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原因与对策(精选8篇)
有人说:“有才有德是正品,有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影响学生能否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主要因素,不是知识,而是思想品德的好与坏;学生思想品德的好坏,与他的学识相辅相成,学生的思想品德好了,自然会努力学好各科知识,从而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可见,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何等的重要。
本文拟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结合本人的工作经验,粗略谈及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当前中学生思想品德存在问题的原因
当前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卫生养成习惯差、没礼貌、以自我为中心、霸气十足、自私自利、冷漠、缺乏爱心、娇气、脆弱、缺乏进取心、享乐主义、怕吃苦„„等等。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缘于以下三个层面:
(一)家庭层面
1、家庭教育失当让学生形成不良个性
在国家“晚婚、晚育、少生”的计生政策下,如今的家庭,独生子女的现状越来越突出。独生子女的增多,衍生出了很多家庭教育的雷区:
一是娇惯。家庭生活的不断改善,养育孩子的物质备件基本富足,一些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孩子们从小大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这一点上,农村与城市的距离在逐渐缩小。
二是涣散。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关心教育孩子的人多了起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会不自觉地在孩子的教育上插上一腿,有人形象地把它比喻为“四大护卫”。不同年代的人共同关心、教育一代人,代沟间的冲突在所难免,无法形成有效的家教合力。
三是监管不力。在广大农村,很多父母为谋生路,纷纷出外打工,把孩子的监管扔给“四大护卫”,出现了身生父母脱离监管子女的现象日益增多。隔代监管的后果,加剧了子女能否健康成长的变数。
诸如上述的原因,未成年子女在家中俨然成了“小皇帝”,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极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蛮横不讲理、霸气十足、自私自利、老子天下第一的心理、缺乏爱心等不良个性,另一方面,心理素质差、经不起风更经不起浪的脆弱心理,给学校德育增加了难度。
2、特殊家庭影响特殊生的转化 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存在数量不等的特殊生群体。特殊生群体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据笔者观察,大多数的特殊生都缘于有一个特殊的家庭背景,特别是遭遇家庭不幸,父母单亡、双亡、离异等原因造成不健全的单亲家庭,最容易造成未成年孩子性格、兴趣、爱好等个性品质的畸形发展,因此,学校德育中特殊生的转化,因为无法得到家庭的有力支持,违纪的反复性增强。
(二)社会层面
1、社会风气
近些年来,一些人昧着良心赚钱,加之一些腐朽思想沉渣泛滥,染上“黄”和“赌”,对学生的思想品行冲击很大。如:向学生出售香烟,在村里、家里开设黑网吧,引诱学生玩赌博机,赌博场所社会随处可见,社会成年的男性或机关干部的男性来找在校的未成年的女生等现象,对学生的影响特别严重,使不少学生深受其害,精神上受到污染,导致学生模仿,使相当一总分学生无心念书,有些学生过早成熟,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错误导向
曾有一个不会读书,与我又经常联系学生问我:“老师,你出来快20年了,工资有没有三四千啊?”我实话实说:“领到手的工资有两千元左右。”学生很自豪的回答(绝对没有嘲笑我们老师之意):“哈哈,我现在跟女朋友做沙县小吃,两个人每月赚五六千很容易,爱多赚才会辛苦一点。还好我那时不想读书,如果跟会读书的同学一样考上了大学,那我现在也得跟他们一样,不是工资低,就是没找到工作了。”
另一个在校生也问了我同样的问题,他的回答是:“我父母亲是砍木头的,辛苦一点就是,不然的话,你那点工资只要做七八天就够了”。
碰上这些学生,在如今市场经济大潮下的并不在少数,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很无语。加上很多教师在学生面前经常唠叨“中考监考费每天30元”、“教师对学生的培优补差每天补助不到50元”等言论,给学生形成“知识无用”、“知识低价”的错觉,加剧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我们知道,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不想读书,必然会去学别的东西、去学坏的东西。有些家庭,其父母本身就有一些恶习,比如:一些家长存在自私、贪小便宜、赌博、有钱就是爷等问题,这些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就已种下不健康的种子。
(三)学校层面:个别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给学生带来了不良影响
在我们老师队伍中,仍然存在职业道德不够良好的人。一种是课堂大讲大道理、道貌岸然,一离开课堂却出口成“脏”,完全是另一个样子,我们的学生当面不会说,但也失去了我们老师应有的神圣感。再一类老师是只“教书”不“育人”,成绩好的是好学生,成绩差的就是坏学生,这种思想认识和方式方法,常常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引起学生的对抗情绪,致使学生对教师的反感,递升到对学习的反感,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 绪。
针对以上分析,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涉及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监管各个层面,需要综合治理,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合力,才能见成效。学校作为塑造学校德育的主阵地,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特殊的育人功能,采取有效举措,促进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1、着力强化德育阵地,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时代在发展,要有效地开展德育,德育阵地的建设首当其冲。家长学校、法制报告、德育墙、板报宣传、《给家长的一封信》„„这些常规化的德育建设,作为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行的有效载体,任何学校都不能弱化,需渐趋增强。针对各个时期、不同个性品行的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各个德育阵地的作用都不或忽视。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更为优越的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是一个完备德育教育过程的必不可少的辅助。让每一堵墙都会说话、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学校的规章制度得到有序突显,它可以使学生思想得到引导,情操得到陶冶,学习得到激励,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信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了全体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3、加强家校配合,创造一个良好家庭环境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庭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办好家长学校,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开家长会也好,把家长集中学习也好,成功的德育教育模式一定不能离开家长的支持。我们应与家长多沟通,必要时应指出家长不妥的教育方式,对家长的教育方式进行适当的指导。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队伍
