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趋势(通用9篇)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篇1

一、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各国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紧密联系,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的成因涉及到国家经济体制、企业趋利动机与技术进步等三个因素。(1)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消除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体制障碍。(2)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推动了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发展。(3)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远距离控制的成本,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经济全球化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第二,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第三,金融国际化。第四,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和完善,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在其中起到了重大作用。但是,经济全球化在加强各国相互依存,推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1)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2)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3)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正进一步扩大。

二、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 围绕着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主要表现在:1.各国竞相调整科技战略和政策2.各国把经济安全确定为对外战略的重点3.积极调整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努力扩大世界市场份额4.争夺科技人才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

三、新科技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一下,各国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化,追求数量和速度的增长方式将让位于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方式。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对减少,而对科学技术、信息和人的素质的依赖程度大大加强。新科技革命使各国的经济联系和协作关系更加紧密,为国际交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信息载体,为全球性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手段,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这一全新概念被广泛接受,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源配置以智力资源(包括科学技术及其一切成果和信息)为第一要素,对智力资源的占有比工业经济中对自然资源的占有更为重要。经济信息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四、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场大规模的市场化浪潮席卷全球,这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又是推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然而,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部分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的运行,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体制方面的条件。进一步完善不同市场经济模式的运行机制和效能,将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长期任务。

六、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基本规律。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经济”的发展使得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范围更广,主要表现在: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发展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不平衡

八、跨国公司的作用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篇2

1.1 可快速装卸、清洗和在位冲洗技术的普遍化

制药装备应满足既可快速装卸、便于清洗、保证清洗质量, 又能降低劳动强度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在位清洗要求。

20世纪90年代初, 德国FETTE率先开发出可换转台的压片机 (如图1~图3) , 他们提出的“操作者可用极少的工具 (或者一把工具) , 快速、方便地装拆所有待清洗的零件”这一理念已被大家所接受。

随之不久, 德国KORSCH、意大利IMA和英国MANESTY也相继推出类似概念的产品, 如图4~图9所示。德国KORSCH的XL型高速压片机 (图4) , 采用“穿墙”结构, 即主机与电气柜用墙体分隔, 解决了压片机电气柜防粉尘的问题, 同时也有利于电气维修;其XL型可换转台压片机如图5所示;意大利IMA的COMPRIMA系列 (图6) , 可在高速运行下实现离心式喂料;英国MANESTY的可拆卸的密封圈模板的结构 (图7) , 可解决转台冲杆密封圈的“死角”问题, 其采用聚氨酯密封圈结构的无间隙加料器 (图8) , 由于加料器底部与转台中模台面实现了零间隙接触, 据说产品收率达到了99%以上;图9所示为英国MANESTY的Xpress型压片机;日本HATA和KIKUSUI、韩国SEJONG和韩国PTK等压片机制造商也有同类产品。

国内的上海天祥·健台和北京国药龙立, 这两年都先后开发出这类产品, 如图10~图11所示。

1.2 有效分离生产和操作区域的无线终端

对于有毒产品生产, 或者在线清洁, 需要将压片机的控制系统从生产现场和压片机机身上分开, 实现无线终端、无电缆线操控的模式, 获得有效空间。图12~图13为几种先进的在位冲洗压片机。图14为可在位冲洗的上旋式筛片机。

优点:便于生产现场清洁, 不受尘埃的侵扰等, 而且噪音明显减少甚至消除, 且能实现群控。

2 美国联邦法规21 CFR Part 11条款被广泛执行

2.1 何谓21 CFR Part 11

21 CFR Part 11为美国联邦法规中的一项条款, 条款名称:ELECTRONIC RECORDS ELECTRONIC SIGNATURES, 即:电子化记录;电子化签名。

CFR———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即《美国联邦法规》缩写。

2.2 21 CFR Part 11的由来

自动控制系统在制药企业中的应用已越来越普遍, 很多重要文件以电子形式代替纸张文件应用于制药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中。

相对而言, 电子文件比纸张文件具有易存取、效率高、搜索能力强、数据易统计以及环保等优点。同时, 也存在数据易被改变、易丢失、易替代、电子记录易被伪造等缺陷。

2.3 21 CFR Part 11的颁布

1997年8月, 美国FDA对联邦法规相关条款中的电子记录和电子签名作了明确而又详细的规定, 即著名的21 CFR Part 11。

2.4 21 CFR Part 11的意义

其可保证制药企业电子记录与电子签名的可靠性、完整性和保密性, 确保符合GMP要求。

2.5 21 CFR Part 11对电子记录和签名的要求

(1) 确保电子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

(2) 验证系统有确保准确性、可靠性, 一致的、所希望的性能, 以及有识别无效或被篡改的能力;

(3) 保护记录以使它们在整个保留期内都准确, 且可随时检索;

(4) 将系统访问权限制到有权访问的人;

(5) 使用安全, 由计算机生成而且加盖时间戳的审核追踪 (Audit Trail) , “其保留期至少应与主电子记录保留期一样长……”;

(6) 对开放系统的控制, 如文档加密等。

2.6 21 CFR Part 11对压片机体现的主要几个方面

(1) 可实施全方位的自动控制。即自动对预压力、主压力、出片力、压力平均值、单个冲模压力值, 填料深度、预压上冲入模深度、主压上冲入模深度, 预压片厚、主压片厚、冲模负载允许值, 产量、转台速度、加料电机速度、润滑和故障等数据, 进行测量、读取、监控、定时贮存和打印报表等;

(2) 通过验证, 确保所采集数据和记录的准确性、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 以及有识别无效或被篡改的能力;

(3) 设置多级密码, 对访问人的权限进行限制, 以及对文档的加密, 保证数据设置、运行、读取和管理的安全;

(4) 保护数据记录以使它们在整个保留期内都准确, 而且加盖时间戳, 随时可检索 (Audit Trail) 。

2.7 PLC及电气自控系统验证指南

ems in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e, Vol.4. (ISPE) ;良好自动化生产规范指南对药品生产自动化系统的验证。

(1) GAMP 5实现既快又有效的自动化系统验证。

(2) GAMP 5中有很多地方提到了风险管理, 以确认验证的范围及最合适的方式。

(3) 确认风险在本质上是由三个特性参数决定的:首先是系统的安全性, 其次是所安装的IT系统的复杂性, 然后是系统的创新性。执行和验证了以上这些因素之后, 最后还要进行一次风险检测和观测监控。

3 过程分析技术 (PAT) 被逐步推广

PAT作为药品生产过程的分析和控制系统, 依据生产过程中的周期性检测、关键质量参数的控制、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质量控制以及生产过程, 确保最终产品质量达到认可标准的程序。

3.1 过程分析技术 (PAT) 的定义

FDA对PAT (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y, 过程分析技术) 的定义:一个通过即时测量原料、过程中物料和过程本身的关键质量指标来实现设计、分析和生产控制的系统, 目的是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

3.2 过程分析技术 (PAT) 的推行

FDA指出:质量不是在产品中检验出来的, 而是在过程中形成的, 或者是由过程设计决定的。FDA提出:质量源于设计 (Quality by Design, Qb D) 。FDA决定:通过更好地了解和控制生产过程实施管理监督。

FDA在2004年就发布了指导文件, 支持将PAT作为cGMP的开创性组成部分, 属于风险控制体系的一部分。

3.3 过程分析技术 (PAT) 大致分为4个方面

(1) 多变量数据获得和分析工具;

(2) 现代工艺过程分析工具;

(3) 工艺过程、终点监控和控制工具;

(4) 持续性改进和信息管理工具。

3.4 过程分析技术 (PAT) 的具体表现

(1) 采用 (at-line/on-line/in-line) 测量和控制, 缩短生产周期;

(2) 防止废品、破损或者返工造成的损失;

(3) 实时发布系统的变化详情, 如即时的物料变化关系、反应进度等;

(4) 提高自动化水平, 减少人为误差和提高操作安全性;

(5) 节能、降耗和提高生产能力;

(6) 持续改进过程, 以提高效率和灵活性。

3.5 过程分析技术 (PAT) 在片剂生产中的应用

PAT在片剂生产中的应用如图15所示。硬度、厚度和重量实时检测数据上传至压片机控制系统, 经控制系统的分析, 调整压片机参数。

近期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特点 篇3

按照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最新预测,2007年全球贸易增长速度将降至6%,明显低于2006年全球贸易增长8%的水平。2006年全球贸易增长高于7%的预期,是2000年来的第二高增长速度。主要原因是日本和欧洲经济增长强于预期;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额中所占比重增加至创纪录的36%;中国贸易增长速度继续超过所有其它国家。但是,金融和房地产市场风险以及较为严重的贸易失衡状况,将对2007年全球经济和贸易造成负面影响。

2006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居主要发达国家之首,为3.3%,主要原因是就业市场强劲,失业率大幅度下降,以及企业获利增长所支撑。2007年美国经济增长预计降到2.2%,比IMF以前的预测下降了0.7个百分点,2008年可望回升到2.8%。主要原因是受房地产市场疲软不振,以及企业投资减缓影响,但随着时间推移,房地产市场降温走缓并趋稳后,2008年美国经济可望重拾增长动力。

近期,对美国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歧较大,IMF在维持全球今年经济增长率4.9%不变的基础上将美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测从2.9%下调至2.2%,其它一些机构也下调了对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测。但从整体看,尽管美国的住房市场正在降温,但尚未扩散到其他经济领域;油价回落缓解了通胀压力,令经济增长进一步减缓的风险降低;出口增长继续超过进口增长,个人消费支出也在持续增长,但是次级房贷市场问题加剧可能影响经济复苏。因此,总体上看,美国经济目前正以一种“可持续的速度”在增长。

按照IMF预测,欧元区经济2007年和2008年均将增长2.3%,增速低于2006年的2.6%,其主要原因是货币和财政紧缩效应及外部需求下降。尽管德国消费有所降温,但欧元区经济到目前为止仍保持良好形势。2007年英国经济可望增长2.9%,增速超过去年的2.7%,法国经济可望保持去年的增速,德国、意大利和加拿大经济增速则可能有所下降,但降幅均低于美国。

