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问题学生的教育探索(精选11篇)
摘要:中职院校问题学生的存在给中职教育的发展带一定的阻碍,同时,这些问题学生又是职业教育不可忽视的对象。那么如何教育问题学生就成了各个中职院校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认真细致的分析了中职院校问题学生的表现形式及产生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教育方法。关键词:中职院校;问题学生;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形式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和单亲子女比例不断的增加,直接给各种教育机构带来的压力是问题学生的普遍增加。尤其是各类中职院校面对一定比例的问题学生,使学校的教育压力加重。所以,中职院校问题学生的教育是摆在广大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结合本人的工作实际对如何教育中职院校的问题学生做出如下的探索:
一、中职院校问题学生的表现形式
学生是指具有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的个体,他们是学校的教育对象,以学习为其主要任务。所谓问题学生应该是指:个体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没有得到应有的张扬,不能或基本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教育对象。这样的学生往往表现为:思想品德低劣,或有违法乱纪行为,或经常违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学习成绩差等,对于中职院校中的学生们他们的年龄段处在16-20岁,一旦成为问题学生以后,教育和帮助他们改正起来相当费力,然而在一个班集体内,问题学生的出现有多种原因,问题学生的表现也各不相同。
(一)问题学生的学习表现 1.学习目标不明确
大多数问题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或没有树立学习目标,因而学习不认真,上课无精打采,作业抄袭或干脆不做,考试作弊,得过且过。
2.学习兴趣缺乏
大多数问题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尤其是对文化基础课和德育课学习兴趣更是欠缺。对于职业技能的训练感觉枯燥无味,技能训练不能达到熟练程度。
3.学习习惯与方法不正确
问题学生往往从小学,初中甚至到高中起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由不会学到学不好,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最后发展到厌学,逃课。4.理解能力较差
大多数问题学生表现为理解能力不强,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习惯缺乏反思过程,成绩大多数不理想。
(二)问题学生的行为表现
1违纪行为的普遍
问题学生不遵守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执行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在公共场所无视规定,集会无秩序;有意或无意损坏公物;到单位实习也不能遵守岗位纪律,不能吃苦耐劳。
2不良行为较多
问题学生中有的抽烟酗酒,打架斗殴。有的拉帮结派,欺凌弱小。还有的谈恋爱,交不良朋友,并且他们中的多数人沉迷于网吧,不能自拔,缺乏自我约束力,遇事容易出现过激行为。
3不讲究礼仪礼貌
问题学生不能按照学校规定穿校服、带胸卡、他们喜欢穿奇装异服染发 烫发,佩戴首饰;言行举止成人化;不讲礼貌,不尊重师长,开玩笑不分场合。
(三)问题学生的品德表现 1.道德水平较低
问题学生的道德意识不强,文明修养缺乏。他们对是非、善恶、丑美不分,对自己的不文明行为肆意放任,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2.价值观念扭曲
问题学生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冲击,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轻“社会价值”重“个体价值”,轻“精神价值”,重“物质价值”,缺乏职业理想与追求。很多学生把“挣很多钱”、“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花钱、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
3.缺乏法律意识
问题学生往往不爱学法、不懂法、不守法,自由散漫,无视校规校纪,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处理问题感情用事,不考虑后果。
(四)问题学生的心理表现 1.自卑感比较突出
大多数中职学生是被动进入中职院校的,自感不如进入高中的同学,觉得低人一等,加之学业的受挫,环境的改变,对前途的渺茫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失落感、自卑感。
2.人际关系处理不好
一部分问题学生由于从小被父母娇生惯养,做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别人。他们斤斤计较,处处要占上风,从来不懂忍让,他们缺乏同情心和 爱心,缺乏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导致人际关系不良。使得师生关系紧张,同学关系不和,社会关系复杂等。
3.情绪比较极端
问题学生容易出现高度的兴奋、激动,或是极端的愤怒、悲观。他们情绪不稳定,并且不能自控,常常是稍遇刺激,即可爆发,带来极端的行为方式,他们冲动性强,理智型差并且社会感情冷漠,对他人怀有戒心或敌意,对人对事态度冷淡,漠不关心。
二、中职院校问题学生的产生原因
问题学生的形成有家庭、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的因素,可以说是家庭、社会、学教育问题的综合反映。
(一)学校环境的因素 1.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的限制
在中职院校,生源的文化基础个体存在着很大差异,教育方式难以实施、教学模式。如教育观念制约,教育学生的方法不恰当,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使成绩较差的学生长期在心理上背负沉重的包袱,因而丧失了学习信心。
2.学校德育教育的效果不明显
德育教育是每个中职院校在校生的必修课,但对于问题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力度因该加大,每个学校通常采用说服教育,尤其遇到较严重的问题学生时,常常只采取简单的处理方法,没有从他们的思想上得到根本的教育目的。
(二)家庭环境的因素
家庭环境是儿童生活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儿童的启蒙老师。家庭环境的 好坏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品德的形成。有关研究表明、大多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存在家庭结构改变、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家长的逆爱,家庭经济状况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的形成。
(三)社会因素的原因
信息时代科技的突飞猛进,给学生学习新知识、获取新信息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崭新的娱乐生活方式。中职院校学生处在密集的社会文化信息包围之中,不良书刊和网络游戏或暴力的录像及社会各种腐败现象也给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
另外,多数人的礼念的原因,总认为上中职院校的社会地位不高,加之就业形式的严峻,使得中职院校的学生觉得前途迷茫,丧失学习的信心。
三、中职院校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法
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个体的健康与发展。所以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一定要注意方法本人根据自身工作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教育方法,共同学习。
(一)了解情况,对症下药
要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首先必须了解问题学生的问题所在,是学习差,还是品行差?是各方面均差,还是仅某方面差?他们产生的根源何在?教师只有了解这些情况后,才能“对症下药”。在此基础上还应对所有后进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类,如有的可归为思想品行差,有的归为学习成绩差,有的是双差生。只有归因正确,才能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二)寻找问题学生心理突破口,转变其思想
问题学生由于较多地受到批评或长期得不到重视,自尊心常常受损。但自 尊心的变化形式又是复杂多变的,一个孤僻的学生可能更渴望关怀,一个打架的学生可能更需要理解,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心理契机,就很可能找到转化问题学生的突破口,从而激发起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无论怎样的学生,只要自尊心不丧失,就一定有转变的可能。
(三)投其所“好”,取得问题学生的好感与信任
教师针对学生内心深处的正当需求,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尽快实现这种需求,这既是教育问题学生的突破口,也是取信于学生的最佳途径。学生如不信任教师,甚至连基本的好感也没有,就不可能向教师敞开心扉,也就不可能接受教师的教育引导。例如:我们班有个学生之前对上《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这门课特别厌倦,上课不爱听,上课爱说话,打岔子,接老师话。下课后我和他认真谈了谈,他说老师这课太枯燥,听不懂,我喜欢动手课,之后的第二次课我在实验室上的,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让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从实验中学习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这个学生变的特别感兴趣,从此他上《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一直很注意听讲。
(四)创立三位一体的外部教育环境,对问题学生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环境。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环境尤为重要。教师应从 班集体、学生家庭及学生的社交圈等方面积极创立有利于学生转变和进步的教育环境。要保持三者经常的信息交流,特别是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正确的教育引导方法,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形成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相互补充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格局。
