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征文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征文(共13篇)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征文 篇1

摘 要: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四个方面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深度融合 问题

措施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完美和谐地融合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其学习主体地位。可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一个改革教学结构,使教与学达到最优化效果的过程。因此,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问题

1.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认识存在的问题。教师首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带来的高效优化作用。在我近几年的观察中,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融合了;还有的老师一味地追求技术的奢华与时髦来吸引学生,这都在理解上偏离了我们正确处理教学目标与发展目标的教学理念,忽视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2.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存在的问题。

在我近几年的观察中,有些教师不想动手动脑,从网上直接下载视频课件,不管是否合适就使用了,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对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支撑的课堂,教龄偏大的教师却不愿使用,这是对使用新技术缺乏信心的表现;再次,课堂结束后,对课堂新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反思,弥补缺漏的情况很少,这是教师自我提高意识的不足。

3.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需掌握技术存在的问题。信息技术是进行融合的工具,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操作技能不足,不能和谐流畅地操作教学软件,因此,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思考 深度融合背景强大,将信息技术能力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最高可以高攀到十八大报告的新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再低点呢,国家的《2010-2020年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和近十年的《教育信息化纲要》,以及教育部部长的讲话,都将信息技术推到了最重要的位置。

可深度融合和以前的整合有什么区别?是不是新瓶装旧酒,换个名词而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还得从老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说起——

有两种教学方式很流行,一种叫“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另一种叫“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得多了,让学生思考得少了,就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讲得少了,引导学生按照自己布置的方向研究问题,就是“学生为主导”了么?非也!后者学生是做了很多,但学生做的一切,依然是教师在调控着整个教学过程,包括采取的教学方式(讲授型、自主探究型等)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听课、探究、动手操作)。所以,原本就没有什么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方式。夸张点说:所有课堂的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安排下进行的。

那么教师如何安排学习呢?整合阶段,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前文已经说过,无非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用,学生也用。融合阶段怎么办,怎么用?原本我也迷惑,只是想起了几个人。每一个人,都带给我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不同的思考。

1.可汗学院和反转课堂

头一个让我想起的人,是一位老外,我们不认识,没吃过饭没喝过酒也没见过面。他叫萨尔曼•可汗(Khan Academy),孟加拉裔美国人。以前有亲戚找他给孩子补课,他就把要讲的东西在白板上演示出来,利用录像功能录制下来,发到网上,给亲戚的孩子看。那边小孩在线学习。时间长了,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就有了“可汗学院”。现在越做越火,百度可以轻而易举地搜索到相关资料。

我们学校的新白板有录制功能,我一下子就想起了可汗和他的可汗学院。老师把重点难点录制下来发送到网络上,这一点,突破了课堂的时空限制。让孩子在回家之后,在没能完全消化当天知识的时候,在面对难题的时候,可以上网翻看老师课堂即时录制的重难点视频。从课上,到课后;从课上接受知识,到课后的知识再现。我爸妈都是教师,从小家里不缺老师。但是很多孩子的家长辅导不了孩子,他们怎么办?是不是,有了电子白板的录制功能,有了网络,就有了一个有力的解决途径呢?

我想起的第二个人,是市电化教育馆燕馆长。他曾经为我们详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一些关键点,其中有一点就是:融合是要在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提供教育教学服务。课前,有教师备课,学生学习;课中,有运用设备和技术授课、学习;课后,有相关教学内容的支持和服务。

国内教育界现在有个新的流行词,叫做“反转课堂”,也叫“翻转课堂”。其实和可汗学院是一样的。都是把要讲的内容录制下来,并提出相关问题,尤其是可以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让学生提前看,上课可以直接研讨。效果相当好。

2.微课

网络的通讯工具有很多,QQ之后是QQ空间,博客在这个时候也悄然兴起。博客如何兴起的,怎么进入中国的,暂且不谈。单说博客是个好东西——它改变了以往的言说方式。在博客中,每个人都是作者,每个人又都是读者。不需要谁的授权和许可,就能自由自在地交流。好东西总能被人注意,博客迅速地进入学校。晋城师范附小、市实验小学等学校相继要求开通班级博客,提供“学生—家长—教师—学校”这样一个空间平台。这恐怕是早起的深度融合的萌芽吧?

博客之后又出现了微博。这个更火,语言短小精悍,字数有限制,传递迅速。而且北京师范大学、上海教科院蒋鸣和教授等科研单位和学者相继开通博客,我只要加个关注,就能了解专家们平时关注的东西。微博好啊,它能让我足不出户就了解教育技术的前沿问题。掌握教育技术的前沿问题,也就站在了队伍的前头。微博方兴未艾呢,微信又出来了。同时,各种“微”字的世界里,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教学研评方式——微课。短小精悍的微课,只演示教学中最给力的那一部分,如何解决重难点的那一部分,也是最能体现教学水平,最能让其他同行学习的那一部分。现在百度一下,会查到很多微课,例如:http://dasai.cnweike.cn/?c=main&a=siteIndex。

以往评课,有这么几种方式:1.现场赛课,专家讲评。2.录课,送审,专家择优,发布上网大家看。3.本地讲课,通过摄像头远程直播,同行网上研讨。现在多了微课这么一个新东西,怎么办呢?微课是授课教师把自己一节课中最给力的部分上传到网络上,各种评论可以停留在网路上。读者一访问,看到的就是录像课的精华部分。

3.慕课(MOOC)

“慕课”这个词,是我从中央电教馆王珠珠馆长的讲话稿里看到的(2013北大教育信息化圆桌论坛”上的主题发言)。仔细搜索一番,暂将“慕课”理解为:没有围墙的,随时可以学习的大学。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尚未推广。但我有理由相信,国家、省教育公共资源平台中,会启动这个没有围墙的学校。那么这里能否建议一下:每个地区开通个类似“慕课”的平台,定期让学生听名师免费讲座。名师轮流坐庄也可以促进教师发展,促进教师的积极性,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三、设备和技术如何使用

1.日常应用。比如科学课在黑板上投出草履虫的图片,这个以往的挂图没有什么区别。某些基层教师,在语文课上,用电子白板展示生字的写法,还用动画演示了笔顺。我个人认为,这不如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效果好。

纵观最近二十年,我们的课堂里有哪些改变?电视、电脑、液晶屏、触摸电视、白板„„。有哪些没变?黑板、桌椅、布局、教室„„。有哪些丢失了?板书„„板书越来越少了。一味追求信息技术手段,却少了那份教师的个人魅力。教育不能迷失在技术浪潮中。我并不特别反对信息技术的日常应用,只是在交流的时候,这个不应该作为课程的两点——这不是解决问题重难点的必要和先决条件。

2.无可替代的运用。山西省实验中学有一位语文教师叫曾经讲过一节课《林黛玉进贾府》。课堂上展示了王熙凤那肆无忌惮的笑。高中学生很难体会到王熙凤的笑,所以他先让学生尽情想象,而后播放83版《红楼梦》片段,将王熙凤的笑相展示给学生看,可谓之信息技术用到了家。

