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推荐10篇)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篇1

【摘要】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我国现行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社会的转型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起到了强有力的辅助作用。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不但可以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还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关键词】数学信息技术练习规律问题创新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没有创造力,就只能模仿别人,无法超越,绝无发展可言。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然而没有兴趣又何谈创造意识,更谈不上培养创造性人才。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因为兴趣会在人的大脑皮层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脑神经处于积极的工作状态,而学习兴趣又与创造紧密联系在一起。高科技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更需要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适时、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深入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展,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作用

1.1激发兴趣,调动多种感官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

信息技术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可以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1.3优化练习,活跃学生思维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可以优化练习,从而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技能的重要手段,它需要有梯度、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练习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省时、容量大、拓宽思路的特点来强化练习效果,提高练习效率。

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一些策略

2.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掌握新知的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学习兴趣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教师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将文字、动画、声音、图片、视频有机结合,创设一些生动的引入情境,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传授创设良好契机。

2.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强调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计算机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有机结合,使数学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活动机会,让他们在合作中增长才干,解决问题。

2.3分层练习,反馈矫正,迁移创新

教师可利用计算机为学生提供大量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习题。计算机的交互性还可以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容量大的反馈信息。传统教学中,教学效果往往通过批改学生作业或检测才能了解到,学生反馈的信息相对滞后。计算机可以非常容易地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及时反馈,满足了学生急于了解自己学习效果的愿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为调整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有力的依据。另外,利用计算机的测试功能,教师可当堂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全班达标检测,达到了当堂巩固、当堂矫正的目的,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而保障了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2.4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些理念都特别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尽情地发挥他们的探索欲、好奇心和创造潜能。

2.5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作为终身学习的一种工具,有什么问题,还可以百度一下,等等。教师也可将教学资源整理为文件夹或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选择信息; 或者为小学生提供相关的网址、搜索引擎等,引导学生去因特网、资源库收集与学习相关的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阅读、查阅大量的学习资料,大大增加了所学知识的“背景知识”,做到“厚积博发”,为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打好基础。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必将成为 21 世纪数学教学的方向。

【参考文献】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篇2

一、运用信息技术, 创设数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好奇, 他们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前提, 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知识的积累与智能的发展, 也多于无意下完成。运用信息技术,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积极思考, 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行程问题应用题:有一列火车长200米, 若以每分钟800米的速度通过一段1400米长的隧洞, 要用多少分钟?教学时, 教师先用媒体在屏幕上出现铁路、山、隧洞背景的画面信息,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然后出示教学的应用题, 接着有一列火车开过来, 在车头接近洞前时及车尾刚刚出洞时, 让学生观察火车和隧洞, 并闪烁其线段图, 分析火车通过隧洞的距离和隧洞长度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形象化的火车运行的动态演示, 与直观线段图构成一个整体, 使题目中的条件、问题以及数量关系信息, 动态地显现于屏幕中, 学生接受视听信息, 很快便能够理解, 并表述数量关系, 列出正确算式解答。

二、运用信息技术, 感悟生活中的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使他们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悟数学。

比如, 在《年月日》教学中, 应该抓住学生年龄特征, 利用课件引出时间的问题:小马虎都上三年级了, 却只过了两个生日, 为什么?引发小学生的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 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

如“元、角、分的认识”和“千克、克的认识”, 是学生比较难掌握的学习内容。教学中创设一个虚拟超市, 学生既可以是顾客, 也可以是售货员。运用信息技术, 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

三、运用信息技术, 化静为动, 揭示内在规律

运用信息技术, 采用化静为动的策略, 既能活现教材内容, 又能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教学“相遇问题”这课时, 重点是学会求相遇问题中的路程;难点是理解相遇问题中的相关术语的意思, 弄清两个物体相向运动时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 两个物体之间距离的变化。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只能画出教材中静态的线段图或图像。运用信息技术, 把相遇问题的图形、图像动态化, 使概念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地展示给学生, 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四、运用信息技术, 降低学习难度, 训练抽象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表现在他们的思维方式, 主要局限于以形象思维为主, 而抽象思维在很大成分上要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 具有很大程度的具体形象性, 两种思维联系得十分密切, 但发展的并不平衡。因此, 决定了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必须要借助大量的直观材料和物象。学生学习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整理、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运用信息技术, 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 , 使学生通过多种交互活动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

教学“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这节课时, 采用CAI课件, 将圆分别平均分成8等分、16等分、32等分……并分别拼成近似长方形, 总结出公式。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 可以用实物认识完成后, 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总结归纳:顶点数、棱长数及长宽高等、面与面之间的规律等。教学“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时, 也可以将圆柱体平均分为8等分, 16等分, 32等分……拼成近似长方体进行推导等, 并且强调分得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体。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完善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运用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些理念都特别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 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 让学生尽情地发挥他们的探索欲、好奇心和创造潜能。

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 为了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条规律, 制作了展示撕拼过程的课件, 使学生在直观感知中验证了猜想, 正确的建构了新知。使学生在动手撕拼以后, 进一步得到了验证。这样就以学生为主, 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 让学生尽情地发挥他们的探索欲、好奇心和创造潜能。

六、运用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 是当今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作为终身学习的一种工具, 有什么问题, 还可以百度一下, 等等。

教师也可将教学资源整理为文件夹或内部网站, 让学生访问、选择信息;或者为小学生提供相关的网址、搜索引擎等, 引导学生去因特网、资源库收集与学习相关的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阅读、查阅大量的学习资料, 大大增加了所学知识的“背景知识”, 做到“厚积博发”, 为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 打好基础。

如在复习有关四边形知识的教学中, 可以提前布置学生上网查询相关资料。教师也可将学习资源放在校园网站上。资源包中包括: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相关的各种信息, 如周长公式、面积公式的推导, 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面积关系、从属关系等) 。此外, 小学生也可以自己百度一下, 其他网站上有关四边形的知识, 自己总结等。

