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监督员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访监督员(共8篇)

信访监督员 篇1

1、监督党员干部遵纪守法和依法行政。

2、向组织反映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涉及社会稳定和倾向性、苗头性问题。

3、协助组织落实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做好当事人思想、政治工作,化解矛盾纠纷。

4、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顾全局、公道、正派。

5、做群众工作耐心细致,依理依法,正面宣传、正面引导。

联系会议制度

1、参加联系会议人员为各村、单位、部门信访信息员,由街道信访信息负责人召集,街道信访举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参加联系会议。

2、每月底召开一次维稳联系会议,认真总结和分析维稳工作。

3、联系会由信访信息员回报所在村、单位的来信来访和群众职工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出现的预测的矛盾纠纷等情况,并提出工作建议等。

4、由领导小组负责或接待室负责人小结上月信访工作情况,提出下月信访工作意见。矛盾排查制度

1、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做到及时化解,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到摸清情况,找准症结,认真加以解决,有引发重大矛盾的迹象要提前化解。

2、坚持小的矛盾纠纷不出社、大的矛盾纠纷不出村或单位,重大矛盾纠纷不出街道。

3、涉及党员、干部的矛盾纠纷问题,党组织要做思想工作;涉及民事纠纷,群众矛盾,干部要义不容辞的做化解工作。坚持辖区管理原则,一级负责一级,不得推卸和矛盾上交。

信访办理制度

办理范围:①涉及同级党工委管理干部内容单一,易查的信访举报问题;②上级交办和领导批示要结果,而易查的信访举报问题;③可能将影响本地社会稳定的信访举报问题;④基层单位处理不力,不落实,造成重复越级信访,甚至集体上访的问题;⑤其它影响较大或疑难信访举报问题。

办理要求:①街道纪检监察机关坚持做到立足自办,自办率达到50%以上;②自办的信访举报件要保证质量,处理意见要落到实处,材料要齐全;③办理完毕后,按照要求立卷归档。④对信访当事人反映的问题,不能在办事处职责范围内解决的将信访人引入依法信访的渠道(法律直通车制度)信访保密制度

1、保密范围:凡信访举报件的信访案件,信访问题办结件,领导对信访件的批示,下级报回音等材料均列入密件管理,严格按照部门的密级管理规定进行管理。

2、保密要求:对检举控告人的姓名、工作单位、家庭住址使用的电话号码及检举、控告内容,必须严格保密。严禁将检举、控告材料给被反映单位或被反映人。向检举控告人核查情况后,应当在做好保密工作,要在绝对不暴露其身份的情况下进行。对违反保密规定的责任人员,依照党纪政纪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对因失密泄密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后果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信访送阅制度

送阅范围:①纪检监察业务范围的检举控告和申诉;②群众的批评和建议;③涉及稳定的紧急信访、越级信访和电话举报。

送阅程序:涉及纪检监察业务范围的信访问题和送阅范围的信访件,经办人填写《纪检监察信访送阅表》,提出拟办意见后,送主管领导阅批。

送阅要求:经办人填写《纪检监察信访送阅表》时,做到及时准确,言简意明,字迹清楚,并提出明确的拟办意见送阅,最后按领导批示意见办理。

信访回复制度

回复范围:来信来访和电话举报署实姓名的,上级交办的,同级党工委、办事处及其领导交办的均应回复。

回复要求:承办信访举报件和调查组,在查处后,系署名的要找反映人谈话,告之其处理情况,系匿名的,根据需要可在一定范围公布调查结果,回复结果后,要跟踪了解反映人的情绪,把反映人是否满意作为办结质量好坏的标准。

责任追究制度

对信访举报有下列情况追究责任:

1、态度粗暴、冷言相对来访群众的;

2、工作职责范围内推卸责任,麻木不仁的;

3、私自扣压、拆阅、传看信访件的;

4、泄露举报人或举报问题的;

5、工作不负责丢失信件的;

6、收集到的重大情况不向相关领导或部门报告,由此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

7、工作不负责任,失职渎职的; 责任追究,视其情节轻重,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有关法律规定,给予谈话教育、通报批评、党纪政纪处分,情节特别严重的追究其法律责任。纪工委书记工作职责

1、主管所辖区域党的纪律检查工作,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决定,维护党章和党内各项规定。

2、主管行政监察工作,监督检查辖区内各室、站、所、院、校及其工作人员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决议命令的执行情况。

3、主持召开纪委监察工作会议,研究纪检监察工作,执行纪检监察工作制度。

4、协助党工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

5、当好领导的助手和参谋,维护和执行领导班子集体决定,完成上级组织和党工委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信访领导小组组长职责

1、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信访工作条例》。

2、加强信访工作领导,分析研究信访举报工作,督促落实信访办结、回复、回访。

3、批阅信访举报件,定期约见来信来访群众,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重大问题集体研究提出处理意见。

4、督办重大的紧急的信访件或举报件的办理、落实情况,检查整改意见的落实。信访举报目标管理制度

五有:有领导班子,有工作人员,有制度规章,有工作设施,有信访网络。

四无:无群体上访,无集体越级信访,无信访积案,无遗留信访问题。

三好:信访住处通畅好,办结信访质量好,档案资料管理好。

二保:保守信访举报秘密,保护群众合法权益。

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制度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特定立以下制度。

一、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工委会,专题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二、街道建立群众信访举报接待室,设立举报信箱,公开举报电话,建立信访举报领导小组,落实专人负责接待处理来信来访,健全信访举报网络。

三、党风廉政责任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负直接责任,各党支部书记和单位行政负责人为本村本单位第一责任人,每年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签订《党风廉政责任书》,实行党风廉政建设分工责任制,明确工作责任。大力开展廉政文化其基层的活动。

四、村和单位每半年向党工委、纪工委书面报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年终在12月上旬报告全年情况,领导干部的重大事项必须向街道党工委和上级纪委报告。

五、年终对领导班子廉洁自律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执行情况进行评议和民主测评,评议在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上进行,测评召开所在单位党员干部和职工会上进行,评议和测评情况必须报党工委、办事处。

六、对选拔任用的干部要进行廉政谈话;对确实犯有一定错误,又构不成法律追究的领导干部进行诫免谈话;对不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在执行党的政治纪律方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班子闹不团结等情况进行告诫谈话,由上级组织直接落实或委派人谈话,谈话情况进行廉政档案。

七、村和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全年综合工作目标考核和考核领导干部内容,实行奖惩制度。

八、党风廉政工作按目标责任和领导分工责任制的具体要求执行,如在责任范围内出现问题,将追究其责任,对责任人进行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制 度 建 设

