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小学问题学生研究 ——以徐州市M小学为例
摘要:小学问题学生是指智力发育正常,但相比于其他学生,其问题行为出现的类型、频率及严重程度都超出学校允许范围的学生。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出现的问题行为的类型、频率和严重程度超出了学校允许的范围时,才能称他们为问题学生。本研究以徐州市M小学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从小学生的问题行为着手对该校中高年级学生进行深入调查,发现该校大部分小学生的行为属于一般正常状态,只有少部分的学生问题行为比较严重,致使成为问题学生。对这部分学生进一步研究发现:(1)性别差异与问题学生的形成存在相关性,男生比女生更易发展成为问题学生;(2)五年级的学生更易发展成为问题学生;(3)家庭结构与问题学生的形成存在相关性,单亲家庭尤为严重;(4)性格与问题学生的形成有相关性;(5)父母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问题学生的形成;(6)学习成绩落后与问题学生的形成存在相关性;(7)问题学生的形成与师生关系不和谐存在相关性;(8)不良同伴关系与问题学生的形成存在相关性。导致这部分学生成为问题学生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1)大众媒介的负面影响;(2)家长教育方式不当;(3)家庭结构的缺损;(4)学校管理的疏漏;(5)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偏低;(6)部分教师的贴标签行为;(7)不良的同伴关系;(8)性格差异等等。基于小学问题学生的现状和形成原因,提出以下教育对策:(1)社会层面:推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消除不良文化的传播,增强学生对不良文化的批判能力。(2)家庭层面:家长要转变教育方式,赏识与批评相结合;加强与学校之间的相互联系,共同促进孩子发展。(3)学校层面:强化学校日常行为管理,注重养成教育;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完善学校文化建设,共筑和谐校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形成家校教育合力。(4)教师层面:因材施教,增加问题学生的成功体验;改善教师教育方式,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问题学生;原因分析;教育对策
学科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学生普遍存在
二、问题学生的消极影响日益扩大
三、小学问题学生研究的欠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问题学生概念的界定
二、关于问题学生的表现特点
三、关于问题学生的类型分析
四、关于问题学生的成因探讨
五、关于问题学生转化对策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小学问题学生的调查与分析—以徐州市M小学为例
第一节 调查设计
一、调查工具
二、调查对象
三、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
第二节 调查结果
一、小学问题学生的总体情况
二、小学生问题行为自评值在不同区间上的得分情况
第三节 调查结果分析和讨论
一、人口统计学因素的差异分析
二、家庭因素的差异分析
三、人际关系因素的差异分析
第四节 对问题学生W的个案研究
一、对问题学生W的一般情况介绍
二、对问题学生W的案例介绍
三、对问题学生W的分析和讨论
第五节 小学问题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对个体自身的负面影响
二、对其他方面的负面影响
第三章 小学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
第一节 社会因素
第二节 家庭因素
一、家长教育方式不当
二、家庭结构的缺损
三、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
第三节 学校因素
一、学校管理的疏漏
二、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偏低
三、部分教师的贴标签行为
四、不良的同伴关系
第四节 个体因素
一、性别差异
二、性格差异
三、自控能力
第四章 小学问题学生的教育对策
第一节 社会层面
一、推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二、消除不良文化的传播,增强学生对不良文化的批判能力
三、压制网络垃圾,构筑网络健康平台
第二节 家庭层面
一、家长要转变教育方式,构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
二、加强与学校之间的相互联系,共同促进孩子发展
第三节 学校层面
一、强化学校日常行为管理,注重养成教育
二、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三、完善学校文化建设,共筑和谐校园
四、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第四节 教师层面
一、因材施教,增加问题学生的成功体验
二、改善教师教育方式,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充分发挥良好同伴的榜样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推荐阅读:
浅谈“问题学生”教育方法(德育论文)09-14
五年制大专学生教育管理问题10-21
对一个问题学生的教育心得09-11
中职学校问题学生的教育探索06-19
学前教育安全管理问题的研究论文07-04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07-10
问题学生原因与对策09-18
如何与问题学生相处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