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精选8篇)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 篇1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仅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证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靠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超多调查证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证明超多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一样程度的障碍。主要问题是: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我、鄙视自我,因而不敢应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二、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资料、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潜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大一新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明白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也有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齐。进入大学后,班群众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必须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

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我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一样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先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八九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必须的社会工作,关心班群众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5)未来的不确定性

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就应对未来进行及早的规划,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适应社会。但是自我是规划在哪里呢?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没有目标,找不到方向,缺乏动力,自我的长处短处何在?要怎样发展?该走那条路等问题是他们甚为苦恼。

二、主观方面

对物质生活的依靠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潜力之间发生着矛盾。

1)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

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我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我的要求,盲目自满。

2)失望与失宠感

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3)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

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到达,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期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潜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4)畏首畏尾

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上课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精神倦怠。在生活和学习上都是应付了事,做事懒散,凑合着打发时光。

5)有些大学生不知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对男女交往过分敏感,从而使正常的异性交往不能自然进行;有的大学生则过快地将同学关系发展成恋爱关系,过早地沉溺于“两人世界”。也有的大学生陷入单相思而不能自拔,由此产生情感冲突。

6)部分学生把兼职赚钱看得过重,常常为了兼职赚钱而远离自我的专业学习,无法静下心来钻研学问,耽误了过多的学习时间。

三、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心理问题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学校应发挥其更直接更专业的作用,建立专业水准的心理咨询机构。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能够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忙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潜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用心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潜力的高低。我们公司可为学校带给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开设咨询讲座、课程,为学生带给一个自主学习机会。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们公司为学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透过面谈分析诊断,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一样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一样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透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资料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思考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好处,就能够把人类历史构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我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因此,我们公司能够为有针对性的对各科教师进行心理培训,培训他们有关心理学的教程,从而帮忙他们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引导一个用心向上的态度。

4、加强自我心理调节,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 篇2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以往主要表现在学业、人际关系、恋爱情感、求职择业等几个方面, 近几年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自杀问题;网络依赖问题;贫困问题。

1.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大学新生入学后, 多少会产生心理失衡的问题。原因可能是新生心目中的大学与现实中的大学有差距, 引起心理落差;其次进入大学, 特别是新生, 面对新的环境、人际关系、教学模式, 尤其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同的教学的模式以及独立生活的不适应, 容易产生困惑。如不及时调整, 会产生诸如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交际困难。大学生处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转变时期, 这一阶段会出现自豪感和自卑感的矛盾冲突, 强烈交往的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矛盾如果存在过于强烈和持久, 在遭遇某种刺激时, 就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影响个体的健康发展。

3.就业压力大, 精神负担沉重。随着各大高校不断扩招, 从而导致大学生急剧上升, 因而就业压力大, 面对激励的竞争而无所适从, 对未来的希望渺茫。而高校的放任自流、社会的世态炎凉, 都使得大学生倍感孤独和荒疏。特别是精神负担加重。因而失去安全感, 严重的厌世情绪, 对社会产生控诉乃至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

4.大学生对情感的渴求。大学生绝大多数是成年人, 因而会产生对异性的渴求, 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会因性压抑而转向恋爱或同居, 但这种交际只会缩小个人的交际圈。

5.学校教育的疏漏。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脱节, 不能及时、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消解心理障碍。从饱受升学压力的高中, 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 这是青年成长路上一次新的过渡、新的转折。大学新生如何认准自己的人生站位, 实现自我全面发展, 自己必须作出独立的判断和努力。能够主动地、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对他们能否成功地度过大学生活极为重要。大学是开放性空间, 如不能很好的认识和适应变化, 将会导致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的出现。

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办法

1.建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这方面主要是提高高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体系, 使这项工作的推行正规化、科学化。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辅导员进行培训, 使其掌握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 提高其心理咨询的素养, 增强其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 以便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做好学生工作。同时, 可通过校报、校刊、广播站等校园文化的宣传工具, 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富有活力的教育氛围。

2.确立以预防和发展为指导的心理辅导原则。预防性原则的目的是“防患于未然”, 在新生入学后, 就开展有针对性地心理教育, 使他们对将面临的各种变化做好心理准备, 并提供有效的心理适应。另一方面, 要看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心理压力、心理矛盾和冲突, 因此把发展性心理辅导和训练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把高校心理咨询定位在发展性咨询, 针对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发展问题给予指导、帮助、训练, 协调他们完善个性, 增强适应性, 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从学校角度来看, 应做好积引导工作。首先, 引导大学新生确立新的适合自己的追求目标。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会使心理指向集中于一处, 这样无形中会转移注意力, 削弱心理问题对心理的影响, 并有了内在驱动力, 可促使人变得积极向上, 从而更有利于各服各种心理问题和疾病。其次, 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与就业所带来的压力, 转移、宣泄不良情绪。面对紧张的学习生活, 大学生应建立起一个适合自己的有规律的生活体系。如为自己制定适合自己生物钟的作息时间表, 按照时间表进行有规律的学习与生活。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一个人以一种自信、坚强、乐观的精神面貌面对生活, 有助于及时调整心态, 从心理困境中走出来。再次, 引导大学生克服网络依赖, 正确对待情感问题。有研究发现, 60%的大学生网络活动正常, 主要集中在发邮件、学习、查资料。但也有不少人对网络产生严重依赖, 一天长时间的玩游戏、聊天等, 这势必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所以, 要引导大学生从虚拟世界中解放自己, 更加重视现实生活中与同学交往, 与社会现实接触, 而不应沉溺于网上打游戏、交友和网恋。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篇3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62-0219-01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祖国的希望。作为跨世纪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及由心理健康引发的诸多问题正日益引起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而贫困大学生作为当前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更成为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面对环境、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各种价值观的碰撞等问题,特别是经济上的重负,往往导致贫困生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他们一方面表现出强于其他学生的上进心理,他们比别人更勤奋,更刻苦,但另一方面心理素质的缺陷也表现出来。贫困使大学生心灵深处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挫折感,从而导致了自卑、抑郁、焦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部分学生因此成为经济、身心的“双困生”,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性格等诸多方面都造成了很大影响。有资料表明,30%左右的高校贫困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1贫困大学生较为普遍的消极特征表现

