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淡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精选8篇)

浅淡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篇1

创新思维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株洲县三门镇三门学校吴力专

摘要:分别谈谈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并将两种能力结合起来,使其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关键词:创新思维、口语交际、重说轻听。

语文教学乃百科教学之母,新时期研究、探索新的学习方式是当前教育教革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活泼健康地发展。”这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向和目标。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形式多样,但是要用得巧、用得妙、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恰如其分,才能事半功倍。

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学生有了疑自才会进一步思考。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看待,想方设法营造学生的积极性,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建立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还应多用微笑、点头、注视、手势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无论提出正确与否,简单与否或者是不切主题,奇思异想的问题都应给予鼓励的表扬,充分尊重的保护学生的质疑意识。指导质疑问难,让学生会质疑,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产生质疑,教会学生质疑的一般方法。

1、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在初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提出不理想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与中心紧密相连的词句。

2、对课题进行质疑。俗话说:“题好文一半”,经常推敲课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

3、对矛盾处进行质疑,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这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这处,并加以质疑,能更深刻的理解课文。

此外,还对文章的标点,表达方法等进行质疑。

其次激起争论,争论是知识的交锋,这种交锋最能撞击出创新的火花。学生通过争论,不但能表达出看书的想法,而且能从别人的反驳言辞中得到启发和收获,不断加深自己的认识和了解,使看书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不妨来个“一石激起千层浪”,以激发学生的争论。

再次启迪学生。创造思维离不开想象。许多科学发明家就是想象与创造思维相结合。十九世纪著名荷兰化学家特霍夫曾经就“想象”这种才能对许多科学家作了调查研究,发现他们中间是杰出的人都具有高度丰富的想象力。有了大胆的想象,才能有大胆的创新意识。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在学习中会表现出杰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除以上所论述的方法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创新的动机。信念、意识和情感,引导学生多观察事物,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等。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培养好了学生装的创新能力,接着要做的是教学怎样表达。小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有初步听说能力。进入小学则是系统地学习语言的开始。小学低年级,由于学生识字较少的限制,语言训练着重在口语,听说是衡量低年级学生语文素质的唯一标准。笔者认为,低年级语言训练要注重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品,让语言如此美丽。让学生演,站语言如此富有人情味。

一、听说训练要走出“重说轻听”的误区。

听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内心的一种活动,比较难以体察,因此常常被教育者忽视。低年级注意力集中在说、写上,这是一个误区。据美国口语专家研究统计,在人的语言交流活动中听的方面所占的比生最大,占45%,说占30%,读和写分别占16%和9%,由此可见听力是非常重要的。

低年级听力训练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话习惯。首先,要求做到“认真地听、正确地听”。这主要体现在听话的姿势的态度上,即要求学生在听别人讲话时,眼睛看着说话的对方,集中注意,不插话,耐心地听对方把话说完。这既是训练听力的基本功,同时也是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学会做人。第二,要求做到“主体地听”,即要求学生能大体听懂对方的话,考虑对方的说话内容。口语训练要摆正听者的位置,强化听者的主体意识,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训练当中。

二、听与说相辅相承,密不可分。

说,是用口语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所闻、所想、所感。低年级说话训练最基本的先要学会“规范地说”,即用普通话完整的一句话。连贯的几句话。第二,要求训练学生“有意识地说”,即学生明确自己是在对“人”,说话,态度大方,有礼貌,说这前要有的虑。

听与说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听是说的基础、是获取信息积累材料的过程。低年级学生自身感知事物摄取信息的能力还很差。听,是他们有话可说的保证,而在听别人说话的过程式中还能学到很多说话的方法和技巧,另一方面,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说,是检验听的效果,是培养各种素质的重要手段。如:听后的转述、复述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听后的译述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听的理解能力和辨析力。

三、注重实践,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是一项新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它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一方面口语训练必须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进行。离开了实践训练便无法进行;另一方面,口语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说话能力,走向社会进行交际。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实践活动中进行。

第一,要利用语文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以低年级最常见的看图说话训练为例,无论是看图学文还是基础训练中的看图说话训练,在学生弄清图意的基础上,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认真考虑说话的内容,不仅是要把图意说清楚,还要发挥想象力,力求具体生动,吸引听众,上台说话声音响亮。站姿端正,面带笑容,目中有人。其它同学听完必须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取长补短,使自己的发言更理想。