1、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制度

2、信访举报目标管理制度

3、信访领导小组组长职责

4、责任追究制度

5、信访回复制度

6、信访送阅制度

7、信访保密制度

8、信访办理制度(法律直通车)

9、矛盾排查制度

10、联系会议制度

11、信访监督员职责

信访监督员 篇2

一、端正服务态度, 规范卫生监督信访工作制度

端正服务态度, 规范卫生监督信访工作制度, 是做好卫生监督信访工作的首要前提。一是要在卫生监督信访工作队伍中树立服务意识。坚持群众路线, 在接访与处理问题的全过程中做到接待热情、记录完备、解决耐心、处理及时, 真正急群众之所急, 想群众之所想, 把群众当亲人。树立服务意识, 要求切实落实领导干部接访制度, 定期接访上访群众、亲自处理来信来件、亲自把关问题处理报告, 并坚持慎重处理的原则, 将所有疑难案件交由集体审议, 以提出最为妥善的解决方案, 提高上访人的满意度。二是要加强卫生监督信访工作制度建设, 从工作台账制度的建设与规范入手, 将制度建设覆盖到信访案件处理的全过程, 使所有信访案件都能在制度的有效监督范围内, 防止信访案件的草率处理。要建立卫生监督信访案件首问负责制度, 提高办案人员的责任心。要建立健全上访案件的承办与转移制度, 及时协调有关部门解决上访群众的合理要求, 并及时反馈给上访人。要建立健全回访制度, 切实通过信访工作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要探索更为有效的长效机制建设, 努力扭转卫生监督信访案件增多的局面。三是要加强卫生监督信访工作的软硬件建设, 不仅要加强学习, 将其它兄弟单位好的做法, 好的经验与本单位工作结合起来, 完善提高本单位卫生监督信访工作水平。更要与时俱进, 积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 丰富案件办理手段。通过信息化提高卫生监督信访工作的程序化与规范化水平。

二、注意团结, 采取各种措施做好卫生监督信访工作

当前, 我国正处于激烈的社会转型期, 社会各领域的改革必然会对一些群众的合法权益产生冲击, 卫生监督信访工作人员不应对信访案件有害怕情绪, 更不能有畏难情绪, 而应该看到, 大多数群众是通情达理的, 他们之所选择信访途径, 只是想表达自己合理的诉求。基于此, 卫生监督信访工作人员要注意团结,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卫生监督信访工作。一方面, 要提前介入, 加强对群众卫生监督信访案件的调查研究, 掌握整体趋势, 从而在工作中提高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更好地为信访群众服务, 减少信访案件的发生。事出必有因, 从源头做起, 将信访工作做在前面, 通过及时的介入, 解决尚处于萌芽状态的事情, 无疑将极大缓解卫生监督信访工作压力, 也有助于团结群众, 提高群众对卫生监督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另一方面, 要处理好依法行政与服务大局的关系, 不打折扣地执行上级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 更需要我们加强团结, 多向群众做政策宣传工作。坚持以真心服务打动群众, 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 积极创新工作手段, 将群众团结到中心工作上来, 减少卫生监督信访案件的发生。

三、注重和谐, 树立卫生监督信访工作的良好形象

卫生监督工作, 关系到千家万户, 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 容易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 一旦处理不好, 易出现群体事件, 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大局产生不利影响。卫生监督信访工作必须注重和谐, 以更高的工作水平和服务水准取得群众支持。一方面, 要着力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难点、疑点以及热点问题, 对于卫生监督信访工作而言, 就是要在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食品安全、学校卫生、医疗安全等方面, 采取更积极的态度, 通过建立更为有效的协调机制, 及时排查困难, 化解矛盾, 加大信息公开力度, 畅通民意反馈渠道, 真正使群众的合法利益得到保障。另一方面, 要在提升卫生监督信访工作形象上下功夫, 大力开展各种活动, 苦练内功, 增强事件处理应变能力、局面控制能力, 使群众增强对卫生监督工作的信心, 树立良好形象。卫生监督信访工作更要以优质的服务, 高效的解决能力赢得群众理解与支持。

四、加大法规宣传, 加强卫生监督信访工作力度

卫生监督信访案件的发生, 很多时候是因为缺少信息传递渠道造成信息的不对称而导致的。要加大法规宣传, 加强卫生监督信访工作力度。一方面, 要让广大群众通过各种宣传工作了解卫生监督工作内容, 理解卫生监督工作的积极意义, 支持卫生监督工作。另一方面, 要多宣传卫生监督信访工作制度, 使群众在发生相关事件时, 能够及时反馈信息。信访工作者要通过热情服务与真情沟通, 及时处理相关问题, 化解信访人员的怨气, 并为其提供依法维权的建议, 千方百计把信访人员反映的问题处理到位, 取得群众的支持。

摘要:卫生监督信访形势的变化, 必然要求加强卫生监督信访工作的研究, 加强其制度建设, 创新其工作方法, 提高其服务水平。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做好卫生监督信访工作, 构建和谐关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监督信访,和谐,关系

参考文献

[1]李幕洁.应用信访学[M].北京:华龄出版社, 1992

试论纪检监察信访监督工作的作用 篇3

[关键词] 纪检监察;信访;监督工作

【中图分类号】 D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06-1

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是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作,是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获取案件线索的主要渠道,大量影响油田和谐稳定的矛盾问题就是通过信访举报渠道集中反映出来的,使得纪检监察信访监督工作的地位越来越凸显,作用越来越突出。不断加强纪检监察信访监督工作,发挥好信访监督作用,对党员、领导干部可能发生的违纪苗头或已经发生的轻微违纪现象做好预防工作和警醒,对促进本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挥联系沟通作用,搭建沟通平台

信访监督工作具有社区党委与职工群众之间保持经常联系沟通、信息往来的作用,这是其他工作所不能代替的。其本质是通过信访举报渠道开展群众工作、信息工作和监督执纪工作,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纪检监察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利用报纸、电视、短信等载体密切同群众的关系,向群众宣传参与监督的重要性,提高群众参加监督的意识。我们通过信件、举报电话、举报网站、电子邮箱等渠道,对受理的职工群众举报及时登记、录入、阅批、转办,落实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保证职工群众举报无障碍、受理零时间。通过及时受理、妥善处理职工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依纪依法规范职工群众的信访行为,可有效理顺职工情绪、化解矛盾纠纷,协调好党群干群之间的关系。概况的说信访监督工作就是真实反映民情民意的“晴雨表”、“风向标”,是架设在党和职工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二、发挥信息反馈作用,把握决策依据

