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通用11篇)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篇1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济阳县垛石镇中学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文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运用电教媒体,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运用电教媒体,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利用电教媒体,帮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运用电教媒体,加强学生思维训练。

关键词:兴趣 创新 能力 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数学教师掌握好现代信息技术,将对今后教学工作有极大的意义。在此,本人浅谈一下电教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而通过多媒体对课本、图形、图像、动态和声音等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的眼、耳、脑等器官,让他们兴奋起来,就能创造一个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的情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新鲜刺激的事物,最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因此,多媒体手段介入课堂教学能够帮助教师恰当地把握学生特别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运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相结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采用故事、游戏、直观、演示设疑等激情引趣的方法,创设出一个个引人入胜“最佳心理状态”的情境,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把学习知识的经过精心设计,载入生动形象、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中去,学生往往就被生动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方法、活泼的教学情境所感染和吸引。例如: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屏幕就出现了:美丽清晰的地平线上,太阳开始露出了可爱的笑脸。将这一美丽的景物形象地比喻为直线和圆的关系。在舒缓、优美的《日光曲》音乐的伴奏下,一首“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散文诗轻轻诵来„„组合成一个巨大的、诱人的“探索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悟”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公共点个数方面存在的本质特征,教师提示学生去发现: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位置关系可分为几种类型?分类的标准是什么?能否像判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那样,通过数量关系来判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样,使学生学会运用联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去探索问题实质,并且这样探索的兴趣也会持续下去。

二、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明晰化、静态的问题动态化,而这些目标的达成,是靠运用电教媒体来实现的。这为指导学生的探索方法,开辟了崭新的天地。比如初三几何“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这样把一些方法渗透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学会研究、探索问题的方法,自觉养成自我探索的习惯。

三、运用电教媒体,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现代化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构成的一种认知活动。在电化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群体合作是重要的一环。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锻炼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由于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要求,当表现成功时,越激发再表现的欲望。因此,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氛围,把学生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其自由组合成小组形式学习,打破常规思维束缚,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以及组员们的主张和见解融为一体,积极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在可视图形的帮助下,学生借助已有的数学经验,自由讨论、互相质疑、然后用多种方法解答。这样既可以给学生在讨论中求进步的机会,也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学生的群体合作精神,显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指导原则,从而提高效率。

四、运用电教媒体,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数学的教学是一种抽象的逻辑思维活动过程,而应用题教学即是学科教学的难点所在之处。因此,认真审题,正确无误地理解题意,是解答每一道应用题的关键所在。计算机动画效果的移动去吸引学生进行审题、推理和想象。通过多媒体的多向启发,使学生思路开阔,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立体思维,从而抓住问题的实质、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总结出规律、促进学生打破常规的解题模式,另辟蹊径,达到思维的简缩,提高教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以及促进学生审题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提高

五、利用电教媒体,帮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新课标中明确规定: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然而常规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等限制,无法有效地创设较多的实际问题情境,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用电教媒体就能恰如其分的解决这个问题。如在学习《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上给出的探究情景,发现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神州行和全球通两种电话卡各有各的优点,但当自己要为父母选择适合的电话卡时,应该如何选择呢?这样用多媒体设置场景,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真切,情趣盎然。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六、运用电教媒体,加强学生思维训练

“数学是人类思维体操”,学生是在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受到思维训练的。因此,现代数学教育观特别强调要重视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过程和知识发生过程的展现,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借助各种电教媒体的经验替代功能,将感觉器官、思维触角延伸到浩淼深邃的多维空间,从而达到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虚为实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拓展教育的时空领域,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展示的奇妙绚丽的声、光、形、色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用变维(改变问题的维度)、变序(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等方式(发散式)提出新问题,将问题链引向课外或后继课程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初中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电教媒体,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概括的过渡,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如《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一课中,先使用计算机演示长方体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引出了新知,同时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通过以上的观察、练习,再用计算机演示本课时的学习难点“正方形的平面展开图”。这样,利用电教媒体演示,能让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结构,解决抽象性数学的知识与学生形象思维的矛盾,建立空间观念。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强得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入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化抽象为直观、化无形为有形,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现代教育提倡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气氛。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引用一些优美、轻松的音乐或一个短片都可以作为一堂课的开头,这样就能避免一些“起立、师生问好”这样的“程式化”的内容。学生心情愉快,投入学习的积极性高,也就消除了学习的压力。使学生充分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这么一种有趣的活动中来,使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态度发生了质的变化。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篇2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完美融合,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基本上依赖于教师的一支粉笔和一张嘴, 严格地按照大纲按部就班地进行。再加之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与难度性, 常常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 也无法满足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感, 在这种模式下, 教师是课堂的“主角”, 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现代信息技术引入高中数学课堂则有效地改变了这种现状。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化、符号化的数学语言转化为图形、动画等形式, 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示给学生, 这样不仅能直观地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帮助学生迅速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还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并且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他们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学习。

例如, 在教学直线与平面垂直这一节内容时, 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线面垂直的实例, 如操场上的旗杆在阳光的照射下, 地面上呈现的影子随时间变化的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 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 旗杆的影子也随之变化, 但是旗杆所在的直线与影子所在的直线永远是垂直的。学生通过这种直观的观察, 很快就能在脑海中形成线面垂直的印象, 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完美融合, 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高中数学教材中涉及的很多概念、原理、公式都较为抽象, 不少学生学起来常感到枯燥且难以理解。这些知识大多与其图形紧密结合, 也是高中阶段较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则可以避免教师把大量时间用在作图上, 而将课堂上难以快速呈现的内容以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给学生, 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微观现象宏观化、空间问题内容化, 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 仔细结合图形理解所学内容, 从而实现更容易的理解和运用,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完美融合, 有利于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高中数学中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多, 如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特殊到一般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高中数学教学不仅是传递数学基本知识给学生, 更为重要的是要向其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能融会贯通, 掌握知识的内涵和本质。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渗透数学思想能充分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中蕴含的相关数学思想。

