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报:医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报:医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推荐6篇)

公报:医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篇1

一、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1)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本科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通过对全科医学师资和教学管理人员的调研,了解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和教学开展的情况;

通过对医学本科生、相关专家的调研,明确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的必要性,探讨适宜的全科医学教学方法;

通过对医学本科生的调研,了解其对全科医学的认知和需求;

通过对全科医学师资的调研,了解全科医学师资建设的问题;

(2)全科医学继续医学教育的研究

通过对在职全科医师的调研,了解全科医师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现状。

通过对关键知情人员的访谈和专家咨询,完善全科医学继续医学教育的适宜项目。

2、研究方法

(1)文献、文件查阅:主要围绕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医学继续医学教育;

(2)问卷调查: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医学生全科医学认知状况、全科医学教育的适宜方法等;

(3)关键知情人员的访谈:全科医学本科教育的必要性和难点、全科医学继续医学教育的问题等;

(4)专家座谈:全科医学本科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二、结论与对策

(一)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1、全科医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等医学院校对全科医学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上海市医学院校中只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同济大学医学院成立了全科医学教研室,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虽然率先在国内成立全科医学系和独立的全科医学临床学科,但是尚未确立其重点学科的地位,且其主要的工作以临床医疗为主,教学的重点以毕业后的全科医师培养为主。所有高等医学院校均没有开设全科医学的必修课程,仅2所有全科医学的选修课程。虽然在调查中显示绝大多数开展有全科医学的教学,但多数是以为期2周不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为主的形式,且多为走马观花,重视程度不够。

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是因为受传统医学模式与计划经济的影响,在教育观念、办学理念上缺乏创新。学校办学自主权过弱,新学科开设的限制过多,制约了医学院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做出适应性的学科调整和改革,也直接影响了医学教育对全科医学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医学教育及人才培养,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全科医学人才的需求。此外一些主管领导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在整体卫生改革中的地位,推进全科医学教学的工作流于形式,全科医学的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的开展。

(2)全科医学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师资并没有全科医学专业学习的基础,主要整理是从临床、预防或护理专业转岗而来,缺乏知识体系、实践经验。全科医学的师资包括理论师资和社区教学师资,分别隶属于不同部门,相对独立,这也造成理论和实际的严重脱离。有些医学院校虽然有全科医学的师资,但由于来自于不同的附属医院,且主要是从事临床专科医疗,因此,没有精力关注本科生的全科医学理论教学。

理论师资在全科医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往往比较侧重于预防医学、社区医学及流行病学等内容,而对于涉及临床知识和技能实践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如以问题为中心、结合临床病例所进行的讲授一讨论式的教学上则比较吃力,对进入临床和社区实习的学生及实习基地教学老师的指导有时也力不从心。社区教学师资虽然有一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经验,但是存在教学经验明显不足。

(3)全科医师就业问题影响在校学生对全科医学的学习

由于本科阶段全科医学主要是选修课,所以绝大多数学生听说过全科医学但并没有接受过全科医学的理论学习。对全科医学不感兴趣,其获取全科医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媒体的介绍和宣传、部分学科如预防医学课程中有老师的介绍、自身在医学学习中间接了解部分的全科医学信息、在实践活动中有一点接触。尽管如此,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对于全科医学仍然不是非常知晓。由此也造成医学生就业方向绝大多数首选综合性大医院,做专科医师。

公报:医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篇2

由上海交通大学谢庆文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课题批准号:DIA090223) , 日前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结题鉴定, 现将成果报告如下。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一是对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本科教育的可行性研究。通过对全科医学师资和教学管理人员的调研, 了解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和教学开展的情况以及全科医学师资建设的问题;通过对医学本科生、相关专家的调研, 明确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必要性, 探讨适宜的全科医学教学方法;通过对医学本科生的调研, 了解其对全科医学的认知和需求。

二是对全科医学继续医学教育的研究。通过对在职全科医师的调研, 了解全科医师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现状;通过对关键知情人员的访谈和专家咨询, 完善全科医学继续医学教育的适宜项目。

(二) 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文件查阅, 主要围绕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医学继续医学教育;

二是问卷调查, 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医学生全科医学认知状况、全科医学教育的适宜方法等;

三是对关键知情人员的访谈, 了解全科医学本科教育的必要性和难点、全科医学继续医学教育的问题等;

四是专家座谈, 了解全科医学本科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 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1. 全科医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 高等医学院校对全科医学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上海市医学院校中只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同济大学医学院成立了全科医学教研室, 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虽然率先在国内成立全科医学系和独立的全科医学临床学科, 但是尚未确立其重点学科的地位, 且其主要的工作以临床医疗为主, 教学的重点以毕业后的全科医师培养为主。所有高等医学院校均没有开设全科医学的必修课程, 仅2所院校有全科医学的选修课程。虽然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院校开展了全科医学教学, 但多数是以为期2周不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为主的形式, 且多为走马观花, 重视程度不够。

