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日记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日记(精选11篇)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日记 篇1

我的教学日记是来自一名学生。刚刚来到**学校便接下了要准备区里计算机竞赛的重任。思量了一番,跟着校长去六年级分别找了两个学生。就这样,一位教师带领着四名学生,便开始了每天的信息技术补习。其中有一名学生叫***,这位学生的伟大作风我是早有耳闻,可谓是令所有教师头疼的首号难题。可偏偏就是这个所有老师都速手无策的顽皮孩子,带给我从未有过的感动。

在讲授过程中,***虽然不是最会的,但却是最听话的,是最聪明的。当我这样和其他老师描述的时候,老师们都表示很惊讶,然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他很喜欢玩电脑。对此我不反对但是也不认同,有兴趣是一方面,但是我看到的是这个孩子的品性正直,懂得感恩。或许就是因为他是老师们口中的“最顽皮的孩子”,我便对他格外的关注。只要他做的好的地方,我不会吝啬任何夸赞的言语,做得不好的地方,悉心教导,他认错的态度很诚恳。渐渐的,不知道从哪节课开始,这个“顽皮的孩子”开始主动帮我管理他们班级的纪律,每次站排来到网络教室的时候,都是他在组织同学,在课堂上也会约束其他的同学。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上,他总是最积极的那个。如果我留几道题目,让同学们自主选择其一进行联系,那么他一定会选择最难的一题。

到了去区里比赛的时候,有三个名额,有的老师就劝我别带他去了,说这个孩子性格特别“驴”,怕到了区里会惹事。我还是坚持带他去了,事实证明,这几个孩子都表现的很好。比赛**过去了,每天的补习也就结束了,生活回归正常,除了每周一节信息技术课,再也没有什么与这个孩子的交集了。

转眼间到了平安夜这天,虽然学校明令禁止送平安果,可孩子们对于过节的热情简直能够温暖寒冬了。中午吃过饭回来看到桌上有一个苹果,同事告诉我是***给我的,心里挺高兴的,毕竟有人能记得信息技术老师是件挺不容易的事情。下午放学去了他的班级,这个顽皮的孩子还在补作业,当时不可避免的被班主任说教了。和班主任聊天得知,这个孩子只带了一个平安果,便是送给我的那个,当时鼻子就有些酸楚。收过很多礼物,但是这唯一的一份还是第一次。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日记 篇2

1.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愿如何?

2.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存在哪些方面的需求?

3.教师的个体特征及态度信念是否与其应用行为密切相关?

一、江苏省R市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为实际了解当前中小学一线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并查阅了相关资料制定了调查问卷。问卷以情感态度和技术应用两个方面为主要维度, 并依据这两个方面设计了13道题目作为考察指标, 试图探讨不同教龄和地域的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情况。问卷的各项指标如下表所示。问卷主体部分采用Likert三级量表方式, 从认同到一般再到不认同, 分别赋值1、2、3。

问卷选取了江苏省经济较不发达的R市, 以该市的小学和初中教师为样本, 采用当场填写并收集的方式回收。本调查共回收问卷207份, 实际有效问卷182份。统计结果表明, 在全部问卷中, 不同教龄和地域的教师所占比例的基本信息如下表所示:

笔者通过采访R市教育局的相关工作人员, 得知问卷样本各项分布大致符合该市中小学教师的整体情况, 因而认为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可作为研究之用。对问卷调查结果采用SPSS12.0软件作为分析工具, 该问卷的信度与结构效度符合要求。对13项二级指标结果作因子分析, 结果如下表所示 (见下页) 。

考虑到在因子4上载荷较高的只有“培训需求”一项, 而且增加因子4后, 方差解释率只提高了7.8%左右, 决定采用前三个量做因子分析, 方差解释率超过半数。

在因子1上载荷较高的4项 (教学自信提升、学生创造力培养、提高学生成绩、方便教学) 主要涉及的是对教师个人和学生发展的作用认同, 因此可以将该因子命名为“作用预期”;在因子2上载荷较高的4项 (耗费时间、用好很难、增加管理难度、操作软件问题) 主要涉及的是考察教师如何评价信息技术应用可能带来的需求, 因此可以将该因子命名为“成本效益”;在因子3上载荷较高的3项 (课题参与意愿、继续使用意愿、重视程度) 主要涉及的是反映教师参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活动的意愿和倾向, 因此可以将该因子命名为“应用意愿”。由此可见,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行为, 主要涉及作用预期、成本效益和应用意愿三个方面。

计算13项指标的平均数、方差与差异系数, 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的“平均数”项可知, “课题继续参与度”和“培训需求”两项数值明显偏低, 而“增加管理难度”和“教学效果提升”两项的数值较高。说明大部分教师很愿意参加有关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课题研究, 并表示急需与学科内容相结合的培训。差异系数值最小的两项分别为“增加管理难度”和“教学效果提升”。这说明在“信息技术会增加教学管理难度”和“信息技术对教学效果有提升作用”方面, 教师的意见趋向一致, 普遍抱有一定的疑虑情绪。差异系数值最大的两项分别为“继续使用意愿”和“学生创造力培养”, 说明在“是否在教学中继续使用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作用”方面, 教师之间存在更多的意见分歧。

考察不同城乡地域的教师在对“教学自信提升”问题的选择中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由于本问卷样本量不够大, 为更好地判断各量之间的显著性程度, 本文定义差异显著性水平 (Sig) 为四个层次, 判定值分别为0.1和0.05及0.01, 其意义如下表所示:

由于问卷的样本统计量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如农村教师较多等) , 且各题项的总体分布情况未知, 故在考察“教学自信提升”在城乡地域上的显著程度时, 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的方法。秩和检验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相伴概率值0.233大于0.1, 说明“教学自信提升”与城乡地域的相关性不显著。

继续用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的方法, 考察其余指标在教龄、城乡地域上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教龄与“教学效果提升”之间呈现“比较相关” (为0.097) , 而城乡地域与“继续使用意愿”之间呈现“显著相关” (为0.015) , 其余各项指标在教龄、地域上的相关性不显著。

考察不同教龄阶段教师在“教学效果提升”问题上的作答情况, 结果显示对于“信息技术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不显著”的疑问, 多数教师选择了既不赞同、也不反对的中立立场。新教师中反对者较少, 而老教师中反对者明显多于赞同者。

考察不同地域来源的教师在“继续使用意愿”问题上的作答情况, 发现多数来自城市和县城的教师表示认同;半数左右的农村教师表示认同, 个别农村教师表示反对, 但依然有近半数的农村教师持中立态度。撇开本样本中来自城市和县城的教师偏少的因素不论, 可以看出农村教师具有较浓厚的观望情绪。

