造条件,利用学校可利用的一切资源,积极组织好、指导好全体教职工开展科研活动。

2.制定完善管理制度

为规范和加强我院科技平台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完善科研制度,科研处先后制定了《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和省部科技平台管理办法》、《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成果管理办法》、《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管理程序》等13个分类细致、措施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从各方面对学院的科研活动进行了要求和规范。

(三)政策倾斜,推动科研发展 1.经费优先支持科研

我院重视对科研的经费投入,在预算安排上,保证科研经费投入能及时足额到位和合理有效使用,同时每年安排30余万元用于院级课题立项,鼓励广大教职工参与科学研究。此外,我院科研工作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省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近3年,科研项目经费总额为2758.4万元。

2.制度保障奖励科研

科技成果是高等学校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为落实我院全面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精神,充分发挥奖励的激励作用,突出重大项目和成果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支撑作用,科研处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的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学研究工作奖励办法(讨论稿)》,对科技项目立项、科学技术奖、专利、著作、论文、获奖等涉及科技工作的相关方面进行奖励,奖励经费由学校专项预算经费支付。办法规定每年9月30日前,由各部门统一将申报材料报送科研处,由科研处进行审核并于每年十一月份在校园网上公示,每年的十二月份进行颁奖。2011年在各部门申报的基础上,经学院研究,决定对2001年“三校合并”以来的10年期间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科研人员和团队进行表彰奖励。2012年1月11日下午,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大会在呈贡新校区图文信息中心隆重召开,对在学院科技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科研人员进行表彰奖励,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此次科技大会共发放科技奖励经费20万余元,有效调动和激发广大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和主动性。

3.绩效考核挂钩科研

为提高我院教职工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岗位设置及人员聘用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结合学院实际,我院制定了《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科研业绩积分核定暂行办法(修订)》,对教职工进行科研业绩考核,办法规定了学院教学科研、教辅及业务技术、管理岗位人员科研业绩基本要求包括学术报告、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积分,要求教职工应在规定期限完成岗位职责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考核结果与本人享受的岗位津贴挂钩,大大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科研工作积极性。

(四)整合资源,搭建科研平台

1.开展合作研究

实现高层次科技成果的突破是我院科研工作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为此,我院不断解放思想、开阔视野、突破局限,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同部分知名院校、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研究,形成良好的科研合作基础,联合申报项目,最终实现自身科研实力的提升、项目层次的提升、成果层次的提升。学院立足交通、背靠行业,多年来,与各公路、桥梁、机场建设指挥部,武汉理工大学,保山市交通局、红河州交通局等多家单位形成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学研究。2011年,按照分管科研的院领导安排,多次与相关大学沟通,在科研处努力下,最终学院在交通运输厅召开科技大会的当天,与重庆交大、重庆交科院、大连海事大学等分别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2013年1月,学院与时代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建产学研战略合作基地——时代交通科技园,学院参与时代交通科技园的技术咨询、人才培养、项目研发和示范工程建设,提供所需专利技术服务。

2.新建国家实验室

科研基地建设是我校科研创新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学校以“整合资源、打造平台、突出特色”为工作方针,坚持“整体规划、按需设置”的原则,积极参与各类科研平台与校内建设相结合。2011年,我院与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云南省公路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一起通力合作,进行申报陆地交通气象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工作;学院出资2250万元,国家实验室移动监测中心将设在我院。目前与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在国家发改委批准“陆地交通气象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基础上,学院出资的2250万元经费已拨付到位,正在进行无人飞机等设备的购买工作。

3.改善科研条件

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条件的改善,对实践教学的完成,学生开展专业基本训练 的技能综合训练以及开展科学研究起着决定性作用。学院非常重视改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条件,经常有计划地对相关实验室进行了充实、提升、改造、扩张等,并及时引进最新的仪器设备,保障实践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顺利进行。在学院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学院预计将德国贷款4300欧元中的70%用于购买实验仪器设备,拟建85个实习实训中心(室),以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和科研条件。

二、坚持教研相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不断完善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机制,促使科研为教学服务,推进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实现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同步提高。

(一)科研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

学院鼓励并推动教师将科研方向与教学活动结合,使科研成果能和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工程实践中的最新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学内容,加快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多年来我校教师编写出版的教材中有一定特色的教材,其中大部分吸纳、体现了教师的科研成果,使得教材的科学性、适用性、前沿性大大提高,更多的教师将其科研成果不同程度地写进课程教案或课件。如由刘创明等教师编写的《路基工程施工技术》中融入了他多年的研究成果,以内容实用、技术创新成为省级“十二五”规划教材;由秦溱主编的《桥梁上部施工技术》成为教育部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规划教材。特别是一些教师通过对多年来结合行业生产建设开展的技术应用科研课题进行整理和梳理,把科研项目中形成的技术成果和实践经验揉合、反馈到教学内容中,对提高专业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科研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教师将研究性学习、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合作式学习方式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展开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并将所收集的素材结合课程内容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以标本、图形和生产实例等教学方式变抽 5 象教学为形象教学,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如《在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研究》、《任务教学法在高职英语课程中的应用-课后任务设计探究》等科研项目,教师们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还有很多教师将自己承担或参与的课题中获得的实际案例编制成教学案例,引入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科研促进课程建设和改革

