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用“任务驱动”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精选8篇)
教学
吉水三中 陈彬 [摘要] 本文论述的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如何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方式进行信息技术课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教学原则是:学生在学习时的活动性质与目标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带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情景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此任务来举一反三,收到更好的学习效
果。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这门实践性非常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学科来说,是一种非常实用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法、建构主义
在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形势下,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我国的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要适应未来的信息化社会,那么,基础教育必须承担起培养这种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素质人才的职责,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目前信息技术课程还没有统一的教材情况下,对教学方法的探索也只是处在初级阶段时,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成了众多信息技术教师关注的焦点。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引入了以计算机为
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如何充分利用它在教学中发挥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本人通过这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让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去学习信息技术,也就是在学生上机操作实习时,给每个学生安排一定的任务,让他独立或协作完成,与上课时让学生自由操作练习相比,可说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组织教学方法通常称为“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教学原则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性质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此任务来举一反三,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这门实践性非常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学科来说,是非常实用而有效的。
“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出了一种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符合信息技术的层次性,因此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引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可以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种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从而学习到更多的技巧与方法,获得更大的益处。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任务来让学生来做,教师则在一旁指导,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就成了教学的关键,如何设计有效的驱动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具体 “任务”设计的各种要求及原则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任务”设计、明确“任务”目标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是把大目标细化为小目标,教师要将所教的每件事都有明确的目标,每一步都在为大目标作准备,也向总目标更靠近了一步。即把总体目标的每一步细细分化,分化为一个个的小目标,并且把每个小目标作为一个教学模块,使学生容易掌握,再通过这些小小的任务来体现总体目标。这种教学既符合人的认知心理规律,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和主动性。在设计时,把认知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了解主要指那些学生能够记住或重复出现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是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来进行表述;掌握则是反映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进而举一反三。操作过程中则把目标分为初步学会、会、熟练应用三个层次:初步学会是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会是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很少的上机操作;熟练则是反映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能自己发现错误并能自我纠正的操作,此时就能进行一些复杂的操作尝试,进而探究一些未知领域,即举一反三。例如:因特网的教学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大任务: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在因特网上查找信息、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阅读网络新闻、参加BBS、在因特网上进行实时交流等等。对于“在因特网上收发电
子邮件”这个大任务又可以分为:写信与发信、收信与读信、回信与转信、信件的分类和整理等子任务;针对“写信与发信”这个子任务,又可以划分为:写信、发信、在信中夹一张照片、发送一个或多个文件、发送一段录音等子任务。信息技术课的每一节课都有其教学目标与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备好每节课,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把学生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预先设计的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与同伴的合作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将教学目标与要求作为一项“任务”提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练习都围绕这项任务逐步展开。
二、设计的“任务”可操作性要好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俗话说“百讲不如一练”,“纸上谈兵”
是学不好信息技术的,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比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一知半解要强得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知识讲解、演示后,关键的还是要让学生动手实践,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中掌握操作方法。所以,在设计“任务”时就要注意“任务”的可操作性,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例如:“收发电子邮件”的教学,不上机是绝对无法完成的。在现在的教学环境下,人手一机已经变为可能,所以在学习时边听讲边操作是可以实现的,因此学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设计的“任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知识接受能力会有所不同,因此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动起来”,也就是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1)在设计“任务”时要照顾大多数学生。因为不同的学生接受知识能力不一样,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接受知识能力也
是有差异的。因此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兴趣等特点,由浅入深,化繁为简,循序渐进地来教学,对新的知识点或有难度的任务,教师要先进行示范、讲解,并给出详尽的操作步骤,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就能实现自主学习、操作。例如:在学习“输入文章”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输入一篇自己的短文并保存起来”,这个任务包含“输入”和“保存”两步操作,并强调“自己的短文”,体现了与学生的关系和文章的“短”,主要考虑不要让学生把大量的上课时间花在输入文字上。
2)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创设真实情境。学生在完成一些与自己实际生活中有关的一些任务时,往往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例如,在讲授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时,由于这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讲解这部分教学内容前,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用WORD软件制作的精美
贺卡、优秀的电子报刊,向全班学生演示,引起他们的兴趣,并适时提出任务:如何利用WORD制作贺卡与电子报刊?,然后问学生想不想亲手体验一下?这样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了极大兴趣,并积极地随着老师的讲解进入学习情境,这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要更好完成该项任务,可先将这个任务划分成一个一个的小任务,每节课完成一项小任务,引导学生逐步去实现贺卡、电子报刊或板报的制作,达到教学的目标。信息技术课中的Excel,PowerPoint,FrontPage以及程序设计等内容的教学也是如此,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任务驱动,教授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达到教学的目标。
3)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把握重点、分散难点。因为掌握信息技术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一般来说,每个“任务”的知识点不宜过多,否则会因为“任务”过难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规模要小,因为规模小则容易完成,就会产生一种