举一个电子白板的例子。地理老师讲澳大利亚,讲撒哈拉沙漠。用电子白板调出卫星地图,给大家看真实的地理情况,进行讲解。有位中原街中学的地理老师,用网络上的卫星地图和学生一起追踪台风。每天观察台风动向,然后记录。这样既有真实,又有实时的技术。传统的教学方式做不到。至于效果,不言而喻。

再举一个液晶触摸电视的例子。这是我们燕馆长给大家讲的:把课堂上学生生成的东西,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看。没来得及展示的作品存在网络空间,让学生放学后可以继续浏览。即时资源与空间的完美结合。

总结一下:一节课,或者一个内容。如果抽掉技术,什么都不剩了,那就是深度融合了。在边远偏穷,师资力量不足的地方,以及城市中缺少专职教师不开的课(音乐、美术)的地方,能运用远程视频开通一门课程,是非常有意义的。

3.需要尤其注意的是:适时运用!媒体的作用,是要解决学生靠思维和想象无法理解的那些内容。能理解的,就可用可不用了。尤其是需要想象的地方。

媒体是可以限制思维的。比如,看完电视剧《天龙八部》,满脑子的萧峰形象荟萃成屏幕上的主角。关掉电视重拾小说,阅读文字的时候,脑子里的萧峰形象依然是屏幕上的主角。挥之不去。什么时候把电视剧忘差不多,什么时候脑子里才恢复自己的武侠世界。美国一位妈妈状告幼儿园教会自己3岁女儿26个字母后,孩子再也不能将“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等,法院最终判决迫使该州修改了教育保护法。看看,保护想象力是多么重要的事。

开发学生思维很重要。能用语言描述清楚的,就不用媒体。必须用媒体的,一定要让学生先充分想象,再展示媒体。

四、空间和资源的应用是不是只能存在于课堂教学中

目前我能知道的深度融合方法,就是以技术为基础,网络空间与资源配合,在课前、课中、课后为学生全方位服务。那么,深度融合是不是只能存在于课堂教学中?教学生只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但是教育工作还有更多的东西,比如:教师需要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研究。这些研究过程和结果,可以在网络空间进行。研究过程中的统计,更要依赖于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冯广源 王鑫 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现状、问题及对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征文 篇2

近两年, 学校先后完善了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电子备课室、精品课录播室等信息化教学硬件环境建设。为满足教师远程培训及录制微课的需求, 学校特意为每个教研组增加了两台电脑, 配齐音箱、耳麦、手机录制微视频使用的支架等设施设备。2015年, 又在教室极其紧张的情况下, 腾出两间修建了微课录播室。目前, 学校“三通两平台”建设工作初见成效。学校依托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全员参与网络资源共建共享活动, “一站式”平台管理模式设计方案已初步完成。学校“智慧教室”建设项目方案已经通过区、市审核, 将于2016年施工。随着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 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均已能够基本满足信息化教育教学的需求。学校在常规教学工作中, 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和实践, 助推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

信息技术与思想观念相融合

根据区教育“十大计划”, 学校将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列为五年发展规划的重要部分。采取“三步走”的策略, 更新教师的思想观念。

1.外出观摩, 感受改革

三年来, 学校共外派教师百余人次, 先后到重庆市聚奎中学、华中师范大学、长春市树勋小学等多所学校, 观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课例研讨活动, 让教师从感官上触碰, 丰富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教学的阅历, 从思想上触动, 激发实践的热情。

2.专家引领, 对话改革

学校根据信息技术应用课堂的发展需要, 适时请专家进行诊断式辅导。一年来, 我们先后约请吉林省“提升工程”项目办的郑世忠主任、东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刘晓中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理想软件工程学院钟绍春院长、全国信息化建设先进校榆树市武龙中学郭立国校长等, 对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 学校依托现有人力资源 (省级专家、市信息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朱瑞晶) 为任课教师, 从理念上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培训, 以便在获取信息化教育前沿发展动态的同时, 增强信息技术应用意识。

3.校本规划, 切入改革

以校为本是改革的原动力, 找准改革的切入口, 营造改革氛围, 是实现改革的重要保障。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以骨干先行, 示范引领的方式, 通过技术有效应用于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引导教师从应用技术的误区中走出来。让老师们深切地感受到技术服务教学的必要性、重要性, 体验到技术的强大功能和易操作性。

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相融合

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力量。目前, 我校教师平均年龄40岁, 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结合这一现状, 我们在更新教师教育观念的同时, 将技术融于教师培训中, 采取“通过网络, 线上学习;应用技术, 线下实践;平台互动, 混合研修”的培训方式, 提升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在线下培训环节, 学校以微课的设计制作培训与实践为主要内容。主要采取分层培训方式, 完成金字塔结构的培训团队构建。塔尖为省信息技术专家 (本校教师) , 以下依次为:省市级骨干→学科组长或信息技术特长教师→青年教师、老教师。通过市、区骨干培训, 青年教师培训等分层培训, 使全体任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在这一环节中, 我们不单单从理论层面进行培训, 还将培训与“自主研创”相结合, 边学边做, 边做边修。学校教师全员参与的氛围已形成, 教师们在技术的支持下, 完成了微课的录制, 丰富了信息技术应用课堂的资源。目前, 83%的教师参加了学校的“自主开发微课大赛”活动, 30%的教师参加了市级以上的微课竞赛。 (在这个时段解决了“要改革”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相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 是技术层面和课程层面的深度融合, 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在这个环节中, 我校开展了“三段式”改革实践。

1.初探改革, 发现问题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 是中心环节的重心所在。为了探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 我们从2014年10月份开始, 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在语文、数学、外语学科中, 进行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在教改实践中, 我们遇到了新的问题, 如大班额情况下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 出现的“大翻转”终端设备不足、“小翻转”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问题;微课不能有效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问题;微课教学与教学课件应用混淆的问题;低年级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问题;等等。

2.深入探索, 剖析问题

实践中我们确定了两个实验年级、三个学科、四个实验班, 采取听思结合的方法 (即“专家听课, 引领反思→组内听课, 集体反思→自我听课, 自主反思”) 深入实践, 边实践边研讨,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主要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在实践探索阶段, 教师忽视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二是缺少以学生为认知主体的新型教学结构;三是未能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四是教师对微课的片面理解和刻意运用的问题。找准问题, 剖析原因后, 我们对症下药, 进行了第三阶段的大胆尝试。

3.创新实践, 解决问题

针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于今年上半年, 适时调整方向, 利用微课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这一特点, 确定“微课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的研究”这一课题。将教学的课程内容进行详尽研究、归类。并针对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 规划出信息技术应用的“点”, 即为“哪些内容适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这一问题找到答案, 避免信息技术使用的盲目性。这一时段, 我们有效解决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如对于终端设备不足的问题, 我们采取了试点班级全员发动, 依托家长, 配齐终端的策略;对于低年级学生技能提升的问题, 我们采取了大手牵小手、生对生、一对一教学的策略等。

