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效行政监督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有效行政监督(共8篇)

论有效行政监督 篇1

天津工业大学纺科1201 游兵121011011

5摘 要:行政权是一种最广泛,最经常和最直接涉及公民权益的公共权力,行政权通常具有较强的渗透性。扩张性和膨胀性。而公共权力的扩大容易产生乱用,滥用,极易滋生腐败。因此,建立一个强有力,行之有效的行政监督体制对于预防、纠正、惩戒错误的行政行为, 制约违法违纪,溢用权力或可能滥用权力的行为以及支持和保护依法行政行为,严肃政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相关行政监督案例阐述和分析目前我国行政监督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完善措施。关键字:行政权行政监督 有效

1.案例及案例分析

某市某公司经向市工商局申请,办理了户外广告登记证,在公司自有门店悬挂了一块总代理的招牌。该市城管监察大队以擅自设置户外广告牌为由,对其罚款200元,当场出具了行政执法处罚决定书、罚款收据,并发给该公司一份户外广告登记表。这块广告牌到底归谁管。市城建监察大队认为,他们的执法依据是《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的“户外广告牌的设置必须征得负责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部门同意后,按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对违规者“责令采取补救措施或限期改正,并根据情节轻重,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省户外广告管理实施办法》也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申请人的经营资质等法定条件进行审核,经审核同意后,在《审批登记表》上加盖印章。由申请人将其与申请材料一并转达请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等有关管理部门审查”。市工商局广告科认为,根据国务院《广告管理条例》的规定,“户外广告的设置、张贴,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工商行政管理、城建、环保、公安等有关部门制定规划,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监督实施”;《省实施〈广告法〉办法》规定,户外广告的具体规划经政府批准后,由工商部门监督实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的《户外广告登记管理规定》也明确了工商部门是户外广告的登记管理机关。

在本案例中,造成多重审批、多重执法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多重审批、多重执法问题的发生主要原因是行政权划分不科学,行政部门作出抽象行政行为时沟通不够,从而给有关部门带来具体行政行为执行中的冲突。本案例中的行政权可划分为:审批权和检查监督权,正常程序或许可应按照工商部门执行审批权,审查资格、批准执行;而城管部门负责检查监督。但前提一定是工商部门将审批结果及时反馈给城管部门。为了有效避免反馈滞后现象的发生,将办理具体业务的两部门集中到一起,比如到行政服务中心。

因此,我认为实行有效的行政监督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监督主体的监督作用

加强总体协调 ,充分发 挥整体监督效能。要使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各种行政行为切实受到上下左右各方面的有效监督 ,使不同主体的监督体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使整个行政监督体系坚强有力,就必须明确规定各种监督体系之间的职能界限和层次关系,加强监督的总体规划和 避免不同监督机制间的重叠,冲突和制肘,增强和突出行政监督的整体合力和效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行政监督的根本目标。加强新闻媒体单位的监督,建立“曝光一追查”机制。媒介监督毕竟只有舆论 的影响力,他没有执法意义上的制裁性和强制

力。因此,媒体的曝光显然代替不了相关问题 的解决,也未必能引起对相关问题的查处和追究 ,因而新闻监督的作用其实是有限度的2.健全专门监督法律,使监督有法可依

建立健全对行政权力制约的法律法规是我国的一项重大国策,通过立法和行政法规的建设 ,对 国家机关和 公务员的行政职责加以规范 ,实现对行政监督的制度化、法律化,大大加强对行政监督的权威性、有效性,从而避免 产生以权代法、以情代法,使监督形同虚设的严重现象。依法监督才能够使监督有力、有效。

3.注重过程监督,强化和突出事前和事中监督

首先应当强化对权力授受过程的监督,把好入口关,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行 政权力能否正确行使,首先决定于权力掌握在什么人手中,决定干权力行使者掌权者的素质。掌权者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正确行使权力的提和起点。因此 ,对权力主体的权力获得进行监督制约 ,选好掌权者,是实现对行政权力有效监督的第一个环节,也是防止权力被滥用的第一道防线。其次还 应注意突 出 事中监控,在第一个环结束后 ,权力拥有者 仍有改变初衷、滥用职权的可能性。因此,对行政权力运行的过程进行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他是权力监督过程的关键环节。当然除了上述两个环节外 ,完善对行政 权力滥用者的追究机制 ,对权力行使的后果进行监督检查,也是健全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有效进行行政监督,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目前情况下,有效的行政监督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于加速行

论有效行政监督 篇2

关键词:行政监督体制,有效性,行政监督的现状,存在问题,完善措施

1 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现状

在我国, 行政监督是指行政主体依据法定的权职对有义务遵守有关行政法律规范、行政指示、命令和决定的组织和个人所实施的检查、督促的行为。目前, 我国的行政监督包括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两部分。外部监督是指行政机关以外的权力和非权力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的监督, 其中外部权力监督包括:中国共产党组织作为执政党实施的行政监督;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的行政监督;国家司法机关 (人民检察院和法院) 实施的行政监督。外部行政监督包括:人民政协以及各民主党派的行政监督;社会群众及舆论监督, 只要是指各人民团体 (工、青、妇等) 、基层自主性组织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以及新闻媒介的监督。内部监督也可以分为专门监督和非专门监督。内部专门监督主要有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等专业性的行政监督。内部非专门监督包括:行政机关内部上级对下级的行政监督, 行政机关内部平级机关之间的监督。

2 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

2.1 监督主体的监督力量欠缺

权力机关监督的实际作用较小, 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 国家行政机关由人大产生, 受它监督并向它负责。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 其监督应该最具权威性和强制性。但由于种种原因, 实质上, 人大通过的各种决议、决定及选举产生代表的过程只不过是把党的意志合法化而已。至于司法机关, 不仅难以监督行政, 有时审判活动还会受政府的干预和影响。社会团体和公民的监督就显得更无力了。由于政府办事的制度、程序、行政活动公开化的机制还不够健全, 透明度不高, 群众和社会舆论渠道不畅, 因而, 社会团体和公民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发挥较大的作用。

