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感想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感想(精选8篇)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感想 篇1

为了培养一定数量的在农安县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研究型和创新型教师,打造我校的名师团队,在总结“哈拉海镇第一中心小学为骨干教师特聘导师”工作的基础上,我校决定实施“哈拉海镇第一中心小学卓越教师培养”工作。为了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现制订管理条例如下:

第一条 学员和导师的条件

1.学员条件 原则上为上一轮“特聘导师”的学员,同时兼顾农安县“双名工程”名校长、名师后备,农安县学科带头人,农安县骨干教师。(以下简称“学员”)。

2.导师条件 在市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特级校长、特级教师、知名学者和研究者。

第二条 聘请导师的步骤

“哈拉海镇第一中心小学卓越教师培养登记表”

举行“哈拉海镇第一中心小学卓越教师培养受聘仪式”。

第三条 培养周期

三年

第四条 学员和导师享受的待遇

1.学员待遇 学员可优先获得职称晋级、学历提高、外出考察、各类评优、优先获得学校提供的课题经费等机会。并提供学术假、海外课题研究、到大学、科研机构研修等机会。

2.导师待遇 每学期发放导师津贴。

第五条 培养目标

培养教学有特色、科研有特长、农安县内外有影响的农安县学科带头人、市名师后备、农安县拔尖人才和特级教师。

第六条 导师的指导任务

1.诊断学员专业发展方向、优势和不足,对学员的专业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2.为学员创造机会并指导学员每学期完成一节农安县级及以上公开展示课

3.指导学员三年内主持完成一项农安县级及以上课题研究。

4.第一年结束时,在学员完成“个人专业发展阶段性报告”的基础上,对学员学习情况进行鉴定。

5.指导学员在培养周期内在正式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篇。

6.指导学员在培养结束前出版专著一本。

7.完成“个人专业发展个案研究”(不少于4000字)和“个人教学特色总结”(不少于4000字)。

第七条 学员的任务

1.遵守师德规范,争做师德楷模;积极、主动、自觉完成工作任务。

2.在导师诊断的基础上,两周内完成“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不少于字)。

3.第一年完成一份“个人专业发展阶段性报告”,并递交导师鉴定。

4.每学期至少完成一节农安县级及以上公开展示课,每次展示课后两周内上交一份“教学课例”,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恰当、三维目标适切、教学方法有效、教学环节详细、设计思想清晰等)、教学实录、教学软件、专家点评、教学反思等。

5.三年内至少主持一项农安县级及以上课题,并按时完成该项课题。三年培养周期结束前上交该项课题的课题申请书、课题审批证明、课题开题论证报告、课题结题报告、课题结题证明。 6.每年至少在市级及以上学术期刊发表两篇论文,并提交能够证明该论文发表的证明材料。

7.在三年培养周期内出版专著一本(或与导师合著)。

8.学员必须带教本校至少两位教师,指导带教对象的教学和科研,带教对象至少执教1节农安县级以上公开课、发表两篇论文、主持或参与一项农安县级及以上课题。

第八条 具体措施

1.学校和导师团队为学员执教农安县级及以上公开课创造条件。

2.为学员出版专著提供机会和经费。

3.在审核学员科研项目的基础上,为学员提供一学期的学术假,学员必须在学术假内完成科研项目。在学术假内,学校提供适当的科研经费。

4.在审核学员科研项目的基础上,为学员提供一学期的学术休假,学员必须在学术休假期内完成科研项目。在学术期内,学员享受本学科教学满工作量加教研组长津贴的待遇。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感想 篇2

《意见》明确提出, 各地各校要通过自主招生、入校后二次选拔、设立面试环节等多样化的方式, 遴选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攻读师范专业。师范生培养要走出高校这个“象牙塔”, 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 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资源、教学团队、实践基地、教学研究及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协同。根据需求不断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 大力增强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意见》强调, 师范院校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通过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和教育实践经费保障机制、实施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建立标准化的教育实践规范等举措, 提高教育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的质量。《意见》明确要求, 建立高校和中小学教师专兼职结合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 鼓励高校与中小学、教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探索“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教师发展新机制。