1.1自卑与自尊的心理冲突

经济上的困难使贫困学生容易在学习上、生活上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而感到自卑。在校期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同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生活节俭、学习认真;但是由于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的不同,他们往往知识面较窄,学习上有困难,而且大多性格内向,这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遇到打击容易产生自卑意识。自卑是贫困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也是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从自卑开始的。自卑感强的学生往往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短处和劣势,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在与别人比较时,总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样就形成了消极的自我评价。另一方面,有的贫困生自尊心又极强,他们宁愿贷款、勤工俭学,也不愿接受社会、个人的资助,不愿欠人情债。

1.2敏感,封闭自我心理

贫困使一些大学生性格孤僻,不愿意参与集体生活,大都独来独往。对同学与老师的好意总摆脱不了被施舍、被可怜的感觉,在心灵深处设置了一道屏障,拒绝他人的同情,甚至觉得他人的同情就是对自己的羞辱。这种矛盾的心理,往往驱使贫困生走向自我封闭、孤僻甚至心理畸形。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很容易加剧他们的偏执倾向,甚至滑向更危险的道路。虽然有的贫困大学生渴望人际交往,渴望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但多数贫困学生因经济拮据而省吃俭用,使得他们自惭形秽,不敢轻易和经济条件好的同学交朋友,更不敢轻易和他们说话。由于害怕遭受挫折和伤害而羞于交际,把自己包裹起来,不愿意袒露内心世界,渐渐地给人一种难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觉。贫困生这种自我封闭的心理与他们强烈的人际交往需要形成极大的矛盾,一方面把自己封闭起来,另一方面又极想了解他人,与他人交流思想,沟通感情,这一矛盾进一步加剧了他们人际交往的受挫感,增加其内心的痛苦。

1.3虚荣与依赖心理较强

少数贫困生不尽合理的生活方式加剧了其贫困的程度。大部分贫困生能正视贫困,注重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然而也有一部分贫困生,从农村进入城市,在都市的霓红闪烁、喧嚣绚丽中,在各种各样的诱惑下,一些原本淳朴的孩子也迷失了方向。向往城市丰富的物质生活是正常心理,而没有钱,却依然要去攀比、去享受,却是可怕的事情。有个别学生,家庭条件本就不好,自己偏又迷恋上网络游戏,甚至沉于其中而不能自拔。偶尔玩一两次尚可,没有抑制地去玩,久而久之,这无疑又是笔不小的消费。还有一部分学生受虚荣心驱使,为了让别人瞧得起,维护自己所谓的面子,求得心理平衡,不惜花重金包装自己,盲目与人攀比;部分贫困生面对父母到学校探望,竟然向同学谎称是自己的老乡,惟恐给自己丢人。

2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2.1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全面深入的了解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新生入校开始,学校就要通过各种渠道详细调查和掌握学生家庭的状况,建立贫困生综合档案,包括个人资料、家庭背景、品行说明、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心理状况等。学校有关职能部门、思想政治工作者、学生干部等都要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从不同侧面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

2)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我们恒星学院在主楼327教室设立了心理咨询室,有老师24小时值班随时接受学生的问询。通过心理咨询引导贫困大学生建立积极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提高自身心理素质。通过个别辅导和行为指导等步骤,分析學生无助、困惑、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和后果,帮助学生直面环境和压力,进行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习生活。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手段,设立网络心理辅导,在虚拟的空间内完成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救助。

2.2帮助学生缓解压力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解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多方协作,帮助其走出心理困境。”首先学校应为贫困大学生心理能量的宣泄提供渠道。痛苦、打闹、斗嘴等适度运用有利于缓解心理压力,只要学校规则允许就不必过问;贫困生之间的私密沟通,可以起到舒缓紧张情绪、减轻心理负担的作用,学校应当支持和引导。其次,有效的转移和疏导能使心理能量的宣泄向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方向转移。学校应有目的地开展一些经济投入较少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体育竞赛、演讲辩论、英语文化节等积极向上的活动。通过各种活动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的思想向有意义的方面发展。

在帮困助学工作中,学校可以采用“一鼓励,二要求,三扶持,四放手”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走上发展能力的道路。以各种成功的事例和成功的榜样激励其振奋,明确要求其努力方向;鼓励他们主动去去面对挑战,参加勤工俭学,去做他们原来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同时在他们进行的过程中,关心他们的进步,授于正确方法,扶持向前,最后放手让他独自前行。很多内向的学生,就这样走上了勤工助学的岗位,并且能力和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帮困助学工作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

总之,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和谐,使贫困大学生走出心理贫困的怪圈,加大经济扶持力度是前提,正确认知贫困是基础,营造校园文化环境是重点,加强自身修养是关键。

参考文献

[1]于小兵.贫困大学生生心理问题及解决办法[J].甘肃农业,2006,4.

[2]陈曦.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探因与帮护[J].中国青年研究,200,12.

