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发展与县域经济

2023-02-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工业发展与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和谐发展研究

[摘要]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县域中小企业在经营机制和经济技术实力方面的缺陷日益突出、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较大、县域内资金供需矛盾十分尖锐和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文章认为,解决县域经济问题的关键在于促进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和谐发展,加大对县域经济资金的投入力度,完善县域金融投资立法,支持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而在金融立法配套层面解决“三农”问题。

[关键词]县域经济;金融;和谐;立法

[

目前,县域资金继续大量外流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县域金融有效需求满足率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在这种情势之下,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富强的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及农村问题也就始终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解决县域经济,特别是“三农”问题的许多措施都与资金的投入密切相关,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对县域经济,特别是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投入相对不足、县域金融投资立法的缺失、金融服务配套服务立法的不完善及所存在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对县域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此外,缺乏具有法律强制力的法律法规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县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完善县域金融投资立法,支持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而在金融立法配套层面解决“三农”问题。

一、现阶段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县是中国的行政区划单位。目前,我国共有2861个县级行政区划和4.104万个乡级行政区划。县域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县域”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县域”的稳定发展,也不可能有全国的稳定和发展。从实践来看,中国的和平崛起,如果没有县域经济的支撑,就无法实现中国经济的和谐发展。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高度关注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中的权重问题——“三农”问题更是重点关注对象。各级采取了多种措施,力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然而,从事实上看,县域经济普遍陷入了增长低速、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

(一)县域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较缓

截至目前,全国2861个县级市县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94%,人口占全国的71%,但是GDP却只占全国的50%左右,财政收入约占全国的45%,固定资产投资约占全国的40%,社会消费总额约占全国的50%。由此可见,偏小的县域经济总量和缓慢的发展速度与县域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关键环节以及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重要力量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二)县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目前全国三次产业结构来看,我国乡镇企业特别是乡镇工业企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但绝大多数企业由于资金、地理和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县域经济中的工业经济总量小、层次低和创新能力差。县域经济的工业发展大而不强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实施的工业项目多以劳动和资金密集型为主,技术含量低。

作为县域经济中的根本大业——农业,虽然国家惠农政策在相当程度上对其发展给予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是,农民由于农业投入与农业、土地收益往往无法成正比而降低资金、劳动力和时间投入,进而导致了县域经济的基础十分薄弱。

县域经济中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至今主要靠财政供养的非盈利性服务业还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一些新兴服务业如金融保险、房地产业、信息传输和计算及服务业等行业却发展缓慢。正是由于其经济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的长期积累,在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导致了许多县域经济一度快速回落。2010年,经济发展虽已企稳回升,但是目前的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还存在一定风险,特别是近期由于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影响,能源、原材料以及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给已经回升的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

(三)县域经济特色产业不强

县域经济实质上就是特色经济。作为欠发达地区,其资金、技术和市场都没有优势,只有利用本地自然优势、地理优势和生物作业优势实现突破发展,而不是一味寻求外在因素。因此,只有在学习城镇先进经验的同时,利用本地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才是真正发展县域经济的有力渠道。

二、县域金融机构风险利益弱化县域经济发展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如何按照“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要求,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成为了当前县域金融工作的新课题。

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虽然存在农业银行、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等多极并存的局面,但是由于县域经济自身弱势因素的影响加之县域金融机构对风险利益的考量,导致县域经济大量资金投入需求与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的弱化不和谐发展。

事实上,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出现的大量问题:经济发展低速低效、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特色产业不突出等问题,不仅需要国家及其地方政府政策的支持,更需要县域金融的扶持。在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处于尚未完全发育的低端市场情况下,发展县域经济所需要的大量信贷资金主要依赖财政贴息、土地等抵押物优惠政策的扶持。而事实上,商业银行的资金很大程度流向大城市、大企业的集中授信和贷款,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仍存在资金投放不到位、信贷品种不多和扶持信息欠缺等问题,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平稳增长。由此可见,资金瓶颈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县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发挥金融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必须把金融资金投向农村作为一项首要任务。这需要各类银行以战略眼光来对待农村市场,自觉承担振兴农村经济的使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机制和环境建设,为金融资金支持农村改革发展开辟绿色通道,使之成为一种自觉主动的行为。县域经济主体具有小型化、个性化和特色化的特点,为满足县域经济微观主体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必须大力发展具有产权结构优势、低交易成本优势、市场效率优势、信息优势和经营灵活、适应性强的各类中小型金融机构,重新构建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县域金融体系。

三、加强县域金融投资配套服务立法

归根结底,制度建设起着根本性的作用,要确保农村金融服务持续的改善,确保“三农”发展得到应有的金融支持,必须要有法律的保障。对县域经济,特别是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投入相对不足,缺乏具有法律强制力的法律法规

是抑制县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必须完善县域金融投资立法,支持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而从金融立法配套层面解决“三农”问题。

(一)我国县域金融立法现状

目前,中国唯一出台的解决县域经济的立法为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于2003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该法规第十五条要求:各金融机构应当对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努力改进金融服务,转变服务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应当改善信贷管理,扩展服务领域,开发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调整信贷结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结算、财务咨询和投资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在其业务经营范围内,采取多种形式,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该法规第十六条还规定:国家要采取措施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创造条件,通过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各种方式直接融资。

县域经济绝大多数都是内源财资匮乏(市场风险大、企业倒闭率高、财务制度不健全和资信状况堪忧)和外源信用安全匮乏(缺乏信用担保)。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明文确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推进和组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国家鼓励各种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但银行等各金融机构考虑到安全性因素对中小企业往往是惜贷,甚至是拒贷。它们对中小企业主要提供的是流动资金以及固定资产更新资金,而很少提供长期信贷,而且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审批程序繁杂,存在“信贷歧视”。

可见,国家没有配套金融信贷立法的出台而仅仅依据《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原则条文规定显然无法从法制层面解决县域金融信贷难的问题。

(二)加强县域金融投资配套服务立法的建议

1.借鉴美国《社区再投资法》的成功经验,制定并出台中国《县域金融再投资法》。社区银行(commumtyBank)源自美国。根据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

(Independent CommunityBankers ofAmerica,ICBA)的规定,社区银行在特定地区范围内组建并独立运营,主要为当地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并保持长期业务合作关系的小银行,资产额介于两百万到数十亿美元之间。与大中型银行机构相比,社区银行品种丰富的零售银行产品和服务,通常只收极少或不收交易费;在地域市场方面,社区银行主要服务周边的家庭、企业和农户,社区银行对借款人的基本个人信息资料和借款项目的信息获取便捷、真实。因此,快捷的贷款审批程序,可以较好地解决“信贷歧视”问题。

美国社区银行能够良性经营是因为实行了特色的经济运转模式、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和严格的监管体制,其中突出的法律因子是因为美国社区银行稳健经营的制度保证——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 of the United States(英文简写CRA),即美国《社区再投资法》。美国《社区再投资法》从内容上严格界定要求存款机构必须为其所在的社区提供信贷支持,而且其中一部分必须贷给社区的中低收入人群(含向高收入者在贫穷地区置业提供的信贷支持)。

中国无论是从经济发展配套设施还是从已有现行的、不全面完善的《中小企业促进法》来说,都应适时出台中国《县域金融再投资法》,在法制、金融立法层面保障资金流向县域经济,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县域,这对于县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县城经济欠发达的状态下,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域金融两者的耦合性势必出现偏差,金融难以有效地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下,只有国家配套出台强制的立法制度,从制度方面强制金融机构在适时关注自身经济利益和核算风险利益的前提条件下适度宽松地加大对县域投资力的度,引导资金流向,通过立法的强制手段纠正偏差,促进两者协调健康发展。

2.完善金融监管,及时披露监管考核结论,接受社会舆论监督。金融监管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关键环节,应切实加强对县域金融的监管,探索建立差异化的监管技术和方法。建议由人民银行、银监局、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组成联合考核组,定期和不定期对县域金融机构新增存贷比以及“三农”和小企业贷款增速情况进行现场和非现场的监督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对于达到日标存贷比的机构,给予直接减免所得税和营业税、执行较低的准备金率、优惠的再融资利率、优先批准新设立分支结构和经营新的产品及业务等激励政策;对于低于最低存贷比的机构给予直接惩罚。通过银行资金财务报告和网络媒体等多种手段适时监督管理,以期资金优化配制达到预期各银行机构分支机构的资金投资汇报。监管者对县域金融创薪负有更多责任,应鼓励包容创新的监管,鼓励针对创新的不断发展去调整监管手段。

3.建立和完善县域经济投资的保险服务体系控制县域经济的投资风险。自2003年以来,“县域保险”开始成为中国保险业最热门的词汇之一,县域被称为继城市之后最大的保险业金矿,是中国保险行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增长点。建立和完善县域经济发展的保险服务体系,须明确保险的本质是政策性保险,是政府对县域经济实施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政策性保险的业务范围,并给予政策支持,促进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同时,通过政府补贴或委托代理的方式,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进入保险市场为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并积极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鼓励龙头企业资助县域经济中力量薄弱的中小企业参加保险,支持保险公司开办特色保险业务,提高保险服务水平。

应在我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背景、大趋势下认识县域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问题,适时出台县域金融再投资法。县城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且必须符合经济发展规律。金融机构仅仅在县域吸收资金、基本不投放贷款和资金主要流出是有问题的,但强制吸收的存款完全投放在县域也是有违经济规律的。要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实现资金在区域空间配置上的均衡,出台《县域金融再投资法》并分步骤在适时情形下出台配套的财政、金融和税收等多种宏观调控杠杠的手段,促进县域经济与金融的协调发展。

[责任编辑:王政武]

作者:董春丽

第2篇:“安岳现象”:县域寿险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县域寿险是指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人寿保险。然而县域寿险似乎一直存在和县域经济不相称的悖论:一方面县域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我国县域经济GDP为6.45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 55.15%;另一方面2004年县域寿险总量占全国寿险收入不足30%。近日,笔者赴四川省内江市安岳县作了一次田野调查,意外发现了“寿险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业务共同繁荣”的“安岳现象”:

安岳是川东南一个丘陵农业大县,人口153万,农村人口130万。2004年全县GDP56.5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21元。拥有市场份额在90%以上的中国人寿2005年实现保费收入5638万元,同比增长13.78%,其中农村保费收入4938万元,占总保费的87.58%。并且农村业务各项指标与城市业务日趋接近,农村人身保险已步入良性发展。“安岳现象”发生在相对贫穷落后的西部农村,这对于我国发展县域寿险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特别的借鉴意义。

一、对“安岳现象”的思考

1、关于县域寿险需求的思考

全国保险业保持了连续10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 但其发展的成果主要来源于大城市寿险的普及,而县域寿险总量为1321.5亿元,占全国保险费份额的30.6%,寿险的密度和深度仅为12%和不足100元,远低于56%的大中城市寿险密度和304元的全国平均深度。一般认为,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保险意识淡薄直接导致了县域寿险市场发展水平不高、需求低下;再加上特殊的自然环境给实务操作带来展业难、成本高、后续服务跟不上的矛盾,县域寿险的发展现状也就不难理解。但我们发现安岳县作为相对落后的西部农业县却表现出农村保险需求旺盛,且发展势头良好,所以可以认为县域寿险的需求有其更深层的驱动因素。