(五)为学生创造实现自我的机会,促使问题学生重拾自信心 中职院校的问题学生中有许多从小学到初中,在班级中一直处境不利,他们极少得到教师的表扬,教师对他们来说,始终是那样的“严厉”和“疏远”。进入中职院校后,他们的这一感受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因此,给予学生展示自己形象的实践机会、使其重拾其自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适时地放大问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倍受自己优良形象带来的荣耀与激励,与先前的问题行为所造成的耻辱与空虚形成鲜明的对比,就会使他们慢慢得醒悟过来。
(六)问题学生的转变教育要持之以恒
问题学生转变的过程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学生常常处于新与旧、正确与错误的矛盾选择之中。这种矛盾极易造成学生心理失衡从而出现焦虑、自责、反悔、破罐破摔等心理问题,问题行为容易反复出现。因此,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遵循由易到难、允许反复、持之以恒的原则,对问题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和行为训练,反复抓,抓反复,直至教育目标的最后达成。
综上所述,根据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只要教育者对问题学生多一些期待,多一些关爱,就会使每个学生在原则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职业教育也会随之得到更好的发展。参考文献:
[1] 纪芝信,职业技术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2] 李向东,卢双赢.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吕建国,孟慧.职业心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中职学校“问题”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 与学生本人的成长过程和个人心理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其心理特点表现如下:
1.自卑。初中阶段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 来职校的学生大多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究其原因, 应试教育阶段的学校老师以成绩为标杆, 经常分析学生每次考试成绩的档次———哪些学生能上重点线, 哪些上好中学, 不重视这些成绩差的“笨学生”。由于成绩差, 家长也说他们“笨”, 老师批评他们不用功, 同学讥笑他们是差生, 他们被迫成为“不自信学生”, 造成学生过度自卑的心理。
2.孤僻。很多问题学生是单亲家庭, 或父母长期在外工作, 没有家庭温暖, 缺少监管, 也缺少沟通, 缺少亲情, 在孤独中成长, 造就他们对事漠不关心, 情感封闭, 产生消极情绪, 如忧愁、悲伤、愤怒、憎恨。行为上标新立异, 如吸烟、赌博等。
3.厌学。中职“问题”学生对学习活动失去兴趣, 并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 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有:不上学, 常迟到, 上课睡觉、讲话, 课后不做作业, 考试不答题、交白卷等。
4.自私。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 嫉妒心强, 异常固执, 我行我素, 不关心集体, 做事讲条件, 师生关系紧张。
5.叛逆。一些“问题”学生有时做出很出位的事, 让学校、大人出乎意料, 难以想象。这是他们想引起其他同学、朋友的注意的一种强烈表现, 如顶撞、辱骂教师, 破坏公物等。
二、中职“问题”学生的行为特征
1.厌恶学习。不学习, 上课不听讲、搞小动作, 睡觉, 甚至故意跟老师挑衅找茬。
2.违反校纪班规。如破坏公物、经常逃课、逃值日、染发、留长发、早恋等。
3.不良的行为习惯。据观察, 约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没有养成礼貌待人、文明用语的习惯。
4.沉迷于网络。在学校用手机上网, 在家用电脑上网, 沉迷于网络游戏、武侠小说等。
5.情感缺失。顶撞教师, 不听劝告, 有些甚至辱骂教师, 对父母没有感恩之心。
6.不良嗜好与不良的兴趣爱好。其表现主要是吸烟、喝酒、 (变相) 赌博等。
7.行为霸道、欺负弱小。歧视有残疾的同学, 有的以自我为中心, 不考虑他人想法。
三、“问题”学生的教育策略
1.教育者要适时干预“自卑”学生心理, 建立让学生产生自信的平台
绝大多数“自卑”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信心不足造成的。学生产生自卑感, 自身存在感较差, 得不到身边同学、朋友、家人关心, 认为自己是一名多余的人, 陷入无助状态。作为教育者, 我们应该多关心这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多鼓励他们, 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 要挖掘他们的特长, 如表演能力、演说能力、唱歌能力、动手能力, 想办法让他们有机会在同学们面前展示自己, 对其表现给予肯定, 从而提升他的自信心。经过长时间激活和积累, 通过搭建平台让他自我展示, 将会改变“问题”学生的自卑心理, 从而改变他们的人生, 使他们更积极地学习和生活。
2.引导学生自我觉醒, 弥补“孤僻”学生的心理缺失
任何一个“孤僻”学生在身心健康方面最缺失的是什么, 怎么样才能纠正他们的缺陷, 变成一位“正常”人。这需要我们教育者的细心观察, 并深入了解“孤僻”学生的爱好, 生活习惯, 找出他们心理上的缺失, 这样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弥补他们的缺陷。例如, 有位学生, 由于家长嗜赌, 输光了家产, 亲戚朋友都躲着他们家, 他缺少人和人之间的正常交往, 缺乏沟通的途径, 导致他不喜欢与人打交道, 变得孤僻。经过多方面了解, 我知道了这名“孤僻”学生的情况后, 主动接近他, 找他谈心, 关爱他的生活、学习, 分析他的过去和将来, 让他明白, 人生的路还很长, 需要自己去开辟, 不能停止在过去的生活阴影之下, 不要孤立自己, 不能垮下去, 要掌握生活命运, 就要自己重新振作。通过励志性的谈话和指导他的日常学习生活等心理疏导措施, 该学生最终自我觉醒了,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 改变了孤僻性格, 并通过竞选成功当上了学生干部。
3.情景教育, 现身说理, 用教师的真心行动触动“厌学”学生的心灵
对于教育“厌学”学生, 教育他们时特别要了解这些学生的心理活动, 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及变化过程, 要以实际行动来感动学生。例如, “厌学”学生经常迟到、旷课, 屡教不改, 一般做法是班主任打电话给家长, 这样的效果并不佳。教师可以尝试亲自上门, 到学生家, 说我来接你上学。班主任这样做, 让学生意外, 也很惊喜, 学生生病了, 班主任到他家里或医院探望他, 他能不感动吗。作为一名有责任班主任只要你付出真诚行动, 无论是什么样学生都会被老师的身体力行感动, 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
4.设身处地, 用换位思考去了解“自私”学生的心理活动
作为一名教育者, 我们应该了解每个“自私”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 了解他们不良行为产生因素的源头, 细致观察、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 找出有效途径、方法, 有针对性教育才有成效。曾经有这么一位学生, 入学之后与同学相处不融洽, 学习态度不积极, 没有一点向上动力和激情, 为人处事特别自私, 对任何事情都麻木不仁, 漠不关心, 旁若无人, 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对此类学生, 笔者的做法是从侧面入手, 一是了解他以前的学习生活情况、家庭背景;二是直接入手, 家访了解家庭情况, 从而找出原因, 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他之所以“自私”, 是因为亲戚朋友、家人对他不关心, 同学对他排斥, 他认为人人都只为自己着想, 自己做好自己的事就成, 此后, 笔者从各个方面注意他的行为, 适时地抓住教育机会, 让他与其他同学共同完成一件事或参与集体活动, 使他从中获得快乐, 让他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友爱的重要性, 最后成功转变了他, 从而改变他对待人生的态度。
5.人文管理学生, 对“叛逆”学生平等对待
“叛逆”学生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 对他们的教育要在平等尊重前提下才会有收获, 并且还要注意细节, 这部分学生的情绪特别容易冲动、偏激, 难以控制。所以我们在教育他们的时候, 一些细节的态势语就显得很重要, 比如与他们谈话是叫他们站着还是坐下来, 大声训斥他们还是心平气和地沟通, 在众人面前教育还是私底单独教育等等, 这些细节需要我们考虑。要在平等、尊重他们人格的前提下教育他们, 不是让他们难堪, 因为他们以前受到责骂太多, 若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 只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在教育他们过程中, 不要当众责骂他们, 要单独与他们谈话, 不能老师坐着而让学生让站着, 要观察他们整个过程的表情变化来调节我们谈话语速、语气、内容, 让他们在很平和的气氛中接受“谈话式”教育。同时我们也应当允许他们再犯错误, 问题出现之后耐心引导他们, 在班级和集体中不孤立他们, 让他们参与班级管理, 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 作为教育者, 对待“问题”学生既要有耐心, 又要进行细致的教育工作, 教育学生时, 要先研究他们的心理需求、心理变化、心理活动、外在的行为, 有针对性“下药”, 效果才能体现出来。
摘要:“问题”学生指学习态度差、行为品德差, 经常违规乱纪的学生。对这些学生教师们都觉得难教育、难管理, 班规校纪对他们不起作用, 教育管理很难取得效果。文章分析了“问题”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行为特征, 提出了针对这些“问题”学生实行有效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问题学生,行为特征,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一、中职学校“留守学生”产生的主要原因
1.家长和孩子对学习的期望不高
很多家长奉行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孩子重要的是进重点高中,一旦子女初考失利进了职业学校大门,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是读书的“料”,只能在职业中专“混三年”,没有具体目标。而中职学生也普遍认为:念中专前途几乎没啥希望,造成刚进校时缺乏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2.父母监护教育角色削弱,隔代教育忧患加重
留守学生的父母要么长年在外,与子女在一起的时间偏少;要么与子女沟通少,有限的沟通也多为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精神和心灵的交流甚少。还有很多留守学生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缺乏必要的法律、安全、卫生等基本常识的帮助、指导,隔代教育忧患重重。
3.学校教育困难多,社会关注职教不足
当前,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职业学校虽然加大了职业教育的宣传工作,但学校教育资源的缺乏,很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有的家长不了解职业教育,认为学生上职业学校是迫不得已,根本学不到什么知识和技能。同时,社会上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加以有效的管理。职业学校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上难以形成合力。
