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监督和人大监督

2023-0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党内监督和人大监督

任后监督:提升人大任免和监督质量的有效举措

人事任免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但长期以来,人大在人事任免权行使中存在“重任命轻监督”,甚至“只任命不监督”现象。为切实履行人大的人事任免权,江苏省启东市人大常委会重视加强对人大任命干部的任后监督,探索开展对人大任命的“一府两院”工作人员履职情况的监督,通过听取和审议人大任命干部履职情况报告,把人大的人事任免与审议监督、法律监督与工作监督、对工作的监督与对人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强化了对人大任命干部的任后监督环节,提升了人大依法任免和监督的质量和水平。

法理依据和现实意义

人大开展任命干部履职情况监督,指的是人大常委会选举和任命的“一府两院”工作人员,向人大常委会报告任职以来贯彻法律法规、履行岗位职责、执行人大决定决议、廉政自律等有关情况,人大常委会对其进行审议并开展满意度测评,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审议意见,并督促整改落实。人大开展任命干部履职情况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有利于加强对人大任命干部的任后监督,增强任命干部认真履职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人大要从实质上实现宪法和法律赋予的人事任免权,离不开监督权的行使。监督权、人事任免权都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规定,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同级“一府两院”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监督法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实行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人大对其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具有民主理论上和法律上的支持,正所谓“谁任命,谁监督”,人大监督自己任免的干部天经地义。目前,地方人大在人事任免上主要采取“党委推荐、提请人提名、人大任免”的基本模式,但人大要正确进行审议和表决任免,必须重视完善“任前考察—任后监督”的任免程序和环节,从而保证常委会组成人员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实现,保证按照人民意志而不是单纯服从党委意志去任免干部。近年来,许多地方人大通过座谈会、民意测验、专项调查等形式,加强了对拟任人员的任前考察,但相比人大的任前考察和任命权,人大的任后监督和免职权一直被忽视,一般是党委组织部门承担任后的考核任务,只要党委不提出免职意见,人大不会主动对其任命的官员进行免职。由于人大对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任命后的监督一直缺乏有效手段,导致被任命人员对人民、对人大负责并接受监督的意识淡化,人大任免权的行使变成了“走走形式”“履行一下手续”。通过听取和审议任命干部履职情况报告,对履职报告对象进行全面考量和评议,完善了人事任免程序,改变了过去“重任命轻监督”“只任命不监督”的现象,丰富了国家权力机关依法履行职能的内容和手段,提升了人大依法任免和监督的质量和水平。

人大开展任命干部履职情况监督,其前身是述职评议,它是述职评议的传承、发展和完善。2006年8月出台的监督法,没有将述职评议纳入监督的形式,因此人们认为“监督法叫停了述职评议”[1]。但是,时任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的王维澄在对监督法(草案)作说明时就提到:“实践证明,各地的述职评议对于促进国家机关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已取得较好的效果。考虑从总体上看,各地述职评议工作仍处于探索、完善的过程中,因此,监督法(草案)对述职评议未作规定。”他认为,“各级人大仍要继续对述职评议进行探索和完善,在条件成熟时再上升为法律。”[2]这就是说,监督法在确认已有共识的做法的同时,并没有“一刀切”地否定其他尚未达成共识和正在探索过程中的做法。那种认为缺乏监督法的规定的监督实践都是于法无据的,或者必须经由监督法来正式授权才能实施监督的观点是不正确的[3]。监督法不是人大监督制度的终点,它没有限缩人大监督的范围、形式,或者否定地方各级人大的积极实践。述职评议及其他尚处于探索阶段的监督形式,绝不是被“叫停”,而是需要继续完善和发展。听取和审议任命干部履职情况报告,就是对述职评议的继承、发展和完善。

探索与实践

为加强对人大任命干部的任后监督,2015年7月以来,启东市人大常委会先后组织安排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等17名人大任命的“一府两院”工作人员分三次在人大常委会会议上报告履职情况,并进行审议和满意度测评。开展任命干部履职情况监督,进一步强化了履职报告对象的人大意识、公仆意识和法治意识,增强了为民履职行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这一监督创新举措,充分运用人大监督方式的“组合拳”,议而有决、决而有行、行而有果,推动了许多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大大提升了人大的权威和社会影响力,收到了良好的工作效果和社会效应。

一是建立制度规范。人大工作政治性、法律性、程序性很强,制度建设至关重要。2015年7月,启东市人大常委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启东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市人大常委会任命的“一府两院”工作人员报告履职情况的暂行办法》,《办法》对履职报告的对象、内容、程序和方法、结果的运用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规定人大常委会任命人员,即市人民政府组成部门负责人,市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等,任期内至少要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一次履职情况。报告内容包括: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执行国家宪法、法律和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情况;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勤政廉政的情况;贯彻执行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的情况;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的情况;市人大常委会要求报告的其他事项。

二是广泛调查研究。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年初研究确定报告履职情况年度计划安排,以及履职报告工作实施方案,并由市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作委员会在人大常委会会议召开一个月前书面通知报告履职人员单位及本人。履职报告人员按照报告内容的规定,在本部门及所属单位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认真撰写履职报告,并在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召开七天前送达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履职报告前,市人大常委会相关委室组成专门工作小组,到履职报告对象所在单位、所属部门以及服务对象中采取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民主测评、在报告履职对象的单位醒目位置张贴告知等方式听取意见,全面了解履职报告对象的履职情况,形成客观、公正的履职调查考察报告,为常委会审议做好准备。

三是增强审议实效。会上,履职报告对象逐一就任职以来履职情况进行报告,考察调查小组提供书面履职调查报告。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部分市人大代表分组审议履职人员的履职报告。之后,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履职报告对象进行满意度测评,并当场公布测评结果。满意度测评,设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档次:满意票和基本满意票超过80%(含80%)为满意;满意和基本满意票超过60%(含60%)为基本满意;满意和基本满意票低于60%为不满意。

四是强化跟踪监督。会后,市人大常委会相关委室根据履职报告和审议情况,归纳整理形成书面审议意见,经主任会议同意后连同测评结果反馈给本人和“一府两院”主要领导,同时报送市委及纪检、组织部门。履职报告人员在接到审议意见一个月内,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书面整改方案,六个月内提交书面整改情况报告。市人大常委会相关委室负责跟踪检查整改工作,并将检查情况向主任会议报告。对履职测评不满意的人员,市人大常委会建议市委或有关单位对其诫勉谈话,并要再行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履职情况;对发现有严重问题的,建议市有关部门调查处理。

问题与思考

开展任命干部履职情况监督,把人大的任免和监督结合起来,把对工作的监督和对人的监督有机统一起来,把人大常委会监督、人大代表监督和公众监督融为一体,推进了人大程序性监督和实质性监督的融合,有利于提高人大监督刚性和实效,有利于人大任免权和监督权的充分发挥。但在开展任命干部履职情况监督的具体实践中,我们感到还存在对象不明确、主体不统一、程序不规范、实效不明显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实践和积累经验,不断提升开展任命干部履职情况监督的规范化和实效性水平。

一要明确履职情况监督的对象和主体。由于现行法律对人大听取和审议任命干部履职情况报告没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各地人大常委会对履职报告监督的对象和主体也各不相同。在履职情况监督的对象上,有些是人大选举产生的干部,有些是人大常委会任命的政府组成部门负责人和“两院”负责人。在履职情况监督的主体上,主要有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常委会。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应根据宪法和相关法律的规定,对履职报告监督的对象和主体作出明确规定。由本级人大选举和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政府正副职、政府组成部门负责人、“两院”正副职等,每年应向人大常委会书面报告履职情况,在一届内要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或人大常委会会议上报告一次履职情况[4]。目前,启东市人大还没有将本级人大选举产生的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政府正副职、“两院”正职纳入履职情况监督对象。鉴于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会期较短、内容较多的实际情况,依据人大常委会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国家权力的法律规定,本级人大选举和人大常委会任命的“一府两院”工作人员,都可以在人大常委会会议上报告履职情况。履职情况监督的主体应是人大常委会。但人大常委会开展履职情况监督,要广泛发动人大代表和基层群众参与,充分听取人大代表和公众意见,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履职报告情况应向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报告。

二要规范履职情况监督的内容和程序。履职报告不同于一般的专项工作报告,其内容要突出接受人大监督的情况,既包括贯彻执行宪法、法律法规和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决议、审议意见的情况,又包括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批评、意见的情况。要突出个体职责的履行,既包括履行法定职责的情况,又包括干部队伍建设和个人廉洁从政的情况。要突出问题导向,充分反映公众呼声,回应社会关切。目前,履职报告评功摆好居多,查摆存在问题轻描淡写,提出意见建议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要严格规范履职报告内容,按照“工作成绩—存在问题—整改措施”“三三三”格式撰写履职报告,在总结履职成绩的同时,深入查摆和分析履职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整改办法和措施。

构建履职情况监督的规范化程序。民主议事需要程序“护航”。目前,在履职情况监督的程序上,各地的做法不尽相同。有的地方采取书面报告的方式,有的采取调研、座谈、报告等方式;有的地方听取履职情况报告后进行满意度测评,有的不进行满意度测评;有的地方作出了审议意见并要求整改,有的一听了事,不作任何要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是将一种政治压力转化为法律程序的监督,其实效的达成取决于监督的每个步骤都有明确的法律意义,所以程序设计的基本框架就是“启动—研究(审议)—处理(决议、决定)—反馈(后续跟踪)”[5]。开展履职情况监督,也要建立“准备—调查—审议—处置—反馈”等前后相续的完整的程序链条,明确每一个环节的操作规程,推进履职监督活动从启动到终结有序有效运行。