由于私人投资增加、企业盈利强劲和出口贸易回升,日本经济2007年和2008年将分别增长2.3%和1.9%,而去年增速为2.2%。日本经济近期的增长前景主要取决于去年第四季度的消费开支反弹能否持续。随着企业继续扩大生产能力和增加雇工,日本失业率已下降到9年来的最低水平,申请就业成功率则上升到1992年以来的最高点。就业和收入增加有利于消费开支扩大。

去年以来,世界各主要国家央行面临不同的政策挑战。自2006年6月以来,美联储一直保持政策利率不变,以便在经济降温可能带来的风险与持续的通胀关注之间寻求平衡。欧洲中央银行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央行继续取消宽松的货币政策。自2006年7月放弃零利率政策以来,日本央行正在渐进地提高政策利率水平。

与2006年相比,各国政府所面临的经济增长前景恶化的风险减弱,从近期看,油价下跌、长期利率回落、房地产市场回稳、通胀压力有所减轻、股市走牛等有利于世界经济增长。而主要的不确定性因素则有:如果房地产部门恶化导致美国经济急剧减速的风险;金融市场波动提高导致资产下降的风险;随着产出缺口继续缩小,通胀压力转而增加的风险,特别是如果石油价格再次飚升;以及全球失衡无序调整的风险。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篇4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21页]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长春调研)“(我们)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替代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用创建一个经济共同的方式,为在长期以来被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建立一个广泛而自主的共同体打下根基,并为建设能够指出未来各族共同命运的具体机构奠定基础。”材料的核心思想是()A.创建经济共同体 B.以经济合作消除冲突 C.谋求和平与发展

D.淡化根本利益,解决民族矛盾

解析:由“以根本利益的融合替代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可知强调经济合作,故选B项。

答案:B 2.1958年9月,阿登纳与戴高乐进行首次会晤。两人的会谈公报宣布:法德“必须一劳永逸地消除以往的敌意”,强调“法德合作是欧洲建设的基础”。该公报()①揭开法德和解的序幕 ②有利于欧洲的和平与发展 ③为欧洲一体化奠定了政治基础 ④强调法德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法德必须一劳永逸地消除以往的敌意”“法德合作是欧洲建设的基础”可以得出②③正确;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公布了“舒曼计划”,建议把德国与法国的煤炭与钢铁生产融合在一起,建立一个德法共同的超国家机构来管理两国相关行业的生产,由此推动了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还揭开了法德和解的序幕,故①错误;“用一个声音说话”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④错误。

答案:C 3.“如果民族特性的和政治自由的观念,在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的领土划分和国内秩序中获得稳固结构,并且在法律和风俗中得到体现,那么从自由主义运动开始起,被推导或被预见的自由原则的另一结果却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发生——准备实现‘欧罗巴合众国’”。在此后半个世纪终于演绎成“欧盟”。这主要因为()A.经济联系日趋增强 B.民主制度广泛建立 C.国际局势日益动荡 D.民族特性最终消失

解析:考查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欧洲联合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联系的日益加强。答案:A 4.(2017·新疆乌鲁木齐调研)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欧洲梦:21世纪人类发展的新梦想》中说:“当美国精神日趋衰微的时候,新的欧洲梦诞生了,它强调群体关系而非独立自主,强调文化多元而非同化,强调生活质量而非财富积累,强调可持续发展而非无限制的物质增长。”“欧洲梦”的含义是()A.欧洲英法等国强调独立自主

B.欧洲大多数人主张走文化同化之路 C.欧洲正在推进的一体化进程

D.欧洲与美国霸权主义相悖的和平梦

解析:新的欧洲梦强调“群体关系而非独立自主”,故A项错误;新的欧洲梦“强调文化多元而非同化”,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新的欧洲梦就是推动欧洲在政治、文化、经济上的一体化进程,故C项正确;新的欧洲梦与维护世界和平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5.(2017·河北保定摸底)德法两国认为,希腊等国退出欧元区可以成为一种选项;欧盟主席认为,缩小欧元区会给欧洲经济带来严重伤害,以致联盟分裂。此事反映了()A.欧洲一体化遭遇空前挑战 B.欧洲经济一体化加深 C.欧洲政治一体化加深 D.欧元不符合各国需要

解析:希腊退出,欧元区缩小,可知欧洲一体化进程缓慢,故A项正确;题中希腊等国要退出欧元区,可知欧洲一体化程度没有加深,故B、C两项错误;只是希腊等少数国家退出欧元区,不能说明欧元不符合需要,故D项错误。

答案:A 6.从贸易区内部的实力来看,美国占有2/3的人口和90%的经济实力,加拿大则仅有7%的人口和8%的经济实力,墨西哥虽拥有近26%的人口,但经济实力则不到2%。材料可以体现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征是()A.货币一体化 B.政治合作 C.大国主导 D.军事合作

解析:从材料中对应数字对比,可知贸易区内各国实力不均衡,相应贸易区内事务由大国主导,故C项正确;北美贸易区未实现货币一体化,故A项错误;B、D两项同题干内容不匹配,故B、D两项错误。

答案:C 7.(2017·江苏无锡调研)有学者说“在WTO中一直都是弱者和强者在进行谈判,而不是平等者之间谋求共同发展”,这表明世界贸易组织及运行()A.完全协商一致原则形同虚设 B.未有效推动经济全球化

C.不利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相对缺失公平性、公正性

解析:“完全协商一致原则”是世贸组织的决策方式,但如果达不成协商一致,则采取投票的办法决定,材料没有反映出这一原则,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经济的作用,故B项错误;“不利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材料中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弱者和强者在进行谈判,而不是平等者之间谋求共同发展”说明世贸组织缺乏公平性,故D项正确。

答案:D 8.(2017·潍坊高三段考)学者文军在《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转变》中说:“社会发展不单单是一种经济现象,而是一个经济、科技、社会和人的全面、综合及协调发展过程。”旨在说明()A.全球化应符合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 B.全球化的重点应是全球性发展 C.现代化不能游离于全球化进程之外 D.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是社会全面发展

解析:据材料“社会发展不单单是一种经济现象,而是一个经济、科技、社会和人的全面、综合及协调发展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是社会全面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全球化应符合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故A项排除。材料也未涉及 2 全球化的重点应是全球性发展,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社会发展,不是全球化,故不能说明现代化不能游离于全球化进程之外,故C项排除。

答案:D 9.(2017·山西运城调研)“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这段话主要是在说明全球化()A.对各国的损益在不同时期有差异 B.给现代中国带来巨大利益

C.是大英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D.对当今美国来说是弊大于利

解析:材料反映中国、英国、美国在不同时期受全球化的损益,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够全面,只反映材料某一方面,故B、C、D三项错误。

答案:A 10.(2017·广东珠海质检)据网络统计,中国加入WTO前五年中,“民族”、“国家”、“主权”等出现约10 000次。进入21世纪后,这些情感浓厚的词汇很少使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信息化”却大量频繁地使用。上述词语使用频率对比变化说明了()A.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中外交往逐渐平等 B.加入WTO,使国人逐渐认识到中西差距 C.全球化日益加深人们对世界认识趋于理性 D.发展中国家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正不断深入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平等往来的外交政策,并不是中国加入WTO后才认识到中外交往应该平等,故A项错误;中西差距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出多重发展趋势,信息化、全球化、区域化、多极化等,正说明全球化下国人对世界认识趋于理性,故C项正确;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之一,不能代表所有发展中国家,D项显然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

答案:C 11.右图漫画中手拿“非盟50周年”文件的男子说:“我们对和平与繁荣的求索仍在进行中„„”非盟日前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成立50周年庆典,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非盟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非洲大陆实现和平与繁荣仍任重道远。非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那么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不应该采取的措施是()A.加快自身教育科技的发展 B.注意保护自身的环境

C.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努力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D.尽量减少引入外国资本和技术,自力更生,防止被国际资本操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发展中国家一般都面临自身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的特点,应该在公平及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吸引外资和技术。应选D项。

答案:D 12.亚太经合组织(APEC)在印度尼西亚泗水召开贸易部长会议,会上贸易部长们同意成员经济体国间分享信息,并承诺到2016年将关税削减到5%或以下。这说明亚太经合组织()A.将建立统一的亚太区域市场体系 B.把对抗欧盟作为该组织的重要任务 C.将进一步推动区域内部自由贸易 D.将会完全消除各国间的矛盾和冲突

解析:“同意成员经济体国间分享信息,并承诺到2016年将关税削减到5%或以下”说明亚太经合组织进一步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削减关税壁垒,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区域内部自由贸易,故C项正确;A、B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D项表述过于绝对化。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2017·潍坊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48年,丘吉尔提出作为战后英国外交总方针的“三环外交”:“第一个环当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第二个环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及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域在内,以及美国在其中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一个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显然,在丘吉尔心目中,联合起来的欧洲是最后一个环,其地位在英联邦和英语世界之后。不仅如此,尽管丘吉尔不断地为建立欧洲联盟而奔走呼号,但在当时英国主要的政治家——特别是丘吉尔的心目中,这个欧洲联盟中并不包括英国。

——摘编自陈乐民《战后英国外交史》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从拒绝逐步走向接近,并于1961年和1967年两度申请加入,但均遭到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否决。戴高乐首先考虑的是:“英国一旦成为欧洲的第七个成员国,„„要它永远扮演二流角色,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戴高乐还认为,联系如此紧密的英美关系将会使英国成为美国投放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另外,英法在共同农业政策上也存在分歧。该政策要求在共同体内部实行农产品的自由贸易,并对外建立共同关税。对于分别作为农产品进口大国和出口大国的英国和法国而言,该政策势必引发英法之间的激烈冲突。1971年英国重新与欧共体谈判,并于1973年最终加入。然而,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英国一直是一个半心半意的伙伴,它的边境仍处于半开放状态,它反对防务一体化,也不愿加入欧元体系,所有这些都使英国与联合的欧洲若即若离。

——摘编自娄南《民族国家与 欧洲一体化:1945—19773》

材料三 2016年6月23日英国公投决定脱离欧盟,约52%选民投票支持。英国将不再属于欧盟成员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制约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的因素。(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后对双方的影响。材料 4 三反映了欧洲联合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有人说欧洲一体化会出现重大倒退,据此谈谈你的看法。(14分)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制约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的因素,既要从英国自身的传统的帝国思维、英国和美国非常特殊的关系,又要从英国是岛国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两极格局形成的大的国际环境等多角度的论述,此类问题就是考查生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第(2)问在解答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后对双方的影响时一定既要考虑到消极影响也要考虑到积极影响,对英国自身、对欧洲的影响都要全方位的论述。例如对英国自身的影响既要突出能够让英国共享欧洲一体化带来的经济利益,但同时又增大了英国的经济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威胁英国的国家主权,因为任何事情其实都是双刃剑,全面完整的论述是做此题的关键所在。