第二,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形式,站每个学生都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比如训练转述能力。现行二年级下期教材提供的练习材料是请学生将一个家长会的通知转告父母。通达这个练习,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转述的挟持技巧;听清、记准、说对。但是,一个练习不能满足能力形成的需要。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这样设置情境;先启发学生想一想自己有没有什么事需要其他小朋友转告某人,然后进行分角色说话练习。这是将生活带入课堂,使训练的内容丰富;我们还可以把训练发散到课外,使训练的形式多样化。日常交际常常需要学生将一个人的话转告另一个人,教师可以抓住每一个机会进行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第三,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比如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电教手段,用录音机或摄像机录下学生口语交际的过程,进行反馈交流。这既让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激起上进心;同时也让学生看到看书的不足之处,增强克服缺点的决心。再如,我们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语言类节目(相声、小品、短剧等),激发学生锻炼口语的愿望。

总之,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发展语言的黄金时

期,教师应抓住时机,扎实训练为孩子们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还要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结合起来,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拓宽自己的思维,从面更好地提高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小学语文教师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给知识的经济时代一个响亮的回应。

浅淡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篇2

一、营造宽松的实验环境,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状况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创造性思维也容易被激活。如果教师过多的干预实验环境,则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笔者在讲完平均速度概念之后,接下就让学生做测平均速度实验。教师既不交待测量目的,也不讲实验步骤,不亲临实验场地,而是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自行测量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结果学生情绪非常饱满,人人参与,整个实验场地非常活跃,多数组不完全按课本上的实验步骤操作,起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

二、课前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实验前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启动学生动脑思考,活跃思维,能激发学生渴望从实验中去找答案。如演示平面镜成像时,先出示平面镜成像图片,提问:物、像等大吗?在水深为2米的水面上看月亮,像距水面有多远?再如“大气压”一节,提问:提起口朝下浸在水中的量筒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实验前带着问题先让学生讨论,讨论中会有不同的答案,这激发了学生寻求正确答案的求知欲。

三、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设计创新能力

一切创造都源于实践,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实验探究活动的主体。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器材,用种种感官去感知实验现象的发生、变化过程。而且要鼓励他们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就是他们思考的过程,也是多种思维综合的过程。他们的创造性潜能才能得到开发,创新能力才会得到培养。

教师在培养学生设计能力时,首先要注重介绍著名物理学家实验设计的思想,以激励学生大胆设计。如在讲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先指出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不受到力的作用的物体不存在,然后提出,假如物体不受力作用时,将怎样运动?能否用实验设计思想方案并演示。引导学生推理想象物体不受力时运动情况。再如,在讲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时,适时介绍帕斯卡著名的验证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无关的实验设计思想。

其次要启发讲解,让学生模仿设计。例如,在讲解密度计的原理和密度计的使用之后,教师先讲一例题:有一物体(实心)悬浮在某液体中,如何测量物体的密度?对此问题,先由学生互相讨论,再由教师提示对物体和密度计进行受力分析之后,由学生得出答案,用密度计测量液体的密度。课后,给学生布置如下的练习题:如何用天平、密度计、大口径烧杯量筒、盐、玻璃棒等器材,测量新鲜鸡蛋的密度,学生就可模仿上述例题,设计实验方案,将鸡蛋放入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向水中加盐并用玻璃棒搅拌,直到鸡蛋悬浮在盐水中为止.用密度计测出盐水的密度ρ盐水,即ρ蛋=ρ盐水。再次要讲清实验原理,分析实验设计方法,让学生逐步独立完成设计,例如,“伏安法测量电阻”一节教师先帮助学生弄清原理,再根据实验原理,分析所测物理所需要的器材。为提高测量的准确程度,还需要什么仪器,如何连接等,再让学生独立设计电路图,设计实验表格。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设计能力可得到提高。

四、创造条件将演示实验和课后小实验变为学生实验或随堂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浅淡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 篇3

九年义务教育第三学段《数学课程标准》在数学思考中有“能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想作出检验,从而增强猜想的可信度或推翻猜想”,在情感与态度中有“认识通过观察、实验、类比、推断可获得数学猜想”.可见,课标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在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等方面培养猜想能力.

数学猜想是根据已知数学知识、经验对研究对象做出符合事实的推测想象的思维过程,数学教学的一个方面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而另一方面它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所以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对数学教学来说十分重要.实践证明:猜想使人们获得了许多真理,它推动着数学科学的发展.