三要广泛发动人大代表和公众参与。人大监督议事,重要的是过程的开放,以及公众的广泛参与。听取履职情况报告前,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把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个别走访作为调查考察的规定动作,广泛发动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本选区的各级人大代表、有关专家、部门服务对象和社会公众参加调查和提出意见,同时,充分听取本级党政领导、机关作风建设考核部门、上级主管部门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另外,还可以委托统计部门等专业机构,针对履职报告对象提前作满意度民意调查。听取和审议履职情况报告时,邀请部分人大代表和公众代表旁听会议和参加讨论。唯有这样,才能防止履职报告“掺水分”,为履职报告对象“把准脉”,避免履职监督活动走过场,才能使审议监督充分体现各方意见和呼声。

要坚持过程和结果公开透明。人大信息公开具有提供信息、增强实力、防止怠惰、提升信心、公民教育、示范引领等诸多功能[6]。为提升监督成效和监督活动的社会影响力,要加大履职情况监督的公开程度。在听取履职报告前,通过开辟电视栏目、在媒体公布履职报告对象和反映意见电话、在履职报告对象单位张贴告知等方式,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对履职报告对象的满意度测评,当场公布测评结果。履职情况报告和常委会调查考察报告、审议意见等,要在人大网站和新闻媒体上公开,实现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公众监督的有机结合。

四要加强审议监督意见的整改落实。推进工作、解决问题是履职情况监督的根本目的,履职情况监督的成效要以存在问题得到整改落实作为检验标准。要创新程序设计,加强跟踪问效,推进审议监督意见的整改和落实。一是将征求意见和献计献策结合起来。在听取人大代表和基层群众意见时,要求他们不仅要反映问题,而且就如何解决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方案,为问题整改想办法、出点子。二是将代表调查与当场询问结合起来。履职报告会议上,专门安排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就相关问题的处理和整改向履职报告对象询问。通过询问互动,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支持,推动人大代表和群众关注问题的解决。三是将问题反馈和督查整改结合起来。会前,调查组到履职报告对象单位调查考察时,要将人大代表和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直接向履职报告对象反馈,听取整改办法和意见。会后,履职报告对象接到审议意见后要及时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书面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要求、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人大常委会要专门安排督查组,专项检查审议意见的整改落实情况。

要重视履职情况监督结果的运用。人大行使监督职权,不仅要有评议权,更要有处置权,即监督者对被监督者进行处理的权力[7]。加强履职情况监督结果的处置和运用,是提升人大监督刚性和实效的重要手段。要及时向党委及党的纪检、组织部门反映履职监督结果,以便党委在干部考核奖惩、提拔使用中得到体现。对于人大代表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人大应将其确定为监督工作的重点部门和重要议题,列入监督计划,促使相关问题得到解决。对不认真接受监督、群众意见较大的,或者对审议监督意见落实不力的,人大要依法对履职报告对象采取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职等一些监督手段进行后续监督,以维护履职情况监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注释:

[1]臧必飞:《〈监督法〉叫停述职评议》,载《人大建设》2007年第1期。

[2]兰海:《〈监督法〉为什么没有规定述职评议》,载《人大建设》2007年第1期。

[3][5]秦前红、孙莹、黄明涛著:《地方人大监督权》,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132、130页。

[4]杨兴华:《加强人大任命干部履职情况监督的思考》,载《公民导刊》2015年第10期。

[6]潘国红:《信息公开:让人大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载《人大研究》2013年第12期。

[7]郭林山:《工作评议应坚持“四个结合”》,载《人民代表报》2016年1月21日。

(作者系江苏省启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作者:潘国红

第2篇:完善党内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的思考

摘 要:权力与腐败相伴而生。健全防治腐败的党内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是用系统控制论方法研究解决防治腐败问题的重要举措。从当前反腐败的实际出发,要以健全体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党内民主监督制度为基础,以构建制约有效的党内权力监控机制为重点,以完善党内权力运行的制度体系为保障,使权力运行中的各种制约要素和监督主体环环相扣,紧密衔接,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实现系统的整合功能和综合效应。

关键词:权力运行;制约监督;制度机制

权力与腐败相伴而生,有权力就可能滋生腐败,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就必然走向腐败。防治权力腐败是当今世界各种不同政治制度国家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健全和完善“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的要求,[1]就是从构建机制角度防治权力腐败的重要举措,对于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有效遏制党内权力腐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理论形态分析

腐败的滋生是一个综合性社会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以至社会各个层面。但从学理角度分析,腐败的滋生有三个必要条件,其公式是:腐败=私欲+权力+机会。腐败的三要件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权力不是抽象的概念,权力本身带有鲜明的人性色彩,权力的指向与具体人的性格、道德、思想品质密切相关。权力本身的诱惑性和腐蚀性迎合了人类追求私欲的心理,当权力与人的私欲心理相结合的时候,就开始隐含权力腐败的可能性。腐败能否从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还要有相应的机会,缺乏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存在制度漏洞和缺陷等都是直接导致权力腐败的诱因。然而,尽管腐败的形成是私欲、权力、机会相结合的产物,但政治腐败的实质是权力腐败,即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综观人类历史,任何政权的腐败尽管表现形形色色,但归根结底是围绕权力这个中轴而展开的。所谓“欲随权长、贿随权集”,就形象地说明了权力是连接私欲和机会的关节点。因此,遏制腐败必须制约和监督权力。

制约和监督是权力运行中既相互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两个概念。制约,是指权力之间的制衡、牵制、约束。监督,按照词义是指监察、监视、督促。两者的区别是,监督侧重于单向的督察和督促,而制约则侧重于双向的制衡。[2]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对权力的监督必须以有效的制约为基础,能否实现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从根本上取决于对权力的制约;而权力制约又必须由强势监督来推进和保证,缺乏有效的监督,权力制约也难以收到良好的成效。从政治学角度讲,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主要表现为三种模式,即以权利制约监督权力、以权力制约监督权力、以法律(制度)制约监督权力。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防治腐败的权力监控机制。

以权利制约监督权力。制约和监督,从本质上讲,是权力主体对权力行使者的监督。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以皇权为主体、以授权为主要形式的临下式强制监督。在现代民主社会,由于权力主体发生变化,监督形式正在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多元化、多角度的民主权利监督体系。但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对权力的监督实质上仍然主要是指委托之权对受托之权的监督,是权力主体对权力行使者的制约,通过监督使权力行使者能够按照权力委托者的意志和利益行使权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权力监督的本质在于权力主体与权力受托者之间的制约关系,是以主体权力去监督制约权力。

以权力制约监督权力。这是权力运行过程中最重要的制约监督权力。它实际上强调的是权力之间的相互约束和制衡,意在通过权力分解,使每一种权力的行使都能受到各方面权力的相互制约,防止出现绝对的、不受约束的权力。按照制约和监督本身的含义,以权力制约监督权力,关键在于如何配置监督权力。监督与被监督是一种权力博弈关系,能否实现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从根本上取决于权力与监督权力之间的力量对比和较量,能不能有效地遏制权力的滥用和腐败,不仅取决于制约体制和机制的完善、监督方式和技能的娴熟,更关键的是监督权力要具有相对的权威性和威慑性。

以法律(制度)制约监督权力。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能否有效发挥作用,与机制建设的制度化、法制化水平密切相关。按照系统论中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理论,系统在结构中运行,没有适当的结构就不可能发挥必要的功能。在权力运行系统中,制度可以比喻为规范化的结构,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结构需要通过完备的制度体系来体现。只有当权力运行结构在制度中被确立,才能有效发挥制约监督的功能和作用。

二、完善党内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的重要意义

社会科学中的“机制”概念,是系统论和控制论原理在社会领域中的具体运用。所谓机制,是指系统结构以及内外部各种要素之间的律动或有机联系,这种联系通过一定的互动、互补和互济作用形式表现出来,形成系统的整合功能和综合效率。研究完善防治腐败的党内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是用系统控制论方法研究解决权力腐败问题的重要探索。

从目前党内防治腐败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情况看,我们认为仍有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在监督和制约的关系上,以往的实践往往关注对权力运行的监督,而忽视了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制衡。事实上,没有权力之间的制约就难以形成真正有效的监督。其二,在权力监督和监督权力的关系上,我们往往重视对权力的监督问题,忽视了对监督权力的研究,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是以相对弱势权力去监督制约强势权力,如纪委对同级党委的监督、党委班子成员对“一把手”的监督、党员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等,这样就事实上形成了“无权监督有权、弱权监督强权、小权监督大权”的“虚监”格局。其三,在制约权力和监督干部上,往往偏重对干部活动的监督,轻视对权力运行过程和环节的制约监督,如过分强调“八小时之外”、“生活圈”和“社交圈”的监督等。其四,在监督制度和机制的关系上,重视研究和建立各种党内制度规范,忽视了对推动制度运行的内在机制的研究,这是导致目前许多制度难以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

综合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在目前的党内权力运行体制框架中,虽然形成了相应的制约监督机制,但权力很容易摆脱“监督制约”和“制度机制”,成为不受限制的权力;很容易在权力行使过程中“身不由己”、“防不胜防”,导致权力的质变。而权力腐败本身又会对现行体制机制造成腐蚀和影响,形成系统循环效应。因此,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纠而复生、屡禁不止的腐败问题,需要从系统整体和规律性的角度去认识,从权力运行体制机制的深层次去查找原因,并依据党内权力产生、运行的基本原理,针对目前权力运行体制中存在的权力缺乏有效制约和监督的弊端,研究建立相应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实现防治腐败的体制和机制创新。所谓完善防治腐败的党内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就是依据系统控制论原理,对党内权力运行过程进行系统设计和整体控制,使权力运行中的各种制约要素和监督主体环环相扣,紧密衔接,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实现系统的整合功能和综合效应,推动党内权力运行系统与制约监督要素的有机统一,从源头上遏制权力腐败。

