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信息技术论文(通用10篇)
信息技术课,旁人看来总是冷硬无趣的一门学科,而我走上信息技术的讲台这几年,却深深感到,这门学科同样需要有语言艺术。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着重在课堂教学语言上下功夫,探索和提炼课堂教学语言对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在就来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
一、课堂教学用语严谨规范
教师在叙述概念或讲述操作方法时,一定要认真推敲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疑问或误解,甚至会犯下科学性错误。例如,“存储器”不能说成“储存器”;鼠标操作中的“单击”不能说成“点击”。因为“存储器”、“单击”都是计算机中的常用术语,而“储存器”、“点击”等词语都是生活化的语言,虽然学生能够理解,但不规范。再如,“选定”和“选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经常被混为一谈。两者的区别在于:“选定”是做标记,而“选择”则是指执行一个命令。如在Word 中,“选定一段文字”不能说成“选择一段文字”; “选择复制命令”不能说成“选定复制命令”等。为了在短暂的一堂课中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的语言还要严谨、精练。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反复地推敲,词语要经过慎重的选择,力求做到中心突出、条理分明,具有鲜明的逻 1 辑结构。讲授时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言简意赅;要能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吐词要清晰,读句应分明,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等。
二、富有情感和激励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感情充沛、富有激励性和感染力,并结合自己的眼神、手势和嗓音等体态语言滋润学生的心田,感染学生的情绪,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理于情,情理相融”。教师慷慨陈词,会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例如在讲初二年级“网页制作”一节时,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我采用了这样一段开场白:“通过Internet知识的学习,我们只需点击鼠标,便可坐看世界风云变幻,尽揽祖国气象万千。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不满足于网上的浏览,纷纷制作出自己的网页,并在Internet上发布。对于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你,难道还能任凭风浪起、我自不开船吗?你是否也想在Internet 上一展自己的风采?是否也想在互联网上营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数字家园......从现在开始,我将和同学们一起步入一个激动人心的章节--网页制作的殿堂!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通过同学们的不懈追求,你们一定会梦想成真!”
三、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幽默能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使课堂生动活泼;能在快乐之中把教师和学生联结在一起;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其学习动机;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等等。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 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例如,在机房上课时,经常有个别学生在偷偷地玩游戏,教师走到他跟前时,他便把窗口最小化,当然教师还是很容易从任务栏中发现。但在学习了任务栏的隐藏操作后学生再如法炮制,教师就不那么容易发现了。针对这一情况,我用了一句调侃性的话教育学生:“咱们班有个别同学真的变成了知识越多越反动了!希望同学们千万不要违背了科学的真谛呀!”这样一句幽默又语重心长的话,不仅能够使那些玩游戏的学生在微笑中诚恳地接受批评教育,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态度。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质量,有效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略有区别, 正是因为其差异性, 导致教学课堂难以管理。一般而言, 信息技术教师授课期间, 一般会中断网络, 以把学生集中到教学内容中来。但在练习时, 只要有网络连接, 学生就不由自主地打开聊天软件、网络游戏等, 沉浸在自己的网络世界里, 忽略信息技术学习。那么, 应怎样突破教育难点, 冲破难关, 提高教学质量呢?面对教育改革现状, 唯有革新课堂教学, 打造高效课堂, 才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新出路。
一、确定信息教学目标, 奠定高效课堂基础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特点、学习习惯与方式、理解能力等。在掌握这些后, 在进行备课时, 依据学生实际和课堂内容确定信息技术教学目标, 奠定高效课堂基础。由于每个班的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水平都有所不一, 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要注意进行区分, 以让所有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一定的目标, 促进发展与提高。以学习小学信息技术《初识画图》这一课的目标设定为例。本节课主要应达到两层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学会如何启动和退出电脑画图程序;初步认识画图窗口的组成;熟悉画图工具箱中的工具名称;2.情感目标, 点燃学生对电脑“画图”的激情, 以培养学生的电脑画图能力。确定教学目标后, 信息技术教师结合实际, 确定教法, 为高效课堂的打造奠定良好基础。需要注意的是, 课堂教学目标应与信息技术教学长远目标相一致, 确保做好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一致的工作, 以真正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
二、革新信息教学方法, 打造高效信息课堂
新课改下, 要想摒弃传统教学弊端, 让信息技术课堂焕然一新, 必须立足学生, 革新信息教学方法, 为实现高效信息课堂做好十足准备。传统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模式俨然不能继续进行, 而应引进多种教法, 如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等, 活跃课堂, 促进学生学习。
(一) 任务驱动法, 激发学生探索
以任务驱动法贯穿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更能突出学生主体。在任务驱动模式下, 学生成为课堂学习“小主人”, 在任务中不断探索, 并获得发展与提高。其实, 这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是非常相关的。小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 才会主动学习。如果没有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驱动力, 学生就像大海中迷失方向的小船, 找不到学习出路。以学习《管理电子邮箱》这一课为例。经过前两次课学习, 学生已经学会申请电子邮箱和收发电子邮件, 本次课主要教会学生如何管理自己的邮箱。信息技术教师设计了以下任务:1.登陆自己的电子邮箱, 至少添加五名联系人。2.给新添加的联系人发送电子邮件, 主题和内容可以自己确定。3.查看收件箱中的邮件, 并进行删除。安排任务后, 学生开始进行操作。在这个任务中, 饱含新课学习内容, 如利用电子邮箱, 管理通讯录;学会管理邮箱, 及时删除一些不重要的邮件等。
(二) 分层教学法, 促进整体发展
