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的问题与建议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市管理的问题与建议(精选8篇)

城市管理的问题与建议 篇1

作者:于水亮 来源:中国鸣网 添加日期:11年08月03日

当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有社会原因,如实际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体制原因,导致主管部门追求政绩和短期效益;决策者和专业人员知识和审美取向的局限性;政府的相关部门,在制定规划时缺乏统筹考虑等,使得园林绿化发展速度虽快,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管理不到位

1.1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缺乏长远性与科学性

城市环境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绿化的质量,而园林绿化的质量又取决于城市园林绿化进行科学的布局即规划设计。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城市虽已编制了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但由于缺乏长远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导致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与城市现代化进程不协调,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和居民对城市绿地的生态保护和游憩休闲等方面的要求。比如对城市绿化格局的规划,就需要按照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对于城市的气候、水文、地质及绿地格局进行认真分析,依据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的方法进行计算,同时结合整体用地性质确定。

1.2还有一些城市至今仍未形成完整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

由于没有较为稳定、长久的规划系统来指导绿化规划,在进行城市园林管理时没有可靠依据,导致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的编制与规划实施的脱节。常常出现规划绿地经常受到一些单位和个人的侵占和吞噬,各类绿地数量严重不足,大大滞后于城市化建设发展的要求及市民游憩出行和生态环境防护的要求。2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不健全

2.1园林绿化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体制

目前,许多地方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管理,各自为政,如:各开发区、各开发商及企事业单位等有关部门的园林绿化管理,自成体系,缺乏全局性、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体制。由于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不健全,职能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使得侵占城市园林绿地事件时有发生,随意伐木毁绿事件更是屡屡发生。有些城市由于管理力度不强城市整体绿化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2.2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监督机制薄弱

但监督制度本身具有缺陷和信息不完全透明是客观事实。在我国,很多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都未建立监督、考核机制,没有把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纳入各级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监督和考核,甚至未列入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之中。一些城市的园林绿化管理工作,在政府工作议程上排不上号,造成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后劲不足。3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法制不完备

有法不依,管理者法制观念不强,在执法上存在着执法不严或某种程度的谋私问题;在管理方式上存在着以罚代管和以罚代法的倾向。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认识不够,管理不力。因此,必须提高各级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领导对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尤其是许多地方性的园林绿化法律法规、行业标准、技术规程亟待健全。五届四次会议“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精神、国务院颁发的《城市绿化条例》等,但许多城市未能根据中央和国务院有关城市绿化工作的方针、政策,相应制定一些地方性配套的绿化法规,因而,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显得力不从心,根本无法进行依法行政管理。甚至一些城市的绿化工作出现玄虚现象,造成城市的绿化目标不明确,扩绿无计划,绿地不落实。尤其是城市绿化设计、施工混乱,无证照设计、施工十分普遍,《园林绿化技术规程》根本无法实施,造成不正当竞争,质量低下,形成恶性循环。由于城市园林绿化执法不严,社会绿化问题较多,单位附属绿地、小区绿地,都达不到国家规定要求。城市绿化制度不健全,法规不配套,政策不落实,未走上依法治绿的良性轨道。因此,只有尽快建立健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法规体系和执法体系,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才能走上法治化的轨道。4城市园林绿化意识普遍不高

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起步较晚,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和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迟缓的严峻局面。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许多城市政府对园林绿化在城市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是在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中的战略地位与功能认识不足。

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城市总体建设不协调。城市在规划建设中,绿地预留面积比例不足,大面积、大手笔、高质量、高标准的绿化景观很少;城市园林绿化过分强调草坪,缺乏高大乔木。应提倡建造乔、灌相结合的复层群落。树种选择偏重花色树形,忽视其他抗空气污染的树种。开展各项经济活动,口头上讲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重中之重”,可在实施中,却片面追求眼前利益、暂时利益。由于城市园林绿化不能像其他产品一样短期内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它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也很少有人真正关心、认识。城市绿化在人们心目中,几乎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只有当洪灾、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真正造成危害的时候,人们才可能想到绿化的重要性。

鉴于以上在我国城市绿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解决建议 5.1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一般程序 5.1.1初步设计出城市园林绿化系统

在调查与预测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园林绿化指标,初步设计、形成本城市的园林绿化系统。包括:人均公共绿地、绿化覆盖率、绿地的结构组成、相应的防护林带、生产绿地及专用绿地。5.1.2计算各类绿地的新增面积

各项绿地指标是依据城市环境目标确定的,按照指标要求逐项计算新增绿地面积。5.1.3编制绿化规划

根据前面计算的新增绿地面积和新增公共绿地面积,汇同园林部门制定具体措施,并制定相应的目标实施措施即绿化规划对策。

5.1.4绘制绿化规划图和绿化设想图根据绿化现状和绿化对策,分别绘制城市园林绿化现状图,近期园林绿化规划图和远期园林绿化设想图。

上面所述四点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一般程序,但实际操作中,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程序是复杂多变的,因此,必须灵活把握。只有充分理解和把握园林绿化管理的原则与程序,才能有效地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水平。5.2要遵循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过程中,应根据城市不同的特点,制定城市各类绿地的用地指标,并选定各项主要绿化的用地范围,合理安排整个城市的园林绿化系统,作为指导城市的各项绿化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城市园林绿化的管理应考虑以下因素: 5.2.1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不同的城市对园林绿化系统的规划要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园林绿化的规划布局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水文、地形等方面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城市性质、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综合考虑,因地制宜。如:北方城市应多考虑防风带的建设,南方的城市要以遮阳降温为主等。

5.2.2综合考虑,全面安排

要在充分利用现有绿地的基础上搞好城市的普遍绿化,要与工业布局、居住区详细规划、公共建筑分布、道路系统规划密切结合。5.2.3均衡分布,形成完整的园林绿地系统

不同的绿化具有不同的功能,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布置时,应注意将公共绿地均匀分布,做到点、面相结合,以面为主,点线穿插,以小为主,中小结合,使各类绿地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以充分发挥园林绿地的最大功效。5.2.4远景目标与近期安排相结合

近年来,国外一些大城市在园林绿化规划布局方面都很强调形成理想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并且有的城市建立了三级绿化系统,即市内小型绿化系统、市内环绿化网、市外环绿化网。将城市三级绿化系统与城市规划的远景目标相结合,城市规划应给城市园林绿化留下充足的空间和发展余地,从而减少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漏洞,不影响城市的总体发展。最终,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的布局要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从而达到:一是满足城市居民游览休息的需要;二是满足城市生产、生活及活动安全的需要;三是满足城市工业生产防护的需要;四是满足城市艺术风貌体现的需要。

