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监督法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大监督法(精选8篇)

人大监督法 篇1

学习讲 稿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大家好!

按照年初常委会会前学法安排,今天有幸作为领学人与领导们在一起共同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监督法》,于2006年8月27日,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表决通过,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监督法共分九章,共计48条,我们将分二个部分进行学习,即:第一部分监督法基本概括(总则);第二部分监督法对具体监督形式的规定。

第一部分 监督法基本概括(总则)

一、监督法的调整范围

1、监督法将调整范围定位于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由于各级人大代表会议每年通常只开一次会,对“一府两院”工作实施经常性监督的职权是由人大常委会行使的;因此,监督法将调整范围确定在规范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

2、规范完善了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的程序。宪法以及地方组织法、立法法、预算法等法律已经赋予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权,实践中的突出问题是监督的形式和程序不够完善。因此,监督法着重将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进一步予以规范化、程序化。

二、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五个)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则。(第3条作了规定)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人大一切工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人大的具体工作都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如:对“一府两院”的各项监

督和重大工作计划安排,都及时向党委请示;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执法检查报告等监督工作的主要情况以及重要意见、建议,都及时向党委报告;需经常委会审议的包括监督方面的重要问题,党组也要先行研究,把握好原则和方向。人大监督工作总体上是围绕切实贯彻党委意图,依照法定程序实现党的主张和人民群众意志的统一。(这是我们的人大制度与资本主义议会制度的本质区别,议会议员代表的是各自的政党、阶层和集团的利益,因此议会中有激烈的质问、争辩、争吵,如韩国议会开会时议员与议员、议员与政府人员间发生动手动脚的现象,日本是通过议会把首相换来耍。而我们各级国家机关都坚持党的领导,人大、一府两院都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我们的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必然是和谐的、比较温和的,是工作支持和搭台,而不是简单反对和撤台。所以人大在选举干部、表决任命干部时,都极少有意外情况出现,充分体现了党委的意图。人大的监督,提出的审议意见、工作建议比较委婉,始终把理解和支持融入监督工作中。)

2、坚持依法行使监督权的原则。(第2条作了规定)一是职权法定,二是程序法定。

3、坚持民主集中制,遵循集体行使职权的原则。监督法第4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集体行使监督职权。”

4、坚持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的原则。监督法第6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接受监督。监督法第14条、第20条、第27条等都规定,人大常委会审议各项报告及审议意见、作出的相关决议,应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我们现在是按月把常委会的决定、决议和审议意见编辑成常委会公报,按季度把公报发

给县代表,在常委会审议议题时每次邀请6名乡镇基层县代表列席,以此保障代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5、坚持向社会公开原则。监督法第7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行使监督权的情况,向社会公开。”

三、人大常委会监督的七种形式

宪法和有关法律作了明确规定,内容非常丰富,概括起来是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两个方面。监督法规定了七种形式: 一是对“一府两院”专项工作的监督; 二是对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 三是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 四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五是询问和质询;六是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七是审议和决定撤职案。

四、监督工作计划制定

制定监督工作计划的目的,在于提前明确下一监督议题、监督方式、承办机构、实施时间等内容,保证监督工作依法按程序开展。(监督法第8条、第9条对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议题确定原则、议题计划制定作出了规定,执法检查等监督议题的计划制定也参照这两条规定确定)

1、监督工作计划的制定。依照监督法第8条的规定,人大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围绕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确定每年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与执法检查等监督议题。监督议题建议由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办事机构,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每年11月底前提出。根据需要,经主任会议决定,可以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监督议题的建议。

2、监督计划的通过和公布。依照监督法第8条第2款规定:监督计划需提请经主任会议通过,印发常委会组成人员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部分 监督法对具体监督形式的规定

监督法第二章至第八章分别对七种规定监督形式作了详细规定,下面具体学习:

第二章 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的听取和审议

一、具体工作的程序(要把握7点)

1、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本级人大代表开展视察和专题调研。(第10条作了规定)目的是充分了解工作的实际情况,提高审议的质量。

2、常委会办事机构汇总各方面的意见,提供专题材料,交换意见。监督法第11条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3、报告的主体。依照监督法第13条的规定,具体报告的主体是本级政府对某一专题所作的工作报告,本级法院或检察院专项工作报告。

4、审议内容。审议重点内容是报告机关是否依法开展有关专项工作;报告的情况是否客观真实;工作的成效、存在问题和原因;解决问题和改进工作的措施。

5、审议意见的处理。依照监督法第14条第1款的规定,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交由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研究处理。“一府两院”应当对审议意见进行认真研究,提出处理意见,并把研究处理情况向常委会提出书面报告。常委会对专项工作报告作出决议的,“一府两院”应当在决议规定的期限内,将执行决议的情况向人大常委会报告。

6、工作评议。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必要时,可以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对报告机关的专项工作进行评议。经测评,满意和基本满意人数未超过半数的,应当责成报告机关重新报告。

7、督办。常委会可以对审议意见和决议执行情况组织跟踪检

查,也可以委托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委会工作机构实施跟踪检查,督促执行反馈。

第三章

对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

对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的具体形式包括: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计划、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以及审计工作报告。

一、预算监督

(一)预算、决算监督的重点内容。按照监督法第18条第1款规定,人大常委会对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重点审查监督以下7个方面的情况。

1、遵守预算法律、法规和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的执行。

2、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各级预算应当做到收支平衡,不列赤字。就各级预算而言,预算收支是否平衡,主要看是否存在虚假平衡。

3、重点支出的安排和资金到位情况。财政资金不能满足所有的支出需要,必须统筹兼顾并保证重点支出。

4、预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5、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6、上级财政补助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情况以及向下级财政转移支付情况。

7、财政结转结余资金及其使用情况。今年县人大常委会率先在全市区县人大成立了预算工委,并制定了《 隆昌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预算审查监督办法》。

(二)预算监督的主要形式

1、审查和批准决算。监督法第15条规定,国务院应当在每年6月,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6月至9月期间,将上的本级决算草案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2、听取和审议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监督法第16条作了具体规定。