例如, 我们在研究函数时经常会用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此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就能快速地根据函数形式做出函数图像。如教学“函数y=Asin (ωx+φ) 的图像”时, 就可以用事先准备好的课件展示函数y=Asin (ωx+φ) 的图像, 分别改变参数A, ω和φ, 让学生们观察其图形的振幅、周期和首相有哪些相应的变化, 从而根据图像从感性上建立认知, 发现A, ω和φ对函数图像的影响。实践证明, 这样的教学既方便又灵活生动,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所学的思想方法进行解答。

四结束语

总之,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同时又优化了课堂教学, 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击破教学的各个难点, 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但同时, 我们也要注意现代信息技术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 不能喧宾夺主, 更不能盲目地滥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只有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完美融合, 取其优势, 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 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完美融合能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 在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同时还能有效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 就新形势下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完美融合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现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田丽丽.浅析多媒体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影响[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12 (6)

[2]蓝善贵.浅议如何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数学教学[J].才智, 2013 (15)

[3]张泽居.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浅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 (3)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篇3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英语课堂 培养能力

多媒体教学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补足传统教学的信息量小的缺陷,能快而准地呈现我们所需的信息或资料,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更多异域习俗,置身于互动的环境中。教师可制成学生喜欢的课件,以形象生动、色彩丰富的单词图片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以精美的flash动漫片断训练学生的视听能力,调动学生感官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多媒体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是指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媒体通过计算机加工组成在一起来呈现知识信息的技术,它有较强的集成性、交互性的特点。它为教与学 提供多种多样的可以选择的功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大量高质量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

1.采用电教录音媒体,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学生长期在一个标准的语音环境下,听到的都是讲英语国家的本土人士的标准发音,再配合学生高密度、大量的口语训练,学生可以自主地纠 正错误发音,打下良好的语音基础。

2.利用音像 效果,突出课堂教学的启发教学。引入新课目的是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上来,并建立与以前的知识结构的实质性联系,借助多媒体,提供色彩鲜艳、图象清晰的画面,可以让学生很快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对象上,通过仔细观察幻灯片投影放映,启发思考,唤起与以前的知识的联系,在比较与联系中提高了理解力。

3.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课堂内容生动形象,突破教学重难点。在讲解新课时,多媒体解决了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难题,使教材中静态图形动态化,以揭示图形、图 象的丰富内涵,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事物本质,多媒体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多种感官并用的学习。化解抽象,降低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教学重点得以顺利解决。

效率。多媒体声形并茂,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消化、吸收。在教学的新授阶段,让学生 反复听达到熟练程度,通过模仿而得到理解,把语言项目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教学的练习阶段,制作一些画面,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口头表达训练,同时配有习题性的专项训练,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进行质优量多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提高语言基本技能与表达能力。在教学的结束阶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做小结。小结虽短,却是本节课内容的回顾和知识点的重新总结,可使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结构,巩固所学知识。

二、多媒体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第一要素,学习兴趣的形成是学习积极性的根本所在,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不知疲倦,越学越爱学。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选择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气息的事例,图文并茂,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与深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所学内容上。例如英语,

2.动脑动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时间和场地限制,课程改革后某些教材内容无法形象深入地展示给学生。而借助多媒体教学,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理特点出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调节自身视、听、读、写、做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在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内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使学生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因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青少年的这种需要更强烈。只要满足了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充满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3.及时反馈,启发与促进学生去“发现”规律和知识,提高英语自学能力。多媒体CAI的介入,为教与学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可以选择的功能,同时提供随时的学习结果验证,学习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可选择进行的学习路径,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调节自身视、听、读、写、做的 创造性的集成的学习环境。现在有许 多软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进度及兴趣选择课程,只要一做完,学生就立刻知道成绩,对的就获得表扬,错了也会被友好地告知错在哪里,以便学生随时检测自己的知识构架哪里出了问题,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培养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和知识及自学的能力。[来源:学科网]

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尝试和摸索过程中,我也觉得对任何一个事物的运用都 要有个度。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如果盲目依赖,使用多媒体,或采用多媒体把教学环节呈现,那教师就失去了领路人及指导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要避免课件集中大量声音,图象信息,造成无效信息,这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使英语课成了课件展示课。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篇4

关键字:现代远程教育,新型教学模式,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现代远程教育作为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时代的新型教育方式,近年来得到全社会的充分重视和长足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现代远程教育不再仅仅是一种成人教育培训的教学手段,而且正在进入各种教育领域:校园教育、校外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等等,与这一教育模式一起到来的将是一系列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变革。然而,在这样一个现代信息技术大显身手的特定领域,技术如何与教育融合,为教育服务,推动教育的变革,筑建起现代远程教育的架构,还有大量的难题和工作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实践、去创造。

上海电视大学自秋季起,在以开放式学历教育为主的教学中全面展开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探索和实践,以寻求适用的现代远程教学模式,满足日益扩大的开放教育的需求。总结和分析两年的实践,并与国内外远程教育的经验进行比较研究,将有助于实现我们的目标。