首先,农村人口结构的变迁。1996年以后农村进入人口下降阶段,与此对应的是城镇人口一直在稳步上升,而自1962年以来农村人口出生率一直高于城镇,因此可以认为,农村人口的减少是由于农村向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造成的。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我国首次出现了乡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的老龄化程度的情况,其中乡村老龄化系数为7.7%,而城市和乡镇分别为7%和6.1%。这意味着农村通过向城镇输出劳动力,一方面延缓了城镇老龄化的进程,同时也加快了自身老龄化的步伐。在安岳调查中,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了由于年轻人进城务工或经商而带来的养老的担忧,其中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愿意考虑用购买商业保险的方法来解决未来养老问题。因此,这种人为加快的老龄化步伐无疑加重了农村家庭的养老压力,也刺激了县域寿险尤其是寿险需求的产生。

其次,农村收入水平及结构的变化。从《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可以看出1990年到2003年,农村居民家庭村收入从686.31元增长到2622.24元,增长约282%;其中传统农业收入项目(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收入)一直是农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在总收入的比重由1990年的66.4%下降为2003年的45.6%;同时传统农业收入项目以外的收入获得了更快的增长,从1990年的230.3元增长到2003年的1427元,增长约520%。安岳的调研数据也表明了非农业收入项目正是保费收入的主要来源,超过30%受访投保人的保费来源于本人或子女的务工收入,约22%的受访投保人的保费来源于本人或子女的经商收入。由此可见农村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农村保险消费成为可能。

再次,农村家庭小型化趋势和养老观念的变化。中国农村家庭小型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农村家庭每户平均常住人口从2000年的4.2降为2002年的4.13乃至2003年的4.1。这种家庭小型化趋势无疑加重了家庭养老负担,以往通过大家庭内成员间的共济互助来抵御风险的道路越来越窄,并且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村家庭小型化有加剧之势。同时家庭小型化趋势也极大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而在安岳县的调查中对未来自己的养老方式中选择家庭养老的比例仅为52.3%,其它依次为储蓄29.5%,保险15.4%,村里照顾2.1%。显然,这种传统家庭保障观念的变化为县域寿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需求空间。

2、县域寿险的准公共产品性质

在安岳调研中发现了以下几个有趣的现象,首先,农村的保险观念几乎完全来自于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在展业之前往往先要投入大量财力物力进行保险宣传和普及教育以培育市场,并且这种前期培育市场的成本往往由先进入市场的某个公司承担,随后其他公司才会进入该市场;其次,由于农村消费者认知所限,他们往往对市场上的保险人不加区分而简单的认为“保险公司都是一个单位的”,一旦发生任何保险纠纷会导致其对整个保险行业的不信任;并且,新公司在进入县域寿险市场时不是先从培训自己营销员入手而是选择了挖角这一更方便的途径,结果孤儿保单的出现不仅让农村投保人难以理解,更是极大地损害整个保险业的形象。

基于以上现象,我们认为县域寿险具有某些公共产品的性质:

首先,县域寿险具有成本上的外在性,外在性就是私人成本或私人利益与社会成本或社会利益的不-致性。如前所述,县域寿险的销售需要先从保险市场的培育、保险知识的宣传做起。这时,市场培育的成本往往由市场的先行者承担。安岳市场也不例外,中国人寿安岳县支公司主要通过现场赔付会、老年秧歌队、送电影下乡、现场抽奖等方式宣传保险知识和理念。一个企业承担其市场开拓成本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要同时承担市场培育成本那就困难得多了,因此若要鼓励发展县域寿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一定要考虑到县域寿险的成本外在性问题。

其次,县域寿险的消费部分无排他性,公共物品的两大要义之一就是无排他性。这样一来就会产生所谓“搭便车”现象,即不必为此付费也能够享受这种物品的使用价值。如前所说,先进入的公司对于市场培育的成果可以无偿的供后进入者使用,并且后进公司连营销员的培训都可以坐享其成。

再次,县域寿险的效用具有外在性。显然,通过保险公司的保险宣传提高农村的保险意识对整个保险市场都是有利的,同时,先进入市场的公司对营销员的培训无疑也有利于县域寿险市场的快速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某个公司或某个营销人员的违规或误导行为可以直接伤害到整个保险行业。而这一点在县域寿险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县域寿险具有某些公共产品的性质,或可以将其成为准公共产品。我们就不难理解正是因为县域寿险的准公共产品性质才导致了本文开头所提到的“悖论”。

二、县域寿险的发展对策

(一)从政府层面来讲,首先要明确政府在发展县域寿险中的责任

今年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将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作为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的方向之一。而加快县域寿险的发展正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加上县域寿险特有的准公共产品的性质,政府在县域寿险的发展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将直接关系到县域寿险的成败。而我们认为政府应承担如下几项职责:

1、由政府负责组织县域寿险基本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活动。这种外在性成本应该由政府来承担,否则将严重影响保险供给和需求水平。可以采用政府或监管部门牵头,保险公司配合实施的宣传方针,来共同培育县域寿险市场,提高广大县域居民的保险意识。

2、推行比城镇更为严格的市场行为监管。在县域市场推行更严格的市场行为监管不仅是因为县域市场的不成熟性,更是因为县域寿险效益的外在性。更为严格的市场行为监管可以表现为加大信息披露程度,加大对误导行为的检查和处罚力度。鉴于农村市场上保险的销售往往建立在营销员个人信用的基础上,建议建立针对违规营销员个人信息的公示制度。

3、建立县域寿险市场的准入保证金制度。在鼓励保险公司进入县域市场的同时要防止对县域寿险市场的破坏性、掠夺性开发。对保险公司建立的每一级营销网点、服务部、代办点规定相应的保证金金额,以防止农村银行市场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的闹剧重演,切实维持县域寿险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促使保险公司在县域寿险市场上树立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保险公司是县域寿险市场上的真正经营者,因此政府的引导发展政策离不开保险公司的创新经营的配合

1、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专门性产品品种。为农民量身定做、推广“低费率、低保障、交费活”的适销对路、品种丰富的保险产品。从我国农村实际来看,农村有着巨大的保险需求,特别需要养老、重大疾病、意外伤害等保险,但现阶段农民购买力使其消费不起现有的面向城市市场开发的多数保险产品。因此,国内各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应当体现城乡差别,更多地开发低保费、低保障的产品,以满足农村的现实保险需求。同时还要适度考虑农民的季节性收入特点,制定适应农产品种养规律的缴费金额及时间灵活的保险产品。

2、因地制宜,推行多样化营销服务。农村居民对于保险的需求往往是出于最朴素的抵御风险的考虑,因此,保险公司应在营销保险产品时提高人们防范抵御风险的知识或技能,甚至提供免费体检、医疗信息咨询等服务。

3、加强营销人员培训,建立代理人考试补贴制度。县域寿险营销人员普遍文化水平不高,考取保险代理人资格证就显得十分困难,公司应该加强营销人员的业务培训,并且可以考虑建立适当的代理人考试补贴制度以提高营销人员的持证率和专业水平,否则误导行为就很难避免。

三、结论

总之,县域寿险与县域经济不相称的现状是其准公共产品性质使县域寿险的供给和需求水平低下进而导致的。而发展县域寿险就要抓住其准公共产品的性质,明确政府及监管部门责任,实行政府引导与企业创新相结合的策略。这样才能真正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最大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河南省分行、西南财经大学)

作者:董 琦 张广华

第3篇:发展县域经济 实现经济与财政的良性发展

2004年广东 GDP总量为16039.46亿元,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4343.1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16.87亿元。充分表现出了广东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排头兵形象。但广东县域经济却发展落后,县人均财政收入156元,比全国县人均219元低29%,还有66.2%的县(市)的财政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对于广东总体经济实力而言,广东县域经济发展落后、县级财力不足。这已成为广东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制约瓶颈。我们认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处理好财政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财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作用,是突破这一瓶颈的关键。

一、县域经济发展要确立好主导产业、建设好重点财源、调整好经济结构

综观我省乃至全国,大凡县域经济落后的地区一定是主导产业缺乏,无重点财源而经济结构又不合理。所以发展县域经济首先就要先择好主导产业,建设重点财源,调整好产业结构。如何才能选择好主导产业,形成财源重点,实现结构的合理呢?有三条标准必须遵循。首先,财源重点和主导产业必须是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也就是说,我们生产的东西要能够卖得出去,销路好。用经济学家的话说就是我们生产的产品需求收入弹性要高,即产品要对消费者的收入变动很敏感。决定产品销路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产品本身的价格、人们的消费习惯等,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人们的收入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总是在不断地提高。当人们的收入每提高1%时,产品的销量提高得比1%还要多,我们的产品就有了市场,就一定能形成重点的财源,县域经济就一定能够顺利发展。其次,财源重点和主导产业必须是生产率速度提高快的产业。也就是说我们要有能力生产,我们的产品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该搛的钱都能搛回来。用经济学家的话说就是我们选择的产业生产率速度提高要快。生产率速度提高快的产业都是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也都是资本、技术和信息集约化程度高的产业,由于生产率速度提高得快,单位时间和单位人工生产的产量就高,我们的供给能力就会很强,在市场的竞争能力也就很强,该搛的钱就都能搛回来,县域经济就没有不发展的道理。最后是我们选择的主导产业必须具有地区优势。符合需求收入弹性高、生产率速度提高快的产业有很多,但要根据当地的各项资源禀赋优势来选择最符合我们当地实际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这样我们就能驾轻就熟,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来最快地发展县域经济。

主导产业和重点财源的科学形成,事实上也是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合理的标志。拿三次产业来说,第一产业农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低,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需求收入弹性高。农业是基础产业,没有不行,但要靠单纯的农业是很难致富的。要发财致富必须搞工业和第三产业。所以人们经常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就是这个道理。这也说明了合理的三次产业比例关系。平均来说,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例,大体是2%:32%:66%。呈现出一种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随着其序号而递增的趋势。这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合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趋势。综观全国和广东也是如此,大凡县域经济不发达、财力不足的县,其农业产值比例就高,二、三产业产值的比例就低。而县域经济发达、财力雄厚的县都是非农产业发达的县。非农产业就业机会多,非农产业收入水平高,这个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就高,这是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广东很多的县域产业结构不合理,这是我省县域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关键是要在选准主导产业和重点财源的前题下,坚持调整和优化县域经济的结构。首先要调整产业结构,主要是要稳定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提高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再者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现在县域经济的发展差距,还表现在所有制结构的差距上。什么地方GDP增长快、有活力、财政日子好过、老百姓收入高,从县域经济来看,一定是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大,甚至是非公有经济的比重大。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所有制结构的转变,尤其是积极扶持非国有的、非公有的民营经济的发展。

二、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处理好财政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县域经济是地方财政的根基,是县级财政的坚实来源。处理好财政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财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和作用,是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发生了转变,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思路应按照政府与市场的分工和公共财政的性质,着重于宏观整体发展。或者说应着重于前面我们所说的县域主导产业和重点财源的确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在公共财政的框架下,财源建设的主体为各类市场,而不是政府,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弥补市场的缺陷,提供公共产品和创造良好的投资软、硬环境。所以县级财政应积极转变支持经济发展的思路,采取新的手段和措施实现财政与经济的良性发展。

一是要以主导产业的确立作为财源建设重点,切实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对于广东多数欠发达县而言,较有针对性的做法,是要以一定的财力加强主导产业园区的建设,通过对园区水、电、路、通讯以及环保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通过建设一种良好的投资服务体制,形成一种外部经济的投资环境,以吸引主导产业的广大投资者。可以说,这具有一种抛砖引玉的功效,比较适合欠发达地区。具体工作中,各地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政策及资金手段,大力扶持园区发展。同时,还应当坚决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浪费资源,突出园区建设的规模、质量和效益。在一个市或县范围内,可以集中建设好一两处园区。鼓励县、乡招商引资进园区,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财政体制合理地分配园区的财政收入,实现各方利益均占,调动各级、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县域内全社会县域经济发展齐抓共上的良好氛围。