3、审查和批准预算调整方案。各级政府对于必须进行的预算调整,应当编制预算调整方案。预算调整方案的审批权在本级

人大常委会。未经批准,不得调整预算,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向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通报预算调整的有关情况。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监督主要内容和形式

监督法第16条、第17条、第20条、第21条规定对计划监督主要内容和形式作出了相应规定,监督程序与预算监督程序基本相同。具体监督形式有4方面:(一)听取和审议半计划执行情况报告。(二)审查和批准计划调整方案。(三)听取和审议中长期规划的中期评估报告。监督法规定,规划经中期评估需要调整的人民政府应当将调整方案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这是一个新的监督形式。(四)对重大建设项目的监督。

三、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

监督法第20条规定,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审计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人民政府应当将研究处理情况向常委会提出书面报告。常委会认为必要时,可以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决议,本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决议规定的期限内,将执行决议的情况向常委会报告。

第四章 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

执法检查作为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重要方式,其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正确实施,保证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的依法正确行使,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执法检查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执法检查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执法检查不直接处理具体问题和案件。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具体问题和案件,要向人大常委会报告,由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并提出意见,交由法律实施机关依法办理。

第二,执法检查的主体是各级人大常委会。

第三,执法检查的监督对象是法律实施机关。人大执法监督 的特点则主要是同级监督,执法检查的监督对象应当是本级法律实施机关,本级法律实施机关除“一府两院”,还包括相关的实行垂直领导体制的直属机构。

第四,执法检查既是法律监督也是工作监督。

前面学习了监督计划的制定,执法检查工作的开展在监督法第24至27条有具体规定,这里重点学习执法检查报告审议意见的处理。根据监督法第27条规定:一是本级政府、法院或者检察院对执法检查报告审议意见应当研究处理并提出报告;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在收到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后,应当进行研究,制定整改方案,采取整改措施,改进工作。二是执法检查的后续跟踪,执法检查的后续跟踪是执法检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执法检查工作,往往容易忽视执法检查后的跟踪检查。

第五章

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

一、备案审查的含义和分类

1、备案审查的含义。是指规范性文件在生效之后,要按法定期限报法定的机关备案,由接受备案的机关进行分类、存档,在规范性文件的有效期间,依法对其监督审查的活动。关于规范性文件的范围监督法第28条有明确规定,监督法29条把制定相关备案审查工作规定的权力,授予了省级人大常委会。

2、审查分为主动审查和被动审查。主动审查,指的是在没有任何国家机关和公民提出审查要求或建议的情况下,由专门委员会或者法制工作委员会主动开展的审查工作。被动审查,是以某些国家机关和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提出审查要求为前提。从实际情况来说,审查工作是以被动审查为主的。依照新规定,四种情形可以主动审查:一是对于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的;二是涉及限制或者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利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

组织义务的;三是涉及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处罚和行政收费的;四是其他认为需要进行审查的。

二、备案审查内容和范围

审查内容:(监督法第30条作了规定)一是是否超越法定权限,限制或者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二是是否同法律、法规的规定相抵触;三是是否有其他不适当情形;四是是否与上级或者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相抵触;五是是否与其他规范性文件就同一事项规定不一致;六是是否违反法定程序。

审查范围:在《四川省〈监督法〉实施办法》中,县级人大常委会备案的规范性文件范围:一是县级人民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规定、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二是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出的决议、决定。政府工作部门规范性文件审查明确为由同级政府负责。对于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收到的对同级政府工作部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的审查要求或者审查建议,转送同级政府研究处理,并要求将处理结果报告同级人大常委会。

(改革和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我们认为各级国家机关创新的基础是依法履行职能职责,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对于人大工作创新,就是用足、用好、用活监督法规定的监督形式,更多的监督具体的事、具体的人。如:人大常委会委员们收集到的群众对“一府两院”的具体工作意见,就可以采取提出询问和质询的形式及时解决。最近城区一些街道在搞绿化,群众意见反映到了人大,就可以通过询问和质询的监督方式,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就绿化方案作出说明、解释,假如人大组成人员认为绿化方案不符合实际、不科学或者耗资极大,就可以对绿化方案提出意见建议,要求重新答复。这比采用听取政府城区绿化工作情况报告的监督形式更

加及时和有针对性。)

第六章 询问和质询

一、询问和质询的性质

询问和质询是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政府及其部门、法院、检察院工作中不清楚、不理解、不满意的方面提出问题,要求有关机关作出说明、解释的一种活动。询问和质询的目的,是为了获知“一府两院”的工作情况和其他有关情况或者对“一府两院”的工作提出批评,以督促他们改进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提高依法办事水平和工作效率。所以,询问和质询虽然是常委会组成人员的个人行为,但其性质是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方式之一,是人大常委会监督权的一种独特运行方式。监督法第34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会议审议议案和有关报告时,本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派有关负责人员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二、质询案的提出与答复

1.质询案的提出。监督法第35条第1款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组成人员10人以上联名,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组成人员5人以上联名,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组成人员3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委会书面提出对本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第2款规定:“质询案应当写明质询对象、质询的问题和内容。”根据上述规定,提出质询案,必须符合以下六项要求:

第一,提出质询案的主体,必须是常委会组成人员。第二,质询案必须符合法定人数,即:县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3人以上联名,可以提出质询案。第三,质询案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如果以口头形式提出,应当按照询问处理。第四,质询案必须明确所要质询的对象。一个质询案,应当只针对一个质询对象,以

便明确答复机关。第五,质询案必须明确所要质询的问题。一般来讲,一个质询案应当只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有多个问题需要质询,可以分别提出几个质询案。第六,质询案必须明确所质询的内容。

2、质询案的答复。监督法第36条有规定,质询案的答复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由主任会议决定交受质询机关答复。第二,口头答复的,必须由受质询机关负责人到会答复。书面答复的,应当由受质询机关负责人签署。第三,质询案答复后,主任会议认为必要时,将答复质询案的情况报告印发常委会会议。