城市管理的问题与建议 篇2

1 目前城市园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科学

城市环境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城市园林绿化质量好坏决定的, 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则是决定一个城市绿化建设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 我国许多城市编制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但一些城市, 特别是一些二、三线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由于缺乏长远性、科学性,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上往往出现脱节。各相关利益方在利益的驱动下, 使得许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随意改变绿地系统规划, 调整建设用地性质, 把本该用于绿化用地改作商业用地, 从而使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发展滞后于城市现代化进程。

1.2 缺少健全的管理体制

一方面, 当前的城市园林绿化主要是靠政府投资, 但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主体多元化, 比如, 各种项目建设指挥部、城市各类投资公司等, 投资主体多元化产生了许多外行的业主, 从而导致对规划设计的控制、施工质量的管理难以到位, 也使科学性、地域性、文化性等园林基本要素难以得到尊重, 更难以把城市园林的艺术性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园林绿化管理缺少协调统一的管理体制。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的许多环节分别由不同的管理机构负责, 各开发区、企事业单位等部门的园林绿化工作自成体系, 未得到全局性、规范性的管理, 使得职能部门难以在维护整体绿化环境的工作中发挥积极的综合协调作用。三是监督机制不健全。虽然推行政务公开已经很多年了, 但信息不透明、监督制度不健全这亦是客观事实。很多城市, 园林绿化管理并没有列入政绩考核中, 甚至都不在政府重要议程之内, 园林绿化管理工作在部门权威与监督管理方面难以切实履行其管理职能, 存在明显的后劲不足的问题。

1.3 管理法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 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许多地方性的园林绿化法律法规、行业标准、技术规程亟待健全。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就显得力不从心。一些城市的“一把手”为了一己之利, 大搞形象工程, 把本来长势很好的或才建设好没多久的绿化推倒重来, 片面追求大规格树种、名贵树种, 有的城市一些道路, 换一届领导就改造一次;或仅凭领导个人喜好, 把自己不喜欢的树种全部换掉, 不仅造成极大的浪费, 也在市民中造成极坏的影响。现在的许多绿化方案能否通过, 不是看方案合不合理, 也不是看专家的意见, 而是看相关领导喜不喜欢。只有实现园林绿化“法治化”管理, 才能解决目前园林管理中的这种“人治”情况下形成的诸多问题。

1.4 职能部门管理不到位

绿化行业已经建立了园林设计和施工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和从业人员执业资格制度, 但是在现实中, 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企业资质认定问题, 企业资质和企业实力不匹配的现象较多, 有的企业虽然拥有较高的资质, 但是实力差, 管理能力也差。企业为了评资质年审, 临时网罗一些专业技术人员的证书, 办假社保、假合同, 这些人既不在该企业工作, 而且也不一定懂园林绿化。园林绿化工程项目挂靠也较为普遍。这就很难保证工程的质量。这些现象说明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还需进一步加强管理。园林绿化是“三分种七分管”, 管是长期的任务。绿化管护需要每年投入财政资金, 而一些领导重建轻管, 建设项目时化多少钱都愿意, 而要每年投入资金进行管护就很难, 而且要随着管护质量的提高和管护成本的增加而增加投入, 再加上政府要用钱的地方又很多, 使得园林绿化日常管护资金严重不到位, 园林绿化的管护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对一些绿化指标不达标的建设项目, 不是从一开始严格方案, 建设过程中加强监督, 而是工程完工以交罚款的方式了结。一些管理人员长期沿用以罚代管、以罚代法的“懒政”行政处理手段, 未尽到园林部门应尽的监管督促职责。

2 提升城市园林管理水平的建议

2.1 规范园林绿化规划管理

城市绿化规划日趋向生态性、区域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方向发展, 规范城市绿化规划, 是提升园林绿化管理的关键一步。部门政府要以当地经济发展为依据, 因地制宜, 科学组织城市园林规划, 既要与城市的整体得益与长远发展相结合, 又要对广大民众以及社团、法人等各方面的利益给予充分考虑, 使园林绿化规划整体更趋于合理化和具体化, 以利于实际操作与实施;同时, 实现园林绿化规划的扩大化, 要向市效或者重点区域进行有效延伸, 建立起城乡一体和城效结合的绿地系统。规划一旦通过, 则必须保证它的严肃性, 非经法定程序不能更改。同时规划要向社会公布, 以接受社会的监督。

2.2 加快立法步伐, 创新管理体制

有关部门要加快立法, 出台切合园林绿化行业特点, 利于园林绿化行业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便于操作的操作规程和实施细则, 使园林绿化管理做到有法可依, 依法管理。管理体制的创新, 首先是要梳理关系, 完成管理重心的下移和管理权利的下放, 通过各个职能配置的科学调整, 实现职、权、利三者挂钩。其次, 还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责任机制。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涉及的领域广, 任务多, 操作复杂, 是必须在多个部门的共同配合与相互协作下才能完成一项的工作, 建立管理责任制以及各个部门各个领导的目标责任制体系, 是确保这一工作协调、统一, 顺利完成的根本。

针对园林建设主体多元化造成的弊端, 所有园林绿化工程的设计和施工, 应由懂专业的园林主管部门进行统一管理, 如绿化方案未经园林主管部门审批工程不能开工;建设过程中进行质量监管;工程建成后交由园林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实施管护等。对于园林管护费用, 应强制足额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严禁挤占和挪用。同时进一步完善资质认证制度, 使所有园林工程都由资质和实力相匹配的企业来实施, 逐步把资质和实力不相符的企业淘汰出局。

2.3 提高园林绿化管理队伍水平,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作为直接参与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实施者, 管理者的水平高低与园林绿化公共服务能力、质量的体现有着直接关系。要加强管理人员对专业知识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先进技术方法与手段的学习与利用, 可以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 加强城市之间的交流, 对于好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要积极借鉴, 并通过与当地实际情况的结合, 转化为适应本地园林绿化发展的有效的管理手段。同时广大园林工作者不能简单照抄照搬, 刻意模仿, 造成千城一面的现象, 而是应该加强学习, 提高素质, 转变观念, 更新规划设计理念, 坚持探索与实践, 为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2.4 加强宣传, 依靠群众, 园林绿化管理全民化

