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讨(精选9篇)
【摘 要】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型学科,在教学方法上有着许多独特之处,就是人门所熟知的一些传统方式中,其内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创造性地产生了有鲜明学科特性的教学设计方法。【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概念性与技巧性极强的学科,以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教育设备为工具和媒介,来引导学生学习。因些,它的教学方法与设计无法与数学、英语、语文等一些传统课程相类比,一般说来集体讲授式(包括多媒体大屏幕演示)、任务驱动式、小组协作式(合作学习)、自主交互式、社会实践式(包括现场观摩式、研究性学习)、网络广播式、学生练习—老师答疑式及启发式、欣赏式等应用的比较多,并在此基本上派生出各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本文就此对其中几种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一、集体讲授式
这在传统教学中早已习以为常,然而,本课程却已赋于了新的内涵。首先教学环境一般都与多媒体大屏幕演示设备相联系,其次演示内容又往往与交互式多媒体课件相关,因此,这儿的“集体讲授式”实际上早已是计算机数字化了的电化教学课。
优点:操作方便,易于控制教学内容和节奏,知识点易被接受,能在规定课时内呈现较多信息量,能同时面对大量学生上课。
缺点: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客观上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所有学生被迫按照老师的讲授速度进行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
弥补的办法有:
1、避免“照本宣读”,应在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增添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充分发挥课件的交互处理能力,如穿插些知识问答或抢答竞赛活动,注重与学生交流,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达到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目的。
2、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应将抽象与形象、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如介绍计算机硬件和网络系统时,可结合实物展示或现场参观(与现场观摩式结合)等,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得对所学的知识便于理解,做到与实物对号入座。
3、对新应用软件介绍,可结合对比学习法,注重软件界面组成、功能及一些专业俗语含义的讲解,老师不必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需给出一、二个例子后,任由学生去思考、发挥,激发学生的教学参与能力,最后作个归纳即可。
二、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正在探索的新方法。任务驱动法不能代替其他的教学方法,但是它对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方法是一个冲击。
1、任务驱动法的定义与优点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课前设计一个有实际意义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任务。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包括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本节课要求学习的新知识,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教师设置的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既是学生应用已有知识的过程,也是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而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创新能力。当学生完成这个任务后也建构了本节课所要学的新的知识,同时也体验了创造所带来的成就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记忆知识、应用知识、继续学习知识,但效果常常令人失望,学生记住了又忘记、不会应用、知识零碎、继续学习有新的障碍等。任务驱动法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能够培养学习者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它具有许多优点:
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任务驱动法要求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完成任务的策略、方法由学生自己决定,需要用到的知识由学生自己来组织,需要的资源由学生自己来寻找和筛选,不会完全跟着教师的思想来行动,变被动为主动,有效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利用Photoshop制作一张新年贺卡,虽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究竟用什么素材完全由学生自己确定,各种效果及其程度由学生自己试验、选择,是否用动画、使用怎样的动画由学生自己决定,还有色彩、背景等一系列的问题全有学生自主选择和设计等,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②有利于学生消除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
在没有使用信息技术之前,学生大多已经听说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但他们对信息技术知之甚少,即使通过阅读教材或听教师讲解还是对信息技术具有一种神秘感,当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后,其神秘感就会逐步消除。
例如,以往教师讲授计算机的组成时,通过画图或幻灯片讲解,学生听了还是云里雾里。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三人一组自己对照教材和说明书,了解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并组装一台计算机,通过2课时的学习,发现大部分的学生认识了计算机的各个部件,掌握了计算机的组装,同时消除了对计算机的神秘感。
③有利于学生完整的掌握所学知识
学生听教师讲解往往无法真正体会知识的真实含义、运用范围和使用方法等一系列问题,采用基于任务驱动教学,学生应用知识完成任务,不但需要掌握知识的真实含义,而且需要知道应用知识的背景、应用知识产生的效果等,对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对知识有完整的理解。
例如,在Word中的图文混排,图形的位置有各种式样,究竟采用哪一种与整体的的布局有密切的关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完全了解,真正地掌握。同时对图文框、文本框、图片、自选图形等容易混淆的概念有了直观的认识、确切的理解和掌握。
④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既然任务是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所以学生有一种希望做好它的一种冲动,他们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完成。而且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其他同学和教师所认可,所以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尝试各种新的表现手法或独到的方法,积极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力求作品的新颖性。
⑤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的提高
要完成任务,学生必须分析任务可能的解决方法、需要用到什么知识解决、如何获取这些知识、如何应用知识解决等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要让学生完成一个名为“设计并装修一套50平方米的房子需要多少钱”的任务,学生需要根据房子的结构自己设计房子的装修平面图(或三维图),估计用多少木料、油漆、瓷砖和地砖、涂料水泥、沙、砖、钉子、玻璃等,以及泥工、水电工、木工、垃圾处理的费用等一系列的问题,如何获取这些资料等,当学生完成了这个任务犹如装修了一套房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理解、知识的应用能力等。
⑥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力的最大提高
由于学生之间学习能力的差异和个性的差异,如果采用教师统一授课,势必导致优秀的学生吃不饱、差生消化不良,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采用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在每堂课设置多个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优秀的学生在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以后,可以继续完成自己感兴趣的较高要求的任务,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推动个性的发展,符合“最临近发展区”的理论,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⑦有利于突破教材框框的限制
由于教材内容的有限性和相对滞后性,所以学生应用的知识往往超过教材所规定的内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学生可以尝试采用课本以外的知识来解决,实现学以致用、随学随用,同时对新产生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与教材中的知识做比较,它们究竟有什么差距,既突破了教材的框框,又学到了教材中没有的新知识。
2、任务设计的基本原则