教师培养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深刻影响着教育理念、模式和走向, 教育发展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特征。《意见》强调, 要推进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改革, 着力提升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师范生学习方式, 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感想 篇3

【关键词】高师院校;卓越教师;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247-0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师说》里流传甚广的一句话。众所周知,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可见,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师。而在经济快速发展,人才亟需的如今,“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执行就显得刻不容缓。“卓越教师”要求着,教师们不仅要能够踏实掌握专业的学科基础知识,还必须能够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将专业标准和从师技能落实到课程体系中去。

一、地方高师院校“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义

2010年,教育部在充分了解了目前我国师范教育中存在的教师培养的适应性不强、针对性较弱、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比较薄弱等问题的基础上,启动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在计划颁布之后,地方的高师院校纷纷开展了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探索。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强调了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并指出质量是教育的根本追求。这不仅由于教育质量决定了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还因为教育质量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今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的地14周年。同时,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的5周年。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行,不仅为高质量的教育提供了基础,还为基础教育的高素质师资力量提供了保障。

二、地方高师院校“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现状

高师院校“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实行,旨在通过深化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建立高校与地政府、中小学之间的协同培养机制,培养出一大批专业基础扎实、师德高尚、教育教学能力突出、自我发展能力你较强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而目前,地方高校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师范生的从师技能不足

目前,地方高校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在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对师范生的从师技能的培训不足的情况。地方高校大多将重点放在培养师范生的基础专业知识中,而忽略了对师范生从师技能的培训。而这种现象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由于多年来,高师院校沿袭的教育体制中,缺乏对师范生从师技能的重视。多数高师院校在执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时,并没有在与此同时彻底的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也没有加大对师范生技能培养的重视。还是以学科教学为主,技能培养为辅。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學校对师范生从师技能方面的课程设置比重较小。这就导致高校较少的引进师范生从师技能培训方面的老师。学校的师资队伍比重较小。

师范生从师技能的不足,会导致师范生们虽然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待他们学满毕业到达了真正的工作岗位上时,出现许多问题。这是因为,师范生的从师技能包括了三笔字的书写,普通话、教案设计、说课等许多方面。这些方面无不与教学关系密切。任何的技能缺失或是不足,都会导致课程的质量下降。而师范生的从师技能的不足,也是表现出其作为教师的基本素质的低下。而“卓越教师”一词,本身就要求着师范生的作为教师的基本素质要很高,所以从师技能不足的师范生就很难成为一名真正的“卓越教师”。

2.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较少

除了师范生的从师技能的不足之外,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中存在的另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较少。而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学校对师范生的教学实践的重视程度也不高。在学分设置中,教学实践课程所占的学分较少。二是由师范生本身对教学实践课程中,师范生去中小学的时间较少,对其重视程度也不高。三是由于教学实践课程中,师范生们需要去中小学进行实践。而在重视成绩的当下,大多数的中小学对高师院校的师范生的教学实践配合程度不高。

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较少,会导致师范生在未来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很难快速的进入工作状态。他们对课堂的把控程度不足,也很难真正的将专业标准执行到实际的教学体系中去。教学实践的不足,也会导致师范生在课堂中的灵活性较差。而这些状况都会使得师范生们难以达到“卓越教师”的标准。

三、地方高师院校“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对策

1.加强对师范生从师技能的培养

加强师范生从师技能的培养,首先,学校要提高对师范生从师技能培养方面的重视。多开设师范生从师技能方面的课程,加强师范生在从师技能方面的练习,并且建立健全的师范生从师技能考核体系。其次,学校还要大量引进教授师范生从师技能方面课程的老师。只有师资力量的壮大,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了师范生从师技能课程的质量。最后,平时还要大力的宣传师范生从师技能的重要性,使师范生们自身也提高对从师技能的重视。这样会加强其在平时对自身从师技能的训练。

2.增加师范生去中小学的教育实践

增强师范生去中小学的教育实践,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要增强学校对师范生教学实践的重视。增加教学实践课程的在整体课程设置中的比重。第二,增加在教学实践课程中,师范生去中小学实践的时间。让师范生有充分的时间与学生接触,充分了解真正的教学课堂。第三,要多于中下学进行沟通,增强其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课程的配合度,建立中小学与高师院校对师范生协同培养的体系。