二是财政要加大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强县域基础设施,扩大县城框架、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既是公共财政本身的职能,同时又能改善投资环境,调整县域经济结构,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在具体的工作中,一方面既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前期的财政投入,各地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开展城市经营,通过对城市有限公共资源的市场化操作,比如出让冠名权、经营权以及采用BOT、TOT、拍卖等多种方式,吸引外部或民间资本参加公共设施的建设,加快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又可以以财政政策工具引导县域产业结构调整。

三是要改变财政主体型投资方式和直接支持竞争性企业的做法,采取间接支持方式、以诱导型投资特别是财政贴息促进民间、企业主体性投资,努力扩大财政投资的乘数效应,带动社会投资跟进增长。在具体工作中,一方面重点要放在培育市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上。发展民营经济,对政府来讲,风险小、收益大、好处多。提高县域经济的民营化水平,就是提高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活力,是从根本上来奠定县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所以应当成为财政支持的重点。另一方面还要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招商引资不仅可以通过外部资本来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引资的同时也是技术引进的过程,是培育本地劳动力的过程,是加快县域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通过以上过程,可以改变县域生产函数的性质,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的发展。当然我们还必须注意既要从政策上、资金上保证招商引资工作的顺利开展,又要注意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到优化投资环境上来,坚决禁止无序恶性竞争。县级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不能与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相抵触,不能损害国家和全省的整体利益。

四是要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财政税收政策为各种所有制企业、各级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所得税、营业税收入分享改革后,省级、市级、县级各级的财政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级企业都成为地方收入的重要来源。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县一级来说,要转变观念,不求所有、但求所得,对所有的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只要能提供税收,给地方带来好处,无论是上级企业、地方企业,还是外资企业,民营企业都给予支持,积极为其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控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源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在财政资金的使用上,要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放大资金的乘数效应。如对企业的支持,可以引入竞争择优机制,综合运用担保、贴息等多种方式,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以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吸引作用。

县域经济是县级财政的根本,县域经济发展了,县级财政才有可能实现根本性的好转。但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处理好财政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财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作用,用好欠发达县有限的财力,发挥县级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就一定能实现县域经济和财政的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韶关市委党校、韶关市曲江区财政局)

作者:欧阳建国 孙江平 欧晓万

第4篇:《创业型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试卷

一、判断题 (10 道)

1. 人口的转移是生产力布局的一个根源,人口的密集区问题要看到生产的成本,做到统一化。( )

正确

2. 创业最缺的是钱。( )

错误

3. 态度决定性格,性格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 )

正确

4. 我们应该放低产业进入标准,不要仅仅抓住高新技术产业不放,要有各种产业共同发展的眼光。( )

正确

5. 产业集群的议价能力不强。( )

错误

6. 成功的企业家应具有良好的技能,如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表达能力、团队能力。( )

正确

7. 成功者应具有自信、热忱、积极的工作态度。( )

正确

8. 公正是指绝对的公正。( )

错误

9. 经济具有兴奋点,我们要善于发现经济发展的关键点。( )

正确

10. 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吸附力和辐射力。( )

正确

二、单选题 (10 道)

1. 从培育良性城乡互动的体制机制看,应( )

D. 从“孤岛”式的画地为牢体制向联合治理体制转型

2. 从世界各国企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的规律来看,95%以上的企业是( )

D. 微型和中小企业

3. 创业园的功能不包括( )

C. 促进产业革命

4. 创业型经济的系统缺失难以形成灵活有效的( )体系。

A. 创业循环

5. ( )的改变会导致整个产业的改变。

D. 商业模式

6. ( )形成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制度约束。

B. 体制性障碍

7. 人口的密集区问题要看到生产的成本,做到( )

A. 统一化

8. 生产力布局的根源之一是( )

D. 人口的转移

9. 按照科技工业园的定位,我们应该在先进制造、科技创新、( )上发力,淘汰转移低端

的加工业。

B. 现代服务业

10. ( )是支撑我国经济的重要因素,它的增长速度下降直接导致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A. 农业

三、多选题 (10 道)

1. 创业与管理的区别是( )

A. 创业宏观虚,重视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而管理具体、务实,重视以不变应万变,以变制变

C. 创业是间接的活动,关键在决策,而管理是直接的活动,重在执行

D. 创业带领变革,面向未来,具有超时性、前瞻性,而管理适应变革,面对具体,具有现实性

2. 创业时期分为( )

A. 种子前期

B. 种子期

C. 初创期

3. 我国在经济方面划分的的功能区有( )

A. 优化发展区

B. 重点发展区

C. 限制发展区

D. 经济发展区

4. 企业在种子期,政府应提供( )

B. 无偿的小额贷款

C. 小额补贴

D. 服务补贴

5. 发展创业型经济能够解决我国面临的( )问题。

A. 产业升级问题

B. 经济发展的增长及培育问题

D. 就业问题

6. 中国应深化改革,走创业型经济发展的道路,关键在于( )

A. 不断地转变政府角色,大力发展创业型经济

D. 创新商业性模式,引领先导产业

7. 处在产业微笑曲线最高点的国家包括( )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8. 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路径是( )

A. 培育经济增长极

B. 承接产业转移,适应梯度开发

C. 综合经济开发体

D. 形成产业集群

9. 中国生产力布局的根本性转变表现在( )

B. 城乡二元结构到城乡一体化

C. 生产力布局的南下和东移

D. 新功能区视野下的县域协调发展

10. 创业的成长阶段分为( )

A. 钟子期

B. 成长期

C. 发展期

第5篇:汝阳县情与县域经济发展

主讲人 中共汝阳县委党校副校长 桑旭杰

教学目的

大家好,你们是我们县首批通过考试招聘的大学生村官,作为大学生,你们都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今天能够和大家坐在一起共同学习,互相交流,非常高兴。按照上级领导的安排,我给大家讲我县的县情及县域经济发展,目的是让大家对我县的县情、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该采取的对策有一个初步了解,由于某种原因,我的认识也很有限,因此,不当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教学内容

对于这个话题今天我打算谈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是谈一谈我县县情及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二个方面是谈一谈如何突出县域特色,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下面我谈第一方面。

教学过程

一 汝阳县情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汝阳地处中原,历史悠久,风光旖旎,人杰地灵,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

1 土地。五千年前,中国“秫酒”的发明者杜康在这里酿造出第一滴醇香四溢的美酒,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被后人尊奉为“酒祖”、“酒神”,汝阳因而被誉为“酒祖故乡”。魏武帝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名句,把杜康酒香从远古带到今朝。汝阳杜康酒成为国宴上的珍品,跻身中国十大名酒之列。战国时期,纵横家鼻祖鬼谷子隐居于汝阳的云梦山,著书立说,收徒讲学,培养出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名存史册的风云人物,被尊为“军圣”,鬼谷故里被当代军事家伍修权赞为“天下第一军校”。

我县地处伏牛山区,位于洛阳市东南部, 北汝河上游, 是典型的山区贫困县,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70%以上,素有七山二陵一川之说,县境呈长条形,东邻汝州,西接嵩县,南界鲁山,北连伊川, 距九朝古都洛阳市74公里, 南北长61公里,东西宽30公里,总面积133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5856公顷,林地面积6.1公顷。总人口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万人,非农业人口6万人,少数民族(主要是回族)700多人。 辖汝阳工业区,城关、小店、上店、付店4镇和内埠、蔡店、陶营、柏树、十八盘、靳村、王坪、三屯、刘店9个乡,共计216个行政村。

全县森林面积1953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4.7%,林木总储量160万立方米。土特产资源丰富,主要有杜仲、烟叶、花生、核桃、柿子、红果、萸肉、木耳、香菇、猴头、黄花菜等。我县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北距洛阳飞机场80公里,焦枝铁路 、洛界高速、二广高速穿境而过,我县已融入洛阳市半小时经济圈。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全县公路总长777.8公里, 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五横两纵”为主框架的公路交通网络。

尽管山多地少,但是山区资源开发潜力区大,主要表现在:一是矿藏资

2 源丰富,品种多、储量大。主要有铅、锌、钼、梅花玉、花岗岩、玄武岩、石灰岩、伊利石粘土、煤、铝土矿、铁、锰、萤石等。已发现的矿产资源已达4大娄48种之多,经济价值达3600亿元。铅锌储量居河南首位,钼矿居河南第二,就单体矿而言,东沟钼矿储量居全国首位,其蕴含价值超过2800亿元。二是山峦起伏,碧水清清,风光优秀,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西泰山情侣峰美丽动人,炎黄峰高大挺拔,蕴涵着极深的历史底蕴,可与石人山相媲美;玉马平湖岘山风景区,山水一色,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杜康仙庄、观音寺、云梦山都是一景一传奇,一处一典故。刘店乡刘富村大型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发现,与西峡恐龙蛋化石的发现一样引起全国轰动。无论是矿产资源,还是旅游资源,均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所以,我县独具两张名片兼有六大宝藏的优势。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历届班子和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我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取得了全面进展,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我县已连续两年跨入全省县域经济十快县行列,经济和社会发展均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县经济和社会各项工作均运行良好,一是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去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49.1亿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4亿元, 增幅居全市第二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137元和3373元。二是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工业发展势头强劲。限额以上工业发展迅速。限额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1家,当年完成增加值13亿元。其中金堆城钼业汝阳公司2万吨钼采选项目,总投资18亿元,一期完成投资3.9亿元;龙泽焦化项目,总投资5.2亿元, 金鼎煤矿项目,总投资3.8亿元, 10万吨富

3 氧底吹铅熔炼项目,总投资3.3亿元, 总投资1.2亿元的兴荣公司技改扩建项目完成并试车生产;。民营经济快速增长。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到60.5%,营业收入、实现税金分别增长57.8%和96%。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县实施科技攻关项目3个、技术改造项目5个,开发新产品12种,新增产值1.5亿元、利税1000余万元。兴荣公司生产的“高承载全封闭型桥梁支座用铸钢件”填补了我国承载力2万—10万千牛桥梁支座的空白。三是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十件惠农实事全部办结。全年财政涉农支出6700余万元。落实粮食直补1100万元、退耕还林补贴945万元、石油价格和大中型农机具补贴101万元、养殖补贴238万元。完成300户1228人搬迁扶贫和12个村的整村推进;硬化通组通户道路360.3 公里;建成乡级便民服务中心6个、行政村社区服务中心59个;农村低保达到1.2万人;新建户用沼气池1.8万座、服务站点113个;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9项,1.8万人吃上了放心水;8个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工;参加新农合群众达到33.5万人。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粮食总产达到18.9万吨,连续四年创新高。我县独创的棉花“无土增根育苗”新技术省内领先。农村特色经济持续发展。烟叶面积达5.2万亩,烟农增收3741万元,烟叶种植进入全省八强,荣获省、市“烟叶生产先进县”称号。 中药材(杜仲)产业稳步发展,被评为“河南省十大中药材基地”。三粉加工、花生加工、寿衣加工等特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首次突破10万人(次),劳务创收5.6亿元,“汝阳保健”荣获全国优秀劳务品牌。由外出务工人员自编自演的电视剧《真爱无言》受到中央电视台及省市诸多媒体关注,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全县已培育特色产业村53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