三、完善党内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的思路

完善防治腐败的党内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按照权力监控的本质要求,研究设计党内权力的合理配置,重点强化党内各种有效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权力,实现对权力运行的强势制约和监督。

1.夯实基础——健全体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党内民主监督制度。完善防治腐败的党内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必须夯实基础,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围绕改革党内监督体制的问题提出许多建议,如扩大党的代表大会的监督权力,实行纪委垂直领导等,这些建议都有可取之处。但我们认为,仅仅从领导体制角度研究党内监督还不够。民主是监督的基础,如果不从党内民主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党内权力主体的角度研究实现党内权力制约监督的基本路径,就难以解决党内监督体制中的深层次矛盾。因此,健全和完善充分体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党内民主机制,是建立科学的党内监督体制的根本问题,也是实现党内权力科学分解和有效制约的关键所在。

一是按照“党员主体”理念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内根本的政治制度和领导制度。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对于确立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实现党内权力科学分解和有效制约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应突破传统意义的“党代会常任制”理解,重点在突出党员主体地位、强化权力主体的监督作用上取得进展。要加强党代表队伍建设,建立党代表提案、评议制度,充分发挥党代表的代理、表达作用;建立党代表对党员负责制度,完善罢免制与任期制,实行代表评议、质询、弹劾制。通过建立相应的机制,实现各级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全委会向党的代表大会负责,党的代表大会向党员负责的转变。二是按照“党员主体”原则改进党内民主决策制度。参与党内重大问题决策,是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要提高各级党委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必须建立和完善党员参与决策机制,健全党务公开、党内情况通报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做到重大问题党内先通报、重要文件党内先传达、重大决策党内先讨论;设立党内论坛,鼓励党员就党代会的重大决策进行公开讨论,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氛围。三是按照“党员主体”思路改革党内选举制度。在党内,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党员最基本的民主权利。确立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关键是改革党内选举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党内权力授受关系,切实解决“由少数人选人”的弊端,建立党内主体授权机制,保障党内权力来自于党员的委托。要健全民主推荐干部制度,在基层党委选举中健全上下结合的候选人提名制度,使党内选举真正体现党员意志;要在基层党代会代表选举中逐步推行代表竞选制度,使代表真正体现选区党员的意志;要逐步扩大党内直选范围,在基层试行不仅委员、而且书记,不仅副职、而且正职的直选制,使书记直接向全体党员负责。四是按照“党员主体”要求完善党内监督制度。要在完善党章赋予党员的批评权、检举权和罢免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党员权利保障制度,增强约束力,保证执行到位;要把党员参与党内监督的组织化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各级党的代表大会应设立党内监督委员会,各级纪委也应建立党内监督员制度,并把它作为党内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使党员能够通过权威性机构、以有组织的形式参与党内权力监督。

2.突出重点——构建制约有效的党内权力监控机制。健全防治腐败的党内权力监控机制,其实质是建立党内的权力平衡关系,有效实现党内权力的监督和制衡。为此,首先必须科学分解党内权力。只有实行党内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相对分离,才能保证党内权力的健康有序运行和相互制约,防止和减少权力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一是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发挥党内最高决策机关作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的最基本的形式和制度。党的代表大会作为同级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和最高决策机关,由它选举产生的常委会只是它的常设机构,常委会的权力应受到党的代表大会的监督和限制。党内重大决策应当由党的代表大会讨论决定,重要事项通过全委会决定,日常事项由常委会决定。科学分解党内权力,必须从健全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入手,探索代表大会常任制的最佳形式,有效发挥党内最高决策机关的作用。二是健全党委会制度,完善党委内部的监督机制。健全党内权力监控机制,必须完善党委内部的制约监督机制。委员会制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集体决策制度。完善党委会内部监督机制,最重要的是健全民主集中制。必须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原则,不断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各级党委要进一步完善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制度,切实遵守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重大决策、重要任免、重要项目等不仅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做出决定,还应提交党的全委会进行表决;要从程序上、内容上完善相关制度,按照扩大民主、有利监督的原则,分别对常委会、全委会的议题范围、审批权限、表决方式等,做出统一规定,在重大问题上普遍推行表决制,试行票决制。三是改革纪检领导体制,形成党内有效的权力监控机制。监督主体的独立性是监督有效性的根本保障。改革现行纪检体制,充分发挥纪检机关的监督作用,首先应实现纪检机关由办案机关向监督机关的转变。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名称上看,纪委的工作主要是对党员违纪行为的事后检查和处理,重点是查处违纪案件。这种工作性质使党的纪检机关没有真正发挥党内权力监控机制的作用。事实上,《党内监督条例》已明确纪委是党内专门监督机关。因此,应在名称上变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为“监察委员会”,相应扩大其权限和职能。在此基础上,应变革目前的双重领导体制,实行垂直领导体制。具体地讲,就是要实行党的专门监督机关以上级专门监督机关领导为主,向同级党的代表大会负责的领导体制。应赋予纪检监察机构相对独立的执纪执法权,独立办案、独立查处问题的权力,真正使由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纪检委员会,直接对党的各级代表大会负责,接受党的代表大会领导,改变目前监督者受制于被监督者的尴尬局面。四是建立健全党内权力运行的制约制衡机制。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要求,以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在实行党代会常任制的基础上,将党内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能适当分开,并对党的代表大会、党委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定位,使其能够切实发挥各自的作用,实现党内权力体制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功能。五是完善党内巡视制度。完善党内巡视制度的意义,就是通过专门的巡视机构和专职的巡视队伍,强化党内自上而下的监督,克服对党的中、高级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监督普遍薄弱的弊端,填补党内监督制度的空白。为强化党内巡视制度的作用,建议各级巡视工作机构名称统一为“中国共产党巡视员办公室”,为常设机构,列同级党委机构序列,设首席特派员、特派员和巡视专员。首席特派员、特派员实行任期制,由党的代表大会任命。要尽快制定出台《巡视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巡视员任期制度、交流制度、考核制度、培训制度、激励和保障制度等,完善党内巡视监督依据,严密巡视工作程序,探索巡视制度与党内外各项监督制度有机整合的形式,提高巡视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水平。

3.强化保障——完善党内权力运行的制度体系。执政党的拒腐防变能力与党内制度化建设水平密切相关。制度化水平是一个综合概念,不仅包括党内监督的一些基本原则要求,而且要看制度体系横向上的整合功能和纵向上的关联机制,更要看执政党的制度建设理念和制度创新能力。当前,要把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作为以制度制约监督权力的重要契机,按照整体性、科学性、联动性相统一的要求设计制度,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倡廉工作的各个环节,体现到党内权力运行的各个方面,形成一个由整体制度和局部制度、综合制度和配套制度相互结合、相互衔接、相辅相成的制度反腐败体系。一是建立规范党内权力运行的制度体系。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 (下转第64页)(上接第55页)“健全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体制机制”的要求,制定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在党内和国家权力机关中的政治活动准则、权力行为规范等,并建立相应的越权追究制度,把各级领导干部的用权行为纳入法制的范畴,把建立党内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纳入制度化的轨道,借助法规制度的强制力,形成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法制化、制度化的格局。二是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要不断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最大限度地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法制化水平。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在司法体制改革方面,要健全执法过错、违纪违法责任追究等制度,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保证司法公正;在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方面,要加强金融监管和内控机制建设,完善金融帐户实名制,健全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在企业改革方面,要完善国有企业权力运行制衡机制、薪酬激励和约束机制。要加强反腐倡廉制度执行情况监督制度,提高制度执行力,维护制度权威性。三是完善监督责任制,特别是责任追究制。健全党内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制度体系,关键是建立责任制,特别是完善责任追究制。责任制是权力运行制度体系中一个带有根本性、本源性的制度。一定的权力对应于相应的责任,这就是“对等原则”。[3]目前党内监督责任制的缺失,是导致一些制度失效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健全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干部选拔任用责任制等,特别是要完善问责制,对不执行制度者要依照有关党纪国法予以追究。通过完善各种责任制,保证党内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的有效运转。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09.

[2]侯少文.监督的含义及其与制约的区别[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9).

[3]常光民.健全执政党拒腐防变机制的思考[J].政治学研究,2007,(1).

