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主题教学计划
初中信息技术主题教学计划一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八年级学生在小学里学习过信息技术课程,因此,学生对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有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每一学期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学生的遗忘性大,大多数学生学后没有注意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理想。而且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学习,而是电脑里的游戏娱乐和上网聊天方面,所以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九年级学生马上面临着微机加试,所以学习任务比较重。有条件的学生家中有电脑或父母单位有电脑,上机时间相对多一些,操作较熟练,但大部分学生纯粹是上课时间练习,课后没有巩固的机会。所以必须充分利用好上课的45分钟,加强上机的练习,向45分钟要效率。
二、教学目标
1、树立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3、九年级学生每人都能熟练操作考试题库里的题。
三、教学具体措施
七八年级
1、注重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操作教师要精讲到位,让学生适当训练,树立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
2、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线,多练,多操作才能提高。每次讲课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留出30分钟让学生上机实践,充分保证学生的动手时间。
3、制作或下载一些好的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九年级
1、练习题库里的题,先分版块练习,资源管理器、word、excel、powerpoint等逐个版块讲解,给学生做示范,然后再练习,练习完有问题再讲。
2、题库里的题分版块练完好,开始练习套题。先按顺序发卷练习,然后再随机发卷。
3、练题过程中,对成绩好的同学进行及时表扬,对后进的进行鞭策,做完题马上公布成绩,帮他们找到答错原因,并且做错的题一定保证再做一遍。
4、把题库里的选择题印成小卷子,每天组织学生考试,进行强化训练。
5、在机房安排座位时,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让一个好学生带一个差生。
6、在机房,老师做到精讲,备课充分,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上机练习。
7、题库里的题练完后,组织学生进行上机模拟考试,让他们熟悉考试的程序。
8、机房里的电脑许多是重新装的系统和程序,平时多练习,把发现的问题及时解
初中信息技术主题教学计划二
一:学生状况分析
经过上一学期的教学,我发此刻小学里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占90%以上,因此,学生对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有必须的基础。但学生对于为什么这么操作、什么状况下就应用这种操作、还有没有别的操作方法这些需要思考的资料比较生疏。因此,在上学期的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培养,一个专业术语、一个基本操作,我都要求学生到达规范。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原先认为信息技术就是打电脑的观念改变了,什么事情都能问个为什么了,操作之前都能好好思考一番了。这一学期面临的任务就是5月份参加无锡市的信息技术会考,这次考试有一个比较有难度的方面,就是时间比较紧张,就40分钟,这就要求学生对于相当熟练,而本学期开学晚,时间上肯能不够,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新课和复习一齐,以便能顺利透过此次考试。当然考试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搞应试教学,还得踏踏实实,和上学期一样,一个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真正的信息技术知识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们是教学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学期的是进行1、6、7模块以及电子邮件的使用,资料包括:用好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信息的获取与加工,制作多媒体演示作品。其中制作多媒体演示作品的资料占本教材的50%,可见制作多媒体是这学期学习的重点,又是难点。
知识点: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组成与特性,管理计算机的系统资源,安装与卸载软件,获取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作品重难点: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作品。
三: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意见》以及学生的具体状况,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潜力,构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四:本学期教学的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和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初步学会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图形的技能,能熟练掌握其中的一些主要功能。
4、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5、透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和自觉性,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进行某些创新设计。
6、利用powerpoint做一个多媒体成品出来。
五:教学措施
本期主要采取课堂教师授课方式、学生自学方式和动手操作三种方式进入学习,适当进行一些小竞赛及课堂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其中学生自学和动手是最主要的。
[具体活动]:
一、以主题化教学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在运用主题化教学开展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应严格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课堂安排教学内容的框架内,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独立寻找值得研究的命题,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的方向,加之教师的合理引导,使得学生能够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充满兴趣。同时,教师应在教学期间,注重与外界知识的联系,以教授学生的应用方法为主,打破传统条条框框的束缚,真正的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主题活动,把信息技术同主题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出发,一方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当中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对演示文稿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将演示文稿的建立、文本内容的输入、图片的插入、自选图形的绘制填充以及整体的调整、幻灯片播放顺序的调整等进行合理的讲解,使得学生能够对该办公软件的运用形成一定的认识。之后,教师可将以往学生的优秀作品向学生进行展示,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此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主题,自己搜索相关内容制作幻灯片。如此一来,则能够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充分发挥出自主学习的能力,深入研究所选择主题的内容以及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以主题活动为基地,建立学生学习网站
现阶段,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在我国的普及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对于现代的中学生而言,其乐于从相关网站的当中搜索所需的知识。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关内容,以主题网站的形式建立教学平台,使得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同时,教师还应在主题化网站当中,建立属于学生自己的管理系统,使其浏览记录、学习技术以及疑问等能够详细的保存下来,并实现实时更新,点滴记录学生的学习进程,使其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等有着清楚的了解。此外,在对网站当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进行安排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比如以家乡特色、旅游、特产或者学校举办的活动为主题,将课本当中的知识以主题的形式进行细化,融入到不同的版块当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同时,教师还可将外部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融入到各个版块当中,为学生视野的拓展提供帮助。笔者认为,在主题化学习网站当中,还应开辟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就遇到的问题随时发问。该版块的建立,还能够使得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及时上传于网站当中,接受教师的指导。
三、以主题化教学为载体,完善主题教学功能