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调试 篇4

摘要: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几年大学生活,同学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为能尽快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欢欣,而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许多大学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在所学专业领域一展身手。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本文就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叙述如何进行必要的心理调试,保证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走出心理误区。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

一、大学生就业的一般心理问题

(一)就业心理压力与焦虑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清华大学2000年的调查显示,个人前途与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而且压力有随着年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尤其以心理体验最为严重。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分合、大学中不愉快经历、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男大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水平高于城市学生。而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的释放方式则过于内向化,主要是自己解决和求助于同学朋友。

(二)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

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大学生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过分地考虑择业的地域、职位的高低和单位的经济效益。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并一厢情愿地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比如,有一些学生就说:“非北京、上海、深圳不去。”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三)就业观念不合理

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2、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一些毕业生同学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

3、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

4、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这样做只能是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5、职业意义认识不当。许多大学生从观念上来说,还是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四)就业人格缺陷

1、自我同一性混乱

有许多同学在毕业、择业的时候,尚未达成自我同一性。具体来说,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地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不能对自己有 1

一个客观、清醒、全面的评价。因此,他们在职业选择时往往是茫然、犹豫不决、反复无常、见异思迁、躁动不安,不能主动、独立地获取职业消息、筛选目标、规划职业生涯,也不能解决就业中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自我同一性混乱在就业中的两个突出表现就是盲目从众与依赖。

2、就业挫折承受力差

不少大学生在求职时只想成功,一旦遭受挫折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蹶不振,陷入苦闷、焦虑、失望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他们对求职中的挫折既缺乏估计也缺乏承受能力,不能很好调节自己的心态,也不会通过总结求职中的经验教训来获得下一次的成功。自主择业给大学生提供了就业的自由及通过竞争获得理想职业的机会。应该说这也是大多数学生所期望与认可的。但当大学生真正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时,也有许多人表现出缺乏信心、缺乏勇气,求职时战战兢兢、顾虑重重、畏首畏尾,不敢大胆自荐。结果是有压力没勇气,不能真正向用人单位展现自己的竞争实力,错过机会,在竞争中陷入了不战自败的境地。特别是一些冷门专业或学习成绩不佳的同学及没有“关系”的同学就更容易出现不敢竞争、不敢尝试的问题。害怕竞争的保守心理一方面与大学缺乏社会实践锻炼有关,另一方面更与许多大学生害怕失败,不敢面对就业挫折有关,如一些大学生在就业中只找那些把握大的职业,而对竞争强的工作不敢问津,害怕求职失败遭受打击。

3、自卑与自大

一些毕业生在求职中常会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偏低,他们总是以为自己的水平比别人差,单位要求很高自己肯定达不到,自己能力不行等等。就业中的自卑一般产生于以下一些情况:首先是一些冷门专业的学生看到就业市场寻求自己专业的单位少、待遇差或在求职中遭冷遇,就容易悲观失望;其次,一些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的大学生看到其他应聘者口若悬河,自己什么也说不出来也会自惭形秽;再次,一些在校成绩与表现一般的大学生看到别人的自荐书上奖励、证书、成果一大堆,自己什么也没有,也容易自我贬低;最后,一些女大学生在就业遭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后也会自怨自艾。总之,自卑的大学生不敢正视现实,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够,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自卑的反面是自大,而且两者有时会相互转化。一些专业较好、就业资本较雄厚的大学生容易从自信变为自负。还有一些大学生是脱离实际的自大,他们既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认识,也对就业市场、职业生活缺乏了解,一切都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如有的大学生自以为经过大学几年的学习和锻炼已经满腹经纶,任何工作到手中都可以出色完成,在求职中自觉高人一等、自命不凡、四处吹嘘,一旦出现变故则容易陷入自卑、自责、一蹶不振。

自卑与自大是大学生身上常见的人格缺陷,在就业中的表现都是对自己缺乏一个客观的评价,同时对职业缺乏深入的认识。在就业中自卑与自大常存在交织的现象,如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比较顺利时容易自大,一旦出现挫折就自卑;一些大学生虽然对自身条件比较自卑,但是真正遇到用人单位时却又表现为自大,要价很高。

4、偏执与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生就业中的偏执心理有不同的表现。①追求公平的偏执。大学生要求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感到气愤是正常的,但有一些大学生表现为对公平的过分偏执,将自己求职中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于就业市场不公平,以致给自己的整个求职过程都笼罩上了心理阴影。②高择业标准的偏执。大多数毕业生对求职有过高的期望,不过多数人能通过在就业市场的体验,客观地认识和接受当前的就业现状并调整自己的择业标准。但仍有大部分大学生固执己见,偏执地坚持自己原来的择业标准,甚至宁愿不就业也不改变。③对专业对口的偏执。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过分追求专业对口,不顾社会需要,无视专业的伸缩性、适应性,只要是与专业有一定出入的工作就不问津,只要不能干本专业就不签约。这样就人为地减少了自己就业的机会。

有些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如有的在求职过程中过于怯懦、紧张,不敢在用人单位面前表现自己,甚至连面试也不敢去,常常一开口就面红耳赤、语无伦次。还有的在求职中不会察言观色,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不懂人际交往的礼貌礼仪,如有位大学生在面试结束时,用人单位的负责人拿给他一支烟,他不仅当即拒绝还气愤地说:“我从来都没有这种恶习!”

(五)就业心态问题

1、过度焦虑与急躁

就业时许多大学生是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还担心自己在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并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感到心中无底。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焦虑是正常的。但一些大学生的焦虑过了头,成天都充满了各种不必要的担心以及造成精神上的紧张不宁、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意志消沉,行为上反应迟钝、手忙脚乱、无所适从。

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显得过于急躁,整个就业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常常心急如焚、四面出击、东奔西跑,希望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但又缺乏对就业形势的冷静观察以及对自我求职的理性思考,做了许多吃力不讨好的事。因此常常都有一些毕业生在并不完全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下就匆匆签约,一旦发现实际情况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或发现了更好的工作时,有追悔莫及,甚至毁约,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与心理困扰。

2、消极等待与“怀才不遇”心理

与就业时的急躁心理相反的是一些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表现得非常消极,平时也不参加招聘会,有单位来了就看看,如果不满意就等下去,满意时也不主动争取,抱着“你不要我是你的损失”的态度,期待着有单位会主动邀请。还有些人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肯轻易低就,明明已经找到工作,但拖着不肯签约,总希望有更好的单位出现。