学院许多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对课程建设和改革有了一定的思考,并试图通过科研,对该课程进行改革,使其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如《高职教育《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高职《应用写作》结合专业需求教学改革的应用研究》、《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结合的研究》等科研项目都是教师在科研中实践教学,通过科研改革课程的集中体现。还有一些教师在科研中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逐渐积累起丰富的研究成果,并将这些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新开出许多专业选修课,为课程整合、重组提供了原动力。如《基于岗位需求分析的高职汽车专业职场英语课程设计研究》、《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实践课研究》等研究,使课程的种类丰富了起来。

(四)科研成果成为教学示范现场

作为一所以“公路交通”为办学特色的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参观实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教学质量也是在“理论——实践——理论”这一循环过程中得到提高。为使科研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满足日常的教学需求,我院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交通高职校园多样化路面实训基地建设研究》该课题将云南等级公路与农村公路的一些典型路面结构形式因地制宜布置在我院校园道路网上,考虑了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进行不同路面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建设,力求将校园道路建成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作为教学示范现场,供学生实地参观学习。科研的开展推进了产学研结合,改善了实习实训条件,保证了实践性教学的开展。

三、参与科学研究,促进人才队伍培养

在人才培养上,科学研究已成为重要的育人方式,科学研究是“源 ”,而教学是“流”,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科学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支撑学校发展的基石,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百年大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科研之路,做扎实文章,努力造就一支观念新、师德优、业务精、舆论正确的教师队伍。

1.科研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以科研课题为抓手,将骨干教师团结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提高,聚合一批人,带动一批人,培养一批人,推出一批人。根据科研工作实际需要,学院建设了由科研水平高、能力强的院领导和学术造诣深教授领衔,由院领导、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科研创新团队,实行“以老带新、结对帮扶 ”制度,由科研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带头组织一些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帮助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提高科研水平,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同时,学院专门设立了青年基金项目,用于鼓励和培养广大的青年教师,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通过以项目为纽带,以骨干带团队,聚集科研力量,发挥互补优势,培养了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了一批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优化了学院的教师队伍结构,有力支撑了学院的又好又快发展,为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云南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科研提高教师能力素质

学院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参加科研课题和科技开发,既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也为企业切实解决了技术难题;既能广泛地了解各方面的信息,活跃他们的思维,提升原有的经验,又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展科研过程中,来自企业和生产实践的先进设备、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优势以及敏锐的科技前沿信息大大扩展了教师的视野,为他们提供了锻炼和提高自我素质的舞台。如公路分院等一些教学部门除主要承担教学工作外,也能授权承接、实施部分对外服务项目。学院从而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安排路桥类专业的教师去各个企业、中心接受必要的生产、科研实践锻炼,以达到加强专业实训,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目的。

3.科研提升管理者管理水平

我院始终坚持科研为解决实践问题服务的原则,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对学院发展的促进作用。学院每年安排院级课题经费,鼓励行政管理人员申报反映学院实际需要,体现前瞻性和创新性的项目,解决学院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升管理水平,创新管理理念,探索办学新模式,为学院的发展服务;鼓励他们开展与自己的管理工作相联系的专题研究,脚踏实地的解决日常管理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提升学院水平服务。如以国家级示范院校建设为契机,国家级课题《高职院校文化建构研究》和交通厅项目《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探索与实践》等研究,为学院的示范校院校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基础条件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对提升学院的影响力和综合实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2012年4月我院校庆期间,学院公开出版的论文集《探索创新与实践》是全员教职工有关办学思想、管理理念、工学结合方面的最新探索。

近年来学院涌现出一大批勇于奉献、敢于创新的优秀团队和个人,获得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和表扬。如:我院杨金华院长被评为首届云南交通十佳青年,因在工程技术方面做出突出贡献,享受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云南省高职研究优秀工作者等称号。以杨金华院长为带头人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创新团队”获云南省交通运输行业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柏松平副院长被评为“云南工程设计大师”,并获云南省交通运输行业科技特殊贡献奖、中国公路百名优秀工程师等称号;黄君麟、罗建华、张爱山三位同志被评为“云南省交通运输行业教学名师”;王燕华被评为“云南省交通运输行业优秀教育管理人员”,科研处陈东处长获“云南省交通运输行业优秀科技管理人员”殊荣。

(二)科研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所在

我院科研工作的发展紧紧围绕产学研结合,践行“德、技、力”三位一体的学生培养方略,把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通过“请进来”——邀请专家做讲座和“参与其中”——让学生参与科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 能力。

1.科研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科研处和各二级学院每年会组织大量的学术讲座,邀请了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郑颖人、原交通部总工凤懋润、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张声雄等知名专家为广大师生作学术报告,既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也激发起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早把学生带入科学研究中,使得学生的学术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2.科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院重视科研对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作用,经常让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如在《公路数字化地面模型(DTM)应用技术研究》课题研究中公路27、28班的30多名学生参与了运用研究;我院承担的《花岗岩在沥青混泥土路面中的应用研究》课题,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有37名建材专业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充分利用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系统,把国家交通、测绘等部门的科技成果转化到学院的实践教学工作中,再把新科技、新成果推广应用到生产一线。通过学习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大大提高,在毕业前两个月被用人单位抢聘一空,《云南日报》以《37名毕业生被“抢聘”之谜》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做到了科研工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了符合要求、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3.科研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