答案:(1)因素:帝国思维(或答霸权主义思想);英美特殊关系;岛国思维(或答“英国的孤立主义思想”);英法矛盾;英国经济结构的制约;两极格局的影响;英国民族国家意识的制约(或答“英国对国家主权的珍视”)。

(2)影响:对英国的影响:让英国共享欧洲一体化带来的经济利益;增大了英国的经济风险;威胁英国的国家主权。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扩大了一体化范围,促进其发展;英国的不坚定态度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阻力。问题:各国间的利益冲突严重影响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看法:看法一:会出现重大挫折和倒退。原因:各国历史文化差异,成员众多,利益纷争,难以协调,民族主义和本位主义存在,外来势力的影响。

看法二:不会出现重大倒退,一体化趋势会逐步加强。原因:各国有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欧盟综合实力强大,一体化有利于各国经济交流发展及欧洲地位提高,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言之有理即可。

14.学术界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新阶段。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于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被打上欧洲附庸的烙印。„„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使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人们最初企图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但是他们难以管理。这个问题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球大约有14个国际卡特尔组织,它们的出现,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三 “全球化”套用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所讲的,是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经济学家告诉我们,“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随着全球化和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1)根据材料一指出推动全球化的媒介有哪些?(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外经济扩张形式有什么不同?(6分)5(3)根据材料三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以空前的速度发展,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0分)(4)全球化浪潮给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6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提问中的提示“媒介”直接归纳概括即可:殖民掠夺和国际贸易的增长。第(2)题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是以商品输出为主;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以资本输出为主;另外要注意已经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流通领域进入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生产领域。第(3)题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直接概括出全球化的消极影响。第二小问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可以根据20世纪90年代的时代背景,从根本推动力、经济活动的主体、政治壁垒的消除、经济模式等方面作答。第(4)题可以从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入手,辩证地看待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既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构建,又要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

答案:(1)资源和奴隶的掠夺,生产和贸易超越了国界。

(2)第一次工业革命,列强以流通领域的交换为主要形式,以倾销商品为主要方式;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国际化由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以资本输出为主,出现国际垄断同盟。

(3)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贫富鸿沟的加深。世界科技革命的推动,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作程度日益加深;跨国公司日益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采用;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篇5

简述英国工业革命背景

1英国较早地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前提。经过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上半期英国议会制度的确立,《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案》的公布,都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英国的政治统治,扫除了封建主义的障碍。资产阶级掌权后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工业革命的到来。

2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奴隶贸易,最先具备了必要的资本、市场等经济条件。这一时期,英国不断发动对外战争,海外掠夺,对内发行大量国债,搜刮国内人民。这些财富集中在资产阶级的手中,并且转化为工业革命的必需的资本。18世纪以后,英国的手工工场已经发展到十分成熟的阶段,它不仅生产规模大,技术先进,而且分工细致,劳动生产率也很高。这为机器大工业的诞生创造了必要的技术条件。同时,工业革命也是以自然科学的进步为基础的。16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出现了不少著名的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如培根、牛顿等,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为机器的出现解决了理论上的许多问题。

4由于圈地运动的开展,英国最先形成了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农业工资劳动力者三层式社会结构。使自耕农作为一个阶级不复存在,从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这种结构有利于作为工业革命先导的农业革命的发生;社会财富向工业资本的转化;有生产与科研、企业家与科学家的结合;打破封闭型旧教育体制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形成开放型的国内消费模式,促成消费竞争,从而给社会生产造成强大的需求刺激。

中国面临的问题挑战

1中国面对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双重挑战。制造业发展是实习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中国现处于工业化中,然而发达国家已走向信息化,但这对中国也是一个机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快速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换。

2对外商投资与外企的严重依赖。中国经济增长很大一本分来自国外直接投资带动,这种情况在美国二战后也出现过,在英国、美国、日本的发展中,都离不开创新思想诞生的土壤。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使我国工业产值和出口贸易在数量方面看似惊喜,事实上我国整体工业技术水平落后世界先进企业5-10年,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外商投资是双刃剑,跨国公司对只是产权和技术标准的垄断在加强,我们只是打工仔。3能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亟待提升。

先进科技成果用于生产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一系列发明源于一线并迅速被应用于工业实践,但中国却有一大堆发明和专利堆积在资料库里。

4我国缺少熟练的技术工人,大规模机械化设备的使用程度较低。英国的工业革命是由一线的工匠所推动,正是这些具有丰富实践操作经验的技工引领了英国的工业革命。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是有限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成功关键。

5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结合与转化。中国外向型经济、外贸依存度高使中国经济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很大。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开拓国内市场是艰巨的任务。

6企业的管理能力。国家实力最直接的体现是它的企业规模和管理能力,我国的企业管理处

于模仿阶段,未成体系,也没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和能力。英国工业革命,工厂制的出现使英国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成为可能,并为英国高效率的生产提供了保障;20世纪60年代后期,日本涌现了一大批国际知名企业(NEC、日立、三菱、丰田等);企业理念与方式也不断推陈出新,日本创立精益生产体系,美国更是世界整个管理界新理念的发源地。

7依赖日渐式微的传统能源。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国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印刷业中蒸汽动力技术的引入使新闻媒体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一跃成为主要信息传播工具,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里,电信技术与燃油内燃机的结合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互联网和可再生能源结合引爆第一轮产业革命。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重要支柱。

策略

1选择一些优势行业及相关领域进行战略布局,取得重大突破从而引领未来的制高点,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比如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2在全球的价值分工体系中,把握产业链高中低环节逐渐转移的机遇,发挥相对优势,从而逐渐成为整个产业的高端。

3多层次实现产业结构梯度替代升级,成为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世界工厂。

4借鉴英国、美国、日本发展的特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全球化背景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5提升服务业在整个制造业中的比重,解决我国生育劳动力就业问题,提升带动产业结构向技术和知识含量较高的行业转换。

6穿凿有利于创新思想酝酿的环境。完善一系列制度,推动新技术的应用、新发明的出现、新制度的创建。对教育和研发持续投资,为创新提供保证。

7适时进行以民主治理为目标的政府自身改革。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化过程,也是一个民主化过程。民主是一种普遍的人类价值

8变燃烧碳基化石燃料的结构为使用可再生新能源的结构;重新认识构成世界的一砖一瓦,将每一处建筑转变成能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的迷你能量采集器;将氢和其他可储存能源储存在建筑里,利用社会全部的基础设施来储藏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并保证有持久可依赖的环保能源供应

9利用网络通信科技把电网转变为智能通用网络,从而让上百万的人可以把周围建筑产生的电能输送到电网中去,在开放的环境中实现与他人的资源共享,其工作原理就像信息在网络上产生和传播一样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篇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论这个趋势如何影响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公平互利作为国际经济法的重要基本原则,都会对其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国际经济法的职能,国际经济法的发展以及国际经济法的重要性阐述国际经济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国际经济法的概念

国际经济法,是泛指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它是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各法律规范的总称。公平互利原则作为国际经济法的重要基本原则,无论是从其概念、作用、效果、意义,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国际经济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起来,包括的内容也越来越广。由于学说不一,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范围。广义的国际经济法其范围包括一切关于超越国界但是并涉及任何经济利益的交易和交往的法规和制度,不论进行交往和交易的主体小到个人、法人或跨国公司。大到国营金融机构、国际组织或机构、国家。打破了法律各部门的界限,强调了各部门的相互合作。狭义上的国际经济法是国际公法的一个特殊部门。凡是国际贸易中涉及的私法问题和国内法问题都不属于国际经济法的范畴,只是专门用来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新的法律分支。

二、国际经济法的发展

21世纪之来,国际经济法学界的学着都在关注一个问题,即今后一个时期内国际经济法学的发展趋向问题。

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经常是由于它赖以生存的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引致的。国际经济法作为一个由各国的意见法律法规而综合起来的法律体系,要分析其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所以要从当前和今后国际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基本特点,及其对国际经济法产生的影响来探讨。

(一)国际经济法统一趋势加强

2001年,中国加入WTO,逐渐熟悉并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导致了一些必然的国际趋势,例如国家间在各方面联系的更加紧密,更加开放;以及为每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信息的发展以及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这个大趋势下,国家理所当然是当代的国际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国家间合作的缺失将必然影响到经济全球化长远的协调发展。WTO作为一个贸易组织,处理家想扩大其职能范围,将一些不平等的只能体现发达国家利益的规则纳入WTO 的体系,那么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弱小国家在这些事项中的自主权实际上就被剥夺,主权和利益就会受到损害。所以国的是限于贸易或与贸易直接有关的问题,这就必将需要法律的约束。如果发达国际经济法有助于维护正常的国际经济秩序,防止个别霸权主义国家滥用权力,损害其他国家乃至国际社会整体的利益。

(二)国际经济法律规范普遍使用性和权威性逐渐增强

8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贸易格局发生了显要的变化,世界各国在经济贸易中纷纷采取了相应的一些措施,首先以地理位置为条件,在一些国家范围内计划或制定一体化的自由贸易协定,建立区域自由贸易组织,形成共同的贸易市场。其次以各自区域性经济组织为基础,制订贸易协定,加强贸易保护主义,强化贸易壁垒,共同抵制外国产品对共同市场的冲击。”例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组织”以及“欧盟”。调整这些经济贸易开始主要是依靠国内法规范。随着组织的发展,国内法已经满足不了需要,于是,经济组织之间推行国际经济法势在必行。各经济组织的政策和法律规定,使我们能更好的运用国际经济法。

总体来看,WTO体制的产生更好的让国际经济法得到充分的运行,WTO规则已广泛涉及到贸易、金融等交易领域,而且发展一定会更加完善,这些规则对各成员方具有一定约束力。WTO及其规则在这些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作用,有时甚至处于主导地位。传统的国际法,国际组织并没有立法权,国际组织通过的决议一般来说并不对其成员国具有强制力。随着国际实践的发展,法律拘束力特别是有些重要的决议是旨在宣告国际法原则和规范的,必须要具有法律效力,且有的决议在国际实践中已逐渐被接受,成为各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应遵守的准则,这是国际经济法发展历程中一个长足的`进步。