目前, 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教学的实践只是起步阶段, 但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 已初见成效。2014年12月2日, 在全区小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会上, 学校宋晓梅老师执教的一节英语课, 迈出了我区小学英语学科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第一步, 其课堂教学得到省、市专家的好评;12月4日, 学校教学校长王晓红在省国培项目阶段交流活动中, 代表学校进行了主题为“注重技能培训, 实践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交流;2015年4月, 学校有1人考取了全国微课程评优大赛星级评委资格;2015年7月, 学校在NOC活动中, 分别获得1个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1个一等奖, 2个二等奖;2015年, 在全省微课大赛评优中, 学校有13人获奖;在“一师一优课”评选活动中, 学校有三位老师的课被推送参加国家级评选。2015年11月19日, 吉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种子教师”教学展示活动现场会在我校进行。这一年来, 学校先后被评为吉林省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基地校、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实验校。

谋求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篇3

科学规划。2011年,蔡甸区正式启动教育云网络建设。2012年11月,蔡甸区以成为武汉市教育云示范工程试点区为契机,结合全区学校现有信息技术设备的实际、教师专业素养实际以及课堂教学状况,制订了“硬件建设为基础,队伍培训为关键,规模应用为重点,优质均衡发展为目的”的《蔡甸区教育云工程实施方案(2013-2015年)》,确立了2013至2015年三年工作重点和目标,为蔡甸区教育云示范工程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合理配置。全区学校与区教育信息中心100兆互联互通提升至1000兆光纤高速互联互通及无线网络全覆盖,并在区教育城域网平台上建成了视频会议系统、“汇学通”学科教师联盟网络研讨系统、远程同步课堂教学系统和校园远程监控系统。完成了全区学校“班班通”建设。各学校组织教师自制、收集和整理教学资源并上传到资源平台,实现导学案、导学视频等教学资源数字化,做到全区共享,实现了“优质资源班班通”。导学在线学习平台全面启动,推动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搭建平台。以“教育新技术”为重点,以计算机模块等为内容的全员教师轮流培训。以更新观念、实际操作为重点的校长、网管员集中培训及骨干教师参加的市级教育云远程培训;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引领、示范培训;以区域教研为平台、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主题的研究式培训;以面向全体教师的学校校本培训,等等。通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培训,已促成人人能动手、个个会操作的良好局面。

打造特色。数字化高效课堂应用规模化。蔡甸区组织学校开展以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为主的教法创新活动,全区形成了奓山中心小学“导、学、议、讲、练五步尝试教学”和蔡甸三小“‘481’学生自主学习”为代表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批数字化高效课堂示范课、精品课应运而生,形成优质课程资源库,实现全员共享,有力推动了全区数字化高校课堂规模化应用。

同步课堂应用多样化。同步互动课堂:两所学校的同一年级在相同的时间实现不同空间同时授课、作业训练及互动教学。同步点播课堂:一校教师为主讲,不同区域同年级班级同步观看教学,实现全区同上一节课的教学模式。专递定点支教课堂:学校与学校之间同步专递、进行定点支教的教学模式。多种形式的同步课堂,保障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缓解了偏远学校某些学科专任教师不足的矛盾,促进了城乡教育协调、均衡发展。

网络教研应用常态化。区教研室以区网络教研中心和“汇学通”学科教师联盟为平台,将当前教育教学的一些热点问题以及学校、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进行整合,以主题形式呈现在网络教研的平台上,引导相关学科教师参与研讨。加大与外地、外校以及国外教育机构的交流,利用网络同步开展教学片断展示、互动沙龙、专家点评和经验交流等远程交流活动。引进先进的教育资源,促进全区教育教学提质晋位。

在蔡甸一小、大集中心小学开展电子书包试点应用:以学生为主体,基于网络学习资源,以信息终端为载体,覆盖备课、上课、辅导、测试和作业五大环节,探索农村地区学校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教学模式转变的途径和方法。

蔡甸区开展《数字化导学资源建设与教学模式改进研究》课题实验,创建学生通过导学资源平台对课程进行预习、复习、学习和练习的学习环境,使教师在教育云环境中,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能力发展为目的素质教育学习方式,助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让课堂更精彩。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张媛 篇4

六年级数学

张媛

我校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促使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学课件,充分使用多媒体设备。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通过多媒体技术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积极、主动、乐于参与学习。

我在教学在“圆的认识”是这样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掌握了圆的特征之后,教师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而不做成三角形的或正方形的?学生回答时凭自己的想象找出答案后,这时教师利用三维动画片演示三角形车轮、正方形车轮、圆形车轮行进的情况。学生清楚地看到:三角形转动最不稳定,正方形转稳定程度有所改善,圆形车轮平稳而圆滑,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解释了所学的知识符合实际情况的原因,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如在教学《长方体认识》一节中,教师可以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长方体模型实物投影,让学生对长方体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接着让学生闭上眼睛用手摸一摸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具体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让学生用8个接连柱和12条连接棒自己构造一个长方体。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注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去创作。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维、互相讨论、共同切磋,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做出大小不一的长方体,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和思维过程融为一体。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征文 篇5

一、案例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给我们的化学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掀起了一场化学多媒体教学的革命。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多媒体与化学教学过程的融合以及多媒体对化学教学的重要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融合:

(一)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好处之一在于辅助于模拟试验,使之生动形象,化学中有很多抽象的物质或反应,比如各种分子模型以及各种化学反应,老师们在讲分子结构的时候可以将模型在电脑上模拟演示,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的定义或结构相结合,增强学生记忆。再比如在讲,我们可以用flash这一软件做出2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分解成原子然后再组合形成水的过程,这样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加深印象,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计算机除了在教学中辅助于模拟试验外还可以对复杂的或随机变化的信息进行实时处理。如: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硫酸铝溶液中逐滴加入(每滴0.2毫升计算)0.2摩尔/升的氢氧化钠溶液。学生在掌握基本反应原理的基础上,输入所加的氢氧化钠的体积数值,计算机进行处理,绘制出氢氧化钠体积为横坐标,生成沉淀的质量为纵坐标的实时图象。这样大量的数据处理,是常规教学无法做到的,但对于计算机来说却轻而易举。

复习课往往是老师最为头疼的课,在短短的45分钟内要让学生能够练习更多的题目,从而扎实得掌握知识点,这个时候总是恨课堂时间短。其实比较一下用多媒体上复习课,和单用黑板上复习课,就不难看出,同样一节课,使用了多媒体则学生不但能掌握更多的题目,而且能够掌握的更为扎实。求其原因,多是因为多媒体(计算机)省去了老师抄题,读题;学生抄题的过程,从而节省了大量时间,时间多了,补充的内容就多了,学生得到练习的题目也就多了,自然掌握的就扎实。因此多媒体往往是教师复习课的重要武器。