另外有些大学生自恃条件很好,认为“满腹经纶”、“博古通今”、“学富五车”,可以大有作为,但在择业时却常常要么碰壁要么找到的工作不满意,于是抱怨“世上无伯乐”,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成天闷闷不乐、怨天尤人。

3、攀比与嫉妒

在求职中,同学之间“追高比低”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同学在求职中经常相互吹嘘自己的职业待遇好、收入高,导致职业期望越来越高,求职变成了自我炫耀。还有些同学看见或听说别人找到了条件优越、效益较好的单位心理上就不平衡,抱着“他能去,我更能去”的态度非要找一个条件更好的单位,而不考虑自身的条件、社会需要特点、职业发展及就业中的机遇因素。

一些毕业生对别人所找的工作心存嫉妒,特别是看到自认为条件不如自己的人也能找到很好的工作就更容易出现嫉妒心理,于是有些人故意对别人的工作冷嘲热讽、贬低、讽刺和挖苦意图打击别人,更有甚者抱着“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到”的畸形心态在用人单位面前造谣中伤、打小报告。

4、抑郁与逆反

在择业中受到挫折后,一些毕业生同学会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表现为失落抑郁、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他们常常会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听天由命。严重时还会对外界的环境也漠然置之,减少人际交往,对一切都无所谓,并进而导致抑郁症。

而另外一部分毕业生,则对正面的职业教育、职业信息存在逆反心理。对来自辅导员、班主任、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以及同学和用人单位的正确信息、善意批评与建议,他们不相信、不听从,偏要对着干,要按自己的一厢情愿去求职。比如当别人为其推荐某工作单位时,总是抱有戒心,别人讲得越多他越不相信。当求职失败时,不总结自己的问题,甚至明明知道自己失败的原因也不改正,在以后的求职中依然我行我素,听不进任何批评与建议。

5、说谎侥幸与懒散心理

有些同学认为用人单位不可能去查实每个人的自荐书是否真实,而且在面试时时间比较短、不可能对自己作全面的考察和了解,只要自己当时充分地表现一下,把工作骗到手,签好协议书就行了。于是,一些毕业生把别人的获奖证书、成果证明等偷梁换柱地复印在自己的自荐书里,而且自己明明没有当什么干部,也没有参加什么社会实践活动,也照着别人的写上,甚至胡编乱造一番,以至有时在用人单位收到的自荐书中一个班竟出现了五六个班长。还有的大学生在面试时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无所不能,结果经过现场实践考核或试用时就马上露出了原形。

有的毕业生签约比较早,往往在离毕业半年前或更长时间就落实了单位,这时就容易出现懒散心理,认

为工作单位已定,没有什么可以担心了,应该松口气、歇歇脚了,于是学习没了动力,组织纪律散漫,考试仅仅追求及格,毕业论文只求通过,甚至长期旷课、上网、夜不归宿。还有极少数大学生因此受到学校的处分,严重的甚至被开除或勒令退学,找到的工作也因此丢了,悔之莫及。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一)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

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但许多大学生对“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经过对就业市场、就业形势的客观了解与深刻体验后,我们必须明白现实情况就是如此,无论是抱怨还是气愤都没有用,这种就业情况不可能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改变的。与其成天怨天尤人,浪费了时间、影响了自己心情,还不如勇敢地承认和接受当前所面临的现实,彻底打破以往的美好想象,脚踏实地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在就业市场上的用人单位找不到人、大量的毕业生无处去的“错位”现象普遍存在,这是因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普遍较高的原故。因此,要顺利就业就必须首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是对单位没有选择,只要有单位就去,而是要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的基础上重新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这就是说要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放弃过去那种择业就是“一次到位”,要求绝对安稳的观念。要知道现在再好的单位,将来也有下岗的可能,因此,在择业时要看得长远一些,学会规划自己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也就是说,在择业时不要期望太高,可以先选择一个职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去经济落后的地区工作,可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西部地区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也将给大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抢先到这样的地区去工作可能会更有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取得事业的成功。

(二)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传统认为人们工作就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但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职业对个体的意义已经远不是如此简单,职业可以满足人们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多方面需要。如最近有人对职业价值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了交往、义利、挑战、环境、权力、成就、创造、求新、归属、责任、自认等11个类别的因子。因此,职业的价值是丰富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体发展、社会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应看重职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因此,要在考察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树立重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对于那些虽然现在工作条件不怎么样,但发展空间大,能让自己充分发挥作用的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也要重视。总之,盲目到一些表面上看来不错,但不适合自己,自己才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的单位去工作,是不会让自己的满意的。与其将来后悔,不如现在就改变自己,建立适应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人才需求规律的合理的职业价值观,以指导自己正确择业。

(三)认识与接受职业自我,主动捕捉机遇

大学生就业中的许多心里困扰都与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接受职业自我有关,因此正确地认识自我的职业心理特点并接受自我,是调节就业心理的重要途径,并可以帮助自己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方向。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自己的择业标准以及依自己目前的能力能干什么样的工作,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许多同学通过亲身的求职活动后就会发现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并不像自己以前想象得那么高,并容易出现各种失望、悲观、不满情绪。因此在认识自我特点后还要接受自我,对自我当前存在的问题不能一味抱怨,也没有必要自卑,因为自己当前的特点是客观现实,在毕业期间要有大的改变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承认自己的现状,学会扬长避短。另外,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己,要知道有些缺点并不可怕,可以先就业然后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发展自己。

大学生就业中的机遇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了解并接受了自我特点以后,还要学会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这样才能保证以后的求职顺利。要抓住机遇首先必须要多收集有关的职业信息,多参加一些招聘会,并根据已定的择业标准进行选择。需要注意的是机遇并不是对任何人都适用的。一个工作的好与不好,是相对的,对别人合适的,对自己不一定合适,因此一定不能盲从;要时时记住,只有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最后要注意机遇的时效性,在发现就业机会时要主动出击,不能犹豫,也不要害怕失败,应有敢试敢闯的精神。