任务驱动法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设置任务,因为任务的好坏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能用于课堂教学的任务也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最感困难的问题,教师设计任务需要考虑以下一些问题。
①任务设计必须符合课堂的教学要求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任务的设计必须体现课堂教学的目标,运用教学内容完成任务应体现教学的重点内容的应用,同时能突破难点的理解和应用。在任务的设计过程中,要体现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教师可以按“支架式”结构设计,把任务分成若干个小的子任务,以便于降低完成任务的难度,对优秀的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考虑分解子任务,并寻求解决的策略。一般地,一个任务必须体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在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其能力。
例如,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定制一个屏幕的背景(教学目标),其图案是把屏幕保护程序中的“达芬奇”图片经过编辑,加上艺术字“书山有路勤为径”。这个任务包括(1)屏幕保护程序的设置;(2)图片的获取;(3)图片和艺术字的编辑(重点和难点);(4)文件的另存为(重点和难点);(5)屏幕背景的设置(通过浏览查找背景图案是重点和难点)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对于学习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分成5个小任务让他们分别完成,而对水平高的学生可以由他们自己分解任务。
②任务设计要重视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完成任务是为了巩固已学的知识、获取新的知识,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应用,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使学生意识到已有知识的不足,需要扩充新的知识,从而让学生自己去获取需要的知识,培养学生“所需即学”的习惯和能力,而不仅仅是教师一贯教导的“回忆已经学过的知识,考虑什么知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思维定势,从而培养其真正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例如,前面介绍的“装修房子的任务”,需要学生了解许多信息技术课外的知识,诸如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劳务价格;各种材料的价格和性能、对人体的健康影响程度;有关房子设计的美学、生活习惯等。就拿木材来说,还要计算如何裁才能用料最省等数学问题,有些知识可能还没有学过,还需要学生自己学习。
③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和可扩展性
由于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性,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水平和能力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同时,任务的设计具有可扩展的空间,使学习从一个水平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的层次。
例如,网卡驱动程序的安装,可以设置不同的条件下用若干种不同的方法安装,体现了任务的层次性和扩展性。
条件1:所有的驱动程序所需的文件都在软盘中,系统可以自动找到。安装方法:(1)当计算机启动时自动检测到新的硬件,要求插入驱动程序软盘,系统自动安装;(2)计算机启动时不安装,当计算机启动成功以后,在“控制面板”→“添加/删除程序”中安装。
条件2:把所需要的驱动程序的文件放在驱动盘的不同位置,系统无法主动找到但会给出找不到什么文件的提示。这时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安装,系统都会显示无法找到所
第四个阶段,是纠正错误和进一步优化。学生检查完成任务的过程或使用的知识是否有错误,作品是否可以更加优化等。总结并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分析获取的资源的可靠性、理解新知识的正确性等。
第五个阶段,评价反馈。学生们汇报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并呈现作品,包括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取资源、对新知识的理解、以及知识的应用等,使学生认识到任务背后所隐藏的关系和机制。
第六个阶段,对完成任务过程的反思。要考虑这个问题与以前所遇到的问题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概括和理解新知识的应用情境。
②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自主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
自主学习即学生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并展开实现目标的活动。在任务驱动式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重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来选择合适的任务。学习过程大致是:首先,学生要针对所面临的问题来评价自己的知识状态,不仅要看到自己已经知道了什么,而且要看到自己知识的缺陷是什么。第二,基于上述评价信息形成学习需要,并确定可以满足这些需要的适当的资源(知识)。第三,形成和执行学习计划,以满足学习需要。这需要学生对各种学习资源有所了解,知道如何找到各种资源,哪些资源最有用等,当然,学生也可以向同学和老师请教。最后,学生要将新学到的知识运用到问题解决中,并评价自己是否实现了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目标。而对于较大的任务,虽然可以同学之间的合作,但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样很重要,这主要表现在学生自主的获取新的知识、对知识的正确理解、知识的合理应用、善于评价小组其他成员的建议等。
③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合作学习(Collaboration/ cooperation learning)合作学习在任务驱动式学习中同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个阶段中,通过学生或师生之间的合作,分析任务并能理解任务;在分解任务阶段,小组成员的努力可以有效的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创造性的解决问题阶段,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可以设计出令人满意的结果;在最后的三个阶段,小组(或全班同学)的合作可以更加全面的分析,弥补个体未考虑到的缺陷,而且,在学生们评价自己以及他人的表现时,他们同时也在对自主学习和合作性问题解决活动进行反思,这对于高级的思维技能的发展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1)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理解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提炼出概括性的知识,防止知识变成惰性的、过于受情境的限制;(2)理解如何把具体策略应用到新的任务中;(3)理解他们使用过的思维和学习策略。通过反思概括,将相关概念、具体技能、策略与当前的问题类别联系起来,学习者可以对这一问题形成更协调一致的理解,这对知识的迁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④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的作用
在第一个阶段,教师呈现具体的任务和要求,可以针对学生的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对有困难的学生(或学习小组)做一些适当的分析,以引导为主。
针对以上四项原则,合作学习的实施步骤包括:
1.合作一开始,就应该发给学生详细的作业说明书,包含题目内容,进行方式,作品的标准或报告的格式及时间表。在第一时间就发下完整的作业说明,将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认真与严谨,对于往后学习将有很深远的影响。
2.分组。一般而言教师会让学生自行分组,但事实上若能由教师分组则成效较佳,因为合作者必须学习与不同背景、不同想法的人相处。每组成员不宜过多,防止使部分学生有机可乘,搭上“顺风车”。“合作学习”小组可依以下几个原则进行分组:依学生的特质分组:学生的特质大致可分为学习能力、年龄、性别、族群等,教师可采用同质(特性相同者编为一组)或异质(特质差异者参差编组)作为分组的依据。不过,如果要发挥合作学习的功能,还是以异质分组较理想。依主题或兴趣由学生自行选组:尊重学生的背景知识及喜好;依交情或友谊由学生自行分组:尊重学生的感觉及人际关系。
3.任务的设计须具有一定的困难度和挑战性,也就是要学生能动动脑,发挥创意,而非只是抄抄写写。教师还须运用一些教学技巧引起学习动机,使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4.明确的责任分工。在小组中,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体,要培养组内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所以在合作学习时,分工一定要明确。合作成员之间须有相当的依赖性,每一位合作者应尽责完成所分配的任务。要求合作成员任何时候都要明白自己现在该干什么。只有分工细致明确,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才能得以培养,学习任务也才能顺利完成。
5.合作互补。在合作集体内,合作者在知识能力上存在差异,在合作学习时,成员应团结协作,取长补短,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合作成员间应相互吸引、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团结是培养成员合作精神的基础,也是成员实现目标的保障。
6.激发竞争。合作学习是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更能促使小组成员间相互团结,使自己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7.定期检查作业进度,如此要求可避免合作者在最后阶段草草完成作业。8.合作者之间发生人际冲突时,教师应把握机会教育,适时予以辅导,提供解决建议。