[责任编辑:张亚茹]

作者:顾 阳 唐晓清

第3篇:人大监督与监委监督的区别分工和衔接配合

摘   要:在监察委员会成立后,国家监督体制被重新整合,形成了人大监督国家机关和监委监督公职人员的二元监督体制。在新体制下,人大监督与监委监督既有区别分工,又要衔接配合。人大监督与监委监督的区别分工主要表现在监督对象、监督内容、监督标准、监督形式以及监督的法律后果等方面。人大监督与监委监督的衔接配合主要表现在人大监督与监委监督的交织点上,即人大监督中发现的公职人员违法犯罪的问题线索要移送监委调查处置;监委对由人大产生的单位提出监察建议要征得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同意;监委对由人大产生的国家公职人员的问责或其它处置要先提请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审批,由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先行相关处置。同时,必须以新体制为契机,以《修正案》和《监察法》为依据,总结《监督法》实施十三年来的经验与教训,修订完善《监督法》。

关键词:人大监督;监委监督;区别分工;衔接配合;修法建议

2018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十三届一次会议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即现行宪法第五次修正案,以下简称《修正案》)。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在“宪法第三章‘国家机构’中增加一节,作为第七节‘监察委员会’”。根据《修正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该次会议上还接着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以下简称《监察法》)。随后,国家监察委员会及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相继成立。根据《修正案》和《监察法》规定,监察委员会(以下简称监委)是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独立行使监察权,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平行于“一府两院”。这就意味着,随着《修正案》和《监察法》的通过和颁布施行,随着国家监委及地方各级监委的成立,我国政治体制发生了新的变化,从原来的人民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常委会)下的“一府两院”体制发展为现在的人大及其常委会下的“一府一委两院”体制。

新体制的建立,涉及到国家权力的调整和重新配置,在国家机关之间形成了新的权力关系。这不仅涉及到在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监察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到的将人民政府的监察厅(局)、预防腐败局及人民检察院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以及预防职务犯罪等部门的相关职能整合至监委,而且实际上还涉及到“决定”没有提到的人大监督权的变化以及人大监督①与监委监督②的关系。关于前一方面的调整变化,目前学界已有较多的著述研究;关于后一方面的调整变化,目前学界则较少研究,重视不够。笔者认为,从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角度认识问题,后者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也必须明晰人大监督与监委监督的区别分工和衔接配合。为此,本文仅就监察体制改革后人大监督权的变化以及人大监督与监委监督的关系作一些初步的思考,以抛砖引玉。

一、《修正案》通过后人大监督权的变化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下简称人大制度)下,人大是国家的唯一权力机关,其它国家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但是,这不等于说人大集中所有权力,可以行使所有权力。人大制度并不是集权体制,而是集权与分权辩证统一的体制。[1]从法治的角度看问题,人大作为民意代表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也必须依法行使国家权力。人大制度在国家权力配置上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人大通过立法,特别是立宪,把国家权力分类授予不同的国家机关,由这些国家机关分别依法行使。人大授出去的权力由被授予的国家机关行使,未授出去的权力为人大保留的权力,由人大自己行使。根据我国《宪法》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规定,人大拥有国家立法权、重大事项决定权、重要人事任免权和对由它产生的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权。但是,《修正案》通过后,人大监督权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根据现行《宪法》和《监察法》,监委作为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被赋予了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权,其中自然包括了对由人大及其常委会产生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权。由于宪法法律已经明确把对所有公职人员的监督权赋予了监委,因此,这一方面的权力也就不是人大所保留的权力了。此时,人大所拥有的只是对相关机关履行职责,行使相关权力的监督权。这也就是说,在新体制下,人大原来的对由它产生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权已经转隶监委,人大仅保留有对由它产生对它负责的国家机关的监督权。这就是《修正案》通过后人大监督权的变化。基于这种变化,有的学者把它归纳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监督国家机关和监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二元’监督体制”。[2]即监督国家机关的权力仍由人大行使,监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力统一由监委行使。人大监督国家机关和监委监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既相互区别分工,又相互衔接配合,形成国家监督体系的主体。

上述说明的是新体制下人大监督权变化的一个方面,即对由人大及其常委会产生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权转隶监委。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修正案》通过后,人大监督权变化的另一个方面,即增加了对监委的监督,由原来的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发展为现在的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修正案》第三十七条明确规定:“宪法第三条第三款‘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修改为:‘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监察法》也对此作出了相应的规定。《监察法》第八条第四款规定:“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全国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第九条第四款规定:“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监察委员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这也就是说,监委分走了人大的对部分公职人员的监督权,但监委作为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的国家机关,其本身也必须接受人大的监督。因此,人大的监督对象,在原来的“一府两院”的基础上发展为现在的“一府一委两院”。①

二、人大监督与监委监督的区别和分工

“二元”监督体制,首先表现为人大监督与监委监督的区别和分工。根据《宪法》和《监察法》,笔者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分工梳理归纳如下:

第一,从监督对象上看,人大监督的对象是国家机关,即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的国家机关。在中央层面,包括对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国家监察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监督;在地方层面,包括对本级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简称“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②监委的监督对象是所有公职人员,具体包括中国共产党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机关、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和工商业联合会机关的公务员,以及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以及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③

第二,从监督内容上看,人大监督的内容是工作监督,即对监督对象的工作情况的监督。④具体包括对立法工作的监督、对法律实施(执法工作)的监督、对政府行为(主要是对财政和政府责任)的监督、对监察工作的监督、对司法工作的监督、对人事工作的监督以及对军事和外交工作的监督等。⑤其目的是保证监督对象严格依法开展工作,在宪法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开展工作;正确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权,实现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能;切实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做出的决定,完成好人大及其常委会交给的任务。监委监督的内容是廉政监督,即对监督对象的廉政情况的监督。具体包括对公职人员开展廉政教育,对其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以及道德操守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涉嫌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权力寻租、利益输送、徇私舞弊以及浪费国家资财等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进行调查;以及区别不同情况依法作出政务处分、行政问责、“移送”等决定。⑥其目的是实现国家监察全覆盖,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①

第三,从监督标准上看,人大监督作为工作监督,其监督的标准不仅仅包括国家法律,即合法性监督,而且还应包括社会情理和工作规定,即合理性监督和“合规性”监督。所谓合法性,是指以国家法律为标准,监督国家机关是否按照国家法律的规定行使职权、开展工作,是否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职权、开展工作,是否依据国家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规范行使职权、开展工作;所谓合理性,是指以社会公认的情理为标准,监督国家机关的工作是否符合情理,是否公平公正。有时,国家机关的权力行使并没有达到违反法律的程度,但却显失公平公正,不合情理,有悖于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人大也要实施监督,督促纠正;[3]所谓“合规性”,是指以对工作的要求(核心是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和目标(核心是工作的数量指标)的规定为标准,监督国家机关的工作是否达到了工作要求,实现了工作目标。(特别说明,这里的“规”不是指法规或规章,而是特指对工作要求和目标的规定。)比如,每年的人大会议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审查都必然包含有对政府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国家财政预算情况的审查等内容。不同工作的工作要求和工作目标不一样,或不完全一样,但必须有要求和目标则是一样的。因此,人大除了对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合法性和合理性监督外,还必须以对具体工作的具体要求和目标的规定为标准对该工作进行“合规性”监督,以保证国家机关的工作达到工作要求,实现工作目标,以保证国家机关工作的效率和效益。这是工作监督的特有标准。监委监督是廉政监督,是从“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角度对公职人员的履职情况的监督。②廉政监督通用的标准包括国家法律、行政纪律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上文提到的《监察法》中强调的“对公职人员开展廉政教育,对其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以及道德操守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实际上不仅说明了监督的内容,而且包括了监督的标准。

第四,从监督方式上看,人大的工作监督属于一般监督,是权力机关对工作机关执行权力机关的决定,完成权力机关赋予的任务的监督,是以保证工作落实和完成任务为目的的一般监督,因此,其通用的是以监督主体自身的(了解情况的)活动为主,监督对象和第三方配合为辅的方式开展监督,比如通过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或专项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以及国家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开展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开展询问、专题询问、质询等活动,以及组织特定问题调查等方式开展监督。③监委的廉政监督属于专责监督,是为防范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而开展的专责监督,是依据宪法和法律授权可以对监督对象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和技术调查措施的方式开展的监督,比如查询、冻结、调取、查封、扣押、搜查、勘验检查、鉴定、留置等方式。④

第五,从监督的法律后果上看,人大监督的法律后果是对监督对象工作的客观评价和作出相应的决定或决议,包括肯定性的和否定性的两种情况。根据我国《宪法》和《监督法》,主要有听取工作报告后的审议通过或不通过,审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财政预算案后的批准或不批准,以及执法检查、特定问题调查、质询程序完成后的肯定性或否定性结论,以及对具体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批评建议和对与上位法相抵触的或不适当的规范性文件的撤销等。⑤监委监督的法律后果一般有五种情况:对有职务违法行为但情节较轻的公职人员进行谈话提醒、批评教育、责令检查,或者予以诫勉;对违法的公职人员依法作出政务处分决定;对履行职责不力、失职失责的领导人员进行问责;对涉嫌职务犯罪的,将调查结果移送人民检察院依法审查、提起公诉;对廉政建设和履行职责存在问题的监察对象所在单位提出监察建议。同时,监察机关经过调查,对没有证据证明被调查人存在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当撤销案件,并通知被调查人所在单位。①

综上,人大监督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实施的对由其产生、对其负责的国家机关的工作情况的监督,是综合运用合法性、合理性、“合规性”标准开展的一般监督,是以主体自身的(了解情况的)活动为主,监督对象和第三方配合为辅的方式开展的监督,是对监督对象的工作做出客观评价并产生肯定性或否定性法律后果的监督;监委监督是各级监委实施的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廉政情况的监督,是以法律、纪律和道德为标准开展的专责监督,是在发现问题线索基础上可以对监督对象采取一定的行政强制措施和技术调查措施的监督,是有权做出相应的处置决定的监督。

三、人大监督与监委监督的衔接和配合

人大监督与监委监督的上述区别和分工,是基于宪法和法律的授权而产生的,是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关之间的权力重新分配,赋予监委对所有公职人员进行监察而产生的。监委权力来自人大授权,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监委是人大授权的代表人大行使对所有公职人员的监察權的专责机关,是实现人大监督权的一个重要的组织保证。因此人大监督与监委监督的权力来源是统一的,监督目的是一样的,人大监督与监委监督存在着一致性的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因此,我们既要看到人大监督与监委监督的区别和分工,更要看到人大监督与监委监督的衔接和配合。人大监督与监委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联的关系。人大监督的对象和内容是国家机关的工作情况,而国家机关的工作是由国家机关的公职人员来执行的。国家机关的工作没有做好,实质上就是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的失职或渎职,必然要追究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的责任。反之,监委监督的对象和内容是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的履职情况,而公职人员的履职情况客观上表现为其所在的国家机关的工作情况。同理,国家机关公职人员没有尽到应有的职责,也必然影响到其所在的国家机关的工作。因此,监督国家机关和监督公职人员是相互关联,难以截然分开的。人大监督与监委监督虽然在规范意义上存在着区别和分工,但在具体工作中则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它们在监督工作中需要有很好的衔接和配合。这就需要我们在认识和把握人大监督与监委监督的区别和分工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并处理好人大监督与监委监督的衔接和配合关系。