上海电视大学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背景

u 教育需求

上海电视大学创办于1960年,1966年因“文革”停办,1978年复办。自创办以来,主要面向上海地区的成人学历教育,以大专层次为主。至,共计培养大专以上毕业生7万余人。图1显示了历年毕业人数的变化趋势,其中至的数据是根据目前在校人数和统计毕业率计算的预测数据。继恢复高考后形成的80年代学习高峰后,90年代上海经济发展所引发的第二次学习潮已经初见端倪。

每当社会需求大幅度增长的时候,必将促进新的教育模式的诞生和发展。80年代的教育需求促进了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并催生了自学视听、自学考试等新的教育模式,得以将需求高峰实现为教育高峰。然而,基于当时的经济及技术环境,80年代的远程教学手段基本沿用传统模式。在世纪之交的教育热潮中应运而生的成人本科教育、注册视听、开放式招生等新型办学模式,必须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才能适应目前经济、技术环境下的教育需求。

基于对上海地区人才状况和需求的分析预测,上海电视大学于秋季起在上海地区开设开放办学的“专升本”金融专业,第一年即招生2000余人。第二年起开设开放办学的专科专业,入学人数大幅度增长,招生专业逐年增加。应社会需求,自98年开办起每年春、秋两季招生,目前在校的开放办学学生20000余人。

图1:上海电视大学历年毕业人数和办学模式

表1:上海电视大学开放办学规模的发展

学年本科专业专科专业入学人数10200032800020005917000

u 地区信息化环境

自90年代以来,上海地区的经济和技术环境经历了令人瞩目的巨大变化,并将迎来信息技术及建设的更大飞跃,城市信息港的建设已被列为上海重大建设工程的一号工程,便是明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条件无疑已经具备。

但是,上海信息化环境尚处于“厚积”过程中,这也是无疑的。因此,认真分析我们所处的环境,是构建一个实用、有效的本地区现代远程教育框架的前提。

地区内通信条件:目前的上海城域网基本是窄带的(小于1M带宽),地区内各网络的互连尚未完全整合。家庭上网则通过ISDN或普通电话线路拨号接入,带宽在33.6~64K之间。ISDN通信已在包括郊区在内的范围中全面推广,宽带城域网正在建设中。光纤化工程、“三网合一”工程及其他整合措施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上海地区较快地进入宽带时代;ADSL、有线电视电缆双向化将成为家庭用户宽带入网的主要途径。

Internet建设进程:近年来上海的ICP在量和质上都有显著提高,涌现出一批知名度较大的网站,随之而来的是“网民”数量的增加和公众对Internet的进一步了解。但是企业上网尚未普及,电子商务刚刚起步,网上实用的和及时的信息不多,使得Internet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公众生活中尚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三点:第一,首先接受Internet的群体与远程教育对象有一定的重合度。第二,IT企业充分意识到现代远程教育是信息技术的用武之地,是信息道路拓宽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源,开始积极参与远程教育,在观念和策略上有较大的突破。第三,金融、证券等少数行业的内部网络化和信息化得到率先发展,办公自动化在大多数管理部门已经推广,但总体处于单机阶段。

IT普及教育的开展:上海地区自1994年以来由市政府倡导、组织的市民计算机应用能力普及教育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是地区信息化建设迅速发展的社会基础。至19底,累计231万人次参加了市民计算机应用能力统一考试,其中134万人次获各级证书。随着上海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展开,这一学习热潮逐渐发展为全方位的IT普及教育,新项目不断推出,各行业纷纷制定行业IT培训目标。IT普及教育推动了个人电脑的普及,促进了家庭上网的增长。

u 前期探索和技术准备

上海电视大学自创办以来,特别是1978年复办以来,逐渐建成了一个覆盖上海城郊、渗入各骨干行业的教学网络。这个网络包括36个教学点,行政独立,但在专业设置、招生规划、教学计划及实施过程、考核评估等教育工作上受市电大的统一领导。二十多年的运作,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远教管理体制,造就了一支比较成熟的远教管理队伍。

表2:上海电大系统教学网络

教学点类型直属教学点区县教学点行业教学点教学点数量32112

目前上海电视大学在常规招生的本、专科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为:自学+电视教学+面授辅导,由于电视教学资源的易于滞后和质量不尽如人意,以及对学生的自学缺乏有效的支持和引导,近年来有向面授为主方向发展的趋势。时间空间限制的矛盾日益突出,招生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对教师的压力也逐渐增大。

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是上述教学模式的支撑,其要点为: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核;集中教学研究,分散教学辅导。由此可见教学网络在实现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上海电视大学自底起进行电大系统的信息化建设。3月建成市电大校园网,在校内逐步推行办公网络化,逐步完成了电大系统内教学管理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并开始通过Web网站向学生提供教学管理信息服务。97年5月,引入视频会议技术,在试点教学点之间进行各种不同类型的`交互教学试验。同时,以较大的投入建设了CD-ROM多媒体课件开发、制作系统,研制了若干课程的计算机辅助学习软件。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使用这些新的信息技术,使我们比较深入地了解现有技术和教育相融的程度,及需要改造之处。

上海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技术准备,上海电视大学自98年秋季起,在首届招生的开放办学金融专业(专升本)的教学中全面尝试一种新型的远程教学模式,在现有的教学网络基础上建设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我们的目标是:为学生所接受,达到现行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并在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共享优秀教师资源、更适合个性化学习等方面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

u 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基于地区信息化环境、现行的教学模式、现有的远教资源、师生的教学及学习方式,我们试行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多种媒体发挥各自优势的综合使用。以四种不同媒体的教材,支持学生的自学;通过六种交互手段,为学生提供教学辅导。仍然使用传统的各种教学手段,但应在当前技术环境下,根据现代远程教学的特点和组合使用其它媒体的需要,进行改造。综合使用多种教学媒体,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在分析媒体特点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组合,这样不但充分发挥了媒体的各自优势,而且发挥了综合优势。