四、总结

高师院校师范生“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具有重大意义。地方高师院校要从增强对师范生技能培养与加强师范生的教学实践两方面来完善对师范生“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执行。这样才能有更有效的培养出更多的“卓越教师”。

参考文献:

[1]范小虎,许鹤.地方高师院校卓越教师培养实践探索——以阜阳师范学院为例[J].新余学院学报,2014,(19)

[2]蔺红春.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困境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的思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篇4

我是北京化工大学的,我们学校也有这个实验班,这个是为了培养实干的工程师而开的,出来就是干工程的,学习的话就是大学四年会减少你的课程,更多的时间会安排你去实习,积累经验,不知道你们学校是怎么安排的,反正我们学校是四年累计有一年的时间去实习,然后我们学校在向教育部申请30个保研名额(还没拿到),不过保的是工程硕士,读两年,其中有一年是在外实习的,不是普通说的学术硕士,两个其实都是研,但性质和含金量是不一样的,你可以去网上搜搜,如果你要考普通的研究生,就最好不要报,因为实习会让你没精力去复习考研的,本来我们学校很多优秀的学生都报了,我也报了,但是后来成绩好的都退出来了,那些教授也说想要的是成绩中等的(因为他们怕成绩好的到最后又去考研,人才流失)然后慢慢的,我们这个实验班就没人报了,最后连上学期挂了三科的人都去报了。。我没有说这个班不好的意思,毕竟现在很缺这种工程师,所以国家才会有这个培养计划,因为是第一年办,谁也不知道到底是好是坏,我们教授就说了失败了他们是不负责的,我当时纠结了很久,面试什么都过了,最后该签字的时候退了,不知道你的实际情况所以也不好给你意见,不过如果你有志于考研或者出国的话最好不要报,这也是我们老师的意见,我建议你去了解一下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的区别,再看你偏向哪一方面再做决定。。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

卓越教师培养措施与方法 篇5

为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卓越教师,使他们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带头人,并能起到工作中的龙头作用,带动全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发展,特制定我校卓越教师培训计划:

一、培养目标:

通过2-3年的努力,培养一支由学科带头人为龙头,县卓越教师、及各类优秀卓越教师组成的青年卓越教师队伍。

二、主要举措:

1、强化学习,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

人的意识、观念的更新比行为更重要。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着重学习,尤其是教育、教学理念,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时把握教育发展的时代脉搏,从而增强教师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要求青年卓越教师每月交一份读书心得体会,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专著,积极参加各类专家讲座、学习,多角度吸收营养。

2、加强校内“传、帮、带”活动,以课堂为载体,切实提高青年教师专业水平。

卓越教师不能等、靠、要,教师的成长主阵地在校内。为此,在校内坚持“一帮一”“一帮二”的“结对子”活动,从思想交流、课前的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到教学过程设计、课后反思均进行随时对话、“跟踪听课”、重点强化“示范课”“随堂课”“诊断课”,让青年教师先定格,再入格,直至跳出“模式”逐步形成自身教学特色和风格。为集体体现校内“帮扶”成果,每学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赛课活动,提供更多展示平台。

3、“压担子”促使青年教师更稳定、持续发展。

青年教师的稳定、持续发展,自我成长的需要是内因,是主要动力,外部环境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此,在学校工作中,对青年教师适时加压工作担子,如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教科室主任、团总支书记等,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成长的体验和赏识的愉悦,进一步激发青年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并进一步适时提出新的工作要求,促使其沿着优秀青年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的轨迹发展。

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学校的长远发展,我校将坚持以青年卓越教师的培养为龙头,扎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争创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家长满意的学校,做学生满意的教师,让的孩子快乐成长起来。

