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监督重点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卫生监督重点(精选8篇)

卫生监督重点 篇1

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于2007年8月在原邹城市卫生防疫站基础上组建而成,是卫生监督职能的执行机构,现有职工39人。具体职责是:组织落实市卫生局指定的卫生监督工作任务;依法开展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及其他健康相关产品,以及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医疗卫生、传染病防治监督执法检查;负责全市相关卫生许可审核;对辖区内危害公共卫生的中毒事故、重大疫情和卫生行政处罚案件进行调查并提出处罚建议,查处违法行为。建所以来,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不断加强能力建设,深化内部管理改革,健全考核奖惩、监督约束机制,全面落实卫生监督措施,确保无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发生,保障人民健康,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服务承诺

为大力推进效能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更好地服务于全市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承诺如下:

一、坚持依法行政,做到严格执法、违法必究、公平公正。

二、严格执法程序,做到着装规范、举止文明、亮证执法、文明执法,态度热情,严禁冷、硬、拖、顶现象。

三、推行阳光政务,坚持“五公开、一监督”,即法规标准公开,职责公开,许可条件、程序公开,监督监测程序、频次公开,许可、监督、处罚等办事结果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四、坚持廉洁行政,严格执行“卫生监督员六不准”、市委“五条禁令”,坚决杜绝以权谋私、滥用职权行为。

五、提高办事实效,实行首问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杜绝不作为行为,坚决查处各类危害公共卫生安全违法行为。

监督举报电话:5213698,3235000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介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7年8月在原邹城市卫生防疫站基础上组建而成,具体实施政府疾病预防控制职能,现有职工106人。具体职责是: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

近年来,在各级党政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一切为了人民健康,一切为了经济发展”为宗旨,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不断深化内部管理改革,加强体系能力建设,全面落实疾病防控措施,推进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为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先后通过了省级计量认证、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及职业健康检查服务资质认证复审,具备78个产品、116个参数产品的卫生检验检测能力。承担着卫生部疾病监测点、全球基金艾滋病、疟疾等项目工作,是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管理分会基层公共卫生管理学组副组长单位。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服务承诺

为大力推进效能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全市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承诺如下:

一、坚持办事公开,即办事依据、具体职责、收费依据标准、监测频次数量、办事结果五公开。

二、文明热情服务,实行挂牌上岗、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制度,推行礼貌用语,“马上就办”,立说立行。

三、加强质量控制,严格卫生技术服务程序、标准,确保公开、公正、科学、有效。

四、严格办事程序,对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内外科、胸透等一般项目合格的现场办结,血、便等检查异常的5个工作日内转相关监管部门通知复检;采检、送检的产品,根据检验项目要求,15个工作日内出具检测报告(特殊情况按约定办理);接到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如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等)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现场。

五、恪守职业道德,认真执行市委“五条禁令”,忠实履责,服务到位。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投诉电话:5213698、3235000

2012年卫生监督工作重点

一、继续推进执法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执法水平。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完善学习考试激励制度,继续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内部稽查,做到依法行政。

二、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和处罚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对违法企业(单位)建立“黑名单”,强化追踪整改情况,做好案件移送,加大惩治力度。

三、进一步规范卫生行政许可,提供高效便民的服务。依托行政服务电子监察系统、内部信息平台,完善审批程序,提高窗口服务的便捷性、透明度。

四、全面推进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加大市政供水、城区自备水、农村集中式供水特别是学校饮水卫生监管,重点做好消毒技术指导、卫生许可审查工作。

五、加强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督促落实传染病防控措施,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活动。做好消毒产品、集中消毒餐饮具企业监督管理工作。

六、加大学校、托幼机构监督指导力度,督促落实学生健康检查、常见病防治、传染病防控等措施。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职能衔接,加强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控制监督管理。

七、做好卫生监督协管指导工作,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完善舆论信息监测、报告、处置制度,妥善防范和处理好突发舆论事件。

2012年疾病控制工作重点

一、强化能力建设。协调筹建疾控大楼,改造主办公楼;充实检测检验仪器设备;优化队伍结构;加快人才引进培养。

二、科学规范管理。强化学习考试激励措施,健全岗位绩效考评奖惩机制,发挥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作用,完成机构绩效考评工作。

三、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推动省级示范化门诊和数字化门诊建设进程,规范接种服务,一类疫苗合格接种率95%以上,二类疫苗接种在济宁市保持领先位次,落实消灭脊灰、消除麻疹等疫苗针对性传染病防控措施。

四、加大重点传染病防控力度。健全应急预案,及时规范处置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完善疫情监测网络,加强疫情管理,规范疫情处置,突出抓好手足口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确保不出现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

五、巩固慢病、地方病防治成果。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干预,实施省部减盐防控高血压、死因监测等项目工作,确保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有效落实。做好碘缺乏病、克山病等地方病防治工作。争创全国慢病防治示范市。

六、提升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检验与控制水平。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提升卫生检验检测技术实力,强化公共场所、尘毒危害企业、医疗机构和托幼机构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工作。广泛开展预防性健康检查工作。

七、深化“创先争优”、“三好一满意”活动,提高工作实效。全面实施健康教育规划目标。

会议简介

2月17日,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召开2011/2012职工大会,市委常委、副市长张彦生,卫生局长王巍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卫生局党委副书记、监督所所长、疾控中心主任刘开军作政务工作报告。

张彦生在讲话中就贯彻落实全市干部作风建设大会精神提出要求。他指出,要加强学习,积极进取,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做好各项工作,让人民满意,让政府放心;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把贯彻落实全市干部作风建设大会精神融入到工作之中,并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去抓,常抓不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做好卫生监督、疾病控制等各项工作,为建设美丽幸福新邹城作出积极贡献。

王巍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健全制度,抓好落实。二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责任重大,十项指标中疾控有五项、卫生监督有一项,一定要抓好落实。三是廉洁从政、树立形象是一个永久的主题,要认真抓好干部队伍廉政建设,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四是要结合“三好一满意”活动,搞好服务,形成合力,扎实做好2012年的各项工作。