总之, 运用信息技术, 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数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必将成为21世纪数学教学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鲍翠红.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2]吴聪.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策略.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034-02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学生学习法则、性质、规律的重要基础,学生对概念掌握得牢固与否,将影响着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然而,概念知识抽象、难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新课改以来,很多教师把信息技术引入小学数学课堂,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灵活、直观、高效的优点,将声、光、像与学生视、听、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直观化,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运用信息技术营造氛围,帮助学生了解概念

快乐的情绪、宽松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可以使学生的大脑持续地处于兴奋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入数学概念之前,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让学生在轻松的数学情境中学习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概念。

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森林王国里正在举办一场趣味运动会,其中有一个项目就是赛车比赛,赛场上摆放了形式多样的赛车,有的车轮是圆形的、也有的车轮是椭圆形的、还有的是方形的……看,比赛已经开始了,小兔用的是一号车,车轮是圆形的,小羊用的是二号车,车轮是椭圆形的,小猴用的是三号车,车轮是方形的,这三位选手,谁将会成为最后的冠军呢?请大家大胆预测。然后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演示了比赛的过程,学生们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笑得前俯后仰。教师说道:“大家预测得非常好,为什么小兔会成为最后的冠军呢?”学生们认为其他两辆赛车的车轮因为不是圆形的,所以车子在前进过程中就会忽高忽低,而且速度会很慢。教师追问:“为什么车轮做成圆形就可以避免这种弊端呢?”学生们发现圆形车轮上的任意一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此时教师引出了圆心的概念,以及半径、直径……

这样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唤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感知概念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和联系。”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疑难之处,进而引导学生理解、建立数学概念。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时、分、秒的认识》时,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对时间的认识和区分是学习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这种认识和区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特别是1小时=60分,1分钟=60秒,在学生的头脑中难以形成清晰的概念,他们的脑海中对这种概念是一片空白,如果教师一味地把这些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必定是一知半解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时间概念,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了新颖而又儿童化的课件,并巧妙地配上了音乐,触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活泼有趣的画面,时针、分针、秒针走动的“滴答滴答”声,丰富了学生的概念表象,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直观的演示,学生感受到了分针在钟面上走完一圈,需要1小时,在体验中理解了1分钟有60秒,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信息技术,优化了教学方法,丰富了概念教学的形式,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地完成探索,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促使学生对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运用信息技术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数学来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密切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凸显知识的实用性、广泛性,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主动性。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给学生创造说、做的条件,多让学生合作交流。同时,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时间,不能盲目灌输,要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凸显知识的本质,让全体学生实现共识、共享和共进。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尺》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出示了教室的地面长9米,宽6米,然后出示问题:“同学们,如果让你画出教室的平面图,你认为应该怎么画才不会走样呢?”学生纷纷动笔,教师故意问道:“你画的图,长是不是9米,宽是不是6米呢?”“不是。”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那你是怎么画的呢?”有学生汇报:“我画的是长9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也有学生汇报:“我画的是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教师(充满疑惑地)问:“大家画的都是同一间教室,但这两位同学却画得不一样大,你认为谁的画法才是正确的呢?”此时学生回答:“第1个同学画的长方形,长与宽的9∶6,化简后是3:2;第2个同学画的长方形,长与宽的比也是3∶2,所以本质是一致的。”这时,教师在大屏幕上演示了没有按3∶2画的平面图,都产生了变形的情况。然后教师在大屏上展示学生画得正确的平面图,教师指着平面图问:“别人看了平面图,就会知道我们教室的形状,但实际的长和宽不知道,你能否想一个办法,让别人看了以后,也能知道教室实际的长和宽吗?”学生陷入了沉思中。在汇报环节,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①有学生建议直接写上教室的面积是54平方米。②在图上标长是9米、宽是6米。③我写上1厘米等于100米。④注明缩小100倍。⑤注明缩小300倍……此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大屏幕适时揭示了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概念的内涵。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将比例尺的概念植根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形成了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

四、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活学活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是数学概念教学的最高层次,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概念去解决相关问题,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将概念转化为技能,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训练过程。

在教学“圆柱的概念”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学校里的白杨树呈现在大屏幕上,学生看到熟悉的画面后异常兴奋,教师趁势抛出一个问题:要求出这棵大树树干的横截面面积,你想怎么求呢?有学生说:“白杨树的横截面是一个圆,一般情况下,我们求圆的面积,要知道圆的半径或直径,但目前既不知道半径,也不知道直径,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多媒体出示了卡通人物的形象,它提议把大树砍下来,量出半径,进而算出横截面的面积。学生们一致认为这个方法不可取,因为白杨树会死掉。学生们通过积极思考和讨论,认为可以先测量出白杨树树干的周长,然后算出半径,最后运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算出白杨树的横截面面积。下课后,很多学生跑向操场,实际测量了白杨树树干的周长,进而算出了横截面面积。这样通过信息技术展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但帮助学生巩固了概念,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活学活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政治教学 篇4

摘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政治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与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将优化教学效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关键词:信息技术、培养、优化、政治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自动化,教学内容的立体化、生动化、知识结构的全面化、综合化,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大力开展电化教学不仅推动了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和教育教学环境的改善,而且促进了高校教育结构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当今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教育媒体的高科技成份日益加强,我国高校电化教育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伴随着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和远程通讯与卫星传播的大力推动,多媒体技术、交互式电视、计算机互联网等高新科技不断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将对21世纪的学校教学环境和未来教育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政治教学的重要性

以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人们传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也影响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变革,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积极性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还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它以趣味性、互动性等优势深受广大老师的欢迎。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生渴望获得知识的情感意向,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是学习的强化剂。教学时,我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学