三、卓越教师培养

1、凡被评为本的卓越教师,实行公开。

2、学校、个人制定本培养计划,并认真落实。

3、学校创造条件为卓越教师提供教育教学服务。

4、要求卓越教师每人自订一份报刊杂志。

5、每学期学校提出卓越教师到校外先进校学习、交流2-3天。

6、每学年卓越教师组织公开课一节,每学年卓越教师撰写有价值的论文一篇,并在区级以上获奖。

7、适时组织卓越教师参加市、区教育教学培训,提高理论水平。

8、学校每年对卓越教师进行考核,不合格者不能作为卓越教师。

9、学校对卓越教师实行奖励,并在评优、晋级等方面优先考虑。

四、卓越教师培训

(1)参加各级举办的卓越教师培训,充分发挥卓越教师的传帮带作用。(2)做好名师、学科带头人带名人、带学科组活动。(3)搞好课改交流,体现教育教学新理念。

(4)各级卓越教师要及时上交有特色的经验材料。

卓越教师培养措施与方法

合肥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篇6

教育部高教司:

学校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以来,做了大量工作,现就主要的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1.学校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二个试点专业,今年共招生17个班。

2.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成立创新学院具体负责试点工作。召开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启动大会,首批的17家联合培养企业现场签约;按初步专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同时启动新深层次教改研究工作(培养计划结构、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系统改革)。

3.正在制定满足工程教育要求的教师政策,即通过培养(派遣教师到企业兼职)、外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和引进三个途径,提高教师的整体工程能力。

学校要求教务处(创新学院)和二个试点学院,针对上述政策要求展开调研,提出具体方案上报学校。要求人事处、教务处(创新学院)和二个试点学院联合制订新的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相对应的教师考核评价政策上报学校。

4.学校校长办公会议已提出加大试点专业的经费投入,按生均2000元/年增加投入。

学校希望教育部:

1.加大试点专业的人均拨款,以弥补学校经费的不足;

2.通过相关部委,出台校企联合培养实践中心建设政策,建立学生工程能力培养落到实处的长效机制。

3.针对学校政策、制度改革,设立部级研究专项。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感想 篇7

关键词:地方师范大学,卓越教师,培养路径,“园丁计划”

一、问题提出

培养教师既是全球性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发展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战略措施。发达国家教师教育改革秉持“卓越”理念,为我国卓越教师培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改革经验。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制定的卓越教师专业标准对其基础教育领域产生深刻影响,英国《培养下一代卓越教师》、德国《卓越教师教育计划》以及澳大利亚《政府优秀教师计划》均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走向成熟提供了机会。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 反思和探究来拓宽其专业内涵、 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1]。 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与专业态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学习改进相关联倾向已十分明显[2],因此研发和实施卓越教师专业标准,有效评价优秀教师不仅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也能有效改进学生学习效果。美国是目前教师专业标准体系比较完整、成熟的国家,其全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 (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提出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的五个核心观点 (five core propositions)并发表《教师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 》 (What Teachers Should Know and Be Able to Do)的政策声明。 五个核心观点包括:教师应该致力于学生发展和学生学习; 精通专业知识并懂得如何教授给学生;教师负责学生的管理和监控;教师要系统地反思教学实践并从经验中学习; 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3]。 英国《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将教师专业标准分为合格教师标准、核心教师标准、骨干教师标准、优秀教师标准和高级教师标准,教师专业标准总体结构包括专业素质、 专业知识与理解和专业技能三个维度[4]澳大利亚《国家教师专业标准》将教师分为新教师、熟手教师、高成就教师和主导教师,并从专业知识、专业实践和专业发展三个维度制定卓越教师标准[5]。 关于卓越教师专业标准, 欧美发达国家在教师专业品质专业知识、教学反思能力等方面达成高度共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教师教育 ,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由此,中国的教师教育开始由一元封闭向多元开放转变,传统的师范类院校在发展中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国政府正式启动“卓越教师计划”相对较晚目前国内研究多以介绍欧美发达国家卓越教师计划国家教师荣誉制度、卓越教师专业标准为主,而对高校卓越教师培养的自主探索却关注较少。地方师范大学是我国职前教师教育的主要承担机构,关注地方师范大学卓越教师培养的改革实践,既是地方师范大学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本文以西华师范大学为个案,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发达国家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的内涵,探究地方师范大学卓越教师的培养路径。 据此提出四个假设:1良好的专业态度是卓越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2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是卓越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3反思性实践模式是卓越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4大学与中小学的共生伙伴关系是卓越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撑平台。下文以这一分析框架对西华师范大学卓越教师培养的改革探索进行分析。