本问卷还设计了若干道多项选择题, 考察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形态与障碍。结果显示, 选择“以区域资源整合为主”的教师最多, 这说明多数教师认为区域教学环境具有共通性, 提供的教学案例具有可比性, 更有利于自身的学习和提高。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困难, 按照重要性排列, 首先是“缺少与学科紧密结合的案例与资源” (44%) 和“缺少想法与理念分享的平台” (42%) , 其次分别是“缺少专家的引领与指导” (33%) 和“升学率限制” (33%) 。与学校组织情境相关的困难, 按照重要性排列, 首先是“效果不明显, 挫伤积极性” (32%) 和“缺乏兴趣与动力” (30%) , 其次是“缺少志同道合的同伴” (25%) 和“学校不支持” (22%) , 最后是“缺少应用好的信心” (20%) 。这说明教师普遍认为缺少学科相结合的教学案例与资源, 对能否用好信息技术存在顾虑。

二、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总结与应对举措

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形态, 主要涉及作用预期、成本效益和应用意愿三个方面。其中农村教师的态度值得我们深思, 半数左右农村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持观望态度。多数一线教师认为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有助于提升教学自信、培养学生创造力, 大部分教师很愿意参加有关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课题研究。

对于“信息技术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不显著”的疑问, 多数教师选择了既不赞同、也不反对的中立立场。新教师中反对者较少, 而老教师中反对者明显多于赞同者。究其原因, 可能是因为新教师对信息技术手段一开始就很熟悉, 对比感不强烈;而老教师对新技术接受较慢, 对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有着更为乐观的预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困难, 主要在于缺少学科相结合的教学案例与资源, 缺少想法与理念分享的平台, 造成了教师使用效果不明显, 挫伤了积极性, 教师更愿意采用区域资源整合的培训方式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 我们认为应该采取如下的措施。

1. 开发优质课堂教学资源

优质课堂教学资源是一些成功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案例, 目的在于让教师明确应用信息技术的作用预期和成本效益, 为持观望态度的教师树立榜样, 增强教师在教学中实施创新的自信心, 消除教师的抵制和观望情绪, 提升继续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意愿。

针对当前“教师急需与学科内容相结合的相关教学案例”的需求, 开发优质资源课的方式, 要求具有实用性和适应性, 既不是过去的电视或评比录像课, 也不是常见的演示课件和素材的简单组合。录像课实录了教师上课的教学过程, 以教师讲为主, 关注的是教学内容的讲解;课件和素材主要是提供教师演示用, 关注的是技术。我们要达到信息技术深层次应用的目的, 每一堂课就是一个资源包, 有教学设计、课件、学生练习素材等内容, 资源包中还要有具体学情的分析, 具体学科的信息技术深层次应用相结合的课程设计, 教师可从中学到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去设计活动, 让学生利用信息工具进行探究式学习。

名师在优质资源课教学中所体现的先进的教学理念, 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 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以及名师在长期教学中形成的自身教学素养, 是广大教师在使用这些优质资源课中要挖掘和学习的根本所在。我们期待着, 广大教师不仅是优质资源的使用者、受益者, 更能成为优质资源的开发者, 最终达成教育均衡化发展的目标。

2. 构建教师间相互支持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为了摆脱学校情境中泛情境或去情境的学习特征而形成的教育形式, 倡导学习不仅是个体化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社会实践活动过程, 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态度的改变是通过全方位地、充分地参与有组织的社会交往、社会实践的过程来完成的。教师对能否用好信息技术存在顾虑, 主要是对于在教学中能否用好信息技术没有把握, 如果在实践过程中遇到困难没有同伴支持, 他们就会抵制或在中途停止应用。一般教师从接纳到实施, 先要经历一个较受大舆论环境影响的“态度认同期”, 随着自身应用经验的增加将逐渐进入一个“理性反思区”。教师自身应用经验的增加需要有一定的氛围和技术支持, 构建教师间相互支持的学习共同体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 还要注意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 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 脱离开特定情境的知识无法实现迁移。在学习共同体中, 必须让教师身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境脉中, 比如加强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的应用, 给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和技术的支持, 鼓励学生基于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等。

本研究的局限在于, 由于问卷的样本统计量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如农村教师较多等) , 是导致“教学自信提升”与城乡地域的相关性不显著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的另一局限在于, 样本来源局限于江苏经济不发达的R市, 无法反映江苏的整体情况。扩大样本来源、采集样本的多样化和进行区域间的对比调查应该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冯锐, 殷莉.论学习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性建构观.中国电化教育, 2007 (8) .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日记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手教师;不当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0-0078-04

一、背景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入,相关专家及教师们逐渐认识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诸多不当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课堂效率,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开展信息技术新手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对教师改进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综合运用教学现场观察、教学录像分析、文献研究和学生访谈方法,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新手教师在课堂中的不当教学行为及其成因进行研究分析,并给出改进建议,以期新手教师提升自身的教学行为,顺利完成教学的过渡阶段,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二、相关概念界定

1.不当教学行为

教学行为是教学研究中的一个微观层次,大量研究证明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成绩产生显著影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对教学行为进行定义,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参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到教学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行为指教师和学生的行为,狭义的教学行为仅指教师的行为,本文研究的是狭义的教学行为。笔者将教学行为理解为:教师为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在教学环节中所展现出的一系列显性行为和隐性行为的总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不当教学行为可以说成是教学行为偏差、不良教学行为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不够健康积极的、使教学效率低下的教学行为,这种行为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造成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低。

2.新手教师

国内外学者对于新手教师的界定各有不同,但都认为新手教师有两个共同特征:一是他们都是完成了职前培训,二是他们都是刚上任1-2年的教师。结合学者们的概念界定和本研究的实际需要,笔者将新手教师界定为:师范院校毕业或者接受过师资培训,正式踏入教学岗位任教1-2年的中小学教师。

三、信息技术新手教师不当教学行为典型表现

本研究选取了沈阳市四所初中和五所小学的20名信息技术新手教师为观察研究对象,他们均毕业于师范院校,接受过系统的教师教育,具有一定的教师素养和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但作为新手教师,他们在目前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着种种困扰。笔者走进教学现场听课,课后对学生进行访谈并细致分析教学录像,归纳出信息技术新手教师不当教学行为的几种典型表现。

1.操控过度

20位教师均出现讲授时间过长的问题。目前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基本都在机房进行,方便学生操作实践。小学每节课时40分钟,中学每节课时一般是45分钟,20位教师平均讲授时间为25分钟左右,仅仅留给学生15-20分钟进行实践,整堂课下来有相当比例的学生不能完成学习任务。

S老师的课,要求学生利用图文混排的知识设计一个精美的板报,她讲完后给学生仅留下14分钟的时间。下课铃响时,一个女生抱怨道:“这么短的时间,哪能完成啊!找素材就要很长时间!”显而易见教师这样的时间安排是不合理的,一节信息技术课究竟教师讲解多长时间合适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调整时间的分配。

另外,被观察教师存在切换屏幕次数过多的问题。有的教师切换屏幕时没有给予学生任何提示,并且切屏后所强调的并不是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的问题。S老师在第4次切屏后引起了大部分学生的反感,嘘声一片,一男同学拍起桌子以示不满。切换屏幕会打断学生在制作任务过程中的思路和想法,事实上老师讲授完新课、把屏幕切换给学生之后,再切换屏幕就要很慎重。课后对学生访谈,A学生表示上机操作时间不够,加上老师频繁切换屏幕,每次都很难完成课堂任务,导致他逐渐失去了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表1详细列出了其中十位教师的讲授时长和切屏次数。