同样,根据《修正案》和《监察法》的相关规定,笔者认为,在实践中、在具体工作中,人大监督与监委监督的衔接和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或者说,重点要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开展对国家机关的监督工作中发现国家机关公职人员涉嫌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的问题线索,应当移送监察机关,由监察机关依法调查处置;②监察机关对人大或人大常委会移送的案件应该认真对待,积极组织调查,及时作出处置决定或提出处置意见。人大及其常委会移送的涉嫌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的公职人员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由人大或人大常委会选举或任命的国家机关公职人员和其他国家机关公职人员。对于前一种公职人员,监察机关在调查结束后,应当将调查结果及处置意见呈报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征得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同意后,再行处置;①或者首先由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对涉事的公职人员进行罢免或撤职处理,然后再由监察机关依法处置。对于后一种公职人员,监察机关可以直接依法处置,但为了配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和接受它们的监督,也必须将调查结果和处置决定报送人大常委会备案。②

二是监委在开展对公职人员的监察工作中若发现监察对象所在单位廉政建设和履行职责存在问题,需要对监察对象所在单位提出监察建议的,如果该单位是属于人大监督对象的,比如“一府两院”,应该首先将调查结果和拟提出的监察建议呈报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征得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同意后再提出监察建议。③如果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同意了监委的监察建议,该监察建议的执行情况便成为日后人大对该单位监督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对调查结果或监察建议有不同看法的,监委应该尊重人大或人大常委会的意见,该监察建议便不成立。因为,对于由人大产生的国家机关的监督权属于人大及其常委会,监委与这些国家机关是平行关系,监委本身也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所以,对属于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对象的单位的监察建议必须征得人大或人大常委会的同意,获得人大或人大常委会的配合和支持。同时,监委征求人大或人大常委会的意见,获得他们的同意,也是监委接受人大监督和对人大监督国家机关工作的配合和支持。

三是监委在开展对公职人员的监察工作中若发现相关领导人员履责不力、失职失责,需要进行问责的,如果该领导人员是由人大或人大常委会选举或任命的,监委必须将调查结果和问责建议呈报人大或人大常委会,由人大或者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是否提出问责。④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开会审议,作出决定。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开会审议时,监委负责人或办案人员必须列席会议,向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具体汇报调查结果及问责建议,并回答人大代表或人大常委会成员的询问。如果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同意该问责建议,就以人大或人大常委会的名义进行问责;⑤如果人大或人大常委会不同意该问责建议,监委应该尊重人大或人大常委会的意见。因为,由人大或人大常委会选举或任命的干部,其权力来源于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对其的处置权也首先应该属于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就工作上的失职失责来讲,是否问责必须由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决定,并由它们进行;如果要进行问责以外的进一步处理,还必须由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先行罢免或撤职处置,甚至取消其人大代表资格,然后才能由监察机关依法处置。

总之,人大监督与监委监督的衔接和配合主要表现在人大监督与监委监督的交织点上,即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在对国家机关的工作监督中发现的公职人员违法犯罪的问题线索要移送监委调查处置;监委对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的单位提出监察建议要征得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同意;监委对由人大产生的国家公职人员的问责或其它处置要先提请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审批,由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先行相关处置。上述三个方面的衔接和配合的具体建议,既体现了人大监督与监委监督的区别和分工、监督的性质不同和各负其责,又维护了人大的权力机关的地位和监委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的定位;既维护了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监督国家机关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监委对公职人员廉政监督的专责职能,可以有效地把人大监督与监委监督有机连接起来,发挥好监督合力的作用。

四、新体制下《监督法》的修订完善建议

基于新体制下人大监督权的调整变化和新出现的人大监督与监委监督的区别分工和衔接配合问题,有必要以监察体制改革为契机,以《修正案》和《监察法》为依据,根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健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①的精神,修订《监督法》,以保证国家法律体系的权威性和一致性。具体建议如下:

(一)增加监察委员会为人大监督对象

如上所述,在新体制下,人大的监督对象增加了监察委员会。《修正案》第三十七条明确规定:“宪法第三条第三款‘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修改为:‘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监察法》也对此作出了相应的规定。《监察法》第八条第四款规定:“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第九条第四款规定:“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监察委员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为此,《监督法》也必须作相应的修改,即《监督法》第五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实施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修改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本级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实施监督,促进依法行政、依法监察、公正司法。”

(二)增加人大监督与监委监督衔接和配合的内容

在监察体制改革后,人大原有的对由人大产生的国家机关主要领导人员的监督权已经转隶监委,客观上形成了人大监督国家机关和监委监督公职人员的二元监督体制。在这种二元监督体制中,人大监督与监委监督既相互区别分工,又相互衔接配合。因此,有必要修订《监督法》,增加这一方面的内容。建议在第一章总则中增加一条规定,人大对国家机关的工作监督与监委对公职人员的廉政监督既相互区别分工又相互衔接配合。人大在监督工作中发现公职人员涉嫌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的问题线索,应当移送监察机关,由监察机关依法调查处置;监委对于由人大产生的公职人员的问责决定或其它处置意见要先提请人大审批,需要问责的由人大问责,需要进行其它处置的,由人大先行相关处置,再由监委依法处置;监委对于由人大移送的其他一般公职人员,在調查结束后,要把调查结果和处置意见报人大备案;监委作出的对属于人大监督对象的单位的监察建议,应该呈报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征得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同意后再提出监察建议。

(三)删除现有《监督法》第八章的内容

《监督法》第八章“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是以对公职人员的监督为基础的,在对公职人员的监督权转隶监委后,人大已经不拥有这方面的职权了。因此,《监督法》第八章已经没有存在的宪法基础了,应该删除。至于上述提到的监委在监察工作中涉及到的对由人大产生的公职人员的问责或其它处置决定要呈报人大审批,由人大先行相关处置(包括罢免和撤职)的权力,实际上是属于人大对监委工作的监督权和人大对由它产生的公职人员的人事决定权,而非人大对公职人员的监督权。因此,在《监督法》中删除第八章与人大行使对由它产生的公职人员的处置(主要是罢免和撤职)权不矛盾。

此外,《监督法》从2007年1月施行至今,已有十三年,也有必要总结十三年的经验与教训,进一步完善《监督法》。基于这一方面的考虑,笔者认为修订《监督法》还应该一并考虑以下几点内容。

(四)增加各级人大作为监督权主体,完善各级人大作为监督权主体的相关内容

目前《监督法》的调整范围仅为规范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释义》,关于《监督法》的调整范围,在立法过程中,曾经有过三次变化。即从调整范围规定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到全国人大及地方各级人大,再到各级人大常委会。据解释,最后把调整范围规定为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主要考虑有两点:一是,人大和人大常委会的具体监督职权有所不同,人大主要是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与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预算与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但是,各级人大一年通常只开一次会,不可能对“一府两院”工作实施经常性的监督。经常性监督的职权是由人大常委会行使的。二是,在当时各地方为加强人大监督工作所进行的探索和需要加以规范的,也集中在如何加强和完善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问题上,所以,在制定《监督法》时只规定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4]13-14笔者认为,在当时相对缺乏经验,在一些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的情况下,先行制定已经达成一致意见的急需解决的适用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监督法》是可取的,但是,各级人大,作为最重要的监督权主体,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这毕竟是一个缺憾。因此,经过了到现在已有十三年以上的实践探索,从“健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角度考虑,根据《修正案》和《监察法》修订《监督法》,也有必要从全局考虑完善《监督法》,补上原有的缺憾。所以,修订《监督法》的内容还应该增加各级人大作为监督权主体,完善各级人大作为监督权主体的相关内容,并相应地把名称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法”。根据宪法和相关法律规定,各级人大的监督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听取和审议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二是,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三是,改变或撤销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据此,《监督法》有必要设专章对人大行使上述各项监督权的具体要求、程序规范和法律后果作出明确规定,同时,在其它章节中相应补充完善与各级人大的监督相关的内容。

(五)建议在人大下增设“监督工作委员会”,在《监督法》中明确规定“监督工作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工作规范和工作程序

如前所述,监督工作是人大需要开展的经常性的工作,需要专门的工作机构。早在1988年3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丕显在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上所作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就提出:“需要认真总结这些年来开展监督工作的经验,建立监督工作的专门机构,……”[4]4,但是,时至今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下仍然没有开展监督工作的专门机构,这不能不说是人大监督效果不够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监察体制改革,监察委员会的建立,可以说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监委虽然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但实际上是相对独立于人大的行使国家监察权的专责机关,它的监督对象仅限于公职人员,人大及其常委会仍然保留了对由其产生、对其负责的国家机关的工作情况的监督权。对国家机关工作的监督也仍然是经常性的工作,也还需要有一个专门的工作机构。这个工作机构,可以建立于人大下面,也可以建立于人大常委会下面,但是,人大监督包括了人大对人大常委会工作的监督,因此,笔者认为,这个工作机构应该建立于人大下面比较合适。建议在人大下面增设一个专门委员会——监督工作委员会,协助人大施行人大监督工作之职责。在人大闭会期间,监督工作委员会受人大常委会领导。为此,在《监督法》中,应该补充监督工作委员会工作职责、工作规范和工作程序的相关内容。