图2:上海电视大学探索中的远程教学模式

精心编写适合远程学习的印刷教材。远程教育中使用的印刷教材应不同于校园式教育使用的教材,应更注重对学习的引导效果、更适合于独立学习,这些应在形式和内容上得到体现。

让学生共享精彩的课堂教学。每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应是该领域的专家,并有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学校将主讲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环境中的教学过程摄录下来,通过电大系统远程教学专用宽带网络及Internet,向学生提供视频点播服务。学生不受任何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只要接入Internet,就能按需选择学习内容,接受该课程领域中的优秀教师的授课。上海电视大学于99年10月起采用这一方式,目前向学生提供的VOD资源达350多小时,除了开放办学的专业课程外,也用于大量面向社会的继续教育课程。

发挥Web快速响应的优势。Web上的导学资源不应该是印刷教材或CD-ROM课件的网络版,Web的优势在于它的快速响应能力,可以最快的速度推出新的课程,或对传统课程补充新的内容。好教师每一次讲课都是不同的,每个好教师的讲课也都是不同的。那么,web就是教师的网上课堂,学生到这个课堂来,每次都想接受一堂最新内容的、个性化的授课,而不是在教材和课件中也能得到的不变的内容。因此,上海电视大学的网上课堂设计为与教学进度同步的动态发布模式,要求教师按进度陆续发布导学材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过程中掌握的学生状态及时地调整后继的学习指导。

以CD-ROM作为网上学习的后备方式。由于在目前的信息化条件下,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上网学习机会,学生的上网学习能力也有差异,CD-ROM除了用于部分课程的多媒体辅助学习课件外,更多地作为网上学习的后备方式和辅助手段发挥作用。新生入学时,每人得到一张“远程学习入门光盘”,内容包含:远程学习方式的介绍、上网操作教学视频录象、上网操作辅助学习课件、上网学习所需软件、第1至4周的网上导学内容。这张光盘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远程学习方式的适应过程。在整个学习期间,学生每学期进入复习考试阶段时,将得到一张“远程学习辅助光盘”,内容包含:本学期全部课程的网上导学内容、复习课视频录象、专业领域最新参考资料。作为网上学习的后备方式和辅助手段,C D-ROM发挥了很大作用。

个别交互和群体交互并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方式,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电话、语音信箱、电子邮件,都能实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个别交互;而BBS和网上聊天室则提供小组式的讨论,实现群体交互。上海电视大学为开放办学学生设立专用电子邮件服务器,每个学生有独立的电子邮件帐号。组织好网上小组讨论,则是对主持教师的一个挑战。

实时交互和非实时交互并重。语音信箱、电子邮件及BBS实现的是非实时的交流,电话和聊天室实现了实时的交流,而最真实的远程交互是双向视频交互,即将视频会议技术引入远程教育,可以进行两点或多点之间的实时视频、音频、数据的交互。各种交互手段互补,是远程教育各个不同环节的需要。鉴于目前大多数课堂教学尚未采取讨论式教学,交互的需求主要产生在学生消化学习内容的过程中,因此主要提供各种非实时的交互方式,学生随时可用,并在一定的期限内得到教师的回答。每门课程在一个学期内安排3至4次的实时交互,利用网上聊天室进行。双向视频交互则用于期末的复习答疑,学生能直接得到课程主持教师的指导,解疑答惑。

表3:新旧教学模式的比较

教学手段现行的电大教学模式多种媒体综合使用的现代远程教学模式印刷教材作为主教材作为主教材主讲教师课堂教学视频教材录象带/电视台VODCD-ROM基本不用每学期一张网上导学 每周一次面授辅导每周一次每月一次电话答疑随时可用随时可用语音信箱 随时可用Email交互 随时可用网上非实时讨论 随时可用网上实时讨论 每月一次双向视频远程辅导 每学期两次

u 建设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在上述教学模式下,学生一方面分散进行远程学习,一方面就近选择教学点接受面授辅导和双向视频远程辅导。为了保证每个学生有足够的上网学习机会,教学点还必须为学生提供远程学习的环境。上海电大系统以较大的投入建设各教学点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统一规划,并作为开展开放办学的必要条件。

多功能阅览室。为学生提供进行个别化远程学习的各种手段,每周开放30小时以上。要求配置10台以上可以独立接入Internet或市电大校园网的远程学习终端,具有声音输出,可以使用CD-ROM,安装流式视频播放软件和电子教案播放软件。对新入学的学生,教学点的远程学习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掌握远程学习方法的机会。

多功能远程教学教室。要求配置大屏幕投影仪、桌面视频会议系统、学生发言系统、多媒体教学电脑。双向视频远程辅导课及面授辅导课均在这里进行,视频会议采用 ISDN拨号通信,多点广播式。有两种规格的远程教室:教学中心的教室和教学点的教室。教学中心的远程教学教室要求更完备的教学演示设备,如实物投影仪、智能化电子白板等,并配有摄像录像系统和视频压缩编码服务器,以便将课堂教学课程制作成视频点播资源。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深度融合 篇5

麟游县西街小学 李小斌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运用新颖、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新的生长点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那么,如何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实现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整合,下面谈一些我的尝试与探索。

