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

2024-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精选17篇)

一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 篇1

南京第三初级中学贺炎

首先非常感谢高建君、陈嵘、蔡晓红、郑川、李家隆这几位专家老师的指导。信息技术是一门日新月异的学科,故在教学中不能单纯的传授知识点,以知识点而讲知识点,必须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学生今后在知识大爆炸的环境下自主地迅速掌握新的知识,能与时俱进。基于这点,我在备课中设计了学案。该学案能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能很好地配合学案,我设计了杂志目录页半成品《船舰知识》、《南京大屠杀》、《读者》。这样,学生既学习了技术操作,体验并学会目录页的整体和谐美,又照顾到了吃不饱的学生。以半成品的形式给学生有了发挥想象的空间,有了团队协作的机会。这节课总体来说教学过程比较顺畅,抓住了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适当,达到了事先设想的教学目标。

回顾这节课,问题还真不少。

一、学案的使用引导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学案的作用。

毕竟,这是学生第一次使用学案。虽然在学生上机操作之前,我已告诉学生怎样使用学案,但我巡视时发现,不少学生只顾操作,并没有关注手中的学案(也许是忘了)。我这时应该再次提醒学生,强调学案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使用学案。但我却疏忽了,导致最后还有10多位学生没有完成基础任务(即完成《南京大屠杀》半成品的加工)。

二、教师的作用不明显。

这节课虽然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的引导、辅助作用还不明显。比如,巡视下来,发现有大部分学生把时间耗在艺术字的修饰上(文本框还没有做),而忽视了整体效果,只是在局部上修改局部,不是在整体的基础上把握局部。这时,我应让学生先停下来,通过展示,提示学生先把握整体,再考虑局部。又如,学生对格式刷的作用普遍认识不足,我应及时引导,但我又疏忽了。总之,在巡视中如发现普遍性的问题,应集中起来,及时引导,指出问题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少走弯路。

三、师生交流不够,课堂比较沉闷。

虽然,课初有师生问答,并很好的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在学生操作过程中也有个别的交流,但在总结阶段,师生交流显得太仓促,没有深入。这与时间的把握不够,及前面的引导不足有关。由于我上课语言缺乏激励性、没有幽默感,故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学生操作没有紧迫感,没有形成你追我赶的阵势,整堂课的气氛比较沉闷。

一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情境创设,需求性

随着新课程改的进行, 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已将传统的纯知识传授的教学, 改变为情境化的教学。一些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且富有思考价值的教学情境促进了教学活动的开展, 有些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情境只是为了知识的讲解, 但缺乏实际意义和需求, 降低了教学的实效性。究竟如何来设计教学情境呢?结合自己对一堂课的评析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 将学习内容安排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的活动, 让学习者通过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等实践活动而获得更有效的知识的学习。教师则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这种模式中, 情境创设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基于资源、基于合作、基于研究、基于问题等方面的学习, 使学习者在意义丰富的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真实、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 就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

二、需求就是动力

需求就是人们希望得到的东西以及为了这个东西而进行的活动。人的需求永远是不会满足的, 这样才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前进。如果我们没有需求了, 社会就停止发展了, 社会之所以进步与文明, 就是人的需求欲望驱使, 就是人类永不满足的欲望, 在也许就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和源泉吧。人类之所以进化, 社会之所以进步, 就是有更多的追求和欲望, 说到底, 就是竞争, 竞争是人类社会永不衰竭的动力源泉。不满足才要奋斗, 奋斗就是因为需求, 需求就是动力。

三、情境创设应体现其需求性

需求就是动力, 因此我们在进行情境创设时, 一定要考虑到它的需求性, 现实的、有需求的情境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动力。在参加全国和市里的信息技术优质比赛评比时就时常发现有些选手的情境创设没有什么需求性, 为了情境创设而进行情境创设, 需求性不强。下面就2011年全国信息技术优质比赛中的一节课“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来谈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必修) 第5章音频、视频、图像信息的加工的第三节内容, 本节在大纲中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图像的采集方式;根据需求进行图像的设计;选择恰当的工具加工图像, 表达信息。本节内容分两课时, 其中第一课时, 要求学生能掌握图像的类型与格式, 了解常用的图像加工工具;本节为第二课时。

“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教学设计节选:

很美的一幅图, 可是总感觉少了点东西, PS最大特点就是图像的合成, 移花接木对它来说是小菜一碟。

[学生]积极想象加个什么合适

[教师]加个滑雪的人, 怎么样?

Step3:打开滑雪照片----选择人物?

[教师分析]我们现在只需要把这张照片上的人选中, 然后移动到刚才的图片上就可以。

这是一个图像合成的情境创设, 要求学生把图2所示的人物合成到图1所示的雪景中去, 产生如图3所示的合成效果。在点评这节课的时候, 我就问了上课老师, 为什么要把这个人物合成到雪景中去呢?老师回答的是, 为了讲图像的合成, 这就是一个为了知识的讲解而设计的这样一个情境, 它的实用性和需求性不强。这个雪景其实已经很漂亮了, 它没有必要再加一个人上去, 加上去以后感觉也没那么真实。学生会感觉到, 这个人是老师叫我们加进去的, 不是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这样的情境创设, 由于它的需求性不强, 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就没那么足。印象也就没那么深刻。

如果我们把背景改为一个滑雪场, 让同学利用图像的合成的技术来做一个滑雪场的宣传广告, 用这样的真实活动, 就会让同学们感到图像的合成的实用性、需求性, 这会大大的提高同学们的求知欲望, 与学习动力。

我们还可以换一个情境:初中的三年学习生活结束了, 但在照毕业照的时候初三 (2) 班的有位同学生病了, 不能参加班里的毕业合影, 同学们又找不到其它的时间来照这样的集体照, 为了不留遗憾, 让班里的同学“一个都不能少”, 同学们想到了一个办法, 找了一张这位同学的照片, 把他的照片合成到毕业照里, 这不就是初三 (2) 班的“全家福”了吗, 你能帮助他们完成这张“全家福”吗?

换成这样现实的, 有需求的情境之后, 就会让同学们感觉到图像的合成技术是很有用的, 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学们在这种有实际需求的情境中来学习图像合成的知识, 会让同学们印象深刻, 能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动力, 当他们完成这样的作品后, 就有一种成就感和帮助同学们圆梦的幸福感。

总之, 只有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 体现其需求性的问题情境, 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们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去创设情境, 而不是为了情景设计而设计, 使其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而使创设的情境流于形式。根据教学需要, 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的情景, 并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去进行探究和发现, 这将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任友群.建构主义、信息技术与维果茨基学说[J]《教育参考》2001年第5期.

[2]钟柏昌付小林.例谈信息技术教学情境的创设[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年第5期.