(四)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

面对市场竞争、就业压力,大学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甚至是委屈,如一些专业“热门”,有些则“冷门”;又如女大学生找工作容易受到歧视等。面对这些问题仅抱怨是没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调整自我心态,提高自己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其实,就业的过程也是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如果能通过求职而增强自我心理调节与承受能力,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都是非常有用的。

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时,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首先,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不能期望自己每次求职都能成功。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应把就业看作一个很好的认识社会、认识职业生活、适应社会的机会,应通过求职活动来发展自己,促进自我成熟,因此“不以成败论英雄”。其次,自己求职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出现求职失败有许多原因,可能是因为你选择求职单位的方向不对,也可能是因为你的价值观与单位的企业文化不符合,还有可能是其他一些偶然因素。总之,要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学会安慰自己,以便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成功。

(五)调整就业心态,促进人格完善

在求职时,自己或身边的同学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害怕自己有心理障碍。当然对于这些不良心态也要学会主动调适,必要时还可以寻求有关心理专家的帮助。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有很多,首先,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其次,可以向朋友、老师倾诉,寻求他们的安慰与支持。最后,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心中的烦闷,放松自己的心情。

通过对自己在就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自己平时不容易察觉的一些人格缺陷。应该说这些人格缺陷是产生这种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如果现在没有很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那么这些问题还会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继续带来困扰。因此,有关问题其实是暴露得越早越好,同时也不必为自己所存在的人格缺陷而懊恼,因为很少有人是绝对的人格健全的,关键是要在发现自己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使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更顺利。

(六)开拓进取,勇于创业

大学生是有理想、有抱负、有创新精神、敢做敢为的青年先锋。因此大学生要有自主创业的打算,这既可以在毕业后马上实现也可以通过一定的社会积累后再实行。大学生们一定要有开拓自己事业的信心与勇气。当前的一些大学生创业公司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也有相当成功的案例。大学生创业肯定是值得鼓励的,关键是要有准确的观念与思路,要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规划与定位,要与有市场经验的人合作,要摆脱学生公司的意识,要进行科学化、职业化的管理。

参考文献: 秦婷 《大学生就业》 2005湖北教育网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 篇5

一、失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随着人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双向选择”成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寻找就业机会,展示英雄用武之地的主要途径和重要舞台。但是从目前看,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城乡差别和人为因素等情况,“双向选择”机制还待完善,大学生就业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高校扩招后,市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剧。在就不了业就意味着失业的同时,许多毕业生不愿去边远地区,害怕离开大城市,不愿下基层,只想到大企业、大公司或到挣钱多的单位去工作。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大城市、大企业的就业机会越来越有限,这样的就业心态也就越来越脱离现实,造成失业大学生种种心理压力。

失业大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尤其以心理体验最为严重。大多数失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一是就业心理的期望与失落感;二是就业观念不合理,表现为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对职业意义认识不当;三是就业人格缺陷,表现为盲目从众与依赖;四是就业挫折承受力差;五是自卑与自大;六是偏执与人际交往障碍;七是就业心态问题,表现为过度焦虑与急躁。

二、失业大学生引发的其他问题分析。

20xx 年,北京大学一课题组对当年7个省34所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社会地位或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于平均就业率,家庭处于社会底层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低于平均就业率;公务员家庭的大学毕业生工作落实率要比农民家庭的大学毕业生高出约14个百分点,父母社会地位越高,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也就越高。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失业大学生群体主要是由来自农村和家庭地位低下的大学毕业生构成。这一调查至少表明,出身农村家庭的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

这意味着,大部分农民倾其全力支持了教育的发展,而现在一旦出现了学生就业危机,仍然主要转嫁到农民身上。于是,在当下中国就出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教育和社会现象:大批出生农村的失业大学生游走于城市和乡镇,成了知识游民的一部分。这就是说,大学就业分配体制的不公,堵塞了农民大学生向上流动的渠道。一方面,一旦高校录取就成了城市居民的招生制度使得他们远离土地;而另一方面,一旦不能当期就业,就既不能在城市立足,又面临返还农村的尴尬。因此他们只能成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游民”。据相关调查显示,极少数失业大学生已被流氓意识所支配,而大量由失业大学生构成的年轻知识游民,已经面临退守道德底线的边缘。

三、失业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没有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部分失业大学生在解决就业问题时,主要考虑的是就业岗位的工作条件、工资水平等因素,他们并没有过多地考虑就业岗位对自己事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他们没有在考察就业市场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树立重视职业发展前景、充分发挥自身才能、促进事业成功的求职观。

2、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能坦然面对失业挫折。面对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失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总会遇到诸多挫折、困难和委屈,如“热门”专业好就业,而自己学了“冷门”;又如失业女大学生有时会遭遇就业性别歧视等。面对这些问题,部分失业大学生只是抱怨自己的不幸,却不能对心态进行自我调整,从而提高自己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

3、就业心态不成熟,心理调适的方法欠缺。在解决就业问题的过程中,部分失业大学生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他们总是过度担心再次求职失败、害怕自己具有如媒体对失业大学生总结的心理障碍。他们不能对不良心态进行主动调适,害怕有关失业大学生的话题。他们不愿把自己的失业思想、心理问题向家人、朋友倾诉,总是把自己“封闭起来”。

四、如何调节失业心理

1、倾诉

交流越多,心灵越开阔,思路越灵活。当一个人反复积累自己的烦恼、痛苦,不愿意暴露于外界,而是压抑或埋藏在心里时,一旦遇到生活中的刺激或压力,就会加剧其自我的苦恼,最后心理失衡,产生心理疾病或心身疾病。

将压力完全藏在心里也不好,一旦爆发后果将非常严重美国旧金山有一次大堵车,有一个人等得不耐烦,情绪失控,从车上跳下来,开枪打死了12个无辜的人。在社会行为学家眼里,不是因为堵车让他开枪杀人,而是过去的压力没有得到及时疏解,堵车只是引爆压力的导火线。