也许有人说,猜想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诚然,有的猜想是错误的.但它毕竟是“猜想者”的想法,是学生的动脑筋的结果,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为他们提供猜想的机会,创造猜想的条件,让他们的思维长上翅膀,在猜想的天空里翱翔.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教给学生猜想的方法,使他们做到猜之有理,想之有据.这样有助于活跃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与提高.

下面笔者结合工作中的具体做法,谈谈培养学生数学猜想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直觉猜想

莱布尼茨说过,人们依靠直觉洞察力往往能一眼看出我们靠着理论力量花了许多精力以后才能找到的东西.因此教学中应当时时鼓励学生凭自己的直觉去猜想,培养学生敢于猜想的胆量.

让学生观察事物模型,根据观察、理解和分析,在已有感性认识基础上提出合理的猜想,这是直觉思维的重要机制之一.如讲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时,教师先出示等腰三角形纸片,让学生观察两底角的关系,并猜想结论,如何用简单的办法验证猜想?学生纷纷发言,有的用量角器量两个底角,有的说对折后两底角是否重合等等.这样通过“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不仅发现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也发现了它们的证明方法.最重要的是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觉猜想能力.

二、归纳猜想

归纳猜想是教学中揭示科学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从特殊到一般,把个别事物的特征上升到一类事物的特征.教学时要充分揭示结论的发现和得出过程,重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的培养.

如学习欧拉公式V+F-E=2时,引导学生对三棱锥、四棱锥、正方体等常见几何体进行观察,并归纳棱数,面数,顶点数之间的数量关系,由学生得出结论.

再如学习“单项式乘单项式的法则”,“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等知识时都可用此法,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得出的结论自然、容易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能享受到探索知识的乐趣.

三、类比猜想

类比猜想是根据两个事物之间的类似或相同的特点,猜想出它们类似或相同的规律或性质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开普勒曾说:“我珍惜类比胜过任何别的东西,它是我最可依赖的老师,它能揭示自然界的奥秘,在几何中应该是最不容易忽视的.”因此,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类比猜想.如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运算顺序类比猜想实数的运算法则及顺序;由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性质类比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底角性质等.由此可见,运用类比的一般思路是观察——联想——类比——猜想.联想是基础,类比是关键,猜想是飞跃.类比猜想虽是解决某些问题的捷径,但只有本质相同的两个问题才能类比,否则将导致错误的结论.

四、模拟猜想

数学和其他自然学科的某些规律有类似之处,生活中很多现象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模拟猜想指由于受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或其他学科中有关客观事物,模型中方法的启示,依据它们对数学现象或问题之间的类比性,作出有关数学规律或方法的猜想.如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的性质猜想出数学中最短线段的解法,从蜂房的结论猜想正六棱柱体积的极值等.另外,课堂教学中模仿例题做题,是培养学生数学猜想能力的重要途径.一般是通过“联想——对比——猜想”来实现问题的解决.

另外,还有审美猜想、非常规猜想等等,不管哪种猜想,都是以观察为基础,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想象,教师启发、点拨,共同努力才能得出,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愉快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言行起到暗示作用,使学生得到鼓舞和力量,教师要巧妙地设问,鼓励学生质疑,诱发猜想.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由此可见,猜想在人类发明创造中的地位不一般.假如没有猜想,牛顿就不会发现万有引力;假如没有猜想,人们就不会遨游太空;假如没有猜想,人们就会固步自封.猜想虽然是直观判断,但绝不是盲目判断.扎实的“双基”是猜想的基础,“先进的理念”是猜想的关键;诱导和启发是猜想的催化剂;科学建模是猜想的可靠途径.因此,数学教师一定要注重猜想的情景、层次,使学生不仅把知识掌握牢固,而且能得到科学发现和方法教育,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浅淡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篇4

(数学科组黄小斌)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三点明确指出: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究的学习方式。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培养出来的,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本文对“什么样的能力是创新能力,怎样培养创新能力”浅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中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什么是创新

创新即创造新的东西,它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内部新的进步因素通过矛盾斗争战胜旧的落后因素,最终发展成为新事物的过程。更具体地说,创新是创造与革新的合称。它具有:新颖性:(即不墨守陈规,前所未有)、独特性(即不同凡俗、独出心裁)、价值性(即对社会或个人的价值大小进步意义)。综合起来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一个”新”字,没有“新意”,也就无所谓创新。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对已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1)教育本身就是—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世纪教育的—项重要任务。数学教师有责任通过教学造就一代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2)创新意识是人的—种潜在的、独特的本能。只要具备适当的条件和环境,这种本能就有可能显现出来。