我的一堂“信息技术”秀 篇3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每次吟咏,它总能让我清晰地嗅到梦里水乡那丝丝缕缕、淡雅而又灵动的气息:温润的清晨,三五成群的雀儿唤醒窗外杨柳如烟的往事;芙蓉浦上,一个老者、一盘棋、一个钓竿,日偏西……它教我用一生的时光沉醉于对故乡的守望。

于是,我搜集了大量“得荷之神韵”的图片;我下载了檐头小鸟探头探脑、呼朋引伴的视频;我录制了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我就差像3D、4D那般让学生切身体验沉香缭绕、荷香缕缕了——我信心满满,自觉腾挪跌宕间,网络了“独步词坛”的全部。

我拎着鼠标登上讲台,意气风发,期待着自己拼炒的视听盛宴可以让学生收获得盆满钵溢。

整堂课,我负责点鼠标,学生负责看热闹。教室里也会不时响起“哇!”“天!”的赞叹。一节课下来,花花绿绿,热热闹闹;同时,一节课下来,学生也是袖手兀坐,空首而归。

带着遗憾,在资深教师的点拨下,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

我的这节课只是一堂“信息技术”秀,有色,有香,而韵味全无。

语文课的命门是文字,豪华落尽,荆钗布裙,照样可以演绎异彩纷呈的人生。

现代化的课堂离不开信息技术,但信息技术与课堂的结合应该有个黄金分割点。务求整合得得鱼忘筌,妙合无垠才好。

一堂课的教学反思 篇4

周三,自己在全校展示了一堂准备许久的精品课,从教态、语言、教学环节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已算“完美”了,在别的班试讲了两次,效果都很好。可是真正在自己班、在各位听课老师面前讲起来表现出的效果却是另一回事,因为——学生是富有生命力的、活动的、自己所无法控制的。

听课的老师有十六七个,再加上十几个进课堂的家长,满满一屋子人,心里想着:面对这么多听课的大人孩子们肯定很乖的吧。没想到的是,他们反而更加活跃甚至有点放肆,简直就是人来疯啊。课前预设了很多孩子们的各种反应,可是那堂课却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预设。

也怪自己反应不够灵活,孩子已经那么活跃了,就该随机应变地变换种授课方法压一压孩子们的超兴奋状态,可是,有点懵的.自己加上应变能力不高,使课堂脱离了自己能掌控的轨道,反思!

非常感谢我们组各位老师和郭校长的指导。蕾蕾老师帮我设计了随堂练习,小猴子和桃子画的真是逼真;张晶老师给我指出了自己开始时课堂设计漏掉的一部分知识内容;郭校长一直以来在听课过程中手把手教我如何做好学生管理;吕老师、张老师也都对自己的课件和讲课过程提出了一些优化方案,真的是非常感谢大家的倾力帮助和指导。

一堂英语课的教学反思 篇5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一语道出了教师上课后对自己本节教学进行反思的重要性。下面是我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的反思。

4月10日,我上了一节校级公开课,内容为Unit 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 Section B(1a~1d)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三课时,主要是听力练习了解The Emperor’s New Clothes这个故事。首先我们共同学习了几个中外著名的故事,然后进行前置性作业展示,让学生讲述自己喜爱的故事,再通过故事引出皇帝的新装,结合课本进行听力训练,最后进行拓展,把听力变成阅读,深入理解文本并进行阅读技巧的指导,经过阅读再让学生进行复述。

在讲完这节课内容之后,我有这样几点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学生能结合网络搜索并讲述自己喜爱的英语故事,拓展了词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2、听力进行了指导性训练,尤其是如何看题填空。

3、对听力材料进行变形处理,加大阅读指导。

二、不足之处。

1、教师的口语有待提高,先练好自己才能引领学生。学生口语表达的不够流利自然,占用大量时间,不像讲故事,反倒像背书。这说明平时练习的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说,敢说,课堂交流常态化。

2、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只涉及了听力训练,应加入口语的要求。

3、教学环节中单词教学这一项可以更快一些,为后面复述节省时间。

4、教师缺乏鼓励性评价,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一堂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6

随着一阵急促的铃声,我快步走上讲台,一堂校内公开课正式开始了。可能是由于对多媒体的陌生,也可能是后面多了几位同事,看着下面一双双充满稚气的眼睛,一张张由于激动、紧张而涨红的脸,我的心怦怦直跳,早已想好的极为精彩的词句却无影无踪,说出口的竟然是一些语无伦次的话语。孩子们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想极力消除我的紧张,他们一个个高举小手,一个个回答漂亮,在孩子们的鼓励下,我顺利地结束了这堂课。

课后评课时,我首先向同事们细说了这堂课的失误,他们也对这堂课进行了点评,我知道了这堂课的问题所在,并下决心要取长补短。但我还不满足,我想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因为这堂课我毕竟是为孩子们上的。我走进教室问孩子们:“刚才那堂课我们上得怎么样?”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不好。”他们的回答竟然出乎我的所料,我以为他们肯定回说好,因为他们平时常常讨好我。我疑惑地问:“哪里不好?”他们七嘴八舌地说着。班长张丹洋站起来说:“您太紧张了,我们也很紧张,想好的话站起来又给忘了……”小机灵鬼周钰迫不及待站起来说:“老师,这节课我们都听懂了,用多媒体上课真好……”一向不爱说话的张新玲唰地站起来说:“好是好,就是课件制作太辛苦了……”善解人意的张晓霜站起来说:“要是我们都不紧张,咱们这堂课一定会很精彩……”……

听着孩子们的真诚表白,我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谁说孩子不懂事?他们那童真的话语使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渴求,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走进我们的学生”,师生的沟通,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今天显得比任何时候更有必要。朋友们,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激发孩子内心深处的内需力,只有师生共同去实现这样的愿望和目标,我们的教育才真正有效

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 篇7

一、重组教材激发兴趣

七年级的学生处于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初步状态, 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 所以根据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 开设的计算机课就以指法练习、辅助教学软件的应用以及益智教学游戏这些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知识为主要内容。这样做, 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 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状态之中, 便于接受老师教授的新事物, 并且易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发展自我的能力。

二、针对学情化繁为简

给上一级的学生上计算机课是件比较困难的事, 学生刚刚认识键盘上的字母, 还不熟练, 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他字符的位置。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了很大困难。通过实践, 我找出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 效果比较好。

三、教学方法生动灵活

仅仅口头讲授计算机知识, 显得比较枯燥, 学生没有兴趣, 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 必须采取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不是单纯讲解, 而是侧重于画各种各样有趣的图形。这种由静变动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清晰, 易于控制进度, 重点的地方可以反复演示方法, 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 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之中, 完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排除了心理障碍, 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上机时, 我又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给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多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成功的体验, 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

四、精讲多练加深印象

精讲多练就是多一些上机操作的时间。俗话说“熟能生巧, 勤能补拙。”多练习, 学生自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我在做“文字编辑”练习时, 采用了使用多种文字编辑练习软件的功能对比, 使学生对Word 2000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为了增强课堂效果, 在教学中, 先熟悉Word工具, 再熟悉软件。接着就进行文字录入比赛, 使他们在玩中练, 练中学。我还及时总结出他们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准确性和速度不够, 不能盲打。进入指法综合练习后, 我提出了操作要求和技巧, 许多同学接受了挑战, 使课堂学习氛围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

每节课的开始, 我都会让学生讲讲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操作技巧。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同时也给别的学生树立了学习电脑的好榜样。对操作不理想的学生, 我的解决办法会因人而异, 有时我个别指导, 有时让“小老师”指导, 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 当受到老师鼓励赞扬时, 他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经过实践, 这些同学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有的还提出要参加电脑兴趣小组来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计算机知识是不断更新的, 仅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而且学生很想了解计算机发展的一些最新动态, 了解一些新的软件, 一些网络知识。为此, 我们可以在上课前花3~5分钟时间, 讲些计算机信息方面的新知识、新动态和大家一起分享。或是让学生讲讲自己的学习体会, 并且告知学生们光凭单纯的兴趣是不够的, 要有一种意志力, 要把所学习的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明白这些道理, 学生学习时就有了目标, 有了动力。