(三)国际经济法促进了社会和谐,对缩小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起到一定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欠发达国家在资源配置、科技、信息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并且受到了国家综合实力等条件的制约,因此在定立国际条约国际法案方面处于劣势,在不公平的国际政治、法律和经济格局中,南北方国家贫富差距日趋扩大。国际经济法的出台有效的使这一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改善。通过对经济运行中影响社会公平的经济问题的解决,国际经济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三、国际经济法的重要性

国际贸易是在世界范围内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货物、服务的交换活动。它是随着各国之间贸易和经济往来日益增长以及国家对贸易和经济活动的干预日益加强而形成和发展的。国际经济法是在国际经贸往来越发繁荣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世界贸易格局形成和衍变的必然产物。

国际经济法的重要性在发展中国家体现得最为突出。国际经济法作为调整世界各国间贸易关系的部门法,它的作用和地位早已在众多的方面完整地展现,涉及到国际间法律、货币、投资、债券、金融等方面的纠纷与问题都是需要国际经济法这一法规来平衡的。如果能利用它,这样不仅发展中国家能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和与世界的交流的能力,还可以减轻世贸大国给他们施加的压力,为经济潮流翻腾下的国际市场争取一席之地。如今,随着现代国际社会中各国交往水平的提高,引起了国际经济关系的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就拿我们国家为例,国际经济法可以从法律上提供更佳的法律环境给外商投资。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商在中国投资,认真研究并学习有关国际投资和国际融资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有利于融资和其他引进外资合同的签订,有利于为外商投资提供更好的法律环境,从而更好地引进外商的投资。

当然,在中国市场同样存在着这些国际经济问题,例如倾销反倾销、贸易壁垒、知识产权壁垒和技术壁垒等问题,更是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迫切的等待有关部门的解决。所以,要应对如此复杂和混乱的市场经济问题,法律是最重要且有效的手段,而国际经济法便是这一手段中最有力的一部分。

国际经济法使国家自给自足、独立自主的经济时代迅速结束,显然,它为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从现实意义上说,它所包括的所有分支为国际间经济主体的投资、贸易、金融、货币、税收等活动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和遵守的法律依据。可以说,国际经济法是世界贸易的保护伞和守护神,它保障了国际经贸这部大机器的正常运转,维持了正常的世界秩序。

当今文化发展趋势与矛盾研究 篇7

一、当今文化的基本形态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发达的社会,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形成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信息与网络文化。信息与网络文化深刻的影响传统文化形态,也直接改变了传统文化形态,造就了一种通过网络平台表现社会大众共同心理的文化形态,悄然无声地改变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截止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48.8%,社会民生各方面深受网络影响。”[2]从上述数据可以判断出,我国将近一半的人运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电子商务等等一系列网络活动,在进行网络活动的过程中产生了互联网思维,而互联网思维辐射出一种具有统一性的文化本质,从而融合了多元化文化,避免不同类型文化的冲突。这种网络文化的存在,逐渐形成自己内生的文化系统,冲击和改变了传统的文化体系,例如:大量的网络流行用语,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传统的汉字文化,甚至一些用语渐渐成为了汉字文化体系的一份子,成为了官方用语。在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慢慢地建构起属于自身的代表一定时期的文化体系。进而说明文化是一个动态系统,它以社会为基础,继续延伸,在延伸过程中又不断提升,进一步进化成为当今文化的基本形态------信息与网络文化的时代。

一如上述,可以看出当今文化的基本形态的形成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必然联系,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物质生活,从而带来了新的精神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每个时代的精神和价值观都有其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基因。”[3]我国网络文化的发展虽有其独特的形态,但是它的发展和演变继承了我国优秀文化基因,正因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作为“基因”存在于虚拟世界里,故而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终将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策略。也就是说,我国网络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形态,它体现了要按照自有规律发展,一旦背离了社会客观规律的“文化”,必然会被摒弃,诸如在人类发展史上的被唾弃的“纳粹文化”。科学技术实现了大众文化,满足了人们即时需要,为人们带来了愉悦,不过也应该引起注意的是网络文化同时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例如:网络信息中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淫秽色情、迷信、庸俗、颓废等低俗内容。从对我国网民影响的角度上来分析,钟摆似乎已经倾向了这些负面的网络文化,急需要寻求新的平衡,及时的让信息与网络文化步入正轨。因此需要我国大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从内净化网络思维,从外建立科学的网络管理制度,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以此通过谋求和谐的格局,来抵消当今网络文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当今文化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提高我国民众的生活质量,丰富我国民众的精神生活,要想实现这个目标,理应要了解我国当今文化的主题。

二、当今文化的主题

“任何一种事物,其可理解性,可验证性或是实际确定性,对于一个特殊的年龄、种族、气质、传统或条件下的人们都是有限的,对一个有理性的人来说,它(本身、自发地)就是不真实和没有价值的,或者所有的事物中是不重要的。”[4]文化和文化的可变性,渗透在人类的体内,演变成一种资源,该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会散射出一种强烈的光,启示他(她)去发现自己在社会上所处的位置。人类通过独有的思维方式,形成一个人类自我为中心的社会和文化体系。

在物质文化盛行的当下,人类以绝对的优越感蔑视了地球上其它物种,改变了自然的同时破坏了自然,导致了生物链的断裂、水资源的枯竭、大气的污染、自然灾害的频发。当下人类一方面创造了比任何以往社会加起来的物质财富都富足的社会,另一方面又造就了一个风险社会,地沟油的出现,婴儿喝的奶粉的含铅量不亚于被污染的水资源的含铅量等等现象在当今社会层出不穷,对这种风险产生的实质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究其根源是人类自我为中心,无视旁然所致。人类要想生衍不息,传承文明,就应当树立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提倡人类自我反省的理念,这就是当今文化的主题。

信息与网络文化的兴起,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与地球上任何角落的人进行交流,大量的信息充斥在网络中,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已从过去的书面物质形态变成了电子数据信息时代,大众文化也从原来留有痕迹的时代变成了现在一系列的电子信息数据,而这些电子信息数据通常不会被保存下来,因为它们可以随时删除或者记录,毕竟它们都是虚拟的,只是一些用符号编写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在电子信息系统渐渐成为里一种新型的文化。人们在虚拟世界里任意驰骋,自我为中心,释放情感,形成了一个独有的网络文化,彻底颠覆了过去物质世界里的文化!在虚拟世界里,人变得恣意妄为,不考虑行为是否符合传统道德,因为一切都是虚拟的,几乎不用对自己在虚拟世界的行为承担任何的后果。例如,一个虚拟平台,允许任何网民在里面自由谈恋爱、结婚、生子,也可以“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在这个虚拟平台里,只要你愿意,你可以体验到人生的整个过程,享受虚拟世界的乐趣。曾有一个10岁的小孩子,在虚拟平台上有100多个所谓的“妻子”,自己记不住名字,用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随意的“结婚、离婚”。如此的网络文化值得我们反思的,似乎可以这样说,原来我们所知道的文化,现在在虚拟网络世界已经没有什么了。可见电子信息网络系统所产生的文化与物质世界产生的文化的差别是十分明显的。个人自我为中心表现与当今文化危险的无形性相结合,它们像蛀虫一样慢慢侵蚀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由于这种文化危险只存在于科学思维中,不能直接被经验到,不易被我们发现,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理性的思维来发现不可见的文化危险,让它越来越清晰地映入我们的眼帘。因此除了批判人类自我为中心,还要提倡人类自我反省。因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5]科学在给我们带来便利和愉悦的时候,是不是破坏了我们的文化?我们还保护了多少属于我们的文化?

人是理性的动物,在人类文化历史长河中,沉淀了人类的文明。我们鄙视那种“如果所有的东西都成为风险,那就没有风险了。”的末世论主义的观点,但也要深刻反省自己的行为。对于物质世界的文化来说,人类在地球上处于绝对支配地位,对于自然的破坏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可喜的是人类已经意识到自我为中心会直接损害到的是自己的利益,因为人类离开其它物种是无法在地球上生存的,人类和其它物种的需求是连接在一起的,必须共同经受现实的考验。我国当今文化的特征表现以实现自我利益为目的,这种利益追求尽力无限扩张,寻求遍地掘发。这与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森林的破坏、控制雾霾天气、尊重动植物生存的环境的理念相矛盾,形成了当今文化的基本精神:“哈姆雷特的情结: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破解该矛盾,就应当顺应天时,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于网络虚拟世界的文化,从内弘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从外加强信息网络内容管理。唱响网上主旋律,传播舆论正能量,推进网络依法规范建设。总之,物质文化世界与网络虚拟文化世界双管齐下,树立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提倡人类自我反省的当今文化主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努力奋斗。

三、人与文化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发展过程经历一个完全学习西方文化到中西文化合璧再到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吸收西方优秀文化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人对自由和人权的追求,以及要求摆脱一切束缚的意志,都反映到人与文化的矛盾中。人要自由,就是要不断寻觅新奇,体现无拘束自我的虚浮脾性。这种现象起源于曾一度完全学习西方自由主义文化的社会潮流。西方自由主义文化以猛烈的方式试图想扎根于中国社会,然而违背常理的是,西方自由主义文化无视我国国情和五千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国人的影响,单方面的一厢情愿为之。西方文化与我国本土传统文化碰撞的结果是,双方均提防对方,相互害怕,都试图摧毁对方。直到现在,西方文化仍以各种方式来影响我国,西方文化自由主义意识只有自我,而这种自我意识不断与传统我国集体主义的意识相冲突,使得个人精神文化缺失,没有信仰,一味对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均持排斥心理,表现是个人崇信宗教,通过惧神怕鬼,来约束和制约个人人性的泛滥。故急需正确的文化意识形态来引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文化的出现又打破了原有的文化格局,网络文化可以使人随意释放人性,无拘无束,它不像宗教那样要求心灵约束,而是以世俗文化的姿态去创造网络文化,允许任意,容许通过电子信息所形成的种种网络平台去试验。超越了现实世界的种种法律、道德、伦理上的约束,形成一个虚拟的自由世界,这个虚拟的自由世界也就是当今文化的实践基础,以精神文化活动为主的信息实践。它的力量来自于自我的歌颂和美化,吸引人的地方在于通过虚拟空间,自在畅谈,把生活当成是一种艺术品,通过这件艺术品在虚拟空间实现自我。网络文化的主体是人,人的存在方式即构成网络文化的基本形态,是以实现自我应当放在人权保障框架下,在崇尚保护人权为主的今天,文化与个人一旦发生了冲突,应该怎么解决,是要保护文化,还是要保护人权?还是只保护文化,牺牲人权?或者是保护人权,牺牲文化?再或者采取折中办法二者按照比例原则来进行保护?笔者认为,意识形态不同,给出的答案是不一样的。但是笔者肯定的是这种人与文化冲突解决方法必然会涉及到政治。既然社会承认了网络文化的作用,也承认网络文化是一种合法合理的,不断探索新事物的冲动力,那就要保护创造网络文化的主体权利,即“人权”!所以笔者认为,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体制,历史的摆钟一直倾向于公权力机构,对于私权保护一直很弱。法律也是为公权力机构服务——这种现象表现为:法律是为了保护当权者的利益。故将来法律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私法”原则优先考虑个人的要求,而不再以公权力的需求为出发点,保障人权,实现良法善治。只有这样,方可以找到一个立足于我国国情的解决人与文化矛盾的科学路径。