成功的自豪感,学生才会有兴趣继续向下做下一个“任务”,此时哪怕遇上点小“拦路虎”也会兴致勃勃地干下去,想法把它“解决掉”。要把任务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便于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习方法。在设计时也要注意由点及面,逐步推进,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从了解、熟悉、深入理解、掌握、运用等有一种渐进的过程。
“任务驱动”[1]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以完成某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 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之中, 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终让学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 并经过思考, 自己解决问题。
一、任务驱动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 要遵循“任务为主线,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2]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所担当的角色。学生的知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主动构建起来的, 因此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师。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 教师应该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帮助;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 给学生提出问题, 引导他们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 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
2. 要做到教学相长
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 要学习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讨论。教师要做到“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放下架子, 与学生共同讨论, 并让班里的同学互相帮助。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们熟悉协作学习。
3.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适时指导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要给学生适当的引导与帮助, 引导学生分析任务, 使他们能尽快地明确自己任务的切入点。“任务驱动”教学法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展开, 而是“跳跃式、超链接式”的, 所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防止学生放任自流的学习。
4. 课后教师要作适当的效果评价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 教师要作适当的效果评价, 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这样做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 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或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 从而为下一步的教学设计提供准确的信息。对某些有代表性的作品, 可以把它作为范例给全班同学观看,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互相讨论、交流、评价。
5. 重视“任务驱动”与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对于应用软件的学习, 不仅要知道软件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掌握软件的操作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与条件等, 灵活、恰当地选用多种教学方法, 以某一教学方法为主线, 其他教学方法依附于该教学方法, 互相配合使用。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 提出任务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引言, 是问题提出的具体表现。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 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中, 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因此, 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的时候, 教师应首先向学生布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要解决的问题去学习, 以解决问题作为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方法。例如, 在EXCEL的分类汇总学习中, 可以提出任务, 教学结束后, 要能够对成绩表进行各种目的和要求的汇总分析, 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2. 分析任务
提出任务之后, 教师不要急于讲解, 而要让学生讨论任务、分析任务, 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 即提出问题, 这个时候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中, 一些是已经学习过的, 所以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 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 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最好都是由学生来提出。在学生最初还没有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 根据实际情况, 提出问题时, 要采用先粗后细, 逐步求精的方法。要把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在工作中学习知识, 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宗旨。
3. 学生操作应用期
这一阶段以学生的具体操作为主。在教师引导后, 很多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 这时候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操作时间, 让学生大胆地尝试, 使他们在使用中体会、感受和领悟。这期间, 学生自然而然地会遇到一些问题。对学生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 可由老师统一示范、集体解决。由初始到熟练掌握的阶段, 也是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发挥各种能力的阶段, 在时间上可占整个教学进度的一半左右, 在教学进程中则是一个紧张的高潮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大部分学生掌握基本方法来消化老师所讲的或书上所介绍的内容, 进度快的同学可探索教师未提到的内容, 或提前自学后阶段的教学内容。这一阶段, 教师主要是辅导和释疑, 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兴趣点, 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控制教学进度。这时可以分层次进行教学, 对能力强的同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启发和鼓励他们完成高难度的教学目标。
4. 交流讨论期
在这一时期, 教师应该查漏补缺, 讲解一些共同的难点和重点, 并触类旁通, 给出大量应用实例,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悟。这一段的特点是教师点评为辅, 尽可能对一些热点问题展开讨论, 还可以进行作品欣赏或方法交流, 看一看其他同学是如何完成该任务的, 在方法上和自己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们在思路上得到一些启发。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集思广益、开拓思路、鼓励创新, 在教学节奏上给学生一个放松的时间。
5. 总结期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由于教师主要是方法上进行引导, 学生主要时间分布在动手摸索上。这就存在学习能力不同的同学在同一节课内所掌握的知识多少也不同, 这容易造成学生两极分化和教学知识点的疏漏。这些问题要求老师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学的同时, 要加强课堂小结和知识点的回顾, 使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或操作有疏漏的同学能通过教师的回顾, 跟上教学的进度, 全面掌握知识点, 从而达到教师的教学要求。
三、教学任务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明确教学目标, 增强教学任务的实践性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任务要明确, 可以把总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小目标, 并把每一个教学目标和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小任务, 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出总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重教学任务的实践性, 尽可能地设计一些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完成或观察完成的教学任务的案例。
2. 教学任务设计要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特点
学生接受知识能力有差异, 教师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 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识能力、年龄和兴趣等特点, 遵循由浅到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教学任务, 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细的操作步骤, 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3. 设计教学任务时要注意由点到面, 分散重点、难点
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 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 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 过多的重点与难点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不宜过大, 规模过大, 会偏离“任务驱动法”的本意, 前后任务之间能有一定的联系是比较理想的, 但不要强求。