(六)完善人大監督的法律后果的规定

从目前的《监督法》看,对监督的法律后果的规定过于原则、过于抽象,仅有针对单位的规定,没有针对相关责任人的规定。比如,关于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以及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的法律后果都仅规定形成审议意见或作出决议,只要求报告对象“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或者执行决议情况”再向常委会报告,而后常委会将所有这些材料“向本级人大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①。关于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的法律后果也仅规定“执法检查组应当及时提出执法检查报告”,常委会审议后将“对执法检查报告的审议意见连同执法检查报告”一并交由执法检查对象研究处理,执法检查对象应当将研究处理情况报告常委会,必要时,常委会还可以组织跟踪检查,最后将上述材料向本级人大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②关于质询案的法律后果,也仅规定到“提质询案的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过半数对受质询机关的答复不满意的,可以提出要求,经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由受质询机关再作答复”③等等。这样,监督的“板子”拍不到相关机关领导和责任人的屁股上,不会引起相关机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足够重视。这使得人大监督的效果大打折扣,这与人大作为最高层次、最具权威的监督机关的地位很不相称。鉴于此,笔者建议,修订《监督法》时,应当完善人大监督的法律后果的规定。必须明确规定,出现否定性法律后果的单位领导及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比如,对相关领导人或责任人的问责,引咎辞职,提出撤职建议案,移送监委调查等。

参考文献:

[1] 黄晓辉.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权力配置观[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11.

[2] 刘小妹.人大制度下的国家监督体制与监察体制[J].政法论坛,2018(3):14-27.

[3] 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86.

[4] 李飞.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责任编校   王学青

Key words: supervision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upervision of the Supervision Commission; function separation; connection and cooperation; law-amendment suggestions

作者:黄晓辉

第4篇: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制度

为了加强新时期党的自身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工业园区党内监督制度,搞好党内民主监督,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党内民主监督的任务和内容

党内民主监督的任务是保证党的组织、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执行《党章》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规定,揭露和纠正一切损害党的利益、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防止党内各种不良倾向的发生,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内民主监督的重点是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

党内民主监督的主要内容,是《党章》第三条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第三十五条党的各级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规定的8个禁止和52个不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规定的有关内容。当前应特别强调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

1、必须严格党的政治纪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2、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坚持集体决定重大问题。不搞家长制、一言堂,把个人权利凌驾于党组织之上。

3、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忠于职守,不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反对官僚主义。

4、必须任人唯贤,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

5、必须坚持职业准则,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在职业道德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6、必须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的侵蚀,永保共产党人的本色。

7、必须时时处处以维护党的利益为已任,勇于同各种违法行为和错误倾向作斗争。

二、党内民主监督的主要途径

实行党内民主监督,主要是通过党组织对党员、党员之间以及广大群众进行监督。任何一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其主要途径是:

1、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严格党内组织生活,按时参加所在支部和党小组的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自觉接受支部、党小组的监督。

2、按时开好一年两次的班子民主生活会,每次领导干部必须参加,也可吸收部分党员、干部参加,要确保党内民主生活会的思想性、政治性、原则性。

3、坚持对党员领导干部任期内工作考核鉴定制度。党员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调离工作前,有关部门要按德、能、勤、绩、廉的标准,对其进行考评,全面作出鉴定,并以此为依据决定干部的使用、任免、升降和奖惩。

4、党的基层组织、领导干部都要十分重视党内外群众的来信来访,认真听取党内外意见,并要认真解决处理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防止出现越级上访和突发性事件。

三、党内民主监督应遵循的原则

1、人人平等的原则。任何党员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都必须自觉接受党内监督,不允许有不接受监督的特殊党员。要严禁对批评、检举、控告进行岐视、刁难和打击报复,违者要严肃处理。

2、民主公开的原则。要尊重和保护党员的民主权利,使广大党员积极参与监督,自觉接受监督。要克服只有组织监督党员,领导监督党员和上级组织监督下级组织的单向监督做法,实行公开民主的全方位的监督。

3、实事求是的原则。党内监督要以事实为依据,以理服人,做到监督批评要准确。对以监督为名,在党内搞派性活动或泄私愤、图报复以及有意诬陷、诽谤他人的,必须进行追究和处分。

4、统筹安排的原则。要把党内民主监督与党的自身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5篇:党内监督的基本原则和监督体系

正确

在党内监督体系中,党中央实行统一领导,党委(党组)负责()。

A. 专责监督

B. 全面监督

C. 职能监督

D. 民主监督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错误

2. 当前党面临的“四大考验”不包括下列哪项?

×

A. 执政考验

B. 改革开放考验

C. 市场经济考验

D. 军事围堵考验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错误

3.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下级纪委至少每半年向上级纪委报告()工作,每年向上级纪委进行述职。

×

A. 1次

B. 2次

C. 3次

D. 4次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正确

4. 党内监督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要让()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

A. 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

B. 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

C. 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

D. 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5.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共有多少章?

错误

×

A. 5章

B. 6章

C. 7章

D. 8章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错误

6.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是在哪一年印发的?

×

A. 2013年

B. 2014年

C. 2015年

D. 2016年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错误

7. 修订《党内监督条例》应坚持民主集中制,自上而下()。

×

A. 民主监督

B. 职能监督

C. 组织监督

D. 专责监督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错误

8.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共有多少条?

×

A. 17条

B. 27条

C. 37条

D. 47条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错误

9.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是在哪一年印发的?

×

A. 2003年

B. 2004年

C. 2005年

D. 2006年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正确

10. 党的十八届()全会提出依法治国、依规治党,为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提供了重要制度遵循。

A. 三中

B. 四中

C. 五中

D. 六中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第三部分 ;多选题

正确

1.

从巡视发现的问题来看,党内监督还存在哪些漏洞?

A. 监督的系统性、经常性、有效性不够,监督有盲区

B. 党委(党组)履行主体责任缺乏硬性规定,有的没有把监督作为分内之事、应尽之责

C. 监督一把手有效管用的办法措施不多,有的一把手成了脱离监督甚至监督不了的特殊人

D. 对监督发现问题的纠正和整改刚性约束不足,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错误

2.

党面临的“四种危险”包括精神懈怠的危险、()。

×

A. 文化失衡的危险

B. 能力不足的危险

C. 脱离群众的危险

D. 消极腐败的危险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BCD

答案分析:

错误

3.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

×

A. 主体责任缺失

B. 审计责任缺乏

C. 监督责任缺位

D. 管党治党宽松软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CD

答案分析:

正确

4.

党内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

A.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情况

B. 坚持党的干部标准,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情况

C. 完成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部署的任务情况

D. 廉洁自律、秉公用权情况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错误

5.

修订《党内监督条例》要坚持党的领导、强化责任担当,努力做到()。

×

A. 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

B. 有权必有责、有责勿失责

C. 用权受监督、失职必追究

D. 用权受监督、失职须检讨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C

答案分析:

错误

6.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采取一系列新的举措加大管党治党力度,强化标本兼治,着力构建()的体制机制。

×

A. 不敢腐

B. 不易腐

C. 不能腐

D. 不想腐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CD

答案分析:

正确

7.

《党内监督条例》构建了强大的党内监督体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A. 专门就党的中央组织的监督单设一章

B. 委(党组)负责全面监督

C. 纪委负监督责任

D. 派出机关与纪检组关系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错误

8.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主要看点有哪些?

×

A. 继承与创新有机统一

B. 确立监督原则、内容和对象,体现“四种形态”要求和强化自我约束

C. 建立健全党内监督体系

D. 建立健全党内反腐体系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

答案分析:

正确

9.

要把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决好,需增强党的“四种自我提高能力”,具体指的是()。

A. 自我净化

B. 自我革新

C. 自我完善

D. 自我提高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错误

10.

“五为一体”总体布局指的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

A. 文化建设

B. 社会建设

C. 精神文明建设

D. 生态文明建设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D

答案分析:

第6篇:党内监督的基本原则和监督体系试题

正确答案: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党的领导干部应当强化自我约束,经常对照党章检查自己的言行,自觉遵守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廉洁自律准则,加强党性修养,陶冶道德情操,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2. 修订《党内监督条例》应坚持信任可以代替监督的原则。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3.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针对当前党内监督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了明确措施,形成了新的制度安排,顺应了新形势新任务对加强党内监督的要求。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4. 任进教授指出,党的中央组织的监督是《宪法》赋予的重大职责。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5.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党的工作部门应当严格执行各项监督制度,加强职责范围内党内监督工作,既加强对本部门本单位的内部监督,又强化对本系统的日常监督。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6.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指出,派出机关应加强对派驻纪检组工作的领导,定期约谈被监督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派驻纪检组组长,督促其落实管党治党责任。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7. 党的中央组织在领导监督、开展监督的同时,本身也要接受监督,要求全党做到的,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首先要做到。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8. 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需要。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9. 总书记指出,强化党内监督,必须坚持、完善、落实民主集中制,确保党内监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10. 中共中央是在2015年决定对《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进行修订的。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11.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中央委员会成员对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意见,须匿名以书面形式或者其他形式向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或者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反映。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12.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中央政治局委员应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不得违规经商办企业。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13. 党内监督应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干部。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14.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中央政治局委员应当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自觉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如实向党中央报告个人重要事项。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15.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对中央部委和地方党委制定实施细则作出了授权规定。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等人是严重违法违纪的典型。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17.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18. 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基层领导干部。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19. 党内监督应坚持人人平等,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20.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中央政治局委员应当加强对直接分管部门、地方、领域党组织和领导班子成员的监督。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第二部分 ;单选题