一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生本教育;英语课堂;教学反思

生本教育在我校开展以来初见成效。本人有幸能在全校展示一堂“生本”理念下的公开课。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仁爱版七年级Unit 7 Topic 3 We Had a Wonderful Party第一课时Section A。下面结合本节课,粗浅地谈谈学生在课堂上如何体现自主,教师又是如何发挥引导作用的。

一、设置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前置任务,做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帮助者和欣赏者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有很强的求知欲,但持久性比较差。他们争强好胜,思维方式逐渐从感性转向理性,喜欢“钻牛角尖”,关注所有人给予的评价。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让学生探讨新目标语言——一般过去时的特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经过认真分析教材,研究重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初步整合教材内容后,我设计了探究型前置作业。通过给出一个非常有趣的包含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两种句型的小谜语,让学生一边寻找答案,一边从已经学过的现在进行时句型特点入手,以旧引新,抓住重点,总结本课新目标语言——一般过去时的特点。在学生以使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示自己自主学习探究前置作业成果的过程中,当学生陷入僵局时给出几个词进行引导,当学生偏离重点时及时将学生的思维拉回,当学生给出精彩看法时给予眼神、肢体、语言的欣赏与表扬,这时候教师既是推动者、帮助者,也是欣赏者。

二、明确小组成员合作交流任务,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学生对目标语言的特点初步掌握后,就进入课堂交流活动中。课堂交流是“生本”课的中心环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本课为了明确各组成员的任务,在合作之前我给学生做了示范与提示,这样学生可以做到任务明确,也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在让学生通过了解课文中Jane,Helen,Sally和Tom昨天做过什么事情之后,设置一个调查任务,即调查“你的组员昨天做了什么”。学生分工合作,体验到相互帮助、相互依赖完成任务的重要性,做学习的主人。教师深入其中,做好参与者与合作者。

三、鼓励全班交流、展示与评价,做好补充者、评价者

新课程标准的六条先进理念中有一条:要“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要将已经学会的目标语言运用于真实的情景交流中,自编自演小组对话,进行全班展示,这是“生本”课的高潮部分。学生的全面参与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转换了师生的角色。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教师成了“导演”。每组学生编的对话内容不一,但紧扣本课重点——使用一般过去时,教师把好舵,学生同时成为表演者和评价者。他们在观看其他小组表演时聚精会神,点评生动有趣,而且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教师及时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利用课堂已生成资源,补充教学内容。在最后的小结反馈中,本课采用了学生对完成前置作业的自我反思,对前置作业满意度进行自评、组长评、教师评,让评价方式更多元化、丰富化,激发了每个学生的自信与参与热情。

四、课上及時记录,课下及时整理,做好反思者

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集体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做好记录,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简单的几个词,课下及时整理成文,做好反思者。如本课前我内心对学生总是不放心,而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实在让我惊喜。我及时地在相应环节记下了“惊喜、相信、不限制”这样的词。课后整理时我这样写道:“因为对学生不放心,在课堂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挥。生本教育——以生为本,确实要求我们相信学生,给他们机会。也要相信孩子们带给我们的会是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生本之路漫漫,需要学习的东西也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更深入地理解“生本”,在钻研教材、研究教材上多下工夫,使生本课堂中学生的活动更加到位,教师的点拨更能起到一针见血、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傅道春.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一堂数学试卷评析课的教学反思 篇9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作为教学一线的我们要真正走进新课程,走进新课堂,就应该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做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后实践,新课程理念如何转化为教学行为始终让我在思考,在尝试,究竟怎样教会学生,使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呢?尤其是上好数学试卷评析课要讲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下面就谈谈本人前段时间上的一堂公开课《数学试卷评析课》的教学反思:

一、反思本课教学过程的达成情况:

本课试卷评析达到了以下目的:1.纠正错误——纠正学生在答题中的各种错误,掌握正确解法。2.分析得失——通过本试卷评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考试。3.找出差距——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与他人的差距,认识自身学习实际与学习能力的差距。4.提炼概括——对知识、方法作进一步的归纳与总结,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在解题中的成功之处,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站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高度认识所学内容。

本节课指导思想正确,让学生在轻松的心情下,感受数学习题中出错的地方,体会习题中出错的原因,并能用正确的数学知识解决习题中出错的的问题;突出了“以生为本”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参与到我的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来,让学生参与分析错误原因(我仅仅从试卷上看出或猜出的错误原因往往是不可靠的),让学生参与寻找正确的思路,更参与了解题方法的概括、提炼。上本课前将试卷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初步订正错题,分析错因。在评析课开始,我首先用简短的时间概述测试的成绩情况:本次测试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低分率、达标率,表扬达到目标分、超出目标分的同学,最高分获得的同学,特别是多表扬达到,超出目标分的学生。然后就进行本试卷的习题讲解,同时在结束前概括本节课主要内容,归纳解题方法,并强调注意问题,并针对性布置一定量的作业。

二、反思本课教学过程的成功之处:

(1)时间的利用率较高。本课不以以嚼甘蔗的形式出现,从头至尾,一嚼到底,而是在讲解中以错误率较高的试题为主线进行讲解,可以说重点难点突出。例如“本题本班有37人出现错误”;“这道题有24人出现错误等等”,意在表扬作对的学生,也在提示出现错误的学生注意听讲。有的题忽略不提,这就避免了课上看似非常有头绪的从头至尾将试卷讲一遍。这种讲法节省了时间,使时间的利用率得到提高。

(2)充分利用了学生资源。对于出错不是太高的问题,给好学生表现机会,让做对的学生讲解试题,这样以同龄人的思维角度讲解,其他学生可接受性会更强,同时使学生真正成为评析课的主人。

(3)以教师为主导对重点问题进行重点评析。为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强思路分析、讲究对症下药”,对学生“错误集中、题目解法新颖、启发性强”的题目进行了重点评析。并将较多的时间用在“错因分析与思路启发”上,只板书必要的解题过程(如:对算理、算法要求较高的运算过程,要求较高的解题格式等)不必面面俱到。这样,在教师的有意点拨下,可以使学生从根本上寻找到“病源”,从而对症下药,积极地对待错误。案例1如第23题:在一次蜡烛燃

烧试验中,甲、乙两根蜡烛燃烧时剩余部分的高度y(厘米)与燃烧时间x(小时)之间的关系如图10所示,请根据图象所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根蜡烛燃烧前的高度分别是,从点燃到燃尽所用的时间分别。

(2)分别求甲、乙两根蜡烛燃烧时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燃烧多长时间时,甲、乙两根蜡烛的高度相等(不考虑都燃尽时的情况)?在什么事件段内,甲蜡烛比乙蜡烛高?在什么时间段内,甲蜡烛比乙蜡烛低?

首先,分析条件,既要找出题目中明确告知的条件,又要使学习困难学生学会发现题目中隐含条件。其次,分析目标,既要明确求什么又要学会把复杂目标转化为简单目标;把抽象目标转化为具体目标。再次,分析条件与目标的联系。引导学生从条件顺推或从目标逆推,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从图象上找出相应的点的坐标,在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甲、乙两根蜡烛燃烧时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时较多学生出现解方程组不会了。这样对第三问题就不能完成了。请学生发言,暴露思维过程,包括典型错误的思考,巧妙的思考等,以对其他学生起到警戒、示范作用。这样也克服了“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局面,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坚决杜绝了“就题论题”。

B

A

C D

(4)适当将题目变式,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我在评析第26题后,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改变题中的条件与问题,进行变式教学。案例2:T26.小丽剪了一些直角三角形纸片,她取出其中的几张进行了如下的操作:操作:如图,将Rt△ABC沿某条直线折叠,使斜边的两个端点A与B重合,折痕为DE.⑴如果AC=6cm,BC=8cm,试求△ACD的周长.⑵如果∠CAD:∠BAD=4:7,求∠B的度数.进行变换条件就得到如下变式训练题:操作二:

如上图,小丽拿出另一张Rt△ABC纸片,将直角边

AC沿直线AD折叠,使它落在斜边AB上,且与AE

重合,已知两直角边AC=6cm,BC=8cm,你能求出CD的长吗?