3、对质询案答复不满意的处理。监督法第37条规定:“提质询案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山的过半数对受质询机关的答复不满意的,可以提出要求,经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由受质询机关再作答复。”

第七章 特定问题调查

监督法总结实践经验,对各级人大常委会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范围、调查委员会的组成和权限、调查报告的提出和审议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第39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属于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需要作出决议、决定,但有关重大事实不清的,可以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规定包括两层意思:第一,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是人大常委会行使职权的需要。对于人大常委会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必要时,可以组织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第二,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应是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无法胜任完成的重大问题。

一、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组织

1、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提议的提出。包括两种:一是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提议。二是常委会组成人员联名提议,监督法第40条第2款规定:“五分之一以上常委会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委会审议,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决定提请常委会审议。”

2、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提议的审议和表决。提议由主任会议决定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议之后,由主任会议提出关于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决定草案(同时提出调查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名单),提请常委会全体会议进行表决。

二、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报告的提出和审议决定

监督法第43条规定:调查委员会应当向产生它的常务委员会提出调查报告。常务委员会根据报告,可以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

第八章 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

监督法第八章,第44条至46条作了具体规定。

1、撤职适用的对象范围

监督法第44条规定撤职对象分三类:一是个别政府副职领导人员。需要明确的是,对于由人代会选举产生的政府副职领导人,本级人大常委会也是可以决定“个别”撤职。二是政府正、副职领导人员以外的其他组成人员,包括秘书长、厅长、局长、委员会主任、科长等。根据地方组织法第44条第(十)项的规定,对于上述人员,本级人大常委会有权任免,因此也有权决定撤职。三是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以外的由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审判、检察人员。因此,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决定撤职的对象范围不包括本级人民法院院长和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2.撤职案的处理。撤职案提出后,其处理程序有两种:一

是对于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撤职案,由本级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直接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会议进行审议。二是对于撤职案指控的事实是否成立,证据和事实尚不清楚的,由主任会议决定向常委会提议组织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由以后的常委会会议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审议决定。

人大监督法 篇2

早春三月,是全国人大开会的日子,“瞩目”的范围,如今已经超越了“万众”的范围,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目光也聚焦过来。今年的人大会议,预算的公开、透明是主要议题之一,也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一主要施政目标的实际步骤。

我国人大对预算实施监督主要通过三层主体进行,其中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地位和预算监督权利最高,但由于大会并不是经常召开,各级人大和人大代表的预算监督作用空间就十分有限,而加强和完善作为常设机构的各级人大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对政府预算的监督,就成为加强预算监督的现实选择。美国前总统威尔逊曾说:开会期间的国会是对公众的展览,而国会的各个专门常设委员会才是“行动中的国会”。国外也有人将这些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称为“小型立法机关”。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不实行垂直管理体制,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的常设监督机构的设置不尽相同。全国人大设财经委和预算工作委员会,但这两个机构的职责权限一直没有提高到法律层面上,这就需要今后在法律上进一步明确预工委和财经委的职能和地位,使其能够真正起到“小型立法机关”的作用。这两个机构目前存在的共同问题是专业人员稀缺,制约了监督职能的发挥。

按照部门预算编制细化的要求,一级政府组成部门少则几十个多则上百个,各级政府的部门预算大多有几百页,而人大财经委现有委员32人,预算工作委员会也只有20多名工作人员,全国上万亿元预算资金的审查监督主要由他们进行,专业人员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全国人大预算监督的主要瓶颈。在地方上,大部分省级人大设立了专门的预算监督部门,有的称为财经委,也有的设立预算工作委员会或者预算监督室。同全国人大一样,这些监督部门人力稀缺,有的只有两三个人,“小马拉大车”,谈不上有效监督。

目前在我国常设监督对预算审查和监督的结果未做到及时告知全国人大和人民代表,据有关部门解释,是出于应对突发事件和提高监督效率的考虑,但是这样做是对公共权力的不尊重,不利于形成对监督主体的再监督。前几年北京市曾作出决定,市人大常委会起草工作报告、法规草案,确定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开展执法检查、监督计划和预算执行,要通过书面、网络等形式征集人大代表的意见,或直接邀请人大代表参加讨论。这样做,有助于加强人大常设部门和人大代表之间的沟通,提高人大的监督能力,可惜这些经验没有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内推广。

细化预算是立法机关进行预算监督的前提和保证,政府作为公众的代理人,有必要将每一笔预算收入和支出的依据及其来源去向和效果通过预算反映出来。在美国,联邦预算的编制不仅要求落实到内部各单位,还要求细化到各办公室或局,而且各项资金的预算安排都须说明具体的法律依据。我曾经看过2009年的香港财政预算案文本,共有七大本大16开黄色封面的“大书”,最薄的一本是《政府财政预算案拨款条例草案言辞》,共42页,而分量最足的三本预算账本达1150多页,详细到添置一张桌子、一把座椅、一分钱。预算案全文一字不落地在香港财政预算案网页可以查到,打开网页,预算案言辞、案重点、账本、历年财政预算案,甚至预算案漫画版都一应俱全。只需轻轻点击鼠标,所有的资料和数据历历在目,不怕查不着,就怕嫌麻烦。

我国长期以来在细化预算方面一直有所欠缺,许多人甚至人大代表反映“看不懂”的主要原因,就是预算编制过于粗放,这是直接导致预算监督流于形式的原因。2007年政府收支科目分类调整后,政府收支科目的设置有所改变,但预算收支科目不够具体的问题依然存在。我国预算支出科目分为“类”“、款”“、项”“、目”“、节”五级,逐级相连,预算收入有目级科目而支出没有目级科目,节级科目则完全没有体现。由此,科目设置就不能清晰地说明每一笔资金的具体用途。专项支出也未在预算科目设置中详尽体现,通常只按类列出一个预算数,使得部门预算的要求完全无法落到实处。

总之,我国预算的收支分类要进一步细化,要设置必要的目级和节级基础科目,以保证更加详细的预算信息得到反映,而解决这个大问题,还是要倚赖于全国人大开好会,把预算问题作为会议的核心议题去对待,去研讨,去决定,并且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真正优势和实际价值之所在。

人民代表大会,中国财政议会也!