刘开军在工作报告中全面总结了2011年的工作,认真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对2012年的卫生监督和疾控工作作了安排部署。

卫生监督重点 篇2

邓海华说, 每年在这个时候, 卫生部都要评选上一年度“十大优秀新闻”。2010年中国卫生十大新闻分别是——

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二五”规划建议, 提出要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2010年10月18日,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提出要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 增加财政投入,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建议》为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2010年5月28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世界医药卫生发展趋势和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问题进行第20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健康、关系千家万户性命、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 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 是一个十分重大的民生问题,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给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体进展顺利,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启动

一年来, 全国卫生系统根据国务院2010年度医改工作安排, 以医改五项重点工作为核心, 加大力度, 稳步实施, 总体进展顺利。新农合参合率保持在90%以上, 基本药物制度已经在50%以上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 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稳步推进。我国先后出台了《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 16个国家级联系试点城市和31个省级试点城市开展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 试点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

四、国务院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

2010年11月29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政策措施。12月1日, 温家宝总理来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考察艾滋病防治工作, 探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和致孤儿童, 慰问工作在艾滋病防治一线的医务人员并进行座谈。11月22日, 李克强副总理考察了中国疾控中心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现场主持召开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 要求提高科学防治艾滋病工作水平,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五、全国医药卫生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2010年5月以来,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 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启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成果, 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加强基层单位党建工作。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坚持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全国医药卫生系统的实际出发, 以“落实医改任务、提高服务水平、改进医德医风、加强基层组织”为总的实践载体, 努力创建以“五个好”为基本要求的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以“五带头”为主要内容的优秀共产党员。

六、我国完成1.02亿人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

2010年9月, 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开展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 以尽可能给予免疫空白人群接种机会, 最大限度阻断麻疹病毒的传播, 加快消除麻疹进程, 提高全体人群健康水平。9月11日至29日, 全国共接种1.02亿人, 没有与疫苗接种相关的死亡病例发生, 没有群体性不良反应发生。本次强化免疫活动异常反应发生率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参考指南, 低于既往水平。

七、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山洪泥石流灾害紧急医学救援工作取得重大胜利

2010年4月14日, 青海玉树发生地震, 2010年8月7日夜至8日凌晨, 甘肃舟曲突发特大山洪泥石流。两次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 卫生部门迅速启动卫生应急一级响应, 创新建立前后方指挥一体化、军警地协同一体化工作机制, 协调组织全国卫生力量奔赴灾区开展卫生应急工作, 全力指导支持灾区卫生部门开展紧急医学救援、伤员转运、疾病控制、卫生监督、高原病防治、心理援助和鼠疫防控等工作, 实现了“最大程度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和“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

八、我国进一步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

2010年2月10日,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通知, 进一步明确取消入学、就业体检中的乙肝病毒检测项目, 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用人单位在公民入学、就业体检中, 不得要求开展乙肝项目检测, 不得要求提供乙肝项目检测报告, 也不得询问是否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按要求不得在入学、就业体检时提供乙肝项目检测服务。此项措施得到了公众的积极支持。

九、我国检测出携带NDM-1耐药基因细菌

2010年10月26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报, 在对既往收集保存的菌株进行NDM-1耐药基因检测时, 检出3株携带NDM-1耐药基因阳性细菌。国际上报道发现携带NDM-1耐药基因细菌后,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卫生部立即组织有关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开展了该耐药菌的调查、检测和监测, 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确保广大群众健康。

十、卫生部调查“圣元乳粉疑致儿童性早熟”情况

2010年8月, 针对媒体报道有婴幼儿因食用圣元乳粉导致性早熟的情况, 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统一组织协调下, 卫生部成立专家组, 会同有关部门和湖北省立即开展调查处理, 对相关产品进行检测和评估, 并及时向社会通报。卫生部专家组评估认为, 湖北3例婴幼儿单纯性乳房早发育与食用圣元优博婴幼儿乳粉没有关联, 市场上抽检的圣元乳粉和其他婴幼儿乳粉激素含量没有异常。

随后, 邓海华全面介绍了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十大要点。

一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降低群众用药负担。巩固和扩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到2011年底, 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基本覆盖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实行零差率销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村卫生室和非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不断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调整完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基层使用部分) , 更好地适应基层用药需求, 适时启动制定新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工作。建立健全国家基本药物采购机制, 规范采购配送工作, 建立药品价格信息库。加强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管理。开展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培训。

二是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使人民群众切实受惠。确定一批易操作、经验成熟的重点政策措施向全国推广。按照“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公立医院改革原则,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便民惠民措施, 让人民群众尽快享受到便利的医疗服务。加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管理, 优化公立医院布局结构, 组织开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试点。优先发展县级医院, 选择300个覆盖县域人口较多、基础较好的县医院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完善有序规范就医的引导政策, 加快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实施首诊在社区, 建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双向转诊制度。推行优质护理服务、预约诊疗、先诊疗后结算、志愿者医院服务、便民门诊等便民惠民措施。继续制定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路径, 增加实施病种数量, 扩大临床路径实施覆盖面。积极探索支付制度改革, 完善政策措施, 适当提高医务人员待遇水平, 扩大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和乡镇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试点范围。积极探索重大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推动试点城市开展综合改革, 在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等难点方面进行探索。积极推广公立医院以支付制度改革为切入点解决以药补医的做法。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 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满足群众的多层次需求。将实施便民惠民措施与推进综合改革、探索解决体制机制问题相结合, 使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的成果。