纪检监察部门通过精心筛选党员干部涉嫌违纪案件线索,为查办案件服务,从源头上制止腐败行为的发生。在排查矛盾纠纷方面,通过接待来访、阅览信访件、接听电话举报等信访举报工作的开展,能够及时准确的排查、发现矛盾纠纷,特别是因干部违法违纪、失职渎职引发的矛盾纠纷的发生领域、发展程度、问题性质等基础情况,为有针对性化解矛盾纠纷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在化解矛盾纠纷方面,通过分析研判信访举报情况、直查快办信访案件、实施信访监督、协调解决信访问题、建立健全信访问题长效解决机制等信访举报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的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要求信访工作人员善于从大量纷繁复杂的信访举报中及时捕捉、筛选、提供有价值的信访信息,加强对一个时期信访举报反映问题的综合分析,及时撰写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报告,为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最大限度预防问题的发生。

三、发挥监督保障作用,推进源头治理

一是加强教育督导。组织专题学习,增强党员干部的公仆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认真查找和整改存在损害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为,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自覺做到秉公用权,勤政廉政,凝聚民心。针对工作中发现的监督“盲点”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督促相关部门建立完善规章制度,堵塞管理漏洞,实现监督制约与权力行使的“无缝对接”。二是深化三务公开。让广大职工群众参与到纪检监察工作中来,进一步落实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他们参与监督的积极性,这是推进社区民主建设的需要,也是强化权力制约,防止权力滥用,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要求。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和事项,增加透明度,为群众参与监督提供条件。三是严肃查办突出信访问题。健全完善信访举报线索分析研判机制,准确把握线索属性,围绕查办工作重点,对上级交办或转办的损害职工群众利益的案件,要专人负责,跟踪督办,确保按期报结,并在第一时间反馈查处结果,给职工群众一个明确的说法。

四、发挥协调疏导作用,维护社会稳定

一是畅通受理渠道,广泛公布信访举报机构的通信办法、接待时间和地点;文明热情接待来访群众,认真负责办理群众来信,耐心细致接听群众来电;严肃处理侵犯、打击检举控告人的行为。二是畅通反馈渠道。通过电话、信件、电子邮件、一定范围公布、回访等方式,及时将信访举报受理和处理结果向当事人作出回复,减少重复上访现象的发生。

做好信访举报工作,一是扎实搞好排查摸底。排查摸底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对久拖不决问题、上访老户问题等信访举报“存量”问题进行清理;第二个层面是对当前阶段性信访举报“现量”问题进行摸排;第三个层面是对可能发生的信访问题进行预测。对排查清理出的信访举报问题尤其是信访突出问题列出清单,建立档案,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二是认真进行分析研判。对排查清理出的信访举报问题,进行认真梳理,深入分析问题的性质和原因,找准产生问题的症结所在,掌握信访群众的真实想法,为“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打好铺垫。三是分门别类逐一化解。坚持依纪依法,切实加大交办、督办和直接查办信访案件以及协调解决信访问题的工作力度,分门别类予以化解,做到全部有理的全部解决,部分有理的部分解决,确属过高或无理要求的,讲明政策,加强教育引导,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实现“件件有着落”的目标。

充分发挥信访监督工作的各项职能作用,促进企业的党风廉政建设,是社区反腐倡廉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关键环节,是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我们树立信心,狠抓落实,不断创新,就一定能构筑起反腐的坚强防线,营造出和谐向上的社会环境。

加强人大信访监督的实践与探索 篇4

时间:2009-05-20 17:46:29 作者:刘洪义 编辑:周 霆 来源:巴东县人大 阅读:

621 次

《监督法》中把 “人民来信来访集中反映的问题”作为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反映问题的六个途径之一,《湖北省实施〈监督法〉办法》也对做好人大信访工作作了相应的规定,赋予了人大信访工作新的任务,对信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巴东县新一届人大常委会成立以来,共受理群众来信150多件,接待群众来访300余人次,在“一府两院”和有关部门的配合支持下,妥善地解决了群众来信来访中反映和要求解决的问题,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和谐社会建设。

一、加强领导,健全制度

近年来,巴东县人大常委会对信访工作高度重视,坚持把信访工作作为加强和完善人大监督一个重要窗口和渠道列入常委会工作议事日程。

一是领导重视,机构完善。常委会领导同志定期或不定期听取信访工作情况汇报及重要信访案件的办理情况,分析信访工作形势及现状,研究群众信访活动的特点,提出做好人大信访工作的具体措施、办法和指导性意见;坚持接待来访群众,当面讲解法律、政策,疏导化解矛盾,了解情况,妥善处理,2007年以来,常委会领导签批信访件58件,接待来访群众80余人次,深入基层、企业、群众下访22次。常委会办公室设立了信访科,由一名办公室副主任直接分管和一名信访工作员具体抓好信访案件的落实,同时,由于人大信访工作涉法涉诉案件比较多,常委会明确了一名精通法律法规的专职常委加强对信访工作的指导和协调。

二是注重制度建设。坚持把信访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写进常委会工作要点和工作报告。在认真贯彻《国务院信访条例》和《湖北省信访条例》的基础上,制定了《巴东县人大常委会信访工作规则》,使信访工作职责、工作程序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坚持主任接访制度。坚持常委会领导结合分管工作分块接待群众来信来访。积极轮流参加“四大家”领导大接访活动,仅今年以来,就接访30多人次,现场签批信访件13件。坚持信访信息上报制度,信访科每两个月向恩施州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信访科上报一次信访信息,每年年底对信访工作进行一次综合分析并上报。坚持重要信访个案交办制度,把全国、省、州人大和常委会领导、人大代表交办件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大的典型案件,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专人督办,限期办结。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转办的信访件9件,现均已办结。

三是加强与“一府两院”及其部门和乡镇人大的协调和沟通。在做好转办的同时,针对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约请承办单位负责人到人大机关或受邀到现场共同接待信访人。2008年,我们和承办单位一道深入基层解决信访问题26件。

通过这些办法,使信访工作方向更加明确、渠道更加畅通、协调更加有力,有效地处理一些棘手的信访问题。

二、围绕人大工作中心开展信访监督

人大信访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行各项法定职权服务。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信访信息这一宝贵资源,通过收集整理归类,使常委会领导和组成人员既能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和社会动态,又能从中找出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为人大常委会决策部署、实施监督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一是突出重点,围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信访问题开展监督。2006年12月,该县信陵镇西壤坡社区居民向某来信反映由于新建房屋未按规定施工导致