当自己有烦恼,自我解决不了的事情时,要向您的亲朋好友倾诉出来,哪怕是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把不良的情绪宣泄出来,释放出压抑情绪,就会心身平衡,有益于身心健康。

缓解心理危机的最佳方式就是倾诉,好比宗教忏悔和心理咨询,其主要内容都是倾诉。倾诉的意义在于排除不良情绪,达至心理平衡。要大胆突破自我,改变封闭的性格。争取一切可以倾诉交流的机会,无论家庭成员,还是普通朋友,因为倾吐心声、说出自己的烦恼和不幸,不会让失业者更难过,也不会更难堪。同时,通过倾诉交流很可能让失业者获得有用的信息,甚至重新找到工作。

切记不要采用不健康的宣泄或应对方式,如大量酗酒、打打闹闹、发牢骚、说怪话等,都无济于解决自己心理上的苦闷,反而会加剧心理痛苦

2、幽默

幽默对紧张和压力过大的人是一种松弛剂。当一个人紧张不安时,适当幽默一下,可以应付紧张尴尬局面,使情绪恢复正常。其次,幽默使人开怀大笑,有助于肌肉放松,缓解压力,恢复正常心态,从压力中解脱出来。幽默提高免疫力。笑是心理健康的润滑剂,它有利于驱走烦恼,消除心理疲劳。因此,在心情焦虑时,不妨来点幽默,找点笑料,一笑解千愁。

3、调整再就业观念

变则通,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原来的就业观念显然已经不适应就业环境的变化了,与其抱残守缺,不如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现实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当复杂的,因此,对自我的理想和要求要建立在切合实际、力所能及的基础上,不要过高地制定自我难以实现的目标,否则,目标不能实现就会引发自卑感和无能感,最终产生抑郁焦虑情绪。一般来说,目标制定得越高压力越大,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既不要苛求自己,也不要苛求他人,保持一个平常健康的心态,有利于缓解各种压力。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从头再来!

青年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篇6

青年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lib.sdut.edu.cn2005-11-29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信息参考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大学是激荡青春的地方,在这片沃土上,人们已习惯了岁月如歌、青春如画的美丽境界。而往往忽视了校园还是一个多种文化磨砺碰撞的地带。多样性的价值观、世界观激起大学生心灵的“震荡”;知识经济、市场经济对成才标准亦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天的“天之骄子”们正面临着学习、生活中的多重压力和挫折——独立、竞争、适应,让他们生出一种断奶的躁动,经历着成长的失落、社交的困惑、过度的学业压力、家庭困境、就业压力、情感迷失等等心理困境。因而,有人把处于这种心理焦虑状况下的当代大学生戏谑为“天之焦子”。

一、青年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

1.自我意识的矛盾与混乱

在大学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因此,在这一时期他们经常会遇到一系列自我意识的矛盾与混乱。

一是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青年追求自我完善的意向会在心目中逐渐形成一个“理想我”,这个“理想我”反映了青年对自我成长所怀有的美好愿望,因此不可避免地包含进了自我美化的内容,而同真正“现实我”往往会发生矛盾。在调查中发现,有78.6%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现状感到不满”。而一旦当这些“理想我”的目标受挫,只留下一个理想幻灭的“现实我”时,就会产生失望、羞愧和痛苦的消极体验,感到自卑、气馁而对自我丧失信心。如“我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整天无所事事,真的对自己很失望,很恨自己,我怎么是一这样的一个人……”。

二是独立自尊与受人管教的矛盾。青年学生的自尊心强,独立性强,凡事希望表达自己的意见,按自己的意见行事,不愿意被别人指手划脚,随意摆布。因此,表现为人们所常所说的“逆反心理”。如“我也知道老师、父母都是为我好,但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要与他们作对”。

2.无法承受学业之重

在调研中发现,在影响大学生情绪波动的因素中,有48.4%的学生把学习压力排在了第一位。“每到考试前,我就紧张,心燥,失虑,一上考场我就拉肚子……”,一位女大学生如是说。自觉、自立、自主、创造是大学学习的特点。有些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未能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感到难以适应,从而带来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有些同学生甚至会患上考试焦虑症,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理上的问题。

3.对就业的焦虑

目前,在大学生中流传“毕业即失业”的悲观论调。在调查中有

41%的大学生“对未来的前程感到担忧”,有28.9的大学生“还没有想过未来的规划”。据统计近几年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有部分毕业生面对人才市场感到困惹,对求职过程、择业过程产生种种矛盾心态,感到迷茫和困惑;许多学生表现出社会经验不足、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特点,稍遇挫折就容易走上极端之路。

4.人际困惑

“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相处会有那么多不如意,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当代大学生在高中期间与社会接触不多,进入大

学后,人际关系问题几乎成了他们最大的问题,在调查中,有37.6%的学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不良感到困惑”。一方面,渴望友情,渴望理解与同情,希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不能正确认识交往和缺乏交往的技巧,又使他们陷入交往的误区。正是由于这种高期望值与低成就造成心理上的巨大落差,使得人际失调、交往嫉妒、自卑、社交恐惧等问题纷至沓来;于是,高傲、自卑、孤独、无聊、无望、恐惧等心理体验频频光顾。久而久之,形成忧郁症、交际恐慌症等心理疾病。

5.情与性的困惑

“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大学生是青春焕发的群体,又是处于性活跃期的群体。大学生私自校外租房同居、某大学一男生宿集体嫖娼、某大学两女大学生在歌舞厅当“三陪女”被公安机关抓获……诸如此类的大学生性越轨事件在各大高校均成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然而青年大学生虽然在生理上已经发育成熟,但经济上并不独立,在心理上还不够成熟,因此,过早的性行为经历、畸形的性爱、早孕,均对大学生的生理及心理产生严重的影响。据调查,约1/4的男生和1/2的女生事发当时即产生严重的心理困扰,如愤怒、羞耻、不洁等;12.5%的男生和28.8%的女生在事隔多年后心理上仍然留有阴影;“我不再是姑娘了”、“我为他奉献了一切,他应该心里只有我”、“她是我的人了,这下可以松口气了”等等。婚前性行为后,青年大学生经常出现懊悔、负罪感、出现负面自我评价,或怀疑对方的品质、指责对方等;怕怀孕和人流的痛苦、怕处分、怕婚姻不再有选择;怕事情暴露,担心自己和对方的未来。