三是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水平,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农合制度。稳定参合率, 继续保持在90%以上的较高水平。进一步提高筹资水平、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住院补偿最高支付限额, 稳步扩大门诊统筹实施范围, 逐步将门诊常见病、多发病及重性精神病门诊费用纳入统筹补偿范围。以省为单位全面推开提高儿童白血病、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工作, 并逐步扩展大病救助保障病种范围。健全管理经办机构, 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 全面实现参合人员在统筹区域内自主就医和即时结算, 推行农民健康“一卡通”工作。加大基金监管力度, 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监督管理, 推行支付方式改革。

继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落实补偿政策, 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完善人事分配制度,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乡村医生补助政策的落实。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 大力推进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

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扎实做好卫生应急、重大疾病防控和妇幼卫生工作。全面完成国家基本、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快实施国家基本、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研究扩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和覆盖面, 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人均经费标准。制定并落实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完善工作机制, 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加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力度, 建立信息报告及发布制度, 开展项目评估, 加强督导、考核, 确保完成各项任务。

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 做好重大疾病防控工作,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妇幼保健和健康教育工作。

五是强化食品安全综合协调, 加大卫生监督力度。强化食品安全管理。开展《食品安全法》实施情况监督检查, 完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落实食品安全整顿工作任务, 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 继续打击使用列入“黑名单”物质和其他化学原料生产加工食品行为。组织实施《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办法》, 建立健全信息公布制度。继续清理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组织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和地方监测方案, 开展风险评估, 及时发布预警公告,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组织机构建设。完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制度, 着力加强事故报告和通报机制, 提高事故应急处置能力。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餐饮食品安全监管。

加大职业病防治工作力度。认真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及《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 (2009-2015年) 》, 制定完善配套规章和标准。加强卫生监督工作, 继续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 启动卫生监督体系建设。

六是加强医疗服务管理,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推进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重点临床专业国家级医疗质量与控制中心建设。继续推进同级医疗机构辅助检查结果互认工作, 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确定并实施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重点培育专科建设项目, 提高我国专科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 研究建立临床药师准入制度, 推进临床合理用药。加强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管理。加强院前急救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提高急救急诊服务能力。规范临床检验工作, 加大医院感染管理力度, 保障医疗安全。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建立无偿献血长效机制, 保证血液质量安全和临床用血需要。进一步推动医疗康复、防盲治盲和戒毒医疗管理工作。严格医疗广告的审批和监管。

强化医疗服务监管, 启动医院评审评价工作, 继续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 开展以改善医疗服务为重点的优质医院创建活动, 推进“平安医院”创建活动, 加强人体器官移植监管, 进一步推动人体器官捐献工作。

七是强化药品质量安全监管, 确保药品质量安全。加强药品监管工作。加大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环节监管力度, 加强各地电子监管能力建设。加强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 定期分析评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 控制药品安全风险。开展药品安全责任体系评价试点工作,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主导的药品安全责任体系。扎实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加强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

八是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 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积极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进一步细化实化中医药事业发展相关政策措施。以县级中医医院达标建设和扩大城乡基层中医药服务覆盖面为重点, 加强中医服务体系建设及能力建设。继续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 推动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做好民族医药工作。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和技术骨干培养, 继续开展乡村医生中医专业学历教育和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 实施基层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继承项目, 探索建立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推进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加快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改革, 继续推广中医临床路径, 开展付费改革试点。加强对中药基本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研究制定鼓励提供和使用中医药服务的优惠政策。加快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关中医药任务。

九是加大卫生人才培养力度, 推动卫生科技创新与发展。加强卫生人才培养。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推动全科医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 开展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项目, 继续开展和适当扩大专科医师准入试点。扩大实施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项目, 继续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 开展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训药师工作。加强继续医学教育, 加大公共卫生和临床药学人才培养力度。开展西部卫生管理干部和大型医院领导干部的培训。加强医学教育宏观协调和管理, 推进高校医学院共建工作。

推进卫生科技事业发展。扎实推进“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新药创制”两个科技重大专项及公益性行业专项等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

明确监督重点 切实推进规范司法 篇3

一是推动责任落实。将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作为本院今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点内容,纳入监督责任范围,规定各部门必须在联席会议上对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小结汇报,计入本院每个季度的绩效管理考核,督促院党组、党组成员和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认真落实专项整治工作任务。

二是加强廉政教育。把专项整治工作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結合起来,与“增强党性、严守纪律、廉洁从政”专题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三严三实”教育活动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典型示范教育、岗位廉政教育,有针对性地抓好预防工作。

三是开展督促检查。按照专项整治活动动员部署、对照检查、整改落实和总结验收四个阶段的要求,针对重点整治的司法不规范突出问题八个方面,采取自我查摆和案件回访、定期督察和不定时检查、专项督察和联合检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检查职务犯罪侦查、侦查监督、公诉、民行检察、控告申诉检察等部门和环节,查摆问题是否客观、整改落实是否到位,督促各部门按时完成各阶段任务。

四是纠正突出问题。把专项整治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队伍建设紧密衔接起来,对查摆、回访发现的执法理念、办案安全、涉案款物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高度重视,建立整改台账,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严格整改措施,跟进整改进度,完善相关制度,确保每个问题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

五是查处违纪违法。进一步扩展监督渠道,在办公楼每层楼的显眼位置张贴告示,告知群众本院纪检组、监察室的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鼓励群众参与专项整治活动。对专项整治工作中发现的干警私下接触当事人及律师、泄露案情、干预办案、以案谋私、接受吃请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等违纪违法线索,坚持快查快办,严格责任追究。实行“一案双查”,既追究当事人的责任,也倒查相关人员的领导责任和监管责任,做到有案必查,有责必问,有过必究,以此倒逼规范司法行为。(文/陈慧君)