4. 合理的教学顺序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的时候, 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 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结论”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 展开教学的内容。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操作过程中, 观察到了现象, 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再来分析、介绍完成任务所采用的方法, 最后适时地加以总结, 概括出其规律性的知识, 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5. 善于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在设计教学任务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解决问题, 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 防止思维的僵化和绝对化。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提出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 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 并将其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 同时注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这种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培养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
用完成任务的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和建立学科结构体系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增进师生关系, 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 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广义, 于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授课中的应用.信息与电脑, 2009 (8) .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景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际上机操作中去学习新知识、感受新方法、形成新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要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任务,并适时向学生介绍需要了解、掌握的概念、思想和方法,它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如何设计有效的驱动任务
1.任务设计目标要明确
课堂教学目标应遵循实践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创造性原则,任务明确学而有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例如:因特网的教学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大任务: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在因特网上查找信息、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阅读网络新闻、参加BBS、在因特网上进行实时交流等等。对于“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这个大任务又可以分为:写信与发信、收信与读信、回信与转信、信件的分类和整理等子任务;针对“写信与发信”这个子任务,又可以划分为:写信、发信、在信中夹一张照片、发送一个或多个文件、发送一段录音、发送一个影像等子任务。
2.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感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的任务的难度要适当。不管基础好的学生还是基础差的学生都能分别得到提高。例如:在教高一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的第四章《表格信息加工》时,我就发现有的学生在小学、初中时就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知识了,而有的学生到了高中才接触到。因此在设计“任务”时,就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出不同的“子任务”,使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任务”。
3.任务设计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如果学生对你提出的任务没有兴趣,那该任务也是失败的,所以提出的任务必须让学生感兴趣,必须有吸引力。例如在学习网上搜索信息时,就可以找一些与“足球”、“流行音乐”、“明星”、“游戏”等有关的关键字进行搜索,因为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对他们有吸引力的,一旦他们学会了使用方法,就会主动进行探索,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其他内容,学生有了发挥的空间,就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学效果也能进一步提高。
4.任务设计要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
摘 要:“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成为现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围绕既定“任务”进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操作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信息 任务驱动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4B-0087-01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构主义理论。教师从“任务”入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然后通过讨论、讲解、操作等程序,顺利完成任务;并根据相关操作实现成果检验。“任务驱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一、设置任务,体现信息教学多元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成功应用,教师需要把握几个关键词:系统性、兴趣化、差异性和可操作性。
任务设置要达成一定的目标,这些目标集合应该构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设置任务时需要考虑任务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特别是单元任务的设计更要围绕整体任务展开。如《感受数据管理技术的应用》中,教师提出几个问题:什么是数据?什么是数据管理?什么是数据管理技术?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读这三个概念。这三个问题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只有弄清这些概念,才能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任务设置还要凸显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生也是如此,对于感兴趣的学习任务就会投入更多精力研究。如果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难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如《了解数据管理技术的变迁》学习时,教师可结合“阿波罗登月”的故事让学生说说感受。这样设计,可使问题感性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从故事中总结道理,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信息技术呈现“爆棚式”发展,可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存在差异。学生接触计算机时间不同,对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不同,造成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起点不一致。教师设置任务时需要考虑这种差异。如“从网上搜集数据库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这个任务虽然不是很难,但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搜集到的数据信息量多寡不一。
任务设置还需要考虑学生的操作接受特点,无论什么样的学习任务,都需要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设置任务时,要注意可操作性,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操作训练。
二、执行任务,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身份转型,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对于课堂出现的教学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解决。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的服务者、辅助者,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思维历练机会,实现知识构建和能力培养。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操作,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教师还要跟进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的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也是新课改大力提倡的。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有效活动,通过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完成任务,并在合作中进行学习交流,这对同学之间探索新方法有重要帮助。如学习《数据的排序和筛选》时,教师给出的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提供的全班学生体质健康情况表、运动消耗热量表、食物营养表进行数据的排序和筛选处理,给体质存在短板、健康不能达标的学生做一份建议书。学生在小组长统一指挥下,先对相关数据进行排序,再对健康指标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对照学生相关情况,制定任务完成汇总表。
三、检验任务,注重学习评价鼓励性