二、“优秀园丁教育培养计划”

西华师范大学(以下简称“西华师大”)是一所有着近70年办学历史、 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和优势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为了主动适应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增强学校服务基础教育、基层教育的能力, 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西华师范大学于2010年开始实施 “优秀园丁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园丁计划”)。

(一)“园丁计划”简介

西华师大虽然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由于地处川东北地区,受地理位置与政治格局的影响,其办学条件与教育资源仍相对有限。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教师教育开放性带来的双重压力,学校经过近半年的学习调研、征求意见、方案修订,决定自2010年启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即“优秀园丁教育培养计划”。 “园丁计划”坚持精英教育理念,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其培养目标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献身教育的远大理想、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先进的教学方法技能、较强的教育创新能力、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等素养[6]。 该计划将分期分批在全校所有师范专业中实施,学校选择先在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三个专业组建“园丁计划”实验班试点。实验班面向全校2010级学生公开选拔组建而成, 跨专业申请就读 “园丁班”的学生经过考核后,按学校有关规定统一进行专业调整。 自2011年起,试点学院从生源选拔、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模式等方面实施改革。

(二)“园丁计划”的具体措施

学校在“园丁计划”实施过程中一直坚持“服务基础,服务基层”的理念,培养“沉得下、用得上、留得住” 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人才。 《西华师范大学关于聘请基础教育兼职教师的试行办法》《西华师范大学关于选派青年教师到中学挂职锻炼的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以及“园丁计划”专项经费的支持,为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与经费保障。

创新生源选拔方式,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园丁班” 的组建一般在学生进校后第一学年结束时进行, 学生自愿报名参加选拔。 除音、体、美等艺体专业(仅在本学院相关专业中选拔)外,学生可跨专业申请,其中高考文科考生只能申请文科或文理兼收的相关专业“园丁班”,理科考生只能申请理科或文理兼收的相关专业的“园丁班”。“园丁班”生源选拔方式打破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界限,凸显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厚基础等特征。 学校借鉴其他高校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园丁班” 学生按照 “3+1”“4+2”和 “3+3”模式培养 : “3+1” 即本科4年期间,3年在校学习,1年到中学跟班见习、 顶岗支教和教育实习;“4+2”本科和教育硕士“本硕连读”,学生在完成4年本科学业的基础上,可自愿选择保研攻读2年教育硕士;“3+3” 即在完成3年本科学习的基础上,择优选拔优秀学生攻读3年教育硕士,实现本硕分段设计、贯通培养。

调整教师教育课程模块, 强化教育教学技能训练。 试点学院单独制定“园丁班”学生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计划,实施课程改革。 “园丁班”课程虽仍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三大课程模块组成, 但各模块课程比例与以往相比有较大调整: 增设教学法研究、教材研究、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等教师教育课程,强化学科专业课程在教师培养中的主体地位,构建4年不间断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博雅教育和特长才艺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7]。 培养采用螺旋式训练方式,旨在促进学生中学学科教学能力的形成。强化师范技能培养,每日必修“三字一画”。实行“三讲”“两作”“一实践”:“三讲”即主题演讲、教学试讲、时事评讲;“两作”是指学习网页制作与课件制作;“一实践”是打破传统的大学三年级统一组织实习的时间限制,4年中不定期组织学生到中小学跟班见习、实习,到省内外名校观摩交流,从教学实践中获得教育教学体验。此外,“园丁班”须修满6个创新学分。