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受传统医学模式与计划经济的影响, 在教育观念、办学理念上缺乏创新。学校办学自主权过弱, 新学科开设限制过多, 制约了医学院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做出适应性的学科调整和改革, 也直接影响了医学教育对全科医学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医学教育及人才培养, 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全科医学人才的需求。此外一些主管领导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在整体卫生改革中的地位, 推进全科医学教学的工作流于形式, 全科医学的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变,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的开展。

第二, 全科医学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师资并没有全科医学专业学习的基础, 主要是从临床、预防或护理专业转岗而来, 缺乏知识体系、实践经验。全科医学的师资包括理论师资和社区教学师资, 分别隶属于不同部门, 相对独立, 这也造成理论和实际的严重脱离。有些医学院校虽然有全科医学的师资, 但由于来自于不同的附属医院, 且主要是从事临床专科医疗, 因此, 没有精力关注本科生的全科医学理论教学。

全科医学理论课程教学往往比较侧重于预防医学、社区医学及流行病学等内容, 而对于涉及临床知识和技能实践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如以问题为中心、结合临床病例所进行的讲授—讨论式的教学上则比较吃力, 对进入临床和社区实习的学生及实习基地教学老师的指导有时也力不从心。社区教学师资虽然有一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经验, 但是教学经验明显不足。

第三, 全科医师就业问题影响在校学生对全科医学的学习。由于本科阶段全科医学主要是选修课, 绝大多数学生听说过全科医学但并没有接受过全科医学的理论学习。其获取全科医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媒体的介绍和宣传、部分学科如预防医学课程老师的介绍、自身在医学学习中间接了解部分的全科医学信息。绝大多数学生表示, 对于全科医学仍然不是非常知晓, 由此也造成医学生就业方向绝大多数首选综合性大医院, 做专科医师。这样一方面造成就业困难, 另一方面又导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缺乏必要的医学人才补充, 导致在社区卫生服务中防治分离现象普遍存在。

2. 对策与建议

第一, 医学院校应凭借其自身的优势, 在全科医学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卫生部、教育部等部委多次发文, 强调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必要性, 但是仍然缺乏一定的力度, 也没有明确的细则, 以至于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滞后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因此, 要使更多的医学生了解全科医学, 选择全科医师作为其终身职业, 大力提高全科医师的质量, 首先必须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开展全科医学基础教育, 以必修或必选课程的形式为主。充分发挥高等医学院校在学科建设、教学资源、理论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教材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加强全科医学教育教学, 促进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

针对高等医学院校开设全科医学相关课程的难点, 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 对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有计划地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宣传, 将人才培养放到应有的位置给予重视;呼吁管理部门出台相关细则, 明确高等医学院校应该履行的义务和承担的责任;建立一支合格的全科医学专兼职教师队伍。

第二, 设立适宜的教学模式。在所有医学生中开展全科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普及, 但是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教学。不同学制、不同专业的学生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深浅应有所区别。

在培养目标方面, 要通过本科课程学习, 使医学生熟悉全科医学、全科医师及全科医疗的内涵, 熟悉全科医学的理念及全科医师在全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兴趣, 吸引更多的医学生投身到全科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的队伍中来, 培养合格的全科医师;使所有医学生都具有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思想和知识, 为加强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之间的合作打下基础。

在培养方案方面, 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设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对于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和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开展三阶段学习。第一阶段, 可以开设全科医学的必修课程 (如《全科医学概论》) , 以及全科医学相关的选修课 (如《社区预防与保健》《社区康复》《重点人群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等) 。通过必修课让医学本科生对全科医学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尤其是掌握全科医学的理念、内涵和特点, 全科医学和专科医学的关系, 如何运用全科医学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等。对于学有余力且对全科医学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进一步选修一些全科医学类课程, 深化社区综合卫生服务能力及素质培养。第二阶段, 可以利用传统的见习或寒暑假期间, 完成以全科医学或社区卫生服务为导向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三阶段 (即实习阶段) ,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为期四周的实习, 熟悉全科医疗的应诊技巧、健康档案建立、家庭服务模式、社区诊断、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以及临床预防保健。对于长学制和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 可以在现有的教学课程中穿插部分全科医学知识, 如可以在《预防医学》理论课教学中, 增加全科医学、社区卫生服务等章节的讲授。在前期的教学中融入全科医学知识、社区预防保健和人文素质教育, 普及全科医学教育。

在实验课内容安排上, 将以往实验室课堂教学仅局限于校内模拟环境中检测和验证理论知识为主, 改变为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社区卫生服务、接触社区居民, 利用课堂或课间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及健康教育宣传等活动。通过理论教学和社区见习相结合的形式, 介绍全科医学的整体医学观、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及职业特色, 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全科医学的基础教育, 增强对全科医学的理解, 为今后专科医师与全科医师之间的合作打下基础。

在教学方式上, 在第一阶段课程的安排中, 注重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与渗透, 使人文社会科学与基础、临床和预防知识相融合。理论课程的讲解注重多样性、灵活性。《全科医学概论》作为必修课安排30学时, 理论和实践以1:1为佳, 在理论教学中增加案例讨论、小品扮演、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