信息化的推进,拉近了世界的距离,从而使人们切实地感受文化的多元化,人们的意识形态受到多元文化的洗礼,必然产生对文化的接受或抵触。应对这种人与文化的矛盾,就需要建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极力倡导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不管中国人走到哪里,都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是每一个中国人必不可少的文化资源。更何况当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内在的关联性,只有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体系,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才可以化解当今人与文化的矛盾,实现科学的大众文化。

摘要:文化变得如此重要,是因为文化代表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一个国家文化意识形态的强大,决定着这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话语权,也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因此理解我国当今文化的基本形态和基本主题,尤其重要,为当今我国人与文化矛盾的化解提供一种思路。

关键词:文化,网络,矛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8:416.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n

[3]习近平关于核心价值观的论述[EB/OL].http://cpc.people.com.cn/.

[4][美]洛夫乔伊.思想史论文集[M].吴相,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80.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8.

[6][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

[7][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

[8]牛龙菲.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人本学”[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

世界有机农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8

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有机农业的基本概念

 有机农业始于1924年,由鲁道夫.史特内(RudolfSteiner)创立的生物动力农业。之后于20世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在瑞士由翰斯·缪勒(HansMueler),在英国由雷蒂埃伍·巴夫奥(LadyEveBalfour)和艾伯特·哈瓦得(AlbertHoward),在日本由(MasanobuFukuoka)分别创建了各国的有机农业。六十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一些国家政府开始重视有机农业,鼓励并补贴农场从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转换。

 在国际有机农业运动的推动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有机农业的概念开始被广泛地接受。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已陆续建立了有机农业指南、标准、法规、条例,对有机农业作了明确的定义。最初,这些定义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近年定义趋于一致,目前最普遍接受的定义是:有机农业是一个促进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循环和土壤生物活动的生态性生产管理体系。有机农业要求尽量采取恢复、维持、促进生态和谐的管理措施,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尽可能减少空气、土壤和水分的污染。我国有机农业工作者通过深入研究以及与国外同行的交流,将有机农业定义为:遵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

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

根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2000年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和有机食品加工的主要目标有17个方面,其根本目标是促进土壤生物、植物、动物、人在内的且相互依赖的系统的生产力和系统的健康协调发展。

“有机"是一种标识概念,只有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才能标识为有机产品。有机产品除包括食品,如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外,还包括纺织品、皮革、化妆品、林产品。

二、有机农业的现状

有机食品生产是近几年世界农业中的亮点。全世界大约有130个国家进行认证有机食品的商业生产,主要集中在欧洲国家、美国和加拿大。

据国际贸易中心(ITC)今年2月调查,全世界有机管理用地已达到1700万公顷,各大州有机管理的面积分布大体是大洋洲44.91%,欧洲24.79%,拉丁美洲21.67%,北美7.73%,亚洲0.55%,非洲0.35%。面积最多的10个国家依次是澳大利亚770万公顷,阿根延280万公顷,意大利100万公顷,美国90万公顷,巴西80万公顷,德国54万公顷,英国52万公顷,西班牙38万公顷,法国37万公顷,加拿大34万公顷。

有机农业用地占农业用地面积比例最多的十个国家依次是列支敦士登17.97%,瑞士9%,奥地利8.64%,意大利6.76%,芬兰

6.73%,.丹麦6.20%,瑞典5.20%,捷克共和国3.86%,冰岛3.4%,英国3.33%。目前,国际有机食品贸易市场上有机食品品种主要有粮食、油料、肉类、蛋奶制品、饮料、酒类、加啡、可可、茶叶、草药、调味品、甜味品等,此外还有动物饲料、种子、棉花、花卉等有机产品。

近年,全球有机食品消费出现了大幅度增长。根据国际贸易中心估测,全世界有机食品和饮料零售总额1997年约为100亿美元,2000年已经增长到175亿美元,增幅75%左右,美国有机食品零售总额最多,为80亿美元,其次是日本25亿美元,德国2300万美元,瑞士470万美元,丹麦360万美元,奥地利260万美元。2001年全世界有机食品零售总额估计为26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2%,欧洲增长率最高,达到了120亿美元,占全世界的46%;北美占37%,亚洲大约16%,大洋洲只有1%。2002年全球有机食品增长率仍将维持较高水平。短期内需求较大的市场仍然是在欧洲、北美和日本等工业化国家。

三、有机农业的发展趋势

尽管目前有机食品零售额在整个食品行业中的份额很小,只有2-3%,但增长潜力巨大。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判断,未来一段时间将出现显著增长,一是消费者对健康和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对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特别是BSE事件,促进有机食品生产消费

迅速增长;二是一批大的食品商如麦当劳、雀巢等已进入有机食品行业,正雄心勃勃地进行有机产品的营销开发,试图抢占国际有机产品市场。三是食品加工部门调整结构进行有机产品开发,改进包装,促进有机食品国际贸易。四是许多国家政府采取积极的扶植政策。据国际贸易中心预测,近期内有机食品增长率主要市场大致在25-30%,2008年全球有机食品零售额将达到800亿美元。

消费者对有机食品需求的不断增长,为全球有机农业生产和贸易提供了新的发展和市场机遇。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程度低,农业生产采用自然的、生态的方法较多,发展有机农业具有许多有利条件。由于有机食品市场主要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因此,为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提供了新的商机。特别是那些不在欧洲或北美生产的有机产品如咖啡、茶叶、可可、香料、热带水果、柑桔、蔬菜等产品由于发达国家需求量大,将成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农产品之一。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农业生产历史的大国,农作物品种资源丰富,传统农业技术中有机农业管理成分较多,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生态环境优越,农药、化肥使用少,污染轻,这些地区相对比较容易转换成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加上劳动力资源丰富,能够适应有机农业对劳动力的大力需求。最近几年,国家七部委在全国开展了50个农业生态试点县建设,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100个地区开展生态示范区试点建设。同时,我国已建立了有机农业和有食品发展机构,即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有机食品认证组织。已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篇9

CIMS—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是基于CIM理念的集成优化的制造系统。将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并应用于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从市场需求分析到最终报废处理)的各个阶段。通过信息集成、过程优化及资源优化,实现物流、信息流、价值流的集成和优化运行,达到人(组织、管理)、经营和技术三要素的集成。以加强企业新产品开发的时间(T)、质量(Q)、成本(C)、服务(S)、环境(E),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一、CIMS的总体结构

CIMS建设的目标是在统一的数据库和网络支持下,建立生产经营管理分系统和工程技术(CAD/CAM/CAPP/PDM)分系统,实现企业信息的全面集成。为实现这个总体目标,CIMS由两个功能分系统和两个支撑分系统组成。两个功能分系统为生产经营管理分系统和工程技术分系统;两个支撑分系统为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分系统。整个系统将以关系型数据库为核心,并由各应用系统通过INTERNET/INTRANET/EXTRANET访问数据库,这样就使得几个服务器上的数据在逻辑上成为一个整体,以保证整个系统的数据共享和数据的唯一性。CIMS的总体结构如图1.2-1所示。

图1 CIMS的总体结构

二、CIMS的技术构成

工程技术分系统:可简称为TIS分系统,即技术信息系统。通常包括CAD、CAPP、CAM和PDM等部分。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包括产品的结构设计、变形设计及模块化产品设计。可以实现计算机绘图、产品数字建模及真实图形显示、动态分析与仿真、生成材料清单(BOM)。

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通过计算机进行工艺路线制定、工序设计、加工方法选择、工时定额计算,包括工装、夹具设计、刀具和切削用量选择等,且能生成必要的工艺卡和工艺文件。

CAM(计算机辅助制造)指计算机在产品加工制造方面有关应用的总称。狭义CAM仅指数控程序的编制,可以进行刀具路径规划、刀位文件的生成、刀具轨迹仿真以及数控编程和数控后置处理等。

PDM(产品数据管理)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各种数据和过程,实现从概念设计直到产品报废全过程中相关的数据定义、组织和管理,保证数据的一致、最新、共享和安全。PDM支持并行工程,并且作为集成平台实现CAD/ CAPP/CAM的集成以及与MRPII/ERP系统的集成。

制造自动化系统:制造自动化系统(MAS)是CIMS中信息流与物流的结合点,CIMS最终完成产品制造、创造效益的关键环节。系统一般由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清洗机、测量机、运输小车、自动化立体仓库,以及柔性制造系统(FMS)等组成。主要功能有协调、控制工作流、刀具流、夹具流、分配和管理数控程序,监控作业状态和故障诊断处理,以及生产数据的采集与反馈等。

生产经营管理分系统:可以简称MIS分系统,即管理信息系统。它是CIMS的一个重要分系统,主要作用是: 加强生产经营计划与控制 加强财务预算与控制

最大限度缩短产品生产周期,采购提前期 降低库存资金占用

合理安排生产,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素质 增加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MIS分系统当前体现在ERP(企业资源计划)的实施,通常由经营决策、生产计划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库存管理、车间任务和作业管理、物资供应、设备管理、人事劳资管理等模块组成,指挥和控制CIMS其他分系统的运行,使企业各部门工作协调一致,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任务。