现在学校平均一个班50人左右,很大一个教室,老师在做演示实验的时候坐在后排的学生是很难看清实验现象的,只能听前排同学描述,此时何提前将该实验录制好,上课的时候变做边放录像,这样做到后排的学生既使看不清老师做的课堂实验现象,也能通过录像看个明白。此外实验化学中有很多实验往往是很危险的,但很多学生对此却不以为然,原因是他们很少看到不规范的操作造成的后果,何不让学生真正看到由于不规范操作的结果呢。以CO的毒性为例,CO是有毒气体,因此在课堂实验中不能做一氧化碳实验,那学生就真的不能观察到一氧化碳的毒性吗?其实,我们可以找到有关CO毒性的录像或者制作动画播放给学生看。比较常见的是小白鼠中毒死亡,通过该实验现象让学生了解CO的毒性,告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谨防煤气中毒。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加热液体时试管口朝向人,用试管加热液体量过多造成喷溅,酒精灯用嘴吹灭„„.,将这些错误的试验用录像或动画形式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真正看到这样做的后果,能够加深学生印象,从而在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时,能尽量避免错误及不必要的伤害发生。

(二)教学辅助工作中运用计算机建造和维护化学教学资源库

现在大部分的学校试卷都已经是微机排版,很少出现手写试卷。但前两天看到其他区仍有手写试卷印发给学生。给我的感觉非常不规范,这样的缺点在于由于手写试卷,老师的字体可能会连笔,造成学生很难看懂题目,增加学生的读题难度,给学生造成一定压力。就手写试卷原因可能是该校没有规范的化学资源库。化学资源库若想完整,不可缺少以下3个部分:1.题库;2.仪器素材库;3.视频素材库(VCD,录像带等素材)。这三种素材库的建立和完善是非常必要的。各个学校每年都会出很多单元复习题目,而相对于化学来说,化学学科试卷题目不单是文字,还包括很多仪器或坐标的图片,这些图片手绘难免有些偏差,而用计算机绘制则精确很多,提高了试卷的整体精确度。现在很多化学老师都有学校或自己的题库,或者是有专门的绘图仪器库。这些素材的建立方法如下:

1.题库建立。

题库建立是教师在平时练习题目中的经典题目,以及各年中考的典型题目都可以收入进去,将这些题目保存到计算机当中,以备今后制作课件或试卷的不时之需。题库对于化学学科来数是极其重要的,而且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我们老师维护,因为每年中考化学考试趋势不一样,题目类型及重点难点不同,因此需要我们老师平日里增加新的内容,删除不需要的题目。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建造一个跟教材和中考考点相同的题库,就需要我们不断扩充,不断修复,这项工作需要持之以恒,虽然有点繁琐,但对于今后的教学及学生检测其着重大作用。

2.仪器素材库的建立

化学仪器图片是经常出现在我们试卷或课件中的素材。这些仪器图样在网上很容易找到,老师们可以提前将自己所需的仪器库找全,以便以后试卷中,或者平日里的课件制作当中加入。及时地完善仪器素材库库省去了先用现找的麻烦。现在有很多组装仪器图的软件,更能方便我们老师组装任意的实验装置图片。

3.视频素材库

在学校的电教部门里,应该有许多关于化学的VCD或录像带。很多课堂里做不了的实验,一些化学知识宣传片,或者名师的录像课等很多素材都会收藏在内,我们老师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借来在课上给播放片断给学生看,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视频素材库的建立需要学校配合教师每年购买一些比教好的素材从而完善该素材库。

(三)学生通过多媒体特别是网络作为课下学习的辅助工具

学生现在的化学学习形式大多是:教材+辅导书,很少有家长或学生认同通过网络来达到化学辅助教学的形式,其实通过网络来巩固化学学习的效果绝对不亚于辅导书,现如今互联网已经相当完善,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教师应指导学生访问相关的教育网站。通过网络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进度和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自由选择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学生可以自己控制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发挥主体积极性,唤起学习激情,这种激励反过来又使学生集中精力去学习新的知识,心中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再次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但目前为止化学学习与网络相结合的事例并不是很多,在这方面,其实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比如,课前让学生从网上查找课上所需资料,课后让学生通过电子信箱或MSN、QQ等网络工具及时与老师沟通,解答疑难,或者学生直接从网上破解难题,这都是有可能实现的。以课堂教学为例例举网络的作用,我们在学“碳的几种单质”这节课之前可以让学生从网上先找到碳单质的相关知识,然后上课的时候四人一组,分组让学生先对自己找到的碳单质的概念及其形态在组内进行进行总结,然后组中选出代表在全班讲解。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对手动脑能力,重要的是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也是他们不断学习过程,每个学生都把自己在网上或其他书本资料上找到的有碳单质的知识讲解给大家,通过这样一节课,不单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学生对碳单质概念及其形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未来的改进与思考:

(一)多媒体教学注意事项之一:教师让“课件”牵着鼻子走。

有的老师课件作的非常认真,可是学生受益不大,课堂也不活跃,原因主要是这节课堂学生缺少了“师生沟通”,而变成教师与课件之间沟通,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成了课件的舞台,学生自然不会活跃。归根结底,课件是辅助教学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万不能为了制作课件而忽略了学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万万不能宣兵夺主。

(二)多媒体教学注意事项之二:一个课件多人用

制作一个优质的课件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当组内一个老师制作完某节课的课件后,其他老师认为他做的很好于是就拿为己用,这的确是为自己的节省了制作课件的时间。但却有悖于课件制作的本意。因为课件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是教师教学方法、教学风格的一个灵魂。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风格,这种方法风格别人是模仿不来的,如果照搬了他人课件,由于教学方法不同,课件在使用过程当中,不但没有促进教学,反而会因此而与你的课堂教学格格不入。因此只有制作自己的课件,才能把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融入其中,使课堂气氛因为自己制作的课件而更升华。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征文 篇6

研究的目标:

1.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网络平台探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生物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2.通过研究,调动学生学好生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应当具备的严格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作风,使学生一步步地学会生物学研究中基本的科学方法。

3、,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相整合的路径与方法,总结归纳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切实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与水平。

研究的内容:

1.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物自主探索学习方式的研究。

多媒体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研究: 教师主导:设疑激趣→示范指导(或启发引导)→组织讨论→组织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讨论猜想建立假设→设计交流模拟探究→合作探究记录数据→意义建构交流评价→迁移应用联系实际。

2、利用多媒体技术为生物的实验教学提供虚拟的实验空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的研究。很多的教学内容离不开实验,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通过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兴趣、观察能力、科学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3、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课外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研究。网络环境为生物的课外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形式。例如:通过网络进行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社会调查;通过网上收集资料制作生物电子报、编写生物小论文、设计实验等,通过网络环境进行课外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活动不仅节约时间,而且丰富了活动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主要创新点