在运用主题化教学模式实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的基础之上,对其相关适用性进行合理的调整,提高其在教学当中所发挥出的积极作用。在对课堂教学的环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在对界面的吸引程度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更应注重其功能的完善以及操作的便利性。如在当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完成之后,应在醒目的位置建立实际案例以及实际操作的链接,方面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其操作能力。同时,主题化教学模式能够涵盖多种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在对各类资源进行运用的过程中,将其合理的融入到各个版块,避免资源的简单堆叠。
主题化的教学模式,旨在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完善学生的知识系统,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分清主次,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受到外界各个因素的干扰,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的内容当中。在现代的信息技术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理论知识的教学通常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均在计算机教室内完成相关教学活动。在传统的教学当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对计算机各类软件以及网络的兴趣较为浓厚,因此其在听课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浏览网页、网页小游戏等与教学无关的动作,这就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而在主题化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当中,教师将本堂课程的教学任务进行讲解,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从而能够对学生课堂学习时间的使用产生一定的限制。同时,教师还可通过相关计算机系统,对学生的操作进行不定时的抽查,将日常表现融入到最终成绩当中。
总而言之,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当中运用主题化教学模式时,能够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基础之上,明确重点以及难点内容,配合主题化教学网站的运用,能够为学生提供随时学习交流的平台,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的优劣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文章从笔者的教学经验出发,对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运用主题化教学的几点建议进行阐述。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主题化,思考
参考文献
[1]成健.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年06期
[2]蒋进.云服务支持的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3]赵可云,薛庆文.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定位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年22期
关键词: 主题式教学 初中信息技术 教学应用
一、主题式教学的提出
主题式教学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基于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为平台的主题学习情境,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自主探讨和研究学习,为学生全面提高提供过程性的行为体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围绕某一主题来展开,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探索和发现提供帮助。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因此,主题式教学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趋势。
二、主题式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主题式教学中确立好主题
好的主题应当是和课程知识点紧密耦合而富有意义,激发学习欲望,引发学生的共鸣。在选择主题时,应在利用好教材的基础上,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周围有特色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等确立合适的教学主题。可以是以章节确立一个主题,也可以是以单节确立一个主题,将章节内的知识点重新整合。
1.课程内容与时代主题相结合
学习FLASH动画制作章节,我把这章确立一个大主题“环保”,然后按照“逐帧动画”、“形状补间动画”、“动画补间动画”、“引导层动画”、“遮罩动画”等顺序完成五个场景的制作。场景1:“丛林中奔跑的豹子”;场景2:“草原上成型的小花和移动太阳、白云”;场景3:“花丛中飞舞的蝴蝶”;场景4:“望远镜里砍伐的树木,严重的排污”;场景5:“保护自然”,通过这几个场景的制作完成“环保”的作品,最终完成flash知识的学习。这样有主题的课堂让学习目标明确,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实现。
2.课程内容与本土文化相结合
教学《制作电子报刊》时,结合家乡泉州获得“东亚文化之都”之称,我把主题改为《制作“东亚文化之都”电子报刊》,把泉州东西塔、泉州南音、泉州宗教文化等泉州元素融入报刊中。
3.课程内容与时事相结合
2008年5月,当教学《下载网上信息》时,恰好奥运火炬来到泉州。我灵光一闪:何不来一个《下载网上奥运信息》呢?课本内容分为下载文字、下载图片、下载音乐、下载视频等,我把内容改成一个大主题下的一个个小任务:下载奥运文字、下载奥运图片、下载奥运音乐和下载奥运视频等。学生围绕热门的主题活动兴致勃勃地操作起来。
4.课程内容与生活相结合
教学《图片的合成》,我先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收集各种有趣的生活照,比如校园风景等,把有趣的素材应用在课堂上。教学《制作期刊封面》,我把设计学生常常阅读的校园期刊封面作为任务,让学生动手制作自己设计的期刊,并准备投稿。
(二)主题式教学环节的紧密耦合
主题教学采用的主题要考虑其中的紧密耦合,比如主题和知识联系的恰当性,主题推动环节并在推动技能需求上是否合理,环节间的连贯性,通过获得技能支撑后是否体现对主题的认识或者思考的提升。如课题《下载网上奥运信息》,课前在屏幕上放映《2008北京奥运》屏保营造奥运氛围。接着进行一场简短的奥运知识抢答,设置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提出怎么获取答案,引导学生进行百度搜索,顺便问学生刚才屏保软件如何获取。学生自然想到网上下载,从而揭开主题和布置主题任务。紧接着通过学生的探究、演示操作和教师引导,学生顺利地完成主题任务。最后,让学生总结本主题的知识要点和注意事项。其中学生演示操作采取抢答方式,抢答成功的学生可获得传递火炬的机会。整堂课营造浓烈的奥运氛围,环节设置环环相扣,形成一条完整的流水线。
(三)主题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模式的结合
在教学实践中,主题式教学常常不是单一存在,而是与任务驱动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相伴而行。
1.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结合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系统模式,它认为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主题式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结合在一起,即在一个大主题思想的引导下,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围绕该主题的各种具体任务。实践证明,两者的结合让课堂更生动活泼,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得到更大的体现。
2.与探究式教学法的结合
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把探究式教学与主题式教学结合,即在一个大主题下,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独立探究,这样做可以让探究学习更明确和主动。
三、主题式教学中常见问题
(一)主题设计缺乏熟虑
主题教学实施经常出现各种问题。比如主题选择远离生活,教学实施不断重复同一环节,最危重的是跑题。有些主题教学采用的主题在考虑其中的紧密耦合上缺乏熟虑,比如主题和知识联系的不恰当,主题与环节相脱离,主题在推动技能需求上不合理,环节间不连贯等。主题只能漂浮在课堂上,文化成为装饰品。
(二)过多地关注主题,忽略知识的系统性教学
主题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但不意味着所有的课程都必须选择主题教学。我们不能为了主题而主题,主题式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教师只是起着引导与指导的作用。因此,在一些逻辑性很强、学生难以独自完成的课程中,比如logo程序设计,强调教师讲解,学生更多的时候是跟着教师的讲授思考,并不适合运用主题式教学。
四、结语
教师任义德
在学校的组织领导下,现根据上学期的信息技术教学情况和下学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学期的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一、上一学期信息技术教学回顾:
七年级信息技术课共应上课设置22节课,其中有3节为下学期课。由于学校活动和放假,实上了最多是14节课。完成了第一单元: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和第二单元:操作系统模块的教学工作。
二、学生基本情况