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作用不能有效发挥。比如说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自我纠正错误的一种监督机制, 这种监督是具有行政隶属关系的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层级监督, 通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再次审查并作出维持, 变量, 撤销决定来实现。但由于各复议分别隶属于各级政府或行政职能部门, 没有统一、独立的复议机构体系, 往往因人情关系, 业务关系, 不少行政复议机关和工作人员不能很好地行使该项监督权。

2.2 监督客体缺乏均衡性

从应然的角度看, 监督行政的客体应该是全面的, 即监督主题既要监督行政机关, 又要监督行政机关公务员;既要监督行政机关一般公务员, 又要监督行政机关高级公务员。但从我国监督行政的实践看, 往往是监督公务员多、监督行政机关少;监督一般公务员多, 监督高级公务员少, 因而呈现出监督客体不全面和缺乏均衡性的弊端。

2.3 监督规范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没有完备的监督制度, 行政监督只是一纸空文。从总体上说, 我国行政监督立法还不够完善, 许多应当制定的法律一时还制定不出来, 特别是缺乏专门的监督法规, 致使具体的监督活动无章可循, 缺乏可操纵性。健全的监督法律体系是保证行政监督效能发挥的基础。近年来, 我国先后制定和颁布了行政监督和反腐的法规、法律和政策。另外, 在一些专门的监督部门内, 由于法律规范缺乏明确的监督范围和监督程序, 造成了监督权的无章可循、无从下手;以及监督主体的监督缺乏力度;保护和对监督机关不正确的监督职能也没有进行处罚的规定。

3 解决我国行政监督中存在问题的举措

3.1 完善行政监督机制, 充分发挥监督主体的监督作用

加强总体协调, 充分发挥整体监督效能。要使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各种行政行为切实受到上下左右各方面的有效监督, 使不同主体的监督体系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使整个行政监督体系坚强有力, 就必须明确规定各种监督体系之间的职能界限和层次关系, 加强监督的总体规划和避免不同监督机制间的重叠, 冲突和制肘, 增强和突出行政监督的整体合力和效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行政监督的根本目标。

加强新闻媒体单位的监督, 建立“曝光—追查”机制。媒介监督毕竟只有舆论的影响力, 他没有执法意义上的制裁性和强制力。因此, 媒体的曝光显然代替不了相关问题的解决, 也未必能引起对相关问题的查处和追究, 因而新闻监督的作用其实是有限度的。

3.2 健全专门监督法律, 使监督有法可依

建立健全对行政权力制约的法律法规是我国的一项重大国策, 通过立法和行政法规的建设, 对国家机关和公务员的行政职责加以规范, 实现对行政监督的制度化、法律化, 大大加强对行政监督的权威性、有效性, 从而避免产生以权代法、以情代法, 使监督形同虚设的严重现象。依法监督才能够使监督有力、有效。

3.3 注重过程监督, 强化和突出事前和事中监督

首先应当强化对权力授受过程的监督, 把好入口关, 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行政权力能否正确行使, 首先决定于权力掌握在什么人手中, 决定于权力行使者——掌权者的素质。掌权者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是正确行使权力的前提和起点。因此, 对权力主体的权力获得进行监督制约, 选好掌权者, 是实现对行政权力有效监督的第一个环节, 也是防止权力被滥用的第一道防线。其次还应注意突出事中监控, 在第一个环结束后, 权力拥有者仍有改变初衷、滥用职权的可能性。因此, 对行政权力运行的过程进行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 他是权力监督过程的关键环节。当然除了上述两个环节外, 完善对行政权力滥用者的追究机制, 对权力行使的后果进行监督检查, 也是健全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沈荣华.现代行政法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6.

[2]施月峰, 卢泽生.我国行政监督体制有效性的路径选择[J].企业家天地, 2007.

[3]刘宝泉.浅谈我国行政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企业家天地, 2007.

论环境行政执法的监督 篇3

关键词:环境行政 执法 监督 问责

1、引言

环境行政执法监督是指以国家环境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为依据,围绕国家环保工作中心,结合地方环保工作重点,运用国家法律赋予的权力和地方政府授予的行政管理权限,以环保部门为主体,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和对一切影响环境质量行为的监察。

环境保护的关键在于环境管理,而环境行政执法作为环境管理法律手段中的行政法律手段不仅具有强制性,而且还是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环境行政执法又具有环境和行政的双重特点,是环境行政管理过程中极为有效的手段。虽然环境行政执法机关受到的监督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但是这些监督方式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2、我国环境行政执法存在的基础

我国环保工作是由政府主导并推动的,环保执法部门作为政府环保工作的具体执行部门,是最重要的环境保护主体。其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绩,其中包括促进了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认知,提高了公众的环境意识水平等。然而,这种环境保护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公众对于政府的依赖,环境法律体系中缺乏调整和约束政府行为的法律法规。在规范企业环境行为方面,表现为环境监管部门对违法行为处罚软弱无力,缺少量化标准。所以需要创建和强化一批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监督制度。

3、环境行政执法监督存在的问题

3.1监督惩处权和责任追究制度欠缺

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要求监督主体享有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的惩处权,并配有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否则,监督就可能流于形式。在环境行政执法监督中没有直接的监督惩处权,也没有将各种监督形式与追究领导者的责任联系起来。上级环境行政机关虽然有行政处分权和任免建议权,但是由于双方在长期的工作交往中已经达成某种默契,导致上级环境行政机关对下级执法的监督力度不够。

3.2环境部门的行政执法的内部监管机制亟待加强

与上级环境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相比,外部监督在整体上非常薄弱,并且没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在众多监督力量之中,对环境行政执法的监督过于依靠上级机关,这样使得环境行政机关可能将部门利益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而公共环境利益很难得到真正的考虑。

3.3对环境执法权的社会监督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只注重权力机关的监督,而忽视公民和其他社会力量的监督。权力机关对被监督对象的违法或不当行为有权予以处罚,监督的有效性较高。所以长期以来比较重视权力机关的监督。尽管社会公众很容易了解环境行政执法的具体情况,由于它们对被监督对象的违法或不当行为的惩处比较困难,这种监督往往被忽视。

