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共11篇)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篇1

摘要: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业难,并评估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对于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对策,希望能促进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学校 社会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虽然社会各界都在努力,部分缓解了矛盾,却难以在短时间内根本解决这一难题。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2012年毕业生人数更达到了681万,再加上为数不少的往年未就业毕业生,待业大学生的数量很大,而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用工市场提供的岗位有限,造成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一般来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主要表现在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满意度的高低两个方面。在一些地区,单从就业率上看是比较高的,然而,这却掩盖了不少矛盾,尤其是高就业率下的就业满意度低等情况,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对薪酬、专业对口率、事业发展预期空间等方面。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以下原因:

1.我国整体劳动力供过于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也是各种矛盾的多发期。其中,就业矛盾是当前主要矛盾之一,是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连续多年,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良好的发展势头,而整体就业形势并没有出现好转的迹象,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局面短期内无法改变。

2.学校主体功能缺失

学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和主体,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无责任。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计划体制形式比较明显。很多专业没置重复,不适合市场需求,并且不注重学生的就业情况,很多大学没有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或者就业指导流于形式。

3.大学生职业素质下降

大学生职业素质下降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大学生自身贪玩、缺乏长期学习计划和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等,是造成大学生职业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而缺乏实践经验成为职业素质低下的又一表现。大学生职业素质低,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内因。

4.政府就业服务职能缺位

政府服务职能缺位也是当前出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原因。我国在进行各种体制改革和大学扩招的同时,没有做好配套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就业市场不完善、就业歧视监管不力、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政府服务职能的缺位,成为造成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 个重要原因。

5.企业经营目标短期化倾向

企业经营目标短期化倾向,客观上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目前。我国企业经营目标的短期化倾向比较明最,过于注重当前利益,而不考虑长期发展,不重视人才。在商品经济曰益发达、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下,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本身无可厚非,但应该立足长久的 发展战略,而不应该只顾眼前利益。从长远来看,大学生等高素质人才仍是企业利润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政府方面政府要发挥它的宏观调控作用,就要通过各种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进行调节。首先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其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社会方面企业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作为工作第一线的各高校,更是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积极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行动做好就业工作。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

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虽然缓解就业压力需要较长的时间,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大学生的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因为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不得不把经济改革推向“创新驱动阶段”。到时,新的产业结构将需要大量有知识的青年人。在不太远的将来,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壮年劳动力人数将开始锐减,大学生就业问题会有一定程度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杨晏清,陈健《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A].(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重庆404100)2010-02-04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篇2

1 大学生入党动机的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同学的入党动机是端正的。他们要求入党, 源于对共产主义具有坚定的信仰。他们对中国近现代史具有一定的了解或研究, 同时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具有很强的认同感, 向往共产主义, 同时也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他们要求入党, 源于对人生价值更高的追求。他们大多数为身边优秀党员先进事例或无数革命英雄的光辉形象所感染。在日常生活中, 他们神采飞扬, 积极进取, 追求个性化发展, 积极在学习和生活中追求人格的不断完善, 以实现更高的社会价值。

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同学暴露出的入党动机不纯问题不容忽视。他们或是为眼前利益的诱惑, 为了达到某些用人单位所规定的“中共党员”或“党员优先”的标准显得很急迫;或是为从众心理所驱动, 身边的很多同学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私下里觉得自己也应该写, 写了总有好处, 不能落后;或是为外界压力所迫使, 思想上并不主动要求进步, 在父母或亲友的鼓励或催促下, 盲目地递交了申请;或是为了虚荣心的满足, 为社会上少数腐败党员所影响, 觉得入党就可以高人一等, 能够赢得亲友、老师、同学的尊重。

2 对部分大学生入党动机偏差的原因探索

部分大学生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动机偏离了正常的轨道, 这里既有社会的因素, 也有学校的因素, 同时和家庭的教育也脱离不了关系。

2.1 社会因素

①社会不正之风及一些腐败现象的影响。他们错误地认为加入共产党能够得到提拔或者捞到更多的好处;②用人单位对党员身份过于重视的诱导。很多单位在招聘简章条件一栏加有“中共党员”或“党员优先”, 这势必要求大学生要想谋得很好的职位必须取得一张“党员票”。

2.2 学校因素

①专职党务工作人员数量和要求入党学生数量的悬殊。由于人力有限, 党务工作人员大多注重入党前的教育考察, 对入党后的再教育显得过于简略, 以致很多学生党员在入党后表现偏颇;②政治理论学习方式过于单调。学校对政治理论的教育往往停留在形势政策课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等集中上课方式上, 这种教育往往是灌输式教育;③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的反差。学生从学校获得的多是正面的知识, 而社会上一些腐败显现或不良风气对他们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他们对道德的标准存在很多质疑。

2.3 家庭因素

很多家长都深信“学而优则仕”, 而由“学”到“仕”, 入党似乎是一种捷径。于是他们以及亲友往往会鼓励或是要求学生入党, 但是并没有真正告诉他们为什么要入党。

3 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几项措施

3.1 加强马列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价值观塑造。为了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 高校就必须加强马列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 只有通过学习, 才能够将新旧中国进行对比, 从而充分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

3.2 坚持党建带团建, 深入开展“三结对、一创争”活动

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每个要求入党的大学生, 首先应该是优秀团员, 团组织对宣传党的政策和理论以及端正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显得责无旁贷。高校要想充分做好这一工作, 必须开展以“党团组织结对、党团员结对、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团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主要内容的 “三结对、一创争”活动, 不断完善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 努力培养复合型团干部队伍, 形成服务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整体合力, 使学校团组织普遍达到“五个有”, 即有一个思想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深受团员青年信赖的团组织书记;有一支充满活力、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团员队伍;有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适合团员青年特点且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有一套行之有效、健全规范的团组织工作制度;有能够保证团组织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经费和活动阵地。

3.3 规范党员发展程序的建设

严格入党程序是保证党员发展质量的关键, 发展党员必须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严格把好组织发展工作的“六个关”, 即政审关、票决关、推优关、预审关、公示关、转正关。只有严格把好每一关口, 才能在组织发展过程中不出错误, 才能使发展的大学生党员经得起全校师生和社会的检验。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高校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从而激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3.4 加强向党组织靠拢的实践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透视;思考

当代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关注青年学生的成长就是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在新的历史阶段,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大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尤为艰巨。