6.面对繁华物质世界的失落

调查中发现,贫苦也是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对四川省四所高校的在校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显示有51.42%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经济较好的同学抑郁平均数为38.46,而贫困生的抑郁平均数为41.52,可见贫困生抑郁状态高于非贫困生。“我为何不出生在豪门”、“勤奋学习不如别人有个好爸爸”……面对高档物质享受的无奈,他们发出如此感慨。其实,今日的大学生明显带有相对贫困的性质。客观地讲,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容易忍耐,但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构成更为复杂的心理压力。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于经济上的困难,他们和其他大学生一样情感体验丰富多彩,区别在于他们的种种需要都罩着经济困难的阴影。实际存在的经济压力与由于未能正确认识甚至部分夸大的其他方面的一些困难,使一些贫困大学生长期处于抑郁和焦虑的矛盾心理状态下。

7.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人格缺失

现代大学生活可谓“丰富多彩”,如宿舍中的“夜文化”、抽烟、喝洒、打扑克、打麻将、通宵上网……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生理健康,进而影响到心理康。一位即将退学的大学生在心理咨询中说:“大学里,我们有了最大的自由去任意安排自己的生活。谈恋爱、成天上网、游玩、赌博、喝得醉眼朦胧……我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角落,好像什么也不是,好像又什么也是,觉得整个人都很颓废、惰性,慢慢地成绩开始下降……”。所谓“习与性成”,就是指长期的某种习惯会形成一定的性格,“习焉不察”,则是指习惯干某事而察觉不到其中的问题,而“习非成是”则是指把错误当成正确的,于是“积习难改”,从而给大学生带来诸多麻烦和不良的心理体验,甚至使一些青年走上歧途。

二、青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与调控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篇7

1 当前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学习障碍问题

(1) 不少大学生在原先就读的中学都非常优秀, 受到老师的器重和周围同学们的钦佩。从小就有一种特殊的优越感, 认为自己是“一代骄子”。但是大学里人才济济, 学习的竞争比中学有过之而无不及, 座次肯定要重新排列。这使不少学生产生了适应不良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的不平衡, 若不能及时、主动地进行调节, 日积月累, 就容易形成心理疾病, 严重时就可能走向极端。

(2) 很多大学生对大学的老师及其教育教学方法充满了期待和好奇。未接触之前, 他们总觉得大学的老师高深莫测, 不仅拥有渊博的学识和高深的专业理论知识, 而且授课方法灵活多样、妙趣横生, 谈吐优雅, 举止得体。如此完美的预期, 对于大多数高校老师而言, 的确勉为其难。因此接触之后, 有些学生会大失所望:“什么专家、教授、博士啊, 不过如此, 老一套”。心理落差难以适应。

1.2 人际关系问题

大学校园是一个开放的空间, 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背景, 而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受长辈溺爱, 常常任性自私, 做事以自我为中心, 不考虑周围人的立场和感受。使一些大学生遇事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当他人的看法、想法等与自己不一致时, 容易导致交际困难。交际困难一方面会导致大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因无倾诉对象, 有问题的学生更会加重心理压力, 还易导致心理疾病。

1.3 恋爱和性心理问题

大学时代正是青春期, 恋爱不再像高中时受到严格限制, 有一些情窦初开的大学生不能够很好地把握恋爱的尺度, 不能处理好恋爱和生活学习之间的关系。不能正确区别和处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 从而把友情幻成爱情。同时伴随着大学生生理、心理的逐渐成熟, 大学生性心理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产生性的欲望和冲动, 有了强烈的结交异性的愿望。一般情况下, 大学生通过学习、工作、文体活动和正常的社交活动, 可以使自己的生理能量得到正常释放, 来减轻和抑制生理活动, 保持生理心理平衡。但一些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性成熟带来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变化, 对青春期正常出现的性欲望与性冲动没有正确认识, 从而产生的恐惧、厌恶、敏感、无所适从等心理障碍。

1.4 网络问题

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 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 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有的甚至染上网瘾, 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 沉醉于虚拟世界, 自我封闭, 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 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这样久而久之, 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 还可能导致人格分裂, 不利于健康人格和人生观的塑造。更为严重的是迷恋网络还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性,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举止失常、神情恍惚、胡言乱语、行为怪异。

2 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2.1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大学阶段是人生重要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成熟的阶段, 如果这个时候不注意心理健康的培养, 就会对学生的一生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 在大学教育中, 必须注重完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 联系实际情况, 针对大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 这样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重视心理辅导

大学生要有效利用学校的心理辅导或咨询体系资源, 在郁闷、压抑等不良心理产生时, 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 有针对性地向辅导老师寻求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帮助, 从而缓解心理压力、疏导不良情绪、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学习新的适应方法和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办法, 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 最终达到自立、自强,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3 积极转移注意力, 学会自我宣泄

转移注意力, 是有助于摆脱心理困境的。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一个人一旦离开原来的生活环境, 面对新事物, 心情往往会逐步开朗, 有利于减轻和消除心理问题, 走出心理困境。

大学生还应学会自我宣泄。对一些经常产生的不满、愤怒与痛苦应积极加以宣泄释放, 以减轻心理压力, 不断加强自身的心理品质, 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波动的情绪, 以乐观、坚强的积极态度去面对所遇到的困境, 使自身的心态保持平衡。

2.4 大学生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正确的对待问题, 然后寻求科学的方法加以解决

大学生要保持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善于从学习中寻找乐趣, 并时常带着愉快、自信的心情微笑地面对每一天, 缓解外部环境带给自己的种种压力。保持身体健康, 加强自己的德行修养。多与人交流沟通, 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有效的协调与控制情绪, 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 带着一颗包容的心, 友好、主动的与同学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 要积极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和技巧, 扩大自己的交友圈, 在真诚、友善的基础上主动沟通交际, 增加彼此的信任感, 以提高相处和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孙芝凤.主体性教育理念与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4.