2.任务驱动力不足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目前信息技术课堂上最为常用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隐含在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它的任务设置是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

L老师的授课内容是利用美图秀秀美化图片,教师通过一张脸部有瑕疵的女孩图片,给学生演示祛痘祛斑、磨皮、唇彩、添加饰品等工具的使用,对图片进行细致处理,之后布置给学生的任务是完成该作品。这样完全封闭式的任务没有给学生留出发挥的空间,难以个性化,缺少基于封闭式任务的开放式任务。

H老师在课堂上给六年级学生布置的任务是:上网搜索近几年我国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各专业的就业情况,并且用表格、图表直观地展示出来。学生对此任务并没有多大的动力和兴趣,就业问题离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太遥远了,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后访谈中B同学表示“我不喜欢所有人都做一样的任务,太没意思了!”C同学说:“我觉得老师有时布置任务的难度有点大,而且有时是脱离我们生活实际的任务,所以我们对此并没有多大的兴趣。”显然,这样的课堂任务对学生来说驱动力是不足的。

3.提问低效

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提问是优质教学的核心和关键。但20位教师课堂提问都存在低效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提问目标不明确、问题类型不合适、提问次数偏多这三方面。

课堂观察中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有些老师提问随意性很大,提问大多缺乏目的性。W老师重复提问7名学生“你认为网上聊天代替面对面聊天好不好?”这7名同学仅以“好”和“不好”来回答,有的只是无意识的应付,W老师并没有进一步追问。

在教学录像分析阶段,依据Bloom认知领域分类的6个层次,笔者结合教师提问的作用和目的,将提问分为识记、管理、重复、提示、理解和评价6种类型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问题的类型多处于低层次水平,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思维。表2列出了其中十位教师提问的类型和次数。

另外,20位教师提出问题后候答时间较短,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课后访谈中D学生表示“老师的提问很好对付,只要我们回答是否、好坏之类的就可以啦!” 可见这样的课堂提问对学生来说收益并不多,是低效的。

4.评价缺失或形式化

20位教师在教学评价环节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置身于课堂中发现7位老师根本没有评价环节,6位老师只是利用2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口头评价,7位老师虽然形式上有,却是在下课前5分钟通过展示部分完成任务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的。本来紧迫的上机操作时间再被占用5分钟,学生就更没有时间完成课堂任务,这样的评价方式显然不合理。而且在评价过程中,评价标准出现随意和僵化的问题,甚至一些教师根本就没有标准意识。

课后访谈中E学生说:“反正老师也不看我们的作品,做不完也没关系。”F学生表示“老师从来不评价我们的作品,大家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做得怎么样,现在我对做任务已经没有什么兴趣了。”表3具体展示了其中十位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形式和时间。

新手教师除在上述四个方面存在典型的不当教学行为之外,还存在如教学准备不足、课堂的组织管理不善、缺少人文关怀、忽视学生高阶思维培养等问题。

四、成因分析

笔者在课后对20位位新手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结合教师的自述和观察结果来分析形成不当教学行为的原因。

1.入职的迷茫与恐慌

由于新手教师刚刚从大学校园的学习生活进入到教学工作状态,这对于他们来说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即使在学生阶段接受过系统的教师教育,但真正以教师的身份走进课堂,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兼受身体和精神双重压力,总会对教学感到迷茫与恐慌,出现许多不当的教学行为,甚至有时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某些行为是不当的。

2.教学反思不足

教学反思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教师的水平。新手教师在工作之初并没有意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甚至有时只是出于一种应付上级要求的心态进行教学反思,更谈不上从学生角度进行深入地反思。事实上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主动持续的反思,才能有意识地监控和调节、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促使不当行为的积极转变。

3.缺乏前沿引导

新手教师起点低、视野窄,缺乏有高度的理论指引和前沿知识的引导。随着知识的日新月异,现有教材的更新远跟不上信息技术知识更新的速度。因此,迫切需要教师及时掌握学科前沿动态信息,将信息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适当穿插在课堂授课中,不断补充、更新教材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学科教学知识(PCK)匮乏

PCK影响着教师对知识的教学表征。拥有丰富PCK的教师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水平,将学科知识组织、调整,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形态,PCK匮乏的新手教师难以做到这些。

另外,PCK影响着教师教学任务的设计和实施。PCK水平低的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不能以适当难度的形式呈现,不能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建立恰当的桥梁以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PCK还影响着课堂对话,PCK匮乏的教师不能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难以对学生的问题和想法做出反应,缺乏对学生合理的引导,学生因此失去思考的空间与表达思维的机会。

五、矫正建议

结合新教育教学理念和国内外对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最新研究成果,笔者对新手教师的不当教学行为提出以下几点矫正建议:

1.把时间还给学生

信息技术学科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所以新手教师一定要将讲课内容进行凝练,用最少的时间把要讲的内容演示给学生,留下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己操作探究完成任务。新手教师要学会大胆地放手,相信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能力,时刻提醒自己以新的课程理念来授课,不要受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大胆践行新课程理念,促进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2.精细化设计任务和问题

任务驱动法是信息技术教师最为常用的教学方法,在设计和呈现任务时一定要仔细推敲,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合理确定任务的角度、密度、难度和梯度。布置的任务不能是绝对的封闭型任务,应该是建立在封闭式任务基础上的开放式任务,这样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再发挥创造思维和想象力,得到最后的升华。

新手教师对提问的问题也要作好精细化设计。做到提问的目标明确、方式得当,问题的难度适合、数量适当。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一定趣味性的问题,减少低层次类型的提问。

3.专家引领与深度反思

作为新手教师,要时刻注意专家的引领。比如听专家的公开课、报告讲座,参加高层次的研讨,追踪专家的博客、书籍和研究成果等,在此过程中尽量抓住机会与专家教师沟通,善于提出问题,做到保持追踪新理念,具有较高的开阔视野。

与此同时,新手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多角度的深度反思,通过反思不断总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检查自身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中的不足、记录教学中的困惑、发现某种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伤害、发现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等。新手教师在不断的反思中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知困”,从而促使其拜师求教,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4.强化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而且是不间断的连续性评价。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需要按照严格的评价标准在课后花大量的时间批阅每个学生的作品并附上评语,通过学校局域网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学生可以上网查阅评语知道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下一次课课前教师可以展示几位学生的优秀作品。

六、结语

关于信息技术新手教师的不当教学行为,各方仍在不断研究当中,希望新手教师多关注这方面的相关信息和研究成果,同时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总结规律,顺利完成新手教师的过度阶段,尽早适应新课程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成为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

参考文献:

[1]穆肃,左萍萍.信息化教学环境下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方法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9):62-69.

[2]苏学权.浅议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路径[J].高教论坛,2014(5):70-72.

[3]罗生全.中小学教师有效教学行为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2014(4):129-132.

[4]李亚云.探析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措施[J].科教文汇,2015(20):30-31.

[5]杨志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行为分析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8):70-72.