(3)江泽民总书记已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的途经及方法

1、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育原则。

(1)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广义的创新教育指对人的 1

创造力的影响、开发、培育活动,主要是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狭义的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捉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教师要创设创新的气氛和环境,教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气氛,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中,提出问题,分小组进行解答,让他们讨论中得出结果,这是其中一种做法,又例如,在教学新课时,先放手让他们根据已学的知识,加上自己的推想,把要学的先解答出来,然后各自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发表,也不失为—种好的办法。具体方面又要做到以下两点:

①应极力避免引起学生害怕的心理压力。制造和谐宽松的气氛,白由的环境,害怕会阻碍学生通向新的思维,不利于发现和创新。

②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平行、民主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相长,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若教师的创设意识淡薄,制造出不平等、不民主师生关系,则无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教师应当创设数学情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

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

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堂课的内容;总结—次讨论的结果:总结—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2、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种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并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常要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方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纯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是思维的创造性过程,是思维灵活变化的体现。数学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创造力。如在教学“解三角形”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谁不上树可量得树高?谁不过河可测得河宽?”同学们听后,学习兴趣很高,纷纷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到底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于是对“解三角形”的学习,便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同时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也积累了理论经验。再如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并计算纸张的厚度,提出问题“足够长的厚0.1毫米的纸折叠20次、30次,会有多厚?”把实际生活问题转化数列问题,最后让学生通过计算知道:如果一个楼层按高3米计算,把足够长的厚0.1毫米的纸继续折叠20次有104米高,有34层楼高;继续折叠30次后有10万多米高,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珠穆朗玛峰高约为8848米)。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用处与妙处,从而使学生端正了学习数学的态度,下定学好数学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创造力。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好胜心,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人赛、运算速度比赛、最优解题方法探寻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在完成教学指导纲要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外,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围绕—个专门的知识疑点、重点、难点把课本上的某些内容适当地加深拓宽,充分发挥数学才能解答—些数学问题。

(3)借助数学的和谐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现实生活中的大量图形是产生几何图形的原形,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现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开展多种创造性的活动。

指导学生制作学习用具或操作学习用具,进行实际测量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既能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用硬纸或计算机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圆台等模型,通过学生的动手制作,不仅认识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平面图形经过折叠成立体图形,立体图形沿某些棱剪开展开成平面图形),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能力。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后,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向美国吸取一些好的方法,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让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拓宽思维,并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正确认识不足之处。例如,在“解题”教学时尽量让学生能一题多解,又或者把原题改题,编题。变题等于灵活变通,从而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个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事物认识的独创性和跳跃性思维品质。除此之外,还应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造能力,并经常表扬学生的劳动成果,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发明欲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美国的一位小学教师对他的中国学生说:“有两件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要知道通过何种方法去获取建立起来人的记忆能力的知识,再一个是综合使用这些知识

创新的能力。”

所以,为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走出当今教育的困境,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就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教师应当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保护人”

(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

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认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这个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了。

(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

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四、衡量学生创新能力的标准

(1)善于观察;

(2)能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表达:

(3)敢于对权威性的观点提出疑问;

(4)凡事喜欢寻根究底,(5)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

(6)能耐心地听取别人见解并从中发现问题或受到启发;

(7)能发现事物与现象间的逻辑联系;

(8)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9)凡遇到问题总是喜欢在解决方法上另辟蹊径;

(10)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11)总是从失败中发现成功的启示;

(12)在学习上常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课题。

教师应熟悉这些评价标准,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评价与引导,决对不能扼杀学生创 新意识与行为,并对照这些标准创造条件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

参考文献:

1《数学教育学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导刊物2003.1

浅淡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篇5

【内容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的兴衰,民族的进步,关键在于这个民族是否有先进的科技水平。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教师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是祖国的栋梁,他们必须有创新意识。而这个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从小学阶段抓起,在教学活动中,送给孩子们一把金钥匙,教他们开启创新之门,能够顺利成长为一个有用之材。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前言

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也正是二十一世纪具有竞争力人才的关键素质所在。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它有着多方面的功能,但其核心功能最终必须定位在促进学生创新,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要从小做起、从教育抓起,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小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

以往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大多是以知识积累为主,以能力培养为辅。作为过分强调知识,过分推崇知识,不正视接受知识主体的人。这样极大的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激情。在当今社会,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参与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的理论和观点,掌握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的方法,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完成角色转换。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改革陈旧的课堂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观念:

1.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

新课程下,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由传统教学方式转向现代教学方式;由面向全体学生转向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

教师作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促进者”要起到引导、促进学生体验的作用;教师作为一个“指导者、领导者”,要艺术的把握课堂教学过程的走向、引领着学生发展的方向;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应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忘记自己是老师的身份,而把学生视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2.教师对学生态度的转变

有什么样的学生观 ,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师的学生观是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教师怎样看待学生 ,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 ,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我们教师的上帝,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流主体。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把课堂当成是教师主宰的课堂,在现代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合作者。必须意识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等待装满知识的容器”。因此,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尊严,热爱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每个学生都是可塑的,都是值得期待的。我们不能用统一的尺度衡量每一个学生,用统一的模式规范每一个学生。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

3.教师教学过程的转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学服务的,教不是统治学,也不是代替学,教师的教是启发学生的学,引导学生的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应从教出发,必须从学生的学出发。教师作用于全班所有的学生,学生既向教师反馈,又与同学交流,形成了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此过程是师生展开对话、理解而达成“你-我”师生关系的过程,是一个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在体验中共生共长的过程。

首先,学生学习的性质应由接受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造性。不是机械接受老师所教的知识,而是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努力创造。其次,知识不再是教育追求的目的,而是实现创新的手段。创新教育中知识由目的因素变为过程因素或手段因素,学生应运用所学知识,不断开拓创新。再次,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知识传授转向既学语言又学文化科技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最后,教学方法上,既研究教法,又研究学法。我们应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为出发点,最终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代教师的教育理念应当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把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教育过程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教师的主要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引路人,和学生互相交换意见、一起思考、交流和切磋,成为学生最知心的良师诤友。

二、要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

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则是点燃学生兴趣的火炬。”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教师应采用如下方法:以旧引新,沟通引趣;揭示矛盾,设疑生趣;故事开场,引发兴趣;制造悬念,激发兴趣等。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设置问题情境,将学生融入到活跃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每一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

小学生常会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甚至一些荒诞的想法。我们都要从正面加以引导,创设一种促进学生好奇心的氛围,鼓励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他们不经意的创意有意识地加以强化。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逐渐与创造性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教育教学实验表明: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勤于思考,求新求异,不墨守成规。让问题进课堂,进头脑,强

化问题意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因此,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境,善于创设情景,设置悬念,精心设问。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发展,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都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科学的渗透完成。一定要杜绝教师包办代替,让学生必须按教师“画的线”去走的现象,真正落实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学生改变对教师的依赖性,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问题和悬念的激发下去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在解决问题的喜悦中去提出新的问题,新的疑问。使其在不断的探索性学习中逐步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数学“分数的意义”,我就用“猴王分桃”的故事引入,激发兴趣;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我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考老师能否立刻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让学生在惊叹之余产生学习的欲望;给我感受最深的,还是我在教学“工程问题”时的导入,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题:

1、第一条公路长30千米,甲队独修10天完成,乙队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

2、第二条公路长60千米,甲队独修10天完成,乙队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

3、第二条公路长90千米,甲队独修10天完成,乙队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

第一步,猜测引起争论。

我说:“请同学们猜测一下,修第几条公路用的时间最短?”同学们情趣高涨,各抒己见。由于猜的结果不统一,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

第二步,验证,感到惊讶。

在同学们欲说不能,欲罢不忍的情况下,我启发道:“同学们动手算一下,究竟修哪条路用的时间最短?”经过计算,同学们几乎同时发出惊讶的声音:“三条公路长度不等,修完所用的时间怎么全都是6天呢?”在同学们感到惊讶又急于知道其中奥秘的时候,我趁热打铁,出示了分数工程问题:

修一条公路,甲队独修10天完成,乙队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

第三步,探讨,引发创新。

同学们还沉浸在刚才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空前高涨,探索意识和创新欲望达到最高峰。