4、结论及政策建议

4.1全环境行政执法问责机制

首先,要明确行政职能和责任之间的关系。各级环境执法部门之间权限越明确,责任承担就越清晰,问责就越容易。其次,问责应该由权力问责向法律问责转变。要建立和健全问责制度体系,结合环境执法部门的实际情况明确问责范围、对象和条件,用程序来保障问责制的展开。再次,问责范围的拓宽表现在既要对滥用职权的环境行政执法问责,又要对故意拖延、推诿等环境行政不作为问责,从追究环境责任事故向追究岗位平庸推进。

4.2建立健全环境行政执法内部监督机制

建立和健全环保系统的行政执法内部监督机制,有效地监督执法行为,提高环境执法的公正性和准确性,每年由监察、法规、监理等部门组织一次执法监察活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执法监督建设方面,一是要抓教育,把廉政建设作为行政执法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做到警钟常鸣,防患于未然;二是抓制度,建立《行政案件错案追究制度》,从而对滥用权利,违法行为起到制约作用。

4.3构造良性的舆论环境,增强社会监督能力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传统大众传媒的种类,和传统媒体相结合形成了舆论监督的立体式网络监控。其以便捷的方式拓展了参与舆论监督的社会阶层。新兴媒体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各种环境执法中的现象难以逃过群众雪亮的眼睛,逃避舆论监督。因此,应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对环境行政执法监督的积极作用。同时,要尽量减少舆论对环境行政执法的负面影响,媒体对挑出这些负面行为“不懈”监督,对环境行政执法环境造成的恶化,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舆论媒体应遵守法律,加强社会责任感,主动与被监督对象最大限度沟通积极稳妥地行使舆论监督权力,构建和谐的环境行政执法环境,从而增强的社会监督和公民议政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欧祝平,肖建华等.环境行政管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张炳淳,陶伯进.论环境行政执法权的检查监督[J].新疆社会科学,2010(6):77-79.

[3]李兴民,董美安.关于陕西环境行政执法监督的调查与思考[J].陕西环境,2002,4:8-9.

[4]郑志强.环境行政执法监督不力迫切要求问责制的完善[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4:72-73.

论有效行政监督 篇4

在这种行业背景下,由于一些垄断行业在技术上和管理上的特殊性,对计量器具的生产、检查和安装都是由企业自己来完成的,对于产品的质量也是自己说了算,那么在对这些产品的消费上,作为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质量也就没有正确的认识,无法获取科学有效的数据。在近些年的计量器具质量监督检查中,对于市场上流通使用的计量器具进行了检查,发现存在大量的计量器具没有进行首次强制检定,严重影响了产品的使用质量。这些计量器具的使用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政府行政部门和相关的计量部门要对此事重视起来,必须加强计量器具的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加强质量监督,肩负起权利部门的职责。所以说计量管理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不定期的对市场上的计量器具进行抽查,发现质量问题一律严查,禁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危害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要建立一个正常有序的市场环境,为人民创造优质的生活,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改革检定人员的考核办法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国的计量工作也有所发展,但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计量管理部门应该对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进行改变,尤其是对计量检定人员的考核要有所改变。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质量监督部门应该对检定人员实行一年一次的考核办法,按照人员的岗位和职称等分别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不定期的对检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新时期下,要实行持证上岗,没有上岗证的一律不得上岗操作。

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对于计量投诉案件的发生,诚然有企业的责任。但计量行政管理部门也应负责监督不到位的责任,所谓监督不到位,有技术上的原因,也有业务工作能力方面的原园,而最关键的是思想观念上的问题。主要是:第一是摆不正监督与服务的关系;第二是计量行政部门对自己工作性质的认识没有“提上来”,监督工作没有。“沉下去”。据笔者多年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基层工作的观察:现在,很多计量行政部门的同志仍然定位于批转文件、要报表、打电话、发通知上,不了解本地区计量工作存在什么问题,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计量失准问题,不研究、不解决,或解决不利。有些地方常年形成的为监督而监督的工作方法还没有扭转过来。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自己,服务于技术机构上来。

计量行政部门要更新观念,转变作风,不断适应变化的形势,把监督寓于服务之中,这样才能做到在监督与服务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国务院对质量技术监督的职能做出重大调整后,计量工作的重要性更为明显,执法地位提高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难逢的机遇,也有严峻的考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科技工作计量器具的面世,计量检定机构不仅面临着检定设备老化,急需研制更新检定设备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技术改造的压力,同时也面临着现有检定人员专业性人才缺乏,整体素质不适应形势发展的压力,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尤为突出。更严重的是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计量检定机构面临着未来市场竞争的压力。急需检定机构干部职工加强学习,调整好心态,养精蓄锐,做好应对准备。

计量行政监督执法部门面临着如应对我国加入WTO后计量行政监督部门进一步解读WTO和TBT规则和内涵,如何更新行政执法观念和提高行政执法水平的问题。总而言之,不管形势如何发展,计量授权和计量行政监督二者的使命是一致的,目标都是要确保量值传递的准确件,确保贸易结算过程中计量的准确、公平和科学性,二者不可或缺,是相互依托互为支持的关系。计量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大计量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为计量检定工作服好务,开好道,为其撑腰,并为其做好对计量器具准确度。“缺秤短量”、“鬼秤”等计量违法行为明查处和要件后处理工作,为计量检定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氛围。

行政监督论文 篇5

摘要:中国行政制度形成已有千年,行政监督制度日臻完善,但当代政治界对于行政监督的内涵仍存在分歧,各持己见。完善行政监督势在必行,但其道路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障碍,官僚主义和腐败就是要克服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必须从政府自身,以及人民群众和舆论监督等方面结合起来,互促进,社会主义法制才会逐步完善,平稳前进。关键词:行政监督;重点和难点;改革措施

近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人民政治意识增强,行政机构在当代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职权范围也不断扩大和深入。同时伴随而来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和不正常现象,许多党员干部、行政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受贿,执法犯法,权钱交易。然而,“政府的目的是为人民谋福利”①,因此当前中国的行政监督制度亟待加强。它对于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合理行政,改善行政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将起到巨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一、行政监督的内涵及价值

(一)行政监督的内涵

监督,从字面上看就是监察、督导的意思。那什么是行政监督呢?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其定义主要有下面几种:

从表面意思看,行政监督就是行政机关所实施的监督行为。换言之就是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管理,落实贯彻行政任务,对行政管理对象进行督促检查的一种监督行为。