各级政府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 向社会各界宣传讲授园林绿化的相关法律法规, 尤其是培养青少年爱护绿地成果、保护城市环境的意识与习惯, 形成全民参与园林绿化管理的积极氛围, 使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深入人心, 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促进绿化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3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市园林其主要功能已经由传统的美化与观赏, 向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景观等综合功能进行了转变。伴随着这种功能的转变, 城市园林管理方法也应随之改变, 只有建立先进的管理模式, 使园林绿化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与法治化轨道, 才能保证园林绿化之功能得到有效彰显, 使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安娜.浅析西宁市城市园林绿地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海农林科技, 2012 (3)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的问题与建议 篇3

1.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环境差。

(1)流动人员多,人口综合素质较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大,也带来了人财物的大流动。大量涌入的外来工为浙江现代化都市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同时外来工的素质良莠不齐,都市生活意识淡漠,个别的利欲熏心,只要有钱赚什么都干,开办无牌无证服务场所、任意摆摊设点、随意收购废品、擅自占道经营等违反城市管理规定的现象屡见不鲜,给城市管理实行综合行政执法带来很大的难度。

(2)政府各职能部门衔接沟通不够。没有明确协调机制,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有时只能“单打一”。相关部门大都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协助义务不明确,执法职责不清,配合不力。行政执法部门就目前政府授予的权利而言只是处罚权,法律赋予的强制权过少,扣押物品时亦只能采取先行证据保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既无人身限制权,又无物质保障权,行政执法工作缺乏强制力作保障,一旦遇有阻碍和暴力抗法事件发生时,也只能报警求助,依靠公安机关协助来完成行政执法行为。

2.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依据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目前,国家没有一部有关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法律,各城市也没有统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实施细则,依据的是《城市规划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单行法,及《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城市绿化管理条例》、《浙江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实施办法》等规章。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依据的法规不统一,给群众造成错觉:法律依据不统一,执法太随意。

3.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随意性。

提倡文明执法,放不开手脚,有时畸轻,处罚力度不够。自由裁量权是法律赋予行政执法人员的一项行政权力,是指行政执法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和幅度内,基于法律规定的目的和宗旨,自主寻求判断事实和法律的最佳结合点,据此作出或不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权力。在行政处罚时,要根据违法事实的轻重、影响范围的大小、行政相对人的态度来斟酌使用,不能滥用。相同情况不同对待,不同情况相同对待,长此以往,引起群众怀疑、产生对立情绪,在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就会直接影响到行政执法机关的整体形象。

4.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水平有待提高。

(1)、执法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现有的城管执法人员以复转军人和原城管人员为主,这些同志有热情、有社会经验,但是缺少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更主要的缺少行政执法的工作经验。在现实工作中表现为对法律的理解和适用上存在偏差,在执法的程序上不完备。

(2)、政令难以通畅,制度欠落实。行政执法部门组建时间短,不象军队、警察等部门纪律严明,令行禁止,但行政执法部门同样肩负着维护法律尊严的重任,同样属于有组织有纪律的部队。言必行,行必果。而目前的行政执法部门仍存在对上级要求的工作推托,制定的规章制度难以落实,行政案件不及时上交移送,执法程序不规范,行政罚款、暂扣物品、先行保管物品法律手续不齐等问题。

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几点建议

1.要制定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实施细则。

要对行政处罚的依据、行政办案的程序、管辖范围加以明确规定现行。现行的行政处罚法规定的不完善,且无具体的实施办法。要加快行政立法工作,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定期检查、考核、评比,使行政执法人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尽量减少诉案的发生。

2.要注意行政执法的“三性”。

首先,行政执法要讲究合法性。合法性要求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在行政执法活动中的体现和具体化,要求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活动中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章进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照法律规定行使职权,履行职责,要遵守权限不越权,履行职务不失职,符合法律目的而不滥用职权,遵守程序而不违反,行政合理而避免失当,这是行政执法人员应当遵守的法律义务。坚持合法性体现的是依法行政。其次,行政执法要讲究合理性。合理性要求讲究的是公正、公平,体现的是执法为民,要以人为本,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处处为人民着想,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实到我们行政执法的行动中,这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再次,行政执法要讲究效率性。坚持效率是行政执法的价值准则,是行政执法的特点所决定的。行政执法的职能具体管理的是社会公共事务,经常需要及时处理一些应急事件,应当遵守高效率的要求。只有坚持高效率原则,及时排除各种干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才能实现法律赋予行政执法主体的各项法定职责。

3.要完善各项监督机制。

(1)、要加强案件审查制度,实行执罚分离。在行政执法工作中要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警告的行政处罚,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但必须报所属行政机关备案。除此之外的行政处罚案件,应由执法人员提出处罚意见后,由案件审理部门对案件的定性、案件的适用法律、案件的调查取证、案件的处罚幅度审核后,报局领导批准(较重的或复杂疑难案件,由局领导集体讨论决定)。将行政案件的执法权和处罚权分离,可以避免执法人员办人情案和乱罚款的现象。

(2)、案件的处罚严格实行罚缴分离。依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除依法给予20元以下的罚款、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和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当事人到指定银行缴纳罚款有困难的情况,适用当场收缴。行政处罚案件的当事人要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实行罚缴分离。适用当场收缴的案件,要按规定二日内将罚款交至行政机关,行政机关二日内将罚款缴付指定的银行。这样有利于提高办案质量,防止办案中出现偏差。

(3)加强行政执法工作的监督检查。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遵循有错必纠,监督与指导相结合,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对行政执法活动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范围首先是行政立法的管辖、立案、结案、调查取证、行政决定等行政执法活动是否合法和适当。其次在行政执法工作中适用和执行暂扣、查封、没收财物、罚款、拆除违法设施等是否合法和适当。再次各级人民政府赋予行政执法机关承担的其他的执法职责的履行情况。监督检查可采取阅卷审查方式进行,就案件的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充分,定性是否准确,处理意见是否适当,适用法律是否正确,程序是否合法,法律文书是否规范、完备等内容进行审核。也可以适时组织开展执法检查,对一段时间的执法工作进行考核评议,同时要及时妥善处理政府相关部门移送的案件和群众投诉的案件,并予以及时回复。

(4)、行政执法工作要实行公示制度。行政执法机关将自己的执法范围、职责、收费标准、办案程序等内容向社会公开,防止行政执法工作的暗箱操作。以明确的执法规则公之于众,便于社会及公民监督,便于权力机关监督,也便于行政机关内部的执法监督检查、考核、评议。