七年级全体学生,通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由于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每周只有一节课,学生的遗忘性大,大多数学生学后没有注意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参差不齐。有条件的学生家中有电脑或父母单位有电脑,上机时间相对多一些,操作较熟练,有大部分学生纯粹是上课时间听课,课后就没有练习巩固的机会,所以,这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遗忘较大,操作生疏;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因为信息技术课并不像语文、数学那么枯燥、单调,也不像历史、政治需要死记硬背。相对来说学生觉得比较新鲜。但是这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学习,而是打游戏、上网聊天。所以,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教材分析
七年级的教材将安排学习word基础模块、flash基础模块。重点是word基础模块,难点是flash基础模块的教学。
知识点:word模块有“编辑word文档,字符和段落格式的设置,其他格式设置,图文混排,表格的设置与美化,页眉页脚,页面设置与打印等”;PowerPoint基础模块;难点是Powerpoint基础模块的教学。
知识点:PowerPoint基础模块有“建立和编辑演示文稿,插入多媒体,设置幻灯片背景与内容格式,设置动画效果,设置页眉和页脚和打印,使用超链接和动作按钮,使用母版等”;
四、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五、教学目标:
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的特征和概念,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2.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熟练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操作。
3.能根据实际需求,运用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
(二)过程与方法
1.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初步确定信息需求。
2.能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合理的信息加工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
3.能运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4.经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积极参与对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2.能正确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学进步、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影响,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
3.形成良好的信息活动行为习惯,能够遵守与信息技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规范,健康地、安全地、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三个维度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过程,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培养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动分别培养。
六、教学措施
本学期主要采取课堂教师授课方式、学生自学方式和动手操作三种方式进行学习,适当进行一些小竞赛及课堂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其中学生自学和动手是最主要的。
1、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2、教学时通过演示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知识。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意见》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本人继续担任中学部五个班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七年级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电脑的硬件有一定认识和了解,简单的熟悉了键盘,初掌握了鼠标的操作,对一些简单的程序也有了一定的使用基础。八年级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基本掌握了电脑的基本操作,会简单的利用WORD处理文字工作,每周只有两节课, 加之学生家庭条件较差,家里几乎没有电脑,学生的遗忘性大,大多数学生学后没有注意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参差不齐。可喜的是由于信息技术课并不像语文、数学那么枯燥、单调,也不像历史、政治需要死记硬背。相对来说学生觉得比较新鲜,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仍使用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研究所编著的教材,本学期七年级要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收集整理、加工文字信息、加工数据信息等。其中加工文字信息部分是本学期的重点。八年级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和硬件的基本组成,学会安装和卸载软件。能简单的制作修改美化电子表格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等。九年级重点从兴趣出发,借助范例,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基本技能,能用好计算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2、了解信息技术的网络知识,并能利用网络搜索信息、加工、处理信息。
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4、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态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五、教学措施
本期主要采取课堂教师授课方式、学生分组讨论自学方式和动手操作等方式进行学习,适当进行一些小竞赛及课堂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针对班级学生多电脑少这一特殊情况,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每节课合理安排,充分利用有限资源,争取让每一位同学都有上机动手操作的机会。
1、教学要切合初中学生实际,充分考虑中学生年龄、兴趣、知识 、认知结构等特点,语言要通俗易懂,培养学生学电脑、用电脑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敢用、想用、会用、善用电脑。
2、加强机房管理确保教学顺利进行,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从小养成爱护公物的习惯。
时间匆匆而过,转眼本又要结束了。回顾本的工作,有得也有失。2012.09.---2012.12期间我担任140班、141班、142班、144班、145班、147班、153班、157班、158班、159班信息技术教学教育工作;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思想认识。
在这一个学期里,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一学期来,我还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
二、积极开展计算机课程教改。
信息技术为我校的特色学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计算机本身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伙伴,通过教学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并充分运用于实践中。严格按照学校要求,积极学习《信息素养论》、《新课程标准》等内容,提高教改意识,认识教改意义。积极探讨、交流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方法和教学过程设计。努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获取、处理信息能力。
三、教学工作。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作为一名新的初中信息技术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多样形式教学。通过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认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热情、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实施,对策
一、什么是主题式教学
主题式教学,具体来说,是指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教学,属教学策略范畴,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研究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特长,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欲望,改善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究竟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主题式教学呢?
二、如何实施主题式教学
1.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课堂教学的主题目标
教学主题目标的确定,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和增减,以便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要兼顾实际的教学内容,不能天马行空。
2. 主题的形式
主题可以概念的形式出现,还可是一个能引发学习者探究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可以选择学生日常喜欢的话题来创设主题,如动漫或读物中的人物,如令狐冲、孙悟空等;或当前国家大事件,如近期的“汶川地震”、申办奥运会等;或当地传统节日、文化遗产等。
师:大家看过武侠小说吧
生:看过!