还有的认为行政监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理解,就是指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社会团体、公民、社会舆论等政治和社会力量,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实施的监督。从狭义上理解就是专指国家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

这些观点我认为都是用监督来阐释监督,没有表现出行政监督的本质要求,只论述和表达了行政监督的主体和客体。监督我认为不仅包含行政管理,更包含一种平衡权力的要求。平衡与管理是其“监督”一词的本质涵义。行政监督就是各种社会监督主体(国家机关、社会组织、舆论、个人等)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为权力的一种管理与平衡。

(二)行政监督的价值

行政监督,必要为使其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突显人民当家做主地位。因此,行政监督在当代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监督功能。行政监督,直接目的就是防止行政事故的发生,预防行政失职和腐败。通过行政监督,可以有效地使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建设服务型政府,时刻注意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减少因行政管理失误造成的损失,防患于未然。

规范教育功能。进行行政监督根本目的并不在于处罚行政违法失职行为,而是在于通过行政监督,对违法违纪行为和不合法现象监督和督察,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起到教育引导作用,依法行政,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亡羊补牢”的功能。“亡羊补牢”,犹未晚矣,也就是平常说的补救。补救是行政监督的主要功能和作用。由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和扩展,行政管理的范围和职能也随之扩张和蔓延,在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就会出现某些违法违纪和不合理现象,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失。通过行政监督,使行政机关及时采取各种补救措施,中止违法违纪行为,维护政府形象,提高信誉度。

行政监督还有一辅助功能---惩处功能。进行行政监督,必然会揭露一部分人的违法违纪行为,就要对其追究法律责任,依法查处和惩办,但这不是行政监督的根本目标。

二、我国行政监督的难点与重点:官僚主义和腐败

当代行政管理中还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损害人民权利,破坏社会主义和谐,由此克服官僚主义和腐败是当前行政监督的重点和难点,温家宝答中外记者问时也说,“当前最大的危险就是腐败”,此病不除,其他的就无法更好的解决。

官僚主义是一种思想作风。官僚主义者往往不了解下情,脱离实际,独断专行。官僚政治是专制政治的副产物和补充物②。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存在,使官僚主义的恶风延续至今,影响深远。

官僚主义的危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法制文明建设,有不可评量的损失。如何克服官僚主义,我想天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制度进行调整的同时关键是加强自身建设和监督,从党员教育、领导机关的工作方法、健全党和国家民主生活、加强党和国家检查工作等方面来克服。但在根本上,中国的官僚政治,必得在作为其社会基础的封建体制清除了,必得在作为其官与民对立的社会身份关系洗脱了,从而必得让人民,让一般工农大众,普遍地自觉自动起来,参加并主导着政治革新运动了,那才是它真正寿终正寝的时候③。

与官僚主义相伴随的是腐败问题。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腐败现象是各级群众和组织,特别是令无权无势的老百姓深恶痛绝的事情。但由于中国封建思想残余影响、党员干部素质参差不齐、资产阶级利己思想和腐朽生活方式的腐蚀,同时由于管理方面的漏洞、民主与法制不健全,使得腐败才有机会滋生、蔓延。

防止和克服腐败,廉政建设是当前行政监督的目标,反腐败斗争已成为时代潮流。不少国家已有成功的先例,新加坡可谓是佼佼者。杨继亮总结新加坡反腐败经验说:领导带头廉洁;建立健全法规;成立专职机构;执法严格④。因此这也为中国的反腐败和克制官僚主义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三、行政监督的措施探讨

首先要进行行政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廉洁更要廉价的政府。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也赞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思想,裁减政府臃肿机构,建设廉价政府。因此我认为许多工作应当尽量由少带或不带权力机构色彩的社会机构去做,这样就居民可以少点承担政府的费用,凸显以人为本。

其次要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重视对行政机构的民生监督。政权的一切和平起源都是基于人民的同意的⑤,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去年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工作报告时指出人大工作凸显民生监督。报告中明确指出今后将选择代表普遍关心的问题,听取国务院有关部门专题汇报,并且邀请国务院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答复问题。人大监督职能的与时俱进是民众期待已久的“利好”。

司法机关的监督也是推行行政监督的力量。检察院和法院作为专职检察机关,对于行政监督的作用举足轻重。建议司法机关不要只是停留在面上监督,要通过座谈、走访等形式开展多渠道的督察。畅通诉求渠道,加大对案件的查处力度,特别是对影响和损害人民切身利益、“吃、拿、卡、要”等严重影响行政效率的现象予以坚决查处,并严格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舆论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温家宝总理已经指出腐败是当前最大的危险,而舆论监督正是医治党政机关官僚主义、腐败病症的良方。充分发挥人大信访办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收集上访群众和舆论提供的反腐信息,搞好信息反馈,加强重大工程、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和行为的监督,推动依法行政监督体制创新,才能从源头上消除和减少腐败和官僚主义滋生的土壤。

教育文化影响。民主自由的土壤在中国还没有真正的形成,民主自由之风力量也不够强大。一个好的政府在其所有意义上所依赖的是什么原因或什么条件,“最重要的,也即超越其他一切的,是组成社会(政府就是在社会中运行的)的那些人的品质”⑥。因此当前中国的教育必须培养国民对民主自由的向往和期待,民主自由彻底实现之时,行政监督也就完善了。相信这一天会到来!参考文献: ①洛克著:《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64年2月第一版,第139页 ②王亚南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6月第一版,第5页 ③同上,第179页 ④杨继亮著:《腐败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9月版,第152—154页 ⑤洛克著:《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64年2月第一版,第70页 ⑥约翰·穆勒著:《代议制政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第43页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摘 要:行政监督工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对基本命题认识分析的基础上,从内部监督机制和外部监督网络的角度对行政监督有效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行政监督;有效性;内部监督机制;外部监督网络 对基本命题的认识