三、注重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提供机会,以学生为主体,由浅入深地让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在参与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的“学”,不在于满足学生“学会”,而在于引导学生“会学”。应当“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要会学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以及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数学思维方法的提炼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家”的思维过程,从而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应当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尝试实施参与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多设疑,使学生由疑问产生好奇,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争强好胜、自信等心理要细心观察,予以保护、引导;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要给以鼓励,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时,我首先做好一些只露出三角形一个角的教具,让学生观察、判断整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的角是一个直角时,学生说是直角三角形;当露出的角是一个钝角时,学生说是钝角三角形;当露出的角是一个锐角时,学生也自然会说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拿出来的却不是锐角三角形,这样就使学生产生悬念?为什么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是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锐角的却不能确定是什么三角形呢?当学生积极探究这一问题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后,我就接着说,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此时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内在“自我需要”。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这样为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最有魅力的教学就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发问。因为任何创新都是以发问为前提的。学习前人的知识,可以把前人走过的创新过程再次经历,再次体验。教师不仅要树立这样的意识,更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由已知不断引出未知,使学生掌握每个新知识都能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比较分数大小》一课中,我先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鸡妈妈和鸡爸爸带着它们的两个宝贝儿子鸡大宝、鸡二宝去郊游。两个孩子玩的别提多高兴了,玩着玩着一家四口都觉得口渴了,于是,鸡妈妈便让两个孩子去买个西瓜来解解渴。不一会儿,它们就买回来了。妈妈一边分西瓜一边说:“我们一家四口人,每人吃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你们看怎么样?”这时鸡大宝不高兴地说:“我辛辛苦苦地搬回来,怎么才让我吃四分之一呀?我要吃四分之二。”鸡二宝也不甘示弱地说:“就是就是,我多辛苦呀,而且我又小,才让我吃四分之一,不行。我要吃八分之一。”同学们请你们分析分析谁吃地比鸡妈妈分的四分之一多?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积极借助手中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通过观察、操作、猜想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也让学生在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同时,创造出一些“新知识”。

五、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强调实践性是新课程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础,离开了实践,就无法发现问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在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的,丰富的体验和经验是创新的基础。因此,说到底,创造力是一种获得性或实践性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首先,课堂教学要开放,促进空间和时间上的灵活性,为学生活动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

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进行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参观、调查、实验、创造发明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社会、对科学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做个教育实践的有心人,经常思考新问题,探索新路子,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通过前面的初步认识,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把课堂当作超市,让学生当收银员或顾客,让他们亲自参加实践活动,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增长知识,增长智慧。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机会创设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验。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扩大学生的创新视野,对于发掘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温寒江主编小学数学教学与创新能力206页

【3】小学数学教师42页

【4】宛蓉、陈全明:《试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行为的变化》,载《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4(2)

【5】显莲:《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载《教育探索》(哈尔滨),2004(2)

【6】李影:《转变教师角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载《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浅淡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篇6

【论文关键词】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培养 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利用新课程标准为教师和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积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情境,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从小抓起,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根本,对数学课堂教学作积极的探索,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展开想象,求异思维,发表独特见解,引导学生实现知识间的转化,培养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学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创新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已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研究中的至关重要的问题。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热情,使学生善于创新。

“亲其师而信其道”。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融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意识。学生思维与表达有差异,教师要给予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失误的机会。一时语塞或南辕北辙,立即请他坐下,便是扼杀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不敢想,不敢说,更不敢问。教师应尽力做到待人至诚,与学生平等相处,师生关系和谐,让学生和教师交谈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即使回答问题有错误,也能得到教师的指点和鼓励。在学生叙述自己发现的问题、思考的过程、得出的结论时,教师决不能插嘴打断或表示出不耐烦的情绪。教师变“教育权威”为“朋友、同学”,教师应确立“教”服务于学生成长、创造的需要。学生到处可见教师灿烂的笑容,亲切的笑脸,到处可听到“你真行!”“你讲得真棒!”“大胆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等鼓励赏识的教学评语,使学生处在平等、民主、宽容的教学环境中,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常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欲望,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每位学生都有很强的创新欲望,他们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心与幻想。因此应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使他们善于创新。例如,在学习习近平年、闰年的判断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如何判断平年、闰年呢?闰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同学们非常好奇,想一下弄清是怎么一回事,这时教师先讲“一日”、“一月”、“一年”是怎么来的,然后让学生任报一个年份,教师都随口说出是平年还是闰年,而当全班学生感到惊讶、好奇时,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总结出课本上没有的判断闰年的简便方法,那就是: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在数学教学中,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师生情感融洽,学生才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创新意识。