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德、技、力”三位一体核心实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德”,即思想道德,放在了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为此,学院每年都组织广大教职工积极开展党建和思政类课题研究,如《我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和对策的研究》、《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高职”特点的研究》等,通过这类课题的研究真正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中的思想问题,大力支撑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真正培养企业所需的“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的人才。

我院毕业学生因实践能力强,上手快而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给学生带来了较高的就业率,连续多年在云南省高等院校中名列前茅。毕业学生的良好声誉为学院赢得了荣誉,学院由于为云南公路建设和公路运输的改 革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得到了行业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和好评,被誉为“云南交通专门人才的摇篮”、“公路建设的黄埔军校”。

四、产学研结合,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

产学研结合是高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学院发挥科研优势,把行业研究特色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结合,整合各类资源,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更好地为行业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

(一)依托校办企业,服务行业发展

学院充分发挥校办产业在人才培养和科研中的功能和作用,在整合办学资源的基础上,成立了七个校办企业,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保障,为教师开展科研提供条件,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如我院下设的云南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主要从事公路与桥梁专业的勘察、设计、咨询、科研及推广应用,具有工程测量甲级资质、公路工程设计甲级资质,由学院独资经营,在承担公路勘测设计任务的同时,参与承担公路与桥梁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教学任务。在完成年轻教师的培养与学生教学实践的同时,先后承担完成了: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公路及城市道路等项目的勘察设计5600多公里,工程咨询(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7800多公里及路线桥、独立桥计9400多延米。所完成项目均得到了业主的好评和社会的认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信誉,同时也为云南的交通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科研方面,承担完成了云南省政府、云南省交通厅、各重点公路建设项目指挥部委托的20多项科研项目,经省厅组织专家鉴定,均达国内、省内先进,其中《高原山区高弯坡装配式部分预应力桥梁的运用研究》获交通部科级进步三等奖,并有7项科研项目12次获得交通部、云南省交通厅的科技进步奖,大部分科研项目已在云南公路建设中得到推广应用。

还有我院下设的云南交通土木工程检测研究中心,取得了由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给的计量认证合格证书,该中心结合生产承担云交院公路与桥梁专业学生的实验、检测、地质等教学、实习任务。汽车新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该中心结合对外汽车维修承担云交院汽车专业的学生和青年教师实习、实训和实践。

这些校办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覆盖了云南省汽车和公路建设的各个方面,长期以来,学院通过师生实训锻炼与产业经营生产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产实习组织与实施体系,为广大教师和学生培养实践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校办企业为教师开展科研提供了条件,学生通过学习—实践—学习的有机循环,在专业技术和实际操作能力上得到了迅速提高。这些校办企业在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同时,也为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加快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

结合行业建设生产的实际需求,学院将科研工作的主要内容定位在应用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开发上,将科研工作的切入点定位在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上,将科研工作的服务方向定位在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建设上。在科研开展过程中,通过从行业生产实际中寻找科研课题,组织师生积极参与行业生产单位的技术服务活动,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推广科研课题的成果,将成果转化现实的生产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具体表现为:“十一五”期间共完成了科研项目80余项,完成公路勘察设计3015公里、公路施工监理91公里、桥梁设计2座,合同金额总计3548.30万元;技术推广项目10项,合同金额总计690.60万元。其中,部分科研项目已在云南公路建设中得到应用,转化成了生产力。

如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承担的《RENOLITH(利路力)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课题,主要研究添加RENOLITH到土质中,经充分拌合碾压成型,达到路面基层或底基层、乡村道路路面的技术指标要求,用于取代传统的级配碎石底基层或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或用于乡村道路路面硬化。解决石料缺乏地区,利用废弃土方或就地、就近取材铺筑道路,既降级工程造价,又保护了环境。

2006年承担的《花岗岩在沥青混凝土路面中的应用研究》课题,主要解决花岗岩类盐酸性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及施工工艺问题。研究成果在祥云至临沧二级公路中应用,节约成本1000万元,使科研成果成功实现转化。

2009年承担的《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在农村公路中的推广应用研究》课题,主要解决在农村公路的铺筑中用粉煤灰替代部分细集料,节约工程造价,并解决传统路面基层开裂导致路面耐久性差,使用寿命短的问题。课题经过1 11 年的试验对比研究,得到最佳的施工配合比,路面结构形式,并制定出可行的施工工艺用于指导施工。在昆明盘龙区浑阿公路大凹子至麦冲路段路面大修工程8公里进行铺筑,比传统路面基层节约成本5%以上,而且减少路面早期破坏、延长公路使用寿命、减少自然环境破坏。

学院的性质和定位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基础,学院始终抓住交通特色,凝练专业方向,立足地方实际,坚持“源于实践、服务实践”的原则开展科研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充分利用学院优势,坚持以行业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加大科研项目申报评审的攻关工作,积极宣传项目申报的优势,加强与有关项目管理单位和专家的沟通与联系,保障研究课题申报成功有较大的比例,同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率,力争达到40%,横向技术协作项目合同额力争达到1000万元,更好的为学院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科技事业发展服务。