一、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学生学习之前就已经有了生活的经验,他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所以在数学探究学习之始,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潜力。同时新《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可实现对小学数学教学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它们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信息。通过这些载体,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提高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提供了可能,可有效改善学习方式,加快学生的理解进程,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中,我们就利用播放超市的影像文件,让学生在“逛超市”中体会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一瓶牛奶的标价2元,这个2元就表示什么?顾客手中的6瓶可乐,这个6表示什么?在收银台计算的又是什么呢?从中学生可以体会单价、数量、总价在超市中的广泛应用。接着让学生自己在“超市”中购物。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式?这样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在课堂中让学生“逛超市”。让学生身临其境,零距离接触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二、利用多媒体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就是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同时新《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换言之,数学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索学习。应用“几何画板”,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亲自去体验,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实现“意义建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我们就利用“几何画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做“数学实验”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能够动态地表现几何关系、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去做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再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的“平移”、“旋转”的一些功能,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种动态的操作过程,给学生进行比较和抽象创造了一种活动的空间和条件。然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观察、发现、讨论、交流研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大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对计算公式进行验证,从而实现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三、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完成自我建构过程。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传统的教学模式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倡导新型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让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参与下,经历认知结构的调整和重新组合,最终把新知同化后纳入原认知结构中,使学生构建合理、清晰的认知结构。

如教学“年、月、日”中,我们利用多媒体信息创设协作和自主性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可以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进行随机观察年历。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观察月份的不同:有的月是31天,有的月是30天,而有的月又只有28或29天。学生还可以打开资料库进行知识查询,自己去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得到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利用计算机进行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从而可以探索出闰年和平年的概念。学生还可以尝试探索闰年的计算公式,还可以根据随机题来验证自己总结的计算公式是否正确。学生可根据需要在“知识扩展中了解到我国农历知识和世界上关于年、月、日划分的一些知识”。这样,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机械训练中解脱出来,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更好地完成自我构建过程。

四、利用网络无法比拟的优势,让学生自我调控、自我发展。基于网络技术的课件更具有优势,它除了具有多媒体课件的优点外,还具有对学生全员的可控性优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自主选择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自己控制和调节学习的进程,在师生、生生、人机、个体与集体之间多纬度的交流,凭借网络资源的优势,在开放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中,利用ASP制作成动态网页,让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规律,完成网上练习:将D列的数值设计为“E1/B1”,学生在课件的使用中,只要在B列和E列中填上相应的数据,D列则自动算出扩大或缩小的倍数。通过动手让学生自己找到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和分母必须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变化规律。可见,基于网络技术的课件所传递的信息具有统一性、开放性、灵活性、动态性和全员可控性等特点,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良环境,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的可能。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 篇6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一、教学目标

1、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过去存在的、在各学科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

2、通过整合、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3、提高教师应用媒体的教学水平,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交革。

二、教学内容

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机、录像机、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适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我们应用现代技术所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很好地来体现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即应用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我们的课改顺利进行,为我们的课改提供一个平台。在教学中,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投与多媒体的示融为一体,将教学中抽象的间题具体化、枯燥的间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活动

以网络版的《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课件为例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该课件为存储于wW服务器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录像、动画于一体,用HIML和Java语言编写的超媒体教学软件。以中国古典民乐《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课文朗通配上景泰蓝制作六道工序的图片,并且用景泰蓝制作全过程录像和十几幅精关的景泰蓝工艺作品图,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以GIF小动画作点缀,营造生动的画面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切换到讨论系统bbs、在线测试、E-mail帮助上。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课件提供了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源。如:可以链接到与《景泰蓝的制作》写作顺序相似的《活板》一课的课件,提供了有关景泰蓝、中国文化及中国工艺的网站,提供了图文并茂的景泰蓝鉴赏方法等。运用网络自主探究知识和协作研究问题的能力,加速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能解决个体差异的教学问题,即能满足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甚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线测试,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自由进退,自主构架,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

该多媒体课件用音乐陶治学生情操,用动画激发学生兴趣,用图片激活学生情感,用动感文字引起学生注意,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对情绪智商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即挖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正面效应

四、教学评价

1.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名种学习资源,扩展教育或学习空间,使教育摆脱学校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束缚;

2.能突出学习信息单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的星现形式多样化,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形声并举,提高教材的表现力,进而使更加有趣简便和有效;

3.能有效进行个别化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挥主观能动性,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4.能改善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这主要在于现代媒体能以自己的技术优势表现信息,化小为大,化大为小,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用新的时空观名展现事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有效地提示事物或事件的实质;

5.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使左右脑的潜能得到平衡的发展;

6,能克服教师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进而促进教学深化改革,推动教有的现代化进程。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篇7

一、技术促进语言运用的五个假设

2011年,赵兴龙等在《技术促进语言运用的五个假设》中提出:“技术促进关注过程,具有激励、转促、频率、联结和内化五个属性;语言运用也关注过程,具有情感参与、思维建构、记忆转化、问题解决和运用习惯五个要素。技术促进的五个基本属性和语言运用的五个要素之间存在的一种‘内嵌’式的特殊对应关系。”技术促进的属性可以嵌入到语言运用的要素中起到激活和催化作用,这种对应关系形成了“技术促进语言运用”的对应关系,引申出了“技术促进语言运用”的“五个假设”。

(一)假设一:情感假设———自我效能感越高,成功达成语言运用活动的可能性就越大。

美国Stanford大学心理系教授Albert Bandura提出自我效能感指在对特定的情境中,一个人如何胜任某一行为的期待或期望。在英语学习中,自我效能感对学生自身运用语言知识和产生特定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方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即自我效能感是语言学习的“专利”。