职业卫生学习重点 篇4

2.动态测量

3.静力作业

4.工效学

5.毒物

6.职业紧张

7.气溶胶

8.毒物的蓄积

9.OHS

10.PTS

11.Temporary Threshold Shift

12.随机效应

13.窒息性气体

14.Hand-arm vibration disease

15.尘肺

16.pneumoconiosis

17.silicosis

18.矽肺

19.职业紧张

20.电离辐射

21.非电离辐射

22.职业中毒

23.TTS

24.氧债

25.PC-STEL

26.局部通风

27.大强度作业

28.工效学

29.减压病

30.Occupation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31.气溶胶

32.生物接触限值

33.职业安全

34.中暑

35.职业病

36.全面通风

37.生产性噪声

38.氧需

39.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定

40.PC-TWA

41.急性中毒

42.动力作业 1.简述防尘措施“八字方针”的内容。2.经常性职业卫生监督的内容。3.职业病有何特点?如何利用职业病的特点指导职业病的防治工作? 4.简答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的主要内容。5.简述急性职业中毒的急救和治疗原则 6.简述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7.简述粉尘分散度的定义及其卫生学意义。8.简述职业病的特点。职业病诊断原则? 9.什么是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评定?接触评定的内容有哪些? 10.简述经常性职业卫生监督的内容。11.我国按病因将尘肺分为哪几类? 12.生物监测的特点及意义是什么? 13.简述慢性铅中毒的临床表现。14.简述职业安全事故预防对策与措施。15.放射卫生防护三原则 16.简述高温作业的类型及其特点。17.中暑按发病机制怎样分类?各自临床特点是什么? 18.我国规定的8种职业肿瘤具体内容是什么? 19.简述刺激性气体导致化学性肺水肿的发病机制。20.作业环境的评定的意义是什么? 21.试述慢性铅中毒的三级预防措施 22.简述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对血液损害的共同特点。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

三、判断题(每小题0.5分,共5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五、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卫生监督重点 篇5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监督工作,切实维护学生的健康权益,根据《青海省卫生厅关于印发青海省2011年卫生监督重点检查计划的通知》精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实行基本标准》等,我所

对全县的22所学校展开了全面的监督检查工作。

一、检查内容。

1.学校饮用水卫生工作:以学校建立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情况、供水设施卫生状况、自备供水水源卫生防护状况为重点,着力加大对辖区内学校自备水源与农村学校饮用水卫生的监督检查力度;逐步摸清辖区内学校饮用水供水方式及水源情况,并建立学校饮用水卫生监督档案。

2.传染病防控工作:督促指导学校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建立和完善传染病防控制度,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重点 篇6

09级预防医学本科

1.职业病:是指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人体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

2.职业工效学:是人类工效学应用的重要分支,以解剖学、心理学、生理学、人体测量学、工程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以职业人员为中心,研究人-机器-设备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实现人在工作中的健康、安全、舒适,同时保持最佳工作效率。

3.职业生命质量:是指劳动者对工作的感受和职业对劳动者的身心效应,如职业满意度、身心健康和安全等。

4.职业接触限制: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制量值。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是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制量值。

5.职业中毒: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

6.尘肺:是指在工农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7.矽肺: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8.高温作业: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以本地区夏季室外平均气温为参照基础,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9.中暑:是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

10.暂时性听阈位移: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水平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以恢复到原来水平。

11.局部振动病:或手被振动病,是长期从事手传震动作业二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和/或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并可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12.职业性雷诺现象:又称震动性白指,是手臂震动病的典型变现。一般在手冷后,患者指出现麻、胀、痛,并由灰白变苍白,由远端向近端,界限分期,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在逐渐由苍白变潮红,恢复至常色。常见部位是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远端指节,严重者可累及近端指节,以致全手指变白。

13.电离辐射:量子能量大于12eV,如X射线、γ射线、宇宙射线等。α、β、中子、质子等属于电离辐射中的粒子辐射。

14.非电离辐射:量子能量小于12eV,如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射频及激光等。17.职业环境监测:是对作业者作业环境进行有计划、系统的检测,分析作业环境中有毒有害因素的性质、强度及其在时间、空间的分布及消长规律。18.生物监测:是指定期地、系统地监测人体生物材料中化学物及其代谢物的含量或由它们所致的生物效应水平,将测得值与参考值相比较,以评价人体接触化学物质的程度及其对健康产生的潜在影响。

19.健康监护:是通过各种医学检查和分析,人群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属于二级预防范畴。

20.健康监护目的:掌握职工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结合生产环境监测和职业流行病学分析,可以研究职业有害因素所致的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规律,接触—效应关系,评价防护措施的效果,为进一步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制订、修订卫生标准提供依据。

成都医学院

09级预防医学本科

1.职业病的特点:

病因有特异性;②病因大多可以检测;③不同接触人群的病特征不同;④早期诊断,合理处理,预后较好,但仅只治疗病人,无助于保护仍在接触人群的健康;⑤大多数职业病,目前缺乏特效治疗。应加强保护人群健康的预防措施。2职业损伤的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原则:(1)病因预防(2)“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3)积极治疗,改善预后 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从根本上消除或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的作用和损害,即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合理利用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以减少或消除工人接触的机会。第二级预防是早期检测盒诊断人体受到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健康损害。主要手段是定期进行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监测和对接触者的定期体格检查,以早期发现病损和诊断,特别是早期健康损害的发现,及时预防、处理。第三级预防是指在患病以后,给予积极治疗和促进康复的措施。主要包括:①对已有健康损害的接触者应调离原有岗位,并结合合理治疗;②根据接触者受到健康损害的原因,对生产环境和工艺过程进行改进;③促进患者康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3.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及首选药物: 临床表现:

1.神经系统:主要变现为类神经症、周围神经病,严重者出现中毒性脑病。①类神经症:头昏、头痛、乏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②周围神经病分感觉型、运动型和混合型。感觉型:表现为肢端麻木,四肢末端呈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运动型:握力减退,甚至出现“腕下垂”或“足下垂”。③中毒性脑病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高热、烦躁、抽搐、嗜睡、精神障碍,昏迷等症状。2.消化系统:口内金属味、食欲减退、恶心、隐形腹痛、腹胀、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等。严重者出现突然发作的脐周腹部绞痛,止痛药不易缓解,持续数分钟以上。