1习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积极心理,让学生满怀喜悦地去学习。

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知识信息要求新而且广泛,教师的教学仅局限于教材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知识需求的。而且,由于思想政治学科本身内容新、时代性强,教学中必须把教材内容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自身不断学习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补充大量最近的、最新的社会信息作为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而要做到这些,凭简单落后的传统教学手段是无法实现的,必须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政治教学的策略

政治课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与艺术,它的教学过程是师生通过双边活动,达到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形成观点、增加信息量、并为今后付诸行动的复杂过程。因此,我们应该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政治教学。

1、用音乐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根据课题的主要思想,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音乐,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音乐能打动人的心灵,音乐能创造不少奇迹。为了让课堂注入活力,打动学生学习情感,也为了让学生进入角色,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根据学生朝气蓬勃,喜欢唱歌的特点,还可播放伴奏,采用即时唱歌法,以加强学习效果,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歌曲,如在教《如何培养自信心》这一课题时,我用现代教学媒体,播放《我的未来不是梦》和《我相信》等优美动听的歌曲,伴随着歌曲,跟着音乐一起唱,提升激励人心的情感,增强斗志与自信心。

2、用视频创造自由的学习环境

运用信息技术中的视频动画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感受课题所反映的知识点,更能深入到学生的心灵,并启发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问题,有所感触。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一些动画素材,下载后用于课堂教学,让同学们在观看后或沉思,或反省,或哭笑不得,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来,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例如,在就业指导课上的一个课题《面试方略》,笔者通过播放面试相关视

频,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面试的场景和对话,以及通过观看视频中人物面试的情形,加以思考有何不足与优点。通过视频教学之后,笔者调查学生对此视频教学的效果。学生大部分反映,如果老师每节课都能让学生们能够看视频教学来自学和思考,那么学习的成效会慢慢的提高。同学们上课有很多的细节都不会,但在老师用视频教学就清晰很多。希望以后可以接触更多的视屏教学,能提高我们的学习技能,让我们可以学到更多。可见,视频教学创造了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视频中所反映的主题思想,通过讨论与思考,教学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3、用图片打造绚丽的学习生活

图片可以让人感觉更直观,更形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设置图片,使之在师生互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打造绚丽的学习生活。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结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重点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对可用的图片进行精心的筛选,选择出典型的、信息含量大的、有利于展开相应教学活动的图片;然后,需要考虑到所选的每一幅图片的功效,即考虑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用这幅图片来做什么;再与教师所设计的教学过程结合起来。

有时是用图片来导入新课,以引起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有时是用图片显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政治思想或人物的原貌,了解实际的状况。有时是用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活动,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例如,展示一幅礼仪人物站姿或坐姿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对人物的观察,了解面试礼仪的要求与注意事项。

4、运用生活事例强化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课本是死书本。”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学科,其教学也需要生活化,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课堂教学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如果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基本观点、原理,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恰当引用生活事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运用信息技术将生活事例用文字与图片的方式展现于课件中,并在观看事例

之前设置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和了解生活的事例,并加以思考讨论,说出生活事例给你的启发。例如,在讲就业指导课上的面试事例时,举例面试迟到和不注意处理掉在地上的纸的细节方面的故事。让学生思考他们面试失败的原因在哪里,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应对面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三、小结

在政治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引入各种活动,使那些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变厌学为乐学。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参与性等都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政治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引入各种活动,使那些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变厌学为乐学。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参与性等都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恰当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政治教学的整合,能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生动形象,能够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把学生领入多姿多彩的政治世界,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从而达到优化政治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感兴趣的材料,使学生身临其境,激活政治课堂,并适度延伸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得到激发,情感得到调动,智力得到开启,思维得到训练,意志得到锻炼,身心得到发展,从而有效提高政治学习效率。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信息技术,它无疑给我们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供便利的条件。而我们老师要不断更新观念,适应时代的发展,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恰当地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政治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彭修盛,张均宁.创新方法,激起政治课教学的快乐涟漪[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3年06期

[2] 王颖.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探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3] 许冉.启发教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价值及教学设计要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23期

[4] 李海云.浅析思想政治新课程问题解决教学设计[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S1期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篇5

摘 要:高中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事业中起着关键性作用,高中历史这一学科在整个高中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教师若能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必然会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质量,学生也能够更加高效地记忆和理解相关历史知识,就如何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历史教学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的具体措施,以期可以有效提高我国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高中历史教学;优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于高中教学之中,高中历史教学亦不例外。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历史教学效率,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对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进行更深一步的转变,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很有必要。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历史教学作用进行优化

1.改正缺点,提高质量

在对高中历史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教学质量。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授历史的过程中完全是凭借枯燥的语言去描述,不论讲述得如何天花乱坠,都很难让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只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对于历史事件和知识不能有完全的理解和记忆。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历史事件和知识有最为直观的认识,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深刻记忆的目的,同时还能够一改往日课堂的枯燥无味,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此外,教材中的内容是比较有限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想要获得更多的历史知识只能凭借教师的“博学”,因此知识获取量可以说是比较少的,从而制约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快速发展。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直接改善了这种状况,能拓宽学生和教师知识获取的范围,一些与历史相关的视频和图片可以对历史进行更为直观和深刻的演绎,使得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

2.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对于历史教学来说,语言的描述还是略显枯燥和不足,很难将学生引入真实历史的回忆当中。例如,在教学《甲午战争》时,教师可以寻找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进行播放,例如电影《甲午海战》和《甲午风云》,让学生通过观看影片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当时中国的落后、所受的屈辱、将士保家卫国不惜牺牲的壮烈情怀,以此来触动学生的心灵,加深学生的记忆,让学生融入其中,感受其中的耻辱,以此来激发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高尚情操。