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抽象为具体。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搜集文字、图形、动画等多种信息传输为一体,创设出具有真实感和表现力,生动轻松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动情入境,集中注意力,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为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奠基。2.加大知识信息容量,促进师生多维有效互动。

在信息技术下的生物课堂中,这种参与得以最大限度的体现:诱发主题相关的情景可由学生根据需要反复浏览,根据教学任务设计的有吸引力的、可操作的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趣和特点进行探究……信息技术是为课堂服务的,课堂是有益学生发展的;学生的参与能使技术与知识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3.注重探究性学习,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征文 篇7

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还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主要发展方向, 若想全面实现深度融合, 我们首先应处理和重新编排课程内容,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使其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增强形象认知, 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进而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理论

深度融合具体是指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融合信息技术, 使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进而完成教学任务, 增强学生的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处理和创新能力。其本质是对教学结构的改革, 旨在通过融合实践, 来优化教学效果[1]。为全面实现深度融合的目标, 我们加大了在实践活动中的探索, 不断开发教学资源, 改进教学模式,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方法和实践

在信息化这个大环境下, 对学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的学习模式和获取知识的手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已经成为教学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为全面实现融合目标, 我们应创新学习和教学模式, 推广小组协作式学习模式, 加强软件和硬件设施建设[2]。

(一) 创建智慧课堂

在翻转课堂的基础上, 我们进一步创新, 最终创建了智慧课堂。教研组每月开展一节以智慧课堂为主题的教研课, 同时, 还应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布于整个学校, 智慧课堂主要包含以下模块:

1. 网络学习。

课前面向学生提供相应的课程资源, 具体包含学习任务卡、微课、学习效果检测卡。学生依据学习任务卡可在家中、图书馆等进行自主学习, 一旦遇到问题, 可通过网络向老师或者同学请教。

2. 预习效果检测。

通过学习效果检测卡, 待完成自主学习后, 可立即检测预习效果, 进而清晰认识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 教师应认真归纳整理, 记录其中代表性问题, 并在课堂上集体讨论, 最终将问题解决。

3.小组协作。首先, 围绕教师精心挑选的学习疑问开展小组内部的协作探讨, 在此过程中, 学生可充当教师角色, 帮助其他学生解决问题;其次, 围绕课堂探究任务开展交流讨论, 如若小组内部无法解决, 可请其他小组帮忙。另外, 教师还应从旁指导, 确保自主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4.巩固练习。通过测试平台进行巩固练习, 并依据检测结果, 掌握学习情况, 同时, 教师还应全面掌握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展, 可依据实际情况, 进行适当的指导。同时, 学生还应充分利用为知笔记这个工具, 认真记录课堂笔记, 以此来加深记忆[3]。

(二) 开发课程资源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 原有的教学资源的不适应性和局限性日益突出, 一方面, 无法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 另一方面, 缺少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无法达到现代人才培养标准。这要求, 教学工作者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扩大教学资源量, 实现共享。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 开发出了微课这种教学资源, 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还丰富了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均可在云端自由下载教学资源, 并存储在终端设备中, 将移动式学习变成现实。

(三) 构建研修平台

在数字校园的基础上, 有效融合新开发的课程资源和创建的智慧课堂, 依据课堂反馈, 明确研修主题, 构建研修平台。

1.上传预案。合理选择开课伙伴, 形成开课团队, 待明确开课任务后, 借助网络资源或者实地交流, 编写教学设计, 并上传教学设计。这主要是为了营造全校老师参与优化课件的良好氛围, 尤其是对于那些新入职的老师来说, 能够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2.团队磨课。研修团队应及时整改教学设计, 然后上传到研究网中, 而开课团队应虚心接受研修团队的整改意见, 调整并完善教学设计, 再上传至教学设计栏目。这个环节主要是在校园教师队伍中创造研发氛围, 为新课改的新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3. 观课评课。

信息化专用教室是举行开课活动的主要场所, 其中研修团队人员应全员参加, 其余教师可通过网络听课, 在听课的过程中应及时发表个人评论, 也可以在课程结束后发表评论。在学校中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要让教师互相评判, 从而取长补短, 将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校园中传承, 提高信息化教学效果。

4.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这要求开课人员应虚心接受同行建议, 思索、总结, 撰写教学反思, 确保质量, 上传至研修网中, 以供参考。只有不断进行反思, 才能将好的经验保持下去, 将不合理或者不适合的方式、做好和理念摒弃, 创造良好的教学模式。

实践表明, 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观念, 还改进了师生关系, 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达到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赢局面, 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并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建设进程。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也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其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进程, 这两者的融合也是一个长期过程, 因此, 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 我们应积极探索, 有效掌握最新理论和方法, 进而全面实现深入融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彦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之我见[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4, (12) :33-33, 38.

[2]于福强.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 , 2014, (29) :67-67.

[3]周学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 (11) :136-136, 137.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征文 篇8

培养兴趣,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引导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信息技术课本来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它的内容丰富有趣,最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的空隙或完成教学任务后,也可以让学生玩一些游戏,但不要告诉他们玩法,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游戏的玩法,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学习,激发进取心。也可以专门找一些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小游戏,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去玩,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有助于智力发展。

二、技能培养策略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应把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信息能力放在首位。教学中我们既要教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

1、建立常规,为信息技术课堂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避免信息技术课流于形式,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切实制定严格的信息技术课堂规范,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氛围,形成相应的监督、管理和督促机制。

2、教学有法,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教无定法,但教定要有法”。这是各科教学必须遵守的一个通用原则。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以有利于学生学习为原则,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3、学以致用,利用信息技术技能实现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学生掌握了相关信息技术技能后,就要学以致用,利用信息技术技能实现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只讲授基本的知识点,然后推荐一些网络教学资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到相应网站拓展学习相关内容。

三、自主管控策略

生活在信息时代,学生的信息能力是不可或缺的。现实中很多学生自主管控能力薄弱,沉迷网络游戏。网络游戏大量占用学生的时间、精力,加之不少游戏中的暴力和色情成分,成为名副其实的“精神鸦片”。现在有许多家长、教师谈网色变,禁止学生上网。一味的“堵”,不如正确的“疏”。我们应该利用网络的积极因素,规范学生网络行为,正确导向,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自主管控能力,促进学生的信息素质发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四、目标刺激策略

教师制定一定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殊途同归,完成目标。如:教学综合性学习解说词,课本上解说词的范文,也没有解说词的写法。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自主写一篇介绍自己学校的解说词。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搜索解说词的写法,观看具体某个解说词的视频,可以实地拍摄学校风景、建筑,可以调查采访学校领导,了解学校情况,再写成介绍自己学校的解说词,在课堂上边播放学校的图片或视频,边解说。网络上丰富的交流工具,如BBS、聊天室、电子邮件等,使非面对面的交流成为可能,学生可以克服心里障碍,畅所欲言。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来确定学习进程,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还可以与同学、老师甚至专家进行交流。