2013年5月25日, 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各高校都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举办了各种心理健康讲座或心理健康活动及心理健康普查活动。据调查研究表明, 我国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都是健康的, 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有的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现阶段, 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以下几个状态:
1.1 心理不健康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
据有关统计资料介绍, 我国心理不健康大学生人数逐年上升, 并且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同年龄的其他青年人差。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1989年是20.23%, 1994年国家教委对全国13万大学生进行抽查结果显示, 有20.23%的人存在心理障碍。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1999年是29.30%。2012年, 某高校对532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是48.26%, 近2%的学生有过轻生的想法。可以看出, 我国心理不健康学生人数呈现上升趋势。
1.2 心理不健康学生的危害越来越大。
近年来, 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或由心理因素引发的休学、退学等情况逐日增多, 自杀、凶杀等恶性事件也呈上升趋势。例如2004年2月的马加爵因与宿舍同学不和连杀四人。2007年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女大学生张超伙同男友抢劫杀人碎尸。2010年10月20日, 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后逃逸。
以上发生的各种惨案已敲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警钟, 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 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概括地说, 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按照出现的危害程度来划分, 可以分为两类: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但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两者没有严格界限, 轻者为障碍, 重者为疾病。
2.1 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一个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缩退或偏离。它是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心理因素。常见的有自卑、抑郁、孤僻、敏感、多疑、焦虑、对人敌视及暴躁冲动等, 显然, 这会严重阻碍其正常发展。如得不到及时、更多的帮助, 可能会发展为各种人格障碍。
2.2 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 (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 并伴有明显的身体不适感, 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常见的心理疾病有以下几种: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精神分裂及强迫症等。
3. 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 既有大学生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原因, 又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因素。
3.1 学业问题。
学习负担重、精神压力大, 激烈的竞争和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易让他们缺乏自信和产生焦虑感。当代大学生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出现强迫、焦虑甚至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并不鲜见。
3.2 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交往的困惑这一点可能是“90”后大学生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障碍。由于多为独生子女, 从小在关爱中长大, 加之现在人们普遍沟通减少, 使他们缺乏与同龄人的直接接触和磨合经历。有些还存在一定的社交恐惧, 如害怕与人接触、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等。
3.3 情感问题。
“90”后一代对于早恋的问题显然更加开化, 在调查中有50.6%的“90后”新生承认, 自己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谈过一次“恋爱”。其中有接近10%的学生则谈过多次。虽然他们的感情经历看起来更加丰富, 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再为情所困。感情是其在大学期间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旦出现波动很可能会对其造成不小的伤害。
3.4 就业压力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大学生越来越多, 而工作岗位却越来越少,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特别是一些家境不太好的同学, 找不到工作对他们来说压力更大, 也更容易导致心理问题。面对理想与现实、专业与爱好, 各种择业难题往往会让他们产生择业恐惧感, 甚至导致焦虑、不安、自卑等心理问题。