大学生思想现状的调查

由于各种社会现象及社会思潮影响,在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价值取向呈多元化倾向;扩招使在校生人数剧增,学生的政治素质和学习成绩参差不齐,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为此,我们通过发放问卷,随机对江西四所地方院校4000名大学生和200名教师进行了较广泛深入的调查。经过分析归纳各种数据,认为大学生思想现状可以大致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1、对国家和个人的前途充满信心,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

在对“您认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选项中,回答“能够实现”和“基本能够实现”的比例分别占31.7%和49.5%;对“您对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把自身建设好”的观点,持“认同”和“基本认同”的比例为30.7%和52.3%;对“‘三个代表’是我党的指导思想”的观点持“认同”和“基本认同”的比例分别为42.9%和42.6%;在“您对人生价值的看法”的选项中,回答“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和“人的价值在于奉献与索取的统一”的比例分别为30%和55.6%;在“您对人生幸福的看法”问题的回答中,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贡献力量”的占32%。

2、大学生的心理比较成熟,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在回答“您在大学学习期间,压力主要来自”经济、学习、人际关系、就业、恋爱等方面的比例,分别为21.7%、24.6%、17.6%、17.6%、9.6%。可见,地方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存在着经济、就业、学习等方面的较大压力。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大家对各种压力都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如回答“克服经济困难的方法”时,答“在校勤工俭学”、“家教”的比例分别为21.6%、20%;回答“克服学习困难的途径”时,答“勤奋学习”的占73.4%;在回答“你对地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看法”时,答“可以理解,也可以承受,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用努力学习,完善自我来提高竞争力”的比例分别占33.6%和48%。

3、在行为准则和生活态度上,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在回答“国家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表示“尽自己所能给予帮助”和“如果国家需要,可以贡献一切”的比例为52%和31.9%;在回答对“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看法时,表示“完全赞同、比较赞同、基本不赞同、不赞同”的比例分别为11%、38%、32%、14.2%,说明大学生在行为准则上出现多样化趋势,更多的人强调自身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结合,追求个性的多样化发展;认为大学生可以谈恋爱,可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占58.2%,认为应该谈,可以消除心中孤独与寂寞的占17.2%,认为最好不谈,恋爱弊大于利的占19.6%。

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其表现在:

1、政治态度方面

部分学生的政治态度比较消极,对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缺乏信心。从问卷调查中了解到,不认同“‘三个代表’是我党的指导思想”的占12.6%;对“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把自身建设好”持怀疑态度的占17.4%;认为近年来反腐败斗争效果不大或没有效果的占54.4%;对“社会主义终究可以战胜资本主义”表示“现在难以判断”的占30%;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难以实现”的占18.4%;有的学生入党动机不纯,认为入党“能得到好处”的占26.1%,出于“周围要求入党的人比较多,自己不要求不好”而要求入党的占5.9%。

2、道德品质方面

一是部分学生缺乏诚信的品质。在问卷调查中,有3.9%的学生认为“反正是国家办学,学费能拖则拖”,有4.1%的学生认为“贷款是银行的钱,可以不还”。二是部分学生为人不够诚实。有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用假成绩、假证书骗取用人单位的信任;有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约后不守信用。问卷调查中了解到,认为毕业生做假证件是“为了找工作,迫不得已,可以理解的”占25.8%;认为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可以随便违约,学校不应限制”的占7.8%。三是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言行不够检点。有的学生开口就是粗话、脏话,有的学生在校乱拿别人的东西,与其大学生身份极不相称。

3、价值取向方面

一是部分学生上大学后感到茫然,学习生活没有目标。问卷调查中,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及时行乐”的占8%;承认自己“几乎每天上网”和“经常上网”的分别占6.6%和21.1%;出于娱乐目的上网的占34.5%。二是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是“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奋斗”。这些学生在校不参加集体活动,不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主要任务,不愿接受学校纪律的约束,而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个人奋斗。问卷调查中,认为人生幸福在于“个人的目的和需要得到满足、”“过一种安宁、舒适的生活、获得足够的荣誉、地位和金钱”的分别占21.%、33%和10‰认为大学生应该谈恋爱,谈恋爱可“消除心中-的孤独和寂寞”、“获得心里安慰”的分别占17.2%和30.5%;认为在校外租房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自由,不受约束”和“谈恋爱方便”的分别占47.3%和16.2%。

4、心理健康方面。

一是少数同学在入校前就有心理障碍,在校的行为有些异常。二是部分同学面对考试失利、恋爱受挫、经济困难等问题,缺乏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同学考试失利后,破罐子破摔,失去学习的信心;有的同学失恋后,或设法报复对方,或产生轻生的念头;有的同学因家庭经济条件差、而产生自卑心理。三是部分学生嫉妒心理严重。如有的学生看到别人考试偷看,自己不偷看就感到难过,生怕自己考试吃亏;有的同学总是怀疑评上“三好学生”的同学不是凭自己的真本事获得荣誉的。问卷调查中,认为自己心理“不健康”、“很不健康”的分别占7%和4.9%;认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很差”的分别占43.2%和8.5%。

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仍然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努力,才能真正扭转思想教育工作被动的局面?为此我们得出的启示:

1、抓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首先要重视中小学的思想教

育工作

一个人思想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每个阶段对学生的成长都十分重要。目前我国中小学思想教育工作十分薄弱,过分强调升学率使得中小学的思想教育课程形同虚设,思想教育的各种活动也越来越少。大学是一个人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阶段,把思想教育的任务完全压在大学阶段是不合理的,把大学生思想意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归罪于高校更是不公平的,应把中小学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通盘加以考虑。

2、加强调查研究工作,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今社会正在发生剧烈变化;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愈益活跃。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作出正确的判断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前提,也促使我们自己真正深入下去,了解当代大学生,总结和反省自己所做的工作,这对今后我们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很有帮助。

3、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加强“两课”改革的力度

“两课”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这些年来,高校“两课”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应该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目前“两课”存在不少问题。我们认为,一般意义上的改革改变不了“两课”在高校的现状,要真正发挥“两课”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就必须真正与时俱进,对“两课”动大手术,比如,改变“两课”课程设置,强化“两课”教材建设,从战略高度强化“两课”师资队伍建设等等。

4、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必须抢占网络阵地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交流和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许多大学生热衷于网上聊天交友和网上游戏这种虚拟生活,据问卷调查统计,有6.6%的学生几乎每天都上网,多达21.1%的学生经常上网,宣称偶尔上网的有51.6%。互联网的多边平等性缩短了人们之间的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人们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念、道德伦理、文化传统和生活观念正以空前的规模发生碰撞和融合。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互动特点、丰富的内容,更容易打动追求时尚、好奇心强的青年学生,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了解和引导学生的捷径。

5、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疏导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探讨 篇4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探讨

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也使部分大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倾向.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常见的.一些求职心理倾向,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的措施.