监督人大代表 篇3

据《经济决策参考》及新华社的相关报道,原湖南省湘乡市委书记胡友建为了当上湘潭市副市长,借湘潭市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机,用5000元现金和6000元购物券贿赂市人大代表,由140多名人大代表联名推荐,通过诸多幕后交易,当选为湘潭市副市长。事情败露后,有关部门对胡友建进行了处理——湘潭市人大常委会依法撤销了胡友建的副市长职务,有关部门决定撤销其湘乡市委书记职务,按副处级确定工资档次。

读了这则新闻后,笔者首先对湖南省有关部门仍保留胡友建的副处级待遇表示不满。他胡友建用金钱拉拢腐蚀人大代表,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做赌注,既严重破坏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也严重破坏了人民代表大会的形象,是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亵渎,也是对人民选举权利和意志的践踏。胡友建的行为已涉嫌破坏选举罪、贿赂罪,理应数罪并罚,怎么能撤销了湘乡市委书记职务,还要按副处级确定他的级别工资?

不过,虽然对胡友建的处理很不令人满意,可处理了总比拖着不处理好,按副处级确定级别工资档次总比让他继续当市委书记好。然而,不能忽视的是,胡友建贿选副市长成功,湘潭市人大代表“功不可没”。如果没有那140多位人大代表联名推荐,没有湘潭市超半数的人大代表投他的赞成票,他怎能顺利登上副市长的宝座?

出了一个贿选副市长的胡友建,出了那些为胡友建拉选票的市人大代表,把他们处理了就是了,用不着大惊小怪。可让人感到担心的是,向人大代表行贿的远不止一个胡友建,而有的人大代表也并不是只向胡友建出卖了选票。据可靠消息称:在湘潭市的人大换届选举期间,为了达到个人当选目的而送钱送物的竟有28人之多。已查清那28人共送钱物71万多元,平均每人行贿2.5万元。而接受钱物的人大代表约占湘潭市人大代表的一半,其中一位人大代表收受钱券最多,达9900元整。贿选的28人中,有5人想通过贿选进班子,还有23人竟想通过贿选当选省人大代表。

以上这些数字是查清了的,还有没有没查清的,恐怕谁也不敢打保票说没有。就凭这些已经查清了的数字来看,湘潭市竟然有一半人大代表屁股上“粘了屎”。如果此事没有曝光,且不说那些用金钱开路进了班子的人很可能个个都要当贪官,就是那些通过送钱送物而当选的省人大代表,恐怕也很难依法履行代表职责,全心全意为选民效力。按照投入和产出的经济规律,笔者推断,他们很可能一上台就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把用以行贿的钱物连本带利地捞回来。

这种具有相当规模的“贿选现象”(如果可以称之为“现象”的话)在一个市的人代会上出现,充分反映了有些人大代表素质低得让人可怜——他们的灵魂和良知廉价得只值几百元现金或购物券!那样的人不但不配当人大代表,连当一个正直公民的资格都让人怀疑。

失去监督的权利容易腐败。过去一讲监督,就讲如何监督党员领导干部,讲监督政府官员,讲监督权力机关。这当然是对的,但却很少有人提出监督人大代表。然而,人们忽视了人大代表既肩负着执政的重任,還手握选官的重担,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监督,让有些素质不高的人大代表乱扯胡琴,腐败下去,变成新的蛀虫,那是很危险的。湘潭市一半人大代表“湿鞋”,不就给人大代表需要进行监督敲了一记响亮的警钟?

如何监督人大代表,这实在是个相当大的课题,不是笔者一篇短文就能解决得了的。笔者此处提出几点小建议,算是抛砖引玉吧。

一是充分发扬民主,把好选举关。人大代表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职责,有严格的资格限制,对那些不具备执政能力,特别是政治品质不过关,根本不配当人大代表的人决不能“心太软”,务必得将他们拒之于人大门外。

二是建立人大代表向选民工作报告制度。当选人大代表后为选民办了哪些事,提了哪些议案,应让选民心中有数。不能让有的人大代表戴着代表的帽子,而不履行代表的职责。

三是建立淘汰机制,对人大代表不搞“一选定终身”。对那些不但没为选民办事,还干了与人大代表身份不相符的事(比如收受贿选者的钱物)的所谓人大代表,立即淘汰出局。

人大监督法 篇4

②审查和批准,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报告,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

③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

④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和审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自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内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之间认为对方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送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研究,必要时,送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人大与司法监督 篇5

陈 霖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为期一天的全州人大主任联席会议已经完成了各项议程,就要结束了。这次会议以强化、深化、优化司法监督为主题,以交流、对话、讨论司法监督方法为载体,以中外政治理论的学习与思考、中外司法实践的认识与把握、人大机关和司法机关之间良好而又健康关系的探索与构建为任务。13个县市人大常委会对这次会议认识到位、准备充分,都作了很好的现场发言或书面发言。州级公、检、法、司系统对这次会议自觉响应,积极配合,主要领导参会并作了认真发言。州委、州委政法委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杨副书记、和书记亲自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这一切一切,使这次会议开成了一次规格高、有水平、有质量的会议,让与会同志对司法监督的意义、内涵、方式有了更多了解,为未来我州各级人大机关和司法机关之间加强联系与沟通、协同与合作、支持与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借这个机会,我要代表红河州人大常委会向杨副书记、和书记、宋副书记、王院长、王检察长、余副局长、向局长以及13个县市的主任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想在各位领导、同志们精彩讲话的基础之上,简要地总结、概括、阐述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为何要讨论司法监督

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我州各级人大常委会既承担着多重工作责任,也有很多不能忽视的薄弱环节,但这次会议为何选择“加强司法监督”题目来进行讨论呢?究其原因,主要是这样几点因素。