二、中职学校“留守学生”教育的解决对策
以推进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为主线,以服务“留守学生”和家长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为载体,建立健全各种教育与管理措施,为他们创造良好的职业教育的条件,让他们以一技之长来回报社会,是职业教育的要点。针对 “留守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生活、安全、健康等方面的问题,我校强力推进关爱“留守学生”工程,以党员为主体,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千方百计为“留守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
1.高度重视,责任到位
为切实把关爱“留守学生”的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由政教处牵头成立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具体布置、检查、督促。
2.大力宣传,共同参与
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全体党员大会和“留守学生”座谈会,积极动员广大党员参与到活动中来,做他们的校内家长,要求党员在活动中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并将 “留守学生”分配给党员教师进行帮扶,每人帮扶2-3位“留守学生”。
3.精心组织,狠抓落实
(1)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帮扶人定期对他们的学习和思想道德表现作好记载和评价,以此作为以后工作开展的依据,对一些进步较大的学生每学期进行表彰,表现不佳者则作为下一个阶段的重点帮扶对象。
(2)明确帮扶责任制,以党员、行政、班主任为主体,将双亲都在外地的“留守学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帮助学生制定一份科学的学习计划,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上当好“留守学生”的校内家长,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使他们能感受到亲情、健康成长。
(3)建立应急机制,如果“留守学生”在校内遇到突发事件,班主任应及时通知学校,并在实施处理的同时,及时告知临时监护人和在外务工或经商的家长。
(4)积极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从日常生活中做起。
如设立一个“知心姐姐信箱”,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心结和生活上的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关爱父母、学会感恩;发挥班集体的力量,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直接帮助等。
(5)每名“留守学生”都有一名有责任心的党员结对帮扶。经过全体党员的共同努力,我校在关爱“留守学生”工作中取得明显效果:很多“留守学生”都感受到来自家庭以外的温暖和关爱,弥补了学生情感的缺失,学生心理健康得以发展,学习上的自觉性、积极性得到提高;培养了党员的爱心和责任心,树立了党组织的良好形象,为非党员做出了榜样,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4.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每周安排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对“留守学生”心理训练和心理指导,采取正面引导、对症下药等策略,培养“留守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5.培养自管能力
中职学校学生已经接近或进入成人,所以,在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时,要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采取适当的措施,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总之,中职学校只有充分认识做好“留守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留守学生”的问题行为研究,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真正把“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做好。
结题研究报告
【摘要】中职学生专业实践环节作为职教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关键环节,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核心----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所特别指出的:“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要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创设培养实践能力的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一、序言
根据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批准长沙市教育科学“十一五”2008年规划立项课题的通知》(长教科通[2008]167号),我校《中职学校数控专业学生实习实训问题的研究》课题被确定为长沙市 “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时段为2008年4月—2010年12月。本课题主持人为刘才志(学校原教务处副主任,现招生就业办主任,高级讲师)、张洪辉(学校教务处副主任,实习厂厂长),主要研究人员有张初阳、魏朝辉、杨玫、崔玲、杨桦、王东、陈红玲、易守华、喻如兵、张群、段克君、谢华、殷志军等一线教师13人,同时校领导对本课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极力支持,刘隆武书记、徐林副校长、任小琼副校长、陈新春书记等校领导亲自挂帅,担任本课题课题指导。全体研究人员按时间、按任务围绕课题中心工作开展研究,经过两年半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如下报告。
二、问题的提出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湖南省更是在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了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部署,制定了《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文件中明确要求全省职业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建立完善实习实训制度,鼓励企业提供实习实训岗位,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2008年10月6日,长沙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建设教育强市、推动创业富民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建设教育强市推动创业富民的决定》,作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突出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构建具有长沙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体系的决策,吹响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集结号。《决定》明确提出了职业学校要切实“转变办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从政策和现实上来看,各级党委、政府均已把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职业教育已经成为科技、教育、经济三者协调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极不相称,存在着较大的距离。特别在数控专业实习实训环节上,由于教学投入太大,各学校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四重四轻”的现象:重理论知识说教,轻操作技能训练;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建设;重训练单纯课题,轻训练生产化与职业精神教育。其结果是教学效率低,教学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学生缺乏应有的实际操作技能,岗位适应性差,职业技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综合素质不高,培养的学生得不到企业的欢迎。职业教育实习实训环节改革的滞后已成为严重影响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制约瓶颈。
基于此,着手对中职学生专业实践环节的改革研究就刻不容缓的提上了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议事议程。我校作为长沙市直属学校,多年来在机械制造专业方向尤其是数控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上,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校厂一体,产训结合”的教学模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肯定。同时我校已有一批中青年数控专业教师一直从事关于该专业学生实习实训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所以,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学生数控技能培养效益最大化及中职学校数控专业课程体系、设备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取得一定的建设性成果。因此我校经过申请,进行了此项课题的研究。
三、课题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问题。
本课题研究的范围为围绕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学生提高实习实训技能这个中心,有效的开展本专业实训设备建设、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实训课题建设、学生技能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
三、研究意义
随着数控专业教育探索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问题日渐凸现。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数控实训教育资源,正确引导数控专业学生克服厌学心理和情绪,有效达到中职数控专业的技能培养目标,这是本课题研究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是本课题研究的方向性原则和重要依据。
2、建构主义理论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实训环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学生技能、知识的建构。
