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法》教学改革实践

2023-02-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2018年9月普通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将按照《新课标》来教学,那么这些变化相应地对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后备的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师教育类)专业提出新的要求。本文以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师教育类)专业主干课程《信息技术教学法》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该课程如何进行改革,才能与《新课标》进行有效衔接,真正发挥其在培养合格的信息技术职前教师的关键作用。

一、目前教学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教学法》作为一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教育类)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信息技术教学法》理论知识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笔者深入研究《新课标》,同时参考2018年6月29日教育部一中移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与培养模式实证研究”课题组颁布了研究成果《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通过自己多年对《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的实践教学积累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目前《信息技术教学法》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关于学科性质,教学目的和内容不明确

目前在高中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目标不明确和教学内容不规范,甚至教师的观念较落后。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向中学输送这部分职前教师,相关的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及培养环境等问题需要重点思考。针对《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教学时,教师可能没有过多的引导师范生认真研究国家教委制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14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等跟教学相关的文件,特别是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二)教学过程缺乏主动式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法》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在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环节中,教师在课堂组织教学中,大部分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如在讲授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理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主要还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但本身学生在这之前没有实践教学的经验,所以对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等抽象概念还不能够理解,上课积极性不是很高。在理论知识教学设计环节,教学方法没有“以学生为主体”,缺乏主动式学习,这将影响整个课堂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不够,还会影响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

(三)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相对较差

在长期的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学过程中,我们知道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远远达不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必须重点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在教学技能的培训过程中,发现学生尽管掌握了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信息技术专业基础知识,但在真正走上讲台进行试讲这个环节,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整体还是较差,且发现的问题很多。根据2014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中小学教师能力标准),学生还不具备教学活动应该有的讲解、启发等基本教学能力,还达不到走上正式岗位去实际讲课教学的教学能力。

(四)学生学习评价方式不全面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全过程中,必须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目前的评价方式只局限于考试、出勤及课外书本作业这几方面,主要是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出一定的分数,这样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及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的不够全面,这样的评价方式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学生很少参与评价过程,这样的评价方式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一)把握学科性质、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针对高中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教学目标不明确和教学内容不规范的问题,高校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教学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强调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性质的重要性。

针对《新课标》的颁布,代课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教学时有必要利用一定的课时,在课堂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并在课堂开展讨论《新课标》的颁布对信息技术教师角色、能力、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要求,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学习的目标,为顺利走上教学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二)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核心理论知识一般包括9个模块:(1)信息技术教育概述;(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相关知识;(3)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理论;(4)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原则与常用教学方法;(5)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6)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7)信息技术教学媒体与运用;(8)信息技术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培养;(9)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仔细分析这9大模块,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1. 在核心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将现代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教育理念融入教学活动中。如在上述核心知识(1)(2)模块所涉及的知识需要更多从理论的层面理解掌握,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调研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大纲、教学手段等,课堂讨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价值等;模块(3)的教学,教师除了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讲解外,还应利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分析每种学习理论的优缺点,实现最优化教学。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学习融为一体。例如可以在每堂课的前段时间讲解理论知识,之后学生模拟教师在课堂试讲,采用这样的方法,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模拟教师实际的教学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强化理论知识,且发现学习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另一方面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也可以结合学生的课程试讲作为教学案例,一起分析其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方式等。如上述核心知识(4)(5)(6)(8)(9)四个模块的内容除了进行理论讲授外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模拟课堂试讲活动去深化理解、巩固及运用。

3. 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通过资料收集以及小组内讨论等方法,进而达到一个更理想的学习状态,当问题难度过大、学生无法自主解决时,教师可以参与其中适当指点,使学生能够在正确的方向上思考。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的实施方法主要通过让学生课堂模拟教师进行试讲来实现。课堂试讲的具体安排如下:一是在学生试讲前,让学生跟上大四的学生去实习基地见习一天,实地感受一节信息技术课;二是学生课堂试讲,并严格规范试讲各环节;三是全体学生都试讲结束后,以学生试讲课作为案例,集体讨论一节信息技术课到底该怎么上;四是学生对自己的试讲教学进行修改,再一次走上讲台,进行试讲。通过这样的课堂试讲形式,以及学生的前后两次试讲效果,学生可以真正理解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的精髓,掌握一定的实际教学技能。

(四)构建多样化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

依据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改革的特点,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做了相应的改革。本课程的考核主要由下面四部分组成:一是出勤的考核,占10%;二是学生的两次课堂教学试讲占50%;三是学生的课堂表现占20%;四是学期期末的考核占20%。通过这种过程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相结合,让学生参与进来的考核方式,真正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三、总结

在《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学习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及其他学科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这门课的课程性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等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在抓好课堂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突出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使该课程充分发挥其培养职前信息技术教师的关键作用。

摘要:《信息技术教学法》是师范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师教育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在培养合格的信息技术职前教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结合《新课标》对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应的改进措施,使该课程充分发挥其培养职前信息技术教师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法,职前教师,教学技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 杨颖.“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探索[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13):100-102.

[3] 吴丽华.教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9(15):293-294.

上一篇:建筑给排水设计常见问题与解决对策分析下一篇:论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的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