4. 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4.1 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
高等学校应该理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工作机制, 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要建设一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配备足够的心理教育专职教师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定期组织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干部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培训, 不断提高他们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及心理健康知识素养。
4.2 开展多样化心理健康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选择与此适宜的教学内容, 增加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学时数, 其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的意义、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大学生心理自我调控的方法, 心理疾病的分类和预防、性知识及性道德教育、挫折教育的意义和人生观教育等。通过课堂教学, 向广大学生系统地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
4.3 活跃校园文化, 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
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术的地方, 也应是陶冶学生情操的场所。通过多种途径, 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宣传氛围, 使大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自觉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柯敏.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及健康保障对策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 2005, 24 (1) :60-61.[2]柯敏.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及健康保障对策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 2005, 24 (1) :60-61.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问题意识; 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74-01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无疑就是问题。问题是智慧的窗口,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的原动力。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提问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这是现代教育形势下的重要教学目标。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
1、问题模式趋于固定化
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想尽方法设计“连环套”,一环套一环,硬是把学生的思路套入了预想的教案中,对超出预想的问题不予理会或不正面回答。这样的提问模式使得问题成了引学生入“洞”的“圈套”,不仅淡化了学生提问的意义,更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弱化,严重影响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片面的好学生标准
长期以来我们认为,最好的学生就是最会回答老师问题的学生。不论老师出了多难的题目,学生都答得出,而且答得巧妙,甚至天衣无缝。其实,这样的教育模式,充其量也只能是复制一批像老师一样的优秀学生而已。学生是不可能超过老师的,因为他们始终处于被动的回答地位。
3、灌输式教学模式
由于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成绩,不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只重视对知识结论或结果的传授与掌握,忽视对知识产生发展进程的展示与探索,教学往往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没有机会提问。特别是在只重视知识结论而轻视过程的思想品德教学环境中,学生总是被要求去解决由他人提出的问题,一味地接受现成的知识,巩固这些知识,结果是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却不能自我发现问题,创新潜能被埋没,许多学生失去问题意识。
4、对思想品德课职能的片面理解
许多人认为,思想品德课的根本职能就是统一学生的思想,消除学生与教材、与国家思想意识形态的不同认识。然而,真正的统一必须经过各种思想观点的展示、交汇、碰撞、交锋与整合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学生问题产生、提出、辨析、解决的过程。不经过这一过程的统一实质上是对学生思想的禁锢,无助于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也从根本上违背了思想品德教育的规律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后天的不断培养。中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生长,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氛围,充足的养料和及时的修剪。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我们的学生或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转化为显化的、动态的问题意识,而且不仅是量化上的从少到多,更是质化上的从简到精。
1、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安全自主的心理环境,营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流气氛,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鼓励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学生的问题意识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
2、通过认知冲突,让学生想问