3、个性教育的理论
个性的本质是自主性和独特性。个性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受教育的需要、兴趣、自由和创造,尊重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和价值,促进人的个性自主、和谐发展的教育。要尊重“人”存在的价值,重视人自身固有潜能和创造精神的发挥,积极创设个性教育。
4、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理论
1983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景山学校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理论,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这一理论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打好专业文化知识基础的同时,要为学生技能训练提供广阔的空间,为造就适应岗位要求的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5、现代教学观与人际互动原理
实训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实训教学不仅要重考核结论更应重训练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师生合作、互动,丰富学生对技能目标的认识和理解。
6、教育心理学理论
以教育心理学中技能形成的理论、辛普森的动作技能的七层结构理论和认知派的动作技能形成的理论为依据,通过对操作技能形成的特征、形成过程以及形成的有效条件进行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方法。
五、本课题研究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
1、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目标:
通过开展社会、企业对中等专业数控技术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要求的调整与研究,进一步明确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学生的操作技能构成及培养目标,并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办学条件以及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对数控专业操作技能培养的整体方案展开研究,从而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切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操作技能培养方法,切实提高中职数控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效果。
2、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数控专业实习实训内容的设计研究。即实习实训课题体系应如何开发,确保其更贴近企业生产实际。
(2)数控专业实习教学模式的研究。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方法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4)数控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效果的考核评价体系研究。
(5)数控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师资的能力结构和需求的研究。
李龙功
近几年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学前儿童入园难,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各项政策和指导性措施陆续推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良机。在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第三章里,明确提出了“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学前教育是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学前教育专业也成为一个热门专业。所以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大有发展前途,但关键是如何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的培养。成就一批高质量适应学前教育发展需求的师资队伍,则是摆在我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目前我们各地各校都在加大数量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但是由于生源短缺,招生质量下降,加强学生在校期间专业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要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计划,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
我们要根据社会用人的需求,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紧紧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科学地制定教学计划,把实践性教学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使计划中的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例达到1:1,突出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合理地进行课程的设置,真正做到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克服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相分离,以及专业课与实习课想脱节的现象。
1、我们要认真地分析目前的生源素质,因材施教。虽然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初中学历,但是他们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多数达不到初中文化程度,对学习理论知识没兴趣。所以我们应结合专业特点,尽量克服文化基础课学时过多,内容过全的弊端,要根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需要删减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甚至可以把个别文化基础课内容穿插到相关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中讲授,真正做到文化课的“学以致用”。
2、要压缩专业基础课和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数,专业基础课要按本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的教学要求进行设置,专业课要围绕本专业应知应会的要求开设。
3、克服专业课与实习课相脱节的现象。专业课教学要与见习、实习有机的结合,要结合专业的特点做到“一讲一练”或“一讲多练”,强调知识的运用比知识的拥有更重要的教学理念,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让学生真正掌握专业技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加强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
1、我们要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专业教学计划确立各门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各专业教研室要加强教研教改工作力度。同时文化基础课教研室以及专业基础课教师与各专业教研室紧密协作,进行跨科室共同研究编制文化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大纲。对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上要进行改革,该删减的内容要大胆地删减,该增加的知识就必须加上,在师资力量和经费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编写补充教材。
2、从事见习、实习教学教师的手中必须要有教学大纲,学生手中有教材,这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可是我们目前还没做到这一点。编写实习教材要依据实习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突出操作性特点,要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材中要制定详细的实习课题训练计划,每个课题要规定出适宜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包括操作方法、步骤和训练时间等。
三、加强实训、实习教学,培养学生专业技能
1、要加强实训教学的硬件设施建设,要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校内实习、实训场地的建设,同时也可采取校园联合办学机制,创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提供一个良好教学环境。
2、实训或实习实行模块教学。根据培养目标中制定的学生技能应知应会的部分,按其内容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模块,教师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次序地组织实施,逐块达标,对各层次模块分别制定出详细的训练课题,根据各课题的内容特点,制定出具体的要求与标准,对各层次的模块合理分配学时,强化训练,逐一完成所有课题的任务,达到模块实训的教学目的,并实施严格的考核。
四、培养具有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师
培养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技能操作的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组织文化课教师听专业课,学习有关专业知识;安排教师到幼儿园跟班学习,边干边学,做到理论与实
践相结合,坚持现场备课制度,坚持以老带新的制度,定期举行教师优质课,教师技能课竞赛等教学竞赛活动,让年青教师到专业对口院校进行系统深造等。
教育作为社会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职业学校在各地已经遍地开花,它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实用型和技能型的人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中职学校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德育教育的作用