作 者:刘晶 张素芬 颜雄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刊 名:中国大学生就业英文刊名:CHINA UNIVERSITY STUDENTS CAREER GUIDE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心理 因素 措施

当代教师问题透视阅读与思考 篇5

无意读书是佳境

潘启雯

读书,最好是读那些经典的史学之作,那些经历时光流年沉淀下来的有丰厚历史底蕴的书。这种书,往往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和你进行一种从灵魂到意识的交流,这样的感觉不是每一个读书人都会有。经典的好书总是需要你用一种最为纯净的心态来品读。和这样的好书对话,其实是一种使你更加睿智的过程。那些文字背后的东西,即使你一辈子没有完全领悟,可是,沾染了那些经典的一丝灵性也就足够了。

《诗经》、《九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穿越时光隧道,给了我们一种仰望人类文明的机会。然而,对于那些名存于当世的大家作品,我们又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阅读呢?随着电视技术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日渐成熟,人们了解世界认知自我的能力也越来越得以强化。网络文学的功用已经使文学创作变得更加得心应手,不再清苦和寂寞的文学,使文字的创作者们找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生存环境。

所以,读当代的作品时,你要有一种“无意读书”的精神。它是你珍惜生命尊重艺术的明智选择。无意读书,其实是用最平和的心态来认真读书的过程。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你的心中永远不会存在一种偏袒和成见。无论是言情的琼瑶、三毛、张曼娟,还是武侠的金庸或是理想主义的张炜或是文化的余秋雨,他们的作品都值得你读,只是借鉴的成分不同。最好不要抱一种功利目的去阅读。文学的价值有时候不是一两篇评论所能阐述得清的。金庸的作品,尽管侠义的成分煽动得人眼热,但是,对于那种集儒学、佛学、社会道德伦理为一体的“金学思想”又有多少人在意呢?一种无意的读书,往往总是需要等待你用一种成长的历程来品尝:无意读书,是一种大智若愚式的认知积累。它是读书人在书里书外最奢求的财富。

不要理会那些满纸铜臭和陋俗的文字,不要用一种功利目光来审视书面的人生。书味的感觉除去散发的书香之外,它的清淡至少也会让我们过得泰然。

教师读书之我见

李赵云

读书要有选择,更应讲求方法。如距离我们较远的书,可以采取泛读的方法,大致浏览即可。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提及的“不求甚解”就是此种方法。

而有些文章,则需要我们精读。什么叫精读?就是集中读,认真读,仔细品味。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认为这个“破”字,可以理解为认真读,反复读的意思。对需要掌握的要点,细心、深入地阅读研究,然后融会贯通,形成整体的认识。还可以进行联想、质疑,写出心得体会。著名语言学家夏丏尊就提倡这种读书方法。当然,读书的目的就是从书中悟出更多的思想真谛,启迪我们的事业和人生。

鲁迅在《读书杂谈》中提到“专读书也有弊病”。读书时,必须和现实社会联系、与个人经验衔接,使所读的书活起来。许多名人都是在这样“活”读书的过程中,悟出了旁人所不及的独到思想,最终取得成就。一味地读死书,虽将书中的内容牢牢记在心上,却不能“活”学“活”用,那样的读书,不读也罢。

当然,由于个人兴趣、需求、性情、爱好不同,读书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总结出“一总、二分、三合”的读书方法;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读书法是“由薄到厚”与“由厚到薄”……作为教师,可以借鉴先进、实用的读书方法,但贵在根据自己的经验与实际,寻求一个最适宜自己、最有效率的读书方法。

工作十余年来,我一直徜徉于书海中,吮吸着知识的营养,丰富着自身的内涵,不亦乐乎!我追求“体验式”的读书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忘却心情的浮躁,使自己沉浸于其中,切己体察,虚心涵泳,品味其中的文字美,艺术美,思想美……遇到精辟深刻的教育理论,内涵丰富的语句,及时摘抄下来,并把自己的所感、所思付诸教育教学实践。用“体验法”去读书,由读书去体验,体验中,玩味着读书的乐趣,阅读间,享受着体验的幸福。我学习着,思考着,成长着,幸福着…….

人生有涯,学海无涯。教师要做“杂家”,在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的同时,还可适当阅读文史类、人物传记类书籍,丰富我们的生活情趣,提高自身的知识品位,对我们的教学也不无裨益。

(江苏如皋市九华镇郑甸小学)

我的读书“选择”

刘秀艳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学习必备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外,应选择一些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来阅读。从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育人之法。阅读时与自身实际相结合,随时记好笔记、心得,用于教学实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甚是受益,所以每每捧读此类书籍如获至宝,精心品读、思考、反复研究。

我喜欢文学类的书籍,如《古代文学作品选》、《现代文学作品选》、《唐诗三百首》等我会细细品读,反复揣摩、吟诵。《读者》、《特别关注》这些书籍则是我的“休闲食品”,繁忙的工作之余,读上几页,给自己疲惫的身心补充些“营养”。而那些古今中外的名著,虽然我极渴望彻头彻尾地精读一番,可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时间有限,我只能选择看内容简要和一些精选片断。此类书籍可丰富我的情感世界,提高我的文化底蕴。

报纸是我选择的另一类“书籍”。它内容丰富、时效性强。包括新闻资讯、广告信息、热门焦点、文摘等。对于非专业类报纸主要是获取信息,选择粗读。最近在读《中国教师报》,栏目内容非常适合我们,每栏每篇必精读,消化多多,受益多多。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篇6

考的问题的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惑及其思考的问题的调查,想请您用几分钟的时间完成这份问卷,此项问卷实行匿名制,所有数据只用于统计分析,请您放心填写;题目无对错之分,请您按您实际情况填写,这将对我么你的学习很有帮助,谢谢!