9.作业的学期成绩宜多方面加以评价,除了小组综合成绩外,应考虑组员个别的贡献。而为确保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制作过程,教师可以指定由某一位学生做心得报告。至于组员的个别贡献可以学生互评来获得。
优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通过小组间的协作交流,学生们能取长补短,达到正确理解老师的课堂要求,并互相提携强化各自的学习效果,而老师却有时间作课堂巡视,能及时发现各小组的进程和其中的问题,通过对组长或组员的鼓励(与欣赏式结合)或动作纠正(与启发式结合),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晓芜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实践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信息安全技术,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1 课程的重要性
信息是社会发展需要的战略资源。围绕信息的获取、使用和控制的斗争愈演愈烈,信息安全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焦点,各国都给以极大的关注与投入。信息安全产品和信息系统固有的敏感性及特殊性,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网络信息安全已成为急待解决、影响国家大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关键问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是21世纪综合国力、经济竞争实力和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全方位地危及我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国家处于信息战和高度经济金融风险的威胁之中。
作为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及相近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一般将作在各行各业计算机应用的最前线。对这些学生,培养安全意识,掌握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迫在眉睫。
2 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系统可以用下图1的层次结构来描述。一般说来,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包括:密码体系、安全体系、信息伪装、信息对抗等很多方面。
信息安全提供的服务:实体认证、访问控制、数据保密、信息流安全、数据完整性、数据源点认证、防止否认等。网络安全方面的主要策略:安全计划、站点安全、安全责任、应急计划、事件报告、监视计划、安全策略宣传。
信息安全技术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主动防御技术,主要包括密码机制、身份认证、存取控制、授权、VPN(虚拟专用网);二是被动防御技术:防火墙、安全扫描、防病毒、密码检查、计账、路由过滤、物理及管理安全等;三是加密技术:四是身份认证和数字签名。网络安全方面的主要产品: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认证系统、加密解密系统、防病毒工具、漏洞扫描系统、审计系统、访问控制系统等。
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理解信息安全的相关安全原理,掌握计算机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和普遍采用的安全机制,了解当今主要的网络系统安全设置、安全漏洞、安全协议,并能够胜任一般网络安全、防火墙的策略与实现,提高信息安全防护意识与安全防护能力。
3 课程面临的几点问题
3.1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信息安全技术已经在各个行业广泛的应用和普及,信息安全的内涵不再局限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安全运行、软件系统的可用性及可靠性、电子数据处理和传输过程的完整性和保密性等传统的信息技术领域,而是横跨了计算机技术、企业管理、交易管理、信号处理等众多领域,信息安全知识不再只是计算机技术人员的专业需求,也受到了各类企业管理人员、军事及政府官员、金融及商务人士等各类人员,甚至普通个人终端用户越来越多重视。相应的,高校开设的《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授课对象也由原来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为主,发展到各种不同的学生类型,主要包括计算机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脱产学习的函授及夜大学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网络远程教育及各类短期培训类学员。由于不同学生在专业背景技术知识基础、工作内容与学习需求、学习与思维方式、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作为授课教师,必需针对不同的学生及时调整授课思想、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
3.2课程的理论部分有一定的难度,也较为抽象和枯燥,例如加密算法的部分,对于数学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理解起来非常的困难,但是这一部分的内容又是其他安全措施的基础,如果掌握的不好,那么网络安全协议、数字签名等内容就很难有很好的理解。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和丧失学好该课程的信心,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克服枯燥的理论,是教学工作的重点。
3.3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部分要求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对于计算机专业高年级的学生,相对比较好安排实验,但是对于信息管理专业或者专科、夜大的学生,受计算机知识水平和编程能力的制约,则很难完成编程类的实验内容,因此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上,该如何取舍,也是该课程面临的问题之一。
4 建议与对策
面对信息安全课程的这几点问题,结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4.1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他们对于课程的目标要求并不相同,因此内容的安排也应该做出调整。比如计算机本科的学生最主要的要求是掌握现有的主要安全原理与技术和常用的工具的使用,此外还好具备一定的反黑能力和安全编程能力;信息管理专业则主要在于增强信息安全意识、了解主要的安全技术、掌握简单的安全工具与配置方法,并且强调安全管理方面的内容;而通识选修课的学生由于来自于各个专业,能力和要求参差不齐,则只要求增强信息安全意识,了解简单的安全技术、了解简单的安全配置方法及注意事项即可。切忌一本教材一套教案讲遍天下。
4.2在选择授课内容的同时需要注意不能流于表面而局限于一些泛泛的、零碎的安全知识。同时也不能过多的研究深奥的理论细节。要根据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围绕着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精心设计授课内容。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现实情景相联系。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真正的将知识固化到自身。最终达到开设本课程的目的。
4.3实验教学的部分,任课老师要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制定不同的实验内容,比如加密技术的部分,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只要观察各个算法所对应的加密系统的处理流程的演示即可,专科、高职的学生要在此基础上能够看懂实现该流程的代码,而全日制本科的学生则可以要求其选择一个加密算法加以实现。
4.4针对课程较为枯燥的问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调节课堂气氛,例如攻防比赛,让学生分组进行攻防对抗,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社会上实际发生的信息安全的案例,近年来信息安全事件频发,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生动鲜活的实例,和学生一起进行原因分析和对策的讨论,可以让学生形象的了解信息安全应用的领域及使用方法,寓教于乐。
4.5考核形式多样化。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通过考试。而是希望通过课程的教授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影响学生面对问题时的思维方式、道德素质和协作精神。因此在课程的考核形式上.可以综合考虑卷面成绩,课题讨论表现、论文的撰写、实践考核等多种形式。实际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和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来修正和改进他们的成绩,以便从错误中学习。让学习课程本身的乐趣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5 结束语
《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是一门较新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发展变化很快的课程。这些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难度。如何设计好讲授的内容、课堂上教学的内容的深浅如何把握。如何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学生易懂的知识。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总结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唐乾林《.网络安全系统集成》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学园:教育科研,2010,(13):31-32.