认知冲突在认识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其好奇心,由此产生矛盾、疑惑、惊讶,就会促使他们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以下情形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使学生主动提问。一是学生试图用旧知识解决新事物,当理论与事实不一致时,就产生了认知冲突,产生问题。二是学生试图去探索与解决新事物,但是往往用已有的知识又不够用,于是便形成了认知空白,也就有了问题。三是当学生处于用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但又迫切希望解决新问题的疑惑状态时,学生的问题也就产生了。通过认知冲突将“问号装进学生的头脑里”,进而让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出来”。这样可以使学生经常表现出疑惑、惊奇和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改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让学生善问
疑问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当学习者能质疑,会质疑,才有创新的可能。学生无疑可问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不能发现问题,总觉得没有问题可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教师要特别注意精心设置和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涌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悉心配置问题通道,巧妙地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并在教师的点化下,去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最终实现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因而,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和培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是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于问;要激发学生问的兴趣,让学生乐于问;要给学生提供问的材料,让学生能问;要教给学生问的方法,让学生善问。惟有如此,才能突破学生思维定势的局限,增强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一、互联网道德失范分析
当网络仅用于军事、教育领域时,它离我们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当人们通过电子邮件相互问候,通过Oicq聊天,在网上购物、获取新闻信息的时候,它就和我们密不可分。我们的某些社会行为被搬到了网上,大家在网上交往、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社会”一虚拟社区。在这个新社会中,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正在逐渐形成。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网络道德的失范。如恶意域名抢注、网络盗版、垃圾邮件、网络垄断、网络腐败等不道德的丑行。虽然,道德在本质上不是经济资本,也不可能作为直接的经济资本来使用。然而它却从来不乏价值资源的意义,甚至也能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发挥巨大效用。
人们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网民低龄化也成为一大趋势,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社会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就总体而言,青少年好奇心、好胜心强,精力旺盛,渴望丰富的知识,需要平等的交流。而网络正以其独特、新奇和神秘的世界吸引着广大的青少年。据一项调查显示,上网人群的年龄段在25-30岁以下的占了74.59%,而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上者占了70.11%。[1]如果我们的社会对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处理不当有可能影响青少年德性的形成,甚至导致青少年犯罪。所以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给我们的素质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越来越受到德育工作者的关注。目前,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色情污染和暴力问题的出现
色情污染是指通过互联网上传播黄色淫秽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侵蚀网民的思想,甚至引起网民道德价值观念的变化。互联网不乏色情和暴力的内容。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图片进入互联网。[2]而另一项统计表明,60%的青少年是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络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的行为或动机。[3]在美国,色情淫秽之类早已泛滥成灾,如今在互联网作恶更加猖獗。卡耐基梅隆大学的一项调查说,美国多数家庭电脑网络中,有92万件带有不同程度色情内容的图片、文章和录像;电子公告板储存的数据图像有4/5含有淫秽内容。[4]由此可见,网络的色情污染已经无处不在,无奇不有,严重腐蚀着广大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另外,暴力信息在互联网的传播也不容忽视,多用户地牢游戏存在着严重的暴力倾向,而众多的游戏玩家正是在这种刺激和充满诱惑力的游戏中暴力倾向得到加强。有研究显示,长期沉溺于互联网会使得人变得孤僻、脾气暴躁,攻击性增加。色情和暴力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成型的青少年而言,危害是很大的,甚至有可能会促使青少年的.暴力和色情犯罪的增加。
2.网络恐怖和欺诈的出现
在网络上通过提供制造恐怖的信息和发恐怖件来敲诈、勒索的事已不少见。3月,比尔・盖茨连续收到4封e-mail恐吓信,要他赶紧交出500万美元,否则他和妻子都性命难保。[5]在网上,象这种恐怖任何人都可能碰到,万一碰上一个恐怖邮件,就会让你惶惶不可终日。如同现实生活中常会有骗子骗人钱财一样,网络也时刻有陷阱在等着你。网络骗子利用网络技术的不成熟及人们的麻痹心理,从事诈骗活动,你随时有可能成为骗子们的猎物。8月,西北某银行被网络骗子骗走80.6万元;199月某市以银行被人用虚拟账号提走现金26万元。[6]网络欺骗成为一部分人获取财富的手段。同时,网络除了钱财的欺诈以外,也存在着情感的欺骗。有些心怀不轨的人利用青少年渴望交往和关爱的心理,设计情感陷阱,让一些无知的少男少女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甚至利用情感欺骗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19,某化名为“网络罗密欧”的男子,利用互联网,选择少女网友进行各种手段的引诱、蒙骗,使得她们外出会面,进而实施性侵害。该男子被判入狱,他在法庭上的话应当引起人们的注意:“对没有成人
自己的心理活动的固有的节律性经常处于紊乱的状态,比如,过去关注的事情现在不感兴趣了,平时不费力气就可以注意的事情现在不上心了。不能专注于工作,工作中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接连出现差错,思想不能高度的集中,以及出现记忆力水平的下降的状态。