多途径培养专业态度, 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教师的专业态度是教师专业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具体涉及教师的职业理想、对教师职业的热爱程度等。“园丁计划”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了解教师角色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从职业理想、职业情感、职业追求等方面浸润和熏陶学生。 一是精心组织师资队伍,培养学生人格品质。 “园丁计划”实施双导师制度,由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对学生实行三年一贯的跟踪指导,建立学生的教师专业发展成长记录卡。 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如素质拓展活动的开展,增强班级凝聚力、增进同学友谊、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等人格品质;通过义务支教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 二是发挥榜样效应,坚定从教理想。学校举办“基础教育论坛”、邀请教育专家、教学名师讲学,激励学生向榜样学习;组织学生游学,为学生提供直观感受, 体验基础教育的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对教师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构建反思性专业实践模式,促进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园丁计划”打破传统的教师教育技术性实践模式,强调教师是学习者、研究者、反思性实践者。“园丁计划” 重视与地方中小学建立全方位的合作关系,通过观摩、游学、见习、实习等形式为学生创设教育实践情境,让学生直面教学中真实而复杂的问题,以成长记录、游学日志、观摩反思、见习心得、实习总结等形式反思教学活动,及时有效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 学生通过观摩名师课堂、参与备课、参与教研等活动认识真实教学情境, 对教学过程中的行动进行反思, 促进实践、认知与学生实践三位一体共同成长。 西华师范大学“园丁计划”实施四年来取得良好的效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8,9,10]。 据统计,首届“园丁班”学生共118名,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100%, 进入省一二级示范高中10人, 部分毕业生进入杭州市学军小学、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成都外国语学校、 成都市石室中学等名校任教。首届“园丁班”毕业生中有34人考上硕士研究生, 占 “园丁班” 总人数的28.81%[11]。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 “园丁班 ”学生有坚定的从教信念、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基础、娴熟的教师技能以及较强的反思能力。

三、卓越教师培养的路径分析

“卓越教师项目 ”应该培养理解教育和学校问题的教师,培养他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12]。 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发达国家卓越教师专业标准均强调教师专业品质的重要性,而系统的专业知识与课程体系有密切联系,专业技能的获得则受实践模式的影响,专业实践侧重于强调大学与中小学校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下文将从专业态度、课程体系、实践模式与合作伙伴关系四个维度分析西华师范大学卓越教师的培养路径。

(一)良好的专业态度:卓越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作为一种动态活动的教育教学,它要有良好的态度和实践者某些特定的能力。教师的专业态度是教师在从事教师职业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情感,主要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13]。 教师的专业态度对学生的成就产生深刻的影响,也是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师专业理想是教师对专业美好发展状态的预设与期待以及对未来美好专业图景的构想与展望。 “园丁计划 ”高度重视学生专业理想的培养 ,实施 “双导师制”,帮助学生规划成长,如结合教育现实制定具体的专业素养目标、设计成长阶段以及规划职业人生发展;举办“基础教育论坛”,邀请省内外教学名师或优秀教育管理者做报告, 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加深学生对卓越教师的认识与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教师个人专业理想,不断增强学生从教的责任意义和使命感。教师专业情操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有效教师个性的重要因素[14]。 教师的专业情操包括理想情操和道德情操。学校组织“园丁班” 学生赴偏远山区支教, 在帮助学生缩短角色距离、培养道德情操的同时,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教师角色的重要作用,从而产生从教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并将这种情感内化为对教师职业的热爱, 转化为主动发展、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学生成长为卓越教师必须要有相应的人格特征,即教师的专业性向。研究表明,卓越教师应有优秀的个人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非常强调人际交往能力[15]。 “园丁计划”以户外拓展训练活动为平台,基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将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知识融入各种训练项目中,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增强自我效能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与创新能力。 学生通过团队活动懂得与同事之间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及时沟通并主动合作;培养学生的领导与管理能力,有利于在未来教师生涯中愿意扮演战略性领导角色。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所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地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工作效果[13]47。 形成专业自我最重要的是形成和发展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就是教师对自己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种行为的主观判断与期望。 “园丁班” 四年来不间断地观摩课堂、游学、见习与实习,观照自己的职业行为,获得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并对自身发展保持清醒的审察和反思,以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实践导向课程体系:培养卓越教师的重要载体

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需要相应课程体系的支撑,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学习品质”。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培养课程体系呈现重“学术性”轻“师范性”、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导致教师教育中学科专业课程比例较大、教育专业课程比例过低、公共基础课程门类单一、脱离基础教育实践等问题[16]。