原因之一:是解决现存严峻问题的需要。多年以来,我州各级人大机关在司法监督工作上,存在着很多不足的问题。择要而言,主要是三个问题。

(一)不会监督。表现是:我州各级人大机关的很多同志们,包括我本人在内,缺乏对司法工作实施监督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对司法理论与实践一知半解;对各司法单位的职责与职权一知半解;对司法监督的内涵与方式一知半解„„个个都与司法行家的境界相去甚远,无论是在制定工作要点、确立季度工作重心之时,还是在人代会、常委会期间,都提不出有针对性、有见地、有品位的意见、建议。

(二)不愿监督。表现是:我州各级人大机关的很多同志们,包括我本人在内,缺少对司法工作实施监督的健康心态,我们都有在人大系统工作不能不干事、但不能多干事的思想误区;都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两台事不如干一台事的思想误区;都有司法机关是相对独立的专政机关、不要去引发歧义的思想误区„„个个都与司法机关的领导接触不多、交情不深,处于若即若离状态。

(三)不善监督。表现是:我州各级人大机关的很多同志们,包括我本人在内,缺少善抓大事、善抓关键的良好素质,我们对司法系统的亮点、热点、难点不清不楚;对司法司系统的大事、好事、难事不清不楚;对司法系统的改革趋向、发展趋向、进步趋向不清不楚„„个个都不知从何处去监督、从何处找切入点,陷入一片茫然境地。

无疑,这些问题是严峻的。因为,它是人大系统的同志们知识、能力有缺陷的象征;是人大系统的同志们总体工作素质有缺陷的象征;是人大系统的同志们工作态度、精神状态有缺陷的象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解决好这些现存问题。而边学习、边交流、边对话、边讨论、边工作,就是解决好这些现存问题的重要办法之一。

原因之二:是应和四面八方呼唤的需要。凝神倾听,“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乃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一种强烈呼唤。

(一)党委在呼唤。表现是:党中央的领导、省委的领导、州委的领导,在很多会议上,在很多场合里,都在异口同声地强调:司法公正关乎社会和谐、关乎党的利益、关乎国家利益、关乎人民利益,必须强化和改进方方面面对司法工作的监督,包括强化和改进人大对司法工作的监督。

(二)人民在呼唤。表现是:人大代表尖锐批评,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一府两院”重要职权,但迄今为此,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却只满足于监督政府,而对“两院”仍然漠不关心、束之高搁„„这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种失职,必须迅速扭转这种不正常局面。

(三)司法界在呼唤。表现是: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是一个地方的领导班子之一,既要为政府提供优质服务,又要为“两院”提供优质服务,而不能厚此薄彼,不关注“两院”、不为“两院”说话、不帮助“两院”解决困难与问题。„„

无疑,这些呼唤是有道理的。因为,它是党的利益所在、人民的利益所在、司法界的利益所在。所以,我们必须应和好四面八方的呼唤,而我们汇聚一堂,共商加强司法监督工作,就是应和这些呼唤的一种实际行动。

原因之三:是推进红河法治建设的需要。显而易见,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有利于我州法治建设进程的推进。

(一)有利于人大机关提高法律素养。表现是:在交流、对话、讨论司法监督工作的过程当中,人大机关的同志们必然要学习、领会有关司法理论;必然要了解、把握有关司法程序;必然要认识、接触司法单位的行家里手;进而就必然增添司法知识、司法技能、司法理念。

(二)有利于司法机关从严要求自身。表现是:在交流、对话、讨论司法监督工作的过程当中,司法机关的同志们必然进一步了解人大对司法监的必然性、必要性、重要性;必然进一步尊重人大对司法系统的监督;必然进一步约束好自身的权力。

(三)有利于两大机关构建良好关系。表现是:在交流、对话、讨论司法监督工作的过程当中,无论是人大机关的同志们,还是司法机关的同志们,都必然会对我国国家权力组织结构产生更清晰的认识;对立法权、司法权产生更清晰的认识;对两大机构良好关系产生更清晰的认识。

二、什么是司法监督

总体来说,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司法的监督,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在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对“两院”及其他司法单位实施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具体来说,就是要开展以下一些监督工作„„

一是要听取、审议和批准“两院”工作报告。即在每年的人代会上,听取、审议和批准“两院”工作报告,并在这一过程中实施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

二是要听取审议和批准“两院”专题报告。即在主任会上、常委会上,听取、审议、批准“两院”专题报告,并在这一过程中实施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

三是要任免、评议、帮助两院重要干部。即在宪法、法律大框架内,做好两院重要干部的任免工作、评议工作、帮助工作,并在这一过程中实施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

四是要交办、督办和催办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即在人代会闭会之后,认真交办、督办和催办人大代表向两院提出的意见、建议,并在这一过程中实施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

五是要询问、质询和调查一些重要案件。即对老百姓反映强烈或社会反映强烈或司法界意见分歧或党委领导交办的一些案件,积极运用询问、质询、调查等手段,来进行协调、监督司法活动。

六是要检查、视察和调研司法领域工作。即选择一些重要司法环节、重要司法单位进行检查、视察、调研活动,并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

七是要了解、反映和解决司法困难问题。即要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是一套领导机关的优势,履行为司法系统提供优质服务的职责,主动了解司法系统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向党委、政府作出反映,甚至督促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帮助解决困难与问题。

三、怎样进行司法监督

实践证明,人大机关对司法机关工作的监督,要做到正向而非反向、积极而非消极、帮助而非添乱,并非一台易事。因此,我们极有必要在关系的理顺、机制的形成、素质的提高等方面狠下功夫。

(一)要努力构建人大机关与司法机关间的良好关系

无论是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宪法法律的尊严方面来说,还是从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方面来讲,人大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塑造一种良好的关系都极其重要。因此,我们双方要共同努力,加强相互联系与沟通,加强相互协同与合作,加强相互支持与服务,以构建一种良好的双边关系。

(二)要努力建立人大监督司法工作的一些科学机制

伴随着民主政治的前进脚步,我国各行各业的治理工作都必须走上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轨道。人大工作、司法工作也不能例外,我们要共同做好司法监督工作,就必须建立一些科学机制,诸如联席会议制度、司法监督制度、司法调研制度等等。