所谓行政监督是指监督主体对于行政机关以及内部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政所进行的监督。行政监督的必要性源于人类的两点共识,其一,必须制止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其二,为了防止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必须用权力来制约权力。在现代社会中,对行政机关及内部工作人员不进行有效的监督,滥用公共权力的腐败行为就会加速扩展。可以肯定,在现代社会中,对于行政监督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对腐败现象的诅咒和斥责,其价值功能除了宣泄不满情绪之外,最多也仅仅能形成一种反腐败的舆论氛围。而问题的关键则在于:“人人喊打”的舆论氛围虽然增加了权钱交易的“道德风险”,却从来不能制止腐败现象的滋生或从根本上消除腐败现象的存在。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行政监督的有效性呢?行政监督有效性的分析与选择

2.1 行政监督的经济性分析

经济学家麦克切斯内(McChesney)提出“政治创租(political rent creation)”和“抽租(rent extraction)”的概念。前者是指政府行政人员利用行政干预的办法来增加私人企业的利润,人为创造租,诱使私人企业向他们“进贡”作为得到这种租的条件;后者是指政府行政人员故意提出某项会使私人企业利益受损的政策作为威胁,从而迫使私人企业割舍一部分既得利益与自己分享。在社会公共领域,由于政治创租和抽祖的存在,使得寻租活动(rent-seeking activities)更具有普遍性和经常性。因此,强化行政监督就显得尤其重要。为了从经济利益的权衡中抬高由寻租活动带来的风险成本,理论和实践都证明“高薪养廉”在一定条件下是有效的廉政措施。但是,一旦如此,在中国当前背景下又会进一步强化人们择业时对行政工作岗位的竞争。即便如此,行政行为的正当性和效率仍得不到制度保证,隐蔽行动(hidden action)下的寻租和出工不出力的问题由于公共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而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公共权力也难以受到公众的普遍监督。

2.2 如何对行政监督做制度安排

经过大量的行政体制实践和无数理性设计与探索,人们发现由独立行使行政监督权的机构专门监督行政行为,是迄今比较成功和最有效的制度安排,它自然也构成对行政行为的内部监督机制。这种度制安排的关键在于:“监督权必须相对独立”,即职责独立,权限独立,人员懂得行政专业知识和技能,机构的开支单列,以此来解决上述问题。

2.3 监督方式

在上述问题中,一旦监督和监督机构失去独立性,监督者就很难保证做到对行政事实与行政法规的吻合状况做出客观、无干扰的判断,其解释和结论是否指向公众利益和照章办事就很值得怀疑了。现实生活中,案件“查不下去”、“处理不下去”、“不敢碰硬”等问题,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对于同处于一个权力金字塔内的组织力量和政治力量而言,很难形成有效的监督和被监督机制,监督者和被监督者在利益、价值观、工作作风及思维方式上都有一致性。一件事情,在公共权力金字塔外的人看来是极不应发生的,而塔内人则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即使监督者能秉公执法,不为小团体利益所动,但客观存在的上下级隶属关系,使得自己“命运”握在上司手中,监督者不能不“三思而行”。

实践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答案:来自行政组织之外的立法监督、司法监督、社会团体和公民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构成了外部监督网络,这些统称为外部监督。

(1)立法监督。

立法监督源于国家立法机构与政府行政机构特定的制约关系。政府是主司执行的权力机构,必然与立法机构存在监督与被监督关系。立法机关以最小代价原则进行工作,及时纠矫政府不合理的行政行为。从理论上讲,立法机构具有最直接的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功能,如撤销政府不合理议案、废除违反法律条文的行政规则,以至罢免政府官员等。在西方国家中,议会不仅享有立法权,而且还拥有监督行政机关的权力,议会通过行使质询权、不信任投票权、弹劾权、任免权和调查权等,对政府和政府成员及其行为进行监督。但是,在我国目前“议行合一”的行政体制中,立法机构一部分议事权被“转交”给政府,政府行政权力过大,使得行政行为有可能借垄断专业信息之利脱离立法机构监督的视野,以至立法机构说话不灵,纠错不力,监督权受损,在某些地方甚至出现行政权大于立法权(权大于法)的怪现象。

因此确保行政监督的有效性,就要完善目前的监督立法和程序,以法治取代人治,奠定行政监督的法制基础,确保监督活动有法可依,加强执法监督,促使行政监督落到实处。在完善立法上,应抓紧研究制定一系列专门的法律、法规,尤其是需要加快制定一部《监督法》,对监督主体的职责和权限、监督的对象和范围、监督的方式和手段、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义务和权利等作出明确规定。“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已经颁布的有关行政监督与廉政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使之更具有操作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2)司法监督。

司法监督是由国家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对公职人员实施法律情况的监督。这种监督在英美法系中称为“司法审查制度”,在大陆法系则称为“行政诉讼制度”。在外部监督的诸形式中,司法监督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以国家法律条文作为实施监督的准则,对那些跨越法律禁区违法乱纪的行政行为,检察院通过立案侦察、批捕和提起公诉行使检察权,法院行使审判权,依法追究行政行为事件及当事人的法律责任。二是监督主体是国家暴力机关,它以极强的威慑权和强制性促使公职人遵纪守法、忠于职守,防止以权谋私和分割公共利益,因而对行政行为的约束力量大,监督强度也最大。法律监督的实施力有赖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原则的真正落实,执法权必须独立。

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只在法律中规定了笼统的寥寥数言,“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任何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却并没有相关的制度来保障。从这里可以知道,我国只承认人民法院的独立审判权,这就导致了在很多情况下具体执行审判的法官个人并不能就案件本身作出判决,而由没有具体参与案件调查的院长或者审判委员会判决,这实际上侵犯了诉讼人的权利,也有违法律“全面审理”的规定,代之以书面审理。1954年宪法第一次将法院从人民政府中分离了出来,但人事由各级权力机关任免,财物则由同级政府管理,并且此种体制一直延续至今。这种审判体制下,法院在人、财、物管理上不能“自治”,司法活动在外部环境上多方受制,就连法院的独立也成了疑问。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司法独立具有“制度上的特点”,各国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司法独立得以实现:法官终身制、专任制、退休制和高薪制。我国的《法官法》也吸收了这些原则精神,作出符合国情的规定。当然,对于法官的保障制度可能不限于此,应当指出法官的保障制度本身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只要国家与社会中出现可能危害法官独立的行为或现象,在保障制度上就应及时加以完善。我国过去法官任职条件较低,《法官法》的修订以及国家司法考试的举行将实际上严格我国的法官任职资格,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法官队伍有望逐渐形成。在法官晋升制度上,我国应借鉴英美法系法院奉行的等级权力结构,使权力等级比较松散,法官晋升愿望不很强烈,法官个人独立性比较突出,不同级别法官之间的权力与待遇的差距很小,从而最终实现司法独立,直到摆脱司法的行政化。