我们相信,在学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十二五”期间,通过学院上下一心的集体努力,科技工作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实现新的突破,再度开创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工作新的历史。

科研处

以教科研为载体 创新教师教育发表于 篇2

一实践依据

2007年1月,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教高[2007]1号) , 把学科竞赛活动列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支持项目。学科竞赛作为创新教育的特殊形式和有效载体已逐渐被社会和高校所认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主查新、综合应用和团队协作来完成竞赛任务, 即增强了学生学习及研究的主动性, 也检验了专业教学或实验教学的成果, 同时帮助完成教师部分科研工作, 有助于师生沟通合作, 营造一种探索研究、普遍提高、个性发展的培养氛围,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教学研究水平。

二实施内容

1以学科竞赛为抓手, 构建学生科研培训体系

根据学科发展状况和校院自身特点, 以现有研究所为条件, 逐步探索实施了“课堂拓展-学生竞赛-科技创新-教师科研-人才培养”的模式, 初步达到了分类实施、因材施教、教学科研相辅相成的效果。

从2000年开始, 生命科学学院每年举办“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报预评审和全国挑战杯大赛选拔, 参赛学生覆盖面达在校生的50%。2007年学校发起并承办了首届全省大学生生物技能竞赛, 并经过两年的试行, 在学校和学院的努力下, 2009年, 浙江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正式纳入省大学生科技竞赛序列, 我校作为秘书长单位, 成功承办了第一、二、三届生命科学竞赛, 这也为师生广泛参与竞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院构建了多层次的课外科研培训体系, 依托教师科研工作坊, 通过本科生助学、助研和培训活动, 保证本科四年创新教育不断线。在一、二年级, 经过基本培训及技能考核, 才能进入教学或科研实验室, 实验室准入率达到80%左右。通过参加实验技能竞赛, 参与高年级学生及教师科研项目开展创新教育。在二、三、四年级, 学生分组开始以学科竞赛为项目进行科研实验, 通过申报并承担省、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孵化项目, 参加国家、省、校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浙江省大学生学科竞赛等活动开展创新教育。日常教学与学科竞赛有机结合, 把学科竞赛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去, 教师将专业课程的实践部分综合、合并成一门具有连续性、操作性和应用性的实践课程, 如分子生物学大实验、生化大实验、普通生物学实践等课程。

2以教师科研工作坊为依托, 促进学研结合

与教师自主科研充分结合, 以科研工作坊等形式, 为大学生的科研实践提供多层次的训练环境的同时, 也有助于教师开展科研工作, 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是教与学的课外拓展。

学院下设2个研究所, 建立了分子、蛋白、细胞三大基础实验平台,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制药、环境、心血管和肿瘤为主的6个科研工作坊。每个工作坊设负责老师1人 (副高及以上职称) , 指导老师2~3人 (中级及以上职称) , 同时还配有1~2个辅助老师 (中级及以下职称) , 可以接受10~15位本科生, 学生覆盖面达50%。

这种由师生共同组成的工作坊, 通过学科竞赛这个平台, 围绕竞赛知识领域, 师生共同提出研究专题, 选择研究方法, 开展专题研究, 获得成果并实践应用, 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其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能力。

人才培养与教师科研工作相结合, 保证了教师的知识更新和科研开展, 保证了学生实践平台的先进性, 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生物技术创新和升级的需要。

3以竞赛项目为驱动, 推动学生对相关课程群的自主学习

每个竞赛项目都是一个小课题。要完成这个项目, 必须有相关课程群的知识构成, 具备基本的实践技能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要取得好成绩, 还要有求知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 浙江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涉及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各个方面, 需要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多课程的学科知识和实验技能的灵活应用。全国挑战杯科技计划大赛更是融入了医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多学科交叉。

同时, 竞赛的指导过程可以是一个教学改革的过程。以课题为项目进行大实验教学。指导教师以完成一个实验项目为目标, 综合各课程群知识驱动项目的完成和教学。例如生物化学大实验, 主讲老师依托脂代谢科研工作坊, 结合2011年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丹参酮ⅡA抗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蛋白质网络的建立与分析”, 设计大实验, 让学生从血清中分离提取LDL, 并用于科研的降脂中药的检测。这一过程涉及细胞、细胞器分离的概念及方法, 如密度梯度离心法等, 是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都要掌握的基本实验方法之一。同时学生还需要掌握LDL的功能, 实验设计原理及检测方法, 这不仅是课堂知识的拓展, 也是理论知识转化成科研实践的绝佳示范。

除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外, 针对高年级学生, 根据竞赛要求开展竞赛指导,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选题, 认真撰写申报标书和PPT讲稿, 组织课题评议, 择优立项进行竞赛准备。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内容活学活用有机联系的方式深入科研实际, 提高他们知识运用、团队合作和科研实践的能力, 达到专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目的, 为学生的就业和升学、深造奠定基础。