您的学校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_性别:_______

1.对于上大学你报着什么样的态度()

A.人生的踏板B.学习场所C.浪费青春D.大学都是一样的2.来到大学你有明确的学习、生活、职业等方面的规划吗()

A.有B.没有C.有想过但是一直无实际规划

3.对于目前您学的这个专业您的看法是()

A.调剂专业无热情B.自己喜欢的专业C.什么专业都是一样

4.(多选)在大学四年你认为我们最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多选)

A.完成学业B.就业C.成为合格的公民D.其他

5.(多选)你认为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困惑是()

A.专业出路B.就业难C.心理问题D.情感问题E.其他

6.你认为大学生的任务只有认真读书吗()

A.是B.不是

7.你对自己的现状满意吗?()

A.满意B.不满意C说不上来

8.大学毕业后你打算()多选

A.考研B.工务员C.按专业就业D.随机就业E.自主创业

9.面对就业难你认为谁该负最大的责任()

A.个人B.企业C.学校D.社会E.其他

10.你现在最关心的政策是有关()

A.三农B.就业C.高校改革D.反腐E.其他

11.你认为现在的社会有利于你成功吗()

A.有B.没有C..不确定

12.你认为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对目前的专业没兴趣B电脑诱惑太大C没原因,就是不想学D其他

13.你有想好未来自己要走的路吗()

A想过,但感觉不太现实B没想过,计划赶不上变化

14.你认为上大学到底是为了什么(多选)()

A就业B学知识C 混学历而已D不清楚。

15.目前你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

A努力学习B 吃喝玩乐混日子C 忙于各种学生会和社团D玩与学习活动兼顾。

16.你认为在大学里一定要谈恋爱吗()

A.一定B.不需要C.顺其自然

17.你课后的时间是怎么安排的(多选)()

A.逛街 B.在寝室看视频 C.玩游戏D.在社团锻炼能力E.学乐器F.跳舞

18.你参加大学中开展的活动是出于什么原因()

A感兴趣B加分C结交好友D其它

19.你认为什么在你大学生活中占主要(多选)()

A学习B兼职赚钱C交友D娱乐E其它

20.你认为现在大学生产生各种困惑的原因是?

21.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面对众多困惑和思考,你的建议经验是?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篇7

一、大学生的“微博生活”状态

如今的大学生虽然还是人们口中的温室花朵, 但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在强大的校园网络里, 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过着有滋有味的“微博生活”, 他们的生活状态大体有以下几种特性:

(1) 随时随地。部分大学生可以24小时不关机, 一直挂微博, 且随时随地地发表观点、更新图片、回复评论等, 无论是上课下课, 吃饭睡觉, 哪怕是上卫生间, 他们都会下意识地拿出手机看看微博。大学生们热衷晒当天的喜怒哀乐, 晒课堂上老师的言行举止, 晒自己的恋爱经历, 甚至连从身边窜过的小猫小狗也以最快的速度拍下来晒在网络上。短短的140个字道尽了一天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年代, 我们的大学生选择网络来作为自己生活心情的收纳箱, 好的坏的、甜的苦的统统塞进网络, 让认识或是不认识的人一起来分享、评论, 以此来获得精神的寄托和抚慰。这无疑阻碍了大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的成长, 甚至有些人将一些不雅的文字和照片也放上了微博, 麻醉了自己, 也伤害了别人。

(2) 多元化、个性化。年轻有活力的大学生喜欢微博上第一时间发表的各类奇闻趣事, 且无论何时都能在微博上搜索到极具个性的新闻、文章、图片等信息, 并在这个平台上畅所欲言。当然, 在微博上发表的各类事件有正面的, 也有负面的。比如近年的局长日记门、官员艳照门、政协会议的名人效应、上海高层住宅大火等诸多事件的发生, 大学生更多的是从网络上获得最新信息, 而在这里面, 网络上所谓的意见领袖通过微博上陆续发表了更多的事件揭秘、新闻背后的故事却让我们的年轻学子们应接不暇, 在来不及辨别信息真伪的时候, 各种不同角度的评论声音也在微博评论里此起彼伏。我们的学生们也凭借自己的第一感觉参与到这些微博评论的洪流当中, 附和或是反对让大学生们感受到了发声的快感。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因为微博开始向社会渗入, 他们通过微博上的声音来了解当今社会, 但是微博的信息是否就是正确的呢?是否就是事件的真相呢?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也无从去探讨和追究, 盲目的评论与跟风无疑是大学生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拦路虎。

(3) 虚拟交友。如今人际、情感、就业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三大“心理杀手”, 而微博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更亲密, 大家都是背对脸地在交流, 无需背负太多压力。[1]大学生们在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型期里, 面对现实的压力, 更趋向于到虚拟世界寻求安慰与寄托, 这时候, 发一个微博, 也许就为自己赢得了很多的“朋友”。“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们面对面坐着没话说, 却都拿着手机发微博。”这句话虽然“略显夸张”, 却是现在大学生们聚在一起时的真实写照。当大家都埋头沉浸在自己的微博世界里时, 往往忽视了身边的朋友和同学。2011年3月的《广州日报》上曾报道:最近, 广东高校刮起“随手拍照解救高校单身”之风, 单身男女们发微博交友、相亲, 胆大的还晒出靓照, 在微博的转发点击间, 微博自救弥漫开来……基本上广东高校都有账户。记者了解到, 目前参加“求解救”的同学以本科生为主, 20岁左右的单身男女最多。像这样光明正大、风趣可爱的交友还算正常, 更有甚者, 因为在微博上被对方的文字、图片所蒙蔽而吃亏上当的大学生也有不少。大学生充满激情与冲动的交友方式确实让人担心。

(4) 网络成瘾。这批大学生已经完全因微博成瘾, 他们喜欢在网络上猛发微博, 宣泄情绪, 且有回复强迫症的状态, 他们基本上不学习, 不参加户外活动, 整日生活在自己的世界, 无论多小的事件都要发一发, 然后几乎目不转睛地盯着微博看评论, 再回复, 又等评论……“这些学生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微博, 他们每天都会不自主地上微博, 关注微博。微博有粉丝数、关注度, 像一些人用淘宝批量买粉丝来超越其他同学, 已经产生攀比和嫉妒心, 从而导致这两大心理疾病。”专家表示, 因为过度沉迷于微博的虚拟世界, 容易导致个体社会功能的缺失。微博本来是增强人际交往的工具, 但是过度沉迷却会适得其反, 导致个人与现实社会的隔离, 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 甚至引发焦虑症和强迫症。