[6]方征,余美君.班额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13(12): 31-35.

[7]许凌云,郑长龙.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课堂教学行为转变[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3):27-32

[8]孙晓倩,徐恩芹.信息技术新手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J].中小学电教,2012(3):38-40.

[9]李伟,林建香.信息技术教师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关系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9):36-40.

[10]金建峰,顾小清.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行为的分析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9):82-86.

[11]章婧.国内外关于教师不当教学行为的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2011(2):16-19.

[12]王小平,邹逸.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话语的比较研究——基于四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实录的分析[J].基础教育,2013(2):68-74.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日记 篇4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教案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制作简单的幻灯片-放映幻灯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放映幻灯片的两种方式,并会正确放映幻灯片;会正确放映下一张幻灯片,并会使用绘图笔。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式,会操作放映幻灯片的方法,从而了解PowerPoint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PowerPoint这一工具软件的学习,提高对演示文稿产生强烈的兴趣,并学会相关技能,应用于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放映幻灯片的方法。

【难点】区分当前放映和首页放映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直观演示,导入新课

教师打开准备好的PPT,显示在编辑视图下,教师操作呈放映模式,引起学生兴趣。“今天就把我们上节课所制作的幻灯片让它播放起来,更完美的呈现在我们眼前。一起来学习放映幻灯片”。

——引入新课——放映幻灯片。(二)师生互动,分析任务

教师首先进行提问“放映幻灯片的方式,有哪个同学知道?” 任务一:放映幻灯片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选择放映方法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总结并演示方法。根据多个同学的演示操作,教师给出评价并进行总结放映的两种方法:

幻灯片可以放映了,那如何结束放映呢? 任务二:结束放映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放映幻灯片和放映下一张时,发现突然黑屏,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提问学生,老师总结:此为结束放映的标志,屏幕上会出现提示:放映结束,单击鼠标退出。单击鼠标之后返回到PowerPoint窗口。

任务三:菜单操作

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如何在放映模式下对幻灯片内容画线,标记重点呢?” 教师进行示范性操作,并找一位同学对幻灯片内容进行画线。

(三)学生分组,自由操作

学生同桌两人为一组,对知识进行熟练操作,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下场巡视并指导,收集问题并解答。

问题1:为何单击幻灯片视图放映按钮和单击菜单中观看放映命令出现的效果不同? 解答:单击幻灯片视图放映按钮从当前页开始放映;单击“观看放映”命令,从首页开始放映。

问题2:对幻灯片内容画线,若要更改,如何消除线? 解答:在画线后,再次右击,在弹出的菜单指针选项中,选择橡皮擦即可。(四)小结作业

1.老师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一起简单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2.学生探究还有哪些更为简便的放映方式。

四、板书设计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日记 篇5

(一)4月11日上午8点,参加三亚市数学骨干教师信息化教学高级研修班的学员在凤凰机场候机室集中,经三亚市进修学校带队董时平老师清点人数后,于10时进机场,十点半起飞。机上大家有说有笑,别说别有一番风味。经过一小时的颠簸,不知不觉终于到了广州白云机场。一下机,大家都被广州白云机场的壮丽美观所吸引,都有一种见之恨晚的感觉。

没多久,我们就走出广州白云机场。接着我们就受到了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信息中心派来的王文惠等两位老师的热款招待。

饭后,王文惠老师就把一些想法和我们进行了沟通。

她说,广州是一个集经济文化与一体的大都市,希望大家喜欢。有空可以走走看看。之后,王文惠老师就对我们学员提出几点要求:

一、培训期间,请遵守培训纪律,按日程安排参加培训活动;

二、上课期间,请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将通信设备保持关机或静音状态;

三、团队活动中,请积极参与,充分享受团队的欢乐。

大家听后都表示一定会好好把教授们的精神带回三亚,并在课堂实践。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教学日记与随笔 篇6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本学期,我在学校担任了一、三、五年级的音乐课,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加强,以及音乐在发展学生智力等方面的作用,使人们对音乐又有了新的认识.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就应该一步一个脚印地上好每一节音乐课,充分发挥音乐课不可估量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使学生始终保持对音乐的热情和学习兴趣,是我努力的方向。我认为,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增强教育的智慧,才会更好的把握时机,使更多的学生受益,使更多的学生对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充满兴趣。学生对音乐活动充满兴趣,这对其终生享受音乐很有益,这有助于音乐素养的提高。

如何使学生拥有一幅动听或自然的歌喉,让他们终生在使用音乐中感到快乐。四年级的学生逐渐发育,声音变化将会很大,所以尤其要注意学生声音的训练;让学生能在声音训练中亲身体验到音乐的美,并逐步掌握用自然、甜美的声音表现美的能力。在声音的训练中还可以从感性到理性的引导学生掌握音乐术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常言道: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作为老师首先要重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要自尊自爱,对任何一节课都要一丝不苟,认真负责,使学生无形中受到感染和影响。针对那些态度不端正的学生,老师要了解学生,把握他们的思想脉博。否则,只一味地想怎么设计课堂教学花样,只能抓住学生一时的心,却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改变对音乐课的态度。所以一旦发现有学习不端正的学生,我就利用上课几分钟的时间让大家讨论:音乐课到底有什么作用?音乐课究竟会给同学们带来什么?没有音乐课会怎样?„„同学们马上七嘴八舌,大讲特讲其好处所在。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了老师工作的意义,也使他们更多更好地知道学好这门课的意义,从而自觉自愿的完成学习任务。

袁红莉 2015年9月整理

(二)《爱在心窝里》随笔

《爱在心窝里》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要求能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让他们在玩中培养兴趣、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自然地渗透,在注重个性发展的同时培养其创新能力,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爱在心窝里》是一首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目标要求学生能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倾听音乐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突出音乐听觉体验,中心点是“听”,围绕听来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所以在课堂上,我抓住歌曲的“情”、“乐”和学生多次静心听赏歌曲,并且每次听赏都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带着思考去听,循序渐进,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边听一边解决歌曲学唱中的难点、重点、知识点、情感点,将音乐的理解、表现融入歌曲听赏和学唱中。

二、参与音乐 在课堂上仅仅凭教师口头传授,哪怕是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技巧,学生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与音乐融为一体,自己亲自主动的去探寻、领悟、体验。通过让孩子聆听歌曲,感受歌曲节奏,歌曲情绪,按节奏朗读歌词来掌握歌曲。到自己创编动作,能用乐器为歌曲伴奏与最后开的一个小型音乐会来。

袁红莉

2015年10月整理

(三)《库尔班大叔喜洋洋》随笔

三年级《库尔班大叔喜洋洋》是一首具有浓郁新疆风格特点的少儿歌曲,我反复思考如何在教材实施中体现课程标准?又如何让课程标准指导于教材的实施呢?我找到了契机,这节课不仅要让孩子富有感情地学会、唱会歌曲,更要以学唱歌曲为载体,了解新疆音乐的基本要素(如学拍新疆音乐的基本节奏,学跳新疆舞蹈的基本动作),体验感受新疆音乐的文化内涵(如热情的人民、丰富的物产等),从而使学生萌发对新疆的喜爱之情。