3.血液及造血系统:轻度贫血,多呈低色素正常细胞型贫血,亦有小细胞性贫血。4其他:齿龈与牙齿交界边缘上出现由硫化铅颗粒沉淀形成的暗蓝色线,即“铅线”。首选药物:依地酸二钠钙(CaNa2-EDTA)1g/d静脉注射或加于2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二疏基丁二酸钠(Na-DMS)1g/d。4.汞中毒的临床表现及首选药物:

起病急,有咳嗽、呼吸困难、口腔炎和胃肠道症状,继之有化学性肺炎。肾损伤表现为多尿,蛋白尿,少尿及肾衰。口服汞盐还可引起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并引起肾脏和神经损害,易兴奋。

首选药物:1.急性中毒:二疏基丙磺酸钠或二疏丁二钠。2.慢性中毒:二疏基丙磺酸钠或二疏丁二钠、二疏丁二酸。

一氧化碳和氰化氢毒作用机制的异同点

相同点:二者都可以与细胞色素结合,使之失去递电子能力,阻断呼吸链,导致细胞窒息。

不同点:一氧化碳主要的毒作用机制是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之失去携氧能力,此过程是氧的运输障碍;氰化氢则主要是阻断呼吸链,此过程是氧的利用障碍,此时静脉血与动脉血同样呈鲜红色,中毒者皮肤,黏膜呈樱桃红色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成都医学院

09级预防医学本科

6.苯中毒:

苯的中毒机制。⑴干扰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和分化。⑵氢醌与纺锤丝结合,抑制细胞增殖。⑶损失DNA。⑷激活癌基因。

分甲苯中毒、二甲苯中毒,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中毒。苯的氨基化合物具有致癌作用,β-萘胺致癌作用最强,α-萘胺致癌作用最弱。金胺是致肝癌物质。4-氨基联苯能致肝和膀胱肿瘤。

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的损害:1.血液系统损害:①形成高铁血红蛋白;②形成硫血红蛋白;③溶血作用;④形成变性珠蛋白小体;⑤引起贫血。2.肝肾损害;3.皮肤损害和致敏作用;4.神经系统损害;5.眼晶状体损害;6.其他损害作用:生系统损害,膀胱癌。有机磷农药分类:磷酸酯类、硫代磷酸酯类、磷酰胺及硫代磷酰胺、焦磷酸酯、硫代焦磷酸酯和焦磷酰胺类。矽肺的发病机制:

石英尘进入肺泡后,肺泡巨噬细胞聚集,吞噬尘粒成为尘细胞,扩展到全肺和胸膜,引起矽结节和弥漫性间质纤维化。主要有①尘细胞的损伤和死亡;②胶原纤维增生和矽结节形成。

煤工尘肺的病理改变:煤斑、肺气肿、煤矽结节、弥漫性纤维化、大块纤维化。

9.中暑的机制分类和临床表现:

⑴热射病: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所致。在高温下突然发病,体温可达40度以上,开始时大量出汗,以后出现“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⑵热痉挛: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患者神智清醒,体温多正常。

⑶热衰竭: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皮肤血液流量增加不伴有内脏血管的收缩或容量的相应增加,不足以代偿,导致暂时性脑供血不足而晕撅。起病迅速,先有头晕头痛、心悸、出汗、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继而晕撅,通常休息片刻可恢复。

10.生产性噪声对人类听觉造成的影响暂时性听阈位移-永久性听阈位移-噪声性耳聋控制噪声源。控制噪声传播。个人防护。健康监护。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人听觉器官的适应性是有一定限度的,长期在噪声的作用下,听力逐渐减弱,引起听觉疲劳。若长年累月置于强烈噪声的反复作用下,内耳器官将发生器质性病变,造成永久性听阈位移,也叫噪声性耳聋。在一次或数次极强如猛烈的爆炸声会震破耳鼓,严重的会导致全聋。

11.微波,红外、紫外线和激光对人健康的影响:

.红外线:主要是皮肤和眼。红斑反应,色素沉着,眼的慢性损伤:常见为慢性充血性睑缘炎。0.8-1.2um和1.4-1.6um可诱发白内障。

紫外线:300nm波段可引起皮肤灼伤。297nm对皮肤作用最强,引起红斑并残留色素沉着。250-320nm可被角膜和结膜上皮大量吸收,引起急性角膜结膜炎,称为“电光性眼炎”。长期接触可诱发皮肤癌。

微波:①类神经症;②心血管系统疾病;③造血系统:白细胞、血小板下降;④生殖内分泌系统障碍;⑤免疫系统、致畸和致突变作用 激光:激光束能通过眼自身屈光系统在视网膜上聚集成一个非常校的光斑,使光能高度集中而导致灼伤。激光对视网膜的损伤是无痛的。激光束投影若不在黄斑区中央凹,病人可毫无自觉症状,可能导致失明。对皮肤危害,皮肤损害从红斑到水泡以至焦化、溃疡、结疤。

成都医学院

09级预防医学本科

12.“电光性眼炎”:

波长为250=320nm紫外线,可被角膜和结膜上皮大量吸收,引起急性角膜结膜炎,称为“电光性眼炎”。潜伏期6-8h,夜间或清晨发作,早期仅有双眼异物感或轻度不适,重度则有眼部烧灼或剧痛,伴有高度畏光、流泪和视物模糊。检查可见球结膜充血、水肿,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眼睑皮肤潮红。严重时角膜上皮有点状或片状剥落,对荧光素着色。0.5%丁卡因滴眼,有镇静、止痛作用。新鲜人奶、牛奶滴眼效果也明显。14.职业病中的8种职业性肿瘤:

联苯胺导致的膀胱癌; 石棉所致的肺癌、间皮瘤;苯所致的白血病;氯甲醚所致肺癌;砷所致肺癌、皮肤癌;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焦炉逸散物所致肺癌;