[2]段旭良.基于ASP.NET的密码学实验教学网站的实现与应用[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0,(06):80-83.
[3]路璐,孙宣东,明俊峰等.非计算机专业“信息安全”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09):124-125.
一、恰用游戏教学,实现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
将益智游戏引入课堂,寓学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主动探索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例如,鼠标的操作是windows操作的基础,也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单纯练习鼠标的操作是枯燥乏味的,所以在教学三年级《可爱的小老鼠》中我特别安排了“纸牌游戏”这部分内容。
一上课,我就宣布:这节课我们专门玩游戏——纸牌游戏!话音刚落,教室一片欢腾,学生们喜不自禁地赶紧开机、启动windows,我说:怎么启动纸牌游戏?怎么玩?书中自有分晓,临了又加了一句:“老师相信这些都难不住聪明的同学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加上教师的鼓励,同学们两人一组边看书边操作边研究,紧张地忙碌起来。很快,不少同学成功地启动了纸牌游戏,并开始玩耍。鼠标的单击、双击、指向、拖动的基本操作,根本不需要老师太多的讲解,只需要稍微的指点就可以应用自如,这样这节课教学目标很快就达到了。
二、任务驱动,使教学目标在教学任务里实现
学生身上有巨大的潜能,只要老师相信他们,他们定能给你意外的惊喜。如,在教五年级学习制作演示文稿中,学习给幻灯片设置动画一课。我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只是先让学生看一看有了动画和没有动画的效果不一样。然后就让学生在菜单栏去找相应的菜单自己摸索着看能不能成功,请自己设置成功的同学来给大家讲讲。在后面的教学中,根据学生讲解的情况进行对比,整节课都是在学生的探索、讲解、操作中完成的。教师在课堂上把广大的空间给了学生,而学生在这广大的空间中大显身手,体验着成功的喜悦,闪现着创新的火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己主动获得知识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抓住机遇,开展赛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竞赛是激发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又一种有效途径。竞争能激发学生斗志,调动学生积极性,强化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兴趣,克服困难,争取完成任务,获得优良成绩。竞赛形式可多样,以小组方式进行,通过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协作精神,完成某一活动任务,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协作精神,效果良好。但不是每节信息技术课都可以开展竞赛,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的合理安排。然而,在教学中我们还得把握好竞赛的数量和方式。过于频繁的竞赛不但会失去激励作用,反而会制造紧张气氛,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有损学生身心健康。有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甚至会因为竞赛失败而丧失学习信心。
四、演示教学,把教学目标简单、明了地呈现
模仿是小学生的天性。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的操作示范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操作姿势的示范,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操作键盘的指法、操作鼠标的指法;另一方面是指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示范,如,讲Windows操作基础时,讲文件夹的创建,其操作步骤为:1.进入到指定位置;2.文件——新建——文件夹;3.转换输入法;4.把鼠标移到新建文件夹,点右键,选重命名;5.输入文件夹的名字;6.确定。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投影仪或网络教学系统进行一步一步演示后,学生进行实践练习,通过这种观察与实践并举的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更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进行更新换代的,这就意味着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开展探索,寻找适合本地区的教学模式。这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找出更佳、更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他们的内部驱动力,完善教学体系,才能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以任务为驱动,以实践为基础,努力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
教师:时光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信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担任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以来,始终坚持“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懂英语、会电脑”、“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坚信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已成为学生必不可少的课程组成部分,这不仅对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提高我们民族的素质也有着深远的意义。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小学课程有所不同,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有获得、处理、使用信息资料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作动画,上网聊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终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教学反思
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是“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本节的难点。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学生在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教学反思
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课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
武凤平,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摘 要:信息技术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日渐重要。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关键词: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游戏
第一章 前 言
当前我国正在开展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是其中一项重大举措,这对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一次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不仅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者,更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织者和宣传者,是关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成败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大家探讨的问题。
第二章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信息技术教育课是在教室里上,还是在机房里上?我认为,这是不应该具体化、程式化的,而应该视信息技术教育本身的特点和教学的具体内容而定。
目前大部分的应用软件都是基于Windows平台的,所以熟练应用Windows操作系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应用软件的重要基础,前面所建议的教学内容正是基于这个要求提出的,是目前条件下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内容和方法。
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图形界面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懂得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熟练的操作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说明书式的、或灌输式的讲解,应该在讲解时,首先揭示为什么要有这些功能、它们有什么优点等,可以根据教学条件由教师演示或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真正的理解知识的内涵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培养了学生使用的意识和基本的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如对打印机的设置,教师首先可以提出为什么需要设置打印机,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利用安装向导安装打印机,当安装完成后可以让学生试着打印一份资料,成功的喜悦足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激发他们去学会使用打印机,当学生自己家里拥有打印机的时候,他们必能顺利的安装并使用打印机。
Windows操作系统具有良好的图形界面和强大的帮助功能,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如利用游戏来熟悉鼠标的使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帮助”来获取游戏规则,然后开始游戏,这就培养了学生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Windows操作系统具有多种操作的方法以适应不同的用户,教师要避免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应以介绍典型的方法为主,其它的方法可以由学生自己探索,培养学生发现的喜悦感。如文件的复制和移动有很多方法,教师可以介绍一种方法,其它的方法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索,同时要求学生自己归纳每种方法使用的条件和要求,即揭示不同的方法的应用环境,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掌握应用的方法。