1.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共有多少条? 正确 √

A. 17条

B. 27条

C. 37条

D. 47条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2. 党内监督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要让()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 错误 ×

A. 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

B. 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

C. 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

D. 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3. 当前党面临的“四大考验”不包括下列哪项? 正确 √

A. 执政考验

B. 改革开放考验

C. 市场经济考验

D. 军事围堵考验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4.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是在哪一年印发的? 正确 √

A. 2013年

B. 2014年

C. 2015年

D. 2016年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5.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下级纪委至少每半年向上级纪委报告()工作,每年向上级纪委进行述职。 正确 √

A. 1次

B. 2次

C. 3次

D. 4次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6. 修订《党内监督条例》应坚持民主集中制,自上而下()。 正确 √

A. 民主监督

B. 职能监督

C. 组织监督

D. 专责监督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7.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是在哪一年印发的? 错误 ×

A. 2003年

B. 2004年

C. 2005年

D. 2006年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8. 党的十八届()全会提出依法治国、依规治党,为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提供了重要制度遵循。 错误 ×

A. 三中

B. 四中

C. 五中

D. 六中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9.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共有多少章? 正确 √

A. 5章

B. 6章

C. 7章

D. 8章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10. 在党内监督体系中,党中央实行统一领导,党委(党组)负责()。 正确 √

A. 专责监督

B. 全面监督

C. 职能监督

D. 民主监督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第三部分 ;多选题

1.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主要看点有哪些? 错误 ×

A. 继承与创新有机统一

B. 确立监督原则、内容和对象,体现“四种形态”要求和强化自我约束

C. 建立健全党内监督体系

D. 建立健全党内反腐体系

您的答案:AC

正确答案:ABC

答案分析:

2.

党内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 正确 √

A.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情况

B. 坚持党的干部标准,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情况

C. 完成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部署的任务情况

D. 廉洁自律、秉公用权情况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3.

党面临的“四种危险”包括精神懈怠的危险、()。 正确 √

A. 文化失衡的危险

B. 能力不足的危险

C. 脱离群众的危险

D. 消极腐败的危险

您的答案:BCD

正确答案:BCD

答案分析:

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采取一系列新的举措加大管党治党力度,强化标本兼治,着力构建()的体制机制。 正确 √

A. 不敢腐

B. 不易腐

C. 不能腐

D. 不想腐

您的答案:ACD

正确答案:ACD

答案分析:

5.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 正确 √

A. 主体责任缺失

B. 审计责任缺乏

C. 监督责任缺位

D. 管党治党宽松软

您的答案:ACD

正确答案:ACD

答案分析:

6.

《党内监督条例》构建了强大的党内监督体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 √

A. 专门就党的中央组织的监督单设一章

B. 委(党组)负责全面监督

C. 纪委负监督责任

D. 派出机关与纪检组关系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7.

要把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决好,需增强党的“四种自我提高能力”,具体指的是()。 正确 √

A. 自我净化

B. 自我革新

C. 自我完善

D. 自我提高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8.

“五为一体”总体布局指的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正确 √

A. 文化建设

B. 社会建设

C. 精神文明建设

D. 生态文明建设

您的答案:ABD

正确答案:ABD

答案分析:

9.

修订《党内监督条例》要坚持党的领导、强化责任担当,努力做到()。 正确 √

A. 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

B. 有权必有责、有责勿失责

C. 用权受监督、失职必追究

D. 用权受监督、失职须检讨

您的答案:AC

正确答案:AC

答案分析:

10.

从巡视发现的问题来看,党内监督还存在哪些漏洞? 错误 ×

A. 监督的系统性、经常性、有效性不够,监督有盲区

B. 党委(党组)履行主体责任缺乏硬性规定,有的没有把监督作为分内之事、应尽之责

C. 监督一把手有效管用的办法措施不多,有的一把手成了脱离监督甚至监督不了的特殊人

D. 对监督发现问题的纠正和整改刚性约束不足,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您的答案:ABC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第7篇:学习《党内监督条例》和《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心得的体会

《党内监督条例一共五章》,包括总则,监督执政,监督制度,监督保障和附置,一共是47条,6600字。条例关于主体,义务,如何监督,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做出了非常明确的规定。下面我具体说一下。第一章总则,一共是五条。这一章里面分别规定了立法的目的和依据,党内监督的指导思想,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和重点内容,以及党内监督的方式等五个问题。第一条关于立法目的,立法目的就是要强调一个问题,我们制定党内监督条例,要看到制度上强化对权力运用的监督,反腐倡廉的重要目的。但是这次的条例不仅仅是反腐败,而是要认识到他对坚持我们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证我们党能够真正做到立法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目的。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和指导思想,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有重要的意义。二是关于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的问题。指导思想延用了党章所规定的指导思想,这个没有变化。制定党的条例的原则加了三条,实事求是的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原因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三是主要将党内发挥确定党内监督的对象。强调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主要负责人作为我们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权利如果失去监督就会走向腐败。权利有他的两重性,有他的复杂性,有他的有利性。权利扩张到什么程度,碰到前面没有路走了才能回来。所以,权利的运用是我们监督的核心问题。

《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使我对党内政治生活有了深刻的认识,知道了党对我们每一个党员提出的要求。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是党内政治生活准则中最根本的一条。而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就必须毫不犹豫地贯彻这一准则。党的政治路线是一条能够让我们国家走向繁荣、变得富强的路线。思想路线是党制定和执行政治路线的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内容。 我们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要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我们办事情的时候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纵观全局,了解事情的本质及其来龙去脉,合理运用理论知识,进而做出正确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是每一个党员都必须履

行的义务。身为党员,我们必须服从党的领导,执行党的命令,坚守党的原则。无论在何时何地处理任何事情都要顾全大局,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全党服从中央,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首要条件,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保证。

党员必须敢于同错误倾向和坏人坏事作斗争,对社会上的一些歪风邪气,错误和反动的思潮,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批判和斗争。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正确对待那些犯错的同志。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在一件事情上犯了错误就全面否定他,更加不能歧视他。面对犯错的同志,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我们在对其进行批评的同时也应该关心他们,从正面积极引导他们,让他们回到正道上来,达到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

《党内监督条例》和《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都告诉我们要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光明磊落,表里如一,是共产党人应有的品质。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应该继承前辈流传下来给我们的这一优良品质。我们说话、做事都必须实事求是,不做作,不夸大更不歪曲事实。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一名基层工作者,要自觉认真学习《条例》和《准则》,自觉遵守,知道党的内部和外部的民主监督机制,对于提高自己拒腐能力和管理负责态度非常有帮助,党员领导要带头遵守宪法、法律和党的纪律,切实增强接受监督的意识,愿意听意见,乐于听意见,虚心听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做自觉接受监督的表率。

第8篇:党内监督条例和政治生活准则测试题

深化作风建设集中整训学习测试

单位:

姓名: 成绩: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党章》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 ,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

2.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重点是 和领导干部。

3.坚决维护 ,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4.遵守党的 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基础。 5. 是党的生命,是党内政治生活积极健康的重要基础。

6.党委(党组)在党内监督中负主体责任, 是第一责任人。

7.新《环保法》于 正式实行。 8.2015年春节前夕,总书记在陕视察时指出“陕西正处在 阶段”。

9.职务犯罪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贪污贿赂犯罪,一类是

10. 《土地管理法》规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 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制定《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根据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C、《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 D、《中国共产党章程》。

2.《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党内监督必须贯彻( )制度。 A、民主集中;B、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 C、个别酝酿、会议决定;D、科学民主决策。

3.《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五条要求,党内监督要与( )

A、人民群众;B、各级领导;C、党外;D、舆论。

4. 党内监督必须加强对党组织( )领导干部的监督。 A.主要负责人; B.主要负责人和关键岗位; C.关键岗位; D.一把手。

5.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准则》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必( )上的坚定清醒是政治上坚定的前提。

A. 思想理论; B.政治理论; C.政治纪律; D.政治规矩。 6. 上级党组织应当加强对下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 ),提

A.检查 ;B.指导和监督 ;C.指导; D.引导。

7. 开展严肃认真的( ),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A.民主生活会; B.批评与自我批评; C.党内政治生活; D.组织生活会。 8. 党最根本、最重要的纪律是( )

A.组织纪律; B.政治纪律; C.生活纪律; D.作风纪律。

9.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必须把( )作为加强和规范

监督相结合。须加强学习。高民主生活会质量。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A.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B.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全党必须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D.坚持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定期接待群众来访等制度。

10.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 )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A.民主集中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三会一课”制度。

11. 《准则》明确提出:“( )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组织保证。” A.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 B.民主集中制; C.组织纪律; D.加强指导。

12. ( )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举措。

A.检查; B.监督; C.督查; D.巡察。

13.《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必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落实党员( ),保障全体党员平等享有党章规定的党员权利。

A、知情权;B、参与权;C、选举权;D、监督权。

14.《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对( ),应当点名道姓通报曝光。

A、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 B、严重违纪被立案审查开除党籍的; C、严重失职失责被问责的;

D、发生在群众身边、影响恶劣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15.党内监督的任务是( )。 A.确保党章党规党纪在全党有效执行; B.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C.重点解决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

D.保证党的组织充分履行职能、发挥核心作用,保证全体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证党的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

16.党内监督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主要内容是( )。

A.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

B.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 C.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成为少数; D.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

17. 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A. 自给自足;B. 低碳节俭;C.奢华;D.浪费;

18. 在土地承包经营期限内,对个别承包经或者之间承包的土地进行适当调整的,必须经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下列哪项所指的机构批准? ( )

A. 乡(镇)人民政府;

B. 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

C. 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

2 D. 乡(镇)人民政府或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19. 下列哪些行为构成公务员职务犯罪( )

A.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进行非法活动; B.滥用职权,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C.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公务职责; D.不实举报,非法诽谤上级领导。

20.总书记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要努力推动形成()的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A.办事依法;B. 遇事找法;C. 解决问题用法;D. 化解矛盾靠法。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从哪12个方面对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具体规定?