二、优化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成为目前我国教育的核心目标。相对来说,历史考试的内容难度也是越来越大,因此这种发展趋势使得我国的教学模式不得不发生改变以适应教学的需求。现代信息技术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将造福于整个社会。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学生的学习量进行最大化,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历史的质量。

2.有效利用多媒体设备

对于现代高中历史教学来说,多媒体设备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教师应该对多媒体设备进行充分的运用,将多媒体技术融入日常的教学当中。在对课程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配合相关的影视资料和图片资料,以其图像效果和声音效果,给学生一种最为直观的感受,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历史的兴衰荣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已知的历史内容作为基础寻找相关的历史信息和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应用多媒体设备可以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真实感和存在感,对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长久地发展。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的教学需求。信息技术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在当今社会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调节课堂气氛,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篇6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作文教学》一文从四个方面入手寻求作文与多媒体的有机结合。阐述了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作文教学,对习作效果起到整体优化的作用。

【关键词】

多媒体 作文 兴趣 想象

作文是信息交流的一种工具,是情感交流的一个载体。当教师面对一本本摊开的作文,便似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这是由一个个跳动的字符组成的一曲“心语”奏鸣曲。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活力。在引发兴趣、创设情境、启迪思维上,多媒体教学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将之应用于小学作文教学实践,对课堂的整体优化,效果极其显著。

一、提供丰富的素材,构建说话的空间

人类渊博的文字记载是以口头文学为源头。同样,口语表达也应是学生作文的前提和基础,尤其是对于作文水平相对低下的小学生而言,口语交际也是作文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充分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自觉地突破各类文体僵化的藩篱,才能使学生畅所欲言,做学习的主人。可见,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先口动,再笔动,异常重要。多媒体教学就是以其逼真形象的视听效果,方便、快捷的操作模式,以及纷纭繁多的图文资料,让课堂教学就此生动起来。如《自我介绍》是低年级的“说话·写话”训练。我首先运用多媒体导入,大屏幕上有小朋友们所喜爱的卡通形象米老鼠和唐老鸭,首先向大家作精彩的自我介绍,学生的注意力立刻就被吸引住了,也知道了什么是自我介绍;接着,再安排“找朋友”这一游戏形式,让学生间互相交流,用一段话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名字、年龄、爱好、家里都有谁;最后,再利用投影设备展示各类动植物和实物的真实图片,如:大熊猫、小猴儿、向日葵、文具等,学生可从中挑选自己喜欢的图画或感兴趣的事物,转换角色,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特征。这样一来,既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角色的交流,又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训练了思维。如一只“小兔”这样介绍自己:

我的名字叫小白兔,看我全身雪白,就像一团小雪球,我有两只长耳朵,一双眼睛红通通的,像两颗红宝石。我爱吃萝卜和青菜,喜欢在草地上蹦蹦跳跳着玩儿。

把作文看成是头疼事,缘于学生的知识面狭小,即对生活的感悟程度不高,常常感觉无话可说。作文课教学就应为学生网罗各类素材,从中寻找并发现能与自己的感知形成共鸣的相关内容,通过回忆、链接、联想等多种心智活动,将之诉诸于笔端,形成文字,从而再现

或表现生活,如习作《可爱的家乡》,通过同类教材的学习,作了相应的写法指导后,怎样结合实际,学以致用,把家乡──合肥的可爱之处呈现出来,材料的筛选和组合异常重要。利用多媒体教学后,通过播放家乡合肥的风光片,首先为学生建立起理念的空间框架:东南面的包河公园,西南面的银河景区,环城公园恰似一条翡翠项链镶嵌在合肥这座绿城间,还有雄伟的五里飞鸿立交桥,大气恢弘的明珠广场,景色宜人的三国古战场──逍遥津,以及凝聚省内各地区文化瑰宝的缩影──徽园„„如此这番,进行全方位的接触后,再利用“小导游”“小主持”的形式由学生选择给自己感触最深的2至3个景点,向其他同学作介绍。这样,在形象的感知下,既充分调动起学生口语表达的积极性,又能使其他成员择其优、指其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真正实现课堂的民主大解放,为作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此,在教师的适当点拨下,将语言转化为文字便不难做到了。

二、激发作文的兴趣,层层深入式练笔

1、善于把握教材上的训练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是一只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条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虽然看不见这些根须,但必须悉心保护它们。因为失去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①可见,优秀的作文也得由兴趣的滋养来浇灌。语文教材以其内容的缤纷、包罗万象,为我们提供了练笔的好机会。教师如何诱导学生加以训练,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中读写相结合的成功把握与否,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所学教材的领悟。为此,作文教学中我尽量创造机会,建立起语文教材与生活之间的“纽带”。如学习《井底之蛙》一课后,针对课文最后一段小鸟请青蛙跳出井口看看天到底有多大,我将它转化为学生的一次练笔,进行了这样一番设计:首先用多媒体播放课文中的放大插图(青蛙在井里,小鸟在井沿上),伴随欢快悦耳的背景音乐,在逼真的图片环境里,师生情境模拟小鸟与青蛙的对话;紧接着,顺势诱导,让学生续编故事。青蛙会接受小鸟的建议吗?结果如何?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青蛙不愿服输,一气之下跳出了井底;有的认为这只青蛙自以为是,固执己见„„最后,再根据自己的观点写一段话进行阐述。如一位学生这样给故事安排结局:

„„真相大白了,青蛙很愧疚自己的无知,它请口渴的小鸟美美地喝了顿甘甜的泉水,小鸟愿意带着青蛙一起去旅游,增长了见识后,它再也不是一只“井底之蛙”了!