第三章 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特点
一、内容跳跃性大、更新快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常规教学科目,其内容的变化是极为频繁的,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继之而来的是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设备的更新、教学手段的更新和教学思想的更新,也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所以,无论对施教者,还是对受教者都存在一个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潮的重新认识与提高的问题。为此,在教学地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取舍上,我们应根据所教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上理论课时,我觉得在教室中配合实物的观摩,就比在机房中面对着计算机强;而上实践操作课时,则可在机房通过上机演示、现场实践来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效果。所以,老师要尽可能地设计并优化教学方案,并以指导者身份,积极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勇于实践,建构起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顺利步入不断更新的知识海洋。
二、技术性高、实践性强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技术性高、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锻炼。实践出真知,理论知识,特别是软件应用,如果单凭课堂讲解或用多媒体大屏幕演示还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比如讲WORD2003制表这一节“建立并设置表格”的内容时,如果仅用口述或老师演示,那是不够的,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制作与不断反复调试才能把握要领,真正理解这一方面的知识。
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它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学生可通过对信息技术这一新鲜事物的深入学习,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如通过运用各类工具软件的制作或编程的设计,可把构筑于脑海中的想象呈现在屏幕上,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讲网页设计时,在启动FrontPage2003,指导学生建立网页结构之后,任由学生去自由组织与选择各类素材,完成各网页间的超级链接,并根据网页创作主题来让学生相互间进行学习与评比,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并通过知识与知识交融、思想与思想碰撞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空间,从而达到由消极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的主动学习。
第四章 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教学方法
人们常说教学过程中“教无定法,学无成法”,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然有效。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直观感知法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对初学者来说,还是一门新兴的、新颖的课程,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过,因而对计算机更是充满着一种神秘感,很想知道计算机是怎么工作的,主机箱内到底有些什么东西,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对此,我常通过现场实物展示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认识一下什么是硬盘、主板、内存、显卡等,然后再简单地解释其作用,让他们看得清楚,弄得明白。通过直觉的感官认识,学生就会对心中的疑团有所解开,并在脑海里建立起一个对计算机基本结构的模型。
二、对比讲解法
比如在讲Windows基础知识时,经常用到对比教学方法。如讲授资源管理器,可通过观察教师的电脑来进行对比,比较两者窗口界面的不同,来加强学习的效果。再如讲述中文录入,可先用拼音码、五笔码、区位码录入同一个汉字,然后调用高级程序语言自编的机内码换算程序进行演示,让学生明白,无论何种输入法,在同一个标准汉字库下其机内码是唯一的,从而打消了有的学生在录入汉字时,因录入错了编码而抱怨电脑的问题。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各类汉字输入法,无外乎就是音码、型码和数字这几种而已,从而打消他们对输入法难学的畏惧心理,并通过自己的练习与老师的分析比较,使学生很快选定各自喜爱的汉字输入方法,更快进入到文字录入的学习状态。
三、兴趣学习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增进了个人潜力的发挥。兴趣是学生活动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和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它能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使人产生积极探求的动力。特别是小学计算机课程,它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信息科技的兴趣,让学生逐步掌握有关计算机操作知识及操作方法,培养学生“获得——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情趣,抓住契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快地达到教学目标。
如在教学认识键盘时,学生毕竟年龄小,好动性、好奇性强,往往是坐不住,对于单调的练习有些厌烦的心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的实际情况,我适当地采用了一些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吃苹果、青蛙过河、打地鼠、警察抓小偷、啤酒吧、食人花、24点计算游戏、智慧拼图、金山画王等游戏,这些富有童趣的游戏,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在课堂中学生在忘情地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指法练熟了,懂得了回车键、空格键、光标键、退格键、功能键的作用与使用方法。游戏中巧妙地设置了一些障碍和关卡,由于兴趣的驱动,学生会主动去理解键盘上的一些键的功能与使用,这样学生在无形中掌握了键盘的使用方法。如果强行让他们去学习理论知识,背熟键盘 字母排列、键盘功能,学习效果不见得会很好,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会大打折扣。计算机游戏的取材和活动时间必须要严格控制,要选择优秀的适合学生的游戏,更要强调游戏的趣味性、益智性和学习的功能。
四、任务驱动法
学习任务的设计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给出任务之后,教师不急于讲解,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中,有些是以前学过的,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是教师注意在任务中设置一些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引入上,设置一些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积极思考把问题提来,这时教师将新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就自然而然建立了对新知识的认识。
其次,师生共同讨论完成这个任务的方案,将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制定出具体的操作步骤,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比如从哪里去获取相关资料,寻找相关帮助、解决问题的大体思路。
在任务完成中,学生围绕着如何解决任务去掌握各个知识要点,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举一反三,在这种开放式的“以任务带知识”的直接教学环境中,老师没有必要絮絮叨叨地导游,而应该成为“Windows”,让自己简化成一个窗口甚至一个图标,在课堂上提供一个良好的“师生交互界面”,在学生前进时指引方向。
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新知识,还学到了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中学到了处理问题的方法。我认为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
五、自由作业法
数学作业同一个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解法。计算机作业也一样,为了达到同一个目的,也可以用不同的操作方法。如在讲述粘贴、复制和移动命令后,进行练习时,不是纯粹的要求学生按照书本上的详细操作步骤,而是让学生在根据自己掌握基本技巧与理论知识前提下,自由发挥。然后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学生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演示给大家看,让全班学生一起进行讲评,比一比谁做得更简捷、更方便,从而使学生能触类旁通,共同学习与提高。
六、讲授与练习相结合
传统的课程教育是在教室中用“粉笔”+“黑板”这一固定模式,便可达到教学目标,然而,信息技术教育传授者却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手段,在机房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对受教育者进行演示,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教师一边教,学生一边学,然后再加上教师有目的、有意义的指导和分组讨论学习,不仅让学生可以学到真知,而且还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和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的友情,寓教于乐,其乐融融。
第五章 信息技术教师任重而道远