二、对大学生“微博生活”的思考

微博的兴起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挑战和困惑, 并促使我们高校工作者对之加以重视和研究, 思考和探索在微博时代对大学生健康生活加以引导的新视角、新理念和新方式。

(1) 宣传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 鼓励大学生正确使用微博。我们要肯定微博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所具有的积极功能。同时, 对于目前的“微博生活”, 我们必须进行有效的疏导。由于当前国家对微博的管理和监督还处于真空状态, 无法对不良信息进行及时的屏蔽和疏导, 学校及有关部门应及时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的宣传和教育, 弘扬网络道德, 使其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通过校园网络监管对于大学生的微博空间进行跟踪, 及时查处发送和传播不良或有害信息的行为, 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利用大学生社团组织在大学生内部进行自我教育和管理作用, 以增强大学生网络使用的自律性。[2]

(2) 组织进入微博和利用微博, 引导大学生回归健康生活。我们仅从外部进行教育和管理是远远不够的,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 我们可以思考通过进入微博、利用微博来引导大学生回归健康校园生活。一是建议学校建立官方微博, 像笔者所在的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就在2011年开通了学院的官方微博, 将学院的重要事件与新闻报道及时发布在官方微博上, 同时欢迎学生们的各类合理意见与建议, 形成了校园里的“微博问政”, 吸引了不只是在校学生的参与, 更有毕业学子的踊跃评论, 不仅搭建了学生与学校的交流桥梁, 也促使了校内学子与毕业学子的交流。二是鼓励教师建立个人微博, 营造师生间“关注与被关注”的互动关系。营造课堂外的交流环境与习惯, 以恢复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对学业的兴趣、对学校的归属感。三是以学生所在班级、社团、专业, 甚至是寝室为单位开设微博群, 相互关注, 这样既可以体现大学生的个性化, 也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拓展和丰富微博文化, 辅导员、专业教师、学生干部、学生党员, 甚至微博成瘾的学生都可以成为核心, 在微博上展开积极向上的话题, 引导学生们合理使用网络资讯, 回归健康的校园生活。

摘要:微博已经越来越受当代大学生们的青睐, 因为它的流行, 大学生的微博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的“微博生活”状态呈现随时随地、多元化、个性化、虚拟交友、网络成瘾等特性。对当代大学生的“微博生活”的引导表现在:宣传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 鼓励大学生正确使用微博;组织进入微博和利用微博, 引导大学生回归健康生活。

关键词:微博生活,当代大学生,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1]马晓红.大学生“微博控”现象成因分析[J].新闻界, 2012 (3) .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篇8

摘 要:“生命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几十年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都相继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生命教育活动。对当代大学生而言,生命教育是一种教育,更是一种关怀和润泽。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的思考与探索,教育引导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进而拥有一个无比美好的生命世界。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106-02

“生命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1968年美国人杰·唐纳·华特士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生命教育。他的著作《生命教育》一书被认为是第一本生命教育的专著,他所创立的生命教育的理念已经得到了人们极大的重视,生命教育的实践也在全球迅速发展。几十年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都相继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生命教育活动。我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末也开始推行生命教育,并将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香港地区也开展了丰富多元的生命教育。我国大陆地区在21世纪初个别地方开始推动生命教育的开展,如:辽宁、上海、云南、浙江。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生命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更是有赖于进一步推进和完善。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竞争的时代,也是充满着生存压力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生命越来越被忽视而又越来越呼唤被尊重。

当代大学生面临很多的压力,在诸多的压力下部分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开始变得消极,漠视生命、否定生命、游戏生命、缺乏生命的成就感,进而带来人生目标和意义的迷茫,严重的甚至导致暴力、自杀、杀人等现象。而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唤醒生命价值意识,确立生命价值目标,最终形成正确的生命信仰,实现大学生个体生命的自由充分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以理性和庄严的态度面对生命。

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迫在眉睫的。通过生命教育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源,教育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

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这是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采取采取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知识传授与亲身实践相结合的多元途径来进行。

(一)开设专门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思考:我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要过怎样的人生?我存在的价值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也证明了在大学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必要性,这也是对大学生开展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1.从教学内容上看,应以尊重生命、发展生命的教育作为教学内容的主线

一方面,生命必须得到尊重,这种尊重包含了对生命的长度、广度、厚度和量度的尊重。人类的生命因为长度的有限而弥足珍贵,生命世界因为存在的广博而获取赞美,也因为拥有巨大的生命力和无限的潜能而赢得尊重。关于尊重生命的教育,既包括生死教育、当下教育,也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教育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生死教育,长期以来科学规范的生死教育在我国大学教育中是非常薄弱的,死亡教育也很难得到认同。应该强调的是,死亡并不是每个人面临死亡的时候才思考的问题,死亡教育也不只是对临终者的关怀。对于生者而言,死亡教育兼具生和死的双重价值,生者如果能正确理解死亡,就能感悟到生命的有限和可贵,从而珍惜生命,积极筹划自己有限的人生,实现对生命的尊重。这实际上也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过程。

另一方面,生命也是一种发展和超越,是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人生理想的向往、生命责任的担当以及幸福人生的把握。发展生命的教育主要包括探寻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的信仰、明确生活的目标、承担生命的责任、创造生活的幸福。

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是人的生存方式,在这种追寻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精神生命的超越和心灵的安顿。确立生命的信仰是对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生活的前途和命运、人生的状态等命题的最高信念及坚持,是对生活的目的、意义和价值的本质把握和升华。明确生活的目标,这引导着人向世界、向未来,也向人自身开放。如果人被迫只顾眼前的目标,他就没有时间去展望整个生命。承担生命的责任,只有将责任作为个体行为选择的出发点,大学生才能健康成长。缺乏责任意识的人,容易使自己陷入过度关注自我感受及自我利益的怪圈里,无法找到生命的平衡点,从而产生一种生命的挫败感,有的甚至冲动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创造生活的幸福,这既是一个伦理学难题,也是一个人生学难题。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面对大学生的生命异化、内心孤独、价值迷茫和精神颓废等不幸福的状态,教育者有责任帮助学生走出生命的困顿,引导学生追求幸福、实现幸福、享受幸福,告别郁闷状态,走出焦虑,过一种真正幸福和有意义的生活,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