(二)假设二:思维假设———技术可以借助语言学习提升思维品质进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思维的品质从思维测量的角度被看做是有助于对思维进行量化分析的一个突破点。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特性、批判性和敏捷性既作为思维测量的变量,又对培养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在英语学习中,技术要借助语言提升思维品质,这就意味着现代信息技术需要通过英语学习提升学生思维的这五个要素。研究结果显示:技术促进分别与思维深刻性、灵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五方面呈正相关,即正相关程度越高,可能对学生思维发展产生越好的影响。

(三)假设三:记忆假设———“一定阈值”和“适当反复记忆”的基础上,在“真实情景”中的活动越多,语言运用就越熟练。

在技术促进语言运用的过程中,“一定阈值”是指记忆需要有一个词汇或句子或语法结构的最低限度值,只有达到了这个最低限度值,记忆状况才有可能进入长时记忆;“适当的反复记忆”是指需要一定次数的巩固和练习;“真实情景中的运用”是指需要在真实的语言情景中进行运用的活动才能最终实现牢固的长时记忆,才能达到复杂情景中的灵活迁移和变通。从语言刺激物的输入到最终输出,这三个方面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四)假设四:问题解决假设———群体记忆和个体记忆互动越多,个体成功达成语言运用活动的质量就越高。

以记忆单词为例,在技术促进的环境中,学习者记忆的单词越多,在实战练习中正确性就越高,获得高分的机会就越多,成就感就越强。因此,学习者从使用单词与单词之间的关系记忆单词到使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学习的方式转变是学习方式转变和问题解决的飞跃,实际上,学习者在技术促进语言运用的过程中转变了解决问题的方式。

(五)假设五:习惯假设———技术使用与语言学习习惯的博弈越趋于平衡,技术提升语言学习绩效的机会就越大。

语言学习习惯是语言学习者在一种学习情境中所积累的、以个人体验为主的一种直接经验,新技术的学习恰恰需要一种适应期和体验期,需要和以前固有的语言学习习惯进行一种博弈。研究表明,二者之间的这种博弈关系越趋近于平衡,技术提升语言学习绩效的作用就会越大。

二、“技术促进语言运用五个假设”对现代信息技术与警务英语课程相融合的指导性作用

(一)情感假设的指导性作用。

“技术促进语言运用”的情感假设即自我效能感越高,成功达成语言运用活动的可能性就越大。Albert Bandura的研究表明:体验、间接经验、言语说服和学习者个人的主观感受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四种因素,自我效能感对认知、动机、情感、选择这四个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在警务英语课堂教学中,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将会呈现常态化的趋势,体现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渗透警务英语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一种隐性的“自然的”常态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提供警务信息和工作场景,呈现自然的涉外警务工作生态情境,提供合适任务,采取多样练习方式,如开展小组案例讨论、人机对话、角色扮演、动画演示,举办警务英语情景剧表演赛,鼓励学生进行警务英语微电影制作等,增加公安院校在校学生的一是体验感,试图去完成某种任务,重在体验过程而不以成功为唯一目标;二是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学会观察其他人完成相同或相似的行为,积累自己的间接经验;三是言语说服,以鼓励、建议、劝告之类的话语改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方法,增强学生承受压力的程度;四是学生个人的主观感受,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我积极的评估,自我效能感越强,语言学习效果越好。

(二)思维假设的指导性作用。

“技术促进语言运用”的思维假设即技术可以借助语言学习提升思维品质进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现阶段,公安信息化时代下,凭借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公安信息内部互联网、公安微博、公安微信等平台。公安信息网络覆盖从公安部到各省市地区的公安厅、公安局及科所队,实现在职民警网络办公自动化、数据化。公安信息化促使公安院校警务英语教学适应了时代要求,现代信息技术与警务英语课程融合促进了警察这一职业中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学生在警务英语课堂中加强了主动性、参与意识和体验度,提升了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和发散性思维等能力的空间。

(三)记忆假设、问题解决假设的指导性作用。

著名实验心理学家Treicher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依据Treicher的实验、视觉理论和图示理论,全面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视听说的全面融合,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教学,使其沉浸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增强记忆效果。

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警务英语课程充分实现了情景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有机统一。网络教学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宽了学生视野,丰富了教材内容,增加真实的涉外执法警务环境,培养公安院校学生掌握真实警务活动中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在课堂上尽可能将警务工作的情景采用贴近警务工作的情景对话,编进情景剧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可围绕警务人员在以下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展开,例如急救、提示与通告、盘查、交通事故处理、安检、涉外治安案件处理、出入境管理、反恐等。

通过以“情境创设”、“模拟实训”、“强化应用”为形式的教、学、练、战,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主动投入度,直接增强了学生的记忆效果,并通过认知努力间接增强了其记忆效果,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在涉外警务执法活动中语言应用能力。

(四)习惯假设的指导性作用。

“技术促进语言运用”的习惯假设即技术使用与语言学习习惯的博弈越趋近于平衡,技术提升语言学习绩效的机会就越大。

以警务英语词汇教学为例,在学习警务英语词汇的时候,往往需要学生结合相关警务知识进行学习。首先,在警务英语词汇中有许多缩写词汇,如AFIS(指纹自动识别系统)、MDMA(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俗称“摇头丸”)。其次,许多常见单词在警务英语中有不同含义,如cat’s eye通常是指装在防盗门上的猫眼,在警务英语的交通管理中指装在道路上用于在黑暗中指示交通的反光道钉;ecstasy通常是指“入迷、狂喜”等,但在警务英语缉毒中指“摇头丸”。由此看来,将单词的呈现到一个警务执法情景中,让学生直接面对和他职业环境非常相似的情景对话,在这样的情景中学习单词,学生会产生非常大的兴趣,原因是情景的整体认知对单词的学习起到了一种语义记忆的作用。这就是“技术促进语言运用”的习惯假设中提出的“平衡”是让现代信息技术逐渐融合在公安院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学习解决学习问题、工作问题和生活问题的助手,这样增加了技术提升语言学习、运用的有效机会。

摘要:本文介绍了“技术促进语言运用的五个假设”,并且探讨了“技术促进语言运用的五个假设”对现代信息技术与警务英语课程相融合的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警务英语课程,融合,假设

参考文献

[1]陈坚林.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下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有机整合——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概念的生态学考察[J].外语电化教学,2006(6):3-9.