可见,没了思维的禁锢,在美妙逼真的视听环境里,学生兴趣盎然地提笔,作文不再是难事、头疼事。

再如《青蛙的眼睛》一课,多媒体教学使深奥、抽象的仿生学技术变得直观、形象,便于学生弄明白。我抓住课后思考题,提炼成一次练笔的机会,让学生发散思维:“你想研究什么,制作成什么,用来干什么?”当计算机把这一问题抛给大家的同时,我告诉学生人类是各种发明创造的唯一主人,电脑比不上人脑,赶快为自己想象中的小发明写一份产品说明书吧!于是,学生们一个个快速地投入状态,没过多久,一篇篇短小精悍的小文章就诞生了。学生们有的通过蜗牛的黏液想到了飞檐走壁的办法;有的由蜻蜓的复眼想到了立体照相机;还有窃听情报的神偷手等,不仅有条有理,更充满奇思妙想。

2、捕捉生活资源中的亮点: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除了书本教材之外,教师还可将生活融入教学,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生生的趣味课堂。叶圣陶先生就曾说:“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②叶老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以《有趣的脸》为题,进行人物的肖像描写训练。先启发学生回忆自己所熟悉的一张张脸孔,他(她)最显著的神态特征是什么?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出来:高兴的脸,生气的脸愤怒的脸,伤心的、失望的、惊恐的„„说说他们各自的不同处,学生可选自己感兴趣的表情进行三言两语的勾勒,并互写互议,小组间评改结合,取长补短。最后,再由这一张张表情各异的脸孔回到身边熟悉的人物身上,穿插具体的情节事件,由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将一副副表情串起来。如以《妈妈的脸》、《爸爸的眉毛》、《老师的目光》„„为题。不言而喻,类似这样的开放式训练是妙趣横生、灵活创新的。

三、插上想象的翅膀,习作个性化文章

小学作文应鼓励学生真心写,写真心;实话实说,大胆地抒发“童心”、“童真”、“童趣”,而不能以文以载道的条条框框去束缚学生的思维手脚。少一些无中生有,多一些想象和幻想。有一句话说得好:“文章应该事真,情真,理真,否则,就犹如剪彩为花,刻纸为叶,不可能有生命活力”。③因为失落了个性的作文,是没有灵魂的作文。周一贯老师更是将作文形象地称为学生的“个性写真”。它不一定主题积极、理想崇高,但一定是五彩斑斓、形色各异的。我想:真实便是这一灵魂的精髓,从中折射出的是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具动人心弦之处。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只能在课堂上正襟危坐,这是习作个性化文章的障碍。有了多媒体的介入,不仅为学生构建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平台,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更为思维的个性化推波助澜,实现思维的一次次起飞与远航。同时,它又以其广阔的题材、素材领域,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方式畅游无极限。

多姿多彩的音响作文教学就是典型范例之一。声音常会引起人们的各种联想:城市的喧嚣,乡村的静谧,机器的轰鸣,山谷的回音„„各种音响只需轻轻触动播放按扭,就可以随意调出。多媒体的介入,进一步刺激了感官,增强了听觉效果,将生活的大舞台搬进课堂,让学生借助提示想象画面,构筑意境,进而作文。如,为引导想象春天的美景,在布置学生寻找春天的前提下,课堂上反复播放轻音乐《春天在哪里》,一边播放一边提示:春天来了,春风微微地吹──这是在绿野里──到了林子里──这儿是美丽的湖边。学生闭眼遐想,随着旋律展开想象的翅膀,全身心投入美的境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在春天的怀抱里”为提作文,结果学生想象丰富:有的写在春天的丽日下到山上野炊;有的写在春天的和风中到河边采花;有的写在春天的温馨中到菜地捉虫„„此外,教师还可给出多组相互关联的声音剪辑,或自然音响,或模拟音响,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通过对生活细节的回忆,构思相应的场面,编写一组组情节,从而形成配乐故事。如《校园的黎明》、《今天我买菜》、《快乐的农场》等等,这一独特的作文形式,让学生信笔由情所至,实现由声音经想象到作文的跳跃,写的可都是心里话,其中一定不乏思维敏捷,另人耳目一新之佳作。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④利用多媒体教学提供的大量信息与视听双效,还可进行图文两结合的大胆创新。对低年级可进行简单的看图写话训练,高年级则可利用成语故事进行创编。以原文为基础,将之配合图片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再通过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思维,重新安排风格迥异的情节和结局,只要合情合理即可,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教学的不断开放,学生的个性也随之张扬,真实是其不变的本质。

如新编《狐假虎威》结尾写道:小猴博士学成回山,识破了狐狸的诡计,最后那依仗老虎势力,欺压动物们的狐狸被老虎吃掉了。新编《对牛弹琴》:牛天天听弹琴,长得快,产奶多。

浙江省特级教师黄定富在学生中进行了美术作文的教学。即先由教师大体框定写作方向,再指导学生构图,最后写出作文,这也不失为作文训练的好办法。如《五十年后的我》,首先画出自己所要描述的对象,五十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再干什么,有些什么成就„„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愿望去畅想未来,再通过作文这一形式表达出来。这也是从正面激励学生去规划蓝图,进行理想教育,真正实现图文并茂。与之相类似的还有《奇妙的梦》、《我设计的房屋》、《外星来客》等等。

四、利用高效的反馈,促进评价与修改

“宝剑锋从磨砺出”文章也需要一个精心打磨修改、加工润色的过程,因此得加倍重视作文的评价。它不单单是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学生也并非被排斥在修改作文的门外,这其中更不应仅仅局限于评价学生作文的好坏,它还涉及学生自身的评价水平。使学生学会评价和修改习作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体现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更是学生作文水平提高与否的直接表现。