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整体的和睹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个杜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社会和谐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的主流意识的自我觉醒。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恰恰是突出了对“人”的教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其德育除了具有和其他备类教育所共有的目标、内容、途径之外,职业学校还承担起了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知识、培养健康心理、增进心理能力的义务,注重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就业观、刨业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可以使更多的青年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力量。
二、中职学校是促进德育教育的前提
我们认为,德育教育实施的好与坏,关键在于学校是否重视德育教育,是否以学生的进步为已任。
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这个认识不仅仅是学生的认识,还有教师和领导的认识,只有两方面都到位了,才能真正搞好德育教育,实施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其次,是学校主动增加德育教育方面的课程。例如有些学校在课余时间安排一些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知识不能生硬地加到专业课中去,老师要言传身教。把教做事与教做人结合起来,以形象化、生动化、感性化、审美化的教学方式教育学生,这样才能收到良好地效果。
第三,建立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职业学校开设像高等院校一样多的正式德育教育课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第四,加强对人文社团的扶持。比如,文学社、诗社、书法协会、公关协会等。对这些人文社团的扶持,一是给经费。二是关心社团组织者的成长。三是帮助和鼓励他们搞一些大型活动。
三、教师是德育教育的坚强保证
为了适应职业教育需要,中职教师更应快速提高自身素质。我们从实际出发,积极抓好教师业务水平,采取全方位的培养教师的德育管理能力与人性化教育的思想。
一是加强“班主任校本培训”课题结题报告的准备工作。对以往学期所开展的班主任培训与实务比赛等资料进行收集,并对班主任论坛、案例分析、优质主题班团课教案组织教师进行筛选与汇编。排定计划,定期组织课题组教师开展研讨,在学期期末形成课题的初步框架。
二是抓好教师参与学生个案研究的培训与实施工作。学生处对受到处分的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并逐步推开教师联系制度,开展一对一帮教结对活动,从而使尽可能多的教师投入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参与到班级管理的实务中。
三是增强班主任助理的培训工作。适当调整各班班主任助理,明确与细化班主任助理参与班级管理的内容和时间,及时协调与沟通班主任与班主任助理的工作,使之在班级管理中能形成最大合力。由专人落实班主任助理的培训与考核,注重培训与实践的结合、个体自学与集中交流的结合。
四、学生是德育教育的关键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们认为德育活动必须与学生能力培养相结合。从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现实情况出发,我们应该率先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使我们能够满怀信心地去发现和珍惜存在于每个学生身上的个性特长和潜在的学习能力,并帮助学生逐步培育起自信、自强的生活态度,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与个性,通过活动“扬长避短”,根据学生的特点“量体裁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第一,注重学生自我推荐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职校的学生离校后直接面对的就是就业,如何让他们在学校里就学会对自我能力的认识与推荐,自信地步入社会,成为职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支撑点。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掘自身优势,在人际交往、谋职技巧、社会调查等方面加以辅导。
第二,以开展社团建设为出发点,注重对学生优势能力的发挥。校园活动的丰富多彩,是培养学生能力、交流的沃土。通过各种活动,为学生的团体意识提供良好的契机。加大对文学社的指导和工作条件创设的力度。使文学社既成为学校的氛围营造者,又成为文学社成员交流思想、培植能力、发挥特长的团体。指导教师每学期有计划地安排2至3次学习、交流沙龙和校外采风等活动,同时确定运行机制和相关章程,使文学社有机地运转,服务学校,服务学生。职教校园的氛围应体现自身特色,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施,筹划与布置,使校园的墙、黑板、草坪都成为我们体现职教特色和提升学生专业思想的载体。
第三,优化学生会的工作职能,培养学生干部的组织与协调能力。进一步理顺团委、学生会组织机构,明确两者的工作内容与分工,让学生干部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使这两个学生团体运作模式从教师组织开展,逐步过渡到教师指导,学生干部自主管理的模式,形成学生管理学生的校园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学生干部培养体系,通过定期地组织学生干部学习管理方法,开展热点问题的讨论,到本市内的相关学校对口交流,邀请来访等形式,拓宽学生干部的交流面,使他们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形成和谐的协调能力。进一步发挥学生团体的优势,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参与性强的活动,通过活动锻炼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培养他们的筹划和宣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J]。2006。
[2]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一、中等职业在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由于我国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大部分的中职在读学生在进入中职学习阶段之前就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思想政治觉悟,大部分的中职学生可以做到热爱集体,热爱祖国,同时具备乐于助人、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思想。但是在多年的中职教育中笔者也发现一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家庭因素在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
根据对中职学生的家庭背景分析我们了解到,不少学生的父母多年在外打工,学生在中小学时期就留守在家随老人居住。这样的生活环境导致学生缺乏父母的关怀,家庭教育的缺失容易导致孩子内心封闭、不思进取等思想问题的出现,如果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和疏导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上造成障碍,学生的品行及行为习惯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学生自身因素在中职思政治教育中的影响
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构成来说,不少中职学生成绩较差,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学习动力及能力不足,思想偏激,再加上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普遍较小,身心发育不成熟,使学生难以完成自我开导,青春期的叛逆也使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展开。
(三)学校教育因素在中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
在中职学校教育中,部分学校普遍存在着对思想政治教育轻视的倾向。众所周知,中职教育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知识和技能兼备的工作者,然而,也应当认识到中职教育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部分学校仍旧存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完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高等问题。
二、加强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中职学校应当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其希望在于教育;对于教育来说,其希望在于教师队伍的素质与水平。作为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主体,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这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全体教职工都要树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认识,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担负起教师在思想教育中的神圣职责。同时,学校应当建设一批高素质的德育教师队伍,不断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途径。在其他课程中也应当有效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不断加强校园思想政治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人的存在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这表明环境对个体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性。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通过一定的环境影响是可以改变或强化人的思想及行为的。在这个基础上要求中职院校应当加强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形成有利于学生生活及学习的优良校风,及时纠正中职学校存在的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悖的不良风气,为学生学习及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不断提升自我,在教师的帮助下不断纠正自身的落后思想,将学生打造成有才、有德、有智的高素质人才。