在考核方式方面, 要注重书面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 前期的理论为主的学习以书面考核为主, 后期的见习、实习以平时的学习态度和实习总结为主。

第三, 建立一支合格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对于全科医学的专职师资, 培养的重点应在观念、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整体化方法的训练和强化上, 强调形成全科医学独特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可通过定期的集体备课或心得交流、培训或进修等形式, 更新教师的知识和教学技能。全科医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需要在实践中吸收和消化, 需要理论, 但更需要持久性的实践, 应鼓励教师参与社区实践活动, 与学生一起参加社区卫生服务活动等, 充实和提高理论知识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实践水平。

对全科医学的兼职师资, 必须进行相关培训, 使其掌握全科医学的理论和方法, 加强全科医师的社区综合服务能力, 以社区综合服务—教学能力兼备为目标, 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师资队伍。

(二) 关于全科医学继续医学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1. 关于全科医学继续医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全科医学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用人单位对全科医师的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重普通教育轻继续教育, 相当多的单位对继续医学教育支持力度不够。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各单位坚持效益第一, 不愿空耗人力、财力;另一方面是全科医师的流动性有增大的趋势, 用人单位不愿为他人做嫁衣。这样就使得继续医学教育流于形式, 实际上也没有真正提高全科医师服务的能力, 继续医学教育的良好氛围尚未形成。

二是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机制尚不完善。由于继续医学教育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 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上存在部门分割、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浪费和低效现象。继续医学教育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严重滞后于继续教育发展的要求。对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及教学效果缺乏科学的评估和严格的管理措施, 继续医学教育成了应付晋升职称的道具, 既浪费资源, 又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三是缺乏适合全科医学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表现在, 首先, 教育的内容设置不合理。现有的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与全科医师的目标有一定的差距, 全科医师不同于综合性医院以及专科医疗机构的专科医师, 其立足于社区, 需要开展综合性的社区卫生服务, 对于他们的要求不是什么疾病都能诊断, 而是要做到小病能处理, 大病能鉴别, 能提供预防、保健等措施。而目前教育项目的设置中却没有有效的能提高全科医师综合服务能力的项目, 教育的内容和需求脱节, 也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 更没有前瞻性的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其次, 教育形式过于单一, 缺乏多样性。现在的教育项目几乎都是以理论授课的形式进行, 缺乏多样性和实践性。最后, 缺乏有效的考核。由于目前的全科医学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没有考核的压力, 相当一部分人员只是为了得到学分而去参加, 学习积极性不高, 能力提升有限。

四是缺乏合格的师资队伍。表现为“教”与”需”的脱节, 从事全科医学继续教育的教师多为临床医学的专科医师, 缺乏对全科医学、全科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的了解, 教学难以结合实际, 导致全科医师专科化的现象比较多见。

五是全科医师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积极性不高, 目标不明确。分析原因, 一方面, 观念上存在误区, 虽然绝大多数的全科医师以往已有全科医学培训的经历, 基本了解全科医学的内涵, 但是由于固有的观念, 他们仍然钟情于临床医学。在接诊时, 只重治病而轻其他, 专科化倾向十分明显。另一方面, 全科医师几乎都工作在临床一线, 工作任务繁重, 于是请人代学、请人代考等现象应运而生, 把本该严肃认真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流于形式。

2. 对策与建议

社区卫生服务是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服务, 对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很高。所以, 除了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综合防治和生命抢救技术以外, 教育的内容还需包括综合服务能力的培养, 满足社会的需求, 而继续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连续体系中更为长久的教育活动, 延续于每位医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中, 是全科医师提高医疗质量的先决条件。

第一, 要高度重视全科医学的继续医学教育。全科医学继续医学教育的兴盛是与政府的重视程度分不开的。通过国家来制定法律、法规来确立继续医学教育的地位, 并用经费来扶持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 为拓宽全科医学继续医学教育的渠道奠定了宏观的物质基础。

第二, 要建立和完善继续医学教育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到目前为止, 我国还没有统一的关于全科医师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强制性规定。在此情况下, 当前各级政府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组织管理, 加强卫生与人事部门的协调和配合, 强化继续医学教育的约束力与强制性, 把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与全科医师的年度考核、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等紧密结合。加强继续医学教育检查评估, 注重培训质量和效果, 加强学分授予、证书颁发和评估制度, 使继续医学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完善相关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 建立由行业学会领导的继续医学教育机构, 也是确保全科医师参与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三, 要完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要明确培养目标, 树立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的指导思想, 以全科医师的核心能力为目标, 即“基层保健管理能力”“以病人为中心的照顾能力”“解决具体临床问题的技能”“综合性服务能力”“社区为导向的服务能力”“全面整体服务的能力”。在实践环节的教学中, 应当根据社区卫生服务集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要求, 重视以预防保健为导向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的培养, 加强社区实用性技能的训练。在安排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时, 既要考虑全科医师的需求,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针对性;同时也要兼顾地区的实际情况, 如相关部门可以定期公布当地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和健康需求, 以及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指南, 使全科医师可以根据自身工作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项目内容。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 包括课程或讲座、讨论会、课题研究、临床社区实践、远程教育, 不同的情况下学习方法可以有所不同。要采用有效的评估方法, 考核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了能真正体现考核的公平和有效性, 可以通过即时的和远期的考核, 以考察全科医师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同时也是对教学质量的考核, 以此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要适度增加中医药及技术的教育内容。“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中医药与现代医药相互补充, 共同承担着保护居民健康的任务,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前可以在全科医师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中适度增加中医药、针灸、推拿的技术培训, 可以通过在一些有资质的中医药部门进行实践学习, 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 逐步运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