4.行政执法工作要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

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是我国法律法规的重要特征。处罚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对于行政相对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主动纠正违法的,依法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在日常的行政执法工作中,要加强教育引导,同时还要协助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疏导工作。因此在查处有关行政违法案件时,应始终贯彻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5.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行政执法队伍刚刚组建,因此要加强管理,尽快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开展淡化权力、强化服务意识的宗旨教育。将思想政治工作定期化、制度化,将行政执法工作文明化、人性化、艺术化,从而建设一支新型的有战斗力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

6.行政执法工作要加大宣传力度。

行政执法工作要强化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的法制教育,要立足法治,服务群众,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开辟宣传栏,结合全国普法日,进行行政执法的宣传和普及,发放行政执法工作宣传资料。同时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对行政执法工作的宣传,使广大群众了解和支持行政执法工作。

城市管理的问题与建议 篇4

路灯是城市的“眼睛”,是城市繁荣文明的象征,是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窗口。路灯不仅反映着一个城市面貌,同时还反映着一个城市科学、技术、经济、文化和政治上发达程度。“无灯不成市、灯火才辉煌”。经过逐年建设,我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聚集,社会发展,已成为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路灯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路灯建设与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看待路灯的现状,找准不足,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城市夜景照明上追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目标是值得我们探索与思考的。

一、句容市照明设施的现状

市区城镇道路路灯灯杆4540颗,灯头14210盏(套),电缆铺设403.75km。

从总体上看,随着城镇建设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市城镇道路照明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全市基本已实现了路灯无空白,累计拥有路灯专配80台,路灯14210盏,每盏功率为110-400瓦,总功率为2219.725千瓦。同时,华阳镇和开发区的管区也新建安装了路灯,为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但是,目前城镇路灯的建设与管理明显滞后于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二、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市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市城镇面积不断扩大,城市道路网络逐步形成,但城市道路路灯建设相对滞后。近几

年,从群众信访来看,市民反映比较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反映个别小区和街巷路没有路灯,存在路灯死角;二是反映有的路灯亮度不够;三是反映有的路灯损坏后维修不及时。今年,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关于路灯基础设施建设的议提案已有7件,其中主要是城区道路路灯建设滞后与加强管理的建议。从目前路灯建设管理的状况来看,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职责不清,管理脱钩。我市城区路灯以前一直是由市供电公司路灯所负责维护,近几年,我市新建了规格高、质量好的路灯,建起后却无人管理和维修,夜间偷盗电缆较为猖獗。交通肇事和盗窃对路灯设施造成的损坏比较大,2010年3月经由市政府牵头,市建设局,市供电公司三方共同研究协商后,确定市区路灯所有职能全部移交市住建局,并负责城区路灯的管养工作。目前句容市路灯养护所已正式成立,现有人员26人,分为五个科室:办公室、财务科、养护一科、养护二科、材料科。全市主次干道路灯均由路灯养护所负责检查与养护。自成立以来,路灯养护所已先后对教师公寓、梅花小区、华阳东西南北路、北环路、茅山路、羊角山路以及全市13个居委会等主次干道路灯设施进行了日常的检查与养护,并新装、增设路灯427盏,特别是一些老小区、学校、厂区、居民出行较多路段的路灯我们做到报修一起,检查一片,确保路灯的正常亮化。

(二)重建设、轻养护,体制不顺。目前,我市纳入市路灯养护所管理的总量为14210盏,华阳镇、开发区建设的道路配套的路灯有一大部分没有交接,多数路灯设施建设没有进行规划设计,以有了“灯”为标准,起点低。有了灯,不节能,使用寿命不长。有了灯,样式不新,不能装点与美化城市,自建自管已形成不成文的规定,严重制约了全市路灯建设事业的发展。

(三)资金不畅,维护经费不足。路灯建设、维修、电费支付等均相当困难。有些路灯竟成了“节日灯”、“领导视察灯”,现有路灯的维护费用,全部从路灯附加费中列支。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让路灯自生自灭的消极状态。长此以往,路灯维护工作就会越来越艰难。新建路灯电费、维护费用经费来源紧张,有路无灯、有灯不亮的现象依然存在。

三、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为使路灯建设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根据我市城市发展的要求和周边城市的探索实践,提出以下建议:

一、将路灯建设作为塑造城市形象的一件大事来抓,纳入优先发展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路灯建设中,按照“照明与装饰兼顾”、“路修到哪里路灯就亮到哪里”的原则,努力做到城区道路建设与路灯建设同步进行。

二、路灯建设资金的筹措,一是路灯建设采取灯随项目走的原则,即涉及主、次干道的路灯纳入道路建设计划中,园林景观照明纳入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计划中,老城区照明纳入社区建设计划。二是各镇、管委会实行谁开发、谁配套的原则完善市政设施,把路灯建设资金纳入到项目进行管理。三是市财政将代收的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路灯附加费)足额征收并拨付到位,并专款用于路灯维护的支出。四是从城市建设配套费和城市建设维护费中解决一部分路灯建设、维护资金。

三、路灯的建设。路灯建设程序建议如下:根据国家有关规章和我市实际,结合参照周边城市的成功作法,我们建议实行城镇路灯“建、管、养”一体化管理体制,路灯养护所负责编制全市路灯建设中长期规划和计划;负责城镇路灯新、改、扩建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制定施工方案,并组织实施;负责道路照明设施的管理与维护工作;负责对破坏城镇照明设施的行为进行执法监督。每年市住建局列出路灯建设计划并经发改委立项批复后,由市住建局负责实施,以公开招投标方式确定路灯建设,建设资金由市财政局按合同统一支付。

四、路灯维护和管理工作要加强。城市照明工程管理模式的加强,要从设计、新建、维护管理上引人竞争激励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这样才能规范城市夜景照明工程市场,才能真正实现“三高”,即:“设计高标准”,避免照搬照抄,盲目模仿;“新建高质量”,可以选择最好的施工队伍,规范施工和实行监督制约,才能出高质量的精品工程;“维护高效率”,管理与维护加强后,路灯管养工作才能有进步,才能出高效率,确保亮灯率和设施完好率,较好地实现长效管理。我们建议新建设道路的路灯要与规划配合及时到路灯所报建,便于在施工过程中对隐蔽工程进行验收及后续维护管理工作。改、扩建时建设方要及时与路灯管理单位取的联系,避免因盲目施工造成地下管线电缆被破坏发生触电安全事故及路灯设备的损坏。建设完成后,经市路灯养护所验收合格后,路灯全部移交市路灯养护所管理。维护、管理及电费等费用从路灯附加费中列支。