2.从教学方法上看,整个课程风格宜多元、活泼,可以更多地运用教学媒体、短片欣赏、教学教具、音乐、电影等方式,让学生能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探索生命的意义。因此,教学方法也应该是开放的和多样的,如:欣赏与讨论法,通过观看相关的影片和欣赏音乐来加深对生命的思考;阅读指导法,通过向学生布置书目,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故事,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或主题演讲;角色扮演法,通过模拟情境,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加深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生命叙事法,引导学生讲述生命中发生的故事,加深学生的生命情感的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生命。

实施生命教育课程的目的是希望陪伴学生一起探索生命的意义,不宜说教味太浓。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兴趣,鼓励课后与老师多交流。从生命教育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是他人的教学者,更为重要的是学习者,这样才可以真正体味到教学相长的益处。

(二)开展生命体验的实践活动

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触及人心灵的教育。仅靠生命知识理论的传授和说教不能完成,必须结合生命体验的实践活动才能完成。因此,生命教育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命体验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体验生命的存在与意义,培养生命情感,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

第一,开展野外生存训练、拓展训练、,增进大学生对苦难的体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缺少了逆境的锤炼,脆弱也就如影相随。

第二,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扶贫助困助残,引导大学生学会关爱和施予,增强生命的责任感,体验和感悟生命的价值和快乐。

第三,重视组织实地参观,如: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馆、婴儿房、殡仪馆、监狱、刑场等,使大学生真切感受生命的壮美、生命的诞生、生命的逝去、生命的恐惧,进而懂得欣赏生命、敬畏生命,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提升教师的生命教育素养

在生活中很多教育者也缺少高质量的生命体验,因此应该重视培养教师的生命素养,鼓励教师进行在职生命课程的研修。

一个没有生命活力的教师,不可能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一个深陷痛苦的教师,也不可能为学生带来欢乐和幸福。可以说,一个缺乏生命素养的教师,也不可能培养出有生命素养的学生。因此,教师的生命素养不仅是教师本人生命质量的体现,也是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前提。教师的生命素养,既包括教师作为人的生命索养,也包括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生命素养。当前,关注的多是教师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师德素养,对教师的生命素养关注度不足。缺乏生命情怀的教师,是发展不全面的教师。因此,应该重视提高教师生命素养,成就有生命的教育,做生命型教师,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在大学校园文化环境中创造良好的生命关怀氛围

生命教育在国外发展较早,他们秉持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也把生命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

在大学校园文化环境中应该强调一种生命的关怀,营造良好的具有生命关怀的校园氛围,这种氛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生命情感。生命情感是个体对自我生命的体认、肯定、接纳和珍爱,是对生命意义的自觉及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关怀。积极的生命情感指引人昂扬向上,成为人生的动力。消极的生命情感则充满着对生命的否定,对生命意义的无望,对他人生命情感的冷漠情绪,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命的焦虑。因此,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应该重视生命情感的关怀。在大学校园中,无论是宣传栏、校园广播或是校内杂志刊物都应该对此问题进行适当关注。在学校社团平台上,成立生命关怀协会,志愿者定期在校园中进行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宣传活动。另外,也要积极参加社会上的关爱生命的公益活动,组织生命体验活动。此外,学校还应该定期邀请生命教育的专家学者来校开设生命教育的专场讲座,内容可涉及生命意义的探讨、死亡的探讨、毒品及艾滋病对生命的威胁、自杀心理及防范、失落及哀伤调适等等,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增强对自身生命安全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提升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在这样的校园氛围中,大学生能深刻地认识到任何美好或者崇高的理想,都是基于生命之上,没有了生命,一切都是奢谈。每个人经历的困苦荣辱,都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大学生相信生命的坚韧,勇于承担更多的生命责任,磨炼自己的意志,善待生命中的每分每秒,成为一个热爱生命、呵护生命的人。

参考文献:

[1]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刘济良.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刘志军.生命的律动——生命教育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梅萍,等.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欧巧云.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9

摘 要: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过剩,就业压力增大;今年的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关键词:经济原因 社会原因 自身原因 政府方面 社会方面 大学生方面

中图分类号:G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147-01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原因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2.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

3.自身原因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

二、当代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

看清问题是必要的,然而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最关键的。既然知道了原因,那就要求相应方面共同努力,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就要求以下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1.政府方面

政府要发挥它的宏观调控作用,就要通过各种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进行调节。首先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其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市场竞争意识;第三,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缩小自主创业制度的门槛,同时减轻能扩大就业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税负,大力支持和发展我国的服务业、中小企业、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第四,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五,健全市场法制建设维护企业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努力规范就业市场;最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市场服务功能改善就业评估体系和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2.社会方面

企业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在这一点上,企业领导人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大学生们着想。也许他们也是从大学里走出来的,也面临过就业的问题,也许这些大学生就是他们的师弟师妹,他们难道就不念同门之情,就不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来报答自己的母校。

作为工作第一线的各高校,更是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积极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行动做好就业工作。各高校均成立以党政一把手牵头的就业工作领导组织,内设专门的办事处室。注重对毕业生就业咨询与指导工作,广泛搜集信息,形成信息传递网络,建立实训基地和内部常设市场。

3.大学生方面

大学毕业生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把个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说,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具体的讲: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敬岗敬业,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三、结语

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具体的讲: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敬岗敬业,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问题分析 篇10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新事物的不断产生,新观点,新理念的层出不穷,作为拥有最为活跃的思想的大学生自然成为这个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群体,社会生活的发展与变化在大学生中留下了明显的烙印,从而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我们同样存在着优点与缺点,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找出对策,提出合理化建议来解决其中的问题。

(一)现状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问题,是高等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研究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必须首先予以回答的问题,对此问题的正确回答有助于我们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价值观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从整体上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主要体现在:

1。政治态度上积极向上

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爱国热情,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和支持党和政府的方针和政策,对近几年的政府工作给以充分肯定。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心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同时也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并希望为社会尽一份公民责任,积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由此看见,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热情和政治态度是积极向上的。