第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 做到职业化、专业化与固定化, 充分利用高等医学院校的资源, 发挥其辐射作用, 具体措施是:一要扩大继续医学教育师资的来源渠道。继续医学教育机构应广招贤才, 形成多层次、多规格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二是提高师资的整体素质。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机构应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良好的师德以及人文素养。三是继续医学教育教师要相对固定, 减少流动率。相对固定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秩序稳定性的基础, 要努力构建专门的继续医学教育师资队伍。继续医学教育事业只有拥有了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公报:医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篇3

1 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的需求

2008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全国城乡每千人口平均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80人, 其中执业 (助理) 医师1.57人;而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为1.06人, 其中执业 (助理) 医师仅0.14人。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 全市人口总数454.13万, 其中农业人口占78.2%为355.01万;全市目前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2 083人, 但是在县以下医疗机构的卫技人员数仅占24.10%, 而其中40%以上没有正规学历、年龄在50岁以上者占65%, 人员素质、知识结构、服务技能等已难以满足农村社区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卫生服务的需求。

2009年4月, 新医改方案出台, 提出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提高服务质量, 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有利于实现“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为此, 浙江省政府决定开展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的试点工作, 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被首批确定为金华、丽水、衢州三地首批150名农村社区医生的定向委托培养单位。

2 农村医学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农村基层医生培养主要是大专层次, 其教学模式基本沿袭了本科的模板, 因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忽略了临床实践技能, 尤其是基层适宜技术, 致使毕业生的理论水平不高、实践技能不强, 基层医疗服务的综合能力低下[1,2]。

2.1 实践教学流程不合理

传统的以培养专科医生为目标的“2+1” (2年校内理论教学、1年医院毕业实习) 人才培养模式、三段式 (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 专业教学体系及其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教育模式中, 由于实践基地主要安排在综合医院, 常用社区卫生服务技术如疾病预防、健康教育、慢病管理、现场急救、康复、护理、人际沟通等缺乏实践的机会。

2.2 实践基地设施配备和管理不完善

大多数专科层次的医学院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附属医院, 校外临床教学基地设施不完备, 未能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调配与科学管理, 影响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由于资金、管理存在一定难度, 社区医学基地建设力度普遍较弱, 影响社区服务能力的培养[3]。

2.3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不健全

虽然各医学院校均构建了相应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但是存在着重能力、轻素质;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倾向, 评价指标设计不尽科学, 教学质量评价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从而影响了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 加强培养基层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的措施

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以《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 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有关精神作为指导思想, 以承担浙江省政府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项目为契机, 总结了50余年临床医学办学历史积淀的学科教育的成功经验, 结合职业教育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的理念, 初步构建了“六能合一、四方联动”的实践教学模式。其中“六能合一”是指通过校内仿真实训、医院临床实习、社区服务实践的有机交叉融合, 进行社区服务所需的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宣教和计划生育服务等六大能力的培养, 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四方联动”是指建立医学院为主体, 定向培养委托方一金华、丽水、衢州三地卫生行政部门、各附属医院、教学、实习医院以及社区实践教学基地四方共同参与的, 基于过程控制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以探索培养真正“下得去, 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的农村社区医生的新路径。

3.1 建立职业能力成长为主线、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流程

为改变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脱节的局面, 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真正实现“学做一体”的教学运行模式, 在充分的农村医生岗位调研的基础上, 我们以学生的职业能力成长为主线[4], 以单项向综合能力发展为原则, 循序渐进地安排学习性工作任务 (见图1) , 并以此为依据设计相应的实训项目, 合理序化实践教学进程, 通过学校、医院、社区交义融合, 让学生真实或高度仿真的工作过程中培养沟通技巧、锻炼操作能力、形成临床思维, 真正实现全程接触临床、走进社区的“学中做, 做中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从而完成“高中生→医学生→见习医生→准医生”的角色转化。

3.2 以开放办学为导向, 实现校内外实践教学融通

3.2.1 校内实践基地仿真化

学院的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全面实现医学基础课程的理论与实验一体教学, 解剖、病理实验室实现课余时间的全程开放;生化、免疫课程教学增加常用医学检验仪器, 实验室诊断等设施, 促进基础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的早期对接。