五、加强宣传与巡查力度。路灯养护所制定切实可行的

乡镇财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篇5

乡镇财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从近几年来我们对乡镇政府、财政等单位的审计调查情况来看,部分乡镇政府、财政在资金及收支管理上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需引起重视,并切实加以整改。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项资金使用不尽合规,政策执行不够到位。

在审计中我们发现:有的乡镇政府因机关运行经费超支严重,违反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有关规定,擅自改变专项资金用途,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以弥补机关经费;有的乡镇部门发放国家补助资金时,审核不仔细,有虚报、冒领的情况发生,导致应补助的未补助,不应补助的反而被补助。

乡镇政府作为一级基层政府,直接面对基层群众,专项资金特别是民生资金的使用不规范,不仅直接影响国家宏观政策的贯彻落实和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还容易造成负面影响,形成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资金、资产管理不严,债权、债务未及时清理。

审计发现,部分乡镇资金、资产管理不严,债权、债务清未及时清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的乡镇出借资金次数频繁、审核不严。如:有的对出借资金入账手续不全;有的出借资金的对象是已经或正面临倒闭停产的民营企业,借款难以收回。

2、对出借资金的跟踪监督不到位。部分乡镇在资金出借后未对债务人是否按借款协议履行义务或是否按照借款申请中申报的用途使用资金未做跟踪和监督,从而导致部分出借资金对企业的发展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利息也未能按约定收回。

3、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某些乡镇固定资产增减情况未及时入账,在固定资产购建、报废时,没有及时作出相应的会计处理,致使会计账目不能及时反映资产的增减变化,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不严,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隐患。

4、往来款项清理不及时、往来款项挂账时间长数额大。部分乡镇账面反映的往来款项的挂账时间经历了几届领导,有些财政所长、财务人员调整后对一些债权债务也未及时清理,不少已成为呆死账。严重影响了乡镇资产、负债的真实性,同时也造成了国有资产、资金的流失。

(三)财务管理不规范,违规违纪问题屡查屡犯。

除了挤占挪用专项资金、虚报冒领国家补助资金,乡镇财政审计中发现的屡查屡犯的违纪违规问题主要有:

1、“三乱”行为屡禁不止。部分乡镇还存在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的现象,有的还存在下达收入指标与罚款所得挂钩,加重农民负担;

2、违规支出的问题较为普遍。如:虚列支出、滥发钱物、违规报销个人费用、白条报账等等;

3、非税收入管理不严格。部分乡镇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不严格,坐收坐支非税收入。

(四)会计业务基础工作薄弱,财务管理有待加强。

1、账户设置不规范,过渡户管理混乱。

目前我省、市对于乡镇一级财政管理过渡户的设置并没有明确规定,过渡户普遍存在。但是审计中发现一些乡镇财政所在过渡户的设立、管理与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过渡户开设不严谨,有的乡镇财政过渡户与农村“三资”集体代管账户合用一个银行账户;

二是收入长期在过渡户上挂账,造成财政收入滞留,财务报表难以反应真实的收入状况,甚至有财政收入被挤占、挪用的现象发生;

三是过渡户核算不规范、不健全,有的乡镇财政过渡户并没有建立规范的会计账簿,也未进行明细核算,“包包帐”、“抽屉帐”仍有存在;

四是利用过渡户逃避监督。

2、不按会计科目核算,不按业务内容记帐,收支与往来款项混用,导致明细账户之间对应关系不正确,甚至有的没有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核算,造成账账、账实不符,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3、支出凭证不合规。凭证审核把关不严,不合规票据入账列支;报销手续不全,办公用品无明细、工程款无合同、会议费无会议通知无会议文件无签到表、招待费无公函无菜单无审批单无派餐单等现象普遍存在。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领导财经法纪观念还不够强。一是部分乡镇领导重发展轻管理,遵纪守法意识不浓厚。比如在对债权债务清理上,新任领导不理旧账,对以前形成的债权、债务不闻不问,致使债权、债务长期得不到清理。二是乡镇财务管理松懈或者流于形式,权力监督制约乏力。

(二)制度执行不到位,监督机制软化。审计发现,正常的财务管理制度,如现金管理制度、财产物资管理制度、小车管理制度、接待管理制度、出差管理制度、大额费用审批制度等,各乡镇基本上都已建立,问题是有的乡镇只是把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落实在口头上,实际上未严格执行到位,制度形同虚设,监督不力。

(三)财会人员自身业务素质水平较低。一是乡镇财会人员变动频繁;二是从事会计工作者并非专业人员,会计基础知识较差,虽然财政主管部门也进行岗前培训,但效果不是很好;三是会计自身的监督职能弱化,部分乡镇的会计成了核算中心,只履行了会计的核算职能,而会计的监督职未体现出来。

三、意见与建议

(一)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执行《预算法》的相关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应依法进行财政决算工作,特别应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收支的管理,严格按规定使用各项资金,并强化预算的刚性和约束力,严防超出财政收入能力安排支出,严禁挤占挪用专项资金;控制乡镇债务,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二)按照财政部《关于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财库〔2014〕177号)文件要求,切实做好财政专户和过渡户清理整顿工作,撤并无有效文件依据、同类性质多头开设以及一年内没有业务往来的财政专户和过渡户,清理规范乡镇一级部门和单位银行账户。取消不必要的过渡户,把来源用途暂时不明的收入记入预算账暂存款科目,待收到相关文件或者通知后,按来源用途记入有关科目或者转到有关账户。

(三)加强财会队伍建设,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一是财政主管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轮训,全面提高乡镇财政人员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二是稳定财政管理人员,完善财政工作考核机制,增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促使其认真履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职责;三是加强对财务收支的审核与管理,严格遵守现金管理制度和八项规定六条禁令等财经纪律。

城市管理的问题与建议 篇6

关键词:旅游管理;问题;管理作用;优化建议;生态旅游

随着旅游规模和层次的不断发展,旅游市场不断的被开拓,旅游成为各地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的增长点。然而,旅游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层次还不符合旅游健康发展的要求,成为了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努力优化管理措施,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一. 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

旅游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市场也不断拓展,然而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却相对滞后,阻碍了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发展。特别是旅游管理中的诸多问题,成为制约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