心理暗示性强
情绪和思维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波动,心理学称为易受暗示性,平时我们说是意志力的薄弱,我们的一些警察在执法过程中遇到了群众的不满意情绪和行为影响时,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以至发生的情绪不稳定的情况,比如,态度生冷,发脾气,出现口角和暴力等过激行为。受暗示性的特点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多少存在,但是水平和程度应该是有差别的。
心理活动受激惹时波动大
抵抗心理的刺激的能力降低,对于外界的微小的刺激就可能出现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出现的心理感应速度快、强度大,有冲动感、有不可控感,经常出现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大发雷霆、一发不可收拾。
心理活动的耐受力降低
心理不健康的警察在强烈的精神打击后会遗留后患,不是经过一段的痛苦之后就逐渐的忘却,而是念念不忘,耿耿于怀、挥之不去,以至于有的警察会每日每时都把已经过去的事件缠绕在心头,严重的会折磨人的一生。
心理康复能力降低
在人的一生中,谁也不可避免的遭受各种创伤,但是,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于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和恢复的程度是有差别的。这种从创伤中恢复的能力叫心理康复能力,心理康复能力高的人恢复的快,不留什么痕迹,而且每当再次回忆起这次创伤时,他们表现的比较平静,原有的色彩也很平淡。
心理自控力差
心理自控力是人的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以及人的思维的方向和过程的控制。多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当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时,他的心理活动是十分自如的,人的情感表达就会恰如其分,词语通畅、显得仪态大方。在执法过程中,我们可以从既不拘谨也不防纵,警察落落大方的仪态可以判断出的良好心理状态,相反警察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过分放肆的玩笑和过于拘谨的行为看出其心理问题。
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自我对社会和他人的认知分析综合能力。当我们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必然会首先估计一下自己的应付能力,结果会出现估计过高和估计过低的两种倾向。表现为盲目的自信和盲目的不自信。这样的心理偏差导致的倾向都不好,前者可能由于自信心过高在实际工作中失败,后者可能因自觉力不从心,害怕失败而不敢承担任务,出现回避或逃避的行为。
社会交往能力降低
有了社会交往人类的精神活动才得以产生和维持发展,当一个人出现了没有什么让人认为是适当的理由,而与其亲友和其他社会成员减少或干脆断绝来往。或者,突然变得十分冷淡,这叫做社会交往接触不良。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并且与素不相识的人十分热情地倾谈表现得过于兴奋也不正常。
社会环境适应能力降低
肉牛业近两年出现了严重的“牛荒”,导致肉牛产业整体效益下滑。文章对于造成牛荒的八点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我国肉牛业问题的五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 肉牛业;问题分析;对策建议;评论。
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国家强调发展以草食动物为主的畜牧业以来,我国肉牛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势头。2005 年,全国肉牛存栏 1.06 亿头,占世界养牛总数的 7.8% ;出栏 5390 万头,位居世界第一;牛肉总产量 716 万 t,占世界牛肉总量的 11.3%,位居世界第三位。但是,近两年来,全国出现了大量宰杀母牛和犊牛的现象,肉牛存栏量大幅下降,绝大多数肉牛屠宰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导致牛肉市场价格大幅攀升。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遏制,中国刚刚兴起的肉牛业将遭受灭顶之灾,那些以肉牛作为支柱产业的地区的农民和企业可能将毁于一旦。全国肉牛业的严峻形势
长期以来,在中国广大农区,农民养牛主要为耕田,而不是为了吃肉。因此,也谈不上肉牛业。从上世纪八十年年代开始,肉牛养殖成为我国许多地区新的重要产业。到了九十年代,我国基本形成了中原、东北、西南和西部四大肉牛产业区域,其牛肉产量达到了全国总产量的 94%。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肉牛饲养量锐减,肉牛产业出现了一些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基础母牛存栏数量大幅锐减。农业部统计资料显示,1995 年全国肉牛存栏为
13205.8 万头,到 2005 年减少为 10016.6 万头,10 年时间肉牛存栏数减少 24.15 %,平均每年减少 2.4%,而宰杀数却以每年 3.9 %的幅度增加。据我们的实地调查,目前在包括河南、山东、安徽及河北四省在内的“中原肉牛带”地区,能繁母牛存栏量只有上世纪九十年代的 30%,而这两年下滑尤其严重。例如,素有黄牛“金三角”美誉的安徽亳州市,2006 年全市黄牛存栏 37.13 万头(农业普查公报的数字为 99878 头),比 2005 年下降 27.43% ;出栏黄牛 48.86 万头,比 2005 年下降 32.35% ;能繁母牛存栏 16.81 万头,比 2005 年下降 33.35%。辽宁省 2006 年繁殖母牛数量比 2005 年下降了 12.8%。山东省济宁市是全省的养牛大市,2004 年基础母牛存栏量为 31.5 万头,2005 年下降为 29.4 万头 ,2006 年急剧减少为 11.8 万头,平均年减少 21 %。全国其他养牛大省的情况大致相同。基础母牛数量锐减,导致犊牛、架子牛供应严重短缺,出现全国性“牛荒”。
1.2 活牛交易市场生意萧条。近几年,专业化肉牛育肥是我国肉牛产业链中最为活跃的环节,在东北、中原和西北肉牛带的发展较快。但是,育肥牛所需的架子牛和犊牛主要靠广大农区通过繁殖母牛来提供。由于繁殖母牛数量的大幅减少,活牛存栏和出栏量均下降,全国各地活牛交易市场生意萧条。如安徽蒙城有名的柳林活牛交易市场,原来旺季时日上市活牛 2000 头-3000 头,成交 1000 头-2000 头。而如今,日上市活牛数只有几百头,成交百八十头。安徽阜阳南部地区的一个活牛交易市场,原来旺季时日成交活牛 2000 多头,现在每日只有几十头活牛的交易量。山东省乐陵市席家乡和西段乡的两个集贸市场,在 2004 年和 2005 年都分别有 150 头黄牛上市,而如今却分别只有不到 40 头活牛上市交易,下降幅度之大,令人十分痛心。由于肉牛交易量大幅减少,活牛价格一路攀升。据我们 2007 年 8 月调查 1
结果,吉林省断奶公犊、出栏育肥公牛的活重价格分别达到 14-14.4 元 / 千克和 12-12.2 元 / 千克,分别比 2006 年底上涨了 44.3% 和 29%。