污水横流,影响其正常生活。针对反映建设不规范、乱搭乱建、乱到垃圾等此类问题的较多,我们对收到的信访件进行了综合收集整理后,向常委会领导作了专题汇报。2007年3月,常委会组织部分委员和州县人大代表对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进行了视察,提出了再加力度,再添措施,确保举办“中国巴东三峡纤夫节”的相关重点工程如期完工等7条有针对性的建议。县政府根据视察建议,及时采取措施,逐一进行整改,城市面貌得到极大改善,城市管理工作也进一步规范,为我县纤夫节的成功举办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二是为常委会提供信息服务。通过编印《巴东人大通讯》,及时地向常委会反映信访动态及有关情况分析、通报信访案件办理情况、反映群众意见和呼声,为常委会了解民情民意、开展调研、进行工作评议等提供信息服务。两年来,我们及时把反映“一府两院”及其部门的信访案件通报给常委会组成人员,为常委会组成人员推荐评议单位提供依据,同时,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工作评议质量,促进被评议单位整改。

三、加强督办,增强人大监督实效

人大监督的特点是不直接处理问题,但并不意味着人大信访工作就是一个中转站,在工作中,我们把切实解决问题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力求办一件落实一件,使人大信访真正成为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在接待来信来访中,对一般的信访案件,坚持做到件件有回音。对一些重要的信访问题,采取听汇报、提建议、要结果和调卷审查等方式进行督办。而对一些重大和典型、疑难案件,则追踪督办,直至问题解决。

一是对于一些久拖不决的案件,明确责任单位,限期办理。如:2007年,该县野三关镇石桥坪村5组邓某两兄弟因建房地基问题发生矛盾,历时一年多,两兄弟因宿怨互不相让,直至发生打斗事件,镇政府和县国土局多次调解不成,法院实施强制执

行也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上访到县人大常委会后,常委会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协调县法院、县国土局、镇政府组成联合调查组,先后两次深入现场,了解情况,沟通想法,化解矛盾,一个月的时间就使两兄弟握手言和,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二是围绕全县工作大局,及时做好信访稳控工作。如:2009年4月,我县水布垭镇的民办退养老师张某等人就养老费过低等问题写信给县人大常委会,由于时值我县“纤夫节”即将举办,而此类退养人员涉及到100多人,且了解到他们极有可能在办节期间到县城上访,接到上访信后,常委会主要领导迅速安排专班到县教育局、水布垭镇政府了解情况,督促相关人员做好疏导工作,通过政策解释和心理疏导,他们表示对目前的状况表示理解,放弃了上访念头,确保了节日期间的稳定。2009年5月,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常委会主要领导牵头组成工作专班,对涉及全县安全稳定的“两路”及开发区失地农民不断上访积难问题进行了现场研究和部署,并撰写调查报告,为妥善解决问题提供了决策依据。

三是对于一些恶性上访案件,请示主任会议或常委会主要领导研究或批示后,督促承办单位进行深入细致调查,依法办理。2009年,接到由全国人大办公厅信访局转办的信访件,要求对我县清太坪镇马蹄水村7组28岁青年代某所犯强奸案实行严惩。常委会接到该转办件后,高度重视,迅速与县公安局、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取得联系,明确要求对此类恶性案件要坚决查办到位,依法对犯罪人实施严惩,维护受害人基本权利。在办理过程,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的办案同志又了解到代某还犯有组织妇女在浙江省卖淫等违法行为,县人民法院以猥亵儿童罪、组织卖淫罪对代某实施了严惩,判处有期徒刑10年,赔偿被害儿童精神损失费1.5万元。

四是对逾期没有办理的案件进行通报,督促承办单位及时办结。对逾期未办理的案件通过通报给单位负责人—主任会议—常委会会议的程序,督促承办单位及时办理。

四、坚持依法按程序处理信访案件

严格遵循“分级负责、归口办理”信访工作原则,即按照权力机关依法监督、集体行使职权、不包办代替和坚持党的领导工作方式开展信访工作。一是依法监督,就是在处理信访问题特别是涉法问题时,把法律规定作为判断是非的准绳,并依法移交有关部门处理,不意气用事。二是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对重要或重大的信访问题,严格按照相关工作程序办理,防止个人行为和工作的随意性。三是不直接处理问题,不包办代替。对属于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职权范围内的事项,由相关领导提出处理意见后,由信访科统一对外转办、交办、督办和答复。对不属于职权范围内的事情,做好解释工作,努力使上访者心平气顺。四是坚持党的领导。以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中心开展人大信访工作,对于那些事关重大的信访案件,及时向县委反映,争取领导和支持。

五、积极探索加强信访监督的有效方式

在人大信访工作中我们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一是宣传不够。很多干部和群众对人大信访工作的工作方式、程序等不是很了解,存在“人大信访工作可有可无”的认识误区。二是信息网络、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的齐抓共管信访工作格局还未形成。三是人大信访工作的刚性不足,没有很好的机制对承办单位的不作为行为进行约束。四是代表参与信访工作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

信访监督员 篇5

一、信访室

1.信访室归口受理管辖范围内反映党组织和党员、监察对象违纪违法问题的信访举报,统一接收派驻机构和下级纪检监察组织报送的相关信访举报。

2.信访室提出拟办意见——分管常委审核——分管副书记副主任审批;——涉及副科级以上干部、上级交办要果件、巡视件等——书记主任审批——分流至案件监督管理室、干部监督管理室及相关部门、乡镇。

1.二、案件监督管理室

2.1.案件监督管理室统—受理信访室移送的,上级纪委交办的、县委领导批办的,巡察机构和审计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等单位移送的,以及县纪委监委机关各部门、派驻(出)纪检组移送,乡镇部门纪委或者其他渠道获取的除信访举报外的其他问题线索。

3.2.案件监督管理室提出分办意见——分管常委审核——分管副书记副主任审批;——涉及副科级以上干部、上级交办要果件、巡视件等——书记主任审批——分办于执纪监督室或审查调查室(直接初核、上级交办追责案件等)或干部监督室(涉及纪检干部问题)或审理室(法判案件)。

4.三、执纪监督室

1.执纪监督室提出线索处置意见(谈话函询、初步核实、暂存待查、予以了结)——分管常委审核——分管副书记副主任审核——书记主任审批。

2.确定为初步核实的问题线索,移送案件监督管理室。

3.对直接了结需要提请纪委监委专题会议的,报分管领导同意后,提交由书记主任主持,分管案件监督管理工作、执纪监督工作领导参加,案件监督室主任列席的纪委监委专题会议研究确定。会议纪要和会务工作由案件监督管理室负责。