铬酸盐制造业所致肺癌;

职业性肿瘤的预防:1.加强对职业性致癌因素的控制和管理。2.建立健全健康监护制度:①开展职业性肿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②建立快速致癌性筛检方法;③消除肿瘤前期的异常改变或早期阶段的肿瘤;④健全体格检查制度。3.加强宣传教育,保持身心健康。4.建立致癌危险性预测制度。5.搞好肿瘤化学预防。

15.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基本方法:

(一)未知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和鉴定方法:1.临床病例观察。2.实验研究。3.职业流行病学研究。(二)已知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和筛选方法:1.类比法;2.检查表法;3.工程分析法;4.经验法;5.检验、检测法。

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内容:1.毒物和粉尘的识别;2.物理性有害因素的识别;3.未知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中的因果判断。

16.职业病危险因素预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主要包括收集资料、制定评价方案、工程分析(建设项目基本情况,总平面布局生产工艺技术路线,生产过程,准备采取的职业防防护及急救设备,准备采取的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实施预评价(收集资料,类比调查,职业性危害因素定性,定量分析和评价)、编辑预评价报告等。

卫生部:全力落实好五项重点改革 篇7

明年各级政府补助达人均120元

邓海华表示, 为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今后三年的工作要围绕三个方面狠抓落实:第一, 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成果, 将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第二, 逐步提高筹资水平, 明年各级政府的补助达到人均120元, 并适当提高农民个人缴费标准。第三, 逐步将保障范围向门诊统筹延伸, 调整起付线、封顶线和报销比例, 进一步减轻参合农民的费用负担。同时, 逐步提高统筹层次, 逐步改革支付方式, 改善服务, 加强资金监管。

关于新农合提高农民缴费标准的具体情况, 邓海华说, 国务院的新农合联席会议制度将会协调方方面面, 对农民缴费提出一个合理的标准, 这是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制度的需要。在新农合覆盖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和各方面的筹资水平逐渐提高的情况下, 农民自己的筹资标准再高一点, 对参合农民的报销比例和封顶线等都会产生积极作用。而且, 新农合制度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间要相互有一个衔接。目前, 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在做这方面的工作, 将来会有具体的制度出台。

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药品报销目录

据邓海华介绍,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保障群众基本用药的重大制度创新, 要使这项制度尽快取得实效, 各级卫生部门将和政府有关部门通力协作, 着力做好几项工作:第一, 按照国家发布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2009版) 》, 行业主管部门要切实保证所有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和质量安全。第二, 以省为单位, 对国家基本药物实行规范的公开招标采购, 降低采购价格。第三, 建立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直接配送基本药物的机制。第四,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按照国家制定的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 确定本地区包含配送费用在内的基本药物的统一采购价格。同时, 推进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 将基本药物及时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药品报销目录, 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在发布会上, 邓海华确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2009版) 》的公布时间是4月底前。他说, 基本药物制度是这次新医改的一个制度创新。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目的, 就是要提供安全有效、价格合理、防治必需、使用方便的基本药物, 保障群众的用药安全。在制度设计中, 对于基本药物的安全会有严格的规定。卫生和药品监管部门都会从源头上、从企业的生产监管上严格执法, 保障药品的安全。

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邓海华表示, 卫生部将会通过三年努力, 进一步健全体系, 提升能力, 改善质量, 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质。第一, 按照国家确定的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建设规划和标准, 抓好建设项目, 确保工程质量。第二, 落实好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任务, 通过免费定向培养、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以及公费招聘执业医师等措施, 充实城乡基层医疗卫生队伍;通过城市大医院的对口支援、纵向指导、在职培训等方式, 提高基层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 并特别重视稳定和加强乡村医生队伍, 解决好对他们的补助和养老保障等待遇。在落实政府投入政策的同时, 还要推进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积极转变服务模式, 贴近人民群众的需要。加强绩效考核, 改善服务, 提高效率。

实行全科医师制度, 对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非常重要。对于全科医师的问题, 邓海华指出, 第一, 在医学院校增设这样的专业, 从这些专业毕业的医学生可以直接进入社区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第二, 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通过在大医院进行三年的规范化培训后, 再把他们分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去从事医疗卫生活动, 也将大大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水平。第三, 进行在职培训, 这也是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素质的一个重要措施。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 以及医师多点执业、大医院向社区和基层服务的延伸等,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将得到不断提高。

2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将免费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增进居民健康, 实现卫生公平的重大举措。邓海华表示, 从今年开始, 将全面推进几项工作:第一, 初步确定今明两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共有9类21项, 确保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第二, 进一步增加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的基础上, 从今年开始, 确定新增并加快实施“为8~15岁人群接种乙肝疫苗”、“燃煤污染型氟中毒防治工作”等项目。第三, 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提高防治重大疾病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邓海华解释说, 9类21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主要包括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等, 具体内容还有待相关文件的出台。相关费用由公共卫生服务的政府补助 (2009年人均补助15元, 2011年不低于20元) 来支付。

他还详细介绍了部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一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这项工作要求2009年起步, 到2011年, 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人、儿童、孕产妇这些重点人群的建档率, 城乡分别达到90%和50%;一般人群建档率, 城乡均达到30%。二是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体检。从2009年到2011年要为1.1亿名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进行体检。三是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从2009年到2011年要为4800万名0~3岁的婴幼儿进行生长发育检查。四是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每年将为1600万名孕产妇提供这样的服务。五是要为1.6亿名高血压患者、4000万名糖尿病患者、849万名重性精神病患者、336万名结核病患者、9万名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提供防治指导服务, 逐步提高这些疾病的发现率和管理率。