(三)要努力学习司法领域的知识和人大制度的知识

人大监督法 篇6

2003年9月,xx市人大常委会联合xx电视台、xx新闻网和xx都市报等三家不同介质的媒体,分别主办了《实事面对面》和《代表在线》两个大型互动访谈栏目,进行了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有益尝试。经过一年的运作,两个栏目已在社会上特别是该市各级人大代表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引起了国内法学界、新闻界专家的广泛关注,国内有关专业人士指出:“人大和媒体合作,为人大代表对政府官员实行有效监督提供平台,是监督机制创新的有益探索。”并认为,“对比央视《焦点访谈》,我们发现,xx的‘焦点访谈’更多地体现了人大的刚性监督。邀请人大代表和当事的政府官员参加节(栏)目,对报道的问题进行评论和解释,它实际上是一种‘质询’。这开辟了舆论监督同人大监督互动的新路子,是对当前实践中监督系统各自为战、互不通气现象的突破。”《南方周末》《新京报》等几十家媒体先后对此进行了报道或转载。

一、两个栏目的基本情况

《实事面对面》栏目由xx市人大常委会和xx电视台联合主办,是一档有投诉、有反馈、有处理、有结论的大型评论性栏目。栏目以时空转换采用现场与演播室相切换的方式进行记录和评论,每周一期,每期40分钟,在xx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每周日晚首播,周一、三、五重播。

《代表在线》栏目由xx市人大常委会和xx都市报、xx新闻网联合主办,隔周一个选题,周二的xx都市报以整版的篇幅,对所确定的选题进行报道,见报的当天下午邀请人大代表、政府部门领导及相关话题的专家、学者在xx新闻网演播室同网民直接对话,第二天的xx都市报再以整版的篇幅刊登经过整理的网上对话的情况和网民留言。对一些事关全局的问题和意见以书面或其他形式转交相关的部门办理落实,媒体对结果进行反馈。

对于联合有关新闻媒体创办的以上两个栏目,该市人大常委会并非像有些栏目那样只挂个名,而是从选题的筛选确定、节目的录制、文稿(片子)的审定等各个环节全程参与,严格把关。为了办好栏目,市人大常委会向有关的政府部门专门下发了文件,成立了栏目指导委员会,并在栏目刊播前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在实践中,栏目善于发挥人大和媒体的各自优势,抓住群众反映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由媒体进行深入报道和剖析的同时,人大进行监督。栏目选题时非常注重结合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中心议题和工作,抓住群众反映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通过人大监督和舆论监督的结合,帮助和督促有关政府职能部门提高办事效率,改进工作作风,树立“效能”政府的新形象。两个栏目刊播以来,已先后对效能革命、生态建设、拆迁户回迁、教育收费、公安派出所出警不快、机场路交通安全隐患、苍南劣质奶粉、划龙舟等事关全局的问题或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报道和有准备的监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栏目十分注重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两个栏目在具体操作中坚持每期的嘉宾都必须有人大代表参与,还根据需要不定期组织人大代表与媒体记者互动,如组织代表参加“中秋夜访派出所”、“人大代表公开征集议案即代表在线南北行”等活动,至今已共有100多位人大代表参与到两个栏目中来,真正发挥了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

二、两个栏目的现实意义

第一,较好地解决了人大监督运作的开放度不够问题。栏目的创办,使人大监督从封闭走向了透明,开放度明显增强。目前在人大工作实践中,一方面,是选举产生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知道人大到底干了哪些工作;另一方面,人大及其常委会干了大量的工作却缺乏让群众了解的渠道。两个栏目使人大代表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为人大工作走向透明开辟了新的窗口。

第二,为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创设了新的平台。现实中,不少的人大代表,特别是一些基层的人大代表履行职权、发挥作用既缺乏主动,更缺乏平台,平时除了参加一年一度的人代会和偶尔参加一些执法检查、评议外,几乎没有更多的载体能使他们发挥作用。而xx开设的栏目,使代表们有了更多的替人民群众说话、向政府提出意见建议的机会。

第三,较好地解决了媒体监督常遇到的阻力问题。该市三家新闻单位栏目组的记者非常深刻地感受到,以往他们搞舆论监督,可以说是难上加难,经常是采访的记者还未回到单位,被采访单位领导的电话已经打来,许多批评报道不了了之。跟人大合办栏目之后,虽然有时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力,但人大常委会或人大代表出面监督后,基本能改变这样的局面。

第四,两种监督形式的有机结合,增强了监督的整体实效。人大监督和舆论监督各具优势,却又各有不足。纯粹的舆论监督作为一种道义的、心理的“柔性监督”,往往有影响力却没有任何法律意义上的约束力。而一旦将其转化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监督,形成一种既有广大群众参与所带来的广泛影

响,又有法律规范所产生的巨大权威性的监督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舆论监督的效能。两个栏目,正是将法律监督通过媒体转化为公众的舆论监督。对媒体反映的重大问题,通过人大及其常委会及时组织调查核实,依法督促落实,使两者互为渗透,相得益彰。好范文版权所有

三、实践中的问题

由人大与新闻媒体共同主办栏目,实现

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的有机结合,作为一项新的尝试,在具体的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嘉宾难请。一是政府部门的嘉宾难请。原因是许多人依然认为,监督就是“挑刺”、“找碴”、“制造麻烦”,因此惟恐避之不及,甚至设法阻挠和抵制。如何消除受监督单位的这种疑虑,顺利地让政府部门的负责人出来说话,值得探讨。二是人大代表作为嘉宾也难请。原因在于代表中各级党政领导、企业主的比例很高,要么工作忙抽不出时间,要么怕得罪人不敢出来说话。这就使我们有必要对当前人大代表的结构问题进行反思。

浅论县级人大监督困境及对策 篇7

一、问题缘起

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人大选举产生“一府两院”, 并代表人民将国家权力的一部分委托给“一府两院”。“权力授出之始监督也就开始”, 为保证“一府两院”忠实而规范地行使所授之权, 防止其恃权滥用, 人大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就成为合乎逻辑的必然和必要。人大行使监督权是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彰显和保障, 具有作为民意代表机关的人民性和终极性, 具有宪法所赋予的最高权威性和强制性。