五、反馈激励策略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征文 篇9

【摘要】小学生以形象认知为主,而多媒体信息技术能以视频动画等方式将抽象的知识以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一方面,吸引学生兴趣;另一方面,扩充课堂知识容量,降低学生认知难度,有效提升课堂效率。从教学实践出发,对怎样巧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深度合作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深度融合 以生为本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深度融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课改新理念,所以,当前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然成了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对活跃小学数学课堂,扩充教学容量,提高小学认知速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鉴于此,我们就借此文,结合教学实践说一说如何让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合作,来提升教学效率。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意义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传统的数学教学多停留在教师照本宣科地说教,学生听讲后做练习的模式。这样的模式属于被动灌输,而小学生抽象思维不完善,多以形象认知为主,所以他们会感觉课堂乏味,逐渐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借助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就可以以形象的方式呈现出具体的数学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带入到具体情境,让孩子们体验数学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形象认知和切身体验,能第一时间将知识转化成能力,达成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同时,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还为协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教学过程中通过将校本教研材料或者是导学案,录入信息化,便于同学们在自主预习和探究的过程中及时参照,以此来实现资源共享,打破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提升认知效率。具体操作中,我们首先要搭建一个交流平台,或者是微课视频专题录制,这样不但能给同学们提供展览演示、论坛交流、成果体验的学习和体验机会,还能在遇到问题时通过模块化的微课讲解进行自主探究。其次,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独特优势,让信息化环境下的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创新不断。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契合了学生以形象认知的发展规律,也给他们提供了自我探究和展示的平台,让数学教学更多元化,全面保障同学们体验数学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得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二、如何完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入融合1.激发兴趣,提高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结合这两个认知特点进行知识整合。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理论说教和题海战术,能借助多媒体将数学知识以形象的方式和情境展示出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生成和互动中来。

比如,我们在教学《图形的变换》内容时,传统教学除了口头的说教,就是让同学观看教材上的图示。这样不但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大大的限制了学生的认知空间。而借助多媒体,我们可以以形象的方式给孩子们展现更多的图片,如战国时期精美的铜镜、唐代的花鸟纹锦、青花瓷等。还可以以动画的方式,给同学们展现一些图片,旋转和对称所产生的效果。这样的认知方式形象、灵活,能有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课堂参与度高。再如,学习《图形的变换》中的“欣赏设计”时,我们可以鼓励孩子们动手制作图形,然后以多媒体的方式给大家一一展示,不但满足了学生的形象认知,还能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值得借鉴。可见,多媒体展现知识的手段比较多,教学过程中只要抓住学生认知针对性的整合教学内容,就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认知效率。

2.动态展示,破解难题

数学知识有很强的逻辑性,为了让学生体验整合逻辑变化,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多媒体动画能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让学生认真观察和体验其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完善认知链接,生成理解和运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的例6时,以前的课堂教学法是通过量杯的图来进行数学教学分析。然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理解总是落后一个维度,不能生成深刻印象。借助多媒体,我们可以以动画的方式进行展示:视频展现量杯画面,然后放入一个适当大的物体,同学们就能看到量杯的水面上升。很显然得出结论:水面上升的那部分睡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这其实和课前讲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原理一致,我们还可以返回来展示这个故事动画,?学生深层次理解,这样的方式比口头说教显然效果好得多。

除了几何类问题,数字类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动态展示而形象化。例如,学习分数和比例后,许多同学在应用题中无法区分他们之间的区别。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①一根绳子长2米,剪去1/3米,还剩多少米?②一根绳子长2米,剪去1/3,还剩多少米?……只通过字面理解的话,这俩题同学看不出破绽,那我们就通过多媒体演示,同学们就会形象认识到:第一题的1/3后面带有单位米,是确切的长度,所以剪去后还剩下5/3米;而第二题中的剪去的是1/3这个比例,也就是剪去了2/3米,所以剩下4/米。通过这样的演示,同学们会豁然开朗,认识到此类问题中的数量逻辑关系,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法门。可见,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不但让孩子们形象认知几何空间关系,还可以让孩子们捋顺数量关系,不亦乐乎!

3.模拟仿真,迁移过程

模拟仿真技术的运用主要是要依靠数学软件,利用计算机上数学软件我们只需一两分钟就能画出动态仿真的图形。教学过程中,很多几何图形,如果我们在黑板上画的话,不但浪费时间,还不容易画标准,无法产生直观、形象的认识。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数学软件,给同学们生成标准的数学图示。比如,圆锥体,圆柱体……等立体几何图形,展开后是什么图形?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我们还可以在关键内容处设置反复闪烁。

在解决实际性问题时,也可以给同学们用多媒体来形象展示,启发理解。比如,在教学最大公因数时,有一个实际性问题“为长16dm,宽12dm的室内铺长方形地砖,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边长最大是几分米?”这样的问题,对于形象认知为主的小学生都感到困难,他们既缺乏装修经验,也缺乏实际想象力。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模拟具体情况,帮小学生建立形象认知,让他们通过观察和体验完善抽象表达到形象认知的过程。具体操作中,可以边演示,边启发学生如何综合分析地板砖长和宽的相关性问题,如何找出共同的因数。如果不确定的话,还可以将自己的方案以模拟的方式呈现一下,这样便于发现不足,及时弥补知识漏洞。客观地说,小学数学课堂的探索性是师生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模拟技术,能够让学生关注实际数学问题发展的全过程,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生成最大的认知效能,值得借鉴。

三、总结

本文是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怎样巧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整合的心得体会。总的来说,学生的课堂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主体有针对地整合教学内容,让数学知识以形象、灵活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多媒体有集合影声于一体的优势,正好符合了形象展现数学知识的能力,所以教学过程中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展现更多的数学知识,吸引学生完善更深的数学探究,我们要注意科学运用信息技术。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手段,它不能完全取代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所以切记滥用。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征文 篇10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给我们的化学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掀起了一场化学多媒体教学的革命。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且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近几年随着国际竞争日结激烈,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环境、电子白板等软硬件已基本普及到每一所学校,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那么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呢?