1.3 肉牛屠宰加工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受活牛供应市场紧张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全国主要肉牛产区的肉牛屠宰加工企业普遍不景气,许多企业关门停产。如,安徽福润公司肉牛屠宰加工厂目前每天只能收几十头牛;山东阳信鑫源清真肉类公司肉牛屠宰线日设计能力 150 头 / 天,目前每天屠宰量不足设计能力的 1/10。以肉牛养殖和屠宰加工作为主要经济支柱的河北省廊坊市,由于牛源短缺,全市虽然具有 85 万头牛的屠宰能力,但 2007 年全年屠宰量不足 50 万头,肉牛屠宰缺口达 35 万头。3 年前,当地企业只宰杀育肥的优质肉牛,而现在,有什么牛就宰杀什么牛,甚至母牛和犊牛也不能幸免。尽管如此,万福盛、仁义等八家屠宰企业已关门停产,福成、福华、跃华、华香等屠宰企业虽然能勉强开工,但由于缺乏牛源,使牛肉产品的质量无法保证。其中福华公司三年前每周开工 2 次,每次宰育肥牛 260-300 头,目前每次只能宰杀 60-70 头,且牛源的质量越来越差。
1.4 肉牛养殖比较效益不高。按照山东省乐陵市 2007 年 10 月的情况,农户养殖一头母牛当年可产一头犊牛。犊牛饲养 6 个扣除母牛饲料成本 2000 元 / 头和犊牛饲料成本 1000 元/头,还不考虑人工费,农户饲养一头母牛的净收益约为 500 元/头。就饲养育肥牛的情况来说,当时购买一头架子牛(按 400 千克体重计算,均价 15 元/千克)需 6000 元。1 个农民一年饲养出栏 20 头育肥牛需要投资 12 万元左右,净收益在 2 万元左右,而农民目前外出打工,一人无需投资 1 年也可以挣到 2 万元左右。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导致肉牛产业整体效益的下滑,除了一些现实的原因外,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从根本上加以分析和解决。
2.1 随着农业机械化对于农民的解放,肉牛养殖在农民致富门路的选择中处于劣势地位。千家万户饲养一直是我国肉牛养殖的主体形式,农户饲养肉牛既可在在农忙时用作劳役,又可出售犊牛增加收入。1995 年以来,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肉牛的役用功能开始被机械化所代替,同时养牛所需的作物秸秆饲料也随着机械化的普及而被直接还田。饲养肉牛作为一种致富门路,其地位发生了由“必须”到“可选”的变化。决定年轻一代农民是否选择肉牛养殖业作为致富门路的标准是,饲养肉牛是否具有比较效益。据我们在安徽省和山东省的实地调研,目前年轻一代农民首选的致富门路是进城务工,而养牛是无奈之举。许多农民说:一家养
一、两头牛,投入大,见效慢,倒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多,挣钱快,而且肉牛养殖又脏、又累,还麻烦,人畜混居,卫生环境差。而外出务工 远比在家搞养殖挣钱多。山东省乐陵市的一个村共有 260 多户,2004 年每户都还饲养至少一头母牛,而现在全村只剩下 10 头母牛了。
2.2 肉牛的生物学特性造成饲养周期长,单位成本投入大。牛是单胎性哺乳动物,受孕率一般为 80% 左右,一头母牛每年只能产一个犊牛。与多胎的猪相比,牛繁殖数量少,生产周期长。饲养一头本地品种黄牛从受孕到出栏一般要 36 个月以上,杂交牛也要 18 个月时间,见效慢,农民不愿意养。同时,购买一头牛的成本投入要 5000 - 6000 元,投入成本高,一般农民家庭负担困难。
2.3 肉牛养殖技术支撑不足。我国农户饲养肉牛的技术大多靠经验积累,缺乏必要的养殖技术指导,饲养管理也非常粗放,存在着肉牛品种混杂、饲料配方不科学、生长周期长、出栏率低、肉质差、安全无保障等问题。肉牛养殖农民迫切需要大学或研究机构在肉牛品种、安全追溯、饲养、繁殖、疫病防治、牛舍建设、胴体分级等关键技术面,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国农户养殖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但是,由于肉牛产业周期长、试验场地难找,试验难做,出成果慢,目前从事这个领域科学研究的年轻学者已经越来越少。根据对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的动物营养专业研究生情况调查发现,近2 年搞肉牛营养课题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分别为 4 人和 3 人,而 3 年前这个数字为 8 人。
2.4 肉牛规模化饲养体系尚未形成。国外先进的肉牛生产体系包括种牛、带犊母牛、架子牛、育肥牛饲养、屠宰分割、物流配送、超市消费等产业链环节的有效组织与协调。与猪鸡的规模化经营方式不同,目前我国肉牛生产基本上还是以分散饲养、非定点屠宰和集贸市场销售占主导的方式,无法形成规模化的肉牛生产体系。根据我们在山东省济宁市的调查,在母牛饲养户中,饲养 5 头以下的户占 65 %以上,饲养 5 头至 10 头的户占 28 %,10 头以上的户只占 5 %。山东省临沂市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1444 处,其中饲养规模达到 50 头以上的养殖户 160 个,占 11 %,500 头以上的养殖场只有 1 个。
2.5 饲料涨价的影响。2006 年以来,肉牛饲养所需的玉米、棉籽粕、秸秆等饲料资源涨价速度很快。2007 年 11 月,山东省玉米、棉籽饼、麸皮的价格分别比 1 月份上涨了 16 %、38 %、30 %,甚至干玉米秸秆的价格也比去年同期上涨了 50 %。据山东希森三和集团测算,2007 年山东省育肥牛每天的饲料成本比 2006 年同期平均上涨了 22 %。饲料价格的上涨抵消了肉牛饲养的效益,其中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省以粮食和秸秆饲养肉牛的成本更高,饲养母牛已经无利可图。2.6 牛肉消费市场未形成优质优价的机制。生产牛肉的饲料转化效率显著低于生产猪鸡产品,这就决定了生产相同数量和等级的牛肉成本要显著高于猪鸡产品。在法国,市场牛肉价格通常是等量猪肉价格的 3 - 10 倍。但是,我国市场牛肉价格与猪肉相差无几,甚至有时还低于猪肉。这种情况需要通过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牛肉胴体分级标准以及实施牛肉优质优价机制来保证。
2.7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发了饲料资源短缺。过去几年我国农牧区广泛开展了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少地区推广果树村、大棚蔬菜村,实行黄牛圈养的禁牧措施,使得原本以廉价的牧草养殖犊牛和架子牛的农牧民只能放弃养牛而转向其他行业。
2.8 部分地区的社会治安问题。随着大部分地区的农村青壮劳力进城务工,家里只剩下了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他们辛辛苦苦饲月常会成为盗牛贼的对象。在山东、河南和安徽省的许多地区,目前农村养牛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与肉牛被盗情况有直接关系。3 关于我国肉牛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肉牛业所出现的 “牛荒”虽然各地略有差异,但全国的趋势是一样的。牛荒是继猪肉涨价之后,我国畜产品市场出现的又一值得注意的动向。肉牛存栏减少和牛肉涨价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来势凶猛。与猪肉涨价一样,牛肉涨价关系到千家万户,国家和各级政府自然不能不重视。但是,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待牛荒。首先,牛荒的出现是必然的。我国肉牛业刚刚从役牛中脱胎出来,将役牛变成肉牛,法国用了 40 多年时间,美国用了 30 多年时间。我国肉牛业才刚刚起步,肉牛的数量和产业的发展必须遵循经济规律。所以,我们必须用全新的理念和技术去振兴我国新兴的肉牛产业。其次,肉牛存栏数的恢复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所以必须高度重视。与生猪存栏量的恢复不同,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即可奏效,而肉牛存栏量的恢复,至少需要 8 到 10 年时间。最后,牛荒并不可怕。只要措施对路,技术到位,当前的牛荒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具体建议如下:
3.1 理性看待牛荒。当前的牛荒不只是发生在中国,而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2006 年底以来,由于美国农民出售玉米生产燃油酒精可以获得政府补贴,导致饲料玉米价格上涨,加上 2007 年 4 月东部地区发生的连续暴风袭击,使得牛群存栏减少 10% 以上;受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欧盟各国 2007 年肉牛屠宰数量较 2006 年下降了 6 %以上。同样由于持续干旱等原因,近两年来古巴肉牛存栏量下降了 30 %以上;受燃油、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增加的影响,2007 年阿根廷牛肉批发价格比 2006 年上涨了 12 %,零售价格上涨了 15 %。因此,只有理性看待我国发生的牛荒,认真分析牛荒的原因,才能找出解决牛荒的对策。
3.2 政府主管部门启动紧急干预机制。建议政府主管部门采取经济干预措施,包括:(1)补贴繁殖母牛饲养:由于肉牛产业发展的基础是繁殖母牛,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尽早制订良种母牛补贴计划,直补到户,连续补贴三年。(2)出台资金和保险优惠政策:政府出台对肉牛养殖户的贷款倾斜和肉牛保险等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肉牛养殖。(3)建立肉牛业风险基金:借鉴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通行做法,从每头屠宰肉牛中提取少量费用作为基金,由专门机构(如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集中管理,用于肉牛产业的政策和技术研究、牛肉消费引导和市场宣传等开支。
3.3 解决牛荒的暂时技术对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制订和出台《屠宰肉牛技术规范》,强制实施限宰犊牛和优良繁殖母牛。同时,积极向奶牛业要牛源,包括,利用奶公犊育肥、头胎青年奶牛用肉牛配种生产肉牛、充分利用淘汰奶牛育肥等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
3.4 建立肉牛产业化经营的长效机制。法国著名肉牛学家路易〃德〃纳维勒(Louis de Neuville)教授有句名言:“肉牛业是把农民留在土地上的事业”。让更多的青年农民走产业化经营之路致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山东省乐陵市云红街道办事处闫家村 147 户农民有 70 户饲养肉牛。2000 年全村肉牛存栏量不足 100 头,而 2006 年和 2007 年分别增加到 240 头和 270 头,母牛数量也逐年增加。他们的经验是建立肉牛养殖小区,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将玉米秸秆集中起来加工成青贮饲料饲喂肉牛,既净化了环境,又解决了肉牛饲养的粗饲料供应问题。牛粪干燥后出售给双孢菇种植户,实现了生态养殖。这项事业已经吸引了不少进城务工的农民返乡养牛致富。
课堂里发生的问题行为, 大部分教师都认为是学生单方面引起的.其实不然, 实际上与教师、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自身的因素
在课堂上教学内容, 或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 都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从而寻求其他刺激而违反课堂纪律.如果教师讲解的教学内容太简单, 优秀的学生早就把该内容弄懂, 导致他把注意力分散到其他方面去;如果教师讲解的教学内容太难, 差的学生如同听天书, 就破罐子破摔, 在课堂上心不在焉、做白日梦;有些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学习、行为方面的各种要求, 自己达不到, 屡遭挫折、失败, 同样造成学生产生问题行为.
二、教师方面的因素
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过严, 遵循“严师出高徒”而滥用惩罚手段.惩罚虽能迅速而有效地制止课堂问题行为, 但若不加分析地惩罚, 则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 使学生产生怨恨情绪, 从而诱发攻击性或退缩性问题行为.有的教师则要求过低, 只要学生不惹是生非, 其他一概不管, 这样课堂纪律必然散漫.有的教师缺乏自我批评精神, 当问题行为严重干扰课堂教学时, 教师只是单方面地责怪学生, 严厉惩处, 而很少进行自我反省, 这更会加剧学生的不满情绪, 导致问题行为变本加厉.
三、校外各种因素
不良的社会风气、不良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等, 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例如, 一些夫妻当着孩子的面经常吵架, 互相指责, 在这样家庭中生活的孩子, 在课堂上经常表现得或孤僻退缩, 或烦躁不安, 甚至挑衅生事;部分家长溺爱子女, 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 使孩子从小养成自私、任性的不良习惯, 这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在课堂上稍有不顺其意就产生问题行为.此外, 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几率要大.因为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这类孩子得到的关爱不健全, 容易表现出胆怯、缺乏自信, 遇到事情不会处理, 精神紧张、焦虑却不会及时调节, 在课堂上更容易发生课堂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大致由以上几种因素造成, 当然还有更多因素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课堂问题行为是我们不容忽视的,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调控, 则会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对此, 笔者提几点拙见.
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由于长期得不到老师或同学的关注, 为了吸引老师或者其他同学对他的注意, 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就大声说话.这时教师对他们的这种行为应当进行“冷处理”, 不予关注, 他们的行为自然会很快消失.当学生出现更严重的行为, 如, 故意大笑或者打架等, 则可以责令该学生离开教室一段时间, 独自反省, 课后才进行处理.但这要求教师在进行干预时摆事实、讲道理, 以免学生误解, 加深师生之间的矛盾.
二是运用德育关怀, 促进问题行为的有效转化.
发现问题行为, 教师要用诚心和耐心经常性地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和情感沟通, 通过思想工作达到目的, 其过程是无形无规则的, 但却实实在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效果是明显的.
我们要敏锐地捕捉问题行为学生的“闪光点”, 恢复他们的自信心, 同时要教育全班同学建立互帮互助的温暖的集体氛围.
教师应建立与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的联系,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
三是采取措施事先预防.