当我们放眼于现实政治, 不难看到当前人大监督工作的实践与宪法及监督法的规定, 与人民日益增长和多元化的利益诉求, 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比, 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当前县级人大的监督作用发挥几何? 县级人大监督权的运行机制与实现方式存在哪些问题? 如何优化县级人大的监督职能? 追溯问题的根源, 厘清问题之间的关系,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使人大监督发挥出其所应有的巨大力量,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意义。任其重也, 道其远也。

二、县级人大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从文本政治走向现实政治, 我们看到得更多的事实是:县级人大监督行为不持续, 威慑性不够; 管理技术手段落后, 部门设置与人员配备满足不了工作的需要; 多事后监督而少事前、事中监督, 重纠偏性监督而轻预防性监督; 常被县级党委、政府架空, 监督流于形式; 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表性不够, 难以树立在群众中的权威等等。总而言之, 县级人大监督的实效还很有限, 未能形成对“一府两院”的有力制约, 监督职能还远没有发挥出来。

( 一) 县级人大监督存在的问题

1. 财政监督乏力

县级人大一项重要职权是替人民管好“钱袋子”, 即行使财政监督权。法理上讲, 县政府每年度制作财政预算, 向县人大汇报并须得到县人大认可。但实践中, 掌握着财政的财政部门隶属于政府, 直接听命于政府, 向政府负责而非向人大负责; 加之, 目前维持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机构运转和组织执法检查、代表活动等履职行为所需的经费都依赖于县政府财政部门的审核划拨, 于是形成监督主体服从监督客体的“戏剧化”局面, 县人大“囊中空虚”直接导致监督空虚。

2. 干部队伍建设不足

县级人大干部队伍在人员构成、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各个方面均存在着不足之处。人大干部队伍自身建设的不足又会导致以下弊端:

( 1) 监督主动性不高。诚如新乡县人大调研室主任所说, 面对自己在“一府两院”的老同事、老下属, 多数常委会委员“不好意思”监督, 一些关于“一府两院”的问题往往列不进常委会会议议程。

( 2) 监督刚性不足。无论是从情感因素出发还是从工作难度出发, 县级人大都倾向于使用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代表视察等柔性监督方式, 而对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罢免等刚性的同时是具有实质性效力的监督方式却长期束于高阁。

( 二) 县级人大监督问题产生的原因

地方权力运作体制缺陷、相关法律建设滞后、监督机制不健全不配套、监督缺乏支持性和保障性系统, 等等, 相互交织盘根错节, 极大地束缚了县级人大监督权的发挥, 使人大监督难有作为。

1. 现行地方权力运作体制的制约

( 1) “党管干部”原则造成县级人大不敢监督。党管干部原则, 在现实政治运作中悄然蜕变成党委对县级人大的“反监督手段”。正如新乡县人大人事任免工委的一位工作人员所说: “县党委若想‘摆脱’县人大的监督, 可以对‘挑刺’行为对人不对事, 挑党委毛病的人大代表或人大干部的政治前途不会平坦, 哪位人大代表或人大干部还愿意拂逆党委的意志呢?”

( 2) 党的领导与人大监督的关系未理顺造成县级人大不能监督。

( 3) 党政主导型体制造成县级人大不便监督。

( 4) 监督对象权力来源不均衡造成县级人大不实监督。总而言之, “地方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四个权力中心高度重叠, 相互制衡、功能分化的结构变成了一元化、总体化和等级化的治理结构”, 使县级人大监督功能扭曲化、空心化、虚弱化, 人大监督权由宪法赋予的最高权威性沦为镜中花、水中月。

2. 法制建设滞后

国家《监督法》的立法问题从1985 年首次提出, 历时20余年之久, 终于于2006 年8 月“千呼万唤始出台”。现行监督法对宪法和地方组织法中有关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权的行使的规定进行了细化, 但值得注意的是, 所有这些规定, 都只涉及程序方面的问题。

3. 人大代表选举及罢免机制的缺陷

没有完善的代表罢免机制, 人大监督权的高效运作就没有保障。然而, 现行的代表罢免制度只是“纸上制度”。由于代表联系选民的制度化途径尚未建立, 选民不清楚自己选举出的代表有哪些作为、称不称职, 也无法拿起罢免代表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而外部监督恰恰是代表履行职责的根本源泉。对于代表来说, 由于感受不到来自选民的实实在在的外部压力, 便容易在行使表决权、审议权等时奉搭便车为行为准则, 渎于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神圣职责。

三、改进县级人大监督的对策建议

走出县级人大监督困境需要从政治体制、法制建设、监督机制、人大自身建设等多方面入手, 循序渐进, 坚持不懈, 绝非一蹴而就之事、一朝一夕之功。

( 一) 理顺党的领导与人大监督的关系

党的领导原则是我国人大监督的基本原则, 这是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 坚决不可动摇。结合县级人大监督的民主特征和工作实际, 笔者认为党的领导应体现在监督指导思想上, 而不宜直接介入具体工作。

党委不直接介入县级人大具体工作, 可由县级人大组织改革加以保证。可改变县委书记或副书记直接兼任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做法, 而由政治思想过硬、业务能力突出、深受选民拥护的专职委员担任常委会主任, 同时在常委会内部设置党组, 常委会决定首先经过党组的审查和同意。明确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权威地位, 真正将重大事务决定权、任免权等收归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值得注意的是, 人大可以在共产党超越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时行使监督权。

( 二) 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有关监督法实施的规范性文件

目前, 宪法、地方组织法和监督法三法并行, 基本使人大行使监督权做到了“有法可依”。对此, 笔者所调研的新乡县人大的做法值得借鉴。监督法出台后, 该县人大将原来的工作制度进行全面梳理, 对符合监督法规定的、在实际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制度制定成规范性文件; 对符合监督法基本精神、个别做法不符合监督法规定的制度, 提出修改意见并提请常委会会议通过后, 制定成规范性文件。通过废旧、立新、改偏, 人大在进行监督工作时所遵循的既是经受了实践的检验, 又是人大代表和工作人员驾轻就熟的规范性文件, 使得监督工作能见成效。