(一)管理机构的组织不健全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缺乏相应的管理机构,且这些机构的监管力度不大。例如作为群众性组织的旅游协会,直接受政府的领导,缺乏相应的导向和监管作用。鉴于不同地区,对旅游的.重视程度不同,各个地区的旅游协会的设置也不尽相同。部分地区的旅游协会机构不健全,且缺乏相应的管理人才,工作散漫懈怠,无法有效的对旅游的发展进行监督、管理和协调。

(二)各地旅游管理与政府的要求不协调

很多地方在发展旅游的时候将国家的要求与不顾,自己形成管理体系,自我开展工作,大部分情况下,只是在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旅游中存在的问题缺乏监督和管理,听之任之,各个地方的管理部门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出现地方的旅游管理与政府的要求脱节现象,引发了矛盾和冲突。

(三)缺乏旅游管理的先进理念

当前我国许多地区虽然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但没有相应的管理体系和管理理念来指导旅游业的发展。大部分地区只是关注旅游业所带来的眼前利益,忽视了长远的发展。对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破坏环境的问题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经济利益的取得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同时旅游业的服务滞后。

二.旅游管理的重要性

旅游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加强管理,来实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加强旅游业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旅游业的自律和信息的交流

对旅游业加强管理,实行统一的报价和运作,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各个地方做好监督,可以起到一定的制约和平衡的作用。加强旅游业的管理,可以实现地区发展的自律。进行自我管理,通过媒体等手段和方式,加强宣传,能够开拓视野,实现了信息的交流,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二)扩大城市的影响力

加强旅游业的管理,可以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进而提高城市的整体实力。在对旅游业进行管理的时候,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如旅游交易会等形式,扩大城市的影响力。

三. 旅游管理的优化措施

鉴于旅游管理的重要性和当前旅游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需要加强对旅游业的管理,优化管理措施,促进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机构

政府要设立相应的旅游管理机构,培养旅游管理人员,做好旅游管理的监督和指导。各地政府必须以身作则,及时的对旅游的发展进行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对组织机构的建立和管理一定要科学,不能走形式主义,要充分发挥旅游管理机构的监督和协调作用。

(二)加强地方与政府关于旅游管理的沟通

针对对旅游管理目标出现地方与政府脱节的问题,需要加强地方与政府的交流和沟通,一方面,政府要对下达的文件和规定的执行情况及时的监督,另一方面,地方要自觉服从组织的要求,执行相关的政策,确保政府的指令及时的下达到位并且严格执行。

(三)树立先进的旅游管理理念

对旅游业的管理必须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为基础,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先进的发展理念的基础上,积极的提高旅游的服务质量,依靠服务质量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四)加强交流和合作

在对旅游进行管理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同其他地区的交流和合作,以提高旅游业的综合管理能力,要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进行考察和学习,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提升管理能力,同时吸引外国的游客,进而扩大市场份额,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总之,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业的带动,必须切实抓好旅游业的发展。针对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层次。在发展的过程中注意服务质量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着力发展生态旅游,实现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凌云,冉亚楠.旅游管理理论研究现状及热点问题窥探--基于20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旅游管理》的统计分析[J].旅游科学,(02)

[2]宋鹏,田红.发展赛事旅游 提升旅游管理水平---以济南市为例[J].北方经贸,(02).

城市管理的问题与建议 篇7

关键词: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生态发展

永城市位于河南省最东部, 总面积为2 000平方公里, 其中含煤面积1 300平方公里, 总储量达52.43亿吨, 境内共有9座煤矿, 总设计生产能力1 566万吨/年, 是全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全国七大煤化工基地之一。作为资源型城市, 永城自上个世纪70年代起就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开发战略。煤炭开采在为永城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同时, 也造成了一系列问题, 最为直观的表现就是土地大面积沉陷。

1 永城市采煤沉陷区概况

永城老矿区土地沉陷十分严重, 新建煤矿开采强度高、塌陷速度快, 采煤沉陷已成为该市当前最突出、最紧迫的生态环境问题。截至2013年底, 全市采煤塌陷区面积约58.76平方公里, 占全市总面积的2.9%, 涉及到全市14个乡镇、75个行政村、263个自然村, 28 158户、97478人, 占全市总人口6.6%。据估算, 井田全部采完后, 塌陷面积将达537平方公里, 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6.9%, 其中耕地占67.5%, 达54万亩。

1.1 采煤沉陷区的分布

永城煤炭开采形成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隐患, 主要分布于正在开采的永煤、神火两大集团所属的8个煤田, 其中, 陈四楼煤矿、城郊煤矿、新庄煤矿等已经出现大面积的采空塌陷区, 刘河煤矿和新桥煤矿也出现了小面积的塌陷。具体数据见下表1。

1.2 采煤沉陷区的水域环境状况

永城采煤沉陷区80%是未稳沉塌陷区, 两大集团目前主要关注土地塌陷的赔偿, 对于水域沉陷的治理和利用基本忽略, 当地水利和环保部门也没有开展塌陷区水域环境等级的监测。不过从几处较大塌陷水区实地考察的情况看, 大部分塌陷区与泥河连成一片, 沉陷不深, 渔业养殖利用有限, 水生动植物主要是本地的一些常见种类, 鱼类以鲤科和鳅科为主。水质受到周边的城镇生活污水和煤矿工业污水影响, 水质较差应为Ⅳ类或Ⅴ类。其它一些小型塌陷区由于呈封闭状态, 渔业利用较少, 加上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 水质更差。

1.3 采煤沉陷的影响

采煤沉陷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也严重制约着永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土地资源破坏及地表沉陷; (2) 破坏和污染地下水资源, 造成地下水渗漏; (3) 各项地表设施遭到毁坏; (4) 工业用地、建筑用地及农业用地之间矛盾倍增; (5) 农民失去土地和住所, 带来很多社会问题。

永城境内采煤塌陷面积达88 140亩, 积水面积12 500亩, 绝收25 250亩, 减产29 000亩, 破坏道路48条, 总长度168.1公里, 毁坏桥梁14座, 需要搬迁54 372人,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2 105万元。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组数字还在加速地扩大, 因而塌陷区治理工作刻不容缓。

2 永城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情况

近年来, 永城市委、市政府及两大集团高度重视采煤塌陷区的综合治理工作, 采取有效措施, 多种模式扎实推进, 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 全市累计完成塌陷区治理面积36 563亩, 其中恢复耕地24 163亩、形成鱼塘8 466亩, 搬迁学校31个、企事业单位37个、搬迁人口35 526人, 修复道路148千米, 新建桥涵16座, 具体见表2。