师:武侠小说里经常在争一种神秘的书,里面记载着高深的武功。但是有个叫令狐冲的学到的剑法却不在书上,谁知道是在哪里啊?
生:思过崖的墙上
自从看了这个案例后,每次我上到这一节内容时,这个知识点我都是这么处理的,经常想找一个更好的代替,目前还没发现。
3. 根据主题,寻找相应的情境材料。
情境材料的主要来源有:①关注学生和老师本身;②报刊杂志上的各种事例;③广播、电视中展现的情景材料;④图书馆和Internet上的有关资料;⑤实地考察获得的资料;⑥与其他学科相联系;⑦其他途径获得的资料。
例一关注学生和老师本身
《网上获取信息的策略》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必修、选修中均有涉及,学生对该内容思想上不够重视,总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如何能够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许多老师提出了很好的方法,我是这样做的:
通过让学生利用网络找自己以及和自己相关的内容,引起他们的兴趣,实践证明这一招很管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超过了我的预期,教学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例二电视中展现的情景材料
在讲解《IP地址》时,正好电视新闻上播放一个人利用网络犯罪,最后被警察抓获的案子,凭借的就是准确的定位其IP地址,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对IP地址的探究欲。具体如下:
近日,社会写真栏目播了一则新闻,有人非法侵入腾讯公司的网络,防止公司的重要资料遭到破坏,公司立即报警,警方接到报案后会同网监中心,很快根据IP地址,在其家中抓获此人……
例三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引起学生的注意
在讲解《网络的规划与设计》这一课时,由于教学内容较为枯燥,课堂气氛容易沉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用成语导入,学生会觉得很新鲜,从而引起他们的注意。
成语导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今天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成语,你能试着说出它的含义吗?
学生回答:结合语文知识,能说出这个成语的大概意思
教师总结: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准备、有计划,这样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就会失败。前面的课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网络的相关知识,对它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这基础之上,就要开始学习动手组建小型局域网,在同学们动手操作之前同样也要有准备和计划,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主题一网络的规划与设计。
4.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情境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形成典型的合乎主题的教学情境。
主题式教学是高度情境化的,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水到渠成地将学生引导到要研究的主题之中,营造氛围、创设情境必不可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播放与主题相关的图片、动画、影音,或辅之以声情并茂的言语等,会在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的同时,引发其与已有相关经验的再认,从而对主题产生兴趣和心理的意识倾向性,有助于对主题作进一步的探究。
例一在学习《声音的录入与编辑》这一节内容时,以“我会绕口令”为主题,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用电脑录制自己说的绕口令,既满足了掌握知识点的实际需求,又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避免了一堂纯技术讲授的课。
例二在上《网络的规划与设计》这一节内容时,让学生为某希望小学规划设计校园网,从而将知识点串在这个大的主题当中,大大提升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度。
这是主题式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如果材料不经过处理,不精心选择,就可能会出现松散或者过于繁复,甚至有碍于主题。
例如在上《网上获取信息的策略》这一课时,我曾经选择了这样的主题——了解星座的知识,本意是想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习如何网上有效地获取信息,结果发现课堂偏离了我的预设,很多学生去研究星座和人的性格关系之类的内容去了。这显然就违背了运用主题式教学的初衷。
主题式教学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交流感染。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也推着教师进。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生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收益广。主题式教学情境的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方式、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创设出良好的主题教学情境,以期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5. 解构主题
确定主题后,还需要构思完成主题的方法和技巧,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对主题进行一定的解释说明,或将主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予以探究,此即解构主题,即实现主题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变。
例如:在上《计算机是如何接入因特网的》这一节内容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五一节到了,回家却发现网络不好上了,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然后我对主题进行解构,分解为以下几个问题:
(1)谁向我们提供了网络服务?——询问是否出现问题
(2)难道线路上出了问题?——检查线路连接状况
(3)还是设置上的问题?——检查IP地址及其子网掩码的设置是否正确
从而串起了本节课的知识点,一个贯穿课堂的主线脉络非常清晰,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同时具有主观能动性,如果家里的电脑不能上网了,还能小露一手呢!