传统的作文评改,教师在台上读,学生在台下听,耳听为虚,学生的注意力得不到高度集中,往往是听了前言忘了后语,效果很不明显。即使是感觉到了语言表达上的问题,但动手修改却感到困难。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作文的评改环节后,效果立刻有了天壤之别,它以方便、快捷的接收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高效的反馈能力,让学生“眼见为实”,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集体修改,还可以集思广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上课时,教师将有代表性的学生作文投影到大屏幕上,引导学生围绕作文要求逐字逐句逐段地进行评改。既方便地实现增添、删除、调序、变换等修改,同时也将一系列的修改符号教给学生,而且还可利用计算机对文字有针对性地处理。如精彩之处和欠缺之处都可变换字体颜色或加入下划线。既使学生直观地感知了修改过程,又一步步地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方法。如此这般,加强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作文交流,实现多向互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作文评价和修改的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篇7

1 运用信息技术, 创设学习情景

小孩子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好奇, 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新课教学中,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 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我听了本校老师上的《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 她利用课件播放了一段“啊凡提分金条”的动画故事, 先把一金条平均分成2份, 让啊凡提取1份, 但啊凡提不要, 他觉得拿1份太少了:又把金条平均分成4份, 啊凡提还是不要;最后, 把金条平均分成12份, 这一次啊凡提开心的拿了6份。啊……学生大笑了。老师问:啊凡提现在为什么这样开心?……像这样, 播放一段精彩的故事, 引入课题, 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 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唤醒学生注意力, 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吸引着, 轻松愉快, 过渡自然, 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问题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置, 有些情境因为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 限制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 开阔学生的视野, 再现真实的场景, 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 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 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情境的设计中不能为情境而情境, 我曾经听过一节有关计算的练习课, 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 从上课伊始的第一关到临近下课的第九关, 学生一开始还兴致高涨, 到最后一关时, 已经索然无味了, 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同学, 大部分同学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术只是手段是工具, 我们应该看到其工具的本质, 而不是光看表面。

2 运用信息技术, 突破教学难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学生获取知识, 理解知识的关键在于重点难点的突破。而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丰富表现力的实现, 能够将教学内容的大小, 远近、快慢、动静之间相互转换, 将事物的发生及发展过程展现出来, 减少小学生在理解上的困难。如在在“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这一知识的教学中, 教师应先组织学生开展动手探索活动, 将学生分成若干组,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正方形道具, 拼凑成长方形, 学生一边动手一边动脑思考:每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同学们将所得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再观察表格不难发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此时, 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屏幕引导学生验证公式的正确与否, 并让学生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 不仅掌握了知识点, 更掌握了学习方法。

随着小学数学教学的不断发展, 教学方式正面临全新的机遇及挑战。科学、先进的技术平台, 为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 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完美结合, 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小学数学实施应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理念, 转变传统的思想、更新课堂教学, 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加强其计算机操作能力, 通过技术手段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通过课件的形式体现出来, 既重视教师在课堂讲解的内容, 又加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 促成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的活用, 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 增强其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 运用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 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 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 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 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 认识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 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 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 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 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 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 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如在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 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实物, 因此, 学生对课本中的透视图认知起来存在困难, 怎么把原来的现实物体转移到数学本质上来?我在重新设计这节课时, 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后向学生展示了带色彩的实物图和线条组成的透视图, 既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 运用信息技术, 让师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美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 美的事物能唤起人们的愉悦。在数学教学中, 进行审美化的教学, 充分揭示数学美, 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在《角的认识》一课时, 学生说出许多生活中的角, 我也随机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角, 说明角无处不在, 有了角, 我们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在讲《对称图形》时, 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距离学生较远, 不能亲眼所见的生活场景再现的优势, 让学生欣赏教师从搜集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美丽图景, 如“北京天安门”、“故宫天坛”等, 将新知识深入浅出地隐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 自主发现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引发学生对这种对称现象的探究欲望, 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的联系, 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意识。然后请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出各种对称图形, 这种审美心理活动能启迪和推动学生数学思维活动, 触发智慧的美感, 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美:有符号、公式和理论概括的简洁美与统一美、图形的对称美、解决问题的奇异美, 以及整个数学体系的严谨和谐美与统一美等等。但是学生未必能感受到这些美,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这些美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 展示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之美。数学公式是人们运用概念、法则进行推理判断的成果, 是数学规律的集中反映, 它概括简洁、应用广泛, 充分展现了数学美的一种形式、一种意境。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篇8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习作兴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对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和探索。小学生受阅历、见识、年龄的限制,在习作时常常无话可说,久而久之,会对习作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失去信心。因此,习作教学要充分运用集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组成的多媒体课件,牢抓课件声色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特点,打破时空限制,将习作的内容形象生动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习作兴趣。在习作训练中,通过课件将所写事物的特征加以强化。如:用丰富鲜明的色彩强调,动化幻想的手法突出。将其特征可视化,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变怕写为乐写,以习作为乐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调动起学生习作的兴趣,正确地使一次次习作教学的重难点得以可视,可操作,自然而然习作就不再是什么难事。如指导《家乡的美景》习作时,让学生带相机去游览家乡景区,拍摄优美景色制作成演示文稿。上课时再让学生通过图像欣赏景区,把自己的家乡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学生个个十分兴奋,纷纷上台发言。

二、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再现生活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常言道:“生活如泉源,文章则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畅流不停。”小学生能充分地亲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充分地接触生活,习作材料随处可见。但很多小学生身在宝山不识宝,一到习作时就抓耳挠腮,可任凭皱破眉头,咬破笔杆也凑不出几句,究其原因,还是不留心生活,不注意观察,事过境迁,对人、事、景的习作只凭模模糊糊的记忆,结果只能是虚情假意,无病呻吟。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帮助小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如今,数码相机、摄像机已不是什么高贵产品,许多学校都已拥有,用这些高科技产品平时帮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点滴材料,在学生习作时再现当时的场景。如校运动会开完了,要求学生写一篇习作,可没想到大多数同学的习作是流水账,所有的项目都写了,但没有一个精彩镜头,运动会开完才仅仅两天时间,他们就全忘了。好在我事先录制了学生运动会的精彩过程,再经过剪辑配上字幕,上课时再现给学生,让他们不知不觉地再次回到比赛现场,活动的开始、经过、结果无一遗漏,场内场外的热闹气氛,激烈的角逐,精彩的瞬间,激发学生的习作愿望。当学生要重点描述某位运动员或某个项目时,将镜头定格,便于学生仔细观察,继而描绘出逼真的场面。