4 农民专业合作社 15个。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备受全县人民关注的前坪水库项目建议书通过省水利厅和淮委会评审,并上报国家水利部。 完成林业生态县建设规划,造林绿化5.1万亩,通道绿化52公里。完成村庄规划72个,建设市级示范村22个、重点整治村25个。村容村貌、路容路貌、户容户貌整治活动进展顺利。 四是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县城建设特别引人注目。向上争取和自筹资金近亿元,先后完成国土资源大厦、县城供水扩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凤凰山森林公园、汝河老大桥改造等工程及县城亮化、滨河公园二期和一期续建年度建设任务,是近年来投资最多、居民受益最大的一年。汝河南岸新建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和体育场工程正在加紧施工, 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县城复查验收。交通建设步伐加快。洛南高速汝阳段已于11月26日全线竣工通车,汝椒路改建完成年度任务,洛南高速汝阳连接线也竣工通车。新建乡镇汽车站5个、农村公路127公里。工业区核心区框架基本形成。累计投入1.4亿元,完成了排水管网、供水设施、 电力通讯线路入地等工程。 五是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国企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汝化公司、液压公司、化工厂、热电厂、印刷厂改制任务基本完成。“汝阳杜康”商标官司终审胜诉,杜康集团招商重组基础工作全部完成,正在抓紧开展战略合作伙伴筛选、接洽工作。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引进项目77个,合同投资总额69亿元,到位市外境内资金12.2亿元。引进外资实现零的突破,出口创汇81.6万美元。

六是旅游业发展充满希望,服务业水平进一步提升。成功举办了第六届河南汝阳杜鹃花节,“洛阳看牡丹,汝阳赏杜鹃”深入人心。积极筛选、储备、包装石龙沟、马兰大峡谷、杜康仙庄等一批旅游项目进行

5 招商。恐龙化石群的发现震惊世界,“汝阳黄河巨龙”和“洛阳中原龙”广为人知。中央电视台以“汝阳龙”发现为题材的纪实片《亿万年的足迹》、《巨龙发掘记》播放后产生轰动。建立恐龙化石遗址保护区,成功申报省级地质公园。 七是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科技项目引进力度进一步加大,推广实用新技术7项,连续10年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荣誉,被确定为“河南省科技管理扩权县”。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为“中国杜康文化之乡”和“中国杜康文化传承基地”。民间文学《鬼谷子传说》、民间戏曲《南庄木偶戏》、民间手工艺《杜康酿酒工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从全市、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来看,我县与经济发展先进县市的差距仍在拉大,形势不容乐观。在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表现在:一是经济实力薄弱,财力严重不足。吃饭财政和要饭财政的格局还未根本改观,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规模无论在全国还是全省、全市,都处于中下水平。由于经济总量小,可用财力有限,导致县乡两级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运转举步维艰。二是工业新开工项目少,重大项目推进缓慢,工业效益不高。招商引资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低,缺乏支撑县域经济的大项目。三是城镇化水平低。全县十四个乡镇中,虽然有4个建制镇,但城镇规模偏小,基础设施落后,物流、人流、信息流量、资金流量小且渠道不畅,对经济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弱,城镇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四是产业结构开放缓慢,农业比重明显偏高,工业规模小,比重低,工业化进程缓慢。五是所有制结合不合理。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困难重重,企业经营机制不活,债务包袱沉重,

6 效益低下,资产负债率高达100%以上。民营经济近年来虽有较大发展,但普遍存在技术含量低、投入不足、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营管理落后等问题,整体实力不强,规模偏小,税收贡献率低。所以说,如何突出县域特色,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已成为全县党员干部面临的根本问题。下面我谈第二方面的问题。

二 突出县域特色,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未来20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最大的难点和重点在于占国土面积93%、人口85%强的县域。因而,十六大第一次鲜明提出了要“壮大县域经济”。就我县而言,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在于县域经济发展上的差距,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就必须把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提到主要的议事日程。那么如何突出优势,加快我县经济快速发展呢?我想谈几点:

(一)突出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建设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

要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而减少农民的最重要途径就是农村工业化,工业化水平低是绝大部分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县域经济与农业划等号。县域经济不仅是农业经济,而且涉及经济领域的各个产业,仅仅依靠 7 农业发展不可能克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土地与人口之间的尖锐矛盾及县级财政困难、农民增收迟缓、农村发展严重滞后等各种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依靠工业的迅速发展来解决。立足我县县情,着眼长远发展,我认为,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不仅是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现实选择,只有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把工业作为“第一引擎”,按照“大企业进驻、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集约化发展”的思路,着力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才能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因此; 一是要集中精力抓好大型工业项目。大型工业项目决定着汝阳经济发展的速度、高度和效益,意义十分重大。今年全县上下将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项目建设突破年”活动,重点抓好20个投资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总投资近90亿元,当年完成投资22亿元以上。今年要开工建设十大工业项目:包括:金堆城2万吨钼采选项目,是作为今年我县工业“1号工程”,当年完成投资5亿元,一期工程上半年建成投产,项目达产后每年可上缴税金2亿元以上;150万吨干法水泥项目,总投资6亿元,9月份开工建设,当年完成投资2亿元;龙泽焦化项目,当年完成投资2亿元,一期工程完工投产后,每年可实现利税1亿元以上;金鼎煤矿项目,年底前建成主体工程,完成投资2亿元;中辉公司10万吨富氧底吹铅熔炼项目,当年完成投资2.3亿元,底吹炉建成投产;杜康集团重组扩建项目,通过引进实力强、知名度高的大企业,投资3亿元,扩大产能,积极开发新产品,重振杜康雄风;金厦液压机械扩建项目,投资1.3亿元,6月底前试产;兴荣公司合金钢项目,上半年建成投产,完成投资1亿元;鑫冠氮肥项目,投资8000万元,争取

8 4月份调试到位,6月份试车生产;中丰复合肥项目,投资5000万元,6万吨复合肥及副产品生产线年底前建成投产。同时,今年要通过努力,积极争取十大工业项目:永安特钢项目、金钼玻璃项目、盛元30万吨高档箱板纸项目、金达铁矿采选项目、洛阳华香新型包装材料项目、伟鑫镍钼合金扩建项目、兴荣公司轴承项目、杜仲深加工项目、一拖铸造园项目、秸秆发电项目。其中,投资20.6亿元的永安特钢项目,设计年产80万吨高强度不锈钢,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每年可实现产值300亿元,相当于我县2007年工业总产值的4倍还要多;金钼玻璃项目,由金堆城钼业集团公司投资8亿元,在工业区建设低辐射镀膜玻璃生产线,该项目有望成为我县首个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大项目,达产后每年可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另外,还要特别关注并抓好台商之友中小企业示范园项目,积极策划确定一批新项目,实现项目建设有序接替,确保汝阳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着力培育五大支柱产业。近年来,我们依托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一批骨干项目,初步显现出五个方面的产业雏形,今后要做的工作就是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进一步拉长链条,做大做强:依托钼、铅锌、铁等资源优势,以金堆城钼业汝阳公司为龙头,打造钼采、选、深加工产业链;以中辉公司10万吨富氧底吹铅熔炼项目和宏博矿业公司为龙头,打造铅锌采选冶炼产业链;积极引进金达铁选、中恺铁选等项目,发展铁选及冶炼产业链。以三个产业链为骨架,大力发展矿产品开采加工产业。以洛玻集团龙昊公司为依托,积极引进永安特钢80万吨不锈钢、干法水泥、金钼玻璃等项目,大力发展冶金建材产业。以洛阳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为契机,以兴荣公司、金厦公司为重点,发展机械加工产业。依托煤炭资源优势,以

9 金鼎煤矿、龙泽焦化为龙头,发展煤炭开采及煤化工产业。依托“杜康”品牌优势及矿泉水资源优势,以杜康集团重组扩建为契机,打造白酒酿造产业。今后一个时期,五大产业就是汝阳工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要围绕五大产业的发展,贡献聪明才智,搞好配套服务,制定扶持政策,使更多的企业加入到五大产业中来,增加科技含量,努力形成集聚效应。争取通过3年努力,把五大产业培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亮点和支柱。

三是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引领县域工业的发展。实践已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富民强县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必须依赖于龙头企业的带动。县域发展工业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工业发展的首要途径是与农业结合、与农民结合,才能充分体现资源优势,实现个性特色,才能依托比较优势成为市场竞争的赢家。目前,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偏小、生产集中度不高、示范带动力不强,这也是我县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尚存在着做大做强的巨大潜力。因此加大对产业化优势龙头企业的重组整合,形成一批竞争力更强,带动力更大的龙头企业集团已成为我县农业产业化首先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我们立足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的深加工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我县的食用菌、畜产品、干杂果、中药材等优势产品和特色产业在结构调整中已初具规模,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很大,而与之相关的有影响、有实力的深加工龙头企业却很少。在抓好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以优势农产品

10 的深加工为主的企业势在必行。例如我县的杜仲加工、三粉加工已初具规模,进一步发展必须依托深加工企业的带动。因此,我县应从项目储备、媒体宣传、招商引资、联合开发等各个方面加强工作,尽快兴办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使之成为我县工业发展的新亮点和带动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排头兵。

四是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实现县域工业新突破。工业园区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结合点,是县域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和承接项目的最佳平台。加快园区建设,实现产业的集中连片,既能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又利于污染的集中治理,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因此,壮大县域工业,工业园区建设是重中之重。汝阳工业区是我县工业强县的桥头堡和主战场。工业区项目建设的数量、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直接影响着工业强县战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现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条件, 建设好。汝阳工业区。我县已有的二个工业园区,其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基础设施都相对较好,但客观地看,基础设施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缺乏大项目、大产业支撑,还必须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提高水平。所以必须高度关注和支持工业区的工作,一要着力改善园区的硬环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先期投入总量大、周期长、见效慢、资金筹措困难,这是制约园区建设的“瓶颈”之一,可先由县财政负担一部分,动员有关部门支持一部分,入园企业出资一部分,通过臵换土地等方式来筹集,尽快完成工业区建设用地调整和环境影响评价规划,完成核心区道路

11 建设和人工湖及供、排水管线工程,大力开发建设标准化厂房,争取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积极引资建设工业区服务设施,为大项目入驻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园区硬环境的优化。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是县域工业园区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连维良书记多次强调“将来县与县之间经济差距有多大,就看招商引资的力度有多大”,我县底子太薄、基础太差,要加快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各单位各部门要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力来抓,动真格、求实效,努力实现新突破。要立足县域比较优势,精心筛选成功率高,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项目,积极开展诸如旅游节、文化节等形式多样、灵活机动的招商活动,广泛参加各种形式的招商洽谈会、博览会。三要采取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引导民营企业、乡镇企业进入园区发展。一个园区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充其量也只是个形象工程,有产业无特色,也就丧失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园区建设一方面要立足务实,防止园区成为空壳,另一方面在产业项目选择上,要在个性特征上做文章。二是要在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的集镇新建工业园。我县现有的二个工业园分布于大安、小店镇,其他乡镇还未形成自己的工业园。我们也应按照“成熟一片,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的方针,在条件较好的付店镇,再建一个以采矿、选矿、冶练、加工的工业园。使之成为带动山区工业发展的加速器。新建工业园要科学地做好发展规划,在规划制定上要体现实事求是原则、突出重点原则、明确目标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要突出当地资源优势,突出项