操作三:如图,小丽又拿出另一张Rt△ABC纸片,将纸片折叠,折痕CD⊥AB。你能证明:BC2+AD2=AC2+BD2

通过这样的一题多变和一题多问,增大了题目的知识容量,训练了学生灵活应用轴对称和勾股定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反思本课教学过程的不足之处:

1.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少了一些。今天讲的这张试卷,可在上午放学后就给学生发下,让他自己先利用中午时间慢慢的消化吸收。从课上看得出来,又相当一部分学生有些试题还没有自己真正的弄明白。

2.回答问题对象选择的盲目性。在讲解试题时,就某个试题让学生回答,我没有课前选好对象。什么时候差生答,什么时候中等生,什么时候尖子生,应该有所选择。进而发现为什么学生这样思考,也就是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

3.启发学生做的不好。我在解题思路的分析和点拨时,引导学生阅读题,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可让学生进行,应给学生更多的交流机会。

4.引导学生的反思太少。学生的反思既是整理知识、整理思维的过程,又是总结成败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可获得知识又可对知识实现重组,在这个地方引导的较少,没有留给学生必要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悟深、悟透。

5.评析后未进行补偿性的针对训练。

A

B

C

D

E F

评析习题后,根据试卷的反馈情况应进行及时的矫正补偿,以达到本课的延伸,也是保证本课效果的必要环节,可要求学生将错题全部订在试卷上,并作好答错题原因和分析说明同时也及时依据评析情况――勾股定理和轴对称以及一次函数的应用不好,再精心设计一份针对性练习题,作为评析后的矫正补偿练习:在矩形ABCD中,AB=6cm, BC=8cm, 若将矩形对角线BD对折,使B点与D点重合,四边形EBFD是菱形吗?请说明理由,并求这个菱形的边长;如果以B为坐标原点,以CB,AB为x、y轴,求E,F点坐标,并求出直线EF的解析式。

当然,这类作业的来源是对某些试题进行多角度的改造,使旧题变新题,这样通过作业的布置,有利于学生巩固,提高,有利于反馈教学信息,以达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

四、反思本课教学过给以后教学的启示:

1.以后试卷评析课要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评析课不能只按题目评析,而应善于引导学生对试卷上涉及到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让学生对试卷上的同一类问题有一个整体感,这样有利于学生总结提高。还应注重解题思路的分析和引导,对具有典型错误的代表题,要精心设疑,而启发,并留给学生必要的思维时空,让学生悟深、悟透。要组织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大胆假设、猜测,培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也能成为评析课的主人,对于在试卷评析课中的一些好题,不能就题论题,应透过现象看实质,从而进行开放、发散讲解式。注意“一题多解”和“一解多题”,“一题多联”和“一题多变”。从而让学生由浅入深,步步推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

2.课前要作好精心的准备:⑴对学生得失分情况进行统计、汇总,确定评析重点。⑵统计选择题和填空题全班错误人数及错误类型。对典型的、带有倾向性的错误应特别关注,如一道选择题全班有较多的同学选择同一个错误的答案,则应予以重点分析。⑶统计解答题的得分,计算各题的平均分,以此衡量全班对此类题的掌握情况。对于全班平均得分低于此题满分的60%,则将此种学生的薄弱环节出现的这种类型的问题给予重点评析。⑷对学生错误较为集中或不会者较多的题目进行分析,找出错误根源,定出纠错的具体措施。

3.在评析试卷时应以鼓励为主,既要对成绩好、进步快的学生提出表扬,鼓励其再接再厉,再创佳绩,更要对学生答卷中的优点,大加推崇,如卷面整

洁,解法独到,有创造性等。同时对成绩暂时滞后的学生要和他们一起追寻原因式分解其克服困难,奋起直追。要善于挖掘他们答卷中的闪光点,肯定其进步,切忌出现“这道题我都讲过好几遍了,你们怎么还不会?”这类话语。

4.评析后进行必要的补偿性针对训练。评析课后,必须根据评析试卷的反馈情况进行矫正补偿,这是评析课的延伸,也是保证评析课效果的必要环节,可要求学生将错题全部订在试卷上或作业本中,并作好答错题原因和分析说明。教师也可及时依据评析情况,再精心设计一份针对性练习题,作为评析后的矫正补偿练习,促进其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透过具体问题拓展问题的情境,把试题进行变化(可以在原有题目的基础上借题发挥,也可将答案要点进行增加丰富,还可以将考点扩展、深化、增加难度),让学生在试题评析中能有所发现,有所提高,并对试题题型、知识点分布,解题思路和技巧进行归纳小结,从中获得规律性,从而帮助学生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

5.在评析问题时,留给学生反思的时间。教给学生掌握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在回顾知识获取时反思,提炼思想: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后反思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解答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方法,并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体验优势,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寻找错误成因中反思,享受成功应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指导学生自觉地检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一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 篇10

三、由于学生很好地理解图形联想的方法,学生都能轻松地为自己设计一个吉祥物,作业表现比较出色,能基本表现自己的特点,虽然在设计形式上有些稚嫩,但都非常真实、有趣。有些同学还争先恐后地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大家听。

四、几点改进的地方:1.学生进行作业自评时,可以将作业在投影仪上进行展示,鼓励别的同学进行评价;2.在学生进行设计指导时,根据不同学生的程度,对设计进行指导,由于是第二堂课,创作的时间比较充裕,所以可以多改变下评价方式,让本堂课变得更生动点。

一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 篇11

一、导:图文并茂,张口就说

通过对教材的剖析我们发现,表面上看,尽管该章节的设计似乎有些枯燥,第一页内容上是含有6个题目的questionnaire(问卷调查)及听力训练,第二页内容是有关6个题目的设置和朋友健康状况汇报,整个教学板块甚至连一张插图也没有。而实际上,教材之所以这样编排,是给教学的设计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平台,因为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在日常英语学习方面的渗透,挖掘出一些深层次的内容。

Integrated Skills的开场可以结合本单元的学习主题——food and lifestyle展开。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先向大家介绍了一位“美女明星”——郑秀文。在学生们的惊叹声中,屏幕上却展示了一张郑秀文在主演《瘦身男女》时的海报。海报中的郑秀文肥胖无比,还在不停地吃着一些垃圾食品,学生们一看到她那夸张的动作和形象都哈哈大笑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这哈哈大笑中悄悄点燃。我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的话题,猜测一下此时郑秀文的生活方式,孩子们纷纷举起手回答:

“She eats hamburger and drinks Coke.”

“She sleeps for a long time.”

“She never exercises.”

在讨论完若干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后,继续引导学生关于健康生活方式的思考,接着播放了郑秀文的一张很时尚、健康的照片。之后又给学生配上一些食品和运动项目的插图(图片略)。在这幅插图中,简明扼要地表达了本单元频率副词使用的重点,并且把要求学生熟练运用的一些词组和单词。通过图片的形式(而不是直接的英文文字)更为生动、形象地展示给了学生。学生在图片、文字的双重启发下,打开了“话匣子”,基础好一些的同学甚至开始尝试用一段话来介绍郑秀文健康的生活方式:

“She always gets up early and goes to bed early.She of-ten has fruit and vegetables,She seldom eats cakes and ham-burgers.She never drinks Coke.So she is slim and healthy.”