2.1 沉陷区治理方法和模式

与国外相比, 我国沉陷区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仅为5%~10%。随着我国矿业的发展, 不少学者从可持续生态环境管理和景观生态等方面对沉陷区进行了综合治理模式研究。永城市在塌陷区综合整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针对该市地处豫东平原, 塌陷范围很大, 积水较多的特点, 除了采用充填复垦的方法外, 还大规模地开展挖深垫浅复垦, 如日月湖工程———沉陷治理与生态发展结合起来, 将塌陷区建设成一个集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湿地公园。

2.2 治理塌陷区利用现状

治理达标的土地, 主要归还给原所有者进行耕种。复垦形成的坑塘, 由煤炭企业统一按照耕地年产值每亩1 237元的23倍进行一次性补偿后, 交原村民管理使用。但综合治理水域的利用存在一个产权归属的问题:如果说属于一家一户, 但每家的面积很小, 治理后形成水面难以确界从而使用;如果说是集体所有的话, 那么谁来进行经营管理呢, 甚至有的还跨村甚至乡镇, 所以经常见到的情况是治理后的沉陷区利用率严重不足, 未能充分发挥集约利用效益。

2.3 综合治理资金来源

塌陷区治理平均费用很高, 永城市已累计投入资金16.87亿元, 其中用于塌陷区村庄搬迁补偿费7.92亿元, 土地复垦近2.1亿元, 用于塌陷区受损青苗、群众受损房屋维修 (含临时搬迁) 以及道路、学校等公益设施补偿6.85亿元。

治理资金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按照“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的要求, 由矿山企业申报产量, 永城市地质矿产局核定保证金缴存数额, 矿山企业向指定专户缴存采煤塌陷区治理保证金。二是申报项目资金。地矿局积极协助两大集团申请国家专项治理项目资金, 申请的中央和省财政地质灾害治理项目资金累计达3.55亿元, 有效保证了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的持续开展。

3 塌陷区群众安置情况

3.1 补偿标准

永城市对于因采煤塌陷造成的补偿主要包括房屋赔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补偿费、地上附属物费和其他补偿费等五个方面。房屋赔偿根据房屋结构、层数按每平方米160-410元进行赔偿;安置补助包括按房屋损坏等级分别给予的相应维修费和临时急搬费;因土地沉陷无法耕种或造成绝收的, 每年每亩补偿青苗补偿费1 237元, 仍能耕种的依据情况给以相应比例赔偿;地上附属物赔偿包括树木、坟墓等;其他补偿包括拆迁户搬家补助费每户500元, 以及搬迁奖励补助等。如果塌陷土地最终因治理需要被政府征用, 根据永城市实际情况, 按25 500—48 500元/亩不同的地价区片予以征用。

3.2 群众安置

永城市委、市政府安排市征迁办等单位与两大煤矿集团积极协调, 将沉陷区村庄搬迁安置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相结合, 多模式搬迁安置村民。一是在城市规划区建设高标准的经济适用房小区, 让沉陷区村民进城居住;二是采取村民“自治建房”模式, 在乡镇建设高标准的居民安置小区;三是结合新农村建设, 就近规划、集中建设大型中心村。截至目前, 已搬迁自然村97个、10 449户、35 526人。

3.3 生产生活

采煤塌陷对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也产生的较大影响。 (1) 居住环境。永城采煤企业还没有完全改变“先开采、后治理, 先塌陷、后搬迁”的模式, 因此沉陷对于群众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住房的断裂、倒塌, 直至无法居住不得不搬迁。 (2) 收入变化。采煤塌陷让农民失去了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稳定的经济来源。再加上土地的长远稀缺性价值, 因而可以认为失地对农民收入产生负面影响。 (3) 就业情况。年轻人较容易找到工作, 但多数在城市多元化的就业格局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而40岁以上的劳动力, 则主要是去建筑工地打短工等简单临时性工作, 总体而言失地农民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4 永城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

永城市正在摸索一条适合自己的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路子, 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

4.1 治理任务紧迫。

永城采煤塌陷治理未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尚有大部分采煤塌陷区未得到妥善治理, 治理速度赶不上新采煤塌陷破坏的速度, 治理任务越来越重。同时永城煤矿区可采煤层数多, 间隔数年或十数年后, 其它煤层的开采又会在已治理好的土地上形成新的塌陷, 这在客观上加大了综合治理的难度。

4.2 综合治理规划缺乏。

虽然《永城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对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但是不够针对和具体。当前的采煤塌陷区治理项目也多是由河南神火、永城煤电两大集团根据各自情况实施的, 随意性较强, 未能站在永城煤矿区采煤塌陷整体布局和未来发展的角度考虑, 因此急需一部高瞻远瞩的《永城煤矿区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规划》。

4.3 治理资金不足。

永城市已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塌陷区治理, 但相对于整个治理过程来说, 还有很大的缺口。项目资金需政府的配套资金先行到位, 否则国家财政的下拨款就不能下发。目前企业缴纳的复垦费用已经相对较低, 但由于煤炭行业形势下滑, 神火、永煤两大集团在资金方面仍旧十分拮据。同时治理保证金返还滞后, 也挫伤了企业缴存保证金和进行塌陷区治理复垦的积极性。

4.4 补偿安置标准偏低。

塌陷区群众虽然对土地补偿金的发放过程比较满意, 但普遍反映土地补偿标准太低。经向市征迁办问询, 目前永城采煤沉陷村庄搬迁补偿的标准主要是依据商政阅[2008]73号文件 (会议纪要) 执行的。此文件是商丘市政府2008年参照河南省人民政府[1989]113号文件标准制定的, 随着物价持续上涨, 这个补偿标准与当前物价相比明显偏低。

4.5 失地群众状况堪忧。

采煤塌陷带来大量的地质灾民, 失地搬迁不仅使他们失去了最稳定的收入来源, 还面临着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 由于缺乏就业和社会保障, 导致失地农民收入减少, 生活水平下降, 就业压力增大, 如不得到合理解决, 必将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5 几点建议

在认真分析各项数据和材料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永城市采煤沉陷区的综合治理工作, 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 树立生态发展理念。永城市作为《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 (2013—2020年) 》中262个资源型城市之一, 必须把生态发展、科学发展放在突出位置, 发展绿色矿业,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 促进传统产业和资源开采型产业的生态转型, 统筹解决全市采煤沉陷区问题。