4综合保障, 推动专业教育与学科竞赛一体化发展

确立学科竞赛为培养目标服务的思想, 重视发挥学科竞赛为专业服务的导向作用, 把学科竞赛纳入实践教学重要环节, 作为常规性的实践 (实验) 教学活动内容。

学校新修订培养方案已明确把学生的科技竞赛活动纳入到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中, “学生必须修满第二课堂学分才能毕业, 在《浙江中医药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学分实施办法 (试行) 》中, 设置了科技创新类学分, 规定学生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取得该类学分。”

引入激励机制, 提高师生参与学科竞赛活动的主动性。学院对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的学生, 及时给予成绩、学分和物质的奖励, 并在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评定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对指导学生参赛的教师记课时酬金和奖金鼓励, 并在年度考核、职称晋升、教学成果奖评选、教学优秀教师评选时予以优先考虑。使广大师生对待学科竞赛的态度发生质的转变, 教师由过去的“要我指导学科竞赛”的被动状态转变为“我要指导学科竞赛”的主动状态;学生由“要我参加学科竞赛”的被动状态转变为“我要参加学科竞赛”的主动状态。

三取得的成效

1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2005年以来, 本科学生先后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特等奖1项, 一等奖2项, 二等奖4项, 三等奖8项, 在大学生生命科学学院竞赛中获省级一等奖4项, 二等奖4项, 三等奖6项, 大学生新苗人才计划立项41项, 校级科研课题立项81项, 学生在各级各类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3篇。

2促进了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2005年以来, 学院共有10个项目获得厅局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3人次在省高校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奖, 2人获得省校坛新秀奖, 2人成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 1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国家级科研课题6项, 省部级14项, 厅局级49项。公开发表论文282篇, 其中SCI、EI收录46篇。

3改善了班级学风, 提升了学生的就业升学竞争力

从目前学科竞赛开展情况来看, 学校通过认定创新学分、开展非学业因素评价等措施,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吸引了更多的学生。能在竞赛中获奖的学生, 大多数是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 在学生中较优秀的群体。通过竞赛, 这些学生凝聚成了一支学习能力强、学习潜力大、学习效果明显, 代表优良学风的学生骨干队伍。在就业中也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 近三届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了90%以上, 特别是2011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6.4%。

4惠及面广, 师生受益多

2009年我校自主设计创立的生命科学竞赛被正式列为浙江省大学生学科竞赛以来的这三年, 每年都有32所本科院校近400名学生, 100余名指导老师参加最后的决赛, 加上各校的选拔赛, 辐射的师生面就更广。根据研讨会反馈, 各校统计学生参与面到达生命科学类专业学生数的30~50%。作为竞赛的秘书长单位, 学院师生参与率很高。竞赛培养了师生的团队进取创新、互相协作的精神。

5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以教科研为载体 创新教师教育发表于 篇3

一、以叙事研究为切入点,改善心智模式,提高反思能力。

有人说,记住了一个历史故事,就记住了一段历史;我们说,记住了一个教育故事,就记住了一条经验。这对于老师来说,相当重要。如果每个教师都能储存几十条乃至上百条教育经验,其教育智慧将是何等丰富。因为智慧往往就来自经验。

谁也不能否认,每个人的脑子里大概都会储存几个故事,正是那些故事,比如从小就知道的《守株待兔》、《刻舟求剑》……其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不是至今还活在每个人的心里吗?至于故事蕴含的道理,不是至今还在提醒您或教育您吗?这些都是让人一辈子也忘不了的故事。故事带给人的启迪与智慧,伴随人的一生。

事实上,在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当中,蕴藏着无比丰富的教育故事。在我们与教师的交往中,就经常听到他们(她们)讲述这样那样的故事,面对这些真实而有意义的教育故事,我们在想:如果我们或教师自己能坚持不懈地把它记录下来,并从这些故事出发,进行思考与分析,进行总结和提炼,进行再实践与再跟进,我们相信,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对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将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我们鼓励教师讲教育故事,倡导“以案说法”的形式,领导带头写教育深度叙事,为教师建立个人成长档案,促使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教师们根据“教学事件”、“教学问题”不断积累自己的教育故事,在积累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积累教育教学经验,升华自己的认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以教师对话为增长点,开展团队学习,实现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是校本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式。校本研究强调教师自我反思的同时,必须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协作,建立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享智慧、共同成长的学习型组织。比如“让小组合作学习扎实有效”,此课题的确立就是教师个体在教学中遇到困难而自己或同伴无法解决,学校给予适时、适度的引领,确立为学校研究的课题。学校通过构建校本科研网络,以课题研究为纽带,把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研究力量整合起来,成立课题研究联合体。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联合体对本学科、本年段、本课题展开研究。既可以分享、吸收、借鉴其他教师研究的经验,促进自己的研究工作,又可以有效地避免课题研究中的低层次重复,最大限度地发挥规模优势,提高科研的效益。例如此课题确立前,小组学习追求形式的多,表面热闹的多,目标空洞的多,时机不当的多,而落到实处收到实效的却不多。这一课题确立后,经过课题研究联合体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教师们逐渐掌握了合作学习的一些策略:定人数、定组长、定职责定目标、定内容,留时间、留空间、留机会。这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习了分析、比较、归纳、表达;学会了交流、合作、吸纳、宽容;学会了倾听、思考、质疑、辩论。小组合作学习扎实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以教师需要为着眼点,进行系统思考,落实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是校本科研的关键和支撑,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前提。我们立足于教师的自身需要,根据教师成长的不同时期和专业发展的不同产,以及教师任教的不同学科对教师分类、分层、分段培训,从而落实隐性和显性的专业引领。