[2]蔡龙权,吴维屏.关于把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外语教师能力构成的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14(1):45-52.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篇8

现代信息技术在艺术设计类教学中凸显的优势

1、教学模式。在艺术类专业教学中一直以创新为目标创造性思维训练为目的,随着当今信息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深入和普及,可以看到对艺术类专业教学模式的巨大影响便是将传统枯燥无声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艺术类教学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的是,并非将抽象性质的文字作为主要教学媒介,更多的是将教授内容融入大量的设计图片或是按照需要进行视频、音频实例讲解,这对于传统意义上的课本结合黑板与粉笔的课堂讲授方式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完善与补充。信息技术的引入将设计课堂变成了真正的艺术教学,利用多媒体和强大的网络资源,让知识表述变得色彩斑斓、绘声绘影,还能有效的满足知识贮备的需求;信息技术的引入也让学生在直观清晰的领悟和欣赏到本学科精髓的同时更能有效激发学生对设计不懈追求和勇于创新的激情。比如目前在艺术设计类教学中应用比较多的微软公司出品的Power Point(PPT)软件,教师通过对软件的熟练应用,将课堂内容制作成课件演示文稿形成一页一页的幻灯片,通过结合与教学内容文字相适应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并配合优美的版式设计和动画效果,使用计算机配合投影仪在讲课过程中播放,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有趣、生动、直观;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将课件拷贝复习,也可以将课件上传至公共学习电子平台以供学生分享交流,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将课件转化为微信链接随时查阅;这种图、文、声并茂的新型教学模式具有传统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极大地适应了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实践,已经取代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普及开来。

2、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渗入不仅仅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还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要求进行设计项目的思路汇报,将自己收集课程资料利用PPT软件进行整理、编辑后生动的分析给大家,此举不仅丰富了其余同学的视野,而其自身在讲解之前因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和掌握软件操作,更是提高了自己的各项技能和设计素养,完成设计题目、培养设计师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项目分析、综合讲解和个人展示能力。目前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专业课程,这种PPT形式的调研报告汇报、设计思路汇报和设计成果汇报应用比较广泛,与传统教学效果对比见表1。在课堂下,信息技术为师生交流提供了更好的交流平台和机会,QQ、微信、微博等服务端口为教学相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学习问题可随时向老师发问,老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是受启发和获取信息的机会,亦是形成反馈及时、互相切磋的良好师生关系与和谐景象。

3、教学手段。在没有出现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手段之前,艺术类专业教学模式基本是以单线表达为主:以教材为依据,以讲解为手段,以板书为媒介将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而作为视觉艺术的设计专业,同学们面对老师讲解的抽象理论常常表现出毫无兴趣,极大阻碍了学习兴趣,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然而信息技术的出现,强大的技术支撑和网络资源,使得现在的艺术类教学课堂丰富、生动,为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开创了崭新的局面:课堂讲授中,教师可以运用PPT、PHOTO、3DMAX等软件及实时网络将专业知识多角度传授学生,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鸣而充分互动,甚至能够通过教师的教学微博、朋友圈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课下随时随地的教学沟通。

现代信息技术在艺术设计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教师方面。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角色,教师观念和能力将直接响着教学质量,因此他们的观念和态度对信息技术的是否能够合理、正确应用到教学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目前虽说绝大部分艺术专业教师在思想认知方面已经认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体现出的优势,但实际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原因是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学习软件操作,占用了个人科研精力与时间。同时也存在另外一种极端,部分教师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而完全弃用传统教学模式,如果多媒体出现故障则无法正常开展教学计划,或是PPT播放课件制作完成后便不再进行知识结构更新的逐年使用。

在教学传授知识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的学习态度必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在现代信息技术大环境下,教师首先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涉足新领域,增强文化底蕴,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其次要主动加强信息技术的训练,如参加相关机构的技能培训、选择优秀高等院校进修学习等,提高信息素养,让好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得到充分的利用。

2、在学生方面。学生群体也是影响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因素。针对一些高校走访艺术类专业学生上课情况及随机问询得知,目前的绝大多数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已不再陌生,更因为很多作业教师要求是以诸如PPT的形式上交,所以不乏很多学生对相关软件能够熟练操作。但也存在很大一部分学生如果在没有教师强迫的情况下,虽有强大的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学生更多的将注意力停留在游戏与网购平台上,认为网络信息资源不会消失,用到的时候在查看也不迟;另一种情况则是因为大多高校覆盖有WIFI,所以导致很多自制力差或不喜学习的学生上课玩弄手机。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要设计好每一节课,还要根据授课的具体内容使学生明了课堂上学到了什么的同时更明白为什么要学和学习的意义,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兴趣而主动利用信息技术探索知识获取知识。