4.对暂存待查的问题线索,应当每6个月重新研究确定处置方式。

5.执纪监督监察工作中发现的相关问题线索,应当报书记主任批准后移送案件监督管理室。其中:执纪监督室、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发现的问题线索,属于本室受理范围内的,送案件监督管理室备案;不属于本室受理范围的,移送案件监督管理室。

6.采取谈话函询方式处置:拟订谈话、函询方案和相关工作预案——分管常委委员审核——分管副书记副主任审批;——谈话函询对象为下一级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书记主任审批——书记主任认为必要的,向县委主要领导报告。

7.承办室根据审核及核查情况写出《谈话(函询)情况报告》——分管常委委员审核——分管副书记副主任审核——书记主任审批。

8.谈话函询情形处理:

第一,反映不实,或者没有证据证明存在问题的,予以了结澄清;

第二,问题轻微,不需要追究党纪政务责任的,采取谈话提醒、批评教育、责令检查、诫勉谈话等方式处理,并明确实施单位和责任人。对采取诫勉谈话的,应当明确诫勉方式(谈话诫勉、书面诫勉);

第三,反映问题比较具体,但被反映人予以否认,或者说明存在明显问题的,应当再次谈话函询或者提请开展初步核实。需要再次谈话函询的,不再重新履行审批程序。需要进行初步核实的,移送案件监督管理室,由案件监督管理室按照有关规定交由有关审查调查室办理。

四、审查(调查)室

1.初步核实

第一,《初步核实呈批表》——分管常委委员审核——分管副书记副主任审核——书记主任审批;——被核查人为下一级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县委主要领导批准。《初步核实呈批表》送案件监督管理室备案。

第二,《初步核实工作方案》——分管常委委员审核——分管副书记副主任审核——书记主任审批。

第三,初核结束后,核查组应当集体研究后形成初步意见。核查组的初步意见应当经承办室专题会议研究,综合分析初核实情况,按照拟立案审查、予以了结、谈话提醒、暂存待查,或者移送有关单位处理等方式,提出处置建议。

第四,核查组根据专题会研究结果撰写《初核情况报告》——分管常委委员审核——分管副书记副主任审核——书记主任批准。必要时向县委主要领导报告。

2.立案审查(调查)

第一,《立案呈批报告》、《立案呈批表》—分管常委委员审核——分管副书记副主任审核——(1)党纪立案:书记主任批准;——涉及副科级以上干部——书记主任审批——县委主要领导批准;——县委委员、候补委员、纪委监委委员、正科级实职干部,以及疑难、复杂、敏感案件——书记主任审批—市纪委监委分管联系第三纪检监察室及分管领导同意——县委主要领导批准;拟对其他县管干部立案审查的,需在立案前将立案呈批报告呈报市纪委监委分管联系第三纪检监察室,无需经市审批程序(2)政务立案:书记主任批准。

第二,批准立案后,《立案呈批报告》、《立案呈批表》送案件监督管理室备案,由案件监督管理室制作《立案决定书》,并通知被审查(调查)人所在单位党委(党组)。属县管干部的,应当抄送县委组织部。属政法干部的,应当抄送县委政法委。属全国、省、市、县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应当抄送县人大常委会党组或县政协党组。

第三,《审查(调查)方案》——分管常委委员同意——分管副书记副主任同意——提交书记主任主持,分管该案的委领导、承办室主要负责人、审查(调查)组组长参加的专题会议研究确定。会议纪要和会务工作由承办室负责。

第四,承办室主任与审查(调查)组应当根据审查(调查)方案,共同研究提出《谈话方案》和《外查(外调)方案》——分管常委委员审核——分管副书记副主任审批。

审查(调查)期间确需调整《审查(调查)方案》、《谈话方案》和《外查(外调)方案》,应当按原批准程序报批。

第五,留置措施审批:承办室提出——分管委员审核——分管副主任审批——提交监委专题会议集体研究决定。专题会议由监委主任主持,分管案件监督管理工作、审查调查工作的委领导,案件监督管理室主任、承办室主任、调查组组长等相关人员参加。会议纪要和会务工作由案件监督管理室负责。留置措施需按程序报经市监委审批,审批对采取留置措施的,除有碍调查的情形外,承办室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通知被留置人员所在单位和被留置人员的家属。需对外公开发布的,由承办室报分管领导批准,经案件监督管理室核稿后,送宣传部按程序报批后对外发布。

第六,对相关涉案人员进行走读式谈话——分管常委委员审核——分管副书记副主任批准;情况特殊时,口头报告后及时办理报批手续。其中,谈话对象为县委委员、候补委员、县纪委委员、正科实职干部,应当按程序报书记主任批准。

第七,审查(调查)工作结束后,审查(调查)组应当集体讨论后形成初步审查(调查)意见。

第八,审查(调查)组根据初步审查(调查)意见撰写《审查(调查)报告》——分管常委委员签批——分管副书记副主任签批——书记主任审批。

第九,《审查(调查)报告》经批准后,对应当给予纪律处分或者处理的党纪案件、应当给予政务处分、移送审查起诉或者其他处理的案件,承办室将案卷材料组卷并依照规定移送审理。同时,将《审查(调查)报告》、忏悔反思材料送案件监督管理室备案。

畅通信访渠道规范信访行为 篇6

畅通信访渠道 规范信访行为

新修订的《信访条例》已于5月1日正式实施。新《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我国人民群众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促进依法行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新《条例》以方便信访人为宗旨,对信访事项的提出、受理、办理和督办等环节的法定程序和时限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为信访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奠定了基础。

新《条例》围绕建立“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信访工作新秩序,推出了一系列新制度、新举措,以畅通信访渠道来保障信访人的权利,以创新信访工作机制来提高信访工作效率,以强化政府责任来促进问题的及时解决,以规范信访行为来维护信访秩序,并将其法定化、具体化、程序化。

信访举报工作既是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和国家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根据纪检监察工作任务和职能来开展工作,还要遵循人民信访工作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来开展工作。新《条例》和中央纪委今年初颁布的《关于依纪依法规范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若干意见》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依法执政、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具体体现,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具体措施,是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做好新《条例》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不断提高依纪依法处理信访举报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抓好学习。各级领导要带头学习,理论中心组要将新《条例》的学习纳入计划,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常抓不懈。要通过办班培训、专题讲座、交流研讨等形式,组织信访干部认真学习,加深理解,准确把握新《条例》的精神实质,熟练运用新《条例》来解释新情况、新问题,防止绝对化和片面性。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宣传要围绕一条主线,把握两个重点。一条主线就是:畅通信访渠道,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两个重点是:既要规范信访工作行为,又要规范信访人的行为。要深入基层,采取群众喜闻乐见、易知易懂的形式,宣传依法信访常识,使群众明白信访渠道、明白权利义务、明白行为规范,从而引导群众依法、逐级、有序信访。