基于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是卓越教师培养的重要载体。 美国的选择性教师认证项目、专业发展学校、城市驻校项目以及临床教师培养模式均凸显教师教育改革的实践导向。值得一提的是临床教师培养模式,该模式认为,培养高效的临床教师必须将教学视为如同培养健康卫生专业教师一样进行临床实践的职业训练[17]。 在教师教育中实行临床培养,旨在培养高效的临床教师和实现高效的临床教学[18]。国内的“2+2”“1+3”“2.5+1.5”等模式[19]以及“顶岗实习, 置换培训”[20]等新模式总体上呈实践取向,以解决传统教师教育模式对教育实践和现实观照不足的问题。 笔者对比 “园丁班”与普通班的课程设置发现,“园丁班”课程分模块构建,突出实践取向。 文学院“园丁计划”将专业课程分为语言与写作模块、文学模块、文论文化模块, 将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分为通识教师课程、 学科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大模块,专门开设博雅课程与特长课程。 数学实验班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含数学教育类课程与教师教育类课程)、实践教学类课程、 博雅课程与特长课程。 从“园丁班”课程设置中可发现,学术基础类课程、学科专业类课程与教育专业类课程几乎各占学分比例的30%以上,“3+1” 模式中, 最后一年则是教育实践专项能力培养的阶段,主要是以见习、临床实习为主的方式进行。 实践性课程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变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巨大落差、培养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西华师范大学“园丁计划”力求通过课程改革来平衡理论和实践知识、优化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弥补长期以来教师教育重学科知识轻实践能力的不足。

(三)反思性实践模式:卓越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

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可通过两种模式来实现:一是技能训练模式,二是反思性实践模式[21]。 构建实践取向的现代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是技能训练模式的重要环节,而反思性实践则是培养卓越教师的有效实践路径。“园丁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模式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园丁班”多次组织教学竞赛,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标准和规范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评价与反思,对教学是否达到这样的标准,这是技术性反思。行动中和行动后反思的主要内容则是教师独特的教学情境,要求学生用日记的形式记下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帮助他们回顾教学并进行比较;以短期游学的方式,进入省内如成都、绵阳、德阳、广安等地名校观摩学习, 参加有经验教师的教学研讨活动, 并以学习报告形式记下游学经历,记录并比较课堂教学案例。对这些有着丰富经验的教师的教学案例进行研究,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实践性知识和个人经验。 采取“两阶段实习”方式,经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循环过程后要求学生进行缜密性反思,关注整个教学领域的事情,即学生、课程、教学策略以及课堂的组织和原则等。 学生不仅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师生关系、学科知识,还要反思学校的组织管理、 社会伦理等方面的问题,然后在大量信息与不同意见中做出最满意的决策。学校为“园丁班”学生创设反思实践的真实环境, 如与地方中学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专业学习的共同体,通过有经验的教师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反馈等来提升职前教师反思实践能力。 与构建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相比,反思性实践是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超越,是卓越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

(四)共生伙伴关系:卓越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撑平台

如何重构高等教育机构与中小学之间的关系成为国内外职前教师培养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大学本位教师教育模式中,大学主要负责教师教育课程达到学术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实习的安排,中小学则负责学生学科教学的实践环节。该模式导致教师培养过度理论化,使教育实践在教师培养过程中逐渐走向边缘地位。 面对传统大学本位的教师教育危机,西华师大不断寻求教师职前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的途径,强调大学与中小学的全方位合作,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教师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学校先后与南充、达州、遂宁、巴中、广元五地教育局签署协同培养卓越教师协议书,共同建立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即U-G-S)合作共赢的教师教育共同体 (含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积极探索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全方位协同、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比如,共同制定师范生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共建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 在对方行政辖区内建设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师范生培养质量,共同确定免费师范生的专业与数量、共同指导学生的专业实习、邀请基础教育专家或教学名师开设讲座或示范教学。 “学校将逐步完善U-G-S‘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建立‘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在招生、就业、教师培训、教研等方面加强与地方政府、 中小学校的协同创新,共同培养卓越教师。”[22]西华师范大学坚持促进大学与中小学共同发展的理念,致力于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效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为高校及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撑平台。

四、结语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感想 篇8

关键词:卓越计划教学能力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TB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253-01

1 “卓越计划”的要求和特点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实施“卓越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为此,“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卓越计划”对高等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卓越计划”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分析