(三)中职学校应当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致力于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对于教育来说,学校教育仅仅是一个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如此。中职学校应当重视与学生家长的紧密联系,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及理解,充分发挥家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家长充分了解学生在学校中的思想政治表现,及时参与对学生不良思想和行为的纠正与教育,不断加强家长与学生的紧密联系,其目的是使家长与学生充分沟通交流,使学生感受到亲情的关怀。同时,中职学校也应当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在学校中开展多种多样的思想政治宣传教育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其中,将正能量带入校园中,浸润学生的心灵。
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时刻认识到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通过进一步思考产生问题的原因,在实践的基础上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及方法,优化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学校 法制教育 问题 对策
一、喀什师范学校法制教育实施情况
自2009年“7·5”事件和一系列暴恐案件频发以来,国家意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要求新疆地区的学校加强法制教育,开设相关的法制课程以及开展法制教育活动。自2014年起全疆中小学每学期开学前集中一个星期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每学期必须请法制副校长做至少一次讲座,此外,各学校还结合4月法制宣传教育月、12月4日宪法日开展一些活动,比如,讲座、知识竞赛、黑板报等。
目前,喀什师范学校开设了《职业道德与法律》一门课程,开课时间为一个学期,课时为每周两节,使用的教材为张伟主编的《职业道德与法律》。2015年4月,喀什师范学校颁布了喀什师范学校普法依法治校暨自治区第二十五个综治月活动实施方案,主要内容为“紧紧围绕自治区第二十五个综治宣传月活动的主题,认真组织开展好综治宣传月活动”“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八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地委扩大会议精神,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突出抓好重点普法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增强全校师生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二、喀什师范学校法制教育情况调查分析
通过对三个年级的59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其中10.2%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几乎没有;22.0%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很少;47.5%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15.3%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比较多;5.1%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足够多。可见,掌握比较多和足够多的法律知识的学生占较小的比重,而几乎没有、很少掌握以及掌握一些法律知识的学生占较大的比重。这说明了当前学校的学生存在法律知识掌握不足的问题。
23.7%的学生认为法制教育课程设置很明确;39.0%的学生认为法制教育课程设置比较明确;22.0%的学生认为法制教育课程设置明确程度一般;11.9%的学生认为法制教育课程设置不太明确;3.4%的学生认为法制教育课程设置不明确。可见,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法制教育课程设置很明确和比较明确。同时,也有接近半数的学生认为法治教育课程设置明确程度一般以及不太明确和不明确。
在学生对法制课教学的考核的评价方面,39.0%的学生对法制课教学的考核很满意;32.2%的学生对法制课教学的考核比较满意;18.6%的学生对法治课教学的考核觉得一般;8.5%的学生对法制课教学的考核不太满意;1.7%的学生对法制课教学的考核不满意。可见,有将近30%的学生对法制课教学的考核满意程度不高。
在学生对法制课教材的评价方面,13.6%的学生对法制课的教材很满意;22.0%的学生对法制课的教材比较满意;25.4%的学生觉得法制课的教材一般;27.1%的学生对法制课的教材不太满意;11.9%的学生对法制课的教材不满意。可见,绝大多数的学生觉得法制课的教材一般以及不太满意。
在对法治课讲课效果的评价方面,27.1%的学生对法制课的讲课效果很满意;37.3%的学生对法制课的讲课效果比较满意;11.9%的学生认为法制课的讲课效果一般;15.3%的学生对法制课的讲课效果不太满意;8.5%的学生对法制课的讲课效果很满意。可见,有大约35%的学生对法制课的讲课效果评价不高。
在对法治课授课老师的评价,20.3%的学生对法治课授课老师很满意;39.0%的学生对法治课授课老师比较满意;27.1%的学生觉得法制课授课老师一般;8.5%的学生对法治课授课老师不太满意;5.1%的学生对法制课授课老师不满意。可见,有大约40%的学生对法制课的授课老师评价不高。
22.0%的学生经常参加法制活动;59.3%的学生偶尔参加法制活动;15.3%的学生参加法制活动的频率一般;3.4%的学生极少参加法制活动;没有学生从不参加法制活动。可见,大部分的学生偶尔参加法制活动。
对法制活动的态度的调查:其中11.9%的学生很喜欢学校开展的法制活动;39.0%的学生比较喜欢学校开展的法制活动;27.1%的学生对学校开展的法制活动的喜欢程度一般;11.9%的学生不太喜欢学校开展的法制活动;11.2%的学生不喜欢学校开展的法制活动。可见,有大约40%的学生对学校开展的法制活动的喜欢程度不高。
三、改善学校法制教育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科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
针对喀什师范学校学生法律知识掌握不足,以及在法制课的课程设置以及法制课的教学效果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建立健全科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确定教学计划。学校应以大纲的形式将法制教育课作为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明确规定法制教育在教材编写、学年编制、课时分配等方面的要求,切实做到“教学有大纲、学习有教材、任课有教师、课时有保证”,使法制教育进入规范化、经常化、正规化轨道;使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系统化、体系化、持续化,以确保法制教育的有效实施。
(2)设置多样化课程。学校法制教育课程设置应该多样化。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规定《职业道德与法律》是法制教育的核心课程,是学校必修课,但由于课时问题,学生所掌握的法律知识比较有限。考虑到法制教育对学生将来工作和生活的实用性,喀什师范学校可以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这一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合同法》等实用的法律课程。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开设相应的法律课程,比如,学前教育专业可以开设《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课程。
(3)丰富教学内容。学校法制教育在内容方面应尽量丰富化。法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结合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切实了解社会和关心社会,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时事政策教育,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学习进行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安全教育等。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法制教育的内容,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奠定一定的法律基础。
(二)改革法制教学形式,丰富法制教育活动
针对学生对法制教学效果评价不高以及对学校开展的法制活动的喜欢程度不高等问题,学校应改革法制教学形式,丰富法制教育活动。
(1)改革法制教学形式。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简单易懂的教学方法,选择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并联系实际,丰富课堂教学。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坚持以学生为本。只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才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
刘纯武
2013.1
摘 要: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基本上都在推行校企合作,但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深度与现实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本文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校企合作 问题 对策
校企合作在国际上被称作“合作教育”,指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教育部门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的办学模式。教育部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鼓励校企合一、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的职业教育模式。从整体看,校企合作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何准确理解和深刻领会校企合作、推进校企的深层次合作是广大职业教育管理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意义
1、校企合作是造就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人才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力量。打造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离不开职业教育,离不开职业学校。当然,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聪明才智也要在企业这片广阔的天地中充分发挥。
2、校企合作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较好地统一起来
校企合作利用了学校与企业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突破了我国现行近乎完全在校内进行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并在与社会进行广泛交流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全面素质。