学生完成“任务”有快慢好坏之分,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评价。学生回答问题、操作技能会呈现多元性,教师要注意从学生具体表现中找到共性问题,并能制定对策。这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现代课堂教学要多从正面给学生以积极评价,期望给学生带来正能量。教师要多运用评价手段激励学生学习。学生个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教师在进行学习评价时要注意掌握学生个体进步差异性,在具体操作时,不只是看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还要正确评估学生的创造力,对学生的个性思维给予肯定和鼓励。
在学习《数据的查询》时,教师引导学生浏览教材给定的学习资料,查找所有作品的作者、所在学校和联系电话号码。学生在进行独立操作时,大多能够按照教师要求进行。个别学生存在操作困难,教师给予鼓励,并帮助这些学生完成了相关“任务”。如表间的关系删除问题,很容易会造成查询结果的错误。教师给予纠正和引导,问题很快得以解决。“任务”完成情况如何并不是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教师要看问题难度系数大小,还要看学生学力高低。这样给出的评价才会有积极意义。
“任务驱动”是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引导帮助下,围绕既定“任务”展开学习活动。教师要用系列问题给学生以启发引导,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对教学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并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在顺利完成“任务”的同时,形成过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旅游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院(系、部):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工商管理学院 旅游管理专业
成广须 0814090102 张春梅
2012年10月21日
摘要
旅游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其注重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理念与此不谋而合。在实际教学中,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课堂,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旅游英语;英语导游;任务驱动;课堂教学
新形势下,中国的旅游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与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形成对比的是,导游人员特别是涉外导游人员极度紧缺。目前,许多大中专院校开设了旅游英语专业或旅游英语课程。旅游英语是旅游专业选修课程之一,旨在拓宽学生知识面,使他们对旅游业及相关领域有一定了解,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该课程重点在于锻炼学生语言技能,使学生通过专题的形式了解旅游英语材料的翻译、英语导游服务、国内外民俗文化、自然人文景观等,从地域差异、民族差异、文化差异的角度来透视旅游文化和相关专业知识,突出中国旅游资源的历史和优势,为学生将来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对于高校学生,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至关重要。
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任务驱动模式在旅游英语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注重学生职业实践技能的培养。笔者认为在教授《旅游英语》这门课程时,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教学中,并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就地取材,将中国的风情地貌、旅游状况融入到任务驱动模式教学中,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念界定
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1、简单介绍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2、基本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3、基本环节
(1)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2)确定问题(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问题(任务)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正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3)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4)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和意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一大败笔。
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一个“任务” 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伴随着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减少学生们以往由于片面追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性”而导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法带来的茫然。
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充满了个性、充满了人性,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5]
三、任务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应用
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合格的英语导游。一名合格的英语导游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又要有熟练的业务素质。这里的知识储备包涵两方面,一是指对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概况、旅游景点典故的掌握;二是指流利的英语表述。英语导游在接待外宾时,要充分地将中国文化介绍给外宾,充当好“讲演者”的角色。此外,导游行业属于服务行业,英语导游除了做好文化的传达者以外,还需安排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活动。在此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情况需应对,导游人员需培养熟练的业务应对素质。旅游英语课堂上,学生的能力培养从这两方面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将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法融入到了导游专业知识和导游业务素质培养中,突出在“练中教,在教中学”。
3.1 导游专业知识培养中的任务驱动(1)素材搜集与主题发言 作为一名英语导游,要有渊博的知识,要努力追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境界。根据职能的划分,导游分为全陪、地陪和领队三种岗位。全陪侧重国家、省份概况讲解,地陪侧重景点介绍,而领队侧重出境旅游国、旅游地概况介绍。针对以上三种岗位工作过程中涉及到的专业知识,笔者认为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分配了相关资料收集任务,然后拿到课堂上归纳总结。以河北省的旅游资源为例,笔者给学生分配了以下资料搜集任务:河北省概况、清东陵、西柏坡、山海关的景点介绍。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书籍、报纸等途径寻找关于这几个景点的英文资料。
(2)英语训练与模拟讲解
作为一个英语导游,流利的口语至关重要。在导游英语讲解过程中,涉及到许多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按照导游工作中不同岗位的需求,给学生分配了模拟讲解的任务,鼓励学生多说多练口语。
以Unit13 City Tours 为例,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了银川、泸州、成都、重庆、西安等中国旅游发展比较好的城市。在讲述该单元之前,应该将班级分成若干组,每一组对应一个城市。让学生们课下去搜集该城市的相关资料,比如人文地理,历史,发展现状等,在课上的时候按照课本上的顺序。在讲Listening之前,先让银川组的同学用英语讲述关于银川的资料(也可以做成PPt),然后再按正常顺序讲课。这样对于学生来说,让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任务、学习压力(不宜过重)地学习,既拓展了知识面,又相应地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能更充分的达到课程学习的效果。
3.2 导游业务素质培养中的任务驱动 导游工作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导游人员要有熟练的应对带团过程中吃住行、游购娱问题的业务素质。在课堂上,按照导游服务的流程:机场接待、沿途讲解、行程介绍、酒店入住、景点讲解、机场送别等环节,让学生制定接待计划,并分组模拟演示各个环节。通过该项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实战能力。
(1)接待计划与课堂讨论
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分组完成接待计划。例如,今年是辛亥革命100 周年的纪念,可以给同学们出题目:假定旅行社将接待来武汉参观访问的法籍华人组成的旅游团,请给他们制定一个为期三天的接待计划。在小组任务中,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到其中并通过。最后一个环节的课堂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一一鉴别每种接待计划的合理性。
(2)随机应答与综合素质培养
在实际导游工作中,计划赶不上变化。真正的计划只存在于书中。实际工作中,面临突发状况,我们要有足够的应对能力。比如在去省博的参观途中,遇见堵车该怎么办?有客人对安排的餐不满意,想换餐怎么办?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的各方面问题我们都要了如指掌,这样面对问题时才能不慌不忙地应对。
四、结束语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围绕教学任务,教师尽可能提供真实的情境、典型的案例和海量的信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各种活动,相互交流切磋解决问题实现任务的办法。在教学设计时要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原有的经验和知识,通过实践来理解接受新知识并建构相关知识。学生在任务型教学课堂中,自始至终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学习旅游相关知识以及语言表达的情景方式等。在“干”中学,“用”中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6]。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在应用性实践性强的旅游英语教学中值得推广。
五、参考文献