(3)公民和社会团体监督。

通过对行政法律关系进行理论分析,我们会发现公民和社会团体无疑是行政行为作用的主要的也是最广泛的对象,行政系统中的公务人员直接同公众接触、打交道,其行政行为是否公平、公正、合理,有无越权、侵权等行为过失,不仅社会公众最为清楚,而且也直接对于公民和社会团体权利、义务关系进行调整,产生利害影响。故此,公民和社会团体作为行政监督的重要主体自然也最具有发言权。建立渠道畅通的公民监督方式,在行政公开、行政听证的条件下,公民的信访、举报、检举等制度应及时完善,使宪法规定的公民的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检举权得到切实保障

(4)新闻舆论监督。

新闻监督的立法应提上议程,社会对新闻立法早有提议,其重要意义,不止于新闻价值和较低、较全面的监督成本,关键在于它的公开性强,传播迅速,覆盖面广,能以强大的舆论力量对公众标准形成等社会生活产生极大影响。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客观地、合理地反映行政权力机关的工作,使积极的东西得以弘扬,对不正确的决策、管理措施和违法乱纪、不正之风等现象予以曝光,使之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受到限制,确实能在成本较低的条件下起到弃恶扬善的作用。当然,对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公正性应作监控,以保证新闻的有法可依,大胆的客观公正的监督。

综上所述,在培育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与之相匹配的高效率的行政管理与公共管理体制建立,需要辅之以强有力的行政监督体系,依靠监督制度约束行政行为,要比依靠道德教育引导行政行为更为有效。在目前情况下,有效的行政监督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于加速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我国社会政治进步,无疑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小莲,魏星河.对我国行政监督缺失之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2.

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篇6

目前,我国已依据法律和宪法,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按照行政监督体系的划分,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行政内部的监督和外部的监督。

1.内部监督体系

行政机关作为行政监督的一个特殊主体,它的监督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首先,国务院对全国的一切国行政机关实行统一领导和监督。国务院是我国最高一级的国行政机关,它有权监督所有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工作。我国宪法中规定,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各部、各委员会发布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规章”,“改变或者撤销地方各级国行政机关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国务院对各级国行政机关的监督还可通过各种专业会议和工作报告制度的方式来进行。其次,各部、委和国务院直属机构有权对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对应部门实行监督。我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的各工作部门受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并且受国务院主管部门的领导或业务指导。”再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对自己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以及设在本辖区内不属于自己管理的国机关实行监督。○下级行政机关对上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在我国的各级行政机关里,都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不仅上级行政机关可以监督下级行政机关,下级机关也同样可以监督上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提出批评和建议,上级机关也必须虚心听取意见,并及时根据这些意见调整自己的行为。

○互不相隶属的行政机关之间的相互监督。行政机关在国行政管理过程中,互不隶属的行政机关也时常会发生业务上的联系,如发现对方的行政行为中有失误、不当或者违法现象,就应及时加以监督指正,必要时,也可以向其上级行政机关甚至最高国行政机关反映汇报情况。

○行政机关内部特别机构的监督。国机关有时为了某种需要,专门设立特别机构对行政机关的全部行政管理活动或部分行政管理活动实行监督。

首先,行政监察机关的监督,是指国行政机关内部设立的监察部门对其他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实行的监督。国务院监察部、各级地方行政机关中的监察厅、局,则是对国行政实施全面监督的机构。我国行政监察机关的任务主要有:检查监察对象执行国政策、法律和政纪的情况;调查处理监察对象违法乱纪的行为;受理监察对象不服行政处分的申诉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由监察机关受理的申诉;按照行政序列分别审议经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任命的人员行政处分事项等。

其次,审计监督,是指国审计机关根据国的法律、制度、规定,依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政府机关、国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审核等监督活动。其目的是督促和帮助将财务行政部门等的财经活动纳入国法制的轨道,维护经济秩序,严肃财经纪律,纠正错误,为打击经济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事实依据。国务院审计署、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审计局,就是专门监督国行政机关进行财政经济管理的机构。审计监督的主要内容为:政府财政收支、预算外收支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审计监督应遵循政策性、针对性、客观性、独立性等原则。

再次,法制部门的监督。各级政府的法制局承担审查、修改或者组织起草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和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行政复议应诉、行政赔偿等政府法制工作,对政府法制工作进行监督、指导、服务。

为了更好地协调各部门预防腐败工作,形成预防腐败的整体合力,国成立了预防腐败局。国预防腐败局隶属于国务院,也属于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体系。

2.外部监督体系

包括国权力机关、政党的监督、司法机关、人民政协、社会与公民的监督。

○国权力机关的监督,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国行政机关实施的监督。权力机关监督的主要方式是:听取和审查政府的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执行情况的报告,以及国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检查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国法律、法规和各项方针政策的情况;审查政府制定颁布的行政法规、规章,撤销或改变政府发布的不当法规、规章、命令和决议;对政府机关及其主要领导人提出询和质询;视察、检查政府工作,办理群众来信来,接受人民群众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的控告,组织对特定题的调查;选举、决定、罢免政府机关的组成人员。

○政党的监督,包括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对政府的监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对政府的监督体现在通过党的各级组织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具体实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法律、法规的过程实行监督;推荐优秀党员干部担任政府重要职务;做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各级党组织对政府中的党员的监督;通过党的各级纪律检查机构对政府中的党员干部进行经常性的监督等。党的七七大报告指出:“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当前,党的监督发生了一些变化。从监督的内容看,从重视监督行政执行向行政决策测延伸,强调“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纠错改正机制”。从监督对象看,从一般党员干部到高、中级党政领导特别是主要负责人延伸。从监督方法看,从比较重视思想政治纪律教育,强调干部自律向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与法律,实行监督机关监督制裁的他律相结合延伸。