( 三) 落实县级人大财政监督

搞好财政监督, 替老百姓管好“钱袋子”是县级人大监督的题中之义, 也是制约“一府两院”行为的有效手段。

1. 加强预算监督。预算监督是形成权力制约机制的最直接途径。目前县级人大普遍对预算监督的重视程度不高, 所以首先要科学认识预算监督, “将预算监督看成是制度建设、宪政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 要将预算监督的程序与实质统一起来, 以严格的程序保证真实的监督, 以监督的实效优化程序的合理。最后, 要采用中期审计、报表检查等多元创新的方法, 对预算执行的情况和绩效加以监督, 不让预算监督有头无尾。

2. 建立独立的财政监督机构。县级人大财政监督机构的独立性缺失可以分为两个层次。首先, 目前尚有相当部分的县级人大没有设置财政监督专门机构, 这无疑使对“一府两院”的财政监督沦为一纸空谈。因此, 要增设财政监督机构, 充实财政监督专业人才。其次, 目前大部分县级人大的财政监督机构依附于本县政府, 与政府利益共生、同体共荣, 这无疑严重地销蚀了财政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对此, 可借鉴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 将目前的政府部门内部审计转变成独立的立法型审计机构。

( 四) 健全人大干部队伍建设和履职激励机制

人大干部队伍是人大监督体系中的能动因素, 人大监督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态度、行为和做法。

1. 建立一支有能力执行好县级人大监督工作的专门队伍。这一方面要提高县级人大机关干部的能力素质, 为各个工作委员会配备相应的专业化人才; 并优化县级人大机关干部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业务结构, 要分别有熟悉党政工作、法律、财政等各方面专业知识的人员。另一方面要改变县级人大“养老院”的面貌, 转变工作作风, 落实工作考核, 将人大从党政老干部谈天喝茶的清闲“衙门”变为监督“一府两院”、联系代表与群众的阵地。

2. 建立县级人大干部履职激励机制, 打造优秀人大机关干部选拔交流渠道。新乡县人大农工委主任说, 拓宽县级人大机关干部的政治发展前途, 将工作积极主动、业绩突出的干部提拔到市级人大或交流到党政机关, 将会十分有效地提高机关干部监督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绩效性, 进而激活县级人大监督体系, 带动人大监督工作全面进步。

( 五) 建立县级人大监督的社会联动机制

社会的参与、配合、支持和信任是县级人大监督的源头活水。只有当民众成为县级人大监督权行使过程中的内在组成部分、当社会联动机制嵌入县级人大监督体制中, 县级人大监督才能真正获得深厚的合法性基础, 降低监督的成本, 提高监督的效益。

1. 提高县级人大工作的透明度。这是当前建立县级人大监督的社会联动机制的关键环节。要将人大监督的事项、目的、进程和结果都公示于社会, 进一步开放人大会议过程, 使社会公众能够了解代表在会议期间的发言、提案及投票情况。要注意运用互联网等现代化工具搭建人大与社会的交流平台, 引导人大代表通过博客、电子信箱等与选民、媒体互动, 消除信息不对称, 让监督权在阳光下运行。

2. 提高县级人大工作的开放度。一方面, 要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层次的民意收集机制, 听取民众呼声, 把握社会热点, 方便民众参与, 让人大监督更加“接地气”, 从而使监督工作更得民心、更贴近人大监督的本质。另一方面, 要敞开大门接受舆论对人大自身工作的监督。可借鉴温州市人大的做法, 主动“放下身段”参加媒体节目, 介绍人大监督工作, 对舆情关注的问题进行回答或评论。同时也要善于借助媒体力量获得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来推动人大监督工作的开展。

人大监督是具有根本性、权威性、全局性和民主性的监督, 搞好县级人大监督对维护县域人民根本利益、密切人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促进县级“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县级人大监督困境并非一日之疾, 搞好县级人大监督绝非一日之功, 需要学界、人大工作者等社会各界的不懈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建红.关于增强人大监督权的思考[J].大连干部学刊, 2006 (2) .

人大监督,紧盯司法公正 篇8

绝对的权力带来绝对的腐败。如果对权力的动用没有相应的制约与监督,也同样难以保证不受权力的诱惑而偏离公正的轨道。在我国的法律制度中,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因此,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产生以后,虽然可以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但这绝不意味着其可以滥用权力而不受限制,相反必须接受人大作为权力机关的监督。

在每年3月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上千名代表齐聚北京人民大会堂,听取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这相似的一幕也同样在各级地方人大的会议里上演。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司法权的来源,人大监督所依据的是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代表的是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体现的是我国国体和政体的本质与内容,每一次监督权力的行使都是对人民主权原则的彰显。因此,人大及人大监督在全国人民的政治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社会对人大监督的认识却不应只停留在一年一度的人代会上代表们听听报告和投投票。人大听取和审议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实现了从宏观上对司法机关的监督,但这是一种被动的监督,毕竟仅凭一个工作报告获得多少赞成票、反对票,来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对司法工作的肯定或否定态度,仍然不够,还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事实上,在当前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下,提出质询、执法检查、行使罢免权、进行特定问题调查、受理人民群众对司法机关所办案件的申诉和对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的控告等等,这些都是人大发挥监督作用的有效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为人大对司法工作的监督明确了职责、指明了方向,使得监督的落地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人大常委会作为人大的常设机构,在切实贯彻执行监督法中,只有不断改进和创新监督方式,增强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人事监督之间的配合与协同,确保形成监督的常态化机制,才能为司法的公平正义真正保驾护航。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并把公正作为法治的生命线。守卫司法公平正义的防线,人大不能缺位。因为其对司法机关监督责任履行到位的使命,实际上早已融入人民群众对法治中国的期盼之中。

上一篇:资质申请申报材料目录下一篇:澳洲留学租房技巧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