首先是隐性的专业引领。学校为了让读书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开展“书香校园”和“读书演讲比赛”活动,建立阅读文库并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教师们通过读书走近名人名家,开阔了视野,丰富了阅历,提高了自身的科研能力。

其次是显性的专业引领,主要是通过专家、学者、管理者、骨干教师的指导实现,在传统形式的基础上,我校还丰富了如下形式:

1.对话式的研讨。这是一种与教师有效互动的形式,是专家、骨干以同行者、合作者身份与教师围绕共同关心的话题展开对话的研讨。

2.参与式的视导。以“参与活动”为主渠道,随时进行指导,与教师共同研究出现的问题,共同商讨应对的策略。

以教科研为载体 创新教师教育发表于 篇4

1 动漫的界定

在电视和网络上, 动漫影视作品随处可见。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结合的产物, 它凭借着夸张的手法、精美的制作和非凡的想象吸引着无数的观众, 显示出动漫作品对人的思想渗透力和愉悦身心的吸引力。比如, 像中央电视台《快乐驿站》栏目, 就为亿万观众所喜爱。“动漫”一词在98年以前我国并没有出现这个统一的概念, 二者都是分立而互有联系。直到98年伴随着我国第一家动漫资讯杂志《动漫时代》的出版和发行, “动漫”一词才得以出现并慢慢深入人心, 成为一种时尚的元素。

动漫与科学技术特别是传媒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从最初的皮影戏、走马灯, 到漫画书籍、动画影视作品以及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出现的FLASH动画、网络游戏等全新的动漫形式, 动漫的宣传和渗透主要依赖书籍、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体, 动漫文化与传媒技术紧密联系着。

2 动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积极影响

动漫作为一种文化产品, 它集文学绘画、电影、音乐等于一身, 有着短小精致、趣味生动、造型独特、说理性强等特点, 在现代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带给我们娱乐, 另一方面也向我们传递着娱乐背后的文化内涵。这些年, 我们把动漫引入到军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不仅给军校学员带来轻松愉悦的视听享受, 又能寓教于乐, 在鲜明的价值指向中对军校学员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进行塑造和影响, 受到了广大军校学员的喜爱和欢迎, 通过近几年运用这一形式开展军校学员思想教育中, 感到动漫对军校学员的积极影响有四个方面:

2.1 新颖的造型满足军校学员的心理需求

当前, “90后”成了军校学员的主要组成部分, 他们是伴随着动画片一起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动漫的故事情节靠着新颖的造型和超强的趣味性迎合了军校学员的求知特点和欣赏水平, 满足了官兵的心理需求。

2.2 亲和的说理能让深奥的道理通俗易懂

动漫能将深奥的道理通过演艺的方式表现出来, 形象直观, 简洁明了, 使军校学员一看就懂, 特别是语言诙谐幽默, 能给官兵留下深刻的记忆。通过这几年的实践, 我们感到与传统纯文字式教育相比, 利用动漫形式进行教育更能达到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目的。

2.3 时尚的元素能够引起军校学员的共鸣

动漫的很多作品融入了当代军校学员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时尚元素, 如流行服饰、绚丽色彩、张扬个性、单洁轻松等, 尤其是宣扬的美丑、善恶、是非等价值取向, 让官兵在观赏作品的同时引发共鸣。

2.4 丰富的内涵拓展军校学员的创新思维

动漫作品涵盖的内容很广, 包含了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政治学、物理学甚至宗教文化的内容, 官兵在观赏作品的同时拓展了接受新知识的领域, 许多官兵在观看动漫后感到, 每次看完一个作品就有一次新的感悟和新的提高。

3 借鉴动漫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

动漫包含动画、漫画、游戏等多种形式。对动漫形式的借鉴不能停留在表面。例如, 在对动画的形式进行借鉴时, 不能生硬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植入动画中, 这样做只是简单的灌输, 反而会引起军校学员的厌恶感。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对动漫形式的借鉴, 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合理的融合进动漫的形式中。

3.1 借鉴动画的形式, 改进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形式

动画是一种利用现代影音技术, 将静态的、虚拟的元素, 动态的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带给人艺术上的享受、感官上的刺激, 也是一种具有内在逻辑性、结构性可循的形式。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多媒体教学, 也是一种动画形式, 是文字内容的动态展现。学习动画形式, 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 将教学内容通过动画一步步展现在军校学员面前, 可以达到通俗易懂, 易于接受的目的。