三、利用信息技术,丰富生活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农村地区信息不畅,学生了解外面的世界还是靠电视,而现在的学生学习任务重,少有时间去关注外面的世界,体味不到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不了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比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奥运会、世博会等都只是道听途说,没有认真的关注,那么以这些为主题,学生写不出真情实感的习作。在进行这些习作时,利用网络来完成。如,在写《给玉树小朋友的一封信》时,先出示大量从网上搜集来的图片,残垣断壁、伤亡救助、失去孩子的母亲,废墟中顽强的生命,一幅幅图片给孩子们心灵的震撼,让学生泪流满面,他们想急切地把自己的爱心、关心送给灾区的小朋友,一篇篇情真意切的作文水到渠成。

四、利用信息技术,启发联想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揭示了想象的重要性。小学生处于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没有各种陈规陋习的污染和限制,联想和想象非常丰富。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契机,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音响、图像和文字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给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发联想和想象。如习作教学《美妙的声音》时,我下载了许多大自然的声音,配上相应的图片,让学生静下心来倾听,并要求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写写自己听到了什么。只见学生写道:你听见过雪花落地的声音吗?寂静的夜晚,漂亮的小雪花们手拉着手,唱着歌儿从天而降;你听见过柳树姑娘梳头的声音吗?……学生的精彩联想和想象层出不穷,思想的火花爆发出光芒,充满童趣的小诗异彩纷呈。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篇9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实验小学 蒋亿华

摘 要:当今,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也逐渐进入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手段的不可替代性,它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它把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信息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有“形”。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使教学形式更多样,教学内容更丰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优化 多媒体技术是继文字、黑板、音像等教学媒体之后出现的又一种新的教学媒体。它可以通过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媒体为学习者营造出形象、逼真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改善,使人的感官可以在同一时间内接受到同一信息源的信息。多媒体教材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知识、提供示范、提供练习。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学习者进行角色扮演和体会。学生由被动枯燥的接受变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多媒体教学所具有的信息媒体多维化、集成化和交互性特征,极大的丰富了其表现力,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增大学习者视觉和听觉的传递信息比率,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缩短学习时间,增强学习效果,并有效地培养和促进学习者的思维创造力。

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小学语文课堂更优化,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让字、词教学更有活力

字、词教学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是重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贯彻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讲究教学方法,以减轻学生负担。以往传统的教学字词时,多以在反复的朗读和书写中来掌握。而现代教育手段更能有效的贯彻课标的要求,学生既没有负担,又能就很好的掌握字词。比如,在教学生字时,我们可以用数字化电教教材,学哪个字,就点哪个字,上面有音、形、部首、组词、造句、笔顺等。非常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不必每个步骤让老师在黑板上板书,这样浪费时间。当课堂上对新知识掌握较牢固后,课后就不必花大量的时间去死记硬背,机械的抄写生字。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有乏味的查词典字典,在教学词语“郁郁葱葱”时,学生可能通过自我理解,能说出很绿,很茂盛等解释,我们把郁郁葱葱的树林和光秃秃的树林图片一对比,学生很快的理解,并能印象深刻的记住词语的意思,还能正确的使用。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动力,实际发学生创新的源泉。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得双边活动,教师起的是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中,教师怎么引导才能起到好的效果呢?这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怎么才能激起孩子的兴趣呢?单靠原来讲授的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恰好能做到这一点。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吸引着孩子们的感官,通过文字、图画、声音、影像等形式刺激着孩子们的感官,能够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地参与学习。

在教学《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时,我考虑到孩子们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不是那么的了解,又想让孩子们对课文有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我就先用课件展示一幅美丽的小山村图,并配上动听的鸟叫声。让孩子们欣赏之后,再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个美丽的小山村。孩子们非常快速的通过直观感受就能说出:“鸟语花香”、“树木茂盛”、“仙境一般”等词语来形容他们的所见所感。正当孩子们兴奋之时,我紧跟着播放小山村被洪水冲走的视频。此时的孩子们凝神静气,无限哀思,心中打满了问号。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小山村毁灭了?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后,孩子们迫切的想知道原因,紧接着的自由朗读就分外的认真。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抽象化为具象。

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造出美的语文课堂,把抽象的美化为具体形象。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写景的美文。如《美丽的西沙群岛》、《庐山的云雾》、《锡林郭勒大草原》等展现大自然美丽风光的文章。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绘景色之美。此时,如果单凭讲读是远远不够的,这些美景我的学生都不曾亲自去欣赏、领略过,所以这样抽象的美他们无法真切领悟到。因此,我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这自然的景观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能够如身临其境般的体会。在教学《庐山的云雾》时,云雾的千姿百态,学生怎么能体会呢?在学生朗读相关段落后,出示一系列的庐山云雾美景图,学生通过图文结合,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以及图片展示动手画一画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有了多媒体的展示,孩子们亲自动手画,这样,他们对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的理解就不言而喻了。又如,在教学《锡林郭勒大草原》时,美丽的草原图配以优美的草原歌曲,学生在欣赏之中细细的体味景色的优美。

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的观察、阅读、思维和审美有机的结合起来,使遥远的抽象的画面变得具体化、形象化。