一、我们教师必须熟练必要的硬件操作和软件使用 1.熟练现代信息技术硬件操作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硬件设备的使用操作已成为我们适应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技能。如今,计算机网络已经福搞到每一所学校,电子版版进入每一个班级,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更加凸显,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熟练使用计算机、电子白板、相机、手机、录像机等设备。

2.熟练使用必要的软件

Powerpoint是老师们比较常用的软件,它简单易学,是老师们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软件,可是,还有很多教师不会使用它,有些老师即便会使用,但运用的也不是很纯属,制作的课件在艺术美感、信息含量、可视性、目的效果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因此我们的老师还需要深入研究这款软件。

除了Powerpoint外,我们还要学会屏幕刻录软件、视频音频处理等常用小软件,通过这些小软件对必要的视频音频进行编辑,使我们制作的教学课件更流畅、更符合教学逻辑和学生认知。

二、明确技术与教学的关系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只有是有机的组成部分时,才能叫做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如果在教学中技术可有可无,那就无须使用现在信息技术。因此我们的老师要深度研究教学与技术的关系,只有当信息技术能够助力课堂教学,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时,才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否则,盲目使用信息技术就是为了技术而技术,就不是深度融合。

1.深入研究课标、教材,让信息技术有的放矢

有些课是不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当常规方法能解决的就无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比如,一些学科的物理实验课、化学实验课,通过实验观察动手操作的教学活动就不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学段,研究课程标准,深入解读教材,明确,什么时候运用信息技术,什么时候不需要信息技术的运用。

2.明确信息技术的切入点

信息技术可以具有节约时间、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创设情境、微观事务宏观呈现、宏观事情微观呈现等作用,这些作用的表现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切入点。

比如,在讲CO的毒性时,因为它是有毒气体,因此在课堂实验中不能做一氧化碳实验,那学生就真的不能观察到一氧化碳的毒性吗?其实,我们可以找到有关CO毒性的录像或者制作动画播放给学生看。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加热液体时试管口朝向人,用试管加热液体量过多造成喷溅,酒精灯用嘴吹灭……,将这些错误的试验用录像或动画形式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真正看到这样做的后果,能够加深学生印象,从而在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时,能尽量避免错误及不必要的伤害发生。

又比如,各种分子模型以及各种化学反应,老师们在讲分子结构的时候可以将模型在电脑上模拟演示,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的定义或结构相结合,增强学生记忆。再比如在讲,我们可以用flash这一软件做出2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分解成原子然后再组合形成水的过程,这样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加深印象,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总之,我们要认真研究课程,恰当使用技术,找好信息技术的作用点。3.把握好信息技术的作用时机

信息技术在什么时候使用,就是出示时机的把握问题,只有作用时机恰到好处,才能优化课堂教学。

因此,信息技术在导入还是结束,还是课中使用都要做好认真研究。4.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随着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在农村学校也已经成为可能,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把自己制作的微课等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料及时上传到网络平台,我们可以借助微信朋友圈,可以运用专业的学习的平台将作品及时发布,为先学后教提供有效支持。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征文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语文教学;深度融合

当前,标志信息时代到来的现代技术就是计算机及互联网信息平台,它以信息处理的高速度、大容量、可交互、易调控等特点,具有其他手段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正在促使教育教学发生“革命性”变革。初中语文教学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将信息技术这一最新最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巧妙地与之达到深度融合,最终达到快速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目的,使语文教学进入高效时代。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之于语文教学有六大作用或功能:

一、创设煽情激趣之境——情趣性

教学的最佳境界,是借助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主动地发挥作用。在课文阅读导入或指导过程中,要使初中生冲破知识阅历的藩篱,如临其境地感受作者所见所思所感,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是最好的办法。如在教学《天上的街市》一课时,为使学生能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读出诗歌的意蕴,我为学生播放了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并配有贝多芬的《月光曲》,通过悠扬的旋律,美妙的画面,学生很快进入到了一个美好、有趣的“天上世界”,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二、呈现化难为易之材——直观性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抽象的内容或者学生平常不易见到的事物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图像、音视频,激发学生渴求知识、探索奥秘的强烈愿望。在教学《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我利用flash制作了动画,其中有宇航员的图片、“阿波罗11号”飞船的图片等,更主要的是播放了一段当时登月的录像。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课外学生们还纷纷利用网络查询相关资料,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过程。

三、示范炉火纯青之技——示范性

一般初中语文教师的基本功难以做到面面俱到项项都炉火纯青,补救的办法就是借用“他山之石”。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精准地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书写能力等,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恰当借用名师的课文朗读音频或视频以及汉字书写动画等,对于存在普通话水平略低或书法略差等问题的教师,可以弥补自身缺憾,给学生以高质量的朗读和书写示范引导。

四、发挥交互反馈之巧——交互性

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快捷交互功能,可以让语文教学的评价更便捷高效。在教学的巩固训练阶段,可以借助电子白板、PPT和其他智能化教学辅助软件的交互功能,或直接搜索网页寻找答案,或根据既定程序评价答案的正确性与否,或实现人机互动的问答和评价,让学习训练和反馈过程就像电子游戏通关一样便捷。人机互动的个性化教学和评价,将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最高阶段。

五、提升整合梳理之能——整合性

运用信息技术将零散分布在课本中的语文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制作成系统化、条理化、表格化的“语文知识树”课件,在课堂上呈现清楚明晰的语文知识系统,促使学生迅速把握语文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强化知识的系统记忆,从而使知识得到高效的内化巩固。

六、强化拓展延伸之效——延伸性

除了在语文课堂上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增大容量、提高效益外,我们还可以在课堂教学的拓展环节,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索阅览大量文章,以提升阅读能力。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外,我还会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鲁迅的《社戏》、《阿Q正传》等其他代表性文章,让学生利用网络开拓阅读面。教师还可以通过建立班级学习QQ群和博客,在课后将自己的教学课件、下水作文和微课等学习资源让学生在网上分享,还可将新课的预习方案等内容上传,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以丰富学生学习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当然,信息技术也不是万能的,必须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等传统手段结合恰当运用,过分滥用则事与愿违。如学习古诗词时用过多的图片、视频“轰炸”不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必须适当“留白”。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勇敢接受新的挑战,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游刃有余地掌握和恰到好处地应用信息技术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形式鲜活、内容丰富、信息庞大、交互性强的学习资源,让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如虎添翼,真正迎来它的高效时代。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征文 篇12

首先, 学院领导层重视, 教师学习性强。 从学院领导的顶层设计到普通教师的重视, 均可见其重视程度。 我院设有多个教学服务器, 搭建教学资源库平台, 整合网络优质教学资源及校本教学资源, 面向所有教师和学生全面开放, 方便相同、相近、相关课程的教师之间共享资源, 学生亦可以在课上、课下随时访问, 方便学生随时学习。 学院每年还不定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 使教师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以不断适应当前信息化的进程, 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教育信息化目标。

其次,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们积极探索与所任教学科的结合途径。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学习形式, 教师们了解到当前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走来, 不掌握新的信息技术, 不紧跟时代的步伐, 就难以完成“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要有一桶水甚至是源源不断的活水”的教学任务, 所以不同学科的教师们都在结合自己所任教的学科及所授课班级学生的特点, 认真学习, 反复研究, 充分利用学院的资源平台及先进的技术手段, 改进教学方法, 调整教学内容, 以满足“照顾大多数的同时还要注重个性化培养”的教学要求。