分层教学是针对学生认知能力、基础水平具有差异而提出的。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法, 可以照顾所有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发展。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学习任务分层。对于信息技术能力稍微高的学生, 可以设计一些挑战性任务, 让这些“潜力股”不断出类拔萃。例如在学习小学信息技术《在幻灯片插入图片》这一课为例, 教师设计了以下分层任务:1.请同学们在幻灯片中插入剪贴画、图片文件、自选图形。2.请根据插入的图片, 设计主题。主题的字体为艺术字。3.在幻灯片中对图片进行合理调整, 让图片和主题字更加美观。教师可以稍加提示, 如调整图片大小、设计背景等。经过实践操作发现, 大多学生能完成1和2的任务, 而对于任务3, 则不太了解如何对图片进行调整。对于信息技术能力强的学生, 则能在挑战任务3时得到更大的突破。因此, 分层教学避免了教学“一刀切”的模式, 让所有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三、创新信息教学评价, 提高信息教学质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我。由此可见, 传统的结果性评价已经不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信息技术应不断创新教学评价, 以真正促进信息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以《管理电子邮箱》这一课的评价为例。教师可以对学习过程评价, 如学生是否能利用通讯录, 添加联系人, 是否在删除邮件时发现新问题, 如发现有“删除”和“彻底删除”两个按钮, 并找出区别之处等。此外, 教师还可以请学生担任评价者, 进行自评或对其他人评价。通过自评, 教师更深入了解学生需求, 学生也能认清自我, 进行调整, 促进提高。
总之, 只有在课堂上不断实施有效教学策略, 才能真正打造高效信息技术课堂。除了确定教学目标、革新教法和创新评价以外, 信息技术教师还应深入课堂, 创新教学内容, 关注课堂动态生成。此外,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 信息技术教师也应为自己“充电”, 以在课堂上灵活运用信息技术, 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梁海宗.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J].广西教育2010 (20)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教育 教育应用
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课堂实践证明,学生从信息技术中习得的知识及课堂教学效果与从教师那里获得的知识和课堂教学效果相比,并没有显著优势。值得探讨的是: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当前学习的价值在哪里?怎样才能更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随着教学不断改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成为教学目标和方向。课堂是学生学校活动的主要场所,教育教学改革离不开课堂教学改造,有效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完成学生知识的积累,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及迁移,培养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法变革,为学生思维发展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1.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使命
1.1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探究问题
创新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换句话说:问题的解决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土壤。学生只有独自面对问题,并且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问题时,才能最有效学习。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应用信息技术巧妙地将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究的问题,设计各种探究性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应用信息技术主动探究问题。
1.2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交流和互动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培养学生相互间交流与协作的能力。要求学校注重群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种互动不仅包含课堂上的互动,而且包含课后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课本的互动、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互动、与网络学习资源的互动等。甚至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进行不同文化、地域、知识背景等之间的互动,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
1.3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迁移和应用
学习任务和活动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应引导学生善于应用信息技术不断学习新知识,弥补知识的不足,并可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知识迁移和应用。
2.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
2.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情境
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极具吸引及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创设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①问题梗概,主要包含产生问题的背景、人物、事件等。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或利用信息,为学生实践和获取知识信息提供支持。
②问题。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将课堂知识隐含于问题之中,吸引学生探究和解决。
③问题可操控空间,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问题的可操控空间,使学生自由操控问题因素之间的变量及问题元素之间的关系,想象其结果及结论。
2.2应用信息技术搭建学生思维的悬梯
①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心智。学生在问题环境中可以将一些认知工作转移给计算机,不仅可以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为学生进行更加先进的信息处理提供机会。例如:日常学习中,学生遇到复杂数学运算时,可以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不仅可以确保运算结果的准确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②应用信息技术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随着科学知识发展,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有限生命里将所有知识都掌握。网络可以作为学生庞大的知识库,充当学生的记忆系统,当学生需要某种或某类信息时,只需输入关键字就可查询到相关知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③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兴趣不同,他们对知识的积累呈现多样化,不同学生可以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假设和推断;如果他们能应用信息技术互相交流、沟通、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每个人的认知空间就会在无形之中扩大,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超级大脑”。
3.提高学生信息技术专业水平和技能