12 目的载体作用两个特点。三是要全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县域工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乡镇工业的迅速崛起,极大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的长足发展。在县域工业中,乡镇工业的支柱地位是毋庸臵疑的。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乡镇工业当年高增长时期的市场环境、机制优势已不复存在,民营企业这一我国农民在实践中的伟大创造在近几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在:增长速度明显趋缓、经济效益下降、吸纳劳动力能力减弱等。因此,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使民营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实现二次创业,是振兴县域工业的关键所在。

(二)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 。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措施。从我县目前的情况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实现农业产业化就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依托城镇的带动效应,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13 努力在

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实现农民知识化就是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现村镇文明化就是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一路三网”(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镇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保障社会化就是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实现管理民主化就是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三)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们汝阳可以说是物华天宝,资源丰富,是全国杜仲、烟叶和优质花生种植基地,有“中原杜仲第一县”之称;铅锌储量居河南省首位,钼矿居全省第二,杜康矿泉水因富含4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而闻名遐迩;汝阳梅花玉晶莹剔透,花纹如腊梅盛开,五颜六色,栩栩如生,有“东方翡翠”之美誉,被尊为“国宝”;旅游景点星罗棋布,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交相辉

14 映,山峻、林密、石奇、水幽,炎黄二帝圣像自然天成,惟妙惟肖;杜鹃花海万紫千红,名冠北国。只有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服务业,才能建设生机盎然、人气汇聚的新汝阳。为此, 一是要加快发展旅游业。依托我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重点办好一个花节,突出两张名片,完成三个规划,做好四项工作。办好第七届河南汝阳杜鹃花节,加大旅游促销力度,争取在接待游客、旅游收入上取得新突破。突出“恐龙”、“杜康”两张名片,进一步提高汝阳旅游知名度。完成全县旅游总体规划、西泰山景区详细规划、伏牛山游客服务中心修建性详规三个规划编制。以游客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在汝河南岸、新老大桥之间规划建设亲水公园、游乐中心、洗浴中心、五星级酒店和购物一条街等景观带,提升县城品位;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完成西泰山景区体制改革任务,争创国家4A级景区,把西泰山景区建成伏牛山生态旅游的新亮点;积极申报国家地质公园,争取恐龙化石遗址原地建馆保护;做好杜康造酒遗址、鬼谷故里和铁顶山等开发工作。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繁荣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软实力。立足汝阳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特色文化,搞好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促进文化与旅游相融合,大力发展配套关联产业。通过设立奖项等办法,激发民间艺术创作热情,努力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精品。 二是要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规划建设县城蔬菜、建材、家私、布匹、鞋帽等专业市场,为城区改造创造条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等行为,让广大群众买的放心、用的舒心。 用良好的环境来烘托宽松的发展氛围。

(四)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5 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最有效的解决途径就是减少农民。如果大多数农民永远停留在土地上,农业效益就难有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水平就永远难有大的跨越。因此,减少依靠土地的农民数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转移农民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城镇化。城镇化水平越高,土地基础设施利用率就越高,使用边际成本就越低,资源的利用率就越充分,经济主体间的交流就越多,产业间自然会形成相互衔接的链条,人流、物流、信息流、产业链的互动性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会出现以农兴城、以城促农、城乡联动,农民不仅进得来、留得住,而且可以将城镇的文化、科技、信息向农村扩散,更好地发挥“辐射源”的作用。我县与全国的城镇化水平尚有一定差距,与发达地区比差距更大,振兴县域经济,就必须做好城镇化这篇大文章。我认为目前这种撤乡建镇,遍地开花的理想化、一刀切做法,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只能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必须以中心城镇建设为重点,实行优势城镇率先崛起,达到产业、人口、资本、资源等要素的快速聚集,实现规模经营,从而使城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因此,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并 按照“完善功能、突出特色、提升形象”的要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营造最佳人居环境和最佳发展环境。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第一项要做的工作就是实施20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洛南高速汝阳连接线是今年基础设施建设的“1号工程”,东起小店镇洛南高速汝阳出口,西至县城东入

16 口,紫罗口以东为双向六车道,以西为双向四车道,道路两侧高标准绿化,安装造型美观路灯,在高速出口、紫罗口、县城东入口三个节点,分别设臵大型县标雕塑、石壁画和大型城雕,打造进入县城的靓丽风景线,并确保与洛南高速汝阳段同步互通;高标准建设小柏路汝河大桥及引线工程,该工程北连柏树,南接上店,全长4600米,总投资1580万元,完工后将使贯穿小店——刘店——三屯——上店——柏树的小柏环线最终形成,其北有金鼎煤矿和150万吨干法水泥项目,南有上店镇政府所在地和中辉公司10万吨富氧底吹铅熔炼等大型工业项目,上行3公里是近几年将上马建设的前坪水库,该工程又处于县城规划区范围内,建成后必将加快县城向西发展的速度,地位重要,意义重大,因此要按城市主干道标准进行规划建设,高标准绿化、亮化、美化,确保今年建成通车;实施隆盛路打通改造工程,把隆盛路建成北接凤凰山、南至滨河公园,形象大气、商贸繁华的商业中心街,以此拉开旧城改造的序幕,进而通过3—5年的努力,使老城区面貌明显改观;完成郭木线常渠至蔡店段改建工程;实施农村路网延伸工程,完成路网延伸45.4公里、村道桥梁6座90延米建设任务;县城汽车站迁建和交通综合楼建设工程年内主体完工;开工中医院迁建工程,完成征地和门诊楼、病房楼的年度建设任务;信用联社综合楼开工建设;完成体育场扫尾工程;抓好凤凰小区开发建设工程、滨河小区开发建设工程和滨河公园一期续建、二期续建工程;实施老城北大街道路改造;实施人民路和文化路的路灯改造工程;小店、付店两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力争6月底建成并投入运行,扩建工业区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对20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行县级领导包项目、县直部门包任务、后备干部当先锋的办法,倒排工期,跟踪问效,加快建设进度,

17 争取早日建成投用。同时,引进中油恒燃天然气项目,健全自来水管网、消防栓、公厕、垃圾中转站等市政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 第二项 要做的工作就是建管并重提升城镇品位。按照“人文与生态、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县城。严格执行县城规划,认真规划汝河南岸新区。 积极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市精细化管理,争创国家园林县城和省级文明县城,扎实做好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的基础工作。强化小城镇建设和经营管理,积极建设商贸型、旅游型、工业型等特色小城镇。落实优惠政策,吸引农民进城镇定居,扩大中心城镇规模,推进城镇一体化进程。第三项 要做的工作就是加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建设和移动基站建设,提高道路养护水平和信息化水平。

(五)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汝阳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生存发展,要进一步增强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加大生态建设投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强力推进林业生态县建设。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空间,优化林业生态建设布局,搞好通道绿化、村镇绿化、河岸绿化、荒山绿化和农田林网绿化,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村镇绿化率。加大汝河、马兰河、斜纹河流域和大虎岭、凤凰山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强林业资源保护,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私拉乱运等涉林违法犯罪活动。二是大力实施“碧水蓝天青山绿地”工程,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全面开展环境污染源普查,严格污染源头控制。努力改善环境质量。 三是认真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资源综

18 合利用,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切实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四是 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民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更多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为此,一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拿出更多精力,投入更多资金,办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努力使广大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二是结合“五五”普法教育,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着力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 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畅通诉求渠道,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加大依法治访力度,进一步规范信访秩序。下大力气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开展“安全进农村”活动。构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搞好应急平台建设,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三是大力培植税源,挖掘收入潜力,依法加强税收征管,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四是 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逐步完善面向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优先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难问题。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优抚安臵工作,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七)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创新发展环境,建设服务型政府。 作为年轻干部必须在优化发展环境上下更大力气,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切实抓好服务重点、切实创新服务手段、切实提高服务水平,着力营造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诚信规范的市场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用发展环境的大提升推动县域经济的大发展。

第6篇: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杨世吉

县域经济作为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云县属于全国经济欠发达的县份之一,在县域经济发展以农业主导向以工业为主导的转型实践中,农业布局和工业发展如何实现跨越的一系列课题不可回避地摆在了县级党政决策者面前。

一、调优一产 促农业跨越

延续了数千年传统农业无法富民富县的情况下,农业的出路在于强力推广优质高效农业,市委提出了“稳粮、扩经、提质、增效”的调整原则,并在刚刚闭幕的临沧市第三次党代会上提出建设南汀河经济走廊和澜沧江经济走廊,其主旨就是挖掘热区资源,发展高效农业。农业发展战略的这一选择,抓住了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主题。

(一)重新审视农村劳动力“富余”问题。在农业生产中,无论是哪一种产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多年来,传统与惯性一直延续着在广袤的土地上广种薄收、粗放耕作,谷物依然是那种延续了数千年的低产谷物,果木、蔬菜依然是那种延续了数千年的低档次品种,自产自销、自给自足,商品价值低、经济效益差,于是,耕作管理越来越粗放,土地的利用率低下,农业的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人力、物力、财力在耕地上的投入十分有限,从而导致了基层干部甚至村民中的一种偏激认识,农村劳动过于“富余”了。于是,党政引导、民间跟风,农村劳动生力军一批又一批涌向发达城市,成为沿海轻工业流水生产线上的廉价劳动力,从而导致,做城市的工,荒农村的田的不正常现象,青壮劳力,赚了务工的“小钱”,丢了长远发展的大产业。在农业种植业结构的大调整中,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烤烟、咖啡、澳洲坚果、高优茶园和高优蔗园建设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劳力荒”。针对此问题,云县在调优一产、调强二产的实践中,提出了“农闲”做本县的工,“农忙”种自家的田。全县13家规模以上企业和近百户小企业留住了近2万名壮劳力,大批亦农亦工的有志青年,在以县城为中心的2小时经济圈以内成为能务工、会经商、会种田的多面手,特别是在农业抢节令突击时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全县4.5万亩烤烟,需要劳动工日累计135万个,如果按每工40元到县外请工,仅工价就要耗去5400万元,接近此产业农业产值的一半,高效农业的好效益就无法实现了。算清了收入账的村民,做到了少请工或不请工,可实现亩纯收入2000元以上的好效益。

(二)抓长远,选择“绿色”经济支撑。优质高效农业,其产品并非一成不变,如何避免高效从峰巅跌入谷底,所需要关注的是农产品的市场。目前,随着全球人们的健康消费成为时代潮流,一些可以经久不衰的农产品的价值凸显出来,如没有任何农残的茶叶、加工保健型的木本植物食用油的原料核桃、澳洲坚果以及中高端消费的饮品咖啡等,在原料生产环节,都是一些方兴未艾的产业。这些产业,一次精心种植、长期精细管理,效益可以持续提升,只要因地制宜,这些产业都是优质高效种植业的首选。为真正增强云县农业的发展后劲,在产业结构大调整中,云县培育了146万亩核桃,5至10年后,将成为云县冷凉山区的经济支柱,正着手实施的8万亩咖啡和5万亩澳洲坚果也将成为云县低热河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澜沧江谷地和南汀和流域的坝区,农民发展咖啡的积极性高涨,沿江、沿河经济走廊的发展势头看好。