3.2 创作教育类动漫, 以动画的形式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教育类动漫是教育与动画的结合体, 如我国动画历史上创作的《三个和尚》、《小蝌蚪找妈妈》、《好猫咪咪》等都具有教育类动漫的特征。另外, 近几年播出的《蓝猫三千问》虽然略显生硬, 但也在教育类动漫领域内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还有, 武警广州市支队创作的作品《比儿子》, 曾获得全军第一届动漫作品比赛一等奖。主要是用对比的方式来讲述三个孩子入伍前后的巨大变化, 激励军校学员要立足警营建功立业, 牢记职责使命, 勇于上一线打头阵, 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武警深圳市支队创作的作品《兵仔守关》, 曾获得武警部队第二届动漫作品比赛三等奖, 这部作品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 教育军校学员在执勤站岗过程中, 要自觉抵制美色、金钱等诱惑, 站好岗、放好哨, 忠实履行好神圣职责。

3.3 借鉴动漫游戏形式, 建构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平台

在游戏中, 军校学员获得了成就感, 同时通过对游戏结构、运作方式的了解, 军校学员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都得到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于单机游戏、网络游戏的创作理念, 构造虚拟学习平台。在平台中, 合理的引导军校学员按照步骤进行学习, 设计等级提升、荣誉奖励等要素, 使军校学员乐于学习, 融入其中。这样不仅提高了军校学员的兴趣, 也使得教育过程条理, 教育内容易于接受。

4 运用动漫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这几年, 我们积极利用处在改革开放前沿、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优势, 与地方一些专业动漫传媒和大学动漫制作室建立联系, 并在军校中广泛开展动漫创作和利用动漫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我们创作的一些动漫作品, 如《军嫂新视点》、《比儿子》、《胃口问题》等在全军和武警部队动漫作品比赛中都获得较高奖项, 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我们感觉到在运用动漫开展思想教育上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4.1 要注重通俗易懂

动漫作品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俗易懂,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这一特点, 广泛收集素材和制作小动漫, 寓教于乐, 通过讽刺、幽默等艺术手段, 力求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而不是“硬植入”, 使大家一看就喜欢, 看了就能懂, 引导官兵应该如何看待事物、如何对待挫折、如何处理问题。例如, 针对部队一个时期出现的倾向性问题, 专门创作专题动漫作品教育官兵, 武警中山市支队创作了《法“力”有边》, 官兵们看完以后马上就能明白, 增强了遵纪守法的观念, 做到遇事冷静、依法执勤, 效果立竿见影。另外, 在运用多媒体配合教育时, 将某一作品的片段剪辑下来, 充实到课件中去, 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渲染效果, 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4.2 要突出军营特色

虽然利用动漫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通俗易懂的效果, 但如果只单纯强调外在形式, 而忽略教育的实质目的, 对主题不精心预设与把握, 就会导致“教育片”变成“娱乐片”, 所以在利用动漫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不仅在形式上求新颖, 更注重在主题上突出军营特色和时代特色, 力争内容贴近实际, 画面形象直观, 反映部队特色, 符合官兵“口味”。一方面要紧贴当前时代的主旋律, 如选择反映当代革命人核心价值观的作品《两代军人的价值追求》、《无言的战友》等, 通过作品加深官兵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另外一方面就是要紧贴基层和官兵思想实际, 选择反映基层官兵日常训练生活的现实问题, 让官兵自己演自己, 通过身边人、身边事引发官兵的认同, 如我们根据官兵的生活故事创作而成《胃口问题》、《探头》、《老扣》、《新兵马强》等, 这些作品艺术地反映了基层官兵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动人风采和他们丰富的情感世界, 贴近官兵生活实际, 深受官兵欢迎。

4.3 要搞好梳理引导

军校学员看完动漫之后, 如果不进行梳理和引导, 看完就“过眼云烟”, 同样也达不到教育效果。作为授课者还要针对动漫中所涉及的社会重大话题、部队生活热点问题、官兵倾向性思想问题等内容, 展开“小讨论”、“小演讲”等活动, 用抛砖引玉的方法引导官兵进行拓展性的研讨, 在思想意识的“摩擦”和“融合”过程中, 筑牢先进思想的根基, 抵御不良思潮的影响, 丰富官兵见识, 提升教育深度和广度。例如看完《胃口问题》后, 我们积极组织士官骨干进行小讨论, 让大家感受到“胃口问题”不是小问题, 折射出部分骨干对科学带兵研究不深, “深知兵, 真爱兵”的工作还没有真正做到“胃”, 引导大家要树立以人为本观念, 坚持科学带兵、以情带兵、文明带兵, 严与爱相互结合, 做好战士的知心人。另外, 在教育过程中, 还要充分利用动漫表现形式具有情节性的特点, 设置小悬念, 引导官兵对教育的内容进行“解码”, 在探索动漫结果的同时, 自主完成思想观念的形成, 达到加深官兵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