可以认为信息技术是义务教育阶段唯一的“专业课”,对学生现在学习和未来工作有着深远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开放性,可以采用分组探究实践的教学方式,有意识设置不同学习层次,其中既包含广大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又包含对信息技术有兴趣、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利用课内外时间自己探究的内容。这样设计可以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课堂任务后可以做其他学生的小老师,相辅相成。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广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需求,又可以不断提高水平高的学生对知识及技能的灵活运用能力。
综合上述,信息技术教育价值不仅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深远的在于提供学生现在和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法和内容,提高学生课内外学习能力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还对个人能力的无限扩展提供了有效方法,应用海量信息技术资源,“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已成为每个人探究问题、研究问题的可行方法。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把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然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建立在对问题的学习和解决之上,因此应用信息技术为问题解决创设问题情境,同时应用信息技术学习、交流、探究及对知识的反馈决定着学生的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咏.中学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的分析与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
[2]史晓俊.新课改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J].新课程,2012(3).
课程高中信息技术
专业
姓名
2014年5月15日
《走进信息技术世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包括两大块:第一部分是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一般特征,前者是铺垫性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简单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是重点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难点;第二部分是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主要是描述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则从信息文化的角度来描述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和人性化,将技术的发展寓于信息文化的发展之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都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一块的内容是整本书教学重点,后两者的内容也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巩固对信息的含义和概念的掌握,能够列举出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
(2)掌握信息技术的含义和特征,并能举例说明信息和信息技术的一般特征;(3)了解并能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2)对信息和信息技术有宏观上的了解,并形成整体认识,能将所学内容应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生活的密切相关;
(2)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技术活动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掌握信息技术的概念和一般特征,了解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了解信息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必要性,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方法。了解信息技术是今后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对于初中一年的学生来说,他们以往对信息技术并没有很深的认识,让学生树立对信息技术的合理认识至关重要,打好基础对于以后的学习十分关键。
四、教学难点
由于以往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让学生重新建立对信息技术的概念、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课型
这次课主要理论将授课,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引导法等。首先由教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讲授基本概念和知识,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感兴趣的话题和知识点进行讨论探究,最后教师总结提问。
七、教学手段(教具)
采用的教学手段有教师的语言、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板书、多媒体计算机以及投影设备等。
八、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中文摘要】随着教育评价理念的转变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的评价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今的教学实践。实施新的评价方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和强烈愿望,如何将新的教学评价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已然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目前《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评价方式的不足,笔者结合当前教育评价改革的理念,在总结前人电子学档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课程学习评价中融入电子学档评价的理念,运用评价量规,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论》进行全面评价,实现了面向过程和面向学生发展的评估。本文结合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研究了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建构电子学档评价体系及其应用的问题。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阐述本课题的、意义、和研究内容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界定了本文中有关评价的概念;第二章介绍了电子学档评价的理论基础;第三章论述如何构建《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电子学档评价体系,并分析了电子学档评价运用于《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的优势,第四章对电子学档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的实践研究进行分析,并对实践效果从质性和量化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第五章总结本课题研究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英文摘要】As the changes in the ideas of education assessmen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ourse reform, the