充分发挥校内“仿真医院”教仪设备先进、成套、集中管理及职业氛围逼真等优势[5], 通过实训室全程开放、项目课程开发、虚拟训练网络信息平台构建等途径, 强化以病案为主线的教学, 实施“课堂教学→虚拟实训→仿真实训”分步训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3.2.2 完善附属医院教学功能

学院依托1家直管附属医院、3家非直管附属医院和15家实习医院, 聘任了20多位专门针对定向培养班的指导老师和19名兼职教授, 与学校的专任教师共同组建一体化管理的师资团队。在教学计划安排中, 课堂教学、实训教学和社会实践各占一定的比例, 在实施教学方案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 开展经常化的师生教学交流、组织实践技能竞赛等活动, 建立“理实一体, 师生互动”的教学运行机制。

直管的附属金华市人民医院在原有建设基础上, 通过增加多媒体教室、手术直播设备等教学设施, 增加专业课现场教学比例, 主干课程达到50%以上份额。同时, 造就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加强了各个实习环节的带教管理, 完善教学考核制度。

3.2.3 建设全科特色的社区基地

为了更好地完成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任务, 我院在原有一所直管门诊部的基础上, 最近又与江山须汀医院双塔街道虎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衢州市柯城区杜泽卫生院、丽水白云街道中心卫生院、丽水岩泉街道中心卫生院等9所比较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了“非直管附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协议, 成为全科医学社区教学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为学生参与社区调查、健康教育、疾病筛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实践活动和《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社区康复》等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3 将职业教育新理念引入传统学科教育, 实现“学做一体”化教学

突破了“2年理论教学+1年毕业实习”的传统教学模式, 从第一学期就开展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校外基地实践教学。以职业能力成长为主线, 按“职业感悟——简单的生命体征观察基本的护理工作——体格检查等单项操作综合技能操作——开展临床治疗”为序, 依照能力素质的层级递进按排每学期的学习性工作任务, 进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实现“学中做, 做中学”, 完成普通高中毕业生向医学生、进而向“准医生”的角色转变 (见表1) 。

在教学过程中, 以病案为主线, 实现仿真教学、现场教学、实际操作的交互融合, 探索以问题为中心的学科教育与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情境教学相结合的新途径。

3.4 探索建立人才使用方全程参与、过程控制的质量管理新体系

3.4.1 组织机构

成立农村社区医生四方协作委员会。由医学院和三地卫生行政部门、附属医院、社区基地相关领导组成, 负责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以及各方关系的协调处理。下设农村医生培养办公室, 负责日常工作。

3.4.2 分工协作

学校精心组织开校内仿真化实训, 完成基本临床技能训练;三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当地医疗机构、社区机构负责接受学生参加各种社区服务实践和毕业临床实习, 并对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能力、态度表现分别进行考核记录, 从而实现四方共同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学业评价。

3.4.3 质量监控

校内考核改变一次性的期末算总账的终结性考核方法, 注重阶段性考核, 每一门实训课程都注重平时成绩与基本技能考核, 分段进行过程控制考核;学生实践技能成绩包括在附属医院、社区教学基地的各种临床实践、社会服务过程中的态度分、形象分、素质分等。开发仿真多站式执业 (助理) 医师考试系统, 并建立模拟国家执业职业资格考试制度, 邀请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高年资医师担任考官, 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给出全面科学的评价。

附属医院完善教学考核制度, 加强教学见习、课间见习和毕业实习带教工作的管理, 对学生进行动态管理与考核, 对附院教师的实行医疗、教学的双重考核。

此外, 医学院的每年邀请三地卫生行政部门进行教学工作质量检查, 实现人才培养的全程质量监控, 并及时提出改进意见。

4 结语

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六能合一、四方联动”实践教学模式, 是在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五位一体”的开放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建设的带动下, 对传统学科教育如何接受职业教育新理念进行创新的全新思考与探索, 为专科层次的医学教育改革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梁华, 冯忠娜, 凌玉, 等.广西乡村医生基本情况及临床实践技能的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 29 (2) :110-111.

[2]刘申, 杨柯君, 社区医生和二、三级医院临床医师基本技能调查[J].中国卫生资源.2008, 11 (4) :180-181.

[3]许杰州, 李玉光, 段明科, 等.创建临床基本技能精品课程的构思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7, 27 (1) :34-35.

[4]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 2008, (371) 3:5-7.

公报:医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篇4

一、医院青年医生队伍的现状

随着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医院青年医生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青年医生大多处于医疗工作的第一线, 是医院建设与发展的主体力量。当代医院青年医生一般具有以下优势:第一, 青年医生精力旺盛、思想活跃、充满朝气、富于开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虽然从医时间较短, 但充满活力。第二, 对本学科前沿领域较为熟悉, 接受新事物较快, 能适应信息时代要求, 运用现代技术开展各项工作。第三, 多数青年医生学位高, 思想开放, 进取心强, 思维活跃, 知识面广, 关心政治, 主人翁意识强, 能积极为医院的发展建言献策。但青年医生队伍也存在许多不足。当前, 青年医生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取向的特点, 在职业认同与奉献精神等方面与中老年医生存在明显差距。有些青年医生立志成才但缺乏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的实干精神;有些青年医生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功底, 但医疗水平尤其是医疗实践水平普遍不高。同时, 青年医生需要进一步地丰富知识储备、深化知识结构、钻研医疗艺术、完善人格修养等。另外, 还有一部分青年医生理想信念淡薄, 自我意识强烈, 职业道德淡薄, 敬业思想衰退, 自利意识浓厚, 集体观念较差, 这些都是党建工作必须要着力解决的问题[1]。