5.任务驱动,完成主题
主题教学需要高度任务化,教师把必要的课程内容转化为能真实地再现生活的、有丰富意义的任务情境,给学生赋予一定角色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任务结果最好以一份能相互交流的“作品”形式出现,则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更有效。当然,“任务驱动”只是一种手段,主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而非“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
例如在上《网上获取信息的策略》这一课时,在第二模块,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查找从学校到家的最短距离,通过普通的搜索引擎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需要借助相关专业网站,在一节课短短的时间里绝大多数同学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我这个任务实际上并不要求学生完成,我只是想通过这个任务,让学生知道,还有一些信息是常见的搜索引擎无法解决的,这时我们该怎么做,掌握这种方法就可以了,学生完全有能力以后自己去完善,而不应该把宝贵的课堂时间浪费在完成任务上。
7. 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可采用师评、互评、自评等方法,但要先由教师给出评价量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鼓励表扬,对成果的评价也应重过程而不重结果。
三、实践与反思
我认为主题式教学能否取得效果,关键在于:主题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相应的知识技能或提高某种能力,活动的内容是否与学习目标紧密联系,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能够体现某种目标的达成。
因此,对于主题式教学带来的问题,我们要正视,并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具体对策如下:
1.主题式教学虽有其明显的优越性,但不具普遍适用性和唯一性,只是众多教学法的一种,它只是补充而不是替代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对有些简单明了、不需要兜圈子的教学内容,传统的讲授、操作示范等方法不仅可以接受,甚至更合理。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选择,不能为了主题而主题。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主题要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主题式教学所强调的回归生活、面向学生经验等理念是正确的,但不可以将该理念与主题的形式一一对应严格地捆绑在一起。
3.主题式教学之任务设计的简繁和难易程度一定要适当,确保既不让学生束手无策,也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通过一定努力才能达到。同时还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内容的可调整性和教法的处理上做出合理的安排。
4.主题式教学之课程内容设计,注意既要有个体学习的内容,也要有合作学习才能完成的内容,且比例要适当。两者相辅相成,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主题式教学课堂中,学生难免会接触到很多与主题学习相差较远的知识,这些知识可能对本主题的学习并无太大益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学生在涉猎主体知识与外延知识之间的关系。
6.当主题设计为围绕其他学科的内容时,由于受到课程设计者自身的局限,不可能对相关学科的内容在教学进度、教学深度等方面有适当把握,这样容易影响和干扰其他学科的教学进度,这一点需要注意。
7.借鉴成功的经验,多阅读涉猎一些经典的主题式教学案例,从中汲取营养,可以是本学科也可以是其他学科。
8.丰富和精炼教师的语言:引入、连接、转折等既要自然,又要有吸引力。
四、结论
主题式教学有利有弊,既不是仙丹也不是毒药,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成功之处,有缺陷也在所难免,否则教学就只有一种模式了。只要我们都能本着客观的态度对待它的实施,研究它的特点,教学中注意避免其缺点与不足,取其优点与积极的一面,则主题式教学在进一步得到完善的同时,一定能更促进信息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最终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袁顶国,朱德全.论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内涵、外延与特征.课程·教材·教法,2006.12
主题教学作为一种内容丰富、操作灵活和范围可拓展性的教学模式,自从引入信息技术课堂的那一刻起就演绎出了多姿多彩的特点。然而,持续的升温带来的却是主题泛滥、技术弱化,再加上实践薄弱,于是,有人抱怨信息技术主题教学走向了虚无化和空洞化,主题教学开始沦为噱头……本期《热点解码》我们将理性看待主题教学,启发大家放下形式化的空架子,把主题教学引向务实的境界。
主题教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中的一种教学形式,已日益为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所钟爱。但是,信息技术主题教学也受到一些专家与一线教师的质疑,发现主题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使其不仅仅未能够达成预期的目标,反而阻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正常教学。我们必须要理性地看待信息技术主题教学,从而有效地运用主题教学来进行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主题教学的含义
信息技术教学主要集中在讲练结合的方式,虽然突出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但是脱离了学生生活世界,远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能够真正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与提升。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开始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真正生活,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如何让信息技术学习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何有效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目前公认的方式是“任务驱动”,可是任务驱动的教条式操作步骤给学生以模仿的限制,固定了学生的思维。于是,通过主题式教学模式来实现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和自主性逐渐成了气候。实践证明,主题教学模式的确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值得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运用。尤其是,信息技术主题教学对于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达成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
信息技术主题教学,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主题教学策略来改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欲望,在主题活动各项任务达成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对于信息的采集、加工和发布等技能的形成,完成学科教学的目标,改善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学科应用主题教学的实践中发现,对主题教学含义的理解可以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以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单位进行的主题开发和设计,第二个层面则是以某一阶段教学内容或单元内容为单位的主题开发和设计。显然,前者关注的核心是教学过程的最基本单位“一节课”,强调课内教学知识点的当堂消化,后者关注的核心则是教学的整体功能,强调一段时间内“多节课”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目前出现的所谓的“主题教学”多属于后者。
信息技术主题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主题教学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学习模式,通过主题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但是,目前信息技术主题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过分注重主题活动,忽视知识的系统性。在信息技术主题教学的很多案例中,根本分辨不出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找不到学科的知识体系。有关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淹没在活动中,没有被清晰地体现出来。学生难以提炼知识点,更难以形成知识基础。课堂气氛活跃,但课堂教学过于“生活化”,缺乏系统、完整的知识和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偏离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流于形式。究其根源,是对主题教学本意的不正确理解与应用造成的。无怪乎有些老师在质疑:信息技术课到底讲些什么?是语文,还是思想品德?