traditional assessment modes can’t perfectly adapt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nowadays.Putting the new assessment modes into the practice has been a common and strong desire of educationalists.How to put the ideas of new teaching assessment into teaching practi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to the people working on education reform.In the view of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present assessment of the In...【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论 学习评价 电子学档 量规 【英文关键词】Information Teaching Methodology Studies assessment E-learning portfolio Rubric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
【目录】基于电子学档的《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学习评价研究中文摘要4-610-17
ABSTRACT6-7
第一章 绪论1.1.1 基于教育评价改1.1 问题的提出10-11革的要求10要求10-11式的要求111212-1314-15习评价15
1.1.2 基于《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自身特点的1.1.3 基于《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新型教学模1.2 研究意义11-12
1.3 研究内容1.4 研究现状12-15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3 研究述评1.5.1 课程评价与学
第二1.4.2 国内研究现状13-141.5 有关概念界定15-171.5.2 学档评价与电子学档评价15-17
章 理论基础17-20多元智能理论的支撑18-20构建20-3420-212121-22设计22-30录23-24与反思29-30
2.1 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1717-18
2.3 真实性评估理论
2.2 第三章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电子学档评价体系的3.1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电子学档评价的原则3.2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电子学档评价的思路3.3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评价目标的制定3.4 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电子学档评价的模块
3.4.1 学生个人信息233.4.3 学生作品集24-29
3.4.6 学习评价信息
3.4.2 学习活动记3.4.5 学习的体验3.5 电子学档评价的实施过程30-32论》课程中的优势教学论》的实践研究34-3634
32-34
3.6 电子学档评价运用于《信息技术教学
第四章 电子学档应用于《信息技术4.1 教学实践研究的基本情况
4.1.2 教学班级情况4.1.4 各个模块的教学目标
34-614.1.1 实施时间344.1.3 实施计划34-35
35-36和电子学档内容要求36
4.1.5 学生考核方式4.2 基于电子学档的《信息技术教学论》学习评价的案例
4.2.1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课程目标4.2.2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活动设计4.2.3 电子学档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模块中的实
4.3 实践结果分析53-60
4.3.1 实践结
4.4 分析36-5336-3737施过程37-53果质性分析54-58
4.3.2 实践结果定量分析58-60
实践小结60-61究结论6163-6570-71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61-635.1 研参考文献5.2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61-63附录致谢
65-7071
1.学生学过select 部分语句,对FROM 子句有一定的理论认识和上机的经验。
2.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功课压力大,喜欢轻松学习计算机,又不太愿意听教师讲解;还会衡量一节课的教学容量。所以将查询表单设计成有实际意义的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统计表xuesheng,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讲解内部连接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究外部连接的特点。
[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材采用广州市教研室编写的《广州市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网络·数据库〉》,具体为教材第六章第二节——多表查询,是《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选修内容之一。该节内容包含内部连接、左外部连接、右外部连接和完全外部连接四种连接方式的介绍,包括它们的语法格式、功能特点、应用及上机操作,用时2课时,本教学设计以第一课时为例讲解内部连接,学生自主探讨左外部连接;第二课时让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自主探讨右外部连接和完全外部连接,是在讲完单表的基本查询之后,提出的多表查询内容。
教学重点:掌握内部连接、左外部连接两种多表查询方式的语法格式及应用上的区别。
教学难点:理解在不建新表的情况下,两表如何连接成一个新表;如何利用不同的查询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 认知领域:
① 理解多表查询是属于前面学过的FROM 子句,是SELECT查询语句的一种基本结构;
② 掌握多表查询中内、外部连接的语法功能和作用;
③ 对比分析多表查询中内部连接与左外部连接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它对查询结果的影响;
④ 学会应用各种连接的特点来解决实际问题。
2.操作领域:
熟悉内部连接、外部连接的各种上机操作、结果的验证,进一步熟悉SELECT查询语句上机注意事项。
3. 情感领域:
由于多表查询是对前面SELECT¼¼FROM 语句中FROM 子句的扩充,是数据库查询优势的明显体现之一,让学生增强对SQL 学习的兴趣;数据库和表单全改为学生自己的期末考试成绩,平时少看到这些,现在可以随心所欲的查询,以增查询的欲望,增强学习兴趣;同时,学生自己在教师讲解内部连接INNER JOIN的基础上寻找左外部连接的特点、区别,使学生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成就感,及培养积极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间接获取学习方法的体验。
[教学策略方法]:
以任务及自我评价来驱动,教师讲授及学生上机操作、自主探寻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教学媒体]:
背投一台,教学广播网及每人一台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1. 复习:
Select ¼From¼(单表查询及表使用别名):
格式:Select 字段名表 from 表名 as 别名
查询xuesheng数据库中表单“成绩2班”(截取部分记录)的部分列,产生一个新的表(如下表)。用课件展示:
表:成绩2班
学号
班别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x
化学x
综合
49
2
114
125
114
83
86
80
50
2
113
123
109
97
62
71
51
2
122
118
114
97
84
87
56
2
100
101
103
68
69
70
ß产生(表名使用别名a)
学号
语文
数学
英语
49
114
125
114
50
113
123
109
51
122
118
114
56
100
101
103
在Query Analyzer中键入SQL语句:
select 学号,语文,数学,英语 from 成绩2班 as a
执行查询得到上表(产生的新表)
2. 提出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从单表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有些美中不足,在不重新建立新表的基础上,能否从多个有关联的关系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查询就需要涉及到对多个表的操作。例如:在上面数据库xuesheng 中除了记录2班学生成绩的“成绩2班”表(见上表)外,还有记录2班学籍的“gao202”表(部分记录见下页表):能否从两个表通过查询产生一个如下新表(见下图表)?