[1] 黄慧娟,毛亮青.ESP教学方法在高职旅游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马祈春.高职旅游英语口语教学中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5).[3] 王方.情景教学法在高职旅游英语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太原大学学报,2011(3).[4] 朱文翠.“任务驱动”——旅游英语教学的有效方法[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6).[5] 来自任务驱动教学法百度百科
摘 要:
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已在中小学得到普及,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的应用大力推动着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不断改革,也为本课题的提出奠定了有利的基础。本课题针对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和教育的效果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并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进行研究,总结出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五大功能和三大作用: 五大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以人为本,快乐学习”的学习环境 课堂教学“任务”的共享功能 三大作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任务驱动
专业课
项目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科技化、信息化、全球化,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各个国家在发展道路上竞相展开各个领域的竞争,而归根到底是人才方面的竞争。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当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象使用书、纸一样方便时,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这便是我们为之研究、探索、实践的问题。
在教育现代化的大潮中,由于信息技术课(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如何开展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教学是每一个信息技术课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针对目前信息技术教育还没有既定的模式,教师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自己设计教学模式,这对比较年轻的计算机教师队伍来说存在不少困难。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受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素质”教育。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包括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计算机课程是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计算机知识内容更新换代很快,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
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计算机教学,就会发现“任务驱动” 教学法很适合。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开展开展学习活动,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好信息技术课的信心。因此课题组尝试采用“任务驱动”模式开展课堂教学,并制定以下课题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素养和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应用技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网络公德,养成养成文明上网的好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自身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科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从而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使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提高教育改革的科研水平。
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掌握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最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从而真正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3、探索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新模式。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目前,大多数教育工作都是在摸索中总结提高。我们试图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计算机类课程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为推进信息技术教学改革进行一定的理论研究。
4、构建新型的办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加强“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推广,引入“教学工厂”的办学理念,打破传统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以“能力培养”和“职业能力”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新亮点。
5、带动相关专业教学模式的转变,全面提高学校教育的信息化水平。通过课题研究,让参与研究的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有力推动者,成为新型办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传播者,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学校教育的信息化水平。
四、课题研究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第一、“任务”的设计是关键,要体现层次感
信息技术课的操作课时占总课时的70%左右,可以说实践课上好了,信息技术课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因此操作任务的设计应多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操作问题,尽量在操作前给予提示,以节约学生对细小问题的探究时间,将主题集中在设计好的几个任务上,以提高课堂的效率。根据任务设计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是完成任务的关键。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课堂教学一般可分以下几步走:
1、设定课题、提出要求、明确目标,创设情境。
这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第一步,是基础的一步,关键的一步。学生对这节课有无兴趣,能否以“快乐学习”的心态积极主动的完成任务,这一步起着关键作用。
“任务”的展示千万不能泛泛而谈、含糊不清,应落到具体的某一点上。有的老师在设计任务时,认为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其实不然,任务应有它的可行性,操作性,且有大有小,有的任务可能只有一步,而有的任务可能要结合前面已经完成的任务进行,所以应避免流于形式,走传统授课的老路。
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基础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子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其应知(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记住或重复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述或直接运用;掌握指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和处理新环境下的简单问题。应会(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初步学会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学会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熟练指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发现问题并能立即自我纠正的操作。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同时要体现“任务”的层次感,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2、分析任务,进行重点、难点分析,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任务确定之后,为了能让学生发现完成任务所用的知识点,找到完成任务的突破口。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分析任务,整理出任务中所包含的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然而,任务给出之后,不能老是由教师来分析任务,对于低年级的初学者,首先是带着同学一起分析任务,发现任务中所包含的问题。然后告诉他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解决这些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开始从带着学生分析任务改为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找出任务中所含的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以后就可以开始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任务,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
学生分析完问题后,他们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此时他们在“任务”的驱动下会对学习产生很浓的兴趣。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年龄等特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指导他们就学习方法、操作技巧进行介绍、交流、讨论,认识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把协作学习和个别学习环境下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把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技能,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4、注意信息反馈,对任务进行扩展和细化 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总会遇到一些困难,甚至走入知识的误区。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时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他们走上求知的正轨。