(三)长短结合,持续发展。按照市委 “稳粮、扩经、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云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农业总产值达84亿元。今后五年,云县将围绕“转型发展看农业,跨越发展看工业”的思路,优化产业规划布局调整,遵循有进有退、有长有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规模化发展核桃产业,集约化发展甘蔗产业,精细化发展烤烟产业,专业化发展茶叶产业,标准化发展咖啡、澳洲坚果、南药等产业,小区化发展畜牧养殖业,加速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发展县域经济同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纵观中华民族博大的文明史,可以发现,开发最早的地方也就是目前生态承载能力最薄弱的地方,如“中华民族摇篮”汉中平原一带。再以云县为例,云县属于滇西开发与开化较早的县区之一,而云县的自然生态也属于滇西片区较差的县份之一,林木消长失衡,近10几年来,虽然有所改观,但由于生态“欠账”太多,大自然还在无情地惩罚人们,特别是刚刚遭受的百年一遇的大旱,云县生态较好7个乡镇,小春尚有收成,生态环境较差5个乡镇,小春出现大面积绝收。事实证明,瘠薄的耕地早已不堪生态重负。由于云县地处低纬度区域,降水和光热条件较好,生态具有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只要退耕,就能长树、长草,植被就能迅速恢复。关键的就是稳定耕地面积,坚决杜绝开荒种地,对现有耕地进行“低改高”。在传统的耕作技术上,我们可以同农民一起算好投入与产出账:旱地荞麦、玉米广种薄收,亩产两三百斤,既耗工、耗肥、耗籽种,且导致水土流失、植被下降;精耕细作一亩,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收益完全有把握达到粗放耕作的两亩土地的效益。一个40万农业人口,80万亩耕地的县份,拿出较为瘦薄的30万亩发展高价值的经济作物,下决心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完全可行的。

二、“借鸡生蛋”,促工业跨越

市党代会提出,要重点从“抓机遇、抓项目、抓增收”入手,突出抓好云县新材料光伏产业。云县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已摆上了市、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云县面临着大机遇和大挑战。

(一)转变观念,变末端为前沿。经济欠发达县区发展工业首要问题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经济落后加观念落后,一旦丧失机遇就会永远落后。改革开放30多年,西南边陲一直处于对外开放的末端,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日渐扩大,随着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随着“桥头堡”建设高潮的掀起,变末端为前沿大环境逐步形成,加速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前所未有。有工业界人士认为:发展工业前有“精兵”,侧有“伏兵”,后有“追兵”,只要政策没有规定不能干的就要干,只要长远有利而近期亏本咬着牙也要干。经济欠发达县区长期以传统农业为主,远离工业城市,公民缺失现代工业大生产观念洗礼,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甚至不富也安的观念急需改变,以观念的大转变,营造出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招商主体的发展环境,工业兴县才能变为现实。

(二)应对融资难题,放大软环境效应。工业强县的发展理念已被欠发达地区广大人民所接受,但“知易行难”,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经济受制因素就在于资金和人才,我省统计资料表明,全省129个县市区只有17个县市区财政基本能够自给,有112个县市区要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靠本县财政投资发展工业显然不可能。金融部门的信贷投入虽然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但近几年来,受诸多因素的制约,金融的资金供给的主渠道作用呈逐渐弱化态势,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其次发展工业的先机被沿海发达地区所占有,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果没有实质性的项目突破,“工业兴县”就会变成纸上谈兵。

云县工业起步虽晚,但治污减排压力相对较小,如何在一张白纸上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坚定不移地把“工业强县”作为推动更快发展的优先战略,着力在“招大商、招好商”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寻求“惠商、惠民、富县”的最佳产业吸引沿海客商,如充分利用欠发达县区与沿海企业相比,在用地、用工、用电方面的优势,引进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沿海企业家谙熟“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创业信条,当我们用工、用地、用电硬件吸引力与亲商、爱商、惠商的优质服务“叠加效应”发挥作用的时候,沿海的实力企业和优秀企业家就会在云县落地生根。云县重要的应对举措就是招商引资,“借鸡生蛋”,每年超过4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来自招商引资和向上争取的项目资金。

(三)尊重知识、筑巢引凤。欠发达地区发展工业,既缺资金,又缺人才,对此,云县遵循“党政引导、双向选择、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组建的云南省第一家党政主导、企业为主体的院士工作站。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茶叶协会名誉理事长、国际茶叶协会副主席陈宗懋成为云南澜沧江酒业集团院士工作站首席科学家。国家工程院院士作为全国科技发展的领军人物,能直接为经济欠发达市县服务,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将为云县的发展提供极好机遇。云县此举在引进高端人才,搭建高科技平台方面先人一步、快人一拍,把握主动、赢得先机。院士工作站的组建,标志着云县,乃至临沧市和云南省在推进产学研合作、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企业创新人才,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持。云南澜沧江酒业集团院士工作站建站第一批专业人才共19人,其中部分专家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以及国内茶叶、酿酒领域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云县此举,旨在把科技创新成果运用到企业的生产中,为壮大企业,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生产力,为科技与企业的结合、科学技术植入企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生产力、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有益尝试。院士工作站的成立,在云县各级干部、群众中更加牢固树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创造知识、人才推动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院士工作站成立以来,着手解决的科研课题有“纯茶饮料品质稳定性提升技术”,“红条茶工业化萎凋及发酵工艺”,“茶叶核桃牛奶混合饮料研究开发”,“茶粉技术转让及研发延伸”。 陈宗懋院士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慎重接受科研课题。

(四)加快承接东部企业转移的实质性步伐。在优化软环境的招商实践中,新能源材料单晶硅生产企业的顺利投产是云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又一成果。县委、县人民政府利用云南三奇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投产庆典这一平台进行招商引资活动,期间,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主任赵玉文站在国际、国内新能源新材料工业发展高度,发表了重要演讲,赞扬云县具有承接东部企业转移的敏锐与果敢。商界人士认为云县未来5年经济发展将会迅速跃入全省先进市、县行列,云县的发展最令人欣喜的是规避了浮躁,体现了厚重。新能源材料的开发,将会对云县未来工业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此次招商洽谈,一批有实力的投资商看好云县投资兴业的软环境以及资源和区位优势。云县人民政府与省内外投资商签约项目5个,协议投资金额为63.19亿元。

目前云县13家规模以上企业中,招商引资企业与本土企业家领办的企业为6:4,投资规模在5亿至15亿元的招商引资企业有4家,产业涉及水电、有色金属、新能源材料、高端木本植物食用油加工等。

(五)工业化和城镇化互为前提。发展县域经济的目的是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农村人口和企业向小城镇转移,促使

农民有体面地成为城镇居民、成为企业工人,而不是出卖苦力的打工者。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选择,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从转移农村人口目标看,大中城市生活成本和就业成本远远高于小城镇,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稳定性差,微薄的收入很难支撑在农民工在发达城市定居生活。而县城就为农民进城敞开了大门并提供了条件,县城将在活跃县域经济、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云县十二五期间建设保障性住房的硬任务为25000套,按每户3人计算,住满这些房子,县城人口将在现在的基础上翻一番,其生产和消费主要支撑都离不开工业。

云县精心描绘了“十二五”发展的宏伟蓝图,“一城、四带、八产业”的发展思路,明确到“十二五”末进入全省县域经济20强的战略目标,

一、

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为12.9:68.6:18.5,城镇化水平达41%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0000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000元以上,年均递增15%以上。目前云县正抓紧筹建新材料光伏产业园区,决定园区建设从现在的三奇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向北拓展,“十二五”期间,园区规模达6平方公里以上,入园的光伏企业10户以上,产值达387亿元,利税达47亿元。努力把云县建设成为区域性经济合作、发展的重镇和经济增长极,这是云县在强力贯彻市党代会精神所要抓好的重要工作。

作者系中共云县委副书记.县长

第7篇: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当前,在诸多原因影响下,县域银行信贷投入十分有限,银行业信贷资源供给不足和配置变异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为了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增加信贷有效投入,我们对某县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力图从政策、制度、经济等层面找到金融服务县域经济的最佳切入点,达到双赢目的。

一、县域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现状

(一)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以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某县县域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市场日趋活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带来了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2005年3月末为例,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延续着近几年的快速增长势头,同比增长14.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7.3%;第二产业增长22.2%;第三产业增长13.6%。(附表:某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单位:亿元,元

项目

年份

GDp

三次产业比例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00

122.1

41︰1.37︰0.60

10.2

37.76

1369.84

200

225.44

1︰1.47︰0.59

11.42

9.93

1419.22

2003

29.06

1︰1.78︰0.6

512.71

12.22

1510.89

2004

35.09

1︰1.73︰0.63

14.59

17.77

1701

(二)县域金融支持情况

截至2005年5月末,某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亿元,较1999年增加2.9亿元,增长23.9%。各项存款20.5亿元,较1999年增加了12.5亿元,增长了156.3%。在经济成分、经济结构多元化情况下,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持是全方位、多渠道的,不能仅以贷款余额增长的多少来衡量,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县域融资市场很不发达的现实条件下,银行信贷作为县域经济融资的主渠道,贷款投放仍是衡量金融支持力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连年增长,其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而与农村信用社相反的是,国有商业银行无论是贷款余额还是营业网点数都呈递减趋势,并且其贷款额的减少超过了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增加,使得金融机构对县域的信贷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三)金融支持与县域经济发展相脱节

通过对某县域经济发展以及金融支持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县域经济不断增长,另一方面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在减弱。(附图:某县存、贷款与GDp增长示意图)

上图反映了1999年以来某县金融机构存款、贷款、GDp的增长趋势。信贷投入增长同存款增长和经济发展需求相比极不平衡,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背离。

二、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体系职能弱化,不能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某县域金融体系主要包括农业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邮政储蓄机构等,商业性保险、证券、担保、信托投资和租赁等金融机构和服务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相对来说不够完善,远远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现行县域金融机构的职能也在逐步退化,在制度方面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信贷资源配置变异,贷款投放机构、贷款结构、信贷品种、投放方式等极不平衡。

从机构看:作为某县域唯一的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狭窄、功能单一。农发行本来就只发放粮、棉、油收购专向贷款,对提升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其他方面资金支持力度微乎其微。随着其政策性金融服务由封闭管理向市场化运作转变,粮食购销进入市场改革,购销企业失去了粮食收购流通环节的风险金补贴资金来源,加大了农发行存量贷款风险防范和增量贷款投放的难度。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的金融服务功能逐步萎缩,信贷功能退化。据统计,目前,近几年来某县三家国有商业银行职工由416人减少到目前的87人,减少了79.1%;机构网点由93个减少到目前的51个,减少了45.2%。工行仅保留一个营业部,农业银行90%的乡镇营业所撤消,建设银行降格为分理处。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功能不全。农村信用社是支持“三农”的主力军,但其存在“多病身子扛重活”现象,信贷支农压力巨大。邮政储蓄机构除能吸收存款外,不具有发放贷款等其他金融职能,业务上处于“跛足”状态。

从结构看:信贷结构趋同,许多领域出现信贷真空。1999年至今,某县工商企业贷款增长缓慢,且集中于个别企业。农业贷款增长较快。金融机构贷款投放集中于房地产、基础设施、广电、学校、医院和公路建设等少数几个领域,信贷资金垒大户趋势明显。对地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中小企业,包括近年来桐柏引进的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对桐柏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的项目,信贷支持较差。

从信贷品种看: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农村基础设施、 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大量长期资金支持。但金融机构在对县域经济的信贷结构中逐渐减少了对长期信贷资金的投放,新增贷款集中于短期贷款。

从贷款投放方式看:主要以抵押、担保和存单质押贷款为主,有少量的承兑、贴现业务,基本上没有信用贷款。信贷服务品种的单一,与地方微观经济个体发展广泛性不相适应,限制了信贷的有效增长。