俗话说得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在教学中,充分而有效地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更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教育方兴未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探索新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信息能力的学生,已是我们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责任。
《信息技术》课程容量大,任务多。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不但学到知识,还要学到学习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时刻注意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学习。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无止境,教然后知困。关键靠我们自己去思考、探索、研究和总结,从而达到我们预期。
参考文献
二、教学目标设计
我依据现代教育基础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架式教学结构模式,依据教材把教学要求设计为按模块分层次的教学目标。总体上把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分为信息与信息技术应用、计算机操作系统、文字处理与文本编辑基础、网络基础及其应用、计算机多媒体作品的制作与欣赏、电子表格、VB程序设计方法和数据库应用(选修)等几大模块。每个教学模块目标明确,知识结构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渗透信息、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
三、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控制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其主要的教学方式是计算机网络教学。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把握数字化学习过程中的三个要素:学生、资源、内容,采用“注重任务驱动,注重实际操作,以学生为中心,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计算机网络教学为主渠道,坚持上每节课教学内容都提出一项典型“任务”,通过讲解和操作实践完成所提出的具体“任务”。具体教学时强调教师精讲,让学生随机实际操作,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从而培养学生借助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学与教”过程成效评估措施
中学生情感的培养对于中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是重中之重的,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运用情感教学策略可以促进学生在社会生活能力的提升,并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对知识的学习。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大情感目标的实施,实现知识和生存能力全面提升的目标。本文针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情感教学策略进行的研究,从中找出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为此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情感教学策略的必要性
1.1 信息化社会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为了顺应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必须提高其素质以满足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信息化社会需要能力与情感平衡的人才,因此教师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适当采用情感教学策略,间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从而为社会提供素质高尚的人才。情感与知识结合的教学策略,在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还可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从而改善教学质量,培养出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1.2 情感因素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1)情感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情感决定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如,在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中,教师采用情感教学策略,可以带动学生的情感,使其处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从而提高了思维的活跃度,能对知识理解的更加透彻,并能提升获取新知识的热情。
(2)情感影响动机
教师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采取情感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动机。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满足学生受关注的需求,从而提高学生自我探究能力,而且教师也可通过情感教学改变课堂学习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
(3)情感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采用情感教学策略可以在调动教学气氛的同时,促进学生交流能力,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愉快的氛围下,学生会在无形中学会更体谅他人,更容易敞开心扉去接纳他人,进而在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在教师的情感教学下,学生更容易保持稳定的学习态度,并提高学习动机,促进同学之间共同进步,互相督促学习。
2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情感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2.1 未全面落实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部关注的焦点,但是其在经济落后地区还是未具体落实。例如,在贵州地区,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取决于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在一些农村中学的教学中,由于设备不齐全,甚至未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导致教师和学生缺乏对信息技术的关注,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实现情感教学策略,不能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
2.2 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快
由于信息技术存在更新速度较快的特点,导致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无法实现与实际应用相吻合。以至于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感到乏味,并且课堂设备由于外界因素常常发生故障,致使学生缺乏课堂实践操作,从而使学生对新知识理解不够透彻。另外学生学习的资源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导致学生无法进入深入的学习,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能通过查阅资料及时的得到解决,从而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无法进行情感教学。
2.3 信息技术进入教育界的时间较短
在中学的教学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完全掌握教学方法,只是一味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在盲目的状态,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忽视了情感教学的重要性,导致教师无法掌握信息技术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最终影响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不利于情感素质的培养,无法通过课程激发学生创新和发展自我个性。
3 构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情感教学策略
3.1 加强教师情感培养,为情感教学的实施奠定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起着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在采用情感教学策略时,应先加强自身情感培养。通过提高自身道德素养,从而在课堂上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通过自身感染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其次教师也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知识与情感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活跃度,引领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只有提高自身的情感,再进行情感教学,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教育。教师通过真挚的情感去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端正并迅速提高学习效率。
3.2 挖掘教材内容,捕捉情感因素
在进行情感教学时,教师应先运用教材内容,从内容中捕捉情感因素,从而引出学生学习的热情,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也可运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为学生营造学习情景,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例如,在word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前展示一些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图文结合的word文档,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锻炼学生进行自主操作。