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在艺术设计类教学中以

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性

如何培养艺术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亦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领域一直研究的问题。在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下可以试着变换角色,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改变以以前总是老师讲授的课堂环境:由教师首先抛出事例和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查阅、讨论等途径去探究,自己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去主动解决和得出结论;围绕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可以分小组首先在自己小组内探讨,而后将得出的结论及观点对全班公开分析阐述,利用PPT讲解,声情并茂,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每一个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甚至可以使用录像设备将同学们的探讨过程录制下来,组织同学们观看以再次得到启发等等。交流探索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有效的结合信息技术,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自觉、主动的探索和掌握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问题研究”(项目编码: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篇9

研究的目标:

1.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网络平台探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生物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2.通过研究,调动学生学好生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应当具备的严格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作风,使学生一步步地学会生物学研究中基本的科学方法。

3、,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相整合的路径与方法,总结归纳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切实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与水平。

研究的内容:

1.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物自主探索学习方式的研究。

多媒体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研究: 教师主导:设疑激趣→示范指导(或启发引导)→组织讨论→组织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讨论猜想建立假设→设计交流模拟探究→合作探究记录数据→意义建构交流评价→迁移应用联系实际。

2、利用多媒体技术为生物的实验教学提供虚拟的实验空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的研究。很多的教学内容离不开实验,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通过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兴趣、观察能力、科学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3、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课外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研究。网络环境为生物的课外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形式。例如:通过网络进行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社会调查;通过网上收集资料制作生物电子报、编写生物小论文、设计实验等,通过网络环境进行课外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活动不仅节约时间,而且丰富了活动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主要创新点

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抽象为具体。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搜集文字、图形、动画等多种信息传输为一体,创设出具有真实感和表现力,生动轻松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动情入境,集中注意力,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为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奠基。2.加大知识信息容量,促进师生多维有效互动。

在信息技术下的生物课堂中,这种参与得以最大限度的体现:诱发主题相关的情景可由学生根据需要反复浏览,根据教学任务设计的有吸引力的、可操作的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趣和特点进行探究……信息技术是为课堂服务的,课堂是有益学生发展的;学生的参与能使技术与知识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3.注重探究性学习,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篇10

几年来,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大胆尝试,进行了数学课堂信息技术革命,旨在建构高效课堂,快捷实现课堂学生自主化,学习任务以自学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觖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就初三平面几何《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课堂教学,遑论体会。

一、借信息技术,翻转数学课堂环节高效。我在实施五环高效课堂的课改中,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呈现环节快捷,质疑出示快捷,演示推导快捷。如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媒体课件质疑:“什么叫相似三角形?根据定义可知相似三角形有什么性质”?同学们略加思考;很快就回答上来。紧接着,我又说:“除了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之外,相似三角形还有什么性质?这是我们这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然后,我在电子白板出示课题,利用事先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运动图像,相似图例,结合声音,图像变化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并打开课前已经制作好的的自学思考题(PPT展示):①相似三角形有哪些性质?②上述性质都是如何推导证明的?每一步推导证明都是根据哪些定理、定义和公式?③例题是如何求解的?解题的关键是什么?采用这种以旧引新设疑求知的方法,调动了学生们看书学习阅读教材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直观性。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语文 高效课堂

现行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的基本理念,要求廣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一、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是整合高中语文的历史必然

语文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它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高中语文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一目标,传统的“填鸭式”“硬灌式”教学已不适应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也与社会发展相脱节。按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但传统的教法: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少了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学得被动,对语文学习缺乏创新精神。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老师主要是“导”,以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而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也现代化、科学化,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因为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学生能更好地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更贴近,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如语文口语训练,高中语文课本的每一单元都设有口语练习。就拿演讲训练来说吧,听名人的演讲,用传统的工具,学生只能听到演讲者的声音,是种远听而不可近视的感觉,不能激发学生较浓厚的兴趣。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后,学生除了听到演讲者的声音外,还能看到演讲者的动作、神态和表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受到感染,从而激发内心对演讲的兴趣和欲望,达到主动训练的目的。所以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是整合高中语文学的历史必然!

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在高中教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腾王阁序》、《阿房宫赋》、唐诗、宋词、元曲、《荷塘月色》、《再别康桥》、《世界最美的坟墓》、《断臂的维纳斯》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呢?孔于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

这点在讲唐诗宋词时就很明显,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但毕竟是年代久远的东西,学生较难深刻地领会诗词的意境美和把握诗人的写作风格,如果以信息技术作工具就不同了。如讲教杜甫诗歌时,我就利用了多媒体和网络,因为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情感的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所以在讲课前做了个关于杜甫生平和思想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像看电视一样从感观上的听、看来感受杜甫的生平,了解杜甫的思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再通过画面想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会是如何呢?在回答问题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引导学生自动、自主地学习,之后,经过讨论,整理资料,然后对照作品,通过理性分析,更深刻地领会杜甫诗歌的思想风格。这样由感性到理性,一方面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感悟和熏陶,并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对杜甫这一诗人和他的作品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搜集材料,分析资料的实践能力,也实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老师在教学中“导”的地位。

三、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教师主导性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是主要是通过音像、色彩、动画等媒介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注意力更集中、稳定,思维更广阔、活跃,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但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工具,教师不能只当“演示者”,过分依赖多媒体,而忽略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大量运用音像资料,过分追求视听刺激,过多挤占学生实践时间,这种做法只能是本末倒置,冲淡教学主题,最终削弱了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综合能力。当下教学中要从人与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关系入手,教师应考虑多媒体展示的最佳时机,呈现的最佳方式,使多媒体在教师的掌控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上一篇:海棠镇“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创建文明单位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