(二)存贷款资金逆向流出,加大了县域资金需求的缺口

资金问题始终是困扰某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而县域资金的大量流出,则加剧了资金的供求矛盾。县域资金的外流主要是通过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进行。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吸收的存款大部分上存,造成县域资金外流。邮政储蓄机构只吸收存款,不能发放贷款,且其吸收来的存款可以较高的利息转存人民银行,使得邮政储蓄机构产生较大的利益驱动,存款量大幅增长,加剧县域资金外流。2002年以来,某县存差资金以年均2亿的速度递增,年均增长率以37%的速度增长。“存差”是银行存贷款的差额,一定意义上可认为是银行从存款人吸收来的可利用社会资源,没有被银行充分利用而形成的富裕资金。从某县金融机构2004年末存差资金占用结构来看,法定存款准备金为1.2亿元,占存差资金的25.6%;有价证券及投资占款0.9亿元,占19.1%;国有商业银行上存资金为0.4亿元,占8.5%;邮政储蓄存款2.1亿元,占比为44.7%。在某县域经济自身“造血”功能不强的情况下,上述金融机构却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抽血”,造成县域经济严重“失血”。

(三)作为目前桐柏融资市场上重要的资金供给者,农村信用社自身的改革、发展压力巨大。

1、农村信用社对政策依赖性强的特点短期难以改变。

一是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资金支持。为体现国家重农、扶农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1999年人民银行开始对农村信用社发放支农再贷款资金。截至目前,已累计向某县农村信用社发放再贷款资金3.85亿元。支农再贷款作为政策性资金,人民银行对其投向有硬性规定,不仅要用于“三农”,而且还规定了农村信用社组织自有资金发放“三农”贷款的比例。这是1999年以来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保持较高速度增长的重要资金保障。一个典型现象是2004年,针对农村信用社资金宽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松现实,人民银行上收了部分支农再贷款指标。结果是在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双好,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大,种养殖大户增加较快,资金需求急剧增加情况下,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投入不足,全年仅新增农业贷款6241万元,导致农村高成本的民间借贷活跃,这不仅不利于农业弱势产业发展,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二是为逐步把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农村社区服务的地方性金融企业,人民银行定向对某县农村信用社发放专项中央银行票据,消化其历史上形成的呆坏账、亏损挂帐等,金额达2238万元,占其资不抵债额的50%。此外还作了一系列制度上的安排,包括完善法人治理、转换经营机制、完善信贷支农服务、增加支农信贷投放等,减轻了农信社的负担,促使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三是利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考虑到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点多、面广、额度小、数量大、成本高等特点,人民银行赋予其更大的利率浮动权限。由此可见,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与人民银行的政策扶持是密不可分的。

2、从农村信用社自身业务来看,信贷区域化集中趋势明显,这与其业务重点定位于支持“三农”相矛盾。农村信用社县城范围内信贷余额为3.6亿元,占全部贷款的63.2%,其他乡镇占36.8,平均仅为2.3%,这说明农村信用社实际上有大量贷款用于“三农”之外。而从农村信用社整体资金运用情况看,有大量资金或闲置,或流出。截至2005年5月末,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5.93亿元,占其资产总计的42.6%,占各项存款的64.2%,低于75%的相关要求;存放中央银行准备金存款0.72亿元,超额存放0.24亿元;存放商业银行款项1.33亿元,占资产总计的9.5%;投资债券等1.18亿元,占资产总计的8.5%。一方面县域经济发展资金短缺问题严重,一方面有信贷投放自主权的农村信用社大量资金闲置,并通过购买债券、存放商业银行等途径流出县域。

3、农村信用社支农中产生的矛盾无法回避。一是贷款利率浮动幅度高与农民减负增收的矛盾。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最大上浮系数为基准贷款利率的2.3倍。虽然人民银行要求对农户种植业贷款利率原则上要少浮动或不浮动,但个别农信社趋利思想严重,执行浮动利率大多是“一浮到顶”,增加了农民的利息负担,有悖于中央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精神和人民银行发放支农再贷款的初衷。二是金融服务需求多样化与金融手段单一的矛盾。信用社在农村是一统天下,缺乏竞争,在金融创新上动力不足,再加上干部职工素质不高等原因,金融服务水平提高缓慢,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农户贷款户数众多与农贷管理人力不足的矛盾。四是农业高风险低收益与农信社经营目标的矛盾。农村信用社经营目标是安全性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当然希望把资金投向效率高、风险小的行业和地区,这与农业效率低、风险大形成强烈反差,加之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机制,信贷人员“惧贷”心理较为突出。

三、金融对县域经济支持力度减弱原因分析

(一)县域经济存在诸多的“滞后性”使得金融支持的动力不足

近几年,某县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产业结构方面,县域经济工业化程度比较低,且结构雷同,小而全、低水平的问题突出。农业方面,具有弱质性,尤其是大部分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化水平偏低,农业规模效益较差。中小企业方面,普遍规模小,产品单

一、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自身积累能力较弱,经营效益相对较差,并且容易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冲击。由于经济转型期还没有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粗加工、低技术、低附加值的经营模式仍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模式,缺乏能够吸引金融机构投放资金的经济亮点。

2、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机制梗滞。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权限上收,除了可以发放部分小额贷款外,基层行基本上丧失信贷自主权。同时提高信贷准入门槛,精简人员,撤并机构,贷款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手续繁;二是国有商行信贷考核约束与激励机制严重失衡。基层金融机构对信贷人员实行严格的贷款终身考核制,而对信贷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却缺乏激励机制,这种信贷管理机制的失衡,最终导致基层行社主要领导人及信贷营销人员出现惧贷心理。三是国有商业银行抓大放小,支持科技含量高,效益高的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信贷授信的标准和条件一般按照支持大项目、大企业的标准制订,在贷款操作过程中,造成商业银行热衷支持大项目、大企业,县级支行对许多项目或企业因规模不够而不予上报,或上报后无法通过审批,限制了对县域中小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

3、信用认可度与信用实际度不对称,金融部门为防范道德风险不得不谨慎从事。从当前县域现状来看,经济主体信用意识有所增强,信用状况有所改善。但是,县域信用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好转,信用整体水平还不高,客户的信用实际度与金融部门的认可度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对信用程度不高的企业和农户,金融部门从防范自身风险出发,不得不谨慎从事。

4、资金供给方与资金需求方信息不对称,客户与银行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面对面营销。目前,县域经济与金融之间还没有建立起反映灵敏、直接对接的信息平台。从经济主管部门来看,主动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不强,对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的办法不多、思路不宽,对如何让企业得到金融资本的充分支持研究不够。从金融机构来看,也还不同程度地残留着计划经济时代客户找银行、银行等客户的观念,虽然有不少金融机构确立了信贷市场营销观念,但由于没有建立与客户直接的面对面的信贷营销机制,使部分优良客户不能得到银行信贷的及时支持。资金供给方的信贷政策、信贷产品、信贷条件、信贷要求、信贷程序等等信息,资金需求方不是很清楚;客户的投资情况、生产情况、效益情况、市场情况、资金需求等等信息,金融机构也不是都掌握。由此就出现了好企业、好项目银行不一定发现;差企业、差项目,银行又不能支持。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原有体制和机制还没有转换到位造成的。

5、货币政策传导不畅制约了信贷投放。主要表现:一是货币政策多元化程度不够。长期以来,人民银行针对县域企业大都属于中小企业的实际,大力倡导在支持大企业、大项目发展的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并不断呼吁成立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但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策略实行“三大”战略,这种“抓大”信贷策略既与央行货币政策多元化导向相悖,又与贷款客户脱节,也不切合桐柏实际,显然不符合桐柏经济发展之需。二是“支农”货币政策传导不畅。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投入一直是央行货币政策的要求,但在实际传导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基本退出了农村信贷市场,甚至也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退出了县域信贷市场,而农村信用社也因小额农贷额度小、期限短而难以满足当前农业产业化和农村高新技术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贷的投放。三是“为民”货币政策在桐柏执行困难。如助学贷款,桐柏没有大专以上院校,只能发放学生生源地贷款,实际发放的贷款微乎其微。消费贷款数量更少。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在多方努力下,虽然已成立担保基金,但仅50万元的担保基金让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业务流于形式,事实上也是至今未发生一笔业务。

6、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利益风险补偿机制短缺。因中小企业和“三农”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贷款风险很大,由于缺乏利益风险补偿机制,金融部门为了规避风险,容易将之排除在门外。同时,缺乏有效运作的社会征信体系,担保、评估机构缺乏,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贷款担保难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银行获取企业和个人的资信状况困难重重,加之县域企业普遍缺乏历史信用记录,尚未形成良好的公众形象,多数管理者素质不高等,金融机构放贷顾虑重重,制约了信贷的有效增长。

四、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努力构筑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平台。

一是建立经济金融发展协调机制。成立支持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经济金融联席会议,通报经济、金融情况,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磋商和协调。二是建立完善经济金融信息共享机制。要加强县域经济金融信息双向交流。一方面,县域经济主管部门要及时向金融部门提供经济信息,包括资金需求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市场信息;另一方面,金融部门要及时向县经济主管部门传导金融政策、金融产品和金融信息。要建立县域经济发展项目库,并及时向各金融机构发布,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三是建立经济金融支持保障机制。县有关部门要针对县域农户和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出多种担保办法,积极探索实行动产抵押、权益质押等多种担保形式,创造条件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和农业担保机构,为辖内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入扫除障碍。要深入开展创建金融信用县市活动,扎扎实实推进县域诚信建设,为经济金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努力疏通信贷投放渠道,促进有效信贷投入。

1、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加强对辖区经济金融运行、物价走势、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监测分析,通过金融形势分析,风险提示,信贷指导意见等多种方式,及时向辖内金融机构传导每个时期的信贷支持重点,影响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数量和方向,实现对信贷投放的控制和调节。及时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国有商行要进行制度改革。一是适当扩大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将一定额度贷款权下放至县一级支行,以缩短审批时间;二是要建立贷款激励机制,对有效益的贷款营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适当的奖励,以鼓励信贷人员的信贷营销积极性;三是要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授信体制、政策和程序。使更多中小企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贷款支持。在坚持商业化经营的原则下,根据各自优势和经营战略,注意处理与协调好政策扶持和商业化经营、重点倾斜和普遍支持、风险防范和稳健经营、近期效益和长期利益等方面的关系,有针对性地确定支持对象,培育优质客户。

3、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同时,应不遗余力地支持工商企业发展、重要项目建设。一是进一步改进信贷管理体制,采取授权授信的方式,适当下放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切块下达支持经济的信贷指标,赋予基层信用社自主进行信贷决策的权力,以减少信贷审批程序和环节,促进企业最大限度地抓住商机,增加效益。二是积极参与,及时掌握企业发展、项目建设的现状、特点、信贷需求特征,按照有关信贷政策、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的要求,适时增加有效信贷投入。三是结合实际,改进支持企业发展的信贷举措。要根据企业的具体状况,制定简洁高效的贷款管理程序和办法。同时要大力推行客户经理制,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营销力度。建立激励机制,既考核贷款的发放,又要核定收回贷款本息奖惩比例,与责任人的经济利益挂钩。同时,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电子化、网络化建设,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