2.道德认知水平普遍提高

道德认知,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履行意义的认识。现在高校基本都设立德育课程,马克思理论知识、思想品德教育在当代大学校园里一直是作为大学生学习的必修内容,因此,当代大学生道德认识水平一般都很高。很多学生会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不会在公共场所有乱丢垃圾、吐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超过半数学生对雷峰人物的看法是持肯定、尊重与学习的态度,认为对个人未来的发展而言,知识和道德一样重要。由以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当代大学生道德认识还是比较高的,他们崇尚道德的力量,并亲身实践着社会道德的要求。

3.人生价值上注重奉献,合理索取人生的价值

主要包含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以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两个方面。当代大学生具有较丰富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绝大多数的他们在对待奉献与实现自我价值的关系上,其主流精神还是好的。他们既承认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同时又承认人生的自我价值应该得到实现和满足,绝大多数当代大学生都信奉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的人生哲学。

4。学习意识日渐增强

恢复高考制度30多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和分配制度改革,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当代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发展给他们带来施展才能的机会时,也给他们带来了竞争的压力。为了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在学校努力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另一方面,他们不满足在校地学习,积极到校外参与各种能够锻炼自己能力的社会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多学本领,多参与实践,多掌握几种技能,适应社会的竞争,这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普遍的意识,这种意识对于他们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无疑具有积极地指导意义。

5。思维方式上更加理性

他们越来越能客观、理性的看待国家的各项改革举措,对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或者是重大事件的处理意见不再偏激,而是表示理解;在个人成才认识上,当代大学生不再过多的抱怨客观外在因素的不利,而是更多的是从自身找原因,他们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真本领才能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这充 分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越来越理性化。除此之外,当代大学生在消费方式上日渐理性,婚姻家庭观念逐渐成熟的,所有这一切使人们相信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群体。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并不都是积极、向上的,部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集体主义意识淡薄,个人主义意识增强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利益。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上,虽大部分能做到个人服从集体,但是从思想上他们还是期望自身利益能够得到实现,甚至有的当代大学生开始崇尚“合理的利己主义”。当代大学生对集体主义原则不再绝对的信奉,而是更多的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个人主义的意识逐渐增强。

2。社会理想缺失,理想过分注重实际

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经济在发挥调动人们劳动积极性潜能的同时,也使人们更加注重实际利益。部分大学生对遥远未来的社会理想不再理会,他们关注的是实际的实惠。他们一般以个人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美满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对共产主义事业这样的伟大社会理想则考虑较少。当代大学生对未来的社会理想不再抱有充足的信心,未来共产主义理想对他们来说遥不可及,于是,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对自己有利的现实问题上,找更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成了他们的人生理想。学习、择业观上呈现功利化、世俗化倾向

当代大学生虽然学习积极性比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高,但是他们的学习却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他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他们认为对自己将来地考学、工作、生活更重要的课程上,如英语和计算机,而对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重视不够,甚至对一些他们认为不重要的课程很少问津,对待这些课程,他们考试时“临时 抱佛脚”,突击强化记忆,只为合格。在择业问题上,当代大学生也主要是从自身利益考虑得较多,且功利化、世俗化倾向较严重。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的是与个人利益相关的地位、收入因素,较少的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金钱观遭遇困境,拜金主义有一定市场

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以来,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对物质地需求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金钱和名利,这种变化对当代大学生也产生了一定的 影响。“毕业就 14 嫁人,要嫁就嫁有钱人。“找工作看‘钱途’”这些流行在校 ”。园里的口头禅,让不少人感慨当代大学生越来越“拜金”。对金钱的错误摆位,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上的突出问题。

5。节约意识差,铺张浪费现象严重

在当今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浪费现象我们已经屡见不鲜: 学校食堂里刚吃了几口的馒头扔在餐桌上,不可口的饭菜只吃了几口; 学校洗刷间里毁坏的水龙头哗哗地流却无人主动报告管理员;教室里灯火通明却空无一人。此外,大学生生日聚会、老乡会、同学聚会,请客吃饭现象已成为校园内的一种风气,甚至有些同学家庭并不富裕,但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了能够在同学们面前摆阔气,与同学攀比,不惜拿父母的血汗钱去请客,一顿饭吃掉自己一两个月的生活费。此种种浪费现象说明,当代大学生节约意识越来越淡薄,勤俭节约的光荣美德已经渐渐淡忘。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但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消极方面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对于我们进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依据。

三 原因分析

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但其本身也存在缺陷与不足,会产生许多消极影响。但这反映到思想领域中,则易诱使人们急功近利、一切向钱 看,产生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也把经济领域中的这些原则误用到其他领域,造成人们价值观念的混乱,导致人际关系的嬗 变,出现平面化、功利化、淡薄化的倾向。市场经济的这些消极影响时刻侵蚀着人们的头脑。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价值观同样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成为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转型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

社会转型不只发生在经济或政治领域,还发生在思想领域,伴随着程度不同的信仰危机和认同危机。社会转型从来都是与人们观念变化和道德变迁相辅相成的。作为一个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国家,我国在发展中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但同时,西方的一些消极、腐朽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 主义等也传入了中国。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国的传统文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化、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全面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极易使其价值观的选择发生矛盾、混乱。此外,在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导向也出现了失衡的现象。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大众传媒片面夸大金钱的作用,对经商、发财、高消费等进行大肆渲染,一些不良思想、言论也通过各种途径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在这种氛围下,大学生深受影响,其价值观取向容易出现功利化、享乐化倾向。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影响其价值观的变化 从大学生的年龄来看,他们一般处于18至23岁之间,社会经验较少,在考虑人生和社会时,其价值观的选择和判断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难免绝对化、带有片面性。从大学生的心理来看,他们正处于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其 心理发展逐渐走向成熟但尚未成熟,情绪波动大,极易导致行为选择上的偏差。但这也说明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教育者必须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 引导,使其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四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对策 建设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充分发挥其引领和带动作用,能够有效地维护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以及推动大学生价值观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首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在当今思想观念多样化的社会中,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能够使全国人民统一思想,避免思想动荡和社会混乱,也才能为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再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融合,能够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也会给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民族氛围。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它为在社会生活中确 定价值取向、作出价值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为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明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反之亦然。因此,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一,加强社会舆论氛围建设。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不能单靠学校。它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战线,包括新闻、理论、出版、文艺等等。因此,这些行业应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弘扬社会主旋律,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第二,加强网络德育管理工作。保证各类网站把握好正确的价值导向,坚决抵制消极、腐朽、不健康 信息的传播,优化网络环境。

高校积极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其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地。可以说,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因此,高校必须将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