任务的完成不等于学习的结束,对于学生来说,求知欲的强弱与教师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学生的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任务的设计是有弹性的,那么完成的好坏也是有差距的,所以“不能让学生吃得太饱,也不能让其饿着”,这就是教学过程结束前对任务的扩展和细化。第二、“任务”要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完成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以“学”为“主”,同时积极为学生营造愉悦的协作学习环境。把学生学习形式通过三种组织方式来完成:一是竞争性组织结构,学习者之间的关系互相对立;二是个别化组织结构,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独立的;三是协作组织结构。学生之间协同工作并共同分享学习目标。通过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角色扮演来达到协作学习的目的,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学习的氛围中。
当学生经过探索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应把他们的成果和经验分享给整个学习团队,同时表扬他们的优点,推广他们的经验。同时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找出来共同探讨解决的方法。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只记优点。我认为能够完成任务就是成功,就应该给予表扬。尽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压力,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乐趣中成长。第三、注意项目(任务)库的积累和共享
课题组设立知识库,项目(任务)案例成果归学校,建立学校电子学习(e-learnning)平台,并分享给全校师生,服务于更多的教学活动。
五、课题实施的过程
1、课题实施步骤
准备阶段(2003年3月——2003年7月)(1)确定课题组人员。
(2)查阅教学、教改及科研实验的资料,申请本课题市级立项,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3)课题组成员了解“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的发展动态,加强“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学生。
实施阶段(2003年9月——2005年11月):深入地开展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继续加强理论学习,研究“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发展方向,培养优秀实验教师,设计并展示优秀课例,参加各级基本功竞赛。同时,加强学生技能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验资料汇总(2005年12月):系列论文、优秀教案集、案例集,学生技能竞赛、小论文、结题展示课、实验报告等。
总结阶段(2006年2月——2006年5月):拿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实验教师进一步完善、总结,撰写本课题实验报告、经验总结、论文等,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做好成果的总结、应用、推广工作。
2、课题实施策略
(1)理论学习。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相关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
(2)专业培训。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争取更多的课题组成员参加省级及境外专业培训。(3)课堂实践。课题组成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实践“任务驱动”教学法,并定期进行公开教学研究活动。
(4)阶段总结。本课题组定期进行课题研讨活动,不断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实施方案。
六、课题研究的结论
本课题针对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和教育的效果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并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进行研究,总结出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五大功能和三大作用:
五大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以人为本,快乐学习”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任务”的共享功能。三大作用:提高了学生全面素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七、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1、学生受益。
(1)使学生更易掌握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围绕如何完成这个具体的任务进行。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2)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得到了提高。采用“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一节课就是一个具体任务,学生的听课是围绕着“任务”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有的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解决,有的可以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有的则需要教师加以点拨指导。这样的教学,完全打破了“教师一言谈”的局面,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以往“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
(3)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围绕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进行的,这个具体任务将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这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是学习教学内容的过程,也是综合应用教学内容的过程。这样就把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由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任务”可以进行扩展,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这样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举一反
三、灵活变化、自由发挥,不断创新,在学习中展示自己的才华。
(4)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创新意识也不断增强。
“任务驱动”教学法所倡导的“快乐学习”的教学情境,营造了健康优雅的校园学习氛围。在营造优美、自然、和谐的校园学习环境,发扬群体协作精神,强调“无界化”意识和“先驱”精神,力求精益求精,灵活应变,注重专能开发和自我提升的同时,提倡社会服务意识,激励师生敢于开拓、善于应变的创新精神。
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完善和有效的学习的平台,力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一个个真实的模仿企业项目开发的“任务”中,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开放思维,努力寻求更好的方法,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与此同时,在项目(任务)的开发中,学生学会在一起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发挥众人的智慧,取得最后的成果,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团队协作精神。(5)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提高
通过课题研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职业能力得到了提高。因而使得我校在各级计算机应用技能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①“2005年苏州市职业院校学生计算机绘制机械图样竞赛”团体一等奖。
②黄浩同学在“2005年苏州市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技能竞赛”中获“网页设计”项目二等奖。
③许鸿杰同学在“2005年苏州市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技能竞赛”中获“汉字录入”项目二等奖。
④邹志成同学在“2005年苏州市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技能竞赛”中获“应用程序设计”项目三等奖。
⑤黄浩同学在“2005年清华同方杯常熟市职业学校计算机技能竞赛”中获“网页设计组”一等奖。
⑥邓俊同学在“2005年清华同方杯常熟市职业学校计算机技能竞赛”中获“网页设计组”二等奖。
2.教师受益。
(1)教育理念得到提升
我们一大批教师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是指导者,也是参与者。他们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花了大量的心血设计“任务”,规划“项目”,积累了不少经验,有效提高了自身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能力。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育观,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掌握了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最先进理念和方法。从而真正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2)教育科研能力不断提高近几年,苏州市教研室多次在我校举行计算机教学公开课活动,得到了与会老师和主管部门的一致好评,对我市的计算机教学研究活动起到了推动作用。全体课题组的教师每年都会在校内开研讨性的公开课,互相研讨交流,形成了良好的教风。为进一步提高课题组研究人员的科研理论水平,学校也为我们课题组开绿灯,在2003—2005年间,课题组研究人员多次被派往高校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四新培训”及专业骨干教师的“境外培训”。通过专业培训,为课题组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的教学经验,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实践、总结、升华。并创新地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教学工厂”的办学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围绕着学校教育改革的“大课题”不断深入,不断发展。在课题研究活动的带动下,课题组成员的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教育和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奖,还有多篇文章在校内交流。(3)业务素质再上一个新台阶