[2]陈莹, 孙新建, 李妙怡, 等.广东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对自杀态度的调查, 广州化工.

浅析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问题 篇8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问题

我国独立学院教育是市场经济需求下的产物,独立学院打破了国家办学的局面,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扩大了高等教育的机会。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会同时出现,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具有当代大学生具有的普遍心理特点,但由于独立学院与公办高校在社会声誉、社会评价、社会地位等上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心理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

在独立学院就读的大学生多数是近年来我国大学招生中的扩招部分,也就是所谓“三表”学生。这些学生普遍成分复杂,年龄跨度大,学习基础较薄弱。他们大多数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希望能够继续求学深造,但他们入学后时常会觉得自己比公办院校的学生“低一等”。由于期望与现实的差距较大,容易产生各种矛盾心理。如果思想政治工作不细致、不深入,就会激化学生与管理者的矛盾或学生与学校的矛盾,引发不安定因素,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进而影响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因此,独立学院的教师和辅导员,必须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大学生在校的思想活动规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并收到实效。

独立学院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群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需要关注的一部分,这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很多年轻人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好的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我们的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

所谓的心理健康的状态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快速的适应。独立学院教师如何去衡量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是非常有必要的。

人格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我们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要面对一种特有的心理困境或危机,[1]。如果成功地解决了每一个两难问题并摆脱困境,会使个人和社会之间产生新的平衡,从而得到健康的发展,并获得满意的生活。如果问题不能解决,会使人失去平衡,应对以后的危机会更加困难,生活之路会变得更加坎坷,个人成长将受到阻碍。

通常,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以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2]。

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通常表现为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多数因为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原因而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3]。

但心理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而且是动态的,并非静止。所以,独立学院教师首先要时刻保持对存在问题学生的关注,并且掌握学生第一手材料,对发生重要变故,遇到挫折的学生,进行及时的疏导。

二、独立学院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

(一)对于大一新生来说,与中学相比,环境变化大,不能很好的适应,心理较为迷茫

1.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对于职高学生来说,高职院校是他们最好的选择,最高的目标,被录取后,来自各方的表扬与赞誉为,让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2.学习目标和方法的迷失。大学教授的是专业知识,要求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3.不能迅速适应独立生活。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4.无法理顺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大部分新生跨进大学,远离了亲人、朋友,接触一些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的新同学,无法快速的融入集体,会经常产生孤独感。

5.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学生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6.失望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些学生高考失利,来到了独立学院就读,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回报,而自暴自弃,心理失衡。

(二)大二、大三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因学习成绩、社会工作不理想或不能很好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产生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

2.在工科类学校,男女比例不均衡,有一部分学生在恋爱观上有所缺失,因三角恋、暗恋失恋产生了很严重的心理问题甚或自毁行为。

3.有人因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

(三)对于面临毕业的大四学生来说,上有“一本”、“二本”的压力,下有“高职”、“普专”的冲击,存在很大压力

根据调查显示,当今大学生有60%以上有较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欲望,遵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价值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求,要在完成了基本需求之后才有可能实现高层次的需求。成就需要应该是符合自身实际水平的,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是这一代大学生的通病,更容易产生较普遍的心理问题:

1.自我定位不准确,眼高手低,不能接受基层工作,而一些单位拒绝接收独立院校的学生,对他们的自信心也产生也很大的打击。

2.就业存在困难的学生,看到其他同学纷纷就业,内心焦灼,产生烦燥情绪,不能自我疏导。

三、加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首先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不久的将来要独自面对来自各方面的竞争,人格是人心理行为的基础,它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一个人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优良的人格是必不可少的。

2.作为老师应当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那些比较自卑的同学要引导他树立起做人的勇气,相信自己能行,对于那些比较暴躁的同学,可以和他们心平气和地谈,让他们从无数次的心平气和中也学会忍让。

3.防范意识最为重要,建立心理社团组织,学生自发的组织,更容易接触到需要心理援助的同学,更容易发现问题,及早干预。各班选派心理委员,帮助学校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校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可以使学校在有效的时间里进行干预。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毕竟是少数,面对成千上万的学生,很难一一发现,所以要尽可能发挥同学的力量。

4.普及性宣传教育,让大家了解心理健康,关注心理健康,让同学们学会如何进行自我调节,并且要形成自我调节的意识。学生能够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只有知道了怎样的心态是健康的,知道如何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才能很好地把握住自己。

5.另外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良好的环境下,学生们的个人修养会不断提高,心态也会表现得比较平静。

6.在独立学院里设置心理健康咨询室,当学生发现有心理问题时,可以随时进行心理咨询,将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7.就业观指导:对大学生就业定位进行正确引导,根据市场实际情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帮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正确面对择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8.另外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年轻化,教师本身同时属于需要引导的一代年轻人,意志力缺乏,自我中心等当代大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同时存在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教师身上。目前各大院校的年轻教师大部分是担任学校的基础课程以及辅导员工作,而这普遍是针对学校每一个学生的,也就是年轻教师的影响范围应该是全校性的,而不是象某些老教授的课程只是针对个别的专业班级。所以,应该充分发挥年轻教师的影响力。

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复杂多样的,要凭借多方面的力量去进行努力。作为教师,要以“大爱、责任、荣誉、坚韧、合力”为指南,去做好学生的指引者和精神领袖,当然,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张春新.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上一篇:2022热能生产实习报告下一篇:集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