根据CIMS建设的目标,生产计划管理、车间管理、物流管理、通过PDM与CAD/CAM/CAPP的信息集成是目前生产经营管理系统的建设重点。

支撑分系统:包括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中间件、集成平台以及协同工作环境等。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实现计算机系统互连,作为CIMS信息交换和共享的主要支撑。其计算机网络子系统支持CIMS开放型网络通信,采用国际标准和协议,满足各分系统的网络支持服务。数据库子系统则支撑各分系统及覆盖企业全部信息的数据存储和管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安全性,实现全企业数据共享。

三、CIMS的总体要求

思想基础

实施CIMS是企业进行现代管理的一场革命,它绝不仅仅是企业实施一套计算机系统,而是基于新的管理思想和哲理,运用各种先进技术对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全面集成的一项系统工程。CIMS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工作量巨大而复杂,企业由领导到相关的普通员工,对此须有明确的思想认识。牢固的思想基础是信息化工程成功的关键。

组织基础

因为CIMS是一项需严密组织实施的浩大工程,因而必须要有相应的企业领导(一把手)亲自任职的有权威的组织机构;建立CIMS领导小组、办公机构及相应的课题项目领导小组。这些组织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领导和组织CIMS工程的实施。

管理基础

要实施好CIMS工程,企业必须有良好的管理基础:岗位责任明确,各项管理规范、标准。从较深层次的角度看,CIMS工程是对人、技术和经营管理的集成,管理基础好的企业才能在实施CIMS工程中有望成功。

计算机应用基础

CIMS工程的功能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来实现的,随着企业CIMS工程的实施,与计算机打交道的人会越来越多,这就要求企业抓好计算机应用的前期培训,使企业中不同层次的人员掌握相应的计算机操作和维护技术,改变工作和行为习惯,适应计算机应用的要求。

人才基础

CIMS工程是将传统的制造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等有机结合的复杂工程,因而对实施CIMS的人员有较高的技术要求,需要对他们进行相关知识的更新和有关技能的培训,培养一批具有一定的软件开发和实施理论水平和技能的人才。

信息的规范化

CIMS工程中MIS项目的实施先期阶段,应授权某一部门(如计算机中心),对信息进行分类编码的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协调和规范各职能部门、经营部门的数据收集和信息分类编码,使之既符合系统整体要求,又能满足各部门的需要,以避免数据的重复采集、加工与存储,消除因对数据的命名、描述、分类和编码不一致所造成的误解和分歧,杜绝一名多物、一物多名和对其属性的重复描述等混乱现象,做到所描述的事物名称和术语含义标准、统一和规范,以准确地确立代码与事物或概念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四、CIMS的实现途径

国外发达工业化国家CIMS的发展和应用强调生产制造层的设备高度自动化。我国制造业企业当前不可能走这条技术发展路线,企业生产经营的瓶颈是新产品的开发设计能力薄弱,管理粗放,且车间层只能适度自动化。因此CIMS的技术发展路线是首先加强设计和管理,并实现企业的(或企业部分的)信息集成,从信息集成向过程重构和优化(过程集成)及企业间集成的方向发展。

1、信息集成

如何处理在设计、管理和加工制造中大量存在的自动化孤岛,解决其信息的正确、高效的共享和交换,是改善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必须首先解决的。信息集成是改善企业时间(T)、质量(Q)、成本(C)、服务(S)所必需的,其主要内容有:

(一)企业建模、系统设计方法、软件工具和规范

这是系统总体设计的基础。没有企业的模型就很难科学地分析和综合企业各部分的功能关系、信息关系以至动态关系。企业建模及设计方法解决了一个制造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决策流的关系,这是企业信息集成的基础。

(二)异构环境下的信息集成 异构是指系统中包含了不同的操作系统、控制系统、数据库及应用软件。如果各个部分的信息不能自动地交换,则很难保证信息传送和交换的效率和质量。异构信息集成主要解决下面三个问题:

(1)不同通讯协议的共享及向ISO/OSI的过渡。

建议采用今天越来越普遍使用的TCP/IP,又保证了可以同时与MAP/TOP共享,为CIMS的网络通信技术选择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2)不同数据库的相互访问。

建议采用ODBC(open database connection),解决不同数据库相互访问、数据交换的问题。

(3)不同商用应用软件之间的接口。

CAD/CAM系统,通过IGES,STEP建立中性文件,实现应用软件之间的信息传送和交换。CAD/CAM/CAPP系统可以通过PDM系统实现与ERP系统的集成接口。

2、过程集成

为了改善企业产品的T、Q、C、S,除了完善信息集成外,还可以对过程进行重构(process reengineering)。串行作业的设计、开发过程,往往造成产品开发过程经常反复,这无疑使产品开发周期变长,成本增长。因此,我们建议企业对产品开发设计中的各个串行过程尽可能多地转变为并行工程,在设计时考虑可制造性、可装配性,考虑质量,考虑成本,则可以减少重复,缩短开发时间。并行工程是基于这一思想的一种技术。

并行工程是在信息集成的基础上,实现过程的重构、集成和优化。

3、企业集成

我国制造业企业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在今天不能走“小而全”、“大而全”的封建庄园经济的道路,而必须面对全球经济、全球制造的新形势,充分利用全球的制造资源(包括智力资源),更快、更好、更省地响应市场,即所谓的敏捷制造。敏捷制造的组织形式是自身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针对特定的某一产品,建立企业动态联盟(即所谓虚拟企业)。

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企业应该是“两头大、中间小”的企业:“两头大”指强大的新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和强大的市场开拓能力;“中间小”指加工制造的设备能力可以小。多数零部件可以靠协作解决,这样企业可以在全球采购价格最便宜、质量最好的零部件。这是企业优化经营的体现,因此企业间的集成是企业优化的新台阶。

在我国离散型制造业的生产活动中,在车间层次上,通常是按生产作业计划来安排与组织实际生产加工·然而由于车间实际生产加工过程的复杂性和某些不可预测性等因素,如车间生产计划变更、设备故障与检修、加工人员缺勤和产品质量问题等,车间生产的正常运行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使得零件的实际生产加工进程与生产计划相脱节,零件不能在生产计划规定的时间内按时完成加工等,从而降低车间的生产效率、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导致经济效益下降·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管理人员不能在第一时间准确、及时地获取相关信息,从而进行有效、迅速的响应,及时处理现场发生的各种事件,对现场生产加以调整,以保证整个生产车间的正常运行·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对生产过程进行跟踪与监控·

本文以某企业制造过程管理与资源优化配置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为背景,对车间生产过程跟踪监控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车间级生产过程跟踪与监控系统功能模型和信息模型,在信息集成环境下开发了生产过程跟踪与监控系统,并应用于生产实践· 1 系统集成的层次结构与功能模型 1.1 系统的层次结构

图1为企业车间级信息集成的二维体系结构,其中一维是车间的递阶控制结构,包括车间层、单元层和设备层,各层有自己的应用软件;另一维是支持这些应用软件开发和运行的计算机支撑系统,它们和应用软件相结合构成信息系统·按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可分为计算机系统层、网络层、数据库层和应用软件层·

图1 二维结构描述有助于逐一落实各应用软件的支撑环境,也有助于考虑在不同层次之间的分工和界面·图2所示为某机床厂86号车间的生产过程管理工作流程·

1.2 系统功能分析

该车间生产过程管理主要是对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生产进程信息、生产设备信息和零件的入库信息进行管理·其中生产进程管理包括加工进度管理、加工信息管理和工序质量管理;生产设备管理包括设备状态管理、设备停工管理和重点设备管理·该厂的车间生产模式主要以厂级计划为主,从厂里获得生产计划,并通过分解厂级计划来安排日常生产,这也是我国现有企业中一种比较典型的生产组织方式·

图2 对于离散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信息跟踪与监控主要涉及车间生产活动中数据的采集、传送与处理,包括生产进程监控、工序质量跟踪、零件入库监控和生产设备跟踪等信息·

生产进程监控主要监控零件在生产中所处的加工工序、加工设备、加工人员和加工数量等信息·工序质量跟踪主要跟踪零件在各个工序的合格品质量数据、回用品质量数据、待返修品质量数据、工废品质量数据、料废品质量数据等·零件入库监控主要监控零件的入库信息,如入库时间、入库产品、入库数量和验收数量等信息·生产设备监控用于对生产中设备的状态进行监控,如完好、维修中和待修等状态;设备停工管理用于管理设备的停工信息,如停工时间、停工原因和停工工时等信息;重点设备管理用于统计设备的能力负荷信息,还用于对影响到车间生产全局的重点设备进行日常点检管理·

1.3 系统的功能模型

根据前面对系统的分析与CIMS集成原理,用IDFE0方法构建了系统功能模型·如图3所示,系统包括生产进程监控、工序质量跟踪、零件入库监控和生产设备跟踪等四个信息处理模块,该模型反映了这些模块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系统外部信息之间的关系(其他功能模型图在这里省略)·

图3 2 系统的构建

2.1 系统体系结构

为了实现生产过程信息的实时、全面、准确、一致的传递和系统的可重构性,使系统具有开放性、高可靠性和升级容易的特点并能与其他CIMS子系统全面集成,系统采用基于COM+与Web技术进行设计与构建·其系统体系结构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整个系统分为三层,即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服务层·表示层为应用的客户端部分,它负责与用户进行交互;业务逻辑层构成了应用的业务逻辑规则,它负责接收和传递表示层所需的信息,并与数据服务层进行交互;数据服务层为后台数据库·采用基于COM+的分布式Web技术构建的应用系统克服了目前工业界普遍采用的基于B/S三层体系结构构建系统的一些明显不足:如胖服务器、瘦客户端以及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未能明确区分等问题·系统把业务逻辑和数据访问代码封装进一些编译好的组件里,在ASP页面里调用业务逻辑和数据访问组件,同时利用IIS支持的ASP技术编制Web页面,这样就把ASP,COM+和Web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基于这些技术的应用系统·