4.4 要积极拓展平台

一是借鉴动漫文化中的游戏形式, 在部队局域网上设立“Flash动漫游戏平台”, 将健康向上、内容新颖的动漫小游戏放入其中, 官兵只要通过点点鼠标, 就能玩到这些小游戏。在游戏中, 官兵获得成就感, 逻辑思维和操作能力得到加强, 在紧张的部队生活中得到心情的“松绑”, 避免一些抑郁、偏激情绪的产生。例如, 武警东莞市支队创作的科学发展观智力闯关游戏, 让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在动漫游戏的方式逐步深化和拓展。二是针对部队出现的倾向性问题创作动漫作品, 组织官兵把自己对问题看法和理解融入动漫作品创作中, 深化官兵对部队一些倾向性问题的思考, 适时组织动漫展, 使大家在观摩和赏析动漫作品中深化理解, 增强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三是利用动漫板报对有思想、有创意的作品进行介绍和推荐, 引导官兵谈认识、谈体会, 让小小动漫发挥出无穷的力量, 形成人人受教育的良好局面。四是现在全军和总部每年都开展动漫、DV等创作比赛, 对掀起动漫创作热潮并引入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推动。通过不定时期地组织一些动漫作品的评比竞赛, 以此来调动大家创作动漫的积极性, 提高动漫作品的创作质量和实践运用。

5 结束语

动漫文化仅仅是大众文化的一个分支,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来自于大众文化的挑战还有很多。军校学员是国家未来的希望, 是未来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 对于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绝不容忽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适应性。趋利避害、寻求发展、与时俱进、放眼未来。唯有如此, 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对军校学员的培养才能卓有成效。

摘要:当前是一个“视觉文化”占据主导的时代。动漫在这一时代蓬勃发展, 影响着当代军校学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该文在介绍动漫概念的基础上, 从多角度论述了动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学员学习的影响, 以及运用该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的问题和创新方法。

关键词:动漫,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李上献.以创业教育为载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D].温州大学, 2010.

以教科研为载体 创新教师教育发表于 篇5

【关键词】校园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3+3”模式

一、校园新媒体

校园新媒体是近几年随着新媒体的建立和运行而出现的一种新兴的大学校园媒体形式。新媒体显示出的信息丰富、图文声像俱全、搜索方便等特点,使它成为大学校园媒体的新宠,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校园新媒体形式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主:电子邮件、博客、播客、QQ聊天软件、网络游戏、论坛、手机通信和最新流行的微博等。新媒体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载体,是信息时代有效提升大 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手段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主动地占领校园新媒体,用正确的观点和舆论引导学生,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二、运用校园新媒体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一)以校园新媒体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

运用校园新媒体构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是以校园新媒体为载体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校园新媒体的优势要素,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构建的“3+3”教育模式(见图1)。

图1  以校园新媒体为载体构建的“3+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二)具体实施策略

第一,扎实开展“三方合作”。

1. 学校:引导为主

加强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的职责所在。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使得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是唯一的方式,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爱国教育和法规教育时,要做到由原先的“群体式教育”创新为“点对点教育”,根据学生主体特点进行细分,选择适合的教育方法,并结合校园新媒体的优势条件合理创新,制定出新形势下符合本学校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計划,切实解决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反映出的问题。

2. 社会:强化责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不断扩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大众传媒更要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积极有效地加以引导,在社会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1]因此,媒体及运营商要认真负责做好本职工作,规范职业道德,确保所发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政府大力推进手机实名制、网络实名制,加大网上各种有害信息查处的力度,净化网络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3. 学生:自我管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地引导大学生合理地使用新媒体,有意识地训练和加强他们对新媒体信息的鉴别能力,让学生自己学会从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中选择对身心发展、个人成才成长有利的信息,让新媒体为他们的思想进步、健康生活、学习成长服务。学生还要能够自觉进行自身的媒体素养教育,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同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增加“使用新媒体法律、法规知识教育”等内容,在网上开展“网络伦理与责任意识”的讨论等活动,强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大学生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贯彻落实“三项举措”。

1. 转变教育理念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单一“灌输式”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更高要求了,这就需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紧跟时代,努力学习新思想、新技术、新理念,认识新媒体的强大功能,学会并善于运用新媒体开展教学,树立起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相结合的观念,形成与学生双向的“互动式”教育模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在第一线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理当适应时代的要求,老师及各学院、社区的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2]。

2. 改革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要学会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充分发挥主阵地的作用,加大教学多媒体设备的投入,图文并茂地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营造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要了解受教育者更容易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中接受新知识、新理论这一规律,除采用传统的新闻链接方式外,可以制作Photo-shop,Authorware,Flash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同时,要创造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平台,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例如利用手机短信群发功能开展理论学习和辅导,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室,通过多个网络留言或跟帖来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等[3]。

3. 健全监督机制

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只有在健全的信息监督管理机制保障下,才能确保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顺利地开展。一方面,学校要建立健全大学校园新媒体信息的监督机制,对新媒体技术条件下信息传播的渠道、途径进行更为严格的监督与管理,并且做好舆情引导工作。另一方面,结合国家有关网络管理规章,建立健全校园信息传播系统,加大网络安全的管理力度,对学生要制定宿舍上网管理的有关制度[4],建设以校学生会、班级支部书记、学生干部为代表的监管队伍,倡导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环境。

结束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对学校思政工作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完善监督机制,同政府、社会、家庭及学生一起营造一个良好的、健康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氛围。进一步做好网络舆论监管,构建以新媒体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向新的历史起点。

参考文献:

[1]蒋春雷.辅导员博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J].江苏高教,2009(4).

[2]蒋洪甫,刘永智.新媒介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

[3]徐振祥.新媒体素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1).

上一篇:职工保险案例下一篇:六一经典诵读比赛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