同时, 邓海华指出, 国家把精神卫生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来看待, 在本次近三年重点改革任务里, 对精神卫生工作也有具体的要求。一是要为精神疾病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二是要重点改善精神卫生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加强其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目前, 精神卫生的立法工作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作为今后几年需要重点完善的医药卫生法律制度,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已经把《精神卫生法》列入进去。该法的重点内容包括: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保护精神障碍者的合法权益、规范精神障碍的诊疗活动、加强康复体系建设, 使精神障碍者能够重返社会, 完善精神卫生的保障措施等。

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邓海华说, 近期, 卫生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方案, 各地将按照方案要求, 选择试点地区和单位, 在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配合下, 尽快启动试点工作。他还介绍了公立医院改革的整体框架设计。在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之后, 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 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对于原来由药品加成收入弥补的医疗亏损, 将通过建立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保证公立医院的正常运行。一是对于公立医院提供药事服务的成本, 将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弥补。二是调整医疗服务收费标准, 体现医疗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三是落实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政策。逐步加大政府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补贴政策性亏损等方面的投入, 对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专项补助。“在整个补偿机制和监管体制逐步完善的情况下, 通过多方面的监管和制约, 医院开‘大处方’和老百姓‘看病贵’的情况, 将有望得到控制。”邓海华说。

新医改提出了要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的要求。对此, 邓海华表示, 医师多点执业对于更好地统筹调配医疗卫生资源, 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促进区域间、机构间人员和技术的交流, 提高基层医院诊疗技术水平, 方便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看病就医, 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等, 都具有积极作用。但是, 由于医师从事诊疗活动比较复杂, 往往涉及各临床科室的配合和技术支撑, 异地执业特别是开展复杂诊疗技术, 容易引发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问题。同时, 也涉及医院人事制度的改革。所以, 开展医师的多点执业工作, 必须在全面深化医改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大前提下, 在整体的框架制度下, 立足本地基本情况和医疗卫生工作的客观规律, 有计划、有步骤、稳妥地实施。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师多点执业制度, 并且对医师的多点执业进行有效监管, 不断提高医疗质量, 切实保障医疗安全, 使这个制度能够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让医务人员受到鼓舞。

邓海华还特别指出, 多点执业和“走穴”有着本质的区别。他说, “走穴”是为个人利益, 多点执业是为公益、为缓解基层的医疗卫生需求而执业, 两者价值取向不一样, 监管机制也不一样。目前, 卫生部业务司局正在制定多点执业的具体制度, 将会有更详细的操作方面的配套文件出台。

卫生监督重点 篇8

新闻媒体监督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正确适当的新闻媒体监督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新闻媒体对司法活动的深切关注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防止司法腐败,增强公民法制观念,促进司法改革。如1998年轰动全国的“41.65元长话费纠纷案”,通过中央多家新闻媒体的多次监督,不仅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最终保护,而且纠正了司法错案,对部分司法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给予了行政处分,转变了司法机关的工作作风。而且最终使得司法机关作出了新闻发言,为司法改革中确立司法机关的新闻发言制度开了先河。诸如此类的案例不胜枚举。可见,新闻媒体的监督提高了司法审判的透明度,减少了司法腐败的机会,使审判真正成为“阳光下的作业”,使司法活动变得日益文明和规范。实践中,新闻媒体对司法监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对瑕疵裁判、冤假错案的无情批判,促使司法机关启动审判监督程序,从而使个案的错误裁判得以纠正,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最终得到维护,从而也维护了司法机关的形象和法律的权威。

不适当的新闻媒体监督有损司法公正。由于我国新闻媒体的特殊地位和我国的司法现状,一些新闻媒体对司法活动监督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在某些情况下还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少数新闻媒体热衷于对法院还未审结的案件进行报道,在报道时丝毫不顾及所使用的语言、表达的情感是否会造成法院不得不听命于新闻媒体的情况。例如,直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罪犯,把原告或者检查机关的指控当作是案件事实,无所顾忌地使用煽情的、各种带有倾向性的话语。在舆论一片穷追猛打、百姓一片喊杀声中、在领导“高度重视,限期解决”的批示之下,法庭审判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当事人公正审判的程序保障,法律的天平已经发生了倾斜。

如果舆论已经对司法造成了强大的压力,愤怒的情绪淹没了理性的思考,道德的判断代替了法律的分析,惩罚的愿望压倒了正当程序的要求。那么,司法人员的判断显然已经受到所谓的“民意”的左右而不再是依法裁判,此时,司法人员更注重的是审判形式问题而不再是案件的实质问题。然而,公正的审判,更多地依赖于对事实的准确认定和对法律的理性分析。舆论可以揭露司法过程中的腐败行为,但是对于案情的倾向性报道和未审先断的评论却可能给法官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使法官对于案情的认识和对法律的理解发生偏差,造成法官屈从于舆论压力,由民愤左右司法的结果,甚至导致一些领导人超越法律的干预。这些都是法律界所不愿看到的,也是善良的新闻工作者所始料不及的。

就司法机关而言,在现行的体制环境下,法院在人、财、物诸方面仍然依赖于同级政府,如果法院在司法中丝毫不理会社会舆论,一味地严格依法办事,则不仅会影响公众对自己的社会评价,还很有可能开罪某些政府部门或者是其他权力机构,造成对司法裁判不利的后果。法官不得不在某些情况下屈从于权势,听命于新闻媒体。一旦法官为社会舆论左右,也就会导致某些案件的不公正裁判。