2.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信息技术主题教学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主题,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很多案例表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学生的学习就成为了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就成了不着边际的漫谈,一切迁就学生的兴趣。主题教学中的不可控制因素越来越多,有人在学习,有人在玩闹,教学场面乱而无序,自制力差的学生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3.过分采用主题教学模式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过去的教学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不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有其弊端。主题教学有利于改变这种状况,在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方面特别见长。于是很多教师不分具体情况全都采用主题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尤其是作为信息技术教学来讲,缺乏核心、过于泛滥的主题教学并不利于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
4.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科学的评价。在教学设计中,没有把评价纳入主题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没有可操作性的评价量规,教师缺乏对学生评价的及时指导。大部分的主题教学多从量规、作品等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缺乏过程性评价。
信息技术主题教学开展的有效途径
信息技术主题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关系应该是教学的相长、双向的互动。信息技术教学强调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来提高信息索养,学生必须完全主动的参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选择主题教学应从需要的角度出发。不能因为主题教学有优势,而一味地不加选择地采用这一教学形式。它的优势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有些内容本身就比较简单明了,不需要再去兜圈子,有些学科的教学内容,应用信息技术对学习的促进和帮助不明显,也没有必要非整合不可。
2.主题教学的内容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特点,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任务设计的简繁和难易程度一定要适当,必须对学生的现状做出充分的调查以后才能确定,这也是它不同于教科书的一个特点。学习任务的完成,既要不至于让学生束手无策,也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通过—定的努力才能达到要求。同时,还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在内容的可调整性和教法的处理上做出合理的安排。
3.主题教学应注意个别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统一。在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注意既要有个体学习的内容,也要有合作学习才能完成的内容,比例要适当,两者相辅相成。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主题的选择很重要,既要突出教师教的“重点”,又要兼顾学生学与思的“热点”,这样,学生才有兴趣与动力去探索,才不会出现教师满腔热情、激情满怀,学生冷冷清清、无精打采的反差情形。有了一个确定的主题,还要让学生对主题进行细化,细化过程可以通过网络、查阅书籍等渠道,也可以进行社会调查,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教师对每一细化主题起到指导作用:如提供信息、启发思路等等。确定怎样的主题进行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主题内容的选择是多角度的,结构是灵活多样的。
20xx年9月2号,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这一天,我站在三尺讲台上,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转眼几天过去了,才发现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把课上得好一点,如何让学生喜欢这门课,并且能在喜欢的情况下,学好这门课,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结合我的第一次课,谈几点体会。
一、对待学生要宽严相济,要把握好度。
现在教学提倡以学生为本,重人文关怀,要求老师上课要带上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学生。但是有时候个人觉得还是要严肃一点。过于微笑对待学生会让他觉得这个老师特别随和特容易相处,那么在你的课堂上他就会目无纪律非常随便。周四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为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生更好相处,我提前了10分钟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和学生们聊关于信息技术、关于学习和生活,大家聊的都非常开心,然后伴着上课铃声开始上课。也许课前的聊天激起了学生讲话的兴趣,结果即使上课了他们还在下面一直说话。我面带微笑一连说了几次请大家安静,但是根本止不住学生说话的声音。看着他们那么可爱,也不忍心板着脸。后来我停顿了一小会,然后说,既然大家有话说,那么我请一位同学回答老师一个问题,教室这才安静下来。正因为有了这次经验和教训,所以当我上第二节课的时候,虽然也提前走进教室和学生聊学习和生活,但是我不在随意释放自己的情感,我都会时刻保持老师的身份。课堂上当学生触犯纪律的时候我会非常严厉,当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也会微笑地表扬他。就这样第二次课要比第一次好多了。总之,我觉得在老师的身上严父和慈母都要有所体现,无论是严还是宽关键要把握好度,尽量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二、充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考虑到信息技术课都是在下午,而午后学生可能多会犯困,为了帮助他们提起精神上课,我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为上课前设计了一个小的游戏。可能游戏过于简单了,结果在实施的时候,我的学生竟然说“老师,你真幼稚”。呵呵,当时我觉得真是可笑,这个游戏是以前在大学的时候老师教我们的,都觉得很好玩。可是没想到把它用在我的学生身上,他们竟说我幼稚。看来真是有点低估我的学生了。今后在设计课前游戏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分析游戏的使用对象,尤其要考虑是否符合我的学生。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说,还会削减你在学生心中的魅力,威信扫地。
三、灵活掌控课堂纪律的,能做到张弛有度。
就我个人而言,还相差甚远。连续上了几次课,信息技术课的课堂纪律大都不是很好。我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说。纵使你把嗓子喊哑,他们保持不到两分钟又回到原来的状态。所以我想起以前王军老师提到的那个晕倒在讲台上的老师了,不过还好至少我的意识还是清醒的。想想自己上了那么多班,还是有一些班级的纪律非常好的。之所以纪律好,除了和班级本身建设有关还有其他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①第一节课教学重点之一是师生生生相互了解,如果让学生一个一个都站起来介绍的话,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学生在介绍自己之后,开始搞小动作导致课堂纪律不好。因此我在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求学生在发言的时候要保证自己的声音能够让最后一排的同学听到,学生答完之后,我会不经意找另外一个同学重复;其次我事先准备了几个能够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问题,让他们在介绍自己的时候说出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使他们能够深入思考而不是流于表面化简单说自己叫什么,同时也便于老师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接着为了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不仅让学生介绍自己还要介绍所在的小组;最后我让学生介绍的时候没有按照次序,而是任意抽几个小组。②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准备了两个小的视频。但是,在观看视频之前我首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视频,这样学生在看视频的时候,注意力就会非常集中;③答的比较好的学生我会当即表扬,同时让全班同学鼓掌表示鼓励等等。而答的不是很正确的同学,我会适当引导和完善,会用眼神和微笑来鼓励他们。通过采用这些方式,教学效果明显要好一些。
四、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能力。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拥有真正的主动权,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为此,在信息技术课上,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组的四个成员分别赋予了小组长、技术员、记录员和汇报员的职责,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一些活动。使得学生在完成相应的活动任务后,也能掌握需要接受的知识。我在让小组展开讨论的时候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强而且他们讨论的结果非常好,有时候我让汇报员汇报本组成果的时候,汇报员敏捷的思维,流利的表达都让我望尘莫及,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开展小组讨论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问题:①学生讨论的声音非常大,他们都很活跃,都想说。这个时候课堂的纪律显得有点乱。在这个时候如何维持课堂纪律值得学习和思考。②小组代表在汇报本组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只顾讨论本小组的问题并没有注意听。如何让学生都能够注意听呢?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明显的时代进步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任务驱动”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信息技术是现在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通过实际生活的感受,而对计算机新奇而独特的优越性的喜爱,另一方面是学生能够从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竭尽全力,通过改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学习的热情,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环境下对信息技术教师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无论何时都不能对教学过程“放任”和“随心所欲”。而要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技能,则更多的要靠实施“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构件主义教学理念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究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进步性特点的课程。如果在教学中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会变得麻木、盲目,如:基础差的学生无法消化教师课上的知识,不知道怎么解决问题,而基础好的学生又吃不饱……