3.3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师生情感交流
要想更好的实施情感教学策略,教师应从课堂中观察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以便更好的进行师生情感的交流。由于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的程度不同,因此应通过对学生的全面了解之后,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实施情感教学模式。其次,教师应加强主体意识,保持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以便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并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通过师生情感交流,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情感教学策略的实施,为学生认知能力的加强提供一个良好的条件,并与此同时,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4 结论
中学信息技术情感教学策略的实施,可以提高学校对情感培养的重视程度,同时利用情感教学策略,也可使学生提高认知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并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提高自身道德素质。教师通过情感教学策略,也可以更好的调动课堂活跃度,引导学生对学习理论知识,并且通过知识与情感的有效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情感生活决定着青少年全方位的发展,因此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应以高考升学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目标,而应注意学生情感的培养,使学生提高成绩的同时,提高社会生存能力,促进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全方位发展,避免学生发生情感扭曲的现象。本文通过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情感教学策略的研究,突出表达了情感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的重要性,并进一步阐述了情感教学是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教学环境 整合模式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所需要的教学环境
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提供实时和非实时的在线网络教学互动环境以及提供丰富的辅助教学资源。通过开放性的教学过程管理环境,教师可以利用多种类型的制作手段和工具,实现网络辅助教学。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所需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传播和运用,有利于创设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等四种要素的理想学习环境。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中“三个中心”的改变
在教学调控中打破了“课堂为中心”,在网络环境下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学习环境,即打破教学形式环节的界限,学生能运用计算机媒体网络进行远程学习和协作学习,使教学灵活化。教师则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引导、调控,帮助学生学习,起到了辅助者、促进者的作用。在信息的反馈调控中,打破了“教师为中心”,教师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觉有效地发现、收集、获取、处理和创造信息的同时,注意畅通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使学生强化正确的知识,调节思维方式,改进学习方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准确有效。教学媒体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教学任务设置所采取的步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把具体学科的三维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融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一般地可按提出问题、分析任务、完成任务、交流讨论、巩固创新和评价提高等环节进行设计。
1.提出问题,明确学习任务。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
2.以模块的形式分析、分解任务。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境(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3.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完成任务。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在此过程中以学生的具体操作为主,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一些问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间适度的交流。当学生不能解决问题时,教师应该进行引导。对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统一示范。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方案,控制教学进度。
4.交流讨论。在现代学习中,一些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教师讲解一些共同的难点和重点,并对典型的实例进行点评,还可以进行作品欣赏或方法交流,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开阔思路。
5.巩固创新。学生在看了别人的作品或方法后得到启发,做一些调整和创新,进一步使掌握的知识熟练应用,用时提高创作水平。
6.评价改进是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步伐的催化剂。不管信息技术发展到何种地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可少。课后以自评为主,与互评、他评相结合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利与弊,实现教师的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对各环节、各要素加以改进,这样的氛围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激发教师的内动力。
只有当学生能够利用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从外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应用这些信息的时候,才能适应当前提出的终身教育,才可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有效的。
(作者单位:河北承德围场县第四小学)
一、关注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情分析。
由于每个学生的认识结构和已有的知识体系都不同,教师如果连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基本情况都不清楚,那你这堂课的教学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呢。因此,开学的第一节课的教学,笔者没有马上进行新课教学,而是与学生进行交流,整节课大概分为四个方面,首先,自我介绍,让学生了解他们的信息技术老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其次,了解学生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情况,再由班级里有计算机某个方面(如编程、动画制作、表格处理、网页制作等)专长的同学谈谈以前是怎样学习的。(这点很重要,教师不仅可初步了解学生以前基本情况,更能发现一部分较好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今后课堂中扮演“小老师”角色。);再次介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情况(包括:课程设置、模块教学、学习评价与学分认定、机房管理等);最后填写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而以后课程教学中,一旦学习新的知识体系,如进行“因特网信息查找”、“文件的下载”、“信息的编程加工”等知识的学习时,笔者都会在学习前进行学情调查分析(利用我校制作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网站”进行网上调查),从每个学生的基本学情出发,有针对性的差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上学期,泉州师院部分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到我校参加教学实习,由于不了解我校学生的情况,几名实习老师在课堂教学上都作了一些偏离学生认知水平的知识延伸,课堂知识容量大,以致于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完成得很不理想,在教后的教学交流分析中,这些实习老师都能深刻认识到,分析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学前的学情分析的重要性。
二、整合课程学习网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我校的高一年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通过分析开学第一节课的学生基本情调查表,发现有近60%的属于“零起点” 学生。众所周知,新课程的教学是非零点的教学,这给我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怎样解决这个压力?就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于是,我们制作了一个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网站,课程学习网站包括“课程学习”、“作业与作品提交”、“学习讨论”、“网上学习调查”、“研究性学习”及“信息奥赛专栏”等栏目,并具备学生真名注册功能。其中“课程学习”栏目里设有必修模块及5个选修模块的课程学习子栏目,教师每节课教学不仅备教学设计,更是精心准备学习学案,并将学案上传到课程学习网站的“课程学习”栏目相关模块的子栏目里,教师上课时就引导学生到相关模块的子栏目里的进行学习,由于学案是面向学生,因此,学案设计时要全面安排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学习步骤、课堂任务、收集的学习素材、知识点小结、学习评价、作业布置等内容,如果有完成相关作业再到“作业与作品提交”栏目进行提交,这样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及相关学习评价。