二、深化医院党建工作, 加强培养青年医生的重要意义

医院青年医生队伍建设是医院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医生是青年中的精英, 学历层次高, 知识渊博。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青年中的先进群体, 是医院党组织义不容辞的职责。深化医院的党建工作, 加强培养青年医生的力度, 可以有力地促进医院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 社会对医院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的期望越来越高。为了使医院能够可持续发展, 必须注意培养医院的新生力量, 使之可以尽快地成长起来, 逐渐成为医院的中坚力量。在这个过程中, 党建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党建工作, 可以使青年医生端正价值观与人生观, 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党建工作可以使他们融入党组织的大家族之中, 从而获得指导与帮助, 这是他们成才的最佳途径。党建工作也可以帮助青年医生看到自己的种种不足, 改正的错误, 遏制自己的私欲, 使他们将自己的个人利益很好地与医院的整体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相结合[2]。

三、培养青年医生党员, 进行党建工作的新方法

1. 拓展针对青年医生党员的党建工作的新阵地。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必须拓展党建工作的新阵地, 努力做到青年医生的党建工作进公寓、进社区、进社团, 消除党的工作的“空白点”或“真空地带”。这样做有利于加强对青年医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有利于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青年医生党员的发展, 也有利于青年医生党员在医院的各项工作中发挥作用。必须做到:哪里有青年医生, 党的工作就做到哪里, 哪里有党员, 哪里就有党组织。有的医院在青年医生党员中建立“党员接待室”、“党员先锋岗”, 这些创新的党建形式极大地发挥了青年医生党员在联系群众、促进医院健康发展中的带头作用。

2. 研究培养、教育青年医生党员的新体制。

在许多医院, 青年医生党员的队伍迅速扩大, 原有培训教育的做法已经较为落后, 必须探索青年党员培养教育的新方法。笔者认为, 最为重要的方法是完善和规范党校培训, 建立两级党校, 即卫生局党校和医院分党校。卫生局党校主要负责干部培训和党员教育, 而医院分党校则培训申请入党的青年医生。在培训制度上, 对广大青年医生视情况实施不同的教育: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入党启蒙教育, 明确其前进的方向;对重点培养对象进行系统的党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教育, 重点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对预备党员集中进行系列专题教育, 使之明白如何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对党员, 则加强继续教育, 要求他们每年抽出一定时间专门学习党的知识。这样可使青年医生接受不同深度的党的知识教育, 逐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

3. 构建针对青年医生党员的党建工作的新载体。

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医院党建工作必须主动迎接信息化给党建带来的挑战, 构建党建的新载体。我们必须运用互联网建设新的马克思主义阵地, 通过开展网上党建理论研究、网上党校与网上党课等活动, 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在实践中, 许多医院都在探索利用网络构建针对青年医生的党建工作的新载体。这种党建形式之所以如此发展迅速, 原因如下:第一, 互联网为青年医生的理论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是理论学习的重要工具, 也可以作为思想交流的平台。第二, 互联网提供的内容比较符合青年人的需求, 更容易为青年医生接受, 更贴近青年医生。作为党建工作者, 我们要利用好网络, 努力建设一批受青年医生欢迎的高质量的网站, 积极引导网上舆论, 使互联网成为党建工作的新载体。

4. 探索对青年医生党员进行教育的新方法。

宣教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方法, 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是很有必要, 有一定的教育效果和历史作用, 不过这种方法也有一些不足, 有些人可能感觉到比较枯燥、乏味, 效果也不是很理想。要结合青年医生的特点, 改变以往只注重单向的宣教而忽视受教育者能动性的做法, 相反, 要采用双向交流的方法。教育者运用双向交流方法, 与被教育者的地位是平等的, 并且通过反馈回来的信息, 不断改进教育方法, 从而提高教育效果。教育与被教育双方, 可以平等地进行讨论, 乃至辩论, 共同地对某一问题进行研究, 以达成共识。这种方法, 更能尊重被教育者, 更易获得对方的认可, 效果也会更好。由于青年医生一般是知识分子, 掌握着比较丰富的知识, 也希望别人以平等的姿态对待自己, 所以这种双向交流的方法更能切合其心理需要, 可以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摘要:医院的党建工作, 应当结合青年医生党员的培养, 大力进行创新。应当拓展党建工作的新阵地, 研究进行党员培训的新机制, 面对网络时代构建党建工作的新载体, 同时还要根据青年医生党员的具体情况, 采取双向交流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医院,党建,青年医生,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兰萍.新形势下加强医院党建工作的实践[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08, (4) :11.