(三)鼓励企业多渠道融资,增加项目资金投入。

政府及企业要积极研究和主动探索银行贷款、民间投资、企业发债、招商引资等相结合的社会经济发展及项目建设的投融资机制,拓宽渠道,增加对工业、城市建设、公益事业等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及时探索扩大企业直接融资的途径:一是探索龙头企业与产业链上配套、协作企业之间的融资渠道,利用龙头企业的信用优势和规模效益优势,解决配套协作企业的资金不足问题。二是在桐柏现有优势企业中培育上市公司,力争尽快有2~3户企业上市直接融资,拓宽现行融资渠道。三是重视民间投资和中小企业投资发展。建立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开放新的投资领域和创造投融资便利以激活民间投资和中小企业投资。

(四)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支持金融业健康发展。

为金融机构创造一个文明守信的市场环境是促进银行贷款投放的一个重要条件。政府应规范中小企业的改制运作,法制部门要加大对金融部门依法清收支持力度,坚决打击偷逃银行债务的企业和各种逃废金融债务行为。把信用建设工作延伸到县域经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通过制订量化考核标准、狠抓工作落实来促进社会逐步形成讲信用、守信用的良好风气。金融部门应建立统一的适合县域经济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和授信制度,取消金融机构目前“各自为政”的信用评价办法,整合信用资源,加强征信管理,促进县域信用建设始终向好的方向发展。

第8篇:对凤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凤县人民政府县长 郑维国

凤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经过近年来的高速发展,曾两度跻身全省十强县,荣登西部百强县榜单,成为宝鸡乃至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已高调进入公众视野。作为新一届凤县政府负责人,自己深感责任重大,挑战空前。经过近半年的广泛调研和深入思考,特别是市县党代会、人代会的相继召开,汇聚了智慧,明晰了思路,凝聚了力量,凤县的发展轨迹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一、站在理论的前沿审视凤县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目前,理论研究领域对县域经济本质认识大体有四种判断:一是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每个县区都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人文积淀,发展中就要发挥自身优势,体现县域特色,突出比较优势。就凤县而言,最明显的特色在山水、在矿产、比较优势在工业、在旅游。必须围绕工业强基础,围绕旅游谋未来。二是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在更大范围整合资金、人才、资源等发展要素,把开放促开发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审视凤县,必须奉行“非禁即入”理念,践行“善于变通、敢于负责”精神,放眼关天经济区和西成经济带,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扩大对外开放。三是县域经济是品牌经济。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 “宜农则农”、“宜工则工” 、“宜商则商” “宜游则(旅)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使某一产业或产品在市场中占有绝对优势,成为县域的代名词,对县域经济具有支撑作用。纵观凤县,就是要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推进特色农业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做大文化旅游产业,做精特色农业,做亮文化旅游品牌。四是县域经济是民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互为因果,互相促进,通过改善民生社保水平,可以增加居民收入,通过实施民生工程,可以扩大内需,促进县域经济走内生性道路。作为全省统筹城乡试验区和全市统筹城乡试点县的凤县,就必须把加大投入、改善民生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立足县情实际谋划发展

县情实际是我们谋划发展的基础,是科学决策的根基。必须在吃透县情的基础上,确立长远发展战略。一是做好劣势转化大文章。凤县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大沟深,地广人稀,每平方公里不到35人,距离大中城市较远。特别是姜眉公路和宝汉、宝天、十天等高速路的贯通,使凤县处在了高速路的包围真空地带,且“十二五”期间将要建设的银重、京昆复线也不经凤县县城,凤县的边缘化趋势将被加剧。交通区位边缘化是凤县的最大劣势。辩证地看,劣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优势。目前看来,凤县的山重水复、地处偏远为发展之劣势,但长远看或在更大范围看,青山绿水是凤县最为宝贵的资源,良好的生态是凤县最具竞争力的品牌,没有被过度开发,物质文明不发达的凤县,正可以成为生态文明之花盛开的地方。因此,必须保护好凤县的青山绿水,持之以恒的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发展现代休闲农业,鼓励发展名优土特产,给全市、全省人民奉献一个休闲娱乐的大氧吧,干鲜杂果的大超市,游山玩水的大景区。二是抓好优势再造大工程。凤县历来就是一个矿产资源大县,铅

锌、黄金等采、选、冶体系健全,工矿业基础相对雄厚。工业经济一直是凤县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拥有40余户规模以上工矿企业,大企业、大集团建设加速推进,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工业转型升级迈出重要步伐,2011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58亿元。立足这一县情实际,我们要把工业强县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加快推进铅锌、黄金和新型材料三个百亿产业集群为重点,突出凤州现代科技产业园区和留凤关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两大园区建设,在壮大规模的同时加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三是聚力借势跨越撑竿跳。理已通,情已明,谋已定,抢抓机遇,借势跨越,时不我待。我们将抢抓宝鸡加快建设关天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历史机遇,全面落实省市县党代会精神,围绕工业强基础,围绕旅游谋未来,突出工业转型升级、旅游体系建设、特色农业发展、城乡互动融合、社保民生提升、社会管理创新六大重点,狠抓招商引资,推进项目建设,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活力,努力实现“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走在全省前列、在加快城乡建设上走在全省前列、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走在全省前列、在扩大对外开放上走在全省前列、在提高全民幸福水平上走在全省前列”等五个走在全省前列,大踏步向全面建设幸福新凤县的目标迈进。

三、置身实践一线狠抓落实

为全面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加大油门,前拉后推,确保全速前进。一是解放思想促进落实。按照市委、市政府“六扫除六确立”活动和市政府系统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大会安排部署,动员全县干部认真学习文件,深刻查找自身思想观念上的落后之处,结合凤县实际确立全新的竞争观、产业观、项目观、环境观、人才观和事业观。加快完善制度、转变作风、提升效能,努力形成以岗位责任制明确工作职责、以公开承诺制明确服务要求、以民主评议制强化社会监督、以责任追究制严肃工作纪律的工作机制。从思想上、行动上和机制体制上促进工作落实。二是政策支持保障落实。县政府在今年预算中,安排了四个三千万用于保障各项工作的落实。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工业经济发展,确保全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90亿元以上。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文化旅游宣传营销,确保全县游客人数稳定在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6亿元以上。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生猪大县、农业科技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力争全县农产品加工包装比例达到50%以上,农业产值达到10亿元。安排3000万元用于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奖励及融资担保,确保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亿元。特别安排2.18亿元办好十件惠民实事,确保新增财力的80%用于民生。以政府财政投入的小杠杆撬动大市场、引领大发展。三是夯实责任跟进落实。县政府对市上的考核指标、十强县考核指标、政府工作报告任务分解、重点项目包抓责任、固定资产投资任务、招商引资任务、争取项目资金任务等七个方面的指标任务,进行了通盘考虑、集中研究、一次下达到县级各部门和乡镇。并提出了在全市范围内“单项工作争第

一、项目资金争十分之一”的要求。全体县级领导及部门和包抓项目或单项工作责任实行捆绑,与年终奖励挂钩,形成了责任到人、任务到边、网络到底、激励到位的落实责任体系。四是亲力亲为引领落实。按照市上提出的“三个三分之一”和“一线工作法”的要求,大力弘扬“高目标引领、高强度推进、高效率落实”的凤县三高精神,发挥政府在经济工作中牵头抓总作用,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前沿一线,迎难而上,亲力亲为,实现大突破,推动大发展。

凤州大地春潮涌,扬鞭策马正当时。组织的重托,群众的期盼,更加坚定了我们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将团结和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大干快上,力争上游,在打造关天副中心、建设和谐新宝鸡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第9篇:《创业型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试卷 86.67分

您的得分:86.67!恭喜,您通过了《创业型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的考试!

一、判断题 (10 道)

1. 态度决定性格,性格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 )

正确 错误

2. 我国在创业体制方面实行并联的方式,美国则实行串联。( )

正确 错误

3. 经济具有兴奋点,我们要善于发现经济发展的关键点。( )

正确 错误

4. 公正是指绝对的公正。( )

正确 错误

5. 我们应该放低产业进入标准,不要仅仅抓住高新技术产业不放,要有各种产业共同发展的眼光。( )

正确 错误

6. 现代经济是一个巨型的生态系统,一旦现有产业结构不能适应地区发展,便会迅速对该地区的发展造成损害。( )

正确 错误

7. 我国现有的创业型经济发展环境过优导致创业型经济的生存约束。( )

正确 错误

8. 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吸附力和辐射力。( )正确

错误

9. 产业集群多种产品具有竞争力。( )

正确 错误

10. 产业集群的议价能力不强。( )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 (10 道)

1. 建立培育园的目的是( )

A. 培育高素质人才B. 培育新品种植物C. 发展高科技D. 进行科学研究

2. 企业家的基本素质要求不包括( )

A. 利润B. 雄心C. 热诚D. 专注

3. 创业最缺是( )

A. 钱B. 理念C. 符合时代发展的创业观和发展观D. 机遇

4. 安居园的功能不包括( )A. 吸引高素质人才

B. 城市聚集才能彻底实现“农转居”C. 只有城市聚集,农业、农地的规模化经营才能成为现实D. 建立安居园能扩大耕地面积

5. ( )是支撑我国经济的重要因素,它的增长速度下降直接导致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A. 农业B. 服务业C. 纺织业D. 工业

6. ( )是吸收劳动力就业保障社会创新、创智、创造、创业的基础组织单元。

A. 微型和中小企业B. 跨国企业C. 大型企业D. 国有企业

7. 人口的密集区问题要看到生产的成本,做到( )

A. 统一化B. 前瞻性C. 统筹规划D. 计划性

8. 从世界各国企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的规律来看,95%以上的企业是( )

A. 跨国企业B. 大型企业C. 国有企业D. 微型和中小企业

9. 企业发展的次层次关键在于( )

A. 经营品牌B. 经营质量C. 经营思想D. 经营规模

10. “日韩困境”的关键在于( )

A. 国家经济政策不能符合企业发展需求B. 企业构成模式过于陈旧C. 企业发展过快导致产能过剩D.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运行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创新源、创新动力和创新的机制没有与之相适应

三、多选题 (10 道)

1. 我国在经济方面划分的的功能区有( )

A. 优化发展区

B. 重点发展区

C. 限制发展区

D. 经济发展区

2. 我国发展创业型经济的障碍有( )

A. 体制性障碍

B. 创业型经济的发展环境不善

C. 创业型经济的系统缺失

D. 创新源不足、创业资源获取困难

3. 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路径是( )

A. 培育经济增长极

B. 承接产业转移,适应梯度开发

C. 综合经济开发体

D. 形成产业集群

4. 财富创造的层面包括( )

A. 器物层

B. 货币层

C. 制度层

D. 观念层

5. 创业时期分为( )

A. 种子前期

B. 种子期

C. 初创期

D. 成长阶段

6. 创业原则包括( )

A. 把住方向,放开过程

B. 把住方向,放开方法

C. 把住宏观,放开微观

D. 把住结果,放开过程

7. 发展创业型经济能够解决我国面临的( )问题。

A. 产业升级问题

B. 经济发展的增长及培育问题

C. 科技落后问题

D. 就业问题

8. 完善创业性经济顺畅发展的网络体系,需要( )

A. 政府资助

B. 税收优惠

C. 信用担保

D. 资本退出

9. 企业在种子期,政府应提供( )

A. 上市扶持

B. 无偿的小额贷款

C. 小额补贴

D. 服务补贴

10. 中国应深化改革,走创业型经济发展的道路,关键在于( )

A. 不断地转变政府角色,大力发展创业型经济

B. 完善创业性经济顺畅发展的网络体系

C. 优化创业环境,构筑创业性经济发展的支撑平台

D. 创新商业性模式,引领先导产业

上一篇:深圳市十二五交通规划下一篇:市纠风工作实施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