“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能很好的改变这一现状。“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师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主绳,是问题提出的表现。任务驱动的特点是指在教学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一般来说,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上课的方式是“引入激趣――设计任务――提出问题――实践练习、交流体会――评价小结”。整个过程就是,首先给学生演示相应的作品,如一份电子报,一幅图画,一个动画等,然后边演示边讲解完成作品的步骤,这个过程中便涉及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具体的,在一节课中,仅用10-15分钟讲授和演示,其余的时间都给学生实践操作,教师只进行辅导答疑。每节课都要学生学会几个操作技能,而这几个操作技能就是本节课学习的任务,这样,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任务清楚,循序渐进,学生操作及时,学有所得。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一般有以下几个环节:
1、引入激趣
兴趣是推动人们认识活动的内部动力,它是激发青少年学习积极性最重要的心理因素,是自觉完成任务的力量源泉。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得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遵循学生兴趣发展规律,努力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能以高涨的情绪学习知识。
比如在上《资源管理器》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用了这样的引入:同学可以想一想,平时自己的衣服、裤子、帽子、袜子是乱七八糟的塞在衣柜里呢,还是按照不同类型,分门别类地放在衣柜里的不同夹层上呢?如果有规律地存放着,不仅能给人一种整齐美观的感觉,也能让我们更省时省力地找到我们想要的东西。同样的,在计算机里为了更有效地管理计算机上的文件或文件夹,我们可以使用“资源管理器”来对文件或文件夹进行分门别类,使它们也像衣柜里的衣物一样有规律的存放着。
这样形象的比喻让学生能更容易理解资源管理器的功能,并且产生了好奇,激发了学习兴趣。
2、设计任务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往往就有要尝试练习的欲望,这时就便可以适时的提出任务。根据教学的内容,可以将这一节课的或整个章节的内容设计为一个大任务,这个大任务也就是教学目标,然后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与学生一起分析如何解决大任务,教师可以将整个大任务分解成几个小的任务,这样小任务里面既包含旧的知识又有新的知识,层层推进,最终实现总体教学目标。
例如学习《资源管理器》这知识中,要求学生利用资源管理器实现对计算机上的资源进行管理,这个大任务里面又包含着几个小任务:①、启动资源管理器、认识窗口的特点;②、新建文件夹、重命名;③、移动、复制、粘贴;④、删除等。这节课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就都隐含在这几个任务中,当学生完成了这几个任务,也就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3、提出问题
每一个任务中包含着新、旧知识,当学生了解任务后,便要思考利用何种方法去解决这个任务,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正是他们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此时老师可以根据知识点的难度,采取“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演示讲解”等不同方法将知识传授给他们,这就激发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4、练习实践、交流体会
任务的设计,问题的提出后,便可以让学生尝试练习,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协作互
助,通过自主学习课本的知识或教师服务器上的学习资源,也可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来完成。
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困惑,或者把自己完成任务的心得说出来,与同学分享。同时,教师再根据问题的难度适时的演示、讲解,引导学生掌握操作技巧,以及操作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和一些小技巧。
5、评价小结
在课堂中可预留一些时间,对学生中比较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也可以让学生在同学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展示,通过学生的评价、教师的评价,让大家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体验使用计算机的乐趣。教师在展示后可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将不足之处化为希望。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设计好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任务”的设计、编排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备课的时候,首先“任务”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围绕教材,要有针对性、趣味性,能够突出重点、难点。第二,“任务”的设计要把好度。任务难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
2、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方式,转变为组织、引导;另一方面,在讲台上演示操作转变为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
3、教学中尽量使用现有资源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应发挥教材的作用,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和学习的主动性。教师所使用的其他教学资源也应尽可能的使用本课的教学资源来展示。
信息技术是一门开设时间至今很短的课程,不少学校、地区才刚刚起步,很多教学方法都需要我们去摸索,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环境下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因此值得探究、学习。
参考文献:
1、王焕景、于书芹・《基于“任务驱动”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小学电教20xx-191
2、吕品・《什么是任务驱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DB/OL]pep.com.cn
3、徐杏梅・《谈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中国电化教育,20xx(7)
4、王贵清・《“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教育,20xx(10)
5、何克抗・《构件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hnbsp;史春化・《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法初探》
7、郭芳・《浅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设计》
一、主题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主题式教学模式”即高中生在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指导之下,以某一个主题为学习的目标,围绕着高中信息技术的书本上恰当的学习内容,而将高中信息技术书本上每一个主题都串联起来进行有效的学习。高中生能够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当中主题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学会从大局观上考虑问题。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实行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当中主题式教学模式之后,可以让高中生不再仅仅是以前零散的进行知识的学习,而是围绕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当中每一个知识点构建一个主题化、情景化以及真实化的教学主题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比如说,在高一上学期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课本当中一共分为五个主题,分别是(1)信息的概念、特征、作用,技术基础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2)信息的安全和道德,包括计算机病毒和黑客的定义、特征等;(3)Windows基础知识:鼠标与键盘的基本操作;文件夹的移动、删除、新建、命名、重命名、连续选中、不连续选中;输入法的相关知识(一些标点符号的输入方法);常用快捷等;文件的类型(后缀名);(4)计算机信息存储的基本单位及采用的进制数,各单位及进制数间的相互转化;(5)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软件excel、演示文稿软件PPT的基本操作等等。这种主题式教学方法对于每一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以及高中生来说,既能够为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开辟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又能够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高中生的信心技术学习方法提供一种新的情景式的教学环境。而且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当中的主题式教学方法更加能够帮助高中生构建一个真实动态的知识线路,从而能够让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
二、主题式教学模式符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考试教师来说,主题式教学模式比较符合高中生的思维认知特点,但是主题式教学模式符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实状况十分令人担忧。比如说,教学资源分配的不均匀,而且高一下学期课本《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当中主要讲的就是VisualBasic编程软件的一些基础知识,相比高一上学期的知识点来说较难。 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去仔细研究,高中生也不会花费过多的时间在高中信息技术的学习上,而且在高中信息技术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学设备和资源的有限性。
三、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原则
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主题式教学模式就一定要遵守它的原则,也就是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当中以主题为教学主线开展所有的教学。而且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主题式教学模式时,教学主题立体化设计的原则以及教学过程当中的沉浸性原则。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主题式教学模式只有遵循其原则,才能够发挥到它真正的效果。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当中运用主题式教学模式可以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而且只有师生平等对话,才能够激发高中生对于学习高中信息技术的积极性。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当中运用主题式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高中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提高高中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一、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教学的理论依据