答案是肯定的,请把教材翻到88页,看新课《6.2 多表查询》。
(二) 新课讲授
1.内部连接 INNER JOIN
语法格式:FROM <表1>INNER JOIN <表2>ON <条件>
例:在xuesheng 数据库中含有“成绩2班”和“gao202”两个表。“成绩2班”记录2班学生的成绩,其中含有学号、班别及各科成绩等字段内容;“gao202”记录2班学生的学籍,其中只含有学号、姓名等字段。现要求查询2班学生的学号、姓名及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成绩等信息。
执行:
SELECT A.学号,姓名,语文,数学,英语
FROM gao202 INNER JOIN 成绩2班 AS A ON gao202.学号=A.学号
演示:在Query Analyzer 查询结果,并与原表情况对比。
分析查询结果:原表“gao202”除含有2班学号为“1——51”号同学的学号、姓名外,还含有4个姓名为“挂籍”、学号分别为“52、53、54、55”的记录,原表2“成绩2班”除含有学号为“1——51”号同学的学号、各科成绩外,还含有学号为“56、57、58”三个成绩记录,查询后得到的新表只含有学号为“1——51”号同学的记录,原表1中“52、53、54、55”和原表2中“56、57、58”这些记录没出现。两个表如何连接的?
展示:动画演示内部连接的机理(用动画课件作如下展示)。
上机:学生上机练习:练习纸上例题。先查询表1“gao202”和表2“成绩2班”,并留意表中记录数;再执行上述内部连接查询语句。验证内部查询的机理。
要求:1.学生对比新表和原表在学号最后几位(50号之后)的记录变化;
2.最后一行“(´´ rows affected) 的数字变化。
引导:学生留意正确结果:查询后的新表只有51个记录,两个原表分别含有“51、52、53、54、55”、“51、56、57、58”;有效记录数:新表是“51 rows affected”,原表分别是“55 rows affected”、“54 rows affected”。
归纳:
内部连接的功能及注意事项:
功能:根据指定的条件从表1和表2 中产生新的记录集。
说明:
① <条件>参数是一个逻辑表达式,通常在该表达式中会涉及到两个表中的字段。
② 只有当来自不同的两个记录满足<条件>时,才会由这两个记录产生一个新的记录。
③ 当来自不同表中的字段同名时,指定这些字段名需要在其前面冠以表名加以区别。例如:成绩2班.学号, gao202.学号
扩展部分:实际生活中有时需要即使在没有匹配的记录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产生一个新记录,外部连接可以解决这类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
2.左外部连接 LEFT OUTER JOIN
语法格式:
FROM <源表>LEFT OUTER JOIN <连接表>ON <条件>
学生上机练习:
依据语法格式及内部连接的例题和格式,用左外部连接方式,做上述例题(表1和表2的位置不变,只改查询方式)。注意:特别留意每班最后的同学,即2班51号之后的同学,姓名为“挂籍”的 “52、53、54、55”号同学是没有对应考试分数的,在挂籍之后的学生“56、57、58”号有成绩但没对应的姓名。同学请留意在不同的查询方式中这部分学生在查询输出表中的变化情况,把变化及执行语句写在上机练习纸相应位置。
具体为1、学生对比左外部连接查询的新表和内部连接查询所得的表在学号最后几位(50号之后)的记录变化;2、内部连接及左外部连接中最后一行“(´´ rows affected) 的数字变化。
要求:分两个同学一组对比查询结果:每人先分别查询左外连和内部连接,然后一人屏幕显示内部连接的结果,另一人显示左外连的查询结果,进行比较。或用多窗口显示进行对比。
广播几个学生的查询结果,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左外部连接产生的新表与内部连接产生的表的区别,并明白为什么会有此区别。
预测上机情况,广播时引导学生:
1. 能比较出区别:有效记录数及左外连多了姓名为“挂籍”4个同学。引导学生找出多出的记录字段来自哪个表?为什么其他字段的内容为“NULL”?其他字段本来应来自哪个表?引导下,由学生自己讲出“4个挂籍的同学来自连接方式‘LEFT OUTER JOIN’左边的表‘GAO202’,其他字段本应来自‘成绩2班’,但在‘成绩2班’没有‘挂籍’的这几个同学的相应记录,所以填上‘NULL’。
2. 继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回答下述问题:提出是否两个原表的记录都出现?与内部连接比较:多出的记录来自左边的表,对比语法格式,是否明白“源表”指什么?“连接表”又指什么?学生自己归纳出左外连与内连的区别,以及为什么有此区别。学生应归纳内容:不是两个原表的记录都出现,只出现了左边表“GAO202”的所有记录项,右边表“成绩2班”中出现的是在左表中有相应记录的学号为“1——51”号记录,没有相应记录项的学号为“56——58”号没有出现。对比语法格式,知道源表即是主表,主表中的所有记录都出现,连接表中只有满足条件的记录才出现。
执行:
SELECT A.学号,姓名,语文,数学,英语
FROM gao202 LEFT OUTER JOIN 成绩2班 AS A ON gao202.学号=A.学号
描述:截取部分记录如下:内部连接与左外部连接
学号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45 强薇 113 108 102
46 董韵 120 120 120
47 廖明熙 120 128 103
48 谭志宏 126 150 134
49 樊科毅 114 125 114
50 王智欣 113 123 109
51 裴一就 122 118 114
学号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45 强薇 113 108 102
46 董韵 120 120 120
47 廖明熙 120 128 103
48 谭志宏 126 150 134
49 樊科毅 114 125 114
50 王智欣 113 123 109
51 裴一就 122 118 114
NULL 挂籍 NULL NULL NULL
NULL 挂籍 NULL NULL NULL
NULL 挂籍 NULL NULL NULL
NULL 挂籍 NULL NULL NULL
内部连接查询结果
左外部连接查询结果
课堂上机练习题:
练习纸第2、3题
第2题题目:只输出“成绩3班”与“gao203”中有相同“学号”记录的同学的有关情况,包括学号、班别、姓名、语文、数学、英语等信息。
第3题题目:输出“成绩4班”与“gao204”连接查询的情况,包括学号、姓名、班别、语文、数学、英语、综合等内容。要求有成绩的同学都输出,没成绩的同学都不输出。
附加题:
在xuesheng 数据库中含有“成绩2班”和“gao202”两个表。“成绩2班”中含有学号、班别、语文、数学、英语、物理X、综合等字段,“gao202”中含有学号、姓名等字段。现要求查询物理X分数不少于80分同时数学排在前十名的每个学生的学号、姓名、语文、数学、英语、物理X、综合等信息。
3. 课堂小结:
FROM <表1>INNER JOIN <表2>ON <条件>
FROM <源表>LEFT OUTER JOIN <连接表>ON <条件>
区别:
内部连接:指定在结果集中应仅包含与ON条件相匹配的行,应删除任何不匹配的行;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保罗·泽考斯基1 9 7 4年在美国提出的。简而言之, 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 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 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得的信息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并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以其之道, 还施其身——基于重复性内容显现学习的过程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过程的显性化无疑可以帮助学生看清楚这一抽象过程, 信息技术教学中大量的重复性知识正具备了这一条件。例如, 小学阶段教学幻灯片制作软件时, 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 进行自主探究与学习。通过对比, 分析W o r d与P P T之间的异同之处, 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学有所用, 实现触类旁通。教师的合理放手与适当指导, 向学生展现出一个清晰的学习过程——如何基于已有知识经验去了解、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化零为整, 关注全局——展现信息技术的实用价值
无论是对画图工具的教学还是对O f f i c e命令的教学, 抑或是上网发帖、收发电子邮件, 这些零碎、单个的技术教学往往显得单调且枯燥, 容易让学生产生“知识无用”的疑惑。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 教师需要用一个整体的框架来整合这些零碎的知识点, 这就是主题活动教学。
笔者在设计《文件与文件夹操作》一课时, 曾尝试设计了一个《整理“书包”》的主题活动。将电脑中的文件与文件夹模拟成学生司空见惯的书包夹层和书本, 让学生结合真实的生活场景来学习, 这很好地解决了电脑中比较抽象的文件复制、文件移动、建立文件夹、文件归类等知识的学习,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情动于中, 而形于外——调动情感参与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尤其在
/唐天池
主题式活动 (比如用W o r d制作小报, 用幻灯片制作完整的动画作品等等) 开展过程中, 学生情感因素的缺失, 往往会使课堂成为纯技术的教学, 最终, 学生的作品会显得单调且无意义。从这一角度来看, 看似与信息素养无太大关联的情感因素往往成了决定信息技术作品优劣的关键因素。比如, 用画图软件创作一幅图画, 首先应该让学生对相关的主题有一定的了解, 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这样一个氛围的营造能够充分体现出技术的实用价值。什么地方用什么工具好, 如何搭配色彩, 怎样绘制出适合主题的形象等等, 这样的教学无疑会让纯粹的技术教学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信息技术中的“技术”只是一个工具, 而非学生学习的终点。对技术的准确定位和有效利用, 是这门课程追求的终极目标, 也必然是这门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91-02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混淆。实际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信息技术本身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从发展的眼光与全球视角来看,信息技术是支撑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关键技术。信息技术课程是以技术为载体,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个性化学习的过程[1]。同时,该课程可以给学生开辟富有创意和自由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思维。那么,如何将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有机整合,进而将之打造成优质课堂,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一、信息技术教学要以培养学生们爱学、乐学为目的
目前,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还有教师以“满堂灌”的形式,以培养学生的技术为目标开展教学工作,这与新课标的核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更新速度之快令人叹为观止,各种软硬件五花八门。因此,将技术作为课程出现在课堂上肯定滞后于技术本身发展的步伐。这就给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师们带来一个必须攻破的课题:信息技术教师要能够准确把握行业技术发展的趋势,能够跟上其迅猛发展的势头;但同时没有这么大的精力和时间去把这些日新月异的信息完全以课堂的形式加以传输。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高自身科研素养的基础上,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为目标,使他们知学、爱学、乐学,在宽松的环境下掌握知识,打造学生一生都受用的本领——信息素养。而面对层出不穷的计算机新技术、新软件,学生们也就具有了自学与思考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利用信息技术课程优势,提高学生接收知识能力
(一)信息技术课堂容易实现人机直接对话,为学生创建了富有创意和自由发展的个性化学习平台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可以实现人机直接对话,也就是说学生们可以任意发挥,制作出自己独特的作品,这给学生开辟了富有创意和自由的发展空间。当然,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天马行空和尽兴使然并不能以牺牲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代价,这就和教师在课堂上的组织分不开。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建开放性的课堂,把学习主动权放手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而教师自己作为课堂的主导,将学生一步步地带向课堂教学的主题,进而实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完成知识传输的同时给学生一定的主观发现、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主动建构的机会。