例如,教科版“3.3信息的智能化加工”的教学,由于我校的学生以前很少了解信息的智能化加工,如果没有让学生动手体验是很难完成学习目标的,因此,笔者教学时为让学生在1个课时既能完成知识的学习又能亲自动手体验,我把收集的人工智能的素材软件及相关体验网站的链接都整合到学案设计中,让学生直接点击就可以进行体验,大大方便了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尝试到体验人工智能的乐趣,很好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学习任务(作业),感受成功的喜悦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操作性强的课程,学生因此喜欢这门课程,教师在教学中也因学科特点经常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因此,设置合理教学任务是信息技术成功教学的关键。合理设置信息技术作业应区分课堂作业与课外作业,课堂作业应注重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与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是一定要完成并上交的,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设计分层作业,而课外作业应注重知识扩展及学生个性的培养。因此,课堂作业应该是统一的,又能灵活的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既让大部分的学生都完成相应的任务,感受成功的喜悦,又有统一评价标准,方便学生自评、互评包括教师评价。例如本人在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五章《图像的采集与加工》单元教学时,特意设计3个课堂作业,①绘制七巧板,构建造型表达信息;②“改造超女”;③使用PhotoShop制作图像表达“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句的意境。要求学生都要完成,但根据自己的实际至少上交其中的一个的作业,基础较一般的同学可上交作业①,较好的同学完成并上交作业②、③。由于进行分层作业的设计,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并上交一个质量较高的作品,有的学生上交的作品质量之高有些超乎意料。另外,我在演示网上收集未化妆的“超女”的照片时,很多学生观看后感到“恶心”,这突然给我有了一个很好的机会,针对现代中学生的“追星热”进行有关德育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学习、崇尚科学的理想。至于信息技术课外作业,很多老师能意识到其重要性,但由于受时间、条件等因素制约,学生完成难,而忽略了课外作业的布置,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虽然学生在校时没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来完成信息技术课外作业,但是在周末回家时,很多学生认为是休息时间而不愿意去学习主科课程,这时,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家里的电脑设备完成信息技术课外作业,但应注意设计信息技术课外作业应有趣,让学生巩固与扩展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激发其兴趣,并对有完成课外作业的同学在学分认定方面给予相应的加分。同时,信息技术课外作业应该是选做的,让有条件的同学去完成。
四、学习评价,自评与档案袋评价共存
强调评价是在本次新课改中的一个亮点,做好评价特别是学生的学习评价,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地完成,更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本人教学实践中,通过我校设计的课程学习网站进行教学,在学案的设计上,我都要求学生根据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与本课的学习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自评、互评;同时,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模块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并使用档案袋方式记录学生的模块学习过程中的课堂学习行为、作业作品情况、评价文本等过程性评价和模块考试成绩并进行总结性评价。通过档案袋评价方式可以让我们全面了解学生的模块学习情况,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五、存在问题分析与解决。
1、QQ及游戏问题
关于QQ及游戏问题,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不是老师说停下来,学生一定会将自己的游戏、上网、QQ、歌曲等进行到底(从上课前几分钟打开电脑开始)。在学生看来,上电脑课的最大吸引力莫过如此了。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并处理好信息技术课堂的纪律呢,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上不能一味为了完成教学知识而教学,还应注重学生良好学习行为的培养。就说本学年福建省进入高中课改实验,我的班级一开始也出现这种情况,后来我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现在课堂上已经很少出现这种问题。
① 不断地给学生说明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会考甚至高考进行反复强调,并渗透相关德育教育,以理服人。
② 要让学生学有所得,每堂课都能让学生感受学到有用的知识。
③ 教学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课堂上机任务的设计应能引起学生的喜欢,积极主动的参与。
④ 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这可能有点“大话”。本人的每节课不仅有教学设计,更为学生精心准备学案,放在本校制作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网站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的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至少会提前5分钟到机房,自觉进入课程学习网站进行预习及下载相关上课素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习惯,而不会出现去上网、打游戏或听音乐等现象。
⑤ 努力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本人教学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往往是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上他的学科。我们是否能多想些办法让你的学生喜欢你。
2、课改中的改与不改
新课改中的“改”其实就是改革传统教学中的存在的弊端,新课程教学时应处理好改与不改的部分,因此,要求老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教学时应做好教材分析,避免走上两个极端,即:一节课几乎都让学生自习,并错误理解这是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或者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应试的学科,照本宣科地讲授。
3、互动参与积极性的提高
如何提高学生互动参与的积极性,这也是很多一线老师特别是农村老师感到棘手的问题,本人在新课改教学之初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后来教学中我除了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课堂主动回答问题外,又在过程性评价上加入课堂主动参与方面的评价,并让学生知道过程性评价是学分认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段时间的鼓励与引导,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有着明显的提高,回答问题时就有争先恐后的现象。
4、课堂评价问题
要努力做到每堂课都有评价,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地完成,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问题
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很好的利用信息技术,强调学以致用。因此,学生在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同时,更要引导他们如何将学习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中,特别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学习整合。例如在《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二分法查找》教学时,在教学延伸方面,本人结合数学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利用二分法算法求数学方程近似解进行知识拓展。
6、机房管理
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学时,大部分教学都是在网络教室上进行的,因此机房里不仅要有新课程教学所需要的软、硬件,而且还要有有效的课堂教学控制及上网管理系统,如上网二级代理等,有利于合理地控制学生课堂上网。
7、教案与学案
新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有教案更要有学案。在实践课改教学中,每节课我不仅设计教案,更为学生精心准备了学案,每个学案都有具体的学习步骤、任务作业、学习评价及知识点小结(即,本人要求学生要做的学习笔记)等,并传到我校制作的课程学习网站。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另外,学习笔记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行为,有效解决学后忘记的问题,又能让学生掌握相应技能,同时有利于对付有关考试(如会考)。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讨】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技能12-05
感悟新课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07-16
信息技术课程说课方法10-1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11-22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09-17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教学设计01-18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10-08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12-29
信息技术课程介绍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