三是抓好落实。新《条例》的基本精神适用于纪检监察机关信访举报工作,但是在具体方法和程序上有所不同。中央纪委监察部结合贯彻新《条例》,将提出实施意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抓好配套制度建议,做好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与《信访条例》的衔接工作,保证各项任务和要求的落实。

信访监督员 篇7

一、信访法治化的现状分析

信访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 是产生在权利救济和纠纷解决机制缺乏的时代大背景之下, 他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政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民意诊断、政策反馈等途径体现其政治属性, 其最初的目标定位在舒缓社会冲突方面。而中国经过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20余年之后, 诉讼、仲裁、复议等纠纷解决机制已经日趋完善。有学者认为, 社会冲突“解决”的内涵“应当是多层次主观效果的综合体”, 包含四个层次: (1) 化解和消除冲突; (2) 实现合法权益和保证法定义务的履行; (3) 法律或统治秩序的尊严和权威得以回复; (4) 冲突主体放弃或改变对抗社会统治秩序和法律制度的心理和态度, 增加与社会的共容性, 避免或减少冲突 (至少是同类冲突) 的重复出现。①可见, 信访并不具有纠纷解决机制中的特点, 我们依此四项标准分析现行的信访制度时, 我们不难发现信访不可能全面实现解决社会冲突的各个方面, 即使在化解和消除冲突的功能上也具有很大的欠缺性。

我国是这样一个泛政治化的国家, 长期以来执政党没有将作为抽象政治术语的“人民 (群众) ”与作为权利义务本体的公民个体进行有效的区分, 使得任何人都可以以“人民 (群众) ”的名义挑战司法的权威。信访中民众在其认知的指引下找政府, 找领导为自己解决问题, 其实质在寻求政府的权威。这种现状不仅与我国信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特点有关, 也和民众在长期的宣教中所形成的心里去想具有直接的关系, 这也就导致民众在遇到问题时, 他们更多的倾向于选择风险小, 程序简易, 受理范围广范的信访渠道来解决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针对诉讼的上访呈上涨态势。在现实生活中, 更有一部分当事人在法院败诉之后不甘心, 千方百计向人大、党委、政府部门进行频繁信访, 对法院生效判决的既判力和法院个人造成了围攻之势, 甚至一部分人采取极端方式 (拉横幅、自杀相威胁等) 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司法秩序, 对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民群众起到了误导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的权威性。

针对这种现象, 迫切要求开拓信访的司法分流路径。这就要求我们要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进行司法改革, 理顺司法体制, 树立司法权威;还要对信访制度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改造, 使其与司法体制相协调, 促使信访体制依靠宪法精神和法治原则而回归本位, 真正发挥其在解决纠纷中的作用。

二、信访司法分流的可行性分析

依法治国理念的要求下, 要消除信访制度实践中与司法过程的紧张关系, 稳固司法独立裁决的宪法权力框架, 加强司法的权威性、独立性, 打破支撑信访长期存在的政治理念和逻辑, 纠正司法独立运动过程中行政化的过分干涉, 遏制在涉法涉诉问题上纠缠不清的恶性循环, 在法治国家权利救济的框架里, 架构具有法治基础, 进入到现代司法运行机制中去的信访制度。

首先, 信访司法分流有利于维护司法独立。

通过前文对于我国信访制度特点的分析, 我们已经得知, 信访制度并不是一种纯粹的纠纷解决机制, 它包含着浓厚的政治色彩的各种功能。信访制度在为民众提供权利救济的同时, 也为其他行政机关和人员干预司法提供了制度性口径, 造成了司法独立与信访制度之间的紧张关系。司法独立是现代法治社会中一项很重要的原则, 是现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内在表现。所以, 对信访制度中行政权力对司法的替代, 是信访司法分流成为可行性原因之一。

其次, 信访司法分流有利于维护司法权威。

任何社会秩序的建立都离不开一定权威的维系, 在现代法治国家中, 司法已被公认为是定纷止争的权威部门, 是社会正义的最后防线。②人们过分地依赖于信访权威, 而信访权威是政治权威、领导权威的化身。在中国乡土文化下, 中国老百姓更愿意寻求政府权威, 这就造成了在处理纠纷中凌驾于司法裁决效力之上的外权力的挤压和排斥。可见, 为了在法治国家中维护司法权威, 成为了信访司法分流的可行性原因之二。

最后, 信访司法分流有利于维护司法的自治性。

我国现行立法中吸收了既判力的合理因素。既判力是指确定的终局判决具有严肃的拘束力。民众本着权力信任的理念认为自己的案件政府应该管, 只要案件的判决民众认为“不正确”, 都可以寻租信访制度为其提供的制度性空间和便利, 造成了长期的缠诉、缠讼的现象。无限制的信访, 反复进行的就同一事实的再审是不会导致案件的审判永无安宁之日, 也最终会导致司法的自治性形同虚设。可见, 司法自治性的内在要求之一也是信访司法分流的可行性原因之三。

三、信访司法分流的路径探讨

在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之下, 提倡信访司法分流并不是一味地强调将任何纠纷都强行纳入到司法的途径中予以解决。信访制度是适应社会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 在现阶段根据民众的认知状况, 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决定了他们在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 会趋于选择信访途径。信访制度存在的这种现实需要性, 和其在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都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 基于以上考虑, 我们要寻求在法治基础上使信访和司法依照其各自特色实现各自角色的矫正和回归。从而在确保司法权威, 维护司法独立, 确保司法自治的基础上同时起到公民权利救济的作用。

首先, 畅通最高法院信访的通道。

在中国, 信访工作是指各级党和政府机关及各种社会管理组织受理人民群众来信, 接待人民群众来访的一项经常性的群众工作。最高法院的信访事项一般包括:不符各级法院的生效判决、裁定和调解;检举、投诉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不当和违法乱纪行为等;咨询相关政策、法律和问题, 寻求相关帮助;对相关司法问题提供各种建议、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等。③在目前环境下, 畅通司法系统内部的信访途径, 也是一种必要的选择。最高法院信访制度的受理及处置机制的建构, 应当建立在宪法和法律权责的划分和制衡的基础之上, 这样才能通过信访司法分流的作用, 即维护司法的权威性, 也可以依赖于民众对信访途径的倾向心理, 更好地解决纠纷。同时, 加强最高法院的信访处理功能, 健全相关制度建设, 比如对于司法工作人员建立轻微行为惩戒制度, 消除诱发信访的制度性根源, 减少信访的数量, 使矛盾不再被激化, 当然, 最高法院信访渠道的畅通, 也为民众接近司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其次, 扩大法院受案范围。