2.《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规定的党员应该履行的监督义务是?

3、《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规定: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违反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有哪些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3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本镇本部门实际,谈一谈在"追赶超越"中如何立足岗位实际,做好本职工作?

一、填空题(共10题): 1.密切联系群众 2.各级领导机关

3、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

4、政治纪律

5、党内民主

6、党委(党组)书记 7.2015年1月1日 8.追赶超越 9.渎职侵权犯罪 10. 切实保护耕地

二、选择题(共20题)

1. (D );2. ( A) ;3. (C ) ;4.(B );5.(A);6.(B); 7.(C);8.( B);9.( A);10.(A); 11.(A);12. ( B); 13. (ABCD );14.(ABCD); 15.(ABCD );16.( ABCD); 17. ( B ) ; 18. (C);19. (ABC);20. (ABCD)。

三、简答题(共3题)

1.答:包括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和保障党员权利、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

、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等。

2.答:

(一)加强对党的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及时向党组织反映群众意见和诉求;

(二)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揭露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

(三)参加党组织开展的评议领导干部活动,勇于触及矛盾问题、指出缺点错误,对错误言行敢于较真、敢于斗争;

(四)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纪违法的事实,坚决反对一切派别活动和小集团活动,同腐败现象作坚决斗争。

3、答:

(一)党的领导弱化,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没有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在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或者在处置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发生的重大问题中领导不力,出现重大失误,给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造成严重损失,产生恶劣影响的;

(二)党的建设缺失,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组织生活不健全,党组织软弱涣散,党性教育特别是理想信念宗旨教育薄弱,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落实,作风建设流于形式,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问题突出,党内和群众反映强烈,损害党的形象,削弱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的;

(三)全面从严治党不力,主体责任、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管党治党失之于宽松软,好人主义盛行、搞一团和气,不负责、不担当,党内监督乏力,该发现的问题没有发现,发现问题不报告不处置、不整改不问责,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维护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不力,导致违规违纪行为多发,特别是维护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失职,管辖范围内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团团伙伙、拉帮结派问题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

(五)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坚决、不扎实,管辖范围内腐败蔓延势头没有得到

4 有效遏制,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突出的;

(六)其他应

当问责的失职失责情形。

四、论述题(共2题)

2、按照县委深化作风建设的要求,谈一谈如何抓好本单位今年干部作风建设工作?

第9篇:全面加强党内监督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保障试题答案(100分)

全面加强党内监督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保障(分值:100

得分:100 )

一、是否题

1、 张希贤教授指出,全面加强党内监督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保障。(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

A. 正确 B. 错误

2、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是在2016年审议通过的。(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

A. 正确 B. 错误

3、 张希贤教授指出,党委委员、党员、基层党组织、党代表要形成一个党内监督体系。(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

A. 正确 B. 错误

4、 张希贤教授指出,加强党内监督的第一项重点任务就是监督党的事业是不是能够健康、胜利、准时完成。(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

A. 正确 B. 错误

5、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指出,党的领导弱化的,应当予以问责。(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

A. 正确 B. 错误

6、 张希贤教授指出,加强党内监督的第二项重点任务是监督党的建设是不是缺失。(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

A. 正确 B. 错误

7、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指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落实的,应当予以问责。(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 A. 正确 B. 错误

8、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指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问题突出的,应当予以问责。(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

A. 正确 B. 错误

9、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指出,党性教育特别是理想信念宗旨教育薄弱的,应当予以问责。(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

A. 正确 B. 错误

10、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指出,党的作风建设流于形式的,不需要问责。(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B )

A. 正确 B. 错误

11、 张希贤教授指出,加强党内监督的第三项重点任务是监督三个责任的落实情况。(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

A. 正确 B. 错误

12、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指出,管党治党失之于宽松软的,应当予以问责。(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

A. 正确 B. 错误

13、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指出,好人主义盛行、搞一团和气的,不需要问责。(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B )

A. 正确 B. 错误

14、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指出,主体责任、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的,应当予以问责。(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 A. 正确 B. 错误

15、 张希贤教授指出,加强党内监督的第四项重点任务是监督六大纪律执行有利不利。(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

A. 正确 B. 错误

16、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指出,党内团团伙伙、拉帮结派问题严重的,应当予以问责。(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

A. 正确 B. 错误

17、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指出,管辖范围内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应当予以问责。(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

A. 正确 B. 错误

18、 张希贤教授指出,加强党内监督的第五项重点任务是监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否有利。(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

A. 正确 B. 错误

19、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指出,管辖范围内腐败蔓延势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的,应当予以问责。(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

A. 正确 B. 错误

20、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指出,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突出的,应当予以问责。(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

A. 正确 B. 错误

21、 张希贤教授指出,加强、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与加强党内监督互为配套,相辅相成。(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 A. 正确 B. 错误

22、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提出的重要准则之一是坚定理想信念。(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

A. 正确 B. 错误

23、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目的。(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

A. 正确 B. 错误

2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赖以生存、发展壮大和走向共产主义的根本力量。(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

A. 正确 B. 错误

25、 在中国,最基本的政治关系就是党和群众,最基本的政治矛盾就是党群矛盾。(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

A. 正确 B. 错误

26、 张希贤教授指出,加强党内监督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监督全党干部在执政当中,在与老百姓打交道当中的行为和做法。(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

A. 正确 B. 错误

27、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前,我国选人用人实行的是干部举荐制度。(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

A. 正确 B. 错误

28、 科举制度在宋朝开始实行。(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B ) A. 正确 B. 错误

29、 张希贤教授指出,当年郑板桥在科举考试中考的是全国第288名。(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

A. 正确 B. 错误

30、 张希贤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究组织性、纪律性。(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

A. 正确 B. 错误

二、单选题

1、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是党的哪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D )

A. 十八届三中全会 B. 十八届四中全会 C. 十八届五中全会 D. 十八届六中全会

2、 张希贤教授指出,加强党内监督以“监督三个责任”为抓手,其中纪委负()。(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C )

A. 主体责任 B. 主要责任 C. 监督责任 D. 领导责任

3、 张希贤教授指出,全面加强党内监督基本遵循是()。(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

A. 党章 B. 宪法 C. 党纪 D. 监督条例

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反四风的内容之一?(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D )

A. 官僚主义 B. 形式主义 C. 享乐主义 D. 个人主义

5、 张希贤教授指出,全面加强党内监督的具体工作有多少项?(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B )

A. 11项 B. 12项 C. 13项 D. 14项

6、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必须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以()为中心。(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

A. 经济建设 B. 文化建设 C. 制度建设 D. 道德建设

7、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

A.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 实事求是 C. 艰苦奋斗 D. 科学发展

8、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 )

A. 民主集中制 B. 党委负责制 C. 人民大会制度 D. 多党协商制

9、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要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保障干部队伍()。(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D )

A. 刚正不阿 B. 风和日丽 C. 青山绿水 D. 风清气正

10、 总书记指出,反腐败必须坚持零容忍、无禁区、()。(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D )

A. 点覆盖 B. 线覆盖 C. 面覆盖 D. 全覆盖

三、多选题

1、 张希贤教授指出,加强党内监督以“监督三个责任”为抓手,具体指的是()。(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BC )

A. 党委的主体责任 B. 纪委的监督责任 C. 党员领导干部的领导责任 D. 普通党员的参与责任

2、 全面加强党内监督的时代特色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BCD )

A. 加强党内监督和严肃问责相结合 B. 加强党内监督以守纪律、讲规矩为基础 C. 加强党内监督以监督“三个责任”为抓手 D. 加强党内监督以“两个监督体系”为支撑

3、 张希贤教授指出,全面加强党内监督的基本任务包括()。(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B )

A. 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 B. 保障党章党规党纪的有效实施 C. 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D. 保障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 张希贤教授指出,加强党内监督以“两个监督体系”为支撑,具体指的是()。(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C )

A. 党内监督体系 B. 党外监督体系 C. 国家监督体系 D. 群众监督体系

5、 中国共产党的“六大纪律”具体是指()、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BCD )

A. 政治纪律 B. 组织纪律 C. 廉洁纪律 D. 群众纪律

6、 张希贤教授指出,国家监督体系包括党内监督、()、舆论监督、审计、行政监察、巡视督查监督。(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BCD )

A. 群众监督 B. 法律监督 C. 人大监督 D. 政协监督

7、 我国“五大发展理念”具体指的是创新发展、()。(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BCD )

A. 协调发展 B. 绿色发展 C. 开放发展 D. 共享发展

8、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要落实党员(),保障全体党员平等享有党章规定的党员权利、履行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BCD )

A. 知情权 B. 参与权 C. 选举权 D. 监督权

9、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提出,要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形成()的制度安排。(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BC )

A. 有权必有责 B. 用权必担责 C. 滥权必追责 D. 权责同启动

10、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注重(),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分值:2 得分:2 用户作答:ABC )

A. 家庭 B. 家教 C. 家风 D. 家誉

上一篇: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总结下一篇:科技引领创新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