研究表明,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是创造富有创意和自由发展的个性化学习平台的关键条件。学生的情绪、情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展与效果。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消极的情感体验会被作为主人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代替,在这种积极情感体验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被充分激发和调动起来[2]。此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很容易产生情感交流的共鸣,更容易产生全体人员的教学、讨论与互动。在这种互动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们学得轻松、主动、愉悦,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更牢固,更有利于信息素养的造就。教师也能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进而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高效教学。
(二)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搭建良好的师生交流平台。
信息技术课程目前还未被列入高考科目,没有升学压力,因此,教师教授过程不必拘泥于形式,有很大的发挥和想象空间。首先,现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教材上的部分知识点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这时教师只要紧紧抓住课标,授课过程中无需拘泥于教材,可以将最新的技术掺揉到课堂教学中,增加一些必要的、有趣的信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对教材的掌握要灵活,根据学生自身的知识架构和学习情况,可以对教材进行重新组织与适当拓展。目前,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普遍较高,如果照本宣科,可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从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入手,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当然,在没有高考升学压力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可以更加灵活,学生们可以根据兴趣向教师提出要求,感兴趣的多学,不感兴趣的少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兴趣盎然,教师教得也得心应手。最后,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
三、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多元化刺激,以导促学
优质的信息技术课堂与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刺激是分不开的。在课堂上以导促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需要的最佳信息,激发学生浓厚而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凝聚学生专注而长久的创作欲望和创作热情,支持师生和谐而又有创意的互动[3]。以导促学的方法既能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在实战演习阶段,教师可利用网络给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同学们可以在网络上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也可以随时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进取性等,又使每个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找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激发了学习的动力;同时,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也更能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育人方针。
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刺激,是创建优质信息技术课堂的必要条件。多元化的教学刺激,可以创建丰富的、立体的信息技术课堂。这样,学生可以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多元化刺激,以导促学,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进一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当然,如何实施多元化的刺激,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精心准备内容与方式。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给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思维、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给学生开辟富有创意和自由的发展空间;以技术为载体,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个性化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孙众.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浅薄”之路[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4).