1、上课准备充分。

欣赏新疆舞蹈、聆听新疆音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音乐思维,开门见山地感受新疆音乐的风格和极其鲜明的节奏特点,以跳动的音符激荡起学生内心跳动的情感。

2、课堂纪律活而不乱。

节奏舞蹈律动,调动学生的“动”,体验音乐情感。音乐课强调以动觉为切入点,所以我带着学生做简单的新疆舞蹈动作,人人参与的自主实际过程将无声的人体节奏和有声的音乐和谐地表现出来,这是进一步理解音乐和体验情感的过程,孩子通过自我展示形体之美、神韵之美诠释音乐运动的内在变化。

3、师生关系融洽、和谐。

我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开始“新疆之旅”,交流风土人情,调动学生的“听”感受音乐旋律。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参加表现,并引导学生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夸一夸,礼貌地提出建议,这不仅有助于融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终身的良性发展有益。

4、教学民主、开放。

学唱新疆民歌,调动学生的“唱”,展示音乐风格。通过聆听——学唱——张口默唱——小声跟唱——放声歌唱——表演唱,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会歌曲。让学生思考:怎样唱好歌曲?他们自己领悟歌曲的重点难点,并加以解决;他们自己评价演唱的质量,并加以改善,体现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对知识的渗透,提高了学生的歌唱技能。

5、教学实效良好。

创设音乐情境,调动学生的“创”,表现音乐文化。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在葡萄架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表演方式,可以唱,可以跳,可以奏。使学生获得自主发展的空间,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潜能,最大程度地宣泄和释放内心的情感,升华了“新疆好”的主题。本节课让孩子富有兴趣、富有情感地学习了音乐知识、掌握音乐技能,了解音乐文化,从他们愉快的笑容和动情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他们的收获。

2015年10月整理

(四)《孩子音乐学习之我见》随笔

一直以来,音乐课被称为副课,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以及音 乐在发展学生智力等方面所发挥的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而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何不负众望,更好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最大限度地让音乐放射出它应有的光彩,这是我在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与实验的课题。我发现影响上好一节音乐课的因素虽然很多,但以下这几方面更不容忽视。

一、师生对音乐课的认识态度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之一

常言道: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作为老师首先要重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要自尊自爱,对任何一节课都要一丝不苟,认真负责,使学生无形中受到感染和影响。一旦发现有学习不端正的学生,我就利用上课几分钟的时间让大家讨论:音乐课到底有什么作用?音乐课究竟会给同学们带来什么?没有音乐课会怎样?„„同学们马上七嘴八舌,大讲特讲其好处所在。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了老师工作的意义,也使他们更多更好地知道学好这门课的意义,从而自觉自愿的完成学习务。

二、课堂上老师的夸奖与鼓励也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大家都非常熟悉这样一则事例:某几位专家学者到一所学校做实验,到某班时,随意点出几个学生并很认真地对老师们说:“他们几个将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果不其然,几年之后,本来表现一般的这几位学生真的成为了学校的佼佼者。原因很简单,专家学者的暗示转给了老师,老师对这些学生时常充满信心,而正是积极的心理暗示,使他们的情绪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在实际工作中,我不止一次地实验发现:同样的班级,如果这节课我鼓励赞扬的话语多了适当了,学生的情绪便会异常地高涨,他们的行为也会与我紧密配合默契。相反,我有意将注意力集中在了那几个所谓的调皮学生身上,批评多了,学生唱歌的情绪马上让人觉得无精打采,心不在焉。无数次的实验证明:越是轻松有趣的教学氛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学习效果也就越好。

三、音乐老师不仅是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而且还是美的传播者

在实际教学中,我不只一次地发现:当我身体不舒服,精神面貌欠佳时,学生上课也是懒洋洋的,歌唱时很难进入状态。同样的班级,当我富有激情地和他们一起活动,一起唱时,学生不仅学的快,对作品的理解也到位。老师的一举一动都是他们学习模仿的对象。所以,作为音乐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使学生从老师这里不仅能学到书本知识,还能感受到美的熏陶

2015年11月整理

(五)《音乐课的“听、唱、做、想”及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学随笔

在音乐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新教学观是现代教学观念的核心。学习者是整个课程的核心,是一种通过学生主动学习来促进主体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其实质体现了现代教育特征。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一切都要为学生考虑。小学音乐怎么教?主要就是在课堂40分钟的有限时间内,我们通过“听、唱、做、想、”等几个方面来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如果说“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音乐离不开听,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和探索并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排除干扰专心的听,这只是注重了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如果能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多元化的帮助学习者消化、吸收音乐,这就注重了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理解多元文化。这些与音乐相关的领域、相互沟通、彼此强化。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的把握学习对象。如动态的、视觉冲击等参与音乐的感知与体验,收效会不错。因此,采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有一项调查显示:视听与只听获得的收益,视听明显大于只听效果。而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学生积极的参与。新的课程中也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与参与空间。

第一,角色转换。改变以往被动的角色,让学生承担一定的课题,给学生以发挥的空间。组织学生生机勃勃的参与,带给学生以快乐,使课堂内充满笑声。师生共同讨论。教学容量大,学生印象清晰、受益匪浅。

第二,设疑。这是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了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找到正确的答案,来启发学生探索的欲望,“疑”可以是针对教学重点而设,也可以是为解决教学难点而设,还可以为启发诱导加深印象而设。

第三,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在课内多听几首好的作品,而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利用有限的教材去激发学生欣赏音乐兴趣的火花。让学生们在生动的教学中体会音乐的律动性,体验歌曲的情感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学生有了这种动力就可以利用多余课内教学时间的若干倍,去寻找比音乐课堂内多若干倍的音乐作品。在过去,传统的音乐教学是把内容与注意力重点放在中西文化的阐释或演绎中,而这些东西虽具历史性,但历史感太沉重,与现代生活艺术相隔的时间太过久远,无法跟上时代的脉搏,无法跟上学生前进的脚步与需要。如将视听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强调他们的创新性,使学生不仅听到声音,同时能欣赏到形象,从而陶冶性情,加深对学习音乐的爱好。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日记 篇7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信息技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师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是每位处在这个岗位和即将步入这个岗位的教师最关心的问题。

二、研究背景

经过调查,笔者发现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文献探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存在的问题。例如,《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几个问题与思考》(刘娟)。

2. 课程设置的不足和教材存在的问题。例如,《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建设问题浅析》(沈兵)。

3. 特定课题的教学设计实例。例如,《〈鼠标的认识〉教学案例及评析》(刘心如)。

4.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基础。例如,《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策略探讨》(朱蓓)。

通过文献检索,可以看到多数文章都是就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给出解决的办法或建议,例如就教材、就教学策略、就吸引学生注意力等,然而这些问题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对于刚上任的教师,不能够快速而且有效地帮助他们从身心上进入角色。本文试图通过一位优秀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个案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探讨。

三、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为某重点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乔平,出于知情人的要求,文中的人名属化名。由于本文的知情人是“优秀”的教师,所以属目的性抽样。