民主党派的对政府的监督表现在各民主党派除了直接以本党派组织的名义对国行政活动提出意见外,还通过参加各级政治协商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参加人民政府的参事室、对政府工作提出批评建议等形式对国行政活动进行监督。

○司法机关的监督。我国司法监督的主体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他们运用独立的审判权和检察权监督行政权力。人民法院设立行政审判庭,通过审理选举案件、税收案件、不服行政处罚的申诉案件等行政案件,审查国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否合法、失职和侵犯公民的权利,也可以通过审判刑事或民事案件以监督国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例如,我国的公安机关是行政机关的一个职能部门,检察机关有权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案件进行侦查监督,如发现侦查过程中有违法情况时,通知公安机关纠正,情节严重的,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检察机关有权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遵守宪法和法律、其行政活动是否符合宪法和法律实行监督。我国各级检察院都设立法纪检察部门,通过检察国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案件而实施行政监督;检察院还设立经济检察部门,通过检察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贪污案、行贿受贿案、偷税抗税案等,对行政活动实行有效的监督。

○人民政协的监督。民主监督是人民政协的重要职能之一。人民政协的监督主要通过政协会议听取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讨论国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重要工作,对政府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人民政协还通过政协委员列席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的一些会议、视察政府工作等形式,对政府机关的工作和干部作风提出批评和建议。

○社会与公民监督。社会团体的监督。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青联以及各种协会、联谊会等社会团体实施监督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召开会议或口头和字形式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要求、建议和批评,对某些行政人员提出申诉、控告和检举等。

群众自治性组织的监督。我国在基层普遍设立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它们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们除了协助政府办理一些公益事业、调解群众纠纷、维护社会治安之外,还要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

人民群众的直接监督。其基本方式是批评、建议、检举、控告和申诉。公民可以通过信,即给政府机关写信或要求面谈,表达自己的愿望,对政府工作或政府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建议;各级国机关都有专人负责处理人民来信和接待人民来的工作。公民也可以提出申诉,对损害自己权益的行政措施提出复议、复查或重新处理的要求。公民还可以就自己所了解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乱纪行为,向有关部门提出控告或检举,要求对其依法进行处理。公民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论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加强会计监督 篇7

一、行政事业单位强化会计监督的意义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 强化对会计的监督,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内部环境的完善,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财产。其一, 行政事业单位的规模比较大, 所以其内部的部门有很多, 所以, 内部组织的效率存在低下的问题, 在建立财务管理体系的基础上, 才能使管理会计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 在进行会计监督中, 应该实现一定的约束性, 使单位内部的经济收入和支出都比较明确, 确保各项经济活动可以顺利的进行。其二,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进行会计监督, 促进各项预算的合理性,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我国近年来推行反腐倡廉的政策, 这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运用也非常合适, 可以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比较准确, 防止各类违法事件的发生, 防止挪用公款事件的产生。所以,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也促进了国家反腐倡廉工作的进行。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主要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建设的主要作用在于进行社会事务的监督工作, 完善社会建设, 对社会化建设进行各方面的管理, 促进我国朝着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 完善现代化社会服务的理念, 所以, 行政事业单位的建设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分不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运行的过程中, 其财政的来源主要由国家提供, 所以, 在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的过程中, 应该强化会计的监督工作, 可以完善其财务管理的实效性, 防止大量资金的流失,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国家的财产安全。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监督的过程中, 主要是对经济的收支情况和预算进行管理, 如果单位内部出现了负债的情况, 应该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 找出原因。其一, 在进行会计监督的过程中, 应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收入和支出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 确保其收入和支出的情况与国家的标准契合, 而且在执行会计监督工作中, 应该按照国家的标准进行。在对经济支出项目的审查工作中, 单位应该制定完善的政策, 将其作为会计监督的重点内容, 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廉政建设。其二, 在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各项预算的过程中, 应该建立科学的预算体系, 对预算体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进行分析, 并且采取多元化的监督方式, 确保在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财务预算的过程中, 各项工作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 提高预算的科学性, 实现预算的有效性,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利用率, 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尽量降低财务的支出。其三, 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过程中, 应该对资产的运用情况定期的分析, 并且强化审核的力度, 实现资产的高效利用。其四, 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负债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应该充分了解负债的内容, 掌握负债产生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 进行有效的监督, 在预算法中, 对举债条件和举债额度进行合理的制定, 对负债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 降低举债产生的风险。

现在, 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监督的环节, 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就已经完善了监督力度, 并且定期进行专项的监督, 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 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日常监督的过程中, 还存在着体系不完善的问题, 管理人员的意识比较薄弱, 他们的责任心有待提高, 而且, 在进行日常工作监督中, 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在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进行专项监督的环节中,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监督的效率, 而且可以全面的对单位内部的财务情况进行分析。因此, 在进行会计监督的过程中, 应该对会计监督的形式加以创新, 在日常监督的基础上, 完善专项监督的内容, 这样才能使会计的监督更加具有实效性, 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行政事业单位强化会计监督的策略

(一)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内在动力

行政事业单位在平时的工作中, 单位领导为了自身的利益, 他们会自主的参与到会计监督中, 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监督体系不能独立的完成监督的任务, 甚至会计监督部门不能发挥作用, 监督的作用一直由单位的领导掌握。现在, 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中, 会计信息还存在很多不真实的情况, 发生这类问题的原因在于行政事业单位中, 会计监督被当作一种硬性的工作, 工作人员在监督环节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缺乏内在的动力去完成这项工作, 导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质量不好, 而且效率不高。在新的背景下, 为了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应该通过内在的激励方式, 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其一, 相关的部门可以借助媒体进行会计监督宣传, 提出会计监督的重要性, 使相关的人员都可以认识到会计监督的意义, 从而在单位内部, 人员都可以自觉的履行相关的规定。在进行会计监督的过程中, 应该完善会计人员的会计监督意识。其二, 应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人员的能力, 提高会计监督的实效性, 在会计监督中, 应该对相关的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而且会计人员在进行监督中, 在结合传统方法的基础上, 还应该创新监督的方法, 这样才能对会计监督体系进行创新, 提高会计监督的效果。

(二) 创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体制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 建立会计监督体制, 这项工作比较复杂, 要结合单位内部的形式, 制定出全面的制度, 在细节处都可以展现出制度的优势。现在, 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一般采用的是传统的制度, 这些制度如今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进程, 所以, 应该完善会计监督的内容。近年来, 我国的财务管理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 财务信息逐渐的公开, 而且财务信息比较透明, 在财务信息公开的情况下, 在单位内部, 建立管理制度, 应该使全体员工都参与到其中,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行政建设, 而且在预算的过程中更加的科学合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 也可以通过网络系统建立监督平台的方式, 员工可以在平台上提出自己宝贵的意见。

四、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所以,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非常必要, 可以促进我国社会的完善。在进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环节, 应该结合单位的发展模式, 制定合适的监督体系, 实现财务运行的通畅, 在财务的收入和支出环节应该格外注意, 确保资金流动方向的明确。

参考文献

[1]谷莉.论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加强会计监督[J].财会学习, 2016, 01:113+116.