公报:医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篇5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 建立规范的实习动员教程。从学生入学教育起, 到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中, 再到毕业实习动员过程中, 反复强调见习与实习对医学生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重视实习, 让学生意识到实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日后就业发展, 能调动学生主动见习与实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了解实习的责任及要求, 知道实习什么、怎样实习。

( 二) 修订实习大纲、编写临床实训教程, 建立社区医疗服务中心 ( 站) 实习体系。以培养助理全科医生为目标, 在原有的实习大纲和临床实训教程的基础上作出修改。在学校各位专家领导的指导下编写《临床实训教程 ( 第2 版) 》, 在原版本的基础上重新分配章节的侧重点, 强化基层常用临床技能, 并紧密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 并突出实用性, 补充完善空缺项目或内容。通过建立社区医疗服务中心 ( 站) 实习体系, 培养出具有全科医生理念, 能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的优秀毕业生, 实现向个人、家庭与社区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3]。

( 三) 建立自主见习模式体系。为了使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更好地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消化与吸收, 避免学生学过知识放置过久造成遗忘的现象, 号召学生在校期间, 学习完基础课后, 利用寒、暑假开展自主见习, 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见习期间使学生通过撰写见习日记、见习心得、召开见习经验交流会等形式, 巩固见习成果, 为下一步的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 四) 建立毕业实习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出科考试评价、期中实习抽查评价、毕业前实训考核评价及学生对实习医院的评价体系, 通过评价再次强化学生实习效果[4]。

( 五) 加强实习管理与督查, 强化外派实习指导教师职责。加强与各实习医院的沟通与协作, 落实实习检查制度。学校组建由专业教师、教学及学生管理人员组成的工作组, 在实习中期开展大检查工作。“以服务为导向”在各个实习点选派实习指导教师, 协调实习医院和实习学生之间的各项事务, 及时与学校和实习医院之间沟通协调, 增强服务学生实习的意识, 并注重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的辅导, 从而更有效地使实习的思想教育工作贯穿在整个实习期间[5]。

( 六) 建立完善毕业考核制度。建立三站式毕业综合考核, 从理论知识、住院病例、临床操作技能三个方面综合考核毕业生的实习效果, 把好“出口关”[6]。

第一站——病历考核: 毕业生实习期间书写住院大病历1 份, 临床医学专业为内科或外科, 病历内容为常见病、多发病, 参考卫生部病历书写规范要求书写。病历须由带教老师的签字, 装订成册。考核时将病历交给考官, 考官根据病历提出问题, 学生作答。考核评定: 病历书写质量及回答问题情况。考核分值: 25 分。

第二站——理论笔试: 考试科目及主要内容见表1。学生在多套试题中任意抽取一套, 现场作答。每套试题共20题, 其中单选题15 道, 15 分, 多选题5 道, 10 分, 共计25 分。

第三站——临床技能考核: 每个学生在10 个技能考核项目中随机抽取2 个项目进行考核。考核分值: 1 个项目25分, 共计50 分。技能考核项目: 测量血压; 肺部听诊; 心脏叩诊; 肝脏触诊; 神经反射检查; 消毒、铺巾; 心肺复苏; 换药术;孕妇腹部检查; 新生儿暖箱的应用。

二、主要创新点和特色

( 一) 将助理全科医生理念引入高职高专临床医学见习、实习过程当中, 实现高职教育与学生未来职业的对接。本项目根据学生未来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 对实习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改革。既能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又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有利于培养大批面向乡村、服务基层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助理全科医生。

( 二) 通过改革毕业实习模式, 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考虑到三年制普通专科学生受学制所限, 课内学时中无法统一安排学生见习, 提出了开展自主见习模式的构建, 并且在实习过程当中融入社区医疗服务中心 ( 站) 实习体系构建, 进一步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

( 三) 实习动员工作连续化、规范化, 实习检查及毕业考核全面化, 有效化。

三、相关的研究基础和科研条件

( 一) 临床医学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具有“校院一体”的办学模式, 学校拥有足够的生源和三所附属医院的支撑, 在省内建立了35 家稳固的实习基地, 并在人力、物力上给予支持, 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 二) 学校拥有一批双师素质的师资团队。本项目组教师曾承担多项省、市级教学及科研课题, 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团结奉献的团队精神。外出学习培训政策优厚、经费充足, 医学教育理念能够得到及时更新, 以保证本项目研究的领先性。

四、结语

通过构建“基于全科助理医生培养的三年制临床医学实习模式”, 树立起助理全科医生培养的理念, 既实现了培养大批面向乡村、服务基层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助理全科医生的目标, 又增强了学生服务于基层的意识, 实现了高职教育与学生未来职业的对接, 增强了毕业生竞争力。在实现高职医学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同时, 为“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新医改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

摘要:按照教高[2012]6号、教高[2012]7号文件精神, 本文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要求, 着眼当前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生实习的突出问题, 探索新形势下的“基于全科助理医生培养的三年制临床医学实习模式构建”, 培养大批面向乡村、服务基层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助理全科医生。