2. 收集资料。

主要采用实物收集、访谈法和现场观察法。

四、研究结果

1. 实物分析。

从新教师到优秀教师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过程。阅读了他的简历、论文、作品等,我大概了解了他的成长“经历”:2001年,专科毕业,到学校执教;2002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任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组组长;2003年,发表论文2篇,参加市课件比赛获二等奖,在网上开辟信息技术教育论坛;2004年,发表论文3篇,被评为“市优秀教师”,省说课比赛获一等奖,并加入市学科教研组;2005年,与他人合作承担省级教育课题,正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教育实践,其初步研究报告已发表。从他的经历来看,乔老师一直都在“成长”,从一个新手到一个老练的教师;从一个一线的实践者,到一个可以纵观全局的研究者;从一名普通教师,到一个教学研究的参加者、组织者。

参加工作三年来,他一共发表了6篇论文。2002年的论文是比较几种教育理论的优劣及应用范围,属于教育理论层面,与学科教学关系不大;2003年的论文是探讨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基础,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还有教学案例分析;2004年的论文是关于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探索,并且对教材、课程设置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从这些论文主题的变化可以感受到他正逐渐形成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全面认识。

对比同一个教学内容的教案发现:4年前的主要是课本搬家,而现在的则加入了许多自己的教学设计,包括重点知识用什么方法讲解,学生出现不同反应时的应对策略、不同水平学生的作业设计等。同时我还发现,他在教学计划安排上,也不是完全按照教材的呈现顺序,有的部分不讲,而有时则会加进许多新知识。至于他的参赛作品,包括说课提纲、教学设计案例等,在教学理念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方法上,比较灵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当前比较流行的webquest、miniquest等,也都出现在他的文字材料中。

2. 课堂观察。

其乐无穷的课堂教学源于精心设计和激情倾注。我随机挑了一个周二的下午听乔老师的课。在想象中,这种没有列入高考科目的课程应该是死气沉沉的,而且又是在机房,秩序很难维持,学生玩游戏、上网的应该很多。可是他的课堂全不如此。学生很尊敬他,都准备好了上课。开始上课了,他刚上讲台就给学生放了一段动画片,讲的是人类抗击SARS,把病毒做成有鼻子有眼的大头虫,逗人发笑,活灵活现。接下来他马上引入本节教学内容计算机病毒。他先让学生描述遭遇计算机病毒时的状况,然后他作总结。纸上谈兵还不够,他还要求学生安装杀毒软件,做自己的计算机的医生,进行号脉、诊断、治疗。这样的一堂课应该说很成功,生动的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的比喻使学习内容轻松易懂,最后又给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巩固了教学内容。看得出来,这短短的40分钟的课他做了充分准备,而且是用心准备的。

3. 访谈。通过访谈主要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1)优秀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扎实的基本功+有特色的教学方法+积极进取的态度。乔老师对于信息技术教师素质有着明确的概念和标准,强调在熟悉授课内容的基础上,在教法上要灵活多变,要有教学特色。另外,乔老师也肯定了现有的状况对信息技术教师可能存在不利的因素,但他只是一句带过,没有像其他教师那样发牢骚。可见,他对现状不甚在意,现状不会影响他的工作和态度。

(2)态度情感是作好一切的前提。在与他讨论成长经历时,他一再强调态度情感是做好一切的前提。实践证明的确如此,有了干劲,课就越上越有趣,也乐于继续学习,论文也有东西可写,作品也就接二连三,成绩是有目共睹,地位也会发生改变,也就会参加教研组织,承担科研项目。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五、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乔老师观念中的信息技术教师的应具有的素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博学多才,有扎实的基本功。

这就好比建设房屋,基本功是地基,地基打不好,就谈不上砌墙、上梁。所以,基本功扎实是第一步,迈出了第一步,才能灵活处理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谈到优化课堂教学。

2. 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是学习过程顺利进展的推动力。对小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兴趣,就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就不会产生参与的意愿。兴趣来源于哪里?这种“兴奋点”来源于生活:生活中遇到了但不能解决的问题、听到了但不能解释的事物、见到了但对之知之甚少的东西。所以教师应该善于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因材施教,体现独特的教学手段。

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教学方法,照抄照搬别人的教学设计并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灵活处理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而且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化教学设备提供的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努力营造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环境。

4.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不断充电,完善自己。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在这方面教师要不断学习。同时,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上教师也应该不断提高。自学、积极参加高一级培训、上网等,都是完善自己的途径。

将以上分析与文献资料对比,可以发现乔老师观念中的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组成与文献检索(王瑞华,2004)的结果是一致的。但是在研究中还发现,情感方面的因素同样非常重要,而文献中几乎没有涉及。乔老师的情感历程与当前许多教师的情况是相似的,都曾经苦闷、迷茫,但是他度过了那个黑暗的时期,并取得了成功。他的情感调节模式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希望对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起到启发作用。

摘要:本文采用质的研究方法, 从访谈、课堂观察及文字材料三个方面着手, 对一位优秀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个案研究, 挖掘出一名优秀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组成, 以及在教学和教育研究方面的成长经历。以期通过这个成功的案例, 对有相似背景的教师有所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素质,个案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沈兵.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建设问题浅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5.

[3]刘娟.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几个问题与思考.青海教育, 2004.

[4]刘心如.《鼠标的认识》教学案例及评析.黑河教育, 2005.

[5]朱蓓.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策略探讨.中国科技信息, 2005.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探究 篇8

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然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能促进教育革新,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经历了“校校通”工程、教育资源库建设、教师信息化教育培训、新课程标准培训、各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推广,历经曲折后逐渐达成共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任何教育改革的实验或理想,离开了教学一线教师的努力,都无法变成现实。

有效的培训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捷径

显然,是否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为此,就需要大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培训和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以推动教师更新观念、提高业务能力、促进日常教学的改革。

笔者对甘肃省某中等工业城市Z市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初步调研,调查数据表明:该市城区中小学已建成校园网的比例达到81.1%,而校园网能够很好或较好满足师生需要的仅占33.8%。究其原因,与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低有很大关系。因此,快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成为当务之急,培训自然是承担这项任务的排头兵。

笔者走访了有代表性的9所中小学。在同教师的访谈中,许多教师表达了对培训的需求,对参加信息技术培训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同时,也了解到教师们以往参加的培训存在着诸多问题:缺乏对教师的实际了解,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简单、重复,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够;有的还采取行政手段,设定统一的培训内容、要求和进度,忽视教师主体性,难以调动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缺少有效的评价机制也是以往培训的弊端之一,培训后不总结经验,结果是事倍功半。

针对该市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设已初具规模的特点,结合笔者参与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的实践,提出Intel培训理念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供大家参考。

Intel培训理念与校本培训相结合

1、教师参与式的培训理念

“英特尔OR未来教育”是一个全球性的国际合作教师培训项目,通过对一线学科教师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进课堂教学的技能和方法。它采用有重点、有层次的“瀑布式”培训方式:首先由专家培训少量骨干教师,然后由骨干教师去培训主讲教师,最后由主讲教师培训一线授课教师,以影响带动更多的教师。事实证明,优秀的一线教师更能为广大教师接受和认同,其效果和作用非常显著。