图4 2.2 可重构信息集成技术

可重构信息集成技术是指把企业信息资源模块化,即按不同的粒度构造信息资源模块作为企业信息资源重用、重组、重构的不同单元·可重构信息集成技术主要通过多层结构及映射技术,实现从各个数据资源系统抽取数据,并使所抽取数据的语义能满足企业和企业之间协同设计制造、和管理对信息资源的需求·通过各层结构实现的相对独立性和开放性,实现信息资源重用重构与信息共享和应用操作·在整个系统设计中开发了以下组件:异构数据库连接组件、异构数据管理组件、基于Web的报表打印组件、日历时间控件、设备可靠性分析组件、质量成本分析计算组件和质量统计分析图形显示组件等·

2.3 系统与ClMS各子系统间的信息接口

为了保证本系统与CIMS其他子系统的集成和信息交换,需要在各子系统间建立信息接口·图5所示的是以生产过程监控系统为中心,与其他子系统的业务信息接口·

图5 3 系统的实现

基于COM+与Web技术开发的生产过程信息跟踪与监控系统目前已应用于某大型国有企业的2个制造车间,实现了对车间生产进程信息、工序质量信息、零件入库信息和生产设备信息的跟踪与监控·图6为该企业某车间生产加工进程信息跟踪与监控的Web页面,该页面采用三种不同颜色的图片分别代表设备加工状态、待工状态和故障状态·同时系统还和CIMS其他子系统进行了有效集成·整个系统通过将近一年的实际应用,运行安全可靠,效果良好·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发展回顾与展望

一.前言

近半个世纪来,制造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制造业市场已从传统的“相对稳定”逐步演变成“动态多变”的局面,其竞争的范围也从局部地区扩展到全球范围。

制造企业间激烈竞争的核心是产品(p)。回顾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产品间竞争的要素不断随之演变。在早期,产品竞争要素是成本(c),七十年代增加了质量(q),八十年代增加了交货期(t),九十年代又增加了服务(s),近期又增加了环境清洁(e),预计下一世纪将增加“知识创新”(k)这一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必须指出,当今世界已步入信息时代并迈向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技术也为制造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上述两种力量推动了制造业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信息时代的“现代制造技术”及其产业应运而生,其中,cims技术及其产业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不断拓展中的“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理念与内涵

70年代,美国约瑟夫.哈林顿(joseph harrington)博士首次提出cim(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理念。它的内涵是借助计算机,将企业中各种与制造有关的技术系统集成起来,进而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但是基于cim理念的系统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在80年代中期才开始重视并大规模实施,其原因是70年代的美国产业政策中过分夸大了第三产业的作用,而将制造业,特别是传统产业,贬低为“夕阳工业”,这导致美国制造业优势的急剧衰退,并在80年代初开始的世界性的石油危机中暴露无遗,此时,美国才开始重视并决心用其信息技术的优势夺回制造业的霸主地位,认为“cims,no longer a choice!”。于是美国及其它各国纷纷制订并执行发展计划。自此,cims的理念、技术也随之有了很大的发展。代表性的论点出自美国的制造工程师协会sme、欧共体esprit 及国际isotc184/sc5/wg1等;与此同时,许多学者还对各种发展模式冠以不同的名词。863/cims 主题结合国际上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基于主题上万名人员十余年的实践,提出了“现代集成制造”(contemporary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的理念,它在广度上、深度上拓宽了传统cim的内涵。863/cims主题提出:

“cim是一种组织、管理和运行现代制造类企业的理念。它将传统的制造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等有机结合,使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活动中有关的人/组织、经营管理和技术三要素及其信息流、物流和价值流三流有机集成并优化运行,以达到产品(p)上市快(t)、高质(q)、低耗(c)、服务好(s)、环境清洁(e),进而提高企业的柔性、健壮性、敏捷性,使企业赢得市场竞争。”

“cims”是一种基于cim理念构成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成优化的制造系统;它是信息时代的一种新型生产制造模式。

cims通常由经营管理与决策子系统、工程分析与设计子系统、加工生产子系统及支撑平台子系统(如网络/数据库/集成框架)组成。

这里的制造是’广义制造’的概念,它包括了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类活动---市场需求分析、产品定义、研究开发、设计、生产、支持(包括质量、销售、采购、发送、服务)及产品最后报废、环境处理等的集合。

其中,价值流是指以产品t、q、c、s、e等价值指标所体现的企业业务过程流,如成本流等。

我国“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拓展传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要点:细化了现代市场竟争的内容(p、t、q、c、s、e);提出了 cims的现代化特征: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集成优化、绿色化;强调了系统的观点,拓展了系统集成优化的内容:包括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和企业间集成优化;企业活动中三要素和三流的集成优化;以及cims相关技术和各类人员的集成优化;突出了管理与技术的结合,以及人在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cims技术是基于传统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的一门发展中的综合性技术,其中,特别是突出了信息技术的主导作用;扩展了cims应用范围,包括离散型制造业,流程及混合型制造业。此外,这种提法更具广义性、开放性和持久性。

三.持续发展中的“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技术

基于cims理念与内涵的不断拓展,cims技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下述方面。

1.从设计、管理、加工生产等“技术孤岛”发展为集成的cims技术体系:

(1)总体技术

系统总体模式:包括柔性制造、集成制造、并行工程、敏捷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全能制造等模式;

系统集成方法论:包括信息集成、过程集成、企业间集成及知识集成等方法论;

系统集成技术:包括设计、生产、管理及后勤等子系统间的集成技术,企业三要素(人/组织、经营管理和技术)及三流(信息流、物流和价值流)的集成技术等;

标准化技术:包括产品信息标准、过程信息标准,数据交换与格式标准,图形标准及零件库标准等技术;

企业建模和仿真技术:包括企业功能、信息、工作流、资源及组织模型等建立、确认及其仿真技术;

cims系统开发与实施技术:企业诊断、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组织实施、质量保证及效益评价等技术。

(2)支撑平台技术

包括网络、数据库、集成平台/框架、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产品数据管理(pdm)、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cscw)及人/机接口等技术。

(3)设计自动化技术

包括cad,capp,cam,cae,基于仿真的设计(sbd),面向下游工作的设计(dfx)及

虚拟样机(vp)等。

(4)加工生产自动化技术

包括dnc,cnc,fmc,fms,虚拟加工及快速成形制造(rpm)技术等。

(5)经营管理与决策系统技术

包括mis,oa,制造资源规划(mrpⅱ),准时生产(jit),caq,业务流程重组(bpr),企业资源规划(erp),动态企业建模(dem),供应链及电子商务等技术。

(6)流程制造业cims中生产过程控制技术

包括过程检测、先进控制、故障诊断和面向生产目标的建模、优化集成控制技术等。

2.cims技术的发展阶段

系统集成优化是cims技术与应用的核心技术,因此我们认为,可将cims技术的发展从系统(三要素和三流)集成优化发展的角度而划分为三个阶段:信息集成(以早期计算机集成制造为代表)、过程集成(以并行工程为代表)和企业间集成(以敏捷制造为代表)。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同时,三类集成优化技术也还在不断发展之中。我国863/cims主题分别于1987年、1993年和1997年启动了这三个方面的工作。

(1)信息集成优化

信息集成主要解决企业中各个自动化孤岛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其主要内容有:1)企业建模、系统设计方法、软件工具和规范。2)异构环境和子系统的信息集成。早期信息集成的实现方法主要通过局域网和数据库来实现。近期采用企业网、外联网、产品数据管理(pdm)、集成平台和框架技术来实施。值得指出,基于面向对象技术、软构件技术和web技术的集成框架已成为系统信息集成的重要支撑工具。

相应地,在企业管理上应用了mrp-ⅱ、jit等,进而带动了企业文化和管理的优化。

(2)过程集成优化

传统的产品开发模式采用串行产品开发流程;设计与加工生产是两个独立的功能部门 ;缺乏数字化产品定义、dfa/dfm 工具和产品数据管理;缺乏支持群组协同工作的计算机与网络环境。但是“并行工程”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它组成多学科团队,尽可能多地将产品设计中的各个串行过程转变为并行过程,在早期设计阶段采用cax、dfx工具考虑可制造性(dfm)、可装配性(dfa)、质量(dfq),以减少返工,缩短开发时间。并行工程的关键技术:信息集成技术;过程建模及重组;面向并行工程的计算机辅助工具,如cax、dfx(虚拟制造技术的一部分);支持并行作业的多学科的协同工作小组以及计算机网络支持下cscw和集成框架等。

此阶段中,在管理上引入bpr;项目管理(扁平组织);将mrp-ⅱ与jit结合,形成推、拉结合的生产管理模式;吸收精益制造思想等;这些进一步优化了企业的文化和管理。

(3)企业间集成优化

企业间集成优化是企业内外部资源的优化利用,实现敏捷制造,以适应知识经济、全球经济、全球制造的新形势。

从管理的角度,企业间实现企业动态联盟(virtual enterprise),形成扁平式企业的组织管理结构和“哑铃型企业”,克服“小而全”、“大而全”,实现产品型企业,增强新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发挥人在系统中的重要作用等。

企业间集成的关键技术包括信息集成技术;并行工程的关键技术;虚拟制造;支持敏捷工程的使能技术系统,基于网络(如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的敏捷制造,以及资源优化(如erp、供应链、电子商务)。

3.现代集成制造技术的发展总趋势

(1)集成化--从当前的企业内部的信息集成和功能集成,发展到过程集成(以并行工程为代表)、并正在步入实现企业间集成的阶段(以敏捷制造为代表)。

(2)(2)数字化/虚拟化--从产品的数字化设计开始,发展到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各类活动、设

备及实体的数字化。在数字化基础上,虚拟化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主要包括虚拟现实

(vr)应用、虚拟产品开发(vpd)和虚拟制造(vm)。

(3)网络化--从基于局域网发展到基于intranet/internet/extranet的分布网络制造,以支持全球制造策略的实现。

(4)柔性化--正积极研究发展企业间动态联盟技术,敏捷设计生产技术,柔性可重组机器技术等,以实现敏捷制造。

(5)智能化--智能化是制造系统在柔性化和集成化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与延伸,引入各类

人工智能和智能控制技术,实现具有自律、分布、智能、仿生、敏捷、分形等特点的新

一代制造系统。

(6)绿色化-包括绿色制造、环境意识的设计与制造、生态工厂、清洁化生产等;它是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制造业中的体现,它是摆在现代制造业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

值得指出,1994年清华大学获得美国sme的cims“大学领先奖”,1999年华中理工大学又获本的“大学领先奖”(一般每年在世界只评一名),表明我国已经处于这一领域的国际先进水平。