二、中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层面
校企合作受到国家、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职业教育法》、《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开展大规模的试点、试验,积极引导学校进行相关的校企合作,但具体的实施细则不够完善,缺少专门的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很多项目难于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校企合作中的学校、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校企合作中的土地、税收、资金等缺乏支持力度,影响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深度。
(二)企业层面
企业的追求的是生产和经营的利润,一方面企业觉得培养技能人才是职业学校的事,希望政府来为职业教育买单,摊薄企业人才资源成本;第二在企业中开展教学活动,既要保证企业正常生产又要完成教学任务,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由于中职学生技能偏低,毫无实践经验,在操作的过程中难免造成材料、机器设备的损失,又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第三学生到企业实习是学习的过程,在参与生产活动时存在着各种人身伤害风险,劳动伤害责任是企业不可回避的问题,实习活动经常是超员安排工作岗位,而学生毕竟不是企业组织的成员,增加了人员管理的复杂性和工作量。鉴于以上原因,大多数企业对于中职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
(三)学校层面
1.缺乏与企业有效的的沟通合作
校企合作处于教育主管部门倡导、职业学校校自发的状态,中职学校对市场和企业不了解,与对方的沟通少之又少,很多学校没有做企业调查,对企业人才需求不够了解,只是单方面培养人才,教师去企业实践制度不规范,聘用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缺少政策支持,课程安排、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企业严重脱节,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
2.校企合作层面较浅
校企合作停留在浅层次。学校把校企合作工作仅仅看作解决学生实习实训的一种途径,少数学校的合作形式和内容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合作深度不够。学校对行业标准了解不够,企业对教学过程不熟悉,导致一些订单培养流于形式,停留在签订一份合作办班的协议上,在共同开发课程和共同进行教学上缺少实践。
三、应对措施
(一)政府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政府引导和管理、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政策、经费支持是企业持续参与校企合作的有力保障。要促进校企合作局面的根本改观,政府应主动介入, 统筹经费等资源和信息,为校企合作建立制度和桥梁,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制定实习生报酬管理办法,制定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的鼓励性政策。对于长期为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提供稳定的实训基地、师资、设备、技术支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税费减免,促进校企合作办学。
(二)学校应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多种校企合作模式
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定期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邀请企业优秀人员到学校讲学及兼职教师,并积极拓展在科研开发、共建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办学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根据实际,合理确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三者的比例关系,建立适应岗位的课程体系。教学主管部门要以“教学紧盯企业”的方针作为指导,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合理选用教材,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构建培养学生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达到校企合作的真正目标。
(三)企业需转变观念,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随着中职教育工作逐步的深入展开,师生情感关系已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师生情感关系的现状难以令人满意,要想真正建立一种融洽的师生情感关系,任重而道远。
一、目前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够
上课来,下课走,没有和学生打成一片,也不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吸纳他们的意见,致使师生之间的心灵难以沟通,情感冷漠。
2.教育教学目标不明确,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相分离
只注重知识性、技能性,而未挖掘其思想性,或说只教书不育人,使得教学过程不能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不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教师未能形成足以让学生爱戴、尊重、效仿的人格魅力,从而阻碍了良性师生情感关系的形成
这种积极的师生情感联系的缺乏,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
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的基础上的情感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和交融,也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
二、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以人为本,以情育人
以人为本,就是要我们去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以“爱满天下”的情感真诚地关爱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能够得到真情的沐浴。古今中外,但凡有成就的教师,尽管他们所处的年代、环境、地位不同,但都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爱生。蔡元培、叶圣陶、斯霞、王思明等人无一不是爱生的典范。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全部意蕴都包含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施加的教育和影响能否被学生所接受,关键是要受师生情感关系的制约的。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亲密合作,情绪愉快,它是调动教与学双方积极性的内驱力,教师对学生的爱也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因此,教师就必须真情地付出,以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对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第一文库网点和缺陷的学生、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就更应该多加关心体贴,多给他们鼓励,做到不体罚、不辱骂、不大声训斥、不冷落、不羞辱、不嘲笑、不随意当众批评。同时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学会赞赏他们,哪怕是学生所取得的极其微小的成绩。这样才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并不意味着放纵他们的过错,并不是不严格要求,严格要求也是教师对学生爱的另一种表现。只要教师有真情付出,必定有丰硕的回报。
2.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是通过知识传授与掌握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还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一方面暴露了学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增强教学过程及学生取得成功时所带来的喜悦,这也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策略。
3.完善教师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中职教师要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当学生有困难时,帮他扬起前进的风帆;当学生失去信心时,鼓励他点燃自信的火焰;当学生感到苦恼时,关爱体贴让其烦闷烟消云散;当学生成功时,教师应当与学生共同分享喜悦,同时也应提醒他迎接更艰巨的挑战。在人格品行上,教师是学生的偶像、楷模,在学习生活中教师应是他们的良师益友。为此,教师要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修养、教育思想修养、职业道德修养和业务修养,使自己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兴趣爱好,使自己具有细致全面的观察能力和敏锐深刻的思维能力。同时,提高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教育应变能力,努力完善教师个性,提升教育艺术,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诚信、体贴等优良的品质,播撒在学生的心田,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富有时代气息、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总之,师生关系是整个社会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中职教育是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双边活动,它必然形成并依赖于一定的师生情感关系。良好的、协调一致的师生情感关系是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新形势下中职教育良好师生情感关系,需要教师的真情投入,需要在完善的教学活动和积极的个性张扬中培养和发展。
关键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心育网络