[反思]在上面的教学中我们将“老课”的复习和“新课”的导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结合既轻松自如,又操练有效。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这种语言的交际如果仅仅局限在我们的书本,或者只要离开了书本就无法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是毫无效果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激发,有时就来自于生活中点滴的小事。

二、练:听说结合,训练夯实

趁热打铁,下一步让学生翻开书本,进入书中的听力训练。这段听力材料是采访一名叫“胡雯”女士的生活方式。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们在做听力训练时就显得不那么枯燥。而且,在做听力练习之前,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胡雯的生活方式联系起来,并思考其异同,再比较一下两者生活方式之间哪种更为健康。带着这样的问题。使听力训练更增添了一些实用价值和趣味性。

在全面了解了胡雯的生活方式并按照课文要求,给她的生活方式打了一个分数之后,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打一个分数,然后启发学生要多关心一下周边同学的生活方式。按照教材中提供的关于生活方式的采访题,我把下面的表格分发给几名学生,让他们做采访。

学生被允许可以离开座位去采访教室里的同学,每个人采访不少于3名同学,并且在这三名同学中找出其认为生活方式最健康的作重点介绍。

学生的思维马上变得活跃起来。他们惊奇地发现,原来本章学习的内容可以和生活如此的贴切,不仅可以了解书本中的人物,猜猜电影里的人物,还能采访身边的同学。我站在教室的一角,静静地观察着每一个孩子的表现,采访的人仔细询问,认真记录;被采访的人歪着脑袋,很慎重地解答自我的生活。冷不丁,一个胆大的学生跑到我面前,哈!他想采访我的生活方式!除了按照书上设计的6个问题外,他还很细致地追问了我几个相关的问题。我一边认真地回答他的提问,一边在心中暗暗赞叹他的投入。

更为精彩的是自我汇报环节,很多学生踊跃要求参加汇报,有些基础不错的学生还在预定的句型中给出对于他的朋友的生活方式的评价,甚至还“友情提醒”他的朋友一些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反思]新课程要求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而这样的教学设计正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学生做了课堂真正的主人,他们不用再坐在教室里一个固定的位置去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而可以通过相互交流,互动体验的方式去主动学习。在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进行知识的摄取。

关注每一名学生和分层教学,也可以在这个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笔者认为,所谓的分层教学,并不一定非得给出一个衡量的尺码,然后根据尺码不同的大小去布置不同的任务。其实,即便是相同的任务。只要学生投入进来,他们会在这个环节中自动调节,以取得不同的训练效果。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会在这个积极的氛围中开口说,基础差些的或平时因害羞开口机会较少的学生也会自然被这样的学习环境激发,放松了他们容易紧张的情绪,他们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学会交流,体验生生交流的乐趣;基础较好或喜爱自我表现的学生更会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不满足于所给定的采访题,他们会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提问环境,设计出新的问题,让这次“采访”活动更加精彩,更加体现自我水平。而这所有的训练都是在这种宽松化、和谐化、生活化的环境中进行的。

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也随着学生的角色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而转变。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是一个真正的引导者,这样的课堂让教师穿针引线,指点方向,然后给学生充裕的操练和学习的时间,用细致的观察记载下学生的进步,并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操练时间、进度以及内容。

三、秀:连线热点,感悟生活

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的设置是整堂课的升华部分。《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让课堂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体现课程的情感态度策略。简言之,就是要让英语课堂的教学亦“与时俱进”。

我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任务:每一名同学都是

“健康大赛”的评委,接下来我给他们介绍三个“神秘嘉宾”,在这三名嘉宾中由他们选出一名“健康先生”。

第一位嘉宾出场——他英俊潇洒,擅长足球,来自英国。教室里再一次沸腾,因为学生看到了他们喜欢的小贝。围绕贝克汉姆,给学生提供了其生活方式,并幽默地告诉学生其生活方式是我刚去英国对小贝采访过而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在笑声中,学生们展开了对第一位候选者的介绍。按照规定,他们可以参照我给的提示语进行介绍。

第二位嘉宾出场——他强壮,爱吃菠菜,是个卡通人物。这位是大力水手波比先生。我给学生放了一段30秒的大力水手的英文短片,其中就包含着一个他吃菠菜的情节。结合动画片中大力水手的生活特点,也给学生提供了大力水手生活方式的介绍,但是这次在介绍候选人的时候,抹去了部分提示信息,递加了难度。

第三位嘉宾出场——他又高又壮,是国人的骄傲,是奥运的旗手。教室里欢呼声一片,姚明的名字几乎是全体一起喊出。在展示了姚明生活方式的提示语之后,我让学生精心准备这位候选人的介绍,在介绍的时候会抹去所有的提示语。准备过程中,学生紧张中带着自信,在前面课程充分铺垫的前提下,独自介绍的方式对他们而言已经是游刃有余。

[反思]上述不同形式的设计,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增大了难度,既是一次操练与巩固,更是一次提高与升华。而最后在这三位嘉宾中选择一名“健康先生”时,毫无疑问,全班全票通过了姚明。在外国人、卡通人物和我国体育健儿三者之间,学生毋庸置疑的选择,更是这堂课的提升。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不仅传递给了学生知识,更传递给他们热爱生活、热爱民族英雄、热爱伟大祖国的信息,能不说这是对学生最好的情感态度的教育吗?

课堂的尾声,我在屏幕上再次播放了姚明手举国旗带领中国队步入2008年奥运会场的那一画面,学生在雄赳赳、气昂昂的音乐声中,在老师的启发下。动笔写我们的健康先生姚明。整堂课贯穿了听、说、读的训练,最后以写的方式结束。

下课铃响起,在和学生告别之后,同往常一样,又跑来一些学生将我围住,他们想和我继续谈一谈课堂上还没有聊够的话题。看着他们由于兴奋而涨得通红的小脸,笔者感觉到了这堂课的成功。

四、总评

纵观整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设计精巧

牛津初中英语这套教材的话题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把实际生活和社会热点话题以及书本中的知识三点有效地结合起来,会给我们课堂的设计带来许多亮点。结合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善于表现的特点,为他们提供一个他们熟知的话题的训练,会让英语的工具性更好地显现出来。

2、训练到位

Integrated Skills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果不为学生提供一个合适的训练环境,语言的运用就无从下手。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开口说的机会比较多,更主要的是,他们在开口说的过程中,还体验了实践、参与、合作、交流和探究的乐趣。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保障,明确的训练目标和合理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的收获很大。

3、主题升华

在整堂课中。学生最大的收获是他们能够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渔”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一堂课教会学生一个道理”的思想在课堂的最后也有所体现。学生道德思想的建设与教育不只是班主任或者政治教师的任务,它应该渗透在我们每一个学科中,体现在我们的每一堂课中。

一堂课的成功经常缘于教学设计中对生活的感悟。其实,如果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和生活是紧密不可分的,就可以促进他们学习兴趣的提高。英语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如果我们的每一堂英语课都可以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英语教学定能更加体现出其作为语言工具的特殊魅力。

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研究与反思 篇12

当前,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容乐观,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并对高中素质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有些学校对信息技术课不够重视,无法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有些学校的教学内容选择不恰当、没有针对性,导致学生失去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有些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相对缓慢,缺乏专业性、高素质的信息技术教育人才,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反思及建议