[2]吴景月.论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加强会计监督[J].财会学习, 2016, 07:104+107.

论有效行政监督 篇8

一、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是一种专门性监督

这种专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权力主体的专门性。法律监督职能的主体是专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检察机关和具有专业素质的检察官。二是监督手段的专门性。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手段是专门的。三是发挥作用的专门性。正如有的学者所言。“检察机关作为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法律监督机关,行使法律监督职能。但‘专门’不代表‘全部’,检察机关进行的法律监督不是监督的全部。”

二、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是一种程序性监督

“法律监督职能的实现方式是启动法律程序和进行程序性审查。”这种程序性主要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本身有其法定程序。法律对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规定了一定的程序规则,这些程序规则因监督的对象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对职务犯罪立案侦查有立案侦查的程序,对刑事犯罪提起公诉有提起公诉的程序。在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中,对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错误民事、行政判决、裁定提出抗诉有提出抗诉的程序,发检察建议有发检察建议的程序,纠正诉讼活动中的违法情形有纠正违法情形的程序,对执行活动的检察有执行检察的程序。这些程序专属于特定的监督活动,不能相互代替,也不能超越或违背,否则法律监督将会变得无序。程序性的另一层含义是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效果在于启动再审程序或者纠错程序。法律监督的结果或者功能往往是启动程序,是一种程序发动,这和实体性或者终局性的裁决权有着明显区别。对于严重违法构成犯罪的,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功能是启动追诉程序,提请有权审判的法院进行审判:对于构成违法的,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功能是提请对行为人有管辖权的主体追究责任。在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中,对于违反法律的判决、裁定或决定,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效力主要是依法启动相应的法律程序、提出相应的司法建议或意见。促使人民法院启动再审程序和纠正违法情形,既不代行审判权,也不代行行政权。

三、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是一种事后性监督

通常情况下,只有当法律规定的情形出现以后,检察机关才能启动法律监督程序,实施监督行为。如对已经发生的违法行为特别是犯罪行为进行追诉,对已经作出甚至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错误判决、裁定提出抗诉或者再审检察建议,对诉讼活动中已经发生的违法行为提出纠正意见等。并且,司法活动、行政活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违法行为,在程度上是不同的,只有在违法行为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检察机关才能启动法律监督程序实施监督。在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中,只有在错误的判决、裁定作出并且生效之后,或者诉讼当中的违法情形发生之后,检察机关才能介入,才能启动法律监督权。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事后”,和有些观点所主张的检察机关仅能对裁判结果进行“事后监督”的概念有根本区别。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会签的有关文件精神,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违反法律规定情形,不适用再审程序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这种监督,虽然也要求在违法情形发生之后。但显然不仅仅局限于对裁判结果的监督,而是对诉讼过程的监督。

四、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是对公权力的监督

这是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决定的。作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在性质上是对公权力的监督,监督对象是审判权和执行权,主要是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对人民法院在行使民事、行政审判权和执行权时发生的违法情形或生效的错误裁判进行的监督。一直以来,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有民事行政检察是否干涉私权的疑问。“由于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具有对自身诉讼权利和民事权利的处分权,而审判权直接处分的是当事人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所以检察机关在对审判权进行监督的同时,将不可避免地与当事人处分权发生接触,在现实中民事检察权与当事人处分权在某些情形下呈现出摩擦甚至冲突的状态,这亦引发了公权干涉私权、民事检察监督制度存废的争论。”目前正在进行的民事诉讼法修改工作中,关于该法第14条检察监督原则由原来的“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是修改为“民事审判和执行活动”,还是修改为“民事诉讼活动”,同样争议很大。反对将“民事审判活动”修改为“民事诉讼活动”的最主要理由就是民事诉讼活动中大量存在当事人对自己私权的处置,检察机关对审判权进行监督,不应影响当事人的诉权。这种观点应该说基本正确。所谓正确,就是民事行政检察权的监督对象或者说监督重点确实应当是审判权和执行权,是公权力对公权力的监督,一定要避免在监督的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手伸得过长,干预甚至限制了当事人的处置权。但是,为什么又说基本正确,就是这种监督对象也不是绝对的。检察权在对审判权的监督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对当事人民事权利和义务的审查,只要当事人的处置是正当的,合法的,检察权就应予以支持。反之,如果当事人的处置损害了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那这种所谓的私权就应当被监督和制止。例如当前出现的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规避法律规定的一些虚假调解、虚假诉讼等,就应当作为民事检察监督的对象。

五、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是一种客观中立的监督

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基本目标是通过依法监督诉讼违法和裁判不公问题,维护司法公正和权威,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保障国家民事、行政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这是国家设立民事行政检察制度的根本目的之所在。这一基本目标,决定了其监督的立场必须是客观、中立和公正的。有人称之为“居中监督”,也有人将检察监督介入后的民事诉讼活动形象地比喻为“菱形结构”,这些说法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就是检察机关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只对法律负责,不代表任何一方诉讼当事人的利益。不站在任何当事人的立场,这是检察官与律师的根本区别所在。检察机关的抗诉决定在客观上似乎支持了一方或者几方的利益,是因为该案件的裁判客观上没有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需要对其存在的错误予以纠正,以维护司法公正。这其实是检察监督的副产品。在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权的行使过程中,检察机关在发挥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发挥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六、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是一种法定的监督

上一篇:中国古代史的政治制度下一篇:《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