长治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职业中学,学校面向全市招生,学生一般中考分数较低,不能进入普通高中就读,还有部分没有参加中考甚至初中辍学在社会上的学生。学生特点是男生多,女生少;住校生多,非住校生少。面对生源质量差、教学难度大、管理不易的困境,学校在实际工作中,逐步确立了以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突破口的办学新思路,以强化组织管理,完善工作机制;实施师资培训,打造专业队伍;健全心育制度,推进科学咨询;坚持纵横结合,构筑心育网络;搭建活动平台,优化心育环境。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心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经过几年的实践,学校的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一、强化组织管理,完善工作机制
学校确定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从2004年根据教育部职成司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通知中的要求,详细地制订了《长治市第二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并成立了校长牵头的首届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2006年9月,为进一步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该校率先在全市职业学校中专门设置了心理辅导中心,并通过该中心有针对性地为全校师生提供个体或团体业务咨询服务以及承担校级心理辅导教师和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任务,建立起了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团队,坚持以课堂教学和德育活动为
有效载体,积极组织广大师生有目标、有步骤、有秩序地开展一系列的教研工作。
二、实施师资培训,打造专业队伍
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是一个学校能否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
关键所在。学校针对当前校内学困生、贫困生、心困生等“三困生”数量多的特点,在管理工作中确立了“全员培训、全员参与、全员负责”的教育方针,将心理健康教育业务培训列入了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计划,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每位教师都必须积极投身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每位教师都必须选择若干名“三困生”进行定点辅导和结对帮扶,并对其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全程跟踪负责。学校利用
寒、暑假的校本培训时间,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外聘蒋乃平、缑国禧、黄云汉、李玉清等多名优秀教育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派遣教学骨干远赴河北衡水、江苏洋思、山西平遥、太谷等省内外学校学习经验,切实提高了本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专业业
务技能。在对专职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上,学校持续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为学校图书馆和心理辅导中心购置了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书籍、光盘,订阅了多种相关报纸、杂志,并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相关教师通过实地和网络两种方式进行业务知识的有效补充和业务技能的锤炼升级。对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业绩突出、表现优异的心理教师和班主任,该校除重点奖励外,还优先解决他们的职称、评优问题。通过实施专业师资培训计划,该校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以专兼职教师和班主任为主导,广大任课教师为辅的具有较强心理健康教育业务能力的专业师资队伍,这为不断提高该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和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健全心育制度,推进科学咨询
为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学校先后制订了《心理咨询中心工作制度》《校内心理咨询师工作守则》《校内心理咨询工作流程》《校内心理咨询保密制度》《学生心理档案收集办法》《学校团体咨询活动规程》《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制度》《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制度》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了有章可循,逐步驶入了目标化、常态化的良性发展轨道。作为该校德育工作的一项中心内容,心理健康教育领导组每年都会制订详细而
周密的年度和学期工作计划,按照相关规定有条件、有选择、有步骤地开展一些针对性很强的专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领导组还定期召开心理工作例会,总结前阶段的工作情况,部署下一阶段的具体工作任务。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学校开辟了专门的心理活动区和心理访谈区,而且提供了强有力的软硬件支持,建立健全了学生电子心理档案,购置了专业的心理测评系统软件。学校长期坚持实行了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制度,引导一批又一批“三困生”逐步走出了心理泥潭,步入新的生活。通过每月一期的心理论坛和每周一次的心育科研活动,给专兼职心理教师和班主任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和进行业务探讨的机会,通过持久有效的双向沟通,最
终达到了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坚持纵横结合,构筑心育网络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中,该校经过长期的深入探
究,逐渐摸索出了一条“纵横结合、三位一体”的教育新路子,在全校范围内构筑起了一张融学校、家庭和社会为一体,实行多边响
应、多级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所谓“纵”,指的是在学校内部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组—心理辅导中心—学生心理互助协
会—班级心理委员会—心理委员—学生个体”的垂直教育管理模
式。心理健康教育领导组负责制订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为心理咨询提供必要的硬软件教育设施设备,并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内容提出指导性意见或建议。心理辅导中心则充分依托心理辅导室和心理教研组,针对学生不同时期的心
理状况,开展个别心理咨询、班级心理辅导和团体咨询活动等。学生心理互助协会是在心理辅导中心指导下成立的学生社团组织,是由一群喜欢心理学、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有博爱心的学生心理爱好者组成的,他们通过观看心理电影、同做心理游戏、举办心理沙龙、阅读心理资料、接受心理培训等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来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和朋辈心理辅导。首先,从学校教育来看,通过校内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在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条件对学生心理状况及异常变动进行有效的干预,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始终保持一种较为积极、健康、平和的心态。其次,从家庭教育来看,该校不断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通过设置校园开放日、开通家校热线等多种方式建立起与家长的经常性
联系,并对广大学生家长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专题培训,提高家长对孩子心理状况的关注度,使家庭教育顺延学校教育的步伐,帮助学生提高个人心理素质。在必要的情况下,学校会征得学生同意采取班主任或心理教师专题回访学生家庭的常规教育模式,以增进对“三困生”的教育效果。
五、搭建活动平台,优化心育环境
面对中职学生管理不易的困境,学校本着“先成人再成才”的教育原则,主动搭建活动平台,努力畅通各类教育渠道,为优化教育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坚持将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了学
校的整体教学计划。在日常教学管理中,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科任教师要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加入相应
的心育内容。(2)坚持心理辅导室定时开放和心理教研活动定期举办的原则,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不丢失。每周一下午的三点至五点是学校的心理咨询时间,学生和教师可在前一个工作日进行提前预约,心理咨询教师将针对个体的不同心理状况进行一对一的当面辅导,帮助广大师生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情感困惑。每周三下午两节课后是学校心理教研组的集体活动时间,该校通
过举办心理沙龙的形式为心理教师和班主任搭建起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平台。(3)该校坚持借助学生社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主导方针,通过生帮生、生带生,使学生在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的基础上共同进步。学校成立的学生心理互助协会充分依靠各班级心理委员会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开办专门的心理小报,定期举办专题心理讲座,为促进学生和谐相处发挥了积极作用。(4)坚持以课余活动为载体,时时、事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络、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媒介,本着“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育人”的精神,大力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逐步驶入了科学
发展的良性轨道。
【中职学校问题学生的教育探索】推荐阅读:
浅谈中职学校学生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22
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10
中职学校学生管理观07-26
中职学校学生管理有效对策研究11-01
中职学校体育课的拓展05-26
浅谈中职学校的音乐课教学09-23
中职学校汇报材料09-13
中职学校课程开发09-28
中职学校学分管理办法06-15
中职学校家长会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