我院各个专业、 各个课程教学团队结合课程特点及我院所具有的软硬件资源, 在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践方面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1.针对重点、难点制作大量 “ 微课” 视频并上传到网络教学资源库中, 方便了课程组教师间的交流与分享, 同时, 也为同学们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2.充分利用校园网、 网络服务器等便利条件, 开发相关、相近课程的慕课资源, 与兄弟院校互通有无, 为师生提供便利条件。

3.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 参考大量相同、相近的课程资源, 将优秀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 利用“碎片化”的时间, 集百家之长, 吸收好的教学成果为己所用。

4.充分利用移动教学课堂形式, 将师生人手一机 (每人手中必定有一安卓或者是苹果手机) 充分利用起来。 开发相关的教学软件, 提供相关的APP应用, 将移动信息技术教学引入课堂, 引导学生课下利用手机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这样学生既提高了学习兴趣, 又充分利用了时间, 解决了部分学生每天拿着手机除了刷微博、看空间、玩游戏、聊天等便不知道做什么的问题。

通过上述各种途径解决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问题, 扩展了教学手段, 使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上, 同时延伸到课外、课余, 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 将信息化手段融入高职教育教学中, 最终的目的是实现教育的信息化, 将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们, 所以,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教学工作者 (任课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 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 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在个人的学习、生活及未来的工作中的重要性, 借此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打下牢固基础。

总之, 当前的教育形态是以“数字化、网络化、远程化、家庭化、个性化”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三者相结合为特征的, 是与信息社会时代相适应的、适合每个人个性发展的生态文明教育。 面对创新教育时代, 学校发展、教师成长、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高职教育工作者, 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学习, 不断实践, 将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 借此实现“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柏成刚.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教育家》杂志, 2016年3月号.

[2]周洪宇, 黄立明.2016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热点前瞻.中国教育报, 2016-3-16.

[3]李野, 姬红旭, 张磊, 胡高山.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职业技术, 2015 (10) :102-103.

[4]朱蕾.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应用研究.当代职业教育, 2014 (9) .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征文 篇13

五常市二河乡中心学校 付延龙

[摘要]我们是在前进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推广和使用正在改变着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更重要的是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在现有的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低年级 信息技术 学科融合

随着教改以及有效教学的深入,国家对信息装备的资金的大量投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信息技术如何融入课堂,这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出现了捉襟见肘的现象,或者说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出现了难以化解的矛盾,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加强学习,用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武装教师的头脑 在现代社会中,广大教师要学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要注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学习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创造高质量、高效益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以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和教学的基本素质提高为起点。教师只有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信息素质不断提高,推广信息技术,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教师要加强信息技术理论学习,从观念上更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理解整合的内涵: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从思想上达成共识;学校可针对师资现状,确定培训内容:即:计算机意识、知识、技能与态度,计算机基本操作技巧,基本软件的使用,如何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和处理资料,了解学科教育理论与学科最新发展,教育技术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学校应提供展示平台让教师通过“设计——实践——反思——再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创设氛围,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因此,学校应该逐渐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养,学校可利用备课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和班班通教室加强对老师的信息技术的培训。从最基本的计算机认识开始,到会使用幻灯片制作简单的课件,通过网络搜索素材,保持更新,加强学习与沟通及动手实践,应用到教学中去,从而加强对计算机的使用效率。

二、更新观念,深刻理解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的巨大作用 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信息化时代,处处蕴藏着各种信息。面对不清楚不了解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这就是信息意识。能否很好地利用现有信息成为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体现。让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主动去了解事件的起因是什么和过程是怎样的,根据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并互相探讨事件将会怎样继续发展。特别是农村教师更应该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的认识。信息技术在学校发展如何,取决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和教师信息技术认识的水平及掌握的熟练度。要使学校教师全面认识、掌握信息技术就应对教师当前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技术能力进行培训。

教师应该树立新型的知识观。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数量观念。信息技术把大型的图书馆微型化,将世界上无数的图书馆搬进电脑、带进了学生课堂、搬进了私人家中。同时信息技术的出现改变了教师知识的质量观,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更替周期不断加快。

同时教师还应该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学习观。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选择过程,电脑和网络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成教育的中介,老师通过信息技术发送信息,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接受信息。从声音、图像、文字、演示、讨论和互动到模拟仿真等多种形式,改变了传统单一的“一张黑板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从一味的接受变为不同程度、不同速度、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意向的主动选择。

三、灵活运用,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完美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最关键的要素是教学改革,也是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学生参与等一系列的思考与探索。教学已经不是单纯知识灌输的过程,我们必须通过改变教学设计、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学艺术,让学生积极参与等措施,促进整个信息化教育改革的全面实施。在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时,注意以下原则:

1、要明确以新课程标准为本的信息技术融合目标,坚持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方式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技术的有无、多寡和先进与否。在教学中是否使用信息技术、使用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如何使用信息技术都应服务于课程、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理解信息技术融合的目标时,应避免“技术本位”的目标取向,避免单纯为了炫耀技术的优势,而偏离课程培养目标或忽视学生的体验和发展。同时,作为学科教师,要注意处理好学科本体目标与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不管采用何种技术、何种应用方式,应首先保障本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此基础上将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等发展性目标有机融合进来,不能在学生未掌握本领域或本学科必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时,就本末倒置地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或其他能力,并影响课程基本目标的实现。

2、在追求课堂“效果”的同时兼顾“效益”

如果不采用信息技术就可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甚至更佳教学效果时,我们就应该尽量不要刻意地使用信息技术。不能不加选择地将信息技术用于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中;当有多种技术方案可供选择时,利用低成本的技术解决方案就能达到相同的、甚至更好的教学效果时,就不要脱离实际地一味追求技术奢华和技术时髦。我们在评价信息技术应用效果时,应注意考察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学生的学习及其全面发展是否有效、应用是否适度,而不要过多关注技术应用的多寡和技术是否前沿高端。在学校具有不同层次技术设备时,也应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功能,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技术结合使用,不能因为购置了新设备就盲目地弃置原有技术设备。

3、在选择或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时,应追求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的相互促进

教师应注意有机组合各种技术手段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帮助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问题解决、交流协作等学习活动,并积极探索和组织学生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中特有的学习方式,如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远程协作学习等,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之间的相互促进和有机结合。一定要注意避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机械电灌”,或有了信息技术支持反倒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

我们是在前进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推广和使用正在改变着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更重要的是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在现有的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体。今后我们的工作任务就是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融合向深层次推进,培养教师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设计出符合自己特色的好课来,那才是达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真正深度融合。

研究步骤和内容

2013年4月——2013年5月 准备阶段

1、成立行动研究小组,确定人员。

2、明确参加人员的责任。

3、收集相关的经验材料,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行动研究计划。2013年6月——2013年7月 行动计划前期阶段

1、对行动计划人员进行培训。

2、确定行动计划对象,作好前测。

3、搜集资料

2013年8月——2013年12月 行动计划实施阶段 2014年1月——2013年2月 行动计划总结阶段

上一篇:说明文写我们的校园350字下一篇:教师招聘笔试复习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