[2]马立,宋乃庆,等.名师讲述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李协山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供四年级下学期使用,全册共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收发电子邮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电子邮箱和收发电子邮件。第二单元是“网上交流”,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和学会使用BBS、QQ和博客。第三单元是“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使用相应的工具进行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的采集。第四单元是“简单的图像处理”,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并学会ACDsee8.0,并会进行简单的图像处理。
二、学习目标:
第一单元:
1.认识电子邮箱,了解电子邮件的收发、管理等知识,知道电子邮
箱的地址格式与组成。
2.学会申请免费电子邮箱,利用电子邮箱收发电子邮件,能够管理
自己的电子邮箱。
3.形成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意识,确立网络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第二单元:
1.了解BBS、QQ博客等几种网上交流的形式。
2.学会在网上交流、写作、读书的方法,掌握网上交流操作技巧,学会筛选有效信息。
3.明确网上交流的规则,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做一名文明的网上用
户。
第三单元:
1.了解采集多媒体素材的方法。
2.掌握获取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素材的方法,提高利用不同
工具获取不同素材的能力。
3.感受各种信息技术带给人类的便利和危害,树立合理使用信息
和信息技术的观念。
第四单元:
1.认识ACDsee8.0,了解ACDsee8.0的使用方法与技巧。
2.掌握使用ACDsee8.0新建文件夹、复制图片、对文件批量处理的方法。熟练掌握调整图像大小、裁剪、旋转、曝光、添加
文字和艺术处理的方法,掌握打印照片的方法。掌握制作电
子相册和播放电子相册的方法。
3.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收发电子邮件
第1-2周 第一课免费邮箱网上寻--------------------2课时 第3周 第二课神奇邮箱大揭密----------------------1课时 第二单元 网上交流
第4周 第一课众说纷纭话论坛----BBS---------------1课时 第5-6周 第二课网络连着你我他----QQ--------------2课时
第7周 第三课记录成长的足迹----博客--------------1课时 第三单元 多媒体素材的采集
第8周 第一课图片和文字的采集---------------------1课时 第9-10周 第二课声音和视频的采集------------------2课时 第四单元 简单的图像处理
第11周 第一课初识看图的好帮手----------------------1课时 第12周 第二课照片的管理----------------------------1课时 第13-14周 第三课照片的处理
(一)-------------------2课时 第15-16周 第四课照片的处理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是新生物,其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其进步性与优越性无可置疑,但其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课堂实践所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几千年发展的结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如果我们一味地去追求表面的奢华和大容量,一味地追求新颖和现代化,结果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搞得学生在课堂上顾此失彼,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我们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的过程中,要客观地考虑传统方面的因素,如传统的教师的板书、演示、讲解、指导、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消化的过程和环节等,合理运用教学手段,使得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化。充分利用传统教学方法的调控作用。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虽然新颖别致,但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学课件演示节奏较快,有时学生来不及思考,答案就已闪过。这违背了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初衷。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及掌握的程度来灵活地调控课堂教学速度及方法。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适当地运用传统教学的调控作用。
在信息时代,我们既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技术去刺激、鼓励和指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又应视学生学习兴趣、能力和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和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来决定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去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如果完全抛掉了传统,那么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原有的不能传承,新的又难以为续,教学处于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教育就形成了断层。因此,我们只有审慎地对待传统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我们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只有充分地认识到它的优点和长处,才能去合理地利用和改造它。信息技术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势,但是它不可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因此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试图以信息技术教学代替传统教学的做法是不现实的。无论传播媒体怎样先进,不管它的功能如何完善,它们都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段。总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教师教学的好帮手。经验表明,最成功的学习项目是把教师活动与技术整合到一个更广泛的学习活动中去的教学活动。
1、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由于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使得好多教师选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且依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忽略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以致于出现了学生不喜欢信息技术教学现象。
2、授课速度太快,信息量太大。采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明显减少课程的学时数,但讲授速度太快,内容过多,难以记笔记,是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极大问题。
3、教师不熟悉信息技术设备,课件质量不高。由于信息技术是新兴的事物,许多教师不了解基本信息技术设备。
4、不能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影响教学效果。
5、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教育教学信息技术论文】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深度融合探究12-16
信息技术教育学07-02
脱盲教育信息技术常规07-20
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07-02
教育信息化应用论文07-25
数学教育信息化论文07-26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09-07
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计划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