通过课题研究活动,促进了我校计算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特别是任小立老师脱颖而出,多次开设苏州市级、常熟市级公开课,受到了一致好评,在2005年常熟市计算机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得一等奖。2005年12月参加苏州市计算机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又获得一等奖。
3.学校受益。通过课题研究,一大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的专业业务素质得到了提高。课题组成员的不懈努力,为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顺利通过省示范专业的验收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也为学校师资力量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平台。在本课题的实施研究过程中,学校领导也高度重视,本课题已逐步渗入到“教学工厂”办学理念之中,成为实施“教学工厂” 办学理念的一个子课题,为达到将实际企业环境引入到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做了铺垫和前期准备工作。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职业能力,近几年来,我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应届毕业生供不应求。学校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学校的发展呈现勃勃生机。
八、有待进一步深入研讨的问题。
1、理念更新的问题
任何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要发展,必须要经过大量的实践,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炼,要坚定不移地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教育理论界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论和模式还没有定论,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必然会给研究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任务驱动”教学理念能否被大多数人接受,能否大范围推广应用,并积极实践也需要一定的过程,还需要后续课题的不断研究和探索。
2、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教学工厂”办学模式的整合。“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适用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同样适用于操作性强的技能型学科。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 教师一般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首先通过演示操作, 讲解新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师讲解后, 通过自己操作练习, 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曾取得过较好的教学效果, 深受师生的欢迎。但是, 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普及, 学生的知识水平、操作技能、学习兴趣等出现了较大的差异, 这种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1. 知识水平的差异, 导致学生学习行为的差异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 一些学生家里已经有了计算机, 从小就开始接触计算机, 对计算机知识非常熟悉, 教师讲解的计算机知识大多已经掌握, 认为自己已经会了, 感觉没必要听教师讲课了。结果导致教师在讲台上讲课, 这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听讲。而有些学生平时接触计算机少, 对教师所讲内容很感兴趣, 很想学习课堂教学的知识, 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这部分学生听讲会很认真。
2. 操作技能的差异, 导致学生学习行为的差异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 除了要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重要的还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然而,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情况却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有的学生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 能把教师布置的任务快速完成。有的学生操作不熟练, 甚至使用键盘和鼠标都很费力, 花费了很长时间却不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也有学生根本没有听明白教师所讲的内容, 干脆放弃作业任务, 只练习自己已经掌握的简单的操作技能, 而不再理会教师的教学。
3. 学习兴趣的差异, 导致学生学习行为的差异
电脑游戏对中小学生有着较强的吸引力, 对学生学习兴趣有着较大的影响。有的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的主要兴趣就是玩计算机里面的游戏, 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根本不感兴趣。有的学生也想学习信息技术课的
筅河南郑州师范学院李正超
教学内容, 但面对计算机中的游戏, 学习兴趣就转向电脑游戏了。于是,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 就出现了教师在上面讲解, 个别学生在下面打游戏的现象。因为相当多的中小学机房, 学生机不能被教师控制进行教学, 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讲解后让学生自己操作练习, 也有学生在偷偷打游戏。更有甚者, 个别教师对此放任自流, 没有严加管理。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面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们尝试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改变了以往“教师讲, 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让学生主动参与,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以《图层的应用》为例, 阐述一下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具体实施。《图层的应用》是《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 是在上节课“引导层动画”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这节课教材共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 两架飞机翻跟头;活动二, 飞机翱翔蓝天。通过依次完成这两个活动, 制作出两架飞机翱翔蓝天的案例, 最终掌握flash中图层的应用。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首先教师通过创设所讲新内容相关的学习情境, 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 使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 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 从而使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 激发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兴趣, 减少打游戏等其他事情的现象。在《图层的应用》中, 教师首先为学生播放一段国庆60周年大阅兵中, 战斗机编队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的画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 提出“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飞机翻跟斗的制作, 那么两架飞机翱翔蓝天如何制作呢”?这样的问题, 由此导入新课:两架飞机翱翔蓝天———图层的应用, 既创设了情境又导入了新课。
2. 明确任务, 观看范例
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明确任务, 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一步步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带着任务学习, 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学生下一步自主、协作进行探究学习作好了准备。范例只是给学生引导了方向, 提供了参考, 是任务的感性认识, 使任务更加明确。在《图层的应用》教学中, 教师做到教学任务明确, 通过观看范例使学生拓展了思维。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针对本节课“活动一:两架飞机翻跟头”, 为学生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如何新建图层?如何对图层进行重命名?如何对图层进行删除、复制?如何改变图层上下顺序?然后让学生观看教师已经做好的两架飞机翻跟头的SWF格式的动画效果。
3. 自主探究, 协作学习
在任务的驱动下, 学生利用课本内容、数字资料、互联网信息等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可以把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 小组由信息技术程度好的学生和信息技术程度差的学生组成,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 让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 开展协作学习。技术掌握好的学生可以帮助技术较差的学生, 技术较差的学生可以请教技术掌握好的学生, 既发挥了信息技术程度好的学生的优越性, 也弥补了信息技术程度差的学生的不足。在《图层的应用》教学中, 教师强化学生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学习的能力。教师明确任务后, 学生开始围绕上面的几个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在探究的过程中, 倡导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交流, 互相帮助, 开展协作学习, 共同提高, 共同进步。通过探究协作, 引导学生逐步解决布置的任务, 有效地进行意义建构, 最终学生完成本节课的第一个活动:两架飞机翻跟头。同时也完成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图层的插入和编辑。