(2) 科学制定《永城煤矿区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规划》。站在永城煤矿区煤炭资源赋存情况、井田分布特征, 地理位置, 地质状况, 复采情况, 塌陷积水比的分析预测角度, 对永城煤矿区塌陷区的治理进行科学规划, 制定《永城煤矿区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规划》。

(3) 多渠道筹措治理经费。应当继续积极争取国务院、河南省等各级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基金。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 确保资金周转顺畅。将永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用和土地出让净收益等提取一定比率用于塌陷区土地整治。对于中央和省财政安排的棚户区补助、廉租房计划、农村危房改造补助等向塌陷区倾斜。广泛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本着“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 鼓励企业、个人投资, 拓展采煤沉陷区治理的新途径。

(4) 提高补偿标准。针对补偿标准与当前物价相比偏低的状况, 永城市政府已与永煤、神火两大集团多次协商。合理的土地补偿标准要考虑土地存在其他价值的事实, 引入市场机制, 对土地补偿进行评估, 还要增加农民未来一定年限内土地潜在收益损失补偿。煤矿企业应从煤炭销售收益中, 按比例拿出一部分进一步提高补偿安置费的标准。

(5) 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要全面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 考虑把失地农民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妥善解决农民子女入学、就医等问题。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 加强就业技能培训, 让失地农民尽快掌握一技之长, 在同等条件下, 优先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刘淮军.百善煤矿土地复垦的管理与技术模式[J].安徽煤炭经济, 2008 (1) :51-52.

[2]朱伟.治理采煤塌陷地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J].山东煤炭科技, 2008 (3) :153-154.

城市管理的问题与建议 篇8

关键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15-1

1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职能不明

管理方式方面。我国农村特别是边远乡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小孩,他们对村级事务的参与意识和民主监督意识不强,加上农村专业管理人员缺乏,乡镇及上级主管部门监督职能受限,农村“三资”的支配和管理基本上由村干部说了算,存在村官腐败问题;管理职能方面。按国务院有关规定,农村“三资”管理的上级主管部门为各级农经管理部门,但在很多地方各部门缺乏明确的职责分工,在履职过程中存在重复交叉、缺位和越位等问题;审计检查方面。各地普遍未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纳入有关部门常规审计范围,缺乏审计监督长效机制,很多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长期未进行审计检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揭示和纠正。

1.2家底不清

资金管理方面。对村级集体的一些自有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等,管理非常松散,坐支或账外结算的问题突出,资金核算不完整;资产管理方面。未建立完整的资产管理台账,特别是对集体投资建设的公益用房、倒闭后集体企业资产、社会捐赠资产等,未纳入账务核算和台账登记管理;对国家政策性补助形成的公益性资产,未进行权属划分,造成权属虚置;资源管理方面。对集体所有的耕地、林地、山地、水域等自然资源,未进行完整详细的登记管理,经过多轮对外承包后,有的改变了性质,有的资源价值缩水,有的长期被私人占用,损害了集体利益。

1.3管理不规范

民主机制不健全。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村都绕过理财小组直接办理“三资”事务,村民监督职能难以有效履行,“村官一言堂”问题严重;村务公开流于形式,一些村往往对一些重大和群众敏感的问题进行回避,群众无法了解真实情况;交易管理不规范。一些村对集体房屋、耕地、林地、山地、水域等资产、资源的开发、承包、流转以及处置时,存在程序不合法、过程不公开、收入不入或少入账等问题,尤其是合同签订和文书档案管理方面问题突出;传统方式不科学。由于农村集体“三资”构成情况复杂、分布范围广泛、管理人员更换频繁,传统手段管理难度非常大。

2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建议

2.1理顺职能,明确责任

管理模式的选择应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基础条件和经济发展情况差异性大,对具备管理能力的乡村,应实行“村资村自管”模式,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和村集体自主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确保农村“三资”管理的合法性;对不具备管理能力的乡村,应实行“村资乡代管”模式,由乡(镇)设置以“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三资”管理机构,履行对村级“三资”的代管职能;明确和细化各部门在农村“三资”管理中的职责。村民委员会是农村“三资”管理的责任主体,乡(镇)党委、政府是农村“三资”管理的组织者,农经部门是农村“三资”管理的业务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主要对农村“三资”履行会计指导服务和财政监督职能。各部门应设置农村“三资”专门或兼职管理机构及人员,既发挥各自优势,又统筹协调推进。

2.2界定范围,摸清家底

资金管理方面。将上级所有转移支付及补助、补偿资金、社会捐赠资金、“一事一议”资金、经营各项收入以及货币资金和有价证券等全部纳入账务核算,做到日清月结、账款相符,确保资金管理、账务核算的真实、准确、完整;资产管理方面。将集体资产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建立资产管理台账、卡片账,详细记录各类资产的保管、使用、处置、收益等情况,做到产权明晰、责任具体、账实一致;资源管理方面。将村集体所有分为收益性和非收益性资源,建立资源管理台账,详细记录资源名称、资源面积、经营方式、经营单位(人)、经营收益、合同编号、合同到期日等情况,确保资源发包、流转、收益等规范、公正、透明;债务管理方面。建立债权债务管理台账,详细记录债权债务人、金额、性质、收回、偿还情况等,避免因债权债务引发矛盾,维护债权债务人的合法权益。

2.3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建立健全民主监督机制。设立村务公开栏,按照形式专栏化、内容通俗化的标准,对财务收支、资产处置、资源发包、项目建设、一事一议等群众关心的事项及时公开;设立群众监督意见箱,及时收集、掌握群众意见,根据意见或建议及时整改。建立农经、审计、财政、纪检等部门联动检查机制,及时发现、纠正、查处农村三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资产资源公开交易制度。集体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出让等,应经过具有评估资质的单位,按法定程序进行,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实行公开协商、公开竞价、招标投标。并将合同作为重要文书档案归档管理,村民代表和上级有关部门应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管,所取得的收入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纳入账内核算并定期公开;建立农村三资现代化管理机制。加强农村管理人才培养,积极引进、选拔机关青年、大学生村官等充实到农村“三资”管理队伍,加强对村组干部、农村集体财务会计人员、民主理财小组成员、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人员及各级农村“三资”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农村“三资”管理队伍。

上一篇: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方案下一篇:大学生金融业实习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