如有这样一道题:某小学放两部科学教育影片,第一部长585米,放映19.5分钟,第二部长720米,要比第一部多放映多少分钟?对于这道题,教师要求是只列式不计算,比一比看谁用的方法多。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很快有多数同学先后列出3种不同的算式:①720÷(585÷19.5)-19.5;②19.5×(720÷585)-19.5;③(19.5÷585)×(720-585)。紧接着在教师的鼓励启发下,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相继又出现了2种不同的解法:④(720-585)÷(585÷19.5);⑥19.5×[(720-585)÷585]。然后指出回答每一种方法的解题思路,学生纷纷踊跃发言说出各自的理由,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这样既激活了课堂气氛,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丰富想象,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有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为了培养面向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还要使这些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要让学生从小学会学习。注重知识传授,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再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着重教给学生方法。

想象是创新的前奏,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越丰富,创新能力就越强。想象是通过对过去经验和已有记忆表象的加工改造,构成新意象或观念的心理过程。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的局限,引导往广处想、往新处想、往趣处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概念教学,学生除提出为什么这样表述外,想象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情形。如教学“平行线概念”后,可引导学生想象:如果分别去掉“在同平面内”、“不相交”、“两条直线”这三个要点将会产生什么情形?这样学生就可能利用一种逆向思维产生合理的想象。小学数学课本中有很多题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好题材,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思维,敢于大胆创新。例如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思考题:在校园里,要把7棵小树平均种成6行,每行有3棵,该怎么种?学生知道,每行3棵,6行就是需要18棵,可现在只有7棵树,缺11棵树,怎么种?这个超乎常规的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这时老师要把握机会,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老师可出示以下问题:①5棵树种成2行,每行有3棵,怎么种?②7棵树种成3行,每行3棵,怎么种?③6棵树种成3行,每行3棵,怎么种?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引导他们发现“公共树”的作用,掌握一棵树有时可顶上二棵树甚至顶上三棵树的不同排法,使上述思考题最终得以解决,学生的创新能力也由此得到培养。

三.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动手操作,善于创新的能力是未来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是从小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传统数学教学一个十分薄弱的方面。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实际操作学具这项活动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具有创造性、开拓性。符合国家教委颁布“活动课”课程开设的目的和意义。有利于学科教学的辅助过程,也是符合《课标》教材要求。学生实际操作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课时,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然后让同学们相互检查讨论。最后学生汇报。接着老师提问:①是不是每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剪拼成长方形(正方形)?②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它的面积大小有没有改变?③我们已经会求长方形的面积,那怎么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④我们看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与宽是什么关系?通过边操作边提问回答,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方法了。教学中,经常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探索,唤起学生创新意识,改变教师的主体。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挖掘,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四.巧设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因而在教学中除基本练习外,教师应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数学问题进行广泛的联想,积极探索,鼓励他们广开思路,作出与众不同的富有创见的设想,提出别出心裁好的解法。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关于人民币的知识很多,谁能把自己了解到的一些人民币的知识告诉同学们呢?学生甲说:“我知道壹百元的人民币对着阳光看,可以看出有道金属线,如果没有就是假币。”学生乙说:“里面还有一个人头像,如果说没有也是假币。”学生丙说:“人民币上印有几种不同的文字,是供少数民族看的。”学生丁说:“人民币上有一个或几个黑点,那是供盲人辨认的。”学生了解的课本以外的知识实在太多了,这样使学生的信息相互影响、相互吸引,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是必要的。

五、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

张奠宙教授他认为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是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援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经过半个世纪的演变,五环节稍有变化,但总体精神没有什么改动。新授课都必须用这个模式吗?对小学来说,一本正经的像对成人那样传授知识,未免太呆板了些。活动教学、游戏教学、发现教学、探究教学、数学建模教学、竞赛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都是可以采取的。比如,“导入”一词,明显是“注入式教学”的前奏,何不使用另一种说法“创设情境”呢?情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的,它当然可以起“导入”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面对着一个问题,借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的意识。又如,“新授”改成“探索与讨论”,“巩固”换成“实践与反思”,“布置作业”表述为“练习与质疑”等等,都可以成为新的教学环节,目的无非是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获得更好的统一。

浅淡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篇7

一、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 教师要用热爱、平等、尊重和民主教育的行为, 去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 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努力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表扬、激励带进课堂教学, 把竞争、参与带进课堂, 把信任的目光投向创新的火花。

二、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创新欲望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 是推动人物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 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也说过:“喜欢和好奇比什么都很需要。”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年龄思维特点, 创设多种教学情境, 如探索性情境、竞争性情境、游戏性情境、故事性情境, 使他们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有了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 才可能在肯定的、积极的状态下探究问题, 才有可能进行创新。