这其中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 一切社会矛盾纠纷起诉到人民法院的, 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不受理的要出具正式的法律文书。另一方面, 由于受到司法政策的限制, 使得法院的受案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 会涌现出一批新型的社会矛盾需要处理, 但是按照司法政策受案范围的限制, 人为地将一部分社会矛盾推到信访中加以解决。特别是目前社会中出现的一些涉群纠纷案件, 人民法院处于诸多因素不予立案, 造成了这些群众通过堵路、上访等一些过激行为去反映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 要明确信访诉求处理须有终结机制。

必须明确的是, 对于正常信访和非正常信访, 群体信访和个体信访都必须有终结机制, 否则, 会造成无休止的信访现象。对于这种情形, 我们应当明确进行区分, 如果事件已经经由司法机关最终裁决了, 除了属于最高法院信访受理范围之内的情形的, 要首先维护司法的权威性, 不再通过信访进行解决;如果纠纷属于信访和司法受案范围的, 可采取有效措施引导民众通过信访程序在前处理, 司法最终裁决在后处理, 程序不得前后颠倒;同时, 对于信访案件本身要通过实体和程序上予以终止, 实体上而言, 对于已经通过信访处理的纠纷处理结果具有效力, 纷不再就同一事件重新处理, 维护处理结果的有效性, 程序上对于信访处理的纠纷不再受理和处理这类纠纷, 从而完成信访案件的处理。

第四, 搭建信访与司法之间的畅通的信息平台, 把涉诉信访从一般信访中剥离出来, 构建相对独立的解决机制。

民众习惯于从政府那儿获得免费的法律援助而不习惯于为法律服务买单, 这是民众长期以来的社会认知、经济状况、社会成本等情况进行分析的。这和乡土社会中人们的价值取向有一定的关系, 人们习惯常规性思维, 具有一定的思维定势。即使现行的司法制度中赋予了民众申请法律援助的权利, 但因为是宣传的不到位还是其他因素, 法律援助与信访制度并没有形成有机整体, 信访者缺乏行之有效的大众渠道实现司法信息和资源的享用。同时, 对于信访案件实行一案报告与公开制度, 实现信访案件在不公开信访者身份的情况下对社会公开, 也给司法救济途径提供思路。规范信访案件中的受理范围, 改变目前受理对象随意性大, 受理结果和处理结果不明确的工作方式, 完成信访与诉讼案件受理范围的无缝隙衔接。

将涉诉信访从一般信访中剥离出来, 首先要改革司法机关强调信访影响性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信访案件的数量不作为影响司法机关考核的硬性标准。要整合各级司法机关在信访受理和处理机构资源, 设立专门机关同意受理涉诉信访案件, 不仅可以节约成本, 还可以防止信访接访和处理相脱节的情形的发生。

总之, 信访制度在目前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需要性。依靠于依法治国的需要, 我们在法治框架下不断完善现行的信访制度, 纠正公众偏好信访和信访不诉讼的普遍心里存在, 在保持司法权威、司法自治、司法独立的前提下, 通过信访司法分流的途经处理信访问题。

注释

11 林莉红.论信访的制度定位——从纠纷解决机制系统化角度的思考[J].学习与探索, 2006 (1) .

22 刘旭.信访法治化进路研究——以信访的司法分流为视角[J].政治与法律, 2013 (3) .

从信访制度沿革看新时期信访工作 篇8

一、我国信访制度的历史形成与发展

信访是中国历史悠久的社会现象,其雏形承接封建社会类似“告御状”的制度安排。虽然类似“信访”的活动古已有之,但信访工作、信访制度作为表达民愿、参与政治和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殊手段的正式确立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信访制度在新中国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1949年—1951年,信访工作的初步确立阶段。

这一时期由于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信访制度事实上是作为党中央加强群众联系、监督干部作风、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渠道。虽然这一时期信访工作没有正式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中,但已经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49年8月中央正式成立了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1950年变更为中央办公厅秘书室,该室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处理人民群众写给中央领导同志的信件,接待上访群众。1951年5月16日,毛泽东在《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上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要给人民来信以恰当的处理,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要把这件事看成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不要采取掉以轻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义态度”。

(二)1951年—1981年,信访制度的正式确立和发展阶段。

1951年6月7日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决定》,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对于人民的来信或要求见面谈话,均应热情接待,负责处理”,这被视为我国信访制度正式确立的起点。同年,中央人民政府系统分别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秘书厅和总理办公室,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966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信访处成立,在党内正式确认“信访”一词。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信访”概念开始公开化。

在这一阶段,由于一系列社会政治运动的开展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调整,信访制度的作用和功能也经历了从“诉情”(反映民情)向“求解”(解决问题)的转变。如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三反”、“五反”、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等政治运动中,信访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各种政治运动的痕迹,其内容、数量与政治运动紧密相联。而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拨乱反正的开始,信访迅速从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边缘位置走到了中心位置,要求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平反冤假错案的信访大量增加。1977年至1981年,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短短四年左右的时间里完成了堆积如山的冤假错案平反任务,信访人数之多、解决问题之多,都是史无前例的。

(三)1982年至今,信访制度在法制化的轨道下逐步完善的阶段。

随着历史遗留问题的逐步解决,信访工作转入健康发展轨道,其“求解”功能进一步得到强化,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和实现救济功能的主要渠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步伐不断加快,1995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信访条例》,这标志着我国信访工作开始步入了法制化轨道,并最终在国家政治制度层面得到确立。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各种社会利益和群众矛盾增多,针对信访制度体制松散、职责不清,法律地位不明,权利救济渠道不畅,信访人员不断向中央集中等情况,根据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信访局坚持“搁置争议,先规范”的指导原则,于2005年颁布了新《信访条例》。其中重点突出了畅通信访渠道、维护信访秩序、强化行政机关的责任等内容,赋予了信访部门交办权、督办权,便于信访案件的监督和相关部门的及时办理,由过去的两级信访变为三级信访,加大了对相关部门的督办力度,使信访制度从制度设置和信访处理程序上进一步走向规范。