1.学校要加大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支持力度

首先,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促使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态度上的积极转变。其次,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硬件建设方面,要更新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设施。在软件方面,加大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再次,可以举办一些信息技术知识方面的比赛,为学生提供发挥计算机应用特长的机会,并进一步活跃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氛围。最后,可以建立信息技术反馈机制,建立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学反馈意见协会,针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专门的探讨与研究,群策群力,共同解决。

2.教师要加强对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钻研力度

教材是教学之本,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材料,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研究。教师应全面贯彻新课标的教学精神,通过对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整合、升华,突出信息技术的实用价值,让学生更清晰地看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将学到的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和生活当中。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抱有刻苦的精神,使教材的研究能够达到一定的深度与广度,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兴趣激发与能力培养,为学生铺垫成才之路。

3.教师要创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给予及时的指导,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的优势,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用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并创设出和谐的教学氛围。再次,教师要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多让学生去实践,让学生上机操作,使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最后,教师要多与学生互动交流,采取多种途径创造“信息共享”的机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共同来解决。

4.建立一支优秀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队伍

首先,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应当从理论提升和实际操作训练两方面来开展,进而提升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其次,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再学习、实践、再反思,并对教学进行大胆的尝试与探索。再次,要加大力度引进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使其在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发挥影响与促进作用,继而带动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信息技术《诗集漫游》的教学反思 篇13

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掌握超链接的设置、编辑和删除。

2、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在学生掌握超链接的设置、编辑和删除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熟练运用超链接技术。

3、本课在设计的时候,我就设想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为学生设置一个个小难题,让学生主动去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在学习中是主动探究,而不是被动接受,学生也十分愿意去完成这一个个小任务。

4、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还是比较喜欢具有动画性、故事性的情境,因此我就以猴哥和八戒设置情境,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觉这节课不是辛苦的.学习,而是在玩,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知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不是要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操作演示和讲解,这不但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让学生边演示边解说,可以规范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术语的使用,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当然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在开课部分,导入部分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时间不够用,所以要将导入设计目的明确化,以便于快速进入主题。

其次,在学生发现猴哥的诗集可以在目录和古诗页面直间来回跳转,而学生的作品却不能,在此处我应及时引导学生,而我在上课的时候,时间没有把握好。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篇14

一、任务驱动的形式化和简单化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中存在着将任务简单化的倾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对达成教学目标确实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把任务简化为以教学目标的问题的提出,就有犯形式主义错误之嫌了。比如,在高一“计算机网络”一节的示范课上,教学目标是:认识并了解计算机网络。作用。分类和组成,教师依此提出了四个问题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作用?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并认为这就是给学生提出的四个任务,而后用大半节课的时间要求学生从教师做好的网络课件中,分别单击“计算机网络”“网络的作用”“网络的分类”“网络的组成”等超级链接,通过看到屏幕上呈现出的与书本上一致的概念性的答案,来完成“任务”。这种对“任务”与“问题”的理解未免过于肤浅,这里提出的四个“问题”不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来建构知识框架,而只需要打开书本就可轻而易举地获取正确答案,它不是“任务”,不构成“任务驱动”的前提,自然也不属于任务驱动教学方式,这位教师所做的课件自然也属于“课本搬家”。对高中学生尤其是城市的高中学生,这种照搬课本的信息技术课是不会受欢迎的,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阅读能力,他们不需要“课本搬家”,他们渴望获得在教师引导下的,展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示事物本质的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驱动下的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过程。

二、关注任务驱动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乏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理解为是对学生技术的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课程,它既含有丰富的科学性,又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知识,在教学目标上则体现为丰富的情感目标。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使教学环境情境化、问题化,教学过程则要求既源于具体情境而又能超越具体情境,达到融知识、技能、情感于一体的至高境界。有价值的任务驱动的设计除了能使学生达成一定的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以外,还需要能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感、行为习惯乃至人格塑造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均产生积极影响。有这样一节小学信息技术课:以“附件”中“录音机”的录音、效果等的学习为载体,使学生学会“窗口”、“菜单”等的操作。这本是一节任务驱动较为得当的好课,遗憾的是,教师在要求学生自行录下一段声音并进行效果加工之前,未作任何关于音乐审美的说明和要求,致使一位学生在讲合演示时,将国歌用“加速”效果播放,既不悦耳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国歌的严肃性和庄严感,不能不说是这节课的一大败笔。

三、改进之处

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技能教学效果不错,但有一些问题需注意和改进:

(1)教学进度不易把握。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更为开放,但这一“放”就不好“收”,每一组的探究程度和进度教师很难把握,实训结束时,有的组提前完成,可有的组只能草草“收兵”,影响效果。以后需采取一些措施,要既能保证探究效果,又不影响进度。

(2)课堂管理待改进。探究性学习法的课堂更为“活”了,这也导致个别学生干扰他人。对此还要想些办法,采取措施在行动上约束学生,最好能使学生都“忙”起来。

(3)评价上有困难。传统教学强调“单打独斗”,学生表现很容易掌控。但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可能有个别学生滥竽充数、混水摸鱼,给教师造成形势一片大好的错觉,影响到教学效果。

一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 篇15

关键词:“脱口秀”,《古代中国农业》教学,反思

“脱口秀”,是从英语词组Talk Show(口才展示)中音意同译的精彩典范,是形容人的口才很好,说出的话非常有吸引力,而且谈吐不俗,博得众人的喝彩。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讲得好,而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堂中留给教师讲的时间越来越少,更需要教师的精彩讲演,加强师生交流,以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兴趣,带动学生的激情,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

我对《古代中国农业》教学进行了深刻反思:如何将“脱口秀”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增强课堂效果,并形成教学特色,在以后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古代中国农业》一课知识结构很清晰,从耕作方式、土地制度、经营方式、耕作技术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古代农业的特点,我的“脱口秀”即以这四个方面展示出来。

课堂实录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师:铁制农具的出现是生产工具的重大进步,代替了原始的石头、木头、骨头……(等工具)

个别学生:馒头!

(生笑)

师:看来不是所有带“头”的都是对的!

(师面带微笑,手指向说“馒头”的学生)(生大笑)

教有所思:

适时的幽默,对课堂能起到润滑油的作用。此处的“带头”,一语双关,既指出原始农业工具的特点,又对出风头的学生予以提醒,使被打断的课堂顺利进行,且峰回路转,更深入。关键就在于我抓住了有利的时机,对课堂的瞬息万变作出了及时的反应。这对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要求很高。

恰当的幽默对课堂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否则就是炸药的导火索。在课堂的情境中,一些幽默的语言应点到即止或适可而止,让师生之间会心即可,不可小题大做,使幽默的语言变成恶搞,否则课堂就不再是高效课堂而是搞笑课堂了。

课堂实录二:封建土地所有制

师:井田制下土地归谁所有?

生:奴隶主。

师:(摇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生:周王!(大声回答)

教有所思:

课堂教学要收到“脱口秀”的效果,除了要求教师语言幽默外,还要有一定的水平,体现深厚的文史功底。如果教师在讲课时引经据典,名文佳句信手拈来,且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生便能从中深刻领悟,课堂的效果可想而知。在教学中,在我引用了《诗经》的这段内容后,学生很快想出了答案,而且对历史不再感觉生硬。文史不分家,学生能体会到历史也是有血有肉的,不自觉地就会把历史知识与文学知识相通起来。

对教师来讲,平时应多做文史资料的广泛积累,在备课时相关的材料准备充分,理解透彻,如此在课堂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如:在讲“男耕女织”时,我直接说妇女在家“唧唧复唧唧”,课堂立刻生机盎然。

课堂实录三:小农经济

师:(清唱)“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带发间。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生有节奏地拍掌,小声附和)

师: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

生:男耕女织。

师:你能说说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吗?