所谓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 是指学习者围绕一个主题, 通过充分发掘和利用各种不同的资源, 并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范和步骤而进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提高问题解决、探究、创新等能力, 促使学习者的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同时得到提升。
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是获得知识的过程, 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上, 教师构建良好的探究学习环境, 帮助学生在网络资源环境下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来建构新的知识非常重要。
二、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实施
1.主题的开发。主题要整合教学目标、学习内容或学习任务。选择的主题必须让学生感到熟悉、亲切、有趣, 要与学生的生活现实和时代发展密切相关。主题的开发需要考虑两方面因素: (1) 以劣构性问题为主。在课前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 开发以劣构性问题为主的主题, 劣构性问题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 (2) 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情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主题教学过程的探究活动。探究是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教学模式开展的核心手段。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从多方面不断追究问题所在, 描述问题产生的情境, 这样, 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拥有问题意识, 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探究活动是使学生达到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关键, 让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3.探究学习环境的有效构建。从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出发, 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了的信息处理工具知识如Word、PowerPoint的使用, 为满足特定教学情境需要, 必须构建灵活的探究学习环境。在探究过程中, 教师需要根据学习目标提供恰当的资源, 学习者自己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目标, 然后确定查找哪些资源。在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要促进学习者与资源相互作用, 要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进行, 而不能预先设计好。
4.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教学实践模型。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教学以主题开发为前提, 以活动探究为核心, 以信息技术为支持, 使学生在特定的资源环境中建构出新的知识。
三、信息技术课程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教学教学效果反思
【摘 要】:七年级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阶段,有着其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七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信息的获取、传输、加工和存储的能力。本文阐述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 有效性 教学
【正 文】: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强调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加工信息和储存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中学生必须具有的信息素养和能力,信息技术的教学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实践性,理论知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得出来的,并且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必须研究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下面我将浅析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性教学。
一、中学信息技术现状分析及问题
1、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环境是顺利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若无软、硬件环境保障,如何能开展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学。但对大部分中学而言,信息技术在师资与设备方面都属于稀缺资源,导致班级容量较大,一个教师往往要同时面对几十个甚至数百个学生,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
2、信息技术课程目前已成为中考必考科目,占了总分的15分,但很多学生还是不重视,认为信息技术课没有必要花时间来多学习,学生需要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中学生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从学生角度来分析,由于学生在家庭环境、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使得传统的同步式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有限,课程所覆盖的内容有限。要想在这些有限的课时和有限的教学内容里完成对学生信息技术文化的内化,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3、信息技术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应该学习自己思考,动手操作,不少教师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跟着学”的教学方式,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依
赖教师手把手教操作,不习惯自己通过自己学习或从其它途径来获取学习信息,以解决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解决方法
苏联教诲科学博士尤·克·巴班斯基提出:教学历程最优化的两个基本尺度是最大可能的效果和定额的时间消耗,即是“效果”和“时间”。也即是说,教学历程最优化主要在较少时间消耗上,求得较高的效果。那么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分析本校信息技术软硬件设备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利用软硬件环境和选择处理教学内容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教学容量要适量、难度要适中,适合学生的现有知识和能力水平,不拘泥于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借鉴别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应该经常地与同业的教师做交流,去听有经验的老师的课,总结对方的教学经验,从他们身上感受其独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心得,多听一些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经验的中学信息教师的讲座,感受其对信息技术的见解,根据其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
2、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淡化信息技术课的“边缘学科”思想,强调它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综合服务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让其意识到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加工信息和储存信息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利感。”对中学生来说,“兴趣是知识的源泉”。从培养、提高、发展学生的兴趣入手,并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首先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其次,使用学生熟悉并感兴趣事例联系到课堂上的知识,使学生的求知欲望被进一步激发,能够在兴奋状态下进行自主与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效益,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灵活运用任务驱动
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质和潜力,这要通过一定的培养方式或培养途径才能发掘出来。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中应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完美结合起来,在教学上,我们必须采用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 适应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思想、方法与手段。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创新性都非常强的学科,我们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以任务来驱动的方式,对于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去处理,并且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这种学习方法的目标是让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任务,驱动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并且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使低层次学生有反馈的机会,同时用拓展题使高层次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学习方法的关键是“任务”的选择与设计,设计出环环相扣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初中信息技术主题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点评12-19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1-22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初探11-28
试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01-05
2024年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计划11-05
信息化时代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探究06-14
初中八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示例11-25
初中信息技术的学年教学工作总结12-30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意义与实效的论文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