新闻媒体对司法进行监督的原则

为了正确发挥新闻媒体对于司法的监督作用,促进司法公正,笔者认为,新闻媒体对司法进行监督应当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真实性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媒体报道的事件必须立足于事实。如果报道的事件与事实有重大出入,就会影响到媒体的生命力。前一阶段出现的“纸陷包子”假新闻事件就极大地影响到了新闻媒体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其他一些新闻媒体的虚假不实报道所引发的纠纷甚至诉讼,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根据真实性原则的要求,媒体在进行公开报道的时候,反映或者曝光的问题必须有根据和出处,不能道听途说、主观臆断、捕风捉影、指鹿为马,而应当有较为充分的事实根据。但是,新闻的真实性与司法定案要求的真实性是不同的,要注意正确区分案件的客观真实、法律真实与媒体真实三者之间的关系。客观真实只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理想的状态,人们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发现事物的客观真实情况。而法律真实则是对司法裁决的基本要求,作为裁判基础的事实,需要有充分的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支持的事实,司法机关是不能认定的。而新闻工作者的真实则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场景下的真实,这是由新闻的时效性决定的。根据新闻的时效性,要求案件事实的完全准确是不现实的。这与司法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不同。司法虽然也有效率的要求,但是司法机关在公正与效率两种价值发生冲突时,公正的价值应当优先。因此,新闻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应当是特定时空下的准确与真实。有些真实只是一些事物的表象,并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因此,三种真实之间的标准不同,不应当混为一谈。要尽量避免媒体的结论与司法结论的直接冲突,从而在没有充分根据的情况下,损害司法的权威。这是新闻工作者在对司法进行监督时应当注意的行业标准的差别。

客观性原则。基于新闻自身的特征,新闻媒体对于社会事物的评价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具有鲜明的立场和强烈的阶级性。这与司法机关只对当事人之间涉及法律关系的行为作出法律上的评价与判断是不同的。新闻有时会对当事人之间的行为作出道德评价、社会心理评价、伦理评价等,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它对于事实的认识,除了证据之外,还会加以推测、暗示、分析、判断等,但是对于司法工作而言,在案件作出最终裁决之前,有些事实是不清楚的,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需要司法进行最终的裁决,对于当事人证据不足的主张,根据证据规则是不能加以认定的,而且刑事审判、民事审判以及行政审判对于证据的认定标准也并不完全相同,当事人同样的行为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这是由司法活动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

根据客观性原则的要求,媒体对于事物的评价,既要有鲜明的立场,又要客观公正,这里的公正与司法中的公正不可能完全一样。媒体在对案件进行报道时,要尽量作客观性的描述,如审判的程序、司法的制度等,对各方当事人不同的意见和要求,都要进行尽可能准确完整地报道,不应完全站在一方当事人的立场上,代替其发言,充当其代言人,没有事实根据地妄下结论,这样会引起另一方当事人的不满,甚至侵害到另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要将一方当事人的意见认为就是双方当事人的意见或者就是法官或者检察官的意见。

全面性原则。新闻监督的目的在于促进司法公正,而要实现司法公正,必须实现双方当事人在司法过程中权利义务的平等与平衡,避免出现失衡和偏颇。中国有句古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于新闻工作者和司法工作者同样适用。新闻工作者对于案件的报道应当是全面的、完整的。

根据全面性原则的要求,新闻媒体对于案件的报道和评论要全面地反映案件的情况,反映双方或者多方当事人的意见。对于其主要的观点应当实事求是地表述,不要作不适当的剪裁,曲解当事人的意见。对于司法过程也要准确地描述,不应作不适当的猜测。如站在一方当事人的立场上反驳另一方当事人,尤其要注意对于被告一方当事人或者犯罪嫌疑人意见的报道,从而避免媒体审判的嫌疑。对于一些社会影响大的案件应当进行跟踪报道,善始善终,避免不完整的报道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我国新闻媒体在對司法行为进行监督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可行的做法:如对正在进行的司法活动进行报道时,只报道司法的过程,对于裁判的过程和结果的合法性不加评论;吸取司法活动的方法,让案件双方当事人及第三者说话,让专家说话,力求客观完整;报道司法的记者专门化、专业化,让他们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熟悉司法运作过程;对司法机关的审判活动以及当事人的权益予以充分尊重等。这些都是对司法活动进行监督的有益探讨。

合法性原则。行为的合法性是法治社会对于任何个人和组织最为基本的要求。要求司法机关依法办事,媒体自身也要依法行事。合法监督是对于媒体监督的一项最为基本的要求。我国目前还没有新闻立法,对于新闻监督的范围以及监督的方式方法并未作出规定,但散见于宪法、刑法、民法通则、三大诉讼法等诸多法律和法规中的有关规定以及一些相关的规章制度,需要媒体和每位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士执行和遵守。传媒在报道和监督中绝不可“触雷”,不能违背法律法规而我行我素。否则,违反了法律的相关规定,就会构成媒体侵权,就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另外,新闻工作者的行业规范、职业操守等,也是其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

新闻媒体对司法进行监督的重点

由于媒体的引导功能,新闻媒体在报道审判活动时要有选择、有分析地进行报道或评论,并应当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考虑社会效果,要尽力化解不良社会情绪,维护司法机关的公信力,维护社会稳定。在目前情况下,新闻媒体应当以正面报道司法活动为主,媒体对于司法的监督主要应放在以下方面:一是对司法机关内部机制和司法人员非职务违法行为的监督,尤其是对司法机关内部机制所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监督,从而促使机制的完善;二是对司法机关、司法人员职务行为的监督,尤其是对司法腐败现象进行揭露;三是对干预司法机关独立办案的外部势力实施监督,为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四是对现行的某些法律制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实施监督,从而促进我国法律制度的完善。

另外,媒体要对司法进行有效的监督,还应当规范自身的行为。媒体要时刻记住自身的位置与职责,要给自己的角色作准确的定位,做独立、公正、超脱的旁观者,树立距离意识,保持足够的清醒和冷静,不要急于做评断、下结论。传媒只能充当传递员、监督员、评论员,而不能充当法官、裁判员。

随着我国民主化、法治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司法机关应坦然面对新闻监督。应当看到,司法活动通过新闻媒体传播到社会会扩大司法的影响力,正确的新闻监督对司法活动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同时,司法机关也要提高自己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严格依法办案。这样双管齐下,双方良性互动,就能促进我国新闻监督和司法活动共同健康发展。

(作者为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生)

上一篇:企业调研报告范文解读下一篇:小学教师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