生: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富裕祥和。

师:看来只能是精神上的富裕了。

(生笑)

教有所思:

一曲《天仙配》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对教师的提问,学生更是踊跃回答,从而对小农经济的特点有了深刻的认识。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若能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才艺,便能收到“脱口秀”的效果。与历史有关的歌曲、故事、笑话等非常丰富,教师应充分利用,大方地进行才艺表演,这对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历史氛围大有好处,课堂气氛也会生动活泼。

课堂实录四:精耕细作

师:什么是精耕细作?

生:不知道!

师:我们学校的教师很喜欢开地种菜,在自己开挖的一块土地上(用手沿讲台的四周划出一块模拟的土地),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翻土(做挖土动作)、施肥(做撒肥动作)、拔草(做拔草动作)、浇水(做浇水动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双手向上展开),这就是精耕细作(双手一拍展开)。

(生笑……又笑……还笑……大笑……点头)

教有所思:

课堂绝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活动应占大部分时间;有限时间内教师的讲绝不能淡然无味,学生应能轻易接受并受益匪浅;“脱口秀”式的教学绝不仅仅体现在教师的口头语言,教师准确的身体语言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古代中国农业》教学中,身体语言是与讲课内容同步进行的,学生看在眼里,乐在嘴里,听在耳里,记在心里。

课堂中,教师的身体语言应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过程的进行而不断变动,准确地体现出教师的意图。即便只是手一抬、头一扭、眼一瞥,只要声形并茂,学生就会有深刻体会。

通过《古代中国农业》教学,我深深体会到,“脱口秀”式的课堂教学对改进传统的平淡教学是一次有益的探索,若常用常思常改,则高中历史课堂定会生动、活泼、高效,但若使用不当,则会适得其反。“脱口秀”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绝不能只重形式,忽略了内涵。若为了“脱口秀”而“脱口秀”,教师用无聊的语言、不断的干笑,诱使学生动起来,学生有可能炸开了锅,但这完全违背了“脱口秀”的初衷,并不是通过幽默的语言、深刻的道理来打动学生,使之产生共鸣。

第二,绝不能偏离了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脱口秀”的内容依教学内容的存在而存在,以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需要为基础。“脱口秀”关注的内容可以贴近历史、贴近文学、贴近生活、贴近时尚……但最终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以有利于学生的掌握。

第三,绝不能夸大其作用,贻误教学。“脱口秀”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气氛,增强课堂效果。适时、适当、适量,否则,一言堂变成了满堂秀,学生该记住的没记住,该练习的没练成,课堂落实不到位,就谈不上高效。

矫枉不可过正,用“脱口秀”改进课堂而不是代替课堂,教师应理解“脱口秀”的内涵,把握好度,真正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些反思 篇16

一、反思什么

(一)反思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观念要求在教育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最新的教育理论,提升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进行分析研究,重视学习者个性需求。对此,我们应该特别重视教学过程的系统设计,反思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了什么理念,是否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等等。

如在设计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时,教师应透彻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的性格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并以网页的形式发布,让学生了解这堂课教学的内容,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反思教学模式

选择何种教学模式,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是能否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当然,这首先还要以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及教学条件为前提。为此,这几年,我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信息技术教材各章节特点,分别使用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一般对每章开始部分的理论性教材内容,可制作小课件进行近似“注入式”的教学,并适当留出学生练习的时间;在进行具体应用软件操作时,可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实践。

信息技术虽然是一门操作性比较强的课,但我们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一些操作或几种软件,而是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社会。例如, “复制”操作,方法很多,教师不可能把每种方法都作具体介绍,只能根据学生的情况介绍其中的一两种,其他方法,学生会在自己的实践中发现。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与“复制”相似的操作方法。

在真正实施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课堂里,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中心,信息交流中心。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组织者、活动的策划者,学生是学习主体、活动主体。尤其是互联网部分的教学,更应注意这一点。因为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拥有计算机设备,拥有互联网庞大的信息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优越条件。因此,在网络主题探究活动中,可采用直接以学生的探索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组织下提出了与主题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并探讨解决相关问题的有关线索,学生通过在计算机上的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评价自己的活动,从中获取知识,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

(三)反思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因此,我们要反思教学内容是否根据教学目标,开发、利用学习资源,使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符合学生的经验、情趣和认知规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否按照不同学生的差异,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目前,网络教学成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践的重中之重。计算机网络最大的优势就是信息量大。我们面临的挑战就是让学生在这样的“海洋”中学会“游泳”,而不让其被杂乱的信息所淹没。所以在选择哪个主题作为学生自主探究内容时,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喜欢学什么,特别关注哪方面的问题。记得那是学校组织学生到恐龙园游玩后的不久,大家对恐龙的相关情况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与热情度,于是,在课上我就以“走近恐龙世界”为主题,让他们展开探究活动,及时满足并实现了他们的心理渴望。果然欣喜地看到,他们的参与更为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学习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二、怎样反思

自觉反思是教师应该坚持要做的事,教师越能反思,就越能有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通过反思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的新问题,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教学反思的方法和过程其实也很简单。

其一,教师在每天教学结束后,进行教学反思并写好反思日记,把当天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失误的地方,改进的措施记下来,便于指导以后的教学。记得有一次让学生做Word自选图形相关操作时,居然发现有学生用“表格和边框”工具栏上的“擦除”按钮擦除自己画得不满意的图形,结果肯定是无济于事。对此,教师应首先肯定这个学生的想法,能想到以前学过的相似功能命令操作,同时也让他们明确了对于不同对象的操作需要用相应的功能命令来完成,千万不能想当然。上完这堂课,我当即就写了一篇教学后记,上另一个班的这一内容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写教学反思日记是教师自主、自觉地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的最佳方式,是教师思想和情感发展与厉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享受着教学的快乐、思考的快乐,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反思。

其二,以他人之课为鉴,把每次听课都当成一次学习、反思、提升的机会。课堂就像一面明镜,映照出自己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从而促使自己去反思,更好地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当你听到某些教师在说一些不准确的专业术语时,暗暗警醒自己要加强技术修养。当看到某些教师一个独特的设计在课堂上收获了学生的肯定时,想想这背后的付出,自己是否为此而执著努力过?当看到某些教师上课思路清晰,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时,真的也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其实,你看到别人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很有可能就是你存在的问题或努力的方向,与其说是听别人的课,还不如说这是在听自己的课,这是一个积极主动发展自我的过程。

其三,坚持学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还需要用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武装自己,增强吸收和处理新信息的能力,扩充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其实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反思的过程。像一些名师的成功案例,对自己来说,可以看成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经历。许多相关、相近甚至相同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学习相关案例,把握其中的规律、特点,做到心中有法,这样,在实践中自然就能得心应手,驾轻就熟。

三、结束语

教学反思会促使一个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因此,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对于青年教师,更需要对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地进行反思,并及时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进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为我们提供了再创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学习方式,为我们的教与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所以,让我们在这样的反思中,不断地发现困惑,不断地解决困惑,尽快使自己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新课程改革浪潮中的“反思型教师”!