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入情入境,背诵效率更高。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以及千古流传的名篇名段,这不仅需要学生理解,更要求背诵。学生入情入境的感受了文章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后,要通过朗读再现语言的美。有感情的诵读不仅能理解文章的语言,还能帮助其积累,并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在诵读阶段,适当的运用电教媒体,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帮助他们背诵记忆。

《大海的歌》这一篇现代诗歌运用了许多的修辞手法描写大海的美,景物主要抓住天和海、风,以及大海晚上的宁静。在指导背诵天和海这一部分时,我就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大海的蓝,并让他们观察此时海上的景物:雾、云、波纹,因为大海的蓝,把这里的一切都映蓝了。孩子们看到这样的这些景物组成的画面很兴奋,他们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读,配以大海的声音以及海鸟的叫声。视频中的出现的景物以及声音,很快的帮助学生记忆,接着闭上眼睛试着再背诵。

再如我教完《望天门山》后,播放了一段天门山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山水所呈现的跃跃欲出的动态,展现天门山一带山水的的雄奇阔远、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再听配乐的古诗新唱,激发学生的兴趣。儿歌是孩子们认识这个世界的第一个窗口。这个世界美好的声音、色彩,都会留在孩子们的想像之中。它是对孩子们审美能力、想像能力、语言的感知能力的一种开发。孩子们一边欣赏着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一边跟着视频唱诵,在轻松自由的学习中很快就能背诵。最后,我把学生的唱诵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学生跟着课文内容比一比,评一评。学生找到差距,练得跟欢了。而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在一遍遍的唱诵中得到了更深刻的体会。

五、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作文教学更优化

在以往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常常苦于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一上作文课,学生就有抵触的畏难情绪。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学生对写作的态度有明显的改变,作文教学比以前更优化。学生之所依会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是因为缺乏写作兴趣、写作素材以及老师的有效指导。现在,信息技术的视频、图片、投影仪等辅助手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在教学《我最喜欢的动物》,我让班里的一个学生带来了他家里的一只大乌龟。作文课上,我把它放在投影仪上,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他的每一个部位,并说出每个部位的特点,并相机板书。观察完外形之后,再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说一说。接下来了解乌龟的生活习性,胆小是很突出的一大特点。我让一两个学生到台前摸摸乌龟,学生从投影仪能看到,乌龟的头和四肢很快就完全缩进壳里。学生会自己总结出乌龟很胆小,但是他又有有趣或者说顽强的一面,我把它翻一个身,它会坚持不懈的努力翻身。学生看到它翻身的过程大声的喊“加油”,当翻过来后,孩子们又情不自禁的鼓掌。在孩子们与乌龟的交流互动中,对乌龟的了解更深,写作时就不再是抓耳挠腮的无从下笔了。投影仪的作用就是让全班同学都能看得见眼前这个真实的小动物,因为一节课的时间,不可能对乌龟的习性了解全面。所以,我还播放了乌龟主人平时拍摄的关于它吃食、睡觉的视频资料。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非常的感兴趣。在后来的写作中我让他们选择性的写其中一两个最感兴趣的习性写,这样,孩子们就思如泉涌,写得得心应手。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篇10

一、创设一种虚拟的现实生活情境

皮亚杰认为,小学生认知发展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此时的儿童认知结构虽具有抽象概念,能进行逻辑推理,但是这种逻辑推理是具体的,而非形式的。现有教材的静态、线性化,易使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超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利用信息技术多媒化特点,创造一种虚拟的现实生活情境,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学习数学建立在一种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更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应用意识等数学能力的养成。如在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购物》第一课教学时,教师通过展示精心制作的家长与子女购买文具实况的课件,采用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的方式,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进而加深对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的认识。在《购物》第三节《去商店》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再现购物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书店里的儿童图书,教师采用“问一问、买一买、算一算”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购物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切合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在人教版第八册《三角形的特性》教学中,教师将应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实例,如鼎、停放中的摩托车、农村房屋的椽梁、医用支架、无线电发射塔、实验用的烧杯支架等制成实物课件,则有益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于社会生产实践的能力。

二、创设一种探索研究的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必须处于丰富的教学情境之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一种生动逼真的、富有挑战性的生活情境,让人仿佛置身于生活世界之中,可以极大地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梯形面积计算”一课教学中,教师将学校一块空地 制成课件,请学生算一算“学校需要购买多少平方米的马尼拉草才铺平这块空地”,并说一说“有哪些方法可以算出这块空地面积,哪种方法比较方便”。学生们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将空地分成一块长方形和一块梯形。求梯形空地面积时,或利用三角形和长方形的面积来求梯形空地面积,或利用本梯形拼接成平行四边形来计算。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成功的愉悦,为循从“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推导梯形面积的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很好地体现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思想,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在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的认识》第五节《小小养殖场》一课教学时,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养殖场鸡啼鹅鸣的热闹场面,尝试让学生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设了一种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运用信息技术,还可为学生提供一个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活动的有力工具。如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汽车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并请大家为水井制作一个安全适用的井盖。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计算机演示,对学生的猜测予以验证,克服了无法对实物进行实验的不足,有益于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利用的能力。

三、创设一种学生自主练习的环境

传统的练习,训练的方式单一,练习结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反馈,且占据学生大量的自主活动时间,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研究发现,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几乎都能学好。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教师在注重练习的目的性、针对性时,加强练习的层次性、多样性,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练习的实效性。如教师在“小数的性质”一课课堂教学时,设计了选择题、判断题、改写题、连线题、游戏题等多种练习题型,并鼓励学生自我选题解题,增强了学生自信心,从而达到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创建数学题库,满足学生的练习需要,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我诊断和自我复习,促进不同学力的学生在本课知识点掌握上达到各自的发展。

上一篇:爱哭的弟弟作文400字下一篇:学会作文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