注重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高校教师是实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其素质如何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高校要注重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切实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教师必须重视其业务水平的提高,要在尊重不同国家、民族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先进的价值文化,同时,又要大力弘扬本民族文化,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渗透和侵蚀。其次,新时代的教师要以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教育和引导学生,更新教育手段和方法,避免空泛的说教,并要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实际进行教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最后,教师要以为人师表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塑造学生,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以自己的示范行为成为学生价值观的向导、道德的楷模。

培育校园文化,营造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满足大学生的文化需求,陶冶其情操,对其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既要加强校园精神氛围的建设,又要规范校园秩序、美化校园环境。这样,自然美和人文美融为一体,往往能够提升学生的精神需求,为净化学生心灵创造条件。

积极开展实践锻炼,实现“知行合一”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有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高校必须重视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锻炼,使大学生感受社会现实,使其价值观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从而构建起正确的价值观。

五 结语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 自我定位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c)-0215-01

1 大学生就业中自我定位现状

1.1 大学生就业现状

1999年,我国出于保证经济发展的人才供给、增加消费拉动内需、满足社会的上大学意愿等原因,实行了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2005—2014年,高校毕业生由338万激增至702万,但是毕业生就业情况却在2008年金融危机出现最低点。2008年后,产业转型所带来的就业市场需求变化导致了各专业就业不平衡问题。

根据2005—2010年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显示,2012年本科毕业生分学科初次就业率排名依次为军事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医学、理学、文学、教育学、农学、法学、历史学、哲学。

1.2 大学生就业中的自我定位现状

自我定位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知己,即认识自己,包括优势分析与劣势分析。通过优势分析,明白大学教育学到了哪些,学科外又擅长什么,有什么能力是具有竞争力的;通过劣势分析则可以认识到自己缺乏哪些能力。第二:知彼。知彼即对就业市场进行挖掘。通过分析市场需求,了解各个行业的薪酬水平,行业发展前景等。第三:定位合适的工作。合适的工作主要包括行业合适、就业地点合适、就业回报合适、发展前景合适等问题。

国内一批学者在2012年9月对广东20所高校进行了一次针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的调查,调查以3600人为样本,调查中,对将来就业没有明确规划的学生占到了53.21%。

2 大学生就业中自我定位存在的问题

2.1 定位于大中型城市

当今大学生在择业地域上普遍存在聚集中部城市与大型城市的现象。每年毕业生大量涌进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寻找就业机会,东部沿海区域也是很多人的就业意向地。调查显示,北京是最受毕业生青睐的地区,高达25.31%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北京就业,其次为广东省,比例为22.04%。

由于大城市基础设施良好,产业发展先进,薪资水平相对较高,大学生觉得只有在大城市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的就业地域倾向格局导致东部大城市毕业生人满为患,竞争激烈,进一步加剧就业压力。而中西部地区则出现空城现象。人才流通的不平衡扩大东西发展差异,进一步引发大学生就业地域倾向不平衡,形成恶性循环。

2.2 定位于大中型企业

在就业行业方面,各大国企和政府机关,外企,名企仍然是大学毕业生的热门意向企业,而近几年发展迅速并得到国家政策支持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则遭遇冷落。

在就业领域方面,热门领域依然是金融、法律、公务员等风险较低的企业,而制造业、冶金、农林业则供不应求。

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大学生在择业上倾向选择大型名企或者俗称为“铁饭碗”的国有企业与政府机关。银行,法律则被认为是体面的工作。一大批大学毕业生涌入这些热门行业,导致就业供过于求,人满为患。而诸如制造业,农林业等实践需求较高的行业则出现人才缺乏现象。

2.3 缺乏良好心态

大学生就业中自我定位的心理状态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眼高手低;二、就业消极情绪。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精英教学转为了大众教育,导致国民素质普遍提高,就业市场要求提高。

其次,就业前景消极在大学生中引起了普遍的就业惶恐症。大量的大学毕业生由于害怕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不敢尝试在就业市场中销售自己,最终变为“啃老族”。另一方面,在经过几次求职失败经历后失去信心,大学毕业生易出现病急乱投医行为。

3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自我定位偏差

3.1 合理定位就业地域

首先,大型城市由于先期的过度开发,资源储备将尽,发展潜力已经得到了最大的利用。相反,中小型城市由于前期开发相对较少,资源储备丰富,发展后劲充足。且现有政策支持已经逐渐转向中小型城市,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发展重心向中小城市转移。因此,长远来看,中小型城市就业回报丰厚,前途一片光明。

其次,尽管东部地区以及大中型城市薪资水平相对较高,基础设施完善,但是相伴而来的是工作压力大,生活成本高。中小型城市的基础设施日渐完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工作压力相对较小。因此,在就业地域选择上,中小城市事实上是一匹“黑马”。

再次,除了大学生需要认清现有城市发展前景外,国家与政府部门也需要积极推进中小城市以及中西部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规划,为大学生合理定位就业地域提供支持与引导。

3.2 选择合适就业领域

大学生对诸如金融,管理,计算机等地趋之若鹜导致了该行业人才拥堵现象,加剧了就业竞争。而产业结构的转型扩大了高新技术行业的人才需求,包括电子科技,制造业自动化,农林牧机械化等,使原有的冷门行业成为发展潜力巨大的高薪产业。因此,大学生在就业时,需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转变就业观念,积极适应产业转型的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就业领域。

此外,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就业的另一个选择。现今国家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财政以及行政上发布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大学生应该发挥自身的创新优势,利用良好契机,积极创业。

3.3 保持乐观就业心态

乐观的心态是面对激烈就业市场竞争的基础。大学生的积极心态离不开学校的教育与社会的支持。各大高校应该积极开展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了解就业前景,并引导学生客观的认识自己,发掘就业机会;指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高校应该在平时的课程当中有意识地开展创业方面的教育,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了解创业的基本要求,形成积极的创业心态。

4 结语

大学生的自我定位偏差普遍存在,对就业地域、就业领域的有限认识以及消极的就业心态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但是通过合理的选择就业地域,回归中小型城市建设;认清产业变化格局,投身新兴产业发展;保持乐观心态,培养积极创业意识可引导大学生在就业中正确定位,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范晓婷.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大学生就业走势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1(1).

[2]周凯.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的自我定位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7).

上一篇:拆房建房申请下一篇:陕西省高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