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教学反思 篇17

面对新课程我们该怎么办?很多东西都需要我们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同时一步一步总结经验教训。

在新课程开始前,我曾研读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学习指导纲要,并撰写了《试论信息技术课的技术定位》一文,对新课程的定位和培养目标进行了初步探讨,下面就以两个结论开始本文。

信息技术课的课程定位: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分为学术性课程与技术性课程。技术在新课标八个学习领域中是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而信息技术是其中最能反映先进科学技术的课程,这是信息技术课在新课程体系中的基本定位。

信息技术课的培养目标:信息技术课是技术课,目的是培养学生技能。同时这种技能不是计算机本身,而是使用计算机去处理信息的技术和能力,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必备技能。高中的信息技术课不是专业的计算机课。高中技术性课程与学术性课程协调配合,最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的公民。

我认为认清本学科在新课程中的地位,和本学科的培养目标非常重要。他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教研的根本指南。

根据以上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结合现阶段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谈谈反思。

一、抓住核心内容,把握好教学难度。

信息技术基础部分涉及内容多,如:程序设计、统计图表、视音频编辑、信息的集成、图像数字化加工、文本信息的加工等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内容。涉及软件也非常多,如:Word、Excel、Pointpower、Visual Basic、Acdsee、CoolEdit、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Flashget等几十个软件。比如Vb过去是用一个学年的2/3时间来学习的,word过去是用1/3学年学习。如果还用过去的方法,按照过去的难度一步步来教,其他不说,就时间上显然不够。如果简单降低难度,每个内容、每个软件,都走马观花一样,让学生随便用用,浅尝辄止,则显然实现不了教学目标。我认为可以采取的策略是,核心内容不降低难度,而把一些细节部分一笔带过,我称为“忽略技术细节”的策略。

为什么可以忽略技术细节?这个问题比较麻烦,简单说,首先就是根本上认为技术思想重于技术细节;其次就是细节的技术比较容易获得帮助;最后就是技术细节随着技术发展,变化最快。

举例 :VB程序设计。基础部分中这一内容,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通过程序可以进行自动化信息处理,这个是关键。至于里面的排序算法、界面设计、面向对象的理解等都是次要内容。关键是能让学生感受到,通过程序可以实现自动化信息处理,程序设计的目的让计算机高效完成信息处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大致了解程序设计的步骤就可以了。所以把一个学期的课用三节上,就必须剪除繁琐的基本知识,建立好良好的学习环境,以让学生跳出具体技术的框框条条,直接进入核心内容学习。

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建立好的帮助系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性的发挥非常重要,一定要避免教师满堂灌,要启发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尝试,多动手。不能以讲代思,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照猫画虎的模仿层次。

举例:Excle中的图表加工。这里的核心内容是如何用直观的、形象的图表去表示数据。因此教学一定要围绕读懂图表,并在此基础上学会选择合适的图表去展示数据信息来开展。我认为这个图表应该先在头脑中建立,然后才是通过工具(计算机、Excel软件)来帮助分析和表达某种信息。

这就要求教学中分析数据处理的需求,组织讨论,加强引导。

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还要特别注意帮助系统的支持、小组协助的培养,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学习环境的建设。特别是帮助系统的支持,我认为在教师备课时候要特别注意。因为新课程内容面广、难度大,如果没有很好的帮助机制,仅仅靠老师主导课堂,学生必须跟教师走,那样的学习一定是低效率的。帮助系统可以是文档资料、网页链接、动画、录像、还有教材的使用等。检查自己有没有好的帮助系统,只要留心观察完成任务阶段,学生是不是一直举手询问就可以了。如果一堂课下来,自己累得疲于奔命,恨不得分成三头六臂去解决学生各种各样的简单问题,这不是学生笨,这是自己帮助系统没建好。

三、能够较准确的评价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怎样评价才有效,怎么评价才能做到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这一课题很值得研究。新课程的评价体系是多样的,有学生自己的评价、有同学之间的评价、有教师的评价、还有考核的评价、社会的评价等。学生完成了一个任务,越多人注意到他,给予的评价越多,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越好,责任感就越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条件的不断的给予学生各种形式的评价。在营造评价氛围的同时,我们就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就在养成他们的责任感,就在建立他们的自信,也就巩固了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进一步说,信息技术学的好不好,非常关键是学生能不能学会有效的交流、表达,因为信息技术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表达,这是学科能力核心中的核心,而加强评价是提高交流能力的有效手段。

四、注意技术操作的同时,应该加强操作思想的锻炼。

信息技术是技术的课程,但是怎么理解这个技术?不是雕虫小技的技术。所以有中科院的秦伯益院士说新课改要“文理交融,多元并举”,是大技术,大思想的培养。不站那么高,就我们学科而言,简单说就是要用技术思想去引领具体的技术实践。

举例图像数字化加工。图像加工,有许多概念,如图层、蒙板、颜色曲线等。如果仅仅通过一个个实例,手把手教,要学生学会用选择区域,用图层,用蒙板等都不难。但是一旦有新的问题学生就会茫然。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用什么技术去做。为什么这样表达?这样处理?这里面的思想学生会不会把握?这些其实才是技术的关键。在信息技术领域,其实主要不是会不会做,而是知不知道要做什么的问题。就图像加工而言,学会分析,比较,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完成图片信息的加工表达,这是图像数字化的关键。其实这就是技术思想问题,他是技术的基础,也是技术提高的原动力。

基本的技术中,当然也有很多是熟悉鼠标左键、右键、拖拉,键盘的组合键、软件的界面、软件的功能等低层次的技术。这些技术的学习,一方面要提供更多的有效的帮助,另一方面要复合到其它综合任务去学习把握。教学中要避免为了技术而技术,在作品制作阶段去拼凑技术、机械的叠加效果,引导学生制作一些没有思想作品的现象出现。

五、课程的时间分配和节奏把握。

时间分配的问题在信息技术学科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按照课标要求是30%上机、70%上课,尽量多上机。教学中觉得这个要求真要落实很难。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学校的硬件配置,就全国而言,不可能全部的计算机课都在机房上。其二是教学实际情况,一些理论性强的问题需要讨论和讲授,机房环境较难控制,不适合讲授和组织讨论。个人认为“尽量多上机”的认识是不正确的,要注意矫枉过正的倾向,因为实践是要理论基础的,有些内容还是适合讲授的。特别要防止课堂都在机房,控制不了学生,完全放任自由的现象出现。

实践中我做了这样的分配,一节理论课,一节上机课,基本按照这样的比率来上课。一个学期下来,发现效果比较好。在理论课上,注意讲课时间控制在1/2,组织看书,引导讨论,请学生小组上讲台完成任务等实践控制在1/2。在上机实践课上,教师讲授时间1/3左右,包括引入、布置任务、小节。1/3 时间让上机学生完成任务。1/3时间组织讨论,评价,完善任务。这样总的算下来,课堂上作为教师讲课的时间大约是40%,学生活动和上机的时间大约是60%,大致黄金分割律,个人认为还是要力求减少讲授时间,争取做到61.8%的时间给学生活动。这个比率可能比课标要求美些吧。

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它的节奏感要强,而且这种节奏最好是在学习中与学生一起配合,逐步建立起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习惯。具体表现就是,听课时,学生配合老师认真听讲,了解任务,明确技术关键点;作品制作时候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带着技术思想,去完成任务。制作过程遇到困难,学生能够根据帮助系统获得快速有效的技术支持,准确、快速的完成任务;在评价交流阶段,欣赏时能够借鉴别人成功之处,指出他人作品中可待提高之处。介绍自己作品时能够大胆、大方、自信的把自己制作时的问题和创新点与同学交流。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一定是技术信息、技术思想,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做到高效的学习、有效的表达和充分交流的课。

上一篇:车辆安全隐患整改方案下一篇:为爸爸喝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