学生在完成飞机翻跟头的活动后, 接着进行“活动二:飞机翱翔蓝天”。首先, 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元件和实例具有什么关系?如何使用套索工具除去图片的背景?其次, 让学生观看教师已经做好的两架飞机翱翔蓝天的SWF格式的动画效果。再次, 让学生按照教材中提供的飞机翱翔蓝天操作步骤自主探究学习。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讨论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元件和实例的关系, 要启发诱导学生, 让他们通过正反验证, 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改变实例的属性 (如大小、旋转等) , 并不会改变元件的属性;但如果改变元件的属性, 则画面中的所有对应元件的实例属性, 均会相应地发生改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协作交流, 学生完成本节课的第二个活动:飞机翱翔蓝天。同时也达到了元件和实例之间的关系以及套索工具的使用的教学目标, 解决了教学难点。
4. 共享成果, 交流评价
学生完成任务后, 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成果共享, 互相观看小组内部成员的作品, 对优点进行吸取, 对不足提出修改意见, 然后修改自己的作品。最后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展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师生共同评价每个小组的作品。除此之外, 小组成员和教师还要对学生协作情况进行评价, 以便促进学生对协作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掌握。同时也避免了学生因学不会而轻易放弃, 因会而不想学习的情况发生。在《图层的应用》教学中, 在学生两架飞机翱翔蓝天做好之后, 让学生在小组内部共享交流自己的作品, 提出修改建议, 然后完善自己的作品, 并选出小组代表作品在全班展示交流。在展示过程中, 要求学生对比自己的作品, 评价展示作品的优缺点, 同时总结自己制作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接下来, 由小组成员通过自评判断其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掌握情况, 小组成员通过互评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评价完以后,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和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表现加以积极点评和鼓励, 通过点评和鼓励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5.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在《图层的应用》教学中,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重点知识:插入图层、元件与实例关系等进行总结, 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 也让学生体验到经过努力取得成功的喜悦。在课堂最后, 给学生布置课下拓展任务:蝴蝶花园。要求收集相关素材, 制作多只蝴蝶动画, 有的花丛中飞舞, 有的落在花朵上舞动翅膀。通过课下拓展任务的设置,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勇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和进一步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 让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学生和信息技术能力较差的学生都有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使得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收获, 都有提高,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达到了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法 课堂教学 应用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采用布置任务的方式,推动学生学习,让其上课时有明确的目标,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实践技能,掌握理论知识。这样,学生就能实现学以致用,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知识的应用,让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人,不断突破自我,促进自身发展。
一、化大为小,注重层次,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在实施任务教学时,我们要注重任务布置的技巧,配合教学进度尽可能地化大为小,划分层次,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在学科探究的道路上一再止步。布置时不能将总任务过早下达给学生,学生对教材内容尚在理解当中,既不能马上解决,也不能促进理解,反而会给学生带来负担,让其无从下手。比如,在讲《文字处理》中的《图文混排》时,如果把文字编排的任务直接交给学生,学生就会觉得很难,潜意识中丧失学习信心,在要真正解决时力不从心。为此,我们要尝试着细化任务,将一个大任务分解成若干小任务,根据学生的认知阶梯慢慢提升,实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全面吸收的目标。其中,我们也可以将知识的吸收分为三个过程:了解、理解、掌握,“一口吃不成胖子”,知识的吸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学生一点点吃透,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同样地,操作过程也可以划分:弄懂、学会、熟练,让学生在熟知原理的基础上掌握操作,发挥理论的价值,实现学以致用。
二、丰富内容,合理设计,优化学生课堂学习
任务内容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这一点,不仅要紧扣教学目标,深入挖掘教材,帮助学生有效攻克重难点,还要考虑其兴趣爱好,安排讨论交流的任务,让其在互动探究中实现自我突破,优化课堂学习。
首先,我们要注重任务的目标性,在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促进其操作技能的提升,双管齐下,一同推进,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比如,在讲Word的图文混排时,我就设计了一个制作杂志封面的任务,让学生观看我的示范后,参考教材,运用理论完成作业,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同步提升。其次,要注重任务的可行性,结合学生学情,配合教学计划,把握最近发展区,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自主完成。比如,讲到Excel数据的求和时,我就设计任务让学生算一下最近几次考试的总分,借助排序找出最理想的一次,让其通过课堂任务总结学习经验,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有所借鉴。完成快的学生,我会布置一些拓展题促进其提升。最后,我们要注重任务的生活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其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比如,在讲《文字处理》的表格制作时,我设计了两个任务,先让学生制作一张课程表,我帮其打印出来贴在课桌上作为学习工具。随后,我让其依据喜好设计旅游时间表,让其在忙碌的学习中放松一下,满腔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
三、自主协作,完成任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任务性教学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成为学科的发现者、探究者、思考者,为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我们要担当起服务和导航的责任,抓住教材难点帮助学生掌握,让其在我们的引导下积极探究,有效完成任务。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学习情境,把握时机提出学习任务,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充足的学习资源,让其不断面对挑战,实现自身的发展。具体实施时,可以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针对知识点展开思考,深化知识的同时能加深记忆。当学生完成任务时,我们要启示他们深入内里,挖掘知识原理,而不是仅仅满足个别问题的解决,要引导其充分利用网络计算机,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四、恰当评价,促进改善,帮助学生巩固成果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工具,也是反映我们教学问题的镜子,能帮助我们在不断的反思总结中优化教学,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让其在反复的调整中巩固学习成果。
对于课堂评价,我习惯于多元化的模式,尽可能地触及到方方面面,让学生通过评价进行调整改善,收获丰富的学习体验。一般地,我评价的标准在于学生能否真正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及其是否能深入理解,灵活地运用。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我会注重对小组的评价,从其学习的氛围、组员的参与度、问题的解决情况以及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考虑到我个人的评价可能会比较片面、狭隘,我会联合其他组一起评价,主要是提建议,帮助小组有效提升。综合评估优秀的小组,让组长上台汇报,提供机会让大家借鉴学习,讨论交流。在评价个人时,我倡导鼓励教育,把目光投放到学生的优点上,借助表扬激发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让其不断认知、实践,促进知识的巩固。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门兼具理论和实践的学科,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内化、实践,提升运用能力,实现学科价值。任务教学法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让其在任务的推动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优化课堂教学。
【如何应用“任务驱动”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推荐阅读: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11-18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模具制造综合实训中的应用11-06
如何保证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有效性10-05
如何进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之我见10-28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优点05-30
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11-07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