2.1 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当前,我们在将教师放到企业中去挂职锻炼、聘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等工作中遇到很多困难。这主要与我们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没有及时建立起相应的机制有关。现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中的重要内容,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得到了发挥,通过政府的引导,企业参与到学校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计划中,必将会有一个稳定、有序的空间与环境。“‘卓越’绝不是少数、精英,而是指高素质、高质量。”为了保证工科生在企业学习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结合预约式就业单位生产实际需要,真刀实枪地参与工程项目的开发,必须有一支能胜任实践教学环节要求的教师队伍。

2.2 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

外语能力包括了基本外语的教学和专业外语的教学工作。基本的外语教学属于公共外语

教学的范畴,而专业外语则是工科教师的教学任务。这就对工科教师,尤其是对外语能力相对较好的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国外学习的经验,能够熟悉国外工程教育的体系和模式,还要有国外工作的经验,需要有广泛的国际交际面,能够提供在宽广的全球范围内进行锻炼实践的机会。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就要对国际有所了解。要能够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来改造我国工程教育中陈旧、落后的部分,不断推陈出新,常变常新。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多引进具有国外学习、工作经历的工程人才,为我国工程教育献技献策,优化我国的工程教育模式。而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要重视专业英语的教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基础英语的培训与提高,提升其英语实际的口头表达与交流能力。另一方面,更要重视相关的专业英语的培训,使其掌握本专业基本的专业术语与概念,能够基本读懂专业内的外文资料,能够从事基本的国际研究,了解国际上本行业的同步发展现状与趋势,将本专业的教学与国际接轨。

2.3 工程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

工程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要立足教学工作为基础。众所周知,教师由于各方面压力,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对教学工作尚且马虎应付,更别说是进行教育研究了。高校应该减轻教师在考核中科研的比重,鼓励教师潜心教学,认真进行教学研究,经常开展教学研讨会、发表研究论文,使各校教师在不断地交流学习中,取长补短,改进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使教学效果臻于完善。卓越工程师教育的提出,使得工科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与培训又提升了一个高度。对工科教师的培训与培养还需要工程界、教育界、企业、政府等多方的合作,需要在不断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卓越工程师。

3 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至善、格物、育人的教师队伍,提高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

3.1 深化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我国高校人为地将教师分成教学和实验两个系列,致使教师“耻”于动手参加实验室等实践教学的工作。培养有实践能力的学生,需要有能动手实践的教师。我们不仅要吸引来自企事业单位的高级技术人员一起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更应大力提倡动手能力,在学院教师中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改变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使教师获得实际工作能力和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形成创新的教育,培养创新的人才。

3.2 “产学研”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参与“卓越计划“的企业也由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与高校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教师通过承担公司的生产项目,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共同培养学生,既提升了学生的工程素养,又促进了校企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让教师直接从生产第一线获取企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方法,获取相关资格证书,可以更好更快地建立一支适应实践教学目标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另一方面由合作企业负责推荐专业骨干与高技能人才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保证实践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以及相对稳定,这样都朝着有利于培养工程创新人才方面发展。

总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主动服务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国家目标,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高等学校要认真讨论研究落实方案,用全新的思维方式,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标准要求,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符合“卓越计划”的合格教师队伍,把“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落实到课程建设中,落实到生产实践中,落实到学生课堂中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部分高校第二次研讨会报告[R].2009,12,10.

[2]同济大学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EB/OL].www.jyb.cn教育部网站,2009,12,01.

[3]共话卓越工程师培养之“桥”,同谋高校工程教育改革之路[N].科学时报,2010,03,09.

[4]余寿文.21世纪初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2(12).

[5]朱高峰,张维,沈廉,王孙禺,等.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M].(内部报告).

[6]殷瑞钰.关于工程與工程创新的认识[J].科学中国人,2006(5).

[7]孔寒冰.国际工程教育前言与进展2007[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38~39.

[8]Shirley A.Jackson.工程教育的变革与挑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

[9]张英彦.论高校实践教学目标[J].教育研究,2006:(5).

[10]余修日,花明,简正凤,等.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方式—我国理工科大学与美国理工科大学实践教学比较[J].中国地质教育,2004,(2):77~78.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数学详案教案《动物排排看》及教学反思下一篇:优秀团员表彰大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