这种参与式培训方式,让教师在带着“教学任务单元”参加培训的过程中,感受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带来的优势;培训内容与教学紧密结合,便于教师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师带着自己的教学任务进行案例学习,容易形成内驱力,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迅速提高其实践能力。

2、高效务实的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地,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结合起来的教育形式,其实质是使教师更快地成熟。实践证明这种培训方式有较强的实用性,经济成本小,是一种符合学校、教学和教师实际利益并且有利于培训工作深入开展的切实可行的方式。校本培训克服了集中培训存在的一刀切、脱离教师实际和教学实践的弊端,促使每位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进行学习、研究。培训时间与形式灵活方便,除集中学习外,还可利用零碎时间学习,各学校根据本校情况,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制订出适合本校教师特征的培训体系。

3、Intel培训理念与校本培训的结合

调查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特别是教龄较长的教师,在技术的应用上存在畏惧心理。为此我们应立足校本培训来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首先经过严格考核,选拔出各校最优秀、最具发展潜力的教师先参加Intel培训,在此基础上开展校本培训。骨干教师从基础着手,示范信息技术的操作与软件的使用,打破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减轻心理上的压力,达到学校教师人人会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此外,经常开展信息技术运用成果竞赛,如电子备课、课件制作、多媒体教学等,以竞赛促普及,以奖励增强教师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信心。在学校形成一个教师学习、交流和成长的平台,通过“师教师”的方式带动本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整体发展与提高。

培训宜采用案例教学,使教师切身体验怎样将理念与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培训过程中要积极鼓励与引导教师挖掘自己的应用案例,加以整理、完善,组建本校教育技术培训案例库,让全体教师共享,从而促进教师充分利用所学教育技术对课程进行整合,全面推动本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培训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了使培训更有效,作用更持久,特别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注重“因材施训”,不宜简单划一

实施校本培训的过程中,要注意紧密结合教师自身素质发展的不均衡性,按照每个教师的实际需求,提供不同的培训“菜单”。

对于本体性知识、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和专业知识等方面存在明显欠缺的教师,培训重心应适当降低,少一些纯理论知识的灌输,多一点信息化教育教学专业知识的引领,立足课堂,以教学作为培训他们专业成长的主阵地。组织学校的骨干教师为其进行“课堂会诊”,定期组织他们观摩校内同学科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模仿、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要求他们认真做好每一堂课的记录,做好课后反思。

对于本体性知识、传统教学技术很熟练的一般教师,培训中可运用“行为跟进法”,发挥学科教研组的力量。一方面实施“一人同课多上”,要求教师经过“教学设计——执教——倾听同行评课和建议——二次执教——反思——撰写教学叙事——三次执教——再次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思路,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实施“同课组内异构”,要求教研组的教师对同一课题,各自先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加以陈述,组内教师分析讨论,然后付诸教学实践,这样既能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和教学创意,又能起到优势互补、博采众长的作用,促进教师向教学研究者靠近。

2、科学评价培训效果

信息技术培训的评价不是简单地考察教师对理论的掌握情况,而应着眼于促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应用与发展。可从三方面考察培训结果:首先是直接结果,即培训结束时直接的、可显现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通过考试成绩或现场操作演示表现出来。其次是持续性结果,即在实际工作中将上述直接结果转化成更好的工作表现行为。再次是长期性结果,即受训者在培训后对其他同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培训不仅为他个人带来了进步,也为学校或更广范围的群体带来某些促进作用。针对不同层

次的结果,必须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与方法,更加科学而全面地评判培训的真正价值与作用。当然,培训并非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良药,特别是短期的集中培训,其单独的作用和效果十分有限,必须加强对受训者回到工作岗位后的持续支持与多种形式的指导与帮助。

此外,教育管理部门不应只把校本培训作为一种任务来完成,只抓结果检查验收,应把立足点放在对教师学习过程的指导、督促与考察上。学校则要把校本培训纳入本校教学研究的常规过程中,不能只是任务完成的“传声筒”,通过培训的“权利”下放,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加强对教师进修学习的管理力度。落实到教师身上,就是要最大程度地提升教师自我学习的内驱力,让自主学习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只有这样,教师、学校和管理部门才能形成合力,构筑一个完善的立体互动的培训体系,有效地促进校本培训朝着“善”的方向发展,而不致流于形式。

3、积极开展行动研究

未经内化的理论很难转化为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而行动研究在“所倡导的理论”和“所采用的理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行动研究是教师通过反思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论或科研人员指导下,制定计划,进行实验研究,借助自己探索或与他人协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以求短期内有效地解决问题。研究过程中通过不断进行的形成性评价,把肯定的部分及时反馈到实际教学中。

行动研究用于校本培训,强调尊重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及反思,培训目的不是知识的获取,而是知识、技能在教学中的应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中所传授的理论知识,是为了解决教师自身存在的教学问题;强调学习小组成员间的相互支持,成员间的经验共享、无私互助对其能力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小结 篇9

陈屿小学 陈明毅

本人有幸在浙江省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开局之年,参加浙江师范大学举办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中期培训,在这次培训中浙师大给我们配置了良好的师资,提供了食宿,保障了这次培训的顺利开展,特别是本人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师大老师给予了很大的理解和帮助。班主任赵老师在丽泽宾馆住满的情况下,亲自接我去专家楼联系住宿并亲自带我前去办理。在培训的中后期还安排了同学们一起聚餐,给枯燥了培训生活增添了乐趣,促进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彼此建立了友谊。这是一次愉快、进取的培训。

本次培训给我们安排了3DMAX的认识与教学,知道了一些基本的操作,制作简单的3D作品,在上课结束我们也完成了我们的第一份作业。在学科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方面,给我们介绍了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科研课题的编写与论文的撰写,了解了交流互动平台,特别是电子白板的应用展示,让我们了解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学习了网络评价平台的设计与应用。着重学习了数据库技术,虽然对我来说比较困难,但是对于自身仍然有很大的收获,起码知道一些简单的设计,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培训使我认识到信息技术并不是边缘学科,相反是相当重要的一门学科。信息技术教学不到再放羊了。信息技术的教学实施不是儿戏。通过专家讲座,小组交流讨论,我对信息技术教学认识更深刻了。对信息技术课程调整安排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是死搬教材书本上的知识要求。当前各地信息技术差异仍然比较大,根据实际合理有效的调整课程内容是很有必要的。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计划 篇10

(1)学会进入与正常退出Windows 20xx的“画图”窗口。

(2)认识Windows 20xx“画图”窗口的组成。

(3)初步认识绘图工具箱。

课时:

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Windows 20xx“画图”窗口特有的组成。

教学准备

计算机图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为迎接家长会,学校举办了计算机绘画比赛,巍巍参加了这次比赛。瞧!下面就是巍巍画的一幅图画。(演示图画)

图上画了些什么呀?用计算机画图的软件有很多,为巍巍使用的是Windows 20xx里的“画图”程序。我们今天就来认识这个“画图”程序。

出示课题:认识“画图”(板书)

二、新授

你们知道怎样来启动这个程序吗?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是怎样操作的?