关键词:全科助理医生,临床医学,实习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 (2012[7]号) [Z].2012, 5 (7)

[2]贾蕊, 高杰等.医学生临床实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1, 5:756~758

[3]马方, 李君荣.刍议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的重新定义[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3, 29 (1) :61~63

[4]刘淑霞, 陈月琴, 刘少鹏.三年制护理专业毕业实习出科考核评价体系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26) :17~19

[5]赵美玉, 李强.临床医学生实习期间的思想教育和管理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 10 (30) :65~66

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篇6

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的强势崛起, 顺应了高教改革的人本趋向, 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但是作为异军突起的新生事物, 由于本身不成熟, 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人才培养模式与其母体学校趋同, 培养的学生质量达不到人们的要求, 或者培养的方向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等, 独立学院也因此遭到了不少的攻击和非议, 引发了激烈争论。同时, 随着生源高峰的到来和紧接着的回落及各高校的扩招, 高等教育必然逐步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 如果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有自己的特色, 不能打造自己的品牌, 那么在严酷的竞争中必将遭到淘汰。

另外,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的办学形式, 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同其规模的快速发展相比相对滞后, 与独立学院的规模发展不相适应, 从而不利于独立学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独立学院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基本上忽视了独立学院的特殊性, 致使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迷失。如果独立学院培养目标不纠正目前认识上的误区和行为上的偏离, 其存在就缺乏合理性。因此, 研究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现实意义, 就在于在新思想的指导下为独立学院找到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二、创新独立学院的培养模式亟须新思想的指导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 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 它是关于人才培养过程质态的总体性表述, 即对人才培养过程的一种设计、构建和管理, 在人才培养中起着统帅作用。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必须在思维和观念上进行突破, 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突破, 面向市场、面向未来的新的人才观的确立, 以及由此而来的是围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实现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培养内容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新的发展理念, 包含丰富的内涵, 是对发展观念的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的高效益、高质量发展, 人才的作用不容忽视。以人为本, 不仅要求发展是为了人, 而且要求发展依靠人, 要求通过发展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总的来说, 科学的发展观赋予了人才培养新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 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突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服务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由此可见,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 在精英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被打破的今天, 科学发展观为独立学院确立新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提供了理论支撑, 为独立学院构建符合大众化需求, 体现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提论指导, 同时把科学发展观应用于指导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丰富和拓展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

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确立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 更新教育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要实现本项目的改革目标, 首先要改变固有的人才培养理念, 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解放出来,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作为一项开创性工程, 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目标, 必须突破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思想观念的创新, 思想观念的创新指导实践创新, 最终实现目标创新, 因此思维和观念创新是先导工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它蕴含着和谐发展的伦理精神, 渗透着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 它所关注的是一种全面均衡的发展目标, 它所倡导的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 它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理念, 为我们在新世纪解决发展难题, 创新发展思路, 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赋予了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内涵, 同时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二) 完善人才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定位与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应根据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 设置一些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专业, 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以寻求与公办大学的比较优势。因此, 在培养规格上, 独立学院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模式上, 独立学院应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重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 准确把握市场, 动态优化专业设置。

在研究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问题时, 既要考虑母体高校的办学现状、优势和学科基础等, 又不能照搬母体高校的专业结构。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 应以研究市场作为起点, 一方面要研究市场的现状, 把专业划分为起步、成长、成熟、衰退四种类型, 对处于衰退期的专业坚决不予考虑。对处于成熟期的专业, 若是本院的特色专业则可以保持原有规模不再扩大, 若是一般专业则采取逐年递减的策略, 对处于起步和成长期的专业作为重点选择对象。另一方面要研究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 对影响人才需求变化的政治、经济、管理制度等因素进行分析和预测, 对五年或十年后可能趋热的专业提前进行布局, 对五年或十年后可能衰退的专业提前缩减, 确保专业结构始终处于动态优化状态。在设置专业结构时还必须处理好与母体高校的关系, 尽可能避免重复, 避免相互碰撞, 要办出特色, 与母体高校形成互补关系。

(四) 创新培养内容。

培养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创新的载体。搭建合理的培养平台即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内容创新的关键, 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可创建“通识基础+专业提高+综合实践训练”模式, 这种体系要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要服务于人才培养体系, 不能游离于体系之外, 独立学院要针对学生的个体特性、不同的人才需求及学校的办学特色, 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学生兴趣、师资力量及人才培养目标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设置。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检测标准, 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真实反映人才培养质量;要创新具体的检测方式, 采用“过级证+毕业证和学位证+资格证”的检测方式, 做到方式合理、标准具体, 体现培养规格和能力的具体要求。

总之,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更新教育理念, 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 一方面培养全面发展并兼具“土”味的应用型人才, 从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

摘要: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寻求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的一项制度创新。它在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 满足了众多学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 是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的一种有益探索, 适应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作为异军突起的新生事物, 由于本身不成熟, 它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 探索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独立学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上一篇:居住小区景观设计探析下一篇:国华公司及项目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