三、鼓励质疑, 激发创新的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倡导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信息作基础, 结合现实生活思考、探索, 做到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 真正成为知识形成的“参与者”和“发现者”, 从而获取新观点、新认识、新途径、新方法等。当然这种“疑”可以是教师高屋建瓴地提出来的, 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 最好由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多疑”, 疑是思之源, 思是智之本, “疑”成为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 往往因为“疑”使学生心理上产生认知冲突,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从而积极思维。可以说质疑问难是创造性学习的基础。也只有当学生质疑问难的时候, 创新才有可能实现。

四、设计开放性问题, 培养创新的独创性

浅淡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篇8

一、创设质疑情景,在主动探索中激活创新思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疑点,巧妙运用设疑技巧,创设质疑情景,适时、适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其好奇心和释疑欲望,把问题引向深入,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认识“圆柱的侧面积展开图”时,我先放手让学生操作,得出:“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本中“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然后问:这里为什么不用“一定得到”这个词?同学们疑窦顿生。接着,抓住契机启发学生思考:是否可以得到别的图形?该怎么剪?它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同学们通过主动探索、动手操作,很快得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也可以是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化解了心中的疑点。因此,教师教学时要善于在关键处设疑,在易错处设疑,在模糊处设疑,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使课堂上处处闪烁出创新的火花。

二、创设问题情景,在认知冲突中激活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尤其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存在,而小学生总是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来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用“老经验”来解决新问题,使学生得出的结论有悖于现实,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即发现问题。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我先出示平行四边形图,问学生准备用什么方法求它的面积。学生用“老经验”,即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办法来解决这一新问题,结果出现平行四边形的两邻边相乘这样有悖现实——数方格得出的结论,从而发现了问题,有了问题,学生自主探索的动机就形成了。

三、创设交流情景,在开放协作中诱发创新意识

交流与合作是现代教育中有效的学习方法。它置问题于开发状态,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两种交流模式,一方面使学生进行求新、求异等发散性思维,另一方面注意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整合。这是诱发创新的好方法。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创设各种形式的交流情景。

例如,比较3/4和5/6的大小,我改变以往直接教学通分比较大小的方法。课前学生剪两个完全相同的图形,一个平均分成4份,一个平均分成6份,并分别用彩笔涂去3/4和5/6,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得出了四种不同的比较方法。①直接重叠比较涂色部分;②观察两图中分别空出的部分;③把两个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④把两个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出最好的方法。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比较,最后一致认为方法③最好。和谐民主的交流情景,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协作,解放了大脑,诱发了创新意识,同时使他们学会了与人交流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个体思维在集体智慧中得到升华。

四、创设应用情景,在迁移建模中诱发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通过课本中的例题、习题,引入贴近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为实际背景的材料,创设应用情景,让学生真正“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将所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新的情景中,把应用知识作为诱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根本。

例如,在教“百分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苏州乐园门口的购票须知:门票每人40元,团体票40人起,可以打八折优惠。如果师生共36人入园游览,如何买票合算?(结果是40人的团体票只需要1280元,而单人买36人的门票却要1440元。)究竟多少人起买团体票合算?(32人)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但体验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使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了实处,还受到了一些数学技能、技巧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提高了数学素养。

五、创设实验情景,在动手操作中开发创新潜能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要处理好数学抽象严密性与小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唯一的途径就是多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手、腦、口多感官的协调才能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或加工起到高效应的作用。所以,实验操作是小学生探索新知、主动创新的最重要的方法。尤其在几何初步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图形的表象、操作的程序和思维的联想三者之间的协调作用,能加速对图形的认知理解和拓展创新。

六、创设民主情景,在自主关爱中培养创新精神

心理研究表明,教学民主是创造性思维的阳光、雨露和土壤,是培养和形成创新精神的基本保证。而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构成的特殊的认知活动。师生关系融洽、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才能形成浓厚的民主平等的探索氛围,让学生在毫无拘束、自主宽松的情境中进行创造性学习。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大胆怀疑、猜测,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节外生枝或异想天开的问题,允许每个学生敢于对其他同学,甚至老师的教学进行挑剔指责。

七、创设“开放”情景,在求异发散中培养创新能力

“开放”情景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大众化”数学为出发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来诱发创造的思维训练。数学开放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它主要是指条件不完备、结论不唯一、固定的练习。除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解题方式外,还有条件隐蔽、条件多余、逆向改换、聚合求同等等多样化的解题方式。

上一篇:《垃圾分类》的大班教案下一篇:巧克力的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