二、新时期信访制度存在的主要困境

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法制不全、政法不分和其他救济渠道有限,加之政府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控制,信访制度的存在和运行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法治国家的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情况的不断变化,信访所承载的过多责任和希望,显然已经超出制度设计本身的预期,越来越多群体性和突发性信访事件的出现,值得人们从理性角度进行思索和探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主要原因:

(一)“人治”思维惯性的障碍。

从信访制度的历史沿革来看,信访制度的设置初衷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人治色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的信访制度,明确表示信访工作的性质是群众政治工作,并被视为党和政府群众路线的宝贵经验,是人民主权原则的制度反映,是党“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意识形态的体现,而并非确定的法律制度。以至到现在依法治国已成为治国基本方略的情况下,在一些执政者的意识中,信访仍然是一项政治工作而非法律工作。政治意识的过度强化和法制意识的相对薄弱,使得“人治”思维必然成为信访工作的实质内涵。在“人治”理念下,权力的行使与维持依靠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身份联系,社会矛盾和纠纷的解决,除了行政、司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度框架外,还留有宽泛的官员个人意见裁断的空间,信访案件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依赖于上级机关的权威特别是领导的批示。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法制的权威受到了威胁,也一定程度上为上访者努力谋求最高领导的关注以满足个人诉求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信访途径事实上已经演化为司法、行政救济渠道的“救济渠道”,致使基层问题层层升级,这也导致了近年来进京上访的现象屡禁不止且愈演愈烈。

(二)社会活动多元化和政府控制能力的下降。

从信访制度设立之日到如今,其存在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尤其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大量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渗透到广泛的经济、社会领域中,社会行为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情况。如果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还能够拥有比较充分的政治、行政资源,通过行政努力化解社会矛盾还算比较有效的话,在高度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则给政府的管理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政府所直接掌控的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不断减少,另一方面公共政策和行政行为的不当往往就会引发难以预计的矛盾纠纷,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政府管理的难度,也弱化了政府对社会的控制能力。在缺少有效化解资源的情况下,信访难题不断积累升级,在上级政府“维稳”考核指标压力下,基层政府只能通过采取“截访”、“劝返”等非常规的控制手段暂时对信访活动予以干预,有些基层政府为了让上访者“息访”,不惜动用公共财政满足上访者利益诉求,有的甚至对信访人进行迫害,造成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践踏,由此又为信访秩序和氛围的继续恶化埋下了伏笔。

(三)行政、法制等救济手段的相对滞后。

由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法制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信访仍然是群众解决矛盾纠纷、实现权利救济的重要途径。但法制的不断健全和行政活动的不断规范,也并未使信访活动随之减少。这是由于,虽然各种司法和行政救济途径相继出现,但这些救济途径在现实中并未完全担负起应有的救济功能和效果。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门槛较高,司法不公、行政效能低下,以及政府利益和地方保护仍然普遍存在,这些都导致地方司法和政府权威的丧失,民众向上一级司法和政府机关上访的需求迫切。同时,由于受长期计划体制的影响,民众法制意识薄弱,在权利救济方面有着严重的“政府依赖倾向”,有困难找政府已经成为了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公众选择信访途径解决问题仍然是首选的制度途径。

三、关于改进信访制度的几点思考

从以上三方面原因分析来看,造成目前信访制度的困境既有传统信访治理理念的偏差,也有信访外部制度环境不断变迁以及现有社会矛盾化解机制不尽完善的因素。面对复杂的形式,面对不断严峻的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我们必须要以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目前的信访工作。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几方面对策建议:

(一)弱化信访政治功能,改变以往信访工作“人治”化观念,构建“法治”思维下的新时期信访工作格局。

在政治诉求表达方面,随着国家民主机制的不断完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机构和人大代表工作机制的建立,为公民的民主政治诉求提供了理论上的有效途径,也为各方面利益群体表达不同声音和对政府行为有效监督提供了渠道,因此,信访理应褪去浓重的政治色彩,逐步弱化这一功能。而在权利救济方面,社会需要的是法治这种最高和最后的权威。信访部门事实上的权力真空,使得信访制度难以从根本机制上成为化解矛盾的有效制度。因此,解决纠纷机制的基本渠道应该是复议、诉讼和仲裁,适应法制社会建设的要求,信访应该只是起补充辅助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党各级领导树立高度的法制意识,改变过去那种“靠领导批示、不靠法律”的工作作风,而群众也要逐步改变以往“求助法律不如求助领导”的观念。同时,信访作为我们党加强与人民联系的一种制度补充,也必须在一定法律制度框架下实行,如2005年国务院颁布施行的《信访条例》,从信访途径、信访受理以及与行政、司法救济途径的关系等方面对信访行为进行了初步的制度设定,一定程度上显示信访制度正逐步走上制度化和正规化的道路。

(二)提高公共决策和社会管理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让公平正义得以彰显。

信访活动是社会矛盾的反映。根据有关调查,当前民众上访主要是有关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乱收费、地方官员腐败以及国有企业改制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基本上与地方公共政策和行政权力的行使紧密相关。必须在对社会形态充分了解的情况下,不断提高公共政策水平,完善现有法律法规覆盖面和社会规范效力。只有一个公平合理的政策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各类社会不公的出现,而只有将社会各种行为纳入到现有法律制度框架之下,并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可,才能从根本上使各类矛盾纠纷的解决确立良好的制度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各类政策和法律法规时,充分考虑人民的利益诉求,一切为了人民,充分考虑全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依法行政,赢得民心,减少信访源。这也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当前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三)提高行政、司法救济亲民性和准入门槛,增加社会救济渠道。

司法、行政公正对于一个法治社会的意义毋庸多言,然而没有一个较低的准入门槛,也难以使行政、司法的权威得以体现。目前上访中的许多官民纠纷,法院因受到行政部门的压力,拒不受理或裁决不公的现象时有发生,进而引发民众上访。要改革现有行政、司法程序,提高亲民性,并将对权力机关的监督、社会监督与法律监督结合起来,除去“司法行政化”色彩,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加强司法的独立仲裁力量,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司法判决、树立司法最终裁判权威的氛围。同时,适应社会活动多元化的格局,积极引导社会力量进入社会管理和矛盾调解过程,是完善社会管理结构的必然要求。以往社会活动多元和政府治理单一之间的矛盾,使得政府管了很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因此在这一方面,要大力引导社会团体、协会、组织发挥作用,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如社会义务工作者对于各类信访人群的义务心理疏导、法律援助和政策咨询等,各类社会调解组织和行业协会的矛盾化解功能等,逐渐形成法治社会所需要的公民社会基础。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MPA学员、上海市卢湾区环保局干部

上一篇:最适合学唱的英文歌曲下一篇:简短励志青春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