四.长足发展中的“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应用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应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下述方面:(1)已遍及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2)从机械制造业扩展到各类制造业;(3)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发展到多种生产方式;(4)从简单产品扩展到复杂产品;(5)系统开发与实施技术更为成熟,成功率大大提高;(6)有力地促进了cims技术和产业的发展。美国未来学家认为:在2030年80%的美国企业实现cim。必须指出,自1989年以来,863/cims主题已在我国机械、家电、航空、航天、汽车、石油、纺织、轻工、冶金、煤 炭、化工、邮电、服装等行业中的210家企业实施各种类型的cims应用示范工程。结果表明:cims应用示范工程的实施使企业显著地增强了竞争能力,cims应用是我国企业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一种有效途径。值得指出,1995年北京第一机床厂荣获美国sme的cims“工业领先奖。

五.前景良好的”现代集成制造系统"产业

cims产业包括系统集成产业及cims中单元技术产品的产业二类。发展前景良好。据美国frost&sullivan公司的调查报告,制造系统集成产业市场年增长率为15%,年营业额达到百亿美元;一些单元技术产品如cad/cam/cae,fms,erp,pdm,rpm,vm等平均年增长率为15%~20%,各自的年营业额达10~50亿美元。值得指出,我国已初步形成了10个系列的cims目标产品,覆盖了cims工程所需产品的85%以上;863/cims目标产品已直接应用于50%的cims应用示范企业,99年cims主题支持的目标产品销售额约1亿2000万元,2000年销售额约3亿元。国内cims产品开发单位已形成了一支有一定竞争力的生力军。

图6 4 结语

本文给出了车间级信息集成环境下二维体系结构和生产过程信息跟踪与监控的功能模型,对其功能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开发了基于制造业的车间生产过程信息跟踪与监控系统,并成功地与CIMS其他子系统实现了集成·系统实现了对生产过程信息的跟踪与监控功能,提高了车间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也为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技术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模式·采用基于COM+,Web和可重构信息集成技术构建的生产过程跟踪与监控系统,是实现车间生产过程跟踪与监控的一种经济、简便和有效的方法·它为建立企业联盟、实现异地生产和广域生产管理提供了一种实用可行的解决方案·

863CIMS总结

五.总结

1. cims主题圆满地完成了既定的战略目标,结合国情创新发展,为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制造业的改造和信息化、cims产业的发展、研究开发基地的建立和骨干队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 cims主题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cims之路,这就是一条“用信息化带动制造业现代化,用高新技术改造制造业,以实现制造业跨越发展”的道路。

最近,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会公报指出,“继续完成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点任务是,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研究,集中力量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在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高技术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些皆为我们今后的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制造业现代化的发展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进程,需要几代人的艰巨努力,十五年来,我们已为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我们坚信在这一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中,cims应该为之作出更大的贡献。

[文章]863CIMS主题的计划完成情况及管理体系

2.1 立项情况

主题从1988年开始至2000年共立项1161项,下表为各类项目的分布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七五”期间项目主要集中于应用基础研究和研究实验环境、基地的建设(包括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为以后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八五”期间,cims理念和技术开始应用于企业,此间典型应用示范工程逐年增加,同时继续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及开始支持目标产品原型系统的开发。

“九五”期间,在主题的四个层次上的项目的数量和强度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并着重加大了在应用示范工程和目标产品产业化方面的投入,以配合主题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2.2 经费使用情况

从1988年至2000年,cims主题共投入经费48613.2万元(包括计划外拨款1510万元)。表2.2.1为各类项目的投入情况。

1.阶段拨款、滚动支持

主题经费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项目均采用分期拨款的方式,通过经费下拨的节奏,对项目实施的过程进行监控,并实现项目的滚动支持,保证项目完成的质量。

2.严格遵守有关863经费使用的规定和制度

现行国家投入的资金大部分直接使用在项目的开发,如科研业务、技术服务、应用软件开发以及部分实验材料等方面,这部分约占资金总数的80%,保证了863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率。

3.应用和产品类项目强调企业自身投入

对于应用示范和目标产品项目,要求企业自筹大部分经费,863经费只起引导作用。cims主题投入应用示范工程的经费1.3亿多元,而带动企业自筹经费总计约16亿元,国家投入与企业投入的比例为1:12,充分体现了四两拨千金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反映出企业实施cims工程的积极性和潜在的经济效益。

目标产品项目国家投入与企业自筹经费的比例为1:3。就我国目前高技术企业的现状而言,能达到这种投资比例以不算很低,但与国外企业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

4.围绕战略目标合理使用经费

围绕cims主题的战略目标,在各个阶段的投资重点有所不同,“七五”期间的投资重点为研究开发基地的建设,从“八五”开始重视研究成果在企业中的应用,应用示范工程是投资的重点,另外关键技术和目标产品也有较多投入,“九五”期间,是投资量最大的阶段,应用示范和目标产品的投资均超过1亿元。“八五”、“九五”期间持续对研究基地和培训中心给予少量支持,保持了研究开发队伍的基本稳定。

2.3 项目完成情况

原定cims主题2000年战略目标:一条经得起综合技术、经济评价的示范生产线,技术的核心是集成技术,培养一支能进行工程设计的总体队伍,建立一个实验工程。

在全部1161个项目中,有1140项完成了按合同的规定任务和要求,同时根据滚动支持的原则,通过中期检查,中止21项。通过严格的项目管理,保证了项目完成的质量。通过这些项目的完成,cims主题超额完成了原定的2000年战略目标。表2.3.1为预期目标与完成情况的简单对比。

1.在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企业实施cims应用示范工程,效益显著,奠定了国内cims推广应用的坚实基础,远远超出一条示范生产线的目标。

● 在(军民)10多个行业、20多个省市(不同规模、运行机制、生产模式)的企业中成功实施200个cims应用示范工程(表2.3.2);

● 在3-4名国际知名企业中成功实施cims应用示范工程;

● 在航空、航天、汽车、摩托车、机车等8家企业中成功实施并行工程;

● 基于cimsnet,成功实施8家异地设计/制造应用示范工程;

● 50%的应用示范工程中采用国产软件,其中,15家企业以国产软件为主;

● 提出一套适合国情的cims实施方法、技术、工具和经验;

● 促进形成9家系统集成公司(咨询服务中心)和一批单元技术产品开发公司; ● 培育一支5000人的cims应用开发骨干队伍。

2.攻克一批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技术,信息集成、过程集成技术,企业间集成技术取得突破性重要进展。

● sme大学领先奖2个及工业领先奖1个;国家科技进步奖13个;获专利57项,登记版权的软件产品34个; 分页 ● 突破十二项重大关键技术:企业信息集成技术;基于step标准的信息交换技术;基于专业网的敏捷制造技术(部分);并行工程技术;虚拟样机技术;敏捷供应链技术;面向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的现代化设计技术;集成平台/框架技术;行业级cims技术;基于生产目标的复杂工业过程建模与优化集成控制技术;流程工业cims企业管理模式和集成技术;面向cims工程实施的企业建模与分析系统;

● 以企业应用、新产品开发和关键技术攻关为背景,在总体技术、设计自动化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集成化管理与决策技术、cims支撑环境技术及流程工业cims技术等方面取得600余项前瞻性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出版专著近90本,一级刊物论文1800余篇(表2.3.3);

● 总结发展形成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实施体系。

3.开发出一批有市场竞争能力的目标产品、促进形成了中国cims产业的中坚力量

● 在离散制造业、流程工业、商贸自动化等三个方面,以重大目标产品为龙头,形成10个产品系列,(mrpii/erp、cad、capp、pdm、rpm、数控、数据库管理系统、集成平台/框架、流程行业的生产过程先进控制系统、电力行业的控制/决策及管理软件系统、pos系统),覆盖cims业务范围85%以上,重大目标产品已占国内市场的5%-10%,年销售值达4亿元;

● 树立863/cims目标产品品牌,成立30-50个cims目标产品先进企业构成的企业联盟,形成中国cims产业中坚力量。

● 促进7家企业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

4.建成一批国内领先的高水平研究开发基地

● 1个国家级cims工程中心(erc),9个配套的国内领先的cims工程实验室,7个国家863成果产业化基地;

● 10个配套的国内领先的cims培训中心。

5.培养一支跨世纪的研究、开发、应用骨干队伍(10000人)

● 应用开发骨干队伍5000人;

● 重大攻关队伍1000人;

● 产品开发队伍1500人;

● 应用基础研究队伍2500人。

2.4 实现的效益(见下表)

2.5 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

国家863计划实行专家管理模式。十五年来,cims主题的专家管理体系及运行机制紧密围绕主题的目标任务的不断发展而动态适时的设置与调整。为主题的发展及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管理与组织保障。cims主题现行的组织管理体系如图所示(图2.5.1)。

主题专家由国家科技部聘任和考核,每届任期三年,连任不超过三届。主题办公室是主题专家组的日常管理和办事机构。

cims主题在专家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上紧密结合实际,不断探索与创新,形成了如下的鲜明的特色:

1.cims主题不仅聘请在本学科前沿领域的一流学者专家,而且聘用了研究机构、工业部门和产业界的高层决策与技术专家,采用这种产、学、研相结合专家体系,调动了各方面,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与推动cims主题研究、发展和应用的积极性。

2.针对主题工作的多层次、多方位和复杂性,逐步创立了多层次、网络化的专家体系,作到了分工明确,责任清晰

3.在主题专家组的宏观指导和支持下,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二十余个行业与地方cims应用示范工程专家组,极大地调动了行业与地方专家参与cims应用示范工程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作用,促进了cims技术在企业的应用推广,一些企业围绕cims的应用发展的需要,也建立了自己的专家决策与咨询系统。这种在实践中发展、壮大和完善的专家支持体系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高技术推广应用体系。

4.为了进一步推进cims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本届专家组专门成立了目标产品专业专家组,全面负责cims目标产品的立项,过程管理和验收工作,并且倡导形成产业化基地和产业化企业联盟,开发、推广营销与应用等。

5.项目的论证、立项、评审与验收,全部采用公平、公开、公正,民主评议、回避、投票表决的原则,对重大项目建立了专家监理系统,从组织上保证了项目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的实现,保证了项目完成的质量。

上一篇:师德标兵先进事迹交流材料下一篇:《哥白尼》现代文阅读及答案