关键词:中专生;课堂问题行为;原因;对策
一、中专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表现
中专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分为外向性行为和内向性行为。外向性行为指在课堂上比较容易被发现的行为,包括对抗性行为,如课上争吵、挑衅、和老师对着干等;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如随意说话、发出怪声、模仿老师说话、吃东西等;还有上课玩手机、写作业、看课外书等等行为。内向性行为指在课堂上不容易被发现,并不影响到课堂秩序顺利进行的课堂问题行为,主要包括:上课不认真听讲,走神发呆,胡思乱想,做白日梦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还包括胆小敏感,害怕被提问,以及烦躁不安等精神问题。
二、中专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中专生自身因素
中专学校不同于普通高中,中专生基本上都是中考失败的学生,他们普遍经历了考试失败、家人的责骂、老师的不重视,以及中专学校低人一等的感觉,使他们频繁出现课堂问题,大部分的是内向性问题,这和他们的自卑、焦虑、紧张、敏感和自我保护的心理是分不开的。有的中专生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故意违反课堂秩序;有的学生曾多次受到老师的责骂,对老师心怀怨恨,借机找老师的麻烦来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一些学生无法静下心来学习,他们上课有的自己玩自己的,有的嬉笑打骂等,这样便形成了中专生比较特殊的而且比较严重的课堂问题行为。
(二)学校因素
在师德水平方面:有的教师师德缺失,对待学生态度不端正,甚至辱骂、体罚学生;有些偏护优秀学生,对差生则态度差,甚至冷嘲热讽或置之不理;有的教师不认真备课,消极怠工,讲课没激情,举止粗俗。教学水平方面:大多数中专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只考虑教学任务,不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情况,教学方法单调陈旧,缺乏教学艺术性和灵活性,使学生感到乏味,厌倦上课而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水平方面:有些教师温和胆小,在上课时不喜欢看着学生,这样就不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难免会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有些教师处理不当,会将小问题处理成大问题;还有些教师喜欢训斥、威胁甚至恐吓学生,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和课堂问题行为。课程设置方面:有些学校课程设置难度偏大,学生不易接受,导致厌学情绪产生;有些学校理论知识过多而实践操作较少;还有的学校课程排列不合理,第一节课是活动课而第二节是比较枯燥的理论课,这样的设置当然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发生课堂问题行为也在所难免。
(三)环境因素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如果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疏于管教,就会使孩子养成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而且在信息社会中,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冲击着中专生的眼球,包括暴力、凶杀、色情、恐怖等低级趣味的东西。有的中专生自控能力不强,对信息分辨能力弱,容易在现实生活中模仿网络里的行为,有时候会将网络电影或游戏里的动作和行为带到课堂上去,这就产生了一系列的课堂问题行为。
三、中专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解决策略
(一)外向性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
教师在处理问题时,应该把握好一个度,既使学生接受自己的规劝,又不伤害学生的心理,避免发生师生间的冲突。采用正面支持和强化的方法相对地弱化课堂上的不和谐因素,使同学在正面磁场的感染下,积极向良好的行为习惯靠拢。对于较轻的课堂问题行为,教师可以采用暗示的手段,如眼神的交流,夸张的表情,适宜的手势或者走下讲台,在教室里巡讲等等来解决这些课堂问题。当面对故意挑衅行为时,教师最好不要动怒,以暴制暴是行不通的。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不妨试着以轻松幽默的语调来处理,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松弛下来,不好意思再与教师作对。当学生的问题行为影响到周边同学听课时,应该采以比较合适的语气来批评,但要尽量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
(二)内向性课堂问题行为
教师在课堂上要留心观察内向性问题行为,课后找问题学生谈心,了解原因,然后诱导学生敞开心扉,缓解焦虑。如果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焦躁不安,就应该放慢讲课的速度,降低难度,慢慢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氛围,来调节课堂焦虑感。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信心,引导他们关注学习,进而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三)积极营造适合中专生学习的课堂环境
温馨而整洁的学习环境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积极作用。教室应该按照专业特点合理规划,设计与专业有关的内容,保持教室的整洁和秩序,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同时在布置中会加强师生交流,促进师生关系融洽。此外,学生的座位排列要合理,考虑身高和眼睛问题,还要考虑同学间的关系以及学习习惯等因素。
(四)努力提升中专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的整体素质包括师德水平、提升自身的师德水平、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首先,良好的师德和职业操守,不仅能促进教师自身发展,还能在教学中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中专教师应该做到为人师表,自身行为符合规范,不爆粗口,不进行不文雅的行为,以热爱教学热爱学生为核心。其次,中专教师不仅要注重理论修养,还要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再次,教师备课时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挑选恰当案例配合讲课,并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幽默,灵活传授知识,使教学活动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能使学生融入学习的情境中。最后,教师要培养管理技能,如点名与提问的方法可以及时唤回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将问题消灭;加强课堂的巡讲与巡视,可以提高学生上课的紧张感,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信号暗示可以提示学生不要有小动作,集中注意力;赏识与幽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教学活动中时刻注意言行,同时还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与喜爱。
(五)对中专生进行适度的心理辅导
【问题学生原因与对策】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12-23
解决学生常见问题对策10-30
大学生创业问题及对策09-25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12-11
关于当前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10-11
高校学生收费问题及对策调研报告06-29
学生学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07-17
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12-16
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