1、启动“画图”程序

步骤:在启动Windows 20xx后,单击“开始”按钮,鼠标指针依次指向“程序(P)” “附件”,单击“画图”命令。(师演示)

这时屏幕上就出现了“画图”程序的窗口。

学生操作:启动“画图”程序(师巡视)

2、认识“画图”窗口

“画图”窗口除了有标题栏、菜单栏、状态栏外,还有一些特有的组成部分。

(1)画图区

在这个窗口中,有一大块空白区域,这就是用来画画的地方,我们把它叫做“画图区”。

(2)工具箱

画画当然需要很多工具,在画图区的左边有一个工具箱,里面有橡皮、铅笔、喷枪、直线等16种绘图工具,这么多工具怎样来记呢?不要着急,把鼠标移到其中一个工具按钮上,停留几秒钟,你会发现什么?(出现此按钮的提示)而且形象化的按钮本身也能帮助记忆。

那么我们怎样来选择这些工具呢?下面老师就以“直线”工具为例。

方法:单击工具箱中的“直线”工具按钮,“直线”工具按钮立即凹下去,这表示已经选定了“直线”工具,使用它就可以到画图区去画直线了。

[试一试]

认识工具箱中的不同工具,并试着分别选定工具箱中的“多边形”、“喷枪”、“矩形”工具。(学生操作)

(3)工具状态选择器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选定不同的工具时,在工具箱的底部分别出现了不同的选择,我们把它叫做“工具状态选择器”。它是用来确定所选定的工具的类型、大小、范围的。(师演示)

(4)颜料盒

一幅好的图画当然少不了色彩,你们知道选择颜色的地方吗?(在画图区的下面)我们把它称为颜料盒。使用时只需把鼠标指针移到你要选用的颜色上,单击就可以了。

3、退出“画图”程序

如果我不想画画了,那怎样来退出这个“画图”程序呢?

方法:单击“文件(F)”菜单,出现下拉菜单后,找到“退出(X)”命令,单击它。(师演示)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日记 篇11

【关键词】 小课题;小学数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教师以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话题为课题,由个人或不多的几个人合作,运用教育科研方法,在不长的时间内开展研究,取得改善实践的成效的研究行为方式。(解困、去弊、求善。)它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基于信息的、以多媒体为主要手段的,建立在网络之上的学习。

一、小课题研究的特点及优点

1.小课题研究更强调教师的自觉行动。所谓“小”是指:研究范围微观、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容易操作。小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解决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困惑,并总结经验,不以理论研究为主,是一种微观的应用性质的研究。教师本人作为研究者,研究内容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章节或某个专题,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案例、问题等。研究成果可以是总结报告、展示课、教学设计、教学论文等;研究周期长短咸宜,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学年、几学年等。可以是一人或多人研究。不刻意要求完整运用某种研究方法,阅读、记录、反思、行动可灵活运用。总之,“草根式”小课题的特点可以用“小”、“近”、“实”、“真”来概括,“小”就是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类似于“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研究”;“近”就是贴近教学,贴近现实,不好高骛远,比如“数学应用题问题的研究”,“学困生转化研究”,“提高学生对数学错题进行自我分析诊断能力的研究”;“实”就是实实在在,摒弃大而空的描述预测,多一点实在的关注,类似于“怎样记住学生的名字”,“怎样排位”等;“真”就是要真研究、真讨论,写真文章、真实践。这样的小课题研究,相较于大课题研究,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共识,充满鲜活的生命力。

2.小课题利用网络,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能够在不同的场所,也不用刻意地规定某一个时间去学习。利用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教学教育的资源,教师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自主教研学习模式,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度,时间,地点等。利用网络研究使得教师能够从网络上获得最快最新的信息。教师可以采取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即自主学习,还能方便与其他教师进行学习的交流,并能获得及时反馈。

网络跨时空交流的特性,突破了专家、教研员与教师只能小范围、短时间互动的局限,大大放大了专家、教研员和骨干校长教师的作用,改变了教研活动活动面小的状况,使教研的全员参与、大范围经常性交流变成了现实。利用网络,一线教师在更广阔的范围获得了专家的专业支持、经验的广泛传播、问题的多点求解、难题的集中攻关。网络整合放大了课程资源效益,专业支持力量和资源的匮乏矛盾得到了缓解。网络技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小课题”也因此应运而生,它改变了教研与培训的基本方式,对促进教师的学习与提高,进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副司长在会上讲到:“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教研新平台,改造现有教研模式,开创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教研新途径——小课题。这在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中是一项新型探索性的工作,富有深刻的内在价值和长远意义。”网络化、信息化已成为教师教学研究方式、培训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3.小课题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小课题平台,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如何发挥网络跨地区、多向互动的独特优势并与教研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已成为当前新的课题。

研究小课题的理论基础,对有效地开展小课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完善小课题理论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其中,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对网络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小课题,打破了“空间”、“环境”的限制,互动的小课题资源已经成为教师学习的有力工具。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师师互动”,促进了普通教师与优秀教师的广泛交流。同时可以使教学资源的使用更为灵活,也为资源再生提供了一个空间和保障,能够实现异步、同步相结合的更加以人为本的教研。小课题促使教研手段、教研过程、教研形式等教研行为、教研思维的广泛化,形成了一张教研网。增强了教师参与教研的自主性、回应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和实现互动交流的广泛性,体现了教研内涵的人文性,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学习、工作状态,引领教研的深入。理解与沟通,交流与互动成为小课题的主旋律,体现了新型教研工作的人文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小课题提供了丰富的交流平台,活动形式也自然多种多样。BBS论坛、QQ群、新浪博及博客群组、Moodle(魔灯)等网络平台各具特色,主题研讨、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学诊断、专家讲座、网上说评课等多种形式,凸显网上研修的职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的研究机会和空间,为教师自我能力的发现和提高搭建了多样化的平台,引导教师走上教研之路。相关教材培训和名师典型课例回放,教材调查回访、征求意见、网络答疑,为新教材的使用更好地服务。

二、在进行小课题与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中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一是小课题与常规教研相结合原则。小课题作为常规教研形式的有益和必要的补充,特別要关注并坚持以研究课堂教学为教研工作的主题,关注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过程和细节。

二是科学性原则。小课题以深入推进新课程为己任,为教师提供内容丰富、体现新课程理念、反映最新研究成果,且有助于切实解决广大一线教师各种现实问题的优秀课程资源。

三是小课题深化校本教研发展的原则。小课题活动使有引领作用的教研活动能够深入基层学校,介入教学全程,贯穿在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的各个环节,使学校教研工作得以深入。

四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原则。特别加强网络环境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用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打造区域小课题共同体,促进校本研修、构建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小课题体系,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正确认识小课题的作用,明晰小课题的特点,把握小课题的基本原则,利用多种网络平台,创建灵活多样、扎实有效的小课题活动模式,进而处理好小课题与常规教研的关系,对促进小课题的发展,促进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关于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下一篇:新区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